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常识

陪伴唐朝走完一生的吐蕃帝国到底是如何覆灭的呢?

提问时间:2023-07-05 11:59关键词:唐朝

陪伴唐朝走完一生的吐蕃帝国到底是如何覆灭的呢?

点赞1、桂林市 网友:只欠猎物

吐蕃的确可以说陪伴唐朝走完一生,两个帝国几乎同时建立,交往争斗几百年,又几乎同时灭亡。唐朝的历史大家比较清楚了,这里就简要介绍和分析吐蕃的兴衰之路。

吐蕃帝国的兴衰历程

吐蕃帝国可谓即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大唐的历史上多次提及和出现过这个名字,而陌生又因为它地处我国西南边疆,史籍流传较少,加上语言文化不同,所以吐蕃如何兴起如何衰亡,大家就比较陌生了。大多数人对吐蕃的了解都是伴随着唐朝历史记载片段式的记忆。因此我们先来简单捋一下吐蕃的兴衰历程:

  • 公元六世纪左右,西藏的藏族先民开始由原始部落联盟向奴隶制王国转变。其中最有实力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是生活在雅隆河谷的雅隆部落(也称悉勃野部)。他们不断发展扩张势力,最终在公元六世纪左右扩张到了拉萨河流域。此时的吐蕃赞普是囊日论赞,在他的手中吐蕃帝国的雏形基本形成。

  • 囊日论赞的扩张和奴隶制变革导致了旧贵族的反抗,王室本部和后妃的外戚部族都相继叛乱,连囊日论赞本人都被毒死,刚刚初具雏形的吐蕃帝国面临胎死腹中的危险。但是吐蕃的杰出领袖松赞干布正是囊日论赞的继承人。松赞干布继位后,迅速平定内乱,同时改革政治,继续加快向奴隶制帝国的转变。同时开始兼并四周其他部族走上扩张之路。真正意义上的吐蕃帝国在松赞干布手中得以建立,松赞干布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吐蕃帝国的建立者。

这一阶段是大唐和吐蕃两个帝国的初建时期,大致的历史是唐高祖和唐太宗时期(松赞干布在唐太宗登基两年后继承赞普之位,唐太宗去世一年后,松赞干布也去世)。双方总体上来说还是友好和平相处,但是决定这种良好关系的关键性事件之一是公元638年的松州之战,登基九年21岁的松赞干布吞并了周边部族,心态有些膨胀,因为吐谷浑的争夺和唐朝开战,结果唐军主力侯君集的部队还没有抵达战场,唐军就打败吐蕃部队,松赞干布赶紧撤兵谢罪,从此老老实实跟随天可汗李世民混。

  • 唐太宗和松赞干布相继去世之后,唐朝开启了唐高宗和武则天执政的时代,这一时期吐蕃迎来了一个发展期,唐高宗的主要精力放在击败东北的高丽政权上,因为一直以来的良好关系对西南的吐蕃帝国的扩张没有过多关注,导致吐蕃吞并了吐谷浑。但是消灭高丽政权后警觉起来的唐朝政府开始着手限制吐蕃向河西走廊的扩张,双发爆发多次战争,展开反复争夺,总体上仍然是唐朝略微占据优势。但是吐蕃吞并吐谷浑所占据的青海地区仍在吐蕃控制之下,唐朝控制的河西走廊等地吐蕃也没有办法侵入。

  • 唐玄宗继位之后,唐朝国力达到顶峰,因此也开始了对吐蕃的进攻性策略,以安西四镇为基地,从西北面和东面两个方向不断进攻吐蕃。吐蕃帝国连战连败,丧失大片领土,此阶段唐朝取得了对吐蕃的全面胜利。

  •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不得不从安西四镇抽调大量军队投入国内的平叛战争。吐蕃帝国乘势不仅夺回被唐朝占领的青海等地,还顺利占领了河西走廊,彻底切断了唐帝国和西域的联系。占领陇右之后的吐蕃不断蚕食和控制西域诸国,同时也不断袭扰和攻击唐朝。双方爆发多次战争,但除了763年朔方军主动放吐蕃东进导致吐蕃占领唐朝首都长安之外,唐朝军队多次击败吐蕃的进攻。虽然整体上是吐蕃占据进攻态势,而且吐蕃的疆域在此一阶段的确达到了鼎盛,但是基本上没有办法再向唐朝腹地扩张(双方大致上以陇山为界),当然唐朝也无力收回丢掉的河西陇右之地。

  • 连年的战争导致吐蕃国力也迅速衰落,进入9世纪后,唐朝和吐蕃都有强烈的罢兵休战的想法,821年长庆会盟之后,双方进入一段相对和平的时期,但是此时吐蕃已经日落西山开始走向衰亡了,848年吐蕃爆发内乱,唐朝陆续收回一些州县(但是因为国力不足,其实大体上是名义上收回,实际控制权不在唐朝中央政府)。9世纪末,在内乱和奴隶起义的冲击下吐蕃帝国瓦解崩溃。几十年后,公元907年大唐帝国也走完了它的历史进程。

盛极一时的吐蕃帝国为什么会在达到顶峰数十年后迅速衰落灭亡呢?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连年的扩张战争严重削弱了吐蕃帝国的国力。

吐蕃的帝国的兴起毫无疑问是靠扩张战争的胜利所带来的。从松赞干布时期基本统一西藏高原地区,到松赞干布的孙子芒松芒赞吞并和控制吐谷浑,吐蕃势力进入青海;再到安史之乱后,吐蕃攻占陇右控制西域,疆域达到最大。伴随着这些扩张不仅仅有土地财富人口等收获,同样也伴随着国力的严重消耗。

佛教和苯教的争端严重影响吐蕃政权的稳定。

苯教是西藏先民的原始信仰,而佛教则是松赞干布时期引入的新兴宗教。松赞干布试图通过扶持推广佛教来作为思想统治的工具,虽然当时苯教仍是主流,但是佛教的引入和迅速传播,使得吐蕃帝国始终无法摆脱苯教和佛教的冲突。这样的冲突不仅仅是意识形态和思想统治的混乱,而是多位赞普付出生命代价的流血冲突。比如吐蕃分裂前的最后两位赞普赤祖德赞和达玛,一个是因为崇佛被苯教徒暗杀,一个是因为灭佛被佛教徒暗杀。可以想象这是多么残酷和激烈的冲突。

权臣和外戚的争端导致吐蕃内乱不断。

吐蕃帝国从松赞干布建国以来,几乎没有停止过内乱。这些内乱往往由旧贵族、权臣、外戚和军事贵族等阶层和王室的矛盾或者互相之间的矛盾引发。而且这些内乱还往往和上面提到的宗教纷争结合在一起,从而更加血腥激烈。比如和唐玄宗争斗了半个世纪的赤徳祖赞就是被权臣弑杀、而他的孙子辈牟尼赞普和牟如赞普兄弟两个都是外戚权臣家族弑杀;吐蕃帝国的分裂瓦解也是达玛被弑杀后,他的两个儿子在两个外戚家族的支持下将吐蕃帝国一分为二,并展开长达几十年的夺位内战而导致的。

吐蕃帝国的盘剥过重,导致盟友离散、起义频发。

吐蕃帝国疆域最大时控制整个西域,东面和唐朝以陇山为界,南面据说到达印度的恒河流域。在这样广大的一片疆域里,吐蕃控制的人口和部族是非常多的,而且因为吐蕃的强大,不少部族也是纷纷归附和与之结盟。但是吐蕃为了应对连年的扩张战争不得不从占领区不断的盘剥物资赋税,从而导致内部起义反抗不断,典型的就是直接摧毁吐蕃政权的张议潮等人的沙洲归义军起义;还有869年左右吐蕃本部的奴隶平民暴动。另外这种过重的盘剥也直接导致一些盟友的抛弃,南诏本来和吐蕃结盟共同抗衡唐朝,但是后来吐蕃崛起并且在南诏征收高达六成的赋税,直接导致南诏重新回归唐朝的怀抱,还有党项这个后来崛起的民族也是因为吐蕃的盘剥过重,导致党项归附唐朝。

综上所述,吐蕃帝国虽然强盛一时,但是频繁的扩张战争导致国力消耗过大,同时内部权臣、外戚等内乱不断,同时又和佛教和苯教的宗教冲突结合在一起,最终导致吐蕃帝国不得不向内部民众转嫁矛盾,加重盘剥,并引发席卷全国的奴隶起义,本就因为夺位战争分裂的吐蕃帝国也就因此而瓦解灭亡了。

点赞2、平凉市 网友:一世情缘

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在青藏高原上建立的奴隶制帝国,也是唐帝国的主要强敌,在历史上曾经多次击溃唐朝军队的进攻和入侵唐朝边界。唐与吐蕃的战争几乎贯穿了整个唐朝历史,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唐朝的走向。
(晚唐与吐蕃对峙形势)

唐与吐蕃时而短暂修好,时而激烈鏖战,但本质上仍是激烈的竞争关系。为了缓与吐蕃的矛盾,唐朝也先后派出和亲的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由此可见吐蕃的实力不容小觑。

在755年唐朝经历安史之乱后,吐蕃更是趁乱长驱直入,先后夺取唐的河西走廊和安西、北庭地区。至此直到灭亡为止,唐朝再也没有恢复过对西域地区(新疆)的统治。可是就是这样强大的吐蕃王朝,却先于唐朝灭亡。那么,吐蕃究竟是怎么灭亡的呢?

