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宣帝明知道“乱我家者,太子也”为什么不避免?
汉宣帝对太子刘奭[shì] 说过:“乱我家者,太子也”
汉宣帝也想过把太子刘奭换掉
但为什么最终没有换呢?
实在是没一个儿子能让宣帝眼前一亮啊!
一、“乱我家者,太子也”
关于宣帝的做法,确实很多人不理解,既然已经认为汉家江山会因为刘奭而动乱,为什么不把他换掉呢?而且事实似乎也在印证这一点,确实从元帝(刘奭)开始,皇权开始旁落,外戚、宦官、儒臣,你方唱罢我登场,西汉也自此走上了下坡路。
但是,有一个问题还是很容易被忽略——那就是换了未必就比不换强。
宣帝之所以会说刘奭“乱我家者,太子也”主要源于两个人的死,即盖宽饶和杨恽。这两个人有一些共通点,都很有才华,也非常正直,但问题在于他们过于骄傲,往往看不起同僚,所以人际关系搞得非常差。
盖宽饶属于那种眼前容不下一点问题的人,不管大事小情,都要弹劾检举,可问题是他不可能每次都能看到全面,所以免不了就会出现误报,次数一多,宣帝对他的印象自然越来越差,最后实在是忍受不了就把他罢了官。结果这位老哥也是真的气性够大的,直接在宫门前拔剑自杀了。
再说杨恽,他是太史公司马迁的外孙,宣帝即位初期丞相杨敞之子,算得上名门之后,人也特别聪明,不过有个毛病特别不好,就是恃才傲物。他对才能不如自己的人常常出言讥讽,尤其面对宣帝在民间时的好友戴长乐,更是常常怼得他哑口无言,后来更是因为与戴长乐的纷争,双双被宣帝贬为庶人。可是,被贬回家的杨恽依旧口无遮拦,我行我素,最终因为在一封信中有不当言论遭至杀身之祸
太子刘奭就是因为他们两个的死,觉得父亲做得有些过分,于是在一次家宴时,规劝宣帝当用刑罚,多多重用儒生,结果被宣帝教训了一顿,道:“汉家制度,当以王道与霸道兼而用之,怎可如周朝一般单一地使用德政呢?更何况那班俗儒专好厚古薄今,不通世事变化,怎可将治国重任交给他们?”最后,宣帝仰天长叹道:“乱我家者,太子也!”
二、宣帝真的觉得太子不行么?
宣帝这句话毫无疑问还是很重的,但是,他真的觉得太子不行么?倒也未必。
据《汉书》记载,太子刘奭这个人,自幼便非常好学,喜读史书,通儒家经典,对音律也较有研究,并非那种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但由于其母许平君早死,宣帝一直将其保护在羽翼之下,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他较为柔弱的性格,再加上儒家思想的熏陶,他会不自觉得对法家严苛管理有些接受不了。
但是,归根到底,性格上的柔弱都不会成为宣帝易立太子的标准,相反,宣帝也在向刘奭传达一种,儒(王道)与法(霸道)并重的治国理念,这就说明宣帝此时并没有放弃刘奭的打算。至于说“乱我家者,太子也”这样的狠话,其实更像是一位父亲生气时的吐槽而已,就好像我们的父母偶尔也会对我们说一些过格的狠话,又有几人当真过呢?
三、宣帝有没有想过废太子呢?
