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为什么兵马俑中间的墙不能挖?

提问时间:2023-07-05 11:32关键词:兵马俑

为什么兵马俑中间的墙不能挖?

点赞1、海伦市 网友:嗜血宗師

2013年6月29日,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再次来到秦陵博物院参观,这是他第五次来看兵马俑,已经90岁高龄的基辛格当时是坐着轮椅参观的,当时他发出感慨:“中国的辉煌永远不会结束,兵马俑就是中国将会拥有光辉未来的证明。”

1974年,兵马俑横空出世,震惊世人。许多外国政要来到中国都必定要去兵马俑看一看。比如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法国前总理希拉克、美国前总统卡特、克林顿、里根、丹麦女王、伊丽莎白女王、普京总统 、法国总统萨科齐、马克龙及夫人等等。可见兵马俑的魅力所在。

“世界第八大奇迹”

我们都知道兵马俑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那么这名字是如何来的?这要感谢法国前总理希拉克。他曾在1978年和1991年两次参观兵马俑,参观过后他不禁感慨:

“世界上有七大奇迹,秦兵马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因为希拉克的这句话,兵马俑的名气更大了,越来越多政要来到这里参观,它也顺理成章成了“世界第八大奇迹”,与金字塔、奥林匹亚宙斯神像、罗德岛太阳神巨像、巴比伦空中花园、阿尔忒弥斯神庙、摩索拉斯陵墓、亚历山大港灯塔一起走上神坛,彪炳史册。

参观兵马俑的人络绎不绝,人们会发现兵马俑坑里有一堵堵厚厚的墙,这些墙究竟有什么用处?为什么不拆除掉?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其中奥秘。

规模最大的帝王陵

秦始皇陵园范围有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近78个故宫的面积。

世人皆知兵马俑坑其实是秦始皇的陵寝,秦始皇在公元前246年即位,那时候的他只有13岁,他即位不久就开始着手修建自己的陵墓,古今中外,许多统治者都是如此,比如埃及法老,他们不仅希望自己生前享有富贵,为自己的身后事也是操碎了心。

墓地规划设计由当时的丞相李斯负责,监工由大将章邯担当,历时37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帝陵”修建完成,成为当时规模最大,藏品最多的帝王陵。

修建秦始皇陵,劳民伤财,当时只有区区2000万人口的秦国,一共动用了70万精壮劳力,日夜不停劳作,许多劳工都因积劳成疾而死。为了缔造这一举世闻名的奇迹,无数劳动人民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地宫上面覆盖着厚厚的封土堆,把这神秘的帝王陵完好的隐藏在地底千百年,里面有坚固的土墙,秦陵周围地下还存在规模巨大的阻排水渠,还有起防御作用的水银渠,东西两条墓道,它的修建体现出我过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

精致而坚固的土墙

据史书记载,关中地区历史上曾遭受过8级以上的大地震,而秦始皇陵墓室却完好无损,这足以说明秦始皇陵的坚固程度,其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的土墙功不可没。

这些土墙全都是工匠们经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因为它的坚固程度超出人们的想象。研究人员发现,在这些土墙上有被箭头射击的痕迹,因此推断,当初在修建土墙时,为了测试土墙的坚固程度,士兵可能会站在远处用弓箭射墙体,如果箭能插进墙体,那么就是不够坚固,修好的宫墙必须推倒重建或者进行加固。

宫墙都是用多层细土夯实而成,每层大约有5-6厘米厚,工匠利用特定的工具,一层一层不断加固。

宫墙东西长约168米,南北141米,南墙宽16米,北墙宽22米。

墙主要起的是支撑作用,有了它这一地下土木工程才能建立起来。

坑里的构造类似于早年间百姓民房的构造。土墙的两边排列着许多高大的柱子,这些柱子是木制的,深深插入土里,柱上放置横木,横木比较粗壮,横木和土墙上密集地搭盖棚木,棚木比横木要细许多,棚木上铺一层苇席,再覆盖黄土,从而构成坑顶。

坑顶至坑底内部的空间非常大,现在我们的楼房,内部高度大概是2.6米,而兵马俑坑坑底到坑顶的高度为3.2米。兵马俑被放入坑道,工匠用宽大的立木封堵道口,这样一个封闭的地下坑道就完成了。

只不过,如今木制的柱子、横木、棚木、立门,早已经腐烂了,但是土墙却越来越坚固,屹立千年不倒。

拆毁土墙会破坏兵马俑

秦陵地宫占地面积16650平方米,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里面的兵马俑不计其数,最早发现了1号坑里就有兵马俑6000多个。

这些兵马俑在土坑里挨挨挤挤,排列整齐,想要拆毁土墙就要动用大型机械设备,土墙坍塌就会毁坏兵马俑,有人说,在拆毁土墙前把兵马俑挪出坑道,这更是不可取的,兵马俑每一个都价值连城,每一次挪动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更何况兵马俑数量庞大,想要挪动更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保留土墙是明智之举。

土墙的存在可以阻挡空气流动对兵马俑的破坏

兵马俑被发掘以后,完好保存它是重中之重。我们都知道参观兵马俑不可以拍照,因为照相机的闪光会对兵马俑表面色泽产生破坏,兵马俑刚被发掘时色彩还是很丰富的,发掘出来后,兵马俑表面的颜色经过氧化发生了变化,变成了现在人们所见到的土灰色。

兵马俑接触空气过后,15秒后就会氧化,4分钟内便会脱水、卷曲。这也是考古学家不敢轻易挖掘兵马俑的原因,我们目前只是挖掘了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据说兵马俑的整体数量有10万个左右。

