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同治的皇后顶撞慈禧时曾以“大清门抬进来的皇后”为傲,这有什么讲究吗?
清朝时期有12位皇帝29位皇后,在这29位皇后中,只有4位皇后是从大清门抬进紫禁城的,其他皇后都没有资格从大清门进宫,而这4位皇后分别是:顺治帝的第一任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康熙帝的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同治帝的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光绪帝的孝定景皇后叶赫那拉氏。
从这个比咧来看,阿鲁特氏是有资格引以为傲的。毕竟大清门可是清朝的国门,不是什么人都能从这道门通过的。
大清门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开始是被叫做大明门的。这道门和紫禁城的其它门都不一样,就建筑风格来说,大明门没有城楼,而是一座单檐歇山顶的砖石结构建筑,建成之后,大学士士解缙亲自书写了门联:“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
大明门实际上就是皇城与市井的分野,进了大明门,就是皇城的地界,中间有皇城御道,只有太上皇、皇帝、皇后、皇太后的龙车凤辇可以通过,而文武百官、王公贵族必须步行通过。不仅如此,单就大明门来说,其门有三个,平时基本处于关闭状态,一旦开启,则正门只有皇帝可以通过,文武百官走左侧门,王公贵族走右侧门。
其实皇后也能走大明门的正门,只不过一生只有一次机会,即帝后大婚之时。明英宗朱祁镇的皇后钱氏是第一位从大明门被抬进紫禁城的皇后,从大明门进入再经过午门的正门进入紫禁城,成为紫禁城的女主人,母仪天下。
大明朝灭亡之后,李自成曾将大明门改名为大顺门,但这改名基本算是没有改成,因为很快紫禁城就成了大清朝的皇宫。顺治帝入关之后,将大明门改名为大清门。
有意思的是,大明门的门匾当初是用青金石刻字成型的,所以顺治帝将其改名为大清门之后,并没有撤走大明门的门匾,而是将这个门匾翻了过来,在背面刻上大清门,然后背面转为正面,这样就有了大清门。
大清门的规制和明朝时期差不多,同样正门只有皇帝一人能走,象征着皇权至高无上,而皇后也有一次机会从大清门入宫,即帝后大婚之后。
所谓帝后大婚,即大清皇帝迎娶皇后,举行婚礼,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大清的29位皇后(包括追尊的在内)大部分都没有资格被从大明门抬进来。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期,大清尚未入关,自然没有入住紫禁城。顺治帝入关之后,大清才定都北京,紫禁城成为大清的皇宫,1651年,顺治帝和吴克善之女博尔济吉特氏大婚,同时册立博尔济吉特氏为皇后,因此博尔济吉特氏是大清时期第一位从大清门抬进紫禁城的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凤辇经过大清门、午门、太和门进入紫禁城,成为紫禁城的女主人,母仪天下。
虽然博尔济吉特氏是大清时期紫禁城的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女主人,但仅仅过了两年,博尔济吉特氏就被废了,人生还真的处处有转折。
博尔济吉特氏之后,孝诚仁皇后是第二位被从大清门被抬进紫禁城的,1665年,康熙帝与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大婚,同时册立赫舍里氏为皇后,不过,赫舍里氏的命运也不咋地,22岁就去世了。
赫舍里氏之后的二百余年时间里,都没有皇后从大清门被抬进紫禁城,毕竟雍正帝、乾隆帝、嘉庆帝等,早在继位之前就已经娶了妻,也就不存在什么帝后大婚了,直到1873年,同治帝与户部尚书崇绮之女阿鲁特氏大婚,阿鲁特氏被从大清门、午门抬进了紫禁城。
阿鲁特氏既是大清第三位从大清门进宫的皇后,同时在她之前,有二百余年,大清没有皇后从大清门入宫,这样的荣耀足够阿鲁特氏炫耀一辈子了,但阿鲁特氏的一生也很不咋地。
阿鲁特氏的悲剧或许早已注定,她是慈安太后的姑表外甥女,是慈安太后支持入宫的,虽说同治帝是慈禧太后的亲生儿子,但同治帝继位之后,却是有两位太后的,一位就是慈安太后,是嫡,一位是慈禧太后,为庶。
自古嫡庶有别,慈禧太后不得不以慈安太后为尊,在同治帝大婚立后这件事上,两位皇后是有不同的人选的,但最终却是慈安太后支持的阿鲁特氏成为同治帝的皇后,也因此,慈禧太后和这个儿媳的关系实在一般,应该说是关系比较紧张,矛盾是经常有的。
慈禧太后强势,阿鲁特氏也不是能受委屈的人,两人碰上没啥好事,以至于有野史记载,两人有一次吵了起来,阿鲁特氏朝着慈禧太后嚷嚷说自己是从大清门抬进来的,她虽然没有说慈禧太后,但谁都知道慈禧太后是没有资格从大清门入宫的。
毕竟慈禧太后只是咸丰帝的一个妃子,1852年入宫之后只是兰贵人,咸丰帝时期也仅仅是做到了懿贵妃,并不是皇后,更不是和皇帝有过帝后大婚的皇后,自然是没有资格从大清门入宫的,这注定是慈禧太后永远实现不了的。
当然,阿鲁特氏是否真敢说出这样的话,我们不得而知,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在慈禧太后提到阿鲁特氏是从大清门抬进宫的人是惇亲王奕誴。有一次,慈禧太后气急了对奕誴表示要废后,结果奕誴表示:想要废从大清门抬进来的皇后,必须也要是从大清门抬进来的才行。
自然同样是说慈禧太后不是从大清门入宫的。不管这话是谁说的,但阿鲁特氏的进宫后的命运也不咋地,在她入宫两年之后,同治帝就去世了,而同治帝去世之后,还没有间隔百日,阿鲁特氏就也去世了,去世的时候年仅22岁,帝后就这样一前一后死了。
对于阿鲁特氏的死,有野史认为和慈禧太后脱不了干系,不是慈禧太后毒死的就是逼死的,当然,这仅仅是野史,不足为信,实际上,阿鲁特氏很可能就是病死的,她的病早有记载,同治帝的去世或许给她打击很大,以至于后来病死了,当然这样仅仅是猜测,至于阿鲁特氏究竟死因为何,只能等更多的研究了。
首先,我们还是先弄明白“大清门”为何能让同治的皇后,也就是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这样骄傲。
(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
大清门,始建于明朝朱棣迁都的时候,也就是永乐年间,当时称之为“大明门”。
后来明朝覆灭,被李自成改为“大顺门”,只是门头还来不及换,就因为他的干将刘宗敏霸占了吴三桂的小妾陈圆圆,惹得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放清军入关。
清军攻占京城后,将门头这才改为了“大清门”。
那么阿鲁特氏为何以从大清门进宫为傲呢?
