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为什么元军和清军可以在青藏高原作战,而唐军却无法占领吐蕃?

提问时间:2023-07-05 11:36关键词:青藏高原,高原

为什么元军和清军可以在青藏高原作战,而唐军却无法占领吐蕃?

点赞1、潮州市 网友:梦灬女孩

回顾历史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个怪现象,那就是在中原王朝与青藏高原政权的冲突中,元朝和清朝军队远征青藏高原易如反掌,而作为中国古代最强大的王朝,唐朝军队却很难战领吐蕃。

那么,为什么强盛如唐朝,却无法征服青藏高原呢?

军队战斗力不同

蒙古军队和清军有个明显特点,即都是游牧民族组成。

如果说20世纪的热兵器时代,坦克是陆战之王的话;在冷兵器时代,骑兵就是战争之王。


在整个中国古代战争史中,游牧民族组成的军队在跟中原地区军队的较量中,总体上是处于上风的。

因为骑兵的战斗力首先取决于战马的素质,就像坦克兵的战斗力取决于坦克。

大家不会忘记,少数民族是骑兵战的发明者,春秋战国时期的赵国,就是采用了胡服骑射,才称霸中原的。

少数民族军队的战马,长在大草原上,那里有凶猛无比的狼群;它们是在狼群的威胁中长大的,如果反应迟钝,它们不等长大就会成为狼的美餐。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就要求它们反应敏捷,判断能力非常强,爆发力惊人,才能生存下来。

长此以往,草原上的战马都具备了这样的基因,能代代相传。

而一望无际的草原,给了草原马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环境,让它们自由驰骋,成为能在战场上处变不惊、随心所欲的骏马。

而平原地区,本来就是以农耕为主,没有条件建立广阔的草原,人工牧场长大的战马,就像温室里的幼苗,草原马的素质根本不在一个档次。

而且在平原地区养马的成本非常高,是中原地区政权难以承受的。

汉朝时期,汉武帝时期军队的战马一是来自战利品;而是自河套地区,由归降的匈奴部落提供;三是来自中亚的大宛,是李广征讨得来,比如闻名遐迩的“汗血宝马”。

甚至李广出征大宛的目的,就是为了良种战马。

“宛王以汉绝远,大兵不能至,爱其宝马不肯与。汉使妄言,宛遂攻杀汉使,取其财物。”《汉书.西域传》

从边远地区得到的优质战马,和中原地区的的马进行杂交,改良了马的品质,汉军才能多次征讨匈奴。

即便如此,中原地区能饲养的马数量有限,承担不了战争的消耗。

元狩四年,霍去病卫青一次出征匈奴,带去战马共有14万匹,回来时只剩下3万匹,一战损失11万匹战马。

所以汉武帝之后,汉朝再也没有能力对匈奴发动大规模的战争。

唐朝建立后,同样也面临着战马品质和数量的问题。

唐朝初期,唐军只有“五千匹”塞外战马,以突厥战马和缴获隋朝战马为主。《新唐书·卷五十·兵志》:唐之初起,得突厥马二千匹,又得隋马三千于赤岸泽,徙之陇右,监牧之制始于此。

经过半个世纪努力,唐军马匹数量增加不少。“自贞观至麟德四十年间,马七十万六千。”《新唐书·兵志》:

唐朝的战马都是在草原购买的。唐朝是鲜卑汉人混血的朝代,所以培养了一批回鲜卑人专门在中原答养马,但安史之乱后,这些马倌都各奔东西,中原地区优良战马开始短缺。

到了唐高宗后期、武则天时期及唐中宗时期,由于所用非人再加上战争的多次消耗,军马的数量急剧减少,马政一度衰落。到了唐玄宗开元初年,监牧中的马匹只有二十四万匹。

开元十三年(725年),马匹数量有所增加,由原来的二十四万匹,增长到四十三万匹。

尽管如此,中原地区是出不了好马的,优质战马一需要广阔草原,二要有狼群这样的天敌,三要有优秀马倌培训,

不然的话,再好的骏马,经过了几代之后也会退化,跟草原马无法比肩。


武德九年(626年)七月,突厥颉利可汗亲自率领10余万骑进寇武功(今陕西省武功县西北武功镇),迫使唐京师长安戒严。

同年八月,颉利可汗带兵打到了天子脚下——渭水便桥北,距长安只有20余公里。

此后唐太宗对突厥的战略方针,基本以分化瓦解,在其内部制造分裂为主,以李靖征讨为辅。

这个时期,东突厥内斗不断(比如突利可汗和颉利可汗就势同水火),自顾不暇,不断有“突奸”卖国投唐,大大削弱了突厥战斗力。

不然的话,唐朝能否自卫都是问题,出兵青藏高原更是力不从心。

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而衰,藩镇割据、内乱不止更没有能力出兵西域了。

反观元朝和清朝,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他们拥有千里牧场,胯下是名震中外的蒙古马。此马是中国乃至全世界较为古老的马种之一,产自内蒙古草原,是典型的草原马种。

蒙古马体格不大,但身躯粗壮,四肢坚实有力,它耐力惊人,爆发力强,生命力顽强,能够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下生存。8小时可走60公里左右路程。

蒙古马在战场上表现优秀,沉着镇定,不惊不诈,勇猛无比。

再加上游牧民族四海为家,充满进取精神,具有草原狼的团队精神,战斗力非一般军队能比,因此他们具备远征的实力。

清军依赖的也是蒙古马,骑兵也是其主力,征战青藏高原也不是难事。

和西藏力量对比不同

唐朝时期,无论是突厥,还是回纥、薛延陀都处于蒸蒸日上时期,军队战斗力强大。东突厥灭亡后,薛延陀趁机崛起,占据了大部分原东突厥的地盘,拥有二十万精锐骑兵,战斗力空前强大。

青藏高原的吐蕃政权,成立于629年,比唐朝晚了11年。

吐蕃是松赞干布创立的,成立之时已经统一了西藏,具备跟唐朝抗衡的条件。

事实上吐蕃成立后一直在发展壮大、开疆扩土。

吐蕃成立40年后,灭掉位于祁连山脉和黄河上游谷地的鲜卑族建立的吐谷浑政权,实力更加强劲。

而唐朝内乱不止,开始由盛而衰;先是安史之乱、朱泚之乱,之后是藩镇之祸、牛李党争和甘露之变,没有一天消停过。

而元朝时期,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所向披靡,远征欧洲,西域不在话下。

清朝康熙、乾隆时期,也是清朝最强盛时期,出兵西藏不是问题。

而元朝和清朝时期,吐蕃已经衰落,(在唐朝末期,吐蕃已经奄奄一息)

9世纪后半叶经过一场席卷吐蕃全境的奴隶平民大起义之后,到了10世纪初吐蕃已经四分五裂。

严格地说,这时候的吐蕃已经不是一个国家。

这一混乱局面延续近4个世纪,直到被元朝占领,成为其统治区域。

这时候元朝出兵青藏高原,推翻那里的政权,就像秋风扫落叶那样容易。

相比之下,清朝没有对西藏实行过实际统治,那里的统治者只是接受了册封,拥有很大的自治权。

1642年,明朝灭亡前两年,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率领和硕特部攻进西藏,建立甘丹颇章王朝,时间长达80年。

