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历史上的陈友谅是一个怎样的人?

提问时间:2023-07-05 02:27关键词:历史,陈友谅,陈友

历史上的陈友谅是一个怎样的人?

点赞1、廉江市 网友:末尖叫

谢邀。

一、简历

陈友谅,一代枭雄,元末南方红巾军领袖。渔民出身,曾充任县衙帖书。徐寿辉起义后,他与弟友仁、友贵投奔红巾军,任倪文俊部下簿掾,立有战功升任领兵元帅。 至正十七年(1357),他袭杀倪文俊,兼有其众,自称平章政事。自是独揽大权,遂率军顺江东下破安庆,陷龙兴、瑞州,分兵取邵武、吉安,自入抚州。寻又取建昌、赣、汀、信、衢等地,直捣池州。后被朱元璋军击溃。 天完太平三年(1358)他联合赵普胜攻破安庆,乘胜连克江西、福建、浙江许多州县,尽有江西、湖广之地。天定元年(1359),杀大将赵普胜。二年,杀徐寿辉后称帝,改国号为汉。后因日渐腐化,旧部纷纷离去,又与朱元璋相互攻伐,并多次战败。

大定二年(1363),陈友谅乘势东下,声势浩大,大集舟师,往攻应天。其结果中了朱元璋埋伏之计,被杀的片甲不留。 后意孤注一掷,破釜沉舟,率大军六十万,与朱元璋决战。先攻南昌一孤城,八十余日久攻不下,后又在鄱阳湖与朱元璋决战。在九江口中流失而死。 陈友谅称帝四年,享年四十四岁。 其子陈里继位,次年为朱元璋所兼并。

二、评价

(1)纵观陈友谅一生,他亦是一条硬汉。在元朝末年众多的起义军中,大多起义军首领被朝廷招安,即使是朱元璋也曾经与朝廷暗通款曲。反之陈友谅自杀始至终坚决反对元朝外族腐败统治,不屈不挠,敢作敢当,端的是一条路走到底,誓死与朝廷分庭抗礼。

(2)史评陈友谅盗性糜常,杀人不眨眼,何知仁义,狡诈无比,而凶暴残虐尤过之。此人心黑手狠,阴险毒辣、迷信暴力、胆大妄为 ,基本上没有什么他不敢干的。他杀上司,杀兄弟,杀曾经的有恩之人而毫不手软,绝不吝惜。他不知情谊、义气为何物,在陈友谅的字典里没有四书五经、经史子集、仁义道德,有的是‘’斩草除根‘’、‘’杀人灭口‘’、‘’无毒不丈夫‘’之类的蛇蝎心肠。 他杀上司倪文峻、徐寿辉;杀功臣大将赵普胜,吓得大将丁普郎和傅友德等竟投奔了朱元璋。

(3)朱元璋与陈友谅

有一句俗话叫‘’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陈友谅遇朱元璋之敌手,枭雄PK英雄,真乃小巫见大巫了。 朱元璋先是击败了战力与之相差无几,且军队人数比其还多的张士诚部,靠的就是他的文臣武将和开国元勋徐达和常遇春等将领。 之后朱元璋要对阵的就是军队训练有素且兵多将广的劲敌陈友谅了。

凭借朱元璋杰出的军事才能;文臣武将之和衷共济;扬长避短,以柔克刚之战术,陈友谅其死期就不远了。

陈友谅很快就尝到了杀功臣,杀大将的恶果。优秀将领赵普胜等的被杀,已经造成战力低下,军心涣散,人心尽失。 朱元璋以二十万兵力对阵陈友谅六十万,鄱阳湖之战,陈友谅以丢掉性命,惨败而告终。

陈友谅是一代枭雄,其具有良好的军事和政治才能,是具有出色的组织能力和带兵出众的人才。反抗元朝统治自始至终,从不妥协。亦是一条好汉。 但是他的生存法则是信奉杀人哲学,迷信暴力,乃至走火入魔,最后人心尽失。 笃信暴力之陈友谅,最终被暴力所葬送!

点赞2、宿州市 网友:冷汐颜

元朝末年,群雄并起。

当时中原共有三股势力最为强大,他们分别是朱元璋、张士诚和陈友谅。要论谋略与才干,朱元璋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不过若论当时谁的势力最大,谁最可能推翻元朝的统治,那绝对是陈友谅。

(陈友谅剧照)

那么,既然陈友谅的势力最为强大,又为什么会输给朱元璋呢?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陈友谅出生于1320年,籍贯湖北沔阳,即现在的湖北仙桃市。陈友谅是渔民之子,出生贫寒。早年间,他曾凭借自己的努力,担任了朝廷小吏。

与乞丐出身的朱元璋不同,陈友谅并非是因为吃不上饭,才决定要起义的。相反,他每天衣足饭饱,有时甚至还能收到一些孝敬。

但陈友谅不仅没有堕落,反而对元朝的统治感到非常失望。产生了要拯救天下苍生,完成民族复兴的想法。

1355年,徐寿辉派部将倪文俊攻破了沔阳,陈友谅也抓住机会,跟上了起义大潮,成为了倪文俊的手下。不久后,由于陈友谅出色的工作能力与战功积累,他很快被升为了领军元帅。

1357年,屡立战功的倪文俊开始对徐寿辉产生不满,他设计谋害徐寿辉。但最终计谋败露,倪文俊逃往黄州,向陈友谅寻求帮助。

志在天下陈友谅面对昔日的领导却毫不留情,他干净利落地杀掉了倪文俊,并吞并了他的军队。此后,陈友谅自称宣慰使,并接连拿下江西,安徽等地,一时间名扬天下。

(朱元璋剧照)

随着陈友谅的实力越来越强,朱元璋感受到了莫大的威胁。1359年,朱元璋利用离间计,成功让陈友谅斩杀了自己手下的大将赵普胜。到了第二年,建立了天完政权的徐寿辉想要迁都龙兴,而作为下属的陈友谅却一直不同意。

徐寿辉本身就对日益骄狂的陈友谅感到不满,一听他说反对,反而更加坚定了要迁都的决心。听闻此事之后,陈友谅立马安排手下在江州唱了一出好戏,并最终成功敲碎了徐寿辉的脑袋。

徐寿辉死后,陈友谅立马称帝,取国号为“汉”,改元“大义”。

当时,陈友谅地盘最广,实力最强。自然而然,他打起了朱元璋的主意。而朱元璋则担心遭到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围攻,便又一次派间谍诈降陈友谅,结果陈友谅果然中计,发起了大举进攻,最终他落败于朱元璋之手,也丢掉了江西。

1363年,陈友谅趁着朱元璋救援安丰之机,率大军杀向洪都。结果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在人数少于对方数十倍的情况下,硬是拖了陈友谅整整八十五天,一直到朱元璋的救兵到来。

(鄱阳湖水战)

听说朱元璋回来之后,陈友谅决定在鄱阳湖与朱元璋展开决战。

陈友谅的部队全都是铁索连环的大船,在战斗前期,将朱元璋的小船队打得喘不了气。但战斗到了关键时刻,却突然刮起了东北风。朱元璋立即下令使用火攻,陈友谅遭遇了赤壁之战曹操一样的尴尬。