这就要说到大清门的使用问题了。
大清门被清朝统治者视为国门,因此平时并不打开,一般的官员和嫔妃都只能走神武门,唯有太上皇、皇太后、皇帝和皇后才能从此门进去。
这就意味着皇帝大婚,唯有皇后享有从大清门进入的尊荣,其他嫔妃只能由神武门进。
在整个清朝,从大清门抬进来的皇后也只有5位,她们分别是顺治的废后博尔济吉特氏、顺治继后都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康熙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同治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和光绪皇后孝定景皇后叶赫那拉氏。
(同治大婚图)
要知道清朝的皇帝有12位,他们所立的皇后多是早在做亲王时就娶过门的嫡福晋,或者是从嫔妃一步步靠奋斗成为皇后的。
清朝曾立祖制:非大清门入者,不能处置大清门入者。物以稀为贵,奉天地祖宗之命,坐在凤舆中由大清门抬入的这5位皇后,自然地位极高,不可憾动。
众所周知,慈禧是个权力欲极强,为人专横残暴,没有人敢忤逆她,身为媳妇的阿鲁特氏为何敢顶撞呢?
说起来阿鲁特氏系出书香名门,祖上一直在朝中为官,她的父亲崇绮更是是“立国二百数十年,满、蒙人试汉文”的蒙古状元,她自幼受崇绮的指点和熏陶,文化素养极高,又多才多艺,再加上她颇有姿容,平时“气度端凝,不苟言笑”,因此“满洲、蒙古各族,皆知选婚时必正位中宫”。
然而,慈禧并不喜欢阿鲁特氏,她一心想让同治娶员外郎凤秀的女儿富察氏为皇后,而慈安皇太后更认可满腹才学,气质端庄的阿鲁特氏。两位太后意见不一致,在大臣的建议下,由同治自己来决定他选哪位为皇后。
(被封为皇后的阿鲁特氏)
最终,气质高雅的阿鲁特氏被同治立为了皇后,而漂亮活泼的富察氏则被封为慧妃。
同治的决定让慈禧心里极不悦,这也是慈禧日后为何百般不待见阿鲁特氏的起因。
大婚后,阿鲁特氏和同治夫妻恩爱,感情深厚。
慈禧见此很不高兴,不仅在他们身边安插密探,时刻监视着他们的一举一动,还经常要求同治少与阿鲁特氏在一起,让他去亲近一向不得宠的慧妃。
同治不愿意和没有感情基础的慧妃在一起,又不敢忤逆慈禧,索性哪也不去,独居乾清宫。
如此一来,还在新婚中的阿鲁特氏便只能独居深宫,形影相吊了。
慈安太后很喜欢阿鲁特氏,怕她寂寞,经常召见她,陪她聊天解闷。这些自然没逃过慈禧的耳报神,慈禧也就愈发觉得阿鲁特氏和慈安同心,对她也就愈发厌憎。
阿鲁特氏对慈禧一向谨小慎微,礼节有度,孝顺有加,但是慈禧却常对她辱骂不休,比如阿鲁特氏见到同治时,脸带笑容,她见了就会骂阿鲁特氏“狐媚以惑主”;再比如同治生病,由于慈禧不许阿鲁特氏接近同治,阿鲁特氏不敢去探病,慈禧便骂“妖婢无夫妇情”。就连同治宿在乾清宫,阿鲁特氏也被指责不会管理后宫,总之,慈禧对阿鲁特氏是横挑鼻子竖挑眼,百般找茬,任意辱骂。
(专横的慈禧)
后来,慈禧不仅辱骂还动起了手。
有一次,阿鲁特氏趁慈禧不在,悄悄去探望同治,见面后满腹委屈,便向他倾诉自己独居宫中,所受之苦。同治深知慈禧不仁厚,因此对她软语安慰:“卿暂忍耐,终有出头日也。”
结果两人所言被门外偷听的慈禧一字不漏听了个全,她立刻冲进来,扯着阿鲁特氏的头发,一边撕打一边往外拉,扬言要施大杖罚之。
杖责是对宫女太监用的一种手段,现在慈禧要用在贵为皇后的阿鲁特氏身上,再加上慈禧一直当着众人的面对她辱骂不止,难堪至极的阿鲁特氏于是哭着哀求:“请太后少说一点吧,媳妇好歹是大清门抬进来的。”
结果这话深深刺激了慈禧,为什么呢?
