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袁崇焕是个怎样的人?

提问时间:2023-07-05 11:46关键词:袁崇焕

袁崇焕是个怎样的人?

点赞1、聊城市 网友:傲娇浪女

袁崇焕(1584—1630年),字元素,号自如,祖籍广东东莞,出生于广西布政使司梧州府藤县北门街。(一说袁崇焕出生于广东东莞,年十四随祖袁世祥,父袁子鹏迁至广西藤县)。明末著名抗清名将,爱国将领。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袁崇焕35岁时考中进士,被任命为福建邵武知县。袁崇焕在任时喜欢与人谈论兵法,遇见退伍的老兵时,经常与他们讨论边塞上的事情,所以对边塞的状况有一定的了解,袁崇焕认为自己有镇守边关的才能。天启二年(1622年),遵照朝廷规定,袁崇焕必须前往京城觐见明熹宗朱由校,接受朝廷的考核。他利用在京到边塞调研的时机,进一步了解边防实际情况,回来后上书汇报考察的建议策论。当时,后金努尔哈赤先后攻取了明东北领地抚顺、清河、开原、铁岭、辽阳、广宁等地。大明总兵官先后就有14人阵亡。一时间,京城内外谈努尔哈赤色变,没有人愿意与之对敌。御史侯恂认为袁崇焕的策论不仅符合明朝用兵实际,而且又见袁崇焕敢赴生死。便向朝廷举荐、希望破格提拔他在兵部任职。袁崇焕于是被拔擢为兵部职方清吏司主管。

不久后,广宁(今河北昌黎)被后金军攻陷,明军溃散。朝廷商议派人镇守山海关。袁崇焕听说后,随即一个人乔装前往关外观察地形、了解情况。回朝之后,袁崇焕上书称:“只要能给我足够的兵马钱粮,我可以镇守山海关”。朝中大臣见他说的有理有据有措施,夸赞袁崇焕的才能,建议朝廷任命袁崇焕为兵备佥事、山海关监军,督领关内外明军兵事物。朝廷同意拨给袁崇焕帑银(tǎng,府库的银子)20万,让他自己去招兵买马。袁崇焕临行前专门探望东北革职待勘(审查)的熊廷弼,熊廷弼问:“你打算用什么办法去镇守辽东呢”?袁崇焕回答:“在稳固防守的情况下与之交战”!熊廷弼点头称是。当时,关外大都被后金和哈喇慎占据,所以袁崇焕到任后,只能驻守于关内。没多久,哈剌慎各部归顺,东北经略王在晋命令袁崇焕移军迁移、驻扎在中前所(今辽宁绥中前所),以利监督参将周守廉、游击将军左辅的军队,便于管理前屯卫所的事务。益于安置辽东百姓流亡和失业者。袁崇焕接到命令,即带数名随从动身,从虎狼经常出没的丛林荒野连夜赶路,天明就赶到了绥中,将士得知后都赞叹他们的胆量。

天启二年(1622年)四月,王在晋抗(后)金兵败,士兵擅自溃逃的很多,袁崇焕赶到后,亲手斩杀数人方才止住溃败。王在晋决定在八里铺修筑城墙,袁崇焕认为劳民伤财、不是御敌的上好策略,便报请朝廷首辅大臣叶向高酌定。叶向高偏向袁崇焕的意见,让大学士孙承宗巡行边塞时按具体情况处置。当时,辽东十三山(辽宁锦州凌海东)有10多万百姓被困,袁崇焕向王在晋请求带兵解救,王在晋以军队新败、士气沮丧为由拒绝。正好大学士孙承宗巡行边塞路过此地,袁崇焕又向孙承宗请示:“在宁远驻扎五千兵力,以壮十三山的声势,然后派遣将领带兵去救援十三山”。又说:“宁远距十三山不过两百里,我军可以轻易占据锦州,就算我们占据不了锦州,还可以再退回宁远,为什么要放弃十万难民而不救援呢”?孙承宗为袁崇焕的谏言所感动,亲自与蓟辽总督王象乾商议。王象乾也认为袁崇焕的建议很好,只是觉得驻扎关上的军队刚刚打了败仗,士气不足;还不如让王在晋驻守在山海关的3千人马前往宁远解救百姓。

但王在晋在救援不敢深入和久留,十万难民只救回六千人。孙承宗对此非常生气。王在晋又重提修筑城墙墙的建议,遭到孙承宗驳斥。孙承宗召集众文武防务会议。主张驻守觉华,袁崇焕主张驻守宁远;王在晋、张应吾、邢慎言等反对袁崇焕的意见,却提不出什么新的建议。孙承宗则决定采用袁崇焕的主张。这年八月,朝廷命孙承宗督师辽东,孙承宗在东北期间,亲自镇守山海关,对袁崇焕更加倚重,袁崇焕不负所望,安抚军民,整备边防,立下不少功劳。

天启三年(1623年)春,孙承宗命袁崇焕、满桂去哈喇慎(今蒙古哈喇和林)安抚各部,令其移出八里铺,收复270余里土地。袁崇焕回到宁远(今辽宁葫芦岛兴城),发现祖大寿奉孙承宗之命修筑的城墙不合要求,于是袁崇焕重新制定标准拆除重筑,并命祖大寿、参将高见、贺谦督工施工。这项工程到第二年才竣工,宁远城因此也成了关外著名重镇。孙承宗亲自参与验收,他在验收报告中说:“宁远可攻可守”。“愿用崇焕殚力瘁心”,不愿用“腰缠十万之逋臣;闭门颂经之孱胆”(注 逋:bū逃跑;孱:chán懦弱)。明熹宗朱由校听后沉默不语。

这年九月,袁崇焕偕同大将马世龙、王世钦等率水陆马步军1万2千人巡视广宁,拜谒北镇祠(今属辽宁锦州),经过十三山,抵达右屯,由水路从三岔河(今辽宁海城西北)乘船而回。因袁崇焕防守有功,晋升为兵备副使、右参政。这年,袁崇焕的父亲去世,袁崇焕连书归乡丁忧,没有得到朝廷容许和批准。

天启五年(1625年),孙承宗与袁崇焕定下计策:派遣将领占据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小凌河等地,并修缮城防长期驻守。有效控制并很好地遏制了后金南侵势头。同年十月,孙承宗遭到罢免,高第接替其职。高第上任后,认为关外必将不保,力主将辽锦守军撤回关内。督屯通判金启倧、兵备副使袁崇焕等人坚决反对高第这样做。金启倧质疑到:“锦州、右屯、大凌三城都是前锋要地,如果撤兵,已经安居的百姓将再次被迁徙,收回的疆土再次沦陷,关内外还经得住几次退守”?袁崇焕也劝阻道:“费力收回的疆土怎么能轻易放弃呢?锦州、右屯动摇,宁远便会难保,进而会使关内失去了保障”! 但高第一意孤行,执意撤离,并打算撤掉宁远的军队,袁崇焕表示宁愿死在宁远,也不愿撤回关内,高第便强行锦州等地军民撤离,丢弃米粟近10万石,迁徙路上饥饿病冻死亡的百姓很多,一路上哭声震野,军民怨声载道,袁崇焕见高第意气用事,便再次上书请求回家为父守丧尽孝,但遭到了朝廷的再次拒绝,并升袁崇焕为按察使。

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得知孙承宗被罢免,亲率大军西渡辽河,二十三日,后金军抵达宁远,辽东经略高第和总兵杨麟拥重兵于山海关,就是不肯去救援宁远。袁崇焕得知后非常气愤,即与大将满桂,副将左辅、朱梅,参将祖大寿,守备何可纲等将士盟誓、写下血书以示守城决心。袁崇焕一面坚壁清野,一面让同知程维楧盘查奸细,同时派通判金启倧守护粮草。并传檄给后方前屯守将赵率教、山海守将杨麒说:如有我处将士逃到你处,可将其斩杀。

