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甲午海战中丁汝昌的指挥错了吗,为何北洋舰队会失败?

提问时间:2023-07-05 02:41关键词:

甲午海战中丁汝昌的指挥错了吗,为何北洋舰队会失败?

点赞1、江都 网友:辣条总裁

从题目看,这里所说的甲午海战应该是指1894年9月17日发生的黄海大东沟海战。

有关第一个问题,丁汝昌的指挥有没有错。

答案其实是无论对错,都与丁汝昌没有太大的直接关系,因为他根本不是海战的具体指挥者。

百多年来中国人提到大东沟海战时容易步入一个误区,即习惯性地将丁汝昌视作是这场海战中北洋海军的指挥者。丁汝昌,职务为北洋海军提督,理论上是北洋海军的最高统帅,但是丁汝昌在北洋海军中所主管的事务主要是全局性的管理,以及督办诸如后勤、人事、纪律等,北洋海军的专业技术事务,以及军事训练等工作,日常是由丁汝昌之下的两名翼长来负责,即左翼总兵林泰曾和右翼总兵刘步蟾。可以这么认为,丁汝昌是一名行政官员,林泰曾、刘步蟾是军事技术官员。

黄海大东沟海战时,丁汝昌坐镇刘步蟾管带的“定远”舰,其实际的作用相当于督军、督阵,而真正的作战指挥者,实际上就是旗舰“定远”的舰长、北洋海军右翼总兵刘步蟾。这一点,在黄海大东沟海战后北洋海军的战斗报告中也有所体现。打个比方,丁汝昌当时的作用和地位类似于日本联合舰队中在督战的军令部长桦山资纪。

另外,从黄海大东沟海战的具体战事细节来看,丁汝昌也并未在战斗中有指挥行为。

首先,黄海大东沟海战开始后不久,丁汝昌即在“定远”舰的飞桥上受伤,脸部烧伤,腿部受创不能站立。原本属下要将他救入甲板下的舱室内,但是丁汝昌加以拒绝,坚决留在甲板上,此后丁汝昌一直坐在一个甲板室的通道边,不断用言语来鼓励每个经过的官兵,并没有具体指挥舰队作战的举动。

其次,19世纪的海战和现代海战存在一项重大的区别,那就是因为舰与舰的联络手段受限(仅能采取旗语等方式,而旗语又不可能迅速表达语义过于复杂的命令),所以实际上海战中指挥官所能起到的指挥作用十分有限,更多时候依靠的是各舰的自我发挥。

同时,各国海军也会根据自身的战术、装备特点,在平时就制定下达战术条令、战术守则,一旦遇到战事,舰队会依照这些条令和守则来作战,舰队指挥官所要发挥的仅仅是引导性的工作。北洋海军还是日本联合舰队在战前都有自己的战术守则,北洋海军的就是著名的三条准则(船头对敌、两舰编成小队、各舰随旗舰运动),联合舰队的守则则是纵队战术(无论何时均采用纵队,火炮射击必须尽量采取齐射等),海战中双方事实上主要是依照这些准备进行的战斗。

所以黄海海战中,除了丁汝昌并没有实际承担舰队指挥工作外。无论是中方的刘步蟾,或是日方的伊东祐亨,所进行的指挥工作实际也非常有限。因为遇到敌人时该如何作战,是早在战争来临之前就已经有明确预案的。


有关第二个问题,北洋海军为何会在海战中失败?

这个问题可以从战术与技术两个层面寻找到答案。

在战术层面

北洋海军在黄海海战选用的是横队、乱战战术。这一战术当时被世界海军誉为是进攻至上的战术,要点就是己方的军舰横向排列冲向敌方,冲乱敌方阵形,与敌进行近距离的撞角、鱼雷等近战,于乱中求胜,其特点是可以避免己方炮火火力不猛的缺陷,规避与敌进行炮火对决。然而这一战术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要求,就是己方必须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冲到敌方面前,竭力避免被敌方的火力所阻滞。然而北洋海军各舰的动力系统,尤其是锅炉大多濒于报废,航速迟缓。在战斗中,没有能够在短时间接近日本舰队,反而陷入被日本联合舰队合围炮击的境地。

