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常识

如果崇祯继位之后,没有杀魏忠贤,而是继续让其参政,大明的走向会是什么样?

提问时间:2023-07-05 11:28关键词:魏忠贤

如果崇祯继位之后,没有杀魏忠贤,而是继续让其参政,大明的走向会是什么样?

点赞1、宜宾市 网友:夏末记忆

感谢邀请。其实现在有许多人能够发出这样的疑问,只需搞清楚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魏忠贤这个人到底怎么样,也就是到底能力怎么样;二是魏忠贤这个群体,也就是专权宦官在明朝到底扮演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只有明白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所有疑问就迎刃而解了。

(一)魏忠贤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根据有关史料可以看出,魏忠贤的家庭情况在当时应该还算可以,最起码他有媳妇,还有一个女儿,而且史书中说他“少无赖”,也就是一个无业游民,要知道在古代家庭没有一定的基础,孩子早早都开始找工作干活了,而魏忠贤而可以不从事生产劳动。

魏忠贤之所以进宫,史书中也交代清楚了。“与群恶少博,少胜,为所苦,恚而自宫”,也就是魏忠贤经常与这些地痞流氓、恶少们赌博,并且他这个手气忒背,经常输为赌债所逼,最后没办法,为了躲债,就一狠心给自己一刀子,进宫找工作了。

魏忠贤毕竟是混过社会的人,相比那些从小在宫中长大的太监,他会更加有眼色、更加讨好人。进宫后魏忠贤就拜在一个姓李的太监门下当义子,改名为李进忠。随后搭上魏朝、王安这些有权势的太监,跟着第三者插足魏朝、客氏之间,与客氏确立对食的关系。客氏是朱由校的乳母,等到朱由校即位后,魏忠贤和客氏并受宠爱。客氏被封为奉圣夫人,魏忠贤破格从惜薪司升任司礼监秉笔太监兼提督宝和三店;客氏的儿子侯国兴、弟弟客光先以及魏忠贤的哥哥魏钊也被荫封为锦衣卫千户。

接触到权利的魏忠贤开始充分发挥自己在社会上积累的害人能力。先将情敌魏朝逐出皇宫,独霸客氏;跟着将顾命太监王安诬陷杀害,将其名下的阉官全部斥退;从此魏忠贤用司礼监王体乾和李永贞、石元雅、涂文辅等人为羽翼,在宫中大权独揽。

明朝一直存在一个矛盾,就是皇帝总是与文官们不对付。这些文官们都是标榜清流的士大夫,形成了官僚政治集团,被称为“东林党”;这些人里面有许多经历了几十年的政治风云历练,都占据了许多重要位置,而且左右着舆论的力量。熹宗朱由校之前经过“移宫案”,就对士族官员产生反感,就对身边魏忠贤、客氏这些人非常依赖。

其实起初魏忠贤对东林党人是非常仰慕的,但是这些士人非常高傲,在他们眼中根本瞧不起这个痞子太监的魏忠贤。后来魏忠贤开始借助皇权的支持,极力打压东林党人,同时为皇帝挡住了许多士族的口诛笔伐。

魏忠贤在向东林党靠拢失败后,开始自己培养朝堂势力。让自己的党徒入阁拜相,顾秉谦、魏广微、黄立极、施凤来、张瑞图、来宗道、杨景辰等内阁大臣都是魏忠贤的党羽;广受义子,最有名的为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五虎”为文职,为工部尚书兼左都御史崔呈秀、一年内由太仆少卿六迁至工部尚书的吴淳夫、一年内由大常少卿升至兵部尚书的田吉、太常卿倪文焕、左副都御史李夔龙;“五彪”为武职,为左都督田尔耕、锦衣卫都指挥佥事许显纯、锦衣卫指挥崔应元、东厂理刑官孙云鹤和田尔耕的心腹杨衰;“十狗”之首的是周应秋,此人善烹饪,魏忠贤的侄子、肃宁伯魏良卿最喜欢吃他烧的猪蹄,升至左都御史有赖于此,被人称作“煨蹄总宪”;十孩儿四十孙更是人品繁杂,如李蕃、李鲁生由知县分别擢御史、给事中。