原来慈禧出身低微,最初只是个贵人,所以她后来做了皇太后,都垂帘听政了,真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权势煊天,可是时光不能倒流,唯有一件,就是不能圆了从大清门抬进来的愿望,因此大清门成了她心里的隐疾。
现在阿鲁特氏这样说,在她看来就是嘲笑她是神武门进来的庶妃。因此她对阿鲁特氏恨之入骨,决心要废掉阿鲁特氏的皇后之位。
然而,当慈禧将任务下达给醇亲王奕譞时。奕譞却以“欲废后,非由大清门入者不能废大清门入之人,奴才不敢奉命”拒绝了她的要求。这下慈禧愈发着恼,连带着也恨上了奕譞。
既然不能废后,慈禧难道没有别的招吗?
当然有,而且更狠。
不久,体弱多病的同治病逝。
(被慈禧指定的光绪帝)
阿鲁特氏的人生彻底悲剧了,同治的死意味着她唯一的靠山倒了,更糟糕的是同治没有子嗣,她想做皇太后,除非慈禧为同治立嗣,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她深知生路渺茫,在惊惧和悲伤中常常哀哭不止。
慈禧当然不会给同治立嗣,如果给同治立嗣,再扶上皇位,也就意味着她只能做太皇太后,那就永远地失去了权利,这是慈禧绝对不能容忍的,为了能继续把持朝政,她将同治的堂弟载湉承继给咸丰为子,这样就保证了她的皇太后之位。
但这样一来,阿鲁特氏却成了新皇帝的皇嫂,既做不了皇太后,又不能再是母仪天下的皇后,处于极为尴尬的境地。
慈禧的种种手段,都没有给阿鲁特氏一点生的希望,当然心狠手辣的慈禧也没想过要她活着。有一次,阿鲁特氏的父亲崇琦试探性地想问问该如何安置自己的女儿,结果慈禧冷冰冰地说: “即可随大行皇帝去罢。”意思是要她殉葬。
阿鲁特氏得到父亲的消息后,深知自己没有活路,于是自尽而死,此时离同治去世仅过了75天。
这个一度以自己是由大清门入而引以为傲的皇后,最终完败于从神武门而入的慈禧。
故老传说,非大清门入者,不能处置大清门入者。清代,只有结婚时正式册封的原配嫡后才是地位最尊贵的国母,才能在结婚那天有一次也是终身唯一的一次机会,朝廷打开午门用32抬大轿抬着皇后进皇宫。
这种情况很少。整个清朝历史上只有顺治、康熙、同治、光绪这四位小皇帝的原配才有。而自康熙之后到光绪结婚之前,只有同治皇后才享有过此待遇。
而慈禧出身实在低下,四品道台在贵族中不过是个微末,最终通过选秀女,生长子的方式逐步晋升,显然被儿媳妇阿鲁特氏所看不起。而阿鲁特氏本就不是慈禧选的。同治还很喜欢皇后,慈禧那就更厌恶了。
爆发的导火索在同治死前,因为没儿子,所以同治想立嗣子,皇后阿鲁特氏以太后身份垂帘听政。但未能实施就死了。
慈禧说动了慈安,意思是,我们姐妹当年孤儿寡母的被肃顺欺负得那么惨,再来个一个小皇孙,我们当太皇太后去享福了,可阿鲁特氏怎么当得了这个天下。实际是,慈禧不愿意就此放弃权力,当了太皇太后就得交出权力,从此荣养在后宫中做个摆设。
慈安思考后觉得很对,恭亲王得避嫌,皇位也就落到了慈禧侄儿兼外甥的光绪头上。
但是,这个决定,令阿鲁特氏不仅失去了掌握最高权力的机会,还得以寡妇前皇嫂的身份迁居(到光绪死后,宣统才被确定为嗣同治兼祧光绪,也就是说,理论上此时的阿鲁特氏才可能以光绪嫡嗣母身份做太后掌握权力,光绪皇后即便也是原配皇后但低于阿鲁特氏)。未来几十年就是枯坐等死。更得担惊受怕,慈禧随时会弄死自己。
她专门写信給状元父亲问策。她爹也没任何办法,回了一个字,死。
阿鲁特氏终于伴随丈夫下葬了。
其实,同治的皇后(孝哲毅皇后)是否说过这句话,还是个问题。
目前见到的最可信的记录,是清末的旗人世家崇彝在其《道咸以来朝野杂记》里的记载,里面说的是:
穆宗后阿鲁特氏,尚书崇绮女。被选入宫,不得孝钦太后欢,孝贞从中敷衍之。某年,以事欲废立,诏惇王奕誴欲发表焉。召对之际,惇王对曰:“欲废后,非由大清门入者不能废大清门入之人,奴才不敢奉命。”盖讥两后皆由妃正位者。
所以根据最早的记录来看,说这句话的是惇王奕誴,而不是孝哲毅皇后。惇亲王奕誴这个人,性格很特殊,直肠子,暴脾气,经常“直言犯上”,这也是他能说出“欲废后,非由大清门入者不能废大清门入之人”这种话的一个前提。正如别的答主也提到了,如果这句话真的是孝哲毅皇后所说,那孝哲毅皇后真的是听不会说话的……
不过话说回来,嫡后如果真的要被废,要么该废也得废,并没有什么“说法”。举个例子,孝庄文皇后,原本只是“庄妃”而已,显然不是“从大清门入”的。但是后来世祖顺治帝要废后,把元后博尔济吉特氏(静妃)废掉了,人家静妃可是“从大清门入”的,不是照样被废了?
