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定陵地宫哪些文物被保存下来了?
【出土的帝后生活用品】
【瓷器】
该碗的碗壁薄地跟玻璃一样。【帝后的珠宝配饰】
【金银元宝】
【丝织品的复制品】
【出土石雕】
【万历的衮服龙袍】
这件万历皇帝的衮服龙袍是皇帝参加最重大的礼仪典礼时才能穿戴的礼服,衮服采用中国传统的缂丝工艺织造而成,这是一种十分复杂且造价高昂的工艺。展览的复制品近照手拍据说即便是最熟练的织将,织完这件衮服也需要十年的时间。【皇后袍衫】
复制品这件皇后的袍衫采用的是复杂的刺绣工艺,其中使用了四种昂贵的丝线,十一种不同的刺绣方法才全部完成。袍衫上勾画了许多儿童的形象,期盼多子多福。只可惜万历皇帝一生只有两个儿子。欢迎关注知乎‘雲绯’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雲绯文学号:芳绯文学
“无比痛心!无比遗憾!无法弥补!”来自1956年定陵考古发掘队长赵其昌的回忆。
从定陵开始,我国不再主动挖掘帝王陵墓!作为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剧,定陵的发掘是基本失败了,它也是明十三陵中唯一被破坏的一座陵墓。
1956年明代定陵发掘工作考古发掘队队长赵其昌曾回忆说:
“定陵挖掘工作开始时并没有走弯路,可以说比较顺利,而发生在发掘之后,这是万万没有料到的。不无痛心,更不无遗憾,而遗憾再也无法弥补。”
定陵是明神宗朱翊钧和皇后的陵墓,公元1584年开始动工,经过6年时间完成,共占地182000平方米,耗资白银八百万两。
今天我们就回到1956年的那个冬天,看看考古是怎么毁掉定陵的。
一、定陵被打开
1958年,中国向全世界公开发布消息:“明十三陵中定陵已打开,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个皇后……周围塞满了无数的金银玉器和成百匹的罗纱织锦……”
1、为什么会去开定陵?
郭沫若与吴晗
两个关键人物,郭沫若与吴晗。
1950年的时候,有一位叫吴晗的历史学家,时任北京市副市长,他对明史很有研究,他就主张挖掘明成祖的长陵。
而郭沫若同志,似乎对于发掘过去帝王陵墓有这非常浓厚的兴趣,他不止一次打报告要求打开秦始皇陵,虽然每次都被国家拒绝,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
有一次,吴晗在陪同郭沫若等专家参观十三陵时,提出了自己的这种想法。郭沫若当时说:对长陵的挖掘的文物,可以建一座博物馆,更可以推进对明史的研究,随行一帮文人均深感赞同。
他的理由是:“出土器物是最可靠的历史资料,我们发掘长陵后,可利用明成祖的随葬器物,进一步开展对明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史实的研究工作,同时将出土文物整理后,就地成立博物馆,对首都人民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增加首都人民的文化生活内容……”
说干就干,于是,吴晗找到了郭沫若(中国科学院院长)、茅盾(文化部部长)、邓拓(人民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范文澜(中国科学院近代史所所长)、张苏(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联名上书《关于挖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给国务院,
批准手稿
并得到了批准。
考古队员们
但中国科学院考古所副所长夏鼐等专家们认为,
当时的文件
是主陵,应先“试掘”其他规模较小的陵,积累经验。
长陵计划
于是,经周恩来总理同意,1955年12月,最终将试掘的目标定为了明神宗朱翊鈞的定陵。
2、一年时候找入口
1956年5年,经国务院批准,由考古院、文物局组成的专家团正式对定陵展开挖掘,其中以吴晗先生和郭沫若先生为主导。
郭沫若参观定陵
但是这些考古人员啊!因为没有一个是内行,所以干脆在定陵明楼旁边,花了一年的时间挖了三条探沟,每条探沟足有二十多米深,一百多米长,一无所获。
指路石
好在正当考古队准备放弃的时候,一名队员在地下探沟角落发现了刻有一行字的指路石,上面文字为“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
开宫门
随着金刚墙的出现,队员们知道明神宗朱翊鈞的棺材就在墙的对面了。最终,考古人员在打开宫门后,
搬砖
采取抽取墙砖的搬砖方式,将定陵彻底打开了!