事实上确实有过,不过却不是在说出“乱我家者,太子也”之后,而是之前很多年就有过了。
公元前66年,皇后霍成君被废,位置出现空缺,宣帝有意立宠妃张婕妤为后,一来她是宣帝当时最宠爱的妃子,二来他的儿子刘钦长得高高大大,好读经书、善法律,看起来很是聪明可爱,宣帝对他甚是宠爱,常常感叹“真我子也”。于是,当时的宣帝就萌生了一个想法,立张婕妤为皇后,并改立刘钦为太子。
但问题在于,刘奭的母亲许皇后早死,这孩子本就很可怜,当时也不过十一二岁的年纪,又没有犯什么错误,轻易换太子实在不利于稳定。所以,最后宣帝不但没换太子,也没封张婕妤为皇后,而是改立了不受宠的王婕妤为皇后,让她承担起抚养太子的重任。
对于张婕妤的儿子刘钦,宣帝也担心他因受宠而产生夺位之心,在公元前63年便将他封为了淮阳王,还给他找了一位非常有针对性的太傅,此人名叫韦玄成,扶阳郡侯韦贤的小儿子,素有贤德之名,是当时的道德典范。其父死后,听说由他来袭爵的时候,竟装疯卖傻以图把父亲的爵位让给哥哥,此举被宣帝知道后,更是大加赞赏。之所以让韦玄成来教刘钦,很明显也是希望他常怀谦让之心,修善习德。
四、汉宣帝的儿子们
刘钦后来的所作所为实际上也从另一个方面印证了宣帝没有选择他的正确性。
元帝即位后,淮阳王刘钦就回到了封国淮阳,与他同往的还有他的外祖母。他的三个舅舅张博、张光等人常以见母亲为由前往淮阳国,而他们每次去都要做的一件事,就是从刘钦那里坑些钱出来,理由不一而足,后来更是骗刘钦说可以疏通朝廷让他到朝中辅佐皇帝,结果,刘钦一而再再而三地被骗去大把的财物。直到汉元帝得知张博等人的阴谋,以一封书信劝谕刘钦,刘钦这才恍然大悟。
假设当初宣帝真的换了刘钦当太子,他的这几位舅舅的破坏力真的会比元帝重用的那几个太监小么?到时还是免不了朝政之混乱、纲纪之败坏,甚至比之元帝朝廷有过之而无及。
除刘钦外,宣帝还有几个儿子,即楚孝王刘嚣,东平思王刘宇,中山哀王刘竞。他们的年龄相比刘奭和刘钦来说,都要小不少,大概也因此一直没有进入宣帝的选择范围。
这其中,东平思王刘宇是个十足的纨绔子弟,经常犯法,要不是元帝看在兄弟一场的面子上,早就废掉他的王位了。
中山哀王刘竞,元帝即位时,他甚至还不够年龄受封为王,后来也因为早夭而国除。
如果说宣帝诸子之中,谁的名声最好,当之无愧是楚孝王刘嚣莫属了,用汉成帝的话说就是“刘嚣受封为王二十余年,连细微的过错都没有犯过。”西汉最后一任君主孺子婴,便是这位楚孝王的亲孙子。
水言水语
古代皇帝选择继承人,实际上也是非常难的。
像汉武帝那样,朝政稳定多年,才敢于立幼子为帝,而像宣帝这样,流落民间多年,又在霍氏阴影下当了近十年的皇帝,又怎能不知朝政稳定的重要性?他的一切决定都以大局为重,立许皇后需要演一出“故剑情深”;立太子要等到霍光死后;立王皇后是为了后宫稳定、太子平安。他不是不敢赌,而是不能赌,他只能做最稳妥的选择,才最有可能实现最平稳的过渡。
汉宣帝一生英武,他治下的汉朝,成为西汉时期社会发展的最高峰。可是,他却没能选好太子。他的太子刘奭上台后,由于自身能力有限,魄力不够,无法驾驭群臣,造成朝中外戚、儒臣、宦官三股势力之间激烈争斗。最终,西汉在这种争斗和内耗中走向了衰落。以至于后来皇权旁落,王莽窃夺皇位,灭亡西汉,建立新朝。
(汉宣帝剧照)
事实上,汉宣帝在位的时候,已经敏锐了发现了这一点,预知了西汉将来的历史衰败进程。他当时就说过“乱我家者,太子也”的话,认为太子上台后,必然使汉家天下走向混乱和衰落。可是,为什么汉宣帝却并不改换太子,而要等着太子将来祸乱他的汉家天下呢?
