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朱元璋在大战陈友谅时,蒙元政府在干什么?为什么不乘机出兵灭了起义军呢?

提问时间:2023-07-05 12:02关键词:朱元璋,陈友谅,陈友,朱元

朱元璋在大战陈友谅时,蒙元政府在干什么?为什么不乘机出兵灭了起义军呢?

点赞1、呼伦贝尔市 网友:笑容尽收

元朝当时也在打内战。

元朝末年和汉末三国的形势很像。红巾军类似于黄巾军;镇压红巾军的诸路元军类似于镇压黄巾军的汉末群雄;元顺帝类似于汉献帝;大元朝廷类似于东汉朝廷。就连军阀之间相互攻杀,拥兵自重要挟朝廷的模式也是一摸一样。

当时的北方诸路拥护元朝的军阀,大致分为两个集团:一是占据今河南大部、山西南部的军阀扩廓帖木儿(也就是王保保);二是占据河北、山西北部的军阀孛罗帖木儿。

这两派人马都拥护元朝,都镇压红巾军,但是两派人马拥护的对象不同。王保保拥护高丽人奇皇后和太子爱猷识理答腊,他就是所谓的后党;孛罗帖木儿拥护元顺帝妥懽帖睦尔,他就是所谓的帝党。

元顺帝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当陈友谅亲率大军六十万,船载家属百官,尽发精锐与朱元璋会战于鄱阳湖时。王保保和孛罗帖木儿也爆发了大混战。

混战的起因是这样的。当时以奇皇后为首的后党逼顺帝退位,拥护元顺帝的军阀孛罗帖木儿表示反对。于是后党联络支持自己的王保保讨伐,由此引发了元廷的内讧。

值得一提的是,元廷内讧的时候,朱元璋和陈友谅还没有正式开战。不管是朱元璋还是陈友谅,都是在确定元廷内讧后,才放下心来跟对方开战的。



等到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后,元廷方面的内讧也基本快结束了。结果是王保保击败了孛罗帖木儿,元顺帝认为孛罗帖木儿成了众矢之地,没有利用价值了,便派刺客杀了他。然后封王保保为右丞相,瓦解他和奇皇后的同盟关系。(孛罗帖木儿也不是啥好鸟,顺帝对他恨之入骨。就跟汉献帝恨曹操的心情一样。他兵败没利用价值了,元顺帝便派人宰了他)

王保保收了元顺帝的好处,就没有按奇皇后意思逼顺帝退位。之后,他带着元顺帝的旨意回到河南,以河南王的身份坐镇开封,预备肃清江淮一带的红巾军。

此时,朱元璋正在与张士诚对峙。要是王保保趁机插上一脚,不说灭了朱元璋吧,最起码也能让朱元璋很难受,让他不可能那么毫无顾忌的灭了张士诚。

但是,任凭别人怎么劝他,王保保就是故意不出兵。因为当时王保保有自己的打算,他想趁机把陕西给吞并了。

当时的陕西是汉人拥元军阀李思齐、张良弼等人的地盘,王保保一直想吞并他们,就以顺帝的名义调他们南征朱元璋,然后等他们被调离后,趁机攻占陕甘。

李思齐、张良弼等人也不傻,王保保这一招调虎离山之计,目的性太明显。于是关中那帮军阀也不甘示弱,他们在西安会盟,共推李思齐为关中诸路元军盟主,打算汇集陕甘元军东出潼关跟王保保开战。



眼瞅元军内部又要火拼,当时围攻张士诚的朱元璋都要笑死了。天赐良机,他要是不能问鼎中原,都对不起老天爷啊!

远在大都的元顺帝见到朱元璋基本上要平灭张士诚,大有统一江南之势,心里对王保保非常痛恨。他下诏给王保保,让他赶紧停止和李思齐的内斗。尽快率军南下,绝不能让朱元璋起势。但王保保不鸟顺帝,就是想要灭了关中诸路不服他的元军。

1367年10月9日,张士诚兵败被杀,江南富庶之地尽归朱元璋所有。

同年同月,元顺帝下诏,免王保保太傅,左丞相之职,让他滚蛋。王保保接诏后,辞职不干了,率军退居山西,把山西境内不服他的元朝官吏杀了个精光。开始明目张胆的在山西搞割据,拥兵自重。

元顺帝听闻王保保反抗朝廷,便给李思齐等人下旨,让他们会同各路元军共同调讨伐王保保这个乱臣贼子。

过了两个月,就是1368年了。懂点历史的人都知道,大明在这一年建立。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继位,发布了讨元檄文,命徐达、常遇春北伐大都,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明军20万精锐悉数北上,按道理来说,元朝方面应该摒弃前嫌,共同抗明才是。但元朝命中该绝,徐达大军都杀到了黄河边上,元廷内部依然在内讧。

1368年闰七月,明军渡过黄河,兵峰直指元大都。元顺帝惊恐万分,急忙下诏恢复王保保的一切官爵职务,命其统领天下兵马,火速到大都勤王。但是王保保接旨后,却依然愤恨元顺帝,故意不救,坐观成败。

当时就连李思齐那帮人都看不下去了,主动派人跟王保保讲和,希望共同抗明。但是王保保依然不理会。直到当时八月二日徐达大军攻入大都,元顺帝北逃上都,元朝灭亡之后,他才慢吞吞的发兵救援。

某种意义上讲,元朝之亡,其实就亡在了军阀内斗上面。



总的来说。

朱元璋与陈友谅决战于鄱阳湖时,蒙元政府当时在打内战。

朱元璋与张士诚激战于苏州城时,蒙元政府当时在打内战。

朱元璋派遣汤和逼方国珍归顺时,蒙元政府当时在打内战。

朱元璋派遣徐达、常遇春北伐时,蒙元政府当时在打内战。

当大明的北伐大军拿下大都城后,蒙元政府当时倒是没打内战了。但元军各派势力依然相互敌视,互不相救。我个人觉得,如果明军再推迟一两年北伐,元廷那帮军阀斗着斗着,都不用等明朝打,军阀们自己就能把元朝斗没了。

点赞2、邳州市 网友:蓝色激浪

当朱元璋、陈友谅们在南方打得轰轰烈烈时,北方的蒙元朝廷比朱元璋们更忙。

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解释了什么叫做“永无止尽的战争”。

西北诸王的“灵魂拷问”

1360年,陈友谅东下,陈友谅与朱元璋的争战开始了。

正在调兵遣将,准备镇压起义军的元顺帝,却收到了一则“灵魂拷问”。

原来,窝阔台后王阿鲁辉帖木儿认为“国事已不可为”,不愿再南下讨伐起义军,遂屯兵数万,拉上西北诸王,一起拷问元顺帝:祖宗把天下交到你手中,你怎么丢掉了半壁江山呢?还是把玉玺给我吧,我来搞定一切!

