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学习

“离骚”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屈原写的诗篇称为《离骚》?

提问时间:2023-07-05 02:36关键词:屈原

“离骚”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屈原写的诗篇称为《离骚》?

点赞1、柳州市 网友:三千萧瑟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这些诗句皆出自屈原的著作《离骚》。那么,“离”和“骚”各是什么意思呢?

离者,丽也,附丽也。《易·离卦·彖传》:“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离的意思就是附丽、依附。“离离”就是紧紧地依附着的样子。如“离离原上草”的意思就是指草在原野上扎根、生长、代代繁衍,紧紧地依附在这片原野上。骚者,不安躁动也。《玉篇》云:“骚,动也。”《说文》云:“骚,扰也。”骚字从马从蚤,跳蚤跑到马身上,马有蹄不能及其身,有尾不能驱其害,有牙不能解其痒,只有有机会躺在地上打滚才能蹭蹭痒,所以马身上有跳蚤,马一定是躁动不安的,故曰扰也、动也。那么屈原写的诗篇为什么叫《离骚》呢?

屈原,芈姓,屈氏,名平,字原,楚国的公室贵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体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屈原怀才不遇,反遭小人谗言,被排挤诽谤,并多次被流放。眼见小人误国,祖国不断陷入危局,自己却无能为力,在这种坐立不安、忧思苦闷的状况下,屈原创作了《离骚》。

屈原是楚国的公室贵族,楚国是自己赖以依存的祖国,贵族怎能离开自己的祖国呢,故曰“离”。离者,丽也,附丽也。战国纷争,各国名士都是怀才觅主,待价而贾,游走于列国,朝秦暮楚,唯有屈子,忠贞不二,即使被排挤打击,心里也只有一个楚国,这就是最早的爱国主义和家国情怀。屈子的心和故国紧紧依附在一起,离离爱国心,天地可鉴,汩罗做证,这就是离骚中离的真义。

屈原眼见小人妒贤误国,自己的祖国被强秦一步步紧逼蚕食,自己却无能为力,肯定是坐立不安,忧心如焚,故曰“骚”。骚者,动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其悲也;“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其忿也;“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其忧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其动也。悲之、忿之、忧之、动之,骚而不安也。楚国,屈原不得不依附它,依附它则不忍其亡,眼见其亡则如蚤在身,手足不能搔其痒,躁动不安也,这是一种极其难受的状态和心理,也正是“离骚”最本质的意义。故屈原在这种爱之真、痛之切、忧之深的情况下创作的诗篇,称为“离骚”。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抒胸臆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中的代表作“离骚”与《诗经》中最有感染力的“国风”并称为“风骚” 。由此,“风”就成为《诗经》的代称,“骚”也就成为《楚辞》的代称。“风骚”也就成为文采诗情的代称。“风”和“骚”就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子夏故坛原创)

点赞2、运城市 网友:星月相随

在中国的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屈原绝对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虽然都已经过去了二千多年,但这个“争议"似乎还会再延续下去。

首先,屈子在诗辞方面发明一种“骚体诗“,人们常常将他的诗与更古老的《诗经》相提并论,并创造出"风骚“一词,风骚有多重指意,始皇帝横扫六国,一统华夏是一种风骚,大唐盛世,万邦来朝是一种风骚,中国人民14年艰苦抗战是一种风骚,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大起来也是一种风骚。

当然,市井之徒,骚姿弄首,人们也称其为"风骚“,不过这就得加上双引号了。

屈夫子给我们留下的东西太多了,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物质的有粽子。粽子的形状多,体现了不同地域特色。粽子不仅形状很多,品种各异,由于中国各地风味不同,主要有甜、咸两种。甜味有白水粽、赤豆粽、蚕豆粽等等。

具物质和精神双重意义的是赛龙舟,龙舟是端午节的一种独特的民俗活动,这个活动的起因是为纪念屈原而设立,它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团结协作,共同奋进"的拼搏精神。可是我们的相邻小邦棒子国,却把《端午节》给剽窃了去,我们这些不肖子孙,在吃着美味的粽子,享受三天大假的时候,不知有没有想过死后,用何颜面去见屈夫子在天之灵。

在精神方面屈夫子留下就更多了,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译成白话文说就是,目标很长远,道路很曲折,我会坚持不断的追求。正值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时,屈子这句话,既是对我们的警示,更是对我们的鞭策。