大权在握的魏忠贤,控制着朝堂内外。被称为“九千岁”,也就是名副其实的二皇帝。其党羽极力讨好他,开始为他在民间制造舆论,为其修建生祠。首建生祠的是浙江巡抚潘汝祯,作为对此举的鼓励,潘汝祯升为南京刑部尚书。朝野上下的官员,无论是想升迁,还是谋事,都必须走魏忠贤的门路。辽东巡抚袁崇焕也是较早为魏忠贤建生祠的官员。

朱由校在位七年就病死了,死后传位给弟弟、信王朱由检,也就是崇祯皇帝。崇祯皇帝即位后,魏忠贤想企图控制皇帝继续大权独揽,就像崇祯进献国色美人四人。奈何年轻的崇祯皇帝此时正雄心正盛,想有一番作为,不吃魏忠贤这一套。不久就将魏忠贤免职发配凤阳守祖陵,魏忠贤在路上上吊自杀了。

魏忠贤在天启年间也启用了赵南星、孙承宗等能臣良将,所建立的关外防线在今后十数年间阻止清兵入关发挥了巨大作用。后来崇祯年间,辽东形式恶化,相比天启年间辽东形势更为利于明朝,因此许多人认为魏忠贤在的对外工作还是有些功劳,不应予以否认。那么事实究竟是什么样的,我们下面来讨论一下。

(二)魏忠贤这个专权太监到底扮演的什么样的角色

宦官专权在中国历史上自古就有,其中最为著名的有汉朝、唐朝、明朝时期的宦官专权。但是他们还是有区别的,汉朝是宦官集团与外戚集团,唐朝是宦官集团与武将藩镇集团,明朝是宦官集团与文官集团。他们都是在皇权受到威胁后,在皇权的支持下,身边的宦官开始进去权利中心,最终形成专权。但是汉唐两朝宦官集团最终发展到失去皇权的约束,宦官们甚至可以决定皇帝的废立;而明朝的宦官专权始终没有脱离皇权的支持,如果离开皇帝的支持,这些专权宦官们立刻会被文臣集团排除权利的中心。

明朝专权的宦官有许多,在《明史》中特意为他们整理了两传。比如有:王振、汪直、梁芳、李芳、冯保、陈矩、王安、魏忠贤、王体乾、崔文升、王承恩等,依托宦官的大臣被称为“阉党”,《明史》同样为他们列了一传。比如有:焦芳、张彩、顾秉谦、崔呈秀、刘志选、曹钦程、王绍徽、霍维华、阎鸣泰、贾继春、田尔耕等。

明朝的专权宦官是皇帝受到士族文官集团的威胁后才被推出来的,其实质是代表着皇权。宦官们就是皇帝与大臣们之间的隔离带,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皇帝与大臣直接发生冲突。

因此,有人说魏忠贤时期,也重用一些有才能的人,在国家边防上做出了积极贡献。其实不管哪个时期,总是有一些有才能的人需要被放在关键的岗位上,辽东地区关系到明朝的边防安全,无论是魏忠贤、还是后来的崇祯皇帝都必须将一些有能臣良将摆在这个关键位置。至于崇祯皇帝后期,辽东边境恶化,固然离不开崇祯皇帝个人的原因。

崇祯皇帝即位后,铲除魏忠贤其实是势在必行。因为此时的魏忠贤权利已经达到替代皇权的地步,崇祯皇帝要自己掌权就必须将能够替自己作主的人踢开。最终问题出现在,崇祯皇帝在铲除魏忠贤后,没有及时填补皇帝与大臣之间的权利真空,或者说崇祯皇帝在铲除魏忠贤后并没有更好的处理与文臣集团之间的关系,致使在后期面临着无人可用的囧局面。其实与其说魏忠贤有功与明朝,还不如骂明朝皇帝怠政,明朝大臣勾心斗角、不作为,明朝制度自身有缺陷。

点赞2、宜春市 网友:凝霜孤狼

明思宗朱由检,于公元1628年继位,史上称为崇祯皇帝。

如果崇祯重用权臣魏忠贤,明朝的覆灭还可以提前。

自古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朝不可一日无主,一国不可有二君。权奸当道,忠良含冤,山河变色,民不聊生,内患无穷。

