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考古发现中,为什么我们经常看到古代的城池,遗迹都被埋在很深的地下?
谢谢邀请,要想说明这个问题,先要介绍一个考古学上的术语“地层学”,这是借用了地理学的一个概念。考古学中的地层学,主要以人类活动而形成的各种文化堆积(也叫文化层)为研究对象。
一般来说,文化层形成的顺序是自下而上一层一层的进行堆积,下层的年代要早于上层的年代。也就是说,年代越早的文化层,距离今天的地表越深,年代越晚的文化层,则距今天的地表越近。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总的来看,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人工建筑的倒塌或废弃后,人为垫土、填埋,以及自然界的风力沉积,甚至于间歇性的洪水泛滥等,造成了新的土层叠压在废弃物上。如此一代一代,成百上千年之后,原来的古城或者遗迹,自然就被埋在很深的地下。
比如说,著名的开封,有城摞城之称。因为每当黄河泛滥,开封就会被水淹没,水退了之后,泥沙淤积在原来的城市上面,人们在这个新的土层上再重建城市。历史上黄河多次泛滥,开封也就多次被淹,再多次重建,年代早的城市都被压到了地下深处。
注:文中照片皆为四库全叔拍摄。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在考古发现中,为什么我们经常看到古代的城池,遗迹都被埋在很深的地下?
古代文明多是大河文明,由于风沙的侵袭,河水的搬运等等自然因素,所以古代的城市和遗迹很多都被埋在了地下。少数不是大河文明的文明,比如希腊半岛上的文明,基本都在表层化发展,也会时而受到地震和火灾乃至火山的侵袭,比如庞贝古城,但这不是主流。
我们知道世界文明古国的建立是建立在古代农业文明的基础之上的,那么就需要几个自然因素,比如气候适宜、有大河、有平原等等。简而言之,就是大河文明更具有先天优势,容易发展得更快更强大。比如尼罗河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河和恒河文明、黄河和长江文明。
因此许多古代大城市就建设在大河旁边, 由于年代久远,大河改道频繁,另外大洪水时常发生,河床的土质疏松等等原因,造成了很古城或被放弃或被淹没,渐渐地就在地下深层了。尤其像尼罗河的泛滥季节带来大量懂非高原的泥土,两河泛滥的时候带来了土耳其高原大量的泥沙,印度河和恒河也是从世界屋脊发源而来,泥土更不是问题。而黄河和长江都发源世界屋脊,尤其是黄河还要经过黄土高原,这里的泥沙更容易被裹挟而下。历经时间的洗礼,自然就渐渐消失在地平面了。
还有些文明,比如靠近沙漠的绿洲文明,由于季节河的改道或者消失,使得城市居民不得不迁徙,造成城在人无,大风吹动流沙,渐渐掩埋了这些遗迹。这样的情况也不在少数,但是他不如大河文明的埋藏有层次规律。因为一般这样的城市和遗迹基本就是一层而已,比如楼兰古国。而大河文明的遗迹经常是反复建筑在同一个区域里。所以我们经常发现在一个考古区域内,可以发现不同时期的遗迹,只是越古老的越埋在下层。
地下有乾坤,希望考古工作者带给大家更多的新发现!
原创不易,期待大家的完阅、关注、转发、评论,谢谢!
从西周到盛唐,西安作为中原王朝的首都长达千年,有“十三朝古都”之称。所以在西安搞工程,很可能先挖到一个唐代的墓,然后下面还有一个汉代的墓,最后还能在汉墓下面再挖出一个战国的墓,而这一切,西安的人们早就已经见怪不怪了。
墓葬从地底下挖出来,这很符合人们的常识,因为当初建设的时候,就是故意埋在地下的。而且越是高级的墓,地下建筑就越庞大,埋得也就越深,甚至能形成宫殿的规模,谓之“地宫”。
但不知大家有没有觉得奇怪,不仅仅是墓葬,就连绝大多数古代城池的遗迹,也都是从地底下挖掘出来的,难道古代人们建城,也故意建在地下的吗?这肯定不是正确的答案。
古代城池的遗迹为何大都深埋地下?因为那只是遗迹的一小部分