努尔哈赤将抓到的明朝百姓放回宁远,并让回去其劝说袁崇焕等投降,遭到袁崇焕的拒绝。努尔哈赤命军强攻,遭到宁远强大的炮火打击,后金军损失惨重,攻城部队被明守城将士打得溃不成军。努尔哈赤本人也被打成重伤,只得下令退军。遗憾的是:明将金启倧却因为点火炮时引燃火药而被烧死。明廷得知宁远保卫战胜利的消息,升袁崇焕为右佥都御史,其他将领也有擢升。天启六年(1626年)三月,明廷重新设立辽东巡抚署,令袁崇焕担任辽东巡抚。魏忠贤则派其党羽刘应坤、纪用作为副手一同前来镇守,袁崇焕上疏请求将这些人调离,但遭到朝廷拒绝。袁崇焕此时位高权重,军功战果颇多,开始娇纵跋扈起来。看不起这个、瞧不上那个,得罪了不少人。袁崇焕先与大将满桂不和,又对经略王之臣不满。明廷担心袁崇焕、王之臣二人闹矛盾影响大局,便将他两人分开,王之臣督关内,袁崇焕守关外。同年八月,努尔哈赤病死,袁崇焕派遣使者前往吊唁,以刺探虚实,皇太极遣使回报。袁崇焕打算与后金议和,亲书一封再次派遣使者前往。没想到这封信为自己埋下祸根。

这年十月,袁崇焕率领刘应坤、纪用、赵率教等将领巡视锦州、大小凌河等地,想在此大兴屯田,恢复高第放弃的疆土。因这块地是魏忠贤、刘应坤等人的封地。恢复这里当然会对魏忠贤、刘应坤等人的子孙有好处,可以让他们后代享受世代荫袭锦衣千户。魏忠贤、刘应坤等人为报答袁崇焕,升袁崇焕为指挥佥事。

天启七年(1627年)正月,皇太极同意了袁崇焕的请和,举兵渡鸭绿江征讨朝鲜。朝鲜急忙派人向明朝廷求救,同时,接替王之臣的毛文龙也向明廷告急。明廷命袁崇焕派兵救援。袁崇焕命令手下水军增援毛文龙,又派左辅、赵率教、朱梅等人率领九千兵力逼近三岔河。没有想到,这时的朝鲜却倒向后金,率先进攻毛文龙,朝鲜、后金联军却被明军毛文龙所击败,这一仗史称“丁卯之役”。明面上看,明廷取得了胜利。实际上朝鲜与后金成为兄弟之国,向后金开放市场并缴纳岁币。明廷此次用兵得不偿失,让后金(清)摸清了明军实力、挑起了明军的内部矛盾,为日后攻打明王朝奠定了外部基础。这年明熹宗朱由校去世,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继位,魏忠贤被诛。褫夺了不少冒领者的“功劳”。朝臣建议崇祯帝招袁崇焕回京。冬月,袁崇焕回到北京,朝廷任命他为右都御使、兵部侍郎兼管事物。

崇祯元年(1838年)四月,崇祯帝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监督统领蓟辽、登莱、天津军务。七月,袁崇焕返回京城,上疏陈述兵事,朱由检在平台召见袁崇焕,问何时可以复辽,袁崇焕声称五年就可以了,朱由检听后非常高兴。事中许誉卿问袁崇焕复辽的策略,袁崇焕却说是用这种话安慰皇上。许誉卿提醒他说:“你怎么可以这样随便应付呢!他日如果按照期限追求成效,你该怎么办”?袁崇焕这才意识到自己失言了。袁崇焕担心自己走后,会遭到他人掣肘,专门在临行前再次拜见崇祯请求说:“如果户部转军饷,工部转器械,吏部选人用人,兵部调兵遣将予以方便。另外,请陛下予以臣便宜行事的权力,方可有济”。 崇祯说:“收复辽东,朕不会吝啬官职、公侯,更不会在意钱财,如果卿等能解救百姓于倒悬,朕何必在意卿等富贵、子孙福禄呢”!崇祯又授予袁崇焕尚方宝剑,允许其便宜行事,以示诚意。

袁崇焕又上书说:“恢复辽地的计策,不外乎臣往年所提出的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防守为正规的策略,攻战乃变通的策略,和议则是辅助策略。实施应循序渐进、不求突飞猛进。行动应追求实效、不求贪图虚名。这些是臣与诸边防将士所能做到的。至于选人用人,则是陛下掌握的事情。关键是怎阳才能用人不疑,相信而不怀疑?这是因为驾驭边防大臣与驾驭朝廷大臣所不同的,军中可惊可疑的事情特别多,只应当谈论成败的大局,不必摘取一言一行的细小过失。担当的责任重大,招致怨恨的必然就多。许多有利于边疆的事情,并不一定都是利于自身的。况且我们谋取敌人,敌人也可以离间我们!因此,作为边疆的大臣实在很难。陛下爱护臣、了解臣,臣何必过于疑虑惧怕呢?但心中所畏惧的是朝中流言蜚语啊!因此不得不告诉陛下”朱由检也一一答应了袁崇焕。

同年六月,袁崇焕传令东江各部上岸,射箭比武,打算适当时候收复东江重要港口旅顺。被左都督、平辽总兵官毛文龙所否决。崇祯二年(1629年),驻守宁远、锦州的部分士兵因为军饷之事而哗变,袁崇焕用计将其平定。袁崇焕认为这两处的将领朱梅等人不力,予以撤换,让祖大寿镇守锦州、何可刚守宁远,赵率教守山海关,又遭到毛文龙的反对。袁崇焕认为驻扎在东江毛文龙虽能牵制部分后金军,但毛文龙耗费的钱粮实在太大,上次闹军饷引起的哗变,就是毛文龙挪用锦州、宁远军饷供自己挥霍造成的。因此,袁崇焕建议朝廷派人监管毛文龙部的军饷财物,毛文龙认为袁崇焕与自己过不去,反而上书说了袁崇焕不少坏话。毛文龙到袁崇焕处请示工作,袁崇焕用上宾之礼接待毛文龙,毛文龙也不谦让、还嫌弃招待不周,当众说了不少傲慢难听的话。

袁崇焕一忍再忍,一再谦让,毛文龙得寸进尺、变本加厉、袁崇焕于是决定杀掉毛文龙。崇祯二年(1629年)六月,袁崇焕借阅兵为名,渡海来到皮岛,毛文龙前往迎接。毛文龙见了袁崇焕,言辞傲慢。袁崇焕以邀毛文龙观看将士骑马射箭为名,将毛擒获,厉数他十二大罪,取出尚方宝剑,将其斩首。崇祯帝生性多疑,在朝臣鼓捣下,便生疑心。好在自己对袁崇焕有过承诺,加之自己对毛文龙早有不满,也就没有声张,将这事压了下去。袁崇焕杀了毛文龙之后,害怕毛文龙的部下哗变,便增加他们的饷银,但是岛上的人没有主帅,时间长了,人心难免背离,以后难以驾驭,再生枝节。袁崇焕上书给明廷:“东江镇是牵制敌人所必须依托的。现确定两协的编制,马军十营,步军五营,每年饷银四十二万,米十三万六千”。朱由检对兵员减少、军饷反增的事感到疑惑,但见是袁崇焕亲自奏请的,也就没说什么。

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也就是袁崇焕斩毛文龙后三个月,后金主皇太极举十万精兵,在皇太极率领下,绕道蒙古,突破长城喜峰口,攻陷遵化,直迫明都北京;十一月十八日,满清大军兵临城下,北京戒严,明廷急调各路勤王军保卫京师。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己巳之变”。 袁崇焕得知后金军入关,直逼京城,于是千里迢迢赶来救援,并派遣任守忠率领五百人用火炮轰打金营,后金军撤退,京都之围遂解。袁崇焕原本应在蓟州、通州一带与来犯之敌展开决战,以确保京城安全。但由于守蓟门关的明军满桂部疏于防备,皇太极几乎在没有受到任何阻拦的情况下通过天险蓟门关,兵逼北京。满桂中箭,发现箭支上有袁崇焕部标识,于是告至御前,皇帝在对战争部署的重重疑虑中召见袁崇焕,要求解释,袁崇焕无言以对。于是宣布予以收押待审。而此消息传出,关宁军当即弃守防线,开始返回驻地山海关。后金军乘机逼近山海关。

