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历史上,狄仁杰最后的下场如何?

提问时间:2023-07-05 11:37关键词:历史,狄仁杰

历史上,狄仁杰最后的下场如何?

点赞1、乐山市 网友:漪银玄海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狄仁杰,生于唐代贞观四年(630年),卒于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字怀英,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狄仁杰是武则天时期宰相,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特牛的历史人物:狄仁杰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名相,与历史上春秋战国时的管仲、秦国的李斯、汉朝的萧何、陈平、蜀汉的诸葛亮、唐初的房玄龄、北宋的寇准、王安石、明朝的张居正并称为中国历史上“十大名相”。人称“狄阁老或是狄国老”!


有道是:伴君如伴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狄仁杰最后结局如何呢?与历史上其他九位宰相不相同的是,狄仁杰生前和死后的名声都很好,结局也很完美。下面且听战忽局的大可观天下为大家一一解说。


不凡的大众影响力:众所周知,神探狄仁杰几乎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中国历史人物,历史车轮滚过一千多年,狄仁杰还能受到当代人如此普遍的关注,大可观天下认为得益于他头上的“神探”光环。关于狄仁杰的电视剧和电影,相信大家都看过。厉害的是关于狄仁杰的电视剧,电影甚至网络版,也都有着不俗的收视成绩。没想到狄仁杰这个留着胡子,一身正气,勤政爱民的历史人物,渐渐被影视作品和民间故事,传的是神乎其神,似乎没有他破不了的案子似的。


一个外国人写的《狄公案》: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狄公案》,大可观天下相信许多人并不知道这是一个外国人写的一部“出口转内销”的侦探小说,最初的书名叫《武则天四大奇案》。这部奇书是荷兰汉学家、外交官——高罗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写的英文小说,在欧美等国一炮走红。到后来翻译成中文再传入中国,更名《狄公案》,又受到中国读者的热烈追捧。真让中国读者脸红不已!

狄仁杰历史画像

狄仁杰的官场生涯:历史上著名的狄仁杰历任汴州判佐、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宁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他以不畏权贵,刚正不阿著称。

唐朝政府的“三省六部制”

狄仁杰的赢在起跑线上成长史:大家也许不知道,其实狄仁杰是个官三代,祖父狄孝绪是李世民时期的尚书左丞。他的父亲狄知逊,则是燮州长史。从小在书香门第长大的狄仁杰,也是饱读诗书。唐高宗显庆年间,狄仁杰考上了明经科,出任汴州判佐。在任中,狄仁杰被一个小吏诬告,结果却引起了当时一位大员的关注,这个大员就是被后人称为狄仁杰恩师的阎立本,后来狄仁杰拜在其门下。

狄仁杰的恩师——阎立本

狄仁杰平步青云,犯颜直谏:武则天天授二年(691)九月狄仁杰被拜相,武则天擢拔洛州司马狄仁杰为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地官”、“凤阁”、“鸾台”,是武则天时期对“户部”、“中书省”、“门下省”的改称;所谓“同平章事”,即某官员本来官阶不够宰相位,但皇帝授其行宰相之权。“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户部副部长被授行中书省、门下省宰相之权”。但不久被酷吏构陷下狱,冤雪后被贬为彭泽令。


万岁通天(696年三月—697年九月)中征为魏州刺史,俄转幽州都督。神功元年(697)十月,平定契丹之乱后再次拜相,任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兼纳言、右肃政台御史大夫。到了武则天晚年,狄仁杰多次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立嗣子李显为太子,罢黜她的侄子武三思,使武周政权向李唐的回归成为了可能。


梁冠华版《神探狄仁杰》横空出世:到了公元2004年,咱们中国古装悬疑推理电视剧《神探狄仁杰》,在央视播出后获得了热烈的反响。短短27集的电视剧,很快成为了人们茶前饭后的闲谈聊资。在人们意犹未尽之时,《神探狄仁杰》又迅速推出了第二部、第三部。不仅热度稳升不跌,而且成为当时电视剧收视冠军。剧中饰演狄仁杰的梁冠华和千牛卫大将军的李元芳的张子健成为霸屏明星!


其中狄仁杰在剧中的台词:“元芳,你怎么看?”更是成为最热门流行语,红遍网络。而电视剧也把狄仁杰这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与神探两个字紧紧的联系到了一起。狄仁杰被人们广为传颂的破案传奇有很多,例如,“湖州蜜蜂案”、“滴血雄鹰”等等。


精明的狄仁杰甚至可以从一把锄头摆放的位置来破案,似乎任何蛛丝马迹都逃不出狄仁杰的慧眼。仿佛狄仁杰就是中国的“福尔摩斯神探”

元芳,你怎么看?


那么,狄仁杰到底为大唐和武周做出了哪些贡献,才会使他深受皇帝陛下的重用和百姓的爱戴呢?

1,慧眼识才,大胆举荐,为武周还政李唐天下打下根基!

据史料记载,狄仁杰曾经说过:“荐贤为国,非为私人也。”一时传为美谈。由他举荐的大臣如张柬之、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姚崇等人都是一等一的优秀人才。武则天任命狄仁杰举荐的张柬之为秋官侍郎,不久又拜其为宰相。这个张柬之后来成为唐朝“五王政变”的核心人物,擒杀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逼迫武则天禅位于太子李显,复辟了李唐王朝。


狄仁杰也能冒着风险举荐人才。契丹猛将李楷固曾经屡次率兵打败武周军队,后来兵败来降,有关部门主张处斩。狄仁杰却别具慧眼,认为李楷固是骁将之才,若恕其死罪,一定能感恩效节。这个提议也被武则天接受了,授以官爵,委派他专征契丹。果然,李楷固大败契丹余众,得胜而归。武则天为此设宴庆功,宴会上,武则天举杯对狄仁杰说:“狄公之功也。”


2,为人为官,刚正不阿,断案如神,公正廉洁

狄仁杰在武则天时期曾经做到最高司法的职位,判决积案、疑案,纠正冤案、错案、假案;狄仁杰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的清官。唐高宗仪凤年间(676——679年),狄仁杰升任大理丞,他刚正廉明,执法不阿,兢兢业业,一年中判决了大量的积压案件,涉及到1.7万人,无冤诉者,一时名声大振,成为朝野推崇备至的断案如神、摘奸除恶的大法官。大可观天下认为狄仁杰在并州法曹这个职务上一定干得非常出色,否则唐高宗不可能把他调到中央了。


3,辅政治国,国之栋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狄仁杰是武则天当政时期的重臣,和上官婉儿一样是武则天的左膀右臂。狄仁杰不畏强权,身居庙堂不忘百姓之苦,真正做到了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