先来看看汉宣帝为什么不满意他的太子刘奭。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那句话的。
汉宣帝的曾祖父汉武帝晚年的时候,由于对自己身体的不自信,疑神疑鬼,害怕大臣夺了他的皇位。因此,他多次残杀大臣,带起了一片腥风血雨。尤其是因为“巫蛊之祸”,杀掉了大臣及刘家宗室数万人。
汉宣帝上台以后,照一般的做法,应该吸取汉武帝的教训,采用“怀柔”的统治术,实施仁政的。但奇怪的是,汉宣帝并不是这样做的,他当然也在实施仁政,但是同时也常常用严刑峻法打压大臣们。
他的太子刘奭对汉宣帝的做法很不理解,同时由于他从小受儒家学说的影响,再加上反对汉武帝的“暴政”,因此,他就对他父亲提出来,希望他能够实施仁政。也就在那种情况下,汉宣帝告诉刘奭,汉家的统治办法,是“王霸结合”,也就是“恩威并施”,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皇帝的威信,让大臣心存感激。
很可能他当时看出刘奭对他的说法很不服气,大约是做出了轻视的样子,因此非常失望而着急,说出了“乱我家者,太子也”的话。
(刘奭剧照)
那么,汉宣帝既然知道刘奭不会听他的那一套,将来上台后,不会采纳他的统治术,为什么他不换太子呢?
一、刘奭是许平君的儿子。
许平君对于汉宣帝的一生来说,是意义重大的。由于受“巫蛊事件”的影响,汉宣帝从小就是一个囚徒的身份,遭人白眼,受尽欺凌。而且还有一次,差点就被汉武帝给杀掉。
也就是在这样的艰难困苦中,许平君不嫌弃他的出身,嫁给了他,并且鼓励他积极努力,勤学文化,广泛交友。汉宣帝也正是这样,才为他后来当皇帝后,成熟地处理政务事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就是这样一个自己深深挚爱的人,却被霍光的家人给害死了。而且还是在许平君生孩子的时候被霍家人害死的,死得相当凄惨。当时,霍家不只是害死许平君,还多次准备对太子刘奭下手,试图要毒杀刘奭。
就算许平君被霍家人害死了,那时候的汉宣帝也不敢有任何不满的表示,毕竟他的命运还掌控在霍光的手里。只有等到霍光死后,他才能为爱妻报仇。
出于对爱妻许平君的感激和愧疚,汉宣帝无论如何舍不得废掉许平君儿子的太子之位。这也是汉宣帝不愿意废黜刘奭最重要的理由。
(许平君剧照)
二、废太子会引发巨大的祸乱。
汉武帝因太子刘据的“巫蛊之祸”,造成了几万人被杀,其中绝大多数是刘姓子弟。这一事件,汉宣帝虽然没有亲眼看见,但他是实实在在经历了的。这个记忆对于汉宣帝来说,是十分惨痛的。
汉宣帝虽然并不太满意他的太子,但是换太子所产生的风险则更大。就算不考虑许平君,刘奭也是自己的嫡长子。自古以来,“嫡长子继承制”已经深入人心。如果选择嫡长子继承皇位,则不会出什么问题。不选择嫡长子,则朝中势必将围绕立储的问题,引发一场腥风血雨。从汉高祖到汉景帝到汉武帝,无不是如此。汉宣帝自然不愿意这样的悲剧发生。
三、没有任何让汉宣帝废太子的外部动力。
研究一下汉高祖、汉景帝、汉武帝的情况,我们会发现。所有的废太子,都是因为有外部动力的影响下,才会实施。汉高祖废太子,是因为他喜欢戚夫人不喜欢吕后,所以要把太子换成戚夫人的儿子。汉景帝废太子,是因为有刘嫖的介入,再加上他讨厌栗姬的嫉妒心。汉武帝废太子,则是江充等人的谗陷。
但是刘奭当太子的时候,却并没有任何外部势力的介入。因此,纵然汉宣帝有这样的心思,也不会付诸行动的。
(参考资料:《汉书》)
谈秦说汉(205)汉宣帝明知道“乱我家者,太子也”为什么不避免?