龙椅
当人们真正进入定陵的地宫内部时,队员们就兴奋了,通道两旁不仅有皇帝和皇后的龙椅,还有相当多的陪葬品,金银、玉器、瓷器被完好的保存着。
这次挖掘定陵,发现了一批如金丝翼善冠、皇帝金冠、金丝冠、凤冠、明神宗乌纱翼善冠、黄金酒壶等一批有价值的文物。
二、暴殄天物
定陵到底毁掉了多少文物,现在肯定没人知道!后来,考古队报告的数据是3000多件文物,其中了包括龙袍等600多件丝织品,其余为器物藏品。
而最珍贵的就是这些明代丝织,因为一直以来在考古界很少能够看到明代的丝织品,能够保存下来的几乎没有。
而定陵的大量的整匹丝织品,这些织锦绸缎数量一共为69卷,全都是独立成卷,在两端和中间各用一道丝线缠住(俗称腰封)。
织金寿字龙云肩通袖龙栏妆花缎衬褶袍
其中皇帝的衮服、龙袍等,更是巧夺天工,如以缂丝方法织造的衮服,所用材料除大量金线、孔雀羽毛外,还有红、蓝、绿等28种绒线。
被毁的丝织品
结果,当定陵地宫开启后,这些丝织品没有得到很好保护,被空气侵蚀而褪色、变脆,变黑,破碎。
而对于这些衣物,丝毫没有经验的考古人员,居然使用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加入软化剂,涂抹在半腐的衣物上。过了几个月,当涂料老化龟裂时,这些丝织品随之碎裂就彻底毁了。
再加上当年的文物库房太过简陋,四面漏风,根本谈不上恒温、恒湿、避光,以至于后来出版的考古报告里,大多数丝织品只能呈现支离破碎的损坏状态。
更大的伤害是,文革期间,以夏鼐为首的考古学家们被迫离开了岗位。已经打开的皇陵就那样被搁置,大多数的珍贵布料和木料,被直接暴露于自然条件下,迅速腐败风化。
三、万历皇帝尸骨被毁
1959年9月30日晨,在定陵干活的民工王启发,接博物馆办公室主任的指示:“马上就要开馆了,复制的棺椁已经做好,原来的棺椁就没用了。你带几个人到地宫把那些棺木抬出来扔了,好迎接领导来检查清洁卫生。”
金丝楠木馆
于是,王启发在几十名警卫战士的帮助下,将沉重的棺木抬起,来到宝城上,将三具巨大的棺椁掀下了山沟。直到一个星期后,夏鼐才知道这个消息,他马上打电话让博物馆重新捡回棺木加以保护。而这些棺木都被附近村民捡回去,当柴烧了。
考古现场
1966年8月24日,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尸骨即被摆到定陵博物馆大红门前的广场上,由一位20岁的定陵女讲解员组织狂热的人进行批判。结束后,在一片口号声中,十几个大汉把石块猛地向尸骨投去。随着一阵“噼噼啪啪”的响动,三具尸骨被击得七零八落,一片狼藉。而后,烈焰腾起。木柴伴着尸骨“叭叭”炸响。
万历皇帝及两位皇后的尸骨、画像、已经考古的资料照片等等全部被毁!
1979年,参与过发掘的赵其昌、王岩等编写定陵的考古报告这样说道:
“可惜的是20多年的岁月,不少文物已经面目全非了。棺椁毁于定陵建馆之初,帝后尸骨、头发、牙齿毁于‘文化大革命’,原始资料有散失,照片底版有霉污,特别是那些囊括了中华精品的帝后服饰、织品等等,几经翻动,残损更甚,所幸几大册发掘工作的原始记录,尚保存完整。”
不用我多说了,定陵的发掘,完全就是人类考古史上的大悲剧,也是大破坏!
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是定陵出土文物中极小的一部分,而大多数我们也许永远都看不到了!
