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为何不斩草除根,杀了陈友谅之子,反而送他去高丽吃泡菜?
1364年,年仅13岁的陈友谅之子陈理开城投降,瑟瑟发抖地跪迎朱元璋,没想到朱元璋看到陈理后,竟直接把他拉了起来,像长辈一样拍了拍陈理的后背说:
“你年龄还这么小,我不会治你的罪!”
当时,陈理是陈汉的末代皇帝,他没想到作为“亡国之君”竟然能获得如此礼遇,更让他没想到的是,8年之后因为口出狂言,被朱元璋送到了高丽去吃泡菜。
陈理出生于1351年,是陈友谅的二儿子,他的大哥叫陈善,也是之前陈汉政权的太子,陈理能登基为帝纯属偶然。
那是1363年8月,陈友谅跟朱元璋在鄱阳湖,打了一场著名的“鄱阳湖之战”,结果陈友谅身中箭矢而死,陈友谅死后,陈汉军队乱作一团,太子陈善随即也被朱元璋活捉了。
当时,陈友谅的太尉张定边,趁着夜色,悄悄地带着陈友谅的遗体和陈友谅的二儿子陈理,逃回了武昌。
由于陈友谅已死,太子陈善也被朱元璋活捉了,所以张定边等人就拥护刚刚12岁的陈理为陈汉的皇帝,此时的陈理只是个孩子,只能稀里糊涂的登基了。
可朱元璋这边却不打算放过陈理,于是朱元璋乘胜追击,率领大军围攻武昌,可由于城墙太过坚固,加上张定边等人奋死抵抗,导致久攻不下,朱元璋只能无奈撤军。
朱元璋回去重整兵马后,在第二年春天又一次亲率大军攻打武昌,这一次朱元璋准备得非常充分,也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
不过,这一次朱元璋却打得非常顺利,因为朱元璋的手下常遇春,把陈汉政权的丞相张必先给活捉了,当时张必先正率军从岳州赶过来支援,结果没想到半路遭遇了常遇春的埋伏。
得知张必先被抓,援军已经无法赶来后,武昌城内顿时乱作一团,这时候常遇春又把张必先押到武昌城下朝城内喊话劝降,张必先垂头丧气的对城内实际主事人张定边说:
“吾已至此,事不济矣,兄宜速降为善。”
不过,这个张必先明显有骨气得多,虽然深知胜算很小,但依旧咬牙坚持,全力指挥城内军队抵抗,可朱元璋并不想强攻,于是他就派出了陈友谅的旧臣罗复仁进城劝降。
朱元璋让罗复仁给陈理捎话,说如果陈理开城投降的话,不但不会杀了他,还会保证他的荣华富贵:
“陈理若来降,当不失富贵。”
罗复仁入城见到陈理后,两人就抱在一起痛哭,罗复仁对陈理说,现如今如果奋死抵抗,只能鱼死网破,可如果投降的话,还有一线生机。
当时刚刚13岁的陈理,早就被朱元璋吓破了胆,尽管张必先坚决反对投降,陈理依旧让士兵打开城门,迎朱元璋入城,自己则跪在城门附近,听候朱元璋的发落。
随后,也就出现了我们文章开头的那一幕,朱元璋把瑟瑟发抖的陈理搀扶起来后,当面保证不会伤害陈理。
紧接着,朱元璋就把陈理带回南京,封其为归德侯,而且朱元璋不但加封了陈理,还把陈友谅的父亲、兄弟们都封赏了个遍。
那朱元璋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明朝官方史料记载,说朱元璋见陈理年幼,心生怜悯之心,这才放过了陈理,但我认为情况根本没有那么简单。
当时,朱元璋虽然灭掉了陈友谅的陈汉,可并没有一统天下,比如当时的张士诚就手握重兵,如果朱元璋杀了陈理,那像张士诚这样没有被灭掉的势力,一定会拼死与朱元璋抗衡到底。
所以,朱元璋为了收买人心,让各方势力归降他时没有后顾之忧,才善待了陈理等人,再加上陈理才13岁,对朱元璋没有任何威胁,杀掉一个小孩子对朱元璋也没有意义,这才放过了陈理。
而且,总体来看,朱元璋虽然与陈友谅之间征战不断,但两人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私仇,归根到底就是为了争那个位置。
同时,朱元璋也很敬佩陈友谅,陈友谅虽然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他身上有一股子狠劲,一直奋力与元兵交战,从不妥协。
某种程度上讲,正是因为陈友谅一直高调抗元,这才给了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创造了时机,否则计策再好,元军天天打他,他也受不了。
不过,当陈理来到南京后,随着他一天天的长大,就有了自己的主意,特别是由于心情不好,他天天喝酒,在醉酒之后就会口无遮拦的说一些反对朱元璋的话。
刚开始,朱元璋并没有把这些话当回事,只当是小孩子发牢骚,可当陈理成年后依旧如此,这可就把朱元璋给惹怒了,朱元璋也开始担心起陈理将来造反。
可陈理一直是朱元璋树立的典型,用以彰显他的仁德之心,如果仅因为陈理口无遮拦,就把陈理给杀了,似乎说不过去,于是,朱元璋就想到了一个既能收拾陈理,又能堵住悠悠众口的点子。
