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高山上的水池,时间一久就会出现鱼类,原因为何?
位于高山上的水池,时间一久就会出现鱼类,这是为何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也来引入一个问题:为何地里的杂草除得非很干净为何第二年还会冒出很多杂草来,即便新开辟出的耕地,也还是会有杂草出现呢?
其实这个两个问题的核心就是与“千年草籽,万年鱼籽”有着直接的关系。下面跟着小地来了解一下吧。
在课堂上,我们学到了种子的萌发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种子萌发的内因是种子必须是活的并且胚珠经过传粉受精形成,外因则是包括适宜的温度、氧气、水分等,只有当这些条件同时具备时,种子才能正常的发芽。
与种子的萌发条件基本相似,鱼卵的孵化同样需要受精卵(如同鸡蛋的种蛋),但是对水温、水质、含氧量以及饵料要求相对较为苛刻,一般而言水温需要在15~25度比较适宜,温度过低很难达到孵化的温度环境,而温度过高则容易破坏鱼卵内部组织。
就正常情况而言,从鱼产卵再到鱼卵孵化整个过程都从未离开过水,无论是作为四大家鱼的青鱼、草鱼(鲩鱼)、白鲢(鲢鱼)、胖头鱼(鳙鱼),还是洄游鱼类的大马哈鱼、金枪鱼、沙丁鱼等,要么栖息水域与产卵水域相同,还么就会顺水而上到另外一片区域产卵。
如果细心的朋友就会发现,每年的春末夏初,经常会看到鱼儿在水面活动的现象,除了靠近水面一层水的含氧量高以外,大部分鱼是为了产卵,这些鱼或跳跃或尾部打水等,甚至有些鱼为了“扳子”跳到了岸边上成为了鸟的食物。
非正常情况下的鱼种的传播就有些让人惊讶,让人无不感叹大自然的神奇。
大到江河的改道、湖泊的干涸,小到鸟类的捕食、蚂蚁搬家、老鼠藏食等等,再在风吹雨淋的作用下都有可能成为鱼种从一个地方被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因为鱼籽在离开水源之后其表面有一次膜能有效保护内部胚胎免受外部环境的破坏。
因此高山上水池里的鱼很有可能是动物搬来的,或者是风吹来的,亦有可能是水流冲进去的,而如果水里没有鱼种是不可能无中生有的出现鱼的。
以上内容,欢迎评论补充!
高山上的水池为什么不放鱼,时间一久也会出现鱼呢?它们究竟是从何而来的?难道鱼真的会凭空出现?或者真的像民间流传的说法“千年的草籽,万年的鱼子”一样,它们是万年之前,沧海桑田后留存下来的鱼卵,然后现在遇水苏醒了过来?
鱼究竟从何而来?
首先,鱼肯定不会凭空出现,地球上的生命诞生于38亿年前,而鱼类的祖先出现在地球上大约是距今5.3亿年前。从单细胞到鱼类足足用了二十多亿多年。空荡荡的池塘往往只需要1-2年就能够出现小鱼,这绝对不会是新诞生的,而是从现有环境引入的。
至于万年的鱼子,这也是不可能的,鱼的卵不可能在没有水的环境存活如此之久,就算鱼类中的特例鳉鱼,它们的休眠卵也不可能活万年,最多能够在干燥的土壤里存活1-2年,再久那也只能是走向死亡。
当然,上面还有提到千年的草籽。草籽确实有些是可以存活千年之久的,1951年辽宁省新金县普兰店就曾出土过不少古莲的种子,这些种子在经过精心培育后,最终长出了嫩芽并开出了美丽的花朵,而古莲的年限经过碳14测定有一千多年。
鱼的来源是通过某些“中间者”从现有的环境引入
1、鸟及其它动物
不可否认的是,鸟是鱼类从一个环境到达另一个环境的主要因素,比如说美国死亡谷中著名的沙漠鱼,十分有可能就是鸟类带进沙漠的。央视播出的科普纪录片《隐秘的天堂》也有明确的说明,鱼类是怎样从莱茵河以及周围的其它水池一点点来到这些新的废弃水坑。
风力拉开生命的序章。风的作用带来了各种植物的种子,并在水坑里生根发芽,久而久之水中各种植物越来越繁盛,而植物的到来为其他生物的出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慢慢的青蛙蟾蜍等两栖动物从其它地方来到这些水坑,为废弃的水坑增添更多的生命气息,当然,一些两栖动物也会从其它附近的水池带来一些鱼卵,这也是鱼来到水池的一种方式。
候鸟带来了各种鱼。当水坑里慢慢的有了生命的气息,吃各种水生植物和动物的候鸟便来到了水坑,例如说疣鼻天鹅,它们会去各个水池看看有没有水草可以食用,这样它们就会把其它池塘受精的鱼卵通过它们湿漉漉的羽毛带到这里。
当然,有一些鱼也可能是随着鸟类的粪便来到了这些废弃的水坑,不过这是极少数的。2019年,一些外国学者发现,鳉鱼卵有1%可以在天鹅的肚子里存活30个小时,然后活着通过扁嘴天鹅的消化道,随着粪便排出。
2、看似独立的水体并不是真正的独立
有的时候,眼见的也不一定为实。我们平时可能觉得独立于其它水体的水坑出现鱼感到很神奇,我自己以前也有过这样的感叹,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这只是水坑某个时间点的一个样子,涨水的时候,水坑未必真的会独立,特别是南方地区,夏天一夜倾盆大雨,城市都有可能被淹没很深,然后就可以在市区抓鱼,别提那些个看似独立的小水坑了,水退了留下几条鱼很正常。
3、人为释放
人为释放也是鱼类到处传播的一个原因,关于这一点,可能很多人不怎么认同,觉得哪会有人吃饱了没事干,不过你还别不信,真的有人就会这样做,特别是一些有钓鱼爱好的人,很喜欢放鱼。他们有可能只是发发善心放几条鱼让水坑不那么寂静,更多的是为自己下次钓鱼做准备。我自己也这样干过,偶尔看见好地方就放几条鱼进去,下次我就可以去钓鱼了。
4、其它
除了上述几个原因外,连接水坑的地下暗河,携带着鱼雨突如其来的水龙卷,超强的台风,以及杀鱼后被抛弃的鱼卵等等,这些都有可能是鱼类去到那些废弃水坑的原因。
有水有坑不一定会出现鱼
上面说了鱼类可能出现在新的水坑的原因,那么有水坑就一定会出现鱼吗?