治国理政,务必主其政,忠臣辅佐,铲出内患,驱逐外寇,才是治国上策。若主上昏庸,信用馋臣,忠良无有用武之地,导致江山破败,敌人有机可乘。所以明朝的灭亡,是由崇祯疑心重,没有重用大将袁崇焕,反将爱国将领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启用洪承畴镇守辽东,最后被吉特氏的美色感化了。镇守三山关将领吴三桂,又因陈圆圆的安危,担心李自成的大军功克北京时的举止,最后顾美人,而不顾明朝,弃明投清,崇祯绝望在煤山自杀,公元1644年明朝灭亡。崇祯在位十七年。

点赞3、定西市 网友:等不起

如果崇祯没有杀掉魏忠贤,那么大明的灭亡可能会推迟,但是它灭亡的结果不会改变。

想知道魏忠贤未死,大明会怎样,我们需要分析两点:第一是魏忠贤掌政的时候做了什么;一个是魏忠贤死后大明发生了什么,当我们知道这两点的时候,我们就能很好的分析大明的走向会怎样。

首先,我们要知道魏忠贤掌政的时候的“政绩”:

第一,迫害东林党。

说起魏忠贤,我们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贪污腐败,残害忠良,欺君罔上的形象,但是这些形象是因为记录历史的是史官,是文人,是被迫害的东林党人。东林党最初人员的确是一群清流,但是到了天启年间,这些清流大部分已经死的死,隐退的隐退,而真正在朝廷上说的话东林党人已经所剩无几,而东林党的名声太旺,很多慕名的官员都自称东林党,一些不得势的官员也加入了东林党,可以说这个时候的东林党除了头头那几个人是真正的清流,剩下的人什么三教九流的人都有,所以成为执政党之一的东林党自然就开始了党争,可是他们的党争是在为民请命吗?

“海内士大夫多附之,“东林”之名自是始。既而“梃击”、“红丸”、“移宫”三案起,盈廷如聚讼。与东林忤者,众目之为邪党。”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东林党势大,甚至引发了“红丸”等三大案,只要是跟东林党政见不一的都被称为邪党,这样的东林党已经不能称为清流的代表了。而魏忠贤掌政之后,开始疯狂打压迫害东林党,而东林党有主张“天下之是非,自当听之天下”,就是天下是非由民间百姓来决定,可是掌握这些民间舆论的自然是东林党,所以迫害东林党的魏忠贤自然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恶名。

第二,征收工商税。

魏忠贤上台之后发现了国家的一个大问题,就是国库没钱,而主要原因是是蒙古辽东从没有停止过骚扰,军费需求大:而广大农民的赋税很重,可是百姓没钱可交:士绅根据朱元璋定下的规矩,不用交税:江南地区的商人又不用交税,其实他们大部分是东林党的支持者。

面对这个问题,魏忠贤恢复了征收工商税的政策,但是对于西北这类的贫困地区他采取减免税收的措施,这个政策实施之后,仅仅江南的茶叶税就有20万,国库也因此而渐渐充盈,虽然他也从中捞取了很多好处,但是很多税收他也用在了战事上,解决了天启年间的军费问题。

而在天启年间,虽然商人的税收增加了,但是对广大百姓来说赋税并不是很重,因此天启年间没有一次农民军起义,按理说赋税越重越容易导致起义,但是天启年间没有,可见人民比较安居乐业的。

第三,坚守辽东。

不得不说,魏忠贤的确是一个奸妄小人,贪污受贿,残害忠良,任人唯亲,但是他知道自己的一切来源于皇帝,如果国家灭了,皇帝没了,自己什么也不是,因此他很重视北方的边防问题。

有人说魏忠贤掌政之后北方的军饷连年减少,为什么还说他坚守辽东?那时因为魏忠贤他贪,但是他为了守卫北方,不贪军饷,但是他不会让边军将士们贪,为什么魏忠贤掌政之前北方军饷那么多却还连年败仗,那时因为那时候的军饷其实不是给士兵的,而大多都进了官员,将军的口袋里,他们为了贪更多钱,自然是要的军饷很多,但是魏忠贤是谁,东厂的头头,眼线几乎遍布天下,他知道北方都多少兵,需要多少钱,而且明朝的地方是一直有宦官监督的,所以他知道军饷需要多少,而且有自己的“儿子们”来监督那些贪墨之人,也因为他贪,所以他不想多出一分钱,但为了自己的地位,也不会少一分钱,这也间接的打击了地方的贪腐,一个人贪不可怕,可怕的是所以的官员都贪。

那么,在魏忠贤死后有发生了什么呢?