4,直言犯谏,力劝晚年武则天,还政李唐天下

狄仁杰可贵之处还在于敢犯颜直谏。唐高宗仪凤元年(公元676年),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误砍了昭陵(唐太宗陵)的一株柏树,唐高宗大怒,命令将二人处死。狄仁杰却上奏为二人辩护,认为他们按律罪不当死。高宗声色俱厉地说:“他们置我于不孝之地,必须处死。”狄仁杰却神色自若地申诉:“犯不至死而致之死,何哉?今误伐一柏,杀二臣,后世谓陛下为何如主?”(见《新唐书.列传第四十.狄仁杰》)唐高宗冷静下来后,觉得狄仁杰说得有理,二人遂被免死。


虽然狄仁杰判案比较神,但是狄仁杰最大的功绩却不是判案,他成功的劝说武则天归政于大唐李家才是最大的功绩。狄仁杰成功的劝说武则天立中宗李显为太子,武则天死后李显继位恢复了大唐的政权。


狄仁杰的身后事: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进拜内史,于同年九月病逝,朝野凄恸,武则天闻讯泣言之:“朝堂空也!”随即追赠文昌右相,谥号文惠。唐朝成功复辟后,又追狄仁杰赠司空、梁国公。大可观天下可以说狄仁杰在位的每一职,都心系民生,政绩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后,辅国安邦,对武则天弊政多所匡正,他可谓推动唐朝走向繁荣的重要功臣之一。


狄仁杰不负皇帝唐高宗和武则天的褒奖,忠于皇室,为李氏、武氏均能竭心尽力;在治理民生方面,后人评价其“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难怪狄仁杰故去,武则天哭泣着说“朝堂空也”。


武则天与狄仁杰亦师亦友的特殊关系:武则天平常非常敬重狄仁杰,常尊称其为:“国老”,从不直呼其名,对狄仁杰的退休申请一直不批。武则天不让狄仁杰行跪拜之礼,说:“每当看到你跪拜时,朕的身体就会感到痛楚。”此外,武则天还免去狄仁杰晚上在宫中值班的义务,并告诫官员道:“如果没有重要的军国大事,就不要打扰狄公。”狄仁杰去世后,武则天痛哭道:“朝堂空矣!”此后,朝廷每有大事不能决断,武则天都会想起狄仁杰,并叹道:“老天为何要这么早就夺走我的国老呢?”


历史对狄仁杰的评价:狄仁杰的一生,可以说是宦海浮沉;狄仁杰为人正直,疾恶如仇,把孝、忠、廉称之为大义。狄仁杰作为一个封建统治阶级中杰出的政治家,每任一职,都心系民生,政绩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后,辅国安邦,对武则天弊政多所匡正;狄仁杰在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的武则天时代,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综上所述:一代名相狄仁杰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的名声都很好,所以被之后的中国历朝历帝王所传颂与敬仰,流芳百世。我是铁杆狄仁杰迷,屏幕前的大家怎么看待狄仁杰这个人呢?欢迎评论区留言。

点赞2、宿州市 网友:嘿嘿*

公元692年,来俊臣诬告62岁狄仁杰谋反,狄仁杰当场认罪。来俊臣大喜过望,但很快,他就发现中计了,指着狄仁杰怒喝:“你耍诈!”



在影视剧中,狄仁杰是破案高手,天赋异禀,断案神乎其神,堪称东方的福尔摩斯


  • 华国祥儿媳遇害案中,狄仁杰看见房间里的苍蝇,就发现了投毒者的蛛丝马迹;


  • 六里墩客被杀案中,狄仁杰借助托梦、求佛等手段,还真的得到了案件线索。


他还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破案事迹,比如黄金案、红丝黑箭案、四漆屏案、断指记、铜钟案等。


但这些,都只是小说《武则天四大奇案》《大唐狄仁杰》中的文学形象,并不是真实的历史。


我们要探寻狄仁杰的真正结局,还是要回到史书中,去探寻历史的真相。



历史上真实的狄仁杰


历史上真实的狄仁杰,历任汴州判佐、大理丞、宁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务,有过不少判案经历。


只可惜,史书从未详细记载过他断案、判案的过程。


或许,断案判案,只是他最不出色的技能,不值得大写特写吧。


在真实的历史上,狄仁杰不仅是“东方福尔摩斯”,还是个刚正贤能、知人善用、驰骋疆场、忠心不二的李唐功臣。


只可惜,功劳卓著的狄仁杰,人生却异常坎坷颠沛,3次当宰相,3次被贬,还差点因谋反被杀。


好在,被贬只是他的自保手段,而他最后的结局,让人心安。



第一,断案刚正,坚守律法。


历史上真实的狄仁杰,真正崛起,是在40多岁担任大理寺丞之际。


1年时间,他解决了大理寺积压的大量案件,涉案人员17000多人,并且无一人有怨言,无一人喊冤。


效率高,能力强,不足为奇,但无人喊冤,说明他办事,又快,又好。


最可贵的是,狄仁杰有信仰,他不肯冤枉任何一个人,哪怕自己有杀头的风险。



有一次,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不小心砍掉了昭陵的柏树。


这是大不敬之罪。


昭陵,是唐太宗的墓葬。


唐高宗李治知晓后,大为光火,当即要处死2人。但按照律法,2人罪不致死。


为了守护正义,狄仁杰直接和皇帝对线,坚称:“两人罪不至死!”


李治大怒:“砍了父皇陵墓的柏树,就是要置我于不孝的地步。”


《新唐书·狄仁杰传》: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坐误斧昭陵柏,罪当免,高宗诏诛之。仁杰奏不应死,帝怒曰:“是使我为不孝子,必杀之。”



为了规劝李治,狄仁杰举了汉文帝的例子。


汉文帝,是公认的孝子皇帝。


当年,有人盗取高庙玉环,汉文帝想要对盗贼实行灭族的刑罚,但张释之制止了他。最终,汉文帝依据大汉律法,只杀一个人。


狄仁杰举这个例子,是想告诉李治,遵循律法,不会损伤他贤德孝顺的名声。


李治听完,这才罢休。


《新唐书·狄仁杰传》:陛下之法在象魏,固有差等。犯不至死而致之死,何哉?今误伐一柏,杀二臣,后世谓陛下为何如主?”帝意解,遂免死。


说实话,老虎的屁股摸不得。


皇帝在气头上,要杀人,狄仁杰却能冒着危险劝谏,可见他对律法的坚守,丝毫不输给包拯。



第二,贤能为民,官至宰辅肚量大。


在古代,天大地大皇帝最大。


任何一个大官,都会讨好皇帝,但狄仁杰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


显庆五年,李治和皇后武则天到汾阳宫游玩,路上会经过妒女祠。


大家都说,妒女祠里供奉的是春秋时期介子推的妹妹,如果衣着华丽的人从门口路过,一定会遭到风雨雷电冰雹子的袭击。


地方官担心武则天被冲撞,便打算重新再修一条大路。


但狄仁杰认为,这样太过劳民伤财:“天子之行,风伯清尘,雨师洒道,何妒女辟邪?”



