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常识

慈禧死后,李莲英为何能够保住小命?

提问时间:2023-07-05 12:04关键词:李莲英,慈禧

慈禧死后,李莲英为何能够保住小命?

点赞1、西安市 网友:醉枫染墨

于史而论,有清一代,太监从未掌过兵权,也未形成过左右政局的权势。

太监的最高长官是四品“宫殿监督领侍”,其衙门“宫殿监办事处”(又称敬事房),是内务府的下属机构,太监如有不法之行,内务府有权先拿后奏。清宫交泰殿前铸有铁牌,铭文是:“有犯法于政、窃权纳贿、嘱托内外衙门、交结满汉官员、越分擅奏外事、上言官吏贤否者,凌迟处死。”

清代太监的权势和汉、唐、明不可同日而语。而李莲英在清末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决不是戏剧舞台上的刘瑾。慈禧死后,李莲英能全身而退,也与他的为人有直接关系。

他虽然有上百万两白银,但不敢起大第;身为二品大员,但在1886年奉旨陪同醇亲王巡阅北洋水师时不敢戴二品红顶子,只戴了个七品小官的金顶子。因为李莲英知道,太监授二品顶戴是“违制”,若在此时耀示“殊荣”,乃是招祸。所以李莲英的态度十分拘谨,布鞋、布衣,每日手执亲王的长杆烟袋、大支烟荷包,侍立装烟,不知根底者,皆以为他是亲王的侍从人员。而且回避一切进谒者,使企图献物邀宠的人大失所望。

李莲英所以如此小心谨慎,因为他知道醇亲王是光绪皇帝的生父,慈禧太后的妹丈,权势决不在杀安德海的恭亲王之下。他奉旨陪同亲王巡阅海军,朝野舆论纷纷,恐开太监监军之先河,御史们此时正拭目以观,李莲英纵有爱财之心,也只能取韬晦之计,决不敢“招事”。

李莲英常对手下的人说:“一个内务府,每年稳稳当当的十万两银子,足够我花的,用不着交外官,交外官是有危险的。”

庚子之后,袁世凯、杨士骧等人给“老佛爷”进贡时,总派差官先给李莲英送一份,李莲英是近视眼,闻送礼的差官将到,早就迎出门去,不待差官请安,李先曲下腿去等候。所获之礼如值“一千”,次日必还礼“八百”,用心可谓良苦,因为拒收得罪人,收下又怕惹出不好应付的事来,故用“八百”对“一千”之策,来个两情相抵。

总而言之,在清末的政治舞台上,李莲英够的上个“角”,小说、戏剧中把他脸谱化了。

在宫廷之争中,他在慈禧和光绪之间左右逢迎,两面讨好,在夹缝中求“荣”。他没有控制军权左右政局的能力,不但客观上无此可能,而且主观上也无此野心。究其所欲,只不过是当个不“露白”的富家翁以终老天年。李莲英常对下属表示:“主人是个老虎,我受恩深重,不可失慎,天恩越大,性命越险,吾人不可不慎。”

点赞2、广州市 网友:耍脾气

虽然慈禧死后李莲英又多活了三年,可是据坊间传闻李莲英并不是病死的,而是暴尸在荒野之中,当他的亲戚发现他的时候,也仅仅找到了李莲英的一颗头颅,身子早已不见了踪影。

许多年以后,当人们挖开李莲英墓葬的时候,棺椁里面也只保存着李莲英的头颅和一条大辫子,外加一些殉葬品。由此得出结论,李莲英身首异处绝非正常死亡,很可能是死于非命,也就是说他是被人谋杀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李莲英这个晚清第一权监,在慈禧这棵大树倒下之后,李莲英的辉煌日子也从就此终结。尽管他苟且偷生多活了几年,可是最终还是没有保住自己的小命。

有权利的地方自然就有纷争,在皇宫里面,作为服侍皇帝,后妃们的太监们这个特殊群体,难免为了利益产生争斗。因此,身为总管后宫的清宫大总管李莲英的位置自然要被人嫉妒,太监也是人,也喜欢钱财名利,所以这些太监们也都想着有朝一日能够混成李莲英那样,能够在宫内呼风唤雨,为所欲为。其实话说回来,李莲英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慈禧太后在背后撑腰,不然的话,李莲英也不会那么早嚣张,因此,我们说慈禧一死,李莲英的天立马就塌了。为慈禧太后老佛爷守孝百日后,李莲英就结束了他的太监生涯,偷偷的请辞隆裕太后离开了紫禁城,找了一处僻静小院,闭门不出,过上了隐居的生活。

可是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你,李莲英是觉得自己无官一身轻,从此谁也不得罪就可以苟且偷生过完下辈子啦!然而,他在宫中积怨众多,正如他本人所说的“财大祸也大”,李莲英做太监大总管期间,敛财无度,家财过亿,而且这些钱财都是来路不正,有慈禧太后作后台,李莲英更是为所欲为,嚣张跋扈,因此也结下了很多仇家。所以说李莲英在慈禧太后死后不到三年就被人暗杀了。

有人说李莲英的死于太监小德张有关系,小德张,原名张春喜,河北间府静海人。从小家境贫寒,后来小德张为了能出人头地,发大财,就依然决然的自己净了身,两年后托人打点进宫当了一名太监。进宫之后的张春喜由于自己的姓名中带个“喜”字,与隆裕皇后的小名“喜”字相吻合,为了避讳,于是张春喜便改名张兰德。