1653年,固始汗接受清朝顺治皇帝册封,隶属于中央政权之下。

换言之,清朝皇帝没有大动干戈,就取得了对西藏的名义统治权。

清朝乾隆时期,清军出兵青藏高原,远征对象是准噶尔汗国。

准噶尔是西部卫拉特蒙古中的一个部落,在明末清初形成准噶尔、杜尔伯特、和硕特、辉特部四大部落。

清朝和准噶尔汗国的战争,开始于清朝初期,当时清朝进入康乾盛世,八旗骑兵风头正劲敌。

尽管如此,战争也打得非常艰苦。

战争从1690年(清康熙二十九年),开始,直到175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才结束,经历3个朝代,三朝,历时68年,最终才平息了息乱,取得了完全胜利。

由此可见,清朝的实力是一方面,决心也是一方面。

战略方针和格局不同

一个王朝的国策,取决于统治者的战略方针。

如果统治者像成吉思汗一样,战略目标是开疆扩土,那就没有打不了的仗。

而唐太宗的战略目标是守成,是让百姓安居乐业,不愿意穷兵黩武,所以他没有不惜代价去发动战争,出兵青藏高原。

比如按照唐朝的国力,购买游牧民族的战马还是能做到的。但是统治者却认为这样做没用,态度非常消极,即使人家卖给自己也不想买。

《唐书回纥传》记载,回纥经常南下强迫唐朝购买自己的马匹,每年都数万匹,有一年甚至达到十万匹。

这对唐朝来说是好事,正好可以用这些骏马准备军队。

但是唐朝皇帝却叫苦连天,不愿意买。——“番得帛无厌,我得马无用,朝廷甚苦之。”

所以唐朝对吐蕃和西域其它政权的战略方针是和为贵,和亲与“会盟”为主。

而元朝和清朝统治者,都非常好战,说好听的是雄才大略,说难听则是穷兵黩武,为了统一西藏花费多少军费也在所不惜。

清朝西征,花费巨大,每次都要花费几千万两军费,这就导致国力不抵,加重财政负担。

康熙末年,财政赤字800万两。雍正时期国库有了不少盈余,但到了嘉庆初年,国库存银急剧减少。

短期来说,清朝的西部战争加重了百姓负担;从正面意义上讲,则是维护了中国统一,利在千秋。

点赞2、宜宾市 网友:泪如雨下

“吐”在藏语是大的意思,与同时期大唐似有比对之意,“蕃”指从事农牧业的地区。吐蕃是青藏高原上一个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强盛之时领土面积远大于如今的西藏,包括青海甘肃新疆一部、印度一部,南诏国也曾是其属国。

(唐朝强盛时吐蕃帝国疆域)

在大唐强盛时,只有吐蕃能与之抗衡。有意思的是,吐蕃似乎是伴随大唐而生的,吐蕃(618年~842年),唐朝(618~907年),两国相爱相杀纠缠不清,大仗不多小仗不断。自唐太宗文成公主进藏,到金城公主,大约有三十多年的和平时期。安史之乱时,唐朝防守吐蕃的兵力被调走平叛,吐蕃趁虚而入,还曾占长安15天,后来被郭子仪赶走。

青藏高原一直以来都没什么大国势力,不管是秦汉魏晋南北朝,中原王朝始终对河西走廊眷顾有加,因为这条商路能带来很多利财富和技术,同时还能控制西域,监视漠北草原强权。对于河西走廊南边的青藏高原,也只有汉朝士兵曾经打到了河湟一带,对于青藏高原内部的部落势力,中原王朝一直不曾与闻。

所以,当松赞干布听说大唐国力强大,派遣使者到长安拜访邻居时,李世民让官员访查了半天也不知道这个吐蕃国家从哪儿冒出来的。所以,李世民就派了一个使者跟着吐蕃使者回访,看看到底是不是骗子。松赞干布好生接待了使者,然后这个使者也回去如实汇报了,本来正常的国际交往,却因为吐谷浑在中间搬弄是非,导致李世民没有答应吐蕃的求亲请求。

松赞干布刚刚统一帝国,国力强盛,没有受过这样的气,因此就派兵打了吐谷浑,还把青海周边的羌族部落都给收了,派了20万军队围攻唐朝的松州。李世民也是马上天子,一看松赞干布这么不上道,就派了侯君集等几员大将带着5万军队增援松州。这一仗打下来,让吐蕃知道了唐朝的厉害,也让唐朝知道了吐蕃不是一个蕞尔小国。于是,双方不打不相识,文成公主和亲,李世民希望利用文化的影响力同化吐蕃。

唐高宗、武则天时期,唐朝、吐蕃又因为安西四镇给打了起来,主要争端区域集中在甘肃、青海、新疆接壤地带。一直到安史之乱爆发之前,唐朝都是处于攻势的。安史之乱爆发后,吐蕃短暂牛了一段时间,还把唐朝的河西走廊占了,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北亭都护府都被吐蕃攻占了。吐蕃的势力达到鼎盛,唐朝的边防线已经退到了距离长安只有200多里地的泾阳。

(安史之乱后的吐蕃帝国)

可是,常年的战争也拖垮了吐蕃的经济,还让吐蕃帝国形成了数量众多的军阀。吐蕃军阀分为东部军阀、西部军阀。由于唐朝一直在东部保持着战略压力,东部军阀在维州之战中损失惨重,因此西部军阀一家独大,最终控制了帝国实际权力。随后,吐蕃赞普被刺杀,二王争立,吐蕃陷入了长期的分裂,直到元朝时期被并入中土。

可见,唐朝时期的吐蕃国力强大,是一个半游牧半农耕的政权,不是游牧帝国那样能够被一战解决。它的战争持久力很强,与唐朝打的有来有往。很多唐朝名将都在吐蕃那里栽过跟头。像薛仁贵带着5万唐军与四十万吐蕃大军鏖战大非川,结果全军覆没,就可知吐蕃没有那么好打。即便要打,也是要倾尽盛唐全部国力。

可是,吐蕃的土地,都是高原山区,打下来的成本这么高,收益却不成正比。对于唐朝而言,环吐蕃的西川、河西、西域这些物产丰富的地区掌握在手中,就足以对吐蕃形成环形攻势,掌握战争的主动权了。万一倾国远征,一旦失利,将会动摇国本,代价太大。当吐蕃分裂时,唐朝也已经是步入残年了,藩镇割据的唐朝也没有能力组织针对吐蕃的灭国之战了。

