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学习

李陵终生不回汉朝,即使汉武帝死后汉使希望他回也没有回来,这就是司马迁崇尚的人品吗?你怎么看?

提问时间:2023-07-05 11:45关键词:汉朝,汉武帝,司马迁,李陵,汉武

李陵终生不回汉朝,即使汉武帝死后汉使希望他回也没有回来,这就是司马迁崇尚的人品吗?你怎么看?

点赞1、辽阳市 网友:地狱邮差

李陵投降匈奴,终生不回汉朝,这事儿从大义来看,自然是值得谴责的,背弃自己国家的人,难道还指望得到好的评价?但具体到李陵身上,就觉得他似乎情有可原。

因为他这一家子,真的太悲催了,像跟汉朝犯冲似的。跟打了鸡血一样拼命,却始终没有一个人能修成正果,而且下场都还挺惨。

先说李陵的爷爷李广,与匈奴打了那么多年的战,战功却偏偏不足以封侯,许多比他资历浅的人都成为侯爷,他还是没有爵位,以至当时的人们都知道李广难封,甚至还怀疑他身带厄运。

后来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李广上了年纪还不服老,天天找武帝说要出征,武帝被他磨得没办法,拉不下脸来驳胡子发白的老将军面子,只得让他跟随卫青,算是给了他最后一个立功封侯的机会。

没想到李广迷失在茫茫大漠中,根本没能赶上与匈奴人的决战,等到卫青打把仗都打完,回军时正撞上迷路中的李广。卫青照例派人询问了李广几句,感到极为羞愤的李广,一时想不开竟然自杀了!

这事还不算完,他的小儿子李敢因父亲之死迁怒卫青,找上门打了卫青一顿。卫青宽厚没有声张,想冷处理让这件事就这么过去,可霍去病得知此事后心下大怒,为给舅舅出气,在甘泉宫狩猎时射杀了李敢。

对于武帝来说,霍去病的价值远远大于李敢。为了包庇霍去病,对外宣称李敢是狩猎时意外被鹿撞死的。什么鹿能撞死一个年轻力壮的英武小将?李家明知李敢死得蹊跷,但敢怒不敢言。武帝摆明了要保霍去病,李家中不能跟皇帝扳手腕吧。

再说李陵的父亲李当户,也就是李敢的长兄,早早就死了。他的死细究起来也有问题,什么问题?没有任何史料记载了他的死因,只说“当户早死,遗腹子陵”。

然而,这句话之前还记录了一件事。武帝和韩嫣打情骂俏,嬉戏在一处不成体统,担任郎官的李当户认为韩嫣无礼,上前把韩嫣打跑了,史书上说武帝因此而赞赏李当户。

但这可能吗?武帝男女不忌,韩嫣是他心爱的男宠,为了韩嫣不惜与亲生母亲王太后对抗,李当户打了韩嫣,武帝能高兴?只怕在心里暗骂这小子没眼色、煞风景。

接着史书就写到了李当户的死,这两件事情之间真的没有一点联系吗?未必!李当户打的是韩嫣,伤的其实是武帝的颜面,这就不能不让人对李当户的死因感到蹊跷。

也就是说,李广、李敢、李当户,李陵最亲近的几位长辈,都不是寿终正寝。李当户怎么死的没有明证,但李广之死与卫青有关,李敢直接就是霍去病杀死的,卫青和霍去病既是武帝亲近的外戚,也是武帝重用的将领,在李家看来他们就是一伙的。

李陵不至于把武帝当作仇人,但内心深处定然觉得皇帝对自家不公。他叛汉不回,肯定有这方面的影响,整个家族三代人的经验教训,让他从骨子里对武帝缺乏安全感。

而最直接导致李陵投奔匈奴的那一战,分析下来也不尽是李陵的过失。

当时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征大宛,命李陵带5000步军给李广利运送粮草。李广利的统军能力,在汉廷内部一直饱受怀疑,能当上将军更多靠的是妹妹李夫人在武帝跟前受宠,以至于李陵不愿意给他当后勤,转而踊跃请战。

武帝被他的勇气所打动,同意他自成一军,到兰干山南边出击牵制匈奴单于兵力,以策应李广利的军事行动,并且命令强驽都尉路博德带一批士兵在中途迎候李陵,提供补给,听从他的指挥。

但是,路博德以前当过伏波将军,羞于当李陵的后备部队,上书武帝说现在不是打匈奴的好时机,希望留李陵到春天再出战。

结果晚年的武帝猜疑心渐重,以为是李陵后悔了,不敢与匈奴交战。年轻气盛的李陵一怒之下急速出击,也不管有没有后援了。

李陵这一去,没像他爷爷李广一样迷路,却更糟糕,在浚稽山遇上了单于主力,被匈奴三万多骑兵包围。但李陵展现出过硬的军事指挥素养,连连重创匈奴的进攻,逼得单于一度萌生过解围撤退的念头。

只可惜李陵军中出了汉奸,让匈奴这边探听到汉军的真实情况,知晓李陵5000步卒奋战数日,已经是强弩之末,于是死缠烂打直到李陵军溃败投降。

消息传回汉朝,武帝自然十分生气,文武百官也都号着皇帝的脉,落井下石唾骂李陵。只有司马迁为他说情,根据平素自己与李陵的交往,推测他估计是诈降,以留得有用之身寻机报答汉朝。

但是正在气头上的武帝,认定司马迁是在帮李陵推卸责任,下令将其下狱施以宫刑。

过了一段时间,武帝忽然回心转意,认识到李陵投降匈奴是无救援所致,便派公孙敖深入匈奴去接李陵回朝。可是,公孙敖没有找到李陵,却带回了一个消息,说李陵帮匈奴练兵,准备打汉朝。

武帝很生气,再也不提接李陵回来的话,还把李家满门抄斩。

其实帮匈奴练兵的是另一个叫李绪的汉朝降将,但事情到了这一步,已经无可挽回。李陵还怎么回来?不管因为什么,家人反正全被汉朝皇帝杀了。谁能保证他回来后不会被清算?

所以汉使找到他,希望他回来的时候,李陵拒绝了,说是不愿再次受辱。这个“再”字,估计不单是指他自己,还指他那些倒霉的长辈吧。

至于李陵的人品问题,客观来说,不能以司马迁的感观去做评判,因为他厌恶卫青、霍去病等外戚,对李家迷之好感,《史记》中都有所偏颇。大家还是根据已经发生的事情去判断。

点赞2、榆林市 网友:皮蛋超人

李陵终身不回汉朝,不是他不想回,而是回不去。汉武帝杀他全家,他还怎么回去?汉昭帝即位后,大将军霍光、左将军上官桀虽然极力邀请他回去。但是李陵要面子,他已经不愿意回了。

司马迁替李陵说话,是因为司马迁认可李陵的人品。但需要强调的是,司马迁和李陵其实并不认识。他只是听说李陵的人品好,所以才替李陵说话。其实,司马迁在李陵问题上是偏心的。他因为认可李广,所以在主观上便认可李陵。或者可以这么说,司马迁对整个李广一族都抱有很深的同情心。在这种同情心的驱使下,他为李陵说情,根本不足为奇。


汉武帝天汉二年(前99年),贰师将军李广利统领三万骑兵从酒泉出发,攻击在天山一带活动的匈奴右贤王部。武帝召见李陵,想要他为李广利大军运送粮草。

这里一定要搞清楚汉武帝的初衷,他并没有让李陵出击,他只是让李陵搞后勤。这其实在照顾李陵。

但是李陵不愿意负责后勤,他主动请求讨伐匈奴。所以李陵后来的悲剧,其实是他自己主动请战造成的结果。

当李陵请征后,汉武帝起初并没有答应,原因是没有战马。

但是,李陵坚持要出征。他夸下海口,说我带着步兵也能出征!李家人全都有这种一根筋的毛病,武帝早已领教。所以在李陵这么强烈的要求下,武帝也就没有再阻拦,同意让他出征了。

陵对:“无所事骑,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上壮而许之——《汉书》

同时,对于没有马的问题,武帝也并没有不管不顾。他在李陵出兵的同时,让一个叫路博德的边将先出塞,在半路上等李陵,目的就是给李陵提供点给养。


然而这个路博德很自负,他觉得自己是个老资历,给李陵做后勤补给太丢人,不太想跟李陵打后勤。当然,这个话他没法跟武帝明说,于是就跟武帝扯了个小谎,说现在秋高马肥,不利于和匈奴人作战,极力劝阻武帝让李陵出征一事,希望等到明年开春再说。

