在战争中,炮楼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这张比较模糊的照片是当年八路军或者游击队打击日寇炮楼的情景,从图片里我军所使用的武器来看,就是步枪和手榴弹!拿着这样的轻武器去攻克用砖木结构的碉堡是很不容易的,而且日寇的炮楼都是建在较高的地势,以上视下视野开阔,再使用“歪把子”机枪进行封锁,只有轻武器的我军很难接近…要想将炮楼摧毁只能是有战士们冒死抵进,使用集束手榴弹炸毁!
炮楼一般指的是:多层碉堡。是坚固工事的一种,通常情况下是地上三层结构,形成一定范围内远中近三层火力打击距离…日本侵华期间,在我国冀中平原等地修建的炮楼大多就是上面图片这种三层结构,在10平方公里区域内约有三到四座,形成三角或者四角互联防守,一座炮楼越有鬼子一个班防守,更大一些的由一个小队(相当于排)防守,并且这些炮楼要修建在地势较高的地方,这样站在炮楼的最高处可以瞭望到更远的地方,炮楼的主要武器都会有“歪把子”机枪,大一点有“九二式”重机枪、掷弹筒,再加上“三八枪”会形成1200米的防御距离…对于当时的我军来说,手里的轻武器不可能在1200米外对鬼子的炮楼形成有效威胁,所以鬼子才肆无忌惮的大量修建。
总体来说,鬼子的炮楼建筑标准很低,大多数是砖混结构,缺乏钢筋混凝土,这种炮楼只能防御缺乏重武器的游击队武装…其后,我军也在武器装备条件略有改善的条件下,也几次使用缴获轻型火炮摧毁了多座鬼子炮楼…在较强火力打击下这些炮楼基本上不堪一击。
图片上是著名的“柏林防空塔”,不但是建筑本身是超标准的,就连防御也是超标准的!防空塔的四个角安装了四门双联128毫米高射炮和十余门其它口径的高射炮,构成了半径10公里的防空和地面防御范围。
鬼子的炮楼要是拿到欧洲战场上,其防御标准连小儿科都算不上!欧洲战场才是高标准的机械化战争,参战方的火力打击能力都非常强大,鬼子修建的那类炮楼不要说大口径火炮,就是75毫米山炮直瞄射击也是几炮下去就会坍塌!
欧洲特别是德国修建的炮楼,建筑都是超标准的!柏林防空塔之坚固、防御火力之强大就连苏军机械化部队都会绕道而行。
“动物园防空塔”
在“柏林战役”期间,为了阻止进攻“国会大厦”的苏军,使用楼顶上的四门双联128毫米高炮对苏军进行持续半个小时的急促射击…几乎将3000多人的机械团消灭,可见其打击能力的巨大…朱可夫元帅听闻此事之后,下令进攻国会大厦的增援部队绕过“动物园防空塔”,从别处而行。
柏林防空塔不但对外打击能力强大,它自身由于是超标准的建筑规格,地基和一楼的外墙厚度达到了3~5米,由粗钢筋、各种建筑钢材为框架,使用高标号水泥浆灌注,坚固异常!可以防御美苏军队203毫米加农炮直瞄射击,也可以抵御2000磅航弹直接命中。图片上是苏军对防空塔展开炮击,虽然也是烟尘滚滚,但是对防空塔只是伤及皮毛!
总之,柏林防空塔可能是二战期间最坚固的炮楼,似乎可以防御任何一种常规弹药的打击,也可能只有德军自己的800毫米“多拉”列车炮或者600毫米“卡尔”臼炮才能将它彻底炸毁!