后来的元朝和清朝,面对的是一个分裂的吐蕃,实力已经不能唐朝时的吐蕃相比。元朝只是击败了一伙武装僧人,然后用一纸书信就招降了吐蕃。至于清朝,他的主要作战对象也不是西藏人,而是在青海地区的蒙古人。在青海击败了蒙古人后,清朝大军政治、宗教、军事三管齐下,西藏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随后,清朝在西藏驻军,直接管理西藏事物。

所以,清朝在收复西藏的过程中,没有发生类似唐朝那样的大规模战争,经过佛教几百年的熏陶,西藏人也失去了原来的那种好勇斗狠的性格,他们视宗教为最大的生活准则,佛教却是唐朝文成公主带到西藏的。可见,李世民当初以文化同化西藏的努力,最终在清朝这里结了果。

(清朝福康安平定尼泊尔)

清朝大规模在西藏用兵是在公元1792年福康安(《还珠格格》中福尔康的原型)带领16000精兵征服尼泊尔廓尔喀王朝的战争。由于清朝在西藏已有根基,大军所到之处没有遇到大的阻碍,得以顺利进入后藏,兵临加德满都城下。这场战争,也是最有可能与英国人提前开打的战争,因为廓尔喀扛不住清军的攻击,向孟加拉的英国人发出了求援信。如果英国人此时帮助了尼泊尔,可能清朝就会在八旗最后的辉煌时了解到世界大势。可是,英国人拒绝了廓尔喀人,因为英国人认为要跟清朝做生意这件事重要的多。不久之后,他们就派了马嘎尔尼访问北京,还带来了很多新鲜的事物,不过都被十全武功的乾隆皇帝以奇技淫巧的名义给拒绝了。

所以,唐朝之所以没有像元朝、清朝那样攻灭西藏,其实是因为吐蕃在当时太强大了,唐朝虽强,要搞定吐蕃也得损失不少。到了元朝、清朝时,吐蕃地区的气候已经不能承载太多的人口,且四分五裂,没有一个统一的政权组织起抵抗力量,清朝攻下西藏的代价并不高。

点赞3、南通市 网友:醉醉醉女

吐蕃帝国,太逆天。这是唐朝没能控制青藏高原的根本原因。

至于说冲上青藏高原作战,然后再占领青藏高原、统治青藏高原,想也别想。唐朝不会想,元朝和清朝也不会想。

唐与吐蕃的关系,不是大唐非要攻上青藏高原占领吐蕃,而是吐蕃非要冲下青藏高原侵略大唐。

吐蕃守着青藏高原当土皇帝不香吗?

一点儿也不香。


不用看别的,看现在的数据就行:

据统计,70年来,中央对西藏的财力补助累计达到16335.85亿元。1988年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25.7万元,扭转了长达20年财政收入负增长局面。

这是啥意思?

意思就是西藏那个地方要维持一个政府,必须要有外部输血。文雅点儿说叫财政转移支付,而且还是那种自上而下的纵向转移,即中央直接拿钱补贴。

这还是现在。

想想看,在传统的农耕游牧时代,青藏高原那地方怎么可能长期维持一个政府、一个王朝、甚至一个帝国?

所以,吐蕃帝国这个政府,要想生存,就必须靠外部输血。

如果外部不能输血呢?那就开放搞活拉投资。如果开放搞活也拉不来投资呢?发动战争、搞抢劫,这也可以,而且效率更高。

所以,吐蕃帝国诞生之初,就自带侵略性。它不侵略大唐,那就搞不来钱;而搞不来钱,那就没法活。

这个没法活,不是吐蕃高原上的老百姓没法活,而是吐蕃赞普和帝国政府没法活。

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就不会再有唐军、元军以及清军非要跑到青藏高原搞战争的问题了。


这三个帝国,谁也不傻,谁也不会把自家军队拉到青藏高原上作战。

元朝和清朝的情况,没啥可说的。他们只是控制了青藏高原,而不是占领了青藏高原。但只要控制的力度足够强,那跟统治也就没啥区别,所以实际就是统治。

那么,元朝和清朝是怎么实现这个统治的?

蒙古人的一贯调性是“世界那么大,我要去打打”。所以,高光时刻的蒙古人,还真去攻打青藏高原了。

公元1239年,蒙古西凉王阔端,派大将朵尔达率兵入侵吐蕃地区。这伙蒙古人也是相当能干,一直干到拉萨东北,算是初步建立了蒙古对西藏的统治。

但统治是有成本的。

如果统治的成本远远高于统治收益,而且还长期高于统治收益,那这个统治也就没法统治。

统治就要建立政府,建立政府就要养官养兵,而养官养兵就要花钱。然后,最简单也是最现实的一个问题立即浮出水面:钱谁出?

政府收税然后养活官员、官员收税然后养活政府,统治就是这么回事,而且非常成熟。所以,钱谁出,就不是一个问题。

但统治成本的底层问题,是收税成本。

你在一望无垠的华北平原上收税,这是一种成本;而你在沟壑纵横的青藏高原上收税,这又是一种成本。关键是华北平原上的农民只有锄头,而青藏高原的牧民拿着弓箭。前者胥吏就能搞定,后者必须派兵,而且还得派骑兵。派骑兵收税,就相当于现代政府开着坦克去收税。这个成本,谁也承担不起。

所以,领兵的蒙古将军就向阔端王爷建议:咱们别打仗了,还是谈判吧,让西藏自动归顺最划算。

因此,蒙古兵只是打上了青藏高原,而不是先战争占领再政治统治。关键是这个统治,肯定不是直接统治,而是间接统治,或者说是一种蒙古人的羁縻政策。

于是,也就有了公元1247年的凉州会盟。

代表蒙古的是阔端王爷,代表青藏高原的不是什么高原地方政府,因为根本找不到一个高原地方政府,而是高原宗教领袖萨迦班智达。

通过凉州会盟,吐蕃归附蒙古。凭借这个会盟,中原王朝实现了对青藏高原的一种羁縻控制。

后来,大元皇帝忽必烈与萨迦班智达的侄子八思巴结成师徒关系。关系更进一步,控制也就更进一步。

大元皇帝可以为萨迦派提供经济、军事和政治帮助。而有了大元政府的这些帮助,萨迦派就可以称雄青藏高原,然后为大元帝国统治这片地区。

清朝呢?

清朝照搬元朝,但更胜一筹。清朝皇帝有三重身份,对中原称皇帝、对草原称大汗,而对青藏高原呢?称文殊菩萨转世。有了文殊菩萨这个正名,大清皇帝才能实现对青藏高原的统治。同时,又是金瓶掣签、又是驻藏大臣,等等,这些就不是谈判协商层面的控制,而是命令管制层面的统治。

元朝和清朝之所以能够统治青藏高原,一言以蔽之就是宗教手段。

青藏高原这个地方虽然没有政府,但有秩序。而这个秩序,在本质上说,不是政治秩序,而是宗教秩序。所以,只要控制了这个宗教秩序,也就可以为其注入政治秩序,最后实现统治。但这种统治,不是中央集权,而是一种羁縻控制。

既然元朝和清朝能够想到这个办法,那唐朝为什么不行呢?