最终,陈友谅大败而归,其弟弟陈友仁当场战死。在之后的突围中,陈友谅也被乱箭射死,一代枭雄就此陨落。

朱元璋曾说:“张士诚器小,陈友谅志骄。”

陈友谅确实是骄傲的,他一生在与元军的作战中,从来不曾接受招安,始终是血战到底。并且,在起义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他就能雄霸中原一大块土地,最终称帝改元,他确实是一位骄傲的枭雄。

可惜革命尚未成功,陈友谅显得骄傲得过早了,最终栽倒在朱元璋手里。

(参考资料:《明太祖实录》《陈友谅这一生》)

点赞3、日喀则市 网友:心安于你

作为元末起义的领袖者陈友谅,从古自今后人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那么今天笔者从陈友谅的人生历程客观的为大家详细剖析陈友谅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陈友谅于1320年出生在湖北仙桃,在家中排行老三,父辈以捕鱼为生,勉强养活一家老小。陈友谅自幼天资聪慧,悟性极强,在读书时成绩常常名列前茅,再加上一个算命先生看了他家的祖坟后对陈友谅说:“你家的风水很好,你长大后必定成为人上人”。此话让陈友谅一度欣喜不已。可谁知陈友谅直到31岁才当上元朝一个县级的刀笔小吏,这让满腔豪情壮志的他郁闷不已。

老祖宗有句古话叫“时来运转”,1355年,陈友谅终于等到了这个时运,当时起兵抗元的徐寿辉部将倪文俊带兵打下沔阳(湖北仙桃),陈友谅揭竿为旗响应倪文俊,顺势投入到倪文俊帐下。陈友谅担当倪文俊的先锋部队,带兵打仗总是身先士卒,作战勇猛,连克数城,为此倪文俊给他加官进爵,并将部队划给他管理。

1357年倪文俊想将上级徐寿辉打下的土地占为己有,自己称王。可姜还是老的辣,倪文俊的阴谋被徐寿辉识破,倪文俊不得已逃离到陈友谅这边,念想着陈友谅记着昔日提拔之情,给予保护。可陈友谅二话不说直接将倪文俊诛杀,并将其残余部队据为己有,由此可见,陈友谅心狠手辣,不仁不义。

1358年到1359年两年间,养精蓄锐后的陈友谅率兵连克诸多城池:安庆、赣州、汀州、衢州还有信州(今上饶)等地皆被陈友谅一一攻下,所有俘兵均整编进陈友谅的部队中,如此一来,在整个江南地区,陈友谅成为实力最为强大的割据势力,连老东家徐寿辉也得让他三分。但是在陈友谅心中始终有个信念,那就是“一山不容二虎”,于是他设下计谋引诱徐寿辉赴宴,命壮士用铁器从后面偷袭敲碎徐寿辉脑袋,手段确实有点卑鄙无耻。老东家徐寿辉一死,野心更加膨胀的陈友谅立马称帝,改国号为“汉”。接下来他的目标就是干掉应天府的朱元璋部队。

“龙湾之战”中,陈友谅的战船被朱元璋部队重创,在采石矶又被冯国胜所部阻击,陈友谅此战可谓是“丢了夫人又折兵”。丢脸丢到家了。到了1361年,朱元璋已经攻克江州、安庆等多个据点,报复心极强的陈友谅不甘示弱,于1363年亲自率领60万部队(可能没那么多),数百艘大型战船沿着水路开往南昌,怎知驻守南昌的朱文正等人硬是凭借着坚忍的决心与陈友谅对抗了将近3个月。后来朱元璋率领援军赶到,陈友谅将战船开往鄱阳湖与朱元璋决战,一场赤壁之战借东风的典型战术再次上演,朱元璋凭借着东北风利用火船撞击、引燃陈友谅的百艘战船,陈友谅所部死伤无数,逃亡路上被朱元璋的弓箭部队射中头颅,一命呜呼。一代枭雄就此谢幕。

上图京剧《九江口》中陈友谅

综上所述陈友谅的一生,我们就可以非常清晰的知道陈友谅的为人了,年幼聪明好学,得志后杀了上级倪文俊、徐寿辉,实为不仁不义,卑鄙无耻,得势后自己当皇帝,说明此人野心大,权力欲望强。战败后再次反攻到底,说明此人意志坚定,报复心极强。鄱阳湖大战兵多将广还遭到惨败,说明此人有勇无谋。但是如果我们再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陈友谅,也许他也是有功之人,首先他作为抗元领袖摧毁元朝在江南的势力,其次他开启沔阳三蒸文化,最后作为能与明太祖朱元璋并驾齐驱,逐鹿中原,亦是非常人也!不知你们对陈友谅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

点赞4、乌鲁木齐市 网友:梦里寻仙

陈友谅是个复杂人物。 陈友谅(1320年-1363年10月3日),湖北沔阳(今湖北仙桃)人,是元朝农民起义领袖。

1351年,徐寿辉起兵,建立天完政权。为什么叫天完政权?这个说出来就是笑话,主要是针对元朝而取得名字,元朝叫大元,那我就叫天完,大字头上加一横就是天,天灭大;元字头上加个宝盖头就是完,完灭元,天完灭大元。从字面上看,很是合适。可是从字意上说,就糟糕了,天完?人君受命于天,替天行道,天都完了,还灭什么大元?所以年号不吉利。

31岁的陈友谅此时是元朝县政府的一位刀笔小吏,为了民族复兴的理想,为了解除民族压迫,于是决定参加农民起义,投奔到徐寿辉的部将倪文俊麾下效力。 因为有点文化,加上有在政府工作的经验,陈友谅在部队吃得开,迅速成为独当一面的将领。 1357年9月,倪文俊试图杀死主子徐寿辉,结果倪文俊没杀死徐寿辉,反而被自己的手下陈友谅杀死,陈友谅杀了倪文俊后,自称宣慰使,率军攻下江西全境,和安徽、福建等部分地区,一时势如破竹。

1359年,陈友谅中了朱元璋的反间计,杀了自己的手下猛将赵普胜。1360年,陈友谅让人用铁锤敲碎了老主子徐寿辉的脑袋,然后迫不及待地在一个破庙里登基称帝,建国号为汉。从刘邦的汉朝结束后,国号叫汉的政权很多,但没有一个成气候,中国历史上也有这个现象,凡是别人叫过的政权名字就不要再用了,五代十国时的五代,吴三桂的周,等等,都是不吉利的。

陈友谅从参加起义到当上皇帝花了9年时间,当时,他占领了湖广、江西以及安徽的部分地区,在元末群雄中,陈友谅人最多、地最广。当上皇帝的陈友谅一心想先吃掉颇有实力的朱元璋,为此率军打到南京郊区,但是被精心准备的朱元璋打得大败而归,朱元璋顺势沿江西上,攻克池州、安庆、南昌、上饶等地,陈友谅在江西各地的官员纷纷投靠朱元璋。我看史料看到这里,已经感觉到,陈友谅虽然地盘大、兵员多,但是不牢固。