这是美军驻阿富汗军事基地里的建筑材料,是围墙的水泥基座和隔离墩。
美军基地不只是有厚水泥墙,在墙外还有多道铁丝网,图片里铁丝网的尽头就是一座炮楼,它虽然在上面布置了大口径重机枪,但它的功能也已经以瞭望为主。
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攻击硬目标的弹药层出不穷,这些新式弹药不但穿透力强威力大,精确度也非常高,打击误差都在10米之内,一般性的永备型碉堡被击中后马上就会完全被摧毁…基于武器装备性能的提高,碉堡、炮楼的防御价值已经大为降低,但是炮楼作为瞭望、警戒功能还是有的,只是建筑标准降低了很多,没有必要再使用高标准建筑。
炮楼主要是沿着铁路、公路等要路分布,砖砌,四到五层,底层布置重机枪,二三四层是住宿和存粮处,也会布置轻机枪和步枪等火力,顶层是瞭望层,足以看见周边五到十公里范围的情况。这种碉堡主要是警戒和封锁之用,由于只能防御轻武器的攻击,所以主要用于占领区内的反游击作战。
炮楼这东西在二战中中国战场尤其是敌占区最为常见,主要就是欺负我游击队极其缺乏直射炮等重武器,无法对炮楼进行直接摧毁。所以这种炮楼对付只有轻武器的步兵还是非常有效果的,仅有轻武器的步兵进攻这种炮楼往往会损失惨重。
而在其他战场,这种炮楼则非常少见,在对方拥有直射火炮以及空军的情况下,这种砖砌又目标明显的炮楼简直就是活靶子,给对方送人头的工事。要知道在欧洲战场那些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隐蔽性极强的工事都会被对方的重型火炮所摧毁,更不用说这种又高又脆的砖砌炮楼了,就算你用钢筋混凝土建造生存能力也很差,目标太明显了。
除非建造类似于德国防空炮塔那种超级变态的钢筋混凝土建筑,连墙体都两三米后,可以承受当时任何口径的火炮和飞机炸弹的轰击,还可以在战争中发挥出一定的作用。不过造价实在是太高了,而且性价比也低,进攻一方往往会选择绕过这些坚固的炮塔,而这种造价高昂的炮塔又又不可能满地建,所以在现代战争中作用非常有限,游击战争除外。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炮楼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没有重武器的八路军,炮楼是非常致命的东西。
炮楼基本都是用砖石修建,可以抵抗枪弹和手榴弹破片,也不怕集束手榴弹的爆炸。
炮楼的视线很好,一般可以看到周边几个村子的情况,随时观察。
炮楼外面往往挖有壕沟,还设置铁丝网,进出都要通过吊桥,没有火炮想要攻破它很困难。
当时八路军对于炮楼,真的没有好办法,轻武器不能摧毁炮楼。
相反,炮楼中的日伪军却可以随时出来扫荡。
只要存在一个日军的炮楼,里面哪怕只有日军一个班十多人,炮楼周边几个村子甚至十几个村子,八路军活动就会比较困难,八路军的干部危险就更大。
而且,炮楼并不是孤立的。炮楼和炮楼之间,一般都修建公路,公路也是县城联通。
一旦某个炮楼遭受袭击,四面的炮楼和县城日军大部队都可以快速赶来增援。
炮楼出现以后,八路军根据地就非常困难。
八路军名将,时任晋察冀军区五团政委肖锋回忆当年情况:当时我们团是主力团,全团经常保持着三四千人。武器大部是崭新发亮的日本造,接连着几仗也都打得不错,不仅边区人民大加赞扬,就是在附近敌人的心目中,也有一定的名望。
正定、获鹿等敌占区的群众,有时夜间向根据地运送公粮路过敌人的据点,炮楼上的伪军一问:‘干什么的?’下面就大模大样地回答:‘五团的,你问什么!’伪军们听了之后,就再不敢吭声了。”
肖锋说,正因五团有一定名气,在1941年前后,部队的骄气“相当严重”,他说: 有一次,部队驻在北白雁村,我到二连去有事,见院子里围着一堆人,他们正在摆我团“过五关斩六将”的历史。我一走过去,就有人得意地问:“政委,你说 咱们团一次能包打多少日本鬼子?”另几个人就抢着回答,有的说:“一个大队,”有的说:“再多点也能包下来。”
我也没有细嚼一下这些话的味道,就乘着他们 的高兴,顺口附和地说:“一个大队也行,再多一点也行,反正是打大仗才过瘾。”
听我这一讲,他们兴头更足了,纷纷嚷着说:“再打一定打个呱呱叫的,咱五团 什么时候打过孬仗!”很显然,部队这种骄气是相当普遍的。
骄兵必败,古代是这样,现代也是这样。敌人是如此,我们自己也是如此。
肖锋回忆说:“1941年 冬,日寇继秋季大‘扫荡’之后,又对晋察冀边区采取了新的‘蚕食’政策,在我团驻防的滹沱河北岸及灵寿以西地区,挖了好几道封锁沟,沿沟遍修炮楼,步步为 营地向我团逼进。先占去一个村庄,又占去一个山头,再进一步就把一道川全占去了。原来是我们的根据地,过几天就成了游击区,再过几天又成为敌人的所谓‘治安区’了。
面对着这种新情况,我们的思想却没有转过弯来,因而没有采取新的措施,仍然是愿意打大仗、打硬仗。
在这种思想支配下,1941年底,我们对日寇新修的据点狗台疙塔炮楼发起强攻。
部队打得很英勇,一股劲往上冲。