垂拱四年,狄仁杰在江南道做巡抚大使。


当时,地方迷信,建了很多淫祠,劳民伤财,还滋生很多蠹虫。


狄仁杰上任后,直接毁掉祠堂,禁止再建。


“仁杰奏毁一千七百所,惟留夏禹、吴太伯、季扎、伍员四祠。”



在古代那个官官相护,杀人只在一念之间的时代,狄仁杰的行为,冒了极大的风险。


若是武则天想要针对狄仁杰,事后只要装出点不舒服,狄仁杰就要受到惩罚;


他摧毁祠堂,禁止再建,若恰好遇到天灾人祸,极有可能被推出去背黑锅。


在当时,加点神乎其神的东西,来颂扬自己的功绩,几乎成了惯例。


可狄仁杰从来不屑如此,在他心中,百姓的生活安乐,比任何事都要重要。



武则天称帝后,很欣赏狄仁杰,便把他提拔为宰相。


有一次,武则天问他:“你的功绩很多,但直到今天才成为宰相,你想知道谁在背后中伤你吗?”


狄仁杰却说:“我不想知道谁中伤我,就算知道了,我还是会和他当朋友。”


《旧唐书·狄仁杰传》:则天谓曰:“卿在汝南时,甚有善政,欲知谮卿者乎?”仁杰谢曰:“陛下以臣为过,臣当改之;陛下明臣无过,臣之幸也。臣不知者,并为善友,臣请不知。”则天深加叹异。



第三,带兵打仗,保卫一方。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狄仁杰能断案、能治国,但少有人知,在行军打仗上,狄仁杰也有卓越的才能。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作乱,狄仁杰被任命为刺史前往河北镇守。


抵达河北后,狄仁杰一改前任刺史此生耕种的做法,两手抓:一方面让百姓继续耕种,一方面做好防御计划。


后来,契丹听说了狄仁杰的名号,不战而退。



圣历元年(698年)秋,突厥进犯河北,狄仁杰担任元帅,带着30万军队讨伐。


突厥听到狄仁杰带兵,吓得退兵。


此后,狄仁杰带着10万军队,收复了失地。


这一时期,狄仁杰已经年近70岁了。


此前,他从未正面当过大将军,可突厥却因为他带兵,而仓皇退兵。


可见,狄仁杰应该是个军事高手。



狄仁杰最大的功绩


公正严明,能文能武,但这都不是狄仁杰最亮眼的功绩。


狄仁杰最大的功绩,是匡扶李唐江山,彻底改变李唐的命运。


武则天登基称帝时,已67岁了,但她面临的环境很恶劣。


武家人、李家人都希望她早点死,绝大多数人都虎视眈眈盯着她的皇位。


晚年的武则天,不肯轻易相信别人,但她很信任刚正不阿的狄仁杰。



幸好,狄仁杰是个正直的人。


他为武则天举荐了不少贤能的人,比如有宰相之才的张柬之;契丹降将李楷固、骆务整;儿子狄光嗣;曾经想要杀他的仇敌霍献……


狄仁杰举荐才能,不看身份地位,不看家世背景,只看这个人是否有才能。


而他举荐的这些人,都为李唐江山的稳固,出了大力气。


在皇位传承方面,狄仁杰力挺李显继位,反对把皇位交给武家人。


为了避免武则天做出错误决定,狄仁杰先提了先帝李治,唤起武则天的感情。


此后,他指出:“儿子当皇帝,母亲顺理成章进入太庙;但侄子当皇帝,姑姑能不能进太庙就是未知数了。至今为止,还没看见哪个皇帝把姑姑放进太庙的。”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二》:狄仁杰每从容言于太后曰:“文皇帝栉风沐雨,亲冒锋,以定天下,传之子孙。太帝以二子托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无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


这句话,基本上奠定了李唐江山的基础。


的确,母子关系、姑侄关系,高下立见。


一语惊醒梦中人。


在狄仁杰的力挺下,最终,武则天将皇位还给了李唐。



被陷害的狄仁杰


狄仁杰为人正直,言语凌厉。


有人喜欢他,自然有人要害他。


不过,作为混迹官场的老手,狄仁杰拥有强大的自保能力。

公元692年,来俊臣诬告62岁的狄仁杰谋反,狄仁杰当场认罪。来俊臣大喜过望,但下一刻,他就发现自己中计了,指着狄仁杰怒喝:“你耍诈!”



来俊臣,是武则天时期的著名酷吏。



他出身无赖,曾因奸盗罪被捕入狱。他最大的性格特点,就是捕风捉影地告密。



后来,武则天重用他,他就建立了推事院,拉帮结伙,组建了数百名无赖团队,还制造了各种残酷刑具,用于屈打成招。



这是个十足十的恶人,在办案时,最喜欢实行株连,动辄就要杀数千人。


《旧唐书》:来俊臣……凶险不事生产……曾于和州犯奸盗被,遂妄告密……则天以为忠,累迁侍御史,加朝散大夫。按制狱,少不会意者,必引之,前后坐族千余家。



狄仁杰是正直之人,素来看不上这些酷吏。而来俊臣得势后,也把狄仁杰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当来俊臣诬告狄仁杰谋反时,狄仁杰不紧不慢,直接认罪:“大周革命,万物惟新,唐室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


大家都以为狄仁杰疯了。


被人诬陷谋反,喊冤都来不及,为何要认罪?


殊不知,这就是狄仁杰的智慧了。



在兵书中,狄仁杰这一招,叫釜底抽薪。


根据大唐律法,一审问,就马上承认谋反的人,可以免掉死罪。


只要不死、不上刑,狄仁杰才会有机会陈述冤情。


当时,来俊臣见狄仁杰认罪,大喜过望,美滋滋想着怎么宰割他时,武则天却突然把他叫了过来,下令:“召见狄仁杰,重审此案!”


