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刘邦能轻易进入韩信军营,而汉文帝却不能轻松进入周亚夫军营?
关于刘邦进入韩信军营,史料的记载也仅限于自称汉使进入军营,然后收韩信兵符,调走韩信的精兵。具体细节怎么操作,史料并无记载。至于刘邦为什么能轻易进入韩信军营,还能轻易调走韩信精兵,我们只能进行合理推断和猜测。
首先,韩信的兵是刘邦拨给的,手下大将灌婴曹参等也完全是刘邦的人。韩信只有领兵指挥战斗战役的才能,却没有从头开始组织一个班底,一支部队的能力。韩信的军队说到底,班底还是丰沛班底,是刘邦给的班底,军队本质上还是刘邦的军队,是听命于刘邦的。上中下层军官,必定都是刘邦的人,就算韩信在征战过程中收降了不少兵员,但显然不可能由这些降兵来主导这支军队。
其次,刘邦驰入韩信军中时只带有夏侯婴等数人,而夏侯婴等在军中素有威望,中下层军官想必大多数都认识夏侯婴,这个从韩信犯事当斩,而夏侯婴路过只一句话就把韩信救下来一事就可以看出。看见夏侯婴等大领导来了,中下层军官肯定只能放行,不敢造次。否则刘邦一行人就算闯入军中也肯定被追击截杀,不可能顺利到达韩信中军大帐取到兵符。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一点,就是刘邦敢于闯入军营。刘邦征战多年,胆量大,敢于以身犯险,对军旅之事又熟悉。当时又受项羽军事上的逼迫,不得不这么做。
而汉文帝是守成天子,所谓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不敢也不必以身犯险闯入军营。如果汉文帝敢闯入,想来也会有很大可能能闯进去。
所以刘邦闯韩信军营和汉文帝进不了周亚夫的细柳营,情形不一样,人物性格也不一样。结果也就不一样了
历史上,刘邦确实比较轻松的混进了韩信的军营,而汉文帝却被周亚夫的门卫挡在军门之外。
那么这个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仔细分析无非这么三个鲜为人知的原因。
其一、韩信的军营与周亚夫的军营是不同时代的军营,“人治”正在向“法治”转变
举一个例子,当年韩信在刘邦的军营,坐法当斩,同案的13人都已处斩,就要轮到韩信,韩信举目仰视,正好看见了滕公夏侯婴。
韩信于是大声说:“汉王不打算得天下吗?为什么要杀掉壮士?”
夏侯婴觉得韩信言语不同凡响,看他相貌威武,就放了他,同他交谈,居然很欣赏他,于是向刘邦推荐他,刘邦还封韩信一个管理粮饷的官职。
这个例子就说明,乱世主要靠人,本来按照军法,韩信早就人头落地了,而军官夏侯婴的一句话就改变了军法,前面的13颗人头,事实上,还不如长官的一句话。
以此推测,楚汉相争的时候,韩信军营的军法,其实也是非常随意的,因人而异,军法没有多少实际用处。
而周亚夫的军营是在和平年代,各种规章制度都比较完备,所以门卫可以根据各种军法来行事。
其二、刘邦是混进去的,汉文帝是硬闯,两代皇帝访问军营的方式不同
尽管军法的作用,在不同时期不尽相同,但是遵守军法也是所有军营的常规,即使在楚汉相争这样的世道,军营还是军营。
刘邦也不能大摇大摆的走进去,得有熟人和借口,要知道夏侯婴可是韩信的救命恩人,这个人为刘邦开路,谁还敢说三道四。
再说了刘邦是假装使者,也是有最高的指令要传达给韩信,因此自然比较容易混进去。
反观汉文帝,开始是大摇大摆的想避开周亚夫的命令,直接走进去,说白了,汉文帝就是想越级指挥军队。
这个事实上就是违反了军法,根据常规的军法流程应该是:皇帝—将军—门卫,现在汉文帝进军营不经过周亚夫,其实就是改变了军法的流程:皇帝—门卫。
所以,汉文帝直接命令门卫是行不通的,后来汉文帝为什么进去了呢?
