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戚家军的鸳鸯阵,可以几乎无伤击败武艺高强的倭寇?
倭寇的战斗力极强。
明军在其面前一度不堪一击,屡屡在掌握绝对优势的兵力的情况下被其大败。
1555年,67名倭寇就从浙江一路杀到大明留都南京,“经行数千里”,杀戮及杀伤4、5000人。杀大明一御史,一县丞,二指挥,二把总。横行八十多天才被剿灭。
不过,戚继光却堪称倭寇克星。
戚继光与倭寇大小百余战,无不全胜。
戚家军在浙江、福建,歼倭寇数万,且损失极小。(损失最大的林墩战斗,也只阵亡69人)
接近“零伤亡”的战绩,在今天高科技战争中不足为奇,但在冷兵器时代,却堪称奇迹。
戚继光是如何做到的呢?
"杀人三千,我不损一,则称比之术也“。——《练兵实纪.军器解》
戚继光在组建军队、操练军队时,就以追求”零伤亡“的高标准要求自己。
因此,他磨砺了以”鸳鸯阵“为代表的战法,完全克制了倭寇,创造了接近“零伤亡”的奇迹。
倭寇“屠戮”明军的专门战法
要找到克制倭寇的办法,自然要先了解倭寇的特点。
倭寇在与明军作战时,能取得近乎屠杀一般的战果,在于他们给明军“定制”了战法,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抓住了明军的软肋。
倭寇的总体装备水平,与明军差不多,主要是长枪、倭弓、倭刀。
在日本国内的大规模战争中,长枪是最主要的兵器。
丰臣秀吉手下的猛将被称为“贱岳七本枪”,德川家康手下号称日本张飞的本多忠胜以“蜻蜓切”(长枪)闻名。
在日本国内的大规模交战中,长枪互刺,也是步兵近战最主要的方式。
不过,在与明军交战时,倭刀成了倭寇取胜的法宝。
胡宗宪的《筹海图编》记载了倭寇的常用战法。
1、每战前,必派出1、2个人在阵前晃荡,引诱明军开枪射箭。
2、待明军矢石火炮“空竭”,倭寇摆开“蝴蝶阵”来战。
3、倭寇一人挥扇,众人一起舞刀向空中,做势劈砍。明军举枪向上时,倭寇迅速从下砍来,杀伤明军。(以武艺优势突破明军长枪,杀入阵内)
4、杀入阵内后,倭寇“四分五裂”(小组战斗),分割明军。
5、激战正酣时,倭寇必四面伏起,突击明军阵后,使明军崩溃。(以专门的奇兵迂回)
倭寇对明军的这种战法,在日本国内战争中的常见战法是迥然不同的。
可以说,倭寇是给明军“定制”了一套战法,扬长避短,故能“吃定”明军。
“吃定”明军
倭寇的战法,克制了明军的优势,抓住了明军的软肋,充分发挥了自己的长处。
1、抓住明军训练不足的弱点,设法化解明军火力优势。
当时的倭寇,也装备了少量的火器,但数量不多,用得也不熟练。
相比之下,明军的远程火力优势是比较明显的。
早在朱元璋时,”凡军一百户铳十,刀牌二十,弓箭三十,枪四十“。火器持有率10%,另有30%弓箭,远程火力比重近半。
而在成化年间,一队五十人,“弓箭手三十”,60%为弓箭手。
即便明军射击水准不行,但人数多,火力密度摆在那里,倭寇如果对射,无异于自杀。
因此,倭寇派出少许敏捷人士,在阵前远处诱使明军浪费火力。
一见敌人,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施炮射箭,甚至不顾及射程,这是训练不足、军纪垃圾部队的常态。
据甲午战争时期日军士兵回忆,甲午战争时,日军也用这种方法来耗费清军弹药。
看来,日本人这一套是玩出经验来了。
2、充分发挥倭刀的优势,使明军仅有的近战能力无法发挥。
倭刀,是倭人在装备上不多,甚至是仅有的优势。
倭刀长五尺,加上柄长一尺五寸,总长六尺五寸,锋利无比,且太刀为双手使用,势大力沉。
明军以长枪刺之,倭寇以刀击枪,“十数枪齐折”。
一交手,两兵一交,自己的兵器断了···不要说当事人,就是在屏幕前看电视都能感觉到一丝绝望。
倭武士从小练习刀法,其训练程度自然远远高于明军军户,因此,倭寇作势向下劈砍,明军仓皇防御,步伐灵便的倭寇顺势调整为由下劈砍。
值得注意的是:倭寇用此法,是在一人挥扇后,“众皆舞刀而起”,是标准化动作,而并非个人临场发挥。
明军知道“倭法”,但就是防不住,只能说是技不如人了。
3、以小组作战,克制明军兵力优势。
明军兵力往往远大于倭寇。
可是,明军最小的战术单元“队”却有五十人。
这要是在平原结阵抗击骑兵冲击或许很合适,但在水网纵横,地形狭窄的浙江、福建沿海就笨重无比了。
倭寇“四分五裂”,以小作战单元插入明军队中,完成对明军的分割,明军的基本战术单元被打乱,任何战术通通无法发挥了,胆小的要崩溃,胆大的也只能人自为战。
4、以“伏兵”出明军阵后,引发明军总崩溃。
尽管已经瓦解了明军的“队”,但明军毕竟兵力多。
如果不能在更大范围瓦解明军,明军后援不断投入,陷入消耗战,那对倭寇一点好处都没有。
因此,倭寇组织了“伏兵”、“奇兵”,找准时机,迂回明军薄弱环节,引发明军总崩溃。
倭人以针对性战术,充分发挥个人武艺和倭刀的优势,“吃定”明军,使本就士气低落、训练不足的明军有力使不上,不断崩溃。
后人都以此讥讽明军军户的无能。
其实,对普通士兵而言,即或有血性,在被对手限制后,恐怕也无能为力了。
只有找到限制倭寇的办法,才能真正打击倭寇。
戚继光办法1:以兵器配合,化解对倭刀的恐惧
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如果对倭刀没有办法,每次一交手,兵器被人砍断,手无寸铁,谈论任何战术都是扯淡。
只有找到化解倭刀威胁,士兵才能“立稳脚”,才可能施展技术、战术。
因此,明军的有识之士很早就开始寻找以兵器配合压制其个人武艺的办法。
唐顺之就曾提出“鸳鸯阵”的雏形(鸳鸯阵并非戚继光“原创”),即:五人为伍,伍长在前执长牌,身后为狼筅二名,狼筅后为长枪二名。
戚继光继承和发展了唐顺之的阵法,但保留了以长牌、狼筅为“不可胜”的基本装备。
长牌防御面积大,倭寇上攻也好下攻也好,都难以逾越。
狼筅长一丈五六尺,加上枝垭,直径大约二尺,既能阻止敌人靠近,又不妨碍己方长枪刺杀。
