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常识

皇帝的圣旨和太后的懿旨相冲突时,执行谁的旨意?

提问时间:2023-07-05 11:56关键词:皇帝

问题补充: 为什么?

点赞1、台州市 网友:回忆不淡

旨意,是皇权的象征,但下达旨意的,并非只有皇帝。旨意大致可分三类:

第一、天子金口玉言,称为“圣旨”。

圣旨代表了皇帝的旨意,包括诏书、诰书、敕书、制书等形式,明清以后,圣旨都以“奉天承运,皇帝(诏、诰、敕、制)曰”这一句开头。当然,皇帝的旨意,也可以采取“口传”的形式,或者较为随意的“御批”(皇帝用朱笔写在小幅纸上的批示)。现在一些电视剧里,太监口传圣旨,还要先来一句“奉天承运,皇帝云何云何”,宣完旨,还不忘说一句“钦此”,实在是好笑!


“钦此”是干什么的?好比看官你借人钱,写下“今欠某某人民币十万八千九百九十九元”,“元”后面是不是还要写个“整”?整就相当于钦此,是为了防止坏人在后面篡改加字。嘴巴里说出来,算怎么回事呀?

第二、太后或皇后的旨意,称为“懿旨”。

第三、皇贵妃、皇太子和亲王的旨意,称为“令旨”。

懿旨和令旨发挥作用,主要在皇朝发生突然变故,皇位空置的情况下,太后(或皇后)与皇太子(亲王)暂时用懿旨、令旨的形式发号施令。

以明朝为例,永乐中,成祖经常在外征巡,皇太子朱高炽在南京监国,便以令旨行事。正统十四年(1449)土木之变后,英宗被俘,他弟弟郕王也以监国的身份,以令旨传令。


凡后宫之命,皆称懿旨。还是以明朝为例,武宗朱厚照去世后,没有子嗣,大臣决定派人到湖广安陆迎请兴王嗣子朱厚熜来京即位,在新君即位前的四十天时间里,皇位上无人,凡大政令都以武宗母张太后的懿旨的形式颁行,直到朱厚熜正式继承大位。

还有一个例子,穆宗朱载垕在隆庆六年突然去世,年仅十岁的皇太子朱翊钧(神宗)即位,随即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与内阁首辅大学士高拱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冲突,高拱发动言官猛烈地弹击冯保。冯保为了自保,向两宫太后(这时穆宗皇后和神宗生母李贵妃尚未为太后)和皇帝告发说:“高拱目中无君,他说万岁爷是一十岁小孩,如何治天下!”高拱的话令孤儿寡母内心不安,于是决定驱逐高拱。


第二天便宣召府部大臣入宫,忽然太监从宫内捧出旨意,题头之语是:

“皇后懿旨,皇贵妃令旨,皇帝圣旨”

是两宫太后和皇帝联合传旨(因为尊母后,懿旨和令旨尚书于圣旨之前),下令高拱立刻解职离京。

通过以上缕述可知:1、圣旨是最高的旨意,是皇权的代表,是朝廷大政令的唯一合法依据,体现的是最高行政权和最高裁判权;

2、只有在一些特殊时期(皇帝去世或年少),懿旨和令旨能起到暂时替补的作用,圣旨、懿旨、令旨,说到底,都是“一家之言”嘛!但当皇权恢复正常后,就只允许圣旨“一人之言”呢!

3、历史上偶有太后和皇帝不和的情况,太后若能压制皇帝,那么懿旨在宫廷内的影响力就很大。然而,若太后所传之令关乎政事,则仍应以圣旨的形式颁行,懿旨在法律地位上,是不能与圣旨相提并论的!(胡丹/皇帝不称朕)

点赞2、商洛市 网友:寒峰叶落

按照法统来说,自然是圣旨最大,所谓天子,代天牧守万民,是一言九鼎的『金口玉言』。皇帝出口成旨,落纸为诏,其旨意具有法理上的最高权威。其他人的旨都无法和圣旨对抗。

但是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皇帝本人的权威往往也受到很多其他的挑战和制约。太子、后妃、诸侯王都可能会发号施令,皇帝诏书自然是『圣旨』,而太子和诸侯王称之为『教旨』,后妃和太后则称之为『懿旨』。一旦出现诸多旨意并行的局面,就不是一个稳定的状态,结果往往需要通过政变来解决。

比如在唐朝开国的时候,李渊是皇帝自然下的是诏书,但是与此同时,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和齐王李元吉的教旨地方官员也得罪不起,往往就只能根据先后顺序来定,谁先来听谁的,对后来的就说,之前有旨,来不及更改了。史书上记载:

太子令、秦、齐王教与诏敕并行,有司莫知所从,唯据得之先后为定。

后来这种冲突是怎么解决的呢?是通过血腥的『玄武门之变』,秦王李世民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软禁了李渊,最终李世民成了皇帝,统一了权威,可以说秦王教令战胜了圣旨。

后唐庄宗李存勗在位的时候,特别宠爱皇后刘氏,于是皇后的懿旨和皇帝的圣旨并行,也是政令出多门。地方官员看谁先来听谁的,如果有一方注意到了,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来,再改回来。于是天下混乱不堪,在一次兵变中,李存勗阵亡,刘氏被杀,天下被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夺取,是为唐明宗,这就是圣旨和懿旨双输的情况。

而清朝的时候,光绪帝和圣旨和慈禧太后的懿旨并行,而慈禧太后毫无疑问在朝野中更有威望和权力,有冲突的时候,光绪皇帝将被迫收回自己的圣旨。于是光绪的不满情绪加上康有为的煽风点火,就酝酿出了戊戌变法和一次不成功的政变,最终的结果就是袁世凯反水,光绪帝被软禁,懿旨又战胜了圣旨。

所以最后总结一下来回答这个问题,圣旨从理论上来说是最大的,但是具体到环境,还是要看皇帝和后妃、太后以及诸侯王的博弈,谁的权力基础更强,谁更掌握军权,谁的旨意就更加的算数。


原创码字难,孜孜考证苦。

客官请留步,先赞再关注!

点赞3、十堰市 网友:烟花冷

圣旨代表了皇帝的旨意,包括诏书、诰书、敕书、制书等形式,明清以后,圣旨都以“奉天承运,皇帝(诏、诰、敕、制)曰”这一句开头。按常理来说自然是圣旨最大,毕竟天子代天牧守万民,金口玉言。

在帝制时代,皇帝出口成旨,落纸为诏,具有法理上的最高权威,其他人的旨都无法抗衡。

从帝制法统来说,自然是圣旨比懿旨有效,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皇帝的权威往往也有受到制约的时候,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

一般情况下,太后的懿旨都不涉及政务,只涉及后宫,这是由于古代后宫不得干政的规矩所限,但后宫干政出现的次数也有许多,懿旨有时候是涉及到政务的。

一旦太后懿旨涉及政务,基本就是三种情况,一是该太后为摄政太后,掌控着政权,皇帝为傀儡皇帝,说话不管用,如吕后与汉惠帝、武后与唐中宗等;二是野心家利用太后的权威给自己发动的政变寻找理由,比如高平陵之变司马懿就是打着太后旗号的,在这两种下,明显懿旨更有效。

三则是王朝发生突然变故或是皇位空置的情况下,太后暂时用懿旨发号施令,或指定监国,或另立新君。如明朝土木之变后,明英宗被俘,经太后同意,郕王先为监国,后即位。

不过第一种情况基本不会出现圣旨与懿旨相冲突的情况,因为傀儡皇帝几乎发不出圣旨,即便出现,强势的太后也完全可以一言废止,圣旨的强权只有在具有权力时才能体现。

第两种情况倒是有可能出现二者冲突,但这时政权已经大大不稳,圣旨或是懿旨的实施有很大不确定性,政变获胜者采用哪种就是哪种有效了。

第三种就更不用说了,皇帝都没了,何来圣旨,自然不会出现冲突。

点赞4、高密市 网友:梦里花

实际情况中这种现象是几乎不存在的,谁的权利大,谁的权利小,看当时双方的实际情况。双方都知道自己是不是对方的对手,在自身的政治力量、军事力量等权利不足的情况下是不会贸然对着干,否则结局只能是自取其辱。

旨意

旨意是权利的象征,能下达旨意的,并非只有皇帝一人,皇帝的母亲,等级高一些的妃子、皇帝的儿子,诸侯亲王、侯爵等也都是可以的。但是皇帝的旨意是圣旨,太后的旨意是懿旨,妃子、太子、亲王、侯爵的旨意只能是令旨。

皇帝的圣旨包括:诏书(一般指圣旨。圣旨是指古代中国社会时皇帝下的命令或发表的言论);

诰书(皇帝封赠官员的专用文书。所谓诰是以上告下的意思。);

敕书(敕,即敕命、敕谕。是皇帝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的文书);