其实,皇太极多次领教过袁崇焕的厉害,知道硬攻是斗不过袁崇焕的。如果袁崇焕不去,后金实在没有把握能使明廷屈服,便祭出反间计,目的就是去除明蓟辽督师统帅袁崇焕。仿制明辽东军衣物、武器和箭只,还有伪造的书信等物。皇太极北京兵败后,故意将此前抓到太监放了,还假装说袁崇焕与后金军有秘密约定等事情特意让他们听见。这两个太监逃回北京,到处宣说袁崇焕与后金达成密约,志在推翻明王朝。袁崇焕千里迢迢勤王救驾、自认为有功无罪、但朝中大臣却有很多人认为是袁崇焕放清兵入关,于是纷纷诽谤袁崇焕与后金军有勾结,朱由检对此也很怀疑。按说明思宗朱由检也是一个好皇帝,当时国家财政困难,为了收复辽东,抗击他自己也节衣缩食、号召各级官员勤俭节约,支援前线作战。朱由检原本对太监的传言持否定态度,架不住朝廷大臣起哄。特别是魏忠贤遗党王永光、高捷、袁弘勋、史褷等人为了给魏忠贤报仇,状告袁崇焕以擅自与后金军议和、擅杀毛文龙,要求朝廷以这两条罪名定袁崇焕的死罪。

崇祯帝知道与后金议和是袁崇焕上书朝廷后操作的,用今天的话说,符合组织程序,而且是经过朝廷批准的,何来投敌之说;斩杀毛文龙也是出于朝廷赐予袁崇焕先斩后奏的权利,出于军情防止哗变的也无可厚非。但朱由检是个刚愎自用的人,爱好自己脸面,对这件事没有明确表态,想看看大臣们的意见。只是,袁崇焕树敌太多,朝中大臣为他说好话的不多,特别是持中立的害怕祸及自身更是缄默不语。袁崇焕自己有口难辩,正应了他自己当年说的,越是正直,“罪过”越大。特别是崇祯二年(1629年),蒙古大旱,粮食奇缺,袁崇焕将粮食“私自”卖给蒙古,充资军费这一条说不清楚,朝廷认定袁崇焕通敌“罪名”成立。

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袁崇焕被朱由检认为与后金有密约而遭凌迟处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并抄没家产。抄家时,袁家实无余财。据说袁崇焕临死的那天、仰天大呼“冤枉”!刽子手剜掉袁崇焕的舌头在,一代忠臣袁崇焕就这样被冤死了。袁崇焕的死,伤了许多戍边将士的心,从此辽东将士再也“无人”能挡住后金(清)军的进攻了。直到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由清内务府公布皇太极的反间计真相,天下人才知道袁崇焕是被明朝廷冤杀的。

明末清初政论家唐甄说:“当是之时,非无贤才也,袁崇焕以间诛,孙传庭以迫败,卢象升以嫉丧其功。此三人者,皆良将,国之宝也,不得尽其才而枉陷于死,使当日者有一张居正为之相,则间必不行,师出有时,嫉无所施,各尽其才,而明之天下犹可不至于亡”;明末清初史学家计六奇说:“自辽事者,(明)所用人鲜有胜任者。当时所望成功者,惟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 《明史》主编撰官张廷玉说:“崇焕智虽疏,差有胆略,庄烈帝又以谗间诛之”;就连乾隆皇帝也惋惜承认:“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梁启超先生说:“若夫以一身之言动、进退、生死,关系国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于古未始有之。有之,则袁督师其人也”;民革主要创始人李济深说:“论明清间事者,佥以为督师(袁崇焕)不死,满清不能入主中原”。袁崇焕一介儒生,整军经武,被梁启超誉为“千古军人之模范”!曾重创努尔哈赤,被后金视为心腹大患。袁崇焕没有在战场上“马革裹尸”,却被自己效忠的朝廷冤杀!袁崇焕的悲剧换来的是明王朝的灾难和最终灭亡!

点赞2、醴陵市 网友:烟波的蓝

明末著名抗金将领,有名的民族英雄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让咱们以史料去细细分析。

袁崇焕,字元素,祖籍广西藤县,生于东莞。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授邵武知县。为人慷慨负胆略,好谈兵。遇老校退卒,辄与论塞上事,晓其厄塞情形,以边才自许。

点评:此段记载袁崇焕平生行事豪气且有勇有谋,特别喜欢讨论兵法,觉得自己的边关才能非常不错。有些书生志气,未曾带兵,却自我评价有守边之才。

天启二年正月,御史侯恂请破格用之,遂擢兵部职方主事。无何,广宁师溃,廷议扼山海关,崇焕即单骑出阅关内外。部中失袁主事,讶之,家人亦莫知所往。已,还朝,具言关上形势。曰:“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廷臣益称其才,遂超擢佥事,监关外军,发帑金二十万,俾招募。

点评:自己一个人跑关外前线去考察边境军事边防,且还能说服朝中文武大臣,自发奋勇去边关前线。说明口才了得,以一介书生文官敢上前线,说明勇气过人。

崇焕内拊军民,外饬边备,劳绩大著。崇焕尝核虚伍,立斩一校。承宗怒曰:“监军可专杀耶?”崇焕顿首谢,其果于用法类此。

点评:孙承宗刚开始不用袁崇焕的建议,用王象乾的,导致十三山十几万人被清军杀死,仅剩六千人逃脱。所以孙承宗开始信重袁崇焕,而后袁崇焕核对军兵数量发现有人吃虚饷,直接斩了那个吃虚饷的军官。被孙承宗怒责。说明袁崇焕眼里揉不得沙,看到弄虚作假直接施雷霆手段,又因为未报上级而擅自杀人,有逾越之举。

对清作战

公元1625年,大明朝廷撤孙承宗,换高第为接任者经略辽东,高第上任后,用龟缩政策,把锦州宁远等地的平民撤入山海关内。宁前兵备道袁崇焕誓死守卫宁远,不肯撤走。

公元1626年(明朝天启六年),正月,努尔哈赤亲率6万八旗军,攻击宁远城,城中守兵不满两万,袁崇焕带领守将总兵满桂,副将祖大寿固城而守。后金军攻城失败退走,损兵折将。退走前派武讷格带领蒙古兵攻击觉华岛,并杀死岛上所有人,烧毁粮食军械储备。

点评:宁远之战为明廷对建奴第一次真正的胜利,给这个大明打了一阵强心剂,不再认为女真人不可敌。袁崇焕作为守备官,在面对上级的错误指令时能拒绝执行,且在攻城战中表现足够出色的军事才能。可谓是有勇有谋,军事才能卓绝。后金努尔哈赤不甘心的退走,且对他们的臣子贝勒叹道:我兴兵以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个袁崇焕到底是谁!!竟然能挡住我的进攻!遂后努尔哈赤病死,有说是被袁崇焕大炮轰炸而伤死。(此说法出自《石匮书后集》记载)

崇焕初议和,中朝不知。及奏报,优旨许之,后以为非计,频旨戒谕。崇焕欲藉是修故疆,持愈力。而朝鲜及文龙被兵,言官因谓和议所致。

点评:清史稿里记载,皇太极为出兵朝鲜,而派方吉纳、温塔石暗中送书信给袁崇焕虚讲议和,实为迷惑袁崇焕,而另一边却派阿敏率大军攻击朝鲜。而接到后金议和的书信,袁崇焕先答应慢慢商量,然后上报给明朝廷,崇祯刚开始是想议和的,后来被大臣激烈反对,遂下旨不准议和。及至朝鲜被攻击和毛文龙被驱赶的消息传来,言官口风一转,说因为袁崇焕要议和,导致后金军趁机攻击朝鲜。其实清史稿里记载,当阿敏攻击完朝鲜,皇太极才发觉袁崇焕在修筑塔山、大凌河、锦州等城,并置流民在周围屯田。皇太极就派杜明忠送信骂袁崇焕,说他不守诚信,议和期间,修城屯田,还派夜不收到后金地盘侦察,是无心议和。可想而知,这互通书信的议和,双方都是为了迷惑对方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文龙既死,甫逾三月,大清兵数十万分道入龙井关、大安口。