原来,趁着来俊臣放松警惕,狄仁杰让狱卒给儿子送去了一封冤情书。


儿子狄光远收到信,当即把冤书给了武则天。


狄仁杰认罪不是目的,让武则天亲自过问此事,才是他的真正算计。



在武则天的亲自督办下,狄仁杰的冤屈得到了洗刷,但因为承认了谋反,他还是被武则天贬为了地方官。


《旧唐书·狄仁杰传》:武承嗣屡奏请诛之,则天曰:“朕好生恶杀,志在恤刑。涣汗已行,不可更返。”


表面上看,狄仁杰好像吃了亏。


但从沦为阶下囚的那一刻起,只要他能毫发无伤地出来,就是胜利,如今还有个地方官当,就是意外之喜。


狄仁杰欢欢喜喜地上任。


此后,任何人告狄仁杰的状,武则天都不理会了。



狄仁杰的最终结局


狄仁杰是忠臣,并且非常聪明。


他为国为民,胸怀百姓,还懂得保护自己,懂得变通和拐弯。


他做的4件事:弹劾唐高宗宠臣王本立、弹劾为唐高宗建造豪华行宫的官员韦弘机、劝诫盛怒下的唐高宗、不信妖言破除迷信,让唐高宗李治直呼他:“真大丈夫也。”


他支持李显继位,恢复李唐国号,提拔一批忠于李唐的人才,是非常罕见的人才。


公元700年,狄仁杰病逝,享年71岁。


武则天为他辍朝三日,追赠文昌右相。


多年后,李唐皇室的唐中宗、唐睿宗等人,都争相追封他。



在小说中,狄仁杰是断案的传奇人物,而在历史上,他是拨乱反正的传奇人物。


相传,狄仁杰在做魏州刺史时,深得百姓爱戴,还给他立了生祠。


只可惜,他的儿子狄景晖,仗着父亲是宰相,做了不少天怒人怨的事情。最后,百姓忍无可忍,砸了当初给狄仁杰立的生祠。


而这,或许是狄仁杰人生中,极少数非正面的事情。


但龙生九子,九子都不同。


个别儿子没出息,也难以掩盖狄仁杰的耀眼光芒。


不管怎么说,这位心怀百姓、心向大唐的治世能臣能够善终,是一件让人欣慰的事。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点赞3、蚌埠市 网友:晨风暖

提起狄仁杰,大家都知道他是大侦探,断案如神。除此之外,狄仁杰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名相,与管仲、李斯、萧何、陈平、诸葛亮、房玄龄、寇准、王安石、张居正并称为中国历史上“十大名相”。

那么狄仁杰的结局如何呢?

回答问题前,先来了解下狄仁杰的基本概况。

一、成长经历,才能横溢。

狄仁杰,公元630年,出生于太原的一个官宦之家。祖父和父亲都是朝庭官员,可以说是根红苗正。

他自幼好学,青年时期就通过明经的科举考试,随后出任汴州判佐。

后来得到河南道黜陟使阎立本的赏识与推荐,被提升为并州都督府法曹。

并于676年狄仁杰被提升为大理丞,上任后,就处理大量的积压案件,涉及到1.7万人,无一冤假错案,从此一鸣惊人,名声大振,成为朝野上下推崇的断案如神、摘奸除恶的大法官。

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由于他心系百姓,刚正廉明,执法不阿,深受百姓的爱戴,名声与威望也很高。

所以官位连升,到691九有,狄仁杰已被提升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了。

二、为人做事,品德高尚。

为人胸怀坦荡,具有大局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件事上。

一则是,两次被诬陷。

一次是被当时的宰相张光辅暗地里告他出言不逊,侮辱宰相。所以,狄仁杰因此被贬为复州刺史;一次是受到武承嗣的诬陷,告他谋反,而被捕入狱。于是狄仁杰写下血书,送到家人手中。狄仁杰的二儿子曾拿着他的血书进宫找武则天伸冤,才使狄仁杰得以平反。

武则天亲自召见了狄仁杰并问他为什么要承认谋反。狄仁杰说当时要是不承认,今天就不会站在这里了。

武则天又问他:

“你在汝南为官时有良好的政绩,但却有人在中伤你,你可知道是谁吗?”

狄仁杰却这样回答道:

“如果陛下认为臣做错了,臣当改过;如果陛下明白臣并无过错,这是臣的幸运。臣不想知道中伤我的人是谁,还会把他视为我的朋友。”

令武则天深感叹服。

另一则是,狄仁杰的小儿子狄景晖在魏州任职时,贪婪残暴,受到百姓的痛恨,甚至毁坏了当年为他建造的生祠。当狄仁杰知道小儿子的恶劣行为后,非常气愤,毅然罢免了小儿的官职,还停发了他的工资。 

所以,狄仁杰的才干、人品、胆识与名望,越来越得到武则天的赏识,而且被武则天视为最信任的人。

下面,就来说说狄仁杰的结局吧。

一、晚年请辞,武帝不允。

狄仁杰晚年之时,屡次向武则天请辞,武则天未批准。

696年十月,契丹在河北作乱时。武则天再次请狄仁杰出任魏州刺史,平定了战乱,稳定了局势,扭转了乾坤,不仅让百姓重返田地耕作,还吓跑了契丹侵略者,使魏州避免了一次灾难。当地百姓歌颂之,相与立碑以记恩惠。

武则天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赐给他紫袍、龟带,并亲自在紫袍上写了

“敷政木,守清勤,升显位,励相臣”十二个金字。

二、被拜内史,独获天宠。

狄仁杰的社会声望不断提高,狄仁杰和武则天既是君臣又是益友,深得武则天的信任与敬重。

697年十月,被武则天招回朝中得委以重任,即官拜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兼纳言,又恢复宰相职务,即成为辅佐武则天掌握国家大权的左右手。还允许他免行跪拜之礼。

700年,狄仁杰升为内史(中书令),即唐朝的最高行政长官。在陪同武则天到三阳宫暑时,有个僧人想邀请武帝观看安葬佛骨,狄仁杰跪于马前好言劝阻,使武则天半道返回。

之后,武则天又赏赐狄仁杰一所豪宅,在随同的文武百官中,唯有他获得皇帝如此丰厚的奖赏,可谓是独得天宠。

三、年老体衰,仍尽全力。

700年秋天之时,武则天想要建造一尊浮屠大像,预计费用得达到数百万元,国库库存都不够,于是命令全国的僧尼,每天捐钱赞助。狄仁杰知道后,立即上书谏言:

“如来佛祖设教,以慈悲为主。……这既劳民又伤财,一但再遇到灾难,到时候谁还能救援呢?”