汉武帝当时已经老了,有点老糊涂。他本能的怀疑路博德的话是出自于李陵的授意,为的就是找借口不出征。

因此武帝给李陵下了死命令:你的这五千人必须到浚稽山扎营。(大概位于现在的今阿尔泰山中段,具体位置已不可考)

汉武帝直接下了命令,李陵只能执行。于是他也就踏上了不归路。

后面的事情很多人都知道,李陵在这里碰到了匈奴人的大部队。汉军以五千对三万,李陵且战且退。匈奴人损失惨重,本来准备退兵。但就在这关键的当口,一个叛降的兵士将李陵军队的虚实透露给了匈奴人。在得知李陵部没有援军后,匈奴人增加兵力重新加紧围攻。

这个时候,李陵的选择很诡异。他当时还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毕竟后来还有四百多人逃回了塞内。但是他居然抛弃大军,率小股部队突围了,在副将战死后立刻投降,大有临阵脱逃的嫌疑。

夜半时,击鼓起士,鼓不鸣。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汉书》

由于李陵在初遇敌军的时候,把情形向长安做了汇报。再加上李家一门都是猛将,李广当年就是自杀的。因此,武帝主观认为李陵可能也会死战殉国。对他的气节给予了很高的期望。

岂不料,这些逃回来的军士带来的却是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很自然,武帝震怒了。



汉武帝的脾气满朝文武都是知道的,于是满朝文武也就都顺着武帝的意思,纷纷发声声讨李陵,把李陵骂的狗血淋头。

这时候,只有司马迁一个人站了出来,替李陵说话。

汉武帝的脾气很多人都知道,只能顺着,不能逆他的意思。司马迁如此作死,汉武帝岂能饶他?

并且,司马迁更不应该的是,这番在不恰当时间发表的不恰当言论,又得罪了当时武帝的亲信兼大舅哥李广利。因为按照出征前的战略规划,李陵部本应该和李广利的主力会师。现在李陵被歼灭,李广利在和匈奴的正面交锋中也并没有讨到什么便宜。其实两个人都应该遭到惩罚。

但是由于李广利害怕武帝怪罪,他便一股脑儿的把责任全部推给了李陵。汉武帝对此是气上加气(找不到出气筒李陵),便一怒之下拿司马迁做了替罪羊。

这里插一句,司马迁原本是死罪。由于凑不齐钱赎罪,就改成了宫刑。

平心而论,汉武帝对整个李广家族还是相当不错的。李陵事件后没多久,汉武帝就有点后悔了,他很后悔当时没有派兵马去接应李陵。作为补救,他便让令公孙敖带着部队出塞,去看看能不能把李陵接回来。

可是这个公孙敖带着一大帮人马到漠北草原转了一番,空手回来了。大概是公孙敖害怕回去挨骂,就欺骗武帝:说他抓到一个匈奴人,听说李陵在给匈奴人练兵,所以我没能把他带回来。

汉武帝当时老了,听了公孙敖的话,一点也没有怀疑公孙敖的话,立即大怒,当场就下令灭了李陵一家。


过了很多年,终于有汉朝使者到访匈奴,向李陵问起了此事。李陵说,给匈奴练兵的人不是我,而是一个叫李绪的人。但这时候说这些还有什么用呢?一切已成定局,再也没有挽回的余地。家人被杀了,李陵只能待在匈奴娶妻生子。

汉朝老家,他回不去了。

汉武帝死后,霍光和上官桀执政,这两人都是李陵年少时的好朋友。他们专门派了李陵的另一个好友去匈奴,名为出使,实则为是为劝返李陵。

好友好话说尽,李陵沉默了。过了一会,李陵缓缓的说: “丈夫不能再辱。”

对于李陵来说。

当年吹牛太厉害了,导致跟着他的五千将士死伤大半。副将阵亡,而他却投降了。他哪有颜面回去?

家母妻儿,一家全族都被杀了,李陵连家都没有了,此时再回到长安,他哪里还能找到故乡的感觉?

其实他在匈奴也是受辱的,再回到汉朝,也难免因为投降而再次受辱,本来前途无限的青年将领落到这幅田地,只能说悲凉了。

汉昭帝元平元年(西元前74年),李陵在匈奴病死,终年61岁。这一年,距他降匈奴已经过去了25年。距汉武帝驾崩也有10年。



在李陵这件事上,毫无疑问,李陵和汉武帝都是有责任的。一个豪气冲天,但是让人大跌眼镜;一个晚年易怒多疑,残酷冷血,让人难以捉摸的人。

其实可怜的人,并不是李陵。而是跟随李陵征战匈奴战死的那四千多将士。事后大家都在为李陵鸣不平,却又有谁替那四千多将士感到惋惜呢?

其实可怜的人,并不是李陵。而是李陵的一家老小。汉承秦制,律法严酷,李陵作为汉朝将军,他难道不知道投降匈奴会牵连自己的一家老小?

不过,知不知道已经无所谓了。根据历史的走势老看,即便李陵不在讨伐匈奴这件事上栽跟头,也很难说他在其他事情上不会栽跟头。汉武帝晚年干的那些事,简直件件都是黑历史。比如说巫蛊之祸,很难说李陵不会卷入其中。

而极力邀请李陵回去的霍光和上官桀也不是善茬子。李陵与他们二人关系不错,但他们召李陵回去,李陵也不肯。事实证明李陵的选择是明智的,因为后来霍光与上官桀也翻脸了,霍光杀了上官桀,连好不容易放回去的苏武也受到牵连。李陵如果回去了,他也一样要面临站队问题。

说实话,对于李陵来说,回到汉庭还真不见得比留在匈奴安心。



再说司马迁,历史上的司马迁,就是反感外戚出身的将领,喜欢贵族出身的将领,凡是看过《史记·李将军列传》和《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的人都能知道,司马迁就是喜欢李广,这一点是没得洗。

在同情李广的心态下,司马迁爱屋及乌的对李陵也是非常同情。于是,当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回长安,当满朝文武为了迎合汉武帝怒斥李陵的时候,司马迁本能反应的替李陵说了辩解的话。

他说这话的初衷并不复杂,因为他本能的认可李陵的人品。

因为认可,所以替他说话。这有什么问题?

后来李陵投降匈奴,司马迁在《史记》里记下了这句话:

“自是之后, 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史记》

这是啥意思?这说明,就连司马迁也觉得李陵投降很丢脸。于是他在《史记》里面记下了这句话。

丁是丁,卯是卯。满朝文武都在黑李陵,很多都是跟风骂,纯粹的抹黑,司马迁当然要驳斥这种马屁行为了。而李陵给整个陇西李氏家族抹黑,导致李氏在陇西抬不起头,司马迁也如实记载了,这有什么问题?

至于李陵的人品如何,这个见仁见智。

点赞3、台山市 网友:余生遇笙

从国家大义来说,李陵的确背叛了汉朝,必须谴责。但具体到李陵的家庭,会发现这一家子在汉朝是真的挺悲催。

李陵投降匈奴,并不是预谋已久,纯属极端环境下脑袋一热做出来的决定,也是因为内心深处对汉武帝刘彻的不信任。事后再想反悔可就来不及了,世上没有后悔药。

人生的最后时光,李陵应该是怀念故土的,但那时已经不是想不想回来的问题,而是能不能回来。在李陵这儿,大错已铸成;在汉朝那儿,已对李家斩尽杀绝。中间隔着深仇大恨,没有回旋的余地。

至于太史公司马迁,虽是著名史学家,也有自己的个人好恶。对卫青、霍去病等外戚,他向来抱着排斥贬低的态度,卫青那等功绩,在他眼里似乎就是个凭着裙带关系上位的普通将领,没什么大不了的。

对世家子弟则抱有迷之好感,陇西李氏就是他很喜欢的家族。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具体怎么回事儿,下面就简单聊一聊。

李陵的爷爷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广,李广除了“飞将军”的名号,还有另一个标签“李广难封”,他参加过多次战役,斩杀无数匈奴兵,是名震匈奴的猛将,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军功总达不到封侯的标准。

比如,某年刘彻调任李广为将军,跟随大将军卫青的军队从定襄郡出击匈奴,这一战打得很顺,众多将领因功封侯,偏偏李广这一支无功。

又过三年,刘彻派李广率4千骑、博望侯张骞率1万骑,共同袭击匈奴。两军分两路走,约定某时汇合。也不知是幸还是不幸,李广行了几百里,遇上匈奴左贤王的四万精锐,自然被包围。

