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张居正为什么终生都不重用海瑞?

提问时间:2023-07-05 11:44关键词:海瑞,张居正,居正

张居正为什么终生都不重用海瑞?

点赞1、七台河市 网友:夜残殇

不愿意用海瑞的,岂止是张居正一人,当时皇帝和官员中就没几个人喜欢海瑞。


大明朝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到嘉靖时期,已经是腐朽透顶了,嘉靖帝一边跟道士们炼制丹药,搞得紫禁城青烟缭绕;另一边又玩弄帝王权术,将大贪官严嵩父子推向政治最前沿。

可以说,严嵩对大明朝的危害是极大的,他固然是个能力很强的人,但他以公谋私、贪赃枉法,在他专擅国政的十五年时间里,明朝国力大为衰退,边防也极为松弛,而他自己的家产则十分庞大,用他儿子严世蕃的话说,朝廷无我富!

在官场方面,严嵩父子的影响也极为恶劣,他们任人唯亲、广结党羽,甚至将官职当做商品来买卖,一个人想要得到升迁,不与其同流合污,或者不用金钱铺路,是万万行不通的。

举个例子来说吧,严嵩作为内阁首辅,“政以贿成,官以赂授”,每年选拔官员,都会根据官职的高低来定价,比如七品州判,售银三百两;六品通判,售银五百两,等等。

至于官员升迁,或凭借严嵩父子的喜恶而定,或根据出资多少而定,而这些买官钱,则大多进了严嵩的腰包。

因为官场如此黑暗,所以很多有志之士报国无门,他们唯一的出路只能是同流合污,用金钱换取为国效力的机会。


哪怕是在严嵩父子倒台之后,其流毒依然巨大,因为这种风气长期存在,不是一时一刻可以改变的,所以一个人想要有一番作为,就不能出淤泥而不染,而是需要对这种形势善加利用,将其转变为一种支撑发展的力量。

而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在当时只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一代名相张居正,他担任内阁首辅之后,自知无法扭转社会风气,便开创了一套执政哲学,简单来说就是,不担心没有人才,而担心没有会用人才的人。

世不患无才,患无用之之道。

当然了,这件事谈何容易,张居正想要当一个改革家,就必须有人支持他、帮助他,而为了将人才为已所用,他在很大程度上就不能出淤泥而不染,而是必须一头扎进官场这个大染缸之中,哪怕最后自己被染黑,也在所不惜。

因此,张居正虽然是个成功的改革家,但他从来就不是个道德高尚的人,因为他在很多方面跟严嵩一样,独断专行,生活奢侈,表里不一,如果他不这样,他或许根本就不可能成功。


举个例子来说,张居正为了防范蒙古和女真,“用李成梁镇辽,戚继光镇蓟门” ,此二人是当时大明朝的铜墙铁壁,维护了国家安全,可谓功勋卓越。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张居正与李成梁、戚继光维护关系的方式,竟然是接受他们的贿赂,比如李成梁,他就曾多次赠送张居正黄金及美女,而张居正每次都欣然接受;戚继光也是如此,他也没少孝敬张居正。

之所以要用这种方式维护关系,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当时的风气就是如此,如果一个人不送,或者送了别人不收,那很难说这两个人是一条战线的同志;如果不是同志,彼此之间哪来的信任;没有信任,彼此又怎么默契配合,把事情做好呢?

正是因为张居正与李成梁、戚继光之间关系维护得很好,因此他们之间相互成全,张居正给予李成梁、戚继光最大程度上的支持,比如兵力、钱粮,等等;而李成梁、戚继光则则奋力杀敌,为自己争取功名的同时,让张居正的军事改革结出果实。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总之张居正为了将人才为已所用,可以不择手段,但前提是彼此之间十足信任,而且人才得证明自己确实是人才才行。

以此作为背景,我来谈谈海瑞是怎样一个人,又为何不被张居正等人所重用。

首先,海瑞是个不怎么合群的人,还有些精神洁癖。

海瑞四岁的时候,父亲海翰就去世了,他作为家中独子,由母亲谢氏独自抚养,谢氏对他的教育十分严格,他从小就无法像其他小朋友一样玩耍,而是整日在家读书写字。

而谢氏所做的这些,对海瑞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海瑞虽然学习成绩不错,三十五岁的时候考中了举人(这个年纪能考上举人,绝对是优秀的,虽然不是顶级人才),但他因为自身性格原因,朋友非常少,哪怕是在他当官之后,也只有极少数人与之来往。