为什么考古发现的古城池,基本都在很深的地底下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那些所谓的古城池遗迹,其实只是古代城池的一小部分,而且正是古建筑的地基部分。既然是地基,当然是在建设之时就被埋入地下了,随着年代的变迁,越埋越深也是理所当然之事,在原理上,就如同古代墓葬一样。
那古城池的地面部分又去哪了呢?绝大多数,都是长时间无人打理自然倒塌掉了,倒塌后的建筑碎料,则会腐烂或者风化,并渐渐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直到再看不出痕迹。
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史中,大规模的人口移动是很常见的事,所以有些城池可能在一段时间内非常繁华,几百年后却变得杳无人烟,那些原本富丽堂皇的建筑,失去了人的照料后,就会渐渐只剩地底下的部分,也就是被今天的考古学家们挖掘出来的那些。
地貌变动,也有可能把古城池的建筑物深埋地底
绝大部分的古城池遗迹,都可以用上面的那个原因来解释,但也有少数是例外。比如著名的庞贝古城,保留下来的就不仅仅是地基部分,而是几乎为全貌。这是因为庞贝古城毁于一场严重的火山爆发,整座城池都被大量的火山灰掩埋,这对古建筑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避免了接下来近两千年内的风化和腐蚀。
同样的,山体滑坡、洪水卷携的大量泥沙、地下河坍塌以及沙丘的移动,也会起到类似的效果,而且这些都可以归属到地貌变动之列。但要注意,地貌变动与地质变动是两回事,地质变动非常缓慢,以数百万年计,而人类文明史只有区区数千年,这么短的时间里,是很难有明显地质变动的。
所以古城池被深埋地底,几乎与地质变动扯不上关系,除非那是恐龙时代留下来的古城池。
自然积灰的作用也有限,不太可能埋下一座古城
还有一个容易想到的原因,就是自然积灰。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哪怕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时间一长,那些很少擦拭的物品表面,都会积上薄薄一层灰。仅仅一年甚至几个月就能有这样的效果,那如果把时间拉长到数百上千年,自然积灰当然就会很厚了。
这其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古城池遗迹被埋入地下,但真正的作用却很有限。因为哪怕是上千年的积灰,与古建筑的高度相比,也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关于自然积灰,有一个直观的例子可以作为参考,那就是一些现存的古城,其道路两边建筑的一楼地面,好多都是低于路面的,这就是自然积灰在起作用。
因为古代没有硬化路面,路基会随着年代慢慢抬高,而建筑内部则有人打理,地面的积灰会被清理掉,久而久之,一楼地平就会低于路面,甚至需要走几步台阶下去。
在欧洲的很多古城里,就有这样的情况存在,有些几百年的老建筑,底楼地面甚至能比一旁的公路低上一两米,而在很久以前,它们却是大体持平的。
关于古城池遗迹埋在地下的解释,基本上就是上面这三种了,其中无人照料导致地面部分消失,以至于挖掘出来的是古建筑地基这个原因,是最为主要的。
最后还要提一个更小众的因素,那就是有人会故意把古城池埋在地下。比如清故宫的地基下面,就是明故宫的地基,这很显然是清初修建故宫的时候故意将其埋下去的,或者可以说是把地平抬高了。
比起用土来埋,用水来“埋”则更普遍一些,比如修水库,修大坝,就会淹没不少市镇。而浙江的风景名胜千岛湖,也是淹没了两座县城建成的,如果有机会潜下去的话,就可以看到保存尚且完好的古狮山城(原遂安县县城)。当然了,人为因素并非普遍,古代更没有当代这么多的大工程需求,因此它不足以作为一个因素加以考虑。
这是一个好问题,的确,现在的很多古代遗址都是掩埋在地下的,有的比较浅一些,挖掉表层的耕作土壤就能暴露出来,有的则很深,甚至在地下十几米处才能找到。比如著名的“开封城,城摞城”,在今天的开封城下,还掩埋着东周到明清时期的开封城,最深处有十几米,目前还无法进行发掘。
很多朋友就会有疑问了,为啥这些遗址都会慢慢地被埋在地下呢?