吃了败仗的陈友谅回到武昌休整了几年,建造了一大批战船,大的船有3层楼高,可以在船上骑马。1363年六月,陈友谅率大军从武昌乘坐战舰来攻打南昌,朱元璋的亲侄子、大都督朱文正率军坚守南昌。有人说,陈友谅带来的大军有60万,说朱文正只有1万守军。陈友谅的军队攻了85天,没有打下孤城南昌。 我看《明太祖实录》,看到这里我就感觉到,陈友谅的部队战斗力真的很差。

《明太祖实录》上没有任何地方记载了陈友谅有60万大军,也没有记载朱文正守南昌的军队只有1万多。我分析史料,认为陈友谅攻打南昌的部队在20万左右,朱文正的守军接近4万。 自古以来,攻城与守城的正常比例应该是5:1,陈友谅和朱文正双方正好符合这个比例,所以势均力敌。但是打了一个多月后,朱文正已经精疲力尽,预感守不住了,于是派人去朱元璋那里报信搬救兵。朱元璋让来人告诉朱文正,再坚守1个月。

如果真是60万攻打1万,朱文正不可能坚守85天,能坚守8天都是神话。只要有正常思维的人都知道这个道理。 后来,朱元璋率20万大军从长江水路救援南昌。这个20万,是《明太祖实录》明确记载的。陈友谅听说朱元璋率援军要来,于是撤出南昌,列舰在鄱阳湖迎战,打战一触即发。 陈友谅有不少大船,但究竟多少大船,史书没有明确说。我认为几十艘而已,不可能几百艘。但小船不少,陈友谅派出去找粮食的小船就有500艘。朱元璋没有大船。看看战役过程:

第一个回合:双方弓箭、鸟枪、登船砍杀为主,但是战役的没有拉开局面,明实录记载:徐达、常遇春、廖永忠等进兵薄战,徐达身先士卒,击败陈友谅的前军,杀敌1500人,缴获陈友谅一艘大船,朱元璋军威大振。搞了半天,才杀敌1500,缴获陈友谅一艘大船,为此还声威大震。(夜灯唯许月华侵)

第二个回合:朱元璋用火攻。朱元璋安排了7艘小船,装好火药,安排敢死队,顺风冲向陈友谅的大船,成功烧毁陈友谅几百艘船,火光冲天,陈友谅的弟弟陈友仁、陈友贵被烧死,陈友谅的部队烧死的、溺水死的肯定不少,到底是多少,朱元璋没有记载。但记载朱元璋借机“又斩首二千余级”,记住是2000余人。这一战后,朱元璋给陈友谅写了一封信,提到陈友谅“兵将损数万之命、无尺寸之功”。到了这个阶段,战役接近尾声了,陈友谅也只是损失了数万兵马,这个数字是朱元璋说的,可信度较高。

第三个回合:陈友谅撤退。陈友谅大军出门已经4个多月,部队死伤不少,还有不少人向朱元璋投降,损兵折将、粮草殆尽,于是决定撤退回武昌老巢。朱元璋抓住机会,乘胜追击,陈友谅被乱箭射死。陈友谅的部下拥着陈友谅的儿子陈理坐船回到武昌,陈理在武昌继位。朱元璋的部队尾随追到武昌城下,从十月打到第二年的二月,五个月打不下武昌,后来朱元璋再次亲自率军来攻打武昌,陈理知道打不下去了,于是出城投降。 陈理坚守武昌5个月,朱元璋的部队攻不下,说明什么?说明当时陈理在武昌的士兵是不少的,这些士兵基本是从鄱阳湖带回的,因为当初陈友谅是倾巢出动,留在武昌的人肯定不多。

综合分析我有几个结论:

1.陈友谅的作战部队不会超过30万。双方在鄱阳湖打了37天,到朱元璋烧掉陈友谅几百艘船只的时候,陈友谅的部队才损失数万。到战役结束,陈友谅的军队损失不会超过10万。朱元璋的部队在37天的大战中只死亡1000多人,受伤的也才1万多人。

2.陈友谅的部队战斗力比较差。陈友谅和朱元璋打了好几年战,几乎没有赢过,手下投降朱元璋的不少。陈友谅的部队不说一触即溃,但是肯定打不了硬战。

3.陈友谅的谋略比朱元璋不是差一个档次。朱元璋对领导郭子兴、主子小明王一直是够义气的,多次舍生救主、救领导,至少给人的感觉是这样,朱元璋树立的是有情有义的形象,为此深得人心。最后要杀小明王,也不是明目张胆地杀,而是派廖永忠将小明王的船弄翻,小明王落水而死,虽然人皆怀疑是朱元璋干的,但是没有证据。

而陈友谅呢,光天化日之下杀领导(倪文俊)、杀主子(徐寿辉)杀兄弟(赵普胜),给人于无情无义的小人形象,以至于陈友谅不得人心,建立不起牢固的基本盘。这正是陈友谅外强中干、部队战斗力不强的主要原因。

一个普通人用了9年时间能拥兵数十万,总的来说,是由其独到之处的,不然做不到这一点。但是,陈友谅有三个明显的缺点:一是性太急,急于求成;二是性太真,不知道遮掩;三是心太狠,谁都敢杀。





点赞5、九江市 网友:彩色控

有人评论“假如司马迁写元明史,陈友谅会是第二个项羽”。这个评价虽然有点狂,但是陈友谅被《元史》《明史》黑化、矮化是毋容置疑的。陈友谅五年内从一个文书先生成长为南方势力最强的统兵大元帅,必有其过人之处。

陈友谅,出生渔民之家。家里有能力供他读书和习武,说明家境不会很差。参加起义前,陈友谅已经做了几年元朝的官吏,有稳定的收入。也就是说,陈友谅造反的动机跟朱元璋不一样,朱元璋是活不下去了,而陈友谅是对元朝失望了。

继续分析陈友谅参加起义的动机,是民族大义?还是阶级斗争?又或是争取地位权力的冒险投机?不管是哪一个动机,都显示出他的起点比朱元璋更加有理想、有抱负。

陈友谅能文善武,力大过人,一开始就显示出过人的军事才华,得到上司倪文俊和老板徐寿辉的赏识。陈友谅也不负众望,在与元朝的对抗中攻城拔、寨屡立战功,逐渐被提拔为“天完”政权的兵马大元帅。

需要提到的是,在元末起义中,对元朝杀伤最大的不是最终得了天下的朱元璋,而是北方的韩山童、刘福通和南方的陈友谅。

剩下的方国珍、张士诚和朱元璋则都是蛇鼠两端的货色。元军打压的紧了,方国珍、张士诚、朱元璋这些军阀就赶紧接受元朝招安,做元朝的狗腿子,讨伐其他起义军。元军离开了,他们就赶紧抢粮、抢钱、抢壮丁、抢地盘。

细数起来,朱元璋的黑历史还真不少。他在抢地盘崛起过程中,主要是对着其他起义军下手了。但是正史里面一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轻轻带过。正史中只是说陈友谅势力最大,但是陈友谅与元朝的大战却被抹得干干净净,这不是很奇怪吗?