张骞却不知什么原因,延误了汇合的日期。李广率部奋力杀敌,几乎全军覆没时张骞才到,惊走了左贤王。此战,李广虽英勇,手下士兵却折损过多,功过相抵。张骞当处死刑,出钱赎罪,降为平民。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慢慢的朝中大臣认为李广时运不济,刘彻也是这么想的。李广则认为,肯定是自己以前杀俘过多,才有此报应,但他还想挣扎一下,想在临终前挣到个侯爵。

这已经不是为了荣华富贵,而是一种不认命。因而刘彻派卫青和霍去病发动漠北之战时,已经上了年纪的李广数次请求随行,刘彻无奈,只好让他出任前将军,跟随卫青。

刘彻私底下对卫青说,李广运气不好,不能让他与单于对阵,否则有可能达不成战略目标。那意思就是让李广随便跟着混个军功,如果达到标准,回来就给他封侯,满足他的愿望。

然而,这次李广又出意外,迷路了。

卫青追着匈奴单于打,单于不敌,逃得飞快,卫青没追上,只好收兵,回军时正好撞上迷路在茫茫大漠中的李广,卫青很惊讶,提供充足的干粮和酒水之后,派人询问迷路状况。

本来这是正常的流程,但李广羞愤难当,挥刀自尽。一代名将落到这种结局,惨吧?更惨的是,这起悲剧导致了另一起悲剧的发生。

李广的幼子李敢也参与了漠北之战,跟的是霍去病那一路,表现勇猛,夺左贤王鼓旗,因军功而被赐爵关内侯。没错,李广心心念念一辈子的侯爵,他的儿子年纪轻轻就得到了。

因父亲之死,李敢对卫青怀恨在心,找机会打伤了他。卫青宽厚,不跟他计较,但后来霍去病得知舅舅被打,打人的还是曾在自己麾下的李敢,气不过,在甘泉宫狩猎时暗箭将李敢射杀。

霍去病与李敢,刘彻选的当然是霍去病,包庇了他,对外宣称李敢是狩猎时被鹿撞死的。但此事既然能被记入史书,就说明当时真相就流传在外了,只是李家不敢跟皇帝对质而已。

李广之死本就是李家极大的损失,现在李敢也死得不明不白,可想而知这对李家的打击有多打。一个卫青,一个霍去病,全都是刘彻的心腹。公开场合不敢说,私下里肯定视他们为仇敌,对刘彻也有意见。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李陵对皇帝、朝廷的信任是有限的,甚至会认为皇帝苛待自家。而且他的父亲李当户,也就是李敢的长兄,死得似乎也有蹊跷。

司马迁在《史记》中是这么记载的“上与韩嫣戏,当户击嫣走。当户早死,遗腹子陵”,意思是说,刘彻与韩嫣嬉戏玩闹,李当户觉得韩嫣对皇帝太失礼,就把他打走了。然后李当户早死,留下遗腹子李陵。

首先,韩嫣是什么人?那是刘彻最为喜爱的男宠,两人嬉戏应当视为皇帝与妃嫔调情,李当户却上前打韩嫣,十分没眼色。

其次,司马迁为什么要在李当户打韩嫣之后,紧跟着写李当户早死?这分明是在暗示李当户之死与此有关。古代史学家惯用这样的笔法。

也就是说,李陵对刘彻的感觉,或许不像别的将领那么纯粹。他会认为自家不能犯错,一旦犯错,皇帝不会包容。因而他想要建功立业,再次为家族带来荣耀。

可惜的是,李陵的运气和祖父李广一样差。率领5千步兵出征匈奴,遇上匈奴3万多骑兵。李陵尽自己所能,杀数千匈奴骑兵,最后力竭投降。另有4百多汉军逃回塞内。

有人可能想问,李陵为什么不逃呢?这就是前面提过的信任问题。如果是其他将领,会认为自己在这种情况下已经做到最好的了,不怕被朝廷问罪。

但李陵不行,李家前辈先人的例子太过惨烈,他不认为刘彻会宽恕自己。因而说“无面目报陛下”,投降匈奴。

刘彻得到消息后,果然大怒,满朝皆是唾骂李陵的声音。唯有司马迁站出来为李陵说话,说李陵肯定是诈降。刘彻不信,认为他帮李陵推诿责任,迁怒于他,下令施以宫刑。

过了一段时间,刘彻悔悟到李陵是无救援所致,派公孙敖带兵深入匈奴境内接李陵。可是,这公孙敖去沙漠上转了一圈,没接到李陵,回来说李陵在帮匈奴练兵。

刘彻这次更怒,直接下令族诛李家,李陵的母亲、兄弟和妻子都被诛杀,史书上说“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

但实际上,帮匈奴练兵的不是李陵,是李绪。李陵得知其中误会后,伺机杀了李绪。可这有什么用?事情已经发生,无法挽回。

总之,司马迁的确曾经崇尚李陵的人品,并因此而被刘彻问罪。但到最后,他对李陵其实也是有微词的,不是因为自己被连累,而是李陵真的投了匈奴。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点赞4、高州市 网友:一盏孤灯

单论大义的话,李陵兵败投敌,这种背弃国家的人确实应该谴责,但实际上,李陵对得起汉朝,也对得起汉武帝,而汉武帝却对不起他。


至于他为何终生都不愿回汉朝,很简单,他已经回不去了。

换句话说,不是李陵不想回去,而是汉武帝的一些做法,让他彻底寒了心,并且,他投降匈奴的这个事实,让李陵在当时的汉朝没有存身之地。

正所谓“将军百战身名裂,回头万里故人绝”,如此情形之下,故乡早就不是心里那个故乡,所以,李陵自然不愿回去,更无法回去。

而这其中的曲曲折折,还得从李陵第一次带兵出征时说起。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汉武帝命贰师将军李广利率三万精兵,攻击在天山一带活动的匈奴右贤王部,同时,安排骑都尉李陵为李广利部运送粮草。

不过,对于汉武帝的这个安排,李陵表示拒绝,他不愿意当运输队,而是想请求汉武帝让他“自成一军、独当一面”,意思就是也想带兵攻打匈奴。

按理说,当后勤运输队远比直接上阵冲锋安全的多,但为何李陵偏偏放着安稳的工作不做,反而要以身犯险呢?

这背后,其实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是李陵耻于当李广利的下属,毕竟李广利的统军能力,历来就颇受质疑,而他能当上将军,有大部分原因是因为他妹妹是汉武帝的妃子。

再加上李广利曾经的战绩也确实没太多值得拿出手的,因此,李陵就有点不想当他的下属。

当然,这只是表面原因,更深层次的,是和李陵的家庭有关。


李陵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子,而李广又是秦朝名将李信的后人,因此,李家可以说是一个将门世家。

当初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从军后,因其作战勇猛,很快就升为了武骑常侍,汉文帝在位时,都称赞李广勇猛无比。

