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韩信为什么在楚汉之争中铁了心帮刘邦?

提问时间:2023-07-05 02:28关键词:韩信,刘邦

韩信为什么在楚汉之争中铁了心帮刘邦?

点赞1、渭南市 网友:漫步云端

韩信是一匹千里马,刘邦是伯乐,这就是韩信为什么死心塌地跟着刘邦的原因。

01 极为相似的早年经历

韩信,姓韩,大约是韩国公室之后。一个大小伙子,既混不上一官半职,也不愿务农或经商糊口。成日不务正业,于是只能各种蹭饭养活自己。

韩信倒也不是懒,而是对那些不感兴趣。也许他是怕自己一旦习惯了普通人的生活,便会失去自己的青云之志。

所以,处境越艰难,越能激发韩信的斗志。于是,他才坦然接受胯下之辱。

韩信的这段早年经历 ,似乎和刘邦年轻时候又有几分相似。两人都不被他人看好,然而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面对世俗的眼光,他们却从未放弃自己的梦想。正因为相同的经历,才让彼此更加容易沟通。

02 刘邦知人善用,项羽任人唯亲

乱世才能出英雄。像韩信这样的将才,太平盛世无法显示出其才华。他的才能天生就是为战场准备的。秦末农民起义席卷中原,韩信的机会终于来了。

于是,韩信离开家乡,开始寻找工作机会。韩信首先来到了项梁这里,可惜他还没来得及展露头角,项梁就死了。然后,他的老板就变成了项羽。可是没过多久,他就发现项羽其实是徒有虚名。别说,像他这样没建寸功的将士,就算是立下汗马功劳的将领们,项老板都想方设法地赖掉。因此,项老板给韩信的影响就是吝啬,还有任人唯亲。

在这样的老板下面打工,估计一辈子也不会有出头之日。韩信隐忍这么久,就是要干一番大事业的。既然项老板满足不了他的需求,他也只能另觅出路。

当时,一众诸侯中,除了项羽,人气最旺的就是刘邦了。刘邦又是沛县人,和韩信差不多半个老乡。但是,韩信没有陈平那样的气质,只看一眼就能得到刘邦的重用。韩信刚开始也没捞到好职位,即便是萧何的推荐,刘帮也没重用他。直到韩信跑路之后,萧何追韩信,才引起了刘邦的重视。

韩信渴望被重用,刘邦真就采纳了萧何的意见。“经过面试,恭喜您被我司录用,职位是大将军,请尽快来报到!”韩信看着聘书热泪盈眶,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卒,直接晋升到最高武将,激励作用有多大可想而知。

面对着两次截然不同的遭遇,韩信的心中对两位老板有了一个深刻的认知:刘邦是知人善用的大老板,项羽只是鼠目寸光的无知小儿。而这个认知,最终影响了韩信的一生。

垓下之役之前,项羽和刘邦几乎同时对韩信抛来了橄榄枝。刘邦的承诺是齐王,项羽的承诺是三分天下,显然,项羽这次开的条件是远远超过了刘邦。但是韩信仍然站到了刘邦这边,就因为他更相信刘老板的为人。

03 千里马遇上伯乐,才能成为千里马

很多朋友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获得了其他公司高薪高职的聘书,乘兴而去,却总是高兴不起来,或者屁股还没坐热,就走了。究其原因,没有得到重用,更有甚者,处处受到压制。

其实,高薪诚聘是一回事,真正放权又是一回事。大多数人跳槽除了为获得一份优厚的薪水之外,还希望能发挥自己的才干。因此,老板对下属的态度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老板的信任就是对员工最大的激励,哪怕是累一些,也干得舒心。反之,遇上个小心眼的老板,工作即便再轻松,也会觉得格外窝囊。