在南方所有势力中,只有陈友谅从来没有接受元朝招安,只有陈友谅一直坚持实打实在跟元朝对着干。最后成了这样的情形,陈友谅灭元军,朱元璋灭陈友谅。

在传统说法中陈友谅被描绘成“嚣张、多疑、没义气、心狠手辣”,这个说法,疑点多多,觉着这是朱明王朝在矮黑人家。

1、“嚣张”这个好说,哪个才华横溢的人不是恃才傲物、桀骜不驯?

2、“多疑”就有点前后矛盾了,既然是多疑,连身边的人都不信任。怎么会中了叛将康茂才的“诈降计”兵败如山倒?

3、说陈友谅“没义气、心狠手辣”的事例,翻来覆去就是杀了老上司倪文俊和前老板徐寿辉。殊不知,最开始是倪文俊和徐寿辉火拼,陈友谅总要灭掉一方才可以维护起义军内部统一,所以他杀了老上司。后来功高震主,陈友谅与徐寿辉火拼。杀了徐寿辉,这支义军才能继续走下去,这也无可厚非。说起来,朱元璋杀掉的老兄弟可是多的数不清了。

陈友谅要是真的多疑和没义气,怎么会有张定边和张必先这么两位生死相随的兄弟?总之,陈友谅应该是给朱元璋造成过很大心理阴影,要不然史料里只有朱元璋打败陈友谅的事,只是一味抹黑却没有具体事迹。

陈友谅其人事迹史料记载很少,怀疑是朱元璋做了手脚。但是民间却留下了其他说法:

  1. 陈友谅的行事风格、军事才能被认为与项羽极度相似,假如司马迁写元明史,他会是另一个项羽。
  2. 陈友谅有张定边、张必先两个结义兄弟,被人们认为是和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一样的佳话。(注:陈友谅的国号“汉”,刘备的国号也是“汉”)
  3. 陈友谅打造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规模水军,他在潘阳湖大战的失败跟曹操赤壁之战失败一样——铁索连舟,风向突变,被火攻大败。

点赞6、简阳市 网友:近水楼台

陈友谅,枭雄也,权谋厚黑的典型,打内战杀自己人是把好手,但是对外杠上实力不如自己的朱元璋,那就高下立判了。



有人说陈友谅实际上不比朱元璋差,只不过运气不好,这到算句实话,能从元末纷纷乱乱的起义军当中发展成首屈一指的大势力,本身就是个人实力的象征。

但是在我看来,陈友谅的发展属于见效快,后遗症大的“虎狼之药”,朱元璋则是具备长久战略眼光的“温补汤药”。前者终究不能长久,历史有他的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初入红巾军


陈友谅的生涯就不多讲了,和朱重八一样都是苦出身,生于渔民之家,但是他读过私塾,后来还在元朝的县衙当过基层公务员。

徐寿辉、邹普胜在大别山区起兵造反不久后,就建立了“天完帝国”,名字起的很接地气儿——压元朝一头嘛,徐寿辉坐了这个草台班子的皇位。

外号“蛮子”的大将倪文俊是个地道的渔民,但是非常善于水战,不但大破元朝威顺王水军,还趁势攻下了武昌,汉阳,使得原本被打得退入深山的天完政权,重振于湖广,他也成为天完国丞相,领军大元帅。

陈友谅的第一个贵人就是他,投奔到倪文俊手下时,因为陈友谅干过县吏,有些行政能力,就被倪文俊任命为簿书掾,在一群泥腿子出身的红巾军当中,陈友谅很快就混的如鱼得水,渐渐开始独立领军,后来被倪文俊派到战略要地黄州任职。

一杀倪文俊

后来倪文俊和徐寿辉闹崩了,从武昌逃出来后,倪文俊第一时间就去投奔了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陈友谅,以图东山再起。

陈友谅面对的人生第一个重大选择:倪文俊是自己的老上级、恩人,按说于情于理都该接纳,但是自己跟着就成了天完朝的叛徒,说不定现在到手的一切都会失去,甚至性命不保。

如果把倪文俊抓了送给“朝廷”呢?忠于朝廷的形象有了,而且倪文俊消失后留下的巨大权利真空,我是不是能得到好处呢?

陈友谅选了第二条,他杀了倪文俊!

事后也确实得到了巨大的好处,接管了倪文俊手下的地盘人马后,成为了天完国最强的一股势力,不久就从一地守将跃升为天完国实际掌权者。

看似名利双收的背后,陈友谅已经给自己埋下了信任危机的种子——谁都能杀倪文俊,唯独他陈友谅不行,恩将仇报!

你对一手提拔栽培自己的恩人尚且如此,对上其他人呢?

二杀赵普胜


品尝到大权在握滋味的陈友谅当然不会就此满足,很快,他就把眼光对上了“同朝为臣”的赵普胜,赵普胜占据淮西,实质上处于半割据状态,当然不会买陈友谅的账。

于是陈友谅用了一招“鸿门宴”,在接待赵普胜的船上杀了他!

这一次,直接造成了天完国的内乱,毕竟赵普胜可没有像倪文俊那样“叛变”,首先在大义这关就过不去。其次赵的手下还有一票能打的大将,你这么杀我老大我岂能服你?

于是丁普郎、傅友德等将领直接投奔朱元璋去了,这也造成了陈朱之间由原来的冷战,开始向大战转移。

该怎么说呢?外部还有一圈敌人环视,就开始大规模内斗,就是自毁长城!

这次内乱就是陈友谅衰亡的开启,也让所有人看清了陈的面目:不但恩将仇报,而且对自己人毫无顾忌的下死手。

三杀徐寿辉


1360年,陈友谅顺江东下,准备消灭他的敌人朱重八,这时候的陈友谅已经成为明末起义军首领之冠,势力远超他人,这次出征他带上了天完国名义上的皇帝徐寿辉。

到南京采石矶时候,他在五通庙让人用大铁锤杀了徐寿辉,随即称帝,国号汉,年号大义,达到一生的顶点!

兵败龙湾

很快,陈友谅的噩梦就来了,他不顾手下大将张定边的苦劝,轻信朱元璋手下康茂才诈降书,结果在应天龙湾遭遇大败,这一战后,朱元璋由守转攻。

接下来的两年,原徐寿辉的部下纷纷叛离他,占据巴蜀的天完国平章事明玉珍公开与他敌对,江西的欧普祥直接投了朱元璋,朱元璋趁机西进,拿下了陈友谅大部分地盘。

陈友谅品尝到了自己种下的恶果,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忽然就众叛亲离了!

落幕鄱阳湖


1363年,陈友谅从武昌倾全国之兵发起洪都之战,然后在著名的鄱阳湖之战,被朱元璋以火攻计大败,自己中流失而亡,一代枭雄就此落幕!

陈友谅的失败,正如开头所说的,就像一次次灌下的“虎狼之药”,这种不择手段、无视规则的做法,纵然在短时间内可以收获巨大利益,从长久看,实在是以透支未来为代价,他的强大实质上只是对内而言,上下缺乏凝聚力,就算朱元璋没有打败他,终究也会亡于内部。

PS:在元末纷纷乱乱的起义军当中,今天打不过,就低头接受元朝的招安,明天缓过来劲了,再继续造反是家常便饭,朱元璋、张士诚都玩过这种把戏,唯独陈友谅,一直没有向元朝政府妥协过,这也是他身上为数不多的闪光点,是一位真正的“反元义士”!