1372年,朱元璋把陈理叫到身边,先是一顿训斥,随后就宣布把陈理和归义侯明升共计27人迁到高丽去,这个明升之前是大夏国的末代皇帝,跟陈理的境遇差不多。
朱元璋之所以把陈理送到高丽去,实际上是有深远目的的,当时的高丽对于朱元璋来讲就是苦寒之地,正好可以让陈理在那吃苦。
而且,陈理在高丽没有任何群众基础,甚至语言都不通,根本掀不起任何风浪,再说了就算陈理想干点什么,高丽王也不可能同意。
于是,1372年5月,陈理和明升等人就来到了高丽,陈理在高丽的生活非常清苦,虽然陈理被高丽称为陈王,但高丽也知道陈理等人都是朱元璋对头的孩子,自然不会多重视。
虽然,我们不知道陈理在高丽过得到底如何,不过因为1392年李成桂把高丽恭让王给废了后自立为王,建立了朝鲜王朝,所以我们从《李朝太宗实录》中可以看到一些陈理的情况:
1401年,李朝太宗李芳远赐给陈理一点田地;1403年,赐给陈理一名婢女以及米豆;1404年,赐给陈理米四石,酒十瓶;1408年,陈理病死,赠米豆五十石、纸百卷,赐棺椁。
其实,从这点赏赐中,我们就能看出来陈理过得有多惨,而且陈理死后只留下一个儿子,名叫陈明善,不知道这个陈明善是不是娶不起媳妇,反正到陈明善死时,根本没有留下后人。
而陈理的哥哥,就是当年的太子陈善,史料中我们只知道陈善被朱元璋活捉了,后来到底怎么样我们并不知道,大概率被囚禁至死,或者被杀害了,反正肯定没有封侯,否则史料中会有记载。
综上所述,朱元璋之所以不杀陈理,反而把他送到高丽去吃泡菜,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收买人心,并留下一个好名声。
亲爱的朋友们,你们对此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如果喜欢,别忘了点赞关注我,您的支持是我码字的最佳动力,谢谢大家!
文/学史知今
“成王败寇”,这是历史的客观规律,朱元璋和陈友谅就是一个例子。那么为何朱元璋没有杀了陈友谅之子呢?不杀也就算了,为何不放在身边监视,却要送到韩国去?是韩国的泡菜好吃吗?
不可否认,朱元璋和陈友谅都是了不起的人物,历史成就了前者的帝王之路,却抛弃了后者。陈友谅被杀,其子陈理却能够活了下来,这是朱元璋的动了恻隐之心?还是朱元璋不懂“斩草要除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有生”的道理?我们来看看史料上是如何记载这段历史的。
公元1363年8月,陈理的父亲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中被乱箭射死,陈理被手下一干人挟持回武昌后称帝。第二年,朱元璋亲征武昌,大败陈理,陈理投降。陈理进入朱元璋的军营中,跪地害怕的发抖不敢抬头,朱元璋见陈理年幼弱小,就过去扶起陈理,握着他的手说,我不会治你罪的。金银财宝任由陈理选取,然后让他返回南京。
这陈理住在京城,一直犹豫寡欢,闷闷不乐,有时还口出狂言,言语要替父报仇之类的。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朱元璋知道后,说: 这是小孩所犯的过错,恐怕他会受到小人的欺骗和诱惑,不能牢记朕对他的恩典,还是应当让他远离京城为好。就这样陈理被送到高丽(今韩国和朝鲜)。韩国是我附属国,当时韩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多数时候靠我天朝的救济和吃着泡菜过日子,既然到了陈理到了韩国,那韩国泡菜自然是吃过的(这么说是为了顺应提问者吃泡菜一说)。
之所以朱元璋没有斩草除根,杀了陈友谅之子陈理,我认为有下列原因:1 朱可能真的动了恻隐之心,不忍心杀这个孩子。但可能性小。
2 笼络人心,陈友谅虽然被杀,但是陈友谅还有一部分力量存在,其统治思想还影响着被其统治过的地区,如果善待陈友谅之子,何愁没有更多的人来投奔?这是最大的可能。3 朱元璋为了日后给自己博得一个好名誉。
陈友谅死后,次子陈理在武昌登基,投降朱元璋之后住在京城,整日闷闷不乐,有时候口出怨言。朱元璋听到后,大度地表示:“这只是小孩子所犯的过错,但是以防他会受到小人的欺骗诱惑,还是让他远离京城比较好。“于是,大手一挥,将陈理流放到了高丽。
朱元璋最大的敌人——陈友谅
提到陈友谅,很多人心中想起的可能是金庸笔下那个心狠手辣的丐帮长老,在《倚天屠龙记》中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历史上的陈友谅可比小说中的形象强大太多,在元末乱世,以长江以南为根基,建立陈汉帝国,自立为帝。
1360年,刘伯温被朱元璋请至应天,参谋天下大事,刘伯温说:“友谅包饶、信,跨荆、襄,几天下半。“君臣二人都将陈友谅当做最大的敌人。