很简单,就是走程序,先把皇帝的官方指令或者信物传递到周亚夫那里,然后由周亚夫做出“开门”的指令,这就是看起来很小的事情,其实也深藏着大道理。
其三、韩信与周亚夫的治军方略和个性都不尽相同
韩信为平民出身,性格本来比较放纵而不拘礼节。早年他未被推选为官吏,又无经商谋生之道,常常依靠别人糊口度日,许多人都讨厌他。
所以成为大将军之后,估计也是不太注意严肃军法的。况且韩信是战略家,被誉为“汉初三杰”之一,兵家四圣之一,后人奉其为“兵仙”、“神帅”。韩信治军以战略战术见长。
而周亚夫的父亲就是周勃,周勃是厚重少文,比较注重治军的严肃性,不太善于战略战术,而是善于守城,善于管理军队。
况且周亚夫又是官宦世家出身,比较看重礼仪和军威,而底层谋士出身的韩信,没有什么官架子,打战主要就是靠真本事,他也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的约束,韩信的拿手好戏就是善于进攻。
综上所述,韩信的军营与周亚夫的军营是不同时代的军营,汉朝初的“人治”正在向“法治”转变。
刘邦是混进去的,汉文帝是硬闯,两代皇帝访问军营的方式截然不同,而且韩信与周亚夫的治军方略和个性都不尽相同。
所以,刘邦才比较轻松的混进了韩信的军营,而周亚夫的军营却很难进去。
韩信与周亚夫都是西汉王朝的功臣,韩信在楚汉战争中平定北方,击败项羽,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重整江山。不过有一件事同样发生在他们身上,却造成了不同的后果。那就是刘邦进入韩信的军营轻而易举,汉文帝进入周亚夫的军营却遭到了阻拦。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一、同样的军营,不同的遭遇。
在楚汉战争中,刘邦面对项羽主力险象环生,多次被逼入绝境。而韩信则请缨北上,运用他的卓越军事才能,屡战屡胜,征服了大片的领土。刘邦在困境中,对韩信征服的土地进行征发,收罗了大批精兵为己所用。可是这依然难以达到刘邦的要求,于是刘邦把目光盯住了韩信的军队身上。
刘邦在成皋被项羽围攻,他单独和滕公夏侯婴一起坐车从成皋玉门出发,北渡黄河,自称是汉王的使者,在早晨驰入张耳、韩信的军营。当时张耳、韩信还没有起床,刘邦就从他们的卧室夺走了指挥军队的印信军符,用来召集诸将,并且进行了调整。等到韩信、张耳起床后才知道刘邦的到来, 虽然都大惊失色,可也无济于事了,他们的军队被刘邦夺走了。
刘邦在垓下之战击败项羽,彻底平定天下后,对韩信再次使用了这个手段。刘邦率领军队北上,对还在顽抗的鲁地展示项羽的首级,迫使鲁地投降后,以鲁公之礼安葬了项羽。在回到定陶的时候,刘邦又乘车驰入韩信的军营,夺取了韩信的军队。
而到了汉文帝时代,汉文帝却在周亚夫的军营前碰了钉子。当时为了防备匈奴的入侵,汉朝召集了大批军队,其中周亚夫的军队驻扎在细柳。汉文帝亲自前往慰问军队,在其他的军营都是直接乘车驰入,军营的将士也是骑着马来迎接送行汉文帝。
可是到了周亚夫的营地,军士们都是全副武装,根本不给汉文帝开门。直到汉文帝派使者持节去向周亚夫宣布命令,说自己前来慰劳军队,才得以进军营。在进入军营后,周亚夫的军队军纪森严,不会因为汉文帝的到来有所改变。在慰劳完成后,汉文帝感叹说周亚夫才是真正的将军,他的军队是不可侵犯的。
正是因为周亚夫的治军能力给汉文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随后提拔重用了周亚夫。在去世前,汉文帝还向儿子推荐了周亚夫。在七国之乱的时候,汉景帝任命周亚夫为主帅,迅速平定了战乱。后人因为以上的故事,把军纪严明的军营都称为“细柳营”。
二、造成双方不同情况的原因。
韩信和周亚夫都是卓越的统帅,他们的治军能力不应该相距甚远。可是刘邦面对韩信的军营,达到了进出自由的程度。而汉文帝想要进入周亚夫的军营,却遭遇了重重困难。那么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到底在何在呢?