点赞7、广元市 网友:乱世之魔

历史上的陈友谅,性情与朱元璋是较为相似的,都是强硬多疑、好弄权术之人。为政,在湖广地区,政绩不错,严厉打击豪绅、贪官污吏,为老百姓谋取利益;军事上,打造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水军;文化上,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在湖广地区兴起沔阳三蒸文化。

在元末群雄并起的时刻,陈友谅在长江以南大力发展势力,成为唯一可以与朱元璋对抗的枭雄。而陈友谅本人,性格与朱元璋是较为相似的,朱元璋治理天下有一套,把老百姓管的服服帖帖的,而陈友谅也是如此,因而至今、在湖北地区仍有陈友谅的遗址。

但陈友谅的权术、相较于朱元璋又是差了些,性格多疑、暴躁的程度又比朱元璋更为猛烈。一个人性格上的缺陷,这就直接导致陈友谅最终兵败。

自立为汉王

起初,陈友谅跟着徐寿辉抗元,建立了天完政权。这陈友谅也很有能力,随着时间的发展,实力渐渐超过了老大。陈友谅是个有野心的人,想要自立称王,干掉徐寿辉。但徐寿辉毕竟是老大,支持的人众多,而自己也只能等待时机。

徐寿辉手下有一个悍将赵普胜,人称“双刀赵”。这赵普胜战功赫赫,为天完政权的建立、发展壮大贡献了许多力量,而且忠于徐寿辉。在陈友谅看来,这赵普胜会是自己登上帝位的一个重要障碍。

恰巧,赵普胜驻扎在安庆,经常骚扰朱元璋的地盘,搞的朱元璋头很大。朱元璋左思右想,想了一个离间计,准备借陈友谅之手干掉赵普胜。于是,就引诱陈友谅的人,让他们告诉陈友谅:赵普胜想要归顺朱元璋,意图叛乱。

陈友谅一听,顿时起了疑心。而这时的赵普胜也是大意,总觉得自己帮了陈友谅大忙,自己功高无量,对陈友谅露出了傲慢的情绪。陈友谅的疑心更加重了,最终设计杀掉了赵普胜。

这样,在登基称帝的路上就少了一个障碍,而朱元璋也很开心、应天府终于少了个对手。接着,徐寿辉基于自身考虑,准备迁都龙兴,陈友谅极其反对。

但徐寿辉坚持迁都,并临时驻扎在陈友谅的地盘、江州。这下,陈友谅感觉时机成熟了,老大在自己的地盘,这不是羊入虎口吗?于是,假意逢迎老大,直接把徐寿辉的部队干掉了,做起了曹操的行当“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了天完政权的实权。

过了没多久,陈友谅感觉要自己当皇帝。这天天借着别人的名义干活,有啥意思,不如自己直接当皇帝得了,名正言顺。很快,陈友谅找了机会,让几个壮汉把徐寿辉的脑袋敲碎了,自己在采石五通庙顺利登基,成为汉王。经过了这么多波折,陈友谅的帝王梦想终于实现了。

与朱元璋斗争:中计大败

元末时期,在长江流域,分布着天下最强的三大势力。长江上游陈友谅,下游张士诚。而朱元璋恰恰在中间,上下游面临强敌,周围也是面临其他割据势力。陈友谅审视着天下局势,想出了一个干掉朱元璋的好计策。

陈友谅联合张士诚,上下夹击朱元璋,朱元璋的应天府必然沦陷。朱元璋听此消息,文武百官顿时惊慌无措,陈友谅、张士诚都是实力最强的两股武装,如今合力反抗朱元璋,恐怕应天府(南京)是保不住了啊。

朱元璋也是心急如焚,这时看到刘基沉默寡言,似乎有什么对策,马上请教刘基。刘基说,这陈友谅自立为王,把天完政权的人搞了个遍,自然内部势力已经削弱,所以我们应该极力攻击陈友谅,干掉他,那么东边的张士诚就不是问题了。

朱元璋觉得很有道理,还是老基说的对啊。于是,让自己的部将康茂才、写信引诱陈友谅去江东桥,接着用伏兵干掉陈友谅。

陈友谅接到老友康茂才的亲笔信,心中大喜,这老康知道自己的实力啊,要帮我干掉朱元璋。接着,带兵直接赶去江东桥,但一去,却看见江东桥是石桥,不是木桥;陈友谅大声呼唤好友,也没人答应。

一向老谋深算的陈友谅,终于知道自己上当了,中了朱元璋的伏兵,最终大败。朱元璋乘机进攻大汉政权,一举攻破安庆。直达江州。

与朱元璋斗争:大战鄱阳湖

面对接连的败仗,陈友谅气急败坏,想当初自己反抗元朝时百战百胜,实力远强于朱元璋,但如今朱元璋这么猖狂,快把自己的大汉疆土吃完了。于是,率领自己的六十万精锐大军,进攻南昌,给朱元璋点颜色瞧瞧。

这南昌小小地方,面对六十万军队,硬是撑了三个月,最后朱元璋率军支援才解了南昌之战。陈友谅撤出部队,准备向鄱阳湖进军,最终于朱元璋的大军相遇,拉开了鄱阳湖大战的序幕。

陈友谅的水军,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水军部队,战舰巨大,在鄱阳湖上游刃有余。而朱元璋都是些小船,难以匹敌。几番下来,朱元璋军队损伤极大。

正在朱元璋情绪低落的时候,鄱阳湖刮起了东北风,这让朱元璋想起了三国里面的火杀赤壁。而陈友谅也是大意了,竟将自己的所有巨舰都用铁索连起来,所有船都连成了一片,这不正是曹操的做法吗?

朱元璋哈哈一笑,立即火烧陈友谅,最终陈友谅惨遭失败,自己的弟弟陈友仁也被烧死了。自此一战,陈友谅自己也丧气了,军队士气也随之大跌,便决定坚守不出,打防守战。

打防守战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粮草不足。几十万大军天天蹲在鄱阳湖,一天不知道要消耗多少粮草,时间久了,陈友谅也守不住了,准备商量着、突围鄱阳湖。

本来开个会,大家相互讨论也挺正常的,但哪知这一讨论,竟然把陈友谅的两位大将左、右金吾将军弄走了,直接投降朱元璋了。陈友谅的军队士气更加低落了,最终决定奋死一搏。

于是,汉军与朱元璋的部队在泾江口发生战斗,大战了一天都没有摆脱朱元璋的围剿。陈友谅急不可耐,就亲自出来指挥军队。这陈友谅也是火气背,头刚一伸出,就被飞箭射中。陈友谅一死,汉军立马土崩瓦解,大汉国也就随之没落。

结语

陈友谅,在军事上、政治上是有不俗成绩的。但作为统治者,他也有很明显的性格缺陷,多疑的性格让他在多次战役中,错失战机,最终敗于朱元璋。

从客观上来说,陈友谅的才能、帝王术,是跟朱元璋差不多的。假如陈友谅没有遇到朱元璋,那么元末的天下应该会是陈友谅的,毕竟在当时的势力来说,就只有陈友谅能跟朱元璋抗战,而胜出的人,自然就会是将来的天下帝王。