这些兵马俑暴露在空气中,气流的流动也会让其表面产生细微的变化,产生风化反应。而土墙的存在,把兵马俑分隔开来,减少了空气的流动,对兵马俑起到了保护作用。

保留土墙是对文物的完整呈现

土墙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保留土墙是对秦始皇陵墓的完整呈现,秦陵的设计,独具特色,让人们对古代人民的才华叹为观止。

中国古代的墓穴目前发掘出来的也不少,但是有许多都经过了破坏,有的是因为陵墓本身设计不合理,早早坍塌,有些却是遭到了人为的破坏,而像秦陵这样大型的陵墓却能完好保存,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对于我们日后的建筑设计能提供很好的借鉴作用。

更何况,原汁原味的保存古迹,减少人为破坏和改动,才能向世人完整展示它的魅力。

结束语

千古一帝秦始皇不仅开创了伟大基业,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文化财富,兵马俑是我们文化史上的瑰宝,必将永远熠熠生辉。

点赞2、东营市 网友:灵魂尽头

为什么兵马俑中间的墙不能挖,里面有什么宝贝?(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看到这个问题,真的好巧,我这个月初刚刚到西安的西北大学参加培训,培训结束后,利用周末时间,顺便到了大名鼎鼎的华清池和兵马俑博物馆参观了一下。

去之前特意了解了一下兵马俑,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参观期间刻意请教了一下我们的导游,没想到,兵马俑之间的土墙作用还真不小。

那天虽然是周末,但是人并不是太多,买票进入后,导游嘱咐不要把票丢掉,因为景区还要验票。

走过一片草地和树林就到了兵马俑所在地,我们首先跟着导游参观了展览馆,大概了解下兵马俑的历史和发掘过程,然后就到三个馆参观,由于四号坑还没有发掘,可能是技术原因,目前处于保护状态,所以,我们就参观了三个坑。

这是一号馆,基本已经全部发掘完成了,里面真的好大,非常震撼,在这张图片的另一头有很多的兵马俑摆放在上面,有很多工作人员的电脑和各种工具,在那个位置可以近距离的看到兵马俑。

这是二号馆,感觉大小和一号馆差不多,二号馆绝大部门都没有发掘,兵马俑都埋藏在下面,第一张图片大家可以清晰的看到有一层比较薄的土层盖在兵马俑上,听导游说,这些兵马俑建好后,上面铺着厚厚的席子,然后往席子上撒土,现在席子已经腐烂消失了,但是这些封土上仍然留着席子清晰的印迹。

这是三号坑,这个坑比起一号和二号来说就小太多了,大概有一号坑的二十分之一大小把,三号坑也全部发掘完成了,这个坑里面有马和车辆,但是损坏也是比较严重的,很多兵马俑都没有头颅。

一号坑和二号坑里面兵马俑之间的土墙究竟有什么用呢?

大家可以看到,大约四路兵马俑之间就有一道土墙把这些兵马俑隔开,很多人不由得联想到,这些土墙里面是不是藏着什么宝贝儿,或者是更加珍稀的兵马俑在里面没有发掘?

其实,真是想多了,里面什么都没有,他就是土墙,只不过又宽又大而已,这些土墙经过当时人工的处理,非常的坚硬。

究竟有什么用呢?

第一,支撑作用。因为这么大规模的坑道,没有支撑物的话,这些兵马俑就很难保存的这么完整,古人没有我们现在的技术,不可能造一个非常大的盖子把兵马俑军团一次性掩盖起来,所以,就只能采用隔段掩盖的方法了。你想一想,如果没有这些夯土墙的存在,一个大坑里数百个兵马俑,一旦一个倒下了,其他的会不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接着一个倒下,这样的损失将是巨大的,所以,古人就利用这些土墙,把兵马俑各自保存到不同的区域。

第二,分类保存。我们知道,这些兵马俑都有不同的级别,古人非常注重身份,不同级别的兵马俑会放到不同的区域,通过这些夯土墙把他们区分开来,这样就不会混淆了。

上面的三张图就是三个不同身份的兵马俑,他们身上的盔甲都有细微大差别,第一个兵马俑右下角的介绍中写得很清楚“高级军吏俑”。

第三,保护作用。之所以用土墙把兵马俑划分为不同的区域,除了怕兵马俑倒塌引起连锁反应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分区保护,可以有效的防止水淹、火烧等灾害,如果发生水淹的情况,这些土墙就会通过隔离作用,将损失降到最低。

据介绍,当初,考古学家发掘的时候可是费了很大的功夫的,一般情况下都是使用手铲刷子,等接近陶俑的时候就用手术刀片和小竹签等小工具清理,几千年过去了,任何的疏忽都会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

所以不要小看这些看似简单的夯土墙,它早就和这些兵马俑一起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里面蕴藏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有了这些聪明和智慧,我们才能够建造出一个又一个的世界奇迹。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读有趣的历史!