在对待如何为人处世方面,我认为屈子这段话很有现实意义。“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是屈原《渔父》中的名句,意思是“沧浪的水如果是清亮的,可以用来洗我帽缨;沧浪之水如果是浑浊的,可以用来洗我的脚”,沧浪水清有水清的作用,沧浪水浊有水浊的作用,沧浪水清喻清廉之世,沧浪水浊喻乱世,一个人只要善于调整自己,清世乱世都可为我所用。

屈原为国而死虽过去了二千三百年,其精神之光,却给我们中华文明注入了,历久弥新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的精神力量。我们年年都在缅怀、追思屈子,我们似乎都仅仅于感动于他的以身殉国,但是,我们如果换一个眼光去看这件事,我认为,不如说是在以身省(xǐng)国。他用自己的生命来警醒后辈子孙,自已的国家如不强大,终有一天"八国联军",甚至“百国联军“就会再次欺上国门来。

《离骚》这两个字的意思是什么呢?朋友们引经据典说了很多,但,我认为用现在通俗一点的话说,就是:眼不见心不烦。离:离开,告别;骚:牢骚,骚动。

我这么解释,肯定会遭吐槽,但如果我们根据屈夫子的经历来分析,其实是不难得出答案的,屈原屡受排挤、放逐,他的心中方抱负得不到施展,眼见楚国一天天被秦国蚕食鲸吞,却又无可奈何,只好永离浮华骚动,将自己寄情于祖国的大好河山,也因此,屈夫子才能、才会写出“逸响伟辞,卓绝一世”的《楚辞》。他作品的风貌和《诗经》明显不同,《楚辞》写的是长江流域的民风,而《诗经》写的则是黄河流域的民风。当时,北方早已进入宗法社会,而楚地尚有氏族社会的遗风,民性强悍,思想活泼,不为礼法所拘。所以,抒写男女情思、志士爱国是如此直截了当,而使用的材料,又是如写男女情思、志士爱国是如此直切,而使用的材料,又是如此丰富,什么都可以奔入笔底。写人神之恋,写狂怪之士,写远古历史传说,写与天神鬼怪游观,一切神都具有民间普通的人性,神也不过是超出常人的人而已。它们使作品显得色泽艳丽,情思馥郁,气势奔放。这样的作品,表现了南方与北方文学的不同

《文心雕龙.辩骚》:离骚即伍举所谓骚离,杨雄所谓牢愁,均即常语所谓牢骚也。詹安泰也认为离骚既是楚语方言所谓牢骚。我个人观点比较认同第一种意义,即离骚有远离忧烦之意。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最后,我用毛泽东《赠柳亚子先生》的诗句来作结尾,人生往往会遭到很多困扰与烦恼,主要是来自于自己。说明一个人要淡泊名利。我们虽有有限的失望,但是还有无限的希望。生活依旧简单、平静、恬淡。要以宽阔的胸襟,长远的眼光,去辨证的分析问题,排解心中的“牢骚”,社会上的“浊事”。面对挫折、苦难,是否能保持一份豁达的情怀,是否能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需要博大的胸襟,非凡的气度。

点赞3、西宁市 网友:荒途孤影

屈原一生写的诗歌都收集在《楚辞》里,其中最宏伟的就是《离骚》。他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兼带叙事的抒情诗。在这首诗里,屈原叙述了他的身世、经历和理想,揭露、鞭挞了统治集团的黑暗腐朽,表达了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和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伟大情怀。

《离骚》是什么意思呢?司马迁说:“离骚者,犹离忧也。”班固说:“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说的是屈原为了抒发自己遇到的忧愁而写了此诗。王逸说:“离,别也;骚,愁也。”整首诗洋溢着一种“忠怨”之情,即忠于祖国而又不被理解的怨愤之情。从诗中,我们可看出屈原为了改变现实、为楚国统一天下的雄心大志,同时揭露了楚国君昏臣佞、妒贤误国的种种罪行,表现了屈原的洁身自好、宁死不屈的战斗精神。司马迁说:“余读《离骚》……悲其志。”刘勰说:“没有屈原,岂见《离骚》?惊才风逸,壮志烟高。”鲁迅说:“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忠怨之情”是《离骚》的一条主线。”并把它与《诗经》相比:“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其影响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了解了《离骚》二字的解释,就明白了屈原为什么写的这首诗称为《离骚》了。具体说,《离骚》是屈原“诗言志”的心声呐喊,是悲愤的情感嘶鸣,是对“美政”理想的奢望追求。