之后,李广又因军功升任边郡太守,在此期间,他的威名远播塞外,当时的匈奴人称呼他为“飞将军”,每次只要看到李广的帅旗都绕着走。

这个阶段,应该是李广的高光时刻,但在此之后,李广就开始走下坡路。

倒不是他官变小了,而是因为汉朝对待匈奴的战略开始改变,从之前的防守为主改为了主动出击,这就让习惯小范围作战的李广越发无所适从。

如果仅仅是无所适从,那也没什么大不了,但问题是,无所适从带来的后果,就是军功越来越少。

众所周知,汉朝爵位的升迁,全凭军功二字,而李广在当时的作战结果,大多是无功而返,要么是伤亡过多。

因此,李广只能眼睁睁看着身边不少资历比他年轻的人都封了侯,而自己却始终未能如愿。

正是在这种情绪的影响下,李广在老迈之际,恳请汉武帝批准他跟随卫青远征漠北,将自己的封侯的所有希望,寄托在这次战役上。

可惜的是,在这次战役中,李广不仅未建寸功,还因为没带向导,导致在沙漠中迷路,等到他与大部队回合时,卫青和匈奴的大决战已经打完了。

事后,卫青按照程序,派人前去询问李广为何迷路,结果李广一时想不开,直接拔刀自刎。


李广死后,他唯一的儿子李敢(其他两个儿子早死)气不过,认为父亲的死,卫青要负最大责任,因此找个了机会,只身来到卫青府上,一番理论后,愤然出手将卫青打伤。

不过,卫青并没有和李敢计较,甚至想隐瞒此事,但俗话说纸包不住火,卫青被打伤一事,被他年轻气盛的外甥霍去病得知,而霍去病就没有那么好说话了。

于是,在汉武帝组织的狩猎活动中,霍去病一箭射杀了李敢。

事后,汉武帝为了包庇霍去病,对李家人说李敢是被鹿撞死的,但李家人也不是傻子,并且世代从军,一眼就看出了李敢是被箭所伤。

但即使知道也无可奈何,毕竟当时的霍去病在汉武帝心里要比李家重要得多。

至此,李家的前两代人均已去世,并且还都不是寿终正寝,原本曾经声名显赫的“飞将军”,如今却面临着将门中衰的尴尬局面。

也正是因为如此,作为李家的第三代人,李陵很早就抱着一种憋屈的情绪,他时刻在寻找机会,想要让李家重新出人头地。

幸运的是,李陵继承了祖父李广的雄风,不仅勇猛善骑射,并且爱惜士卒,对外名声很好,汉武帝也比较看重李陵。

因此,李陵在军中的职位不断升迁,但由于资历尚浅,始终没机会正式与匈奴决战。

而这正是李陵请求汉武帝,表示自己愿意出征的根本原因,他想通过自己的能力,以及实实在在的军功,让李家再次风光起来,因此,他才会甘愿冒着风险,也要“自成一军”。

对于李陵的请求,汉武帝刚开始并没答应,他以战马不够为由,不同意李陵出征。

结果,李陵拍着胸口表示,即便是没有战马,自己带着五千步兵,也能直捣匈奴的老巢,他的这种勇气,触动了汉武帝,最终,同意了李陵的请求。

不过,汉武帝出于稳妥起见,又安排强驽都尉路博德充做李陵的援军,以作万全之策。

而问题就出在了路博德身上,路博德之前当过伏波将军,因为资历老,所以不愿做李陵的后援,于是他就上书汉武帝,称当下正值匈奴草壮马肥之际,不适合出兵,建议留李陵到春天后再发兵攻打匈奴。

这个建议其实是出自路博德的私心,但到了汉武帝那里,却完全变成了另外一种性质。

众所周知,晚年时期的汉武帝,猜疑心十分严重,因此,在看到路博德的奏折后,他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李陵后悔出兵,所以才指使路博德上书。

因此,在未经调查的情况下,汉武帝勃然大怒,勒令李陵必须马上出兵,不得延误。


李陵也是既无奈又恼火,最终,他来不及解释,只能带着五千兵卒急速出击,也不管有没有后援了,而这一去,再也没能回来。

那么,李陵又是如何投降匈奴的呢?这中间的过程同样也是十分曲折。

出征之后,李陵便遭遇了匈奴主力,被三万多匈奴士兵包围,最开始,李陵冒死奋战,指挥汉军士兵打退了匈奴的一波又一波进攻,甚至一度将这三万多匈奴人打得萌生退意。

之后,匈奴单于发了狠,又调来了几万人继续围攻李陵,但李陵利用地势,加上自己也亲自上阵杀敌,因此,汉军士兵个个勇猛无比,匈奴人始终无法击败他们。

到了最后,匈奴单于看到取胜无望,已经开始计划撤退时,事情却发生了大逆转。

当时李陵的部下中有个低级军官暗中投降了匈奴,他将汉军的真实情况告诉了匈奴大单于,这样一来,匈奴人就知道了李陵不仅已是强弩之末,并且也没有后援。

于是,匈奴人马上调整战略,开始死缠烂打,打到最后,李陵一方武器都没了,只能斩断车轮辐条当武器。

最终,李陵兵溃,在突围过程中,力竭被俘。

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汉朝后,汉武帝以为李陵已经战死,结果又传来了李陵投降的消息,这就让汉武帝勃然大怒。


而当时的文武百官,也顺着汉武帝的意思,大骂李陵的投降之举,这个时候,担任太史令的司马迁却站出来为李陵说情,他认为李陵绝不是那种背信弃义之人,极有可能是在寻找机会立功赎罪。

但正在气头上的汉武帝,根本不听这一套,当即下令将司马迁处以腐刑。

过了一段时间,汉武帝又开始后悔,他想通了李陵投降时因为没有后援所致,因此,就派了公孙敖前去匈奴处接回李陵。

但公孙敖转了一圈后,并没有找到李陵,他害怕回去被汉武帝怪罪,于是,就编了一个谎话,说听闻李陵在帮匈奴练兵,准备攻打汉朝,所以找不到他。

这个消息,让汉武帝更加生气,一怒之下,将李陵全家处死,自此再也不提此事。

而到了汉昭帝时期,掌控朝政的霍光和上官桀,是李陵的发小,因此就派了使者想把李陵接回来,但使者到了匈奴之后,李陵却表示不愿“二次受辱”,拒绝了使者。

自此,李陵终生没有再回汉朝,最终老死在匈奴。


如果说当初因为汉武帝听信他人之言,导致了李陵没有机会回到汉朝的话,那么为何在霍光派出使者请他回来时,他依然选择拒绝呢?简单来说,有三个原因导致他无法回到故乡。

首先,汉武帝杀了李陵全家,这就让李陵没有了回去的理由。

当初,公孙敖对汉武帝说李陵在为匈奴练兵,准备攻打汉朝,他的这番话,实在是彻彻底底的一个大谎言。

真实的情况是,确实有投降的汉军将领为匈奴练兵,但不是李陵,而是一个叫做李绪的人。

李绪原本是驻守在奚侯城的守将,匈奴人打过来后,他没做什么像样的抵抗就投降了匈奴,在此之后,他又帮助了匈奴人操练士兵。

但汉武帝未经调查,就信了公孙敖的话,将李陵的全家处死。

之后,李陵对李绪极为恼恨,毕竟是因为他的原因,才导致了自己全家被杀,于是就找了一个机会,亲自手刃了李绪,为此还差一点被匈奴处死。

但即便杀了李绪,李陵的一家人也无法活过来,而这也是李陵无法回去的第一个原因。

设身处地想一想,李陵出征前,母亲、妻儿尚在,但如今却全部没了,虽说造成这种结果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李绪,但说到底还是因为汉武帝听信他人之言。

这让李陵如何面对?不回去,故乡还是记忆中的那个样子,而回去,就只剩下一座座孤坟。

更何况,从李广到李敢,再到李陵,李家这三代人为汉朝奋战一生,最终的结局却一个不如一个,李广自刎,李敢被霍去病射杀,而李陵的家人又被处死。

而造成这种结果的,始终绕不开汉武帝,这就更让李陵无法释怀。

同时,李陵也算对得起汉朝,当初他以五千兵力死战匈奴,如果有后援让他能顺利回国的话,那么依照他的战绩,绝对能名扬天下。

但就是因为没有后援,导致他不得不投降,况且投降之后,他也没有像李绪那样帮助匈奴练兵,甚至还杀了李绪。

所以,从感情层面来讲,李陵没有对不起汉武帝的地方,但换来的结果是什么?全家被杀,自己的名声也毁了。

因此,他没办法接受这一切,也就不会回去了。


其次,假设李陵回去,他最终的结局未必就比在匈奴好。

熟悉汉朝历史的人都知道,汉朝有一个很著名的特色,那就是犯了重错的大臣,自尽的比较多,比较出名的有周亚夫、李广等等。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与当时社会的社会风气有关,西汉的士大夫继承了春秋时期的刚烈,有着浓重的轻生死、重荣辱的风气。

因此,他们就十分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一旦被皇帝斥责,或者是被怀疑了气节等,那么往往就会以死明志。

李广为何会拔剑自刎?就是因为他觉得被卫青质问后,受到了极大的羞辱。

那么,有没有不愿意自尽的呢?有,但最终的结局比痛快自尽还难受。

汉武帝的舅舅薄昭,当初因为擅自杀了皇帝的使者被问责,但他不想死,于是就躲在家里,妄图躲过去。

结果,当时的大臣们,每一个人都穿着孝衣,轮流去他家里拜访他,最终硬是把薄昭生生逼得自尽。

而换到李陵身上,同样也是如此,他投降匈奴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如果他回到汉朝,也会遭遇到和薄昭差不多的局面。

即便是他不想死,但那些视名节高于一切的士大夫,也会用舆论将李陵逼的不得不死。

在这种情况下,李陵说什么也不愿意回去,毕竟回去后,不但要死,还要遭受众人的折辱,何必给自己找这种不痛快呢?