点赞3、百色市 网友:沦陷i

先说结论:兵马俑中间的墙之所以不能挖,不在于其中是否有宝贝,主要在于保护兵马俑的完整性,即“欲得其形,必承其重”

为了很好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兵马俑坑的建造过程说起:实际上你完全可以将兵马俑坑看做是一座地下土木结构坑道式的大型建筑,简单说其结构是这样的:

以夯土隔墙和竖立的木柱作为整个地下空间支撑;在枋木和夯土隔墙上方用圆形棚木搭建坑道顶部,同时以草席覆盖棚木防止上方封土漏下;在坑道底部则以青砖墁铺。如此一来,就在地下构建起了一个高约3.2米的空间,其中用以放置陶俑和陶马。

之所以采用这种建筑结构,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1.首先,数十道夯土隔墙的存在,可以有效的分散来自上方封土的巨大重力,防止坍塌造成的兵马俑损毁。

2.其次,夯土隔墙的自然分隔,既可以形成不同军阵的单位分割,又可以防止庞大的地下军阵发生“多米诺骨牌效应”。

3.最后,隔墙与棚木以及地砖,构成了一个完整封闭的地下空间,这可能出于秦始皇死后灵魂出游巡视的需要。


接下来,我们看一些以上所说的几处关键细节:

1.夯土隔墙

这些隔墙并不是之前没有挖掉的生土墙,而是由人工用黄土夯筑而成,土质纯净,夯层厚度多在10厘米左右,有的夯迹比较明显。当然仅靠隔墙是不够的,所以在隔墙的两侧还需要竖立木柱,平均间隔1.5米,以及在隔墙顶部也有为了搭建棚木而特意开的土槽。

2.顶上棚木

很多棚木因为被火焚烧的缘故,所以基本只留下了炭迹。这些棚木基本上为圆木,少数为方木,一般长度在8-12米左右,径20-40cm。有的棚木在其一端还有凹槽,可以与夯土隔墙上凸起的泥块相合,借以防止棚木的移位。

而在棚木之上其实还覆盖了一层席子,用来防止细小的土渣漏进去。这些席纹是在当时翻开棚木上覆盖的硬土壳的背面时发现的,有粗细两种席纹,采用人字形的编织方式。

3.青砖铺地

这种用于铺地的砖基本上是青灰色,密度很大且质地坚硬,表面并不是光滑的,而是装饰了细绳纹。基本上有图上所示的四种规格,最大的一种长42cm,宽19.5cm,厚度9.5cm,一块青砖重达14.5kg。

总结:之所以不挖隔墙是因为没有挖的必要,毕竟它只是前人夯筑起来的土墙而已。

点赞4、洪湖市 网友:刀尖舔血

1976年5月14日,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参观兵马俑,是首个参观兵马俑的外国领导人。当时他发出一阵感慨:“兵马俑是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

1974年3月,距今两千多年的秦始皇兵马俑得以重见天日,这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先后有200多个国家领导人参观访问,每年吸引着是世界各地的游客参观,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世界上最大的历史军事博物馆!

1979年,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参观兵马俑时,玛格丽特二世提出要“下坑”的请求。女王异常激动,没等工作人员搬来梯子,就已经迫不及待的跳入俑坑中,近距离的与兵马俑接触,这也是首位跳到兵马俑坑内的外宾。

此后经秦始皇陵博物馆研究规定,今后可以安排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下坑参观。

秦始皇陵规模巨大,气势磅礴。

秦始皇13岁即位时就开始着手修建自己的陵园,由宰相李斯亲自主持规划设计,大将军章邯建工,动用劳役达72万人,而当时的秦国总人口才2000多万,足足花费了38年的时间,比埃及的金字塔还要长8年。这项宏伟工程秦始皇嬴政至死都没有亲眼看到竣工,后来胡亥二世又继续修建了2年,才算正式完工。

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被发掘的有3座兵马俑坑,总面积相当于3个足球场那么大。俑坑坐西向东,呈“品”字形排列,坑内有陶俑、陶马8000多件,还有4万多件青铜兵器。

我们都知道兵马俑坑每隔3米就有一个土墙,这些土墙为什么不挖掉呢,还是说里面有奇珍异宝,现在科技达不到保存条件,所以才没有挖?

第一:其实这一道道土墙是兵马俑的承重墙,也就是所谓的夯土墙,起到支撑保护的作用。

因为俑坑是在地下,修建兵马俑坑时就考虑到后期的封土掩埋问题。不是简单粗暴的直接用黄土把兵马俑掩埋,而是在兵马俑坑中间筑起一道道平行的夯土墙,墙的两边排列一排木柱,用横木连接起来,在横木和土隔墙上搭盖棚木,再铺上一层苇席,最后黄土覆盖,从而构成坑顶。

兵马俑的坑顶高出当时的地表约2米,坑顶至坑底内部的空间高度为3.2米,就像盖子一样,不得不佩服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第二:.夯土墙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保护性的挖掘,才是我们对待历史遗迹的态度。

夯土墙也是兵马俑的一部分,如果挖掉夯土墙,那么就完全破坏了兵马俑坑的整体建造结构,得不偿失。而且这些夯土墙,本身就是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遗址,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对于研究古代建筑技术、城池构建情况,都有相当的研究价值。

点赞5、驻马店市 网友:女爷乱世

兵马俑作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秦始皇的陪葬品。规模浩大足足有20780平方米(秦陵内14260平米),长230米,宽62米,大约有5米多深。共有3个兵马俑坑。见过的朋友都知道,列阵中间也就是兵马俑之间都是由很厚的墙体的。

看过兵马俑大家都知道,兵马俑坑道之间哟很多土墙。为什么不把土墙拆掉呢?

有一些网友说土墙里面有很多有毒物质,会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再惊悚一点认为里面设置了装置会在被摧毁时释放致死其他。其实这些说法都是流传而非真实,因为以现在的科技是足以对这么薄的墙体进行毒害检测的。那么为什么不拆除呢?首先我们了解下这些墙体的由来:

兵马俑中每隔3米就会设置一堵墙,一来用来作为整体墓坑的承重只用,再者,这些墙也可以作为阵列分割之用。当然了在现代这些“承重墙”已经没有用武之地了,为什么不拆掉呢?