屈原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但深重的苦难、绵绵的爱国情思却使屈原的精神得以升华,化成了一篇篇震撼人心的诗篇。他生时为狭隘的楚国朝廷排挤,死后却作为中国诗坛的旗帜被插在世界文学史的高峰。《离骚》是一首浪漫主义抒情诗篇。前半部是诗人现实生活的经历,是写实,后半部是诗人苦闷的灵魂上天下地的求索,是虚写。不仅写出了诗人个人的悲剧,也写出了时代的悲剧;不仅写出了伟大人格的崇高,也写出了为真理而勇于献身的悲壮。全诗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怨愤。

诗人以奇特的开端,首先以十分庄重而自矜的口吻,自叙了高贵的出身,奇异的生日,以及父亲赐予自己的“美名”。开篇八句,感情肃穆含蕴深邃,表明自己对楚国的兴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为他至死无法挽救楚国埋下了伏线。他自道奇异的生辰,美好的名字,也正是表达他的尊贵不凡和具有崇高的理想。“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正则,正道直行,严于律己;灵均,禀赋良善,公平均一,像天一样公正无私。“原”字是说像大地一样滋长万物。这名字鼓励他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从而表明了自己美好的品质和远大的抱负。

他从小热爱生活、奋发学习,并且用香花美草来比喻美好的品质和卓越的才能:“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即早上我攀摘小山上芬芳洁白的小兰花,晚上采摘小岛上冻不死的青草。孜孜不倦地培养着自己的品德和才能,这就为他一生的自尊自爱定下了基调。

诗人生怕赶不上像流水一样的光阴,担心年华已过,不能为国家作出贡献。“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又忧虑楚王不奋进,耽误国家前途,便无法追悔:“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而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远大的理想,明确的目标,那就是:“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希望楚王乘上千里马,驰骋千里,自己则在前面带路。然而,他的卓越的政治见解和文学才华虽然得到了楚王的赏识,因此也招来了不少的嫉妒。“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把持楚国朝政的一批小人,拼命往上爬,他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残害忠良,嫉妒贤能。诗人身处逆境而坚定不移,并且借象征各种美德的香草来表示决心:饮用木兰上晶莹的露珠,吃秋菊的绚丽的花朵,戴上薜荔的花蕊,高举起穿着蕙草的菌桂,用胡绳搓成美丽的绳索。这一切象征美德的香草香木同充满贪婪的黑暗现状形成了鲜明、尖锐的对比。而楚王不能体察诗人一片忠心爱国的心情,反而听信谗言,使诗人屡次碰壁,招来了重重的打击和迫害。他决定退避而回故里,整理自己那套装束:用碧绿的荷叶做上衫,用洁白的荷花做裙子,戴着高高的帽子,挂着长长的佩饰。这一切都象征着诗人正直清高的品格,诗人借助于荷花创造出了这样圣洁芬芳的艺术境界,使我们不仅看到了绚丽的色彩,还闻到了浓郁的芳香。从而唤起人们对美的向往,增强了对诗人情操的了解。

诗人坚信自己光明的品质仍旧保持着,他说他将要到荒远之处放眼眺望,那众多的佩饰更散发着芳香。诗人的姐姐哽咽着责备他:大禹的父亲鲧太耿直,终于在羽山下送了性命,你干吗这样忠贞自爱,要讲求这许多美好的德行。诗人便幻想渡过湘水向葬在九嶷山下的大舜去倾吐衷情。他想象驾驭着四匹五角的白龙,乘坐着五彩的凤凰,叫月神望舒在前面引路,令风神飞廉在后面跟随,到四处去漫游。这些描述给诗篇涂上了奇幻的色彩,构成了丰富的形象。诗人以大胆的想象,昂扬开阔的精神境界,与那种颓废诗人在大自然面前徒然哀叹人类的渺小、生命的短促,被大自然所压倒的苍白萎靡的精神状态截然相反。诗人的想象有强烈的感情作为基础,有复杂的现实斗争作为背景,就如同飞驰在群山万壑之上的轰雷闪电,如同高悬在万顷波涛上面的皓月明星,不断引起人们的惊奇和激动。