点评:在袁崇焕镇守辽东期间,皇太极攻击宁远,损兵折将,又去攻击锦州,还是损兵折将。只能无奈回军。

1627年6月,皇太极因抢不到粮食,回军后发觉后金地盘上粮食短缺,治下民众大饥,且米价高达8两银一斗。崇祯上台,起复袁崇焕,且委任袁崇焕为蓟辽督师。时,毛文龙杀良冒功得升总兵,又听宣不听调,以后金的科廓为使,跟后金互通书信,表示双方友好。(清史稿皇太极本纪:毛文龙后更致书与我通好)虽然毛文龙后来把科廊押解到北京,然还是被袁崇焕给私通后金罪杀死。

期间,皇太极派后金军征服蒙古诸部落,为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然后不顾代善,莽古尔泰的反对,亲领清兵会合蒙古各部落,绕道蒙古高原,从龙井关,大安口窜入长城内。肆虐掳掠京蓟腹地。

崇焕甫闻变即千里赴救,自谓有功无罪,然都人骤遭兵怨,谤纷起,谓崇焕纵敌拥兵。朝士因前通和议,诬其引敌胁和,将为城下之盟。帝颇闻之,不能无惑。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十二月朔,再召对,遂缚下诏狱。法司坐崇焕谋叛,三年八月。遂磔崇焕于市。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

点评:袁崇焕闻知清兵进了京蓟腹地,立马点起辽东铁骑大军,长途跋涉星夜赶路,终于在清军围北京城前赶到了北京城下。这就犯了大忌了,本来京城人个个被清兵吓得不轻,且多数亲戚被清军所害,个个怨声载道,又看到袁崇焕未经宣召自带军队回京。虽然袁崇焕心系崇祯的安慰为上,但止不住崇祯心生怀疑,又被朝臣一通攻击埋怨,特别是皇太极在撤走时更使了个反间计。导致本来疑心病重的崇祯直接把袁崇焕抓进监狱。反了政治上的大错误了。后来被崇祯下旨千刀万剐而死,何其冤也。

纵观袁崇焕一生,书生意气是有,勇气更佳,后来带兵打仗,变得老谋深算,军事才能卓绝,明末无人能比,可惜眼里不能柔沙,容易擅自杀人,而且政治能力不及格,起初为了抱朝廷大腿,给魏忠贤建生词,魏忠贤死后,他的后台是崇祯,却没有摸透崇祯的性格——多疑。致使刚上台一年,就被崇祯下狱杀死。军事上的锦宁防线无错误,杀毛文龙也有情可原,只是犯了崇祯大忌,未经召唤私自带兵回援。可惜崇祯不是曹操,无法做到用人不疑,所以崇祯宁愿自断臂膀也不肯助长自己的疑心。

点赞3、海北藏族自治州 网友:幾分曾經

岭南人文历史为您作答。


历史上每个朝代大厦将倾前,总要出一两个挽狂澜于既倒的英雄,而往往由于英雄手握重兵,功高震主,如不善于揣摩皇帝的心思,保持与皇帝的良性互动,注定成为悲剧英雄。明朝末年抗清屡立战功的广东人袁崇焕就是这样的人。


袁崇焕首次受猜忌辞官

袁崇焕是广东东莞人,祖籍广西梧州,35岁才中进士。袁崇焕虽然是一介书生,却满腔热血,一心想要上战场去保家卫国。中进士以后,他没有选择安安稳稳去做官,而是自荐去了边关抗清的一线战场。


这位瘦小文弱的书生,一进军营便崭露头角,展现了罕见的军事天赋,被辽东兵部尚书、辽东督师孙承宗看中,火线提拔,委以重任,镇守宁远。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努尔哈赤被他用大炮轰死,皇太极也被他打的丢盔弃甲。明军取得了自抗清以来最大的胜利。由于受到皇帝的猜忌,袁崇焕一度辞官。崇祯皇帝上台后,又重新启用袁崇焕抗清。


可以说,一开始崇祯对于袁崇焕是极其信任并全力支持的,他让工部、吏部、户部、兵部四部部长全力配合,要兵给兵,要梁给粮,要权给权,要武器给武器,崇祯还不放心,赐给了袁崇焕一把尚方宝剑。可谓把所有的希望都押在袁崇焕身上了。


再受猜忌被杀


在国家危难之际,皇帝和将帅之间的信任比黄金更更重要。皇帝负责筹款筹粮,招兵买马,是临时后勤大总管,将帅负责冲锋陷阵,抵御外敌,只有双方密切配合才可确保无虞。如果相互之间缺乏信任,后果不堪设想。


当年秦始皇起倾国之力,派王翦攻打楚国,王翦临行前还讨要赏赐,秦始皇却很高兴。那时候,皇帝不怕你要钱,就怕你要他的位。不能不说,皇帝的心思王翦心里透亮。


袁崇焕打起仗来虽然精明强悍,但在揣摩皇帝心思方面却远远赶不上老将王翦。他第一次就因为受皇帝猜忌,打了胜仗却得不到升职;崇祯即位再次被启用后,并没有吸取教训,带兵打仗仍然我行我素:带兵入京城不请示,战术战略不与皇帝沟通,杀毛文龙之前不汇报,连与清廷议和都不跟皇帝交代。双方缺乏起码的沟通,最后导致崇祯的猜疑,将袁崇焕下狱,千刀万剐凌迟处死。



在这里假设当时在位的不是崇祯皇帝,而是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或者汉武帝,面对手握重兵的王翦或大将军卫青,在此种种不沟通不汇报不请示的事实面前,恐怕都会坐不住吧,何况一个风雨飘摇百孔千疮的末代明朝皇帝了。


综上所述,袁崇焕虽然是一介文人,却也是一个不善于沟通,不善于揣摩皇帝心思的莽夫,结果为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这不能全怪崇祯皇帝,他自己无疑也有相当大的责任。

点赞4、余姚市 网友:怨天尤人

我认为袁崇焕在抗击后金奴尔哈赤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确,也打了很多胜仗,比如”宁远大捷”、“宁锦大捷”,还因得罪魏忠贤被魏撸官,直到崇祯二次启用。

崇祯将袁崇焕封为辽东最高长官,这也成了袁崇焕膨胀的必要条件,同时有很多做法不汇报朝廷。

很有争议的袁崇焕杀毛文龙一事就是如此。毛虽说有错该杀,但占据皮岛镇守东江多年,对于牵制后金有很大作用。袁杀毛属于先斩后奏。袁崇焕杀毛后又掌握不了毛手下军队,又上疏曾崇祯增加军饷(本来吃空饷是袁杀毛的罪状之一),总之是自己坑了自己。

袁崇焕提兵解奴尔哈赤围困北京后,提出其所带边兵进北京城休整,更引起了皇帝和敌对大臣的不满。更给了崇祯杀他的理由。

袁崇焕在辽东还与后金发展贸易,曾于奴尔哈赤议和,反反复复,不得不令人生疑。

袁带边兵欲进北京城,而强敌后金兵临城下,谁也不知道袁崇焕是否与后金里迎外合了。所以,被崇祯杀掉也就不难理解了,故袁崇焕的事迹争议了几百年。

点赞5、三亚市 网友:k歌之王

袁崇焕,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后通过自荐的方式在辽东边关任职,得到孙承宗的器重镇守宁远。在抗击清军(后金)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但因为不得魏忠贤欢心辞官回乡。

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后袁崇焕得以重新启用,于崇祯二年(1629年)击退皇太极,解京师之围后,魏忠贤余党以“擅杀岛帅(毛文龙)”、“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弹劾袁崇焕,皇太极又趁机实施反间计,袁崇焕最终被朱由检认为与后金有密约而遭凌迟处死。