还有,就是李陵已经无法在汉朝立足。

在司马迁的记载里,关于李陵投降之后,有这么一段话。

“上闻,于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司马迁

这段话的前半部分很好理解,就是说汉武帝听信公孙敖的谎言后,十分生气,于是杀了李陵全家,将他的母亲、弟弟以及妻儿全部处死。

而后半句话,含义就比较严重了。


这其中的陇西李氏,是指李陵所在的家族,陇西李氏最早起源于魏晋时期,在十六国时代得以崛起,到了秦汉时,已经成为了一个大家族。

前文提到的秦朝大将李信,以及李陵的祖父李广,都出自于陇西李氏。

而在古代,这种大家族向来十分重视名声,而李陵投降匈奴的所作所为,已经严重损害了陇西李氏家族对外的名声。

因此,陇西李氏才会觉得羞愧,说白了,就是为李陵的行为感到耻辱。

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李陵回去,家族中自然也容不下他,即便是他投降匈奴有各种苦衷,但没人会听他的。

并且,作为一个投降敌人的败军之将,李陵也会成为当年那些战死将士家属的泄愤对象。

这样一来,假设李陵回去,那么且不说他在朝堂上如何,单是来自为战死亲人复仇的,还有陇西李氏中要洗刷耻辱的人,就会让他应接不暇。

这些人即便没有能力杀掉李陵,但是别忘了,当时汉朝最不缺的就是游侠。

只要许以重金,这些游侠很乐意取了李陵的人头,更何况杀了李陵,也会让游侠们名扬天下,因此,李陵将会面临一波接一波的行刺。

哪怕是没能杀掉李陵,但言语上的羞辱还是可以的,说句不夸张的,如果李陵回去,只要他一出门,那么随时随地都会有人当着面辱骂他。

关键他还不能还嘴,毕竟投降匈奴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这也就是为何李陵在面对霍光派来的使者时,说不愿意“二次受辱”的原因,即便是霍光愿意保他,但他也活不了太久。


所以,在这三种因素之下,李陵才不愿意回去,俗话说覆水难收,错误一旦铸成,要想更改就变得十分困难,不管是汉武帝的原因也好,还是李陵的原因也罢,总之,李陵已经回不去了,正所谓将军百战身名裂,事情闹到了这一步,李陵也没有了其他选择。

点赞5、锦州市 网友:时光流离

汉朝欠他们李家一个道歉!

李陵是汉将军李广的孙子。李广是个悲剧英雄,司马迁说他“数奇”,也就是命不好、运不济。更可悲的是,他这个“数奇”还遗传。

李广有三个儿子,老大、老二都死在了他前面。老三李敢在李广自刎后,认为父亲的死都是大将军卫青害的,气愤不平,将卫青打伤。卫青比较低调,没有声张,但他的外甥——骠骑将军霍去病,年轻气盛,竟然在一次打猎中将李敢射杀。霍去病当时正红,汉武帝袒护得很,对外宣称李敢打猎时被鹿给撞死了。

他们李家的悲剧还没有完。到了第三代李陵,也是将门虎子,特别能打。但是,和他的爷爷、叔叔同样不幸的是,他的老板还是汉武帝。李广和李敢作了卫青、霍去病立功封侯的垫脚石,而李陵也逃不出这个怪圈。

此时,汉武帝捧他的小舅子李广利。为了让小舅子攻打匈奴立大功,汉武帝开始布局。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李广利去统兵三万去攻打匈奴右贤王。

李陵则被安排搞后勤,运送粮草。李陵此时已经35岁,正是当打之年,而且在军中也小有名气,他心高气傲,不甘心给李广利“做嫁衣”。

于是,他主动请缨,要求上前线。汉武帝这个老狐狸一想,正好缺一个诱饵,你既然主动要当炮灰,朕也就成全你吧。于是,批准了李陵的请求,但是,朕没有马匹了,你就带着你的5000步兵去吧。大家都看出来了,匈奴都是骑兵,善于骑射,以步兵攻打骑兵,简直就是找死。

但李陵真是大英雄!他没有退缩,而是带着他的5000步兵,毅然踏上了不归路。

李陵和他爷爷一样,是个大战神。他带着5000步兵,居然打的单于的三万主力找不着北。单于急忙调集左右贤王来会战,兵力达到10万。而李陵只有5000步兵,没有后援。

打到最后,李陵的部队“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惨啊!但是,李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杀红了眼了。可是,“兵尽矢穷,人无尺铁”,奋战8天之后,李陵歼敌1万多,但他的5000步兵也只剩下400多人,“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最终,李陵长叹一声“无面目报陛下”,投降了匈奴!

他是汉奸吗?

李陵兵败后,汉武帝以为他战死了,结果消息传来,他投降了!汉武帝怒不可遏,朝廷上下,察言观色,纷纷指责李陵的“汉奸行为”。汉武帝问太史令司马迁的意见,司马迁文采好,但官场经验不丰富,他对汉武帝说:李陵以少敌多,杀了匈奴那么多人,已经足以显赫于天下了。他之所以投降匈奴,想必另有隐情,一定是想找机会报答汉室。司马迁话里话外,都在捧李陵,而贬低李广利,触怒了汉武帝,将其下了大狱。结果大家都知道,太史公惨遭宫刑!

李陵自己怎么看待这次投降行为呢?他在《答苏武书》中说:然陵不死,有所为也。他和司马迁一样,都不想死。因为,“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他有大才,有大志,不能像匹夫匹妇那样,徒然自杀,身死名灭。他还举了两个例子,范蠡没有因为会稽山投降之耻而殉国,曹沫也没有因为三战三败之辱而自杀,后来,范蠡给越王勾践报了仇,曹沫也给鲁国雪了耻。一句话,李陵考虑的是: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他还想着“报恩于国主耳”。

国主无情?

但是,汉武帝等不及了,当他知道李陵投降后,就收押了李陵的妻儿老小。后来,又有更坏的消息传来,说李陵在给匈奴练兵。这可把汉武帝气坏了,下令夷三族。可怜,李陵的老母亲、妻子、兄弟全被杀光光。

这就断了李陵“报恩于国主”的道路了。

而匈奴这边,单于非常欣赏李陵,把女儿嫁给了他,还封他为右校王,成为匈奴的实权派。至此,李陵也就由假降变为了真降了!

陵虽孤恩,汉亦负德。

从汉朝的角度来看,李陵做了汉奸,这是千真万确的事情了。你娶了人家女儿,接受了人家封的官,还不是汉朝的叛徒吗?

但从李陵的角度来看,汉朝对的起他吗?他把汉朝看的也很透,苏武对他说:“汉与功臣不薄。”李陵讽刺说,你就是个好例子,你壮年出使,被匈奴囚禁在鸟不拉屎的冰天雪地里,放了几十年羊,颠沛流离,几乎嗝屁,但你“持节”不降,等满头白发回去的时候,老母也死了,妻子也改嫁了,为汉朝做出了多么大的牺牲啊!我还以为你能封个万户侯呢,结果汉朝只给了你一个两千石的典属国,而无寸土之封!你都这样,我回去还有好果子吃吗?

李陵对汉朝是伤心透顶了,他说“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就让我老死在匈奴吧。

这是李陵个人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套用老舍先生茶馆里的一句话:我爱汉朝,可谁爱我呀!

点赞6、揭阳市 网友:啪啪三国

假如你对李陵所遭受的冤屈一无所知,你就没有资格质疑他的人品!司马迁为一个与自己没有任何交情但含冤负屈的人说了几句公道话,还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这也符合他“不隐恶,不虚美”的治史底线。一句话:李陵的品格和司马迁对他的尊崇都没毛病。

在波澜壮阔的汉匈战争史上,李陵是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 李陵的祖父是骁勇善战、威震大漠的“飞将军”李广。自从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年已60的李广失期兵败被迫自杀后,这一军人世家就时蹇运乖,厄运不断。李广死后第二年,他的堂弟、当朝丞相、乐安侯李蔡就因盗取官地,被逮捕下狱治罪,后畏罪自杀。李广的三个儿子,长子李当户、次子李椒都病死在老爹的前头,小儿子李敢曾以校尉之职随骠骑将军霍去病北击匈奴,战斗中一马当先,勇夺匈奴左贤王旗鼓,积功被赐爵关内侯,代父职为郎中令。