1.拆除风险; 首先拆除这些墙体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还要防止拆除过程中对兵马俑本身造成损害,要承担较大的风险。2. 拆除无收益; 拆除墙体并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一来从外观上会留有大量空地闲置,二来墙体拆除后在现阶段看并不会带来多大的考古研究价值。虽然墙土本身也是文物,但是对当前考古界难以产生太大影响。其次当前也没有足够多的专家关注墙体的考古价值。3. 未来考古意义; 墙体的原材料虽然都是土但是在秦朝的公益来看也是上乘之作,这些高原土渣经过筛选炒制后,里面的微生物等都被消灭掉,因为土堆保存非常完好。在现在来看虽然并不能获取太高的考古和科学价值。但是未来犹未可知,因此,拆除之后的保存也会变得比较复杂。倒不如原地维持现状,尽可能的保持当前的土质结构和状态。

点赞6、新沂市 网友:墨藍。

不能挖!

挖了要出大事!

有人说,秦始皇陵的部分秘密就藏在中间土墙中,保留土墙才是上策,从科学角度出发,土墙对于整个俑坑而言,确实有着巨大作用。

秦始皇陵墓的修建过程

秦始皇陵墓修建过程总耗时39年,动用人力约72万人,根据史书记载,实际修建人数可能高达80万,占当时全国人口的10%左右,是修建胡夫金字塔人数的8倍。

秦始皇陵修建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约26年,难度最大,因为涉及到陵墓的选址、设计、框架等等,为之后的修建工程奠定比较牢固的基础,否则多次改动,不仅浪费人力,还浪费时间。

第二阶段约9年,在陵墓主体框架完成后,秦始皇就动用大量人力,加速修建皇陵。

第三阶段为皇陵收尾阶段,由于地下工程已全部完工,只要等秦始皇葬入其中,随后就能完成封土工作,不过这阶段也是最乱的时候,当年农民军起义,周文率军直接打到了习水(现在陕西省新丰镇)附近,离秦始皇陵墓很近。

当时刚继位的秦二世由于缺乏战争经验,只能向群臣求助,章邯认为,秦军驻扎之地远在边疆,此时再往回调动已经来不及了,不如赦免骊山奴隶,征集修建陵墓的年轻壮士,整合成一支军队用来对抗叛军。

所以在最后收尾阶段,秦始皇的陵墓工程,只能仓促中止,草草收尾。

在《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皇陵的坟高大概115米,我国在1961年对皇陵坟高进行勘测后,得出的结论只有43米,1982年精密勘测后数据为55.05米,坟高降低了一半多,可能原因是皇陵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沧海桑田,毕竟还有多次地震。

根据现代技术勘测,封土底部是长方形,东西宽485米,南北长515米,占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

封土外围有两道长达10千米的内城垣和外城垣,四周以及东、西、南、北侧,分布着几百座地下陪葬坑。

兵马俑中间的土墙,到底有什么用?

1.土墙起到承重作用

先不说秦始皇陵内部的墓穴设计,目前挖出来的俑坑构造已经明了,秦人先用质地坚硬的青砖铺在地表,如果对古代历史有所研究,就会发现很多古墓都会用到青砖。

铺完青砖后就会建造隔墙,由土质纯净的黄土夯筑,在土墙两侧竖立木柱,一方面是固定土墙,另一方面也会分摊上面的作用力。

之后秦人用棚木封住顶部,在棚木之上还会铺设一层席子,因为上面有封土,细小的泥土颗粒难免会从木缝中流到俑坑里,粗细两种席纹可以杜绝此类现象,兵马俑就在放置在内部被撑起的空间中。

所以从这个构造来看,土墙起到的是承重作用,就算顶部有纰漏,有多道土墙在,也不至于“全军覆没”,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没有土墙阻隔,可能一个兵马俑倒了,几百数千个兵马俑跟着遭殃。

2.土墙能起到分类作用

按兵种划分,兵佣可分为步兵、骑兵、车兵;按着装划分,兵佣可分为战袍武士和铠甲武士,除此以外,兵佣之间还有多类作战武器,例如弓、弩、箭镞、铍、矛、戈、殳、剑、弯刀和钺等等,当然作战姿势、工具不同,俑也可分为立射俑、跪射俑、骑兵俑、车兵俑、驭手俑。

秦人特别注重身份等级,不同级别,不同种类的兵佣,都会被规划整体的布置在不同区域中。

在挖掘的一号坑中,三排弓弩手站在军队前列,左右两侧为武士,中间为步兵及战车,最后由一列武士压阵。

俑坑坐西朝东,一号坑面积13260平方米,二号坑面积为6000平方米,三号坑面积520平方米,三个俑坑呈“品”字形排列,二、三号坑位于一号坑后左右两侧。

从俑坑的排兵布阵来看,秦人对于等级、兵种等划分十分严明,土墙能起到良好的“分类规划”作用。

3.当下没有拆除土墙的必要

兵马俑被发掘之初色彩十分丰富,但之后在氧化反应下,这才变成了我们如今看到的土灰色,这也是没有继续挖掘秦始皇陵的一大原因。

被挖出的兵马俑,如果长期处于流动空气下,由于空气中带有水分,可能若干年后还会“变质”,而一道道错综复杂的土墙,刚好能隔开流动的空气,变相保护兵马俑,虽说如今有关部门对兵马俑保护措施很到位,但多一道防护措施,总是没有错的。

而且我们要考虑的是,从某种意义来讲,土墙也属于古文物,如果要拆除,用什么拆?

挖掘机直接推掉肯定不行,动用铁锹等等,虽然行得通,但在拆除过程中碰倒了旁边的兵马俑怎么办?