诗人长叹道:“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彭咸是传说中的殷代大夫,他向国君提出意见,但是国君不听,他最后投水而死。诗人把他作为自己的榜样,表达为了自己的理想,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显示了他那坚定的信念,高尚的情操。诗人“九死不悔”的执着信念,深厚的爱国主义激情,庄严的历史使命感,以及悲壮的献身精神,构成了他那无比崇高的美好人格。他崇高的追求,洁白的人格,坚贞的操守,使围绕在他周围的那些贪婪、偏私、庸俗,以至邪恶的人群,显得是那么渺小而又卑琐。在长诗中,诗人虽然是孤独的,甚至是寂寞的。但他是圣洁的、高贵的,是傲岸的《离骚》,为我们创造了这样一个人格美的崇高典型形象。

屈原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不仅是诗人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并且体现了悲壮之美。诗人虽然苦闷、孤独、愤懑、失望,坚决不屈服,并反复倾诉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和人格操守,以及至死而不悔的决心:“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诗人是要誓死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仰,誓死保持自己人格的清白,以痛苦的心情、幻想的形式开始了“上下而求索”的艰苦历程。诗人向世人发出了内心深处的呐喊: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强烈地表达出新的、不断的“求索”之愿,然而这是怎样的一次次上下求索啊!

诗人不顾天高路远,驾飞龙,历昆仑,渡白水,登阆山,游春宫,上叩天门,下求佚女,“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爢以为粻。”他折来琼枝做菜肴,把美玉磨成细屑当作干粮,旌旗蔽空鸾铃叮当,奏九歌,舞九韶,浩浩荡荡,光彩夺目,异常热闹,驾龙备车将要出发了。这是何等的浪漫,又是在怎样的追求。他在求索什么?他要唤醒楚王,他要挽救国家,他要寻求再次能有献身祖国事业的机会。但是现实又是那样的黑暗,那样的残酷,他遭到了冷遇,“叩天门”而天门不开,“求佚女”而佚女不理,“哲王又不寤,美人难求”,理想幻灭,结果以困顿、失望而告终。诗人徘徊着,只能感叹道:“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闺中既已邃远兮,哲王又不寤。”即人世间嫉妒贤才浑浊一团专喜欢隐人之善而扬人之恶。宫门九重把人远远地隔开,而君王又毫不觉悟。于是他完全陷入绝望的悲哀之中:“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其痛苦已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他明知楚国现实那么黑暗,却不能离开他灾难深重的祖国,哪怕是在神游幻想之中也决不能离开祖国一步。当诗人升到光亮的空中时,蓦然向下一瞥,看到了和自己血肉相连的祖国,这时隐藏在心里的痛苦又一次迸发出来了:“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随从的人都悲痛不已,连自己的马都很伤心,扭头踏足不肯前进。他热爱楚国,但楚王误解了他,不重用他,小人得势却又凶狠地迫害他。他想离开楚国,但深厚的爱国感情却使他不能走,最后只能用死来殉他的理想。“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体现着“历史的必然要求”的光辉理想被扼杀了,诗人忍受了极大的痛苦,罹得了人生的极大悲剧。

屈原是一位有远大政治理想的忠贞爱国之士,他出于对祖国命运的担忧,满怀报国之志,企图刷新政治,弘扬“美政”,振兴祖国,但一片赤忠之心,却得不到理解。作为一个“忠而被谤、爱国获罪、救国无门”的人,该是有怎样的一种激怨之情啊!于是诗人的感情犹如火山爆发,迸射而出,用生命铸就出这篇激愤幽深,催人肝胆的长篇诗作 《离骚》,像汨罗江水一样,永远留在人间。

点赞4、抚顺市 网友:旋律╰伤

“‘离骚’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屈原写的诗篇称为《离骚》?”

这是个古往今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事情。

有影响的解读,大约有十种。

第一种,“犹离忧说”。

西汉淮南王刘安,在受汉武帝之命所作的《离骚传》序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

司马迁赞成此说。

他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援引了刘安《离骚传序》之观点,且称:“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又“届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他还在《报任安书》中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后来,人们反而认为这种解读出自司马迁了。