吐蕃既可指民族,也可指政权。关于吐蕃民族的起源,后世说法不一。但在公元7世纪初(隋、唐之交)这段时期时,吐蕃首领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至此,吐蕃从单一民族变成了杂糅众多民族的强大奴隶制帝国。

(吐蕃雄主松赞干布)

唐朝在崛起之初,先后攻灭东突厥、吐谷浑、薛延陀、铁勒、西突厥、高句丽等强敌,但唯独对于青藏高原上的吐蕃十分忌惮。因为在唐朝前期,唐将薛仁贵、李敬玄两次主动出击吐蕃,均在青海大败而归。

薛仁贵是因为将帅失和,兵少而败(大非川之战),还情有可原;而李敬玄足足拥兵18万,仍然不敌吐蕃(青海之战),差点被吐蕃活捉。此后,唐朝便放弃了大规模进攻吐蕃的计划,转为在边境积极防御。

在唐玄宗时期,国力达到极盛的唐朝与吐蕃的战争稍占上风,但依然无法彻底消灭吐蕃。公元755年,唐朝爆发安史之乱,大量的边军内调平叛,导致吐蕃趁虚而入,甚至一度攻进长安。自肃宗以来,吐蕃接连入寇,尽陷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诸州,又夺安西、北庭等地。

“唐时吐蕃帝国之盛,远非宋时吐蕃诸部可比”。吐蕃帝国的君主赤松德赞在位时期(8世纪末),吐蕃疆域达到极盛。东与唐朝以陇山为界,北与回鹘汗国沿着宁夏贺兰山分界,南推至印度恒河北岸,西与大食帝国(阿拉伯帝国)相邻,就连南诏王国也对吐蕃称臣。

然而兴衰无常、盛极必衰。进入9世纪以后,扩张过度的吐蕃便迅速崩溃。首先是内部原因,例如吐蕃的宗教矛盾(佛教、苯教之争)、奴隶起义、贵族叛乱削弱了吐蕃的国力;其次是外部原因,吐蕃先后遭到唐朝、南诏的重创,丧失了大量的精锐兵力,失去了继续发展的机会。
(青藏高原的吐蕃骑兵)

比如在802年的维州之战中,吐蕃十万大军被唐军击败,吐蕃主帅论莽热被俘,此后再也无力对唐朝发起大规模的战争。同样的,吐蕃后期对南诏的战争也是一败涂地,逐渐失去了对南诏国的控制权。

公元842年,吐蕃君主因宗教矛盾被部下暗杀,此后吐蕃内部分化瓦解,统一的吐蕃已经不复存在。到了晚唐时期,吐蕃的残余势力或自立割据,或依附唐朝,已经无法形成任何威胁。因此吐蕃灭亡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点,第一是内乱,第二是外患。

点赞3、黄山市 网友:恬淡成诗

它的覆灭因两点:一是宫庭政变引发内乱。公元841年赤祖德赞赞普被反外传来佛教的夲地势力杀害,即扶持其兄朗德玛为王,而朗在843年制造了藏史上的"德玛反佛"事件,当时烧寺庙,杀僧人,而到846年朗被报仇的僧人所杀,而后,朗的两儿子争王位互相杀斗。已耗尽国力。二是各族起义,对多年教派,王室争斗,民不聊生,曾被征服的羌,党项,回纥及汉人联系起义,从869年暴发至877年最后由汉人起义刘议潮攻灭了吐蕃,刘又率义军归顺唐朝。那时起吐蕃仅以地区,族名相称,也分散多个部落,在公元1252年其分散的吐蕃均被蒙古征服至元朝只称西藏,直到清朝康熙正式设立西藏政权机构,任命住藏大臣,钦封一世达赖喇嘛,正式成为中国领土和民族。

点赞4、潮州市 网友:甜心教主

吐蕃王朝,确实是一个和唐朝纠葛很深的高原帝国。他厉害的时候,甚至可以攻陷长安。可是最后吐蕃的覆灭,却也是极富戏剧性的,有强烈的宗教感。

要说清吐蕃的覆灭,一定要提他的兴起,这是一段和宗教深深勾连的历史。

青藏高原最早的原住民是孟族人和一部分羌人。他们通过融合,成为了日后的吐蕃族。这一时期,一个古老的宗教——雍仲本教沿着雅鲁藏布江传入高原,成为当时藏地唯一的宗教。从传说中的初代赞普聂赤赞普开始,就一直以苯教为立国之本。此时的吐蕃,还是一个标准的部落联盟国家,并不统一,贵族和苯教互相结合,把持着地方政权。

公元六世纪左右,吐蕃第32代赞普(相当于国王)囊日论赞通过努力,开始统一吐蕃各部落,吐蕃帝国开始成型。地方上的当权者不甘心被囊日论赞征服,不断在地方上掀起叛乱;而王室和外戚则不甘心囊日论赞中央集权,也相继反叛。囊日论赞如何对待他们不知道,但是知道的是,这帮人最后把一代英主囊日论赞毒死了。

囊日论赞虽死,但他的儿子松赞干布还在。松赞干布组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迅速平定了吐蕃各部的叛乱。但是,地方势力和宫廷内部的亲族势力仍然伺机而动,松赞干布一点也不觉得轻松。为了引进外援,松赞干布分别娶了尼泊尔的尺尊公主和唐朝的文成公主,用域外的势力来压制内部的反对势力。

很巧合的是,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都有着共同的宗教信仰——佛教。吐蕃国内的反对势力惹不起两位公主背后的势力,可依然想要限制这两个人的影响力。于是,他们继续以苯教的教义为基础,通过反对两位公主信仰的宗教来打击二人。松赞干布也需要借助苯教之力来治理国家,所以只能在宗教方面做出妥协。二位国外公主的到来,最终没能改变吐蕃的宗教格局,但是却给吐蕃严密的政教结合打进了一根楔子。

苯教的灾难随着另一位公主的到来而到来

几十年后,赞普赤德祖赞再次向大唐求婚,唐中宗的养女金城公主进藏和亲。金城公主也是虔诚的佛教徒,因此也受到了旧贵族和苯教的迫害,一度非常悲惨。她给赞普生下了儿子,却被另一位妃子那囊氏抢走了。不过后来赤德祖赞在儿子稍微长大后,让儿子认母,这才让金城公主有了应有的位置。


金城公主得到了儿子的抚养权后,便以自己的宗教信仰影响他,使得王子也成了一个佛教徒。赤德祖赞死后,这位王子继位,就是著名的赤松德赞。赤松德赞继位伊始,立刻开始着手对吐蕃进行宗教改革,让著名的佛教大师寂护想办法将佛教引入吐蕃。寂护为了确保成功,还请来了著名的莲花生大师一起进藏,最终在赤松德赞举办的辩论中打败了苯教。此后,赤松德赞以强硬的手段将苯教赶出了青藏高原,彻底打掉了旧贵族的宗教支持。

赤松德赞是一个非典型的佛教徒,心中没有多少慈悲的念头。对内采取血腥的镇压政策,凡是对佛教僧侣不敬者,都会受到极其残酷的惩罚。对外他不断兴兵,夺取大唐的陇右、河西之地,进而占领了整个西域,将回鹘的势力都彻底驱逐出去。另一方面,他为了抢夺佛祖真身舍利,派大军远征天竺,在恒河沿岸收服了众多附属国,并把国境推到了恒河边。吐蕃在他的手里达到了极盛。

盛极而衰,佛教的灾难也在临近。这一灾难,最终导致了吐蕃灭国

赤松德赞用强权压制各个反对势力,暂时维护了境内的稳定。但是,这种压制太过残酷,终究是不得人心的,旧贵族依然不断地寻找机会进行报复。赤松德赞之后,吐蕃又经历了牟尼赞普、赤德松赞两位赞普之后,传位到了赤祖德赞这里。这几代赞普都是崇尚佛教的,都让传统贵族敢怒不敢言。不过,他们看到了一个自己日后复兴的希望:赤祖德赞的弟弟朗达玛。

朗达马,《新唐书》中被写作"达磨",是个并不靠谱的王子,他喜好酒肉,刻薄寡恩,喜欢和旧贵族结交,对已经成为国教的佛教却毫无兴趣。传说中,有人给他梳头,发现他的头上长了两支犄角,因此盛传他是牛魔王转世。这个人,注定成为佛教在青藏高原上的死对头。

吐蕃旧贵族搬弄是非,让赤祖德赞流放了兄弟,逼死了王妃。贵族们将赞普的羽翼剪除,然后趁着他喝醉的时候,将他用绳子绞死(有一说是被折断了颈椎)。赤祖德赞死后,朗达玛继位,开启了对佛教严厉的打击。佛像被拆除运走,大昭寺被改为屠宰场,佛教徒如果不改变信仰,就会被赶入深山。

奇怪的是,佛教被打击,苯教却没有复兴。经过了近百年的驱逐,藏地的苯教已经徒有其表,真正的苯教徒在四川一带活动,生活很好,已经不愿意再回来了。所以这一时期,青藏高原既无佛教也无苯教,信仰陷入真空,人心进一步离散。