倭刀虽锋利,但砍在枝垭上锐力被化解,无需分心格挡防守的明军可以专心刺杀。
以长牌、狼筅,倭寇根本近不得身,难以施展其刀法,明军能够站稳脚跟,给敌打击。
戚继光办法2:以兵器分工,使倭寇个人武艺的优势无法施展。
要让明军整体的个人武艺迅速超过倭寇,是不现实的。
不过,通过分工,“人尽其才”,明军的战斗力是可以胜过倭寇的。
戚继光的“鸳鸯阵”,通过分工配合,“因其材力而授习不同”的武器,降低了格斗难度。
长牌手可以“无甚花法”,只要又胆有力,就可以举着长牌保护兄弟们。所以选用年力稍大的人。(稳重、勇敢)
藤牌比较小、灵便,需要年少敏捷,手足还没有僵硬的人使用。
狼筅枝干繁重,由年力大的老成之人使用。(防御性武器多偏年纪稍大者使用)
长枪是主要杀敌武器,还是需要相当武艺基础、格斗经验的人,一般用30岁左右的“精壮好汉”。
短兵“稍次长枪”,也需要精悍之人。
最后一位伙兵,负责埋锅造饭的···会做饭就好···
正因如此,戚继光在组建戚家军时,可以招募义乌壮士。
他们虽然缺乏军事训练,但团结,不怕死,身体强壮,性格朴实,更没有军户的不良习气,可以更好执行战术。
戚继光办法3:以“结构化小组”对“分散化小组”,形成局部兵力优势
前文说到,明军传统一队为50人,笨重无比,倭寇以小组“四分五裂”之,使明军基本作战单元无法执行战术。
戚继光的“鸳鸯阵”,基本单位以12人为一队(含队长1人,伙兵1人)。
根据作战需要,“鸳鸯阵”还可以再分合。
“鸳鸯阵”可变为“三才阵”。
“鸳鸯阵”由对称的两伍构成,根据作战需要,每伍可以分成各自的战斗小组,形成“小三才阵”。
如果倭寇“四分五裂之”,渗入明军中,“鸳鸯阵”每伍分成各自的战斗小组。即左右各跟一长枪,一牌、一钯再外侧护卫长枪。两个纵队变成各自保护背部的两个横队,继续以兵器配合的“机构化小组”打击渗入的倭寇。
同时,为了更好的进攻,“鸳鸯阵”又可变成“大三才阵”。
即队长居中,边上两支狼筅,后面两钯,组成进退有据的“阵脚”,两侧由两长枪和一牌组成攻击分队,作为奇兵,由两侧杀伤敌军。
因此,如果倭寇渗入各“鸳鸯阵”之中,他们会发现:戚家军仍然是配合严明的打击组织。倭寇依然近又近不得,防又防不住,一筹莫展。
戚继光办法4:以“一头两翼一尾阵”,“玩死”倭寇
“鸳鸯阵”,只是戚家军的基本战斗小队,这是戚家军能打击倭寇的根本。
但是,要让各个小队形成合力,并配合其他兵种(如火器),还需要更高层面的组织。
戚继光一改明军传统的“卫、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小旗”的编制,主将下辖五营(前、后、左、右、中),只有4000余人,每营800余人,每大哨200余人,每哨不足50人,每队12人。
交战时,哨、官、总列“一头两翼一尾阵”。
此阵成对称的菱形,任何部分都可为头,因此,无论倭寇从哪里打来,戚家军能同样应对,解决了“立稳脚根”的问题。
开战后,远程火力不再如当初的军户一样一顿乱来,而是有纪律射击:百步时,由鸟铳手开火,五六十步时,由弓弩手射击。
如此,明军火器、远射武器的优势得以充分施展,倭寇接近前已给敌相当打击。
敌人接近后,戚家军前敌鸳鸯阵分为两层,依次上前厮杀,既保存体力,利于持久,又避免全部被敌牵制,保证能够应付意外。
同时,两翼伏兵,看准时机,以“人少易出”的“三才阵”攻击倭寇的侧翼、背部。
以前倭寇杀入阵内,就可以形成对明军的分割,此时如果倭寇再杀入,就是自投罗网,被明军分割包围了。
可以说,戚家军的战法,完全限制了倭寇个人武艺的发挥,倭刀虽锋利却根本使不上力,而明军可以凭借火力优势、组织优势,给敌致命杀伤!
以“规范化”,粉碎倭寇小计谋
当然,倭寇还有一个办法:诈败。
倭寇通过退却,诱使明军追击,等到明军在追击中进入不利地形或队形混乱,倭寇再以个人武艺反击。
这一招曾让戚家军吃亏过。
林墩之战中,因向导通敌,戚家军被带入不利地形,无法展开队形,阵亡69人。
痛定思痛,戚继光总结经验,总结出“战胜追贼防伏之法”,规范追击纪律,凡遇到可疑地形,留兵搜索,大部队继续追击,不做停留,既防止中伏(倭寇伏击“善抄我后),又不浪费机会。
如此,戚家军在各种情况下,都能从容应对。
因此,戚家军屡屡能以极小的代价重创倭寇!
典型战例:上峰岭战斗
面对戚家军,倭寇什么办法都不好使,戚家军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以极小代价歼灭倭寇。
上峰岭战斗,就是典型例子。
当时,倭寇2000余人在大田镇劫掠,而戚继光因部队分驻各处,身边只有1500余人,敌众我寡。
戚继光激励将士,毅然救援。
倭寇劫掠得收获多,见戚继光到来,不想惹,转移,准备犯仙居。
戚继光料倭寇必经上峰山,遂率军先敌抵达上峰山。
待倭寇冒雨从山路成单列队形经过此山时,戚家军鸟铳齐发,以”一头两翼双尾阵“,居高临下,攻击倭寇。(山地伏击战中能施展此阵,足见此阵适应性之强)
倭寇败走,退到北面小山顽抗。
倭寇占据的小山,是上界岭,”峻削如柱,顶虽横广,旁止一径可通,非攀援鱼贯,则必失步“。
可以说,倭寇所据天险,是很难搞的。
你只能攀爬上去,过程中没有反击能力,而倭寇可以居高临下攻击你。
一般情况下,就算攻方能取胜,也是要付出相当代价的。
可是,戚家军“覆楯仰击,夹以长矛”。用长盾防御倭寇的砍杀,以长枪刺杀倭寇,顺利登山,一举歼敌。
一般作战,士兵又要攀爬,又要防守,又要反击,没有4、5支手根本就是找死。
但是,戚家军原本就是配合紧密的团队作战单位,攻者专心负责攻,守者专门负责守,哨官专心指挥。
前方大盾足以抗击倭人的砍杀,后面长枪足以完成对倭人的刺杀。
因此,即便占据绝对地利,在戚家军面前,倭寇再是一身武艺,仍然是攻又攻不成,守又守不住。
未被歼灭的倭寇攀山而下,奔走水路。
戚家军船只迅速追上,围住倭寇,以火铳攻击,全歼倭寇!
如果说单纯在陆上倭寇还能还手,此时,倭寇只有被歼,连还手之力都没有了!
