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常识

三国时,为什么司马昭要杀邓艾和钟会?

提问时间:2023-07-05 11:37关键词:三国,钟会

三国时,为什么司马昭要杀邓艾和钟会?

点赞1、南平市 网友:祈敏之

虽然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不过在杀邓艾和钟会这事上,还真不是司马昭主动的,邓艾和钟会之死,与司马昭有关,但并不是司马昭主导的。况且天下尚未统一,司马昭就开始杀邓艾与钟会,那么还有谁帮他灭亡东吴呢?

钟会是司马昭的心腹之臣,为司马昭出谋划策,邓艾是司马家一手提拔起来的优秀将领,司马昭怎么会仅凭一场战争就对自已人对手,况且当时的司马昭正是夺取招揽人心的时候。



司马昭执意伐蜀这事,整个朝堂除了钟会支持司马昭,其他人大多都不支持,认为灭亡蜀汉时机不成熟,包括当时的征西将军邓艾也反对伐蜀。但司马昭力排众议,同时也是为了建立功勋,加快代魏脚步,力主伐蜀。

换句话说,魏国朝堂大多数人都不看好伐蜀之战,就连司马昭也不知道这场战争会如何?



魏国大军主要分成三部分,西路军以邓艾为主将,兵力约3万人,中路军以诸葛绪为主将,兵力约3万人,西路军以钟会为主帅,同时也是整个魏军的主帅,兵力约12万人,整个魏军总兵力约18万人。

之后魏军进展顺利,顺利进入汉中、越过阴平,直到被姜维堵在剑阁,这个时候钟会夺了以畏战为名,夺了诸葛绪的兵权,钟会的夺兵权行为肯定要上报司马昭,对于这事,司马昭没有反对,毕竟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钟会的夺权行为可以视为独揽大权的一种行为,这个时候的钟会毕竟还没有造反之心,最多也就是揽权行为,为后面的争功打基础。

谁知邓艾另僻捷径,偷渡阴平,在绵竹击败诸葛瞻后,邓艾兵临成都城下,逼降后主刘禅,这个结果,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紧接着蜀汉就全国投降了,消息传到司马昭那,司马昭也是明显准备不足。



如果执意一战灭亡蜀汉的话,身为政治家的司马昭肯定要做好接收蜀汉政权的准备,可是并没有,而为灭蜀立下首功的邓艾,却在成都擅自以征服者的名义,接收蜀汉政权,同时以天子名义私自封官许爵。

邓艾在成都干了一系列的荒唐事,比如他将阵亡将士尸体筑成京观,还将魏军阵亡士卒与蜀汉阵亡士卒合葬在一起,将敌我双方的士卒安葬在一起,不知道魏军士兵或蜀军士兵如何感想?



擅自加封刘禅为骠骑将军、蜀汉太子为奉车都尉、诸王为驸马都尉,然后下面的文武百官各自根据官职大小加官晋爵,完全超出了他这个征西将军的职权范围。

在魏国的司马昭得知邓艾与钟会灭亡蜀汉后,首先向魏帝申请加封邓艾和钟会,封邓艾为太尉,增加封邑二万户,封钟针为司徒,增加食邑近万户。



接下来司马昭还没说什么,邓艾开始不断的上书向司马昭提政治意见,比如厚待刘禅,如何布置兵力,如何准备图谋东吴?等等,说了一大通,司马昭还没有说什么?邓艾就以功臣自居不断的对朝政指手划脚,最要命的是,邓艾上书给司马昭的信件,被钟会修改成傲慢无礼。

眼见邓艾立下首功,身为18万魏军主帅的钟会一万个不爽,因此故意修改邓艾上给司马昭的书信,故意诬陷邓艾有不臣之心,并且钟会还联合了卫瓘、胡烈等看不贯邓艾的人一起上书司马昭,说邓艾谋反。



应该说从这个时候开始,司马昭对邓艾和钟会有了强烈的戒备心理,因为南下伐蜀的魏军有18万人,再加蜀汉的降军有10万人,这加起来就是28万人,足以与魏国对抗,司马昭是玩阴谋和纂位起家,他不会不知道这么多兵力竟昧着什么?

现在卫瓘、胡烈、钟会联合起来告邓艾谋反,如果拿掉邓艾,钟会就一家独大,这也是司马昭所顾忌的,但是不拿掉邓艾,此时的邓艾已经开始头脑发热了,谁知道后面会不会出什么乱子?



此时的蜀汉成为一块危险的权力真空,虽说被邓艾和钟会所灭亡,但是还不在司马昭的强力控制之下,司马昭为了保证蜀汉的绝对控制,同意将邓艾押回问罪,同时给钟会去信一封,说贾充已经率军一万进入汉中的乐城,而司马昭本人则率领十万大军坐镇长安,随时南下。

司马昭在放弃邓艾的同时,威慑一家独大的钟会,同时司马昭肯定还有其他的相关动作,比如通知监军卫瓘注意钟会,当钟会看到司马昭的来信,大吃一惊,以为司马昭早有准备,这个时候的钟会直接被逼反了。



如果此时的钟会不谋反的话,就会被调回魏国,就失去了蜀汉这个地方和谋反的时机,钟会是个有野心的人,他不甘心就这样失去一切,于是匆忙之间选择谋反,还被姜维给利用了。

看看钟会的谋反计谋一踏糊涂就知道钟会根本就不是“早有预谋”,而是“临时起意”,另外从时间上也能看出钟会不是“早有预谋”,正月初一,邓艾被囚车押回魏国,正月十五,钟会到达成都,正月十六,钟会召集魏军将领开会,并关押部分将领,正月十八,钟会被杀。



如此仓促的时间,钟会这是造的什么反,与其说是钟会造反,不如说是钟会被司马昭逼反的,而邓艾则死于魏军争夺军功的内斗,邓艾之死的主谋是钟会和卫瓘,而钟会之死的主谋,一半是钟会自已野心膨胀,另一半是司马昭逼反。

点赞2、宁波市 网友:都市猎人

公元二六三年四月,魏国司马昭发兵灭蜀,以征西将军邓艾率三万人自狄道攻沓中,以牵制姜维;镇西将军钟会率十万大军分别出斜谷、子午谷等地攻取汉中;另派雍州刺史诸葛绪领兵三万,自祁山向阴平附近的桥头发起进攻,以阻断姜维的归路。

骄奢昏聩的蜀后主刘禅得悉魏军真的来攻了,后悔没有早听姜维的警示与建议,他急忙派廖化率军赶到沓中去增援姜维,派张翼、董阙领兵往阳关口协助防守。张翼、董阙到阴平后并不急于赶路,而是滞留了月余,钟会率魏军主力已抵达汉中,派护军胡烈领前锋进攻阳关口,防守阳关口的蜀将是傅佥、蒋舒,蒋舒见魏军大兵压境,援军又迟迟不到,料不能敌,率先投降了魏军,傅佥孤军奋战,兵败身死,阳关口被魏将胡烈攻占。

邓艾率军很快进至沓中,分三路围攻姜维。姜维听说汉中已经沦陷,无心与邓艾纠缠,遂率兵退走。此时,诸葛绪已经攻取桥头,一举截断了姜维的归路。姜维见魏军已经屯驻桥头,只得迂回入北道,企图攻打诸葛绪的侧后,诸葛绪胆怯,不敢迎战,率军主动后撤三十里,姜维乘机复夺桥头。接着,他又指挥大军急速南撤,会合正北上的廖化、张翼、董阙援军,共同扼守剑阁天险。

十月,邓艾率部开到阴平,他挑选精锐,想联合诸葛绪部自江油直扑成都,诸葛绪认为此举太过冒险,不同意配合,遂引军离去同钟会主力会合,钟会密告诸葛绪畏缩不前、贻误战机,司马昭命将其槛送回京,其军全部归钟会统辖。

钟会大军在剑阁雄关前受阻,姜维据险坚守,魏军久攻不克,死伤颇重,且十万大军挤在一条狭窄的山谷间一筹莫展 ,粮草也难以为继,钟会无计可施,于是想退兵。

邓艾建议主力仍留在此围攻剑阁,而自己率偏师另辟蹊径,由阴平走小路突袭江油,再直捣涪城,然后出其不意的南下成都。钟会同意了邓艾的冒险奇谋 。于是邓艾率一万多勇敢敏捷的军士,从阴平伐山开路,遇水作桥,披荆斩棘,攀木缘崖,跋涉了七百里渺无人烟的高山险地后突然抵达江油城下。江油蜀军守将马邈失了斗志,献城迎降,邓艾率军迅速逼近涪城,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率军据守涪城,尚书郎黄崇建议他派兵前先占领周边制高点,以阻止魏军越过涪城进入成都平原,诸葛瞻本事比他爹差远了,他犹豫不决,没有立即抢占险要。