在陈友谅死后,朱元璋也舒了一口气,说道:“友谅亡,天下不难定也。”
说起来,陈友谅跟朱元璋的崛起还有点相似。元朝末年,天下民不聊生,各地烽烟四起,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红巾军“了,他们头裹红巾因此得名。
朱元璋开始从军就是加入了郭子兴领导的一支红巾军,而这支军队名义上是以韩山童为尊,韩山童死后
,小明王韩林儿是名义上的领袖。
陈友谅是另一支红巾军领袖徐寿辉手下大将倪文俊的部下,后来杀死了倪文俊与徐寿辉,自己称帝建国,国号为汉,史称“陈汉“。
朱元璋采纳谋士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策略,表面上尊小明王,秘密库长自己的势力;与之相反,陈友谅就高调了太多,不仅早早称王,甚至早早杀死了头上的领袖,大失人心。
内忧外患之下,陈友谅跟朱元璋交战,屡战屡败,最终自己也战死于鄱阳湖,连被册封为太子的长子也被俘虏,次子陈理被张定边带回武昌之后,继承了皇位。
陈理投降之后
1363年8月,陈友谅中箭身亡,12岁的陈理继位,同年冬天,朱元璋亲征武昌,第二年二月,朱元璋再次亲征,陈理的丞相、也是他所倚重的大将张必先被俘之后,陈理开城投降,陈汉灭亡。
陈理进入军门之后,马上伏于地上,不敢抬头,朱元璋看到陈理一副年幼的模样,心生不忍,便将他扶起,握着他的手说道:“我不会将你治罪的。“府库财物任由陈理选取,随他一道带回应天。
理遂降,入军门,俯伏不敢视。太祖见理幼弱,掖之起,握其手曰:“吾不汝罪也。”府库财物恣理取,旋应天,授爵归德侯。——《明史》
回到应天之后,陈理被封为归德侯,陈友谅的父亲陈普被封为承恩侯,连陈友谅的两个或者的兄弟也被封为伯爵,总体来说,待遇还算不错。
陈理住在京城,一直闷闷不乐,还经常口出怨言。怨言传到皇帝的耳朵之后,朱元璋说道:“这只是小孩子所犯的过错,就怕他受到小人的蒙蔽,忘记朕对他的恩典,还是让他远离京城为好。“
1372年,朱元璋将陈理迁居高丽,并赏赐高丽王,让他善待于陈理等人。
理居京师,邑邑出怨望语。帝曰:“此童孺小过耳,恐细人蛊惑,不克全朕恩,宜处之远方。”洪武五年,理及归义侯明升并徙高丽,遣元降臣枢密使延安答理护行。赐高丽王罗绮,俾善视之。——《明史》
在高丽吃泡菜的陈理
陈理到了高丽之后,虽然受到高丽恭愍王的接见,还被称为“陈王“,但是生活过得很艰苦。这时候的高丽本身也是一团乱,后来朝鲜太祖甚至推翻高丽,建立朝鲜王朝。
据《高丽史》和《李朝太宗实录》记载,高丽国王和李朝太宗曾数次赏赐陈理。
1372年六月初六,高丽恭愍王赐给陈理苎布九匹。
1401年闰三月十八日,李朝太宗李芳远赐给陈理一些田地。
1403年十一月初五日,李芳远赐给陈理一名婢女以及米豆。
1404年六月初七日,李芳远赐给陈理米四石,酒十瓶。
1408年十二月二十八日,陈理病死。李朝礼部赠米豆五十石、纸百卷、赐棺椁。
李朝太宗是朝鲜王国第三位国王,看看他对陈理的赏赐可知,陈理在朝鲜的生活并不那么如意,除了一个婢女,其他的赏赐都是生活必需品。看着样子,陈理在高丽天天吃泡菜是大有可能的。
朱元璋为何不斩草除根,反而要将他送到高丽?
知道了来龙去脉,也了解了陈理在高丽的待遇,对整件事有个印象了,再来看一看,朱元璋为何要这么做?
首先,之所以不斩草除根,大概有以下几点:
1.从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征战开始,对于投降的君主,下杀手的其实不多。比如三国时期曹丕对待汉献帝刘协、司马炎对待魏元帝曹奂,一般都能有个安享富贵的晚年。
真正践踏这个规则的要从南朝宋武帝刘裕算起,他杀死了退位的司马德文,以至于后来亡国之君的待遇越来越差。
但是,对于那些没有太大威胁的,或者没有多大仇怨的,一般还是会抱着居高临下的态度,给予宽容处理。
2.陈理投降之时才十二三岁,本身又是陈友谅次子,并非太子,对陈友谅的原本势力号召力有限,再加上陈友谅本人也不得人心,对蒸蒸日上的大明王朝,并没有多大威胁 。
3.在没有太大利益之时,每个人都会有一丝仁心,就如朱元璋看到年幼的陈理匍匐在地,会将他拉起来,也许是作态,也许有那么一丝人之常情。
从此之后,陈理一直生活在京城,也算是朱元璋看着长大的一个小辈,当没有威胁的时候,愿意放他一条生路,实属正常。
为什么要送到高丽呢?因为当时高丽是大明的藩属国,又离得远,还有专人监视其动静,不得与中原的陈汉旧势力勾结,也算是眼不见为净吧!
主要参考资料:《明史》、《李朝太宗实录》
陈友谅这个人做事不讲究,也没有朱元璋地道。而且因为急着称王,结果被朱元璋釜底抽薪,干死在了鄱阳湖之上。
陈友谅不地道?做事不讲究?怎么死的?