此次朗达玛灭佛运动,与唐朝的唐武宗灭佛时间相近。但是由于吐蕃的佛教根基不深,所以损失比唐朝要严重得多。很多佛教徒不敢公开信教,就转入了家族传教,为日后的佛教复兴提供了基础。不过,朗达玛的灭佛,给自己招来了佛教徒的仇恨。他继位三年后,就在大昭寺门前被佛教徒贝吉多杰用弓箭射死。

由于朗达玛不是一个能驾驭臣子的人,他死后,吐蕃几乎立即就开始了分裂。一派贵族拥护朗达玛的大妃那囊氏之养子云丹,另一派则拥护朗达玛已经怀孕的小妃蔡邦氏。后来小妃所生的遗腹子,就是另一位著名的王子沃松。这两派人,支持云丹的人数多势力大,但是云丹没有正统性;沃松有正统性,但是支持他的势力又小。双方互相攻伐,最后折腾出了四个宣称自己是正统的王系,谁也把谁吃不掉。而青藏高原的大地上,也慢慢发展出了十几个小政权,他们之间也是互相争夺生存空间。一时间,赞普一大堆,却谁也说不明白谁是真正的藏王后裔。到了这个时候,吐蕃这个帝国,实际上就已经灭亡了。

点赞5、杭州市 网友:伤花怒放

根据14世纪成书的《王统世系明鉴》记载:吐蕃人的祖先是猕猴与岩魔女结合生出的,其后子孙繁衍并逐渐扩散到西藏各地。他们开垦平地、建筑城邑,直到吐蕃王系第一代赞普(王)聂赤赞普从天而降后才有了君臣之分。西藏本土原始宗教雍仲本教的宗教世界观认为“天地之初如一巨卵”,后来此五色巨卵破裂,一位英雄从中诞生,成为了藏人最初的祖先。从藏民族自己的创世神话来看和汉民族的盘古开天、伏羲女娲等传说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事实上汉、藏两族同根同源,都发源于今天黄河上游的青海河湟谷地一带,后来汉、藏两族的共同祖先中有一支迁徙到今天陕西、甘肃一带的黄土高原——这就是轩辕黄帝部族,此后汉、藏两族开始了不同的历史演化进程。 在夏、商、周三个上古王朝时代称青藏高原上的民族为孟族。春秋战国时代一些羌族部落——如发羌、迷唐等部逐渐迁移到今西藏地区并逐渐和当地土著融合繁衍发展,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各个部落。《新唐书》援引《后汉书》以来诸史籍认为“吐蕃本西羌属,盖百有五十种,散处河、湟、江、岷间”。在西羌诸部中的发羌、唐旄早在公元1~2世纪时即居住在析支水迤西,其地距中原绝远,互无往还。《新唐书》据此认定吐蕃人系发羌的后裔。也有的说法认为吐蕃是鲜卑族的南凉王朝秃发利鹿孤之后,还有关于吐蕃人的祖先是由印度徙入的说法,但主流观点还是认同古羌人西迁而形成吐蕃之说。

公元6世纪时在今天西藏山南地区的泽当、穷结一带的雅隆河流域崛起了悉勃野部,与此同时其邻近地区还有被称作“十二小邦”的地方势力:它们分布在现今西藏的藏北、工布(今林芝地区一带)、塔布(今山南地区东部)及雅鲁藏布江中游的拉萨河、年楚河流域等地。囊日论赞成为悉勃野部的首领后兼并邻近诸部,北迁拉萨河流域,此时悉勃野部已成为青藏高原各部的翘楚。不过此时囊日论赞的政权还很脆弱:他对新征服或新归附地区的贵族,加以封赐和笼络,他敢于起用出身“卑微”的新贵族,或授予军权,麾师平叛;或委以重任,官居卿相, 因而招致了旧贵族的极大不满。随后囊日论赞自己的庶民心怀怨望,王妃所属的庶民则是公开发动叛乱:外戚如香雄、苏毗、塔布、工布、娘布等部也都相继叛离,囊日论赞内外交困,最后被人毒死。囊日论赞死后其子松赞干布诛灭毒杀父王的凶手,平息了悉勃野部内部的叛乱。633年(唐贞观七年)松赞干布迁都逻些(今西藏自治区拉萨市), 正式建立吐蕃王朝。松赞干布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军事制度。松赞干布为适应经济和政治的需要开始采用历法,规定统一的度量衡,依据于田、天竺等文字创造了吐蕃文(以后发展成今天的藏文),又制定了残酷的法律。据《智者喜宴》记载:松赞干布时因学习邻族建政经验、设官及民政",自东方汉地及木雅获得工艺与历算之书,自南方天竺翻译了诸种佛经,自西方之胡部、泥婆罗打开了享用食物财宝的库藏,自北方霍尔、回纥取得了法律及事业之楷模"。其中"木雅"即指党项,"胡部"即指粟特,"霍尔"应指回纥,"回纥"应指突厥。可见邻族的经济、文化制度都曾传到吐蕃。松赞干布在稳定内部后开始致力于统一青藏高原诸部。当时松赞干布的势力集中在雅鲁藏布江南部,而在江北地区则有两个庞大的势力:苏毗和羊同,这也是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最大的两个障碍。而在如今青海省湟水谷地还有大唐属国吐谷浑。

据《隋书》记载:苏毗“人有万家”,由此可见隋朝时期苏毗已是有户逾万的大国。苏毗的崛起甚至一度切断了青藏高原上另一强国象雄王室与东部象雄(多康地区)的联系。苏毗国内实行女王与小女王的共同执政,因此也有说法认为苏毗就是《西游记》中女儿国的原型——当然历史上苏毗国有女王,但不代表没男性,只是可能苏毗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状态之下。苏毗女王达甲吾在位时颟顸昏庸,骄纵暴戾,大臣念·几松上言劝谏,反为达甲吾所逐。念·几松于是暗中策划杀死了达甲吾,转而投奔小女王墀蚌苏。达甲吾死后墀蚌苏成为苏毗国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她重赏前来投奔的念·几松,念·几松也渐生骄心。与此同时念·几松的家人也得以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其中尤其以念·几松的妻子最为恣意妄为,激起了苏毗国内巨大的民怨。松赞干布趁苏毗内乱之机派大论(相当于中原的丞相)娘芒保杰尚囊前往苏毗说服苏毗人归附。据《赞普传记》记载:“尔后娘芒保杰尚囊不需挥军进入苏毗境内,如种羊领群之法,以三寸不烂之舌,使人户无一损失地全部收为真正的属民”——这也就是说松赞干布通过承诺苏毗贵族保留自己的财富和地位的方式争取到了他们的归附,从而不费一兵一卒就收服了苏毗。随后松赞干布又迅速席卷了白兰、党项、附国、嘉良夷等部,至此象雄已成为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的最大障碍。

象雄古国大约建立于公元前1500年到西元元年之间的铁器时代。象雄是青藏高原本土原生宗教雍仲本教的发祥地,有着独特的象雄文。象雄与中亚、西亚、南亚等地都有过交流,被誉为“古代文明交往的十字驿站”。在吐蕃崛起前象雄是青藏高原上一个强大的国家,吐蕃日渐崛起之后象雄末代国王李迷夏曾迎娶松赞干布的妹妹赞蒙赛玛噶,后来两国关系破裂导致松赞干布以妹妹赞蒙赛玛噶失宠为由率军于642年讨伐象雄,用三年时间攻灭了象雄。收服苏毗、攻灭象雄后松赞干布开始向青藏高原北部的河湟谷地扩张,这里由鲜卑慕容部后裔建立的吐谷浑汗国统治。隋炀帝时期一度征服吐谷浑,从而将青海地区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然而在经历隋末动乱后吐谷浑重新建国。当松赞干布向吐谷浑扩张时唐太宗李世民已令吐谷浑成为大唐王朝的属国。如此一来吐蕃的扩张自然就会威胁到唐朝的利益:唐贞观十一年(637年)秋吐蕃发兵征伐吐谷浑,吐谷浑王逃入唐朝境内避难。唐朝接纳了吐谷浑王,但并未干涉吐谷浑与吐蕃的战事。松赞干布见唐朝方面没什么反应,于是在第二年进逼松州(今松潘),唐朝与吐蕃第一次正面交锋松州之战由此爆发。松州之战中双方都没发生什么重大损失,始终处于相持状态。

松赞干布见难以从大唐捞着好处,转而向大唐求婚,希望借机吸收大唐先进文明以改革吐蕃。贞观十五年(641年)唐朝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一行从长安出发,途经西宁,翻日月山,长途跋涉到达拉萨。松赞干布率群臣到河源附近的柏海(今青海玛多县境内)迎接文成公主并谒见护送文成公主入藏的江夏王李道宗,行子婿之礼。文成公主入藏后唐蕃之间的友谊有了很大的发展:由于文成公主的博学多能,对吐蕃国的开化影响很大,不但巩固了唐朝的西陲边防,更把汉民族的文化传播到西藏,西藏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也藉由大唐文化的营养得以长足发展。永徽元年(650年)松赞干布逝世,文成公主继续在吐蕃生活达30年,致力于加强唐朝和吐蕃的友好关系。她热爱藏族同胞,深受百姓爱戴。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故事以及推进藏族文化的功绩至今仍以戏剧、壁画、民歌、传说等形式在汉藏民族间广泛传播。文成公主在藏传佛教中被认为是绿度母的化身。事实上文成公主入藏连同在此前后的玄奘西行、王玄策出使天竺等几件事还催生了一条从中原经西藏直达印度、缅甸的国际通道的诞生——这条通道的名字叫做茶马古道。唐代以前中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是西北陆上丝绸之路,其次是从蜀地通往缅甸、印度的南方丝绸之路,法显、玄奘等西行求法的高僧无一不是沿着西北陆上丝绸之路从今天的新疆地区翻越帕米尔高原,再由中亚进入印度。谁也没设想经由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翻越喜马拉雅山前往印度,直到玄奘法师西行后才在他的《大唐西域记》中第一次提出通过穿越青藏高原前往印度的构想,然而此时也仅仅只是停留在构想层面而已。文成公主入藏后才开辟了从长安到拉萨的路线。松赞干布在迎娶文成公主的同时还迎娶了吐蕃南部的泥婆罗(今尼泊尔)的尺尊公主,由此开辟了从拉萨到尼泊尔的道路。王玄策向吐蕃和泥婆罗借兵复仇强化了三方的友谊,此后从拉萨到尼泊尔的道路进一步延伸到印度境内。