汉宣帝未当皇帝之前,是他生活最黑暗的时期。没有人敢与他做媒,掖庭的晒布的老许头不顾一切将女儿许平君嫁给他,生下了儿子刘奭。因此,重感情的汉宣帝一定要把刘奭培养为皇帝的接班人,以感谢患难时的结发之妻的“下嫁”之恩。
实施了“孝宣中兴”的汉宣帝刘洵,同时也是个隐忍蓄势、躬亲朝政、头脑清醒、果敢霸道之人。刘奭渐渐长大,性格温柔仁厚,喜欢儒家经术,看到汉宣帝任用的官员大多为精通法令的人,依靠刑法控制臣下,但他却不知道皇权的来之不易。
有次在陪侍汉宣帝进餐的时候,刘奭觉氛围比较轻松,就从容进言说:“陛下过于依赖刑法,应重用儒生。”汉宣帝听到后很生气,说:“国家有国家的制度,治理国家本身就应该‘王道’与‘霸道’兼用的。”又叹息道:“乱我家者,太子也。”
刘奭想劝汉宣帝推行仁政,让百姓不要生活在恐惧当中,刘奭的想法没有错。而汉宣帝从阶下囚爬到皇帝这个位置上,经历了多少血雨腥风,清楚皇权威严对统治者的重要性。因此,汉宣帝并不是反对仁政,而是希望太子能清楚律法的无情。
无论行“王道”还是“霸道”,都以仁义为根据,任用贤能,奖赏善美,惩罚邪恶,禁绝凶残,诛除暴乱。因此,汉宣帝与太子的谈话,是告诉刘奭要儒生与酷吏兼用,才能让人惧法、守法,才能让国家秩序稳定,不是汉宣帝认为太子无能。
诛杀霍氏家族;腰斩深得民心的京兆尹赵广汉;重用阴狠酷烈的河南太守严延年。看起手段阴暗,不被人理解。也正是通过这些手段,让国家权力集中于汉宣帝手里。但老百姓也不能长期长活在酷吏的高压环境下,因此,推行仁政是最终目标。
也就是说,汉宣帝偏重于“王道”与“霸道”是为了快速集权,而国家治理的最理想状态,还是推行仁政,与民生息,刘奭的思维与汉宣帝的最终思维不谋而合。因此,汉宣帝不仅没有把刘奭当成“乱家者”,而是把刘奭视为最理想的接班人。
西汉宣帝有五个儿子。许皇后生的刘奭,张婕妤生的淮阳宪王刘钦,卫婕妤生的楚孝王刘嚣,公孙婕妤生的东平思王刘宇,戎婕妤生的中山哀王刘竟。再来分析一下,汉宣帝这五个儿子里面,最适合做皇帝接班人的是谁呢?
楚孝王刘嚣从小体弱多病,自然不是理想的皇帝接班人选;东平思王刘宇,喜欢拉帮结派,与奸猾来往,经常犯法,不是当皇帝的料;中山哀王刘竟是汉皇帝最小的儿子,还没长大,处世阅历不够。因此,汉宣帝这几个儿子,不适合做皇帝。
淮阳宪王刘钦长得强壮高大,喜欢经书法律,聪明有才气,汉宣帝很宠爱他,也曾经有过改立刘钦为太子的念头。但刘奭出身隐微、宽厚仁慈,在其他皇子还没有出生之前就被立为了太子,而且在朝廷里支持刘奭的人多,而支持刘钦的人少。
试想一下,如果淮阳宪王刘钦继位为皇帝,以刘钦的聪明能干,长子刘奭、东平思王刘宇、中山哀王刘竟、楚孝王刘嚣最终还能不能安生呢?这是个问题。国家皇权重要,兄弟手足更重要,而慈善孝顺的刘奭继位为皇帝,这一切都不可能发生。
更重要的是,刘奭之母许平君,在其微贱之时不顾阻力,不提任何条件,“下嫁”给刘病已,而刘病已当上皇帝时为跟霍光争权,被人下毒害死,刘奭自幼就跟自己小时候一样孤单,怎能忍心废黜刘奭呢。再说,也到了应该推行仁政的时候了。
2020/10/9
汉宣帝是西汉一位特殊的皇帝,他虽然是皇族,但是他在民间长大。他一出生就被关进监狱,父母双亡。同时他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一生致力于复兴王朝,被视为中兴之君,他死后汉朝开始走下坡路,原因之一就是他的太子。
汉宣帝是一位合格的皇帝,从小历经苦难见到了底层百姓生活的他知道怎么当皇帝,可是他的儿子汉元帝却不知道怎么当皇帝。