武则天接受了他的建议。

当时,狄仁杰已年老体衰,力不从心。但仍然尽心竭力,关心社会命运和国家前途。

提出一些有益于社会和国家的建议或措施,在以后几年国家的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四、寿终之后,延续追赠。

700年九月,狄仁杰病故,朝野凄恸,武则天哭泣着说“朝堂空也”,并且停止朝政三天,同时,追赠他为文昌右相,赐谥号文惠。唐中宗继位,追赠司空。

唐睿宗又封之为梁国公。而且在747年,狄仁杰与张柬之、魏元忠等八人一同配享太庙,附祭于中宗庙廷。 甚至在他去世的230多年后的941年,狄仁杰又被后晋朝廷追封为太师。

狄仁杰的一生,可以说是宦海浮沉;他为人正直,不畏权势、疾恶如仇、坚持原则; 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体恤百姓,把孝、忠、廉称之为大义,深受同僚和百姓爱戴。

此外,他还为大唐盛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所以说,狄仁杰无论是身前,还是身后的名声都很好,被历朝历帝王所传颂与敬仰,流芳百世。

狄仁杰的结局,相比其他几位名相而言,可以说是最完美、最令人赞叹的!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点赞4、菏泽市 网友:こ鬽蔹

大家好,我是史海漫步。


狄仁杰的生平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生于官宦之家。狄仁杰的主要政治生涯是在武则天时期度过的,武则天以洛阳为政治中心,号称“神都”,故在洛阳也有狄仁杰的住宅,位于尚贤坊内。狄氏家族在河南一带生活的人很多,这里可以说是他们的第二故乡。

狄仁杰是通过明经考试入仕的,时间约在唐高宗显庆(656-661)中。其首任之官是汴州(治今河南开封)判佐,从七品下。判佐又称判司,是对诸曹参军事的统称,分掌本州各种具体行政事务。狄仁杰到底充任的是哪一曹参军事,史书缺载,不得而知。在此任上,他得到了工部尚书、河南道黜陟使阎立本的赏识,上奏唐高宗,推荐他任并州(治今山西太原西南)都督府法曹参军,正七品上,主管司法刑狱之事。

上元二年(675),狄仁杰四十六岁,调入长安任大理寺丞,从六品上,掌管本寺日常事务,并负责审判断罪之事。狄仁杰在此任上作出了突出成绩,高宗遂任其为侍御史。侍御史与大理丞虽然都是从六品的官员,但前者却是所谓清要之官,掌纠弹百官,权任颇重。此后,他还任过度支郎中、宁州刺史、冬官侍郎、江南道巡抚大使、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

武则天天授二年(691),狄仁杰被任命为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当了宰相,这时他已经六十二岁了。这一时期,武则天为了巩固统治,大兴告密之风,任用酷吏,以铲除政敌。狄仁杰拜相不足半年,就被酷吏诬告谋反而抓捕入狱。后因缺乏证据,加之众臣营救,遂被无罪释放。

狄仁杰出狱后被贬为彭泽(今江西彭泽东北)县令,在这里前后四年。万岁通天元年(696),升任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刺史。一年后,调任河北安抚使,接着又任幽州(治今北京西南)都督。神功元年(697)闰十月,入朝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这是其第二次拜相,时年六十八岁。圣历元年(698)八月,兼纳言。九月,以宰相身份任河北道行军元帅,率大军击突厥。突厥退军后,他又任河北道安抚大使,以稳定河北动荡的局势。久视元年(700)正月,任内史(即中书令的改名,为宰相之一)。同年九月病死,终年七十一岁。这个时间出自多种史籍记载,但可能存在错误,因为千唐志斋收藏的《大周故袁府君墓志铭》为狄仁杰所撰,其中明确记载墓主与夫人葬于久视元年十月廿八日,既如此,则狄仁杰就不可能死于此年九月,而应该死于十月之后的某时。

惊闻狄仁杰去世的噩耗时,武则天忍不住潸然泪下,悲伤不止,过了好久时间才喃喃地说:“朝堂空了,朝堂空了……”从此每当朝廷遇到大事,而百官又商议许久不能定夺时,武则天就会不由自主地仰天长叹:“老天为何这么早就夺走了我的国老啊”可见,武则天是多么的重视狄仁杰。

总结

狄仁杰的一生都是致力于唐朝的光复而鞠躬尽瘁,为朝廷推荐了大量人才。一生爱民如子,同时也是一名旷世奇才。真可谓是,唐朝的一代名相!

点赞5、临海市 网友:去也匆匆

狄仁杰在武则天当政时期官拜宰相,是武则天非常倚重的重臣。在民间盛传的是他的明察秋毫、断案如神,人称其为“神探狄仁杰”。狄仁杰不仅是位神探,而且还是位杰出的政治家。更为可贵的是,狄仁杰不畏权贵,敢于犯颜直谏。武则天可是位心狠手辣的主,她的手下酷吏也时刻想抓住狄仁杰的把柄。那么敢当面直谏武则天的狄仁杰会遭遇什么样的结局呢?

狄仁杰出身于并州太原的一个官宦家庭,他的祖父狄孝续和父亲狄知逊分别曾官至尚书左丞和夔州长史。少年狄仁杰即志向高远,立志作一个拯救天下苍生的宰相。

唐高宗显庆年间,狄仁杰参加了明经考试,从而步入从政生涯。他上任的首个官职为河南开封的判佐。但不久,狄仁杰便被同僚诬告。所幸河南道黜陟使阎立本查明事实给狄仁杰洗刷了冤曲。

阎立本通过这次调查,发现狄仁杰是位精明强干的有为官员。因此狄仁杰由祸得福,被阎立本举荐为并州都督府法曹参军。在这个职位上,狄仁杰兢兢业业干了十余载,政绩非常出色。

唐高宗仪凤年间,政绩突出的狄仁杰被上调至京城长安出任大理寺丞,进入国家最高司法机关。狄仁杰在职期间,勤政严明,处理了大量积压的案件,并且件件公正严明。

狄仁杰办案依法公允,为此甚至敢与高宗李治争执。当时的左威卫大将权善才得罪了人,因误砍太宗李世民昭陵柏树被举报至高宗李治。李治下令将权善才处死,但狄仁杰据法与李治力争,认为权善才依法不足以致死,最终令李治服软。

狄仁杰办案不畏权贵,他顶住压力,先后查办了高宗的宠臣司农卿韦弘机、左司郎中王本立等人。狄仁杰的公正严明、铁面无私很受高宗李治赏识,不久,狄仁杰改任侍御史、度支郎中、知顿使等职,信受高宗李治的信任。

高宗李治死后,武则天废中宗李显,立睿宗李旦,手握实权。此时狄仁杰被外放到宁州担任刺史。垂拱二年,右台监察御史郭翰巡察宁州,对狄仁杰治下的宁州赞赏有加,遂举荐狄仁杰入朝出任冬官侍郎。后狄仁杰又任江南巡抚使、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复州刺史等职,所到之处,勤政爱民,并于武则天天授二年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入职宰相。