元顺帝也不客气:天命在我这里,你要来就来咯。

于是,元顺帝调原本要南下镇压起义军的10万军北征。

一番作战后,反王伏诛,漠北平定。

这下能专心南下了吗?

不能。

漠北的事情告一段落,中原的事情又闹起来了。

中原:双雄开干

元顺帝很快发现:中原两股势力即将爆发公开战争了。

在镇压红巾军过程中,朝廷召集地方富豪招募“义兵”,与农民军开战。

在徐州、高邮之战后,朝廷兵力损失较大,更加倚重这些“义兵”了。

这些“义兵”,也就从此成了拥护朝廷的军阀。

经过连续征战,中原形成了两股势力最大的军阀:察罕帖木儿军、答失八都鲁军。

其中,答失八都鲁是四川行省参知政事,军中虽有不少“义兵”,但仍然属于官军系统,地位比其他军阀高。

然而,在征战中,尽管答失八都鲁也很努力,但总是比察罕帖木儿差一点,无论是战功还是实力,都渐渐落到了后面。

结果,答失八都鲁遭到朝廷谴责,忧愤而死,其子孛罗帖木儿继承其军,心中愤愤不平。

1360年,正当察罕帖木儿“日修车船,缮兵甲,务农积谷,训练士卒”准备南下扫荡起义军时,得到消息:孛罗帖木儿准备趁机从后面袭击他的晋、冀之地。

察罕帖木儿或许不想内讧,汇报给了顺帝。

顺帝急忙做出协调,划分各自势力范围,要求各方不得逾越。

都听你的,还是军阀吗?孛罗帖木儿不听,发兵准备进攻太原,察罕帖木儿急忙调兵应战。

顺帝连番调停,不得要领,知道孛罗帖木儿不听自己的,遂下诏要求察罕帖木儿让步:你把冀宁(今太原)给他得了,别打了。

孛罗帖木儿大喜,立刻抵达冀宁。

双方激战,孛罗帖木儿占不到便宜,遂响应顺帝号召,退兵,察罕帖木儿攻了对方几次后,也不死追,回头去山东讨伐起义军了。

内战告一段落。

可是,更大的混战即将到来!

大混战

察罕帖木儿进军山东后,孛罗帖木儿趁机攻占延安,准备攻打陕西。

当时,陕西境内,有两股实力:李思齐、张良弼。李思齐当年是与察罕帖木儿一起起兵的,支持察罕,张良弼当时也受察罕节制。

李思齐、张良弼,都是当时比较能打的军队,被朱元璋称为“百战之余”,原本是可以给起义军带来巨大压力的军队。

可是,他们却被卷入了内战。

不久,张良弼倒向孛罗帖木儿,联合孛罗,与李思齐大战。

整个陕西,陷入混战。

随后,察罕帖木儿遇刺身亡,众将推其养子王保保为帅,令其继续镇压山东地区的起义军。

当王保保在山东激战正酣时,孛罗帖木儿攻入河北,攻占了真定等处。

王保保是个人物,一开始没理会孛罗帖木儿,专心平定山东全境,然后回军进攻孛罗。

一番激战后,王保保、李思齐联军击败了孛罗、张良弼联军,孛罗势力大衰,远远弱于王保保了。

内战是不是差不多了?

还早着呢!

情况随即变得更复杂了。

宫廷斗争卷入军阀纷争

原本,孛罗和王保保之间的矛盾,朝廷劝得到就劝,劝不到也看着,没有掺和进去。

可是,朝廷内,顺帝和太子的矛盾,很快使情况变得复杂了。

当初,王保保去京师贡粮时,被太子拉拢,成了太子的人,顺帝见此,态度也由中立转为支持孛罗。

孛罗失败,正是墙倒众人推之时,太子、丞相遂施加压力,要求顺帝解除孛罗兵权。

顺帝无奈,只得就范。

孛罗这下豁然开朗:打王保保打不过,打太子还打不过吗?遂表示:解除我兵权是右丞相等奸人所为,不是天子的意思!

于是,孛罗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攻入居庸关,击败太子后,进入大都。

顺帝大喜,封孛罗为右丞相,“节制天下兵马”,并下诏:孛罗、王保保是我的左膀右臂,不要再打了!

顺帝的本意,就是宣布以排挤出太子势力而结束内战。

对王保保来说,虽然不情不愿,但孛罗在大都呀!举兵去大都事情还挺大,也不好办,是有可能停止内战的。

太子不干!

太子调岭北、甘肃、辽阳、陕西四省的军队,与王保保会和,一起进攻孛罗。

孛罗本就打不过王保保,现在又加上太子军,更难以抵挡了,派出去的军队多投降了。

顺帝担心:如果太子、王保保一起攻入大都,是不是他自己也会被顺手端了?便派人刺杀了孛罗,召太子回京。

随即,朝廷以王保保挂帅,消灭、吞并了孛罗的势力。而原本倒向孛罗的张良弼也麻溜接受了王保保节制。

孛罗都被消灭了,这下内战可以结束了吗?

新一季又开始了!

没有尽头的战争

王保保接受朝廷命令,回到河南,节制李思齐、张良弼等军,准备平定南方叛乱。

当时是1366年二月,朱元璋已经消灭了陈友谅,但正与张世诚激战正酣。

张世诚、方国珍,都是臣服于元帝的,因此,如果此时王保保南下,够朱元璋喝一壶的。

然而,还没出发,内乱又开始了。

李思齐,当初是和察罕帖木儿一起起兵的,按理是王保保叔叔辈,又自觉得自己实力、才能都很强,受不了王保保呼来喝去的指令。

张良弼,原本就倾向于孛罗,跟王保保不对付,也不愿受其节制。

于是,李思齐、张良弼,两位不久前还大打出手的对手结盟,一起反抗王保保。

王保保只好调兵遣将,准备讨伐李思齐、张良弼。

以王保保的实力、才能,其实平定李思齐、张良弼把握也是比较大的。

可是···事情比他想象的要复杂!

他依赖的两位大将:关保、貊高也背叛了他!

这是太子搞的鬼!

当初,王保保击败孛罗,护送太子入大都时,皇后曾要求他逼顺帝让位给太子,被他拒绝了。

从此,皇后、太子与王保保失合。

于是,在太子的拉拢、支持下,关保、貊高决心脱离王保保,独立发展!

不久,关保、貊高上书,列举王保保罪状,表示要讨伐王保保。

如此,几大新老军阀联合起来,讨伐王保保,这是一场看不到尽头的内战呀!