松赞干布死后论东赞、论钦陵父子成为吐蕃的实际执政者并开始和唐朝直接对抗:公元670年论钦陵率军攻灭附属于唐朝的吐谷浑并在接下来的大非川之战中击败了唐朝名将薛仁贵,从此吐蕃尽占整个青藏高原。此后为了夺取河西走廊、陇右、西域,控制丝绸之路,吐蕃军多次主动和唐军交战:青海湖之战论钦陵大败十八万唐军;素罗汗山之战论钦陵又大败武周军十余万人,乘胜夺取凉州。西域的安西四镇也曾一度被吐蕃夺取。面对吐蕃步步紧逼的唐朝加强了河陇地区的布防:名将娄师德等先后率军在河陇、剑南击退了吐蕃的进犯,稳定了唐军防线,吐蕃与唐朝开始进入长期对峙的时期。吐蕃人尽管彪悍善战,可毕竟是一个刚崛起的民族——此时吐蕃的国家体制尚处于完善过程之中,对境内各部族的凝聚力还较为有限,而青藏高原的生产力又远远不及中原地区,穷兵黩武的扩张政策消耗了吐蕃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与此同时吐蕃王室与手握大权的论钦陵家族之间的矛盾也在潜移默化的滋长。武周时期女皇武则天以大将王孝杰为统帅,与受到吐蕃威胁的西突厥各部族联兵,出击西域收复安西四镇并在凉州、西域开展屯田,加强了对丝路沿线的控制。正在这时吐蕃内部爆发了一场权力斗争:论东赞、论钦陵父子长期把控吐蕃国政,这令吐蕃王族及亲王族的大臣十分不满。698年吐蕃赞普杜松芒波杰与大臣论岩合谋托以狩猎之名前往论钦陵的驻地阿秦地区(吐蕃人对吐谷浑故地的称呼),捕杀其党羽两千余人。论钦陵欲发兵抗命,但部将却忠于赞普,因此兵溃自杀身亡。此后吐蕃王族从权臣手中收回了权力。论钦陵家族的残部及其治下的吐谷浑部落1400帐则为躲避吐蕃追剿于第二年投归唐朝。七年后武周政权也爆发了神龙政变:宰相张柬之等大臣拥戴太子李显复辟李唐王朝。唐中宗李显登基五年后金城公主和亲吐蕃,双方的关系暂时缓和下来。边境上大规模的战事暂时停止了,不过彼此暗中的较劲还是有的:就在唐中宗李显宴请吐蕃迎婚使的宴会上双方进行了一场马球比赛,都憋着一口气的双方都想在赛场上压制对方,唐朝马球队在比分落后的情况下及时换上临淄王李隆基,最终唐朝马球队在临淄王李隆基的带领下反败为胜。

就在这场马球比赛结束还不到一年李隆基就与姑姑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一举诛杀韦后集团,李隆基的父亲李旦成为了李唐王朝的新皇帝。两年后李旦禅位于李隆基,登基后的李隆基迅速在第一时间以铁腕手段肃清了太平公主的党羽,开始真正大权在握。李隆基在位早期的李唐王朝的国运正如那场马球比赛一样蒸蒸日上,唐朝进入了国力全盛的开元盛世时期。与此同时吐蕃人也并没闲着:704年杜松芒波杰在征讨六诏期间病死于军中,其子尺带珠丹继位。由于年幼,政权由祖母没庐氏赤马类执掌。尺带珠丹即位之初吐蕃没有强有力的统治者,且内无谋臣,外无良将,因此政局动荡不安。属国起兵反抗,居心叵测的大臣们也纷纷叛乱。从705年开始大臣岱仁巴农囊扎、开桂多囊叛乱于那拉山,西南的属国尼婆罗、悉立也发生了叛乱。摄政的没庐氏先后发兵征讨叛乱,于709年平定了悉立。又先后处罚了一些大臣,基本巩固了政权。吐蕃在迎娶金城公主时通过用大量钱财贿赂唐朝官员杨矩,得到了青海东南部的九曲之地。714年吐蕃遣使赴长安,请求唐朝派使臣前来会盟,并要求以河源一带为边界。唐玄宗派遣左散骑常侍解琬前去会盟。但吐蕃对会盟的结果十分不满,派大论乞力徐、大将坌达延率兵十万,进攻唐朝,唐将王晙选勇士七百,衣胡服夜袭之,吐蕃军惊惧混乱,自相杀伤,死者万计,薛讷率唐军夹击,斩首一万七千,获马羊超过二十万,追击吐蕃军,战于长城堡,又败之,吐蕃军相枕藉而死,洮水为之不流。唐军前后杀获数万人,拆毁吐蕃建立的城堡和桥梁。之后吐蕃向唐请和并要求用与唐朝平等的礼节,玄宗不许。此战后唐蕃关系恶化:吐蕃遣使通好于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突厥、突骑施等国,多次骚扰唐朝的西部边境,皆被唐朝击败。715年吐蕃联合黑衣大食攻打西域的费尔干纳盆地地区,介入拔汗那国的王位继承斗争,但为唐朝所败。同年吐蕃与阿拉伯共立阿了达为王,发兵攻拔汗那,拔汗那王兵败,奔安西求救。孝嵩率军出龟兹西数千里,下数百城,长驱而进。是月攻阿了达于连城。孝嵩自擐甲督士卒急攻,自巳至酉,屠其三城,俘斩千余级,阿了达与数骑逃入山谷。孝嵩传檄诸国,威振西域。716年吐蕃进攻松州。松州都督孙仁献袭击吐蕃于城下,大破之。吐蕃再次请和。717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大破吐蕃于九曲。此后同年又于与突骑施、黑衣大食入侵安西四镇,战于塔里木盆地西北,但战败。718年戊辰吐蕃奉表请和,乞舅甥亲署誓文;彼此宰相皆著名于其上。719年唐蕃双方会盟,停止了战争。

在对外扩张的同时吐蕃赞普尺带珠丹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了红册木牍制,将各地的户籍、税收、兵籍等的管理收归朝廷管理,并设立红册木牍典籍备案(744年起改用黄色藏纸记载)。同时对没用的官吏大幅度裁员,削减支出;打击强权大臣并多次巡视各地。他还下诏对贫困地区的税收进行减免,以缓和阶级矛盾。他消弭多次内乱,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使吐蕃社会井然有序,充满勃勃生机。尺带珠丹在位时期奠定了日后吐蕃强盛的根基。安史之乱后吐蕃获得了新的扩张良机:趁唐朝西域、陇右军团东调平叛之机吐蕃陆续占领陇右、河西。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吐蕃政权趁唐衰弱之际尽取陇右道。是年冬吐蕃攻占了唐朝的京城长安,半个月后才撤离。此后十余年吐蕃又夺去河西之凉、甘等州。吐蕃赞普赤松德赞在位时期听说摩揭陀国有如来佛祖的真身舍利,遂派大军远征天竺,欲奉舍利回吐蕃供奉。恒河北岸的各个小国得知蕃军强盛,纷纷投降,成为属国。吐蕃兵不血刃便占领了恒河北岸地区,随后渡过恒河攻入中天竺的摩揭陀国。摩揭陀人纷纷逃窜,吐蕃军队从佛塔中取出舍利,送往吐蕃供奉;同时又掠夺了大量佛像、佛经,俘虏了不少高僧。凯旋回朝之前在恒河边竖立大铁柱以标明地界,并遣士兵看守。从781年开始吐蕃趁机大举进攻唐朝辖下的西域。唐朝为了牵制吐蕃,用离间计策反吐蕃属国南诏,久怀不满的南诏王异牟寻趁机投靠唐朝,攻击吐蕃。同时用和亲政策拉拢回鹘(即之前的回纥),并通好于大食(阿拉伯帝国),形成对吐蕃的包围网。但吐蕃利用自己在西域的各个属国抗击阿拉伯帝国并于790年策反回鹘属下的葛逻禄各部,又派遣恩兰·达扎路恭大破支援西域唐军的回鹘主力,回鹘走向衰落。在792年吐蕃完全占领了西域地区,将唐朝与回鹘的势力彻底驱逐。同时吐蕃还将势力扩张到云南地区的南诏国境内,这一时期吐蕃同时对抗东面的大唐帝国和西面的阿拉伯帝国,成功占据了整个西域。

