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常识

古代封王大都以地名作名称,那这些王都会得到与名称相符的地区吗?

提问时间:2023-07-05 11:21关键词:古代

问题补充: 比如临川王会封到临川,秦王会封到秦地吗?

点赞1、七台河市 网友:残月絮辰

这个确实每朝每代都不一样的。

一、周到汉,王号即封地,各王皆在封地


周代实行分封制,各国君主被分封到各地,世袭为当地国君(当然最初不叫王,而是公侯伯子男,除了楚国以外,都是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各国国君才开始逐步称王)。我们现在各地的地名许多都是源自周代的封国名。秦代废分封实行郡县,一度没有诸侯王。秦末十八路诸侯,又恢复了各封国,汉代郡国并行,一部分实行秦代郡县,一部分实行分封,最初是七个异姓诸侯王,后来为同姓诸侯王,各王都在封国中。如汉景帝时吴楚七国之乱,就是以吴楚为代表的七个诸侯国起兵对抗朝廷。那时候的人还比较“实在”,即使不是皇帝亲封的王,而是自立的,也基本是得到了那块地方才做什么王。比如东汉末年刘备自立为汉中王,还要等夺下汉中之后。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遥封”现象增多


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是大分裂,许多政权明明偏安一隅,却要宣扬自己对其他地方拥有主权,就会封一些那些地方的王,当然,这些王肯定去不了封地,只是享受一定的待遇。举个例子,那个很认真地获得汉中后才自立为汉中王的刘备,在称帝后封两个儿子刘永、刘理为鲁王、梁王,刘禅即位后改封甘陵王、安平王。鲁、梁是山东、河南,甘陵、安平都在河北。全都在曹魏管辖地,蜀汉封这些王,就是要表现自己对中原的主权。所以,这些王肯定去不了封地,也享受不了那地方的赋税,只是有王的待遇,与那块地方没啥关系。

三、隋唐时该地部分赋税,不一定去封地


隋唐时候的王,分亲王、嗣王、郡王三种。封号也都是地名。但是,封地去不去,视情况而定。举个例子,江西滕王阁那个滕王,是唐高祖李渊最小的儿子李元婴。他之所以叫滕王,因为最初封地就是山东滕州,之后他就去滕州就封了。但是后来又多次迁为苏州刺史、洪州都督(都是官职,不是爵位),到别的地方赴任去了,不再继续待在封地(江西南昌滕王阁就是他在洪州任都督时所建)。还有一种是封你什么王,就让你到哪里当官。比如李世民是秦王,他就做了陕东道行台尚书令;再比如李世民第三子李恪,曾封蜀王,随即授益州大都督官职,这就是官职与封地基本一致。按理说应该到四川赴任,但是他因为年纪小暂时没去。此后就开了亲王遥领各地官职的先例。此后的王爷们,许多就开始都不到各地赴任。唐朝有了实封、虚封之分。虚封没有实际封地,但王爵都是实封,都有确定封地。但是食邑究竟多少户各有不同,也就是说某个王是享受某地某些户的赋税,而非该地全部都属于这个王。

四、宋代王爵多为实封,有封地食邑,不去封地


五代十国比较混乱,和三国两晋南北朝一样,有遥封现象。宋元时期,王爵也都是实封,必在该地有一定食邑,或多或少,但是基本都不用去封地。比如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前封晋王,在山西有一定的食邑,享受赋税,但是他的官职是行开封府尹、东都留守。一直就在开封任职,没有去山西。后来的王爵们,在各地有食邑,但也大多留在京城,所以靖康时金人能掳走一群王爷。

五、元代宗王出镇,食邑和封地分离,王爷到各地负责军事镇守,与食邑无关


到了元代,区别出现了。大多数王爷们都有食邑,但是不去那里,不干涉食邑事务。同时又有一种宗王出镇的制度。 从忽必烈开始,会封一些皇子到一些军事重点区域,到了这些地方,藩王们负责军事镇守,但食邑却不在那里。举个例子,忽必烈封第四子那木罕为北平王,出镇漠北,统领军队负责那里的军事。但是那木罕的食邑却不在漠北,而是临江路(在今江西)六万五千户。也就是说,镇守漠北,享受江西的赋税。在漠北工作,拿江西的工资。