李敢怨恨大将军卫青,认为其父李广是被卫青逼迫自尽的,一直耿耿于怀,遂伺机将卫青击伤 。卫青或许是对李广之死心怀愧疚,或许另有隐情,所以将此事遮掩过去,不予追究。但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年轻气盛,愤恨难消,遂趁与李敢一同陪伴汉武帝在甘泉宫围猎时将敢射死。此时霍去病屡挫匈奴,深得武帝宠爱,所以武帝极力掩盖事情真相,说李敢是在行猎时被一头惊慌失措的雄鹿给撞死了,一个世代将门出身的朝廷高官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李敢死后,李家一蹶不振,家道更加衰落了。李敢的儿子李禹虽也有几分勇力,但却没有继承李氏家族仗义疏财的优秀品质,是个贪财好货的蛮勇匹夫。直到李当户的遗腹子李陵长大成人后,这一军人世家才渐渐恢复了昔日的荣光。


李陵入仕后,先后任侍中、建章监。由于受家风熏陶,李陵精于骑射、刺击,而且待人接物,真诚谦让,声名远播。武帝认为李陵最具李广遗风,曾命他率800骁骑穿越居延海,深入匈奴腹地2000余里侦查地形。安全归来后官拜骑都尉,教授酒泉、张掖的戍卒练习骑射,以防备匈奴骑兵的侵扰。

天汉二年(前99年)夏,汉武帝命贰师将军李广利率三万将士出酒泉,远征天山,攻击目标是匈奴右贤王部。李广利本是外戚,武帝的大舅哥,凭裙带关系上位,又无卫、霍那样的本事,却因远征大宛而被封为海西侯,荣宠正盛。是役,汉军以伤亡两万人的惨烈代价,消灭匈奴右部一万余人。大军回撤途中,被匈奴右贤王部主力包围,几乎不能全身而退。

彼时李陵为李广利别将,武帝命他负责为大军押运粮草辎重 ......


但身为一名世代以军功晋升为荣的职业军人之后代,李陵鄙视凭裙带关系而屡获升迁的李广利,不愿意为他护送辎重,所以婉言推脱,称自己所率的戍边将士都是“荆楚勇士”及“奇材剑客”,愿意率领他们单独出击匈奴,使匈奴无法集中兵力专攻李广利所率的汉军主力。武帝察觉到李陵不愿为李广利殿后,尽管心里有些不快,然而却非常欣赏他的勇气,就答应拨五千步卒归他指挥,令他为先锋配合李广利大军出击匈奴。

李陵率五千步卒出居延,孤军深入到浚稽山,突然遭遇单于主力。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部。经过8昼夜的浴血苦战,李陵率部斩杀了一万余匈奴士兵,自身也损失惨重,不得不一面战斗一面突围,并缓缓南撤,途中以寡敌众,大量杀伤匈奴追兵。由于得不到汉军主力的后援,结果逃到距离汉边塞不过百余里的靬汗山口附近时,仅剩数百人的李陵残军弹(箭矢)尽粮绝,匈奴数千骑兵紧追不舍,副将韩延年阵亡。李陵见全军覆灭,长叹一声:“再也无颜回报陛下” !于是含泪投降了匈奴。据记载,五千将士最后只有四百余人分散突围,逃归汉塞。


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回长安后,武帝最初期望李陵以身殉国,待得知他投降匈奴后,异常震怒。起初,李陵出塞后屡获胜利,捷报频传时,群臣纷纷上奏祝贺;到李陵陷入困境时,又都缄口不言;最后李陵兵败被迫投降,这些见风使舵之辈又不约而同地上书痛斥李陵。书生气十足的 太史令司马迁看不惯这种首鼠两端、落井下石的恶劣风气,他与李陵并无深交,但秉性正直又有些书生意气的他在面对武帝的询问时,十分坦然地直言相答道:李陵自9月出塞以来,率5000孤军深入匈奴腹心2000余里,“垂饵虎口,横挑强胡” ,与且鞮侯单于十余万精骑辗转苦斗5月有余,歼敌一万多,士卒死伤如积,矢尽援(粮)绝,救兵不至, 既使全军覆没,也为朝廷赢得了荣誉(没丢您的脸);他虽然投降,恐怕也是另有图谋,以求将来能有机会报答陛下。

司马迁的本意旨在宽慰恼羞成怒的武帝,却被武帝误以为似乎在讥讽贰师将军李广利用兵无能,且有意为兵败投降的李陵开脱罪责。武帝一怒之下,下令将太史令司马迁下狱治罪,因司马迁无钱“赎罪” ,被处以残酷的腐刑。


李陵兵败归降匈奴后的第二年,汉武帝后悔当初没有及时派兵增援,致使李陵全军覆灭,于是派遣大将公孙敖率军出塞,欲迎回李陵。不料公孙敖无功而返,却向武帝报告说:据捕获的匈奴俘虏供称, 李陵得单于礼遇,正在为匈奴训练士卒,以抵御汉军的攻伐。其实帮助匈奴训练军队的是另一个汉军降将李绪 ,并非李陵 。这一误传,再次激起了汉武帝的雷霆之怒,下令将李陵亲族悉数诛灭。至此,这一陇西世代名将之家彻底衰落。李陵痛惜全家因李绪被杀,派心腹将其刺杀 。但阖门男女老幼的惨死已经完全断绝了李陵的归汉之路。匈奴单于钦佩李陵的勇壮豪迈,遂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封其为右校王。

此后李陵就一直生活在匈奴部族之中,直到20多年后病死,终身再未踏返中原一步。

司马迁之所以为与他并无交情的李陵辩护, 是认为他平时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义,为人谦恭礼让,善待士卒,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风范。他在救兵不至,矢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奋力杀敌。古之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虽然身陷绝境,兵败投降,但被他打死的匈奴兵将之多,也足以显赫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忍辱投降,一定是(诈降)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 在司马迁的心目中,李陵的人品毋庸置疑,不能因为他兵败投降而将其全盘否定。因此,他冒死为李陵辩冤,并不惜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


【插图源自网络】

点赞7、永州市 网友:钟灵毓秀

李陵投降匈奴后,确实有机会回去,不过他没有回去,因此他在这件事上大义有亏,但其实也情有可原,而司马迁推崇他的人品其实并没错,只不过随着时间变化而有所改变罢了。


说起来,李陵一大家子也真是够悲催的。

李陵的爷爷李广号称飞将军,跟匈奴人打了一辈子仗,但运气总是不太好,要么立下的战功不足以封侯,要么战功足够了,他又犯错导致无法封侯,最后还因为迷路而被卫青问责,结果自杀而死。

李陵的叔父李敢也是个悲剧,他原本跟随霍去病封狼居胥,立下赫赫战功而被封侯,最后因为找卫青泄愤,结果在跟霍去病一起狩猎的时候,被霍去病一箭给射死了,汉武帝为了包庇霍去病,还说他是被一头鹿给撞死的。

还有李陵的族祖父李蔡,能力十分突出,原本贵为丞相,但因为卷入政治纠纷,而被汉武帝以侵占汉景帝陵园的一小块土地而被杀死,死得着实可惜。

再就是李陵本人,他作为李广的孙子,父亲李当户在他出生之前就去世了,但他继承了家族尚武的传统,很年轻就来到边境防守匈奴人,积累了丰富的战争经验,还当上了骑都尉,手下有五千荆楚精兵。

因为年轻,李陵的心气很高,因此在前99年汉匈战争再起之时,他不愿意帮贰师将军李广利运送粮草,而是带着手下五千步兵单独出征。


当时汉武帝的安排是这样的,李广利率军三万进攻天山以北的右贤王部,李陵则攻打匈奴王庭主力作为牵制,防止其合兵一处。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李陵的军队人数太少,而且都是步兵,怎么跟单于的骑兵主力交战啊,因此这场战争的风险是非常大的。

果不其然,李陵刚走到漠北浚稽山,就遭遇了单于率领的三万骑兵主力,但李陵也绝不是孬种,经过一番交战,汉军竟然率军杀死了好几千匈奴人,自身只损失了千余人。

单于有些忌惮李陵,便又调遣了八万骑兵增援,但李陵一点也不畏惧,他甚至多次率军攻打到单于所在方位附近,还差一点射中了单于。

不过,因为携带的五十万发箭全部使用完了,加之粮食和饮水出现问题,李陵最终在损失过半之后开始回撤,而匈奴大军也因为损失惨重而准备撤军。

但就在这个时候,李陵手下一个叫管敢的军侯,因为被上司凌辱而投奔匈奴,他对单于说,李陵没有援军,武器也使用完了,现在只剩下不到两千人,只要排除骑兵轮番射击就可取胜。