张兰德由于会在宫中戏班子中学得了唱戏的本领,再加上其长相清秀,而且聪明伶俐,在慈禧太后五十大寿的演出中,张兰德表现的大出风头,因此博得了慈禧太后的赏识,因为慈禧爱看戏,所以这个张兰德就被掉到慈禧太后的身边,在储秀宫做了慈禧的贴身太监。后来由于张兰德精明能干,善于察言观色,慈禧太后无论干什么,张兰德都是事先准备好用具,几乎是随用随到,太后伸手即来。因此,慈禧对这个小太监张兰德特别喜欢。

慈禧有一个习惯,她喜欢叫自己的宠信的太监小名,你比如说他管李莲英叫“小李子”,管安德海叫“小安子”等等,觉得特殊顺口。于是呢,张兰德也就自然的被慈禧太后唤作了“小德张”啦。慈禧太后的金口玉言一出,“小德张”这个名字在紫禁城内被慢慢传开,“小德张”张兰德也从此开始飞黄腾达了。

可是小德张在怎么得宠,上面还有个大总管李莲英挡着,不把李莲英搬倒,自己是永远不会有出头之日,所以从那会开始小德张就对李莲英耿耿于怀,想除掉李莲英谈何容易,起码老佛爷慈禧太后这一关就过不去,所以小德张一直是忍着,直到慈禧太后去世,小德张的机会终于来了,慈禧一死,李莲英告老还乡,隆裕太后开始垂帘听政,李莲英的位置自然就由小德张顺利接管了。从此小德张开始巴结隆裕太后,不久就成了隆裕太后身边的大红人。

小德张虽然做到了太监大总管的位置,可是这个人野心特别大,他想要控制隆裕太后,而且明目张胆的在宫中拉帮结伙,广招门徒,扩大自己的实力。据说后来为了斩草除根他居然对已经离开皇宫的李莲英下了狠手。

因为俩人之前就有恩怨,所以这小子得势了怎么可能放过昔日骑在自己脖子上拉屎的李莲英呢?

后来小德张就联系江朝宗,再后来李莲英就突然的消失了,人间蒸发一样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突然有一天,悲剧上演了,李莲英的亲人在后海河沿发现了李莲英的人头,身子缺不知去向。所以事后人们断定李莲英身首异处,很明显就是被人暗算的,也就是说他是被仇家所杀。

说到底,慈禧太后死后,李莲英还是没有保住自己的性命,江湖恩怨是这样,宫中恩怨也亦如此,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情仇,远离仇恨,多做善事,且行且珍惜,才是王道。

点赞3、南昌市 网友:桖铯沐莓

1908年11月,光绪与慈禧只相差一天先后去世,继而溥仪继位,光绪皇后隆裕尊为皇太后。

慈禧生前最得力心腹太监李莲英,在为其守灵百日时向隆裕太后自请退休。隆裕不但准其所请,而且还特许他继续享受原有的俸禄待遇。

李莲英能得隆裕如此优待,亦为自己太监生涯画上了圆满句号。

李莲英出身贫寒,很小就净身进宫当了太监。后来他得缘来到慈禧身边听差,凭自己的聪明灵巧,在慈禧心腹太监安德海失势被杀后,一跃成为慈禧宫中首领太监。

李莲英身历同治、光绪两朝,一直游走于慈禧与皇帝后妃之间,妥善平衡各方关系。

不过李莲英最擅长的还是揣摩慈禧心思,其做事总能使慈禧熨帖舒服。

时间久了主仆二人的感情早已异于他人,李莲英更像慈禧孤寂余生须臾不离的伴。

李莲英亦因此在宫中平步青云,不但达到了太监最高四品级别,甚至慈禧还赏其二品顶戴花翎。这皆是清廷太监未有过的殊荣,由此可见李莲英在慈禧跟前岂是一个红字可简单比拟。

李莲英一直陪伴慈禧身侧,见证了清廷众多的政治事件。

他亦曾深陷慈禧与光绪帝后斗争漩涡,甚至曾有传言称戊戌变法失败,皆因李莲英告密所致,由此他深得光绪一方忌恨。那慈禧死后李莲英为何能保住小命呢?且听有书君为你梳理分解。

一,李莲英悟透生存之道,事上以敬留后路。

李莲英在紫禁城摸爬滚打几十年,多半时间都在喜怒无常的慈禧身边度过。他不但未如前任安德海那般获罪斩首,反如宫中常青树圣宠不衰。

这皆应得益于李莲英会做人,其人生导师正是前任安德海。

李莲英亲眼看着安德海盛极一时,却被慈禧借刀杀人而亡。他瞬间警醒无论何时都要安于奴才本分,稍有不慎主子随时会要奴才的命。他摆正主仆关系,每天如履薄冰小心翼翼侍候慈禧,只为两个字保命。

慈禧与光绪矛盾重重,李莲英夹在两位主子之间,并非完全站队慈禧这边。李莲英处世圆滑,他在哄转慈禧同时,亦暗中在光绪那里表现出忠心事主的一面,他时刻为自己留着后路,其两边讨好的本领无人堪比。