袁崇焕一直以来都是比较有争议的人物,反正一般分为两派。一派说袁崇焕是大忠臣,明朝的抗清名将,袁崇焕是足以抵抗满清入侵的国家栋梁,擎天一柱,崇祯皇帝杀他是自毁长城,就如南宋赵构杀害岳飞一般,导致了明朝最终灭亡; 另一派则认为:袁崇焕的战功全系夸大吹牛,掩败为胜。他擅杀大将毛文龙,又与满清私下议和,被处死是罪有应得;给崇祯皇帝许诺五年之内平辽,其实自己知道不可能,绝对的欺君罔上。让皇太极攻入北京,自己尾随却不去攻打,到了北京想让崇祯放他进城休整,实则想和清军里应外合攻入北京,所以最后以卖国罪处以极刑,是个十足的大汉奸。

下面我说一下我的观点,袁崇焕并非卖国贼,汉奸,但是袁崇焕确实有自己的问题,不然也不会被崇祯皇帝处以极刑。咱们先不说崇祯该不该杀袁崇焕,先说一下袁崇焕到底触碰了哪些底线,崇祯皇帝非要了他的命。

袁崇焕确实有欺君的嫌疑,毕竟夸下海口说五年平辽,可是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崇祯皇帝却深信不疑,所以在这一点上,袁崇焕确实不话可说。可能袁崇焕觉得这样只是让皇帝放心并信任自己,可是他不知道自己这样说已经注定了自己悲剧的一生。

还有就是擅自杀害国家一品战将毛文龙,毛文龙如果真的有罪也不应该杀害,因为确实起到了牵制后金的作用。皇太极攻打明朝时,毛文龙别管卖不卖力,都是可以随时袭扰皇太极的后方,所以毛文龙确实不该杀。换句话说,毛文龙即使真的有问题,问题很严重,也应该上报皇帝处理,而不是自己这样先斩后奏,崇祯皇帝虽然当时没有追究,可是已经有点不信任袁崇焕了。况且袁崇焕杀了毛文龙后,为了稳住手下大将,增加了他们的军饷,这些钱都是崇祯出啊!

还有就是崇祯认为的“通敌卖国”。皇太极绕道蒙古,后来攻入北京,袁崇焕虽然是蘇辽督师,但是他管不了蘇镇,而且袁崇焕知道宁远锦防线比较坚固,皇太极久攻不下,一定会取道蒙古,进攻薄弱的蘇镇。所以袁崇焕也曾上奏崇祯皇帝,可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后来皇太极真的突袭明长城蓟镇防区的脆弱隘口龙井关和大安口,破墙入塞,进攻北京。崇祯皇帝急忙下令勤王,袁崇焕得知后亲率一万五千铁骑驰援京师,袁崇焕一开始想在遵化拦截皇太极,可是由于晚了一步,后来又想在蘇州拦截,可是皇太极没有和他纠缠,直接绕过蘇州,袁崇焕不得已只能向西,后来四路人马到达北京,大战一触即发。大战过后,袁崇焕要求入城休整,但是崇祯皇帝不许,只能在城外安营。皇太极一看久攻不下,在南苑休整。但是皇太极略使“反间计”直接让袁崇焕下狱,后来被崇祯皇帝凌迟处死,百姓争相买其肉食之,真是惨死啊!所以说袁崇焕通敌卖国也没有真实的证据,而且袁崇焕也不是故意尾随不攻皇太极,奈何明军野战根本不是清军的对手,袁崇焕一直是想据城坚守,借助城防的坚固和大炮的威力来打击清军,可是皇太极也不傻,直接绕过了。

袁崇焕其实并不是卖国贼,只不过自己夸下海口,说五年平辽,没想到五年没到,皇太极却打进北京了。这是崇祯杀袁崇焕的主演原因,再加上之前的过错,还有就是阉党的谗言,再加上北京城当官的家都被后金军抢夺一空,所以都希望袁崇焕死,崇祯处死袁崇焕也很正常。但是这些并不能说明袁崇焕是卖国贼和汉奸,恰恰相反袁还是忠心皇上的,只不过自己做的事情确实让人误解。试想一下,袁要想投降清军,不早就打开宁远大门让皇太极进来不就完了,还用这么复杂吗?再说满清有什么好处给他,满清自己都穷的没饭吃,所以卖国不可能,但是确实此人有性格缺陷。

点赞6、雅安市 网友:洛神花

个人觉得吧,正如白居易的《放言五首(其三)》所说的“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袁崇焕这个历史人物是存在着争议的,一方面,他常年为大明镇守边疆,在抗清作战中立下许多战功;而另一方面,他被赐死却也存在着诸多的疑点,他自身其实也犯了不少政治上错误。

不过,如今不少人贬低他,将他说成是明朝的罪人,甚至是汉奸,这又未免太过分了。毕竟,为国戍边多年,袁崇焕至死都没有背叛明朝,这是事实,是不容置疑的。所以,过分贬低袁崇焕这种论调,就如同全面否定岳飞一样,是不值得提倡的。当然,就当时的历史背景,对历史人物进行客观的探讨,也不是不可取。

不过,正所谓历史不忍细读嘛!即便是正史里头的正面人物、英雄豪杰,或多或少也有他们的黑历史,袁崇焕亦是如此!

袁崇焕在获得崇祯再度启用,坐镇辽东后,确实做了一些不该做或是说不合法度的事情。好比说私斩大将毛文龙;以及多次与满清有书信来往等等,而这些也正是后来袁崇焕被处决的罪状,这可不是冤枉他的吧。

不过,个人认为最要命的,是袁崇焕的“口出狂言”啊。当年,在被崇祯召见时,袁崇焕自以为崇祯年幼可欺,居然很不厚道的给崇祯皇帝开了个出空头支票,夸下海口说“五年平辽”啊。要知道,在明朝当时的政治氛围中,这是很不理智的举动。袁崇焕这么说所产生的后果,那是相当可怕的,因为这其实就是欺君了。

可当时他这么自信满满的一说,不论是皇帝、还是大明的老百姓,都对他寄予了厚望。

然而,在当时的情况下,五年内别说平辽,就是能稳定关外的战线都很困难。可崇祯皇帝又是个很较真的人,他的调性我想大家都不陌生。因此,等到袁崇焕所承诺的“五年大限”一到,辽事未平,他横竖都得一死!

而现实更加打脸,袁崇焕上任后,辽东局势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差了。明朝边军根本挡不住八旗,八旗兵更是破天荒的杀到了北京城下,满朝文武惊恐不已。这么一来,别说是崇祯皇帝回想起他那句“五年平辽”要生气,就是京城地区的百姓也彻底生气了!

八旗凶残野蛮那是出了名的,他们在京城周边可没少干坏事,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啊。身为蓟辽总督的袁崇焕,此时没能有效御敌,自身本就难辞其咎。

而广大饱受八旗迫害的京畿百姓,他们自然没能力找八旗军报仇,当然也不可能跑去找那些稳坐京师的达官贵人们算账,更不可能责怪皇上。

最后,不论是百姓,还是满朝文武,都将这股恶气,通通出到了袁崇焕的身上。因此,我才认为,袁崇焕其实死得不算冤枉!他的悲惨结局,很大一部分是他自己造成的。

点赞7、高州市 网友:戴小鼠

首先现代人的承认袁崇焕是一个保家卫国的抗击后金的大明将领。一个想干点事业的人在他一生中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站在历史的高度评价袁崇焕他有功劳也犯过错误。

袁崇焕,字元素,生于万历十二年。祖籍广东东莞。万历四十七年,袁崇焕考中三甲第四十名,赐同进士出身,授福建邵武知县在任上,他救民于水火,处理了大量冤狱。《邵武府志》载:“明决有胆略,尽心民事,冤抑无不伸。”此外他关心辽事,天启二年,到北京朝觐,接受朝廷的政绩考核。他利用在京的时机,察视边塞,了形势,为辽事进行准备。并自认为有镇守边关的才能。少年崇祯继位后,为了辽东战事召见袁崇焕,袁崇焕在见皇帝的第一面就说出:“五年平辽”的豪言壮语。