此战,戚家军的压倒性胜利,使倭寇不敢再犯浙江,此后作战转移到福建地区。
当时,大明与倭寇总体装备水平相当。
双方都有自己的优势,也都有不足之处,基本上是各有千秋。
倭寇找到了明军的软肋,发挥自己的相对优势,使明军的火器优势、人数优势无法发挥,训练不足、士气低落的劣势得以放大,故能以极少人数屡破明军,横行无忌。
戚继光则创造性的发展鸳鸯阵和一头两翼一尾阵。鸳鸯阵,攻守结合,人尽其材,使善于格斗的倭寇无计可施,使锋利的倭刀无从施展;一头两翼一尾阵,使倭寇始终三面受敌,故能屡屡以极小伤亡歼灭倭寇。
决定胜负的,是人。
先说结论:能和倭寇打出冷兵器时代的一系列零伤亡的全胜战绩,一是靠戚家军的正规化建设,二是采用了科学的战术体系和训练体系,并非全是鸳鸯阵的功劳。
鸳鸯阵战术详解
从鸳鸯阵本身来分析,这种队列编制对倭寇确实是科学有效的。鸳鸯阵基本单位是11人制的小队,设藤牌手一人,长牌手一人,狼筅手2人,长枪手4人,镗钯手2人,火兵1人。
这种阵法的核心逻辑是:兵种相互掩护,追求火力密度。
长牌手则是手持巨大的一面盾牌,为长枪手抵挡矢石,并掩护藤牌手;整队火力输出的核心是4名长枪手。但因为长枪回手较慢,一击不中,容易给对面暴露空挡,需要牌手掩护;而狼筅则可以凭借繁多的枝丫扰乱敌人,掩护藤牌手,给藤牌手创造击杀的机会。后面的2名镗钯手用于防卫侧翼,防止有漏网之鱼绕侧;这样2列纵队的鸳鸯阵作战小组在正面的火力密度达到了6长1短或6长2短——这个火力密度达到了靠单兵武艺来逞能的倭寇的7倍或者8倍。什么样的武士能战胜这样的作战小队?宫本武藏来了也够呛。
鸳鸯阵的变阵同样非常灵活。可以根据不同场景变阵成“左右二伍”(两个小纵队),“小三才”和“三才”(纵队变横队)。这种变阵方法和近代西方非常类似,可以很好的满足战场需要,完成行军队列到作战队列的转变。
左右二伍(二列纵队)
小三才(二横队)
三才阵(纵队变大横队)
当然了,鸳鸯阵不是单独存在的,戚家军是按照4队一哨,4哨一官,4官一总;每个总设置信号旗和鼓手号手,完成队列行走、变阵和作战指挥。
戚家军的正规化建设
鸳鸯阵的使用要归功于戚继光将军的创造——一位具备科学思维的军事家。戚继光不迷信古代兵书成法,又敢于“崇洋媚外”(认为鸟铳远胜于土造火铳),都是他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表现;这样的思维模式下不仅能否发现正确的军事建设方向,还能制定各种各样的战术细节,纵观才整个大明王朝,能达到这个层次的军事家是罕见的。他很早就知道军事正规化是提升战斗力的根本:“兵制完备,令行禁止,定标准,重四艺,严军纪,重赏罚,可长保虎狼之师也”——《备俺答策》。
而之所以说戚家军是正规化建设的军队,是因为它满足了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戚家军征兵的兵源做到了去身份化。兵员不再依赖军事贵族或军户,而是来源于社会各个阶层(主要还是平民阶层),士兵的出身只要满足一定门槛即可(避免鸡鸣狗盗之徒入伍),士兵服役领工资。戚继光建设戚家军时,果断排除了卫所兵和军户,而是从民风彪悍的义乌平民阶层中招收兵员,是典型的志愿兵。而对这些大头兵的军饷,能做到从来不拖欠,不吃空额。这个是北方连装备精良的九镇边军都做不到的。
二是对记军功进行了改革。明代是以敌军首级计算军功,但是戚继光严禁战场上割首代功:“长兵之数决不许带解首刀,只管当先杀去,不许立定顾恋首级”。因为战场上一旦队形崩溃,就会带来毁灭性的结局。因此采用集体记功法:“每颗首级以三十两论之,当先牌枪筅分二十两,当先牌枪筅分二十两,砍首兵二两,余兵无分者分一两,火兵虽不上阵,本队有功,亦分五钱;每颗本队鸟铳手亦分二两。”这样就极大激发了集体的能动性和凝聚力,并且避免了因为战场上挣功而导致的混乱。
三是很强的纪律性。《纪效新书》一共18卷,前9卷都是各种军法、条款、禁令、规范,戚继光事无巨细的全部记录,对触犯每一项的处罚都做了很详细的规定,如果看过这本书你会发现对违反军纪的惩罚是动不动就斩;能把处罚定的这么狠,说明戚家军的军纪已经相当严明,很少有违纪行为。
四是科学的战术体系和严格的训练。面对个人武艺高强的倭寇,戚继光详细的分析了他们的长处和短处;长处当然是单兵作战能力强悍,短处则是战场上每2个倭寇之间必须有足够的距离,这些倭寇的武艺才能发挥出来。针对这样的特点戚家军选择了密集混合编队的作战小组——鸳鸯阵。这种阵型非常灵活,在作战时可以结成密集阵,在索敌、侦查的时候,又可以以哨为单位进行拉网排查,非常好用;而在接敌时可以按照不同情况变阵为二伍、小三才,三才,这需要严格和频繁的进行队列行走和队列变换训练。能做到这一点的古典军队确实是非常不易的。
此外戚继光重视远程投射火力,弓、弩、鸟铳、弗朗机混用,满足不同射程上的打击,及时淘汰了不实用的各种火门枪和火箭。在训练上只要求士兵精确射击90步以内的目标,甚至要求士兵“长兵短用”:”至若弓箭火器,皆长兵也,力可至百步者,五十步而后发;力可至五十步者,二十五步而后发,此亦长兵短用之法也。”在近距离发射,既保证了精确性又保证了威力,但对士兵的心里素质要求非常高;英国人曾经在加拿大创造了30米距离上以3轮射击击溃法军的记录,但之前就是像一根树桩一样一动不动站在那里承受着巨大伤亡,这对士兵的纪律性和心理素质的要求可想而知。戚家军敢这么做,也是因为纪律强作为前提。
谢邀!鸳鸯阵是戚继光的了不起的发明!主要是对付倭冦的!明朝中期,实行海禁,而此时的日本社会矛盾尖锐,经济问题严重!作为脱离生产的武士阶层,生活困顿,但又不可能失去身份去参加劳作,于是到中国东南沿海来抢劫便成了他们发家致富的主要门径。
由于倭冦大多是破落武士,是专业从事格斗的人员这些人单兵作战能力相当强!而此时明朝的军队,战斗力比较差,再加上普通士兵,作战能力远不如专门从事格斗训练的倭冦,就如同一个业余挙手对战专业拳手一样,因此屡剿不绝。而且倭冠人数越来越多!为患甚重,惊动中央!于是派戚继光南下平冦。
开始打了几次,戚继光也有损失,但戚毕竟是一代名将,他立刻发现了问题的根源!重新作了规划!
1、招慕新军,重新巡练。2、重新打造武器!自唐朝后期,经五代十国的混乱,再加上宋朝的重文抑武,使中国的武器-单刀,流于好看,实不堪一击。倭刀是学自唐刀,又加以改良,刀背厚,刀面窄而长,可以劈、刺。而且双手握刀,力道很大!当时明军的刀面宽而短、薄,且单手持刀,两刀相碰,明军的刀常常被砍断了!因此,戚准备重新用包钢法制刀。3、创建鸯鸳阵!由于东南沿海一带,阡陌遍地,河沟纵横,而倭冦又到处流窜,少则百十人,多则数千人,散布各处!很难采用大部队一次性决战解决问题!于是针对倭冦的特点创造出鸳鸯阵!下面着重介绍鸳鸯阵:
鸳鸯阵阵形以11人为一队,最前为队长,此二人一执长牌、一执滕牌,长牌手执长盾牌遮挡倭寇的箭矢、长枪,藤牌手执轻便的藤盾并带有标枪、腰刀,长牌手和藤牌手主要掩护后队前进,藤牌手除了掩护还可与敌近战。再二人为狼筅手执狼筅,狼筅是利用南方生长的毛竹,选其老而坚实者,将竹端斜削成尖状,又留四周尖锐的枝枝丫,每支狼筅长3米左右,狼筅手利用
狼筅
前端的利刃刺杀敌人以掩护盾牌手的推进和后面长枪手的进击。接着是四名手执长枪的长枪手,左右各二人,分别照应前面左右两边的盾牌手和狼筅手。再跟进的是两个手持“镗钯”的士兵担任警戒、支援等工作。如敌人迂回攻击,短兵手即持短刀冲上前去劈杀敌人。各种兵器分工明确,每人只要精熟自己那一种的操作,有效杀敌关键在于整体配合,令行禁止!而且这个阵法可以随时以11人一组叠加,变千人万人!又可以变少化减成5、6一组的两才阵和3、4人一组的三才阵,去对付单个的倭冦。在任何时候,都能保证自己的安全,而且有效的杀伤敌人!就这样通了一年多的时间,基本上用零伤亡的成本,肃清了倭寇!
戚继光的伟大之处,是亲临战场,勤于思考,基于实际,根据敌我双方的态势,具有针对性的创造出把敌我双方优劣之势颠覆性翻转的阵法!抗倭胜利后,戚继光后来又到北方驻防,他还创造出许多针对北方地势平坦广阔、骑兵纵横突击的许多阵法!
纵观中国整个军事史上,戚继光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军事家!可以与大破林胡的战国名将李牧媲美!