不过李莲英确实是用心在侍主。八国联军进北京,慈禧携光绪西逃避难。慈禧与洋人达成和解后,返京途中夜宿保定。

当时已是隆冬季节,慈禧寝室保暖设施齐全温暖如春,就连李莲英居室都是被褥齐全,可怜的光绪帝那里却惨到炕冷屋寒,甚至炕上只有一条褥子,连取暖的被子都没有。

等得李莲英服侍慈禧妥当后,前来查看光绪时,只见光绪坐在炕上斜倚着墙,正冻的瑟瑟发抖无法入眠。

李莲英一见此景不由得心头一酸,他赶紧对光绪说:“如果主子不嫌弃,就委屈主子用我的被子。”。他抱来自己的被子后,服侍光绪睡下,又号啕大哭着安慰光绪“谁让我们遇上这样大事呢。”。

这一夜李莲英都未曾离开,一直站在外屋候着,既使光绪咳一声,他皆上前嘘寒问暖。当时光绪因戊戌变法失败早已失势,可是李莲英并未落井下石。光绪心中装满苦,李莲英送上的一丝甜就可充满光绪之心。因而光绪日后常言,如果没有李安达自己活不到现在。甚至光绪在临终前曾留下两条遗言,其一就是要善待李莲英。

这一切皆是李莲英多年用心敬主侍主换回的,这应是隆裕优待李莲英的原因之一。

二,李莲英从不恃宠而骄,事下以宽赢众人尊重。

李莲英在宫中为人低调,并未以慈禧红人自居。他在一般嫔妃面前从不乱摆大太监总管架子,对她们是能宽则宽,能帮就帮。甚至有时嫔妃们出现纰漏,李莲英也多在慈禧面前为她们美言助其过关。

慈禧西逃前处置光绪挚爱珍妃,命太监将珍妃投入水井。听闻珍妃最后挣扎时,喊得是“李安达,救命啊!”由此可见,珍妃不被慈禧所喜,平时李莲英没少帮她脱罪,不然珍妃于危急时刻不会第一时间想到让李莲英救命。

安达是蒙古语兄弟之意,不只光绪将李莲英视为安达,就连珍妃都称其安达,这应李莲英日常行为换回的尊重。

有书君觉得,慈禧生前隆裕的宫廷生活也很悲凉,经常惹怒慈禧,以李莲英个性也应没少回护隆裕。每个人心中都有杆秤,这也许亦是隆裕优待李莲英的少许因素。

三,李莲英谨小慎微谨记宫训,少涉政不落口实。

清朝开国吸取前朝教训,禁止宦官涉政。安德海违背禁令涉政太深,引来杀身之祸。李莲英引以为戒时刻躲着政事走。

北洋水师建成之日,慈禧派醇亲王奕譞前去视察。奕譞是光绪生父,他为消除慈禧猜忌,就请求慈禧派李莲英同往。可是李莲英作为慈禧公开派发钦差,并未耀武扬威反而夹着尾巴躲在奕譞身后。

李莲英出宫时摘下二品顶戴花翎,只戴着四品太监帽子。他手中拿着奕譞大烟袋,时刻准备着侍候奕譞吸烟。甚至李莲英晚间还要亲自侍候奕譞洗脚,然后住在奕譞外间随时听从召唤。

李莲英一路上对北洋水师事宜不发一言,他根本不像钦差更像奕譞仆人。因而李莲英回宫述职时,曾有官员告他违祖制出宫涉政,奕譞立马出头为其辩解。不过李莲英行为确实找不出纰漏,谏官所陈罪状确无涉政实据。慈禧由此更加信任李莲英,反将谏官贬职了事。

李莲英谨小慎微,很少涉足政事卷入党派之争。隆裕既使想治李莲英之罪,也应该很难找到治罪口实吧。

四,李莲英审时度势拎得清,激流勇退保命护财。

慈禧病重之时,李莲英就知道自己大势已去处境艰险。首先他怕慈禧政敌报复。其次他虽不涉政却也贪财,多年来敲诈勒索官员敛财无数。

他想保住财产,同时又怕隆裕心腹太监小德张等人因财害他。李莲英思谋良久,选择放弃眼前繁华激流勇退保命护财。

慈禧临终前一段时间,李莲英就以不忍看见慈禧病重憔悴的样子为借口,对慈禧避而不见。有书君觉得,与其说李莲英伤心过度,不如说他在提前抽身,给隆裕等人留下逐渐疏远慈禧的印象。

李莲英不急不躁一步步按着自己计划走。慈禧死后,他不但在慈禧灵前嚎啕哭述中,向隆裕释放了祈求保命的信息。他甚至将慈禧多年来赏赐的珠宝,整理了七大包全部奉在隆裕面前。他卑微言明这皆是慈禧赏赐之物,本是皇家宝贝只有隆裕值得拥有。他只是暂时保管,现在要物归原主。我们试想哪个主子看到如此低调顺从的奴才,能起杀心呢?