陈友谅本来姓谢,因为他的父亲入赘到了陈家,所以改姓了陈。家里面世代渔业为生,但是元朝末年天下大乱,陈友谅就趁着这个风气参加了天完红巾军。
从一个小小的士兵,最后竟然功至元帅,可见陈友谅率兵打仗的能力还是有的。但是后来天完红巾军出现内斗,倪文俊谋害徐寿辉没能得手,准备逃往黄州。
陈友谅趁机杀了倪文俊,收编了他的部队,自称宣慰使,开始掌握天完红巾军的实权。后来他一边继续反元,另外一边开始在红巾军内部搞内斗。
杀了战功卓卓的赵普胜,后来又挟持了徐寿辉,并且自称为汉王。后来不满足于做王,又把徐寿辉杀了自立为帝。而在另外一边朱元璋也没闲着,渐渐形成了三分天下。
双方一边继续反元,另外一边经常倾轧对方。但是由于陈友谅夺权手段不光彩,因此在此消彼长之下,大部分人都投降于朱元璋。
最后双方的一场战争发生在鄱阳湖,陈友谅不小心中了一支流失。史书上面的记载是射中眼睛,穿过后脑勺,死的可谓是凄惨无比。既然汉王都死了,朱元璋打得就轻松了。
陈友谅儿子陈理怎么回事?为何到了高丽?
陈理其实是陈友谅的二儿子,上面还有一个哥哥陈善儿。但是在这次战争当中,哥哥陈善儿被朱元璋俘虏。当时陈友谅的太尉张定边趁着天黑,带着陈理和陈友谅的尸体,连夜逃回到了武昌。
国不可一日无君,于是张定边扶持陈理登基。但是朱元璋这边准备赶尽杀绝,在同年的冬天便大军压境。为了解决围城之困,丞相张必先前来救援。
但是才到半路上,就被常遇春活捉。张必先活着的消息传回武昌之后,整个武昌城混乱不堪,大量人员准备投降于朱元璋。人心都已经不在了,陈理也没有坚持的必要。
因此他将城门打开,跪在路上迎接朱元璋的到来。朱元璋看到他的身影之后,立刻把她从地上扶了起来,还拍着他的肩膀说道:“你年龄还这么小,我不会把你怎么着的”。
朱元璋把武昌的国库搬空之后,就带着陈理回到了南京。朱元璋不仅给他封了侯,陈友谅的几个兄弟叔伯,都得到了封赏。但是陈理整天闷闷不乐,只好借酒消愁。
每天喝得醉醺醺的陈理,也有点口无遮拦,经常说一些反朱元璋的反话。这样的事情传到朱元璋的耳朵里面,让他很是不舒服,于是把陈理找来:
我先前念你年纪比较小,所以不打算惩罚你。但是你不能仗着我对你的恩惠,如此的肆无忌惮。既然你如此不知感恩,你就到高丽住着吧。”
其实朱元璋还是比较好心的,他给当时的高丽王一大笔赏赐,让他必要的时候接济一下陈理。到了高丽之后的陈理,生活状况直转而下,要不是高丽王时不时的接济,估计最后都饿死了。
陈友谅的后人在哪?九姓渔民怎么回事?
有关于陈友谅的后人,网上主流媒体的说法是“九姓渔民”。原来当年陈友谅兵败之后,朱元璋把他手下大将后人发配到各个地区。
他们的后人被要求必须住在渔船上,世世代代都不能登岸,这种情况一直在清朝才出现改变。
其实这部分并不是陈友谅的直系后人,只能算作是一部分。陈友谅战败之后,他的几个儿子为了躲避朱元璋的追杀,逃散到了全国各地。
比如说他的大儿子,再后来改为了谢姓,来到了四川白帝城居住。一直过了6代人,才改回了陈姓。他们这一代人,后来分布到了四川、贵州、重庆等地。
重庆南川陈、湖南张家界陈、湖南靖州广西融水陈张、山西洪洞、河广东龙川河源陈烟殷钟、北泊头、河南偃师密县登封陈夏、湖南澧县岳家湖花园台陈、湖南临澧陈刘等等。都有陈友谅后人。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
首先介绍一下陈友谅这个人。
陈友谅(1320年-1363年10月3日),沔阳(今湖北仙桃)人。元朝末年群雄之一、农民起义领袖,陈汉开国皇帝。
出身渔家子,曾为县吏。参加天完红巾军,隶丞相倪文俊为簿书掾,以功升元帅。至正十七年(1357年)九月,以倪文俊谋害天完帝徐寿辉,杀倪文俊,遂并其军。
自称宣慰使,旋改称平章政事,掌兵权。与元兵交战,连克今江西、安徽诸地。十九年九月,杀天完将领赵普胜。同年底,杀徐寿辉左右部属,挟持寿辉,移都江州(今江西九江),自称汉王。次年闰五月,在采石杀寿辉,自立为帝,国号大汉,年号大义。屡与朱元璋战,不利。二十一年八月,江州为朱元璋攻破,退都武昌。二十三年八月,与朱元璋战于鄱阳湖,兵败中箭死。子陈理继立。
1363年,因上次陈友谅在龙湾、采石矶被朱元璋打得大败而归。陈友谅心里一万个不服。
陈友谅举六十万大军,杀奔朱元璋而来。朱元璋也并不虚,双方在鄱阳湖展开决战。
(陈友谅雕像)