坚持到最后的内战

元顺帝也早看王保保不顺眼,遂下诏,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并设立大抚军院,剥夺了王保保节制天下兵马的权力。

王保保当然不干!拥军拒命。

于是,元顺帝遂集结起新旧军阀,一起讨伐王保保。

王保保势弱,只好退兵到了山西临汾。

此时,徐达、常遇春的北伐已经开始了。

李思齐、张良弼知道不好,不打了,驻屯潼关,防备明军。

其他军队可不讲究,继续围攻王保保。

李思齐、张良弼两军退出,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王保保组织反击,擒杀了关保、貊高,赢得胜利。

顺帝这才决心不打了,下令罢大抚军院,恢复王保保的职务,准备抗击明军。

此时,正是1368年七月。

当月月底,顺帝、太子放弃大都,北逃···

蒙元,算是把内战一直坚持到了最后一刻!

必然

朱元璋们在南方大打出手时,蒙元朝廷在北方打得更热闹。

这其实并非偶然。

整个元代的军政都是比较混乱的。

早在元灭宋以前,就有人指出:本朝最偏重者,是军政;本朝代最纷乱者,也是军政。

元代的皇位继承制度既不完全是中原常见的嫡长子继承制,也不再是草原的“幼子守灶”,十分混乱。

因此,世祖朝以后,几乎每次皇位更迭都会引起争执、火并,血雨腥风。

同时,留守草原的西北诸王与朝廷之间,彼此也各有势力,上都、大都的“两都之战”也曾上演。

而在内地,地方行省官员军、政兼职,权力极重,早在元代中期,就时有地方叛乱发生。

在红巾起义爆发后,以“义兵”武装起来的军阀,就更是名副其实的军阀了。

因此,西北与朝廷的矛盾、太子与皇帝之间的矛盾、军阀与朝廷之间的矛盾、军阀之间的矛盾,彼此掺和在一起,此起彼伏,无休无止。

可以说,如果不是朱元璋北伐,内战肯定还会无休止的打下去!


从蒙元内战的规模、用兵水平来看,蒙元的实力依然很强,而且,彼此之间的矛盾虽不可调和但又具备暂时联合的可能性。

如果朱元璋不能洞悉其中要害,用兵方略出现问题,要将元人逐出中原,绝非易事。

因此,蒙元的迅速灭亡,既是咎由自取,也与朱元璋杰出的战略能力分不开。

点赞3、塔城地区 网友:锁定温柔

元末政权当时正在走下坡路,政权内部分裂了成了两派,一派是孛罗帖木儿的“保皇派”,一派是扩廓帖木儿(即王保保)的“太子党”。而且蒙元视刘福通,韩林儿的“红巾军”为大敌,因为刘福林的军队曾经“声势浩大”的三路进攻北方蒙元政权,毛贵还一度进攻大都。正是在这两个背景下,使朱元璋和陈友谅的大决战,并没有受到元军干扰。

(红巾军进攻路线)

当时,朱元璋和陈友谅在潘阳湖决战时,已经是至正二十三年了。当时声势浩大的刘福通被元军的孛罗帖木儿和察罕帖木儿打败,又被投靠元廷的张士诚进攻,朱元璋于是派大军增援,救出小明王,刘福通战死。虽然,在红巾军里名义上还是小明王领导,其实他已经失去军事资本了。此时,陈友谅趁机攻打朱元璋,于是酿成了一场“大决战”。其实,早在之前,朱元璋的发展中,已经和陈友谅,张士诚发生了几场战争,当时元朝政权在平北方刘福通“红巾军”叛乱,无暇顾及。

(韩山童,刘福通的“红巾起义”)

那么刘福通死后,元朝政权又在做什么呢?这时,元廷因为压力较为缓解,内部的矛盾开始“大爆发”。内乱的根源在于元顺帝杀了脱脱丞相后,宠信哈麻,修炼什么“男女双修术”,把朝政扔给皇太子爱酋识理达腊。结果皇后和太子的野心开始大了起来,想让元顺帝让位。元顺帝知道后,一万个不愿意,于是有了矛盾。在元军前线的两位大将,一个孛罗帖木儿,支持元顺帝,另外一个王保保,支持皇太子。还有陕西的军阀张良弼和李思齐也因为内乱不和,于是,元军开始了互相攻伐,自我消耗。元廷甚至一度分裂为两个朝廷,直到至正二十八年闰月,元顺帝刺杀孛罗帖木儿,才和太子,王保保和解。而此时,潘阳湖之战也差不多打完了。

(元末割据图)

那么元军在内斗,投靠元廷的张士诚呢?朱元璋在潘阳湖之战中,派徐达回到应天,就是为了看住张士诚的,以免被偷袭,结果张士诚一动也不敢动。

点赞4、克拉玛依市 网友:風の靈

元朝那会儿正忙着自己打自己,哪儿有空搭理朱元璋?


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朱元璋在占据应天(南京)之后,经过权衡当前局势和日后发展方向,决定对占据在金陵上游的陈友谅发动进攻。

而与此同时,陈友谅在看到朱元璋逐渐势大后,也有将其消灭的计划。

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与陈友谅之间的大战,于公元1360年正式爆发,双方在此战中均投入了几乎全部身家,史称“鄱阳湖之战”。

那么,就在朱元璋和陈友谅打得难分难解的同时,元朝朝廷在干什么呢?如果当时元朝出兵,会不会灭掉朱元璋和陈友谅呢?

答案是不会,当时的元朝不仅自顾不暇,并且还忙着内讧,根本腾不出精力来对付朱元璋,而等到随后能抽出手的时候,朱元璋已经不是元朝能吞下的了。

元朝在当时具体都忙什么呢?两个字,内耗。

早在鄱阳湖之战发生的十年前,也就是公元1351年,元朝就已经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海洋之中,各地起义此起彼伏,令当时的元朝焦头烂额。

比如,在公元1351年四月,安徽人刘福通和韩山童在颍州颍上县,号召十万修筑黄河的民工一起发动了起义,那首著名的“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民谣,就是出自韩山童等人之手。

而刘福通、韩山童的起义,也点燃了元末起义的汹涌浪潮。

最开始,由于起义军声势浩大,所过之处,元朝州县的官吏皆是望风而逃,虽说元朝统治者也派了官兵前去剿灭,但这些兵老爷看到起义军势猛,纷纷掉头逃走,以至于大片区域落入了起义军手中。

之后,还是元末最后一位明相脱脱出手,才总算勉强遏制住了起义军的攻势。


但稍微有点成绩后,元顺帝就开始忘乎所以,并且宠信佞臣哈麻,对哈麻的话言听计从,而这也为不久后的混乱埋下了伏笔。

到了公元1354年,私盐贩子张士诚崛起,并很快成为高邮周边最大的一股起义军势力,而在两年后,随着实力的不断增强,张士诚在高邮建国称帝,自称“诚王”,定国号为“大周”。