李莲英拎得清能果断放弃虚荣,甚至舍财亦要设法激流勇退是其人生大智慧。他不但保住小命还护住了隐匿的巨大财富。

李莲英隐退三年后病逝于北京,享年64岁。其墓志铭“事上以敬,事下以宽,如是有年,未尝稍懈”亦揭示他能全身而退的秘密吧。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点赞4、通州市 网友:游灵。

慈禧死后李莲英能够全身而退保住小命,和他为人处事的谨小慎微很有关系,而他这种性格的形成和自己的前任安德海的死很有关系。

安德海慈禧的心腹但做人太嚣张最后死于非命。安德海仗着自己帮助慈禧获宠于咸丰帝以及辛酉政变中的功劳,嚣张跋扈得罪了不知道多少王公贵胄、地方督抚,甚至于连同治皇帝他都不放在眼里,最后被众人借山东巡抚丁宝桢除掉。

可以说安德海的死让李莲英明白不论自己多么受慈禧宠信,但奴才始终是奴才,一旦得罪了太多的权势人物慈禧也不会保他,也保不住他。所以在受慈禧宠信李莲英也小心做人,不得罪各方人物。

比如北洋海军成军阅兵要有权贵前往检阅,派去的是光绪皇帝生父醇亲王。慈禧让李莲英随行监视醇亲王,但李莲英每天都把醇亲王伺候的很好,一直把自己放在奴才的地位上,没因为为慈禧办差就跋扈。

比如面对慈禧和光绪的纷争,李莲英两面讨好,虽然是慈禧的亲信但也不得罪光绪。甚至于光绪曾经夸李莲英“忠心事主”,曾说:“若无李莲英,我活不到今天。”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慈禧去世。李莲英办理完慈禧的丧事,于宣统元年二月初二,离开生活了52年的皇宫。

点赞5、江阴市 网友:轻烟薄雾

清朝是封建王朝的究极体,清朝几乎克服了之前封建王朝的所有弊病,其中当然也包括阉祸。



有清一代,太监被严格限制干政,这是吸取了前朝大明太监干政的教训。实际上不止明朝,秦、汉、唐、明都发生过严重的宦官乱政的现象,宦官作乱似乎是汉人王朝难逃的命运,所以清朝要极力避免此事。

所以在清朝的大部分时间,从未出现过知名太监,李莲英和小德张能够名留史册,很大程度是因为他们的时代离我们太近了。

与某些影视文学作品不同,李莲英在历史上的形象,是相当不错的。

李莲英的人生轨迹,有一个人给了他重要的参考——安德海。安德海是和李莲英几乎同时进攻的太监,不同的是,他发迹的更早,在李莲英之前就已经成了太后跟前的一号红人。可是安德海却丝毫不知道低调谦逊,在外飞扬跋扈,甚至违背顺治的祖制,擅自出宫。最终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斩首,慈禧虽然异常愤怒,却无可奈何。因为丁宝桢有“祖制”这顶大帽子,还有慈安太后的支持,此事最终不了了之。

安德海的下场,给了李莲英一个警告:摆不正奴才和主子的位置,是要掉脑袋的。

于是李莲英继承了安德海的位置之后,越发的小心谨慎。他对朝廷的政事几乎不发一言,绝不越雷池一步,对待下人和外官也十分客气,从不盛气凌人。史称“对上以敬,事下以宽,如是有年,未尝稍懈”。

更难得的是,对于光绪皇帝这个傀儡,宫中人人都轻视皇帝,可李莲英却能始终如一。在庚子国变的逃难的时候,李莲英发现光绪皇帝居然没有被褥盖!放声大哭说自己失职,赶快把自己的被褥拿来给光绪皇帝。作为慈禧的心腹,李莲英却能得到光绪帝的高度评价,其谨慎公平可见一斑。

李莲英虽然权势熏天,却十分义气。对待自己老家的同乡故友都慷慨解囊,对那些对他好的人,他也一定能够回报以真心(如袁世凯),李莲英的人生哲学,值得每一个职场人学习。

点赞6、洪湖市 网友:银灰色

李莲英是慈禧身边的大红人,得到慈禧特别的宠爱。虽然雍正皇帝早就规定过,太监的官职最高不能超过四品,但慈禧却封他为正二品的总管太监。而且李莲英依靠慈禧得到了不少好处,他也非常贪财,收受了不少贿赂。

(李莲英旧照)

慈禧活着的时候,监察御史朱一新就曾弹劾他,说他妄自尊大,收受贿赂,交通地方官员等等。甲午战争失败后,陕西道监察御史恩溥、福建道监察御史安维峻、吏科给事中褚成博等人,在指责李鸿章的同时,也指责李莲英,说他干预朝政。

大臣们对李莲英的这些弹劾,最终都在慈禧的保护下不了了之。李莲英也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依然当他的二品总管太监。

李莲英之所以多次化险为夷,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有慈禧的庇护。不过,在1908年慈禧去世以后,就没人庇护李莲英了。然而奇怪的是,这时候也没有任何一个大臣站出来弹劾李莲英。虽然说李莲英在为慈禧守孝百日后,就选择了退休。但是,弹劾一个退休了的人,这也是古代大臣们经常做的事情。而且,中国人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秋后算账”“吃进去的得吐出来”,为什么就没人找李莲英“秋后算账”呢?

尽管1966年,发掘李莲英墓的时候发现,李莲英棺材里只有一个头颅和一条辫子,没有躯干。这说明李莲英是非正常死亡,很大的可能是被暗杀。究竟他是被谁暗杀,这已经成为一个历史之谜。

如果李莲英真的被暗杀,而且是被当时的大臣们暗杀,这恰恰说明,那些大臣们想通过弹劾李莲英,把他扳倒的办法是做不到的,所以才采用这种这种极端的卑劣的办法。(当然了,也有一种说法是被革命党暗杀。革命党暗杀他,恐怕主要因为他是慈禧红人的缘故。)

(慈禧)

那么,李莲英都没有慈禧庇护了,大臣们为什么还把他扳不倒呢?