历史上的戚家军,等同于现代的特种部队。戚家军与倭寇战斗时好像结伴而行的鸳鸯,所以被命为“鸳鸯阵”
明朝时,南方沿海倭寇成灾,他们四处侵扰大明沿海百姓,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而这些倭寇大都是日本的浪人、明朝的罪犯等组成的团体。倭寇们抢了东西、杀了人就跑,而当时明朝军队又腐败透顶、战力极其低弱,两万明军见到两千的倭寇反而调头就跑,大明政府为此头疼不已。
直到戚家军的出现,历史上正式的戚家军就是大名鼎鼎的(义乌兵),而戚继光根据战场形势,研究出了专门对付倭寇的“鸳鸯阵”。
因为闽浙沿海地区多是山陵沼泽,道路崎岖,大部队无法开展战斗,而倭寇善于埋伏,然后短兵相接。而鸳鸯阵以十二人为基础单位的阵型,长短兵器相互结合,可利用地形和战斗需求不断变化,可以完全克制倭寇的战斗特点。
“鸳鸯阵”阵形配置12人为一对,阵前为队长,其后两人一个手持长牌、一个持藤牌,长牌手执长盾牌抵挡倭寇的重箭、长枪等。藤牌手执轻盾身配标枪和腰刀。长牌手和藤牌手掩护部队前进,队伍后边还有二人手执狼筅,狼筅手利用狼筅前端的利刃刺杀敌人辅助长牌手推进。接着后面还有四名长枪手,左右个两人,分别照应前面左右两边的盾牌手和狼筅手。队伍最后还有一个负责伙食的火兵。“鸳鸯阵”矛盾相辅,长短结合,灵活多变,能完全发挥长短兵器的功效。
(狼筅)
“鸳鸯阵”灵活多变的阵形,可根据战斗情况和需求从纵队变成横队。变一阵,为左右两个小阵或左中右三个小阵。当变成两个小阵时称“两才阵”,这时左右盾牌手分别跟随左右狼筅手、长枪手和短兵手,护卫队伍进攻;当变成三个小阵时有称为“三才阵”,此时的狼筅手、长枪手和短兵手在中间,而盾牌手在左右两翼保护。这种因情况而变的阵法又叫“变鸳鸯阵”,此阵灵活多变且机动性强,正好克制了倭寇的作战优势。
“鸳鸯阵”具体的作战方法为:右边执方形藤牌的士兵,主要任务就是保持即得位置,稳定队伍阵脚。左边执圆形盾牌的士兵,则匍匐前进,并在盾牌后面掷出标枪,迫使敌人离开有利的防御位置。如果敌人被迫离开,后面手执狼筅的士兵立刻把敌人扫到在地,然后手持长枪的士兵上前把敌人刺死。最后两个手持锐把的士兵负责保护队伍后方,警戒侧翼,需要时还要上前支援前面的伙伴,组成第二道的攻击力量。
综合来说“鸳鸯阵”的战斗方法就是“牌前进,筅救牌,长枪救筅,短兵救长枪。”
“鸳鸯阵”的武器配置主要为:狼筅、藤牌,长枪、短兵。
狼筅
藤牌
长枪
戚继光带领的队伍打的倭寇丢盔弃甲,保护沿海一带百姓生命和财产安全,立下赫赫战功,我们看下戚家军的战役。
台州花街之战:斩首308颗,生擒倭首2名,其余未割首和淹死着数目不详,牺牲陈文清等3人。
白水洋战斗:我方1500人对倭寇2000人,全歼倭寇两千人,斩首344颗,生擒倭首5名,牺牲陈四等3人。
长沙战役:消灭倭寇3000人。
福建横屿岛渡海之战:消灭倭寇1000多名,斩首348颗,俘虏29名,牺牲陈文彪等13人。
牛田之战:击溃伤亡倭寇(包括假倭寇),斩首688,戚家军无一人牺牲。
林墩之战:烧死和淹死倭寇3000多名,斩首960颗俘虏26人,我方阵亡90人。
福清葛塘之战:消灭倭寇3000名,斩首150多颗,牺牲20人。
平海卫之战:斩首2622颗,我方牺牲金渔等16人。
仙游之战:击溃倭寇1万多人,斩杀1000余,斩首498颗,生擒1人,我方牺牲童子明等24人。
王仓坪之战:击溃倭寇万名,斩首177颗,我方无一人牺牲。
蔡丕岭之战:击溃倭寇7000余人,斩杀1000多名,斩首160颗,我方阵亡31人。
看了上面的战斗伤亡统计,难怪有人说“戚家军的每次战斗,死十几个人都算天文数字”,这也说明了当时的戚家军有多么的强悍。
中国的戚继光,百姓的戚家军,义乌的兵,他们的事迹已被载入史册,他们都是民族的英雄。
答:明代军事史上的亮眼一笔,当属“戚家军吊打倭寇”。
比如在嘉靖四十年(1561)戚家军的成名战“台州九战”上,初成军的戚家军面对绝对优势的倭寇,一个月内历经九次残酷血战,以总计阵亡九名将士的代价,累计“擒斩”“焚溺”倭寇五千四百多人。在那个明军面对倭寇常退缩不前“躲猫猫”,甚至几十个凶残倭寇就敢追杀成百上千明军的年月里,如此一幕,堪称逆天。
这样的“逆天一幕”,当时仅仅是开始,接下来转战福建的戚家军,在横屿之战里阵亡十三人,斩首倭寇“三百四十八级”,牛田之战零阵亡斩杀倭寇“六百七十二级”。兴化之战阵亡了军官周能等六十九人,斩杀倭寇“两千零二十三级”。仙游之战面对上万规模的倭寇,兵力严重劣势的戚家军在浓雾中浴血突袭,己方阵亡二十四人,除“焚溺”数千倭寇外,还斩杀倭寇首级“四百九十八级”。“一边倒”般的吊打场面,正如戚继光“老上司”谭纶的一声惊呼:“盖自东南用兵以来,军威未有若此之震,军功未有若此之奇者也!”
尤其叫那些刀头舔血的倭寇们深深恐惧的,更有戚家军强悍的白刃战能力。比如“台州九战”里的温岭之战,当得知对面优势兵力的倭寇,还挟裹着上千浙江百姓时。戚继光毅然决定,为免伤及无辜,戚家军全员放弃火器,与倭寇打白刃战。然后“众皆感泣”,一场硬碰硬的较量后,戚家军以“零阵亡”的表现,漂亮全歼这股倭寇,救出被掳百姓一千二百人。脑补这“毫发无伤击败倭寇”的场面就可知,这是一支怎样的英雄之师!