第一,东林党重新执政,党争不断

魏忠贤死后,东林党自然而然的死灰复燃,但是这时的东林党早已经不是天启年间的东林党了,他们的清流,风骨早已不在,贪污受贿者大有人在,而且他们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不断打击其他党派官员,导致政局动荡不安,而掌权的东林党都是一群书生气十足的文人,他们只凭一张嘴来干事,只会空谈,何谓空谈误国,完全可以来形容这帮东林党人。而且在李自成大军兵临城下之时,崇祯向这些臣子借钱,一个个抠门的要死,但是起义军却从他们那里搜刮到了数万两白银,并且在城破之时,阉党大部分都壮烈殉国,东林党殉国者却无几人,可见东林党之腐朽。

第二,废除商业税等。

这些东林党人大部分是南方地区的大商人,大地主的靠山。于是东林党人废除了工商税和海税等税法,但是加重了农民的赋税徭役,连贫困的西北地区都不放过。导致国家的财政收入一年不如一年,加上东林党人的贪污,国库逐渐亏空,而此时西北地区有爆发了非常严重的自然灾害,旱灾,蝗灾非常严重,可是东林党人除了在嘴上感叹一下人民困苦,却什么也不做,只知道自己揽财,导致西北地区农民起义频发,甚至出现李自成,张献忠这样的起义首领。

第三,削减军费,杀害忠良。

在东林党执政之后,不但削减了北方的军饷,而且沿途官员还进行克扣,并且毛文龙被袁崇焕所杀,可以说北方只靠袁崇焕一人在撑着,但是在袁崇焕击退皇太极之后,将袁崇焕凌迟处死,导致关外无将可守,而袁崇焕五年复辽耗光了明朝的国库,军士无军饷可用,最终李自成攻入北京,清军入关,明朝灭亡。

综合上文,我们可知,如果魏忠贤没死,那么就不会有东林党的出头之日,即使西北发生各种自然灾害,国家依旧有足够的银两来赈灾,西北人民也没有那么重的徭役赋税,就不会爆发农民起义,而自大狂妄的袁崇焕不会得势,虽然清军迟早会强大到覆灭明朝的程度,但明朝也不会这么快的灭亡。

平心而论,魏忠贤这个人为了巩固权势,贪污受贿,党同伐异,残忍歹毒,但是在国家层面上他还是心系国家,讲求原则的,这与治国乏术的东林党是绝对不同的。

点赞4、保山市 网友:醉离殇


应该会延续几十年吧,当然这里不是说魏忠贤的作用多大,而是说崇祯帝如果不杀魏忠贤的话,那么意味着崇祯帝在政治上成熟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接下来宋安之来说说。

魏忠贤在最近一段时间,被很多人给无限抬高,比如说魏忠贤当权期间后金(大清)在东北寸步难行,比如说崇祯帝后悔杀魏忠贤,临死之前还下令安葬了魏忠贤等等。

但是很明显这些都经不起推敲,根本不是真的。

客观来说,魏忠贤的重要性在于他可以攻击东林党,使朝局平衡,皇帝可以居中调节,不至于被蒙蔽甚至大权旁落。

崇祯帝如果不杀魏忠贤的话,并且允许其继续参政的话,那么说明崇祯帝政治上很成熟了,说明他会用帝王心术了,知道制造魏忠贤的阉党和东林党互相攻击的局势,然后自己来居中调节,从而真正的大权在握的,不至于被一党独大的东林党所蒙蔽。

那么崇祯帝既然在政治上成熟,帝王心术可以的话,自然是不至于将明朝搞得亡国,怎么说都可以使明朝延续个几十年的。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点赞5、新余市 网友:故事还长

魏忠贤由于受到天启皇帝的信任,号称九千岁,一朝权在手,就来把令行,对他不喜欢的朝臣能致于死地,所以招来骂声一片。

但魏忠贤掌权时也有做得好的地方,就是他制定执行的税收政策,能让国库充盈,辽东边关的军饷从未拖欠过,清兵虽长期处于攻势,但也没有能力入关内。

崇祯皇帝在没有培养出得力的左膀右臂时,就清除掉代皇帝行权的魏忠贤,使权力落入到东林党人手里。东林党人是江南一带富庶之地通过科举中进士逐渐占据了朝庭大部分重要官位的团伙,这伙人上位后比魏忠贤更坏好几倍,他们出于私心把富庶地区的工商税压低到几乎没有了,大笔财富就落到他们的家族里,同时抬高贫瘠的农业税,造成国库空虚,拖欠辽东边关军饷成为常态,西北地区抗税成就了李自成起义,使大明王朝完蛋。如果魏忠贤能继续为朝庭出力,金兵攻入关内是遥遥无期的事。