单于便下令追击,最终将李陵逼到一处峡谷,匈奴人又从山上向山下滚石头,大量汉军士卒被砸死。


到了黄昏时分,李陵见士卒死伤大半,还被匈奴大军围得水泄不通,便准备单枪匹马前去刺杀单于,但终究无法突围出去。

面对如此困境,李陵决定孤注一掷,于是在深夜带兵突围,但跟在他身边的将士一个个倒下,他很快也被包围起来。

无奈之下,李陵为了不让活着的将士枉死,便下马投降了,其实他并非真心投降,他想相仿祖父李广当初被俘逃走的做法,先诈降匈奴人,以后再想办法返回汉朝。

李陵投降的地点,距离汉朝边境只有百余里,当时有一些汉军逃了回去,把情况告诉给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李陵作为将门虎子,是汉朝的脸面,必定会以死殉国,不然这对汉朝来说就是天大的耻辱。

但是,后来汉武帝听说李陵投降了,就感到非常生气,将传递消息的李陵部下陈步乐给抓了起来,陈步乐也感到羞愧难当,最后自杀而死。

因为李陵投降,文武百官都痛骂他,汉武帝并没有马上就将事件定性,而是将太史令司马迁召来问询,司马迁作为史官,评价人的时候相对而言比较公允,再加上事情还没完全弄清楚,因此他对汉武帝说了一番话,大致意思有以下几点:


第一,李陵平时为人不错,孝顺长辈,友爱将士,待人真诚,原则性很强,还将国家之事看得非常重,工作也干得很不错,有国士之风;

第二,李陵以五千士卒与匈奴数万大军交战,战斗非常激烈,表现也非常好,有古代名将的风范,只不过最后因为寡不敌众,又有叛徒出卖,所以导致他功败垂成;

第三,李陵之所以会战败,是因为李广利对匈奴右贤王作战失利,导致右贤王有机会出兵增援单于,李陵也因此陷入困境;

第三,大臣们一见李陵失利就落井下石,夸大其罪名,其实并不可取,或许李陵只是假意投降,以后还会回来呢?

总之,司马迁确实是在维护李陵,不过他所说的话,我认为还是公允的,但汉武帝认为司马迁在讽刺劳师远征、战败而归的李广利,也是在间接指责汉武帝,汉武帝因此怒而将司马迁给打入大牢,不久后又将其实施腐刑,司马迁就这样断了命根子。

大约在李陵投降一年多的时候,汉武帝突然回过味,他意识到李陵是因为没有救援才导致失利的,而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他听信了他人之言,将诏书给更改了,因此没有军队去救援李陵。

为此,汉武帝十分后悔杀掉李陵的家人,便派遣因杅将军公孙敖深入匈奴接应李陵,但并没有成功,不过公孙敖带回来一个消息,说李陵在为匈奴人练兵,准备攻打汉朝。


汉武帝感到很生气,认为这下就可以认定李陵是真心投降了,便派人将李陵的家人都给抓起来杀掉了。

事实上,帮匈奴人练兵的人不是李陵,而是另外一名降将李绪,李绪是塞外都尉,驻守在奚侯城,匈奴人一来攻打,就投降了,因为他也姓李,所以产生了误会。

再说李陵,他来到匈奴后,单于对他非常好,封他为右校王,还将女儿嫁给他,赏赐他的财物更是数不胜数。

有一次,汉朝使者来到匈奴,将李陵家人被杀的消息告诉他,还指责他为匈奴练兵,李陵边说练兵的不是他,而是李绪,使者这才知道李陵是无辜的,但他同时也意识到,李陵受了天大的冤屈,汉朝欠他太多了,再想让他回去已经不可能了。

后来,李陵怨恨李绪帮匈奴人练兵,致使自己的家人被杀,便找了个机会将其刺杀,单于的大阏氏跟李绪的关系很好,便想杀掉李陵为李绪报仇,但单于为了维护李陵,就将他安排到北方生活。

没过几年,汉武帝去世了,汉昭帝刘弗陵继位为帝,四大辅臣中的大将军霍光、左将军上官桀跟李陵关系非常好,也知道李陵的冤屈,便准备接他回来,为了表示诚意,霍光还派遣李陵的好朋友任立政等三人出使匈奴。


任立政等人来到匈奴后,单于虽然不知道他们跟李陵是好朋友,但对他们有所提防,他们因此无法与李陵直接接触。

有一次,单于举行宴会,任立政在宴会上使劲给李陵使眼色,还故意将佩刀上的环弄掉到地上,趁捡环时握住李陵的脚,暗示李陵可以回到汉朝去,但李陵无法做出回应。

过了几天,单于见汉朝使者表现都还不错,便让李陵和与另一降将丁零王卫律置办酒肉招待他们, 任立政在宴会上突然对李陵说,现在皇帝已经大赦天下了,而且霍光、上官桀都是辅政大臣。

事实上,任立政这话已经说得很明显了,他是在告诉李陵,现在回汉朝去,正是大好时机,不会被追究责任,霍光和上官桀也会给予帮助的。

李陵当然听懂了任立政的话,但卫律就在旁边,他不好回答,只是说自己已经着胡服了,言外之意他已经是匈奴人了。

过了一会儿,卫律起身换衣服去了,任立政这才借机对李陵说,霍公与上官大人让我请你回去,可保荣华富贵。

李陵想了一会儿,对任立政说,我回去很容易,但我害怕回去再次受辱......


李陵的话还未说完,卫律就回来了,他似乎听到了二人的对话,便对李陵说,你是个贤能之人,不必只在一国居住,从前范蠡遍游天下,由余从西戎到秦国,都是如此,今天还谈什么故国之类的。

说完,卫律就离开了,任立政便对李陵说,你也是这个意思吗?

李陵回答说,大丈夫不能反复无常,如果我回汉朝,那将又是一次背叛,我将再次蒙受耻辱。

任立政自知无法说服李陵,便没有再多说,不久后就返回汉朝了。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李陵不回汉朝的原因有二:

第一,汉朝杀掉了他的家人,将他定性成叛徒,他不确定汉朝是否真心让他回去,担心回去之后没有好结果;

第二,李陵不是不愿意回汉朝,只是做人应该从一而终,他已经因为投降匈奴而蒙受耻辱了,如果再背叛匈奴投降汉朝,那他将无法做人了,汉朝人也会看不起他。


那么,李陵不回汉朝是否正确呢?这个其实很难说。

从国家大义上来说,李陵作为汉朝人,就应该舍弃一切,哪怕是国家有愧于他,他也应该回去,古人讲究的忠君爱国思想,就是这个道理;

但从个人角度而言,李陵也不回去也是情有可原,毕竟他不是朝三暮四之人,也有自己的顾虑,尤其是匈奴人对他还不错,他在匈奴也没干对不起汉朝的事情,因此不回去也可以理解。

但是,自古都是先国而后家,因此李陵的做法,在当时多数人都是批判的,尤其是当时还有另外一个人作为对比,就显得更加明显了,这个人就是苏武。

李陵投降匈奴的前一年,苏武出使匈奴,单于本打算逼他投降,将他架在火上烤,他也宁死不屈,单于便将他送到北海牧羊,并说只要公羊产下羊仔,才会放他回去。

苏武作为汉朝使者,代表着国家尊严,如果连他都投降了匈奴,那汉朝真是颜面扫地,但好在苏武宁死不屈。

李陵投降匈奴之后,单于曾多次派遣李陵去劝降苏武,有一次他对苏武说,苏武在汉朝的妻子已经改嫁他人,母亲和两位兄弟也已经去世,子女们更是不知去向,与其在痛苦中挣扎,不如投降匈奴。


但苏武却对李陵说,我已经把自己当做死人了,单于如果逼我投降,我就把今天的酒肉当做最后的欢乐,吃完喝完我就去死。

李陵见苏武如此真诚,感到羞愧难当,还对苏武说,我与卫律的罪过,上天是知道的!