同治皇帝的皇后阿鲁特氏的这句话真是找抽,所谓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慈禧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被抬进大清门,大清门就是皇宫的正门,俗称午门,除皇帝外,只有两种人一生可以走一次,一是皇帝娶皇后,皇后可以被抬进午门,但以后再进出皇宫只能走侧门,二是状元,出皇宫可以走一次午门,一辈子就一次。
阿鲁特氏的话显然是讥讽慈禧入宫不过是一个宫女,出身下贱,自己乃是状元之女,父女两代都曾经走过大清门。如此刻薄的讥讽自己的婆婆,而且还是自己丈夫的生母,当朝太后,确实有些过分,阿鲁特氏嘴巴是郭过瘾了,但自己的性命和丈夫同治的命运却就此完结了。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大清门”?这门可金贵着呢?原来人家叫大明门,毕竟整个紫禁城基本上是在明朝手上重建起来的,当然这前头还有着元大都影子,但最终定型还是在明朝的手上。
所以这门开始人家叫大明门,那这门为嘛金贵呢?
咋说呢?咱的老祖宗特别讲究天下居中,而这大明门就在这皇城的中轴线上,就这线上就三大门,头一个就是这大明门,然后是皇城正门,跟着就是禁城正门,三门合一就在一条中轴线上,您说金贵不?
所以这大明门一般情况下是不开的,除非这国家有啥大典,您比方说祭天啦,祭地啦,孟春祈谷啦哎这就开上一开,在就是皇帝出巡,太后慈驾,最后就是这皇后皇帝大婚,这门才开。
所以一个女人如果和皇帝结婚,这大明门打开了,就意味着这女人一准就是皇后,这就是规矩。
那么这门的名字改了好几次,当年李自成这个不知道有几斤几两的人,拿下紫禁城,就把这门改成了大顺门,因为李自成建立的政权就叫大顺。
其实李自成能拿下紫禁城,就是一帮子大明不做事的官员就想着混吃混喝开了门,把李自成给迎进来的,就想着有着拥立之功,这咋也能混个更加高一点的位置,结果李自成就那他们开涮了,抄家整军费,很尬的!
哎,这事咱就撩这吧,再说下去就是另一个件事了。
那么这大顺门没改多久,连门头的字都没来得急换,那吴三桂拉着陈圆圆的招牌,一晃膀子就把满人给招了进来,吴三桂这汉奸行为,让一个女人被黑锅,这人真不地道。
这不李自成着急忙慌的进了紫禁城,这屁股还没捂热乎就让吴三桂带着满人给赶跑了,自己也不知道死那去了,成了个谜。
之后这大顺门就变成了题主说的“大清门”,后来这不民国了,这就改成了中华门。
所以这门可是有讲究的。
咱接着说同治皇后的事。
您别看清朝掐头去尾一共十二个皇帝,那皇后也老鼻子多了,毕竟一个皇帝他会整很多位皇后的。
但整个清朝打“大清门”抬进去的他就五个,顺治抬进去俩,一个是博尔济吉特氏后来被废了成为清朝第一个废后,另一个是都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再有就是康熙一个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跟着就是同治的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最后就是光绪皇后孝定景皇后叶赫那拉氏。
所以打这大清门抬进去的也不见得好,起码有三位日子过的不咋地,这事弄的,其实挺尬的。
但您别说这尬不尬的问题,清朝还是对打这里进去的皇后,很是看重的,他们都有一规矩,非大清门入者,不能处置大清门入者。
你看同治皇帝的皇后人家是正儿八经大清门抬进去的,而慈禧这就尴尬了,丫就是通过选秀女,进去的,走的是偏门神武门,进去之后就是一贵人而已,这要是按照规矩来说慈禧的地位就比不上人家阿鲁特氏。
本来慈禧就小心眼子,他说过最著名的一句话,您听着就能知道,啥话?今个谁让俺不痛快,俺就让他一辈子不痛快,您瞧瞧。
说道这里,估计大家伙会好奇,这阿鲁特氏为嘛没事和这权势滔天的慈禧顶嘴呢?