邓艾孤军冒进,没有退路,于是人人舍死向前,一举击溃了诸葛瞻部前锋,诸葛瞻退守绵竹 ,邓艾则乘胜前进,紧追不舍,途中他还写了封信劝诸葛瞻须识时务,快来投降,诸葛瞻大怒,斩了来使,于是双方展开激战,魏军拼命死战,锐不可当,大败蜀军,诸葛瞻、黄崇先后被斩杀,诸葛瞻子诸葛尚也于是役阵亡。

破绵竹后,邓艾率部进入了一马平川的成都平原,继续向成都推进。魏军犹如神兵天降,突然兵临成都城下,蜀汉朝野上下一片混乱,守将不听调遣,百姓扶老携幼纷纷外逃,秩序崩溃,无法禁止,刘禅失魂落魄地召集群臣,讨论对策,众人七嘴八舌,有主张顺江东下、投奔东吴的,有主张逃往南中的,光禄大夫谯周则力主投降曹魏。刘禅惊恐异常,遂采纳谯周之策,仓惶献城出降。

其实,彼时的邓艾虽然已逼近成都,但其实是孤军深入,早已精疲力竭了。假如刘禅坚守成都, 剑阁还在姜维手中没有攻破,钟会的十万大军无法前进,邓艾的数千孤军没有救援,被瓮中捉鳖、全部围歼也是很有可能的。蜀军虽然惨遭绵竹之败,但数万主力尚存,加上姜维的三万余兵马,大可放手一搏。鹿死谁手,尚难预料。然而后主刘禅方寸已乱,不能坚守,竟然轻率地下令开门投降。

姜维在剑阁阻击钟会大军,听到诸葛瞻败死绵竹的消息。后又陆续有消息传来,有说后主刘禅要坚守成都的,有说他要逃奔东吴的,还有说他要逃到南中(今云南)去的。 姜维不知虚实,遂率军退出剑阁,向西南方向撤去。

大军来到三台,太仆蒋显捧着刘禅的诏令命姜维投降钟会。姜维知道大势已去,便领着张翼、廖化、董阙一同从东道投降了钟会。蜀军将士接到投降命令后,悲愤莫名,纷纷拔刀斫石,以表达心中的愤慨与不满。

不久,邓艾率军抵达成都北,刘禅率太子、诸王以及文武大臣六十余人,反绑着双手,让人抬着棺材,跪地迎降。邓艾知道宦官黄皓奸险,命军士将其抓捕,准备处死,黄皓用重金贿赂邓艾左右部将,竟得以保全性命。至此,立国四十二年的蜀汉名实俱亡。

蜀汉亡国后,邓艾居功自傲,在成都擅自处理决断军政大事,逐渐引起司马昭的疑虑。

钟会与邓艾不和,他与监军卫瓘乘机诬陷邓艾欲举兵谋反,司马昭命钟会、卫瓘抓捕邓艾,槛送洛阳,途中被卫瓘杀害。

邓艾死后,钟会独掌大军,逐渐野心膨胀,与姜维密谋反叛。司马昭闻讯亲率十万大军屯驻长安,令大将贾充率兵入斜谷道,进驻乐城, 以威慑钟会 。钟会察觉到司马昭对其已有猜忌和防备,干脆铤而走险,将不同意举兵的魏军将领们关押起来,准备起事,因谣传钟会要杀尽魏国将士,引起士兵们的群起反对,大家合力反攻钟会,钟会和姜维都被乱兵所杀,灭蜀首功之臣钟会、邓艾的悲催结局应证了他俩誓师出发前刘蹇的预言:“破蜀必矣,而皆不还”。其实,与其说钟会、邓艾阴欲谋反,不如说他俩功高震主,且足智多谋,手握数十万能征惯战的雄兵, 为司马昭所忌惮,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插图源于网络】

【写作不易 严禁搬运】


点赞3、盘锦市 网友:若有惜

曹魏灭蜀有两个片段极为精彩,一个是邓艾偷渡阴平,一个是钟会叛乱。前者直接造成蜀汉灭国,后者直接造成参与灭蜀的魏人几乎全部被歼。那么为什么邓艾和钟会立这么大的功劳,司马昭却选择了要杀了他们呢?

司马昭、邓艾、钟会这三个人很有意思,邓艾比司马昭大14岁,而司马昭又比钟会大14岁,似乎14这个数字很神奇的跟这三个人沾上了关系。然后老而弥坚的邓艾却是官职最低的,司马昭年龄居中却官职最大,为大将军,钟会最年轻,为司隶校尉,是最聪明的一个,为什么这样讲呢?

公元262年,蜀汉大将军姜维惧怕回成都遭到佞臣黄皓的陷害,于是领兵滞留沓中种麦。而沓中距离汉中遥远,无力回援汉中,这给了曹魏进攻蜀汉的机会。

公元263年,大将军司马昭召集众臣商议伐蜀大计,众臣都持反对态度,尤其是安西将军邓艾态度尤为坚决。邓艾认为:蜀汉气数未尽,仍有诸如姜维、廖化等人在朝,现在进军蜀汉,不会胜利。

环顾整个朝堂,只有司隶校尉钟会一人支持司马昭的伐蜀行动。于是司马昭派钟会说服了邓艾,共同制定了三路伐蜀大计。随后,司马昭任命钟会为镇西将军,假节,正式拉开了攻伐蜀汉的大幕。

司马昭的计划是这样的:派左路军三万余人由邓艾率领,经狄道直扑沓中,与姜维作战。派中路军三万余人由诸葛绪率领,经武都直插阴平桥头,阻断姜维东归的道路。派右路军(主力军)十万余人由钟会率领,经斜谷、骆谷直扑汉中。

这个计划很歹毒,邓艾和诸葛绪负责堵截姜维,而钟会负责占领汉中。谁知道计划赶不上变化,司马昭的计划被姜维所洞悉,于是姜维没有敢于恋战,急忙率军摆脱邓艾,匆忙向东行军。后遇到堵截的诸葛绪,姜维挥军假装攻击诸葛绪军的尾部,趁诸葛绪调军之际急忙回军强渡阴平桥头,抢先一天过去,然后和前来支援的廖化、张翼会师防守剑门关,堵住了钟会的十万大军。

这时汉中已失,钟会十万大军和姜维的近六万人相持于剑门关,钟会不得进,时间一长,粮草不继,于是钟会考虑撤军,这时奇迹发生了。

邓艾率军偷渡阴平,经栈道小路偷偷的行军到油口,迫降油口守将马邈。然后又在绵竹戮战前来堵截的诸葛瞻,最后成功斩杀诸葛瞻,直扑成都。刘禅迫于形势出城投降,蜀汉形式上灭国。

刘禅一投降,形势变得复杂了。为什么这样讲呢?本来原计划是邓艾和诸葛绪为辅助,攻陷成都由钟会的十万大军来完成。结果却是邓艾凭借三万人的偏师迫降了成都,抢走了钟会的功劳,你说钟会心里会怎么想?

而且这时钟会和邓艾心里都发生了变化,一个为公,一个为私。但是不管为了什么,在司马昭眼里都是叛乱。那么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邓艾接受刘禅投降后,以天子的名义(注意这里)就地安抚,封刘禅为骠骑将军,师纂兼领益州刺史,陇西太守牵弘等魏人兼领蜀汉各郡郡首,其余诸如蜀汉的旧官都有所任命。而且邓艾还对他们夸耀说:如果不是我邓艾,恐怕你们都要死于乱军之中吧。

艾深自矜伐,谓蜀士大夫曰:“诸君赖遭某,故得有今日耳。若遇吴汉之徒,已殄灭矣。

这其实仅仅只是一个苗头,后来邓艾又给司马昭写信,发表了自己对于时局的看法。邓艾认为:此时虽然是趁势进攻东吴的好时机,但是士兵们都很疲惫。应该留蜀军两万人,陇右军两万人,在蜀地煮盐炼铁,修建船只,积存实力。同时安抚蜀地军民,以威望屈服东吴。这样的话,既有强大的军事威胁,又有德行的感化,东吴很快会投降。