但到职不到半年,狄仁杰即遭到酷吏来俊臣以谋反之罪诬告。虽然武则天亲自为狄仁杰翻案,但狄仁杰还是被贬为彭泽县令。

四年之后,为了平定契丹首领孙万荣作乱冀州,武则天任命狄仁杰为魏州刺史。狄仁杰到任后,安抚民心,孙万荣也不战而逃,武则天又将狄仁杰调任幽州都督,并在神功元年,再次召狄仁杰入朝,复居宰相。

狄仁杰在辅佐武则天期间,忠心体国,劝谏武则天以德治国,爱惜民力,甚至不惜冒犯龙颜,与武则天当面力争,成为武则天最为倚重的大臣。

狄仁杰一心辅佐武则天治国,可是他心系唐室,在武则天晚年力劝武则天为李显为太子,武则天采纳了他的建议。可以说狄仁杰对唐室有再造之功。

狄仁杰身居高位,却非常提携后人,知人善任。发动神龙政变的张柬之、桓彦范、崔玄暐、袁恕己、敬晖等五大臣就是狄仁杰举荐的。

久视元年九月,七十一岁的狄仁杰病逝。武则天对狄仁杰的去世非常心痛,并感叹“朝堂空也”。中宗李显复位后,狄仁杰被追赠为司空。唐玄宗李隆基时,狄仁杰被配享中宗庙廷。

狄仁杰的一生非常富有传奇色彩,他为地方官爱民如子,入京官悉心辅佐武周治理国政,推贤举能,心系唐室。他在风云谲异的仕途中,不畏权贵,胆识非凡,终获全身而退,死后倍极哀荣。

点赞6、宝鸡市 网友:官儿迷

狄仁杰是经常活跃在银幕上的历史人物,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以“不畏权贵、擅长断案”著称,但历史上的狄仁杰可远不止如此。

公元630年,太原狄家降生一位新生儿,给这个官宦家庭带来新的希望和期许,期待他能够像祖父和父亲一样入朝为官。狄仁杰从小就饱读诗书,年纪轻轻就通过明经科举,然后被安排到汴州担任判佐一职。

狄仁杰在任上勤政清廉,被工部尚书阎立本欣赏,在其推荐下,狄仁杰被提拔为并州都督府法曹。公元676年,也就是唐朝高宗皇帝的仪凤年间,狄仁杰开始担任大理丞,在这里,狄仁杰第一次展现自己杰出的办案能力。

狄仁杰到案后,开始对以前日积月累“积攒”下来的陈年旧案进行清理,也许是前任工作太忙,遗留下来的案子数量惊人,其中不乏有疑难案件。

狄仁杰用一年时间对所有案件进行审理宣判,共计判刑的人员达到一万七千人,但是没有一人对审判结果敲鼓鸣冤。正是从这时候开始,狄仁杰的头上始终有“福尔摩斯”的光环,受到人们的敬仰。

狄仁杰的突出才能被唐高宗李治听说,所以将狄仁杰调任为侍御史,之前的大理丞和侍御史都是六品官,看似是平调,其实是晋升,因为侍御史的主要职责是掌管纠正弹劾百官,因此权力更大,但对狄仁杰来说是责任更重。

在之后的官宦生涯中,狄仁杰曾经担任过宁州刺史、豫州刺史和洛州司马等官职,在此期间,狄仁杰展现出他第二个突出特点:敢于犯颜直谏。

其实唐朝的谏臣颇受皇帝重视,尤其是唐太宗李世民虚心纳谏的故事非常多,作为太宗接班人的唐高宗李治也遇到了谏臣能手狄仁杰。

一次,武卫大将军权善才无意间砍了昭陵中的树,昭陵是太宗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合葬陵寝,高宗李治得知后大怒,认为此举惊扰去世的父亲和母亲,下诏处死权善才。

朝堂上官员无人敢顶撞愤怒的李治,而狄仁杰选择站出来,他奏明高宗皇帝,表示按照唐朝律例,权善才罪不至死,诛杀此人不合法度。

唐高宗李治非常生气,因此驳回狄仁杰的说法,坚持诛杀权善才。狄仁杰接着据理力争,对唐高宗李治说“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为难。余以为不然,居桀纣时则难,尧舜则易,今臣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

大意是说,狄仁杰听说自古改变皇帝意愿都很难,但狄仁杰偏偏不这样认为,因为只有面对桀纣这样的皇帝才会难,面对尧舜则不会。狄仁杰还趁机夸奖李治是尧舜一样的圣君明主,这一顿夸奖之后让李治不好再固执己见。

从狄仁杰劝谏中可以学到说话的艺术,他也并不是犯颜直谏,而是巧妙拍马屁到达劝谏的目的。

类似于这样的直言劝谏故事还有很多,比如高宗李治宠信左司郎中王本立,包庇纵容其违法乱纪的行为,结果被狄仁杰一顿劝谏之后严惩王本立此人,在朝堂之上起到很强的示范效应。

公元690年,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登基,将唐朝改为周,历史上称为“武周”。武则天对狄仁杰非常欣赏,在天授二年就将狄仁杰提拔为宰相,其实狄仁杰的主要官宦生涯都是在武则天时期。

一天,武则天对狄仁杰说“你在做官时有很好的政绩,却有人在暗中中伤你,你知道是谁吗?”

狄仁杰回到说“如果是陛下认为我做错了,我改,如果陛下认为臣没错,那是臣的幸运。臣并不想知道中伤之人是谁,还会将他当做自己的朋友。”

自此,武则天对狄仁杰更是佩服。

武则天作为女人当皇帝,开历史先河,自然面临非常艰难的舆论压力。在武周初期,武则天非常重视利用间谍告密者来了解朝野舆论,但同时也导致诬告的歪风邪气盛行。

在狄仁杰上任宰相不足半年,就因别人的诬告而被免职下狱,后来因为证据不足被释放。狄仁杰虽然出狱,但是仍然被贬职,他到彭泽去做县令。从此之后的一段时期,狄仁杰到很多地方做官,政绩斐然。

北方的契丹民族攻陷冀州,武则天将狄仁杰任命为魏州刺史,契丹人听到狄仁杰的大名,还没交战就自行退去。武则天将狄仁杰再任命为幽州都督。

公元697年,武则天将狄仁杰召入京城,担任宰相,并且格外要求狄仁杰敢于进谏。狄仁杰的确没有辜负武则天的赏识,在朝廷决策上多次劝谏女皇,停下很多劳民伤财之事,给宽松的环境让百姓休养生息,武则天对狄仁杰也格外器重。