点赞6、山南市 网友:万劫不复

大明不会改变灭亡的命运,而且还很有可能提前灭亡。

很多明粉都吹魏忠贤拯救大明于水火,但其实明朝的灭亡和魏忠贤是脱不了干系的。如果让此人继续执政,明朝也许亡的会更早。

魏忠贤当政时,到底做了什么?

我觉得这才是评价魏忠贤的关键。

  • 虽然魏忠贤主政时,清朝没有打进山海关。

  • 但是,这只能说明清朝的实力还有征服中原的程度。不能说明魏忠贤做得就很好。


事实则恰相反,正是魏忠贤削弱了明朝的实力。

但是,这其实是个慢性过程,直到魏忠贤死后才爆发。

魏忠贤掌权给辽东战场带来的影响——军饷逐年减少。

魏忠贤不是前线的指挥者。

他所能决定的不是怎么行军布阵,而是用哪些将领、怎么保障军需的问题。

但是,辽东战场的军饷是逐年减少的。


自万历四十六年(1618)到泰昌元年(1620),辽饷共发放有2000多万两,平均每年600多万两。

天启三年(1623)的辽饷是628万两。

天启四年(1624)魏忠贤彻底掌权。自此开始,辽东军饷逐年减少:

  • 四年为499万两;五年(1625)是298万;六年(1626)是104万;七年(1627)是146万。

在魏忠贤的加持下,这仗可是说是没法打了。这就是魏忠贤的“政绩”。

再让魏忠贤折腾几年,相信清朝会利用这些机会,提前入关的。

点赞7、公主岭 网友:被神譆歡

满人不一定入关,满人入关的时机简直是太好了。但城头大王旗一定会换。明末已经烂透了。没的救,烂尾了,打鸡血也不行,可不止一个魏忠贤,是一大群魏忠贤。即使寇准、刘伯温这样的名臣在世,给大明逆天续命,也只能多维持个三五十年。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历史文明有时倒退,但总的方向一定是向前发展。

点赞8、乌鲁木齐市 网友:你大爷

都说历史不容假设,但历史又往往因为一个偶发事件,而发生戏剧性转变。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使得历史独具魅力,引得后人不断研究、不断争论,并一直持续至今。

今天,我们就来假设一回明末的历史——如果魏忠贤不死,明朝起码还能延续几十年,几十年的时间,又会有多种可能性发生。

最大的一种可能性,就是若魏忠贤不死,东林党人决不会主导朝政,明朝运势,也不会那么快就江河日下。

魏忠贤贪也好、坏也罢,但有一点,他在涉及经济、军事等大事上,头脑是清醒的,策略是正确且延续的。

比如,魏忠贤重农抑商,减轻农民赋税,向工商业主等新兴资产阶级课以重税,这样做的积极作用,就是保持农民稳定、农业丰收。东林党人反其道而行之,结果失去了土地的农民揭竿起义,敲响了大明的丧钟。

再如,魏忠贤启用袁崇焕、熊延弼、赵南星等将领,并用人不疑,在军事指挥、兵员补充、军饷保障等方面,给予不遗余力的支持。因为有魏忠贤这个坚强支柱,后金在辽东战事中,一直未讨到便宜。倘若不是崇祯和东林党人合力自毁长城,后金入主中原,极可能变为黄粱一梦。

魏忠贤来自社会底层,文化不高,但熟知人情世故,处理人际关系游刃有余,而且在某些方面,还是比较讲义气、有担当、敢任事的,能团结一定的群体,办一些事儿。

反观东林党人,有风骨,有操守,有抱负,但致命的是,这些学富五车的文人雅士,高谈阔论、抨击朝政是好手,却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擅长的,就是一死报君王,最向往的,就是青史留下犯颜敢谏的美名。

一个空谈,一个实干,哪个对江山社稷有利,不言自明。

最后,我想说的是,崇祯性格刻薄寡恩、刚愎自用,他杀魏忠贤,重用东林党人,是想得个弃奸佞、用贤能的好名声。当东林党人把事儿搞砸了,崇祯又杀这个、斩那个,为的还是维持自己是明君、错都在别人的假象。这样一个把自身名利置于国家利益之上的庸才,连当个县令都不称职,又怎么能掌舵大明江山?