定陵,明万历皇帝的陵墓,1956年发掘,历时一年半结束,共出土的文物4000多件,由于第一次发掘没经验,技术条件有限,衣袍服饰的丝织品和纸制的字画见光后迅速氧化,基本都腐烂成灰,所以最后得以保存的文物不足3000件。为了对文物更好的保护,近年来定陵的文物陆续重回地下保存,在博物馆能够看到的展品大多是复制品和金银玉石饰物,下面列举一些定陵的珍宝。
金酒注。
镶金玉龟衔宝金簪。
金托玉爵。
金翼善冠。
金执壶。
六龙三凤冠。
双鸾衔寿果金簪。
镶金金龟系串饰金簪。
玉佩饰。
这是一件暗花?交领中单,仅有的几件抢救保存完好的丝织品,中单,也就是现在的汗衫。
明定陵,是万历皇帝朱翊钧和两位皇后合葬的陵寝。万历在位四十八年,二十二岁时开始营建自己的寿宫,花费了八百万两白银历时六年建成,闲置了近三十年之久。定陵保存下来的文物有三千多件,而毁掉的文物也是不计其数。
明定陵的发掘过程
上世纪五十年代,最早确定要发掘的明皇陵并不是万历的定陵为,而是明成祖朱棣的长陵。当时准备发掘长陵的目的就是要找到下落不明的《永乐大典》,作为明史专家的吴晗先生对此极其看重。
长陵最终为何没有被发掘呢?这主要是因为长陵的建造规模实在是太大,一时间很难找到通向地宫的墓道。考古学家们只好决定先找小一点的陵墓进行试发掘,等待积累足够多的经验后再发掘长陵。
在对其余的十二座明皇陵调查后,考古学家偶然发现明定陵有塌陷漏洞,最终明定陵成了最初发掘长陵计划的试验品。定陵在与世隔绝数百年后,当考古人员打开金刚墙上的第一块砖时,大量黑色浓雾喷射而出。
最后考古人员使用“拐钉钥匙”,顺利的推起来自来石,人们终于推开关闭了数百年的几十吨的石门。定陵的发掘工作总体上还是比较顺利的,文物的损毁并没有发生在发掘初期,而是在发掘之后,这是所有人都没有料到的。
(六龙三凤冠)
明定陵损毁的文物
在定陵出土的三千多件文物中,丝织品应该是历史价值最高的文物。在定陵发掘前,民间很少能见到明代的丝织品,保留至今的实物更是微乎其微。定陵当时出土的整匹丝织品,每卷上都有写着尺寸、时间、产地等。
然而由于当时保护经验不足,考古人员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加入软化剂,涂抹在后来半腐的丝织品衣物上,几个月后这些丝织品全部变黑、变硬、变脆。再加上当年的文物储存环境太过简陋,大部分丝织品已支离破碎。
(三龙二凤冠)
后来因为别的原因,考古学家们停止了发掘,已经打开的定陵被搁置,大部分的珍贵布料和木料,直接暴露在自然环境下,迅速干枯腐败。万历皇帝的金丝楠木棺材被扔到野外,让人劈了当家具使用。
万历皇帝和孝端、孝靖两位皇后骨架完好,头发软而有光,后来更是被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定陵出土的三千多件文物在普通的平房中放置了近六十年,四年前这些珍贵的文物才被搬迁至新修建的地下文物库房中。
(缂丝十二章衮服龙袍)
定陵的发掘很快引发了海内外艳羡的目光和赞叹之声。然而由于但是技术落后,挖开容易,保护起来却很难,很多奇珍异宝遭到无法修复的毁坏。后来便停止了帝王陵墓的发掘,不主动发掘帝王陵从此成为考古界的一个定规。
明定陵保存的文物
定陵中的随葬物品多大三千余件,这些文物中有衣冠服饰、袍料匹料、宫廷器物和丧葬仪物,可谓是品类丰富,世所罕见。孝端皇后棺椁中除身上的金缎被和褥垫外,还有百枚“消灾延寿”金钱及其它随葬品。
(罗地洒线绣百子衣)
万历的棺椁中塞满了各种陪葬品,除织锦被织饰匹料外,还有头戴的乌纱翼善冠,腰间的玉带等。经过清理共发现金器数百件,其中几种金冠最为精美。各种袍饰匹料达六百多件,缂丝十二章衮服龙袍和罗地洒线绣百子衣最为珍贵。
万历的金丝翼善冠,全是用极细的金丝编织堆垒出的二龙戏珠图案,造型生动活泼。龙冠外表不露丝毫接头,体现出其制作的高超手工技艺。龙冠上面镶嵌的宝石多达一百二十余颗,珍珠五千多颗均为金丝串起。