历史是发展的,历史的经验是在斗争中积累出来的。所以,清朝可以参照元朝,但唐朝能去参照谁?所以,你不能强唐朝所难。

那就是蒙古人有智慧、唐朝人太笨。

也不能这么说。

蒙古人是一种草原气质。草原气质天然能接受这种羁縻统治或间接统治的方式。草原大汗跟部落首领的关系,大体上是一种合作、联盟和臣服的关系,而不是命令与服从的君臣关系。所以,蒙古人能采用这个办法,而唐朝人就稍微费劲一点儿。

但这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开头已经说了,那就是吐蕃帝国太逆天。

唐朝以前,青藏高原上面没有一个统一王朝;唐朝以后,青藏高原上也没有一个强盛帝国。但恰是在大唐,青藏高原硬是自组织出来一个吐蕃帝国。

你能想象吗?一块资源贫乏、山河破碎、人口稀少的土地上,竟然能诞生出一个强大的吐蕃帝国。

这是一件相当不可思议的事情。

编小说、写故事,甚至玩穿越,都没人敢这么写。但是,历史有时候就要挑战我们的想象力。吐蕃帝国就是诞生了。而且,还能与大唐互争短长。

汉匈战争,堪称中原和草原的绝对实力竞赛。但是,也就打了130多年。而唐与吐蕃之战,竟然打了200多年。

所以,这都不是不可思议,而是彻底逆天。

自东向西,长城以外可以分为东胡系、草原系和羌人系。青藏高原属于羌人系。羌人系的特点就是特别不团结。

但这种不团结不是因为本性如此,而是因为山河破碎。一个部落跟另一个部落,往往跋山涉水好几天才能碰到一起。没有碰撞,也就没有联合。所以,羌人系结成部落联盟的难度系数,就会非常高。

而深入到藏区,这种情况就只能加上一个更字:一是更为山河破碎;二是更为资源贫乏;三是大多数地区更为不适合人类生存。

大山之间、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可以吸收来自海洋的水汽,然后形成一个又一个分散的小区域。这些小区域,才可能适合人类生存,也才能获得发展资源,最后形成一个个的小部落。所以,青藏高原的社会形态只能是小部落、小贵族,哪哪都是土皇帝。

这种地理条件和社会条件,别说诞生帝国王朝,就是诞生部落联盟都难。

东汉跟羌人系谈判,往往是东汉一个代表、羌人几十上百个头领。因为羌人系没有一个代表全体羌人的单于或可汗。所以,东汉跟羌人谈判,只能是一对多,而不能一对一。而深入到青藏高原腹地,这种情况也就更为严重。

青藏高原的东北方向是安多藏区,包括今天的青海、甘肃南部和四川西北。东南方向是康巴藏区,包括今天的西藏东部、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除此以外的喜马拉雅上以东是卫藏地区,包括今天的西藏大部分地区。卫是中心的意思。所以,卫臧地区才是吐蕃帝国的核心地区。

但是,这个核心地区最穷,要钱没钱、有粮没粮、要资源没资源。所以,经济条件好的地方是安多藏区和康巴藏区。但不是这两个地方能产多少粮食,而是这两个地方能与外界实施物质交流。

然后,吐蕃帝国居然在最贫乏、最封闭的卫臧地区诞生了。除了外部竞争,内部自组织也可以形成联盟、王朝和帝国的模式。吐蕃就是一种内部自组织的结果。自组织的手段就是战争,把大家都打服了,然后你就是老大。

但是,自组织之后呢?就要考虑怎么长期自组织,具体来说就是统治的问题。

中原王朝没问题。只要占领了土地,那就控制了百姓,然后坐在家里吃租子。因为物产丰富、因为交通便利、因为人口众多,所以收税的成本会非常低。

但是草原不行,占领了土地,却控制不了百姓,然后也没法坐在家里吃租子。因为物产不丰富、因为交通不便利、还因为没有多少人。单于耍流氓,酋长真会带着百姓逃跑。所以,草原单于和大汗的生存逻辑,就是动不动召集各方部落,冲到中原搞一次抢劫,然后通过分配战利品来维持自己的政治地位,也就是通过武力刷一波存在感。

草原可汗不能坐在家里吃租子,高原赞普就更不行了。所以,吐蕃帝国首先考虑的问题就是怎么能让高原上的大小贵族听自己的。打服没问题,但打服之后就要收买。于是,钱的问题立即浮出水面。

吐蕃帝国不能在核心的卫臧地区搞自力更生,而只能到安多藏区和康巴藏区“开放搞活”。简单说就是抢劫富得流油的大唐帝国。甚至都不是抢劫的问题,而是直接侵略。甘肃的河西走廊、四川的千里粮仓、西域的富饶绿洲以及云南的四季如春,哪哪都是钱、哪哪都比自家地盘好。所以,抢到手肯定就有钱。

于是,吐蕃与大唐的战争逻辑,跟草原与大唐的战争逻辑,完全不同。草原人只是搞抢劫,抢了就要回家,然后放牧打猎唱歌。大唐太强盛,那就认怂,搞搞朝贡、求点儿赏赐,搞搞贸易、换点儿物资,这也可以。但是,吐蕃不行,吐蕃不仅要你的钱,而且要你的地、要你的人,但凡杀进来就一定要赖着不走。

所以,唐与吐蕃的战争非常残酷,也非常持久。

吐蕃的入侵,主要东北方向。在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安多藏区。安多藏区有一条重要通道,叫青海道。青海道可以直接通往河西走廊和西域。所以,安多藏区成了吐蕃入侵大唐的主要跳板,目标当然是河西走廊和西域。控制住河西走廊,吐蕃都不是在这里放马种地的问题,而是直接设卡收过路费;控制住西域绿洲,吐蕃都不是在这里搞搞抢劫的问题,而是直接当起了殖民地宗主国。

以安多藏区为跳板,以河西走廊和西域为财源,然后吐蕃帝国有钱了,有钱了就可以称雄天下。这种唯金钱主义的逻辑套路,很有说服力。但是,真实世界却完全不是这个样子。

有钱仅是一个方面,而且往往是锦上添花,而不是主要方面,更不是根本原因。那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个根本原因,具体来说有两个:

最主要的一个是宗教。

青藏地区本来盛行苯教,这是一种多神宗教。所以,五花八门,各个部落、各个贵族都有自己的神。到了松赞干布时期,吐蕃帝国引入了佛教。佛教要比苯教更为理性,也更为统一。于是,雪域高原也就有了共同的神。佛教对抗苯教,就相当于中央碾压地方、赞普对抗贵族。所以,地方的离心力变弱,中央的凝聚力变强,吐蕃赞普终于可以实现力量整合。