并且,因为海瑞刚强正直,有些时候甚至不通人情,因此很多人不喜欢他,比如他在福建担任教谕的时候,有长官来视察工作,其他教师都跪在地上通报姓名,他却只是长揖行礼,还说学堂是教学的地方,不应屈身行礼。

海瑞这么做,你不能说他不对,但人情世故就是如此,你不能融入进去,结果只能遭受别人的排挤了。


再比如说,海瑞不喜欢人人情往来,哪怕是金额在合理范围内也是如此,有一次他得到升迁,一些人给他送了些小礼品,但他事后一一退还,就连老朋友贺邦泰、舒大猷远道而来送礼,他也不接受。

并且,当时朝廷按照规定给海瑞送去七钱银子的柴金,他也给退了回去,结果这些钱自然进了他人口袋。

从这一点来说,海瑞的精神追求虽然很高,但他毕竟生活在人情社会,这在当时其实大可不必。

而张居正的做法就与海瑞大相径庭了,他对人情世故并不反感,甚至做得很好,因此他更受欢迎,办起事来也更有效率。

其次,海瑞行为极端,有古人之风,但不合时宜。

海瑞接受的教育,让他成为一个清正廉洁之人,但同时也让他眼里容不得沙子,在待人待物上太过苛刻,多数官员都不喜欢与之来往,他的性格甚至有些极端,为此他往往得罪了人,却得不到想要的结果。


最典型的一个案例,就是海瑞抬棺上书之事了,那是在嘉靖四十五年,海瑞见嘉靖帝深居后宫,专心设坛求福,朝廷因此奸臣当道,就感到非常不满,便决定尸谏。

海瑞提前买好了一口棺材,将家人托付给一个朋友,然后上了一道《治安疏》,批评嘉靖帝求仙问道、不问朝政等弊病,嘉靖帝看完奏疏后大怒,让人赶紧去逮捕海瑞,还说不要让他跑了。

当时一个叫做黄锦的太监就站在嘉靖帝身边,他对嘉靖帝说,海瑞向来有愚名,听说他上疏之前已经买好棺材,跟妻儿也诀别了,仆从们都跑光了,只有他坚持不逃跑。

黄锦是个聪明人,他见嘉靖帝起了杀心,便说了这番话,看似是在指责海瑞,其实是在为海瑞开脱,说海瑞还算是个忠臣,只不过太愚蠢罢了,而嘉靖帝在听了他的话之后,果然没有杀海瑞,而是将他关了起来。

读过《治安疏》的人应该知道,海瑞的措辞那是相当激烈的,一点也不给嘉靖帝面子,而他这么做的目的其实也很明确,就是让嘉靖帝改正错误。

但问题是,海瑞这么做,能让嘉靖帝改正吗?

显然是不能的,道理其实很简单,自古能认错的皇帝就没几个人,更何况是嘉靖帝这种自负甚高的皇帝,就更加不可能了。


那么,海瑞明知无法取得好的效果,又为何要尸谏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海瑞并不指望能说服嘉靖帝,但他认为自己作为臣子,有责任指出皇帝的错误,虽然他只不过是个小小的户部主事,并不是负责进谏的言官。

其实,达到目的的方式有很多种,但如此极端的做法,实在不可取,大有贪名之嫌。

并且,当时对现状不满的人有很多,比如嘉靖帝的儿子朱载垕,再比如说许阶、张居正等人,他们的做法就大不一样了,而是采取韬光养晦的办法,在暗地里扶持一些对国家有用的人才,等到改朝换代了再说。

毕竟,嘉靖帝是高高在上的皇帝,没有人是可以改变他的,臣子们与其跟他针锋相对而落得个被杀的下场,还不如保存实力,做点更有益的事情,像海瑞这样一心求死,似乎没什么意义。

而事实也确实如此,嘉靖帝并没有因为海瑞的上疏而做出任何改变,只是在徐阶等人的劝说下,才没有杀海瑞而已。

我们可以看出,海瑞上疏尸谏而不成功,张居正隐忍不发,日后却成就伟业,哪种做法对国家更有利,一眼便看得出来。


再次,海瑞虽然名声在外,但能力却一般。

海瑞考中举人之后,却一直无法考取进士,因此他只能从小官做起,但他却连小官都做不好。

比如,海瑞在当县令的时候,在断案上往往无法明察秋毫,尤其是那些疑案,他往往不慎重调查,而是采取以下原则:

与其冤屈兄长,宁愿冤屈弟弟;与其冤屈叔伯,宁愿冤屈侄子;与其冤屈贫民,宁愿冤屈富民;与其冤屈愚直,宁愿冤屈刁顽

这么做,当然是想当然的了,因此海瑞制造了许多冤假错案,许多无辜之人因此受屈。

再比如说,海瑞在推行朝廷政令的时候,往往不懂得变通,而是强行推行,这就导致许多豪强都逃到外地避难,一些刁民见海瑞一昧打击豪强,便趁机诬告获利,海瑞也不明辨是非,许多豪强因此受冤。

事实上,海瑞在很多方面的能力都很一般,正如都给事中舒化所言,海瑞迂腐滞缓,不通晓施政要领,因此他虽然干得热火朝天,但往往无法取得好的效果,甚至有所危害。


比如说,海瑞在对待契约问题上,不遵循明朝法律及当时国情,要求争议以书面契约为准,但当时多数农民都不使用书面契约,这就让法律的执行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并且,海瑞在处理契约案件的时候,往往偏袒农民,要求农民偿还的贷款,仅占总贷款的二十分之一,贷方因此损失惨重!

而在海瑞的治理下,佃户不敢向业主交租,借方不敢向贷方还款,当地的赋税因此比往年减少了三分之二。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总之海瑞在各方面能力都很一般,他之所以闻名于世,并受到很多人敬重,只是因为他清正廉洁、爱护穷苦百姓而已,对国家并无大的贡献。

而按照张居正的用人原则,海瑞这样的能力显然是不行的,张居正要的是能把事情做好的人,不管这个人是否清廉,甚至他在用人的时候,有时候是刻意不用清流的,因为清流往往徒有其名,而不是实干家。

最后,海瑞太过于重视虚名了,让别人敬而远之。

嘉靖帝去世之后,海瑞因为敢于尸谏而闻名,继位的隆庆帝朱载垕、首辅高拱、内阁成员徐阶和张居正等人,都很敬重他,他因此声名显赫。


但是,海瑞也会被名声所累,他被派到富庶的应天当巡抚,当地官员听说是他来了,纷纷辞职回家,豪强们也都避而远之,生怕得罪了他,因此他在应天府的工作开展得并不顺利。

在官场上,海瑞的名声也是响当当的,但众人都喜欢与之交往,朝廷也不喜欢用他,比如高拱当首辅的时候,就觉得海瑞能力一般,脾气还特别大,因此将其明升暗降。

而海瑞也极其重视自己的名声,他见高拱不用自己,为了保住名声,就辞职还乡,搞得朝廷很是尴尬。

而在海瑞晚年,他更是将名声看得很重,比如他被任命为南京右佥都御史之时,他在赴任途中上疏,说自己还要效仿古人尸谏的做法,逼迫万历帝惩治贪污,还列举朱元璋剥皮实草的做法作为借鉴。

当时万历帝就批评他言辞过失,残酷刑罚断不可取,但依然褒奖他忠诚,而他得了奖励之后就火速到南京任职了。


在南京任上,海瑞还是用严酷刑罚处罚官员,甚至有些官员因为偶尔娱乐一下,都被他施以杖刑,导致百官恐惧不安,严重影响到工作,海瑞明知如此也毫不在乎,因为他为的只是自己的名声。

很显然,海瑞如此重视名声,跟张居正有着天壤之别,张居正如果重用他,那简直就是供了一尊佛,好看不中用。

总结一下,张居正当首辅后为何不重用海瑞?

简单来说,海瑞与张居正思想境界不一,人生观、价值观不同,为人处世方式迥异,再加上海瑞能力一般,干不了什么大事,而且名气却太大,不是轻易可以驾驭了,因此张居正不愿意用他。

关于张居正为何不重用海瑞,还有过这么一个故事,说张居正刚当上内阁首辅之时,有人向他推荐海瑞,他觉得海瑞太过严峻刚直,不是太愿意用,但碍于情面,还是派御史去考察。

当时海瑞赋闲在家,御史来到他家中后,他也想受到重用,便破天荒杀了只鸡招待(要知道他母亲过生日,他也不过买了二斤猪肉而已)御史,御史见他家居舍冷清简陋,吃完饭便匆匆离开了。


御史返回后,将事情讲给张居正听,张居正听完便决定不用海瑞,原因其实很简单,海瑞住得简陋,而且不跟家人在一起,说明他刻薄;用鸡招待御史,海瑞认为足够了,但对朝廷没有敬畏之心。