汉元帝是在宫廷中长大的皇帝,接受了皇帝的教育,他的老师都是大儒,因此他十分信仰儒学,看到父亲治国刚猛,他十分不痛快。于是产生表示:“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
宣帝听到这话后很生气。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只是为了统一百姓思想,并不是让皇帝以此治国。他当时就变了脸色表示:“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叹曰:“乱我家者,太子也!”认为这个儿子最终会毁掉汉朝,因此起了换太子的想法,他看中了自己的另一个儿子淮阳王刘钦。可是最后却放弃了换太子的想法,还是把天下交给了元帝。
汉宣帝为什么最后放弃了换太子,究其原因有三点。
第一,对许皇后的思念。
汉宣帝是戾太子的孙子,因为巫蛊之祸沦为了普通百姓,而且因为戾太子没有被平反,所以汉宣帝是以罪人之后生活在民间。
在当时汉宣帝只能娶了同样是罪人的许广汉的女儿许平君为妻。对于这个妻子汉宣帝很是感激,夫妻两个人感情非常好,元帝就是二人的儿子。
汉宣帝被霍光立为皇帝后,实际成了傀儡皇帝,霍光为了巩固权力和控制汉宣帝,将女儿霍成君嫁给了宣帝。
宣帝继位要立皇后,大臣们因为霍光的原因都主张立霍成君。可是宣帝却不顾安危坚持立许平君为皇后。可惜的是许平君在几年后就被霍家人利用治病的机会害死。
宣帝铲除霍家后,发现爱妻的死因很伤心,许平君因为自己死了,如果自己再把她儿子废了自己怎么对的起妻子,因此为了安慰妻子在天之灵,宣帝没有废掉元帝。
第二,自身经历的痛楚。
汉宣帝的祖父戾太子是汉武帝的长子,就因为不被武帝喜爱,最终家破人亡,被迫造反,自己对自己祖父父亲等家人的遭遇十分清楚。如果自己废掉儿子的太子,那么元帝未来的结局一定很悲惨,他作为父亲不想让自己的儿子孙子和自己的祖父和自己一样经历这些痛苦。
第三,事关国家安危。
太子是储君,被称作“国本”,容易动不得,立太子废太子都是关国家安危。
元帝作为长子从小被立为太子接受帝王教育,已经成了名正言顺的继承人,如果自己废掉太子必然会遭到反对,朝野必然产生纷争,要知道皇帝也不是能为所欲为的,到时候很有可能因为这件事使得国家动乱。并且自己培养一个继承人不容易,自己也没有时间再培养他人了,因此他只能保住元帝。
汉宣帝说出“乱我家者,太子也”时其实是有更立太子的想法的。许平君之后,宣帝很宠幸张婕妤,并且张婕妤所生之子刘钦强壮高大,喜欢经书法律,与宽仁好儒的太子形成鲜明的对比。宣帝数次感叹“真我子也!”,于是便有立张婕妤为后,刘钦为太子的打算。但最终宣帝还是没有重立太子,原因如下:汉宣帝刚出生时受“巫蛊之祸”影响,父母亲人全被冤杀,只有还在襁褓中的他逃过一劫,但也被关进监狱,直到四年后遇到大赦才被放出来。之后在民间长大,他虽背着皇曾孙的名号,但其实和老百姓差不多了。宣帝到了婚娶的年纪,曾经的家吏张贺做媒,介绍许广汉之女许平君嫁给宣帝。
当时一穷二白的汉宣帝与其说是娶妻,到不如说是去许家做上门女婿了。婚后他直接住进了许家。他和许平君感情非常好,不久就有了孩子,便是日后的汉元帝刘奭。许家对这个女婿也很照顾,资助他,让他可以得以游历三辅,并拜当时著名学者东海澓中翁为师学习《诗》学。元平元年四月癸未日(前74年6月5日),汉昭帝病逝。权臣霍光拥立汉武帝之孙刘贺为帝,但刘贺只做了27天皇帝就被废了。之后霍光选择在民间长大的宣帝继位。半年后宣帝立发妻许平君为皇后。地节三年(前67年),在霍光去世后一年,宣帝册立许平君之子刘奭为皇太子。此前许平君已经被霍光之妻霍显害死。