有了这种力量整合,吐蕃才能集中军队和资源去侵略大唐。

另外一个是官僚。

本质上说还是宗教。统治就一定要有官员。简单说就是谁来支持吐蕃赞普。贵族们之所以支持赞普,一是因为打不过、二是因为有肉吃。跟着赞普混有钱花,不跟赞普混没朋友,这时候,傻子都知道怎么选。但是,赞普必须建立自己的官僚队伍,也就是打造自己的绝对支柱力量。否则,吐蕃就很难成为一个帝国或王朝,而只能是一个贵族部落联盟。这个官僚队伍就是佛教僧人。这些人不仅活动能力强,而其还能写字,关键是支持赞普,天然具备了官僚的工具属性。

有了佛教官员的加入,吐蕃赞普才能维持起来一个强大的高原帝国。

但是,你就是钱再多,也多不过大唐;你就有官僚队伍,也硬不过大唐的官僚队伍。所以,吐蕃与大唐之战,输得肯定是吐蕃。

但是,公元755年,唐玄宗折腾出了安史之乱,大唐大厦将倾。于是,吐蕃趁机做大做强,鼎盛时期不仅控制了河西走廊,而且控制了西域。所以,大唐与吐蕃之战就只能一直打,一直打到大唐灭亡。

大唐灭亡,吐蕃是不是可以再来一波升级,然后直接跃马中原呢?

大唐死,吐蕃也死。

吐蕃之所以一直能搞到钱,是因为西域和河西走廊。因为有丝绸之路。大唐都没了,那西域和河西走廊也没法安生,丝绸之路不再繁荣。

安史之乱后,吐蕃的对手不再是大唐,而是回鹘。因为大唐已经没有力量控制草原和西域。所以,在西域较量的,主要是吐蕃和回鹘,也就是高原力量和草原力量。回鹘比大唐差太多,所以肯定不是吐蕃的对手。再加上从北面又来了一拨嘎加斯人,直接把回鹘给灭了。

回鹘灭国之后,一支回鹘人逃难到了河西走廊,成了甘州回鹘。甘州回鹘的位置,正好挡在青海道进入河西走廊和西域的关键点上。这一下就把吐蕃帝国的财源给断了。

一直过没钱的日子,也不是没法活。关键是大唐在、丝绸之路就在,草原也不会与高原碰撞,所以吐蕃能够一直有活钱。

但是,过了有钱的日子,再过没钱的日子,就真心没法活了。大唐内乱,吐蕃做大,这就相当于发了一笔横财。于是,吐蕃赞普开始发动佛教官员对抗贵族部落。这就导致财政开支年年攀升,养官肯定要花钱,不管是科举官僚还是佛教官僚。这就是在过有钱的日子。但是,甘州回鹘断了财路,吐蕃自然没法过有钱的日子。于是,内部矛盾瞬间爆发,贵族跟赞普、百姓与朝廷之间的矛盾也就被激化起来。再加上末代赞普的各种骚操作,吐蕃也就最终亡国了。

吐蕃帝国之后,高原再无帝国。因为在这地方诞生一个帝国真心太难。所以,元朝控制青藏高原的成本就会非常低,一场会盟、一个拜师,青藏高原就成了大元帝国的地盘。而之后的朝代,也就是顺理成章了。元朝人怎么玩,明朝人、清朝人就怎么玩,直接抄作业比自己写作业简单太多。

点赞4、诸城市 网友:泪落殇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因为他们面对的吐蕃的强弱完全不同。

吐蕃王朝真正强大的时代,其实就是中国的唐代。

本来吐蕃只是高原的游牧民族,以放牧为生,也少许农耕。

由于高原高喊和高海拔,气温较低,降水较少,所以,吐蕃农耕的粮食产量低下,只能种植地产的青稞。

由于粮食严重不足,加上环境恶劣,吐蕃人口很少,而且由于游牧分为无数的小部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国家,不足为患。


奇怪的是,中国隋唐时期,青藏高原的气候突然发生了变化,气温升高,降水充沛,维持了一二百年时间。

由此,青藏高原也开始大量种植诸如小麦等高产农作物,农业产量有极大的提高。

所以,大概在唐朝贞观年间,松赞干布建立了吐蕃王朝。

在松赞干布之前,吐蕃还处于部落奴隶制度,非常落后,也没有自己的文字。

可以说,松赞干布时代,也就是唐朝初期开始,吐蕃才真正强大起来。

随后唐朝遭遇安史之乱,衰败下去,吐蕃趁机扩张。


在吐蕃王朝鼎盛时期,东面与大唐大体上以陇山为界,北到宁夏贺兰山又占领河西走廊,势力深入西域,南面以南诏为属国,还一度推进到喜马拉雅山以南的恒河北岸,占领尼泊尔等国。

可以说,此时吐蕃王朝极为强大,实力上仅仅比大唐稍差,已经能够同唐朝争霸了。

只是好景不长,在唐末时代,虽然大唐彻底衰败了,但吐蕃衰败的更快。

青藏高原的气候又恢复了以往的高寒、低降水的情况,只有少数地区比如山谷和盆地,才适合高产农业种植。


随着粮食产量锐减,人口也锐减。由于国家衰败,吐蕃本来就不稳固的中央集权制度动摇,地方军阀、藩王、宗教领袖拥兵自重,割据一方,互相内战。

于是,吐蕃迅速衰败下去,到北宋时期已经四五分裂,不能离开青藏高原的范围了。

所以,吐蕃王朝真正强大的只有一二百年,后面也就没什么了不起。

宋朝为什么不去打吐蕃?主要北方还有辽国、金国、蒙古、西夏等强敌,这些眼皮下的敌人尚且难以对付,宋军不可能远征人迹罕至,条件恶劣的青藏高原,同吐蕃去作战,除非是疯了。


到了元代时期,藏人的实力很弱,高原上分为无数部落激烈内战。

除了争夺世俗的权力以外,吐蕃还有复杂的宗教问题,仅仅藏传佛教就有宁玛、噶当、噶举、萨迦等众多教派互相对立,联合地方世俗力量精神上割据一方。

所以蒙古人杀到西藏时,当地抵抗并不强烈,很多实力派纷纷投降,尤其是萨迦派很支持蒙古人。

从某种意义上说,蒙古人其实是招降了西藏,而并不单纯是武力攻打,在13世纪再次统一了分裂几百年的西藏。



至于清代在很长一段时间,其实是允许西藏自治的,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有最终决策权,但地方还是自己管理自己,也有自己的军队。

在清代,外敌多次攻入西藏,比如尼泊尔人在乾隆时期,一度攻入西藏腹地,清军出兵才将其击溃。

清末,英国人更是几乎攻占了西藏全境,清军却已经无暇顾及。

所以,满清对于西藏的控制有限,驻军也很少,这是民国时期西藏长期脱离中央政府管辖的重要原因。



简而言之,吐蕃王朝在唐代才是真正的强大王朝,其他时代都是实力弱小的国家,仅仅依靠地理优势才能够保持不被外敌入侵。

点赞5、酒泉市 网友:落颜^^

看了同志们的分析,都比较有道理。但没有说到根本上。

其实一切的一切,根源就在于,元明清时期的吐蕃非常衰弱,根本不能与唐代的吐蕃相提并论!

