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的靖难之役中,你们心理上是会偏向建文帝还是朱棣?
其实这个问题还可以延伸一下。
如果朱棣踏踏实实地等着被削去王位,老铁们心理上会不会同情朱棣?
如果朱棣踏踏实实等着被削,不要说同情,今天的人可能都不知道他是谁了。因为朱棣的事业——征漠北、迁北京、下西洋,所有的这些可能都不会发生,至少不会由他来做。
如果朱棣不发兵靖难,他在史书中顶多是一个被轻描淡写的藩王,或许有点儿能力,但最终被打回原籍——在凤阳的高墙里了却一生,如此而已。
在凤阳高墙里了却残生的老朱家人有多少?如今谁知道他们是谁呢?
那么,假如没有朱棣,明初的这些重大举措会有多大变数?
首先说,对北元的战争,这是明初军事的大战略。也是明朝代替元朝成为下一个大一统王朝的一种必然措施。无论谁在,大概率都不会变。明朝还是会远征。
迁都北京,这个就不好说了。因为朱元璋的本意是要迁都西安,恢复唐制。因为太子朱标早逝,建文帝年幼,才没有成行。假如建文帝要迁都,那么大概率也不是北京,而是定都西安。
如果明朝迁都西安,那么从地缘上看,对西部中国的控制就更加具有决定性意义。明朝可能会回到汉唐时下大力度经营西域的战略上去。在当时,西部中国大部分地区仍然被蒙古贵族割据。在中亚,更有不可一世的帖木尔帝国虎视眈眈。明军如果提前遇上征服者帖木尔,恐怕要经历一番血战。
这场血仗如果提前开打,本回答对朱棣有信心,对建文帝那可真是悬着一颗心。要知道帖木尔可是活捉奥斯曼苏丹的主儿。在真实历史中,帖木尔最终率领号称80万人的军队穿过高山与沙漠来和朱棣PK,结果他老人家病逝在了半路上。这场哈雷彗星撞地球的大战最终没有发生。帖木尔东征,其兵力规模甚至超过早期的蒙古伐金与后来的清军入塞。
帖木尔他老人家走的时候,其帝国军队的先锋部队距离嘉峪关还有约四五百里的距离,明军嘉峪关部队已经得到消息,正在整军备战,通信兵飞报内地……结果,还没开始就结束了。
单说这一仗,如果开打,本回答偏向朱棣。因为这一仗相当于世界杯预选赛淘汰赛阶段,掺不得一点儿水分。
下西洋:
目的,现在有几种说法:找人,宣威,通商。本回答认为这三个目的都存在。下西洋多多少少也对帖木尔帝国的侧翼进行了一下威胁。
但是在当时,有不少朝臣是反对下西洋的,他们认为此举耗资巨大,跑那么远的船弄几个酋长过来参加活动,有点得不偿失。
所以,如果不是朱棣说一不二的性格,以及他急于寻人启事的潜在刚需,下西洋未必会搞,就算搞也不会搞那么大。
这里要说一下所谓郑和船队发现美洲的事情,本回答认为可能性是很低的。主要原因是亚洲离美洲太远,地理、海况都没有南欧的便利条件。在当时,有一些美洲特有的动植物飘扬过海到达欧洲海岸,被欧洲人目击,引发了欧洲人探索西边海域的热度。这样的情况在东亚沿海没有出现过,太远了。
本回答认为地理上的相对位置是主要原因,而不是什么文化意识落后先进与否造成的。
其次,郑和船队的航海图用的是一种线性海图,这种海图便于对已知世界的航行,不利于发现新的海域。而永乐时代后停止远航,又让明朝的远航技术体系失去了进步的可能。
第三,明朝朝廷没有下达自由探索的命令,这一点也很重要,总不能违抗命令吧?
OK,再回到老朱家那儿。
洪武朝的时候,有个叫叶伯巨的官员提出了明初的一些问题,其中就有一条:分封太侈也。结果被治罪。可以看得出,明太祖对于分封,是力图维护的。如果太子朱标顺利即位,藩王们是说不出什么的。可是朱标早逝,建文帝就成了难以服众的那个人。
从局势上看来,北元虽已衰退,但还远远未到不堪一击的程度,北元仍然可以在野战中击败明军十万人规模的主力部队。在这种情况下,燕、宁两藩的存在,就成为影响明朝存亡的问题。靖难之役,不能简单看作是老朱家叔侄俩夺门的宫斗戏码,在其背后,则是明朝与蒙古两大势力此消彼长、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厉害关系。不可能仅凭好恶来判断。
要知道,1368年之后蒙古历史中的枭雄们,在内心深处从来没有放弃过重建蒙古帝国的目标。
最后,本回答也提个问题,供大家茶余饭后闲聊。
老铁们换位思考一下,换成自己当朱棣,会怎么做?
换成自己当建文帝呢?
偏向建文帝。
首先,建文帝是正统,朱棣是篡位。
其次,朱棣太残暴,他篡位后大开杀戒,屠杀了几十万建文朝的大臣家人,男的千刀万剐,女的投入妓院轮奸致死后被喂狗。这些都是史书上写的很清楚的。
最后,朱棣为了巩固统治,让太监掌握大权,成立东厂,恢复锦衣卫,大搞特务统治。整个明朝从此越来越黑暗。
现代人再怎么公正也会带着现在或者固有的眼光去看这件事,关于靖难之役,我记得哪位学者说过一段话,大意如下:
靖难之役打了四年,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支持建文的情况下,被朱棣直捣黄龙,而全国除少数官绅外,大部分士绅与藩王都持观望的态度,而后又直接效忠永乐,这就很说明问题
老百姓不管谁当皇帝,不管是建文派还是燕王派,只要能过上好日子都无所谓
建文得时不得道,朱棣得道不得时。时一过、道自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