宣帝怜太子年幼失母,于是选立后宫一个不得宠的女子为后,让她像母亲一样照顾太子。对于太子的教育,宣帝也非常上心。给太子精挑细选了几位师傅。宣帝对太子的培养可以说倾尽了全力,然而柔弱迂腐的太子却让宣帝失望不已,以致说出了“乱我家者,太子也”的话。但宣帝始终没有重立太子,哪怕他非常看好张婕妤的儿子淮南王刘钦。前文说了宣帝的身世很凄惨,从小就失去了至亲。他怜太子幼而失母,这里面多多少少会代入自己的经历,所以不忍废太子。更重要的,在他流落民间的时候许家对他非常照顾,他感念许家的恩情。而且他对发妻许平君感情非常深,而许平君之死和他也有一部分关系,他对早逝的亡妻既思念又有些内疚,而太子是他和许平君唯一的儿子,他不忍背叛许家。史书记载“上有意欲用淮阳王代太子,然以少依许氏,俱从微起,故终不背焉”。《汉书》上的这段记载很明确了,这些就是汉宣帝不废太子的原因。
汉宣帝的太子,也就是汉元帝刘奭。刘奭是汉宣帝刘病已和许平君之子。虽然汉元帝刘奭多才多艺,其精通音律、善知史书,但他却仁厚有余而过于柔懦。重要的是他在位期间,因宠信官宦,从而朝政混乱,导致他父亲汉宣帝好不容治理的汉朝巅峰国力走向了衰落。
其实,对于刘奭的性格为人,汉宣帝是早就知道的,他还曾一度认为刘奭将来会乱了汉家天下,当时他就说过“乱我家者,太子也”。但虽如此,汉宣帝后来还是把帝位传给了刘奭,结果真的导致了汉朝的衰败。
那汉宣帝既然明知“乱我家者,太子也”,为什么还不避免呢?
汉宣帝之所以没有更换太子,避免“乱我家者,太子也”的情况,他这是完全出于对已故嫡妻许平君的情感。
汉宣帝和许平君是相知相识于贫微,他们成亲时,汉宣帝刘病已那时还只是一个落魄的汉室宗亲。成亲后,他们夫妻恩爱,生下一子,也就是刘奭。
后来汉昭帝刘弗陵驾崩时无子,于是拥立刘贺为帝,但刘贺在位只二十七天,因为胡作非为就被霍光废去帝位。而后朝廷经过商定,就拥立卫子夫之子刘据的后人刘病已为帝,刘病已登基后,是为汉宣帝。
当时因为霍光位高权重,地位显赫,虽然那时汉宣帝有嫡妻许平君,但朝臣还是奏议立霍光子女霍成君为皇后。不过汉宣帝和许平君夫妻情深,所以汉宣帝就下了一道诏书,以寻求故剑之名,来体现出他对许平君的恩情。这就是故剑情深的典故。
众臣通过这道诏书明白汉宣帝的心思,于是又奏议立许平君为后。
但是霍光的夫人为了让女儿霍成君为后,结果就派人把许平君毒杀了。
当时由于汉宣帝刚为帝不久,朝廷大权都在霍光手中,所以他虽然知道是霍家毒杀了爱妻,但汉宣帝也不敢轻易造次,因为之前刘贺的例子才刚过去不久。此时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疼爱他和许平君的爱子刘奭。
汉宣帝对许平君可谓用情至深,后来虽然时隔多年,汉宣帝对她的情义却并没有减弱。就算后来汉宣帝觉得“乱我家者,太子也”,但终因许平君之故,还是没有废了刘奭的太子之位。
乱我家者,太子也
刘奭出生于汉宣帝继位的前几个月。到他八位的时候,被立为太子。后来太子刘奭长大了,但他和父亲汉宣帝两人的治理观念却不同。
刘奭喜好儒家,而汉宣帝却重用法家,儒家仁德,法家严酷。仁厚柔懦的刘奭认为父亲汉宣帝用法太严,所以就劝汉宣帝应该多重用儒生。
汉宣帝听后就勃然大怒,因为汉宣帝认为汉朝一直就是王道和霸道兼用,而觉得儒生只是能单纯的讲究德政和喜好论古谈今,实际上却不能洞察时局,所以汉宣帝不会把治理天下的重任全交给儒生治理,自然也就对刘奭之言很不以为然。
汉宣帝不认同刘奭的观点,同时又根据刘奭的性格特点和喜好儒家的事实,对此,汉宣帝很担心刘奭为帝后会重用儒生而乱了天下。
之后汉宣帝就叹声道“乱我家者,太子也!”