唐代的吐蕃非常繁盛,人口上千万,是一个统一的大帝国。至于它为什么这么繁盛,有一种理论认为,是由于唐代温热的气候造成的。

据说唐代的平均气温比现在要高好几度,降水也更多。整个青藏高原比现在更温暖更湿润,也更适合人类生存,环境承载力也更高。

这一切就导致青藏高原上的吐蕃迅速繁盛起来。

唐代以后,气候变冷。青藏高原温度降低,降水减少,环境承载力下降。人口也随之下降。人口少了,国力当然就衰弱了。吐蕃帝国四分五裂,进一步削弱了国力。连一项孱弱的北宋,都曾经吊打吐蕃。

到了元明清,吐蕃更加衰弱,基本是人见人打,毫无还手之力。

除了气候的原因,吐蕃制度错误也是衰落的重要原因,甚至是最重要的原因。

历史上,吐蕃长期实行残酷农奴制度。农奴被残酷剥削,肆意欺压。直接结果就是生产力水平极度低下,吐蕃人口越来越少,从一千万多万下降到两百多万!

点赞6、南昌市 网友:绿水无忧

我是【今古言堂】,感谢题主的邀请,这个问题我来答。

在中国历史上,强大的唐王朝建立了极为庞大的帝国,甚至于能够与极盛时期的阿拉伯帝国一较高下。但是就是这么强大的唐王朝却一直被一个如影随形的国家所威胁着,这就是来自西藏高原的吐蕃。

以至于唐朝的历史,大多都是在与吐蕃的打打和和中渡过的。那么我们就有一个疑问了,为什么强大的唐王朝从未占领吐蕃,而后来的元朝和清朝却能将吐蕃纳入自己的版图中来。

那么今天,今古就为大家讲讲为什么唐朝之后的吐蕃再也不复当年的勇武。

首先,世界高温期使吐蕃自然环境唐朝远好于元朝及清朝

根据中国现代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先生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世界气温变化的一个特点,那就是在九世纪开始,世界进入了一个极为特殊的升温期。

得益于气温的上升,青藏高原原本平均海拔在4000米左右的雪域荒原,大多变成了水草丰美的高原牧场,进而使得畜牧业及农业产量大量提升,进而促使高原人口出现巨幅增长。

当人口及资源充足的情况下,拥有着高原反应的吐蕃人,很自然的就成为了高原的霸主,进而威胁到高原附近的唐王朝,甚至一度占据了极为重要的河西走廊。

虽然唐王朝在公元802年,在四川维州将吐蕃十万精兵尽数消灭,进而促使吐蕃王朝的衰落。但是面对高耸的青藏高原这道天然的屏障,最终无法占领吐蕃。

而元朝和清朝时期,正是世界气温下降期,在大陆其他平原地区,这一温度的下降或许影响不大,但是在青藏高原却会非常明显,大量原先水草丰美的草场和农田,逐渐被雪线所占据,失去了农业基础的吐蕃王朝很自然的就开始走上了衰落之路。

当他们面对元朝和清朝这些游牧民族骑兵军队的时候,没有国家实力的西藏高原势力,能够选择的就只有降服了。

其次,藏传佛教的兴起,使吐蕃故地的居民更加向往和平

吐蕃的强大是建立在9世纪时期的掠夺文化所营造的强大奴隶制体制。当时吐蕃曾经四处出战,袭击唐朝、天竺和阿拉伯,他们掠夺的奴隶往往数倍于自己本国的人口。

但是,自九世纪之后,吐蕃陷入内乱,王室斗争激烈,并逐渐演变为武将割据地方的形势,使得吐蕃内部战乱不断,人民苦不堪言。

也正是这个时候,之前得到松赞干布的藏传佛教逐渐发挥其宗教安抚作用,逐渐使吐蕃内部逐渐宗教化,在大多数民众皈依藏传佛教,信仰往生崇尚和平、制止杀戮的影响之下,吐蕃逐渐变得更加平和,不具有侵略性。

这也是为什么在藏传佛教盛行的元、明、清时期,吐蕃故地会被纳入中原王朝统治的缘故之一。

结语

总的来说,吐蕃地区的转变,是天时地利与人和共同作用之下的结果。不是唐朝不强,也不是元朝和清朝有多么强悍,最重要还是吐蕃自身出现了变化,才有了吐蕃在不同时期的表现。

我是【今古言堂】,喜欢我的文章,可以关注我!

点赞7、巴中市 网友:草莓酸奶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由于道路险阻、战争、气候等原因,一直到了元朝时期,中原王朝才首次将青藏高原纳入直辖版图中。

在元朝之前,没有任何一个中原王朝可以用武力拿下青藏高原,即便是强大的李唐王朝也未能攻下这里。最大的阻碍就是高原反应和后勤补给跟不上。

要知道,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繁荣、科技发达、名将辈出的著名时代,但是唐朝绞尽脑汁也未能平定西藏。相反,到了元朝和清朝时期,中原王朝平定西藏却易如反掌,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当时的青藏高原上存在着一个强大的吐蕃王朝。唐时的吐蕃王朝之强,远非宋元明时期的吐蕃诸部可比。唐高宗时期,唐军两次进攻吐蕃都遭到大败,薛仁贵的5万唐军在大非川之战全军覆没,李敬玄的17万唐军在青海之战差点重蹈覆辙。安史之乱后,吐蕃更是趁中原内乱,长驱直入,攻取了唐朝的首都长安。

可以说,唐朝鼎盛的时候正好赶上了青藏高原最有活力的时期。吐蕃王朝国力昌盛,民风彪悍,而且能够适应高原气候行军。而从中原地区远道而来的唐军却水土不服,交通运输不便,每次孤军深入都必遭大败,只能放弃。唐朝时期,吐蕃聚众四十万相抗,诱敌深入、围而歼之,让唐朝一筹莫展,只能在四川、甘肃一带布置重兵防御吐蕃。

可是到了元朝以及后来的清朝时期,青藏高原上已经没有像吐蕃王朝这般强大的地方政权了。唐朝时期的吐蕃王朝瓦解后,青藏高原上再也没有形成过一个强大的帝国。

剩下的吐蕃诸部各自为政,难以统一,而且受到宗教的束缚,早已经不是唐朝时期那些骁勇善战的吐蕃勇士了。

因此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点,第一,青藏高原上没有了强大的地方政权;

第二,元、清两个朝代的后勤保障能力远胜于唐朝,统一西藏的时机已经成熟;

第三,佛教在青藏高原上扎根,战胜了传统的苯教,束缚了吐蕃诸部的扩张,他们从好战的武士变成了礼佛的僧人。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由于青藏高原气候寒冷、物产较为贫瘠,因此脆弱的物质基础很难再培育出吐蕃王朝这样强大的地方政权。到了元朝时期,野心勃勃的蒙古人对古老的青藏高原产生了兴趣,并通过劝降的手段就平定了青藏高原。在此之前,蒙古骑兵已经登上青藏高原,深入到了拉萨附近。

在历代中原王朝眼中,神秘而遥远的藏区,无法阻挡蒙古骑兵强大的奔袭能力。要知道,蒙古军队西征最远时曾到达过欧洲多瑙河流域,怎么会拿不下近在眼前的青藏高原呢?