邓艾的思路很好,也很无私,但是却犯了司马昭的忌讳。为什么呢?当时决定伐蜀时,邓艾坚决认为此时不宜伐蜀,现在伐蜀成功了,又操起大将军司马昭的心,想掌更大的权,把伐吴大权也抢到手,看来,邓艾心志不小。于是司马昭冷冷的回了一封信,告诉监军卫瓘,让他转告邓艾,此事需要从长计议,不急。

文王使监军卫瓘喻艾:“事当须报,不宜辄行。”

邓艾没有猜到司马昭的心思,继续上表,言语更加的狂妄,甚至说出了将在外,只要有利于国家,可以专断这样的话。司马昭对于邓艾的信开始敷衍,同时也对邓艾的忠心表示了怀疑。

钟会此时心态也开始失衡,本来功劳应该属于自己,但是却因为邓艾偷袭阴平而大功旁落,这让钟会很郁闷。于是钟会开始找机会陷害邓艾,正逢邓艾和司马昭书信往来沟通伐吴的事宜,于是钟会发挥它的特长,善于模仿他人笔迹的才能,偷偷修改了邓艾写给司马昭的信,使语气变得更加猖狂。

同时钟会勾结监军卫瓘一起诬告邓艾谋反,而司马昭也正好想要找理由罢了邓艾的兵权,于是很顺利的,邓艾以被怀疑谋反的名义抓了起来,装入囚车送往京师洛阳。

邓艾被抓后钟会心中并不高兴,为什么呢?三路大军伐蜀,邓艾、钟会、诸葛绪三人为领军。诸葛绪早在阴平堵截姜维不利时就被钟会夺了兵权,判了一个畏敌不前的罪名送往洛阳。而邓艾在自己和卫瓘的陷害下也以谋反罪名被捕,也被送往洛阳,只剩下自己一个人了,高处不胜寒呀!

这时,降将姜维也为钟会分析形势,姜维说:自从淮南叛乱以来,你辅佐司马昭平定叛乱几乎算无遗策。现在又平定蜀地,立了不世之功。难道不应该效仿陶朱公范蠡泛舟湖上远避是非,保全性命吗?

“闻君自淮南已来,算无遗策,晋道克昌,皆君之力。今复定蜀,威德振世,民高其功,主畏其谋,欲以此安归乎!何不法陶朱公泛舟绝迹,全功保身邪!”

其实姜维说的很对,当时的朝政被司马昭所把持,然而钟会近期表现太好,掌握军权太重,自己又处于蜀地这个是非之地,想要撇清关系太难。早反也许还有机会,如果回去迟早要被司马昭剥夺兵权,死无葬身之地,于是钟会秘密决定谋反。

钟会的计划是让姜维领军五万出斜谷为先锋,然后自己率军在后,汇军于长安。然后兵分水陆两路,出孟津,会师于洛阳,这样的话天下大定。

谁知道司马昭早已经洞悉了钟会的意图(也许是监军卫瓘通风报信),于是司马昭率军十万亲临长安,又派护军贾充领一万骑兵入斜谷,驻扎在乐城。这一切都说明,钟会判断正确,司马昭提前动手了。

没有办法,钟会和姜维联合提前谋反,以郭太后的名义誓师讨伐大将军司马昭,要求解除司马昭的大将军之职。谁知道由于起事仓促,酿成了兵变,在兵变中钟会和姜维被乱军砍死。随后监军卫瓘率军平定了叛乱,至此平定蜀汉之事彻底结束!

俗话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邓艾、钟会就是螳螂,刘禅就是树上的蝉,而司马昭就是最后面那只黄雀。一心为国的邓艾惨遭钟会诬陷,聪明睿智的钟会又被司马昭制服,说到最后,还是司马昭的心思最多。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邓艾死于假谋反,事实情况是遭受钟会的诬陷。而钟会死于真谋反,自己立功太大又不懂得自保,被姜维忽悠,被司马昭威胁,形势所逼下不得不反。其实说到底,即使两人安全回到洛阳,迟早也会被剥夺兵权然后杀掉,一句话,功劳太大又不善自处而已!

本回答独发于石塘网,觉得写得好请随手点赞,谢谢!

喜欢请随手关注我的头条号,谢谢!

点赞4、泰安市 网友:倾慕的冷

邓艾,原本默默无闻地屯田20余年,直到中年,才为司马懿所提拔,走上名将之路。

钟会,更被认为是司马昭的“张良”,是其心腹中的心腹。

可是,灭蜀之战后,两人悉数被司马昭所杀。

而对司马昭来说,杀钟会、邓艾,并不只是杀了良将,更使其平定天下的部署被打乱。

这是一次“双输”的合作。

司马昭的原计划

将10几万大军委托于人,肯定是要防着一点的。

不过,司马昭是成竹在胸的。

伐蜀之战开始前,曾有人提醒司马昭:钟会单身,没有重质(没有妻子、子女,只有兄子为其“假子”,没有留下重要人质),不应该委他为将,要另外找人。

司马昭表示:满朝都反对伐蜀,只有钟会支持他,不找钟会找谁呢?而且,灭蜀之后,“败军之将不可语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蜀人不会支持叛乱,而魏军则都想着回国请赏,肯定也不会跟着瞎闹,钟会想造反也搞不出什么名堂来。

也就是说,司马昭虽防备钟会,但其原本不认为会出什么大的幺蛾子,而如果一切正常,按照司马昭计划,在益州造大船,三年后,顺流而下,一举灭吴。

不过,计划不如变化快。

计划不如变化快

按照司马昭的原计划,邓艾牵制姜维于沓中,诸葛绪切断姜维退入汉中、剑阁之路,钟会率主力趁虚攻入汉中、剑阁,一举灭蜀。

不过,战局的发展,出乎所有人预料。

钟会攻入汉中后,姜维拜托诸葛绪,退守剑阁,阻击了钟会大军。

而邓艾,则偷渡阴平,一举灭蜀!

由此,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1、邓艾成为“问题”。

伐蜀前,司马家只探讨了钟会的问题,不认为邓艾会成为“问题”。

毕竟,钟会领军十余万,是主力,而邓艾只率3万余人,起牵制作用。

如今,攻入成都的人是邓艾。

钟会兵力虽多,但他是临时被任命为大将,与军中主要将领并无长期关系。

而邓艾兵力虽不多,但他久在陇右,所统陇右兵多为其长期下属。

一旦邓艾以成都平原物产为物质基础,以陇右兵作乱,凭邓艾之才,将成为非常棘手的难题!

2、蜀军并非败军,尚可言勇。

邓艾偷渡阴平时,其原本计划是将姜维大军调离剑阁,邓艾、钟会夹击破之。

也就是说,魏军原本计划是:先破蜀军主力,再灭蜀。

但是,诸葛瞻败得太快,刘禅降得太快,蜀军主力尚在,蜀就灭了。

蜀虽灭亡,但蜀尚有复国的军事基础,姜维等人积极行动,使形势变得更为微妙。

3、形势复杂,使变数增多。

一般情况下,以魏军成熟的监督系统,钟会虽有谋略,也难以搞出什么事情来。

但是,形势混乱之下,监督难度增加,钟会可调整的空间增大,施展其谋略的空间增大,使形势更为复杂。

可以说,钟会、邓艾的形势更为微妙了!

政治幼稚的邓艾

邓艾,虽多有战功,但其出身缺乏政治基础,其所统兵力较少,原本是没有引起特别防范。

但是,作为职业军人,政治上的幼稚,却使邓艾成为了首先打击的目标。

灭蜀后,邓艾效法东汉初年的邓禹,“承制”,即代表朝廷便宜行事。

他擅自拜刘禅为骠骑将军,太子奉车、诸王驸马都尉。蜀国众臣也依次被拜官。

此外,邓艾又擅自以师纂领益州刺史,陇西太守牵弘邓领蜀中诸郡。

可以说,邓艾擅自处置蜀汉官僚,并另立了一套官僚系统。

然而,邓艾是没有反叛之意的。

从其人事安排来看,他所任命的师纂、牵弘等人,都不是其心腹。而他对蜀汉群臣,虽自夸仁义,但也没有结交、拉拢的迹象。

也就是说,邓艾所作所为,并不是要划益州为自己的领地,而是推行司马昭灭蜀后造船养兵,三年后顺流而下灭吴的策略。

军事上高明,政治上幼稚。

对邓艾,司马昭一开始也没有玩阴的,而是让卫瓘告诫:遇事要上报,不要自专!

邓艾却表示凡事上报路途遥远,效率太低,应该便宜行事,“终不自嫌以损于国也”。

随即,他又上书表示:留陇右兵二万,蜀兵二万,造船备战,来年秋冬灭吴!