一、李莲英第一次受弹劾是被嫉妒所致。

李莲英一共遭遇过两次弹劾。一次李鸿章在建成北洋舰队后,请朝廷检阅。当时慈禧派光绪的父亲醇亲王去。醇亲王这个人,做事非常小心谨慎。他为了避免慈禧猜忌他,因此让慈禧把李莲英派给他一起去。醇亲王的意思,就是要接受慈禧的监督。也就是在这次检阅后,监察御史朱一新弹劾李莲英妄自尊大和收受贿赂。朱一新之所以说李莲英妄自尊大,其实是醇亲王造成的。因为醇亲王事事都把李莲英摆在重要的地位,因此给别人那种印象。

但事实上,李莲英非常明白自己的地位,他不但没有托大,而且还在醇亲王面前,始终保持奴才的样子,给醇亲王捧旱烟袋,亲自给醇亲王点烟等等。同时,李莲英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在晚上的时候,闭门谢客,不见任何人。

当然了,这并不表明李莲英很廉洁,不受贿赂。据清史研究专家分析,李莲英在北京有专门的别墅,就是用来偷偷收贿赂的。只不过李莲英非常清醒,在检阅北洋舰队的时候,万众瞩目,他绝不会在那时候做那样的事。

所以,朱一新有点凭想当然说话,最后被慈禧贬职。

二、李莲英第二次被弹劾是代慈禧受过。

由于甲午战争失败,耗费巨资打造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因此大臣们愤怒地弹劾李鸿章,同时也弹劾李莲英。弹劾李莲英是说他很多事情,不经过皇太后,就代皇太后批复。

很明显,李莲英是绝对不敢代慈禧批复奏章的,大臣们也明白这一点。之所以那样说,无非是因为不敢批评慈禧,所以拿李莲英说事。好在慈禧对李莲英还比较仗义,说,都是我批复的,哪有代我批复的说法。这样也就把李莲英保护了下来了。

(光绪像)

三、李莲英做事谨慎不得罪人。

李莲英虽然当了太监总管,但是其政治欲望并不强,并没有把持朝政,或者在朝中培植自己的势力,在各地收“干儿子”等等。他地位虽然很高,但在宫中也没什么架子。更重要的是,他并不主动参与慈禧和光绪的斗争。

在戊戌变法的过程中,他并没有完全站在慈禧那边,对维新派也多有讨好。这也造成戊戌变法后,慈禧对李莲英的态度变得有些冷淡。在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带着光绪西逃的时候,光绪晚上连被子都没得盖,也是李莲英及时发现,把自己的被子给了光绪。以至于后来光绪动情地说:“若无李安达(光绪对李莲英的尊称),我活不到今天。”

李莲英没有鲜明的政治态度,恰恰是古代皇权社会对一个太监的要求。这一点,也是李莲英没有受到更多攻击的原因之一。

四、李莲英已经退休不对人构成权力冲击。

慈禧去世后,李莲英就宣布退休。当他退休以后,实际上已经不对任何人构成权力冲击了。因此,没有人专门针对他。

同时,当时的掌权者是载沣,载沣本身没什么能力,再加上当时清政府又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因此,没人再把注意力集中在李莲英身上。可以说,李莲英因此得以安全着陆。

(参考资料:《清史稿》《清实录》)

点赞7、喀什地区 网友:情绪控。

清王朝慈禧时期的总管太监,陪伴慈禧太后近五十三年,是清末最有权势的宦官,亦是第一个叫慈禧太后为“老佛爷”的人。宣统元年61岁时,为慈禧守孝百日后隐退。宣统三年卒,享年63岁。



李莲英得势之时虽不及历朝历代的权阉,但在清代也是数一数二的著名太监了。李莲英出身凄苦,还走上了进宫为奴这条更加苦难的道路,就其行业成就而言他是绝对的成功者,几乎得了善终,这其中有着他的大智大慧。

把握机会,善于讨好。

李莲英进宫之后先是在奏事处当差,后来被调到景仁宫。当时清宫中有个叫沈兰玉的太监,他可谓是李莲英人生道路上的“启蒙者”。为什么这说呢?因为李莲英正是由于沈兰玉的指教,才有机会在慈禧太后面前一展风采,最终受到慈禧的宠爱。 相传当时外边流行着一种比较难梳的发髻,宫里的太监宫女们怎么鼓捣都不像样,偏偏又赶上慈禧太后非常喜欢。沈兰玉将这个消息告知了李莲英,并且还让李莲英把这个发髻学得精通,这样就能让李莲英到慈禧面前展示功夫了。李莲英听了沈兰玉的一席话后果然回去开始练怎样梳发髻去了,等完全掌握这门技术后,李莲英便被推荐到慈禧太后的身边,将自己娴熟的手法毫无保留地展示给了太后。太后大为欢心。 这就是李莲英在清宫中得势的第一步,之后他凭着自己的本事越来越受慈禧太后的钟爱,简直就成了太后肚子里的蛔虫。《晚清宫廷生活见闻》中就有写到太后是如何地跟李莲英走得近,如何地聊得来。“莲英啊!咱们遛弯去呀!”这可是慈禧太后的原话。