那么,为什么这支英雄之师,可以把昔日明军谈之色变的倭寇,一次次霸气摁在地上摩擦?至今“圈粉无数”的一条原因,就是戚家军的“鸳鸯阵”战术。本名“鸳鸯伍”的“鸳鸯阵”,由明代学问家唐顺之(王阳明徒孙)首创,然后被戚继光发扬光大,这种十一名作战士兵使用长枪短刀筅,密切配合的阵法,堪称冷兵器搏杀时的无解强阵。后来戚继光调任北方,又将其升级为冷热兵器密切配合的“车营战术”,把嚣张的鞑靼部落打跪。
可以说,在戚继光一生“大小百余战,未尝一败”的辉煌里,乃至戚家军转战南北半世纪,几乎打趴下“明朝一切敌人”的传奇里。“鸳鸯阵”的确是个制胜法宝。那戚家军的强大只凭这法宝?其实,这才是一个缩影了明朝兴衰的问题。
要理清这个问题,就要先看一个事实:戚家军横空出世前,倭寇凭什么在东南沿海如此凶横?虽然这些“真倭”们公认武艺高强,有些倭寇据说还身怀“阴流”等绝世武功,但说到底都是一群悍匪,怎么就叫明朝的沿海正规军闻风丧胆?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明军太衰。
在16世纪“嘉靖大倭乱”的大部分时期,明朝的东南沿海防务,都是烂到家的模样:广东福建浙江等倭寇作乱的“重灾区”,沿海卫所的缺额往往高达百分之七十,比如作为战略要地的浙江海门卫,只剩了六百多士兵。福建的六鳌所更只剩了四十二人。浙江账面上的四百多艘战船,早就不见了踪影。“留守”的士兵,也多是老弱残兵,遇上倭寇打两下,常见跑得精光。就连大英雄戚继光本人,早年带兵打倭寇,一开打部下就跑路,把他“晒”原地。
所以,翻看戚家军“亮剑”前,明朝抗倭的各类战史,就常见哭笑不得的景象。比如1553年的南沙之战,数万明军围困数千倭寇五个月,竟连进攻都不敢,双方就互相干瞪眼。最后竟是明军主动放开一个口子,叫这群跑路的倭寇,随后荼毒嘉定上海。当地的明军副总兵呢?反而跟倭寇来了场“比赛跑”——倭寇上岸抢劫,他就带兵躲海上,倭寇抢完了下海,他就撒腿跑陆地上,就会躲猫猫。
“嘉靖大倭乱”的背后,东南沿海“流血数十里”的惨状下,更有明朝军备惨不忍睹的衰败。戚家军为何百战百胜?首先是因为,他们只不过做到了军人的“本分”,比如严格的纪律条令,“凡临阵退缩,许队长割兵耳,旗总割队长耳”的钢铁纪律,奠定了戚家军战至流血凝肘而不退的沙场表现。换成那些跟倭寇“比赛跑”的明朝“烂兵”部队?别说给他们鸳鸯阵,就算给他们搬来马克沁机关枪,照样给倭寇送人头。
而“鸳鸯阵”之所以能在戚家军发挥最大威力,更因为戚家军那空前高强度的训练。这事儿,看看“台州九战”里的“花街大战”就能体会:当时倭寇出奇兵袭击台州,已苦战数日且断粮两天的戚家军,闻讯后连夜急行军七十里堵住倭寇,然后在花街饿着肚子发起攻击,一口气斩杀倭寇三百零八级(自身阵亡三人),救出被掳百姓五千多人。且不说碾压般的战斗过程,单是这“一夜空腹急行军七十里”的神表现,就可知戚家军的训练强度。
这一点,也是戚继光一生的重要创举。他倾注一生心血的戚家军,长期保持着高强度的训练。也只有这样娴熟的训练,才能确保部队在残酷的较量时,始终保持着娴熟的战术配合。而戚家军更重要的创举却是“练心”。以戚继光的话说是“以诚感诚”。这支历经艰辛打磨出的铁军,不止有强健的体魄与战斗能力,更在日常的训练里,通过将领的以身作则与思想灌输,把“兵是杀贼的东西”变成坚定信念,支撑起沙场上一次次一往无前!
以这个意义说,为什么戚家军能够“毫发无伤击败倭寇”?哪里仅仅因为神奇的鸳鸯阵,更因为这是一支有别于明代各类部队,有信仰有战斗力的铁军。这支铁军的成长与成功历程,不但是当时明代军界的异类,更远远超过了军事历史范畴,值得各行业的后人思考。
而且,十六世纪的明代,之所以能诞生戚家军这样的“异类”,更因为当时明朝军事虽烂,却并未烂透。历经“嘉靖大倭乱”的荼毒后,明王朝的有识之士们痛定思痛,开始了对军队的一系列强力改革。戚家军,也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脱颖而出,在饷银装备管理等方面获得充足的支持,这才在转战南北间百炼成钢,成为明王朝“隆万中兴”时代的虎师。
但随着张居正的去世,万历亲政后的日益怠政,幡然重振的明朝军队,又进入到“摆烂”的节奏。就连晚年贫病交加的戚继光本人,都在庆幸自己能在官场上全身而退。戚继光去世后,作为戚家军“骨血”的各支军队,虽然依然保持着忠勇善战的作风,但明朝军队的大环境,却是越发烂到家。甚至“不得宠”的戚家军,也在“万历三大征”里受尽排挤,遭到“抢功”甚至“虐杀”。混日子的明朝军界,容不下忠勇的戚家军。
待到努尔哈赤扯旗造反,明王朝慌忙调兵遣将,发起萨尔浒大战时。怠政多年的大明君臣,才看到惨淡的事实:许多昔日的“精锐”部队,火器装备大量朽坏缺编,甚至就连将领身上穿的盔甲,都是劣质品。很多以往娴熟的火器战术,竟是多年没有操练,只能临时抱佛脚。这样的军队,还能打得了什么仗。也不出意外在萨尔浒的冰天雪地里,遭遇全军覆没的厄运。
以这惨景说,别看万历皇帝“粉丝”不少,但“明朝亡于万历”,真心是大实话。
而到了更加风雨飘摇的明朝崇祯年间时,以宣大总督卢象升的叹息:如宣大这样的军事重镇,都是老弱残兵扎堆,一阵风吹来就是“金风如箭”,校场上的士兵纷纷被吹倒。崇祯年间的武举考试里,大批“钱给到位”的考生,大模大样把箭往靶子上一插,就能混个“武举”身份,然后大摇大摆去“吃空饷”。军备败坏到这地步,就算戚继光再生,又能如何?
戚家军的浮沉命运,唏嘘结局,缩影的,正是大明王朝的兴亡。
参考资料:张慧琼《唐顺之研究》、范忠义《戚继光评传》《戚继光兵法新说》、顾诚《明末农民战争史》、苗棣《崇祯亡国史》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适时适地的研究战法、制定战法可谓戚继光的过人之处,也是鸳鸯阵让戚家军克敌制胜的主要因素。
明朝中期,倭患困扰江浙沿海一带。尽管这些人都是破落的武士与当地海盗,但其作战能力不容小觑。毕竟他们当中有的人受过传统武士道的熏陶,有的人因各种原因早早变成了亡命之徒。当时江浙地区的普通兵勇根本无法清剿他们,只能稍作驱逐。随着倭患愈发严重,沿海一带不堪其扰,最终惊动了朝廷。
▲影视剧中戚家军
1559年,经过两次失败的经验后,戚继光决定只从义乌一地的矿民、农民当中招募兵将。又感于这些人彪悍有余,而纪律不作,因而戚继光决定严格训练他们。这支就是被后人称道的“戚家军”,一支维持在4000人左右的部队。在组建“戚家军”的同时,戚继光还发明了“鸳鸯阵”。
在江浙一带实战的时候,戚家军使用的便是鸳鸯阵。这个阵法由12个人组成一支小队:前排2人拿着藤牌短剑作为防御分面立定,两边的两名士兵拿着锋利的狼筅,中间四名士兵操持长枪准备跃上刺伤敌人,长枪之后两名带镋钯的士兵负责保护后方安全,最后面还有1名火兵。这么一来毫无兵法可言的倭寇一窝蜂冲来时,很容易就被这个阵型冲垮、冲散。被冲散后,倭寇就只顾着应付边上的狼筅,此时后排持有火器的士兵就会猛烈射击。而且,戚继光还给他们每人都配备了倭刀,以备近战之用。
在这一阵型中,狼筅(xiǎn)是专门克制浪人武士刀的利器。这一兵器最初由明朝的矿工起义军发明,其外形类似带有枝桠的竹子。上文说到,戚家军的士兵有部分本是矿民。可能由于这一点,戚继光才偶然发现了这一克制浪人的利器。
在实战当中,这一武器的作用不在于造成杀伤,而在于将浪人抵御在阵型之外。他们为中间手拿长枪的士兵,提供了输出空间。中间枪兵所用的戚家枪法,由杨家枪改造而来。戚家枪讲究是手握持枪的末端,以做到出枪的时候迅猛有力。配合狼筅创造创造出来的空间,枪兵能突然刺向敌人。这样一来,倭寇还没有留意到长枪杀过来时,便被直接刺死。
▲《练兵杂记》中狼筅使用的配图说明
此外鸳鸯阵中的士兵能借由盾牌、长枪相互掩护,进而诱敌深入待至倭寇疲劳时,再一举杀向敌阵。并且这个阵法中还有专门负责指挥的小队长,他有权根据作战需求适时地变化阵型。
有人说当时明朝已经有大炮,用大炮一轰不就完事了?实际上,应对散乱的流寇并不能以火炮集中打击。并且当时的前膛炮使用起来很是繁琐,除了上火药上弹丸,还有装火绳、点燃火绳、射击。这么一套步骤操作下来,倭寇早就来到身边了。
并且倭寇的武士刀的精髓就是快速击中敌人的要害,双手握刀劈砍。这样一来要是倭寇进击到身边,当时的鸟铳、火炮根本就毫无作用。因此在戚继光接手之前,明军官兵被杀伤数千人,沿海一带倭患不决的原因多半就在于没有针对性的战法。
有了这一套适时适地的战法,戚继光接手之后的局势可谓逆转直上。嘉靖四十四年,戚继光配合其他的大军,最终将盘踞在东南沿海一带的倭寇荡平。
参考资料:
1、《中国古兵器大全》:篠田耕一著, 顾时光译
.