张士诚的出现,元朝廷自然不能坐视不理,元顺帝命脱脱再次领兵剿灭张士诚,脱脱也确实尽心尽力,一度打的张士诚几乎招架不住。

但就在张士诚快要顶不住的时候,元朝内部却出现了严重的内讧。

什么内讧呢?就在脱脱攻打张士诚之际,被元顺帝极为宠信的佞臣哈麻开始挑拨离间,诬陷脱脱有意图割据为王,三说五说,元顺帝就信了他的话,二话没说就下旨解除了脱脱的兵权。

而脱脱呢,虽说当时他手握百万大军,但奈何”忠君“的思想早已深入骨髓,因此就很听话地交出了兵权,在此之后,其统率的“大军百万,一时四散”。

之所以会出现刚一卸任就大军四散这种情况,其实问题的根源还是在脱脱自己身上。

元朝入主中原后,对汉人的防备之心从来就没有松过,除了将汉人视为低等人之外,各种军机要务也根本不会让汉人参与。

这种思想不仅仅是在朝堂上,在军队中也是如此,军中极少有汉人士兵,为什么?因为元朝根本就不让汉人当兵。

但这么一来,元朝本身的兵力就不足以应付全国的需要,比如在元末起义军四起的时候,没兵可用就成了当时元朝面临的尴尬局面。


怎么办呢?脱脱在当时就想到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利用地主富豪组织的“义兵”来对抗起义军。

什么叫做义兵?很简单,就是当时一些地主富豪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和财产安全,而自发组织的乡勇,说白了就是拿钱请来的护卫武装。

这些人虽说比不上正规士兵,但好歹也比普通人强,脱脱就是看上了这一点,就与那些地主富豪达成协议,双方“同舟共济”,利用这部分力量来对抗起义军。

但俗话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脱脱正是因为太依赖这种力量,因此才会在卸任之后,这些人马上就四散而去。

毕竟这些人是脱脱出面筹来的,如今脱脱都不干了,自然这些人也不会继续干下去。

而这么一闹,给了张士诚以及其他几股起义军势力极大的喘息机会,如果脱脱能继续打下去,说不定就能剿灭大部分起义军,但就是在这关键时刻,元朝廷却来了个“自毁长城”。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朱元璋开始逐渐壮大,成为了一股不可小觑的起义军力量。

而在公元1355年,也就是朱元璋的原老板郭子兴病逝那一年,元顺帝禁不住哈麻的一再挑唆,最终在这年年底将被流放至云南的脱脱杀害。

脱脱一死,元朝基本上就宣告灭亡了一半。

但这还不算完,杀了脱脱后,元顺帝更加“放飞自我”,开始玩儿起了“男女双修”秘术,在宫里广纳女子,甚至还和大臣们来了个“大被同眠”,总之就是要多荒唐有多荒唐。

在此期间,各地起义军蓬勃发展,元朝也日渐无力应付,以至于在公元1358年,元上都被起义军攻陷,元顺帝也只能听之任之。

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依然没耽误元顺帝寻欢作乐,几乎把国库里所有的钱都用到了他享乐上面,史载,当时元顺帝曾亲自动手造了一艘龙舟,这个龙舟长有一百二十余尺,上面雕梁画柱,精美绝伦,并且由各色美女充当水手,为了就是让元顺帝体验在宫里乘船游览的别样乐趣。

仅龙舟一项,据说就耗费了几百万银子之巨。

与此同时,各路起义军则是越发壮大,尤其是朱元璋和陈友谅,两人分别占据了金陵上下游,其中陈友谅当时手中更是拥有水军五十万,大小战舰上千只,大有称王称帝的势头。

但即使是知道陈友谅以及朱元璋等起义军越发势大又如何?当时的元顺帝,想的更多的是如何“玩儿”的更开心点,至于元朝内部,更是乱成了一锅粥,根本就没有精力对付起义军。


首先,在陈友谅和朱元璋的鄱阳湖之战爆发的同年,元朝的“后院”起火了。

前文讲到,元顺帝自打脱脱死后,在“放飞自我”的路上一去不回头,但他放飞自我的同时,元朝的宗室就有人看他越来越不顺眼。

谁呢?这个人叫阿鲁辉帖木儿,是当时元朝镇守漠北的阳翟王。

当时,阿鲁辉帖木儿在漠北的势力极大,手下据说拥有百万之众,而在中原起义军四起的时候,元顺帝曾下诏要求他带兵前来平叛。

不过,阿鲁辉帖木儿在整备兵力后,并没有按诏行事,而是把大军驻扎在了边境。

他要干什么呢?很简单,就是想取代元顺帝,为此,他还特意联合了数个元朝宗室,准备一起发起改朝换代的战争。

而在一切准备就绪后,他派人向元顺帝传信儿,大义凛然地说,祖宗的基业都被你糟蹋成这副德行了,你不退位,更待何时?

“祖宗以天下付汝,汝何故失其太半?盍以国玺授我,我当自为之。”---阿鲁辉帖木儿

而当时的元顺帝,在接到阿鲁辉帖木儿的质问后,倒也十分硬气,直接顶了回去,之后,看元顺帝不愿意退位,阿鲁辉帖木儿也没废话,直接带兵开打。

这场发生在元朝内部的战役,其时间正是公元1360年,也就是朱元璋和陈友谅大战的那一年。

在这种情况下,自家后院起火还没扑灭,元朝哪里顾得上起义军在干什么?即使是知道这是消灭起义军的大好机会,但无奈真的是抽不出手啊。

而这场元朝北部的战争,足足打了一年多才结束,直到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元顺帝下了血本,发兵十万,才总算降服了阿鲁辉帖木儿。

本身兵就不多,又调集了十万去打自家人,起义军只能先放一放了。


其次,元朝的朝堂上和宫廷中,在当时也是纷争不断

脱脱被杀后,元顺帝整日沉溺酒色,而朝政则交给了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打理,这一把权力交出去不要紧,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和其母亲奇皇后就开始有了别样的心思。