(十二龙九凤冠)
皇后凤冠共有四种,即孝靖皇后的三龙二凤冠和十二龙九凤冠,孝端皇后的六龙三凤冠和九龙九凤冠。其中六龙三凤冠上六条龙均由金丝编织而成,三只用翠鸟羽毛粘贴的凤居下。冠上共有宝石一百二十八块,珍珠五千四百余颗。
十二龙九凤冠共有宝石一百二十多块,珍珠三千五百多颗。九龙九凤冠共嵌红宝石百余粒、珍珠五千余颗,凤冠共重两千三百二十克。三龙二凤冠采用的是点翠工艺,顶部是用金丝编制的三条金龙,冠口一周镶嵌红宝石花朵。
缂丝十二章衮服龙袍的底纹上布满字图、寿字图、蝙蝠和如意祥云。前后身和两袖缂丝制作十二个团龙,每个团龙周围饰有八种吉祥图案。缂丝工艺繁杂,熟练织工一日只能完成一寸,要完成这件龙袍需要连续不断的织造十年之久。
罗地洒线绣百子衣是孝靖皇后棺内的随葬品,在前后襟与衣袖上共绣有一百个活泼的童子,周围饰八宝,还有花卉组成的图案,有多福多寿的寓意。除以上文物外,还有其它的金银器、玉器珠宝等,可谓是琳琅满目。
一些皇帝在自己驾崩后,通常都会带着生平使用的东西,或者有纪念意义的东西到自己的地宫中,这当中可能是皇帝生平的冠帽,也可能是皇帝日常把弄的文玩。
今天就让我和大家聊一聊在明十三陵中,万历皇帝的定陵中出土的各种文物吧。
金丝翼善帽
这个帽子是在万历皇帝的定陵中被发现的,是当年神宗皇帝的金丝帽,这个帽子的形状是典型的明朝时期的冠帽,他因为是皇帝使用的,所以通体都是名贵且尊贵的明黄色,它的形状是有三个部分组成,立体感十足,给人一种威严的感觉。而且这个帽子都是由“金”材料制作而成,不仅是从金钱价值上,还是在研究价值上,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十二龙九凤冠
十二龙九凤冠的主人是孝靖皇后。凤冠一直是皇后最为重要的东西,正所谓皇帝为龙,皇后为凤。这顶十二龙九凤冠就从外表看,是由深蓝、金黄以及宝石点缀而成,象征着“母仪天下”的皇后。其实在定陵中出土的不仅仅有十二龙九凤冠,还有九龙九凤冠、六龙三凤冠、三龙二凤冠。
冕旒冠
冕旒冠是皇帝参加祭祀时使用的冠帽,象征着皇帝的权威和权力。冕服是从古至今一直延续的帝王传统,也是一种中国帝制的传承。但是冕旒冠的这个传统,在满人进关,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政权后,便将冕旒冠这个帝王服饰给废除了。此为从明定陵中出土的冕旒冠。
明神宗乌纱翼善冠
这个明神宗的乌纱翼善冠是在中国1958年的时候出土的,据专家学者们告知,当专家们发现明神宗乌纱翼善冠时,这个冠帽正带在明神宗的脑袋上,由此可见明神宗对这顶帽子的重视程度,也由此可以看出这顶帽子的深刻意义。
黄金酒壶
这个酒壶的全身都是由黄金制成,尽显了皇家的派头。这个酒壶和传统的酒壶不同,这个酒壶的其他设计,例如酒壶把、酒壶口都与平常的酒壶没有什么不一样。但是这个黄金酒壶的腹部是以方形的设计,而且在这个方腹上还点缀着宝石、白玉,实属惊艳众人的佳作。
万历皇帝龙袍
我们最后一个介绍由定陵出土的文物,便是明朝万历皇帝的龙袍。这个件龙袍是万历皇帝的“正装”,古代高超的制作手段,使得这个万历皇帝身穿过的龙袍,即使是在1958年被挖出来的时候,当中的颜色以及纹饰还有色彩。要知道这件衣服已将在地下沉睡了有300年,是它见证了万历的一生,不论是万历的早年勤奋,还是万历皇帝后来的懒政。
这件龙袍身长为134cm,两个袖子长240cm,当中的设计显示出了明王朝的大气和不凡。
在这整件龙袍上,两个袖子上印着两条龙首,这个两个龙的龙首是向上的,显示出了这件衣服主人的地位和尊贵。