千里马只有遇上伯乐,才能成为千里马。然而,伯乐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

刘邦就是韩信的伯乐,不但给了他大将军的职位,还对其充分授权。北方战事全部都由韩信自己说了算,所以,就冲着这点,韩信也不会轻易背叛刘邦。

韩信甘愿忍受这么多年的讥笑,不就是为了等到一个大显身手的机会吗?普天之下,又有几个诸侯都有这样的魄力?恐怕非刘邦莫属。而从韩信对项羽的评价来看,韩信也有一定的识人能力。所以刘邦和韩信两人一拍即合,刘邦当刘邦的汉王,韩信打韩信的仗,如此合作,才能短短三年多时间就统一了天下。

结语

韩信,年少之时便想成就一番大事业。项羽目光短浅,弃之不用。而与韩信有相似经历的刘邦知人善用,不但破格将其提拔为大将军,更是充分信任和授权。这样,韩信才能创造出那么多经典的战争神话。

千里马固然厉害,没有伯乐,不过是一匹普通马。千里马难寻,伯乐更是可遇而不可求。韩信在茫茫人海中,好不容易遇上刘邦这位伯乐,他怎么可能轻易放弃?所以,楚汉战争中,他才愿意死心塌地地追随刘邦。

点赞2、江都 网友:红楼梦魇

楚汉战争中,韩信确实犹豫过是否继续帮助刘邦。他的犹豫,也确实延缓了刘邦取胜的进程。

然而,最终,他依然选择了帮助刘邦。

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停下来”的韩信

前203年十一月,韩信在潍水之战中全歼龙且军团。

此时,汉军已经形成了对楚军的夹击之势。

当初,韩信曾提出宏伟大略:增兵三万给我,我攻灭燕、赵、齐,绝楚粮道,与大王会于荥阳。

正是采纳此策,刘邦才增兵给韩信,让其开辟北方战场。

如今,“北举燕、赵,东击齐”都已实现,下一步就是“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了”!

正在成皋与项羽对峙的刘邦”旦暮望若来佐我“,急切地期待韩信行动。

然而,韩信却停了下来。

这一停,就是一年!

要知道,此前,刘邦的指令,韩信无不立即执行,效率极高。

如今,韩信停了下来。

显然,对于何去何从,韩信产生了犹豫。

已能自成一势的韩信

此时的韩信,已经完全可以成为项羽、刘邦之外的“第三势力”了。

韩信受刘邦重用,率汉军东征西站,然而,很长时间内,韩信的兵将,全部是刘邦所派。

此时的情势已不同了。

半年前,刘邦闯入大营,将韩信的部队全部带走,用以反击项羽的进攻。

随即,韩信征集赵地未入伍的兵员,经过2个月的征集、训练,自成一军,并平定了齐。

此时的部队,除曹参、灌婴带来的部分精锐骑兵外,大部为韩信自己一手组建的,可谓“兵为将有”。

在先后击破田氏、龙且后,韩信又迅速平定了三齐之地,共得70余城,地盘、财物都又了。

自己的兵,自己的地,自己的钱,韩信,已事实上可以自成一势了。

然而,韩信与刘邦之间,也出现了利益冲突。

此前,韩信攻下魏、赵等地,刘邦或设郡直辖,或委托张耳留守,没有韩信的份。

半年前,刘邦直接把他的部队全部调走,要韩信自己再去建军。

没有刘邦的提携,就没有韩信的今天。

然而,今天韩信已经得到的一切,当然不希望被刘邦再像以前一样夺去的。

由此,刘邦与韩信之间,出现了利益上的冲突。

“稳住”韩信

韩信这次很直接,派人去找刘邦,表示:齐伪诈多变,反复之国也,不暂立假齐王,不能安定,请立我为假齐王。

当时的刘邦,正遭受项羽的猛攻,急切期待韩信的配合,见信愤怒:这个时候要当王,什么意思?

张良、陈平立刻表示:这个时候不能拒绝!“不然,变生”!

“不然,变生”,说明张良、陈平认识到:这个时候不满足韩信的诉求,韩信的立场一定会发生变化!