这在考古学中,涉及到一个专门的理论方法——考古地层学。
我们可以拿一座古代的房子作为例子,来看看这个过程(请忽略笔者的画工,重在知识╮(╯▽╰)╭)。
首先,某地有一座房子(1),某一天,可能是因为火灾,也可能因为地震,这座房子倒塌了,成为一堆残垣断壁和瓦砾(2)。
而后,又过了一段时间,可能是短短几个月,也可能长达几十年,有人又看中了这块地,决定在这里再盖点其他的建筑。于是,他将那座房子残存的残垣断壁都推倒,并且给上面再垫上一层土,仔细夯打了一遍(3)。
最后,一栋崭新的建筑拔地而起,而原来的那座房子,只剩下一点点墙基还存在,却被掩埋在新的地面之下了(4)。
所以,今天的考古学家假如来这里发掘,就会发现在新的建筑下面,还叠压着更早的建筑。如果能够挖开一个剖面,我们就能看到,土壤像提拉米苏一样,是一层一层的,每层中包含的遗物不同,年代也不同。如果地层没有被后世扰乱过,那么越靠下的,距离我们的时代越久远。
(考古地层)
上面所说的,是人类活动对于地层形成的影响,这个过程可以是非常快的,比如一个人可以在几天内就让一处倒塌的房屋彻底被掩埋起来。
除此之外,自然力也是不可忽视的。风和水都会带来土壤的堆积,尤其是在黄土地带,受到风力的影响,可以在几十年里就形成一层厚厚的黄土堆积,这样也会导致一些遗迹被掩埋起来。当然在沙漠地带,这个作用就更为明显了。而一次大洪水带来的冲击力和淤泥,也足以让一座城从地面消失。
(尼雅遗址)
按照这样的逻辑,我们今天的很多地上建筑,在几百年后也会被掩埋起来,即便是最牢固的钢筋水泥,也终究难以抵挡岁月的侵蚀,总会有倒塌或者被人工拆毁的那一天,同样也会被掩埋起来。我们可以举一个较为特殊的例子——地震灾区。
地震导致了大量房屋倒塌,灾后重建时,不可能把原来的这些遗存都给清理掉,所以很多时候是把它们掩埋起来,然后再在废墟之上重建家园。那么过了几百上千年,如果有考古学家来发掘,就会重新找到2008年的遗迹,并且根据遗迹的特征判断出当时发生了剧烈的地震。
首先要说,不是所有的古代城池遗址,都能有幸埋在很深的地下。事实上恰好相反,大部分因为没有埋在地下,而遭尘世间战乱的破坏,毁灭无迹——这当中,最严重的就数拆迁二字。
就拿北京来说,从1368年起,历经明、清两代,所形成的北京城,整体布局到民国时期依旧没什么变化?但是从1953年起,城墙、城门、牌楼认为是封建社会的余孽,陆续拆除。尤其是“文革”期间,西、北、东大部分城墙被拆除。而在文革之后,零星拆除工程持续不断。至今,已有600年历史的北京城墙基本被扫平,城楼、箭楼所剩无几。今人所能看到的老北京城门,其实只有天安门和正阳门,其余早已铲除。
1956年10月,因为朝阳门年久失修,墙身多处下沉、裂缝,随时有倒塌的危险,在一片反对声中被拆除。1957年时,永定门因为妨碍交通和年久失修而被拆毁。1965年,因为要修筑地铁,宣武门被拆除。1966年,为了修筑地铁,崇文门城楼被拆除。
这个,就是城池留存在地面上的结果。北京——尚且是帝都,还会落得如此模样,何况其他城池呢?
试想,如果北京城当时被泥沙掩盖,完全没有痕迹,会不会就此逃脱残灭无痕迹的厄运呢?
同样的例子,还有南京。南京城有一座通济门,建于明洪武年间,进门向东北而去是森严的皇宫区,向西南而行则是热闹的秦淮商业区,因此堪称南京的咽喉要道,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瓮城城门。它的外型,被设计成一艘正待扬帆远航的大船,扼守在内秦淮和外秦淮的分界点上,在中国乃至世界城墙史上均是独一无二的杰作。
然而,就是这样一座古代城垣,也遭遇有组织的拆除。
你问我为什么?我知道原因,但说了又能怎样?数十年来,不断地拆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真迹,然后不停得营造一些假古迹,以作为自己的政绩,这个逻辑,难道只有一处,难道已经消失?
好!说完这些,我们回过头来看为什么还会有一些古城遗址能幸存,唯一的原因,不就是因为由于天灾,而遭泥土覆盖,甚至变成地下城、水下城。也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才能逃脱毁灭的命运,保存至今吗?
而关于这个问题,最好的范例就是开封。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考古学家们发掘勘探出开封市地下叠埋有六座古城遗址,这六座古城自上而下分别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大梁城,唐代的汴州城,五代及北宋时期的东京城,金朝的汴京城,明朝的开封城和清朝开封城。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考古学者们发现六座古城,从地下三米的清朝开封城,到地下十二米左右的唐代汴州城,除了魏国的大梁城还未勘探出具体位置,其他五座城池全部都处在同一区域,这些古城在被掩埋之后,人们就会在古城遗址上面重新修建一座古城,因此形成了“城摞城”的奇观。
而对于这样的古城遗址,真的不希望大兴土木去把它们挖出来。因为一旦出来,必遭破坏,而且是严重到不可修复的破坏。基本上可以这么说:一旦重见天日,被毁灭的倒计数,便已然开始。
为什么古代城池多数是在地下,考古的时候都要靠发掘呢?