打一个形象的比方,更容易说明这一问题。

北洋舰队因为自身炮火威力不足,所选取的是一种近似乎拼刺刀的战术,在面对敌方密集的火力阵地时,只有尽量在最短的时间内冲到敌人的阵地前发起白刃战,才能发挥这种战术的效力。如果冲锋速度过慢,一旦被敌方的火力压制,就只有被动挨打的份。

在技术层面

技术层面上,与海战胜负关系最大的方面就是军舰的火力,具体则体现在火炮的数量、发射速度、炮弹的破坏效力等方面。而在这些方面,北洋海军参战军舰全面落后于日本,参战中方军舰所装备的100毫米口径以上火炮的总数,只相当于日本联合舰队的一半左右,而日本联合舰队装备了大量射速可以超过10发/分钟的速射炮,北洋海军各舰则多是旧式架退炮。炮弹的破坏效力方面,北洋海军的黑火药开花弹和穿甲弹,乃至填砂穿甲弹的威力,远远比不上日本联合舰队所使用的烈性炸药穿甲弹。这也是为什么北洋海军在这场海战中,连一艘日本军舰都打不沉的要害所在。

点赞2、果洛藏族自治州 网友:老庄孙子

甲午海战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极大影响。遗憾的是,关于这场海战,即使权威的史学家,也各执一词,争论不休。大约因为此战国人充斥了太多的情感因素在其中,以至于或极端贬低北洋水师,或高度颂扬,即使少数客观分析者,也常常在各种被情感扭曲的史料中困扰不已。

我个人认为王鼎杰先生的看法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按照他的观点,北洋水师在学习洋务时,对军事学说和军事理论体系始终未加以重视,对于海战战术理解较为机械,以致出现了若干问题。

机械照搬利奥海战经验

现在比较流行的观点是:北洋水师在大东沟海战中采取的横队阵型并无过错,并列举了利萨海战的例子。

事实上,单就阵型而言,并无绝对优劣之分,主要看在实际情况何种方式各位有利。如果不顾实际情况,轻率地把利萨海战归结为:横队击败纵队,则显得机械照搬了。

发生在30多年前的利萨海战,成为各国海军界研究的对象。但因30年间海军技术的巨大变化,大东沟海战时,情况早已截然不同,再照搬经验,不合时宜。

在拿破仑战争后,西方列强之间进入了较长时间的和平,极少发生大规模海战。

因此,关于铁甲舰时代的海战,各方可参照经验极少。

意大利和奥地利之间的利萨海战是少有的蒸汽铁甲舰海战,因此,得到了各国海军,当然也包括北洋海军的研究。

可是,发生在1861年的利萨海战,到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时,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两场海战的环境、形势差别巨大,难以直接参照。

1、军舰技术大幅度改进。

火炮技术改进

19世纪60年代时,火炮的技术远远落后于装甲技术。以致于,当时铁甲舰之间的炮战效果非常差。以致往往最终要依靠古老的撞角战术摧毁对手。

在利萨海战中,铁甲舰之间炮火互攻效果很差。无论如何命中对方,都无法击沉对手,最终,奥地利海军采取了古老的撞角战术,撞沉了“意大利号”,才奠定了胜局。

同样的,在1862年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汉普敦锚地之战中,情况也差不多,双方无论火炮如何攻击对方都击沉不了对方对方,最后依然依靠古老的撞角战术撞沉对手。

这就不难理解,在大东沟,北洋水师中出现了超勇、扬威这样的撞击巡洋舰。而致远舰也试图“撞沉吉野”。因为貌似古老,沉寂多年的撞角战术在19世纪中期特殊的技术条件下,曾经重新抬头。

在19世纪中期特殊的技术条件下,像扬威这样的撞击巡洋舰一度重新成为主流。

而到了8、90年代,军舰火炮的技术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除了巨炮威力增加,可以击沉铁甲舰装甲之外,还有一项变化对大东沟海战影响极大!