因此,像海瑞这样能力一般名气大却很的人,张居正如果重用他,他不但没有助益,反而会拖后腿。

当然了,张居正也担心如果重用海瑞,海瑞会把他的得力干将一一干翻,比如戚继光、李成梁、王崇古、殷正茂、曾养吾等人,这些人没有一个人是清廉的,但他们的能力也是出众的,所处的位置也是很重要的,不能因为海瑞而舍弃他们。

点赞2、苏州市 网友:扬血飞恨

不是张居正不想重用海瑞,而是不敢重用海瑞。海瑞如同一团烈火,一旦重用,所导致的后果对张居正而言将是毁灭性的。



正德九年,海南琼山有一位姓海的秀才在这一年喜得一子,他给这个儿子取名海瑞。很不幸,在海瑞四岁时,海瑞父亲去世,留下了海瑞与他的母亲。


海瑞的母亲是一个典型的封建社会女子,认死理——只有读书才有前途,拼了命的挣钱给海瑞提供最好的学习环境。


海瑞虽然读书方面的觉悟不高,三十六岁才考中举人,而与他同时期的张居正,年仅十七岁就已经是举人,但海瑞却是一个有孝心的儿子。


海瑞看到母亲辛辛苦苦只为他的前途,所以每天不是读书,就是在读书的路上,就这么一直读到四十多岁,眼看考进士已经无望,才定下心来到吏部去报告,找个官当。



海瑞的母亲作为一个母亲,为了儿子的前途,拼尽全力努力挣钱,这是对的。但是海瑞的母亲在教育海瑞的时候,忘记了一点,那就是长时间与书本打交道的海瑞,脑袋肯定多多少少都会有那么点死板。


后来事实证明,海瑞的脑袋不是有一点死板,而是特别的死板,在他的观念里,没有“能变则通”这种道理,要么是黑的,要么是白的,要么是善的,要么是恶的。


嘉靖三十七年,海端迎来自己人生当中第一个有品的官——淳安知县,虽然官小,只是个七品,但是海瑞却用事实证明,只要胆子够大,无论官有多小都能够惹到大人物。


负责安排抵御倭寇工作的胡宗宪胡总督有一个儿子叫胡衙内,平日里比较喜欢旅游,仗着父亲是总督,到处白吃白喝,情况允许的话,再捞一点好处。


有一天,胡衙内到海端的地盘淳安县旅游,跟往常一样,胡衙内玩腻了就到当地的招待所坐了起来。招待所里的工作人员知道这是胡总督的儿子,连忙跑去跟海端商讨胡衙内的饭该怎么样做。海端直接来一句:“别人怎么样,他就怎么样!”工作人员以为是听错,连续问几遍,得到的答案还是别人怎么样,他就怎么样。


招待所的厨师战战兢兢的将饭菜做好,服务员颤颤巍巍的将饭菜端到胡衙内的面前。胡衙内看到酸菜、萝卜、豆腐,当时就将桌子掀了,你当我是兔子吗?命令手下将工作人员吊起来打。


场面失控的消息很快就传到海端的耳中,海瑞带了一大堆的衙役冲到招待所,对着胡衙内就是一顿暴打。


就这样,这位平日里作威作福的胡公子,像斗败的公鸡一样回到家中。顺带提一嘴,胡衙内当时身上有几千两银子,但这几千两银子被海瑞抢走了,海瑞并不是将这几千两银子纳入私人的腰包,而是充公。


胡宗宪知道海瑞打了他儿子,没有教训海端,反而狠狠的教训了一顿他的儿子。堂堂二品官员的儿子被一位七品知县暴打,这种消息无论放在任何时候都是惊爆性的。很快,消息就传到了朝廷,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这个人就是吏部侍郎朱衡,朱衡特别欣赏海端的这股干劲。


吏部是六部之首,官员升迁全是吏部说了算(管考核),因此吏部的老大,也就是吏部尚书,有一个别称叫做“天官”。不是被逼急眼,一般情况下绝对不会有人敢对吏部的工作人员动手动脚。吏部尚书在吏部里是老大,而吏部侍郎在吏部里则是老二,在朝廷里也说得上话。


海瑞在朱衡的提拔下,从七品的知县升为六品的主事。主事虽然是六品,但得记住一点,那就是主事是京官,在京城办公。



海瑞在地方上是七品官就敢硬刚二品官,像海瑞这样的人,到了京城,不出意外的话绝对会死无葬身之地,事实证明他差点就死无葬身之地。


当时的皇帝是嘉靖,嘉靖追求的不是国泰民安,而是长生不老,因此整天躲在宫中修仙,不是炼丹,就是神神叨叨,几十年不上朝,朝政基本上都交由严嵩打理,而严嵩又是个奸臣,整天贪污受贿,安插党羽,排除异己,朝廷乌烟瘴气也就算了,天下也乌烟瘴气,从地方官到京城几乎人人都贪。