此外,他认为刘禅应封为扶风王,以董卓坞为郡,不必急着去洛阳,以免造成被迁徙的观感,不利于削弱孙吴抵抗意志。

可是,邓艾不是邓禹,司马昭更不是刘秀。

司马昭只是魏国的权臣,他必须确保对所有军队、地盘的完全控制!

司马昭下令钟会逮捕邓艾。

清洗,开始了。

不安的钟会

钟会,始终是司马昭最为担心的一个。

与邓艾不同,钟会是钟繇之子,出身望族颍川钟氏,政治基础雄厚。

邓艾默默无闻屯田二十多年,而钟会则很早就已引人注目。

早在夏侯霸投蜀时,就告诉姜维:钟会年纪虽小,但是最值得警惕的对手!

伐蜀前,钟会已是司马家的张良,朝中大小事务、官吏任免,多有插手。

某种程度上说,钟会虽一直跟着司马家混,但其实他与权臣司马家存在竞争的可能。

朝廷数次征他为太仆,他都坚决拒绝,一定要作司马家府官,也是因为他极力避免自己与司马家陷入竞争关系。

以钟会之明,他当然清楚自身的处境。

姜维,也看穿了钟会的心思。

姜维见钟会时,旁敲侧击:你已经功高不赏,以后可以作闲云野鹤吗?

钟会答:我还没有那么高的境界。

高手对话,一点就明。

在司马昭与曹家争权时,钟会就展现出了惊人的谋略。

如今,钟会既与姜维结盟,又遇到混乱的局面,自然萌发了搏一把的想法。

遗憾的是:司马昭,比钟会更精明。

仓促行事的钟会

司马昭下令钟会进讨邓艾时,表示:我已让人率数万人进入乐城(属汉中),我也自率十万大军抵达长安,不久就要见你!

钟会大惊:我这里十几万人,解决邓艾绰绰有余!相国为什么还要带兵来呢?

司马昭的意思很明显:不能给钟会时间!

钟会计谋很多,给他时间,他很可能搞出名堂来!

可是,钟会军将领多为司马家心腹,钟会要把军队由司马家武装转变为反司马武装需要时间!

如此,钟会没有足够时间施展谋略,只有仓促行事!

钟会紧急召唤魏将,劫持诸将,打开太后密诏,表示要诛司马昭。

可是,仓促之间,行事不秘,魏军将士起事,诛杀了钟会、姜维。

钟会被杀后,一片打乱,邓艾部下前营救押送途中的邓艾。

卫瓘下令田续杀了邓艾。

二将皆死!

后果严重

尽管司马昭成功解决了钟会、邓艾之乱,但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由于连续混乱,司马家为安稳形势,只得将大军及蜀汉君臣召回洛阳。

如此,蜀中一时陷入空缺,大量城池成为无主之地。

吴国趁机进攻益州,在永安为蜀留下的罗宪所阻。

罗宪独自抵抗吴军半年,最后要靠荆州方向魏军进攻才渡过危机。

可以说,司马昭以益州基地打造船只,三年灭蜀的计划由此大大延后了。

另一方面,钟会、邓艾同时被除,使司马家的武将素质严重不足。

不久,秃发树机能之变,晋军折损多名武将,展现出军力、将才的严重下降!

将才的折损,益州之地暂不敢任用,使司马家灭吴统一天下的进成延误了十余年!

根本原因

“二士争功”的悲剧,虽有邓、钟二人性格的原因,但其背后的原因是很深的。

1、平定益州后,稳定形势,历来是难题。

东汉时,吴汉平定公孙述后,残杀百姓,被刘秀责罚。

不久,蜀郡守将史歆举兵造反。

五代时,郭崇韬率军灭前蜀,回朝后被杀。

不久,孟知详建立后蜀,叛变后唐!

北宋初年,灭后蜀时,赵匡胤为防止混乱,及时派人前去监督。

但是,形势混乱之下,王全斌还是只得大杀,最后引得群臣皆说要杀!

天下未乱蜀已乱,天下已安蜀已安。益州之地,天然利于割据。

因此,平蜀后,如何稳定形势,是比平蜀更为复杂的任务。

这种情况下,君臣相疑,也就不足为怪了。

2、司马家夺权已到冲刺阶段。

此时,司马家的篡位,已经到了冲刺阶段。

夺权的最后一步,就是宗王出镇。

司马家夺权之初,力量尚有限,只能主要控制中军,而对外军则由郭淮、陈泰、诸葛诞、邓艾信赖的亲信异性将领担任要职。

司马家吸取曹魏因皇室孤立而灭亡的教训,决心由司马氏成员掌握外军。

因此,无论是曾多次支持司马家平定淮南叛乱的诸葛诞,还是司马家最为信赖的石苞、钟会、邓艾,都成了必须削权的对象。

对邓艾、钟会来说,交出兵权,或许可以像石苞一样,安享晚年。

可是,邓艾一心建功灭吴,钟会更是不甘退隐,彼此矛盾不可调和!

如此敏感的时间,如此敏感的地方,钟会、邓艾,自然难以全身而退了!

点赞5、自贡市 网友:梦血忆魂

司马昭是魏国后期的大将军,哥哥司马师死后,他承袭了哥哥大将军的爵位,在当时坊间流传一句话:“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由此可见他是一个有谋略有野心的政治家。司马氏父子(司马懿、司马昭、司马师父子)早就有“篡魏之心”,到了司马昭时,篡位变得迫不及待,他想在有生之年统一全国,于是在景元四年(263年),分兵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灭亡蜀汉,然而,在灭了蜀国后,司马昭却用计谋先后杀了灭蜀功臣邓艾和钟会,这段历史就叫“一计害三贤”也叫“一石三鸟。”

一、司马昭为什么杀死灭蜀功臣邓艾?

话说邓艾和钟会统兵伐蜀,钟会是镇西将军, 相当于西部军区总司令。邓艾是征西将军,二人刚出发就面和心不和,钟会和监军卫瓘看不起邓艾,邓艾为了立功,带着2000多士兵和钟会分道扬镳,邓艾想从阴平小路偷袭成都。钟会和卫瓘认为这是送死,二人暗暗偷笑。

经过千辛万苦的跋涉,邓艾突破防线,兵临城下,迫使蜀后主刘禅自缚而降。蜀国灭,邓艾成了灭蜀第一功臣,这是钟会和卫瓘万万没想到的。

Δ邓艾

邓艾占领了成都,为了稳定局势,没有经过请示司马昭,就私自加封刘禅为“骠骑大将军”,以天子的名义任命大批官吏,还派人在绵竹把作战中死亡的战士跟蜀兵死者一起埋葬,修筑高台作为京观,用以宣扬自己的武功。说实话,这是邓艾没有政治头脑的表现,越权行使职权,这是不把司马昭当领导看。

钟会和卫瓘本来对邓艾立了头功眼红,本来想找邓艾的毛病,邓艾自己犯了让领导难堪的大忌,于是二人马上给司马昭打了小报告,诬称邓艾有反心,说邓艾想据蜀自立。

司马昭听了二人传回的消息,下书让邓艾回魏国说清楚为什么这样做,其实邓艾没别的意思,他加封这些人是为了稳定局势,毕竟当时姜维还带着十万大军和钟会死磕呢,他的意思就是不让这些人再造反,邓艾也是出于公心,但是司马昭不知道内情,毕竟那时候没有现代这些通信方式。

邓艾坐上牛车和儿子一起回去向司马昭说明情况。但是刚走到魏国边境,眼看要回国了,和领导说明情况,请求司马昭谅解,邓艾也就没事了,谁知却被卫瓘派来的一个人把他父子俩杀死了,这是为什么呢?先留下悬念,一会再交待。

二、司马昭为什么杀钟会?

钟会和监军卫瓘终于排挤走了邓艾,此时钟会接手了邓艾的军队,换言之,钟会掌握了整个魏国的军队。

姜维由于刘禅的投降,迫于无奈向钟会投降,姜维想鼓动钟会造反,鼓动钟会效仿刘备在蜀称王。钟会平时就有野心,被姜维一忽悠,头脑发热决定造反,姜维是想趁钟会造反成功,之后杀了钟会,迎刘禅复国。

钟会不知姜维的阴谋,还把姜维当好哥们,姜维一鼓动,钟会果然上当,但是由于泄露了消息,监军卫瓘在魏国将军配合下,乱刀砍死了钟会和姜维,然后派人向司马昭做了汇报。

Δ钟会

其实钟会有异常动向时,司马昭有所觉察,司马昭调兵遣将,也是逼迫钟会提前行动的原因,司马昭也想到了钟会手握重兵,如果造反不堪设想,于是让卫瓘多留意钟会的动向。

话接前面问题,是谁派人杀了即将回国的邓艾呢?