中口径火炮的射速得到了巨大的提升。这种火炮虽然无法击穿主力舰(如定远、镇远)的装甲,但对于巡洋舰绰绰有余。

因此,在甲午海战中,日军的速射炮虽然无法击穿定远、镇远的装甲,但是北洋水师的其余战舰,往往难以招架日军的火力打击。

战舰驱动力技术变革,战舰航速迅速提高

这就使得后装备的日本海军,在航速上超过了北洋水师。同时,由于航速的提升,使得采取积极机动的一方,往往能够以更短的时间,更小的代价形成局部优势。(如抢占"T字头")

2、大东沟海战与利萨海战中,双方形势截然不同。

除了技术装备巨大不同,两场海战的背景、任务也截然不同。

利萨海战中,意大利海军在进攻利萨岛时,遭到了奥地利海军背后的突袭。当时,意大利舰队背靠海岸,又要掩护登陆场,机动空间十分有限,因此,以更易调整方向,更利于机动的纵队队形争取有利位置实施反击,是形势所迫。而奥地利海军,此战的目的原本就是破坏敌军的登陆行动,因此,以横队切入,割裂意大利海军与登陆场联系后驱赶运输船,至于撞沉“意大利号”,则偶然因素极大。

而在大东沟海战中,形势正好反了过来。北洋水师是刚完成护航任务,背靠海岸线的一方。排开难以调整方向的横队,极易被对方快速机动的纵队抢占“T字头”,让对手形成局部火力优势。

实际战斗中,日军从一开始企图机动规避定远、镇远,包抄北洋水师右翼,先打弱舰,再打主力。整个过程中,日军始终占据着战场主动权。

未指定预备指挥

在大东沟海战开战不久,旗舰定远的指挥塔就被破坏,失去了指挥能力。

可是,由于北洋水师没有指定替代方案。接下来海战的绝大多数时间,北洋水师都缺乏统一指挥。直到战斗快结束时,靖远才挂起指挥旗,但为时已晚。

由于前面说的纵队与横队的特点,这点的影响可能被高估了。在横队阵型中,弱舰在两侧,机动力最弱,但如要保持横队转向,这些弱队需要航行的距离最长,实战中很难始终保持阵型。

可是,如果北洋水师能保持有效的统一指挥,战果绝不至于0:5这么惨。

在实战中,日军的比睿、赤城、西京丸就多次暴露在多艘北洋水师战舰围攻中,只是,由于北洋水师缺乏统一指挥,各军舰不但无法形成合力,反而由于射击角度问题,担心误伤己舰,不敢采取火炮打击。只能作罢,最后由尚不成熟的鱼雷艇打击,连发不中,最终错失战机。

最后,有几点普遍的误解,提出不同观点:

1、舰首对敌,可以减少被击中的概率和损伤。

这是把军舰当成坦克了。坦克的前后装甲最厚,而侧面的装甲薄弱。但19世纪军舰则相反,舰首,尤其舰尾最为脆弱。

2、舰首对敌,有利于发挥舰首火力。

这在舰队战斗中,是一个伪命题。

假如是一对一的军舰对决,这个假设是成立的。对手机动到什么角度,舰船就调整角度攻击对手。

可是,在队列战斗中,由于横队调整难度大,当对手机动到侧翼后,即使军舰能调转方向,舰首对敌,也因为同一方向上有多艘己方战舰,各舰彼此阻碍火力发挥。

至于到19世纪90年代以后,横队与纵队的优劣之分,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

在此后20年的,列强大打出手若干海战中。无论对马海战、多格尔沙洲海战,甚至一战中最强对决的日德兰海战,日军的纵队战法都被列强反复使用。而北洋水师的横队,则彻底淹没在历史的硝烟中。