结果,陈友谅大败,陈友谅突围之中"骤中流矢,贯晴及颅死"。陈友谅的儿子陈善被朱元璋俘虏。陈理与大将张定边带着陈友谅的尸体,逃回武昌。不久,陈理继位称帝。这一年陈理13岁。
(朱元璋剧照)
第二年朱元璋率领大军进逼武昌,在陈友谅原大臣的游说下,陈理献城投降。《明史·卷一百二十三·列传第十一》:子理既还武昌,嗣伪位,改元德寿。是冬,太祖亲征武昌。
年仅14岁的陈理,被朱元璋带回南京。朱元璋封陈理为归德侯,对陈氏一族大加封赏。陈友谅的父亲,陈友谅的兄弟都封侯。陈理受到朱元璋款待,好吃好喝供着。(主要原因是笼络陈友谅降兵的心。把他们失败的原头领供着,你们总不能说我不好吧。这是朱元璋收买人心的一种手段。)
这一闲吧,陈理就喜欢唠叨,对朱元璋怨言颇多,可能就是说我父亲若不死,我说不定还能坐天下呢,诸如此类的话。那么,你们要知道,对于一个过去的对手的儿子,前割据势力的首领,虽然他年纪还小,但是也不能掉以轻心,而且朱元璋设置特务机构,这样的话很快就传到朱元璋耳朵里去了。
朱元璋闻知后,也并不生气,只是决定让陈理离开南京,免生事端。(说实在就是怕前汉的剩余力量继续造反。)
洪武五年,正好高丽使臣来访,正好对上了朱元璋的意思。他下令陈理随使者一起回高丽生活。(呵呵,朱元璋这是高啊,我不杀你,表明我仁义,我把你赶走到高丽总行吧,高丽国天高路远,谅你也翻不出大浪。所以,这陈理一走,朱元璋心里别提多么舒服了,去除了心里的一块心病。
高丽国也就是今天的朝鲜半岛,朱元璋又授意高丽王好好款待陈理。
朱元璋将陈理与归义侯明升一起迁居高丽,让元朝降臣枢密使延安答理护送他们。(这是什么方式?一下子遣散三个以前的敌人,明升是割据蜀地的政权首领,然后元朝降臣一起遣散到高丽,省得在国内闹事)。这是一石三鸟之计啊。
同年五月十九日,陈理和明升一行二十七人到达高丽,受到高丽恭愍王的接见,当时陈理二十二岁。
六月初六日,恭愍王赐给陈理苎布九匹。
陈理到了高丽之后,被称为陈王。但生活过的很艰苦。
建文三年(李朝太宗元年)闰三月十八日,李朝太宗李芳远赐给陈理一些田地。(《李朝太宗实录》卷一, 元年闰三月乙未)
永乐元年(李朝太宗三年)十一月初五日,李芳远赐给陈理一名婢女以及米豆(《李朝太宗实录》卷六,三年十一月戊寅)
永乐二年(李朝太宗四年)六月初七日,李芳远赐给陈理米四石,酒十瓶。(《李朝太宗实录》卷十一,四年六月乙丑。)
永乐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陈理病死。有一子陈明善。李朝礼部赠米豆五十石、纸百卷、赐棺椁。陈明善无后而逝。(《李朝太宗实录》卷十五,八年十二月乙巳。)
哎,陈理娶高丽后生活艰苦,如果没有高丽王的接济恐怕会饿死。因为他在高丽没有旧部可以依靠。不过,对于投降的首领,朱元璋也算仁慈,不像宋太宗那样赐毒药毒死李煜,手段残忍。
不过古来就是成王败寇,如果陈友谅鄱阳湖大战一举灭了朱元璋,以陈友谅强暴之心未必会善待朱元璋众人,说起来朱元璋对于这些降臣还算善待,最起码让他们活着。让他们以前的旧臣能够安心替明政府做事。
(文章根据各文史资料编辑)
(图来自网络,侵删)。
朱元璋和陈友谅这两位农民起义领袖,本来是一个战壕的同志。起初,他们为了推翻元朝暴政,都义无反顾的加入了红巾军。朱元璋加入了郭子兴的队伍,陈友谅则选择了徐寿辉。两位豪杰原本相安无事,起义军声势日增,元廷的残垣断壁也竟相倒塌,朱元璋与陈友谅也逐渐成长为义军的领袖。
朱元璋靠的是行仁义之举,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军纪严明,加之战略指挥得当,朱元璋克州覆县,占据了安徽、江苏大部,还有江西部分地域。而陈友谅靠得却是心狠手辣,陈友谅杀了直接领导倪文俊,架空了徐寿辉。后来则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干掉了徐寿辉,陈友谅坐上了头把交椅,成为了义军领袖。陈友谅自封汉王,野心极大的他,占据湖广大片土地后,屡屡骚扰朱元璋地盘。一山不容二虎,朱元璋和陈友谅之间必定有一位要退出历史舞台。
1363年,因上次陈友谅在龙湾、采石矶被朱元璋打得大败而归。陈友谅心里一万个不服。不服那就继续打呗。陈友谅举六十万大军,修高楼大船,杀奔朱元璋而来。朱元璋也并不虚,双方在鄱阳湖展开决战。结果,陈友谅仍旧大败,陈友谅突围之中"骤中流矢,贯晴及颅死"。一代枭雄陈友谅就这样领盒饭了,历史舞台也便没有他的戏份了。