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司马昭派的特使监军卫瓘,原来钟会和卫瓘之前诬告邓艾,现在将士们杀了造反的钟会,纷纷要迎回邓艾做将军,卫瓘害怕诬告邓艾这事泄露,于是找来和邓艾有仇的护军田续,向他提供了邓艾情况,田续快马加鞭,赶在众将要迎回邓艾的前面,一刀杀了邓艾父子,至此灭蜀功臣邓艾死于非命。这就是“一计害三贤”的故事。

撰文/秉烛读春秋

点赞6、自贡市 网友:独揽清欢

严格来说,邓艾和钟会都不是直接死在司马昭手里,但是这个问题依然成立,因为他们最终的结局,确乎是司马昭造成的。

先回顾魏伐蜀汉之役,在司马昭的战略计划中,邓艾率领的西路军和诸葛绪率领的中路军是截击姜维所部的偏师,灭蜀汉的主力自然是钟会率领的东路军,在具体安排上也是如此,但不想阴错阳差、战局演变,钟会主力和姜维主力僵持于剑阁, 当时的状态钟会已经准备撤兵:

姜维列营守险,会攻之,不能克;粮道险远,军食乏,欲引还。

如果不是邓艾冒险从阴平道直驱江油,灭蜀汉根本无从谈起。

因而蜀汉灭亡之后,邓艾的状态是独建奇功、志得意满:他上书向司马昭建议封后主刘禅为扶风王来给东吴君臣做示范——要知道曹魏长期实行的爵位制度是同姓有王、公(乡公)、侯(亭侯)、伯(亭伯)四等,异姓只有侯(县、乡、亭)一等,灭蜀汉后司马昭以特殊地位才受封晋公,次年才进爵晋王,而邓艾本人也只是县侯(邓侯),这就是一个县侯向公爵建言封敌国投降的君主为王,看到这个牛逼哄哄的自说自话的文书,司马昭估计已经醉了。

(邓艾剧照)

而钟会的状态是又妒又恨:如果按照邓艾的套路进行下去,自己就毫无功绩了,但从钟会角度,好在姜维所部蜀汉主力是向钟会投降的,钟会便厚待姜维等,皆权还其印绶节盖,用这些来作为自己的资本(也因此后来被姜维利用)。

(钟会剧照)

司马昭曾经让监军卫瓘告诉邓艾:

事当须报,不宜辄行。(有事应当上报给我,不宜马上实行。)

结果邓艾又一番大道理:

……若待国命,往复道途,延引日月。《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专之可也。”今吴未宾,势与蜀连,不可拘常,以失事机。《兵法》:“进不求名,退不避罪。”艾虽无古人之节,终不自嫌以损国家计也!

总之就是我一切都是为了国家,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报告您在执行实在来不及……一二三四、二二三四、巴拉巴拉、巴拉巴拉,司马昭的内心想法自然就更多了。

这一年十二月乙卯,司马昭用魏元帝曹奂的名义下诏书褒奖邓艾、钟会两人,给邓艾的诏书其内容是这样的:

艾曜威奋武,深入虏庭,斩将搴旗,枭其鲸鲵,使僭号之主,稽首系颈,历世逋诛,一朝而平。兵不逾时,战不终日,云彻席卷,荡定巴蜀。虽白起破强楚,韩信克劲赵,吴汉擒子阳,亚夫灭七国,计功论美,不足比勋也。其以艾为大尉,增邑二万户,封子二人亭侯,各食邑千户。

话貌似都是好话,奖赏也实在(太尉是三公之一,封邑也是实惠),但是举了四个前代功臣,除了吴汉,三个都是著名的被诛杀的功臣,话里有话,意在言外。

给钟会的诏书内容是这样的:

会所向摧弊,前无强敌,缄制众城,网罗进逸。蜀之豪帅,面缚归命,谋无遗策,举无废功。凡所降诛,动以万计,全胜独克,有征无战。拓平西夏,方隅清晏。其以会为司徒,进封县侯。增邑万户。封予二人亭侯,邑各千户。

司徒也是三公之一,钟会更进封县侯,但所谓的凡所降诛,动以万计,全胜独克,有征无战对于因人成事的钟会,不啻是暗暗的讽刺。

从诏书给予的封赏也可以看出一些问题,邓艾和钟会占了三公中的两个,邓艾(197-264)年近七十,崇功报德,表面似还合适,钟会(225-264)只有四十不到,就当到名义上的宰相,今后何以为继,司马昭未始没有去思量。

总之,从某种意义上,这两份诏书都是脸上笑嘻嘻,心里MMP。

景元四年十二月乙卯是十二月二十四日,景元五年正月壬辰,诏以槛车征邓艾,壬辰是正月初一。槛车征邓艾就是以待罪之人看待邓艾,此时与下诏封他为太尉、增邑二万户才相隔6天,所以当初的诏书本身无疑主要是烟雾弹。

邓艾属于冤死,后来司马氏心里很清楚,但直到西晋武帝朝给邓艾部分平反任用邓艾孙子的时候,依然强调邓艾本身还是有罪的,始终不肯给予彻底的昭雪,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整死邓艾就是司马昭的既定方针。

再看司马昭这时的战略布局:

晋公昭恐艾不从命,敕钟会进军成都,又遣贾充将兵入斜谷。昭自将大军从帝幸长安,以诸王公皆在邺,乃以山涛为行军司马,镇邺。

让钟会进军成都是对付可能不服生变的邓艾,那么贾充率兵入斜谷,司马昭本人和皇帝一起到长安,则完全是为了对付钟会,山涛镇守邺城稳定后方,更说明甚至有准备与钟会军决战的最坏打算。

司马昭之前曾经对担心没有家属作为人质的钟会(钟会没有妻子和亲生儿子)会叛乱的西曹属邵悌说:

惟钟会与人意同,今遣会伐蜀,蜀必可灭。灭蜀之后,就如卿虑,何忧其不能办邪?夫蜀已破亡,遗民震恐,不足与共图事;中国将士各自思归,不肯与同也。会若作恶,只自灭族耳。卿不须忧此,慎勿使人闻也!

司马昭的所谓中国将士各自思归,不肯与同也,其实还包括钟会军中他早就布下的暗桩:持节监邓艾、钟会军事的廷尉卫瓘,担任将军幕府长史(参谋长)的司马懿的女婿、自己的妹夫杜预,钟会的护军、司马懿左右亲信胡奋的弟弟胡烈,邓艾的护军田续,此外夏侯渊的儿子夏侯和、司马师妻子的堂侄羊琇,后来也都坚决反对钟会,说明事情的走向是按照司马昭的预判而进行。

等到司马昭将要前往长安的时候,邵悌又说:

钟会所统兵五六倍于邓艾,但可敕会取艾,不须自行。

司马昭说:

卿忘前言邪,而云不须行乎?虽然,所言不可宣也。我要自当以信意待人,但人不当负我耳,我岂可先人生心哉!近日贾护军问我:”颇疑钟会不?“还答言:”如今遣卿行,宁可复疑卿邪?“贾亦无以易我语也。我到长安,则自了矣。

司马昭到底对钟会是怎么一个态度和早就有的布局安排,也已经很清楚了。

史书还记载:

或以问参相国军事平原刘寔曰:“钟、邓其平蜀乎?”寔曰:“破蜀必矣,而皆不还。”客问其故,寔笑而不答。

刘寔的参相国军事,就是参司马昭军事,作为知机者,他了解司马昭之心,于是早就知道了邓艾、钟会的命运。

具体到两人,邓艾是功高不赏、含冤而死,钟会本身有异志并不能算冤枉,但很大程度上也是被司马昭所逼死。

谈古论金,掰开揉碎历史的人性和技术流呈现给您

欢迎评论互动,感恩点赞关注!