刘邦不得已,立刻改口:“大丈夫作什么假王?要作就作真齐王”!遂封韩信为齐王。

刘邦、张良、陈平的警惕是正确的。

果然,项羽也看出了刘邦与韩信之间的微妙关系,遂派武涉游说。

武涉单刀直入,指出了韩信与刘邦的微妙关系:刘邦欲吞天下,必然容不下你!现在不对你动手,是因为项羽还在!如今你“左投则汉王胜,右投则楚王胜”,应该与楚连和,“三分天下王之”。

武涉的话,道出了本质:灭魏、赵、代后,刘邦都没有新立王,而是设置郡县(张耳当时还没有封赵王),“欲吞天下”,不会允许你韩信作齐王。你韩信要想保全自己,只有与项羽联合,咱们“三分天下”。

也就是说,武涉并非让韩信投靠项羽,而是策动韩信独立,让韩信与刘邦、项羽同为王。

如果刘邦拒绝韩信为王,项羽的条件显然是极有有活力的。

然而,刘邦已立韩信为齐王,韩信的诉求得到满足,因此拒绝了项羽的条件。

然而,韩信仍在犹豫。

犹豫

随即,韩信的谋士蒯彻又两次劝告韩信,指出:你现在已经有了震主之威,你归汉也好,归楚也好,刘邦、项羽都容不下你!不如“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

蒯彻的建议,与武涉的说词基本接近,唯一区别在于:韩信不需连楚,而是保持中立,维持现状,鼎足而立。

韩信表示“士为知己者死”,留恋刘邦对自己的恩情,并认为刘邦不会加害自己,以此拒绝了蒯彻。

韩信的表态是真诚的,但他在行动上却仍然很犹豫。

一方面,他继续留在刘邦阵营,另一方面,他仍然按兵不动。

韩信的犹豫,对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重大影响

前203年十月,项羽的大将曹咎部被歼,十一月,龙且部被歼。

当时,楚军已经陷入战略包围,后方不稳,军食困难,士气低落,已经支撑不下去了。

然而,他依然继续与刘邦在成皋相持了十个月!

这是因为,在韩信的“带头”下,刘邦集团内部的微妙关系复杂了起来。

当时,彭越也在梁地作战,对楚军的补给线影响极大。

然而,在夺取梁地的大片地盘后,彭越也“学习”韩信,停了下来,企图讨价还价,索取王位。

英布因封地仍在楚军之手,作战积极,但是,由于韩信、彭越的“停滞”,天下形势仍未见分晓,因此,英布仍遭受激烈抵抗,一时无法取得大进展。

一时间,楚汉之间的形势僵了下来。

可以说,在诸人之中,韩信的实力最强,影响最大,如果他立刻进军,彭越不可能仍然“坐观”,英布也能很快打开局面,所以,韩信的动向对其余诸将起着支配作用。

大局危机

韩信等人的持续犹豫,不但使局面僵了下来,甚至使局势出现了反复。

前203年八月(秦历法,以每年“冬十月”为第一个月,依次为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二月····),项羽主动议和,请求罢兵。

次月,项羽引兵东归。

刘邦采纳张良、陈平之策,发起战略追击,决心一举歼灭项羽。

刘邦一面自率大军追击,一面下令韩信、彭越会合,并让刘贾协助英布,打开局面后立刻来会合。

然而,韩信、彭越等人依然态度消极,没有如期会师!英布、刘贾也没有打开局面,无法北进。

如此,刘邦成了一支孤军。

项羽迅速发起反击,大败刘邦,刘邦只好坚壁自守。

如果不是刘邦军的素质有了提高,及时坚壁自守,及时“止损”,固陵之战,有可能像几年前的彭城之战一样,使全局发生逆转!

打破僵局

刘邦坚壁自守,被项羽压制,唯一的希望就是韩信、彭越、英布来会合。

刘邦问计张良:怎么才能让韩信、彭越出兵?