制书(制书就是皇帝说的话。是皇帝对个别官员或部分官员有所宣告时使用的命令文书)等形式。

原则和实际情况

不过原则上来讲是皇帝的圣旨大,因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是皇帝。正常情况是以皇帝的圣旨为准则了。但是实际上要看她们谁真正掌握大权,谁的权力大,谁的旨意就大。

实际情况中就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一般而言,作为皇帝的母亲,太后和皇帝之间并不会发生什么剧烈的冲突。就算不是皇帝的亲生母亲,按照封建时期的礼制,皇帝还是要尊重太后,而太后也不能干涉朝政。

在国事上,一般而言后宫不允许干政。但是当太后临朝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在中国历史上多次出现太后临朝的局面,当太后临朝的时候,皇帝都要听命于太后,不够太后或者摄政王之类的一般都会以皇帝的名义来号令天下。很少有太后直接向天下颁布懿旨的,除非当时皇位空缺。

那么在实际中就是谁掌握的实际权利大,就是执行谁的旨意,比如秦始皇时期,秦始皇的权利最大,自然就是听秦始皇的。而三国时期曹操挟天子时期,就是曹操的权利大,就要听曹操。

太后要是有实权,那么发布的旨意就是一懿旨为主,皇权在这里没啥用。比如我们熟知的就有慈溪,在慈溪摄政时期,皇权是可有可无的存在。

基本上皇帝管天下大事,太后皇后管皇宫内部的事,基本是懿旨只管皇宫内部的事,剩下就是宣个谁谁谁进宫,太后召见之类的,总之都是和后宫有关的。太后、皇后之类的旨意基本上只能在后宫通行。

结语:

其实不管是皇帝的权利大还是太后等执政者权利大,只要于国家、百姓等事物是好的发展,一切就是好的。要是反之对国家不利的,无论是皇帝还是太后在百姓心中也都是一样的。

比如:战国时期秦昭王的母亲“宣太后”,宣太后执政时也给秦国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还有近代的慈溪。

皇帝其实也就是古代统治者的一个称谓罢了。对国对民有力的君主都会得到民众的拥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道理谁都懂。但是历史上被百姓颠覆的王朝是数不胜数,国家还是要是民为重才能长盛不衰。


我是紫陌,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期待和你一起探讨更多的问题。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点赞5、东营市 网友:愚人自演

看过古装电视剧的观众都知道:古代一会儿下圣旨、一会儿下懿旨的,往往把人都搞糊涂了。那么到底这两者之间是个啥关系;两者出现冲突听谁的呢?我来用最直白的语言给大家分析一下。

首先告诉大家一个事实:圣旨是古代皇权社会最高的官方指令。正所谓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都是皇帝他们家的。

懿旨在法律效力上、影响力上、适用范围上跟圣旨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上面。

可是我们又看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些特殊的历史时期、历史阶段,懿旨的威力也是比较大的。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慈禧当权的那段时期,有时候确实存在慈禧的懿旨比圣旨还要管用、还要厉害。

我们首先来看看:什么是圣旨呢?

圣旨是古代皇帝下达命令和发表言论时用的一种正式方式,在古代具有最高的权威性。一些大事、要事,甚至关系到很多人生死的事情,基本都是以圣旨的形式来下达的。

圣旨是非常有讲究的,例如:圣旨开头的那四个字“奉天承运”,这四个字就大有来头。如果翻译成现代话说就是:“奉上天之命而承世运之道”。这四个字说白了就是代表了:皇帝即是上天派来的天子,又符合世道的需求。

很多人都问过一个问题:圣旨是如何做到防伪造的呢?万一有人伪造圣旨岂不是赚大了。

不好意思圣旨的防伪造做得是很好的,例如:圣旨的绢布上印满了祥云图案,而且是所有的圣旨开头的第一个字,必须写在右上角第一朵祥云上。

这样一来,在古代生产力极度低下的情况下,仿造圣旨几乎不可能。当然在古代假传圣旨那是大罪,如果被查出来了,估计不灭九族最少也是满门抄斩了。

总之一句话,古代圣旨是皇帝发布的、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一种言论或者命令了。

那么所谓的懿旨又是个什么东东呢?