首先,双方进入军营的方式不同。我们看刘邦、汉文帝进入军营的方式,就会发现刘邦是采取秘密方式进入韩信的军营,汉文帝则是公开进入周亚夫军营的。这是因为刘邦进入韩信军营的时候,一次是在他陷入险境的时刻,一次是在战争结束时,都是要解除韩信军权的时候。
韩信作为一军统帅,当然不会甘心把军队交出来的。这就迫使刘邦要采取非常手段来对付韩信。于是刘邦就采取了突然袭击的方式,在韩信意想不到的时刻,冲入韩信的军营。正是由于韩信毫无准备,才无法阻止刘邦进入军营的行动。
汉文帝进入周亚夫军营时,是汉朝已经建立很久的时候。这个时候天下已经平定很久,没有对汉文帝造成威胁的事务存在。因此汉文帝在光天化日之下,大摇大摆的前往周亚夫的军营。当然,在严于治军的周亚夫面前,汉文帝碰了钉子。
其次,双方面对的军队组成不同。我们看历史的记载,韩信是被刘邦从基层提拔起来的大将,根本没有自己的亲信部属。韩信请缨北伐的时候,依靠的是刘邦拨给他的军队。这些军队中有很多人是刘邦的亲信,他们与韩信共同指挥军队,保证这支军队对刘邦的忠诚。
在刘邦第一次进入韩信的军营时,他们自称汉王的使者,就能够轻易进入韩信的军营。接下来刘邦能够进入张耳、韩信的卧室,从那里拿走指挥军队的印象军符。如果说没有军队的内应,这些事情是不可想象的。在天下已定的时候,韩信的军队中依然有很多刘邦的亲信,这也给刘邦夺取韩信的军队创造了条件。
汉文帝面对的周亚夫军队则与韩信不同。汉文帝本来就不是汉高祖的继承人,只是因为吕后死后的变乱,被群臣推举为皇帝的。他的威信不高,在军队中也没有多少影响力。他慰问军队的过程中,这些军队对他的态度就说明了这一点。
其他的军队对汉文帝的态度十分随便,根本就没有把汉文帝放在眼中。周亚夫的军队虽然军纪严明,可是这些军队是他直属的军队,对周亚夫的忠诚度要超过了汉文帝。因此在汉文帝亮明身份后,依然不能受到这些军队的认可,不放汉文帝进入军营。
第三,双方面对的军队训练不同。韩信和周亚夫都是卓越的统帅,他们训练的军队都英勇善战,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不同,使得他们的军队受到的训练程度也不同。韩信的军队大部分都是临时征发的,训练程度低。连韩信都评价这些人,说自己是驱赶集市上的人去打仗的。为此,韩信不得不采取奇谋,用背水阵来打败敌人。
这不是说韩信没有治军能力,而是当时频繁的战乱,紧急的军事形势,让韩信根本没有时间和机会来训练军队。楚汉战争仅仅打了三年,天下遭受了严重的危害。在这种情况下,强制征发百姓来作战就成了司空见惯的现象。这样训练严重不足的军队,自然漏洞百出,让刘邦钻了空子。
等到了汉文帝时代,天下已经平定很久。此时的汉朝已经建立起一支职业军队,训练程度与楚汉战争时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刘邦当年可以利用的漏洞,在周亚夫的军营已经不复存在。汉文帝因此无计可施,只能滞留在军营外,直到周亚夫命令开启营门才得以进入。
结语:
韩信和周亚夫都是一时名将,他们的治军能力应该不相上下。但是刘邦能够屡次进入韩信的军营,夺走他的军队,而汉文帝则面对周亚夫的军营无计可施,无法进入一步。这是因为双方面对的情况有着根本的不同。
首先,刘邦进入韩信的军营是秘密进入,汉文帝则是公开进入。其次韩信的军队本来就是刘邦拨给的,里面有很多刘邦的内应。而周亚夫的军队多年跟随他行动,对名气不高的汉文帝忠诚度不高。第三则是双方军队的训练程度相差甚远,韩信的军队漏洞百出,给了刘邦可乘之机。而周亚夫的军队训练严整,无懈可击。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一,刘邦军事、政治才能是非常卓越的。刘邦与项籍在荥阳、鸿沟一带相持四年,各方面素质都很过硬。
二,汉文帝刘恒有天然缺陷。就是汉文帝有天生的劣势,没有班底、缺少亲信。可以了解一下刘恒怎么当上皇帝的就知道了。
刘邦后宫的一个宫女给人说自己做了一个梦,梦见太阳进入了自己的腹中。刘邦听说了,很感兴趣,就临幸了她,就有了刘恒。刘恒和母亲都是不大受重视的,被封代王。吕后掌权后,所有刘姓王的后妃都是吕姓,刘恒当然不会例外。
陈平、夏侯婴、周勃等发动政变,扳倒吕氏家族,拥立刘恒继位,刘恒的儿女在三个月内都“病死”了。他的老婆更是在继位前就“病死”了。刘恒继位后,可以做的就是韬光养晦。于是以母亲有病为由,19年不出薄太后屋子,成就了《孝经》里的模范好儿子。19年里,把陈平、夏侯婴、周勃等人都熬死了,终于才可以乾坤独断。