张良表示:韩信被立为齐王,但他知道那不是您本意,“信亦不自坚”,仍在犹豫···

如今,把从陈到东傅海之地给韩信,扩大其封地,以此坚定韩信出兵的决心。

张良还特别点出:韩信老家在楚,“其意欲复得故邑”!

显然,张良看出了韩信的犹豫,也看出了韩信的渴望。

刘邦采纳此计,以此条件联系韩信,韩信立即答应!

韩信出兵后,局势豁然开朗。

项羽的后方空虚,根本抵挡不了韩信,韩信迅速攻占鹏程,又一路西进,与刘邦会师。

韩信的出兵,对楚军带来了致命打击,楚人心动摇,守寿春的楚大司马周殷投汉,英布、刘贾由此打开局面,攻占要害后立刻与刘邦会师。

与韩信一样得到刘邦封赏的彭越也行动起来,也来会合。

由此,刘邦与诸王的云集,形成了决定性优势!

垓下之战,汉军总兵力五六十万人,光韩信一部就30万,而项羽约10万!

在韩信的指挥下,占据绝对兵力优势的汉军击败项羽,定天下!


作为一个“士”,韩信有“士为知己者死”的情操。

正是刘邦的知遇之恩,韩信才能一展雄才,建功立业。

因此,韩信在情感上是感恩刘邦的,始终留在刘邦阵营,不愿背叛。

在建功立业,实力雄厚之后,韩信自然也是有其利益诉求的。

因此,韩信在灭齐后,“停”了下来,寻找利益最大化的方式。

如果不能解决利益上的矛盾,即便情感仍在,彼此仍很可能分道扬镳,这在古今中外都是极其常见的。

在张良、陈平的辅佐下,刘邦洞悉了韩信的诉求,并尽量满足了韩信的利益。

最终,在感情和利益的双重驱使下,韩信选择了继续为刘邦而战。

遗憾的是,刘邦确实有自己的想法,他给韩信的承诺从头到尾都是假的。

垓下之战一结束,刘邦故技重施,夺了韩信的兵。将韩信改封为楚王···

最终,韩信还是被“兔死狗烹”了。

点赞3、宿州市 网友:水远溪横

韩信他之所以没有去背叛刘邦,这是因为韩信他并不敢去背叛刘邦。之所以不敢去背叛刘邦,这是因为韩信他并没有一个自己的好的班底去支持他去独立。

而且当年萧何月下追韩信,在韩信被刘邦设立为大将军的时候,韩信曾经对天发誓,愿意永远效忠于刘邦的。如果他有所违背,那么就会遭到天打雷劈,死无葬身之地。可以说,当年韩信所立下的誓言就决定了,他不可能去背叛刘邦了。毕竟古人是十分讲究誓言的,这样的誓言就决定了韩信他会一生臣服于刘邦。

而且韩信所带领的兵将,虽然是由韩信统帅的,但是并不是服从韩信他的,那些将军和士兵,都只是听从韩信的命令,而服从于刘邦。如果当初韩信真的去反叛刘邦,必将会导致手下没有什么将领是真正属于他的,最终会让他众叛亲离。

而且当年韩信投奔刘邦,并没有属于着自己的手下去一起投奔刘邦,而只是他只身一人去的。可以说,韩信的手下都是刘邦所组织起来的军队。可以说,如果没有刘邦的部队的话,韩信手下是无可用之兵的。所以韩信他本人是没有去背弃汉朝自立为王的资本的。

而且当年刘邦手下名将并非只有一个韩信,刘邦的手下还有其他的重要的诸侯。而韩信一旦反叛汉朝,其他诸侯也势必是不会同意韩信去反叛的。因此韩信一旦反叛,那么韩信必然在最后会被天下的诸侯围攻,可以说是得不偿失的。所以说韩信之所以不背叛汉朝,并不是因为他对刘邦的敬重,而是因为他不敢去背叛。

点赞4、许昌市 网友:悲观垃圾

第一,刘邦把一个无名小卒的韩信一下子提拔成一人之下的大将军,韩信心存感激,不忍背叛。连漂母之恩尚且不忘,更何况是刘邦的知遇之恩呢!