海端不弹劾严嵩,不是他胆小,是因为他明白真正致使国家这个样子的不是严嵩(严嵩在不久前已经落马),而是嘉靖。因此海瑞上书怒批嘉靖,将嘉靖批的一无是处,将民间所有的矛盾都指向嘉靖。


海瑞在上这道奏折之前,已经将家人遣散,买了一口薄棺材,很明显是死谏。



海瑞这道奏折造成满朝轰动,谁都没有想到竟然会有这么不要命的人。很快,海瑞就被打入监狱。就在海瑞以为他即将归西的时候,有一个人出来拯救了他,这个人就是当时的首辅徐阶。


徐阶跟嘉靖说:“海瑞这个人就是个死板的人,杀了他根本没用,他在上奏折之前就已经准备好了棺材,就是等着你杀他。你如果一旦把他杀了,他就能够以劝谏为名流芳千古,千万不要成全他。”


嘉靖一听,的确是这么个道理,渐渐的也就再也没有提起过海瑞,海瑞也得以在监狱里休养生息。



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嘉靖驾崩,海瑞的好日子来了,因为随着严嵩的倒台,朝廷上新增了不少的正义之士。像海瑞这种为行人臣之道,而不要命的人,自然而然成了这些人的偶像。海瑞重新步入朝廷,在徐阶党羽的帮助下,一路高歌猛进,得到了一个最肥的差事——应天巡抚。


成为应天巡抚的海瑞做了一件让所有人膛目结舌的事,那就是清算他的恩人徐阶。


应天是当时天下最富庶的一块地。应天所指的并不是某一个地方,而是多个地方,在这多个地方中有上海、苏州、松江,从这三个地名就可以知道应天巡抚这个官要是使劲捞油水的话,一次就足以子孙三代不愁吃喝。


徐阶是应天一带最大的地主(此时徐阶已经退休),他的儿子在当地仗着父亲是首辅,霸占了一大堆的田地。到应天当巡抚的海瑞一眼就看中了徐阶家的田地,要求徐阶退一半的田地出来。徐阶一开始不肯,但是后来见海瑞的态度强硬,也就答应了。



令徐阶没有想到的是,海瑞竟然要求他将全部的田地都退出来,这已经触及到了他的底线。我拼死拼活一辈子,斗倒大奸臣严嵩,也当了几年首辅,对于国家来说我是有功的,你现如今竟然想要我将所有的田地全部吐出来,觉得有可能吗?


要是换一般人,见徐阶的态度这样也就算了,顺便到徐阶的家里喝杯茶,跟徐阶道歉,毕竟徐阶是恩人。但是海瑞他偏偏不是一般人,他打定主意死磕徐阶。估计这时的徐阶整天在家里怨声载道吧,自己当初怎么救了这么一个死板的人。徐阶在朝中的政敌高拱看准时机,弹劾徐阶教子无方,事情越闹越大,最终徐阶的两个儿子被捉充军,而田地则全部被收。


面对海瑞这种非黑即白,非白即黑,又不要命的人,是个人都不敢重用他,除非是那种底子特别干净的人,很明显张居正不是。



张居正丈量全国田地,加强税收;改变税制,统一收钱,减少老百姓被官府坑害的情况;制定考成法,将懒政的人踢出朝廷,踢出官府。张居正的所作所为,促使原本亏空的国库变得十分充盈,可支十余年,一手打造“万历中兴”。


张居正乍一看是一个好官,可事实上张居正在当时的人看来,却并非是一个好官,因为他对于权力的欲望不是一般的大,当时满朝上下可以说是张居正一人说了算,就连平日里负责督查别人,监督别人的御史、给事中,吏部也得看张居正的脸色。


如果说张居正仅此的话,那么他是敢重用海瑞的,因为他虽然霸权,但是却做了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百姓的事。致使张居正不敢重用海瑞的原因是,他的私生活太奢靡,而且他本人也贪污受贿。



别人出门坐的轿子都是单间,而张居正坐的轿子五十平方米,有客厅,有卫生间,有卧室,有阳台,抬着顶轿子的人总共三十二个。这顶轿子不是偶尔才用,而是天天都用,只要一出门,坐的都是这顶轿子。如果说海端在京城看到张居正坐着这么个大轿车出门,那不得上奏折把张居正给骂死。