刘邦、刘恒,韩信、周亚夫,这些人都是人中龙凤。读历史,要多多想想他们的背景。
军营向来是国家重地,绝不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地方。孙子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也就是说,在某种情况下军队只听元帅将军的话,即便皇帝的命令也可以不接受。
像题主所说,刘邦轻而易举进入韩信军营是一种不正常的行为,而汉文帝刘恒难以进入周亚夫的细柳营恰恰是符合常理的,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别呢?下面通过历史回顾、真实原因、总结三个部分进行具体分析。
一、历史回顾
1.刘邦两夺韩信兵符
韩信是汉初三杰之一,如果没有韩信,刘邦很难大败项羽,夺得天下;同理,如果没有刘邦,韩信可能终其一生都是个无名之辈,两个人是相互成就。
但特别有意思的是,韩信打仗特别牛,却被刘邦两次轻而易举夺取兵符,抽调走自己的精锐部队。
第一次是楚汉争霸期间,刘邦在荥阳被项羽大败,只得带领夏侯婴等十几个亲信,以汉使身份,在天亮之际,趁着韩信、张耳睡大觉之际,驰入军营夺了韩信刚整编不久的精兵。
第二次是垓下之战,刘邦击杀项羽,取得楚汉战争胜利之际,马不停蹄直奔韩信军营,再次夺了韩信的精锐部队。
刘邦两次都是轻而易举,夺得韩信的兵权,直让人想不通。
2.汉文帝按辔徐行细柳营
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举进攻汉朝,汉文帝兵分三路进行对抗。一路是皇室成员刘礼驻军霸上,一路是将军徐厉驻军棘门,一路是周亚夫驻军细柳营。
一天,汉文帝突然兴致大发要去巡营,先后来到刘礼、徐厉和周亚夫的军营视察。他直入刘礼、徐厉军营,没有遭到任何阻拦,但到细柳营后发现士兵盔甲整齐地守卫营门。
汉文帝随从说天子驾到,打开营门,却不想吃了个闭门羹,门卫告诉他们:“周将军说了,军队中只听将军命令,不听天子诏令。”
这气坏了皇帝及随从,无奈之下汉文帝命令随从持节通报周亚夫。周亚夫知道后,不仅没有亲自出迎,还让士兵告诉汉文帝要轻车缓行,见到皇帝后只行拜军礼。
皇帝的随从和大臣认为周亚夫过分,但汉文帝确认为周亚夫是真将军,并在死前遗嘱中告诫儿子:“一旦国家危难,只有周亚夫堪当大任。”
果如汉文帝所言,周亚夫在汉景帝时,顺利平定七国之乱。
二、真实原因
汉高祖刘邦两夺韩信兵权,汉文帝刘恒按辔徐行细柳营,这看似矛盾的事情,需要结合当时背景才能了解真实原因。
1.刘邦两夺韩信兵权的真相
刘邦能轻而易举夺得韩信兵权,最主要是刘邦一直控盘韩信,韩信就是那孙悟空,刘邦就是那如来佛祖,韩信根本就没有跳出刘邦的手掌,两个人从一开始就是利益的结合,起码在刘邦眼中就是如此。
刘邦因萧何而拜韩信为将,其实并不是觉得韩信有多大本领,而是怕寒了萧何的心,萧何才是刘邦心目中的左膀右臂,根本少不得。
这是萧何月下追回韩信后,萧何一顿大赞韩信才能,希望刘邦拜其为将。此时,刘邦直接说“吾为公以为将”,直白讲就是你萧何怎么说,我就怎么做。
很明显,刘邦是为了萧何才不经任何考察就筑坛拜韩信为将。韩信为此感动的稀里哗啦,觉得遇到了明主,但实际上,这是刘邦对萧何无条件的信任背书。
韩信拜将后,刘邦与韩信畅聊一番,一拍大腿,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刘邦认为韩信讲的太对了,心里默念果然是个军事天才,随即内心闪过一丝忧愁,这不是我一手带出来得人,必须防着。
事实上,刘邦采纳了韩信的战略,但只给了韩信一个大将军的虚职,并无实权,而且还在韩信身边安插了自己的耳目——曹参。
由于韩信对刘邦不设防,他一路在发育,却一直未长大。再加上刘邦的耳目在旁,刘邦进入军营就是一件轻而易举地事情。
2.汉文帝按辔徐行细柳营的真相
汉文帝难以进入细柳营并不是真的那么难,只是迫于国家安全需要,汉文帝配合周亚夫做的一场秀。
首先,当时正值匈奴侵犯之际,正是国家全力防备作战的时候,在形势上看,周亚夫治军严厉是最正确的选择。战争随时会风云突变,必须以有备防无备,才能以静制动,掌握主动权。
其次,汉文帝是突发劳军,这太过突然,令人将士毫无准备。