军区的山炮营也参加了战斗。但因敌人的炮楼堡垒工事坚固,手榴弹炸不垮,子弹穿不透,战士们几次爬上梯子,都被反扑下来。有人提议用炸药炸,我们指挥上却轻视这个办法,没有采用,仍是一再组织硬攻。结果攻了一天一夜,部队伤亡不断增加,据点还是没有 拿下来。最后敌人援兵快到跟前了,才被迫撤出了战斗。
狗台疙塔战斗没打好,对五团来讲是个不小的教训。但我们领导上仍然未能及时领悟,一心想下次打个漂亮的歼灭战,出出这口闷气。
然而,事与愿违,我们接 连几个攻坚战斗都打得不太理想。
敌人的‘蚕食’反而越逼越紧。过了年以后,原来我们团部常住的南甸、七级、李家坡一带,也相继被敌人‘蚕食’去了。
日本鬼 子也似乎抓住了五团的什么弱点,瞅空子就想来整我们。
记得是1942年4月15日拂晓,日寇理杉混成大队突然摸到我们团部村边上来了。团部住在魏家院,哨兵已经和敌人打响,机关里大部人员还未起床,真是危险万分。
幸亏住在外村的三个营机动勇猛,跑步压过来,里外配合才打退敌人的偷袭。并且把敌人追到吴家庄揍了一顿,最后敌人狼狈逃回平山。这次战斗虽然转危为安,但我们也付出了伤亡二百多人的代价。
对五团来说,又是一次沉重的教训。
对于炮楼,我们没有好办法,老乡对五团的态度也逐步转变了。
当地老乡本来对五团是很好的,可近来有些群众却说:“你们还讲抗日,几个炮楼都对付不了,把日本鬼子都快抗到老百姓炕头上来了。”
炮楼是抗日战争中,日军在敌后战场专门修建在平原的碉堡工事。是日军针对华北平原地区特别设计的一种防御工事。
到了抗战时期,一般的工事都是要求低矮,隐蔽,便于发扬火力,观察。这个是因为一旦工事太过明显,很快就会被对方的火力摧毁。但是这个问题到了中国华北的敌后战场就不用担心了。当时,能够摧毁掩体的只有身管火炮,就是山炮野炮什么的,步兵炮也可以。但是在敌后的八路军是没有这些火炮的,八路军在敌后游击,一般只有一些迫击炮作为支援火力,八路军总部利用捡的晋造火炮组建了一个总部炮兵团,但是由于没有炮弹,而且转移不方便,很快就撤回延安了。
和缺乏火炮相比,炮弹更是大问题。同时还有没有炮兵人才,近代炮兵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同时还需要具备相当的数学水平。在建国以后组建炮兵部队的时候,当时的苏联专家就是要高中以上文化的人,要知道当时的高中毕业在中国人里边都是属于凤毛麟角。
而华北地区由于是平原,缺乏高地在,这样观察起来就比较困难,不过由于没有八路的火力威胁,所以可以把工事修的高一点,所以炮楼也就出现了。应该说炮楼是抗战中日军统治的标志性建筑物,同时由于八路军没有摧毁炮楼的手段,炮楼在日军控制华北沦陷区还是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是到了抗战的末期,随着八路的装备改善,特别是开始研究出用迫击炮平射打碉堡的办法,日军的炮楼开始不再是高枕无忧的,同时由于战局的恶化,驻守炮楼的日伪军心理出现变化,使得八路军的活动越来越大胆。
在没有火力能够直接摧毁炮楼的情况下,对于日军的孤立据点,也就是炮楼,八路一般是用长期围困的方法来夺取,最典型的就是沁源围困。八路在当地人民的配合下,断水断粮,最终使日军放弃了当地的据点。
不过,如果是在有合适的地形的地方,日军也不会修那么显眼的东西,而且也还是修一些非常隐蔽的工事。下边就是在井陉附近让网友找到的日军遗留下来的工事。
如果是有适当的伪装这种工事,还是非常坚固的。在正面战场,日军就构筑这种工事而不是炮楼这种高高大大的碉堡了,国军好歹有炮,这种工事高大,就是平射炮的靶子。
像这么明显高大的建筑,在战场上太显眼了,有炮的话,就是一炮一个。到了现在,普通步兵连的120火箭筒都能对付这个东西,再早无后座力炮也能够对付它,但是抗战时期的八路什么也没有。对,92式步兵炮也行。就看你能从日军手里弄来不。
图片来自网络。
严格的说,并没有炮楼这个词,“炮楼”是我们的俗称了。
真正去研究“炮楼”实际上会归纳到碉堡中——高碉堡。
对于中国人民来看的“炮楼”就是抗日战争中日本修建的日式高碉堡了。
说实话,如果是高碉堡的话,在之前的战争中的作用极大,是地区防御的重点建筑。
高碉堡内不仅仅可以布置射击孔,还可以部署火炮对敌人进行远程打击。更重要的是实现开阔射击效率高。
但由于高碉堡本身过于庞大,因此也是敌方重火力的主要照顾对象之一。
而日本建设的“炮楼”虽然也属于高碉堡,但是在真正的战争中其实作用并不大,甚至可以说就是用来“欺负”中国人的。
存在即合理吧——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并没有多少重武器,不能有效的对砖木结构的炮楼造成伤害。因此日本在占领区内建造了大量的炮楼。
通常这种炮楼也仅仅配备轻武器射击孔,但由于炮楼高度极高,周围又是平原,因此视野开拓射击效果良好。
但“炮楼”这种结构的高碉堡也仅仅出现在中国,其他地区由于敌方有重武器,日本也是规规矩矩的建地堡。
所以说矗立在日占领区内的炮楼也是当年我们武力积弱的一种象征,也是日本人在战争中投机心理的一种体现。人有小小的炮楼矗立在中国的大地上,在当时是一种耻辱啊!