如此看来,后金能取明朝而代之,最应该感谢的,还是崇祯,碰上这样一个低能的猪对手,皇太极想不赢都难啊。

点赞9、芜湖市 网友:莫介懷

大明之灭,天灾人祸所致。当时气候寒冷,是历史上的小寒潮,天下各地大旱,颗粒无收是其一,其二是土地高度集中,失地农民求活无路,唯有杀官造反,求条活路,农民起义此伏彼起,剿抚皆难扑灭。其三是满清势力崛起,明朝廷中文官武将各为其私,相互攻讦内耗,使小小建奴坐大。魏忠贤一太监尔,何德何能系天下兴亡大任?

点赞10、茂名市 网友:凉生╰╯

前言:大明灭亡的主要原因在于王朝积弊、崇祯皇帝昏招连连、文官对武将压制的太狠,这些都不是一个权倾朝野的太监魏忠贤所能左右的,所以,即使魏忠贤能活到崇祯十七年,他也改变不了崇祯皇帝在歪脖子树下自缢而死和大明王朝灭亡的结果。

万历四十八年九月初一,继位仅一个月的明光宗朱常洛驾崩,随即,后宫势力和东林党之间为争夺皇太子朱由校的移宫案发生。

万历四十八年九月初五,移宫案的胜利方东林党拥立明熹宗朱由校继位。

明熹宗朱由校的继位标志着东林党数十年来一直追求的在朝堂上一家独大的梦想终于实现。

如果东林党真像他们标榜的那样忧国忧民且拥有真才实学,那么东林党在朝堂上一家独大绝对是大明之幸。

很不幸,东林党的真才实学全都被他们打着忧国忧民的旗号用到了争权夺利上,真到了治国安邦上,这帮人却是一筹莫展。

明熹宗继位后,东林党凭借所谓的拥立之功,向上压制皇权,向下对齐楚浙等党赶尽杀绝,朝堂上的权力几乎被东林党攫取殆尽。

与此同时,东林党又将目光放到了辽东,想要通过军事上的胜利证明自己绝非浪得虚名。结果,在东林党一顿猛如虎的操作下,辽东重镇沈阳、辽阳、广宁等地被后金攻占,大明在山海关外仅剩下狭长的辽西走廊。

东林党在明熹宗朱由校继位后的所作所为使得明熹宗看清了东林党妄图攫取朝堂上所有权力架空皇权和表面上忧国忧民实则祸国殃民的本质,于是,明熹宗对东林党起了打压之心。

由于明熹宗朱由校的父亲明光宗朱常洛在位仅一个月便驾崩,使得明熹宗继位时在朝中缺乏根基,所以,明熹宗就需要寻找到一股势力来帮助其打压东林党。

受制于明代的制度,后宫势力不堪大用;被文官集团各种明暗手段“修理”了上百年的武将勋贵势力也无法帮助明熹宗打压东林党;唯一能成为明熹宗臂助的只有宦官势力。

接下来,明熹宗就需要选一个领头人带领宦官势力打压东林党。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明熹宗最终选择了魏忠贤做为这个领头人。

明熹宗选择魏忠贤做为宦官势力的领头人的原因有三:

1、魏忠贤在宫中没有根基;

2、魏忠贤跟奉圣夫人打得火热;