后来,李陵将汉武帝去世的消息告诉苏武,劝他不要再坚持,苏武非但不投降,还面对汉朝所在的方位哭泣,甚至难过到吐血,而且在随后长达数月时间里,每天都会早晚哭吊。

就这样,苏武在艰苦的环境中生活,一直坚持了十九年之久,直到汉昭帝时期,由于汉匈达成和解,匈奴这才将苏武送回汉朝。

事实上,虽然苏武没有完成自己的使命,但当时绝大多数人都对他持肯定态度,认为他有着强烈的民族气节,以及高贵的个人品质,因此他回去之后,立马就被汉昭帝委以高官厚禄,并受到朝野一致尊敬。

因为有苏武作为对比,李陵的形象就有些拉胯了,人们并不在乎他有何难处,只认为他没有回归汉朝,就一定是错的。


而司马迁在此时也对李陵的评价,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他在《史记》中写了这么一段话,借他人之口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自是之后, 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

说李陵因为不返回汉朝,导致陇西李氏都以他作为耻辱,可见司马迁也认为李陵应该回来,这其实跟他对汉武帝说的话并不矛盾,因为当时李陵确实有冤屈,百官为了拍汉武帝的马匹,而且一昧摸黑李陵,司马迁当然要驳斥了。

只不过,后来李陵明明有机会回汉朝,却就是不回来,司马迁就有点不高兴了,认为自己信错了人,还搭上了命根子,实在是不值得,所以开始批判李陵。

但是,李陵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争议其实还是挺大的,只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司马迁推崇的人品其实也没有问题,他对李陵的评价,也是根据一段时期内李陵的表现和实际情况做出的判断,并非他有意褒扬或者贬低李陵。

最后说一下李陵的结局,他在匈奴住了二十多年后去世,史书上并非记载他与汉军有过作战记录,但汉匈之间确实存在大大小小的战争,可见他不愿意与汉朝为敌,但也不愿意背叛匈奴。

点赞8、承德市 网友:傲柳。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一件事,李陵活得比司马迁要长。

在汉武帝死后,汉室辅佐大臣霍光与上官桀,同李陵是旧日的好友,他们派遣任立政出使匈奴,劝李陵返回国内,继续为大汉效命。李陵摇摇头说:“回中国很容易,但大丈夫不能再次受辱了。”拒绝了任立政的请求。最后,李陵老死在异国他乡。

在霍光邀请李陵返回国内时,司马迁可能已经去世了,如何能够评价李陵的这一行为呢?

第一,司马迁在李陵兵败时,站出来为他说了几句公道话

李陵兵败投降,当时所有朝廷官员,齐声讨伐李陵,只有太史令司马迁为李陵说了几句辩解的好话。他说:“李陵对母亲孝敬,对朋友有信义,为国事奋不顾身,有国士之风范。他率领不足五千人的步兵,深入匈奴戎马之地,对抗匈奴数万精锐骑兵,使敌人伤亡惨重,救死不暇。匈奴以倾国之兵追击围攻,转战千里,直到矢尽路穷,士兵以空弩对抗白刃,仍然顽强苦斗。李陵得部下的效死,即便是古代名将也未必可以做到如此。”

从这里可以看出,司马迁是欣赏李陵的人品的,因为李陵孝顺,有信义,有国士之风。对于李陵的投降,司马迁有一个大胆的推测,认为李陵可能是假投降,目的是想找机会报效朝廷。

从后来李陵与苏武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李陵当时确实是抱有诈降的想法。但是,后来汉武帝把李陵一家老小都杀了,就断了李陵的退路了。而司马迁也因为替李陵说几句公道话,惨遭宫刑的厄运。

第二,在《史记》一书中,司马迁对李陵并没有过溢之描写

其实对李陵的故事叙述完整的是《汉书》,而不是《史记》。在《史记》中,司马迁对李陵这个敏感的话题,还是写得十分小心谨慎,尽量不带个人的感情色彩。

对于李陵兵败投降,《史记》只是这样轻描淡写:“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汉闻,族陵母妻子。自是之后,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

大家注意一下,司马迁特地写了这么一句: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李陵的投降,确实是声败名裂。李氏三代为将,门客不少,但这些门客都因为李陵投降一事,深感耻辱。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对李陵,并不是一味推崇他的人品。

第三,无论是为李陵说公道话,还是立传,司马迁都本着客观的原则

作为一名史学家,司马迁的立场是比较公正客观的。无论是为李陵说公道话,还是为他立传,司马迁都尽量以事实说话,既不溢美,也不贬低。

比如说,他说李陵孝敬母亲,这说的是事实;他说李陵对人有信义,这也是说事实;他说李陵以五千步兵对战数万敌骑,即便古代名将也未必能超过之,这也是说事实。司马迁的幼稚也在这里,他的思维方式与皇帝根本不同。

对于李陵最后投降匈奴,具有强烈爱国情怀的司马迁当然不可能去推崇他的这种行径。因此,在《史记》里,司马迁如实写下李氏声败名裂,门客深以为耻。表面上是写门客对李氏的态度,其实也是司马迁的态度。投降敌国是可耻的行径,尽管司马迁对李陵还是抱着些许的同情,但失望之心可以溢于言表的。

点赞9、巴彦淖尔市 网友:风尘五

谢邀。

李陵大战匈奴之后投降,被批判了千年,也有无数人辩解了千年,司马迁是为他辩解的人之一。司马迁死后,汉昭帝的使者迎接李陵被拒,是司马迁看错人了吗?当然不是!

1.李陵投降的境况和初衷不可耻。李陵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既是将门之后,也是英雄少年,渴望建功立业,司马迁称他有“国士之风”,在边关屯兵多年未与匈奴作战,为了避开汉武帝夹带的私货小舅子李广利,李陵请求单独作战,结果只拿到五千兵马,武帝命令伏波将军博德迎接,结果博德上说此时不宜作战,武帝大怒,催促李陵出战,李陵军只有五千,在没有后援的情况下,深入匈奴境内,遭遇匈奴主力先被三万大军追杀,又遇匈奴增兵,最后十万大军截击,李陵兵以五千之寡杀敌一万余,山穷水尽,粮草耗尽,投降匈奴,五六百人逃回汉朝。这不是道德品格缺陷。

2.李陵在汉的家属亲人悉数被杀。李陵战败投降以后,汉武帝刘彻将李陵的家人全部杀掉,“母弟妻子皆伏诛”。李陵在匈奴这边痛心疾首,害死了自己的一家亲人。后来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送去苦寒之地去放羊,李陵劝说苏武时有书信来往,根据“答苏武书”可以看出,李陵即使在山穷水尽的时候投降,也不是真心实意的,也想着暂时保命,将来反戈一击,为大汉效命,不料汉武帝把事情做的那么绝,完全堵住了李陵的回家路。后来汉武帝死掉,霍光掌权后,派出李陵的早年朋友到匈奴迎接李陵,李陵不愿意再回来,很多人由此怀疑李陵的品格,试问,这时的李陵家人悉数被杀,在匈奴娶了公主,生了子女,还怎么回去?回去痛哭家人?

3.霍光时代的李陵已经心灰意冷。霍光是李陵的朋友,他当然知道李陵的品格,如果李陵是只知道投降卖国的小人,霍光作为首辅大臣,也不会派出使者去迎接李陵回归。恰恰正是基于李陵正直的“国士之风”和杀敌报国的功劳,以及即使投降匈奴也不与汉为敌的情谊,汉朝才会派人去劝说李陵回归。而此时的李陵已经受尽了汉家的侮辱,先是汉武帝诛杀李家人,再是满朝文武痛斥李陵罪行,替李陵辩解了两句的司马迁被宫刑受辱。李陵已经完全失去了对汉朝的信任和热爱,变得心灰意冷,在与苏武的书信中,仍能看出李陵痛彻心扉的悲愤!以五千人马对抗十万匈奴兵,斩杀上万人头的李陵将军,哪有什么品格问题?有问题的是刘彻!

4.这不是什么投降言论,这是真实的人心和基本的良知,李陵是为汉家王朝做出贡献的人,是击杀匈奴保护边民的少年英雄,是被杀了全家的孤儿!

点赞10、酒泉市 网友:心累i

你要李陵怎么回去?

李陵的全家都被汉武帝灭门了,汉朝连一点退路都不给,人家凭什么相信你呢?

李陵的投降匈奴是没有办法之举,他确实是为汉朝战斗到最后一刻。甚至在投降之前,李陵还说:如果再给他数十支箭,他们就能逃脱了。

对于战败这件事,李陵本人是非常悲愤的。所以,司马迁才敢于在朝堂上为李陵辩解:

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蹂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司马迁希望汉武帝冷静一点,考虑李陵是否是想要保存生命,以期来日再次报效朝廷。

从李陵后来与苏武的对话中,我们可以发现李陵确实是对投降这件事充满愧疚。甚至表明,如果汉朝没有诛杀他的家人,他确实曾有效仿曹刿劫盟于柯邑之意,为汉朝戴罪立功。如果汉武帝运筹得当,或许还有回旋的余地。

可惜啊,汉武帝是希望李陵战死。这种话说的轻飘飘的,可是你汉武帝自己怎么不死呢?明将开疆拓土是你皇帝的功劳,人家因为你决策失误、准备不完善战败,就完全是别人的锅。

丈夫不能再辱。我觉得李陵这句话说的特别好。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