他们看元顺帝既然“玩儿”得这么开心,就寻思着不让让他禅位,好能更尽兴地玩。

于是,皇太子等人在密谋后,先是买通元顺帝的宠臣哈麻,让他去做元顺帝的工作,也就是让他同意禅位。

但元顺帝虽说昏庸,可脑子却不傻,在哈麻劝他禅位时,元顺帝大怒,直接将哈麻处死。

看到这个计划失败,奇皇后和皇太子等人没有灰心,他们又联合朝中大臣,先是将反对“内禅”计划的人密谋杀害,之后又和军阀扩廓帖木儿(即王保保)一起向元顺帝施压。

那么,元顺帝就范了吗?当然没有,因为他也有支持他的大臣和军阀。

其中,掌握重兵的中书右丞相孛罗帖木儿,就是支持元顺帝的最大力量之一。

一面是皇太子迫切希望元顺帝禅位,而另一面则是元顺帝死活不愿意,因此,冲突自然就日渐加剧,最终,双方爆发了大混战。

而作为元顺帝一派和皇太子一党手下最具实力的军阀,王保保和孛罗帖木儿自然是这场混战的主角。

而这场混战,一直打到了至正二十三年,最终以孛罗帖木儿攻进大都,赶走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而告终。

但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可并没有死,而是逃到了太原王保保之处,经过短暂休整后,又纠集兵力开始了对孛罗帖木儿的反攻。

而与此同时,孛罗帖木儿在进入大都后,也开始了“作死”之路,不仅秽乱后宫,还专权擅政,还在应对皇太子的反攻时,连打了好几个败仗,这就让元顺帝对他也开始不满。

最终,元顺帝安排死士在宫中将孛罗帖木儿杀死,又将其人头送至皇太子处,以示和好之意,到了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皇太子返回京城,元顺帝又任命王保保为左丞相,这场元朝宫廷内部的混乱这才算彻底结束。

而此时的朱元璋,已经将陈友谅击败,并吞并了其占据的全部地区,并且,在至正二十五年时,朱元璋还击退张士诚,将其赶出江北,而由此,朱元璋成了元末起义军中的最大一股势力。

两年后,朱元璋彻底击败张士诚,张士诚兵败自尽,而在三年后,也就是公元1368年,朱元璋正式在南京登基称帝,大明王朝由此建立。


所以,在陈友谅和朱元璋大战时,不是元朝不知道乘机出兵,而是由于自身内部问题多多,实在是无暇顾及,这其中除了宗室起兵叛乱之外,还有元朝宫廷内部也不消停,所以,只能是眼睁睁看着朱元璋一步步壮大,最终被大明取而代之了。

点赞5、贵平市 网友:浅山藏

朱元璋和陈友谅在厮杀的时候,元朝这边也没闲着。

在朱元璋陈友谅以死相拼的关键时刻,元朝在打内战!



1360年,朱元璋和陈友谅大战的前后,元朝都发生了什么呢?

1354年,元顺帝听信奸臣谗言,下令剥夺宰相脱脱的兵权,脱脱手下百万大军顷刻消散。

脱脱是元朝有名的贤臣,一心想要匡扶元朝。他真的实打实的带领了百万大军去围剿张士诚,眼看着要消灭张士诚了,元顺帝接触了脱脱的兵权,配合之默契简直像是张士诚的卧底。

脱脱带领的军队都是直接归属元朝朝廷的正规军,他们崩溃之后,元顺帝失去了元朝的中流砥柱,义军趁机发展壮大。

1356年,元朝内部出现帝党、后党之争,元顺帝的皇后叫奇皇后,是高丽(朝鲜)人。她趁元顺帝不理朝政时大权独揽,逼元顺帝让位于太子。

(韩国电视剧《奇皇后》)

当然元顺帝身边也有一帮大臣支持坚决不让位。当时元朝内部的两支最大的军阀各自支持一派——山西军阀孛罗帖木儿支持元顺帝,河南军阀王保保支持奇皇后。双方剑拔弩张,随时准备开打。

就在元朝人内斗正酣的时候,红巾军正在对元朝接连猛烈攻势,元朝几乎丢掉半壁江山。

由于元朝内部宫廷斗争不止,根本无暇顾及南方局势,让原本被脱脱逼的濒临绝境的红巾军获得喘息机会。他们重整旗鼓,迅速发张壮大。

元朝内忧外患,祸不单行。因为局势不稳,各级元朝政权陷入瘫痪,河道疏于治理,农作物得不到灌溉又久无降雨,导致许多地方粮食歉收甚至绝收。元朝首都大都也发生了大饥荒,城内百姓剥树皮,吃观音土充饥,宫里也无隔夜之粮。

这场大饥荒持续很久,仅仅大都就有几十万人被饿死。如果不是暂时投降元朝的张士诚和另一路义军首领方国珍联手向大都运粮,元朝那时候就崩溃了。

当1363年陈友谅和朱元璋打的最激烈的时候,元朝的内斗也进入了白热化状态。

1363年,接着拥护元顺帝的大将孛罗帖木儿进攻大都独揽大权,挟天子以令诸侯。而皇后和太子仓皇出逃,跑到了王保保的地盘,也宣布称帝。

这时候元朝同时出现两个朝廷。皇太子那边站稳脚跟后立刻发兵攻打大都。而孛罗帖木儿野心勃勃,图谋不轨,架空元顺帝,想挟天子以令诸侯。

元顺帝不甘心当傀儡,伺机除掉了孛罗帖木儿,并将其人头送到王保保那里,想和太子重归于好。

1365年秋天,王保保保护太子回到大都,元朝宫廷争斗才告一段落。不料没多久,被任命河南王的王保保又和朝廷闹翻,元顺帝遂命太子前去征讨。此时正式朱元璋和张士诚斗争的关键时期……

这场元朝的窝里斗又持续很久,一直斗到元朝快灭亡才结束。太子和扩廓帖木儿打疲倦了,终于在1368年和解,决心联手对付朱元璋,可为时已晚。

此刻朱元璋在已经在灭了张士诚,收服方国珍之后宣布称帝,开始向奄奄一息的元朝政权发起总攻了。可是此时的朱元璋已经平灭了张士诚、陈友谅和方国珍,天下已经没有什么人能够阻止他,就算此时元朝终于知道了团结对外,也没有什么意义了。

点赞6、普兰店 网友:之凡。

十四世纪中叶,黄河泛滥,大量百姓无家可归沦为灾民,当时吏治腐败,税赋繁杂,灾民不但要受黄河之灾,还要被贪官污吏剥削,于是一句歌谣便流传开了"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帝国覆灭,就只等一个导火索。

至正十一年(1351),导火索出现了,元朝征发壮丁十五万人治理黄河,但管理的官吏却大肆克扣民工的伙食钱,就在这时,歌谣预言的事情发生了,一个独眼石人被挖了出来,轰轰烈烈的元末农民起义爆发了。

元末最大的几只起义军,便是割据南方的朱元璋、陈友谅和张士诚,朱元璋在北伐之前击败了陈友谅,接着转身灭了张士诚,最后统一南方后才开始挥师北伐,其中朱元璋和陈友谅的决战可以说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战,陈友谅死,南方形势可以说大局已定。而在南方起义军内战之时,蒙元政府却毫无动作,坐视朱元璋击败陈友谅统一南方,这是为何?