元王朝建立后,为了管理青藏高原,专门设立了宣政院辖区来管理这里。而西藏地区自九世纪中叶吐蕃王朝崩溃以来,一直处于各部落分裂割据状态,长达四个世纪之久。直到蒙古元朝兴起,西藏本土才归于一统,结束战乱。无独有偶的是,500年后的大清王朝也平定了西藏的,为巩固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点赞8、四平市 网友:惟有阑干

唐朝在唐太宗、唐高宗时期,打服了周围的邻居,常常感叹:无敌是多么寂寞。

那么唐朝真的天下无敌吗?不好意思,还真不是,就在他们的眼皮子底下,青藏高原之上,就有一个不服就干的国家叫吐蕃。

吐蕃死活不服唐朝的管理,而且还跟唐朝打了好多次。结果怎样了呢?唐朝为了和平起见,乖乖送了俩公主过去和亲。一个是著名的文成公主,还有一个则是金城公主。

文成公主是被唐太宗送过去的,嫁给了吐蕃赞普(就是国王)松赞干布。金城公主是唐中宗送过去的,嫁给了吐蕃赞普赤德祖赞。

好家伙,全都是在盛唐时期发生的有没有?说好了唐朝无敌于天下的呢?说好了万国来朝,皇帝被称为天可汗的呢?

其实吐蕃是个非常难啃的骨头,唐朝虽然打服了高句丽、东突厥、西突厥,可和吐蕃交战多年,愣是没能啃下青藏高原。最后只能出此下策。


一、唐朝时期的青藏高原,是拧成一股绳的。

团结就是力量,这绝对不是一句空话。当中原地区团结在唐朝的统治之下时,青藏高原也团结在了吐蕃的统治之下。

公元626年,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成为了新任唐朝皇帝,史称唐太宗。仅仅过了7年时间,也就是公元633年,吐蕃的松赞干布,也团结起了吐蕃各城邦,建立起了吐蕃王朝。

虽说松赞干布被称之为吐蕃的第33任赞普,实际上在此之前,吐蕃一直没有统一,属于诸侯林立的状态。由此可见,松赞干布才是吐蕃的立国之君。

松赞干布平定了国内的诸侯,打服了周围羌族军队,统一了整个青藏高原。这个时候他开始向周围试探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要女人,美其名曰求亲。

这在封建历史上,一直都是耻辱的。如果你觉得这是光荣的事情,那么你见过哪个皇帝会把自己的亲闺女送去万里之遥和亲的呢?还不都是找的别人家的丫头嘛!

松赞干布向尼泊尔提出了这一请求,尼泊尔国小民弱,只好乖乖把尺尊公主送来了。紧接着,松赞干布又向唐朝提出了类似的要求。

公元634年,当时正值唐太宗贞观八年期间,他得知这事儿以后,二话不说就拒绝了:什么玩意儿!也敢来要我的女儿?

结果4年以后,松赞干布立刻带兵进攻唐朝的松州。松州也就是现在的四川松潘县。按照唐朝这边的记载,他们一顿操作以后,吐蕃被打惨了,连连求饶。

结果唐太宗一高兴,就把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


好家伙,世上竟有这样的事情?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唐朝和吐蕃在松州这儿打了很长时间,双方不断投入兵力。对吐蕃来说,常年住在高原,问题不大。可对唐朝来说,劳师远征已经够累了,而且还要在高原地区作战,那就更累了,只有投入数倍于吐蕃的兵力才行。

因此时间一长,唐朝压根就拖不起,军费开支巨大,得不偿失。唐太宗这才选择了服软,以和亲的方式解决战斗。

可惜和亲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到了公元663年,吐蕃灭了唐朝的小弟吐谷浑,将版图拓展到了青海、甘肃一带。这地方很关键啊,唐朝控制西域全靠甘肃的河西走廊了。

果不其然,吐蕃此后连续攻打西域诸国,包括龟兹国、疏勒国、于阗国等,甚至击败了唐朝名将薛仁贵,迫使唐朝放弃了安西四镇。

此后唐朝和吐蕃,在西域展开了数十年的拉锯战,对西域的领土,唐朝是得而复失,失而复得。

直到公元710年,唐中宗把金城公主送到吐蕃和亲,这才再次稳住了局面。金城公主是个厉害的角色,比文成公主强得多。她是吐蕃赞普赤德祖赞的可敦,也就是正妻的意思。因此她在吐蕃地位很高,为传播中原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二、元朝占领西藏时,西藏处于诸侯林立的状态。

唐朝搞不定西藏,可元朝却能搞定,这是为啥呢?原因很简单,因为那时候已经没有吐蕃了。当时的西藏,处于藏传佛教的统治之下。

可从公元11世纪开始,藏传佛教就不断出现各种派系。稍微有点修行的人,都愿意拉起一个山头,让大家跟着自己学习。这么一来大致上先后出现了5大派系,他们分别是:

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噶当派、格鲁派。

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以后,把重心放在了对付西夏和金国身上,没空搭理西藏的事情。不过此时已经有部分西藏的首领,前来向成吉思汗俯首称臣。

到了窝阔台汗继位以后,窝阔台让自己的儿子阔端,负责管理西藏。可当时大部分西藏的首领都不支持继续向大蒙古国纳贡。


因此窝阔台的儿子阔端,便在1240年,派遣大将多塔纳波带兵攻入西藏。这个时候他们并没有完全采取军事力量,而是很快与西藏萨迦派的高僧萨班贡嘎坚赞达成了协定。初步确立了大蒙古国对西藏的统治地位。

1244年,窝阔台的皇后乃马真后称制,再次与喇嘛教的首领萨迦班智达商定西藏归附的条件。最终在萨迦班智达的劝说下,西藏各部落的僧俗首领,纷纷选择归降大蒙古国。

等到忽必烈称汗以后,萨班贡嘎坚赞的侄子八思巴,成为了萨迦派的首领。他选择主动归附忽必烈,并且在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时,坚定不移地站在忽必烈这一边。