他是这么回事。
话说同治当皇帝的时候,还是个小不点,这就不能掌权,于是他老爹咸丰,给他准备了八个顾命大臣,然后慈禧和慈安把控宫里头的事,外加批红的权利,算是把同治给圈养起来了。
这不后来,翻脸的功夫,慈禧就把八个顾命大臣给拆的啥也不剩,该剁脑壳的剁脑壳,该流放的流放,该革职的革职。
这不权利就捞到手里头了吗?慈禧算是把控了朝政,毕竟慈安就是个清心寡欲的人,不贪恋那点子权利。
这不慢慢的同治就长大了,这就要有个回归皇权的问题,你慈禧就要把权利交还了。
那么交还的前提是,同治必须娶一个女人当皇后,这就是大婚,大婚完了,交权这才能走上正道。
慈禧就算是拖,他也拖不下去的。
那么就只能在这皇后上做个手脚,结果慈禧看对了富察氏,而慈安看对了阿鲁特氏,双方算是尬住了。
您要是论地位慈禧抗不过人家慈安,但慈安人家也没有那么多心眼,于是这事就交给了同治自己来决定。
咋说呢?人家同治特别的喜欢慈安,有啥心里话都愿意和慈安讲,慈禧虽然是个生母,但老感觉搁着那么一层。
这可以理解,毕竟慈禧这辈子喜欢的就是权力,什么儿子不儿子的,压根就是他走向权力巅峰的垫脚石,如今这块垫脚石要和他抢权力,他能开心了,才叫见鬼了。
你都不知道当年同治死了之后,这慈禧那才叫舒了一口气,回头就搁院子里听戏去了,一看就开心的很,不然皇帝死了,那可是大事,天下间这都要禁止消遣的,可慈禧不。
哎,这说的又远了,好吧,同治一看让他选,他当然选了阿鲁特氏。
好吧,这下尬住了,慈禧感觉到了自己受到了威胁,毕竟儿子都不听他的话,这要是交权了,他这个做母亲的能有个好?
于是瞅着同治和自己的皇后恩恩爱爱的,那是打心眼里的不痛快,就这么的老是敲打同治:“你呀!还小,不要和这女人挨的太近,你不懂,对你不好,好好瞅瞅那富察氏,很不错的!”
你瞧瞧,同治就很不高兴,干脆谁的地都不去,把自己关到了乾清宫做起了清心寡欲的人来了,这不后来就有了同治去把八大胡同的事吗?
这就带着一身病回来了。
接下来的事
本来人家同治其实挺喜欢这阿鲁特氏,这不有一回呀俩人偷偷摸摸的就见了面。
这当中间就说了什么,你先忍忍终会有出头之日。
结果有那听墙根的太监,把这话就传给了慈禧,毕竟慈禧这辈子最得用的人手其实就是太监,给同治弄俩钉子那是在正常不过了。
这不后来慈禧就要找阿鲁特氏的麻烦,这就要仗罚阿鲁特氏。
您要知道古代要是仗罚,那是脱衣服的,而且要太监执行,那个女人能受得了这个,很多宫女受了这刑罚,基本上就自杀了,那更加别说是皇后了。
这不急眼了,就整了一句话,咱至少是大清门抬进来的。
得咧,这家伙把个慈禧气的鼻子不是鼻子,眼珠子不是眼珠子,这不就骂他不是正统吗?
而且这事同时也把同治给气到了,得咧,这一气,痘破了,这家伙可就无力回天了,同治就死了。
这好,慈禧算是重新拿回了权利,那么皇后还活着。
慈禧就有更多的手腕来对付这阿鲁特氏了,总之吧,天天找茬。
日子是没法活下去了。
再有就是慈禧为了稳稳当当的把这权利拿稳了,不就选了一个更小的小不点光绪做皇帝吗?
这阿鲁特氏的皇后就尬住了,毕竟光绪这不是他下一辈的人,是他同一辈的人,皇太后就别想了,这丫就是一皇嫂,咋弄这位分呢?
于是阿鲁特氏的父亲就进了宫就问,他这姑娘咋安置呀?
慈禧扣了扣他那套着护套的长指甲,晃着身子用宫里头那种特有的慢条斯理,轻声细语的话说:“跟着大行皇帝走呗!”
没活路了呗,在下去的话,阿鲁特氏的死会有很多方法,就看体面不体面了,甚至于他们娘家都要吃挂劳的。
慈禧可不是个好人啊!于是阿鲁特氏自杀了,同治也就死了两多月而已。
大清门进来的又咋样?还不是顶不过一个秀女出生的慈禧。
慈禧很高兴,权利又一次的回来了,享受着权利给他带来的虚荣。
之后光绪大了,跟着光绪又死了,接着立一个更小的溥仪,慈禧就想着自己的寿命咋也的比他那偶像乾隆要长吧,抗上一抗,挺好的。
结果光绪没死多久,嘎嘣一下慈禧跟着就挂了,带着一棺材的财宝下了阴森森的地底下,没多少日子,那棺材板就被一个叫孙殿英的给撬开了,据说尸体还保持的相当不错,不过人家要的是财宝,至于尸体,直接就掀翻丢在地下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没能从大清门入宫是慈禧心中的痛,同治皇后自持是“大清门抬进的皇后”而讥讽慈禧,慈禧气得牙痒痒,直接变为泼妇。如此令清廷后妃在意的大清门,究竟有啥讲究?