有人说可以把全部兵马俑转移,这也不现实,首先每一个兵马俑价值昂贵,其次兵马俑数量太多,转移过程中难免也会出现纰漏。

为什么不挖掘秦始皇陵墓?

首当其冲的难题就是无法100%保护文物,当年马王堆汉墓中还出土过2000年轻的新鲜藕片,结果没注意接触到空气后,没过多久就变成了灰。

正是由于文物难以保存,加上定陵的悲剧,所以我国有关部门对古墓的发掘采取保守型的不主动模式,除非古墓存在危机,这才会进行保护性发掘,例如海昏侯墓,当时一批盗墓贼已经挖了个盗洞,并且把里面的古文物金器拿到外界售卖,这批盗墓贼被抓后,我国有关部门意识到古墓可能被毁,于是展开紧急保护式发掘。

还有一个很现实的原因,那就是秦始皇陵墓太大了,兵马俑一号坑的大棚,就已经快达到技术瓶颈了,而一号坑和皇陵比起来,简直小到微不足道。

那么问题来了,挖掘秦始皇陵时,就需要建造一个完全罩住陵墓的空间,为了不破坏地下墓穴结构,在不打桩的情况下,怎么给一座小山面积大小的陵墓造大棚?

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勘测,皇陵内部并没有出现坍塌,之前是什么样,现在里面还是什么样,既然如今技术不过关,内部又没出现变故,当下不挖掘才是对秦始皇陵最大的保护。

——END——

点赞7、寿光市 网友:笑桔梗

为什么兵马俑中间的墙不能挖?里面有什么宝贝?

答:大家一定对秦始皇的兵马俑不陌生了,关于兵马俑的故事也是时有耳闻。虽然现在的兵马俑并未完全挖掘出来,但就现在的技术而言,已经是非常大的一个奇迹了。看过兵马俑的人一定会注意到,这中间一列列的土墙挡在其中,那这些土墙的真正作用是什么呢?为什么没有被挖掘开来,今天就为大家揭晓,为什么这些土堆没人敢动。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修建兵马俑是个巨大的工程,为了避免自己死后,陵墓被那些盗墓的小贼盯上,秦始皇当然希望自己的陵墓越隐蔽越好。那么在挖掘地下陵墓的时候,土如果外运的话,很容易就被别人知道这里在干什么了。因此,就想了一个办法,把土作为兵马俑的承重墙,既不会被外人发现,同时也能避免挖掘时产生坍塌。不得不说古人的智慧真的是无穷的。这个一举两得办法,便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兵马俑中间的那些土堆。

兵马俑中的这些承重墙每隔3米就架起一道墙,由东向西,兵马俑就整齐的排列在两列墙的中间。然后上面用棚木覆盖,再在棚木上盖上席,然后以土填之。这种处理方式广泛运用于古代帝王的陵园中。古人们边用这种方法让陵墓相对封闭起来,避免和外界接触,同时处于压力均匀的状态,也就意味着不会出现突然坍塌,从而毁坏内部结构,这样也就可以最大的保留住兵马俑的原样。

根据文献记载,项羽曾经路过秦始皇陵,由于对秦始皇有很大的恨意,便下令防大火焚烧,现在隔墙上有明显人为的火烧痕迹,证明秦陵地宫确实曾遭到焚烧。大家想,如果当时不是因为这些不起眼的土堆隔离了火势,那一把大火或许会毁坏了那些兵马俑,也就不存在我们现在看到的兵马俑了。可以说土堆作为兵马俑发掘中原貌最高的存在,一直被原样保留下来,自然是不能随意挖掘的。况且现有的保护水平还不能确保文物完好度,更是不敢轻易挖。

当然,现在有很多人也认为,这些土堆除了当承重墙,还有可能是为了区分兵马俑兵种,这道墙其实就是个隔离不同兵种的分界线。这样看起来兵马俑也会井然有序。其实兵马俑保留这些土堆,保存原貌,也可以让现在的我们更好的感受和了解当时秦朝时的人文地貌,这是先人对我们最好的馈赠。









点赞8、江都 网友:小时光。

上世纪在陕西发现的秦始皇兵马俑震惊了世界,一时间引无数人讨论,甚至国外有学者将其封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去参观过兵马俑的人一定见过兵马俑之间还有些土墙,有些认为这些土墙里肯定也是宝贝,要赶紧挖出来,但其实并非如此。


其实一开始发掘出的兵马俑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他们刚出土时身着彩衣,面目颜容比现在更加生灵活动,但没过多久彩衣便剥落了,变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几千年前的颜料根本经不起氧化,在地下埋藏数千年后,一遇空气便迅速氧化。专家们在进行文物发掘时,是采取“保护性”发掘的原则,就是以不破坏文物为主要,尽量不去挖掘,除非他们受到侵害或者有消失的风险。

而不去挖土墙也正是遵循这样的原则。而且土墙也对兵马俑起到了一个保护的作用,它支撑着专家们为挖掘兵马俑搭建的棚子,如果挖掘土墙,土墙崩塌,那对兵马俑也会造成不小的损害。假使真的要去挖土墙,土墙那么多那么大,要花费多少人力物力,而且也没有兵马俑有研究价值。况且土墙本身就是文物,去挖掘土墙难道不是在破坏文物吗?这样怕是要贻笑大方吧。

至于土墙里有宝贝那更是无稽之谈。兵马俑之间的土墙其实是个“分水岭”,是个等级划分的象征,它代表了兵士之间的区别。相隔开也是象征了秦始皇还未死时统领的气派三军,死后以这种土墙分割,更能显示出统领万军军纪严明的磅礴气势。