五、明代王爵必须去封地,收到严加看管,不能留京


到了明朝,王爷们都有各自封地。到了一定年纪,就到封地就封。但是,由于朱棣自己从燕王位子上起兵推翻侄子朱允炆,后来又有朱棣儿子汉王朱高煦叛乱,所以为了防止各地王爷作乱,防止皇子夺嫡。除了嫡长子封太子留在宫中,其他皇子都发分封各地,虽为封王,却不能有什么作为,要受到地方官严加看管,出城不能过夜,出城打个猎都要找地方官报备。几个藩王之间更是绝不能见面。如果皇帝特别偏爱某个儿子,不让他出京就封,还会被文官们无休止地劝谏。所以,明朝王爷们有封地但毫无自主权。待遇非常好,封地有大有小,但绝对都是衣食无忧,不过就是高级软禁的感觉。

六、清代王爷没有封地,封号都是美称不再是地名,全都留京

清朝与别朝都不一样,再也没有晋王、齐王、吴王、淮南王、江夏王这些以地名为封号的王爷了。王爵的封号有亲王、郡王之分,但封号都是美称,比如廉亲王、恭亲王、雍亲王、直郡王、循郡王等等。都是美誉,没有封地。而清朝王爷也确实没有封地。他们全都留在京城,有自己的府邸(早期的藩王是个例外,康熙平三藩后彻底取消)。他们也不再享受食邑的赋税,而是统一发放俸禄,跟地方彻底脱钩了。

点赞2、五常市 网友:月色真美

古代帝王在登上天子之位后,为了保证江山万世一系,长治久安,首先要做的就是确定嗣君和分封宗室。册封嫡长子为皇太子,分封兄弟子侄为亲王或者郡王。

一般情况下,亲王名号都用夏商周三代所封的诸侯国来命名,俗称“一字王”,比如秦王、晋王;郡王名号都用州郡的名称来命名,比如汝阳王、平阳王。不论亲王郡王,所封的地方就是他们的“王国”,成年后必须离开京城“之国”。历史上有一个例外是出现在三国曹魏时期,魏文帝曹丕曾经下诏将宗室子弟的王爵降为县王,所以曹植被封为鄄城王,曹彰为鄢陵王,曹彪为白马王。鄄城、鄢陵、白马都是当时的县,于是这三位皇弟都必须到三个县去当王。

中国的各个朝代中,分封宗室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明朝。下面就以明朝为例来论述所提问题。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一职,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然而,历代地方割据和叛乱给朝廷造成的威胁,尤其是唐代藩镇割据的事实,使朱元璋喜悦的心情蒙上了忧虑的阴影。为了避免这类历史悲剧的重演,他决定依靠宗室子孙对地方军政官吏加以限制和监督。内外相辅,以期加强和巩固新王朝对全国的有效统治。

洪武一朝先后分封二十三位皇子为亲王。分别是:

秦王朱樉 第二子 藩国在西安

晋王朱棡 第三子 藩国在太原

燕王朱棣 第四子 藩国在北京

周王朱橚 第五子 藩国在开封

楚王朱桢 第六子 藩国在武昌

齐王朱榑 第七子 藩国在青州

潭王朱梓 第八子 藩国在长沙

鲁王朱檀 第十子 藩国在曲阜

蜀王朱椿 第十一子 藩国在成都

湘王朱柏 第十二子 藩国在江陵

代王朱桂 第十三子 藩国在大同

肃王朱楧 第十四子 藩国在张掖

辽王朱植 第十五子 藩国在锦州

庆王朱栴 第十六子 藩国在宁夏

宁王朱权 第十七子 藩国在南昌

岷王朱? 第十八子 藩国在岷州

谷王朱櫘 第十九子 藩国在宣化

韩王朱松 第二十子 藩国在开原

沈王朱模 第二十一子 藩国在潞州

安王朱楹 第二十二子 藩国在平凉

唐王朱桱 第二十三子 藩国在南阳

郢王朱栋 第二十四子 藩国在安陆

伊王朱檥 第二十五子 藩国在洛阳

以上所列的二十三位亲王中,开府边塞的有九位,在内地的是十四位。这些藩王在所封之地拥有行政和军事权力。朱元璋要求在边境要塞的诸王要整饬武备,捍御外患,保证边境安宁;在内地名都大邑的诸王要推行卫所,开垦屯田,镇抚地方,监督官员。