点赞8、遂宁市 网友:清风挽发

陈友谅是元末的大英雄,很强,有多强?早期,一代英雄朱元璋都得甘拜下风。

但历史不容假设,就是这么强的一个人,最后还是载到了朱元璋的手里,看来,朱元璋才是那个时代真正的“位面之子”,是绝对的“天选之人”。

如果用几个词来形容陈友谅,那就是:出身贫寒,心狠手辣;仁政爱民,注重发展;志骄多疑,战略稍次。

陈友谅出身贫寒,但为人心狠手辣

陈友谅比朱元璋大八岁,和朱元璋一样,出身贫寒之家。朱元璋是农民出身,而陈友谅是渔家出身。做渔家,那是一个让人看不起的职业,和农民一样的贫穷,却因为渔家满身的腥味,让人更不待见。

陈友谅家族本是谢姓,到了陈友谅祖父时,入赘到了陈家,从此改姓为陈。

从小过惯苦日子的陈友谅,成熟得比较早,同时,对当时的社会权贵阶层有着说不清的仇恨。好在,陈友谅是读过几年书的,也练过一些拳脚武艺。从这里来看,陈友谅家的日子比朱元璋家的稍微好过一些,至少饿不死人,孩子还能读几年书。

因为有点知识的缘故,陈友谅后来有机会做了县衙里的小吏,但是,对这个工作,年轻的陈友谅并不满意。后来,看到了元朝的昏庸和腐败,感觉自己的机会来了,因此陈友谅起义加入了徐寿辉的红巾军。

虽然,陈友谅的家世并不显赫,但陈友谅对这个社会却看得很透:一切都要靠实力说话,稳、准、狠的男人更容易成就大事。

一边有着对穷苦人家的深深同情,一边又认为“狠辣”才能成就事业,看起来这有点矛盾,但,这就是陈友谅,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

1360年,陈友谅在徐寿辉手下已经干了五年了,陈友谅早就看出了这个领导有勇无谋,后来甚至连“勇”都没有了,他有点鄙视徐寿辉,这样的人,怎么在乱世之中成为枭雄的?除了靠下面的人,徐寿辉还有什么?

对徐寿辉越是鄙视,陈友谅越是想取而代之。终于有一天,陈友谅让人拿出了铁锤,结果了徐寿辉,建立了汉国,从此,陈友谅开始发达。

陈友谅仁政爱民,注重发展

陈友谅的队伍,纪律严明,不抢不偷,对于百姓,秋毫无犯。

于是,陈友谅的队伍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拥护,湖广地区,江西等地,都成为了陈友谅绝对的地盘,关键是陈友谅轻徭薄赋,爱民如子,这让辖区内的百姓对陈友谅非常爱戴。

除了爱民如子,陈友谅非常热衷于地区发展,这让百姓心里面踏实。看得出来,穷苦人家出身的他对百姓有着深深的认可和同情。

对于船只的发展,陈友谅鼓励造大船,造好船,于是陈友谅的大军里出现了有着三层甲板的大号船只,这就是那个时代的“航空母舰”。

后来,朱元璋胜了陈友谅后,那些大船成了朱元璋非常珍贵的战力装备,等到朱元璋儿子朱棣上位后,从陈友谅处得到的大船技术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后来造的大船,陪着郑和七下南洋。

总的来说,陈友谅对于军队也好,对于百姓也罢,越是低层,越是重视,这和朱元璋真还有点类似。

因为陈友谅对百姓们不错,所以当陈友谅死了后,百姓们很是怀念。陈友谅的墓地,现在位于武汉长江大桥蛇山引桥的南侧,是武汉市唯一的封建帝王陵墓。

陈友谅志骄多疑,战略稍次

陈友谅出身底层,所以安全感是缺乏的,这和朱元璋一样。

因此,对于手下的将领们,陈友谅是充满着各种怀疑的的。陈友谅喜欢用各种权术控制属下,这样就会少了真诚,长此以往,大家对他的向心力不够。因此,陈友谅的人马在战败后,投降的不在少数。

朱元璋对陈友谅的评价是:“友谅志骄、士诚器小,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图。”

朱元璋的评价很到位,同时,朱元璋没说的是陈友谅的战略还是欠缺不少。当朱元璋和陈友谅第一次大战时,是在龙湾,陈友谅号称百万(实际六十万),竟然被朱元璋的二十万军队干翻了。这说明两人在军事能力上还是有所差距的。

后来,鄱阳湖大战前,陈友谅固执地要拿下洪都(南昌),而不是对付在外面奔波的朱元璋,导致80多天没有攻下南昌,这使得军士们信心大受挫折。

最后在鄱阳湖大战中,朱元璋利用火攻大败陈友谅,陈友谅战败身亡。

其实,决定生死的鄱阳湖大战中,如果陈友谅不是那么的骄傲,也许就不会出现大败了,但此人赌性十足,志骄多疑,终于走向了末路。

整体来说,陈友谅就是这样一个人:出身贫寒,心狠手辣;仁政爱民,注重发展;志骄多疑,战略稍次。

点赞9、三亚市 网友:笙歌歇尽

想要说清楚陈友谅是个什么样的人,其实并不容易。

虽然现存史料中对陈友谅的记载并不少,但作为朱元璋最强大的敌人,其实陈友谅在现存史料中一直是被黑化被矮化的。

譬如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明史·陈友谅传》,主要写的就是陈友谅如何篡权如何败亡,先杀倪文俊,再杀徐寿辉,又加上了即位时遇到大风雨不能成礼的戏剧性细节,一下就给陈友谅定了调,是个阴险狡诈的小人。这篇传文中,完全看不出来陈友谅是怎么能够控制了江南地区实力最强大的武装力量,成为朱元璋最大的竞争对手。

实际上在当时在各种武装力量中,或者说在历史上的所有武装力量中,某个更有才能的人取代了无能的原领袖是最常见不过的情形了。首先倪文俊就是因为要杀徐寿辉失败,才被陈友谅所杀。而陈友谅要杀徐寿辉,则是因为徐寿辉带兵前来进攻他。而朱元璋本人后来也派部下杀死了刘福通和小明王。但这些在史料中是绝不会被强调的。

在对陈友谅与朱元璋最重要的鄱阳湖一战的描写中,陈友谅被写成一个心胸狭窄得无能之辈。朱元璋好意相劝,但陈友谅则执迷不悟。战争中朱元璋以少胜多,以20万军队战胜陈友谅的60万军队,陈友谅的军队人数明显被夸大了,用来强调力量悬殊的程度,这一点我在答案陈友谅60万大军围攻洪都,为何朱文正能凭借数万人坚守85天?中提到过。

陈友谅战败之后,又把陈友谅描写成了一个骄奢淫逸之人,在《明史》和《太祖实录》中都记载了陈友谅有一张镂金床,成为他奢侈生活的铁证。但根据记载,太祖一看到这张镂金床,就命人将其毁去,其他能够证明陈友谅的奢侈的物品也没有出现过。因此学者这张床的真实性也抱有怀疑态度。