第二种,“明己遭忧作辞说”。

此说,接近于前说,不同在于解“离”为“遭”,且认为屈原是借此申明自己所遭受不公待遇。

持此说者,主要是汉代班固。他在《离骚赞序》中说:“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

后来的颜师古、朱熹、钱澄之、段玉裁、王念孙、朱骏声等皆赞成此说。

第三种,“离别忧愁说”。

参编《东观汉记》的东汉王逸持此说。

他在《离骚经序》中云:“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

明代汪瑗的《楚辞集解》;姜亮夫的《重订屈原赋校注》赞同此说。

第四种,“散去忧愁说”。

南宋项安世持此说。

他在《项世家说》中说:“《楚语》伍举曰:‘德义不行,则迩者骚离,而远者距违。’韦昭注曰:‘骚,愁也;离,畔也。’盖楚人之语,自古如此。屈原《离骚》,必是以离畔为愁而赋之。其后词人仿之,作《畔牢愁》,盖为此矣。畔谓散去,非必叛乱也。”

南宋王应麟同此说。

第五种,“牢骚说”。

清代戴震持此说。

他在《屈原赋注初稿》中称:“离骚,即牢愁也,盖古语,扬雄有《畔牢愁》。离、牢,一声之转,今人犹言牢骚。”

此说接近上一种。

当代学者游国恩曾赞成此说。

第六种,“楚古曲名说”。

后,游国恩先生又在《离骚纂义》中提出此说。

他认为,《离骚》为楚古曲名,即《劳商》曲。

他说:“《大招》云:‘楚《劳商》只。’王逸曰:‘曲名也。’按‘劳商’与 ‘离骚’为双声字,古音劳在‘宵’部,商在‘阳’部,离在‘歌’部,骚在‘幽’部,‘宵’、‘歌’、‘阳’、‘幽’并以旁纽通转,故‘劳’即‘离’,‘商’即‘骚’,然则《劳商》与《离骚》原来是一物而异其名罢了。”

郭沫若的《屈原研究》、何剑熏的《楚辞拾沈》赞同此说。

第七种,“卦名说”。

明代周圣楷持此说。

他于《楚宝》中云:“离,明也;骚,扰也。何取乎明而扰也?离为火,火在天则明,风则扰矣。”

他认为,“离”采自《易》之“离卦”。

第八种,“远离忧愁说”。

钱钟书持此说。

他在《管锥编》第二册《楚辞洪兴祖补注》中,分析了王逸、司马迁、班固、颜师古、项安世、王应麟等人的解释,然后说:“‘离骚’一词,有类人名之‘弃疾’、‘去病’或诗题之‘遣愁’、‘送穷’;盖‘离’者,分阔之谓,欲摆脱忧愁而遁避之,与‘愁告’别,非因‘别’生‘愁’。”

第九种,“骚为楚地名说”。

当代学者李嘉言持此说。

他在《<离骚>丛说》中称:“‘骚’应解作地名。‘离骚’就是离开‘骚’那个地方。”他引《左传.桓公十ー年》、《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七为证,说“骚”这个地方,即汉水之北应城县境的“蒲骚”,他推断说,屈原很有可能原住汉北蒲骚,《离骚》则为离开蒲骚时所作。

第十种,“离骚即离疏说”。

当代学者徐仁甫持此说。

他于《楚辞别解》中云:“疏骚双声,有方言读此二字同音者可证。知骚离即疏离,则离骚即离疏,而此作品之时期可考。《离骚》作于屈原初被疏远之时,《史记》本传说甚明确。”


关于以上对“离骚”的十种解读,现在的学者,大多持“观望态度”。

姜亮夫先生的学生林家骊教授认为,若能确定以上解说哪种正确或者再有新的说法,有待于“新材料的发现”。

不过,尽管十种说法各有依据,司马迁、班固和王逸的解读,被学界所接受的相对更多。

《离骚》全诗三百七十三句,共二千四百九十个字,大多认为可分为十二章。

其实,关于屈原创作《离骚》的时间,亦有不同意见。大多数学者认为作于楚怀王时,但也有人认为作于顷襄王年代。

最后的定论,大概也需要“新材料的发现”了。

点赞5、汉川市 网友:一诗绾袖


自汉代开始,屈原以一个伟大的文学家身份进入后人的视野,但实际上,他原本是一个政治家。


从政治家走向文学家,屈原在后人的研究中,实现了身份上的转变。但是,在他的作品中,抒发了诸多的政治情怀,《离骚》也是如此。



《离骚》是远离骚扰的意思吗?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等,这都是《离骚》的经典名句。


屈原的《离骚》是楚辞中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楚辞是战国时期南方楚国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大量吸收了民间歌谣,并富有想象力地使用了许多神话传说,也可以说富有浪漫主义特色。