自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至792年赤松德赞占领西域全境的160年间吐蕃向西征服了今天克什米尔地区的大、小勃律(位于喀喇昆仑山脉以南、喜马拉雅山脉西北部),向南取得了泥婆罗(今尼泊尔)等地。安史之乱后吐蕃趁唐军主力东调平叛的时机占领了陇右、河西等地,甚至一度占领长安。名将郭子仪联合回纥汗国的兵马发动反攻,唐朝才得以收复首都。大约在公元8世纪末至9世纪初吐蕃的疆域达到极盛:西起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与大食(阿拉伯帝国)接壤,东至现今的甘肃陇山、四川盆地西缘,北起天山山脉以南、居延海,南至青藏高原南麓与印度次大陆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然而吐蕃的扩张过程中其实就已潜伏下了日后衰败的种子:唐德宗时代的名臣李泌制定了联合回鹘、南诏、天竺、大食等国共同削弱吐蕃的计策。另一方面吐蕃内部的权力斗争愈演愈烈:国内的宗教、权贵冲突和奴隶反抗此起彼伏,这极大牵制了吐蕃的精力;与此同时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也深受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朝廷党争之苦。公元801年吐蕃再次向唐朝西线发动大规模进攻,唐朝的军事重镇麟州等战略要地相继沦陷,一时间吐蕃兵锋直逼长安。面对吐蕃人带来的巨大威胁唐朝走出了一招围魏救赵之棋:驻守四川地区的剑南节度使韦皋率步骑两万兵分九路经四川杀入吐蕃境内,这支军队在吐蕃境内先后转战四月,攻克吐蕃城池7座、焚毁堡垒一百五十个,先后击溃吐蕃、大食联军十六万,杀敌万余人,受降3000余户。最终双方在维州(今四川理县东北)决战,在这次战斗中韦皋使用围点打援的策略消灭了吐蕃自西北方赶来的援军,此战不仅大大缓解了唐朝西线战场面临的战略压力,同时也坚定了南诏、回鹘等国与唐朝共同对抗吐蕃的决心。821年精疲力尽的唐蕃双方进行了第八次会盟,此后双方大规模的军事对抗终于平息下来。

当时的阿拉伯帝国在唐朝史籍中称之为大食,是与唐朝并列的亚欧大陆两大强国。吐蕃在于东方的唐朝持续交锋的同时也和大食有着频繁的互动:公元7至8世纪之交当吐蕃与唐朝在西域频繁争夺之时大食(阿拉伯)东征的军队已开进今中亚巴尔喀什湖以南的阿姆河、锡尔河一带。当时统治阿拉伯帝国的倭马亚王朝(白衣大食)的军队在呼罗珊总督屈底波的率领下攻占了当时尚属唐朝领辖的今楚河以南、帕米尔以西的广大中亚地区并企图向中国本土推进。吐蕃曾与大食联合进攻唐朝的休循州及钵换城等地方。当时大食东进、吐蕃向西北发展的目标都是唐朝的安西四镇,因此很自然地联合在一起。公元750年阿拔期王朝(黑衣大食)取代了倭马亚王朝,次年(751)黑衣大食的军队在怛逻斯(今中亚之江布尔城)击败唐朝安西节度使高仙芝所率的大军。从此唐朝在中亚的势力开始收缩。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更是无力西顾,而吐蕃则趁机攻占陇右、河西、天山南北两路,与此同时吐蕃与大食的关系有了一个很大的转变:德宗贞元二年(786)唐润州节度使韩晃至长安上言曰:"吐蕃盗有河湟,为日已久、大历以前中国多难,所以肆其侵轶。臣闻其近岁以来,兵从寝弱,西迫大食之强,北病回纥之众,东有南诏之防,计其分镇之外,战兵在河、陇者,五六万而已"。《通鉴》中记载的李泌的说法则更为详细:"大食在西域为最强,自葱岭尽西海,地几半天下,与天竺皆慕中国,代与吐蕃为仇,臣故知其可招也"。从唐人所言中不难看出吐蕃与大食对抗的事实。《新唐书·南蛮传》所载的贞元十七年(801)西川一战后被唐军俘获的人众中就有"黑衣大食等兵"——他们当是在吐蕃与大食的战争中被掳掠至吐蕃东线的。早在公元790年吐蕃就通过与阿拉伯的北庭战役基本控制了中亚河中地区并开始在此建立行政机构。810年吐蕃联合葛逻禄再次对河中地区发起进攻,这个时候阿拉伯帝国正处于相对衰落的时期,以致于当时阿拉伯帝国掌控整个东方领土的皇子马蒙(后来的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第七任哈里发)说:“我想除了放弃我现在的职位,与吐蕃君主联合并向他和他的国家寻求庇护之外,我已别无选择,我还是应该先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并使自己处于稳固的地位”。马蒙的大臣法德勒向马蒙建议他做出必要的妥协,马蒙采纳了法德勒与吐蕃讲和的建议。由此也可看出当时的吐蕃是多么的强盛。

从公元637年唐蕃首次在松州交锋到公元821年的长庆之盟双方历经了184年交织着和亲、会盟和征战的历史。单纯从军事上看很难说最终谁赢了,因为最终双方都在战争中精疲力尽而不得不通过会盟解决争端,充其量只能说是打了个平手。在这近两百多年的历史中唐朝诞生了薛仁贵、张孝嵩、高仙芝、韦皋等名将,而吐蕃的论钦陵也曾连续击败薛仁贵和王孝杰,可以说这近两百年的历史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同时这个时代汉、藏两个民族也有着经济文化上广泛的交流——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两族人民的友好交往,茶马古道成为联系西藏与中原的经济纽带。吐蕃是奴隶制社会,但其攻占的河、陇等地,早已进入了封建社会。吐蕃虽然征服了这一地区,但它不可能完全废除原来的各种封建制度,相反其统治机构和统治政策还要受封建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吐蕃在本土之外的占领区实行一种类似于节度使的制度,这种制度分布于吐蕃从唐朝占据的青海、鄯州、河州、凉州、瓜州等地。吐蕃册封河陇地区的汉族、党项等民族的世家豪族镇守当地,由此形成了一套不同于吐蕃本土的奴隶制社会的封建官制。受困与内部藩镇割据问题的李唐王朝实际上已默认了河陇地区被吐蕃占据的既成事实,然而当地人民却并不甘于接受吐蕃的统治——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3月11日敦煌沙洲降生了一个婴儿,他叫张议潮。张议潮的家乡乃是当年汉武帝亲设的河西四郡之一的敦煌郡,素有盛大昌盛之意。在汉唐时期这里见证了帝国将士们开疆拓土的功业,见证过丝路商队的阵阵驼铃,与此同时也留下了历代西行求法的高僧和边塞诗人们的足迹。不过这一切张议潮都无法感知,因为自他记事起敦煌就一直处于吐蕃的统治之下。每当有唐朝使者路过河西总会被当地百姓质疑:大唐朝廷忘了在西边还有我们这群子民吗?而每一个路过此处的唐使都心情复杂:这里难道不是大唐的疆土吗?可为何如今却沦陷于吐蕃之手?这个问题成为河西百姓以及有志收复河西的大唐人士共同思考的问题,在这群思考者中就有张议潮。

张议潮以盛唐名将封常清为偶像,苦学兵法韬略,武艺更练得勤,家产更几乎变卖,用于招兵买马,就这样在吐蕃人眼皮底下,不声不响练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归义军!公元848年四十八岁的张议潮终于等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机会——这年吐蕃内乱,于是张议潮趁机率归义军驱逐吐蕃收复瓜州,沙州等地;并遣使者高进达等表函前往长安。大中四年(公元850年)张议潮率众收复西州。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先后收复沙州(敦煌)、瓜州(安西)、伊州(哈密)、西州(吐鲁番)、河州(临夏)、甘州(张掖)、肃州(酒泉)、兰州、鄯州(青海乐都)、廓州(青海化隆)、岷州(甘肃岷县)等十一州,派遣兄长张议潭携版图户籍入朝,唐宣宗遂赐诏任张议潮为沙州防御使。咸通二年(公元861年)张议潮收复凉州。至此“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旧”。张议潮收复河西之时吐蕃王室内部为争夺权力分成两支连年混战,镇守各地的将领也拥兵称雄,过去归属吐蕃的部落纷纷脱离吐蕃的管辖。紧接着一场奴隶平民大起义爆发并席卷了整个西藏地区:当东北部镇将混战时吐蕃的随军奴隶在河陇地区发动了大暴动并自称“浑末”军,这支起义军的主要参加者主要是受吐蕃奴隶主奴役的党项、回鹘、羌、汉和其他民族。与此同时从吐蕃东部也开始爆发平民和奴隶大起义并逐渐蔓延到吐蕃全境:公元869年手工匠人首领韦·阔竭勒登从康氏区率领起义军向卫藏挺进席卷拉萨一带,随后各地起义风起云涌。到公元877年起义军首领许布达泽等四人率军攻下山南穷结,将吐蕃王朝历代赞普的陵墓掘毁多处,取出的殉葬财物则由几个首领们瓜分。这是吐蕃历史上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农民和奴隶大暴动,至此吐蕃政权已然土崩瓦解。此后统一的吐蕃王朝不复存在,吐蕃王室分裂为拉萨王系、阿里王系、亚泽王系、雅隆觉阿王系四大并立王系。一年后唐朝也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黄巢起义,尽管唐王朝最终平息了黄巢起义,然而此时唐朝中央政府实际上已名存实亡,接下来轮到各路藩镇势力登台表演了。公元907年朱温篡夺了李唐王朝的江山,唐朝和吐蕃这对持续交锋大半辈子的老对手就这样先后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中。