由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明初的藩王在所封之地有很大的行政和军事权力,他们渐次替代了边臣武将和地方官员的地位,几乎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之后,做了多年藩王而以武力登上皇帝宝座的朱棣深知其中的厉害关系,唯恐其他亲王步自己的后尘,暗中继续推行削藩政策,逐步剥夺这些亲王的行政权和军事指挥权。经过几十年的潜移默化,基本上改变了这种外重内轻、本末倒置的不利格局。







点赞3、舟山市 网友:落樱婲

古人封王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自己的名字或自己王的名称作为地区。

可以参考楚汉时期项羽封的那几位王。

首先刘邦称他的军队为汉军自己为汉王得到的封地则是汉中,这也是根据自己封王的名号而定的。

魏王魏豹,在起兵成功之后得到项羽的分封,把自己的国家称为魏国。

其实不只是古人喜欢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事物,现代人也喜欢这样,这其实是人们对自己实力的一种展现,向近代化学符号,单位都是以发现和制造他们的人命名的。

像生活中什么村,什么路都会出现这种情况

点赞4、榆林市 网友:翠芙。

也不一定。肖强,字小强,被始皇帝亲口御封为齐王。项孢子,字包子,被秦始皇御封为郑王,兼临时大司马。都是有封号但没有实际封地的。

点赞5、陇南市 网友:嘟嘟脸

在汉至南北朝时代,封王的封号一般没有太多规则,一字或两字多是按地名来.该王的封地数量、食邑多少、权力大小才是决定该王地位的关键,而与封号的字数没有太大关系.如封地在中山就称中山王,在齐就称齐王.

隋唐开始形成了亲王封一字(如秦王、周王、蜀王等),郡王封二字(如庐陵王、常山王、岐阳王等).无论是一字的亲王还是二字的郡王,一般都把其中的“亲”与“郡”字省略掉.因为亲王的地位高于郡王,所以就形成常说的一字王高于二字王的概念.

到了清朝,亲王的封号就开始不用地名而用一些美好的字眼,如恭亲王、安亲王、康亲王、宁郡王、温郡王、谦郡王等等,同时也恢复了其中的“亲”字与“郡”字以示两个爵位的区别.因此,清朝的亲王、郡王是要看全称的,并不是看一字王还是两字王,亲王也有二字的,如端重亲王、敬谨亲王等.

亲王在封王时由皇帝指定封号,一般封号确定下来后就不太会改变,但也不是绝对的.在清以前,王爷多是有封地的(唐后期和宋时是有名义上的封地但却都住在京城),一般王爷到达封地后就会子孙世代居于此,除非被废或以改变封地,如明代的宁王朱权原来封地在大宁(今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后就迁到南昌.如果封地没有改变而子孙后代也世袭了王爵的话,那么封号是不会变的.当然,如果子孙的爵位被废或是降低的话,封号就会改变或是取消.如清朝就采取降袭制,如质亲王永瑢,其子绵庆袭质郡王,到他的孙子奕绮时只能袭封贝勒,封号也就取消了.

封号在清以前几乎都是以地名来命名,少数才有含义,如明朝封给少数民族的王爵就有顺义王,含有归顺明大义的意思.清朝的王爵取胜美好的字作为封号就有有一定含义,如英亲王的“英”有“英武”的意思,睿亲王的“睿”有“睿智”的意思.

点赞6、化州市 网友:续往事。

吃皮不吃肉。只有经营权。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