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为了巩固已战领的后方,修筑了大量的砖混结构的炮楼,基本上按公路要道及重点区域和村镇设置。因鬼子的武器装备先进,而我方只有少量的步枪,手榴弹,而且威力太小,所以炮楼在当时作用很大。
在现代战争中,火炮技术和导弹等先进武器的出现,炮楼就成了固定不动的蚆子。
炮楼是日军封锁线的重要一环。炮楼其实就相当于古代的烽火台,一个炮楼发现目标可以马上通知友军,然后就地坚守和视情况出击阻击敌人,驻守县城的大批机动部队会以最快速度赶来支援把敌人堵回去或者围歼。
日军的炮楼主要是沿着铁路、公路和主要道路分布,砖砌,四到五层,底层布置重机枪,二三四层是住宿和存粮处,也会布置轻机枪和步枪等火力,顶层是瞭望层,足以看见周边五到十公里范围的情况。一般驻扎一个班的兵力,十来个人,存储可供食用一个月的粮食,以备长期坚守。相互之间的距离基本就是目视可见另一座炮楼的距离,可以相互支援。
炮楼说白了是一种非常不适合现代战争的军事设施,因为只要攻坚方有一门反坦克炮就能轻松敲开。但对付基本没有重武器的八路和游击队却是非常有效,除了拿人命去填没有更好的攻坚办法,而且即使这样也很难在日军援军赶到前攻克,所以被日军大量采用。
炮楼属于高碉堡,也是碉堡的一个种类,主要出现在二战时期的中国战场,从一些老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炮楼通常是砖石结构,防御力不是很高,如果在现代化战争中,rpg就可端了,但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对于缺少重武器的抗日武装力量却是非常大的威胁。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侵略了亚洲多国,这些亚洲国家和欧洲国家相比,在武器装备上普遍是缺少重武器的,就比如在中国战场上,很多战斗在敌后的抗日部队,这些战士们使用的武器只有冷兵器,猎枪,步枪,能和重武器沾点边的就是自制的土炮,不少部队手上最好的武器还是从日寇手上缴获的武器。
可以想象他们当时和日寇作战的条件是多么艰苦,说实话,日寇建设的这些砖石,砖木结构的炮楼,和二战期间德国建设的碉堡相比是非常简陋的,但是即便如此,在敌后大多数的抗日武装仍然不具备摧毁这些炮楼的手段,也就造成了日寇在占领区大量修建这类炮楼的现象。
前面说到炮楼是高碉堡,属于碉堡的一个种类,因此炮楼也是一种防御用的建筑工事,高碉堡在冷兵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一般会设置在一些关键的交通要道附近,通常有两到三层楼高,可以起到瞭望,监视敌情的作用,另外围绕着高碉堡会设置有射击孔,在战斗的时候,可以居高临下的对敌人造成打击。
在冷兵器时代结束后,随着飞机,大炮,坦克正式投入到战争中使用,高碉堡过于明显也就失去了使用价值,虽然在不少地方仍然会建设,但通常就需要用钢筋水凝土进行加固,甚至在建筑中间还有钢板,但仍然容易成为被攻击的对象,所以防御工事的修建通常就要求要隐蔽,坚固,不少碉堡还带有地下掩体,所以在二战期间,欧洲战场上,炮楼这一类的高碉堡并不常见。
另外日寇修建的这种炮楼并不是单独使用的,通常会修建在一些交通要道旁进行防御,在炮楼旁边一般会有一个日军的据点,兵力布置从一个小队到中队不等,通常负责监视周边的村庄,和其他的日寇据点互相联系,将这些占领区分割开来,当遭遇进攻的时候,炮楼易守难攻,日寇的武器装备又普遍比敌后抗日武装要先进,就可以拖延时间,等待附近据点进行支援,这对当时的敌后抗战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这个情况一直到了抗战后期才得到改善,一方面是中国军队在和日寇的交战中,总结出了丰富经验,比如围点打援就是对付炮楼最常见的战术,另外武器装备也得到了一些提升,迫击炮这种较为常见的武器也可以对炮楼造成一定的损坏,炮楼的威胁也才降低了一些。