一是地壳运动板块胀裂,造成地层下陷,让城池被掩藏其中;第二的洪水泛滥、河道淤积导致河流改道淹没了城池。第三,风沙肆虐吞噬了陆地,城池被吞没其中;第四,人为破坏或者其它人为原因被掩埋。
我们知道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有四个:古代印度,古代中国和古巴比伦和古埃及,有的人说古希腊也算一个,又称五大文明。
而人类文明的起源都离不开河流:印度文明的发源地是印度河流域,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在黄河长江流域,古埃及是在尼罗河,古巴比伦的文明发源地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两河流域。
为什么世界五大文明都跟河流分不开呢?
因为水乃是地球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命之源,它还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世界上的河流大多都是地球上纷繁多样的生命的载体,是生命最基本的存在形式之一。
正因如此,历史上人类及其社会生态系统的发生发展与河流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河流孕育了生命,也养育了生命,有河流的地方首先有生命必需的饮用水,而有河流的地方,周遭土地上的植物生机勃勃,种类齐全,有蔬菜、水果、有粮食,有了这些就会有万物生存,人类才可以开启农耕社会。
有了水源才会有树木和森林以及草原,有了这些自然资源,就有了各类动物,给飞禽走兽的生息繁衍提供了便利,而有了动物就丰富了人类餐桌,还提供了人们御寒的衣物。
当人类进化到一定程度,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物质丰富以后,家庭出现、部落出现,阶级出现,城市出现,而这些城市一定是离河流很近。
距离河流近的地方有舟船之便,为人类交往提供了便利,但也一个有害的一面,那就是洪水泛滥。
河水从上游的高原和山区冲下来,一路裹挟着不少泥沙,当留到平原落差很小的时候,水流速度减缓,泥沙沉积,河床太高,遇到大水就会溢出来造成洪水。
大家一定忘不了在前些年的时候,每当夏季来临,汛期来到,电视广播里提得最多的就是汛情、险情、抗洪救灾。国家出动军队在内的抗洪大军,动用一切资源来抵御洪水。即使这样有时候也斗不过龙王爷,也要泄洪,也要转移、移民。
而在古代,生产力不发达,人在大自然面前更是无助,大家最怕的就是自然灾害,而洪水在所有灾害中排在第一,中国流传最广的神话就是大禹治水。可见人们对洪水多么恐惧,幻想有个英雄出现能降服洪魔。而且在中国神话里,龙也最厉害,中国龙主要的职能就是负责降雨,不让江河湖海泛滥,龙的地位也非常高,皇帝为真龙天子,说精神面貌好是龙腾虎跃。
所以建立在河流附近的城市是脆弱的,当洪水来临,人类只能干瞪眼,根本无法抵御,只好听天由命、任其摆布。洪水泛滥,河流改道,城市就会被淹没。然后再建新城,再有洪水泛滥,城市就会再次遭遇劫难,让后重建家园。如此周而复始,古城在"地下"就和正常了。所以无论是古埃及还是古罗马。或者是古代中国,以及古印度,人类最早的城市都是在河流附近,而那些河流附近多数为冲积平原,造成的掩埋也不奇怪。
有时候在沉积的同时,地壳还会在下沉,那古城很快就会被掩埋。
黄河是华夏文明发源地,中原古城开封和洛阳都是六朝古都,都在黄河沿岸,开封是有名的洪灾区,有名的"黄泛区",历史上黄河多次改道,到底多少次,数都数不清。因此考古学家说开封地下埋着好几座古城。这里有句民谚:"开封城,城摞城,地下埋有6座城",一层摞着又一层。
除了洪水因素,还有一个因素,就是火山喷发。
历史上有名的庞贝古城就是毁于火山大喷发,古城也湮灭在了火山灰下。
除此之外,还有的古城是毁于风沙。
沙害也是现代人头痛的灾害,古人就更拿它没有办法。在甘肃省瓜州县境内有座古城叫锁阳城,古丝绸之路经过的地方,坐落在瓜州县城东南约70公里的戈壁滩上,
瓜州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刮七级以上的大风,最大风力可达十二级。
据史料记载从唐代到现在,瓜州共有将近40座城池被风沙埋压变成了废墟。
除了上述几种因素,还有一种原因,那就是人为的因素。
1959年,为了建造当时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新安江水电站,浙江省原淳安县、遂安县两县合并为淳安县,29万人从此离乡移居,狮城、贺城两座延续一千多年的古城,连同27个乡镇、1000多座村庄、30万亩良田和数千间民房,悄然沉入了碧波万顷的千岛湖底。
据说,前不久水库风景区委托的潜水员潜到水下,一座美观宏伟的城池尽收眼底,镶嵌着麒麟和狮子的拱形城门仍然巍然耸立在水中。
也许再过若干年后,那里就会出现络绎不绝的探险家和考古工作者。到时候,这两座千年古城就会重见天日。
更大规模的三峡库区移民就更加为人们所熟知了,也有为数不少的人类活动的市镇从此被江水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