点赞7、济宁市 网友:乄缃失泪

大背景: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魏帝曹髦因不满司马昭专权,率领数百宫人和仆从去袭击司马昭,司马昭得到手下汇报,派贾充和成济在宫门外,反杀了魏帝曹髦。

因弑杀魏帝朝廷文武多有不满,司马昭为了转移朝廷里的不满情绪,分三路伐蜀,以重新树立自己的威望。


一路以钟会为主,一路以邓艾为辅,最后一路以诸葛绪切断姜维后路。

结果钟会与诸葛绪大军被姜维拦在剑阁,邓艾看到主力大军被挡在剑阁,自己则偷渡阴平,下江油、战绵竹、降雒城,直逼成都,迫使刘禅举国投降。

这时灭蜀的大致过程,了解这个之后,我们再来看看灭蜀之后,作为统帅的司马昭、三军主将钟会与先锋邓艾三人的所作所为。

正史里记载,邓艾与钟会并非死于司马昭之手,邓艾是被卫灌派田续所杀,钟会因作乱死于魏军将领之手,但两人之死与司马昭有绝对的关系。

邓艾,是穷苦出身,因屯田有功,被司马懿发掘,受到重用,邓艾是属于司马家的家臣,对司马家忠心耿耿,但邓艾在灭蜀后的所做所为,已经被司马昭忌惮,被杀或许在灭蜀后就以注定。

邓艾对蜀国的态度:

在灭蜀后,没有及时上报主子司马昭,擅自对蜀国君主和文武百官进行官职划分,之后再上报。在蜀国扬武耀威,把阵亡的魏蜀士兵堆成山,号为京观,以彰显自己的军功。这时候的邓艾已经没有忧患的意识了,自负有些飘飘然,功高而不知收敛,得意而忘行,是取祸之道。

使於绵竹筑台以为京观,用彰战功。士卒死事者,皆与蜀兵同共埋藏。艾深自矜伐,谓蜀士大夫曰:“诸君赖遭某,故得有今日耳。若遇吴汉之徒,已殄灭矣。”又曰:“姜维自一时雄儿也,与某相值,故穷耳。”有识者笑之。

邓艾对司马昭的态度:

向司马昭建议,趁着灭蜀的时机,顺势伐吴灭吴,并没有得到司马昭的首肯,在私下训练士卒、打造战船,为伐吴做好准备,没有经过主子的同意,这些做法已让有心之人觉得邓艾有谋反之心,邓艾是想多建军功,但不知这些做法已深深触动了司马昭的敏感神经。

锺会、胡烈、师纂等皆白艾所作悖逆,变衅以结。诏书槛车徵艾。

邓艾的初衷是好的,安排好蜀汉军民,防止蜀汉发生大的动乱,但过于自负骄傲,本想灭蜀之后再图灭吴之功,邓艾的所做所为已让司马昭动了杀心,这样一个军功盖世而不知进退的名将,司马昭觉得难以驾驭了,所以司马昭下令叫钟会去收押邓艾,押往洛阳等待发落,在司马昭的授意下,监军卫灌派田续在路上斩杀了邓艾父子。

瓘遣田续等讨艾,遇於绵竹西,斩之。子忠与艾俱死,馀子在洛阳者悉诛,徙艾妻子及孙於西域。

说完邓艾,再说钟会

钟会,是曹魏重臣钟繇之子,豪门望族之后,钟会年少好学聪慧,世人评价,不会久居人下,长大后必有大才,经常为司马昭出谋献策,深受器重。

钟会对蜀汉的态度:

邓艾灭蜀后,接纳了降将姜维,待姜维为心腹,事事犹豫不决之时与姜维协商,并让姜维统属旧部,姜维是诈降,想找机会复国,钟会有异心,想独占蜀地而自立。

钟会对同僚邓艾的态度:

因灭蜀之功被邓艾所占,心中愤懑,借机写信给司马昭,举报邓艾欲谋反,并成功收押邓艾。自此钟会在蜀中威望日盛,手中又有精兵强将,谋反之心坚决。

会所惮惟艾,艾既禽而会寻至,独统大众,威震西土。自谓功名盖世,不可复为人下,加猛将锐卒皆在己手,遂谋反。

谋反之事泄露,手下魏将与卫灌率军诛杀了姜维与钟会。


姜维率会左右战,手杀五六人,众既格斩维,争赴杀会。会时年四十,将士死者数百人。

灭蜀之战中,钟会牵制了姜维的主力,使得邓艾得以通过阴平小道,达到灭蜀的效果。因二人不和,二人争功,除掉邓艾之后,钟会不甘久居人下,有异心,欲争天下,真正有谋反之心的是钟会而不是邓艾。钟会误判形势,在一未得蜀人之心,二未得魏军上下之心,根基不稳、威望不足贸然谋反,这时钟会失败的原因所在。

最后轮到司马昭和卫瓘登场

除掉邓艾和钟会,主谋是司马昭,执行者是卫瓘。在邓艾和钟会出征伐蜀之时,就有人告知司马昭,此两人后必反,要司马昭小心提防,司马昭也深知二人不和,但两人确实是伐蜀的最佳人选,邓艾熟悉兵法韬略,能征善战,钟会善稳重,出谋划策,胸有成竹。


司马昭是如何除掉两人的呢?

一、在灭蜀后,先对二人大加封赏,加官进爵,加封邓艾为太尉,其子封侯,加封钟会为司徒,均是三公之位。先稳住两人,让两人觉得司马昭没有其他的想法。

二、先除邓艾

两人互相制约,邓艾其实很冤,钟会告知司马昭邓艾欲谋反,司马昭下令钟会进军成都讨伐邓艾,又怕邓艾反抗,派监军卫灌和钟会先去讨伐邓艾,邓艾不明所以,被下狱,准备发往洛阳,交由司马昭处置,后钟会作乱被杀后,按理说邓艾应该会无罪释放,但并没有,反而在途中,卫灌派田续杀邓艾,田续与邓艾有仇怨,正好报仇,监军为何敢杀素有军中威望的邓艾,原因就是得到司马昭的授意,在后来卫灌得到重用可知。

汉晋春秋曰:初艾之下江由也,以续不进,欲斩,既而舍之。及瓘遣续,谓曰:“可以报江由之辱矣。

三、再逼反钟会,趁机除掉

在得到钟会举报邓艾谋反之时,司马昭亲率大军兵发长安,要与钟会相见。钟会得知司马昭肯定料想他有异心,钟会早有图谋,想要割据蜀汉自保。司马昭有逼反之意,钟会同样有反叛之心。

结果魏将都愿归乡,不愿跟随钟会谋反,在卫灌和胡烈等将的策划下,先下手为强,率领士兵作乱杀了钟会与姜维。

这一出大戏,正所谓“二士争功,卫灌一计除三贤“,最终的受益者是隐藏在后面的大赢家司马昭,不仅灭掉了蜀国,还顺带除掉了日后难以驾驭的两大隐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司马昭是其中高手,这以上就是司马昭要除掉两人的原因。

我是紫气东来,感谢您的阅读。

参考文献《三国志》

《汉晋春秋》

点赞8、常熟市 网友:冭孒╭ァ

因为二人年轻,司马昭会死在前面,这点司马昭自己知道。此后,司马昭幼子还不能驾驭邓钟二人,这又将重演曹真和司马懿的旧事,而且司马父子三人亲身经历了这段历史。更让司马昭担心的是,这时没有蜀国了,邓钟二人主要精力不是打仗了,即便有东吴也是苟延残喘。那么二人必然会在朝堂上争权夺利,以钟会野心,说不准会篡位。还有可能就是钟会有可能在蜀国就当刘备了,六倍于邓艾的兵力,必然胜出。司马昭手书捉拿邓艾其实没有用,二人在外肯定打起来, 而且急难控制。钟会并不相信姜维,试想姜维撺掇钟会杀死邓艾,司马昭又没有及时制约,那么姜维未必斗得过钟会。

点赞9、宜昌市 网友:白首迟暮

杀钟会,大致在司马昭的计划内;但杀邓艾绝不是他的本意,而是邓艾自己作死。


262年,司马昭在遭遇杀帝风波后,为了在政治上寻求突破,又结合当前形势,得出了姜维数次北伐导致蜀汉疲惫,取蜀汉易如反掌的结论,于是制定了先取蜀,三年后再灭东吴,进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方针。

但是,司马昭的这一计划,群臣都不同意,征西将军邓艾甚至数次上书说,还没有到伐蜀的最佳时机,只有司隶校尉钟会举双手赞同。

那么,钟会为何要赞同司马昭伐蜀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钟会想趁水摸鱼,他的计划是,先取得司马昭的信任,从而成为伐蜀统帅,将兵权掌握在手中,进而在灭蜀灭之后发动叛乱,推翻司马氏的统治。

说钟会早有叛乱之心可不是空穴来风,因为就在司马昭任命他为镇西将军,并让他主持伐蜀事宜之时,司马昭的心腹重臣邵悌曾对他说,钟会很难让人放心,不能让他主持伐蜀事宜。


司马昭表示赞同,但他很无奈地说,现在只有钟会支持我伐蜀,所以主帅人选也只能是他了,但这并不要紧,因为灭蜀之后,中原将士思归心切,蜀之遗民又心存恐惧,他即使谋反,也是不会成功的。