张居正的个人私生活非常的混乱,混乱到了什么地步呢?他已经五十多岁的人了,府里还有一大堆二十多岁的小妾,甚至还有二十岁不到的小妾,总的来说就是美女一大堆,而张居正天天与这些美女混在一起。要知道海端活了一辈子,也就只娶了几个妻子。


张居正吃的东西顿顿都是山珍海味,而且这些山珍海味还不用他自己买,有人给他买。就比如戚继光每次一到京城都会给张居正拉几车甚至十几车的山珍海味,在这些车当中还有大量白花花的银子。这一幕如果被海端看到,海端估计能当即上前将这些东西扣押下来。


海瑞虽然是一把锋利的刀子,但是这把锋利的刀子不受控制,容易变成一团烈火,稍微不注意这团烈火就会将自己烧死。张居正是个无比精明的人,他不可能不懂这个道理,也因此张居正不可能重用海端。



结语


仔细看张居正在位期间重用的人,基本上每一个人的底子都不怎么干净,戚继光、李成梁、王崇古、殷正茂、曾养吾、方逢时,清一色的大贪官。特别是殷正茂,别人都是躲着贪,而他直接明着贪,贪到人尽皆知。如果说张居正重用海瑞,那海瑞还不得一锅把他端了。

点赞3、果洛藏族自治州 网友:牛叉天尊

海瑞品格高,但不务实。

不务实者执政,做个县令还可以,若掌握国家大权。只有两种结果:一是一事无成,二是误国误民。

而张居正不但是个有才能之人,更是务实之人。

所以,张居正可以用海瑞,但不会重用海瑞。

点赞4、梧州市 网友:死ㄕ℡

明王朝经过了200多年的风风雨雨,到了嘉靖时期已经走向飘摇。紫禁城内青烟缭绕,朝廷之上严嵩父子霸权枉法。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寒门出身的张居正被推上了历史舞台。他凭借着自己非凡的政治才华和魄力,力挽狂澜,将奄奄一息的明王朝又重新焕发生机。

海瑞,明代杰出的地主阶级改革家和实干家,在明朝日趋走向衰落之时,他摧折权贵、惩治腐败、保护平民利益,力求发展农业生产、试图改革政治体制、重视教育事业,为大明朝的封建统治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居正有句名言:

世不患无才,患无用之之道。

意思是说,这世上从来不愁没有人才,而人才在于用人是否得当。

那么问题来了,好官张居正为什么不重用好人海瑞?

海瑞的人生观和治国思想

海瑞,字汝贤,号刚峰。祖籍福建,1514年出生于广东琼山县(今海南省海口市)一户官宦人家,父亲曾任福建省,松溪知县。海瑞4岁时父亲就离世了,是母亲把他抚养成人的。

1549年海瑞参加乡试时就上书的《平黎策》,文中提出对少数民族应采取较为缓和的政策“以靖乡土”。受到了考官赏识而中举。

海瑞初入仕途任福建南平教渝,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历任州判官、户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宝丞、两京左右通政、右佥都御史等职。

他因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贿,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而被誉为“海青天”、“南包公”。

一、惩治腐败,洁人思想

海瑞的一生是充满斗志的一生,他敢为天下之先反对贪黩,洁人洁己为官清廉。

海瑞先后事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处于明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主事期间,极力主张惩治腐败,整顿吏治,整肃纪纲。

嘉靖皇帝朱厚熜迷信道教,常年斋醮,重用道士求长生不死,宠用贪官严嵩。隆庆皇帝朱载垕庸碌无为,政潮迭起,各种社会矛盾激烈。万历皇帝朱翊钧,年纪轻轻的便大修寿宫。

面对明王朝皇帝的昏庸,政治的腐败,经济的凋敝,社会的动荡状况。海瑞官虽然很小,但他严惩了原兵部尚书张鏊的侄子张魁、张豹。遏止了盐都御史鄢懋卿的贪婪妄为,惩治都征史胡宗宪的儿子。

海瑞任户部主事时,发现嘉靖帝长期不理朝政,整天关在深宫敬神弄鬼,他直言上疏,对皇帝批评道:

陛下则锐精未久,妄念牵之而去,反刚明之质而误用之。至谓遐举可得,一意修真,竭民脂膏,滥兴土木,二十余年不视朝……吏贪官横,民不聊生,水旱无时,盗贼滋炽,陛下试思今日天下,为何如乎?