此时虽然汉宣帝也动了一丝换太子想法,但最终还是因为去世的嫡妻许平君之故,而没有废了刘奭。
刘奭太子之位得保,后来汉宣帝驾崩,刘奭继位,是为汉元帝。
汉元帝虽然曾一度重用儒士,想有一番作为,但他缺乏政治谋略和战略眼光,有的只是理想,所以好景不长。后来汉元帝放纵宠信宦官,结果导致汉元帝重用的儒臣们,有的被逼死,有的被流放。
汉元帝若想重用儒士,能坚持还好,但他却半途而废,放纵宦官逼害儒臣,如此有始无终,自然情况不妙。
后来汉元帝也有些心灰意冷了,最终在外戚、宦官和儒臣三种势力的相争下,宦官胜出,自此汉朝大权开始旁落,导致宦官专权。一个皇帝的皇权旁落了,他再想有一番作为就难了。
当初汉宣帝明知刘奭会乱汉家天下,于私,出于对许平君的情义,他做的是仁至义尽。但对于汉家天下而言,可能就是失误了。
汉宣帝在历史上的名声不如汉武帝,但客观来说,如果没有霍光和汉宣帝来收拾汉武帝留下的烂摊子,汉朝说不定早就崩盘了。 汉宣帝成长于民间,深知民生疾苦、人情冷暖,塑造了他重情重义、隐忍睿智的性格,而他早年间的一段感情经历更影响了他的重大决策。 十六岁那年,刘病已(汉宣帝继位前名字)娶了平民之女许平君,两人相依为命、伉俪情深,当时的他一无所有,经常接受岳父母的接济。婚后一年,他们生下了长子刘?]。 又过了一年,刘病已被推举为皇帝,顶着巨大的压力将许平君立为皇后。心怀不满的霍光之妻霍显趁着许平君再次生育时毒死了她,此时的许平君刚刚二十岁左右。 当时,霍光尚在,汉宣帝隐忍不发。等到霍光去世后,汉宣帝这才一举灭了霍氏。关于霍氏谋反,很多史家都认为是汉宣帝纵容的结果,让自己的复仇变得名正言顺。 由于许平君的缘故,汉宣帝对刘?]非常疼爱,很早就立他为太子。但让汉宣帝苦恼的是,刘?]一点都不像自己,喜好儒术,性格懦弱,行事迂腐。 有一天,刘?]劝说汉宣帝:“陛下用法太严,应该多用儒生。”汉宣帝勃然大怒:“汉家自有制度,以霸王道治天下。你为何偏信德教、推崇周朝那一套?况且俗儒不知变通,喜欢好古非今,高谈阔论,不知所云,天下事怎能委托给他们!”最后,汉宣帝长叹一声:“乱我家者太子也!” 刘?]之外,汉宣帝宠幸的张婕妤有一子名刘钦,喜好法律,聪达有材,汉宣帝曾多次赞叹道:“真我子也!”常有更换太子的念头。 然而,汉宣帝是一个极为重情重义的人,他始终无法忘怀许平君,也就狠不下心来废黜刘?]。最终,为了确保刘?]太子之位的稳固,汉宣帝将韦玄成安排到刘钦身边。 韦玄成何许人也呢?他是前丞相韦贤的次子。韦贤去世后,按照规定应该是长子继承爵位,但他的长子不成器,因为犯法蹲了牢房,韦贤的家人就集体举荐由韦玄成继承。 韦玄成却拒不接受,为此不惜装疯卖傻,胡言乱语,还睡在粪坑里。此事闹得沸沸扬扬,汉宣帝命令丞相进行调查,最终一致判断他是装疯,韦玄成这才无奈接受了爵位。 汉宣帝将这么一个谦让的道德楷模安排到刘钦身旁,目的很明显,就是想以此感化刘钦,让他无论如何都不要对帝位有非分之想。 刘钦是个聪明人,知道父亲的意思,再加上韦玄成的影响,从此果真断了争储之念,老老实实的做一个王爷。 汉宣帝驾崩后,刘?]继位为帝,是为汉元帝,他果然HOLD不住局面,致使权力落入宦官之手,朝政混乱不堪,西汉从此一步步滑向衰落。 其实,汉宣帝应该明白,对一个人最好的爱,莫过于将他放在合适的位置上,不是做皇帝的料,偏要让他做皇帝,不仅害了国家,也是害了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