初,会之伐蜀也,西曹属邵悌言于帝曰:“钟会难信,不可令行。”帝笑曰:“取蜀如指掌,而众人皆言不可,唯会与吾意同。灭蜀之后,中国将士,人自思归,蜀之遗黎,犹怀震恐,纵有异志,无能为也。”卒如所量。

也就是说,司马昭早就知道钟会有谋反之心了,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钟会也是名门望族之后,他一家子都是曹氏忠臣,虽然他从小与司马昭的哥哥司马师关系密切,还受到司马懿赏识,并且也帮司马家干了很多事,但他骨子里并认同司马家。

而在伐蜀之前,钟会就已经开始争权了,他充分利用司马昭对他的信任,插手朝廷大小事务和官吏任免权,并制造了许多冤案,比如构陷政敌嵇康致使其被杀,等等,总之他的所作所为,就是为了培植个人势力。


钟会的种种行为,司马昭都看在眼里,但他看重他的才能,更需要他的支持,所以一直没有动手。

但是,这不代表司马昭不会处理钟会,只要钟会真的表现出谋反的迹象,那就是杀他的时候了。

而派遣钟会伐蜀,看似是司马昭的一招险棋,其实他是有谋划的,因为他同时还派遣邓艾和诸葛绪各自领兵出征,并在钟会身边安插了自己人。

263年,魏国三路大军伐蜀,钟会率领十余万人马,邓艾和诸葛绪则各自率领三万余人马。

还在路上的时候,钟会就开始实施计划了,他为了在军中立威,竟然找了个借口杀掉了大将许褚的儿子许仪,这在军中引起轩然大波,将士们因此都很畏惧他。

战争开打后,钟会又伺机收编了诸葛绪的人马,但后来他在汉中被姜维所阻,双方对峙于剑阁。


趁着这个机会,邓艾率领大军偷袭阴平,以超常的毅力和勇气跨越艰难险阻,一路打到了成都城下。

蜀汉后主刘禅在投降派的鼓动下,最终选择了投降,邓艾大军进入成都,蜀汉灭亡。

蜀汉灭亡后,刘禅下诏给全国各地尚在抵抗的军队,命令他们投降魏军,姜维在万般无奈之下,只得投降钟会。

不过,姜维其实是诈降,因为他与钟会是好友,也早就知道钟会有谋反之心,所以他准备假意投降钟会,再伺机劝钟会造反,进而恢复蜀汉。

果不其然,在姜维的劝说下,钟会产生了谋反之心,但他忌惮邓艾,不敢轻易造反,因为邓艾是司马家的忠臣,态度十分坚定,是完全无法拉拢的独享,所以他准备找个机会将其铲除。

恰在此时,邓艾开始露出破绽了,他攻入成都之后,被巨大的胜利冲昏头脑,竟然居功自傲,在没有事先报告司马昭的情况下,以天子的名义大肆分封蜀汉君臣,比如封刘禅为骠骑将军,蜀汉太子为奉车都尉,诸王为驸马都尉;对于蜀汉群臣,邓艾则根据他们的实际地位,分别册封不同的官职。


这还没完,对于自己的部众,邓艾也擅自分封,他任命师纂兼领益州刺史,任命陇西太守牵弘等人兼领蜀中各郡郡守,并派人将战死在绵竹的蜀汉将士尸体运到成都,堆积在一起作为京观,以此来宣扬自己的功劳。

辄依邓禹故事,承制拜禅行骠骑将军,太子奉车、诸王驸马都尉。蜀群司各随高下拜为王官,或领艾官属。以师纂领益州刺史,陇西太守牵弘等领蜀中诸郡。使于绵竹筑台以为京观,用彰战功。

而就在邓艾四处吹嘘自己功绩的时候,司马昭的使者到了,册封他为太尉,并增加封邑二万户,两个儿子也都被封为侯爵。

这就让本就志得意满的邓艾,觉得自己更加了不起了,于是四处炫耀自己,还说姜维在他面前简直不值一提,蜀汉大臣都暗自嘲笑他。

由于邓艾完全沉浸在喜悦当中时,他完全没有察觉钟会正在一旁虎视眈眈,不久之后就发生了一件事,直接导致邓艾的覆灭。


事情是这样的,邓艾给司马昭写了一封很长的信,他在信中分析了局势,说明了他为何要在蜀汉大肆分封,并提出了对灭吴的看法和具体部署。

可以说,邓艾的这封信写得很诚恳,提出的看法也是具有先见之明的,极有可能让司马昭不追求他的罪过。

但是,邓艾疏忽大意了,他只派了一个小兵去送信,结果信被钟会拦截了,钟会得又找人模仿邓艾的笔迹,将信的内容给修改了,主要是把邓艾的口气说得傲慢无礼,就好像是司马昭必须听他话似的。

司马昭在看到邓艾的信后,果然大怒,钟会见缝插针,联合卫瓘、胡烈和师纂等人,密奏司马昭说,邓艾在成都的所作所为,已经有谋反的迹象了。

如果只是钟会说邓艾谋反,司马昭也就只是听听罢了,但卫瓘和胡烈可是他的心腹,他们也说邓艾谋反,那司马昭就不得不怀疑了,而这正是钟会的聪明之处。

于是,司马昭便密令钟会,让他派人进入成都,将邓艾控制起来,然后带到长安。

其实,这时候司马昭也并不完全相信邓艾谋反,所以他想亲自跟邓艾谈一谈再说。


钟会得到命令后,决定来个一石二鸟之计,他派遣监军卫瓘进入成都,料定邓艾必定会反抗,一旦卫瓘被杀,那邓艾谋反的罪名就做实了。

但卫瓘也不傻,他可是司马昭派去监视钟会的,他知道钟会有意谋害他,但也不得不去成都,便也心生一计。

卫瓘来到成都后,没有急着下手,而是在夜里向邓艾的部将发出檄文,声称他是奉诏捉拿邓艾的,其余人不与追求,只要谁能帮助捉拿邓艾,就会得到爵位和赏赐,反之就会被诛灭三族。

卫瓘的这个做法很有效果,几乎在一夜之前,邓艾的所有部将都来到了他的大营,只有邓艾一人还在睡大觉,对外面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

结果毫无疑问,邓艾与儿子邓忠很快就被卫瓘给抓住了,其部众无一人敢营救他,卫瓘又派人将他父子二人押送到长安去,至此钟会的计划落空,但至少邓艾丢失兵权了,并不妨碍他造反。

诏使槛车征之,会遣瓘先收艾。会以瓘兵少,欲令艾杀瓘,因加艾罪。瓘知欲危己,然不可得而距,乃夜至成都,檄艾所统诸将,称诏收艾,其余一无所问。若来赴官军,爵赏如先;敢有不出,诛及三族。比至鸡鸣,悉来赴瓘,唯艾帐内在焉。平旦开门,瓘乘使者车,径入至成都殿前。艾卧未起,父子俱被执。



没过多久,钟会带着大军来到了成都,他此前手握十余万大军,再加上邓艾部众,以及蜀汉投降的将士,总人数达到二十余万,具备了造反的条件。

抵达成都的第二天,钟会就以郭太后的名义下诏,废黜司马昭,并将那些不愿意跟着他造反的将领全部扣押在蜀汉官衙内。

然而,司马昭对钟会早有戒备心,早在钟会进入成都之前,他就已经率领十数万大军进驻长安了,对蜀汉形成威胁之势,并派遣中护军贾充另率大军进入蜀汉境内,朝成都的方向进发。

这一招效果很好,包括胡烈在内的众多将领都不愿意跟着钟会造反,姜维便很着急,就劝说钟会杀掉这些人,然后马上起兵造反,钟会心有不忍,便有些迟疑。

而就在钟会犹豫不决的时候,胡烈找机会将消息传递出去,透露给儿子胡渊,卫瓘也假装自己生病需要治疗,躺在床上不起身,钟会因此变得毫无顾忌,开始与姜维密谋出兵事宜。


胡渊得到消息后,便以胡烈的名义动员那些没有人统领的士卒,让他们不要跟着钟会一起造反。

至于卫瓘,做法就更绝了,他再次假传圣旨,发布檄文宣告诸军,谁要是敢跟着钟会造反,就是死路一条,还说朝廷大军已经向成都进发了,钟会造反是不会成功的。

在胡渊和卫瓘的努力下,成都城中大部分将士都不愿意跟着钟会造反,他们在胡渊和卫瓘的带领下,开始围攻蜀汉王宫宫门,而钟会和姜维等人当时正在王宫内。

这还没完,胡烈也是个聪明人,他知道钟会身边还有不少亲信将士,于是他借钟会亲信丘建去巡视的时候,趁机编造谣言说,钟会已经派人挖好了一个大坑,准备将将官们一个个打死,然后埋到坑中。