《离骚》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比如诗中提到了三次“求女”,以民间求女代表寻找明君。还提到神游,从东方到西方,三日即达。鉴于《离骚》的显著特点和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又将楚辞称为“骚体”。


每个作品的命名一定有着特殊的用意,那么屈原命名的《离骚》,有何用意呢?据统计,后人联想出的说法多达66种以上,但有代表性的有五种。


第一种出自东汉的班固,他认为,离字体现了屈原的遭遇,骚字体现了他的忧虑,其意可以理解为屈原的忧患和忧伤。



第二种出自清代的钱澄之,他认为,离也是遭遇,骚即为扰动。屈原的忠诚被谗言所害,但志不忘君,因此心烦意乱。


第三种出自楚辞研究专家游国恩,他认为,《离骚》是楚国古曲《劳商》的别名。


第四种出自林庚,他认为,“离骚”就是牢骚,离的意思与牢相同,也就是说,屈原借助作品在发泄内心的牢骚。



第五种出自西汉的司马迁,太史公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屈原是“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也就是说,屈原对国君忠心耿耿,却遭遇忧患,对此,他作了深度的思考,于是“离骚”诞生。


以上说法,哪种说法更贴近作者的真实意图,恐怕还要看看屈原在创作《离骚》时,他的创作源泉取自何处?



《离骚》的创作源泉

众所周知,屈原是楚国人,在战国时代的数次争霸战中,一度被认为一统中原的“头号种子选手”。这个愿望不仅只是楚怀王的愿望,也是屈原的愿望。屈原在20岁左右成为楚国的政坛新秀,官居左徒。


作为楚国年青一代的政治家,他的才华备受楚怀王的欣赏,尤其喜欢他创作他的诗,因为这些诗句激发出他作为一国之君的雄心状志。


楚国地处南方,被诸侯国看成蛮夷之地,被认为是一个还没开化的野蛮民族。但实际上,楚国的历史到楚怀王已经走过了六七百年,历经36位国君。



提起楚国的历史,那是一部妥妥的奋斗史。楚国先福熊绎,在周天子时代,他被赐姓“芈”,获封子爵。但是据说,这个“芈”字的发音与羊叫的声音“咩”相近,带有鄙视之意。


在周成王时代,熊绎的地位较低,被不少诸侯国的人看轻。为了改变楚国和自己所面临的不利形势,他带领群臣去开垦荒地,不仅让楚国脱贫致富,而且也获得了国民的拥戴。


所以,楚国人并不是很买周天子的账,中原之国视它为蛮夷,它与中原之国也没有多少感情。到了周夷王时代,楚君熊渠干脆将自己的几个儿子自封为王。因此,这个被看不起的楚国,反而最早在诸侯国中自立为“王”。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人,它的性格并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而是有迹有寻。楚国的这种自食其力,与中原不合作的态度,也造就了楚国独特的文化个性和魅力。比如,楚国的服饰相对比较夸张,五颜六色,怎么漂亮怎么来,到了战国时代,楚国自称炎帝后裔,与黄帝同德,因此推出以土黄色为服色基调。


楚国传至楚怀王手时,早已成为与秦国、齐国三足鼎立的强国。楚国被齐秦两国夹在中间,究竟该与哪国结盟来牵制另一国,才符合齐国的利益?楚国内部为此也分成了两派:一派为亲秦派,特别代表就是楚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另一派为联齐抗秦的亲秦派,代表人物便是左徒屈原。



楚怀王当政时,在亲秦派和亲齐派之间左右摇摆,因此导致了楚国在外交策略上呈现出忽冷忽热的局面。屈原也在其中遭受了个人在政治上的得失与冷暖。


屈原年纪尚轻便能官至左徒,与他的家族传统是分不开的。楚王与屈原同是芈姓,同属王室后代,是同姓的宗亲关系。屈、昭、景三大家族在楚国被视为“王族三姓”。



屈氏一脉人才辈出,先祖屈暇屡立战功,号“屈侯”,官居“莫敖”(相当于丞相)。公元前701年,屈暇率楚军打败郧师,破坏了诸侯国联合伐楚的图谋。公元前656年,大夫屈完奉命对抗盟军,并以楚国使臣的身份去会见齐桓公,创造了外交历史上有名的“盟昭陵”的故事。