万历皇帝的早年有张居正辅佐,也算的上是一位明君,可是因为张居正在对待万历的管教上过于严厉,这便直接导致了万历皇帝后期将对于张居正的不满,将自己那段时间对于欲望的压抑,在张居正去世后,得到了最大化的释放,(这也是为什么在后来万历对张家抄家的原因之一)。有人说万历皇帝的懒政是和他的皇爷爷嘉靖皇帝相同,但我不这么认为,因为嘉靖皇帝并不是懒政,而是一种对群臣的驾驭,可万历皇帝仅仅只是懒政,在对待国家大事上,没有嘉靖有能力,也没有嘉靖有谋略。
【首次官方主持发掘的皇帝陵墓】
定陵,是大明朝万历皇帝朱翊钧(就是那个特别不爱上朝的皇帝)和他的两位皇后合葬的陵寝,大概在435年前,其形制和规模在大明皇陵中都算的上不小的,其地宫门的深度竟然足足的达到了27米之深,这座陵墓在五十年代是由郭沫若和当时的北京副市长吴晗(本身是个明史专家),上报给国务院被批准后进行挖掘。所以定陵的开始成为我们考古历史上第一所主动挖掘的帝陵,也是目前唯一一处被打开地下玄宫的明代皇陵。
当年虽然在挖掘的过程中屡屡碰壁,以至于差点没有成功,但后来挖到一个指路石,从而为考古队知名了挖掘方向,在顺利挖到定陵的金刚墙后,这座密封了几百年的帝陵地宫大门被缓缓开启了,整个帝陵地宫分为前殿、中殿、后殿三部分,万历帝和2个皇后的棺椁都放置在后殿的棺床上,考古队员在这三个棺材里面共清理出将近3000件的宝物,其中金银材质的器皿都完好的保存了下来,瓷器也都完好无损,但大量的丝织品由于当时技术条件不够,被大量的毁坏了,几乎没有成匹的丝绸保存下来,当然在宝物中,最厉害的当初万历皇帝的金冠和皇后的凤冠,这些都成为了价值连城的无价之宝,目前这些文物保存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其中有一件凤冠是古代中国展区的展品,大家可以前去看个明白。其后玉器、珠宝、木器、锡器也都有出土,目前保存完好,基本都在博物馆的库房之中。在下面给去定陵的朋友做个小小的提醒,定陵门口的定陵博物馆中的文物都是复制品,看看就得,别当真。
下面是笔者亲手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拍摄的凤冠,特发几张给大家过过瘾。
金银器皿,刀剑盔甲,代替殉葬的陶勇,金丝冠,掐丝珐琅凤冠和金银饰品,玉器玉带这些耐氧化的文物保存下来了,其他的丝织品,瓷器基本全部严重氧化毁坏了,这包括定陵出土的缂丝共8种29件,出土时多已残碎不堪,有的只残存一些碎片,现在只能看到它们复制品。
定陵的发掘是灾难性的,1955年10月,当时的中科院院长郭沫若,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文化部副部长沈雁冰、人民日报社社长邓拓、中科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所长范文澜,大作家茅盾(沈雁冰)等历史学大家联名上书《挖掘十三陵的报告》,请求国务院批准发掘明成祖朱棣的长陵,后经周总理批准,正式开始考古发掘。
一开始发掘对象是北京明十三陵的祖陵,也就是明成祖永乐皇帝的长陵,以解开明迁都北京,永乐大典,靖难之役,建文的下落,郑和下西洋等等谜团。但由于长陵的规模和面积,以及其历史的重要性(长陵是十三陵中保存最完整的,李自成和清廷皆没有破坏,金丝楠木祾恩殿以及明楼保存至今),导致长陵的发掘难度非常大,再加上明朝皇帝陵地宫的建造方法,根本无法找到长陵地宫金刚墙的砖券入口。
于是,转而发掘备选的万历皇帝的定陵,定陵是明朝第十三代皇帝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的陵墓,朱翊钧也是明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对晚明历史研究有着丰富的价值(定陵和永陵的明楼均为石仿木结构,没有焚毁)。