圣历初年,北方的突厥民族突然在边关地区侵掠边民财物,武则天将狄仁杰任命为河北道元帅,率领帝国军队出击突厥,在击溃突厥之后,狄仁杰又被任命为河北道安抚使,负责当地的生产生活恢复工作,一切恢复如常后,狄仁杰班师回朝再次获得册封。

狄仁杰素有知人善任之明,在推举贤才方面也做得很好,比如说:当年李楷固是从契丹投降过来的将领,由于之前此人多次打败武周军队,所以在李楷固投降的时候,很多朝臣都纷纷请求武则天处死李楷固。

但是狄仁杰对此的看法却不一样,他向武则天表示李楷固骁勇善战,有大将之才,如果能够赦免他,必定能让他日后死心塌地为武周王朝效力。

事实果然如此,公元700年,李楷固将军率领大军讨伐契丹,取得连胜大捷,武则天非常高兴,将李楷固封为燕国公,其中不能忽略狄仁杰的识人之功。

由于狄仁杰的强烈举荐,而将来功成名就的有很多人,比如桓彦范、敬晖、姚崇、窦怀贞等人,最为出名的举荐故事莫过于狄仁杰举荐张柬之。

武则天夺了李唐的天下,朝臣一直都想劝谏武则天还政李唐,但苦于没有成效。狄仁杰在这件事上也操碎了心,多次反复劝谏武则天,最终帮助武则天下定决心传位唐中宗。

公元700年,武则天赏赐给狄仁杰一座府邸,这是绝无仅有的殊荣,代表着武则天对狄仁杰的欣赏和感激。农历九月,狄仁杰去世,享年71岁。

武则天得知后,悲痛不已,三日不上朝,以示郑重哀思,追赠狄仁杰为文昌右相。

狄仁杰死后,仍然受到尊崇,唐中宗将其追封为司空;唐睿宗将其追封为梁国公,狄仁杰还与张柬之等人一起配享太庙,这是少有的王者荣耀。

点赞7、莱州市 网友:等君归

狄仁杰去世于久视元年(700),属于寿终正寝的,去世以后也是倍享哀荣。

一、武则天时期

众所周知,武则天是比较信任和器重狄仁杰的,狄仁杰的很多建议,包括重新册立李显为储君,武则天都予以采纳。

狄仁杰去世后,武则天“为之举哀,废朝三日,赠文昌右相,谥曰文惠”(《旧唐书》狄仁杰传)。

所谓“文昌右相”,就是尚书右仆射,尚书省两位最高长官之一,从二品。

这里多说一句,狄仁杰去世时的官职是内史,所谓“内史”,就是中书令,中书省两位最高长官之一,正三品。

所以狄仁杰去世后的赠官比他生前官职高了一阶。

二、神龙政变后

(一)中宗李显追赠狄仁杰司空

神龙元年(705)正月发生神龙政变,武则天退位,中宗李显复位。

李显能够复位,与狄仁杰此前力劝武则天恢复李显的储君之位有重要关联。李显本人对狄仁杰也是非常感激的。因此,李显复位后,追赠狄仁杰为司空。

司空乃是三公之一,正一品。

(二)睿宗李旦追赠狄仁杰梁国公

睿宗李旦即位后,追赠狄仁杰为梁国公,我们现在经常听人说的“狄梁公”,就是来源于此。

三、狄仁杰祠堂被毁

现在网上流传比较广的狄仁杰祠堂被毁的说法,可能让人觉得有点意外和悲哀。所以在这里我也一并说一下。

首先说,狄仁杰祠堂被毁是确实存在的。但这并不是朝廷的意思,只是魏州当地人的行为。

狄仁杰在出任宰相之前,曾担任魏州刺史,颇有政绩,因此,魏州当地人给他立了生祠,也就是给活人立祠。

狄仁杰离职后,他的一个儿子狄景晖出任魏州司功参军,非常贪暴,惹怒了魏州当地人,于是当地人又把狄仁杰的祠堂给毁了。

四、狄仁杰后人经历

除了上面已经提到的出任魏州司功参军的狄景晖之外,史书记载的狄仁杰的后代,还有狄仁杰的长子狄光嗣。狄光嗣在武则天圣历初(约698)担任司府丞(从六品上),当时武则天让每位宰相各推举一名尚书郎人选,狄仁杰就推荐了自己的长子狄光嗣,于是武则天任命狄光嗣出任地官员外郎(从六品上,但班次在司府丞之上),非常称职,武则天很高兴,称赞这是内举不避亲的典范。

后来,唐玄宗开元七年(719),狄光嗣自汴州刺史(从三品)转扬州大都督府长史(从三品),但在任上出现经济问题,“坐赃”,并因此被贬为歙州别驾(从五品或正五品),卒于任上。

以上就是狄仁杰最后的情况。

该回答由详侃历史原创,欢迎大家讨论。

点赞8、来宾市 网友:梦回中

狄仁杰,社稷之臣,一代名相,是中国历史上“十大名相”(管仲、李斯、萧何、陈平、诸葛亮、房玄龄、寇准、王安石、张居正)之一,与其他九位不同的是,狄仁杰身前、身后的名声都很好,结局也很好。

狄仁杰的历史贡献不是断案,断案如神这事,近代才被欧洲吹捧,最近影视剧炒作才广为人知。他在官场清正廉明、不畏权势、犯言直谏,保卫平民百姓利益,使官场风气为之一新;他善于举贤才,所用之人,很多成为名臣,正是因为有狄仁杰,唐朝在武则天时期又一次中兴;他劝武则天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保住了李唐王朝。

狄仁杰的早年官场并不顺利,年轻时参加科举,从基层干起,后来升为京官。在大理寺寺丞位子上,他在一年内判决大量积案,涉及一万七千多人,无一上诉,依靠功劳积累提拔到宰相,却被酷吏来俊臣陷害,牵涉谋反案,被贬为彭泽县令。武承嗣多次要杀狄仁杰,都被武则天拒绝。后来契丹作乱,狄仁杰被起复,重新做到宰相。

狄仁杰最为人称道的,是举荐贤才。他两次举荐张柬之,果然被武则天重用,官至宰相,在恢复李唐王朝这件事上立下首功;他保荐李楷固、骆务等契丹降将,稳定边疆;他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所举荐之人,都成为国家栋梁。