一直到日德兰海战,日军的纵队战术依然被广泛采用。事实上,纵队战术的原创者也是英荷战争中的英国海军。这说明,即使技术进步,对战术史的研究,意义重大。

甲午海战中的战役指挥,是洋务运动与明智维新差距的缩影

以《北洋海军章程》为例,其中规定的课程和训练程序中,几乎没有关于军事学和战术史的部分。除了装备的使用外,与一般的海事学校课程几乎没有差异。

这一点,与当时对西洋海战历史烂熟于胸的日本海军精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是因为,洋务运动,始终未能系统地学习西方的精髓,主要停留在对“船坚炮利”的学习和机械模仿上。以致于临战时,错漏百出。

北洋水师的官兵,无疑是英勇的,但在国家观念层面的对抗中,双方差距不可以道里计。中日历史的命运在这个关口遭遇拐点,令人唏嘘不已。

由于甲午海战涉及的历史知识、海军知识等十分广泛,我所介绍的想法一定也存在许多盲点和误区。

提出意见,希望得到大家建设性的批评和指正。谢谢大家!

点赞3、鄂州市 网友:兜ヤ兜

丁汝昌的指挥是没有错误的,黄海海战日军制胜的原因是在于采用了能让本舰队自由机动的纵队队形,充分发挥了日本联合舰队速射炮的威力,这也表明了日军的战术优于丁汝昌所采取的,且在当时受到世界重视的,靠楔形队形实施冲击的战术。

由于北洋海军在1891年后基本上就停止了发展,各舰艇性能参次不齐,舰队的短板效应突出,这自然而然就成了北洋海军不得不采取雁行阵或斜列阵的阵法。由于各舰艇航速不同,速度快的舰艇,其作用也难以发挥。再反观日本海军,在黄海海战中非常明智地将本舰队的十二艘军舰,分编成了两个战术编队,也就是航速快的第一游击队和航速比较慢的第二游击队。先是根据“T”字型战法的原则,将北洋海军置于其最佳射击角度之内,继而又采取灵活的机动战术,先打击北洋海军两边最老旧的两艘舰船,再对北洋海军摆出的雁形阵舰队实施分割包抄,最终在黄海海战中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战果。

但这些是否就能表明北洋海军的失败是怪丁汝昌一人指挥的失误呢?其实不然,北洋海军的横队阵形是在英国海军军官琅威理的指导下采用的,此阵形是历史上奥地利舰队在利萨海战中使用的著名阵法,日本联合舰队使用的是英国海军军官尹古鲁斯提案和指导的能有效发挥日舰侧面速射炮优势的单纵阵队形。两种阵形基本上都能有效地发挥各自舰队的优势,北洋海军的优势就是具有射程远、口径大的定、镇二舰的主炮,而日联合舰队的优势则是高航速和大量速射火炮,所以说丁汝昌的指挥是没有错的,因为他在两军开战之际,丁汝昌本人就被定远舰开跑震塌了年久失修的飞桥,从而坠落到主甲板上受重伤,而剩下的指挥完全由定远舰管带刘步蟾代指挥。

19世纪的海战,各自舰队多用旗语信号来指挥,但在开展初期,定远舰的旗语信号装置就被破坏,定远舰也丧失了舰队的指挥功能,整个北洋舰队群龙无首,只能各自寻找可攻击的目标。当然,这也给日本联合舰队带来了充分的攻击优势,在战斗中充分发挥速射炮的优势并稳定住阵形,取得击沉经远、致远、超勇三舰的战果,扬威、广甲自爆沉没,其余各舰重轻伤的战果。

黄海海战中的北洋海军并不是败在丁汝昌失误的指挥当中,而是败在朝廷的腐朽、战前没有明确指定代理旗舰以及舰艇老化、航速参次不齐、炮弹燃煤得不到补充从而影响了整个战局的失败。

而丁汝昌一生从戎,是北洋海军中资历最深的将领,虽然出身陆军,但却是最早使用洋枪洋炮的将领,早在甲午海战爆发之前,丁汝昌就意识到北洋海军已处于落后状态,他一再向朝廷申请,提出添船换炮刻不容缓,但清廷却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绝了他的任何请求,当时的北洋海军实际上已经处于装备严重失修,军火供应不足、弹药、煤炭质量极其低劣、战斗力下降的窘境。

所以说,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就算北洋海军也摆出T字阵形,甚至战况比这个横队阵形还要惨烈,因为当时的北洋海军除了定、镇二艘巨舰,其他舰的实力均不能跟日本舰队第一游击队的新式快船相抗衡。

原创不易,谢绝百家号、企鹅号等平台创作者抄袭洗稿!