懿旨的发布者就变了,一般情况下:皇太后与皇后发布的诏令和言论就要做懿旨了。皇贵妃、皇太子和亲王的旨意,称为“令旨”。

不过古代一般讲的是后宫不得干政,所以说懿旨在大部分时候是没啥大用处的。一般情况下,只是在皇宫里面处理家务事的时候才有用而已。

但是在一些特殊的历史时期懿旨的作用也很大。这种特殊的情况就是:老皇帝死了、新皇帝还没有到来,处在皇帝大位空窗期的时候。

举个明朝的例子:完全不靠谱的明武宗朱厚照去世后,可是这哥们并没有子嗣。当时决定到湖广地区去迎接朱厚熜即位(嘉靖帝)。这期间就出现了十几天的皇帝断档期,也就是没有皇帝的时期。那么这段时间就是以张太后的懿旨形式来颁布政令的。

很多人会问:古代皇帝很小没有亲政怎么办呢?是不是就不用下圣旨了,不好意思——皇帝再小也是皇帝、哪怕是抱在手上的皇帝都是皇帝。

一般这种情况下,皇帝啥也不懂,负责辅政的大臣们会提前拟好圣旨,然后盖上皇帝玉玺,最后还是以圣旨的形式发布。

慈禧和光绪剧照

我们再来研究一下:光绪和慈禧是怎么操作的呢?

按道理说,慈禧应该是一言九鼎、光绪应该是不敢违背慈禧的意思的。那么是不是慈禧的懿旨就比光绪的圣旨大了呢?

不好意思,皇宫内部的事情基本上慈禧下一道懿旨就可以搞定了。因为反正光绪也不会反对,在没有圣旨的情况,宫里面就是懿旨说了算了。

但是如果遇到军国大事、对外委任官员等等,那还是以光绪的圣旨形式出现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当年慈禧对十一国宣战的时候下的诏书,还是要以光绪帝的名义来完成这道手续的。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圣旨和懿旨到底是个什么关系呢?

1、圣旨是皇帝的专属诏书、专属发表意见的工具。在古代时期,圣旨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任何人都没有权力剥夺。即使皇帝不管事或者即使是太后说了算的话,那么对外的大事还是要以圣旨的形式出现。

2、懿旨只是负责宫里的事情,不能对外。一般在没有皇帝的紧急状态下,懿旨可以等同于“圣旨”。但是大家都知道:古代是国不可一日无君,所以这种时间段极少。

3、古代几乎不可能出现懿旨和圣旨相冲突的情况。即使皇帝没有实权,太后也不能对外、对国家大事下达懿旨,只能以皇帝的名义下达圣旨办事。

总之一句话,古代圣旨是最高的旨意,是皇权的代表,是朝廷政令的唯一合法依据,体现的是最高行政权和最高裁判权。

点赞6、梅州市 网友:悠然回首

皇权至高无上,圣旨是最高旨意,正常情况下必须执行圣旨。

皇帝的圣旨是皇权的象征,体现整个国家的最高行政权、最高裁判权,具备最高等级的效力,任何其他人的旨意都不得凌驾于圣旨之上,更不允许替代圣旨。

正常情况下,皇帝继位时,前一任皇帝已经驾崩了,历史上主动退休禅位的“太上皇”很少,因此很少会出现太上皇和皇帝圣旨冲突的情况。

皇帝和皇太后就不一样了,经常会同时并存,但大多数情况,只要是成年皇帝继位,皇太后是不会也不能干预朝政的,也不存在圣旨和懿旨的冲突,有的皇帝比较尊重皇太后,在颁布圣旨前可能会征求皇太后的意见,但不可能允许皇太后发布懿旨代替圣旨。

只有在一些特殊时期,比如老皇帝去世,新皇帝还没选出,皇位空缺,无法发布圣旨时,皇太后的懿旨可以替代圣旨决定大事,起到暂时性的替补作用。

如果皇帝年幼,皇太后辅政,对朝政有绝对话语权和控制权,一般仍会通过圣旨以皇帝的名义发布旨意,因为只有圣旨具备最高等级的效力,哪怕只是走形式,也必须走。

慈禧太后掌握朝政时,光绪帝是个傀儡,他发布的每一道圣旨开头都有“朕钦奉慈禧端佑康颐皇太后懿旨”这句话,大家都知道这实际是慈禧老佛爷的意思。

有的皇太后(比如慈禧)完全压制皇帝,有时也会直接发布懿旨决定一些事务,但仅限于一些非正式事务,诸如册封嫔妃、晋升爵位、任免官员这类大事,无论皇太后权力多大,都必须通过圣旨下达,这是古代礼法制度使然。

万一皇太后和皇帝不对付(比如慈禧和光绪),同时降下懿旨和圣旨且内容冲突,就要看当事官员的本事,如何权衡利弊,选择执行哪个了,这个时候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旨意的形式,而是看双方的实力较量了。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