点赞6、塔城地区 网友:醉花荫下

吐蕃王朝延续了两百多年,6世纪末到7世纪初,达布聂赛、囊日论赞将部族的势力范围扩张了拉萨河流域,松赞干布继位后又将今天西藏北部地区,以及青海西南地区降服,将都城迁往逻些(今天的拉萨),吐蕃王朝正式建立了,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了大唐王朝。

吐蕃王朝的崛起

西藏在松赞干布统治时期,创制了藏文,开始有了文字记载的历史,由于当地的生活环境十分恶劣,最初不同的部族在西藏各地分散生活,之后部落之间互相通婚融合,武力兼并,各部落逐渐被统一,形成了早期的政权雏形,开始从由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他们的君主被称为赞普。

松赞干布是赞普囊日论赞的儿子,公元629年,他继承了赞普的位置后,当时西藏各处叛乱不断,他上台之后,就决心要平定各地叛乱,让西藏完成统一。在松赞干布统治时期,他对吐蕃的军事制度进行了大量改革,在和大唐的交战中,又引入了大唐的募兵制度,确保了吐蕃的军事实力。

松赞干布

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吐蕃和大唐进入了和平友好的发展时期,在和大唐的交流中,吐蕃的农业,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很多汉人也进入了吐蕃,进行商贸活动,使者也往来不决。

吐蕃王朝的衰落

在松赞干布死后,后来继任的赞普,屡次命吐蕃军队袭扰大唐边境,唐朝内部,在唐高宗李治死后,政局动荡不断,大唐军队也受到影响。而吐蕃在松赞干布统治期间,国力日渐强盛,也让后来的赞普有实力和大唐一较高下,吐蕃曾一度控制了西域,武则天登基后,大唐才再次夺回了西域的控制权,并开始在西域驻军。武则天

这之后大唐国力逐渐恢复,到了唐玄宗统治时期更是达到了鼎盛,吐蕃显然也老实了很多,一直以藩属国的身份和大唐保持着“友好”的睦邻关系,直到安史之乱爆发,吐蕃才乘机向周边区域扩张,安史之乱平定后,到了唐代宗李豫统治时期,韦皋,李晟等大将多次奉命出兵讨伐吐蕃,吐蕃遭受重创后主动和大唐议和。

吐蕃对外扩张基本也就到头了,但是内部出现的社会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吐蕃王朝是奴隶社会,阶级分化是非常明显的,对底层百姓的统治堪称残酷,贵族阶层因为利益划分,也是矛盾重重,吐蕃将领开始互相征伐,民间起义不断,奴隶平民暴动逐渐卷席整个吐蕃,大唐乘机重占河陇地区,收编了起义军,在九世纪中叶,吐蕃王朝走向了灭亡。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赞7、宜兴市 网友:不如跳舞

看过电视剧《天龙八部》的小伙伴们,一定会对剧中那个憨憨的吐蕃王子——宗赞王子,印象深刻。

剧情当中,吐蕃众人在西夏招亲之时的蛮横霸道,给人了一种以仗着其自家强大的国力,横行霸道的错觉。


影视剧《天龙八部》中的赞普王子

那大汉道:“吐蕃国宗赞王子有令:此关封闭十天,待过了八月中秋再开。在中秋节以前,女过男不过,僧过俗不过,老过少不过,死过活不过!这叫‘四过四不过’。”段誉道:“那是甚么道理?”那大汉大声道:“道理,道理!老子的铜锤、老二的铁杵便是道理。宗赞王子的话便是道理。你是男子,既非和尚,又非老翁,若要过关,除非是个死人。”


宗赞听那宫女对段誉言辞间十分客气,相待甚是亲厚,心中醋意登生,暗想:“你是王子,我也是王子。吐蕃国比你大理强大得多。莫非是你一张小白脸占了便宜么?”当下不再等待,踏步上前,说道:“吐蕃国王子宗赞,请公主会面。”

其实,仔细推敲的话,历史上这个时期的吐蕃,别说大辽、北宋他惹不起,连西夏、大理都不一定愿意正眼看他。

北宋时期的吐蕃和周边小伙伴们

因为,北宋时期的吐蕃,已经崩溃,剩下的那些吐蕃部族、吐蕃化的部落们,说实在话,整体来看,确实挺弱的,跟以前那个声名赫赫的吐蕃王朝,根本没法相提并论。

唐末,瓜沙之地复为所隔,然其国亦自衰弱,族种分散,大者数千家,小者百十家,无复统一矣。

那么当年那个叱咤高原,倔强得连盛唐都不放在眼里的吐蕃王朝,最后到底是如何覆没的呢?

陈寅恪先生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说过:

“吐蕃之国势自贞元时开始衰弱”,细观晚唐时期吐蕃的崩溃,里面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但整体没有脱离封建王朝弊病的范畴之内。

上层宫斗,吐蕃赞普也是高危行业

权力的斗争向来都是无比残酷的,《二十四史》里面,每次皇权更迭之时,在那寥寥数语的文字背后,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鲜血和泪水。

虽然吐蕃这个高原王朝,民风粗犷,但依然摆脱不了权力的诱惑,在当时雪域高原的权力中心——逻些城,宫斗一直在激烈地上演着。

吐蕃上层

吐蕃崛起之时,靠的就是赞普通过盟誓的方式与身边的功臣们建立效忠契约,通过契约的方式,保证功臣们自身以及后世子孙的财产利益不受王权的侵害:

只要你跟着哥好好干,以后吃香的喝辣的,子孙们不愁找不到好工作。

这跟中原王朝的免死金牌差不多,但免死金牌的效果,相信喜欢历史的小伙伴们都知道,失不失效,还不是颁发人的一句话。

因此,契约这个东西,当时双方激情澎湃地定了下来,后面怎么执行,还真不好说。

君臣之道,在于制衡,下面的小弟们势力起来了,很容易形成尾大不掉的悲剧。

在吐蕃王权上升时期,大家忙着跟着老大扩张疆域,没时间注意细节,一旦政权开始走下坡路时,内卷自然也是不可不免的。

吐蕃王朝晚期,上层贵族跟赞普之间的权力斗争趋于激烈,贵族们为了自身利益,想要抓住、控制住赞普,而赞普作为王者自然拼死也想夺回属于自己的自由。

因此,在吐蕃史当中,晚期吐蕃王朝的赞普这个职位,那可是属于相当高危的行业。

吐蕃名主赤松德赞的儿子牟尼赞普在位一个月,就被母后蔡邦妃给毒杀了;随后次子牟笛赞普准备即位,还没坐上王位,就被仇人那囊氏给干掉了。

这里面的蔡邦氏、那囊氏在当时都是吐蕃王朝内的贵族门阀,大家为了各自门阀的权益,自然使劲押注赞普的王位人选,毕竟这种拥戴功劳,会成为门阀荣华的最大保障。

但赞普只有一个,贵族门阀却有不少,因此矛盾、祸乱顿生。

壁画《朗达玛被刺图》局部图

吐蕃末代赞普达磨赞普被杀后,他的两个儿子沃松、允丹变成了奇货可居的筹码,分别被蔡邦氏、那囊氏所控制,互相不承认对方的王权,最终演变成了大分裂局面。

"此后,二王妃掌握各自所属之不同臣僚及属民,于是云丹据伍如,约松(即沃松)据约如,遂暴发'伍约之战'。

自此,吐蕃赞普的王系分裂为二,一支以允丹为首,称为拉萨王系;一支以沃松为首称为阿里王系。

随后,这场王室之争席卷了整个吐蕃王朝的统治区域,形成了广泛的分裂和混战,各个地区都因为自己支持对象的不同而发生了分裂和对峙。

上面大哥不歇停,下面小弟打群架

上面不歇停,下面的小弟们当时也很热闹,大家对于中晚唐时期藩镇割据的情况应该有所了解,简单概括就是一句话:

老大管不住小弟们,小弟们不听话,而且很欢腾,大有我的地盘我做主的想法。

吐蕃王朝晚期之时,也是这个样子。

唐宣宗大中三年春,吐蕃宰相尚恐热杀东道节度使,以秦、原、安乐等三州并石门、木硖等七关款塞,泾原节度使康季荣以闻,命太仆卿沈耽往劳焉。

尚恐热与吐蕃大相、尚婢婢等人的激战,直接拉垮了已经分裂的吐蕃王朝。

战乱

双方的鏖战,不仅使得唐朝当时坐收渔翁之利,边关将领、节帅一脸懵、满心喜地坐等功劳,也使得吐蕃境内、周遭民众,饱受战争摧残。

恐热大略鄯、廓、瓜、肃、伊、西等州,所过捕戮,积尸狼藉,麾下内怨,皆欲图之。

频繁的内战,战火和死亡,加速了吐蕃王朝的急速衰退。

王权和神权之间互殴

吐蕃王朝的宗教信仰,一直到现在依然在高原之上影响深刻,在吐蕃王朝内部,宗教一直扮演着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