古代的“门”有尊卑之分
古代讲究坐北朝南,因此也就分出了前和后。
明清时期的北京城,有外城、内城、皇城和紫禁城四座城池,而这四座城池则由一条贯穿南北的中轴线串联而成。 如此,北京城也就有了前后之分,譬如相对于正阳门、天安门,地安门就是实打实的后门。 在人们的观念里,前门就是正门,从前门走,意味着堂堂正正,只有那些上不得台面的人,才会畏畏缩缩从后门而入。后来人们将为利益蝇营狗苟、过度钻营的行为就称为“走后门”。
久而久之,从哪个门走,已经不是简单的过路问题,而是上升到了身份等级观念的问题。
譬如《红楼梦》里,宁荣二府作为敕造府邸,它的正大门一般时间不会开,只有遇到重大活动日子才会打开,像家族祭祀、迎接宫里来的贵妃、接圣旨等等。而林黛玉作为外孙女,初次进府也只是从角门进去。
北京城中轴线上的17座大门
象征着至尊至贵身份的大清门
大清门位于皇城天安门的南面,再往南,便是内城的正阳门。大清门最初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明朝时,被称为“大明门”,满清入关后,将其改为“大清门”。
看到这里我们应该很清楚了,这个位于天安门和正阳门之间的大门,无论哪个朝代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在明清时期,它也被称为“皇城第一门”,是皇权的象征。
在这种文化内涵下,决定了大清门不可能是一般人能随意进出的了。按清朝规制,出入大清门的人只能是太上皇、皇太后、皇上和皇后。
所以,清朝的后妃入宫,是有很大区别的。
接嫔妃入宫,谓之“迎接”,她们坐的喜轿是翟舆,进宫则由神武门而入,神武门是紫禁城的后门。
而如果是皇后入宫,那就讲究多了。迎皇后入宫,谓为“迎娶”,皇后所乘凤舆是九辇金凤顶大仪车,自大清门、天安门、午门直达皇帝居住的乾清宫。
因为清朝的许多皇帝都是成年继承皇位的,在他们坐上皇位前,已经娶妻生子,这就不存在皇帝大婚迎娶皇后的场面。
清帝大征礼图
所以整个清朝,真正从大清门而入的皇后只有5个人,她们是:
1,顺治14岁时迎娶的博尔济吉特氏,这是大清门进来的第一位皇后,不过三年后便被顺治废掉了;
2,顺治17岁时迎娶的博尔济吉特氏(前一个废后的堂侄女),这桩婚姻照样被顺治认为是政治婚姻,所以她也不被顺治所喜,甚至一度想再废后,因为孝庄极力阻止只好作罢;
3,康熙12岁大婚迎娶的赫舍里氏,这对帝后倒是恩爱非常,可惜赫舍里命薄,22岁便因难产大出血而死;
4,同治17岁大婚迎娶的阿鲁特氏,也就是开头说到的同治皇后;
清帝大婚图
5,光绪19岁时迎娶的叶赫那拉氏,她是慈禧的侄女。很显然这是一桩政治婚姻,所以光绪对这位皇后很是抵触,反而宠爱珍妃,有传光绪一生没有碰过这位皇后,也不知真假,但可以肯定的是,她的一生活得非常的憋屈。
以上帝视角来看,从大清门而入的这五位皇后,结局都很是悲凉。可是放在当时,于当事人而言,这是无上的荣耀。
确切来说,皇帝就像古代的任何一位男人,他的妻子只有一位,那就是皇后,而那些嫔妃不过是小妾而已,甚至在这个家庭里的地位还不如民间的小妾。
众所周知,慈禧是选秀时坐着“关防车”,以贵人的身份,自神武门、贞顺门入宫的。这成为后来站在权力顶端的慈禧不愿回想的历史,没能以至尊至贵的皇后身份入宫,对于好胜心极强的她而言,是一生的痛。
而阿鲁特氏的话,正戳中了她的痛点。
天生的皇后
阿鲁特氏生于咸丰四年,父亲是满清“立国二百数十年满、蒙人试汉文”唯一摘得状元桂冠的旗人崇绮,当时,满清统治者为了笼络汉族知识分子,一般一甲的前三名都是汉人获得,所以崇绮被钦点状元,足见其才学过人。
状元崇绮书法
这样一个书香门第,阿鲁特氏自幼熏陶于文化氛围中,加上良好的教育,使得她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素养,她不仅能写得一手好书,连唐诗宋词也倒背如流,据说后来入宫后,同治每每以某句唐诗问之,阿鲁特氏都能将整篇诗文背出,令同治大感佩服,对她越发喜爱。
如此秀外慧中,淑慎端庄的阿鲁特氏,在年少时其美名便传遍了满蒙各部。在许多人看来,这就是未来的皇后。
待选时埋下悲剧因子
按祖制,皇帝14岁就该大婚亲政,可是慈禧舍不得交权,各种推脱,直拖到同治17岁,才不得不为他选后妃、举办婚礼。
待选时,端庄贤达的阿鲁特氏深得慈安喜爱,认为这就是母仪天下的样子。可慈禧却看中了员外郎凤秀的女儿富察氏。