所以说有些人猜测土墙里有稀奇宝贝,有兵马俑更甚者有人说里面有机关,那都是不正确的。土墙就是些黄土堆的墙,只是墙而已,并无稀奇之处。

点赞9、铜川市 网友:战前黎明

兵马俑之间的墙(长条状土堆),其主要的作用是秦朝的工匠们在建造兵马俑这个大工程时,用来作为支撑保护兵马俑的,避免兵马俑的坑体坍塌。充当起一个“承重墙”的角色,此外还起到一个分开各陶俑种类的作用,这与古人“三六九等”的思想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如果没有这些墙的话,那么兵马俑就不会是现在的队列纵横的排列,而是广场形的布列,那么到时候需要做的便是一个超大完整的天花板来将其盖住,方能用土掩埋。显然,在秦朝碍于生产技术条件的落后,古人是没办法做出能将所有兵马俑一次性全部盖住的巨形天花板的。

而这个时候,有了这些承重墙就不需要在制作巨型天花板了,只需要制作一些较小的天花板一点点把兵马俑掩盖起来。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些承重墙,将兵马俑分割开来,只要其中一个倒下,那么势必发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便会一个个接连倒下,最终所有的兵马俑都将毁于一旦。而正是因为它的存在可以避免这一情况。

还有最后一个原因,便是前文像素所说的古人“三六九等”思想,不同种类的兵马俑需要安放在不同的位置,这些墙体正是起到一个分割作用。

此外,不管这些土墙的作用是什么,其本身是一两千年前的文化遗址,是老秦人智慧的结晶,除去兵马俑的原因,我们也应该好好保护它,这对于我们研究先秦文化和古代建筑具有一定的文化和历史意义。

点赞10、吐鲁番市 网友:孤萧弄影

其实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里的墙是建造之时人工创造出来,用以支撑整个陪葬坑。虽然里面没什么宝贝,但仍是文物的一部分,不能随便动。


承重作用


首先兵马俑坑刚开始是一个封闭的结构,这必然要求有承重的东西,万一出现塌方,兵马俑的完整性也就不复存在了。兵马俑是地下坑道式土木结构建筑,就是先挖一个足够大的坑,然后建造土墙作为承重结构。除了这一条条平行的土墙不足以支撑整个俑坑,所以在土墙两侧还有木质立柱。立柱之上放置横木,在此之上搭盖棚木修建顶部,在棚木上铺上苇席,最后才覆盖黄土。



俑坑的底部是青砖铺造的,正是有了这些东西的保护,秦兵马俑才得以保存的如此之好。因为作为秦始皇的陪葬之物,是要存在于地下的,所以才需要做这么多来保存兵马俑的完整性。


分割


其实一个个土墙也起到了很好的分割作用,可以把兵种、军阵分割而来。有了这些 土墙也可以避免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对兵马俑造成更大的危害。


兵马俑整体结构


兵马俑坑坐西朝东排列,三个坑呈品字形排列,二三号坑在一号坑左右两侧。一号坑面积13260平方米,二号坑面积为6000平方米,三号坑面积520平方米作为后方指挥部。项羽攻入中原以后,曾大肆破坏秦始皇皇陵,一号俑坑和二号俑坑皆有有黑色木炭遗迹。三号坑没有被破坏过所以陶俑之上彩绘残存较多。


兵马俑的分类


首先总体上分为军吏与士兵两大类,军吏带冠,士兵不戴,军吏又分不同层次。军吏俑数量极少,出土不足十件,分为战袍将军俑和铠甲将军俑。


兵佣按兵种分为步兵、骑兵、车兵,其中俑坑中最多的就是武士俑,按着装分为战袍武士(分布在阵表)和铠甲武士(分布在阵中)。武士俑就是普通士兵,是做主要的作战力量。兵俑自然也缺少不了兵器,弓、弩、箭镞、铍、矛、戈、殳、剑、弯刀和钺多种多样。


除了武士俑还有立射俑、跪射俑、骑兵俑、车兵俑(战车之上左右的两名士兵)、驭手俑(驾驶战车)。

秦兵马俑每个都形色各异,细节丰富,手势、表情各不相同,每个兵马俑都是经过精细制作,蕴含着丰富的艺术魅力,代表着当时高超的技艺与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


结语


土墙里面没有宝贝,但是土墙与兵马俑是一个整体,同样具有文物价值,没必要去挖掉。而且土墙可以减缓气流流动,保护兵马俑。虽然现在有了更好的防护措施,但是土墙与整个俑坑是一个整体,同样是文物,没有必要去破坏。

点赞11、黄山市 网友:成琪儿

不请自来~

兵马俑坑隔墙的问题,过去答主也曾经写过相关内容,跟很多答友的观点大同小异。

但是最新公布的考古成果,对以前的认识有不小的冲击,所以答主叒跑来解释一番。

首先,这些隔墙很重要,但里面没有宝贝

这是修建兵马俑坑时就特意留下的墙,同时起到区划和承重的作用。

须知,秦人在埋放兵马俑时,并不是平地挖大坑,把俑摆进去,然后回填土。那样搞得跟活埋似的,一点儿也不讲究。

讲究的秦人,要给陶俑们营造一个地下空间

那这个空间怎么来实现呢?