但反对发掘明陵的专家也不在少数,比如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中科院考古所副所长夏鼐。他们认为以当时的考古技术落后,挖掘明十三陵,四百年余年的地宫一旦被强行打开,会出现的文物大量损毁,但反对没起作用。
1956年5月,发掘队在赵其昌队长的带领下,历史专家组的分析下,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打了两条探沟找定陵地宫正门前的的砖券口(来去是梦),以便能找到地宫入口,但一直就没找到。直到挖出一块刻有““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的石头,经过辨别分析是当时修建定陵的工匠将定陵修好后,不知道朱翊钧什么时候驾崩,怕再也找不到定陵砖券的入口而特意留下的。
顺着砖券一直挖到了定陵地宫左配殿(本来准备安放孝端皇后)的金刚墙,在挖开金刚圈的大方石砖后,地宫内部释放出大量烟雾气体,发掘队为了防止有毒或有陷阱,还扔了只鸡进去,发现没有危险后,发掘队才打着手电,在迷雾中进入左配殿(纪录片是后拍的)。
但是发现左配殿除了棺床空空如也,直到打开定陵地宫的后殿才发现万历帝及孝端,孝靖两位皇后一同被安放到地宫后殿的棺床上(中殿同往左右配殿的券到过于狭窄)。
地宫中的青花云龙大瓷缸中长明灯油已经固化,由于地宫关闭之后,长明灯的燃烧将氧气逐渐消耗,所以打开地宫后大量的氧气进入深达27米(十多层楼深,1195平方米的地宫)。
打开万历帝后的棺椁和随葬的红漆大木箱,大量的瓷器被氧化,逐渐变成一碰就碎粉末,丝织品更像是被泼了硫酸,变得卷曲发黑,逐渐硬化碎裂。
而接踵而至的政治运动又把定陵当做了“最大的封建地主头子”的坟墓,万历帝后的尸骨被用筐抬到定陵门前的广场烧毁。
金丝楠木棺椁被拆散扔到了山里(有乡民捡回去做家具),就连定陵的明楼都要用红漆涂抹画上向日葵,可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些文物能保存下来实属不易。
定陵发掘文物被毁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以至于国家文物局再未批准发掘帝王陵(抢救性发掘除外),这才让秦皇汉武,唐玄宗,明成祖,清世宗能安睡到今天(郭沫若提出发掘唐乾陵等多座帝王陵墓)。
本人因工作原因数次见过当时的发掘队队长赵其昌赵老(当年身体很好,世纪初),也有过长时间交流,赵老还签名送了我一本《十三陵的传说》。
但当年请求发掘的专家们则在政治运动遭受了不公正的对待。
1969年,吴晗在“文革”中含冤惨死。沈雁冰(茅盾)在“文革”中沈雁冰遭受到了冲击,于1981年因病去世。邓拓也遭受很大冲击,于1966年含冤自尽而亡,终年54岁。范文澜遭受到冲击,于1969年在北京病逝,终年76岁。
这并不是迷信什么玄学报复,这些历史学家的出发点是还好的,一座定陵解开能一段明朝最重要的历史,但他们脱离了当时的科学水平和政治条件的认知。今天十三陵定陵出土的文物可以在长陵的祾恩殿和定陵门口的定陵博物馆看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预约参观。
来去是梦 成败皆空
图片来源于网络
感谢您的阅读
欢迎您的关注
万历帝后棺椁旁边放置了许多装满随葬品的木箱,历经三百多年后木箱已经全部腐烂。明代青花、金壶金盘、珠宝首饰等都暴露在外。万历的棺椁是迄今唯一一个被考古学家打开的皇帝棺椁。
【出土酒器】
地宫清理出的文物除了祭祀用的礼器,绝大部分都是皇帝与两位皇后的生活用品。其中有大量精美的酒器,万历后期沉迷于酒色,就是这些酒器陪伴他度过沉沦的生活。酒器多为金玉、宝石制品,稳定性强,因此在出土后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出土武器】