袁崇焕镇守辽东时取得了宁远大捷,宁锦大捷。袁崇焕最大的败笔是在不经过崇祯的批准私自杀了毛文龙。

点赞8、承德市 网友:风拂尽

【袁崇焕抗清名将、民族英雄。】

作者:冷清先生,个人史学研究,严禁抄袭剽窃。

【袁崇焕进士出身】

袁崇焕,字元素,广东东莞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1619年),授昭武县知县。袁崇焕为人慷慨大方,富有胆略和魄力,喜欢谈兵论战,遇到退伍老官兵,就和他们探讨边塞军事,对边塞的军事情形很了解,常常以边塞军事人才自诩。

天启二年(1622年),袁崇焕到北京朝觐述职,督察院御史侯恂向朝廷推荐破格提拔,遂擢升为兵部职方司主事(兵部员外郎),正六品的官员。没过多久,努尔哈赤大败辽东经略熊廷弼和辽东巡抚王化贞,夺取了辽东重镇广宁(今辽宁北镇市),旋即攻占义州、锦州、大凌河等40多座城池。熊廷弼、王化贞率残部和数十万流民向山海关撤退。朝廷廷议辽东之败,商讨扼守山海关的事宜,袁崇焕单骑巡视山海关内外。

兵部走失了袁主事,大家都很惊讶,询问其家属,也不知道去哪了?过了一段时间,袁崇焕回来了,向朝廷汇报了山海关外及辽东的战场形势。曰:“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朝廷诸多大臣愈加称赞其军事才能,遂破格提拔袁崇焕为佥事,监军关内外,朝廷内库发银20万两,辅弼招募义勇安抚百姓。当时,关外之地均被女真哈喇慎诸部所占领,袁崇焕驻守在关内。

没多长时间,关内外驻军调遣,辽东经略王在晋命令袁崇焕移兵关外中前卫,监管参将周守廉、游击将军左辅军兵,经营管理前屯(前线)防卫事宜,依照命令奔赴前屯,安抚辽东流离失所的人。袁崇焕连夜前往,四更时分入城,军民大受鼓舞。王在晋非常倚重袁崇焕,任命为宁前兵备佥事(相当于军分区司令),但是袁崇焕觉得王在晋没有长远的战略规划,并非所有的事情都遵守命令。王在晋提议修筑重城八里铺,袁崇焕认为并非长远的策略,和王在晋争辩没有结果,就上书朝廷首辅叶向高。

【袁崇焕崭露头角】

袁崇焕的长远之策是营建宁远防线,营救十三山被困的十几万难民。大学士孙承宗巡视关外防务,袁崇焕请战书:“将五千人驻宁远,以壮十三山势,别遣骁将救之。宁远去山二百里,便则进据锦州,否则退守宁远,奈何委十万人置度外?”由于孙承宗和蓟辽总督王象乾不太重视,谋划不周处置不当,辽东难民仅营救回来了六千人。袁崇焕主持宁远防务时,王在晋、张应武、邢慎都说不可行,孙承宗却支持了袁崇焕。袁崇焕安抚难民、整饬军务,政绩显著,核查军中“吃空饷”,立即斩首了一名校官,孙承宗呵斥袁崇焕,“监军可专杀也?”

袁崇焕于天启二年(1622年),升兵部职方司主事。半年后监军关内外,守卫宁远前线,加辽东巡抚,督师蓟、热、辽,一共是八年时间,1630年,遭魏忠贤余党诬陷,后金大可汗皇太极离间,被崇祯帝桀杀于市。那么,这八年时间里,袁崇焕都做了什么事情呢?第一:营建重镇宁远城;第二:取得宁远大捷,炮伤努尔哈赤;第三;宁锦大捷,屯田锦州;第四:提出五年复辽,主持辽东事务;提出“议和停战”,构筑关锦宁防线;第五:擅杀皮岛主帅毛文龙。

【营建宁远城】

明军广宁战败后,宁远城小孤悬在外,很多人都主张放弃宁远。天启三年(1623年)九月,袁崇焕坚决的要防守宁远,佥事万有浮、刘诏都认为宁远根本守不住,劝说袁崇焕放弃守卫宁远的计划,袁崇焕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得到了大学士孙承宗的认可,命令满桂和袁崇焕一同前去。刚开始,孙承宗命祖大寿修筑宁远城,祖大寿也认为宁远城守不住,明朝军队不可能长久的驻守,仅仅修建了十分之一,而且城墙很薄不中用。

袁崇焕看了以后,就勒令停工了,亲自主持宁远城的规划,规定城墙高三丈二尺(8米多高),城墙基础宽三丈(近8米宽),城墙上道宽二丈四尺(约6米宽)。袁崇焕让祖大寿,参将高见、贺谦,分工监督施工。第二年,宁远城完工建成,成为山海关外的重镇。满桂,是大明的良将,而袁崇焕勤以政务政忠于职守,誓与宁远城共存亡。袁崇焕又善于安抚军民,将士们都乐于为大明效力。由是,宁远城商旅汇集、车水马龙,成为关外繁华的大集市。

袁崇焕的父亲去世了,袁崇焕也没有回去丁忧(守丧),向朝廷报备“夺情”继续在岗位上工作。天启四年九月(1624年),宁远城防已成,袁崇焕带领大将马世龙、王世钦,率领水路马步军一万二千,东巡广宁、拜谒北镇祠、巡守十三山、抵达右屯,随后由三岔河水道返回,构筑了宁远外围的防线。朝廷以宁远五防政绩考核论功,晋级为兵备副使,再晋级为右参政,很快宁远防线就发挥了大作用。

【宁远大捷】

袁崇焕东巡之后,向孙承宗建议修复守卫锦州、右屯等城镇,孙承宗说时机还不到。天启五年夏(1625年),孙承宗、袁崇焕商议,派兵遣将守卫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小凌河,修缮城郭驻兵守卫。十月,孙承宗被罢免,高第来了,他认为关外肯定守不住,下令尽撤锦州、右屯等诸城的守军及器具,让将士们移兵至山海关内。督屯通判金启倧上书袁崇焕,锦州、右屯、大凌河三镇不可撤。袁崇焕和高第据理力争,但是高第的意志很坚决,并且还要裁撤宁、前二城。

袁崇焕抗命曰:“我是宁远、前屯的长官,我发誓和宁远城生死在一起,我就是不撤回关内。”高第没有办法,就撤了锦州、右屯、大小凌河以及松山、杏山、塔山的守备,驱赶着屯兵撤回山海关内,丢失粮食十余万石,道路死者不计其数,军民怨声载道,于是关内外军民士气低迷。后金大可汗努尔哈赤,看到这样的情况,就说大明经略高第很好对付,我们的机会来了,于是准备出兵攻打宁远城。

天启六年正月(1626年),努尔哈赤亲自带兵13万渡过辽河,一月二十三日到达宁远城。袁崇焕听闻努尔哈赤要来进攻,偕同大将满桂,副将左辅、硃梅,参将祖大寿,守备何可刚等,集结将士召开誓师大会,誓与宁远城共存亡。袁崇焕刺血为书,激励将士忠义,为众将士下拜,将士们都请战效力。把城外的百姓都迁移进城,焚毁了城外的房屋,坚壁清野严阵以待。发檄文给前屯守将赵率教、山海关守将杨麟,将士有逃跑的一律处斩,于是,军心才安定了。

第二天,努尔哈赤后金军开始攻城,推着攻城的巨大器械,猛烈的撞击城门,箭雨和石头都不后退。袁崇焕让福建兵陈列在城墙上,发射西洋红衣大炮,挫伤了城外的后金军。第二天,努尔哈赤指挥后金军继续攻城,宁远守军以红衣大炮轰击,后金用抛石机攻打城墙,双方展开了炮战,大明通判金启倧被砲石打死,在炮战中努尔哈赤中炮受重伤,于是后金军不得不撤围而去。

宁远大捷,后金努尔哈赤中炮受伤,撤军之中后金军洗劫了觉华岛,杀死大明军民数万人,袁崇焕守军刚刚击退后金而不能救。后金撤兵之后,努尔哈赤回去时间不长就死了,当然,这件事情有争议,后金隐瞒了努尔哈赤的死亡原因,对外宣传努尔哈赤是病死的。清朝修订《明史》时,也对此此事讳莫如深。十几万后金军攻打几万人守卫的宁远城,打了两天就仓促撤军了,必然是后金军中突发大事,一定和努尔哈赤中炮有关系。