八面玲珑,谁都不招惹。

李莲英不光是慈禧太后的亲信,他在光绪皇帝面前也能得到几分宠。相传慈禧领着光绪帝逃出清宫后,到保定入住。等到夜里太监们全都睡下后,李莲英到光绪帝屋里探望,结果却见皇帝竟然没有睡下。请了安之后问主子为何不睡,光绪帝直截了当地指着连被褥都没有的床铺给李莲英看。李莲英看到这情景后连忙下跪,抱着光绪帝的腿直哭喊:“奴才们罪该万死!”后来李莲英就将自己的一床被子拿来给光绪帝盖。光绪帝从小受到李莲英的看护,又在落难之日得到了李莲英的关爱,他对李莲英想必也是有着感情的。光绪帝曾经就说过这样的话:“若无李安达,我活不到今天。”李安达在满文中的意思就是师傅。



为人低调,安分守己。

太后身边原本是由大太监安德海伺候的,但是由于安德海招摇过市,结果为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从此以后便由李莲英来服侍太后,相比于安德海,李莲英可是低调多了。 光绪帝十二年,也就是1886年,李鸿章奏请朝廷派人察看他已经训练成型的北洋水师。慈禧随即派了钦差大臣醇亲王前去,但是醉亲王因自己是光绪帝的生父,害怕太后对自己起疑心,于是就向太后请奏,要求李莲英一同随行。这样,醇亲王为主,李莲英为副,共同执行钦差大臣的任务去了。 李莲英临上路之前,特意将慈禧太后赐予自己的二品顶戴换成了太监的四品,因为朝廷中太监最高的品级也就是四品了。由此可见李莲英为人处世的谨慎。不仅如此,到了北洋水师的腹地时,李莲英表现得更加出色,他不但不以钦差大臣自居,而且还主动充当着醇亲王身边的服侍者,将醇亲王伺候的舒舒服服。等到回宫后,醇亲王便在太后面前大加赞赏李莲英的风范,慈禧太后也说:“总算我没白疼他。”


捞财不捞权,张弛有度,从善如流。

李莲英凭着自己的“成功学”奋斗到了太监的顶峰,其中最重要的是忠诚,当然了在明清时期,皇权专制已达到了顶峰,权臣和权阉虽然也会存在,但其权势及危害却大大不能与汉唐时期的前辈们相比(手握军权,左右皇帝废立),他们的权势都是来自皇上,皇上的疏懒或有意为之便会催生出一个拥有巨大权力的假象,可实际确是皇上一张“二尺宽的条子”就能收回一切。李莲英懂得这个道理,他尽心竭力的伺候慈禧太后,贪财受贿递小话,但却至始至终不敢弄权。据说李莲英退休时已有了千万两之多的家财,而且在出宫前将满满一屋子的银子孝敬了隆裕太后,尽是大臣们入宫觐见的行贿之资,一说有八十万两,另一说有二百万两,总之,李莲英贪财却不是守财奴,这笔巨款也许救了他的命。


1911年,清王朝在革命的浪潮中覆灭,同年,李莲英病逝,葬于北京海淀区玉渊潭乡恩济庄。1966年发掘该墓,出土大量珍宝,但未发现其尸身,仅余头颅和辫子,且坟墓未有盗掘和破坏迹象,故李莲英在入土前已是身首异处,因坟墓在文革期间被毁,现已无考古线索可寻,清宫档案也没有其出宫后的记载,更无后人可觅,故其死因已然沉迷。一说外出遭了土匪死于非命,另一说就是被人报复暗害,死于德公公(小德张)之手(他接了李莲英的班且之前多受李莲英打骂)。

点赞8、昆明市 网友:粗腿欧尼

【清末太监李莲英的那些事儿】

由于这几年清宫戏的泛滥,导致李莲英这个人物再一次红遍了中国,他上一次红是清末慈禧执政时期,李莲英其实本名不叫莲英,他原名叫李进喜,河北大城人,当年由于家境不好被父亲带着阉割了“那话儿”,成为了北京城太监圈里的一员,最初他并没有进宫,而是在某王爷府做伺候人的杂活,终于在某天时来运转,故宫里有老太监死掉,空出了缺来,他得以进入太监们梦寐以求的那座皇宫紫禁城,李莲英的奋斗史也着实不简单,他在宫内由一个默默无闻小太监竟然一跃成为大清朝内务府的总管太监,是和他聪明机灵有眼力见儿是分不开的,他靠着手上的绝活-梳头,成为了慈禧眼巴前最红的红人,并一直陪伴伺候慈禧左右,这一干就是五十多年,直到慈禧去世。

李莲英是个明白人,他能红,他能嘚瑟,他能呼风唤雨,全都是因为慈禧,没有了慈禧的李莲英便什么也不是,话说能到李莲英这个位置上的人,那都是人精中的人精,他深深的明白这个道理,在伺候完慈禧的后事并且给慈禧守孝百日后,他选择了远离政治漩涡,离开紫禁城,他隐退了,但仅仅是过了三年,李莲英也追随慈禧而去,虔诚的去另外一个世界去伺候他的主子了,坊间有人说,李莲英到最后死,并不是善终,而是被人谋杀的,由于他在宫内呼风唤雨结下不少的梁子,其中就有一个叫小德张的太监,他以前是李莲英的手下,常年伺候隆裕皇后,由于慈禧的去世,让他看到了升职的曙光,他野心非常大,立志成为大清朝最厉害的太监,所以对以前的老领导李莲英痛下杀手,他雇人在李莲英拜祭慈禧的路上设下埋伏,将其杀死后把李莲英砍头,最后将头颅辗转卖给了李莲英的后人,后来在某个疯狂时期,李莲英的墓被挖开,考古队员惊奇的发现在李莲英的棺材内,竟然真的只有一颗头,这似乎验证了一些谣传.......