最后,汉文帝是为了成就周亚夫。正值战争之际,最需要的是军纪严明、能打胜仗的部队。周亚夫摆谱,汉文帝大可以不理,却容易使军心涣散,而皇帝正可以借周亚夫之举,坚定军心,激发上下的战斗意志。
三、总结
刘邦轻易进入韩信军营,是因为韩信对刘邦设防,而刘邦自始至终通过虚职、安插耳目防备和控制着韩信。
汉文帝按辔徐行细柳营,看似很难,实际是形势所迫,汉文帝因势利导配合周亚夫做的一场真人秀,目的是保证自己和国家的安全。
刘邦曾两次亲自潜入韩信的军营,还夺了韩信的大将军印。一次是荥阳大败之后,一次是定陶称帝之前。
公元前204年,项羽攻破荥阳,刘邦逃到宛县。项羽欲率军追击,恰彭越又在后方捣乱,于是项羽回击彭越,刘邦趁机溜入成皋。项羽打败彭越之后,剑指成皋,刘邦望风开溜。不过,这次刘邦没找地方藏匿,而是被太仆(车夫)夏侯婴一溜烟儿拉到了韩信驻军的脩武。到达脩武时,天色已晚,二人找驿馆休息。第二天一早,夏侯婴载着刘邦冲入韩信军营,高呼“汉王使者到!”因此,士兵没有阻拦。刘邦径直来到韩信大帐,一把将案头上的将军印揣入怀中,然后携士卒扬长而去。
(韩信剧照)
前202年,垓下之战结束,项羽灰飞烟灭。天下初定,韩信率军返回定陶,打算安享齐王之乐。而刘邦却没有一丝马放南山的松懈感,他先是北上攻下鲁国(项羽的封邑),之后衔枚急进到达韩信军营,然后故技重施,于是韩信又一次在睡梦中丢了帅印。因此,不难看出,刘邦两次入韩信军营都是偷偷摸摸,先是靠近,然后以180迈的时速狂飙入内,趁韩信还没有回过神,刘邦已经把想做的事情完成。所以,正是刘邦“兵贵神速”般突然袭击,恰韩信防备懈怠,于是才让刘邦屡试不爽。
另外,刘邦之所以能在韩信军营畅通无阻,其实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韩信部将全是刘邦安插的心腹,比如樊哙、曹参、灌婴、周勃、张耳等人,全都是唯刘邦之命令是从。所以,表面上他们都听命于韩信,但关键时刻还是心向刘邦。因此也不排除这些人暗中“放水”的可能。最重要的是,刘邦进入韩信军营的功利性很强,即夺军权。所以大有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意图,如此一来,即便有人阻拦,他也会急头白脸的往里闯,丝毫不会顾忌作为一个“王”的形象。反过来讲,以刘邦的智商去对付几个看营门的士卒,太小菜一碟了。
总之,在刘邦看来,对付韩信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用非正常手段。试想,如果刘邦大张旗鼓的来收韩信的军权,想必韩信也不会百依百顺,到时没准儿还会生出变数,所以刘邦才会频频送给韩信“惊喜。”
汉文帝入周亚夫军营情形
前158年,匈奴第三次大规模入侵汉朝边境,于是汉文帝整军备战,分别屯军于霸上、棘门与细柳。为了鼓舞军队士气,汉文帝亲自到军营劳军。由于皇帝来访的消息人尽皆知,于是当汉文帝到达霸上和棘门时受到“热情接待”。可是当汉文帝的先头部队到达细柳营时,却发现营门闭,丝毫没出迎皇帝的意思。随后,这些负责给皇帝开道的侍卫前去叫门,可营门守卫说:周将军(周亚夫)有令,只听将军号令,无须听天子诏命!稍许,汉文帝到达。得知情况后,汉文帝派人出示皇帝符节,说明来意,命周亚夫开门。这时,周亚夫才姗姗而迎。
(汉文帝剧照)
很显然,周亚夫是有意给营门守卫下达了不准随意放行皇帝的命令,因为他事先知道汉文帝必来,故意“卖关子”也未尝不可。另外,汉文帝的目的是劳军,而不是如刘邦一样来抢夺军权,所以也没有必要“撕破脸皮”硬闯,而且那样不仅不能显示皇帝的威风,而且还有损一国之君的形象。最重要的是,如果硬闯,等于打了周亚夫的脸,让他的威严扫地,失去军士对他的敬畏,最终让国家利益受损。
(周亚夫剧照)
总结:为何刘邦能够轻易进入韩信大营,而汉文帝则不能轻松进入周亚夫军营,归纳原因有三点:
一、刘邦是“闯”,汉文帝是“进”,两个人的主观动作不同,决定了不同的结果。
二、韩信没有防备,刘邦“突然袭击”,于是措手不及,而周亚夫对汉文帝的行程了如指掌,故提前做了周密安排。因此,两位主将对将要发生事情的预知程度,决定了接下来事情的发展走向。
三、韩信虽举着大将军的头衔,但实际上是处于被“架空”的状态,简单说,就是韩信用的全是刘邦的人。而周亚夫从河内郡太守变为细柳营统帅时被汉文帝赋予了实权,况且当时匈奴寇边,形势严峻,他完全可以“令行禁止”全军。
感谢朋友们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首先,汉王刘邦并不能进兵营,是他偷摸着进去偷兵符的。