戚家军的鸳鸯阵之所以能够无伤击败武艺高强,单兵格斗技术极高的倭寇,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针对倭寇的特点,开发了狼筅这种武器-倭刀虽快,也拿它没办法
倭寇的特点是武器厉害,单兵格斗技术优于明军士兵。
倭刀采用特殊工艺打制,极为锋利,可以轻易斩断明军的长枪、腰刀等武器。加上倭寇主要成员是无主的日本武士,俗称浪人,天天过着刀头舔血的日子。
针对这些特别,戚继光使用狼筅做为阻止倭寇进攻的主要武器,这货长成这样:
长度很长,布满了尖刺。用倭刀根本无法在一两招之内斩断,就算斩断了因为长度很长,也无法很快进入到倭刀的进攻范围。
最重要的,狼筅只是一个防守武器,它的目的是阻止倭寇的进攻,而真正的重点就是团队做战。
二、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鸳鸯阵是历史最早的特种兵作战小组
经常看国外大片的人都知道,战斗力来自于作战小组成员之间的配合。一个小组里面有善于远攻的,有负责防守的,有负责保护侧冀的,还有负责近身攻击的。
鸳鸯阵里面的狼筅也好,其他武器也好,单独拿出来都没办法有效遏制倭寇,但是团队一起作战就完全不一样了。
先是狼筅把倭寇挡在外面,让他不能有效发挥倭刀的长处。在他疲于应付狼筅上的尖刺时,后面的火枪手已经瞄准了他,两旁的刀手、盾牌手以后面的长枪手,轻松斩杀。
鸳鸯阵这个特种兵战斗小组,始终是团队合作,各展所长,不和倭寇拼武力和武器,拼的是战术思想。
所以才能在很多场战役中,大比例无伤完败倭寇,成就了世界军事史上的一段神话。
戚继光统领戚家军与倭寇战斗,每一次都能够以低到不可思议的伤亡率击败倭寇,平均死三十个倭寇,戚家军才有一个人伤亡,这其中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在于戚家军的阵法十分奥妙,是专门为了对付倭寇而制作。
尝到苦头
戚继光是个实打实的高干子弟,自从他生下来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他是一个将军。
戚继光的先祖戚祥曾是朱元璋的亲兵,后跟随傅友德、蓝玉前往云南清除元朝的残余势力,不幸在战争中身亡。
朱元璋为了报答戚祥这么多年以来的忠诚,下达命令,只要他的后代不死绝,那么登州卫指挥佥事这个位置就一直是他家的,世袭罔替。
戚继光从嘉靖二十三年接任他父亲的登州卫指挥佥事开始,一直到嘉靖三十四年才正式与倭寇交手,在这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一直在北方防守蒙古各部。
此时的戚继光担任宁波、绍兴、台州三个地区部分军区的司令员,这三个地区都处于沿海地区,所以戚继光的主要责任是负责抵御倭寇。
戚继光与倭寇第一次交手的地点在浙江慈溪,由于是第一次与倭寇作战,为了稳妥,提高士气,带领了高于倭寇十倍的兵力,当时倭寇大概有上千人,而戚继光带领了上万人。
这场战争在戚继光看来绝无悬念的,毕竟人数的差别放在那里,再加上他自认为他是一位优秀的将军,所以必胜。但是等到战争开始,戚继光才发觉是他太天真了。
就在倭寇向他冲过来的时候,他突然发现他的手下竟然还没有与倭寇交手,就一个接一个先跑了。这种危机时刻考验的就是将军的军事素养,而戚继光用事实证明,他的确是一位优秀的将军。
戚继光跑到制高点,开弓拉箭,连续射死倭寇三名将领。随着这三名将领的倒地,倭寇士气尽失,连忙撤退。这时,刚刚逃跑的士兵一个接一个的反了回来,追杀倭寇。
戚继光热血沸腾,命令手底下的士兵赶紧追击,势必要拿下第一场胜仗。可是他手底下的那些士兵只是追到半路就回来了,戚继光问他们为什么回来,他们的回答结果令戚继光很意外,“追他们干嘛?他们又不是不回来,而且把他们逼急了,他们还会拼命。”
戚继光深刻的认清了一点,手底下的这帮人是靠不住的,必须要新招一批人,而且这批人还要进行训练,势必要打造出一支令倭寇闻风丧胆的军队。
初建戚家军
戚继光在当地招收三千人,这三千人分成若干份,每一份都有一位教官进行训练。这时的戚继光还未悟出阵法的奥妙,训练的方法与其他将军训练的方法并无异,就是拿着武器有规律的挥舞。
等训练到了一定的程度,戚继光就会进行考试,考试很简单,那就是两个人进行对打,赢的人不但能够领钱,而且还能够提升地位,而输的人不但领不到钱,而且还会遭到暴打。
不得不说戚继光的这套训练方法很管用,第一次与倭寇在台州交战就以胜利告终,最重要的是在这之后连续三次大捷,简直是追着倭寇打。第一次尝试到连胜的戚继光沾沾自喜,自以为已经训练出了他梦寐以求的军队,不曾想很快就遭到现实的毒打。
岺港地区有上千名的倭寇在此盘踞,时不时的就到处烧杀抢掠,戚继光率领他的那三千名士兵与卢镗、俞大猷一起攻打倭寇,共计上万人。可是上万人竟然击败不了上千名的倭寇,朝廷规定的时期是一个月,一直打了几个月都打不下,后来还是倭寇自己感觉支撑不住撤退的。
屋漏偏逢连夜雨,戚继光岑港一战失利,而他的根据地台州也遭到了倭寇的骚扰。朝廷中的给事中罗嘉宾上了一道弹劾他的奏折,结果直接把他的官给弹没了,他只能在总督胡宗宪的手下当一个吃闲饭的人,但正是这次吃闲饭的机会,彻底改变了他的一生。
义乌之行,就一个字——值
戚继光闲着也是闲着,胡宗宪把他派到义乌县去协助知县赵大河练兵。戚继光原本并不在意,无非就是练兵,能有什么收获,直到他目睹了一场斗殴,从这一场斗殴中,戚继光收获了真正的戚家军。
义乌当地原本很穷,但是自从发现了大量的矿藏,就直接富了起来,毕竟矿与大米相比,贵的可不是一星半点。
义乌隔壁的永康县看到了义乌人在短时间内依靠矿藏发家致富,十分眼红,希望义乌人能够帮一下自己,然而义乌人却十分严厉的拒绝了永康人,你穷,我也穷,现在好不容易我富了起来,我凭什么要分给你?难道我是穷日子还没过够?