点赞9、邳州市 网友:搁浅@

从小入宫当太监,一生都在帝后之间周旋的李莲英,在他最大的靠山慈禧死后,他还能够平安地活三年,李莲英又是凭借什么能够在慈禧与皇帝、大臣之间活下去,最后还功成身退呢?

李莲英小时候接收过一定教育,有一定的文化

李莲英家虽然贫穷,但是该读的书还是没少读的。李莲英的父亲不能承受私塾的学费,就送他去的冬塾,就是相当于现在寒假期间的补课机构。李莲英呢?读书十分勤奋,可以说是班级里每天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的人,而且又喜欢为班级做贡献,所以是深得老师喜欢,因此他也比别人从老师那多学到一点。所以李莲英跟宫中的其他太监不一样,他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见识也就不一样。

李莲英伺候人体贴细致,在帝后之间不站党派

身为太监,主要是工作就是把主子伺候好,李莲英呢?伺候人很有一套,体贴入微,这从小时候他在冬塾念书就能看出,什么主动留下来打扫卫生啊,为老师提前泡好茶啊。可以说是从小培养好的习惯。

慈禧与光绪皇帝之间的关系,那就是政敌,而李莲英是慈禧的贴身太监,那就是应该与光绪皇帝保持好距离,站好慈禧这一派。可是李莲英聪明啊,他不仅能让慈禧喜欢他,还能让光绪皇帝待他如恩人。

在慈禧西逃的途中,一路上,慈禧的住宿那自然还是得按照行宫的规格来办,而光绪就没这么好命了,住的屋子潮湿就算了,可是连被子都没有啊空有褥子。李莲英伺候完慈禧歇息后,又特意来伺候光绪,见到这种情况,连忙将自己的被子拿给光绪,还在屋外守候了光绪一宿。都说锦上添花容易,雪中送炭难啊,李莲英在这种情况下还如此照顾光绪,光绪那是感激得很,称他为李谙达,谙达就是蒙古语中拜把兄弟的意思,是恩人啊。

光绪皇帝有多尊敬他呢?这么说吧,在光绪死前,他留下遗言,嘱咐皇后也就是之后的裕隆太后要善待李谙达。这也为后来李莲英能顺利离开皇宫做好了铺垫。

李莲英行事低调,得罪的人少

要说李莲英的身份,那还是很高的了。慈禧为他还特意破坏了大清的祖制,赐他二品花翎。可他深知自己不过就是慈禧的一个太监,是家奴,不敢自以为是,像安德海这种得势后飞扬跋扈的大太监就是他的前车之鉴。

李莲英到底有多低调呢?慈禧派醇亲王前去巡视北洋水师,又不放心醇亲王一人去,就派了李莲英作为钦差一同前往,并且监视醇亲王,可以说是给了李莲英很大的权利了。李莲英呢?一路上不仅没有任何架子,还将醇亲王当主子似的伺候起来,负责给他拿烟,替他洗脚守夜。这么一做,让醇亲王很是受用,感觉自己得到了尊敬。回到宫中还在慈禧面前大肆称赞了李莲英一番。

慈禧死后李莲英以退为进

慈禧死后,李莲英相当于失去了在宫中最大的靠山,要说他为人在如何低调谨慎,可是身为大太监,总有得罪人的时候,再在宫中待下去,难免不会有什么意外。说不准就被哪个仇家盯上,找个借口就把他除掉了也说不准。

李莲英为了自保,将慈禧生前赐给他的宝贝全部整理好,收拾到盒子里,一共有七大盒。慈禧赏赐的宝贝,自然不会差了,价值连城也说不准啊。李莲英将这七大盒宝贝全部献给了裕隆太后,说自己伺候了慈禧太后一生,老太后死了,自己也不该继续留在皇宫了,希望能被允许出宫为老太后守孝,而这些宝贝是生前老太后赏赐的,是皇家的宝贝,不应流传到民间,就全部将它们献给裕隆太后了。

不得不说,这一封辞职信应该算是职场辞职信中的经典案例,它既表达了自己对皇家的忠心,又暗地里讨好了新上任的后宫老总裕隆太后,加上光绪皇帝的遗言,裕隆太后又有什么理由不放他走呢?