第二,韩信手下的大将,有很多都是从一开始就跟从刘邦的人,韩信如果背叛,这些大将也不会答应。而只要项羽还在,韩信就会有强劲的对手,韩信一人难敌两雄。

第三,韩信原先由项羽军中走出,项羽最恨叛徒,不可能再与韩信结盟,韩信背叛刘邦,也将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

点赞5、三门峡市 网友:素眉妖艳

苍茫大地认为有以下原因:

一、韩信没有三分天下的野心,自以为为刘邦立下汗马功劳,汉王不会夺去他的封国,只想拥立汉王做天子,安稳地做齐王。

韩信渡过西河,俘虏了魏王,活捉了夏说,率兵攻下了井陉,杀死了成安君,夺取了赵国,俘虏了魏王,活捉了夏说,率兵攻下了井陉,杀死了成安君,夺取了赵国,迫降了燕国,平定了齐国,南面干掉楚军二十万,东面杀死龙且。韩信认为自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功劳盖世无双,已被刘邦封为齐王,汉王没理由夺取他的封国。

韩信认为只要帮助刘邦打败项羽,他老韩家子孙就会把齐王的封国一代代传下去,他就心满意足了,没有上位的野心。他是从项羽阵营中叛逃出来的,在项羽身边也呆过,他对项羽众叛亲离的情况一清二楚,他把龙且干掉,两次打败楚军,他对最终面对面打败项羽充满胜利的信心,干掉项羽定神做齐王!这就是韩信当时的全部想法,所以他在项羽派武涉劝他做霸王的设想、蒯通劝他三分天下的设想,一盖否决,为摆脱蒯通的纠缠,他干脆假装疯子,做巫师去了。

二、韩信对刘邦充满感激之情,他立下盖世之功,一方面是为了展示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证明自己;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报答刘邦的知遇之恩;他知恩图报,不想背信弃义。

韩信平民出生,年轻时家里穷又放荡不羁,未能被推选当官,又不会经商,经常依靠别人来糊口,据《史记.淮阴侯列传》:他曾在下乡南昌亭亭长家蹭几个月饭,亭长妻非常心疼,于是提早做饭,在床上就吃完饭,到吃饭时,韩信来了,见碗碟干干净净,走人!从此与亭长视同路人!韩信在城下钓鱼,一漂洗棉絮的老大娘见韩信饿了,连续给他十几天饭,韩信说将来要厚报,后来韩信改封楚王时,赏一千金。

刘邦还受过胯下之辱,在项梁手下,没重用,在项羽手下,为执戟郎中…在刘邦手下,先是管粮仓的小官,犯法当斩,同案犯斩了十三个,轮到斩他时,一句:汉王想一统天下为何要斩壮士?滕公骇异,又见他帅哥一枚,和他交谈一番,十分欣赏,向刘邦举荐,就当了治粟都尉。后经萧何举荐,就登台拜将,直升大将军!后又因功被封齐王。韩信认为刘邦对他解衣推食,不能惟利是图而背弃恩义!

三、作为军事战略家,他对项羽的前程并不看好,他认为自己也干不过刘邦。

韩信和晁错一样,善于谋国,不善于谋身。他对天下大势看得很透,项羽分封的各王几乎全部叛变,范缯、陈平、韩信自己都先后离了项羽,他知道项羽玩政治玩不过刘邦的,自己齐国上下都是刘邦的心腹。刘邦经常在被项羽打仗后,不打招呼把韩信的帅印一夺,兵就带走,为什么能这样?刘邦打仗不行,宠络人心、玩阴谋、搞组织工作绝对是老手,韩信作壁上观,会招致齐国上下的一致反对。韩信当家,打项羽他们一呼百应,闹独立等同反刘邦,手下遍布的刘邦心腹不会答应!刘邦什么人,他不会让你韩信在刘邦的责任田种出你韩信的庄稼!