万历皇帝生前也想越马横刀,但是群臣都反对他亲自统领军队。所以万历的戎装基本就没派上过真正的用场。【万历的皇冠】
这件皇冠前后各十二串珠子,据说这是为了在庄重的礼仪活动中,提醒皇帝时刻保持端正的姿态。【万历金冠】
整个金冠需要150根细如丝发的金线经过非常复杂的工艺才能制作完成。在万历帝后皇冠出土前,人们只在文献上看到明代帝后皇冠的样式记载,定陵文物为目前唯一的实物样式。出土时的样子万历所在的明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富裕的帝国之一。但是政治的腐败,让大明王朝日渐衰落。就在长城以北,强悍的少数民族女真正在崛起。【四顶皇后凤冠】
三龙二凤冠:这是由黄金、宝石、翡翠、珍珠编织而成的凤冠。中国传统京戏的服饰就取材于明朝服饰。万历两位皇后的凤冠堪称世界上最贵的帽子(想必也十分沉重),上面的珍珠就有3000多颗,还镶嵌大量宝石。作者:“小方说历史”团队
欢迎关注公众号“小方说历史”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欢迎点赞和评论定陵是明十三陵之一,坐落在大峪山下,占地182000平方米,是明朝第十三位万历皇帝朱翊钧的皇陵。皇陵一般很少在皇帝刚成年就建造,而定陵的修建却是在万历刚成年之初就开始建造。
由于当年发掘定陵时保护不当,除了皇帝的金冠等一部分金银玉文物,其余大部分大量丝织品未得到有效保护,迅速风化,所以最后得以保存的文物不足3000件。因此定陵的发掘也被认为是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剧。了解了基本情况后,下面我们就来简单探究万历定陵中到底发掘出哪些国宝级文物。
金丝蟠龙翼善冠
1957年,进入定陵的考古研究人员在万历皇帝骨骸的头侧发现了一个精美圆盒,圆盒内装有一顶以金丝制成的翼善冠。据资料记载,这顶翼善冠高24厘米,直径17.5厘米,重826克,冠身用极细的金丝编织而成。下缘内外镶有金口,冠的后上方有两条左右对称的蟠龙于顶部汇合,龙首在上方,张口吐舌,双目圆睁,龙身弯曲盘绕。两龙之间有一圆形火珠,周围喷射出火焰。这件出土文物即是后来闻名于世的"金丝蟠龙翼善冠"。由于这是至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的皇帝金冠,所以意义非凡。
万历皇帝龙袍
只可惜当年郭沫若非要挖掘皇陵,又没有足够的技术支持,这件封尘已久的龙袍在与空气接触后迅速氧化,成了如今我们所见到的碳化破碎了。也正因此,才从此定下了对皇陵只能进行抢救性挖掘的规矩。
冕旒冠
冕旒冠为皇帝祭祀所用,在定陵中出土两顶。
黄金酒壶
万历专用的黄金酒壶。
皇帝玉带
白玉革带是系于袍最外的一种代表身份地位的饰物,以玉带最为珍贵。
拜“铁骨铮铮”郭某所赐,新中国唯一发掘的定陵被打开,让我们世人看到了完整的帝皇陵寝的真实面貌。
定陵是大明王朝万历皇帝的陵寝,也是新中国唯一一个主动发掘的皇帝陵寝,由于在当时的技术条件和环境下,贸然的打开了定陵地宫,导致了很多的珍贵文物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再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也导致了很多的文物遭受了人为的破坏,甚至连万历皇帝的尸骨和珍贵的金丝楠木棺椁都被烧毁,非常令人惋惜。
但是依然有很多的珍贵的文化被保持了下来。主要分为以下几大类。
一、磁器类
二、金银器类
三、丝织品类
四、玉器类
有专门展览的博物馆吗?图坦卡蒙的拖鞋从小到大一切物品全部埋葬了,全部是内务府御用作坊全套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