【宁锦大捷】

宁远大捷后,由于努尔哈赤死了,后金内部善后事务巨多,后金提出了议和停战,袁崇焕就答应了。清人在撰写明史时,刻意混淆议和倡议者。明史原文:“我大清举兵,所向无不摧破,诸将罔敢议战守。议战守,自崇焕始。”宁远大捷后,袁崇焕和大将满桂发生了争执不和,明史记载说袁崇焕骄傲了也蛮横了,所以就把满桂不放在眼里了。其实,袁崇焕和满桂的矛盾焦点是停战议和,满桂反对停战议和,而袁崇焕议和的目的是休整屯田,收复锦州、右屯、大小凌河、松山、杏山,组织屯田打造关锦宁防线。

袁崇焕忌惮朝廷重臣造谣中伤,就上书朝廷。《明史?袁崇焕传》:“上言:‘陛下以关内外分责二臣,用辽人守辽土,且守且战,且筑且屯。屯种所入,可渐减海运。大要坚壁清野以为体,乘间击瑕以为用;战虽不足,守则有余;守既有余,战无不足。顾勇猛图敌,敌必仇;奋迅立功,众必忌。任劳则必召怨,蒙罪始可有功;怨不深则劳不著,罪不大则功不成。谤书盈箧,毁言日至,从古已然,惟圣明与廷臣始终之。’帝优旨褒答。”

大明朝廷调离满桂至山海关,袁崇焕和后金休战,期间,袁崇焕组织人力屯田,派赵率教驻军锦州,赵率教修筑锦州城,朝廷任命尤世禄取代赵率教。1627年春,皇太极指责袁崇焕屯田,停战议和没有诚意,终止停战协议准备开战。五月,袁崇焕命左辅为总兵进驻大凌河,尤世禄还没有到锦州,左辅还没有进入大凌河,五月十一日,后金兵直抵锦州,四面合围了锦州。赵率教和中官用婴守城,派遣人和后金议和,以缓兵之计等待救援,使者去了三次没有结果,后金兵围城攻城更加猛烈了。

袁崇焕认为宁远城军马不可轻易出动,挑选四千精锐骑兵,命令尤世禄、祖大寿率领,绕道到后金兵的后面发动攻击;另外派遣水师出动,牵制后金军;且发蓟镇、宣城大兵,守护东关门。朝廷命令山海关满桂移师至前屯,三屯孙祖寿移师到山海关,宣府黑云龙移师至一片石,蓟辽总督阎鸣泰移师至关城,又发昌平、保定、天津之兵驰援上关,传檄山西、河南、山东的守将,整顿兵马随时听侯调兵命令。

尤世禄等将领还没有出发,后金已经于五月二十八日,从锦州分兵前来攻打宁远。袁崇焕与中官应坤、副使毕自肃指挥将士登城防守,列阵在城壕之内,用红衣大炮、抛石机轰击;而满桂、尤世禄、祖大寿在城外大战,士卒死伤惨重,满桂中箭多枝,后金军不能取胜,随后解围而去,对锦州的攻击更加猛烈。由于天气炎热,后金军攻城不下,士卒损伤很多,六月五日皇太极撤兵,撤兵之时,毁坏了大小凌河二个外围小城。这次战役史称宁锦大捷,满桂、赵率教战功最大。

【五年复辽,构筑关锦宁防线】

宁锦大捷,魏忠贤争功,魏忠贤党羽弹劾袁崇焕不救锦州,袁崇焕不得已祈求和解。朝廷内外都歌颂魏忠贤,袁崇焕迫于压力修建魏忠贤祠堂,但是最终没能赢得魏忠贤的喜欢。袁崇焕不得不辞去辽东巡抚之职,朝廷任命王之臣督师军务加辽东巡抚,驻守宁远。宁远大捷论功行赏。文武升官加爵者数百人,魏忠贤的儿子都加封伯爵,袁崇焕只是涨了一级工资。尚书霍维华愤愤不平,上书祈求让出官职和爵位,魏忠贤不批准。

时间不长,明熹宗朱由校驾崩,庄烈帝朱由检即位,魏忠贤伏法诛杀,削夺冒功者,朝廷大臣争相推荐袁崇焕。十一月擢升袁崇焕右都御史加兵部左侍郎,崇祯元年四月1628年,加封袁崇焕兵部尚书兼任右副都御使,督师蓟辽兼督登州、莱州、天津防务。七月,袁崇焕进京上陈军务,崇祯帝在平台召见,咨询平辽方略。袁崇焕直言:“五年平辽”,条件是五年之内,户部转运粮饷、工部置办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调兵遣将,都必须要予以配合。

五年平辽之策,是有先决条件的,崇祯皇帝支持不生疑心,需要户、工、兵、吏四部全力支持。袁崇焕构筑关、锦、宁防线,第一步实现辽人守辽土,退可守进可攻。第二步要举国之力而为,壮大关、锦、宁防线,军事力量绝对超越后金,则全面进攻后金收复整个辽东。如果达到这些条件,五年平辽复辽确实可以达到。但是现实是,大明已经暮气横秋,朝中大臣党争不断,已经不可能举国之力、四部配合、皇帝不疑心,因此,袁崇焕五年平辽很难实现。假如,大明不遭受天灾,不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袁崇焕十年八年平辽还是有可能的。鉴于大明朝廷内外的现实,后来袁崇焕也承认五年平辽确实仓促。

《明史?袁崇焕传》:“崇焕又言:‘以臣之力,制全辽有余,调众口不足。一出国门,便成万里,忌能妒功,夫岂无人。即不以权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见乱臣谋。’”

袁崇焕再度受命,整饬辽东防务、议和屯田、整修城池,诛杀皮岛毛文龙,构建关、锦、宁防线,组建关宁铁骑。辽东防务裁撤重点是皮岛、东江,袁崇焕说:“东江一镇,核定为两个旅(协),马军10个营、步兵5个营,每年饷银42万两,米13万6千石。”袁崇焕在辽东和赵率教、祖大寿、何可刚核定山海关、宁远、锦州、东江四镇,总兵力是15万3千,战马8万1千有余,核定军费480万两,减省军费120万两。

【袁崇焕擅杀毛文龙】

毛文龙是仁和人,以都司援助朝鲜,滞留在辽东。辽东失陷后从海路返回,乘虚击杀后金镇江守将,向巡抚王化贞汇报,但是没有向蓟辽总督熊廷弼汇报,于是就和熊廷弼有了芥蒂。巡抚王化贞授予毛文龙总兵之职,累次升职为左都督,挂将军印,赐尚方宝剑,驻守在皮岛。皮岛又称之为东江,在登、莱以北大海中,绵亘八十里,不生草木,远南岸,近北岸,北岸海面八十里即抵大清界,其东北海则朝鲜也。

皮岛上的守军本来是河东人,天启元年(1621年)河东丢失,百姓多逃到皮岛上,毛文龙笼络百姓当兵,构筑东江防务,和登州互成掎角之势。毛文龙所居东江,战略形势足以牵制后金。但是,毛文龙本人缺乏战略思想,在和后金的战斗中败多胜少,但是每年耗费的军费巨大,多达上百万两银子。而毛文龙把主要精力放在招商引资,贩卖违禁物资、公然走私、中饱私囊。工部给事中潘世闻弹劾毛文龙,贪污军饷屠杀降卒百姓冒功,尚宝卿、董茂忠奏请裁撤毛文龙,专心构筑关宁防线。

起初,袁崇焕还是支持毛文龙的,上书朝廷为毛文龙奏请军费。但是,毛文龙不受节制,来宁远会见袁崇焕,袁崇焕以宾客之礼接待,毛文龙又不接受,袁崇焕就谋划解决毛文龙。袁崇焕以阅兵为由巡视皮岛,整顿皮岛军制、设置监军司,毛文龙坚决抵制。袁崇焕劝说毛文龙归乡下野,毛文龙婉转回答不可能。袁崇焕视察皮岛防务,问随行的军官姓什么?随行官回答大多姓毛。袁崇焕觉得事态非常严重,毛文龙那朝廷的钱培植亲信,又不完全受朝廷节制,必须除掉毛文龙。