最初在佛教传入吐蕃之前,苯教一直是吐蕃的护国之教,为巩固吐蕃王权、凝聚上下民众,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佛教的上升,信佛教和不信佛教的政治势力开始斗争起来,僧俗之间的斗法,最终演变成大规模的流血冲突。

当年赞普赤祖德赞对佛教信奉狂热,颁布了不少拥佛法令,其中包括七户养僧制度,以及对僧佛不敬的处罚。

恶指指僧者断其指,恶眼视僧者剜其目。

这条法令本身就很bug,你看僧人一眼,但只要僧人说你瞪我了,那这颗眼珠子可就保不住了,主观操作性很强。

因此,法令一出,事就不断,自然也就引起了民怨沸腾。

吐蕃三法王唐卡,松赞干布居中,赤松德赞和赤祖德赞分列左右

后来朝中一些反对佛法的大臣们便设计,先将信仰佛教的王子臧玛流放贝卓门,随后污蔑护佛、总理国政大臣贝吉允丹与王后交绕妃贝吉昂楚私通,冲动的赞普将二人处死之后,自己也在喝醉之后,被潜入宫内的贝达那金、交绕拉洛两人给勒死了。

其后,达磨赞普迫害佛教,遭到亲佛大臣报复,最终其本人被僧人拉隆贝吉多刺杀在大昭寺前的唐蕃会盟碑前。

来来回回你杀我,我杀你,围着这个宗教,王权和神权之间相互杀戮,每一次风波,都给王朝上下带来了影响数十年的腥风血雨,最终也搅得吐蕃王朝国运走向没落。

四面树敌,最终被拖垮

作为一个强大的军事王朝,强悍的吐蕃在武力得意的同时,也尝尽了四面树敌的苦果。

环顾吐蕃,四周基本没有什么朋友,全是被自揍过的、正在揍的、和正在揍自己的王朝。

跟其有仇的有:

大食

作为一个自葱岭尽西海,地几半天下的西域强国,大食跟吐蕃在中亚地区,争夺激烈。

大食地图

代与吐蕃为仇,贞元中,与吐蕃为劲敌,蕃军太半西御大食。

面对吐蕃这个彪悍仔,大食跟唐朝这两个王朝来了个高级黑,双方建立了协作关系,一个在东,一个在西,相互拉扯吐蕃,让吐蕃左右为难,对谁也不敢用尽全力。

唐朝

从初唐时期双方的军事试探,到最终后周时期双方的军事PK,再到后来安史之乱,吐蕃趁机黑掉唐朝控制的西域之地,吐蕃跟唐朝始终揪扯不清。

而大唐毕竟是个区域巨无霸,跟这种重量级的选手对决,吐蕃自然占不了太大的便宜。

回鹘。

作为漠北崛起的新秀,和唐朝走得很近的游牧政权,回鹘和吐蕃在北庭地区的争夺也是相当激烈。

南诏。

对于西南这个反骨仔,当年被唐朝一手养大,最开始的目的就是培养一个干吐蕃的打手。后来南诏跟唐朝反目,为了活命,被逼无奈朝吐蕃喊大哥,但随着南诏在中南半岛的势力扩张,吐蕃高傲的态度,使得双方的矛盾愈积愈深。

后来,南诏再次叛归唐朝,最终吐蕃在西南经营的势力,陷入崩溃,区域强权,走向了江河日下的地步。

人民起义,敲响了王朝的丧钟

封建王朝的丧钟,往往都是起义军所敲响,甭管第一波人是不是炮灰,这个指标一出现,如果接下来有按不住的态势的话,基本这个王朝基本就要GAMEOVER了。

常年的战争、内乱,使得吐蕃晚期黎民陷入了水深火热当中,今天还活着,明天不好说的日子,让徘徊在死亡边缘的人们,最终揭竿而起。

土牛年,在两位赞普23岁时,朵康地区开始出现暴动,这个暴动被称为“一鸟飞动,众鸟飞从”。朵康的反叛传到了卫藏,受此影响民众杀死了贵族努.桑杰益西的四个儿子,在约如地区,山上修渠的劳工发动起义,杀死了当地的亲王。

到了后来,连历代赞普的王陵也保不住了。

“民变开始至第九年,即火鸡年,许布达孜等四个家族商议瓜分赞普王室的陵墓,并将其中大部分陵墓掘毁。”

吐蕃王朝晚期,在不停踩雷的节奏上,逐渐走向衰亡。当初它像迷一样,崛起于雪域之巅,最终它又像风一样,飘散在历史的烟云当中。

点赞8、温岭市 网友:宫琉浩

历史上面,秦穆公曾经想要讨伐一个国家,叫做西戎,结果这个时候来了一个来自于西戎这个国家的使者,秦穆公就问这个使者说你们国家的国家体制究竟怎么样?这个使者告诉秦穆公,说我们国家生活的体质或者是生活,这环境太好了,尤其是我们的君王,不仅和人民同吃同住,而且哪家人民的牛羊出了问题,他也会第一时间赶过去帮他们处理问题。

秦穆公撇了撇嘴,所以他就派了一些美女,还有金银财宝送到了西戎,结果立刻使当地的君王痴迷于声色犬马之中,整个西戎的经济彻底崩溃。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很多人都会觉得奇怪,说如此精明强干的一个君王,最后为什么会死在这儿略施小计之下。

原因很简单,单元的政治体制,它的结构特别简单,一旦其中的一环出现了问题,造成的结果将是无可挽回的,或许我们不懂,但我们去看一下秦国商鞅变法的实质,商鞅变法对于秦国的意义不言而喻,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也是在大秦帝国里面,商鞅对秦孝公所说的,只要接下来秦国不出现大奸大恶之臣和昏聩之君同时出现,秦国之法,便可以保证秦国太平。依靠的法律,不断地办事情,诸位做事情将会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国家在出现问题的情况下,依旧可以正常的运转。

吐蕃这个国家说一句实话,政治体制略显单元化,也就是说他本身只存在一个权威,围绕着这一个单线的权威,建立了一套政治体制。这一套政治体制也是最容易出现崩坏。

吐蕃这个国家,无论他怎样一种发展,我们都发现除了松赞干布以外,只有少数几个人能够完成的,于吐蕃所有势力的统一,(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石塘网)这是他的基本国情和所占土地内部复杂的民族情况所确定的。

不过这个国家,他的大臣之间存在着裂隙,大臣和君王之间的不和,存在着几个世纪,有多位赞普曾经死在了自己的部下的手里,这对于吐蕃这个单元的政治体制来讲,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

再加上这个国家存在着宗教纷争,吐蕃本土的话是苯教,外来的宗教是佛教,二者之间出现激锐的宗教之争,吐蕃一直深受其影响,无法自拔,对于这个国家来讲,它本土那所有的居民可以说几乎都是移居过来的,包括原先的吐蕃居民,也是按照考古研究发现,是当时在西北的羌族,迁徙到了青藏高原,才造就了吐蕃一族。

民族纷争,宗教纷争,内部权力纷争造成吐蕃整体一直处于一种混乱的局面,本来来讲,治理整个国家是所有奴隶主姥爷的事情,但是现在他们由于自己内乱,自顾不暇,整个国家的治理靠什么没什么其他的方法,只能够任由这个国家继续乱下去,等到末代赞普推行灭佛运动的时候,这个时候这个国家的矛盾就彻底的被暴露了出来,吐蕃也因此灭亡。

点赞9、营口市 网友:萤火光

面对强盛大唐,吐蕃帝国坚定执着;面对彪悍回纥,吐蕃帝国攻坚克难。但是,当面对一个从回纥分裂出来的小王国时,吐蕃帝国却轰然倒塌了。所以,有时候真是一物降一物,老虎灭不了大象,但是老鼠却可以。

01.来之不易的高原帝国

青藏高原,就问:这里怎么可能建立一个帝国吧?平均海拔4000米,而且雪山纵横、河流交错。但是,各种机缘巧合之下,在大唐立国之时,这里就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吐蕃帝国。所以,这是一个来之不易的帝国。

中原和草原的竞争逻辑是比效率,谁的土地开发最彻底、谁的人口组织最严密、谁的资源调动最高效,谁就能统一、谁就能称雄。但是,造雪域高原却不能比效率,因为这里的土地和环境扛不住这么折腾,高原竞争就一点:比消耗,只有消耗低才能建立国家、建立帝国。

所以,中原的官僚政治,高原搞不了;草原的可汗政治,高原也搞不了。因为无论是官僚政治还是可汗政治,都得玩成本最高的战争游戏。而且,无论是中原还是草原,两相较量你死我活,内部较量更是有你没我,内战往往比外战更残酷。所以,如果按照这个逻辑去运行,不用建立帝国或国家,自己就能把自己玩死。

所以,吐蕃帝国首先是仰赖松赞干布家族几代人的天才基因,还得赶上各种机缘巧合,就是其他部落头领的智商和野心全不够,然后才建立了一个初步的帝国。但是,帝国要生存下去,就需要资源。指望收税,肯定没戏,这个手段只能中原帝国玩,连草原帝国也不能玩。草原帝国玩什么?玩抢劫,就是去中原抢劫。

所以,维持高原帝国的第一个手段自然是抢劫,吐蕃帝国必然向东北方向的安多藏区渗透力量,势要把手伸进河西走廊和西域吸血,因为这里才有资源。

但是,草原可以一边放牧一边抢劫,甚至赶上水草丰美之时,不抢劫也能活。但是,高原帝国的环境太糟糕,要维持帝国光靠抢劫还不够。于是,松赞干布就开始使用宗教手段,用佛教信仰控制高原上的各个部落。同时,僧人起码都能识字,所以僧人官僚就成了雪域高原的特殊统治手段。