要说李莲英在后宫中是如何做到功成身退的,这无疑得益于他优秀的职场素养。可以说他的上位史能够拍一部大型职场连续剧。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李莲英能够在慈禧死后还能保住小命。至于他真正的死因是否是死于他杀而非病死,这个难说,毕竟以前当大太监肯定还是得罪了不少人,出宫以后人家要追杀他,他也没有办法。

点赞10、泰兴市 网友:青莲白雾

提到“李莲英”这三个字,在被无数的影视和文学作品不断演绎后,早已经是深入人心,俨然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太监之一。接下来,本着还原和尊重历史的态度,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传奇人生”,尤其是关注他如何能在慈禧过世后还能全身而退。

中国古代最早关于太监的记载,大致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基本上文明史出现后不久,太监就随之出现了。根据已出土的甲骨文记载,最早出现的太监通常都是一些战俘或者奴隶,经阉割后才能为宫廷提供服务。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起了中国第一个封建制中央集权国家,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从此以后,太监的重要性得到不断提升,已经不仅仅停留于伺候饮食起居和粗鄙杂务,开始被赋予了一些政治职能,比如署理公案、传达诏书和监督官员等。

刘邦在建立西汉前后,不断倚重于外戚集团的力量支持自己,终于导致了外戚集团的过分强大,更引发了日后的“吕后乱政”。为了重新夺回权力,刘氏皇族开始借助身边的太监,希望借由他们去打压外戚。

在皇权和外戚的不断博弈中,太监见缝插针作为一股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到了东汉时期,他们已经成为足以抗衡皇权和外戚的第三股力量,甚至影响到了皇位的更迭。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的动荡不安,太监始终都没能“再现巅峰”,直到唐朝到来。李氏皇族对于太监的约束还算严格,始终都没有形成太大的势力,直到安史之乱的发生,他们终于趁乱崛起并且掌控了军权。

结束五代十国的乱局后,中国的历史终于进入两宋时期,实现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高度繁荣。而且,开国皇帝赵匡胤历来就提防两类人,分别是武将和太监,以至于始终都没有形成势力,长期都是循规蹈矩。

元朝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始终都保留着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所以宫廷内的太监数量非常有限。而且,这些数量不多的太监也大都来自于高丽和安南等属国,根本无法对朝政产生太大的影响力。

明朝初期,开国皇帝朱元璋高度提防太监篡权,还将“内臣不得干政”作为祖训。不过,燕王朱棣在老爹驾崩后发动了靖难之役,之后开始提升太监的地位,终于到明英宗朱祁镇时发生了“土木堡之变”,到明熹宗朱由校时出现了魏忠贤,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客观讲,作为少数民族政权,清朝对太监的管控还是非常严格的,其权势和地位自然不能与汉朝、唐朝和明朝同日而语。所以,李莲英能在清末时期混得风生水起,又能在慈禧太后过世以后全身而退,实在不是一件易事。

李莲英出生于1848年11月,原名叫做李进喜,9岁时因为家中艰难而被迫净身入宫成为太监。当时,咸丰皇帝的后宫嫔妃众多,他因为自幼习得一手梳头本领而赢得了慈禧的青睐。

1860年,昏庸无能的咸丰皇帝面对英法联军,竟然没羞没臊地以“外狩”为名逃到热河去避祸。而李莲英,也被懿贵妃慈禧带在身边,一同随驾侍奉左右。

咸丰皇帝驾崩后,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联手恭亲王奕訢发动了“辛酉政变”,共同辅保同治帝登基后开始进行“垂帘听政”。作为身边的心腹太监,李莲英自然也是水涨船高,成为仅次于安德海的“第二红人”。

安德海仰仗慈禧的宠信,凭借自己在辛酉政变期间的通风报信,变得完全目中无人。在南下置办龙袍时,他因为一路招摇撞骗和聚敛钱财而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抓捕,立即就被慈安太后下旨处斩了。

安德海被处斩后,年仅22岁的李莲英终于熬出了头,正式接任了内廷大总管一职。他从小苦惯了也穷惯了,即便得势以后也没有嚣张跋扈,始终都拎得清主子和奴才之间的关系,始终都摆得正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1886年,李莲英奉慈禧太后懿旨陪同醇亲王巡阅北洋水师,期间却不敢戴自己的二品顶戴。因为他深知,太监授二品属于违制之举,倘若不知天高地厚胡乱炫耀自己的殊荣,必定会招致安德海那样的下场。

很多人以为,李莲英就是一个见风使舵的势利小人。不过,笔者个人却认为他似乎并非完全如此,很多行为或许只是无可奈何的生存方法。

一次,慈禧太后在听完杨小楼的京剧后,当场就亲题一个“福”字作为赏赐,可却把偏旁“礻”写成了“衤”,所有人都尴尬至极。只有李莲英临阵不乱,他对杨小楼表示老佛爷赐福自然要比普通人多“一点”,轻松就化解了这场尴尬。

1908年11月15日,统治中国几乎半个世纪的慈禧太后寿终正寝,已经年逾60岁的李莲英瞬间就失去了靠山。很快,他将老太后历年来赏赐自己的各种珍宝都交了出来,还表示“这些都是皇家之物,绝不能流入到民间。奴才小心保存了几十年,现在诚心奉还给主子”

李莲英的这一“壮举”,令垂帘听政的隆裕太后非常感动,加之还是慈禧太后的亲侄女。因此,朝廷特旨准许他以二品的待遇出宫养老,还在北京近郊的一处偏僻之所定居安顿了下来。

1911年3月4日,就在大清帝国风雨飘摇之际,李莲英走完了自己的一生,终年64 岁。死前,他留下了“事上以敬,事下以宽。如是有年,未尝稍懈”的遗言,也算是对自己一生功过的总结。

关于李莲英的具体死因,虽然后世还存在一些不同声音,有人认为死于仇杀,有人认为死于鸦片,也有人认为死于劫杀。不论何种原因,清廷还是赏赐了1000两的祭奠银,又在恩济庄的太监墓地内专门为他建造了一座坟墓。@文史不假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