永康人眼看着来软的不行,那就来硬的,携带着各种武器往义乌“进军”。义乌人听到永康人打算硬来的消息,男女老少全部携带着具有杀伤性的武器与永康人血拼。
这次聚众斗殴的过程整整四个多月,参与人数高达三万多,伤亡数量总共二千五百多人。到义乌协助知县练兵的戚继光亲眼目睹了这场斗殴,被义乌人的尚武精神惊艳到了。
父亲打不动了,儿子上,儿子打不动了,母亲上,母亲打不动了,女儿上,根据戚继光后来回忆,义乌人相比于蒙古骑兵、倭寇,有过之,而无不及。
此时的戚继光相当清楚,他所需要的就是这样的士兵,当即报告胡宗宪,希望胡宗宪能够允许他在义乌征兵,只需四千,必定将倭寇干趴下。胡宗宪答应了他的要求,允许他在义乌征兵。
自此,戚家军来了场大换血,换入的全部都是沸腾的血液。
开悟
虽然义乌人打起仗来根本不要命,十分的勇猛,但是对于戚继光而言,这还不够完美,因为倭寇基本上都是一群亡命之徒。你虽然不要命,但是倭寇一样不要命,打起仗来往往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如果说按这样子打下去,招收的那四千人,过不了多久就得全军覆没。就在戚继光一筹莫展之际,他见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叫做唐顺之,负责到浙江巡视军务,是全体明军的总参谋长(这个职位实在太过于恐怖)。
在与唐顺之的交谈当中,戚继光讲述出了他的困惑,唐顺之将一本书交到戚继光的手中,这本书叫做《武》,是唐顺之自己所编,明确的告诉戚继光,只要你能够看懂这本书,那么倭寇之乱必平。
戚继光可不敢将这句话当做一句笑话,毕竟人家的身份摆在那里,没有必要忽悠自己。得到《武》的戚继光日夜苦读,终于悟得兵家之奥妙——阵法。
三种不同的阵法:鸳鸯阵、五行阵、三才阵
戚继光最具代表性的一次大战是“台州大战”,在这一场大战中,戚继光率领戚家军五次与倭寇交手皆以胜利告终,歼灭五千多名倭寇,而戚家军的伤亡人数竟然不到二十人,记住是伤亡人数,而不是死亡人数。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他的阵法,主要是三种阵法,鸳鸯阵、五行阵、三才阵。
鸳鸯阵总共有十一个人,队长站在队伍的最前方,其余的十个人分成两队,站在队长后面的是两位左手持着盾牌,右手拿着标枪,腰间带有短刀的盾牌士兵。
盾牌士兵后面是两位手拿狼筦的士兵,狼筦是专门针对倭寇的武术刀所制作,长度大概有三把武士刀那么长,狼筦头那里就像蒲公英一样,上面满是倒刺与铁钩。
狼筦士兵后面的四位士兵都使用着加长版的花枪。最后面的是两位短刀手,主要责任是防止倭寇背后偷袭,不过这基本是不可能的。
擅长使用武士刀的倭寇冲向戚家军的时候,就算不被标枪扎死,也会被狼筦刺死或者勾住,一旦勾住,紧接着被花枪刺死,就算无伤突破了狼宪,也会被后面花枪刺死,根本到不了背后。
鸳鸯阵所使用的地形是开阔地形,而五行阵所使用的地形则是狭隘地形。五行阵由鸳鸯阵变化而来,每阵各五人,一个鸳鸯阵正好可以分成两个五行阵,一个狼筦兵与盾牌兵站在最前方,后方的是两位花枪兵,最后方的是一位短刀兵,中间的是队长。
如果倭寇落荒而逃呢?不要着急,还有负责追击的三才阵,三才阵由狼筦兵负责带头,后面是两名花枪兵,最后面是盾牌兵与短刀兵,人数方面与五行阵一样,能够有杀伤力的人都是五人。
戚继光所创建的阵法,为什么天克倭寇?
鸳鸯阵、五行阵、三才阵是戚继光专门针对倭寇所创建。倭寇最擅长的是使用武术刀,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从不与明军长期对抗,而是找准时机利用武术刀长而小的优势,刺明军没有盔甲保护的地方,一击毙命。
戚继光正是摸透了倭寇的这一点,所以在他的阵里,除了最后面负责防守的短刀兵,其余的士兵都是持有长于武士刀的武器,避免了被倭寇近身接触的可能,进而达到无伤杀倭寇的目的。
有的人或许会说,倭寇难道不会射箭吗?倭寇会射箭,但是你以为戚家军都是木头人吗?再者说了,倭寇基本上都是带着抢东西的态度来的,早点抢完早点跑,哪里有心情跟你玩兵法,不到逼不得已都是拿着武术刀排成一字往前冲。
结语
可怜的戚家军为朝廷卖命,可是后来却覆灭在朝廷的手里。万历年间发生朝鲜战争,当时戚继光已经去世,戚家军由跟随他多年的吴惟忠带领,吴惟忠率领戚家军在这场战争中立下赫赫大功,但是到战后结算的时候,朝廷说好的奖励成了泡影。
这种事情搁在谁的身上谁都不好受,我为你卖命,明明都说好的价钱到头来你不结算,于是戚家军的内部出现了兵变的势头。
如果说戚继光还活着,那么这件事情很快就能平息,毕竟戚继光的后台是掌握明朝君权长达十余年的张居正,可是现如今张居正去世了,戚继光也去世了。
戚家军没有了优秀的领导者,也没有了后台,再加上朝廷早就看不惯这支由戚继光创建的私人军队,经过长时间的考虑,朝廷决定剿杀戚家军,估计戚继光怎么想都想不到,戚家军到头来会死在自己人的手里。
戚家军的赫赫威名是靠打出来的,而且极其悬殊的伤亡比。
比如宁温台大捷(宁波、台州、温岭),明军前后斩首胃口一千零二十四级,仅上界岭之战中,戚继光所部明军便阵斩三百四十四,而损兵不过三人。
当时戚家军以少打多,以一千五百人对倭寇二千人,先是在山区设伏,之后全为攻山、攻坚作战。
而那支倭寇也不是什么乌合之众。他们在被明军伏击之后,三战三败依旧不乱,突围而出的残兵依旧自发聚集一起,进入有坚固围墙的大宅死守,期间还曾组织过一次突围,其战术素养和战斗意志,以及面对挫折时的韧性,放在任何国家和时代,均可堪称一流水平的精锐军队。
然而,这么一支精锐轻易的就被戚家军给消灭了。他们在战场上被斩首三百四十四人,除被生擒若干,其余一千多人或被摔死或被烧死,而明军仅仅阵亡三人。其中陈四和陈七十二,死于围攻朱家大宅时放火烧屋,只有王华廾一人死于两阵交锋。
这种让人瞠目结舌的伤亡比是怎么打出来的?