刘邦进韩信兵营拿虎符是发生在彭城之战后。
彭城战败后刘邦趁乱逃出,一路渡过黄河来到韩信驻扎的修武。
此时的韩信还并不知道刘邦战败的消息,正在联合张耳一同攻打赵国。
刘邦逃到这里后并没有第一时间向韩信部暴露身份,而是先在附近住下。
等到第二天早上的时候,刘邦进入韩信军营,但对外却宣称是刘邦派来的使者,依旧没有暴露身份。
韩信大早上得知使者前来,也就没有太过于在意,继续睡下去了。
刘邦进入到韩信的营帐中并没有等待韩信起床,而是直接带着虎符就跑了,整个过程韩信并不知晓。
等韩信整理好着装准备去见使者的时候,才发现刘邦已经来了,并且自己的虎符也已经被夺走了,刘邦也正在发号施令。
这就是刘邦进入韩信军营并拿到虎符的故事,从整体看,刘邦并不是大摇大摆的进入兵营,说是偷偷摸摸都不过分。
至于刘邦为什么这么小心,毕竟这些军队虽说是被韩信掌管,但刘邦才是主要领导人,这里面其实也有讲究。
当时刘邦是刚打了败仗,自身狼狈不堪,如果被韩信看到自己这番模样,难免遭人笑话。
还有就是当时刘邦也就只有一个汉王的名分罢了,身边也就只有夏侯婴一人,除了一个可有可无的名分外,再无其他实力。
而韩信则是坐拥数十万大军,这时候就算韩信把刘邦偷摸杀了都有可能,而刘邦一旦拿到虎符,韩信就不好动手了,汉王就依旧是那个汉王。
不得不说刘邦这步棋确实走的聪明,如果刘邦进入兵营就直接表明自己的身份,虽然不可能受到闭门羹,但如果想要命令韩信调动军队,则必然是难上加难。
至于刘邦为什么能够顺利拿到兵符并且还能召集军队,这里面还有一个知识点,就是当时韩信帐下其实都是刘邦的旧部。
当时跟随韩信驻扎在修武的还有张耳、曹参、灌婴,都是刘邦旧部,这也是刘邦为什么拿到虎符之后就没事的原因之一。
所以说刘邦能进韩信兵营和汉文帝进不去周亚夫的军营是有本质区别的:
两者行动不同
汉文帝去周亚夫兵营是大摇大摆的,周亚夫就完全有理由拒绝,因为自古以来皇帝都是不能直接进入兵营的。
而刘邦则是不同,通告也只是说自己是刘邦的使者,这让韩信如何拒绝?等发现的时候才发现虎符已经被夺了,实在是防不胜防。
两者营中内部不同
汉文帝虽然贵为皇帝,但由于生在和平年代,所以在周亚夫营中并无亲信,掌控力不足。
如果当时周亚夫营中有汉武帝的亲信,那当时必然不会是被拒之门外的结果,就算周亚夫不同意,其他将领也要同意。
而韩信当时虽然执掌军队,但除了韩信外,其他将领都是刘邦的旧部,跟刘邦的关系非同一般。
在这样的情况下,就算韩信想要将刘邦拒之门外也是几乎不可能,只是最后调令军队有些麻烦,这也是刘邦偷兵符的主要原因。
两者威望不同
汉文帝跟刘邦最本质的区别就是军中威望不同,汉文帝虽然是皇帝,但在军中的威望恐怕还不及周亚夫。
毕竟虽然士卒知道皇帝最大,但天天训练和照顾他们的是周亚夫,这就造成对于他们来说,周亚夫的命令更重要一些。
但刘邦就不同了,都是一块打天下的,韩信也算是空降一个高管了,大家听他的命令是佩服,因为这人确实厉害。
但要说拿韩信的威望和刘邦比,还是差了一些,这也是刘邦为什么能够拿到兵符后直接调动军队的原因。
简而言之,就是刘邦能够完全压制住韩信,而汉文帝却不能完全的压制住周亚夫。
感谢阅读,如果觉得文章不错,给文青点个关注鼓励吧,感谢~
(网络配图,侵权删除)
刘邦进韩信兵营和汉文帝进周亚夫细柳营,完全是两回事。本身题目就存在问题。刘邦和周亚夫根本就不是一个朝代的,又何谈进韩信兵营和进周亚夫兵营呢?要知道刘邦死的时候周亚夫也才四岁。两人之间根本没有任何交集。所以说对比刘邦进韩信兵营和汉文帝进周亚夫兵营。他们两者之间也存在巨大的差异。刘邦进韩信兵营时和汉文帝进周亚夫兵营时,他们两者的心态和所面对的处境也是完全不同的。就拿韩信和周亚夫来说,他们接待皇帝的心态也不尽相同。
我们先来说刘邦进韩信军营这件事。韩信是刘邦击败项羽夺取天下的保障。但韩信也逃不过一个恶俗的定律,那就是功高震主,鸟尽弓藏。韩信从被刘邦拜为大将军之后,他统帅汉军人马四处征战,可谓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但随着韩信军功日渐高涨,一方面韩信自己开始居功自傲。另一方面刘邦也开始对韩信产生忌惮之情。尤其是韩信平定了战略要地楚国后,韩信自认为功劳甚大,因此韩信就主动向刘邦请封齐王。刘邦一方面对韩信忌惮不愿意让韩信壮大独立。另一方面当时刘邦正在和项羽在荥阳对峙,因此刘邦对于韩信十分恼怒。他大骂韩信不救荥阳之急竟想自立为王,要不是张良等人劝谏,刘邦可能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和韩信撕破脸了。