两位太后意见不同,那就只好叫同治自己选,慈禧自以为同治是她所生,会遵从自己的意见,未想同治也对阿鲁特氏一见倾心,很自然选了阿鲁特氏为皇后。慈禧向来争强好胜,如此对立局面儿子都不照顾自己面子,让她异常恼怒。
所以她将这种恼怒转化为对阿鲁特氏的忌恨。
热衷扮演观音的慈禧
当然,正常来说,慈禧不大可能仅仅因为“选秀风波”忌恨上这位儿媳妇,更大的可能还有:
一,阿鲁特氏的外祖父端华,当年是咸丰临终指定的“赞襄政务八大臣”之一,后来被慈禧赐死,自己政敌的外孙女现在要当自己的儿媳妇,还是一国之母,心胸狭窄的慈禧当然感到膈应和恐慌。
二,阿鲁特氏年纪较同治还大两岁,从小又博学多闻,行举成熟端庄,估计不好摆弄。而她所看中的富察氏虽然俏丽但年纪小,阅历浅,一看就好摆布。
无论如何,阿鲁特氏进宫后,等待她的将是慈禧设下的重重难关。
婆媳“对决”
慈禧本来就对阿鲁特氏心生不满,可在阿鲁特氏进宫后,与同治琴瑟和鸣,夫唱妇随,这更令她更为不悦。
不久,她便常常召同治到自己跟前,跟同治夸赞慧妃富察氏的贤惠和温柔,同时不忘贬损阿鲁特氏粗野无礼,需要给她教教规矩:
“慈禧皇太后怜慧妃之未得尊位也,召穆宗,谕以慧妃贤慧,虽屈在妃位,宜加眷遇。皇后年少,未娴宫中礼节,宜使时时学习”《庸盒笔记》
同治不蠢,当然知道慈禧的意思,原本就对慧妃不感冒的他,经慈禧再三强迫,越发讨厌这位慧妃,可他为了皇后不被慈禧更加忌恨,也不敢轻易去找皇后。
阿鲁特氏
就这样,原本相爱的一对夫妇,在慈禧的淫威之下,只得各自形单影只。而在这段苦闷的日子里,同治为了打发寂寞,学会了出宫“微服私访”,为此染上了脏病。
慈禧再三刁难,可是阿鲁特氏仍旧我行我素,阿鲁特氏生性刚烈,在她看来,自己出生门第高贵,又是大清门抬进来的至尊至贵的皇后,名正言顺,慈禧也不敢对自己怎样。自己更没必要对她阿谀奉承,虽然有人曾劝她讨好慈禧,但都被她所拒绝。
她出身名门,自幼深受礼教熏陶,端庄娴雅,气度非凡。譬如她陪慈禧看戏,每到一些男女暧昧的剧情,慈禧看得津津有味,她却转身面向墙壁,慈禧几次叫她转过来,她也不听。她的端庄正派,越发显得慈禧低俗和轻浮,难免叫慈禧越发记恨。
慈禧就这么处处刁难着阿鲁特氏,阿鲁特氏则处处逆来顺受,同治病倒在床,阿鲁特氏如果近身侍候,被慈禧知道便骂其“狐媚”、“勾引皇帝”,谓之想害死皇帝。而阿鲁特氏一旦不过来了,慈禧又骂其无情无义,不念夫妻之情,横竖怎样做,慈禧都要抓着阿鲁特氏痛骂。同治看在眼里,痛在心上,却无可奈何。
同治
有一日,趁着慈禧不在,阿鲁特氏悄悄跑到同治床边,夫妇二人见面,未语泪先流,同治先开口安慰她:
“多忍耐些时光,将来总有出头之日。”
谁承想此时慈禧正在外面偷听,听到此言大为光火,马上闯将进来,拽着阿鲁特氏的头发往外拖,一边破口大骂:
“好个狐媚子,又来勾引皇帝”
阿鲁特氏满心苦楚,开口道:
“太后手下留情吧,好歹儿媳也是大清门抬进来的”。
不说不打紧,这一说重重勾起了慈禧的痛处,在她看来,这是阿鲁特氏在讥讽自己出身低贱,只配从紫禁城后门进来。她恼羞至极,愤怒至极,下令杖责了阿鲁特氏。
病床上的同治眼睁睁看着这一幕,吓晕了过去。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同治因病驾崩。等待阿鲁特氏的将是疾风暴雨。
因为一直被慈禧干涉婚姻生活,导致同治死后没有子嗣。一般来说,这种情况也可以找个侄子立嗣,作为同治的儿子继位。如此阿鲁特氏则升为皇太后,就算新帝年幼,阿鲁特氏也可以来个垂帘听政。
可有慈禧在,这种可能就无法实现。
慈禧凭借自己的权威,无视祖宗家法,将同治的堂弟载湉扶上皇位,这既是她的侄儿,也是她的亲外甥。彼时载湉不过四岁小儿,如此一来,慈禧又可以继续高坐皇太后之位垂帘听政,而阿鲁特氏太后做不成,皇后也是过去式,现在她只是皇帝的寡嫂,处境尴尬。
这种尴尬处境也没持续多久,光绪元年二月二十日,阿鲁特氏在储秀宫结束了她22岁的人生,彼时距离同治去世仅仅75天。
青春年华的阿鲁特氏,无灾无病突然去世,当然是非正常死亡。关于阿鲁特氏的死有几种说法,有吞金说,有绝食说,有服毒说,无论哪种死法都是自尽而死。
崇绮
可怜阿鲁特氏,出身名门,端庄娴雅,才华横溢,简直是为做皇后而生,进宫后又与皇帝伉俪情深,如果不出意外,这一生将过得顺风顺水,羡煞旁人。谁承想遇到的婆婆是几百年一见的毒妇——集权欲、物欲和心理扭曲于一身的慈禧。若知道是这么个结果,当初崇绮家在选秀时,应该是另一种做法吧?