答案是否定的,鱼的出现也是有条件的,上面介绍的那部纪录片里就有一些说明。能够出现鱼的水池一定是具备了鱼类生存的某些外部条件,例如水温,食物,以及水坑是否被污染或者经常被人为干扰等。最著名的就是长白山天池,一个诺大的天池没有一条鱼能够生存下来。
长白山天池位于长白山主峰火山锥体的顶部,是一座火山口,经过漫长年代的积水而成火山湖。长白山天池夏融池水比天还要蓝;冬冻冰面雪一样的白,被16座山峰环绕,仅在天豁峰和龙门峰间有一狭道池水溢出,飞泻成长白瀑布,是松花江的正源。
因此,正是因为长白山天池的水十分清澈见底,水里的养分少到几乎没有,而且又属于高山冷水湖泊,温度常年很低,所以里面连一条水草都没长,就别提有鱼能够生存了。
虽然现在天池里面有一种著名的冷水鱼—虹鳟鱼,但这也是近些年才出现的鱼,而且并不是天池本身存在的野生鱼,而是朝鲜人放养的,现在他们每年都会放养虹鳟鱼鱼苗,于是有的鱼苗进入了长白山天池,在天池的温水区侥幸活了下来。不过即使活下来了,虹鳟鱼在天池里长的也十分缓慢,最大的不超过500克。
结语
生命的演化非常缓慢,海洋用了几十亿年的时间才让鱼出现在地球上,而海洋中的鱼到达陆地上又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
高山上看似独立的新挖水坑,在外部基础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一两年就会有鱼出现绝不会是凭空出现,也不会如民间所说的万年的鱼子一样,沧海桑田,遇水“枯木又逢春”,一定是通过鸟类、两栖类等中间者从现有环境带过去的。大自然不愧是最鬼斧神工的创造者。
俗话说:千年鱼籽,万年龟蛋。也就是说鱼籽在一定的温湿度土壤里能存活很长时间,而这些有鱼籽的地方过去不是河流就是湖泊,经过地质演变后隆起形成山地,一旦在这些山地上开挖塘堰后蓄起了水,埋在土壤里的鱼籽便遇水而出生,所以,荒山野岭的水塘里便出现了鱼虾。
首先可以肯定一点,之所以时间一久就会出现鱼类,很显然必须满足两个条件:鱼卵和合适的环境,这两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鱼类不可能无中生有就出现了。而高山上的水池达到鱼生存的环境并不难,那么只剩下一个条件了:鱼卵是如何来到高山上的水池的?
大自然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大自然力量的作用下,江河的改道,湖泊干涸又来水,高山上不断进行着风吹雨淋等自然现象都可能把鱼卵从一个地方带来另一个地方,而鱼卵离开水之后并不会很快死亡,有保护膜能很好地保护胚胎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还有就是各种动物不断活动的作用下,也能让鱼卵来到不同的地方。比如说鸟类的捕食,蚂蚁搬家,老鼠觅食等都可能成为鱼卵的“搬运工”,就像风能不断吹拂蒲公英的种子那样,让鱼卵到达很多我们想不到的地方。
类似这种鱼类“凭空出现”的例子在大自然中有很多,比如说在田地里我们把杂草除的一干二净,但来年杂草同样会长出来,甚至我们新开荒一片原来完全没有草的荒地,第二年同样也会长出草来。还有,农民伯伯家里晒好的小麦和大米,看起来很干净,如果放的时间长了,也可能会长出虫子来,这些虫子看起来也是“凭空出现”的!