就如《剑桥战争史》一书中特别提到的那样,戚继光是一个16世纪时,与西方莫里斯亲王交相辉映的军事改革天才。而他最伟大之处就在于创立当时最先进的冷热结合步兵战术。
通过对《纪效新书》十八卷本和十四卷本,以及《练兵实纪》的复原,我们可以还原一下,当倭寇遭遇戚家军时会遭遇到什么样的打击。
当倭寇距离戚家军112—128米时,在约每十五米的单位宽度上,倭寇要承受10名火绳枪兵的一次齐射;12名弓箭手的每人九次射击,共108支箭;镗钯手的一次齐射,共6支火箭,合计进行124次射击。
大家知道倭寇善于跳跃与使用倭刀,但倭刀这种大型双手刀,需要很大的挥舞空间。比如倭寇在前面打头阵的剑豪,需要大约宽度为3.5米的一个正面,这样才能施展剑术。
因此面对戚家军,那些打先锋的倭寇剑豪,每个人要承受24—31次的投射攻击后,才能与明军进行肉搏作战。而且为了防止倭寇以长枪列密集阵型来冲击鸳鸯阵。戚继光还在戚家军的每个哨中,配备有三门小炮——赛熕铳。这样倭寇如果使用密集队形,就会被糊一脸,如果是剑豪打头阵,也得是炮口余生后,才有机会‘享受’那24—31次的投射攻击。
其实,按这种火力配置,基本上倭寇打头阵的那些精锐剑豪,很难有机会冲到明军跟前。
而当倭寇顶着枪林弹雨、付出惨重伤亡冲到明军跟前时,会发现明军身体正面均被长牌手的盾牌遮蔽。当倭寇持长枪从上而下,刺入鸳鸯阵中时,牌手举起盾牌,将敌方长枪顶起,身后长枪手出枪直刺;当倭寇从下刺枪时,牌手下坐盾牌,将敌方长枪压住,身后长枪手出枪直刺。当倭寇将长枪从左右两侧刺入阵中时,左右两边狼筅手用狼筅将对方长枪绞拿,长枪手出枪直刺,镗钯手跟长枪手齐出,以保护长枪手。当倭寇人数较多,一拥而上之时,狼筅手护在牌手左右,左右方长枪手各跟狼筅手出枪,镗钯手护卫身后,藤牌手以藤牌遮蔽身体,用刀砍敌人下盘。
这样,鸳鸯阵一共十名战斗人员,正面只有两个身位宽度。每一个试图攻入的倭寇,都要在越过一面盾牌之后,被一支狼筅控制格架兵器,然后被两支长枪直刺。直刺的长枪手身边还有一名镗钯手保护,以防止长枪脱出狼筅的保护。这样无论倭寇从那个方向、怎样进攻,都要面对至少三、四件兵器,等于一个倭寇被四个明军围殴。为面对战术、火力上全面领先的戚家军,倭寇作战意志越是顽强,就越是将自己送到戚家军刀下被屠杀而已。
总体上,戚家军跟倭寇打仗,就是先是各种火器与弓箭,把冲在前面的精锐倭寇杀得七七七八八,然后各种冷兵器一起上,四个打一个,收割剩下的倭寇。
面对这样的敌人,就算是日本剑圣宫本武藏来了,也得跪……
靠这种战术和火力的优势,戚家军死三人和干掉一千倭寇这样极高的交换比,也就不足为奇了。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为什么戚家军的鸳鸯阵,可以几乎无伤击败武艺高强的倭寇?我们首先就得从小日本的倭刀以及刀术谈起。
日本倭刀,源自中国唐刀,传入日本后,经改良形成狭长、刀身略带弧度的刀形。倭刀因刀身狭长,既适合砍劈(双手握刀可力劈),也适合刺(刀身细长可刺),刀法简单洗练,就是刀走直线,直入直出,刀势凶猛。
今天日本的剑道其实就是当年的倭刀术,看过日本剑道表现的读者一定会有深刻的印象。日本剑道最基本的技术动作主要有击面、击手、击腹、刺喉、摆震、击面切返、碰体等,其中击面、击手、击腹、刺喉四个动作是用得最多的。注意那个“击”字,可以说很好地概括了日本剑道的精髓所在。即挥剑时只求刀尖快速劈中对手要害即可,不求大面积的创伤。可以说,这是一种高效快捷的杀人技!这也是很符合日本人的脾性的。如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战术就是如此,快速出击,一击即退。
由于明朝侵入我海疆的倭寇,多是日本一些没落武士与浪人,他们从小练习倭刀,刀法闲熟。与人对战,瞅准机会常突然纵身一跃,利用刀长的优势,一刺或一击(劈),就能取人性命。因此,常将养尊处优、缺少训练的明军打得一塌糊涂的。如嘉靖三十一年(1553年),一股倭寇仅三百余人,侵犯嘉兴,打败守将卢镗,明军伤亡千余。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一股仅53人的倭寇,从浙江绍兴登陆,竟一路洗劫浙、皖、苏三省,攻掠杭、严、徽、宁、太平等州县二十余处,直逼留都南京城下,暴走数千里,杀死杀伤四五千官兵,历时八十余日,才被绝对优势的明军歼灭。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戚继光受张居正的推荐,进署都指挥佥事一职,正式开始了剿灭倭寇的辉煌生涯。剿倭伊始,戚继光就已经注意到了倭寇的刀法奇特了。在他的兵书《纪效新书》里就指出日本刀法是一种“以双手执一刀”的刀法,又说“长刀,自倭犯中国始有之。彼以此跳舞内光而前,我兵已夺气矣。倭喜跃,一进足则丈余,(加之)刀长五尺,则丈五尺矣。我兵短器难接,长器不捷,遭之者身多两断。”正因为如此,戚继光全面改革了自己的军队。其中最见成效、战果最显的就是创造了“鸳鸯阵”,自始,横行一时的倭寇末日到了!
“鸳鸯阵”就是专门针对倭寇的战法、刀法创造的,“鸳鸯阵”一般由十一名士兵组成一个战斗小组,上阵时大家互相配合,互为羽翼,是一个战斗整体,就像一辆人肉坦克,威力无比。比如“鸳鸯阵”中专门设有士兵手握长长的狼筅,一种用长毛竹枝杈缀以金属尖物的武器,长达数丈。你倭寇不是“喜跃”、能进“丈五尺”余吗?我就用几丈长的狼筅扫你!不让你跃、不让你靠近。你单个倭寇的武艺不是很厉害吗?我就整阵人碾压你!直至将你“碾”成肉饼!这样,倭寇的长刀长优势,以及单兵作战能力强的优势一下子就没有了。
嘉靖四十年(1561年),戚继光在台州摆出“鸳鸯阵”,以1500人在山林中伏击倭寇2000多人,全歼倭寇,而戚家军几无伤亡!“鸳鸯阵”发挥出了无比的威力。可以说,“鸳鸯阵”是中国人根据实际情况、实战需要,勇于创新求变的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很值得我们后辈学习发扬!
戚家军是明朝的一只赫赫有名的军队,也被后世称作是16到17世纪东亚的最强军队,而戚家军的赫赫威名也是通过无数的战役以及十数万的战绩打出来的,也是当之无愧的最强军队,至于说为什么戚家军的鸳鸯阵可以几乎无伤,或者说只伤亡几个人就可以击败这些残暴的倭寇,其实这也并不是完全靠鸳鸯阵的功劳,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虽然说鸳鸯阵这种经过实战总结出来,特别适合个人与行伍,甚至万人以上的一种实用性阵型,能极大地发挥出军队的实力,甚至成倍的增加战士的作战能力,但也是有限的,没那么玄乎,只能说鸳鸯阵带来的是更加严明简洁的队形,以及高效的作战手段,能够充分发挥个人实力而非限制,在一定的程度上加强了戚家军的实力,是戚家军强大的重要保障之一。
但是关靠一个阵型也不足以使得戚家军近乎无伤的对付倭寇,以及后续的对付各种对手达到的十数万的斩首的恐怖记录,戚家军另外的一重强大的保障就是,先进精良的武器装备,在古代那个除了将领基本上士兵是很难披甲的时代,戚家军就能做到战斗部队全营披上精良甲胄上阵,这是历史上少有的,当然光有盾也不行,还得有矛,戚家军的矛也很强大,各种先进的火器装备,从火铳,到各类近远程火炮,火器使用率最低的马营都达到了42%以上,最高的辎重营高达58%以上,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只有20%左右,另外戚家军的近战装备也是最为精良的,最强的矛,结合最强的盾,面对一群落魄日本武士和浪人,岂有不胜之理。
另外戚家军的兵员来自于中国最能吃苦,最能忍耐的农民和矿工,他们吃的了苦,打的了战,经过戚家军的艰苦训练和阵型上的配合,自然能够百战百胜,恐怕敌人还没冲上前就已经倒下一大半了,即便近战,身披精甲的戚家军也能极大程度上止损,这也就是为什么戚家军能够百战百胜以及自身损失很小的主要原因所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