《直言天下第一事疏》

这个奏书言辞激烈,忠心耿直。嘉靖帝读过之后非常感动地说:海瑞这个人,其忠心可与比干相匹比,可我不是商纣王。他不应该这样骂我呀。

然,嘉靖帝为了维护他皇帝的九五至尊,还是将海瑞抓捕入狱,判处死刑。不过还没有等到执行时,嘉靖帝就死了。海瑞获赦出狱官复原职。

二、拯救危局,关注民生

明中后期,皇帝荒淫,宦官奸佞横行。王朝内部矛盾重重,内阁分争,贿赂公行。军备废弛,民族矛盾尖锐,国家财政空虚,土地兼并严重,社会动荡不安。

放眼这种状况,海瑞写下:“春耕勤力望秋收,得遇年丰减却愁。”的诗句。在他任地方官员时,他就认识到了农业经济始终国家经济的基础。因此,他鼓励百姓积极从事农业生产。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农业生产。

比如,政府统一分配荒地给没有土地的农民,并借贷耕生和种子给百姓。并颁发《督抚条约》,下令禁止一切不必要的摊派和浪费。强制曾任内阁首辅徐阶退还其巧取豪夺侵占田地的一半。

如此,有效地制止了当时愈演愈烈的土地兼并之风。从而加强了民族团结,使其治理的地方百姓安居乐业。

他的这种民生情怀,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良吏。

三、勤学克己,重视教育

海瑞认为人生要按照圣人的教导来要求自己,认为人穷不羞愧,品德不好才是污点。

海瑞40岁时,任福建省延平府南县教谕,就著有《严师教戒》和《训诸子说》,以劝导人们要学习古之圣贤。

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都士地,不当屈。”

《明史》

有一天,御史到学宫视察,学宫里的人见到上司,一个个都跪在地下拜见,唯独海瑞“长揖”,拒绝在明伦堂向上官下跪。

理由是,这里不是官场而是学校,不应该行跪接礼。在发展教育事业方面,做出了突出的建树。

张居正的用人之道

张居正是明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他所主导的万历新政成绩斐然。

总结其改革之所以成功原因,除其非凡的政治智慧外,知人善任,选贤用能当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张居正用人有五个基本原则。

一、重用循吏,慎用清流

张居正用人,打破了君子与小人的界限。“毋徒眩于虚名”,即选用人才不只听虚名,重在实绩。

其核心点就是重用循吏,即脑子一根筋,只想把事情做好,把结果放在第一位,而不会有道德上的约束。清流则是把道德放在第一位,说得多,办成事少。

二、用人不拘一格

张居正是个讲求实际的人,在用人方面,始终以才能为主,不拘一格。

他认为用人当然要考虑资格,但不可一味地拘泥于资格。对于人才应该避其所短,用其所长,这样年轻有为的人才才有用武之地,天下的人才将取之不尽。

三、人尽其才,才职相称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

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

意思是说,在选用人才时,要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加以任用。

张居正认为用人要“审之于始,务求相应。”

四、不以个人好恶任人

张居正主张,赏罚公道,用舍明当,不以个人私意左右用舍。

张居正有一同年叫汪伯昆安徽人。张居正当了首辅后,把他调到北京任兵部左侍郎。汪伯昆上任的第一个任务,巡视整个西北的军事设施。

汪伯昆到了后,首先不是听取汇报,而是和当地的文人及戚继光吟诗作赋。张居正得知这个情况后,批了八个字:“芝兰当道,不得不除。”长错地方的兰花草就得铲除,于是,汪伯昆被免官。

五、检查与考核相结合

张居正在选用人才时,坚持以功实为准。为了全面考察每一个官员,他精心制作了一套绩效考核方案,即著名的考成法。

当时用人讲究资格,举人、监生是不被重视的。如果以举人、监生的身份担任教官,仕途非常渺茫。因此,举人、监生宁愿老死科场,也不愿当教官。

鉴于这种情状,张居正要求各省巡按、提学定期推荐优秀教官参加吏部和翰林院的考试。考试成绩优异者给予奖励。实行三途并用,从而提高教官的积极性。

总结

通过以上描述,我们就可以从张居正重用戚继光,而不重用海瑞看出他重循人才观的端倪。海瑞在当时已经成了清官形象的符号。

他曾抬着棺材向嘉靖帝上万言书而名噪一时。海瑞任江南应天府巡抚的两年间,结果当地赋税比原来减少了三分之二。他自己清廉,不坐八抬大轿,骑驴上班,他手下的人也得骑驴上班不敢坐轿子。

因此,他的同僚们都想尽办法调走,他这种行事过于理想化,而缺乏实际行政管理的行为,在工作中处处碰壁。正如张居正所说,好人不一定是好官。

他的好官标准应该是,既让朝廷放心,又让苍生有福。

海瑞为官有原则,但不懂得灵活变通。有政德而无政绩,这才是张居正不用他的根本原因。还有别一个原因,海瑞的清名很高,如果起用海瑞,就得给予他更高的官,才能彰显重用人才,而这恰恰就是张居正的痛点。痛什么呢?