可以说,屈氏家族在楚国世代都担任要职,有着强烈的荣辱感和使命感。所以,屈原年纪轻轻便被委以重任,这在屈氏家族并不奇怪。



楚国的文化传统,屈氏家族文化的影响,这些都在屈原的成长过程中深刻地影响着他。所以,在屈原的作品中,洋溢着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也是有迹可寻的。


《离骚》创作的具体时间无从可考,有人认为作于屈原被楚怀王放逐之后,有人认为作于被楚怀王疏远以后,还有人认为它是屈原被怀王之子顷襄王放逐以后的作品。


可以肯定的是,屈原在创作《离骚》时,一定遭遇了人生中极大的挫折,楚国也处于重重危机之中。在作品中,他抒发出忧国的爱国情怀,也表达了个人的痛苦与愿望。



因此,所谓“离”,也可以理解为罹患,不公正的遭遇。所谓“骚”,也可以理解为忧虑、苦闷,或痛苦。简言之,离骚,是在屈原遭遇痛苦后而作的诗篇。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上下求索”的精神,展示了一个伟大诗人的灵魂所在,在濒临人生绝境的苦难中,仍不放弃追求真理和理想的执着精神。这种硬核精神一直以来不断地激励着中华民族儿女向前、向前、再向前,永不停歇。


在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来临之际,祝愿屈原精神长存~

点赞6、嘉兴市 网友:¢让步

午后风作宜读楚辞,珞历伴君浅析《离骚》。

“离骚”何意?

解读《离骚》最有名的当属东汉王逸《楚辞章句》

王逸的解释为:“离,别也;骚,愁也。”

所以“离骚”当以“离别的愁思”解。

随着时代迁进,“骚”自成一体,亦可解为文体。

而“离”者自带有离别之意,离别的愁思。

如何解读《离骚》

且先瞧一瞧屈原为何人?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

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

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著《离骚》、《九歌》、《九章》、

《天问》,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

《诗经》到《楚辞》开辟了一个新格局。


所以《离骚》是由屈原所作,但屈原写的诗篇并不都称为《离骚》。

屈原的诗作乃千古绝唱,篇篇精彩,但首当其冲的当属《离骚》。

《离骚》精彩绝伦,气势磅礴,洋洒千年。

屈原在其中倾注了太多的情感,还有倏生倏灭的幻境交替,具有自传性质。

《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最卓越的,洋溢着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抒情长诗,

全诗共2489个字,习惯按两小节一句将其分隔为188句,按主旨分为五段来解读。


读《离骚》,且看一看屈原的“自画像”。

此处所说的“自画像”带上了引号,因为屈原在《离骚》开篇写了自己的生平,

做了简略的人物画像,而并非真正在作画。

屈原在《离骚》中自云: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高阳:上古五帝中颛顼的帝号。颛顼生于若水之野,是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

“五帝”之一,姬姓,号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 。

颛顼生子虞幕是虞舜的五世祖。后来的夏国、楚国都是他的子孙。

苗裔:是指后代子孙“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由此看,屈原所言不虚。

顺带地,屈原将自己的生辰八字都透露出来了,

“惟庚寅吾以降",寅年、寅月、寅日,很难碰到一起。

《离骚》开篇屈原的自我介绍,这个自我介绍的模板极好,

屈原以自己的贵族血统自豪,也为此身负使命感。

以下屈原的四张画像都出自名家。


屈原为何作《离骚》

读《离骚》之前,且先读一读史记《屈原列传》。

众所周知,司马迁本身就是一位奇人,是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

二十岁时,司马迁游历山水到过凭吊屈原沉水的汨罗江,

而到了往年因李陵一事触怒汉武帝,致罪下狱,受宫刑。

在狱中“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作《史记》 ,

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就有一篇《屈原贾生列传》,是屈原、贾谊两个人的传记,

他们虽然不是同时代人,但是二人的遭遇颇为相似,同样是才高八斗,

同样是因忠被贬,同样是郁郁不得志,却在文学上成就卓著。

所以,司马迁才把他们同列于一篇。

《屈原列传》一文极为优秀,对屈原其人其事描述得非常精妙。

写屈原“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然“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

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说明了屈原写《离骚》的因缘。

屈原一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却遭嫉恨而被贬而作《离骚》,

虽初心不改,终壮志难酬。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查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 ”

国家危难,屈原屈原被贬后仍眷顾楚国,心系怀王。

然而怀王对内迷惑于郑袖,对外被张仪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

令尹子兰,兵败地削,客死于秦,历史从来不缺少故事。

其间的故事每一段都精彩且无奈。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身在外,却依然家国天下,忧思难当。


可以想象:屈原在最后呼道:“已矣哉! 国无人莫我知兮。”是何等悲凉。



点赞7、六安市 网友:笑到心疼

“离骚”本意是什么意思?