实际上我们从传统史料中,仍可以看出,陈友谅从小读书,深通兵法,文化水平绝对在朱元璋之上。他志向远大,极有抱负,善于用人,也受到百姓的拥戴。譬如元末文人周闻孙曾亲历起义军攻打江西的战争,提到陈友谅“政修令行,乾闽坤辟,人心大和。百司庶府,奔走率职,羁旅草野,咸延颈争先,思有荐献,公皆量材录德,大小毕陈其能。”可见政治才能相当出众。王礼也提到“伪汉之在九天,趋者日众”,可知当时臣服于陈友谅的人是很多的。

可以想象,陈友谅一定是有出众的军事才能,才能在投入倪文俊麾下后从一名步卒很快升为到统军元帅。又在取代倪文俊后迅速发展,从元朝手中夺取并控制了今天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浙江等大片地区。但他如何与元军交战,怎样立下军功,在史料中记载极少,只能在《元史·顺帝纪》中偶尔看到陈友谅又夺取了哪些地区,杀了哪些大将等等。现在留下来的关于陈友谅的资料太少,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只能给出一个模糊的影像了。

点赞10、怀化市 网友:御尤菲。

自古以来成王败寇,一个历史人物的成功与失败决定了他在历史上的评价,因为朱元璋的一统河山,陈友谅就成为最大的“背景帝”,其一生弑主卖友的行为就被无限放大,遭到后世的诟病,诸多文学作品里亦将陈友谅作为反面人物描写,我个人觉得有失偏颇,陈友谅纪念馆里的那句“功过褒贬自有春秋评说”甚是引人深思。



舍官举义

“俱田间布衣,仗尺剑起事,虽仁暴悬殊,亦自有幸不幸焉。”——《国傕》

陈友谅作为元末的一名普通渔民子弟,本是县官小吏,抱着公务员的铁饭碗,却毅然决然的投身于义军,随时都有战死沙场的风险,这样的选择恐怕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众所周知朱元璋也只是走投无路,连和尚都当不安生了才稀里糊涂的加入义军,二者在思想觉悟上就有着本质的区别,又何谈陈友谅为寇呢?谈迁的评价就相当客观,都是平头老百姓出生,举义起事对抗暴政,应当得到后世赞赏,而成败趋势乃是天命所归,陈友谅与朱元璋都是元末农民起义的代表,为人处世有所差别取决于个人的品性,而并没有本质区别。

陈友谅年少时还有条件读书,因此史书中也记录了他略通文义,而且膂力过人,闲习武艺,有一身不错的武艺和体质,如果最后成功的是陈友谅,那么理当评价为文武双全!1355年正月,陈友谅于黄蓬起义,加入了红巾军,义军之中能有这样的文武全才是很吃香的,因而举义之初就官拜簿书掾,并很快功升元帅。1357年九月,倪文俊企图谋害义军首领徐寿辉,未遂逃至黄州欲投陈友谅,陈友谅可能是出于私心,也可能是出于正义,毫不犹豫的杀了倪文俊,随之而来的则是对倪文俊军队的收编。此时的陈友谅已经初具规模,在随后一年多的时间里转战江西各地,相继攻陷安庆、龙兴路、瑞州、邵武、吉安路、建昌路、赣州、汀州、衢州、襄阳路、信州等地,几乎占领了江西全境。

布衣天子

其实在那个时代,无论是朱元璋、陈友谅还是徐寿辉,称帝成功都能算是布衣天子,他们没有显赫的家室,于乱世之中竖起大旗,搅弄风云,给元朝廷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陈友谅当时在江西一带所向披靡,攻必克战必取,可以说长江以南没有对手,这样的形势下别说是一个志在四方的将领,就算是胸无大志的庸人,也不会满足眼下的势力。也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陈友谅一生中最大的两个污点产生了,一是杀赵普胜,二是杀徐寿辉。随后便是于1360年称帝,定国号汉,改年号为大义。

  • 赵普胜被杀存疑

史书里记载了赵普胜在摇摆于天完政权和吴政权之后归为陈友谅帐下,战功显赫成为肱骨。随后朱元璋在赵普胜据守安庆和池州一线吃了大亏,无法西进掠地,就连徐达在赵普胜面前也没能占到便宜。于是朱元璋设下反间计,意图借陈友谅之手除掉赵普胜,且计策达成拔掉了“双刀赵”这颗钉子。

其实这种记载显得疑点重重,首先赵普胜是抵挡朱元璋西进的关键人物,又是陈友谅帐下战功显赫的大将,随随便便一个反间计就能使陈友谅擅杀大将?朱元璋的反间计是以赵普胜欲投靠吴军为主线,以当时的情况看,吴军西进不得寸步,陈友谅实力又远远雄于朱元璋,有必要投靠朱元璋吗?我更觉得这是朱元璋的一种政治宣传。

而历史上另一种说法则是赵普胜根本就没有被陈友谅所杀,鄱阳湖一战还出现在战场上,这位“双刀赵”的存在是陈友谅得以组建超级水军的关键。直到陈友谅战死后,赵普胜逃至阳新县富池镇,改姓袁,世代居于此地。赵普胜到达此地后赶走杂居于此的其他姓氏村名,独苗繁衍生息,时至今日,已成近2000多人的袁广村,全村皆姓袁,而村子的村谱就是从赵普胜时起记录的,村里的老人皆知祖上本姓赵,祖先就是赵普胜。考古学家虽然没有在此发现古墓加以考证,但按照地理位置来看,袁广村离徐寿辉起义的蕲州只有一江之隔,天完政权的始都浠水就与蕲洲相邻,“双刀赵”是天完政权的“四大金刚”之一,这样的荣誉感让他选择此地隐居也符合情理。

  • 徐寿辉被杀合理
“始友谅破龙兴,寿辉欲徙都之,友谅不可。未几,寿辉遽发汉阳,次江州。江州,友谅治所也,伏兵郭外,迎寿辉入,即闭城门,悉杀其所部。”——《明史.卷一百二十三.列传第十一》

徐寿辉是红巾军的首领,但他所领导的红巾军其实并不牢靠,手下将领拥兵自重,当然也包括陈友谅。可以说陈友谅是依靠徐寿辉一步一步坐大,但也是凭实力一步一步站稳脚跟。徐寿辉是一位好人,如果做了盛世的皇帝也许会兴国安邦,他的军队纪律严明,不弑杀戮。但在于乱世的他,过于正直,以至于自己的权术不足以驾驭手下将领。1356正月,天完政权迁都汉阳的时候,徐寿辉虽为皇帝,但实际上是受丞相倪文俊操纵的,有名无实,以至于部下产生图谋篡位的举动。

1357年九月的时候,倪文俊被陈友谅杀死,天完政权的一哥成了陈友谅。1358年,陈友谅打下了南昌城,此时的形势很明朗,徐寿辉身为一个傀儡皇帝,坐镇后方踏踏实实的举着义旗就行了,但他偏要迁都南昌,这是不是代表着对陈友谅不放心呢?或者说是想坐享其成胜利果实呢?此时的陈友谅有自立的实力,也有自立的志向,这种风口浪尖,徐寿辉亲自给陈友谅增添了欺师灭祖的决心,这怪的了谁呢?乱世之中,“慈不掌兵,义不从商”的道理最为深入人心,难不成还要让一个心慈之辈坐拥天下吗?