望斧正!




点赞6、嘉兴市 网友:皇族鬼圣

山野老人回答这个问题:

韩信为什么在楚汉之争中铁了心帮刘邦?

对于这个问题,韩信自己做了最好的回答!

韩信进驻齐国,被刘邦封为齐国国王的时候,项羽派武涉策反韩信。

韩信与武涉的对话,清楚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韩信攻占齐国,项羽派龙且助战。

韩信用计打败龙且。

龙且战死,项羽非常恐慌。

项羽派盱台人武涉前去游说韩信反汉与楚联合,三分天下称王齐地。

韩信谢绝说:“我奉事项王多年,官不过是个郎中,位不过执戟之士。我的话没人听,我的计谋没人用,所以才离楚归汉。汉王刘邦授我上将军印,让我率数万之众,脱衣给我穿,分饮食给我吃,让车子给我坐,而且对我言听计从,所以我才有今天的成就。汉王如此亲近、信任我,我背叛他不会有好结果的。我至死不叛汉,请替我辞谢项王的美意。”

(刘邦)

这就是韩信铁了心帮刘邦的原因!

往深层次说,韩信铁了心帮助刘邦,从韩信的角度看,主要是两个原因。

一是刘邦对韩信十分信任,感化了韩信;二是韩信这个人只想做一个军事家,没有政治野心,对三足鼎立不感兴趣。

韩信这段话就有这个意思!

韩信离开项羽是因为项羽不能给韩信一个用武之地,不能倾听韩信的建议,更不谈不上采纳韩信的建议,所以韩信离开项羽。

韩信铁了心帮助刘邦,就是因为刘邦的做法与项羽截然相反,让韩信有了用武之地。

再往深层次说,就是刘邦与项羽用人手法的优劣!

刘邦能理解人的心理需求,能让人有用武之地,所以韩信愿意为刘邦服务。

项羽不能理解人的心理需求,不懂得尊重人,所以导致人才流失!

点赞7、镇江市 网友:指尖流年

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关于韩信最后究竟有没有参与陈豨叛乱一事一直有争议,如果参与了,那他就背叛了刘邦;如果没参与,那他根本料不到自己会死。所以不存在“宁死也不选择背叛刘邦”一说。


韩信在早期楚汉战争期间,率军连灭燕、赵、齐,兵力达到鼎盛,成为与刘邦、项羽鼎足而立的第三股势力。此时项羽遣使拉拢,劝说韩信希望他至少能保持中立,不要帮助刘邦,连韩信自己的谋士蒯彻也作相同的建议。韩信却说自己当年在项羽帐下只不过是个执戟郎,地位卑贱,是刘邦对其信任,拜为大将,委以兵权。“解衣衣我,推食食我”,推心置腹,无以复加,所以自己坚决不会背叛刘邦。这个时候,韩信对刘邦有一定的忠诚(亦非绝对忠诚,韩信打下齐国后面对刘邦要其出兵相助却按兵不动,要求刘邦封自己假齐王,此事让刘邦深深记恨),但同时也是手握重兵,不存在生命威胁,所以不是“宁死不背叛”。


不过事情很快有了变化。项羽死后,刘邦故技重施夜奔韩信军营夺走兵符控制军队(之前有过一次),韩信一下成了光杆司令。刘邦更将其由原本的齐王改封楚王,地处偏远,又没有了重兵在手,韩信难免有些不满。此后,刘邦收到韩信谋反的密报,伪游云梦,韩信听到风声是因为自己收留了项羽大将钟离眜,刘邦要前来处置自己,于是逼杀钟离眜向刘邦请罪。刘邦还是逮捕了韩信带回长安,虽然查实没有韩信谋反的罪证,仍然将其由齐王降为淮阴侯,命居长安。韩信自此郁郁寡欢。