但最终刘邦也明白了问题的根本。项羽才是他的首要大敌,一切都以灭掉项羽为主。因此他分封了韩信,但也因此记恨上了韩信,也由此开始对韩信更加的不信任。垓下之战刘邦率领汉军以及盟友击败项羽后,项羽承受不了失败所以自尽身亡了。项羽死后刘邦立刻撤军回到了定陶,到了定陶之后,刘邦第一时间就率人冲进了韩信的大营强行收缴了韩信的兵权。韩信正一脸疑惑的时候,刘邦就已经解除了他所有的武装力量。由此可见刘邦是打了韩信一个措手不及,否则刘邦也不并不能够那么简单的就制服了韩信。
至于汉文帝进周亚夫兵营就简单的多了。汉文帝进周亚夫军营并不是为了夺军,而是为了劳军慰问。汉文帝也是突然去的周亚夫军营,并没有提前通报对方。所以汉文帝到了军营后也并没有进去。士卒说的很明白“将军有令,军中只听将军命令,不听皇帝诏令。”因此汉文帝还得等周亚夫来接。如果换一个小心眼的皇帝,就周亚夫这种做法肯定是死定了。但汉文帝并没有认为是周亚夫慢待了自己,相反他认为周亚夫治军严谨,并且大肆称赞了周亚夫的军令严格。从以上两种情况可以清楚的对比出巨大的差异。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因为韩信的人马都是刘邦借给他的,从上到下几乎全部指挥官都是刘邦的人.韩信手下最能打的步兵大将是曹参,骑兵指挥是灌婴,那么他们之下还有谁哪?就是丰沛子弟和砀郡子弟,他们构成了刘邦军队的中层指挥官.刘邦夺取老家沛县后,萧何曹参等故旧以秦朝的动员方式给他提供了3000人马,日后刘邦军事集团中丰沛功臣就在这3000人中诞生。在刘邦日后的数十万大军中,丰沛子弟比例只有1/200左右,却诞生了汉初162个功臣中的33个,封赏最多20个侯爷中丰沛籍人士占了10个,刘邦任命的27个三公九卿中沛县人士也占了半数。其次就是砀郡子弟,砀郡是刘邦打天下的最早根据地。刘邦妻子出身吕氏也是砀郡大族,刘邦在在砀郡招募了6000多人,把自己的兵力扩充为9000人,其他的砀郡子弟也在吕后兄长吕泽的带领下多次补充到刘邦军中.因此就算有战争折损,刘邦手下有上万丰沛和砀郡子弟可以充当基层军官,他手下的数十万大军用这些人控制就非常牢固.而韩信是在什么时候受到刘邦重用的?韩信是在刘邦回师关中时,此后韩信大显神威也不过在三年时间内,韩信没有时间也没有魅力和担当收拢大量小弟.所以刘邦一到韩信军营,下面成千上百的基层军官都认识他,自然无人阻拦.这也是韩信无法独立的原因,没自己的山头和众多小弟,独立啥?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唐初,李靖兵法才能还在李世民之上,但李靖就是没有自己的山头,也就只能给李世民当小弟.
而到了周亚夫时代,他和老爹都是军中宿将,对军队控制力强.而汉文帝当时才到长安六年,对军队的影响力还比不上周勃父子.周勃可是在吕后死后振臂一呼就让禁军全部听命,把汉文帝迎进了长安.周勃要到汉文帝十一年才去世,他玩宫斗不行,但家族对禁军的影响还是很大.汉军在细柳的驻军就是关中子弟,他们对功臣集团更重视,周亚夫的命令,真的比汉文帝的车驾管用.
刘邦能进韩信大营夺其军权,其实是很诡异的事件。而周亚夫军营不可进才是正常态势。
一支军纪严明的部队,看护大菅的守卫看的是各种勘合印信,但肯定是各部之间的,直接用皇帝的印,下面的多半不会认识,也就不会放行。
而刘邦诡异的在于,他能两次干这个事拿掉韩信。韩信是傻爪吗?挨了一次,不全面调整策略营规?
按,垓下大战后,要不是兵权突然又被收缴,韩信事实上是拿走了楚汉对峙所有的红利。楚的地盘大半他占了。他的部队又是生力军。
按事先约定,本来他就要捞到这么多,这样,等于他和刘邦中分天下。
比蒯通说的,韩信的算路要更深。诡异的就是刘邦的袭夺韩信军。
这个史无详载,要说,肯定有刘邦长期在韩信身边埋有棋子潜伏而且还要有办法让他不变质,这里面就复杂多了。
也说明刘邦的确牛逼,有他过人之处。
再看看前面陈平玩死范曾,他会不会有一整套地下党这样的组织?难说,极可能有,就在陈平控制下运作。
说陈平有六出奇计,是哪六出又史载不详,杀范增是一出,袭夺韩信军恐怕是更大更精彩的一出。
韩信的大营刘邦可以轻而易举就进去了,而汉文帝却难进周亚夫军营半步,同为皇帝与统兵将领的关系,差别就这么大么?