  1. 海瑞为官清廉刚正,用他来做为官员的榜样,虽然不能让官员们都向他学习,但大致能够起到公道自在人心的作用,不至于失去起码的是非标准。
  2. 可以用他道德伦理为标本,来装饰大明朝的门面。看!我大明王朝也有刚正不阿、廉洁奉公的好高官。

正因如此,才使得张居正左右为难。

在张居正看来,海瑞手中的权力越大,他所坚持原则的那一套做法,对朝政的破坏力就越强。所以他思考了很久,最后还是决定不能重用海瑞。

点赞5、南宁市 网友:靠这都行

张居正为什么不重用海瑞?张居正秉政期间为推行“一鞭法”改革和清丈土地时曾短暂委任过海瑞官职,但哪不是重用,而是利用。海瑞这样一个耿直、狷介,廉洁奉公,严以律己的好官为何不为张居正重用呢?

第一,执政理念不同。海瑞饱读诗书,儒家思想和圣贤教诲既是其信仰也是行动准则,骂皇帝、告同僚,不避利害、为民请命就是其思想的真实表现。而张居正虽是科甲出身,但其理念和行为是完全继承了浙东学派经世致用传统的官僚。

第二,看待问题的标准不同。张居正作为首辅,在要处理国政和人际关系时必须务实包容、兼收并蓄,必须容人、容错。而熟读经书的饱学之士,有儒家风范、堂堂正正的君子海瑞,评判事物的标准是礼和善恶,而不是利害和效果。为什么古代读书人就能当法官判案?原因就是因为学过礼,懂善恶。

人人都有做海瑞的资质和自由,但历史上只有一个海瑞。除了要严格要求自己,具有自我牺牲精神外,应该还有一个重要因素“环境”。海瑞的际遇就是明证。


点赞6、安庆市 网友:慕容。

海瑞当年扛着棺材向嘉靖上书《治安疏》惹毛了皇帝,被抓捕关押判了死刑,还是首辅徐阶先后看机会劝诫嘉靖不要加害海瑞。穆宗继位后,海瑞得以平反,升任大理寺右寺丞,其中都有首辅徐阶从中斡旋的功劳。

但在隆庆年间,海瑞任应天巡抚,发现当地豪强土地兼并严重,就逼令侵夺民田的官绅之家退田。而任区内占地最大的土豪恰巧就是退休的首辅徐阶,海瑞丝毫没有照顾情面,一视同仁责成徐阶退田半数以上。

徐阶是张居正的老前辈,张居正在内阁还是小字辈的时候,这些事情他都看在眼里。张居正的前任高拱也不待见海瑞,海瑞在官场被弹劾离开应天府巡抚职位时,还在背后踹了海瑞一脚,撤了他的官。海瑞面对报复无可奈何,就此告病还乡。

张居正和前辈们顷扎是为了权力,但他们的遭遇和做派,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张居正是权臣但也绝对不是清官,即使朝中有人多次替海瑞复出呐喊,他也充耳不闻,不予理睬。道理很简单,张居正不仅仅经常河边走,从头到尾也湿透了鞋,谁愿意再起用一个刺头时不时地来弹劾一下自己呢。

把海瑞放外做官那更不可以,张居正的新政和他的“一条鞭法”都要得到广大士绅官僚的支持。海瑞在应天府,知苏州府的时候富人乡绅唯恐避之不及,官僚们消极怠工,富户们惹不起总躲得起迁移别处。

这样会造成当地经济不活跃,按现在的话讲就是GDP会严重缩水。海瑞个人是实现了道德名望,但再怎样风生水起,别忘了稳定压倒一切。海瑞偏袒的农民和穷人只是当时社会阶层的一部分,保持社会各方利益维持财赋税收,才是地方官的首要任务。

如果重用海瑞,他在官场惹下的麻烦,甚至影响地方赋税,闹到最后非但不利于张居正的新政,还会让反对新政的人找到借口。张居正一想到让海瑞任职会带来的后果,那头就摇地像拨浪鼓似的。

给海瑞一个不管事的官,会引起清流们诋毁自己,给海瑞一个有实权的官,又可能坏了自己下的一盘棋,与其两难,索性把海瑞高高地搁在那里,尽管让人膜拜好了。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