有人会说,韩信手握重兵的时候不谋反,为什么没有兵权了反而会参与谋反。其实,虽然他没了谋反的实力,却有了谋反的动机。因为手握重兵时想起的是刘邦对自己的好,而自从降为淮阴侯以后,韩信一直口出怨言,不屑与周勃灌婴等功臣侯爵为伍,一次去樊哙府上做客,樊哙也是侯爵,还是吕后的妹夫刘邦的连襟,甚至在鸿门宴上救了刘邦性命。但仍恭敬地对韩信下跪迎送,口称大王。而韩信如何做的?他说我居然跟樊哙这样的人混在一起了。如此态度,足见其心中怨恨不浅。


最后就是陈豨谋反一事了。根据《史记》记载,陈豨受封离京时,韩信送他,约定谋反,让陈豨在外举事,自己在长安做内应,里应外合,一举可定。之后韩信也常与陈豨书信往来。陈豨后来果然谋反,刘邦亲征,调韩信随军,韩信称病不去,实际密信陈豨约定自己在长安杀死吕后和太子刘盈,结果事情败露,吕后与萧何合谋,谎称刘邦已灭陈豨,即将回朝,召群臣入长乐宫庆贺。韩信不知是计,入宫被杀。刘邦回朝听说,既惊且喜。

史料记载韩信确实谋反,但是韩信究竟有没有参与却不一定真如史料所写。因为如果刘邦吕后是出于铲除潜在威胁杀了韩信,也需要给自己找一个合理的借口,会给韩信罗列莫须有的罪名。但是,无论哪种,韩信都不是“宁死不背叛刘邦”。因为如果韩信确实谋反了(前面说过他也真的有动机),那他就已经背叛了刘邦,被杀也算罪有应得。如果韩信没有谋反,那他进长乐宫的时候可能就是真的认为没有危险,一点都不心虚,所以不是“宁死”,他根本就料不到吕后会杀他。这也是有可能的,因为同为诸侯王的梁王彭越被人诬告谋反贬为庶人后也不知道吕后狠毒,前去求情,结果被吕后骗回宫劝刘邦杀了他,韩信没猜到吕后狠毒也是可能。更重要的,韩信在军事上是天才,政治上却少根筋,所以才会屡屡得罪樊哙、周勃、灌婴等功臣。意识不到危险被杀也是正常。

点赞8、平顶山市 网友:皇氏集团

公元前196年,韩信,被刘邦、吕后以谋反的罪名诛杀于宫中。

临死之际,韩信感慨:“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而就在被杀之前,他先被夺了兵权,又被招到长安监视。可更早之前,他却是手握几十万大军的大将,那么为何他没有背叛刘邦呢?

那时韩信领兵在外,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从,他并没有受刘邦的挟制。

正是这样一方人杰,却从没有自封为王的作为,为什么。

有书曰:韩信一介布衣,无权无势,投靠项羽又不受重视,是刘邦让他封王拜相、光宗耀祖的。所以忠心耿耿,乃是感恩戴德义举。

但是我们再看《史记淮阴侯列传》,却会对这种说话有所怀疑。。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相信韩信绝不会不动,毕竟他不只是武夫,更是足智多谋的谋士。

当时刘邦项羽实力相当,韩信的决定就举足轻重,项羽当然不傻,就委派武涉劝说,其言:“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而且武涉也说了:“项王今日亡,则次取足下”,

而范阳辨士蒯通也说:“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

不论如何,这话已经不能再明白了,自古功高震主的人都没有好下场,韩信真的就不明白吗?

其实韩信之所以没有背汉自立,并非不相信几位谋士的话,而是由来已久的天下割据的局面造成了他的误会,他要做假齐王,刘邦却封了他真齐王,在当时,这就相当于割据一方的诸侯了,而刘邦只是天下共主,并不会对他出手不。

只可惜他错了,刘邦想要的却不是一个诸侯割据的天下,而是完全由他一人掌控的大国,所以韩信最终没有逃脱被杀的下场,只能在死前感叹“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