一边搞抢劫、一边搞宗教,当然抢劫抢不动了就跟大唐搞和亲,目的都是要把这个来之不易的帝国维持下去。

02.老虎都不怕的吐蕃帝国却被老鼠给弄死了

吐蕃想抢劫,也得看对手。他肯定有一种生不逢时的痛苦。要是赶上五胡乱华时期,吐蕃还能靠自己的体量去河西走廊上称雄一番。但是,吐蕃偏偏赶上了大唐,别说你想到河西和西域来抢劫,就是到安多藏区和青海道放马都不行。

然后,吐蕃跟大唐就在安多藏区这个高原与草原的过渡地带死命干,可以说终唐一世、终吐蕃一生,这俩帝国就没消停过。即便大唐干不过了,大唐的那些藩属国也会跟吐蕃干。凭吐蕃的实力肯定是干不过大唐的,大唐的后劲太猛。但是,吐蕃帝国是非常的坚定执着,干不过也要干,因为吐蕃要生存,就得打出安多藏区去抢劫。

机会来自于安史之乱,大唐在西域和河西的军队全都调回去平叛了。于是,吐蕃有了可乘之机,不仅打通安多藏区与河西走廊,而且一路向西,在西域还搞定了一些城邦。到这个时候,吐蕃的日子总算好过了,吐蕃赞普说话也算有了底气。

大唐是不行了,但是回纥却崛起了。因为大唐要平叛,就得借力回纥骑兵。回纥从来都是有求必应,因为大唐给钱。于是,大唐的中央财政供给回纥骑兵,帮着自己续命;而回纥帝国则靠着大唐的中央财政发了大财,自己逐渐壮大。而后,回纥的势力就拓展到了河西走廊,开始接触吐蕃这个草原帝国。

吐蕃,以前跟大唐打,现在就得跟回纥打了。然后,双方再是死命地磕,吐蕃就是要出来抢劫,回纥就是死活不允许。其实,吐蕃也磕不过回纥,各种偶然因素谁也预料不到、也就无法提前预测,但是固定不变的已知条件却可以推理。回纥既有草原骑兵又有大唐财富,还能取道西域压榨一番,这种实力在当时是碾压一切存在的。但是,吐蕃呢?毕竟人少地薄,真心干不过。

但是,回纥人有钱了就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不仅统治阶层堕落了,而且开始胡闹了,在草原上给自己修城池。于是,从草原北部来的一伙黠嘎斯人,把回鹘帝国给干掉了。黠嘎斯人来自叶尼塞河上游,拥众数十万、胜兵八万,实力不强也不弱。但是,干掉一个堕落的回鹘帝国还是没问题的。

所以,吐蕃的运气是真得好,跟大唐干,大唐赶上了安史之乱;跟回鹘干,回鹘赶上了黠嘎斯人灭国。回鹘或回纥被搞定了,吐蕃就应该翻身做主人了。谁也不能阻止他们掌控河西走廊、入主西域了。

回鹘帝国被打散后,其主要族众就四处奔逃,西域、青海、甘肃哪里都有。而偏偏有一支甘州回鹘就跑到青海道和河西走廊这里不走了,甘州也就是今天的张掖。这伙人不仅卡死了河西走廊,而且也卡死了河西走廊与青藏高原的通道。

吐蕃当然可以继续打,在大唐和回鹘面前都没怂过,面对一个甘州回鹘能怂吗?但是,你吐蕃是要玩命,甘州回鹘就更是玩命,因为从这里被打跑了就没国没家了。所以,两伙玩命的人就在这里较量了起来。富不过三代,你吐蕃已经赶上了安史之乱和回鹘灭国两波红利了,到这时候,也得走走霉运了。于是,吐蕃赞普被刺身亡,然后也就彻底无法再考虑入主河西的问题了,甚至连帝国也保不下去了。因为雪域高原要维持帝国统治,就必须要有外部资源注入,而只要甘州回鹘控死青海道,外部资源就别想注入,所以帝国只能崩溃。

03.没有外力的吐蕃帝国就只能一去不返了

高原因为物质贫乏,只能采取最节约成本的统治方式。而宗教是最节约成本的手段。不仅吐蕃帝国采取宗教手段控制贵族,高原的部落贵族们也采取宗教手段控制部众。

但是,吐蕃帝国与部落贵族,玩得肯定不是一种宗教。吐蕃帝国玩佛教的大一统,就是用统一的信仰来控制统一的高原。但是部落贵族肯定不这么玩,他们不关心帝国死活、只关心部落凝聚。所以,部落的宗教就是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的苯教,也就是萨满教的形式。各个部落都有自己的神、自己的图腾、自己的宗教仪式,目的当然是为了凝聚部落而拒绝帝国统一。

所以,自吐蕃帝国之后,青藏高原就真得无法自发形成统一的帝国了。因为不是什么时候都有机缘巧合的好运气,所以高原就始终维持一种分裂的状态。

体系的总是向着成本低的方向发展,而最低的成本当然是统一的帝国模式。不仅会有统一的市场、统一的秩序,关键是不需要在帝国内部养那么多军队。战国之时,七大战国就得养七支高效动员的军队。而大秦一统,完全就没这个必要了,天下百姓只需要养一支低强度动员的军队就可以了。中原是如此,草原也是如此,高原也应当是如此。这就是体系演化的内部动力。

但是,高原物质贫乏,使其无法去构建一个统一的帝国。松赞干布的吐蕃帝国,已经算是奇迹了。但奇迹一次就行了,不可能隔三差五就奇迹一番,所以吐蕃帝国也就一去不复返了。直到大元以后,外部势力开始插手到青藏高原,或是政治资源的注入、或是经济资源的注入,青藏高原才能完成一种局部的统一、完成体系的演化。

点赞10、宜春市 网友:花泪兮

导读:严格上说吐蕃没有伴随唐朝走完一生。在大唐军神李靖在突厥草原大显身手的时候,吐蕃还没有完成高原的统一。虽然吐蕃一度峥嵘强大,以一己之力独抗大唐、回纥、大食三大强国。然而,毕竟随着历史的风吹雨打逝去了。在唐朝晚期,吐蕃作为统一的政权就已经烟消云散了。


吐蕃强大的原因:

我们先看其强大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的看看王朝的末期,这些条件是否发生了变化?

1、吐蕃不是一个纯粹的游牧帝国。它有成熟的农业和畜牧业,实行的事半定居的生活方式。所以它结合了农耕文明和游牧民族的二重属性。所以兼有两种文明的优势。稳定的粮食生产对帝国的对挖扩张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

2、严苛的天然环境造就了英勇善战的战士;良好的尚武精神和不畏生死的传统;统一蒸蒸日上的国力催生了整个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

3、对外战争的胜利,财富和人口、粮食的掠夺,帝国社会的各个阶层都有不错的收获。所以这个循环是良性的。吐蕃的版图不断向外拓展。


吐蕃的衰弱和覆灭:

接下来,我们一一对照吐蕃中后期,这三个条件是否发生了变化?


1、吐蕃虽然是大国和强国,但是过于频繁的战争给这个国度带来的沉重的负担,高原土地贫瘠,产出有限,由于气候的原因,大部分都是一年一熟,为了维持战争所需,不得不加重对平民的压榨。脆弱的高原农业生态环境加上不断扩张的人口基数,造成土地的过度开发,粮食产出日渐减少。虽然有藏南地区粮食主产区的支撑,但是负担逐年沉重。

2、战士战斗力方面:吐蕃王朝后期,国事衰弱。佛教在吐蕃大兴。赤祖德赞赞普时期,下令翻译大量的佛教经典。出台“七户养僧制度”。佛教讲究修行来世,大量的贵族和平民皈依佛门。大量战士来源的土壤被破坏,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客观上降低了吐蕃战士的战斗力。和清朝统治者为降低蒙古各部的威胁引入的佛教喇嘛教,教导蒙古民众修行来世是一个道理。

3、国家统治阶层对立内耗:赤祖德赞赞普时期,佛教大兴。大量的财富用来修建佛寺,间接的造成了吐蕃的衰落。贵族们谋害了赤祖德赞,拥立其弟朗达玛为赞普,展开了大规模“禁佛运动”。寺院都被封闭,僧人被勒令改信原始的苯教。这引起了佛教徒的异常痛恨,末代赞普最终被佛教徒刺杀身亡。当一个国家不能发出一个声音,不能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拧成一股绳努力的时候。这个国家就没有希望了。大家已经失去了尚武精神,追求奢华享受。国家就已经病入膏肓,覆灭只是时间长短的事情了。


结论:当一个国家的统治基础被动摇,高层开始争权夺利奢侈腐化,不再把国家利益放到第一位的时候,这个国家覆灭基本上就可以读秒了。如下图所示:吐蕃帝国崩溃,重归部落。

末代赞普朗达玛遇刺身亡后,诸子争位王室分裂。做为统一的国度,吐蕃灭亡。公元877年,唐僖宗乾符四年,吐蕃各反叛势力攻占山南雅隆河谷,在琼结掘毁赞普王陵,赞普王室后裔四处逃亡,吐蕃分支灭亡。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