大清门,也就是现在的北京中华门。在明朝叫大明门,到了清朝就成了大清门。现在我们大概能猜到,这一大门对王朝的意义有多么重大了。
以王朝的名字来命名的门,自然是不简单的。它处于北京的中轴线上,是明清时期的国门,到了民国才改为中华门。
这扇大门,一般情况下是不开启的。就算开启了,那也只有皇帝、皇后、太上皇、皇太后这个级别的人才能走。
那么我们就能明白了,为啥同治皇帝的皇后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为何如此骄傲的原因了,她敢用这件事来顶撞慈禧,慈禧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一、从大清门抬进来的皇后压根就不多。
大清门一般不开,开了也是为了迎接一些喜事。其中皇帝大婚的时候,大清门的确是开的,不过如果娶的是妃嫔,那么妃嫔的轿子只能从神武门走。
神武门听起来很牛掰,其实就是后门,而只有在迎娶皇后的时候,皇后的轿子,才能从大清门抬进来。
而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是清朝第三位从大清门抬进来的皇后,你说她有没有资格感到骄傲?就冲这一点,也足以把慈禧的风头给压下去。
为啥?因为慈禧压根就没有做过皇后,她刚进宫的时候,只是个兰贵人。后来就算母凭子贵,被封为懿贵妃,那跟皇后还差了两步呢。
因此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自然是可以在这一点上彻头彻尾地瞧不起慈禧太后。不管怎么说,我都是正房太太,而你只是个小老婆而已。
而且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是清朝第三位从大清门抬进来的皇后,这件事的意义又不一样了。发生的次数太少,所以就显得特别珍贵。
其中顺治皇帝的废后博尔济吉特氏,只是疑似从大清门抬进来的皇后。正儿八经在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之前,从大清门抬进来的皇后,只有康熙皇帝的原配皇后赫舍里氏。
因此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自然是有资格感到骄傲的,可能大清朝此前就只有一位皇后是从大清门抬进来的,你说她该不该骄傲?
二、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和慈禧的关系本来就不好。
同治皇帝虽然是慈禧太后的亲生儿子,但是按照祖训,慈安太后才是同治皇帝的嫡母,地位比慈禧要尊贵得多,而且同治也更加任何这位嫡母。
在选择皇后的时候,慈安表示支持阿鲁特氏,而慈禧专门唱反调,顺便看看同治皇后的反应,因此他选择了富察氏。
这可是一个难题,嫡母和生母给了不同的答案,你同治看着选吧。结果同治皇帝就选了阿鲁特氏做为自己的皇后,你说气人不?
那么慈安太后为啥选择阿鲁特氏呢?因为从亲属关系上来说,阿鲁特氏是慈安太后的姑表外甥女,别看称呼这么别扭,只要沾亲带故,那么进了宫待遇就是不一样。
阿鲁特氏是郑亲王端华的外孙女,而端华是当年的顾命八大臣之一。结果慈禧和恭亲王发动了辛酉政变,夺取了政权,也赐死了端华。
按道理来说,阿鲁特氏就不应该被选为皇后。但是阿鲁特氏的父亲崇绮是旗人里唯一的状元,而端华的嫡福晋钮钴禄氏,是慈安太后的亲姑姑。有这么一层关系在里面,那慈安太后自然是要支持阿鲁特氏了。
慈禧跟郑亲王端华那是死对头,因此她不可能支持阿鲁特氏,所以她选择了富察氏。结果同治皇帝给出的选择,却自己的生母慈禧气不打一处来。
小老婆到底还是小老婆,不光咸丰活着的时候,没有话语权。就算是做了太后,人家慈安太后还是压着她。
有慈安太后撑腰,这位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自然是有恃无恐。所以估摸着她对慈禧,也不会有啥好脸色。
三、阿鲁特氏在同治死后74天也跟着去世了。
阿鲁特氏进宫两年左右,同治皇帝在同治十三年,就因为得了天花去世了。可是大丧之期不满百日,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也跟着去世了,两人前后脚相差了74天。
这就比较奇怪了,因此关于她的死,历史上给了两种答案。一种是说她被慈禧太后给逼死了,还有一种是说她是自尽的。
不管是哪种说法,反正可以断定慈禧并不喜欢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也可能是借着打击阿鲁特氏的功夫,挑战一下慈安太后的权威。
至于阿鲁特氏有没有当着慈禧的面说过:“我可是从大清门抬进来的皇后。”那我们就不是很清楚了,毕竟史书里没有给出一个合理的答案。
那么这件事是怎么传出来的呢?其实也是野史里的记载,虽然跟阿鲁特氏有关,但是这句话却不是阿鲁特氏说的。
当时惇亲王奕誴是个耿直的家伙,他跟慈禧的关系很不好。有一回慈禧在抱怨,自己咋得了这么个不听话的儿媳妇儿,打算废了这个皇后时,惇亲王奕誴不小心听了。
这位惇亲王奕誴直言不讳地告诉慈禧:想要废掉从大清门抬进来的皇后,那必须也得是从大清门抬进来的皇后才行!
这一句话差点没把慈禧给气厥过去,自己是小老婆的身份,真不用你奕誴来提醒。不过也因为这个故事,所以后人都误以为阿鲁特氏会这么顶撞婆婆。
总结:虽然关系不好,未必就会到生死不容的地步。
我个人认为,阿鲁特氏虽然和慈禧关系不好,但是绝对不会说出自己从大清门抬进来这种话。阿鲁特氏的父亲好歹也是状元公,家里是饱读诗书的人家,这点教养还是有的。
你可以不怎么喜欢婆婆,但是一定要尊重婆婆,这是阿鲁特氏必备的一种素养。因此我认为阿鲁特氏不会这么直白地去讽刺慈禧。这么伤慈禧的心,你还怎么在同治皇帝身边混呢?
同样的道理,慈禧也不会因为不喜欢阿鲁特氏就非要弄死她,事情没有到不可调和的地步。毕竟阿鲁特氏也没有跟她争权夺利的意思,慈禧也不是个杀人狂魔,咱不能啥屎盆子都往慈禧身上扣。
参考资料:《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