狄仁杰的晚年相当好。他是武则天最信任的人,公元700年,进拜內史,武则天赐予豪宅一所,这在当时是唯一的,也是无上的恩宠。当年九月,狄仁杰寿终正寝,享年七十一岁,武则天为他废朝三日,赐谥号文惠。705年唐中宗追赠为司空,710年唐睿宗追封梁国公,747年与张柬之等八人配享太庙,后晋年间还被追封为太师。

点赞9、滨州市 网友:〆离癸

一代名臣狄仁杰

《旧唐书·狄仁杰传》记载:狄仁杰,字怀英,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他主要生活在武则天执政的武周时期,为人正直,足智多谋。他做法官时,一年内处理积案17000余件,洞烛幽微,断案如神,名噪天下,被时人誉为“平恕”。他知人善任,慧眼如炬,所举荐的张柬之、姚崇、宋璟等均为一时之英才,后来都成为青史留名的有为之臣,为武则天秉政时期的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后来,在劝说武则天放弃武三思,立李显为储君等重大历史事件中,他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唐朝的国脉之所以未曾中断并得以延续,狄仁杰功不可没。

白云亲舍

《旧唐书》载,狄仁杰自幼聪慧,读书亦很刻苦,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考中进士后,相继作了几任地方官,处事公正,政治作风清新,官声很好。某次赴任途中经过洛阳,他父母就住在距洛阳不远的河阳(今河南孟州)。他虽思念双亲,但却不愿因私延误公事,没有去河阳探视。次日,他登高眺望,只见天上白云朵朵,顺风朝河阳方向飘去,他用马鞭指着天上的白云,对从人说:“我父母的居所,就在那片白云下边”。言毕泪飞如雨。“白云亲舍”之典故即源于此。

【狄仁杰像】

智斗酷吏来俊臣

武则天篡唐称帝后,狄仁杰被她召回长安,并被封为宰相。武则天为了镇压李唐宗室以及忠于唐朝大臣的反抗,任用酷吏索元礼、周兴、来俊臣等人,四方构陷,八方株连,以恐怖手段夯实自己的统治。某年,酷吏来俊臣诬陷狄仁杰等六大臣意欲谋反,并把狄仁杰逮捕下狱,严加审讯。狄仁杰被带到刑讯室中,见里面摆满了各种吓人的刑具,他心里暗想:如果不认罪一定会被活活打死,于是长叹一声道:“大周革命,万物维新,唐朝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原来,按武周律法规定,如果犯罪嫌疑人在第一次审讯时承认罪状,可以算作自首,能罪减一等。谋反是死罪,减一等却是流徙( 放 )三千里外,至少可以留得性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好汉不吃眼前亏,狄仁杰在危急时脑洞大开,想钻律法的漏洞,先躲过酷刑这一鬼门关,再另做计较。不料来俊臣的爪牙王德却不依不饶,步步紧逼道:“狄相公既已承认,就已逃脱死罪,不如在供词中胡乱再牵几人进来”。狄仁杰答道:“皇天后土,竟要狄仁杰做这等胡乱咬人之事”!话音刚落,就一头撞在墙柱上,头上血流如注,晕死过去。王德无法,只好作罢。

来俊臣处心积虑要诛杀这几位大臣,可这些人都表示认罪,按周律不得判死,只判流放,他不甘心,就伪造了一封以狄仁杰等人名义写的“谢死表”,说自己辜负了圣上的信任,谋逆造反,深感罪孽难恕,没脸再苟活于世,决心自杀谢罪。

【武则天像】

武则天倚重狄仁杰,信之不疑,尊其为“国老”,使狄得以善始善终

武则天对狄仁杰的才干非常赏识,对其人品也有一定了解,不相信他会“谋反”,看了来俊臣递上的这封“谢死表”,她将信将疑,决定亲自召见狄仁杰,当面问个明白。狄仁杰这才得以洗脱冤屈与罪责,恢复自由之身。武则天好奇地问:“既然你被人栽赃构陷,完全是冤枉的,那为何要主动认罪呢”?狄仁杰惨然道:“要是不认罪,我早就死于乱棍之下了”。

在地方上干了几年后,狄仁杰被武则天召回京师,任为宰相。狄仁杰骨鲠正直,从政经验丰富,办起事来认真细致,办法很多,遂成为武则天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武周的柱石之臣。史载,武则天对狄仁杰很是信任,不论内政外交都要先征求他的意见再作决策,还尊称他为“国老”, 说大周不可一日无国老,上朝时总是免去狄行跪拜之礼,赐座以待。后来,狄仁杰年纪老迈,主动请辞返乡,都被武则天温言挽留。为了表示对这位老臣子的尊敬与爱护,武则天特意下旨不让他在宫中值夜,还特意嘱咐臣下说,只要不是紧急军国大事就不要去麻烦国老了。

武则天久视元年(公元700年),一代名相狄仁杰去世,享年九十三岁(功德圆满)。武则天得知后,抽泣着说:“天啊,今后再也见不到朕的国老了”!

能够在改朝换代、暗流汹涌的政治舞台上应对自如,游刃有余,还能保持自己的节操,需要极大的智慧与胆魄。武周时期,狄仁杰却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遂成为青史留名的一代贤臣。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剽窃必究】

点赞10、三沙市 网友:莼潶铯

久视元年九月病逝,终年七十一岁 。武则天废朝三日,追赠他为文昌右相,赐谥号文惠。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进拜内史,随武则天巡幸三阳宫。当时,文武百官多随驾前往,唯有狄仁杰获赐宅第一所,恩宠冠绝当朝。

狄仁杰(630年-700年),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武周时期政治家。

狄仁杰出身于太原狄氏 ,早年以明经及第,历任汴州判佐、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宁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以不畏权贵著称。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杰升任宰相,担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但在相位仅四个月便被酷吏来俊臣诬陷谋反,夺职下狱,平反后贬为彭泽县令。他在营州之乱时被起复,并于神功元年(697年)再次拜相,担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进拜纳言。后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复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续。

狄仁杰年轻时参加科举,以明经及第,被授为汴州判佐,后得到河南道黜陟使阎立本的推荐,升任并州都督府法曹。

仪凤年间,狄仁杰升任大理寺寺丞。他在一年内判决大量积压案件,涉及一万七千人,却无一人冤诉,后改任侍御史。

调露元年(679年),狄仁杰改任度支郎中,并加朝散大夫,后随唐高宗巡幸汾阳宫(在今山西静乐),充任知顿使。

狄仁杰的一生,可以说是宦海浮沉;狄仁杰为人正直,疾恶如仇,把孝、忠、廉称之为大义。狄仁杰作为一个封建统治阶级中杰出的政治家,每任一职,都心系民生,政绩卓著。

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后,辅国安邦,对武则天弊政多所匡正;狄仁杰在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的武则天时代,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