我们先来理清朱元璋与陈友谅争霸的时间线。至正二十年(1360),陈友谅称帝,他的水师顺着长江而下,攻破太平、采石两座重镇,兵锋直指应天,但却在龙湾被朱元璋击溃。之后两年朱元璋转守为攻,占领陈友谅大片地盘,至正二十三年(1363),陈友谅与朱元璋在鄱阳湖决战,陈友谅战死,次年,武昌被朱元璋攻陷,陈友谅势力灭亡,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灭张士诚。也就是说,陈友谅与朱元璋死磕的时间是五年,加上攻破张士诚的时间,共有从至正二十年(1360)到至正二十七年(1367)的八年时间,而这八年里蒙元政府在干什么呢?

至正二十年(1360),就在陈友谅称帝的这一年,元朝漠北阳翟王阿鲁辉帖木儿起兵叛乱,阿鲁辉遣派使者对元顺帝说:"以国玺授我,我当自为之!"次年,阿鲁辉被平定,之后元朝宫廷内部,皇太子和元顺帝也因皇位爆发了激烈的政治斗争,此时元政府的军事被察罕帖木儿和孛罗帖木儿两大军阀把控,两者虽都为元臣却常年敌对,经常互相征伐。

至正二十三年(1363)顺帝引孛罗帖木儿入京,皇太子被迫出逃,孛罗帖木儿乘机把持朝政。而此时察罕帖木儿已死,其子扩廓帖木儿(王保保)继承了他的军队和与孛罗帖木儿的仇恨。至正二十五年(1365)皇太子与王保保联合并大败孛罗帖木儿,太子回到了宫中,王保保被封左丞相,宫廷内斗告一段落。之后王保保又被封为河南王,这也直接导致其与李思齐、张良弼等人在山东、河南、陕西混战,元顺帝此时还怀疑王保保有异心,命皇太子率天下兵马讨伐王保保,蒙元这一场内斗直到至正二十八年(1368)七月才宣告中止,但此时朱元璋不仅统一了南方,还在同年正月建立了大明王朝,发动了北伐。

梳理一下时间线,我们可以发现,蒙元政府并非是想坐视起义军做大而不南下讨伐,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从朱元璋与陈友谅争霸一直到朱元璋北伐,这段期间蒙元政府都一直处于内乱之中,而且还北方红巾军也给蒙元政府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在这种情况下,蒙元政府尚且不能平定北方,又如何南下讨伐朱元璋等人呢?

点赞7、简阳市 网友:醉梦人生

这个问题提的不错。在明太祖朱元璋崛起过程中,元政府在干嘛呢?元政府表示自己没有时间,忙于内斗,根本就已经管不着江南的事了。从至正十九年开始到至正二十八年,元统治集团陷入了一场十分激烈内讧,这既是一场拥兵自重军阀之间的斗争,也是宫廷内部斗争白热化的表现,而两者互相交织在一起,愈发不死不休,几乎直到元朝灭亡。

元末军阀的权势斗争一开始起于两个人,答失八都鲁和察罕帖木儿,前者是蒙古功臣世家出身;后者是内迁的畏兀儿家庭出身。

无疑察罕帖木儿地位本在答失八都鲁之下,经过几年的东征西讨,察罕帖木儿兵力大增,先后击败北方的几支红巾军,被元廷任命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兼知河南行枢密院事和陕西行台御史中丞,在镇压刘福通部起义军后,其又占领河南大部分地区,军势到达了顶点。

以兵分镇关陕、荆襄、河洛、江淮,而重兵屯太行,营垒旌旗相望数千里。


而答失八都鲁虽然也积极参与对农民起义军的战争,但是其在战争中多有失败,其战果远没有察罕帖木儿辉煌,尤其是至正十七年被刘福通起义军击败后,引起了元廷的猜忌,“朝廷颇疑其玩寇失机”,同年十二月,以忧愤而死,“一夕忧愤死”。其子孛罗帖木儿代父掌军之后,内讧就一触即发了。


在至正二十年,元廷已经察觉到了两股势力的矛盾将要爆发,命孛罗帖木儿守石岭关以北,察罕帖木儿守卫石岭关以南。但是,孛罗帖木儿并不奉诏,越过石岭关准备从察罕帖木儿手里夺取晋、冀地区,原本正准备在山东地区扩大战果的察罕帖木儿不得不起兵迎战,双方至此开始恶斗。于是,元廷乃于十月下诏要求察罕帖木儿让步,将冀宁地区交给孛罗帖木儿,察罕帖木儿也拒绝执行诏命,继续与孛罗帖木儿死斗。

察罕帖木儿以用兵数年,惟恃晋、冀两路供军饷,乃屯兵泽、潞以拒之,与孛罗帖木儿战于东胜州,又战于汾州。

最后,还是两不相下,奉诏各还本镇。



至正二十二年六月,察罕帖木儿遇刺身亡,其养子扩廓帖木儿为帅,孛罗帖木儿趁扩廓帖木儿在山东鏖战之机,发兵侵入真定。至正二十三年,扩廓帖木儿攻占山东全境后,还兵汴、洛,与孛罗帖木儿展开较量。最后在至正二十三年十月两军在冀宁交战,孛罗帖木儿战败。至此,其实力在扩廓帖木儿之下。(注:本年度是明太祖朱元璋创业关键期,在洪都血战中胜出,击败陈友谅)

此时元朝的宫廷斗争也在急剧升温,当时的太子生母奇氏和太子爱猷识里达腊密谋逼元顺帝禅让帝位,加紧压迫帝党,皇太子和皇帝的关系紧张起来,皇太子利用中书右丞相搠思监诬告御史大夫老的沙、知枢密院事秃坚帖木儿造反,但是在元顺帝的帮助下,两人逃匿于孛罗帖木儿军中。而早在至正二十一年,皇太子与扩廓帖木儿就有勾结,相互党援。在宫廷斗争的渗透下,原本单纯的地方军阀斗争又上升到了新高度。

至正二十四年三月,在太子和丞相搠思监的逼迫下,顺帝下诏解除孛罗帖木儿的兵权,孛罗帖木儿拒不受命,派秃坚帖木儿以“清君侧”为名,发兵京师捉拿搠思监和支持太子的宦官朴不花,顺帝将两人交出后,秃坚帖木儿率兵退走,太子重返京城,命令扩廓帖木儿率诸路军讨伐孛罗帖木儿。

至正二十四年五月率兵进攻大同,而孛罗帖木儿则留军镇守大同,自率兵马攻打大都城,太子率兵抵抗,不敌后,逃亡冀宁。孛罗帖木儿入京,被封为中书左丞相,值得一提的是元顺帝也知道这样内耗不对,下诏调停。