答案在司马迁写的史记《屈原列传》中阐述的很清晰,屈原因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翻译过来:离骚就是遭受迫害的意思,因为屈原遭受同僚的打击、排挤、妒忌、迫害,楚怀王听信谗言而疏远屈原,屈原愤而作《离骚》。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离骚》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经典之作,全诗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屈原文中的美人不是指美女佳丽,而是品德高尚的人。

司马迁在史记中这么评价《离骚》: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

写自己出身的高贵:帝高阳之苗裔兮。

写自己高雅而不流俗: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写忧国忧民: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写自己勇于探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写自己意志坚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写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心: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写自己只争朝夕: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写自己忠贞: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

写自己勤勉: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

写自己刚毅不屈: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

……

屈原,是一位让世代华夏儿女年年记起的先祖,一个让历代文人志士朝诵夜吟的巨擘,是我们这个民族灿烂精神篇章中的一个厚重的标题。拂去历史的云烟,掸落鏖战的尘埃,一尊伟岸的独行者身影从遥远的两千多年前渐行渐近。

屈原,是中华文化的巅峰,是中华民族的一根铁骨。










点赞8、潮州市 网友:君醉沙场

《离骚》这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全诗长达二千余字,是一首光芒四射的抒情自序诗,标题的意义为"遭逢忧患"所以标题选择《离骚》因为诗人通过自序身世,陈述节操,诉说理想等几个重点,诗人痛斥了昏庸王室与反动贵族陷害贤良,误國殃民的罪行,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爱國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

全诗三大段第一段叙述自已的志洁行芳的品格和修养,辅佐楚君以励精图的奋斗和努力,自己遭谗被疏的原因经过,並引用历史事实,掲露楚國的黑暗现实和政治危机。

第二段以神话传说和超现实的描写,表现自己追求理想而不可得的矛盾苦痛心情,以男女恋爱之情作为追求理想的象征。

第三段由于苦闷徬徨,假托求神问卜,以求正确出路,得出了楚國不可久留的结论,因而高举远引,开始了幻想的旅程,但强烈的对故國的感情,打消了运适异國的幻梦,以诀心用生命殉國,殉的理想的两句话作为全诗的结束"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全篇曲折变化,起落无迹,又构成一个和谐完美的整体。这一长诗集中反映了屈原的思想感情,意志理想和人格,也集中表现了他的创作特征,感情炽烈,词釆瑰丽,以大胆,丰富的想象,日月山川,风云雷电,鸾凤虬龙,构成了五彩斑烂,奇特非凡的艺术形象又以引类譬喻的方式,多用各种草木花鸟,经过诗人的点染,构成一套完整的象征,达到了极高的境地,因而成就为闪烁着璀光辉的诗篇。

这就不难解示《离骚》的标题了吧。

点赞9、周口市 网友:独遇不与

谢谢悟空官方邀请!

第一,“离骚”是什么意思?

(一)离骚是一个汉语词汇,表达诗有别用,即:遭遇忧患、离别的愁思、牢骚、文体之一种。

(二)泛指词赋诗文、曲名,还是屈原作品的总称。

(三)离骚,主要表达“委屈求全”之意。

第二,为什么屈原写的诗篇称为《离骚》?

《离骚》是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离骚》是屈原自述身世、遭遇、心志为中心,前半篇屈原反复倾诉自己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表达要求革新政治的愿望,和坚持理想、虽逢灾厄也绝不与邪恶势力妥协的意志。后半篇通过神游天界、追求理想的实现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陈述,反映出诗人热爱国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全诗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性的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 “离骚”诗歌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自述身世;遭遇忧患;立志;爱国爱民;委屈求全;离别的愁思,是屈原把自己写的诗篇称为《离骚》的原因。

上图为文征明书法《离骚》局部。

上图为文征明书法《离骚》局部。

上图为文征明书法《离骚》局部。

上图为文征明书法《离骚》局部。

以上为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果各位网友对此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和评论!再次感谢悟空官方的邀请!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