有好多个办法,比如可以像地道战一样,挖出地下的巷道;还可以像后期的地下排水道一样,用砖石砌筑出拱券式的顶部来。

但这两个办法在当时都不太现实。

  • 第一种办法,由于黄土结构特点,跨度不能太大,地下空间的容量有限。
  • 第二种办法虽然可以增加牢固程度,扩大容量。但是,拱券技术在秦代还没有出现。

所以秦人想出了更为可行的方案:

挖露天的坑,但不是一整个巨大的坑,而是留下许多条平行的隔墙。两道隔墙之间的空间用来摆放陶俑,隔墙上架设棚木,铺席子,回填土。

△秦俑坑结构示意图

显然这种办法更费力,但也是无可奈何。

陶俑以及其他的随葬品就在隔墙和棚木所营造的这个地下空间里了,隔墙里并不会埋放随葬品。之所以在后来考古发掘时发现陶俑全都埋在土里,是因为后期的破坏和自然腐朽,导致棚木垮塌,上方的填土全部压了下来。


其次,过去的考古认识可能有误

兵马俑第一次发掘后,出版了一部考古报告,即《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1974-1984)》,在报告中,发掘者指出这些隔墙是夯土墙

△考古报告对于俑坑结构的描述

长期以来,研究者也都相信这一结论。但是,2019年年底最新公布的考古发掘成果,对这个结论提出了质疑(兵马俑的考古发掘一直在进行)。主要包括两点:

1.俑坑地砖下直接是生土,而非当年判定的经过夯打的地基。

2.隔墙大部分区域没有夯打的痕迹,局部的夯打可能只是为了修补。

那么也就是说,这些隔墙是在挖坑时预留的生土墙,秦人没有费劲去夯打隔墙,只是在营建过程中部分墙体出现垮塌,才以夯土的形式进行了修补。

新的考古发现是否能够完全颠覆此前的认识呢?我们仍然不敢说百分百可以。这是由于目前所做的工作还很有限,也存在一定的推测成分。考古工作原本就是如此,当过去的旧观点遇到不同的新发现时,就需要进行调整甚至是彻底的改正。

点赞12、潮州市 网友:与他有关

兵马俑的俑坑是个巨大的工程,这么多年了还依旧保存着,设计是有学问的,其中俑坑之间的“土墙”(夯土隔墙),作用颇大。

始皇陵自秦始皇驾崩后,地址就不曾隐藏过。

事实上,这座皇陵在经历了战国末期人口锐减的情况下,都还征用了数十万民夫,压根就不可能藏得住,始皇陵已经是最早的皇朝陵墓了,而它的规模仍然达到了历来的前三,这么大个“靶子”,任谁都不可能放过。

秦始皇的驾崩和秦朝的覆灭挨得很近,项羽起兵造反,成功杀入关中后,立马对始皇陵进行残酷的破坏,烧的烧,抢的抢,世人都以为,始皇陵被项羽已经破坏殆尽了。

可只有项羽和那些诸侯王们知道,他们找不到始皇帝陵墓的“核心”,地宫不知道,传说中的数十万“兵马俑”也没看到。

皇陵虽藏不住,可核心部分的确藏住了,最后在1974年,才被现代的陕西居民发现痕迹,距离皇陵1.5公里的东边,有几个残破的“陶俑”,得知此事后,国家、地方考古工作者立即行动,最终打开了“天坑”,打开的一瞬间,场面如同静止:

这支两千多年前的“兵马俑”军队,齐齐地站在一起,栩栩如生,仿佛回到大秦。

随后通过对俑坑的考察,发现了俑坑处也有当年项羽焚烧皇陵所残留下来的木炭,所幸的是,项羽没有发现这个核心处,兵马俑也没有因为地表的破坏,从而内部被损坏。

这得益于兵马俑坑的“三个”设计保护:

一、用于区分兵马俑坑的“土圹”,也就是土隔墙,这个土隔墙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作为“坑顶”的地基,以及俑坑之间的防水及震荡缓冲。

二、在土墙的两侧,还会进行实木的排列,这就是“坑柱”了,坑柱保证了当年千军万马奔袭而过时,对地下压力的缓冲,而且地面部队,发现不了地下是空心的。

三、在坑柱和土墙之上,继续放置“横木”,相当于直接给兵马俑盖顶了,这已经形成了很坚固的结构,而后再找来黄土作为填充,在地表上看去,那和平常的土地无异。

在如今看来,这种建筑设计自然是很平常的设计,可始皇陵却是两千多年前的造物,那个时候,人口稀少,工程艰难,可都一样是打造出了这么伟大的建筑,其中蕴藏的秦朝能量,民间能量和设计能量,都是足以让人震撼的。

自1974年至今,兵马俑的面世已经有了近五十年之久。

在2013年,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来到兵马俑参观,对着两千多年前的技术赞不绝口,毕竟他们的国家,在那个时候连影子都没有,他们的母民族,甚至都还在茹毛饮血,所以基辛格从兵马俑中得出结论:中国人的智慧,必然会继续喷发,就如两千多前一样。

事实也是如此,随着考古的继续,兵马俑的更多文化和功能被发掘出来,关于这土墙的作用,最主要的一点比如就有“防漏”。

防漏其实是一个常识问题,但历朝历代,不是什么皇陵都能完美地解决,皇陵“漏水”的事情屡见不鲜,都是设计上出了问题。

而兵马俑,却没有这个问题。

兵马俑之间的土墙,或者应该说是始皇陵中的“土墙”,经发现,都是认为“夯打”过的,效果等同于如今的压路机一直压过去,可那个时候没有压路机,可以想象多么困难。

因为夯打过之后,土质变得紧实,加上兵马俑底部的青砖,就保证了地下生态的防水性。

这也符合了先秦时代的“封土”习惯,证明了始皇陵的时代性。

据说在春秋以前,“坟墓”这个词,其实是分开的,坟是坟,墓是墓,两者各有不同。

在《礼记》中曾说到:

“古也,墓而不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古时候,下葬之后的人,是没有“封土”的,他的棺木等于是裸露出来的,所以“墓”是指亡者所安息的地方,而坟,才是“墓”的建筑。

坟就是在墓的基础上,加上大量的木材和土墙,形成一个“封闭空间”的方式,也可以理解为墓室,可在先秦以前,技术不高,往往做成了“土丘”的样子。

比如在《汉书》的楚元王传中就记载到秦东陵里面,秦始皇的几位祖宗的埋葬方式:

“及秦惠文、武、昭、庄襄五王,皆大作丘垄”

因此始皇陵兵马俑的建筑风格,就是正儿八经地“坟墓”。

但考古者也发现了始皇陵的风格和“丘垄”又不同,要比一般的丘垄壮观得很多,能解释这个原因的,就是秦始皇对自我的认知十分之高,他认为自己功绩远超前人,不仅陵墓要盖得大,还要比别人壮观,这也不得不说,始皇帝的做法,难怪让人项羽惦记。

兵马俑的封土十分之高,在一号坑的考察中,就能发现以前兵马俑坑刚完工后,封土是高出地面两至三米的,可以想象,这对底下的“基础”考验很大,但凡有一点点受力不妥,那么结果都是让人不敢想象。

这些土质和我们平常所见的土质大有不同,在俑坑的土墙中,考古发现是一种名为“五花土层”的土质,所谓“五花土层”,是因为这些土层又细分上下两层,颜色不同,就跟五花肉一样。

其实用更形象的说法,那就是跟“夹心饼干”一样,五花土层,上层显示棕黄色,下层显示泛黄色,土质非常紧固,发现的确有小锤子锤打的痕迹,这里面的工程学问,的确是非常大。

于1994年前后,考古专家们还对二号坑、三号坑的部分土墙进行研究分析,发现这两个坑的土墙,土质更加紧密,竟有四层之多,由此可见,被岁月无情摧残过的土墙,也只是抹去了它们曾经精致的面貌,并不意味着它们平凡、无用。

除了防止地下渗水,也就是防漏这一个大特点以外,土墙的建立,还有两个极大的帮助:

一、保证地下俑坑的整体稳定。

始皇帝的地下世界很庞大,兵马俑坑的构建,是挖空部分地下土层来实现的,这就会有地下空间并不牢固的隐患。

目前始皇陵的兵马俑坑有三个主要的,分别名为一号坑、二号坑、三号坑。

三个坑加起来的总面积达到了1.91万平方米,这里面又有着将近9400个陶俑,假如地下的空间不稳固,只要一个地震,就能把这些始皇帝的地下军队全部给粉碎掉。

所以土墙在这个时候就是起到了“缓冲”的重用,从秦朝末年再到兵马俑被发现为止,兵马俑所在的地方,地震不止一次,兵马齐齐跑过更不止一次,这些地表、地底带来的震动,最终都由土墙传递缓冲,最终完好地保存了兵马俑。

二、保证不会发生“多米诺骨牌”效应。

所谓多米诺骨牌效应,就是指坍塌的连锁反应。

陶俑说到底也是物性极脆的东西,一旦发生碰撞,那就会碎掉,而就目前发现的九千多具陶俑,一旦有一个陶俑“调皮”,不小心发生了倾倒,接着来的,就是对周围的陶俑产生的连锁破坏,就如多米诺骨牌一般。

所以土墙的建立,就是为了中断这种最坏情况的发生,若是真的有陶俑倒下了,也只会限制在一个坑里面,不会把一切陶俑都给毁了,保证了始皇帝的地下军队的完整。

而关于土墙的作用,有的考古学者还指出,这可能是在仿造秦朝战争时,类似于战壕的东西,这个是设想是在二号坑、三号坑陆续面世后提出的。

因为一号坑、二号坑、三号坑所在的位置不同而且特别有战场上的站位讲究,其次兵俑的数量和类型又不同,因此有的学者认为,这可能是秦始皇要求兵马俑按照“三军”的模式来建设摆放,这里所展示的,就是秦国昔日的战场风光。

那么这些土墙就可能是一些考古学者所言的,正是类似于战壕一样的存在,它本身除了有建筑意义以外,也还有象征性的文化意义,若是以此为线索,又能对秦始皇的兵马俑有着更多一层的研究发现。

而兵马俑的确也不是单调的,有兵有马,这里面的兵,又有骑兵、步兵之分,马的话又有战车、马匹之分,这种阵容,除了秦始皇有意展示他的国家的力量之外,也的确有可能是故意体现出一种“战备”的状态。

时至今日,对于始皇陵的探索和研究还在继续,没有人敢说对始皇陵已经非常了解了,而这个我国古代第一位皇帝的陵墓,则是蕴含着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根本脉络,比起破坏它,保存并研究它显然更合理。

有的人也说,皇帝们生前都是折腾别人,而自己死后,就是被人折腾,关于始皇陵的挖掘、开启的话题,多年以来一直讨论,人们对这座古老的、现成的庞大“历史博物馆”有着无限的兴趣,但开发了又怕破坏了,不开发又怕永远不了解。

当始皇陵被研究得十分透彻的一天,说不定兵马俑里面的设计,真的会被彻底“剥开”,包括这些土墙,都有可能被挖开。

但“破坏”,也是为了更好地发现,而未来如何,那就交给不曾停歇的考古工作,也许在土墙之下,又有着什么令人不敢想象的发现呢,正如1974年,兵马俑第一次被人发现时那样。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