3、魏忠贤为了上位不择手段。

在宫中没有根基,意味着魏忠贤便于掌控;跟奉圣夫人打得火热,意味着魏忠贤值得信赖;为了上位不择手段,意味着用魏忠贤打压东林党可以事半功倍。

在明熹宗的大力扶持下,魏忠贤开始了从一个小宦官到权倾朝野的大太监的崛起之路。

魏忠贤崛起的过程中,齐楚浙等党在朝中残余的大臣和一些看透了东林党祸国殃民的大臣纷纷投入魏忠贤麾下。

魏忠贤在明熹宗的授意下将这些大臣和宦官势力整合成了阉党。

天启三年,明熹宗下诏令魏忠贤提督东厂,预示着明熹宗对东林党的打压即将来临。

天启四年,魏忠贤借助汪文言案和熊廷弼案正式开始打压东林党。

“失道寡助”的东林党在阉党的全力打压下很快便溃败了。

东林党溃败后,魏忠贤在明熹宗的授意或默许下起用了一大批有能力的文臣和武将镇守边关、向地主富户和江南财阀加税弥补财政不足、赈济灾民并妥善安置。

这种情况下,大明在澎湖两次战胜荷兰,缓解了外部压力;大明普通百姓的负担得以减轻,缓和了内部矛盾,万历四十八年以来大明内外交困的局面有了极大改观。

虽然如此,但依旧改变不了一个事实——魏忠贤是明熹宗的“白手套”。

打压东林党、向地主富户和江南财阀加税这些得罪人的苦差事都让魏忠贤干完了,真遇到什么不可收拾的局面,明熹宗只要借口自己忙着干木匠被魏忠贤蒙蔽了,然后丢弃魏忠贤这个“白手套”就可以了。

什么是大智若愚?明熹宗这样的就是大智若愚的典范。

明熹宗要是能多活几年,大明肯定还能延续,但要指望魏忠贤这个“白手套”去解决王朝积弊、规劝崇祯皇帝不出昏招、改变文官压制武将太狠的局面都没有任何可能,所以,即使魏忠贤能活到崇祯十七年,他也改变不了崇祯皇帝在歪脖子树下自缢而死和大明王朝灭亡的结果。

点赞11、白山市 网友:小狐狸

天启皇帝其志不在江山社稷,在木匠活,他把皇权都给了魏忠贤。魏忠贤打击东林党,最终实现一家独大。魏忠贤被称为九千岁,架空皇帝,权力凌驾于皇帝之上,皇权受到极大威信,任何一个有责任心的人都不会放任不管。

崇祯皇帝即位,即便不杀魏忠贤,也会削弱他的权力。魏忠贤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必然和崇祯皇帝斗争,结果有两种,一种魏忠贤胜,大明朝灭亡;另一种是崇祯胜,阉党势力被削弱。两种结果,第二种可能性较大。

崇祯皇帝不彻底灭掉阉党,他在削弱阉党势力的同时,必然会扶持东林党势力,这样皇帝、东林党和阉党之间的矛盾会错综复杂,崇祯能处理好这复杂的矛盾,平衡好阉党与东林党的关系吗?我对此表示怀疑。

阉党势力被削弱,还能有多大作为?制造更多矛盾,徒增内耗罢了。

大明王朝外有清兵入侵,内有李自成农民起义,朝廷内部党争激烈,内耗严重,这样一来,大明王朝只会加速灭亡。

点赞12、百色市 网友:许寄禾。

结果还是会亡。因形势比人强,有三点:一魏当时已称九千岁,且结党营私已久,不论是纂权改政,还是皇为傀儡,因国力衰竭,官僚腐败,民不聊生引发起义四起。二是后金堀起强大,而明将袁崇焕恰是清兵克星,使努尔哈赤几败于城下,征途陏病而亡,其子皇太极也战无胜祘,有议和之意。恰被魏党余势离间奏本,被皇处剐。虽对袁所被害有争议,但袁对清南下数次决战长胜是实,且夲身对权倾一朝的魏忠贤及余党恨之入骨,欲加之罪何患无词?三,崇禎也对衰势虽祘勤肯,也积众难返,他也有帝王两通病:一是易杀掌兵功臣良将。这从汉高祖到朱元璋,除宋太祖能"杯酒释兵权"外,多帝恐危及皇权而"疑罪从有"。尽管也担心宦糸,外戚争权,但对有兵权的都是当朝及快处理。尤其怕克外敌的常胜良将,如岳飞,在快收复汴京时都加急唤回处死。崇禎处死袁,加速了清兵入关進程。二是此皇报委屈自尽而亡?因他死前喊出"朕非亡国之君,而尔等却亡国之臣耳",其实他只宫中勤肯,不明下情。不像像明宣宗(朱瞻基),微服民访,解民困而降税赋。这明朝有特点,处理官史之狠,历所罕见。从朱元璋起,处"罪臣",贪官,多剐刑甚至剝友,诛三族九族。这样,明末官员怕犯错,都懒政不管事,使政令不落,災乱不报,故李自成攻破北京,皇帝才惊大势已去,说出传世名言,除上两句委屈怒斥外,还为百姓说出:宁裂朕之身,莫伤吾民。却也悲壮令人敬佩不已!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