毛文龙该不该杀呢?在可杀可不杀之间。力挺毛文龙者认为,毛文龙回答袁崇焕时,表达了只有他能搞定东江军务,毛文龙有夺取朝鲜的意思,夺取朝鲜则可以包抄后金,那么复辽大事可成。从皮岛抢夺朝鲜,这只是毛文龙一厢情愿,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皮岛全部人口只有四万七千多,军卒加起来不到2万人,毛文龙虚张声势说东江之兵10万,只不过是为了显示自己重要和吃空饷。皮岛的作用仅限于牵制后金,而不可能屯兵数十万跨海作战。

袁崇焕做了两手准备解决毛文龙的问题,第一,让毛文龙归乡下野交出兵权,但是遭到毛文龙拒绝。袁崇焕让参将谢尚政等人伏兵在帐外,等待毛文龙会见时一举拿下。拿下毛文龙之后,袁崇焕开列毛文龙十二条罪过,然后诛杀了毛文龙,其他人皆无罪。整编了皮岛东江之兵为四个旅,收缴了将军印、尚方宝剑,然后上书给崇祯帝,上书末尾说到:“文龙大将,非臣得擅诛,谨席稿待罪。”

【袁崇焕之死】

袁崇焕是后金的克星,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挫败了后金的锐气。袁崇焕组建的关宁铁骑,以及关锦宁防线,是后金皇太极不可突破的梦魇。皇太极和范文程密定计议,就是要除掉袁崇焕。除掉袁崇焕的战略规划,分成两个部分,第一,后金突袭大明,围攻大明首都北京,制造大明恐慌气氛。第二,围攻北京之时,故意向大明战俘太监泄露军情,制造袁崇焕暗中通敌之情,顺势释放大明部分战俘,让不明真相的太监,把获得的假情报汇报给崇祯帝。

1629年十一月,后金皇太极以部分兵力围攻锦州、宁远,以铁骑十数万绕道蒙古,从龙井关、大安口侵入,攻城略地。必须要强调的是,后金之兵脱离、远离东北根据地,这种没有后勤保障的军事行动,属于长途奔袭的骚扰,根本就不可能持续长久,就是为了制造大明恐慌情绪,最多能维持几个月时间,所带的给养用完就会自然退去。后金皇太极的真实目的是制造大明的恐慌,然后顺势使用离间计,让大明自己除掉劲敌袁崇焕。

十一月十日,袁崇焕抵达蓟州,听说赵率教战死,遵化、三屯营等处被攻破,巡抚王元雅、总兵硃国颜自杀,后金兵越过蓟州向西,袁崇焕立即帅兵入卫京师,驻扎在广渠门外。崇祯帝召见了袁崇焕,咨询了战守之策,崇祯帝以示抚慰。袁崇焕要求关宁铁骑入京师休整,崇祯帝不允许,袁崇焕和后金军战斗互有胜负。后金间谍在北京释放谣言,说袁崇焕和后金军勾结,皇太极故意把袁崇焕和皇太极密约泄露给被浮太监,然后故意让被浮太监逃跑,从而坐实袁崇焕通敌之罪。

崇祯帝将袁崇焕下狱,魏忠贤余党王永光、高捷、袁弘勋、史褷(shi)等人,以袁崇焕“议和停战”、“擅杀毛文龙”起诉袁崇焕。大明朝廷党争不鲜于世,魏忠贤党徒前赴后继,致置袁崇焕于死地而后快,袁崇焕被判叛国罪,崇祯三年八月,袁崇焕被磔(zhe)杀于市,兄弟妻子流放三千里,抄没其家家。袁崇焕没有儿子,家里也没有多余的钱财,天下人觉得袁崇焕死的很冤枉。袁崇焕擅杀毛文龙,崇祯帝冤杀袁崇焕,袁崇焕死,祖大寿投降后金,满桂战死,自此大明再也没有人防守关宁防线,大明灭亡就不远了。

我是冷清先生,为您推送不一样的历史真相,如果您喜欢敬请关注冷清先生头条号,谢谢!

点赞9、丽江市 网友:空心城

袁崇焕毋庸置疑是一个忠臣,但不是像金庸小说那样无敌的存在。

对于他的评价,最突出的是四字评价——“志大才疏”。袁崇焕的确是一个有才能而且有头脑的人,连敌手清朝对他赞誉有加。但是他这个人,因为出身环境个人的性格是有缺陷的,他聪明可是他骨子里头的小民思想使得他目光十分短浅。擅杀总兵毛文龙,且不积极安抚他的手下将领,致使好多将领叛变,为以后的惨败埋下祸根。

总结他是一位缺少政治眼光和大局意识的忠臣。

点赞10、廉江市 网友:温酒话别

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广东东莞人(一说广西梧州人),明末著名战将,督师蓟辽,屡次击败后金军队,堪称帝国顶梁柱。袁崇焕本是从事文职工作,明军在广宁惨败后,他单骑视察山海关,回朝后直言:“只要能给我足够的兵马钱粮,我一个人就可以镇守山海关”,可谓是豪情万丈。为此,时任辽东经略的孙承宗十分欣赏他,并将其视为亲信,让他修筑“宁锦防线”,抵御后金军队的袭扰。事实证明,袁崇焕还是有几把刷子,首战宁远时,凭借手头仅有的一万余人硬是击败了努尔哈赤13万大军,据说还一炮打死努尔哈赤。次年,新任大汗皇太极表示不服,亲率十余万骑兵攻打宁远、锦州,结果还是输得一塌糊涂,只能望城兴叹。


1629年11月,由于无法拿下宁锦防线,皇太极接受汉奸高鸿中建议,亲率十余万八旗劲旅绕道蒙古,从龙井关、大安口进入遵化劫掠。此地本是蓟辽总督刘策管辖,不属于袁崇焕管,但本着“见死即救”之原则,袁崇焕亲率9000关宁兵精锐作为前锋,火速进京勤王,沿路经过的抚宁、永平等地逐路置防,逐城设守,设计截断皇太极的归路。11月中旬,袁崇焕到达蓟门,立刻摆好阵形,准备与皇太极在此作战,可皇太极却连夜拔营,往北京进军。为此,袁崇焕大惊,只好强令部队前进,“士不传餐,马不再秣”,比后金军提早三天赶到北京。崇祯见到袁崇焕后,十分高兴,于是下令犒赏三军,以激励士气。


皇太极到达高密店时得知袁崇焕大军已经抵达北京,想要突袭大明帝国首都已经不可能了,于是便决定与袁崇焕在此大战一场,毕竟自己人多,不怕吃亏。11月20日,两军在广渠门交战。袁崇焕令戴承恩在广渠门列阵,祖大寿于南面列阵,王承胤在西北列阵,自己则在西面列阵以备战。中午时刻,清骑兵从东南面进攻,祖大寿率兵奋力接战,双方互有伤亡,但后金军无法靠近城池,只好退回阵中;刘应国、罗景荣等人率兵进行追击,杀伤后金兵千余人,但自己损失也不小。关键时刻,袁崇焕再次拿出撒手锏,他派遣任守忠率领五百人用火炮轰打后金军大营,八旗兵虽骁勇善战,但毕竟挡不住火炮,于是皇太极下令撤军,北京之围宣告解除。

皇太极撤军后,袁崇焕并没被胜利冲昏头脑,在各路勤王兵以及自己的主力部队抵达之前,绝不会主动交战,毕竟野战明军不是后金兵对手。袁崇焕当时的想法是:先截断后金退路,待到各路援军云集,再组织力量与皇太极决战,就算不能全歼,至少也要让他们掉层皮。可惜,崇祯此时疑心大起,认为袁崇焕与皇太极有勾结,于是下令逮捕他,七个月后,凌迟处死,自毁长城。要知道,袁崇焕被关在监狱时,八旗兵并未完全撤出,若不是他写信给祖大寿,还不知何时才收回永平等四镇呢?就此而言,袁崇焕真是为大明着想,忠心可鉴。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