丘建感到很害怕,就将此事告诉其他将士,将士们因此十分恐惧,一时间人心浮动,钟会的左右臂膀就这样被斩断了。

没过多久,胡渊和卫瓘就攻克了宫门,姜维亲率士兵抵抗,但终究寡不敌众,最后与钟会一道被杀。

姜维率会左右战,手杀五六人,众既格斩维,争赴杀会。会时年四十,将士死者数百人。



钟会死后,军中没有了最高统帅,魏国将士无人约束,便在成都烧杀抢掠,蜀汉太子及姜维妻儿全部被杀;庞德之子庞会则趁机为父报仇,将关羽一家老小杀死;左车骑将军张翼、汉城护军蒋斌、太子仆蒋显、大尚书卫继等蜀汉大臣及其家人也都被杀死。

一时间,成都百姓陷入了水深火热当中,简直乱成了一锅粥。

再说回邓艾,他被抓之后,他远在洛阳的儿子们都被杀死,他的妻女则被流放,他本人则正在被押送到长安途中。

钟会死后,邓艾的一些部众便派人去拦截囚车,将他给救了下来,并准备带回成都。

卫瓘得知这件事后,觉得自己曾陷害过邓艾,担心自身安危,便派遣与邓艾有过节的护军田续带兵去追杀他。

最终,田续在绵竹三造亭遇到了邓艾等人,他发兵击之,将邓艾父子及部众全部杀死。

瓘自以与会共陷艾,惧为变,又欲专诛会之功,乃遣护军田续至绵竹,夜袭艾于三造亭,斩艾及其子忠。



而后,卫瓘得到司马昭诏令,便以司马昭的名义约束诸将,成都这才重新恢复平静。

对于钟会叛乱,司马昭是感到愤怒的,所以对其家人进行报复,不过钟会没有生子,只是过继了哥哥的两个儿子钟邕和钟毅为子,其中钟邕跟钟会一起参与谋反,也在兵变中被杀死,钟毅则被逮捕下狱,论罪当处死。

但是,司马昭最终动了恻隐之情,赦免了钟邕,但将钟邕和钟毅的所有儿子处死,其目的当然是防止被报复了。

钟会刚死的时候,没有人敢给他收尸,后来他的好友向雄得知此事,便跑去收尸,很多人就此弹劾向雄,但司马昭却被向雄的举动所感动,因此没有怪罪于他。

至于说,司马昭对邓艾之死持什么态度,史书上并无记载,可能的情况是,他对卫瓘擅自杀死邓艾这事感到愤怒,但念及他平乱的功劳,所以没有怪罪他。

一直到司马炎篡魏之后,邓艾才得以平反,司马炎说他没有谋反,他是被冤枉的,其子孙也因此受益,被司马炎任命为官员。


总结一下,钟会早有谋反之心,司马昭对其有所防备,但又不得不用他,虽然差点就翻了车,但好在属下给力,将其给杀掉了;至于说邓艾之死,多半是因为他自己作死,再加上钟会等人的陷害,以及卫瓘的不择手段,他也落得个悲惨的结局。

点赞10、昆明市 网友:狠厌烦

钟会与邓艾被杀,历史上认为,是他们自取灭亡的结果。

邓艾在拿下成都,灭亡蜀国以后,虽然并没有想叛变独立的心思,但是他政治上很不成熟,自高自大,说话行事很不检点,在成都当土霸王。这给了钟会谗陷他的机会,因而他被朝廷抓上囚车,最后,监军卫瓘怂恿邓艾的仇人,中途把他给杀掉了。

钟会则是到成都后,立刻举旗造反。最后,在姜维的挑唆下,他把魏国的将领都囚禁起来,意欲把他们全部杀掉。最后引起魏将们不满,反戈一击,把钟会连同姜维一并反杀了。

也就是说,邓艾和钟会的死,并不是司马昭杀的。

但是,邓艾和钟会真的不是司马昭所杀的吗?

(钟会)

我之所以对这件事产生怀疑,是因为有一件事是解释不过去的,就是司马昭执意要伐蜀这件事。

这件事最初是司马昭提出来的。司马昭认为,伐蜀的机会来了,应该整顿大军,一鼓作气拿下蜀国。当司马昭提出这一点的时候,当时魏国国内基本上都不同意,包括邓艾,都认为攻打蜀国还没到时候。支持司马昭伐蜀的,只有一个人,那个人就是钟会。但就算钟会支持,当时也有人提醒司马昭说,钟会这个人不可靠,他伐蜀,可能别有用心。

也就是说,司马昭伐蜀这件事,是非常冒险的。首先是很可能伐蜀无法成功。就算伐蜀成功了,邓艾、钟会等人很可能居功自傲,甚至反叛司马昭。那样一来,司马昭势必白忙活一趟。而司马昭本人又是不可能带队伐蜀的,因为曹魏宗室都在邺城,他们是当年被司马懿拘禁起来了的。如果司马昭带兵去了蜀地,可能国内就会变天。总之,司马昭只要启动了伐蜀这道程序,他怎么着都是输家,吃力不讨好。

既然吃力不讨好,为什么司马昭还要做这件事呢?

(邓艾)

我认为,司马昭之所以敢派邓艾和钟会去伐蜀,很可能是有恃无恐。而他之所以有恃无恐,是因为他有三道保险措施。

第一道措施,借钟会杀邓艾。

钟会和邓艾有矛盾,钟会不容邓艾有功。鉴于这种情况,司马昭偏偏要给邓艾权力,让他建功。而一旦邓艾建功,钟会必然嫉妒他。这样,司马昭就可以借钟会的手,杀了邓艾。

事实上正是如此。当邓艾奇袭阴平,夺取成都以后,司马昭立刻奏请给他封侯,并提拔他为太尉。这个封赏是非常大的,本来邓艾是钟会的部下,现在却成了太尉,职权一下变得在钟会之上,钟会怎么可能容许他的存在呢?所以便伪造他对朝廷很怠慢的书信,并诬陷他造反。

司马昭知不知道邓艾被冤枉呢?他当然是知道的。但是他将错就错,不做调查,就派人把邓艾抓起来。这就是借钟会之手,搞倒邓艾。

(卫瓘)

其二,卫瓘是重要棋子。

邓艾和钟会实际上都是在卫瓘的运作下,被杀掉的。

首先是钟会谗陷邓艾,卫瓘没有纠错,和钟会一起谗陷邓艾。后来,邓艾被押解去长安的时候,卫瓘害怕自己合谋谗陷邓艾的事情暴露,怂恿邓艾的仇人,中途把他杀掉了。接着,卫瓘又组织魏军将领,反戈钟会,把钟会杀掉。

卫瓘是司马昭派到前线的监军,是专门监督钟会和邓艾军事行动的。

不过,这里却有一些让人不明白的地方,卫瓘是司马昭派去的监军,他怎么敢自作主张杀钟会和邓艾呢?尤其是杀邓艾。史书上说他怕邓艾回去后,他的阴谋暴露,所以才这样做。但是,他一个监军,怎么敢擅作主张随便杀大将呢?杀大将,其罪行不是比陷害大将更严重吗?

所以,很可能卫瓘在前去蜀国当监军之前,司马昭就已经给他交代好了,让他在合适的时机里,想办法杀掉钟会和邓艾。

从卫瓘回国后,司马昭对他的封赏,以及司马炎上台后,对他的格外重视,就可以看出,卫瓘必然是得到秘密授权的。

(司马昭)

其三,屯兵十万防钟会。

除了前面两道保险措施外,司马昭还有一道保险措施,便是他已经准备了十万兵力,屯集在长安。同时,他也把天子劫持在一起。一旦前面两道保险措施都失灵了,司马昭将直接提兵攻打钟会。

再加上钟会手下的魏军,并不真心归附钟会,也就是说,钟会人心不稳,司马昭并不害怕钟会造反。

当然了,这只是下下策。

不过,实际上在前面两条措施下,邓艾、钟会已经被杀,司马昭用不着这条下下策了。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邓艾、钟会的死,司马昭是脱不了干系的。

(参考资料:《晋书》《三国志》)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