点赞4、鞍山市 网友:怀念寒冬

丁汝昌作出作战决定的战略并没有错,因为就在北洋舰队边上,清军的陆军正在港口下船。此时海军的任务就是掩护陆军行动,因此北洋舰队此时必须冲上去和联合舰队对抗。不然后面的陆军就全暴露给联合舰队了。

舰首对敌的战术也没有错。因为北洋舰队的主力定远号和镇远号的军舰设计,决定了舰艏对敌反而能发挥两侧主炮的威力。如果像日军联合舰队那样用侧舷迎敌的话,反而有一半火力发挥不出来。

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弹药不够充足。只一个小时,军舰上装备的爆炸弹就打完了,剩下几个小时都只能用实心弹和日舰的开花弹对抗,结果可想而知。基本上就是只能扛着挨揍。战斗实践也证明了,被北洋舰队开花弹命中的日舰,下场非常惨。日军旗舰松岛号被镇远的榴弹击中,引发船上弹药殉爆,连炮管都被烧弯,丧失战斗力。比睿号的全舰官兵几乎伤亡殆尽。再考虑到大东沟海战中,北洋舰队的命中率要高于联合舰队,可以试想,如果大东沟海战的几个小时,北洋舰队使用的全都是开花弹,日本联合舰队的命运会大不相同。

点赞5、诸暨市 网友:小幸福。

这个问题首先要说明一点,黄海海战其实并非丁汝昌指挥。

现在在网上有很多人批评李鸿章筹建海防,建设北洋水师时,任命陆军出身的丁汝昌为北洋水师提督,以外行领导海军,对于北洋水师最终战败起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不过这个说法并不准确。

丁汝昌确实出身陆军,对于海军并不是很了解。但是李鸿章选择丁汝昌为北洋水师提督也有自己的考虑。

李鸿章受命筹办海防时,由于近代海军对于清政府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东西,此前没有任何积累。

而左宗棠创办的船政水师学堂尽管已经招收学员,陆续培养了一些人才。但是在创建北洋水师时,他们大多刚刚毕业,能力和品行如何,还没有定论。加上他们还寸功未立,不适合一下子提拔得太快。

更何况此时海军正在创办阶段,需要和方方面面打交道,日常管理事务也多,北洋水师提督还要熟悉官场。

所以沈葆桢向李鸿章建议,不妨从老将中选一个稳重之人出任北洋水师提督,等到日后人才培养出来,再考虑换人。李鸿章深以为然,于是在淮军宿将中开始挑选合适的人选。

不过因此此时北洋水师只是刚刚起步,只有几艘旧式炮船、练船,像刘铭传等已经身居高位的淮军宿将都看不上眼。最后李鸿章选择了赋闲在家的丁汝昌。

而丁汝昌也没有让李鸿章失望。他做事比较稳重,知道自己在海军方面有着很大的不足,所以平时主要是抓一些日常工作,对于海军方面的问题,都虚心请教聘请的顾问和船政学堂毕业的学员,绝不自以为是地干涉。

当然,丁汝昌也没有因此就放弃学习海军知识,他平时还是抓紧时间学习,并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像后来丁汝昌奉命去英国接收订购的“超勇”、“扬威”两舰时,他已经可以和其他军官一起看海图,研究航线。

所以李鸿章对丁汝昌的表现非常满意,北洋水师成立以后,丁汝昌就顺理成章出任了提督一职。

而丁汝昌此后也一如既往地虚心,在专业问题上还是听取刘步蟾等人的意见。在黄海海战中,他就主动退居二线,让刘步蟾负责指挥,自己主要是站在显眼处鼓舞一下士气。因此海战指挥不管对错,和他其实关系都不大。