接下来要登场的,是陈友谅的儿子陈理。陈理随同父亲陈友谅出征,眼见父亲惨死,自然悲痛无比。但也无可奈何,谁叫他们吃了败仗呢。陈理与大将张定边带着陈友谅的尸体,逃回武昌。不久,陈理继位称帝。
大汉精锐尽失,幼主陈理新立,朱元璋此时不会错失良机,他决定痛打落水狗。朱元璋两次亲征,汉军死的死,伤的伤,更多的则是投降了。在陈友谅旧臣罗复仁的游说下,陈理也最终献城投降。
年仅14岁的陈理,被朱元璋带回南京。朱元璋封陈理为归德侯,对陈氏一族大加封赏。陈理受到朱元璋款待,好吃好喝供着。这一闲吧,陈理就喜欢唠叨,对朱元璋怨言颇多。朱元璋闻知后,也并不生气,只是决定让陈理离开南京,以免受人盅惑,生出事端。
最后,陈理迎来他啼笑皆非的结局。洪武五年,朱元璋派人将陈理移居到了高丽。也就是今天的朝鲜半岛,朱元璋又授意高丽王好好款待陈理。我们知道,泡菜一直是朝鲜人爱吃的食物,也是相当美味的。从此,陈理也过上了天天吃泡菜的日子,是喜是忧,恐怕也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在我看来,朱元璋之所以不杀陈理。一方面是因为大局已定,陈理又是少年一枚,对朱元璋已经构不成威胁了。另一方面,朱元璋与陈友谅,可以说以前是一个战壕的同志,都为反元而生,朱元璋善待陈理及陈氏一族,这里面有对陈友谅惺惺相惜的味道,毕竟陈友谅也是泥腿子出身,虽然当过县吏,也是穷苦百姓,陈友谅靠自己的奋斗成为汉王,也是一位英豪。最后,朱元璋最大的敌人是残暴的蒙元统治者,对于陈友谅,他并不是那么憎恨,善待陈理,留陈友谅之子一命也就不足为奇了。
文/风雪梦不逝
点赞关注,猪年发发发
所有人都认为明太祖朱元璋是个冷酷无情的皇帝,我却不这样认为,其实老朱还是挺仁慈和有人情味的。这从他称帝后善待前对手陈友谅的儿子之事可窥一斑。
元末明初是战乱纷纷的年代,当时陈友谅是朱元璋最强劲的对手。
陈友谅和老朱一样,都是农民起义军领袖。但是他建立的政权比老朱早9年。
陈友谅在1359年迁都今江西九江,尔后登基称帝,自称大汉皇帝,国号汉,历史学家称其为“陈汉”。
常言道:“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元朝马上要灭亡,朱元璋和陈友谅必须决出一个正统皇帝。于是双方于1363年8月30日,在鄱阳湖展开了生死决战。
在世人眼中看来,陈友谅的实力远在朱元璋之上,老陈兵多、将广、战船庞大且数量多。
然而上天却选择了朱元璋。鄱阳湖一战,老朱在刘伯温的辅佐下,导演了一出元末明初版的“赤壁之战”。
最后陈友谅被大火烧得焦头烂额,在纷乱中被流矢射死。陈友谅的长子陈善也被老朱的将士们杀死了。
陈友谅有两个儿子,长子陈善和次子陈理。
陈友谅和长子都死了,陈友谅的手下大将张定边就拥立陈友谅的次子陈理在武昌称帝。这一年陈理12岁。
第二年(1364年),老朱亲率大军征伐武昌,他用攻心之计和金钱官职诱惑陈汉大臣,群臣纷纷归附朱元璋。陈理成了光杆司令,万般无奈之下只好献城投降。
当时老朱看到13岁的陈理跪在地上不敢抬头,顿生怜悯之情,亲自将他扶起,握着他的手说:“我不会将你治罪的,库里的金银财宝随你自取。”同时封他为归德侯。
陈理的叔叔和伯伯们都得到了封赏,最后还为陈友谅立庙祭祀。谁说老朱冷酷无情呢?
办完这些后,陈理随老朱回到了南京。
在南京,老朱对陈理照顾得无微不至,但是小孩子不懂事,身在福中不知福,时常口出怨言。
老朱心说:“历史上废帝的后代都是斩草除根,我如此厚待他却不知感恩,人都不知足,他能活就说明我够大度了”。
老朱叹了一口气自语道:“人心不足蛇吞象啊!”
老朱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把陈理砍了,这样可免除后患。但老朱想了很多:“陈理是个小孩子,他口出怨言倒没什么,就怕他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怎么办呢?杀他很容易,但是那样会被世人指责。
当务之急就是必须让陈理远离京城,越远越好,否则时间一长会被人利用。
恰好这时高丽(今朝鲜和韩国)使臣来访,老朱眼前一亮,何不把陈理打发到高丽去呢?