所以炮楼这种防御工事,是日寇结合中国军队的实际情况,才在战场上大量修建的,主要还是因为当时的抗日武装力量缺少重火力,这套防御的方式放在美军,苏军面前就是靶子,在当时炮楼具有瞭望敌情,防御交通要道,控制占领区的作用。
炮楼几乎可以说是抗日神剧的标配,以我跟随老爹阅神剧无数的经验来看,只要是抗日剧必有炮楼。其中有一个抗日神剧的画面让我印象最深:几个八路军的游击队员,披着淋湿的棉被冲向日本鬼子封锁线上的炮楼,打算用柴火点燃炮楼。这个画面在网上的争议非常大,我个人是对湿棉被能近距离挡住三八大盖表示怀疑的,不过重点不在这,在炮楼。
炮楼是什么呢?其实很多人以为炮楼和碉堡是同一个东西,其实这两者有着巨大区别。碉堡是由钢筋混凝土或者石头堆砌而成,拥有一定的防御能力。同时架设机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甚至是现代战争防御阵地的重要火力点。炮楼就不一样了,炮楼防御能力一般,而且特别高大,目标明显,是用于治安战的一种军用设施,几乎没有防御能力。相信大家对炮楼印象最深的就是日本鬼子修建的据点炮楼了。这是华东派遣军在我国北方地区为了对付八路军的“囚笼政策”的产物。
当时因为八路军无孔不入,日本鬼子为了扫清大后方的威胁而进行了多次大扫荡。但是治安战的水实在是太深了,小日本一米五的矮个子一脚踩进去差点没淹死。于是为了巩固沦陷区,拜托治安战,时任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官的多田骏提出了“囚笼政策”,其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开始整治运河,增加据点,大量修建碉堡炮楼,封锁沟,封锁墙。企图将八路军的敌后根据地分割,将八路军各部逐个击破。
在这个所谓的“囚笼政策”中,炮楼是重要一环。炮楼经常和据点建设在一块,是当时侵华日军封锁线的主要兵力点和瞭望塔。当时日军的运作方式是,通过公路和铁路机动,以炮楼为哨塔和封锁阵地,阻断八路军各根据地之间的联络。同时在遇到八路军袭扰的时候迅速发挥兵力机动性,集中兵力对付八路军。日军的这种封锁方式曾经一度给敌后活动的八路军带来巨大损失,不过后来随着八路军规模的增长,同时摸清楚日本鬼子死板的兵力部署和运作之后,封锁线的作用已经变得微乎其微,炮楼也几乎成了一个装饰品。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小日本的炮楼已经几乎成了摆设八路军为何不直接把炮楼给摧毁了?先来看一下这张照片吧▲,这是当时八路军在将日本鬼子炮楼驻军全部杀死之后,为了节省炸药而用锄头拆除日本炮楼。其实炮楼之所以会出现,鬼子就是吃准了八路军没有攻坚重武器。当时八路军小米加步枪,就算是主力部队也没有配备几门可以用于攻击炮楼的火炮。所以当时的日军炮楼和八路军处于一种平衡状态,八路军打不下日本鬼子的炮楼,日本鬼子也封锁不了八路军。其实除了日本鬼子,德军也有炮楼,但是德军的炮楼不是像日本鬼子那样用来当哨塔,打治安战的,而是用来防空的▲。这造型男同胞们是不是特别熟悉?别想歪了,多的我就不说了,我是正经军事博主。这是德国著名的防空塔,在遭到英国轰炸之后,德国为了提升防空能力建造了8座防空塔,其中3座在柏林,2座在汉堡,3座在维也纳。这种防空炮楼的火力非常强大,在那个时候的确起到了区域性防空的作用,让英国轰炸机绕道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