事实证明,差别还真是挺大的。
韩信,刘邦钦点的大将,而且还是在满营绝大多数将领的反对声中,钦点的大将。但是他却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四次削减韩信兵力,两次冲进韩信兵营,拿走他的印信和符节。
反观周亚夫,当时还仅仅是一个河内太守,受命在细柳驻兵以防匈奴。结果汉文帝带着人跑到他的大账前面,跟守门的官兵好说歹说,就是不让进。
难道说,周亚夫的守门兵尽职,刘邦的守门兵就不尽责了?
按照《史记》记载,韩信击败赵王以后,正在赵国整顿期间的一个凌晨,当时还是汉王的刘邦坐着好哥们儿夏侯婴开的车,奇袭韩信的大营,以汉使的名义就直接进到了韩信的卧室,把他的印信、符节都拿走了。等韩信睡醒,刘邦已经坐在大账的正位上了。
这是韩信第一次大营“失守”,我们再来看一看第二次:
垓下之战,韩信一度拥有整个汉军的指挥权,不过,垓下之战刚一结束,刘邦就第一时间冲进了当时已经是齐王的韩信大营,《史记》上用的是“高祖袭夺齐王军”,可见其势之猛、其速之快,根本不给韩信反思的时间。
看得出来,刘邦两次冲进韩信大营,都显得太容易了。
难道韩信就不能像周亚夫那样,跟手下的士兵们说“军中闻将军诏,不听天子之诏”么?
事实上,这是很难做到的。
第一,汉文帝与周亚夫这样的君臣很难得
像周亚夫这样,敢直接下令“军中只听统军将领号令,不听天子指挥”的军事将领还是少之又少的,这种话说出来,碰到绝大多数君主都是死命一条。“细柳阅兵”反映的不但但是周亚夫此人的魄力,也说明了汉文帝有容人之量。
第二,信任程度不同。
刘邦虽然将大将之位给了韩信,但是却从始至终没有给他足够的信任,甚至一开始连军事指挥权都没给韩信,直到在彭城五十六万大军败于项羽之手后,才在张良的建议之下,将韩信放出去开拓北方战场。即便如此,刘邦还在不断地向韩信的队伍中插入自己的“眼线”,曹参、灌婴、张耳等等等等,都是刘邦不时放在韩信身边的“监控器”,此外,刘邦还分别在韩信破魏、代之后,定赵、燕之后,楚汉战争之后,收留钟离昧之后,四次削减韩信的兵权,韩信唯一不可控的时期就是在他攻下齐国索要假齐王那段时期,也就是谋士蒯通劝韩信谋反那段时期。
当然,刘邦不信任的理由也很简单,韩信实在是太能打了,战绩优越得让人害怕,反观周亚夫,当时不过是河内太守,手下掌管的士兵也非常有限,单就当时驻扎在长安外围抵御匈奴的驻军就有三支,周亚夫一支并不足以让汉文帝恐惧,更何况当时的周亚夫还不像后来那样战功赫赫。
第三,所处的环境也不相同
刘邦、韩信所处的是群雄割据时期,那是一个只要手里有军队就敢称王的年代,韩信这样一个战无不胜的统帅,对于刘邦来说就是一种威胁,于是,刘邦才利用战争年代的种种临时约定来束缚韩信,以至于韩信虽然可以在军事指挥上拥有绝对权力,但是在人事管理上,却要受到刘邦的制约。所以,虽然表面上说是刘邦以汉使之名进入韩信大营,实则缺少不了的是刘邦的众多耳目的帮助。
而周亚夫所处的是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年代,大汉朝当时已建国近五十年,其稳定程度已经足以形成一套完整的军事指挥体系,即由上及下的层层指挥,也正是有这个基础,周亚夫才敢于杜绝越级调派,以防止被人趁虚而入。
所以说,不是韩信不想在军中拥有绝对的指挥权,实在是条件不允许啊。
韩信虽然是军队最高统领,而刘邦是马上皇帝,在本家营寨进出是很正常的事。就算韩信的下属见到刘邦进入,也就以为刘邦是在找韩信商谈战事,更何况韩信的下属多是刘邦的人。而汉文帝是太平天子,没什么事时都不会到军营的,所以他到军营不能像刘邦那么随意。其实军营易进难进,不在于韩信周亚夫,而是在于刘邦刘恒。刘邦在军中的威望高于韩信,他就可以随意出入;刘恒在军中威望低于周亚夫,所以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