忽必烈对此大为感动,他建立元朝以后,便册封八思巴为帝师、大宝法王。使得萨迦派成为了西藏实质上的统治派系。

由此可见,元朝对西藏的征服,除了动用武力之外,其实更多的是用了外交手段。他们看到了西藏内部不团结的现象,只要拉拢一部分贵族,其他人自然也就只能跟着听吆喝了。


三、清朝初年,是西藏统治阶级反过来巴结清朝。

清军刚入关的时候,要处理的问题太多了。有李自成的大顺军,张献忠的大西军,还有明朝的残余部队。

所以说清朝初年,压根就没工夫去管西藏的事情。这个时候蒙古人又动起了小心思,蒙古卫拉特部的首领固始汗,趁着天下大乱,攻占了西藏,建立了著名的和硕特汗国。

可是你要知道,从唐朝开始,西藏就深受藏传佛教的影响了。到了明末清初,这里的统治阶级,全部都是佛教派系。

因此固始汗要想真正统治这一地区,必须要找一个佛教代理人才行。因此他选中了藏传佛教格鲁派的首领阿旺·罗桑加措。两个人一文一武合伙管理西藏。


可我们刚才也说了,西藏除了格鲁派以外,还有4大派系,这些人可不服固始汗的统治。因此当时西藏依旧还是处于诸侯林立的状态。

等到清军彻底拿到了中原地区的控制权以后,西藏的各大派系,纷纷学习昔日的八思巴,向清朝称臣纳贡,想要得到清朝的支持。清朝支持谁,谁就能成为这里的统治者。

你想想,在这种情况下,清朝对西藏的统治,还不好确立吗?实在是太容易了,只需要挂个名就行。

因此后期康熙、乾隆征讨西藏,主要是为了帮助当地的统治者平叛,并不是为了拿下西藏。毕竟,从元朝开始,西藏的统治阶级就意识到了这一点,要想生存好,就必须要臣服于中原王朝。

点赞9、曲靖市 网友:必相依

答:谁告诉你的元军在西藏作战了,这是没有的事。至于清朝倒是派兵在青藏高原作战了,原因是准格尔蒙古汗国叛乱,派兵占领了西藏,清军去平叛;还有就是派兵入藏,驱逐南亚入侵势力。西藏在唐朝以后,开始普及了藏传佛教,好勇斗狠的性格,已随着佛教的传播,成为了精神寄托,只注重来世,不在乎今生。

元朝通过很温柔的手段,通过藏传佛教,将西藏纳入版图。清朝也是通过和蒙古贵族的友好关系,进而控制西藏。

西藏原先是在隋唐时期,吐蕃建立的吐蕃帝国时期雄起了一阵,在唐太宗到唐玄宗时期,十分勇猛。最终和唐朝鏖战上百年。最凶狠时期,南攻大唐,北拒阿拉伯帝国。当时这两个国家是东西方的两个超级大国。

到了玄宗时期,唐朝终于搬回局势,利用吐蕃内部纷争,彻底击败吐蕃。使得吐蕃势力不敢下高原。

唐朝当时声威远播,他的战略中心,在东部的高句丽西部的西域和中亚以及北部的突厥等方向,压根没有重视吐蕃势力的青藏高原,由于西藏在唐朝眼中是不毛之地,不想具有,也不想过多投入资源经略西藏。而此时恰恰是吐蕃崛起,势力最强时期,所以几次交锋唐朝不支,只是处于战略守势。

元朝清朝时期的西藏,没有统一的领导层,由于佛教的麻痹,只注重各人修行,并且信仰也不是完全统一,有黄教、红教和白教所以元朝、清朝轻而易举的就控制了西藏。

文|玉之溪

点赞10、莱州市 网友:你是远方

如果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回到历史的现场。

首先,我们要明确,尽管海拔高,但青藏高原并不是不可攀登和进入的。理论上任何朝代、任何军队都可以进入青藏高原。有的没进,有的进入了,这就取决于双方的实力对比。唐和吐蕃有战有和,相持对峙一百多年。而吐蕃之后,那个民族就此衰落,不富有战斗精神和战斗力,所以元军和清军可以在青藏高原长驱直入。


(历史上的吐蕃王朝)

唐与吐蕃的战与和

吐蕃,7~9世纪时古代藏族建立的政权,自囊日论赞至朗达玛延续两百多年,是西藏历史上创立的第一个政权。吐蕃自松赞干布开始崛起,正好迎头撞上了同样处于国力上升期而强势崛起的大唐。双方来来回回有战有和。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为了逼唐和亲,松赞干布采取了“以战求亲”的策略。文成公主入藏,就是唐太宗为避免战争的政治策略。)

唐一共有两位公主嫁到吐蕃,分别是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和亲,作为一个政治工具,它的效力的发挥基本取决于两点:一是双方实力均衡,谁也吃不掉谁;二是嫁公主的相对被动,要么刚刚经历战败、要么为了避免战争。


(唐吐蕃会盟碑。会盟,本身就体现了双方实力的均等)

唐向吐蕃嫁公主,这本身就体现了双方实力的均衡。更何况,安史之乱以后唐进入衰落期,而吐蕃恰恰进入了鼎盛期,所以唐充其量只有招架之功。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河西走廊几乎完全丧失于吐蕃之手,并且长安还曾经两次被吐蕃攻陷和洗劫过。

综上,唐与吐蕃的长时期对峙,实力上并没有处于绝对优势,所以,根本谈不上占领吐蕃。

吐蕃之后,发生了什么?

可是后来的吐蕃呢?吐蕃末代大赞普达玛被僧人刺杀,死后吐蕃遂陷入纷争而崩溃。自此之后,在青藏高原这块土地上,几乎再无强权产生。反而,内部矛盾逐步加深,藏区陷入长期的分裂割据状态,并形成“阿里王系”及(后藏)“亚泽”王系、(山南)“雅隆觉阿”王系和(前藏)“拉萨王系”等。它们各自为政,不相统属,有时还常常为各自利益互相侵袭劫掠,大小战争频繁。

同时,普遍信奉佛教,精神气质更加内敛,更注重精神层面的修行。无论文治还是武功,统统让位于宗教。佛教的全面信奉,完全改变了藏族的精神气质,深刻影响了历史走势。强权不复存在,尚武精神自然随之近乎丧失。因此,对中央王朝的威胁逐渐较小。


(1244年,阔端和萨迦班智达的凉州会盟,标志着藏族开始接受蒙古黄金家族的统治。)

无论元还是清,在国力鼎盛期,自然处于进取的态势。当元和清强盛的时候,整个青藏高原,基本上是无御敌之兵、无领军之将。双方在实力上的悬殊,当时的统治者和各阶层只能接受现实。青藏高原也逐渐被纳入到中央集权的范围之内。

127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定国号为元,乌思藏(今西藏中部、西部及其迤西地区)、朵甘等地成为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元帝国的一部分,西藏地方从此正式纳入中国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

公元1368年,明朝取代元朝,采用收缴元朝旧敕旧印,换发明朝新敕新印的形式和平过渡,继承了对西藏地方的国家主权。

清朝统一中国后,藏族地区与中央政府的关系更为密切,清政府在中央设理藩院,负责西藏和蒙古地方事务。并正式策封了藏传佛教格鲁派两大活佛为达赖喇嘛(1653年)和班禅额尔德尼(1713年)。扶持了以达赖喇嘛为代表的黄教势力,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直接管理。

以上,元、清不仅可以在青藏高原作战,更是完全统一了青藏高原。


(元世祖忽必烈赐予萨迦派首领八思巴文的金牌)

所以,由上可见,彼时彼刻的双方实力对比,决定了最终的结果。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