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真的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吗?
科举制度对于中国封建时代选拔人才、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其相对公平的考试制度对于寒门学子向上流动打开了一扇门,因此在民间流传着一句治家名言“穷不丢猪,富不丢书”,虽然学习内容僵化枯燥,但对于促进官办和民办教育发展还是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只是后来科举制度成了统治阶级强化其统治的工具,其内容陈旧,其形式固化,门派之风盛行,“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成了封建学子的基本宿命,“学而优则士”成了读书的唯一目的。
科举和高考是相对公平的。
科举制度产生于隋朝,是隋文帝杨坚,创建了科举制度。
我们绝大多数的人,对隋朝的印象是,时间短,局势乱,只是南北朝结束混乱,到大唐盛世开始之前的一个过度朝代。
尤其是隋炀帝杨广,昏庸无道,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中,最恶劣最昏庸的皇帝,没有之一。
然而,隋朝其实与秦朝有非常多的相似之处,都是之前的一个朝代分崩离析,分裂成了诸侯乱战的格局,而后一股绝对强大的势力实现了统一,但统一的朝代,到了第二代帝王就开始落寞,于是被另一个真正强大的朝代所接替。
汉朝足够强大,接替了只传接了两代的秦朝;唐朝足够强大,接替了同样只传接了两代的隋朝。
但是,就像秦统一之后,统一度量衡、修长城一样,隋文帝杨坚,平灭宋齐梁陈,统一南北朝之后,同样有做出历史贡献的举措,那就是开创了科举选材制度。
在科举还没有诞生之前,大家所能依靠的选拔制度是世袭罔替,察举制度,前者是由血脉传承决定的,自然没有什么平民的机会,因为家族的延续重来都是绵延不绝的,贵族纵然没落但是他的传承依旧存在,而且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社会大众的认同,只要拥有机会他们便可以一跃而起,恢复祖上的荣耀,这和他们个人的能力,学识没有太多关系,依靠血脉的高贵足以解决这所有问题。
察举制度是依靠个人品德来进行的,而在生活之中,当自身贫困之时很少有人能够坚持内心的原则,让自己始终如一地用于实践,而且察举制度是依靠人来进行的,而且个人的性格是不同的,自然对于人的要求也不同,因此人才的选择总是充满不确定性的,而科举制度是依靠规则进行的,虽然刻板但是很大程度上却保持了公平,自然也就也多数人提供了机会。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那是肯定的啊
科举制度,有其历史功绩和地位,只是后来演变成八股文式,偏离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