成王败寇

“友谅性雄猜,好以权术驭下。既僭号,尽有江西、湖广之地,恃其兵强,欲东取应天。”——《明史》

陈友谅最为辉煌的时候是朱元璋和张士诚都望尘莫及的。按照刘伯温的分析则是“友谅包饶、信,跨荆、襄,几天下半;士诚自守虏,不足虑”。也就是说陈友谅称帝后已经是朱元璋的头号威胁,胸怀大志的陈友谅一定会兵锋向东直指朱元璋。文有邹普胜,武有张定边,这样的阵容在当时不亚于刘伯温、徐达的配置。而就国力而言,占据江南半壁富庶之地的陈友谅带甲百万,无论是军力还是财力,都远远超过朱元璋。

“造舟塞江河,积粮过山岳,强将劲兵,自谓无敌。然鄱阳一战,友谅授首,旋师东讨,张氏面缚。此非人力,实天命也。”——杨璟

但历史的风向标总是那么奇特,谁能想到自己的好朋友康茂才会帮助朱元璋诱骗自己?谁能想到百馊战舰会被突然退去的潮水搁浅?谁能想到兵寡粮少的朱文正会守住洪都城三个月之久?谁能想到鄱阳湖上突然就起了东北风?谁能想到被自己厚待的左右执金吾大将军在关键时刻相继倒戈?谁能想到飞来的流失会正中并贯穿陈友谅的面额?

在与朱元璋的决战中,陈友谅人设崩塌的毫无道理,陈友谅是善权谋,但也宽以待人,虽残暴不仁,但只对贪官污吏。他推行屯田,严惩不法官员,心系百姓,至民福国强,却逃不过上天的安排,当然,也可以说他生不逢时,遇上了另外一个史诗级别的团队——朱元璋!

综上,历史是更偏向于胜利者,但作为胜利者的朱元璋给予了这位对手很高的评价,在鄱阳湖系列战中,他说陈友谅“古帝王豪杰能用其众者,未之有闻”。这是来自对手的尊敬,也是来自对手的肯定,或许朱元璋也有过后怕,若非是那么多的“天助我也”,孰知谁人称王,谁人称帝!

点赞11、东营市 网友:此乳胸险

陈友谅这个人,其实也是个被严重低估的历史人物,在影视剧中,他总是被塑造成一个阴险狡诈的小人形象,即便在金庸的小说中,他的卑劣也是让人恨得牙痒痒。

但事实上,如果仔细翻看陈友谅的生平事迹,大家会发现,历史上的陈友谅,所拥有的才能和个人魅力,丝毫不比朱元璋逊色多少。

陈友谅是湖北仙桃人,祖上原本姓谢,后来因祖父入赘陈家,也是陈友谅的父亲在出生后就跟随陈家姓陈,叫做陈普。陈普共生有五个儿子,其中陈友谅排名第三。这陈友谅从小就体力过人,身材健壮,所以闲暇时也学了点武艺,算得上是半个高手。

同时,因为陈家也算富裕人家,所以在陈友谅在成年后,家里人就为他在县里面谋了个官职,虽然只是个小吏,但起码也是正式编制,六险一金、周末节假日休息,日子也算逍遥。

但陈友谅对此却不满足,在他25岁的时候,红巾军将领徐寿辉遣其将倪文俊进入仙桃,陈友谅立马投笔从戎,从一个元朝官员变成一个反元的农民起义军将领。



两年后,陈友谅就因为战功卓越,被提拔为徐寿辉帐下的东路军元帅,这升迁速度,简直称得上是做直升飞机。后来,倪文俊想要谋害徐寿辉,徐寿辉找陈友谅寻求帮助,于是陈友谅趁机率军攻打倪文俊,并一战将他打死,随后还把他的军队给兼并。

实力大增的陈友谅开始变得势不可挡,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陈友谅那绝对是当时最风云的人物,他向南先后攻破江西南昌、高安、吉安、赣州、上饶,最终一统整个江西,向北他攻破安徽安庆和池州,占据着整个安徽南部地区,成为长江以南最强大的实力派,拥兵三十万,号称六十万。

接着,陈友谅又设计杀死徐寿辉,然后自立为皇帝,称国号汉,改元大义。其后陈友谅又率军南征北战,先后占据湖南、湖北、江西和安徽南部地区。随后,为彻底统一南方,陈友谅决定东征南京,摧毁朱元璋。

此时的朱元璋,占据着安徽北部和江苏南部,南京是他的老巢。于是朱元璋和陈友谅在南京城郊展开大战,结果陈友谅战败,丧失战舰数百艘,陈友谅只得坐小船逃走。朱元璋则乘胜攻取安庆,陈友谅的部将于光、欧普祥都缴械投降。



第二年,陈友谅派部将张定边重新夺回了安庆,朱元璋不服,又派遣俞通海、赵德胜来攻安庆,结果陈友谅再次战败,连夜携妻带子逃往武昌。朱元璋则趁势占据安庆、江州和湖北蕲春。这一战,陈友谅丢失了安徽南部的所有地区,以及湖北东北部的地区,让陈友谅损失近四分之一的土地。

两年后,陈友谅率六十万大军再次东征,打算一举摧毁朱元璋,朱元璋则率二十万大军迎战,双方最终在鄱阳湖康郎山相遇,于是历史上著名的鄱阳湖大战就此拉开序幕。

根据史书上所记载,这场战役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双方船只相互冲杀,士兵则登船砍杀,朱元璋这边的徐达、常遇春、廖永忠等都是身先士卒,但因为陈友谅的船只高大坚固,朱元璋连战三日,陈友谅大军却只阵亡一千五百余人,损失船只有数艘而已,而朱元璋则损兵折将,渐感不支。

于是战争进入到第二阶段,当时朱元璋看到刮起了东北风,便果断下令放火焚烧陈友谅的船只。他安排了7艘小船,装好火药,安排敢死队,顺风冲向陈友谅的大船,成功烧毁陈友谅几百艘船,陈友谅的弟弟陈友仁、陈友贵都被烧死,接着朱元璋又趁势发动进攻,斩杀两万余人。

这一战后,朱元璋给陈友谅写了一封信,说陈友谅“兵将损数万之命、无尺寸之功,还不如早早撤退。”而陈友谅也萌生退意,于是决定率军撤退,结果朱元璋抓住机会,趁胜追击,战争也由此进入第三阶段。

在交战中,陈友谅从船中伸出头来指挥作战,却不幸被飞箭射中,贯穿头颅,当即死去,享年四十四岁。陈友谅死后,其部下土崩瓦解,太子陈善儿被擒,太尉张定边趁夜挟持陈友谅的次子陈理,载上陈友谅的尸体逃回武昌。张定边等护陈理返回武昌后,立陈理为帝,改元德寿。1364年二月,朱元璋率军来到武昌城下,陈理出降,汉亡。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