所以,大自然的奇妙绝不能仅凭人类眼睛看到的结果去判断,人类眼睛能直接看到的事物太有限了,而借助智慧可以让我们的眼睛更加“明亮”,看到我们原本无法看到的东西,比如借助显微镜,放大镜,望远镜,红外线眼镜等等设备。而人类对大自然的认知程度是非常低的,有很多未知的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发现。
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最直接的就是自然界通过下雨的方式把鱼弄到封闭的水体,例如在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缅甸,洪都拉斯,印度都有发生“鱼雨”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龙卷风经过湖泊或海洋把其中的鱼儿也卷到天上,最终和雨水一起落入地表,如果足够幸运落入高山水池,鱼自然就来了。
当然“鱼雨”无法解释所有高山封闭水体出现鱼类的现象,毕竟发生“鱼雨”的地方一般是海洋国家或靠近大湖泊的地区。
直接传播鱼不够普遍,利用风和鸟类传播鱼卵可能是鱼类传播最普遍的方式了。这有点像植物为了繁殖一样,也经常利用动物和风把种子传播到远方。普通的鱼卵直径一般1.5毫米左右,有些鱼卵更小到0.1毫米,比沙子还细。所以鱼卵风一吹就上天,并可轻松附着在鸟类的羽毛和脚上。当风中的鱼卵随雨水落入高山水池,鸟类途径水池休息时,就把鱼卵传播到了高山水池了,进而孵化出鱼。
所以不仅高山水池会有鱼长出来,有些低洼死水池也会鱼长出来,就看这些水体适不适合孵化鱼卵了,例如刚喷发形成的火山湖,由于矿物质含量太高不适合生命生长,一开始并不会有鱼,但当火山湖稳定之后,鱼自然也会长出来。下图为硫化的火山湖,就不适合鱼类的存在。
新挖的一个水池装满水之后经过两三年的时间,水池中就会自己诞生鱼,这个诞生的过程就很简单由鱼卵变成鱼,现在就该讨论鱼卵的来源问题了。对于这种水池自己诞生鱼的问题好多人都挺好奇,用民间的一句话解释最恰当:千年草籽万年鱼籽。
虽然没有民间谚语说的那么夸张,但也足以看出来鱼卵可以保存的时间有多长。鱼卵非常小直径不到一毫米,机械的行为很难破坏它,鱼卵类似于休眠一样可以长时间的保存在淤泥中,当有水的时候各项指标例如温度等都适宜,最终就可能变成鱼类。
同时鱼卵也可以通过一些动物的携带来到新的地方,这跟一些植物需要通过动物的携带来传播繁衍比较类似,因为有水就会吸引来动物,尤其是一些水鸟等最容易携带鱼卵到新的水池。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新池塘的水源可能就直接带来了鱼卵经过一段时间后新池塘就有了鱼类。这种说法可以很好地解释高山上的湖泊和火山口里的湖泊为什么都有鱼的存在。
所以说“原本无鱼的高山水池,时间一久就会出现鱼类”原因很简单明了,就是因为外原导致鱼卵的到来,最终变成鱼类。因为短时间内要想“无中生有”或者简单的说“无机物变成有机物继而演化出鱼类生命”这种就是不可能的。地球经过数十亿年的积累才完成了无机物到有机物再到生命的转换过程,这个过程异常的漫长三五年的时间是万万不能的。
水往低处流,鱼往高处游。如果驴友驻足瀑布,近量靠前,留意观察,会发现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观。不少鱼儿会逆着飞流直下的瀑布向上飞跃,俨如冒着枪林弹不畏牺牲向前冲锋的战士,虽然胜算不大,但仍义无反顾。
当然鱼逆飞瀑不是为的英勇就义,而是享受与瀑嬉戏的乐趣。但也不乏逆流而上成功的鱼,这都是鱼类之強者。
相比之下,通过涓涓细流而上的鱼儿成功到达高山水池则易如反掌。也如驴友爬山,虽然达顶后精疲力尽,但成功的喜悦,站在巅顶我为峰的自豪感却油然而生。
人类的祖先就是鱼,鱼本身就有逆流而上的本能,遗传给人类的是不畏困苦,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品质,并由此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由鱼及人,由人及人,反复论证的目的,是想告诉条友:适者生存,龙归大海,鱼归水池,是鱼的本能决定的,鱼能逆流而上是高山水池出现鱼类的根本原因。
缘木是求不到鱼的,高山水池才是鱼的家园。
鸟吃鱼,拉粪于池,粪中有卵,日久成鱼。
首先鱼肯定不是空气变的
我老家山上小溪里都有叼子鱼,我以前很好奇后来想过这问题,我的推论是这样的
1.其他野生动物吃了怀孕的鱼没吃完正好掉水里
2.大风大雨带来的
3.涨水水域可能连接了其他水域,因为鱼可以活动下游有了上游很可能就会有
4.人为丢弃、放养
5.本来就有,水土湿润保存的鱼籽
6.地下水也是有鱼的,下雨涨水就顺着出来了
并且突然发现某水域有鱼一般都很单一,基本都是外面可以见到生存力很强的鱼类。
以上是我以前无聊想的,题主如果多有冒犯请多担待,并且欢迎补充,我到现在还是很好奇还有什么途径可以带进鱼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