诏谕:“孛罗帖木儿、扩廓帖木儿俱朕股肱,视同心膂自今各弃宿忿,弼成大勋。”

但是双方矛盾已深,已经无法调和了。

(注:至正二十四年陈理投降朱元璋,正式消灭陈友谅势力)


至正二十五年三月,皇太子调集岭北、辽阳、甘肃、陕西四省军队与扩廓帖木儿会合,攻击孛罗帖木儿,孛罗帖木儿在屡战屡败之下,饮酒昏暴,心智失常,使元顺帝倍感威胁。于七月结勇士将孛罗帖木儿刺杀,扩廓帖木儿护卫太子返回大都,太子党获得全面胜利。(注:至正二十五年十月,朱元璋下令讨伐张士诚)

至正二十六年二月,扩廓帖木儿返回河南,准备出征义军,攻占江淮和川蜀。

扩廓帖木儿知南军强,未可轻进,乃驻军河南,檄关中李思齐、张良弼、脱列伯、孔兴四将会师大举。

然而张良弼原本依附孛罗帖木儿,不甘心在扩廓帖木儿之下,率先抗命。随后李思齐由于羽翼丰满,也不愿再依附于扩廓帖木儿,两人遂互相结盟,起兵对抗扩廓,新一轮内斗开始。(注: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消灭张士诚势力)


至正二十七年正月,反扩廓帖木儿同盟扩大,李思齐、张良弼、脱列伯、孔兴会盟,推李思齐为盟主,同拒扩廓帖木儿。杀得难分难解,天昏地暗。直到至正二十八年七月,终于两派军阀认识到大敌当前,才停止内斗,但是“大明兵已定山东、河洛,中原俱不守”,大势已去,土崩瓦解。


事实上,明太祖朱元璋对北方形势是一清二楚的,否则也不会有下问了。正所谓“山东则王宣反侧,河南则扩廓跋扈,关陇则李思齐、张思道枭张猜忌,元祚将亡,中原涂炭。今将北伐,拯生民于水火,何以决胜?”



参考文献:《元史》《新元史》《元史纪事本末》《明史》

点赞8、儋州市 网友:惜醉颜

朱元璋和陈友谅展开鄱阳湖大战的时候,对于元朝来说,算得上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因为这正是江南各农民起义势力的一次大火拼的时候。如果元朝能够抓住这有利的机会,巧思妙计,各个击破,元朝肯定还会往下延续。但是,元朝为什么没有抓住这大好机会呢?

(鄱阳湖大战)

第一,鄱阳湖大战之前,元朝主力军已遭受重创,无力组织大型南下战役。

在朱元璋、陈友谅发动鄱阳湖大战之前,北方以刘福通、韩林儿为首的为数众多的红巾军,曾给予了元朝以沉重的打击。刘福通、韩林儿甚至还组织了三次北伐的战争。虽然这三次北伐战争最后都失败了,但是给予了元朝军队以重创,让元朝的主力部队锐减。

后来,张士诚又崛起,一度声势浩大。元顺帝派丞相脱脱组织百万大军围攻张士诚。张士诚孤掌难鸣,走入绝境。但这时候,元朝发生了奇怪的事情,由于朝廷内部的争斗,致使元顺帝在这时候解除了脱脱的兵权。而元朝百万大军也因此如鸟兽散。张士诚因而起死回生,同时北方各地红巾军也死灰复燃。

这样,元朝几乎没有了主力部队,只能依靠地主武装来对付农民起义。

(元将扩廓帖木儿)

第二,鄱阳湖大战之时,元朝倚仗的地主武装忙于争夺地盘,互相攻击。

在元朝基本上没有朝廷主力军的情况下,对付农民起义军,主要倚仗察罕帖木儿与孛罗帖木儿两大地主武装。但是这两大地主武装并没有用心对付农民起义军,而是在互相攻击,争夺地盘。

后来,察罕帖木儿遇刺,其军队由养子扩廓帖木儿(王保保)继承。但这时候,察罕帖木儿旧部,以李思齐为首的汉人地主武装,又和扩廓帖木儿发生摩擦,打了起来。他们对北方农民起义军尚且无暇打击,怎么还会管南方的农民起义军呢?

(发动政变的奇皇后)

第三,鄱阳湖大战时,整个元朝宫廷权力争斗也刚好进入白热化。

元朝朝廷的这个权力争斗,不仅仅是大臣之间的争斗,还是皇位的争夺。

由于元顺帝不理朝政,沉溺于修炼“男女双修之术”,因此造成奇皇后与皇太子爱猷识理答腊想让元顺帝退位,让皇太子上台。但是元顺帝说:“朕头未白,齿未落,遽谓我为老耶!”不愿意退位,因此,奇皇后与皇太子在朝中掀起了一场风暴,他们赶走了那些依附元顺帝的大臣,把顺从自己这一派的大臣提拔起来。

后来,奇皇后与皇太子在陷害元顺帝的母舅老的沙的时候,老的沙跑到地方武装孛罗帖木儿那儿躲了起来。奇皇后与皇太子向孛罗帖木儿索要老的沙,而孛罗帖木儿反而要求朝廷交出亲附太子党的大臣朴不花与搠思监。太子不从,于是孛罗帖木儿提兵攻打京城,结果皇太子跑到扩廓帖木儿那里。

这样一来,整个元朝就有了两个朝廷。

孛罗帖木儿打回京城后,他又想专权,因此,又引起了元顺帝和孛罗帖木儿的战争,最后元顺帝诛杀孛罗帖木儿及其党羽。

也就在这个时间段里,朱元璋与陈友谅发动了鄱阳湖大战,最后朱元璋以少胜多,打败陈友谅,基本上控制了南方。

朱元璋控制了南方以后,便发动了北伐元朝的行动。元朝就这样,很快被撵回漠北去了。

(参考资料:《明史》)

点赞9、如皋市 网友:取悦我

1363年,陈友谅和朱元璋在鄱阳湖集中兵力恶斗时,元朝军队正忙着内讧和剿灭刘福通在河南山东的残部,没工夫搭理陈友谅和朱元璋。

元朝末年大起义后,一片混乱,元朝内部军阀内斗,各路起义军之间也相互混战,差一点发展成三国演义:

王保保(扩廓帖木儿),类似曹操;

陈友谅,类似刘备;

朱元璋,类似孙权。

这是当时实力最强的三大军阀。只是陈友谅没有刘备的素质,未能成新三国演义。

1,1359年时,陈友谅和朱元璋就开始火并。此前元朝正忙着对付刘福通和张士诚。

元末造反的势力分为三股:

1)北方红巾军,以刘福通为首,相继扶持韩山童和韩林儿为皇帝,朱元璋早期也属于刘福通的部下。

2)南方红巾军,以彭莹玉为首,扶持徐寿辉为皇帝,陈友谅、明玉珍都是其部下。

3)沿海的私盐贩子,如张士诚、方国珍等。

刘福通在河南,张士诚在淮北,首先受到元朝主力军队的打击。

1354年,元朝宰相脱脱,一度击败刘福通,号称率百万大军将张士诚的高邮团团围住。

脱脱的目的,是消灭张士诚,保障元朝在东南的粮食基地。有了足够的粮食,就不愁招募不到军队。脱脱的眼光是很毒辣的。

元顺帝自己作死,听信奸臣陷害之言,将正在前线指挥作战的脱脱免职并赐死,元朝百万大军溃散。

从此元朝的主力军队崩了。

刘福通缓过劲来,不断发展壮大。

1356年开始,刘福通组织了三路北伐,西路军攻打潼关和陕西,中路军北上攻打山西和蒙古草原,东路军从山东直接攻打大都。

此时元朝只能依靠各路军阀。

一个是察罕帖木儿,一个是答失八都鲁。

两个人相互不服气,一边镇压红巾军,一边相互抢地盘。

察罕帖木儿后来被山东红巾军所杀,其军队由养子王保保带领,剿杀山东红巾军。

答失八都鲁病死后,其军队由儿子孛罗帖木儿率领。

王保保和孛罗帖木儿也相互仇杀。

2,元朝临死前还在做最后的宫斗。

一派是帝党元顺帝,一派是太子党爱猷识理答腊和奇皇后。

太子党和王保保一伙。

帝党和孛罗帖木儿一伙。

孛罗帖木儿入驻大都,把持朝政,受到各地元朝军阀的攻击,却只顾饮酒作乐,威逼元顺帝,众叛亲离。

元顺帝忍无可忍,将孛罗帖木儿刺死。

元顺帝又重用王保保,结果王保保也跋扈起来。元顺帝又派其他几个军阀联合起来打王保保,结果打不动。

元朝就在自相残杀中丧失了最后的机会。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本文为原创,如果觉得有点意思,敬请点一下关注并点赞。

点赞10、榆林市 网友:残月絮辰

由于元朝末年统治者的残暴,造成大量农民开始反抗,组成了众多的起义军,准备消灭元朝,重新建立天下。在这些起义军中,最出色的就是陈友谅、朱元璋等人,这几个人的势力可以说是非常强大。

当时陈友谅准备和他人结盟,共同攻打朱元璋,但不知因何缘故,最终和朱元璋交手的只有陈友谅一人。

那在这二人大打出手时,蒙元政府为什么不趁机出兵消灭了起义军呢?

陈友谅原本和张士诚共同约定一起攻打朱元璋,将朱元璋赶回老家,但是没等张士诚出手,陈友谅便先行行动,主动挑衅朱元璋。所以当时和朱元璋对打的只有陈友谅一人,这场战争持续了很长时间,最后闹的两败俱伤。

看到两支起义军落得这种结局,大家都会想蒙元政府会趁机出兵,要知道,这可是一个好的时机,如果能趁机南下,就能消灭这两只军队,为政府减轻负担,不过元朝并没有这样做,

其主要原因有这三点:

  • 元朝有心无力

其实元朝并不傻,看到这样一个好的时机,他们也想把握住,但是根本没有这个实力,就算军队两败俱伤也没有将办法将起义军收入囊中。在朱元璋和陈友谅这人大战前,北方的起义军就给了元朝重大打击,这让元朝受到打压。

刘福通和韩林儿两个人在一起还组织了几次北伐战争,虽然这几次战争没有取得什么胜利成果,但是让元朝的军队受到了伤害,主力部队损失惨重。

看到陈友谅和朱元璋之间发生矛盾,元朝就是想趁这个时机打败两支军队,也是有心无力,毕竟主力部队都没有了,还拿什么打仗呢?

再加上当时和张士诚的战争,也让元朝损失惨重,几乎没有可以战斗的部队。这时元朝的内部还发生争斗,百万部队被打的七零八落,所以元朝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这两个人之间两败俱伤,自己还不能渔翁得利。

  • 地主武装不如军队

在经过上面的斗争后,元朝已经没有了可以战斗的部队,主力军也消失的差不多,他们在想打败朱元璋等人,就只能依靠国家的地主武装。可元朝想得太过于完美,地主武装毕竟没有接受过国家的军事培训,实力远远差于军队。

而且这些武装部队也没有将心思放在救国上,反而是想趁着这个时机扩张自己地盘,给自己捞好处。所以还没等和这些农民起义军之间发生争斗,自己就先出现了内部矛盾,开始互相攻击。

察罕帖木儿被刺身亡后,这支地主武装就被王保保继承,他将养父的军队扩大,和另一支地主武装之间发生摩擦,让元朝的政府顾及不暇。这些国家的争斗还没有平息,又怎么可能有精力去攻打别人呢?

(王保保画像)

而且当时北方的起义军,已经让元朝政府头疼了,就算这个时候南方两败俱伤了,元朝军队也没有时间搭理。他们本想解决好自己的内部斗争,再去解决这些起义军,没想到等他们忙活完自己的事情,朱元璋就一人独大了。

  • 元朝内乱开始

等到北方的起义军被消灭,元朝政府想趁着这个时候南下消灭朱元璋的人,但是元朝开始爆发内乱,内部的矛盾摆到了明面上。

(元顺帝画像)

元朝皇帝杀死了丞相后,将国家政权交给了皇太子,这让皇后和皇太子有了野心,一心想要除掉元顺帝,扶持皇太子上位。元顺帝得之后非常生气,自己还没死呢,儿子和妻子就盼着自己让位,这怎么能行?

(元朝内乱)

于是元朝的内乱就此拉开序幕,当时的元朝只剩下两支重要地主武装,以王保保为首的支持皇太子,想要趁着太子上位捞些好处,只剩下孛罗帖木儿支持元顺帝。所以在皇太子挑明后,这父子俩在元朝开始了自我讨伐,还没等到南下消灭朱元璋,自身实力就已经被消耗的差不多。

最终以皇帝杀孛罗帖木儿这场内战才得到结束,而此时的朱元璋二人已经结束了争斗,这场大战也进入了尾声。

所以我们结合以上三种条件就不难发现,元朝军队虽然想趁着这个时机消灭南方的起义军,但是元朝的自身实力得到消耗,已经有心无力。就算这时朱元璋和陈友谅之间两败俱伤了,元朝也没有这个实力再去收复二人,毕竟自己都顾不过自己了,哪有闲空再去管别人呢。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