其次来说,北洋水师的指挥并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细节上有一些瑕疵。

在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采用了横阵对敌。横阵的机动性较差,因此批评的声音确实不少。

不过北洋水师创立时,各国海军流行撞击战术,强调舰首火力,北洋水师各舰也是如此。像“定远”、“镇远”的主炮就采用了斜对角布局,可以同时向舰首射击。使用横阵可以充分发挥重炮的威力。

此外北洋水师各舰所用火炮大多为架退炮,射速慢,加上开花弹不足,所以采用横阵也有冲乱日本舰队编队,试图乱中取胜的意图。

当然,北洋水师的队形也有一些小问题。

比如说因为“超勇”、“扬威”两舰舰龄太大,锅炉老化,航速慢,导致北洋水师编队航速大受影响,因此冲断日本舰队编队的意图未能实现,反而被日本舰队包围。而且北洋水师采用单列横队跨度太大,“定远”、“镇远”的火力无法掩护两翼的弱舰。结果被日本舰队先击破两翼弱舰。

不过总体上来说,北洋水师的指挥并没有什么大问题。

北洋水师失败的根本原因,还是日本海军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

1888年北洋水师在刚成军的时候,实力要强于日本海军。但是此后清政府满足于现有成果,不再购买新舰。到甲午海战前,北洋水师只补充了一艘国产的近海防御铁甲舰“平远”号。

相比之下,日本海军在1888年后新建造和购买了“松岛”、“严岛”、“桥立”、“千代田”、“秋津洲”、“吉野”等舰,在总吨位上反超了北洋水师。特别是日本的新军舰大量装备了新式的中口径速射炮,在火力上远远超过了北洋水师。

此外日本海军的军舰平均航速也较快,又使用了利于机动的纵队战术,在机动性上也占据了优势。

加上北洋水师的炮弹不足,所以北洋水师尽管有两艘大型铁甲舰“定远”和“镇远”,但是在海战中却完全被日本舰队所压制,根本无法对日本军舰造成有力打击,最终战败也就不奇怪了。

倒是日本舰队在海战中连续两次指挥失误,导致其主力第一游击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参战,给了北洋水师以喘息之机,否则战斗结果将更糟糕。

所以甲午海战北洋水师之败,主要还是实力不如对方,并非指挥有问题。

点赞6、平凉市 网友:孤王戏

只要知道一点就行,从古代到现代海战,T字阵胜率99%,在甲午日本就排出了T字阵。可以查数据,一旦对方摆成功T字阵,就是全胜。



有人说是日本的装备和技术好,比如速射炮就多,可是你怎么不说己方还船坚炮利呢?人家的速射炮打不穿击不沉你主力舰啊,你怎么还是输了?要我说日清海战没有技术和装备的原因,而就一个原因 :大日本帝国的军威彻底战胜了大清,那帮子人就没想打仗。只会混乱,以无组织打有组织,不少人还想跑路,北洋水师不输没天理。几十年后的九一八也一样是这样的重演!



《坂上之云》最开始有一段话,大意就是大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实现了社会的国民化,每个人都是国家的基本国民,打仗也是为了国民,而大清打仗为什么为了谁,死了谁给抚恤,孤儿寡母怎么善待到后来大清弄明白了吗?怎么和日本打!



日本海军很多人同样留学英国,官兵素质也高于北洋海军。如北洋海军的鱼雷艇盯住了日本军舰西京丸号,西京丸号由商船改编,战斗力较弱,西京丸号上面有日本海军中将华资华桦,他以为必死无疑,谁知道大清的福龙号鱼雷艇从1000米发射鱼雷,到300米发射鱼雷,三次鱼雷都没有击中西京丸号!你说这是什么技战术训练,这平时是在抽大烟还是在正规严格训练。300米都打不中运输船?对方是运输船!谢谢。



再说海战刚开始,主力舰主炮齐射,就震伤了海军司令(提督)丁汝昌。你说这仗怎么打?要士气没士气,要训练没训练,要指挥没指挥。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