这是个好办法,老朱随即给高丽国王写了一封信,意思是请国王对陈理多多关照,同时让归义侯明升护送陈理迁居高丽。
陈理一行人到了高丽后,受到了高丽恭愍王的接见,看在老朱的面上,国王还封赏了陈理,陈理吃泡菜随便,泡韩国妞随便,总之很照顾他。
陈理57岁时去世,死后留下了一脉骨血,到现在朝鲜和韩国都有陈氏的后人,他们奉陈汉皇帝陈友谅为祖宗。
文/秉烛读春秋
明太祖朱元璋和元末义军的一代枭雄陈友谅,称得起是一时瑜亮,天生的敌人。那么以朱元璋的性格,为何没有在灭了陈友谅以后斩草除根,反而将他的儿子送往高丽国呢?要说朱元璋是个仁慈的人,恐怕他自己也不信。依笔者来看,老朱这么做,还是出于政治目的,今天咱们就来捋一捋这件事。
陈汉政权覆灭
陈理,是陈友谅次子。元朝末年的时候群雄并起,陈友谅作为徐宋政权皇帝徐寿辉的部下,凭借着出色的战功一步步地爬上了高位。他先是消灭觊觎皇位的权臣倪文俊,随即软禁了皇帝徐寿辉。
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陈友谅率军攻克了属于朱元璋政权的太平府(府治在今安徽当涂,位于马鞍山和芜湖一带)。自以为功高盖世,江南唾手可得的陈友谅弑杀徐寿辉,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汉,年号为大义,后又改为大定。
大定三年(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八月,陈汉皇帝陈友谅在鄱阳湖和朱元璋决战,结果兵败被杀。大将张定边保着陈理逃回武昌,并立其为帝,改元德寿。
鄱阳湖大战
陈理等人刚刚败回武昌,朱元璋的追兵便已赶到。九月份的时候,常遇春、康茂才、廖永忠、胡廷瑞等大将接踵而至。当时主少国疑的陈汉政权已经是四面楚歌,风雨飘摇。当年十月甚至政权内部有人暗通蒙元大将扩廓帖木儿(王保保),打算杀掉陈理投降元朝。此事虽然最终没能成功,但足以说明陈理的帝位已是危在旦夕。
甲辰,湖广伪姚平章、张知院阴遣人言于扩廓帖木儿。设计擒杀伪汉主陈理及伪夏主明玉珍,不果。—《元史卷四十六·本纪第四十六》
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二月,朱元璋本着“宜将剩勇追穷寇”的精神亲临武昌督战。在擒拿了援军大将,有“泼张”之称的张必先后,武昌城内守军士气跌倒了谷底。朱元璋乘势派出陈友谅旧臣罗复仁进城劝降。
罗复仁是个极为耿直憨厚之人,他虽弃陈友谅而投朱元璋,但张定边和陈理对其人品还是十分敬佩。罗复仁在临行之前再三要求朱元璋确保陈理的人生安全,而老朱也斩钉截铁地说出“汝行,必不汝误”的保证。最终在罗复仁的劝说下,陈理和张定边决定投降,湖广之地尽归朱元璋之手。
复仁至城下号哭。理惊,召之入,复相持痛哭。哭止,问故。复仁谕以上意,词旨恳切,理与定边等遂请降。—《明太祖实录卷十四》
朱元璋进城之后信守诺言,不但没有为难陈理,对陈友谅的老父老母也予以善待。陈友谅的哥哥陈友才得到父母侄儿安全的消息后,也率部投降。2月22日,朱元璋启程返回建康(今江苏南京),陈理随同。返回南京后,朱元璋封陈理为归德侯。
射杀陈友谅
朱元璋为何不杀陈理?
陈友谅是朱元璋灭掉的第一个元末大豪强,老朱之所以留着陈理不杀,还封以侯爵,当然是为了给别的割据势力做一个示范。
笔者注意到在鄱阳湖大战之时,陈理的哥哥,名正言顺的陈汉政权太子陈善儿被朱元璋俘虏。陈善儿的结局如何,无人知晓,笔者以为是大告而不妙的。陈理投降的时候,陈善儿恐怕早已不在人世,这应该也是罗复仁反复要求朱元璋保证陈理人生安全的重要原因。
陈理在南京并没有孤单太久,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最早掀起元末大起义序幕的方国珍投降朱元璋,留居京师。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元顺帝之孙、北元大汗爱猷识理达腊之子买的里八剌在应昌之战中被俘,朱元璋封其为崇礼侯。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明夏政权皇帝明升投降,被封为归义侯。
从以上一系列的战果来看,陈理归德侯的这面大旗,确实在朱元璋的统战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朱元璋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帝王之道玩得可谓炉火纯青。
元顺帝画像
迁居高丽
既然如此,陈理又为何会在洪武五年迁居高丽呢?表面上看,陈理和同为降臣的明升走动频繁,且有腹诽朝政的举动。
乙丑,归德侯陈理、归义侯明升居常郁郁不乐,颇出怨言。上闻之曰:“此童孺辈,言语小过不足问,但恐为小人瞽惑,不能保始终。宜处之远方,则衅隙无自生,可始终保全矣。” 于是徙之高丽,遣元枢密使延安答理护送而往。—《明太祖实录卷七十一》
笔者以为,朱元璋这么做的原因有二:
其一,当时最后一块汉人的割据势力,四川明夏政权已经平定。陈理的这面大旗,在统战北元和云南方面的蒙古人之时作用并不大。何况陈理和明升合流之后,对朝政显然起到了反向的负面作用。在肉体消灭二人并非上策之时,流窜远方是更好的解决方案。
其二、当时高丽国虽然已经倒向明朝,但依然在南京政权和北元王庭之间首鼠两端。此时老朱将两个烫手的山芋扔到高丽国,既是对高丽王的考验,也未尝没有借北元之手除掉二人的想法。
说实话当时最感到棘手的显然是高丽王,北元对陈友谅和明升之父明玉珍肯定是没有好感的,说不定还会要求高丽国处死二人。但一旦二人有何闪失,显然又给了朱元璋干预高丽内政的借口。这个烫手的山芋真是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
结语:最终陈理寿命很长,一直活到了明成祖朱棣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但其只有一子陈明善。陈明善无嗣,意味着目前韩国境内并没有陈理后人。而明升死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其共有四子。明氏一族在朝鲜境内开枝散叶,今据统计其族人已达四万余人。每年三月,韩国明氏后人还会来重庆祭祀先祖明玉珍。
在历代帝王中,诛杀功臣最多、手段最残忍的恐怕要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了,他奉行的原则是:你谋反,我杀你!你不谋反,我也一样杀你。
总之就是一句话:凡是有本事有威胁且不容易控制的人,不管你有没有谋反,统统都杀了,他才放心。
按照这个逻辑,朱元璋曾经的对手陈友谅,他的后代应该也是很大的潜在威胁,朱元璋应该也会斩草除根永除后患。
但是奇怪的是朱元璋并没有绝了陈友谅的香火,反而善待他的几个儿子还封了侯,其中陈友谅的一个儿子还到了朝鲜半岛,并活到了明成祖永乐一朝,可谓得到了善终。
这个人就是陈友谅次子陈理,陈理称王的地方位于朝鲜半岛上的高丽王国,他被当地人称为陈王,如今韩国的很多陈姓就是陈友谅的后代。
朱元璋是一个心狠手辣的人,对待敌人的儿子向来都是斩尽杀绝,为何却放过陈友谅的儿子陈理,还让他到了朝鲜当了“陈王”呢?难道不怕他将来造反为父报仇吗?
也许有人会说,陈理在老朱面前只是一个小角色,根本斗不过朱元璋,所以根本没必要杀!
但是不要忘记陈理陈友谅的儿子,虽然他本人没有他父亲陈友谅那么大的本事,但是他背后的几十万旧部却是不容忽视的力量。
一旦有一天,他的旧部重新汇 聚打出他父亲的名号,拥护陈理东山再起,那就成了巨大的威胁。
朱元璋显然会看到这一点,到那时为何却不像处死功臣那样,顺手也除掉陈理呢?
我分析,其中有以下几种原因。
1、陈理本人确实是扶不起的阿斗。
陈理本人怯懦胆小,胸无计谋,鄱阳湖大战中,父亲陈友谅战死,他却只知道哭泣,如果不是张定边等大将奋力死战带他突围,他恐怕早就成了刀下之鬼。
说陈理软弱无能,从两件事可以看出来:一件事是陈友谅死后留给他几十万的军队,身边还有张定边等几员大将,按道理坚持几年应该没问题,但是他还没坚持一年,就被朱元璋大军打垮,出城投降时撅着屁股一个劲的磕头求饶,根本没有枭雄陈友谅的气魄。
另一件事是他被俘到南京后,朱元璋问他父亲怎么样?他竟 然卖父求生说父亲是个残暴的人。
这样一个可以把父亲都出卖的儿子,当然不会有什么大出息。正所谓“兵熊熊一个,将雄雄一窝”,这样一位阿斗式的后主根本掀不起什么大的风浪。
2、陈友谅的主力已被消灭。
众所周知陈友谅倾全国之力,率60万大军与朱元璋在鄱阳湖决战。
他虽然兵力占优势,但是却犯了战略失误,将战船用铁链锁住,朱元璋抓住机会发动火攻,来了个“火烧鄱阳湖”大败陈友谅的汉军。
经此一战,陈友谅主力精英部队基本被消灭,其本人也被流箭射杀。失去了老爹的庇护,陈理就是一个软柿子,想造反已经没有了资本。
退一万步说,陈理即使动了造反的念头,朱元璋也不会惧他。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陈理已经被套上了“紧箍咒”,朱元璋把他安顿在金陵,身边的卫士大多是朱元璋的兵,在朱元璋的地盘上,他的一举一动都会被随时监视,一旦他敢动造反的念头,朱元璋一句话就能将他的脑袋砍下。
3、朱元璋必须要树立陈理这个招牌来笼络人心。
大家都知道当时朱元璋虽然已经称帝,但是元朝的势力依然盘踞关外,随时会南下反扑,而陈友谅、张士诚等称霸一方已经多年,虽然名义上被消灭了,但是他的残部势力依然很活跃,一旦有个风吹草动,他们很可能会打出“陈理”这个招牌来闹事。
当年李渊刚刚建立唐朝时,鲁莽地处死夏王窦建德,没想到他的残部刘黑闼却卷土重来,大闹河北故地,让李渊头疼不已,如果当时李渊不杀窦建德,而是给他美女金钱把他软禁起来,那么他就能利用窦建德的威望震慑其残部。
同样朱元璋不杀陈友谅之子陈理,也是这个道理。留陈理一命,可以牵制陈友谅残部势力,相当于给自己立下了一块金字招牌,让更多的人看到朱元璋的的仁爱,便于收买人心。
此后虽然很多臣子故意想要搞掉陈理,朱元璋都挡了回去,同时他还专门安排人员护送陈理到朝鲜半岛,让他远离政治的旋涡,此后他在朝鲜半岛的高丽王国定居并开枝散叶,如今韩国很多陈姓,就是陈友谅的后代。
朱元璋是一个多疑的人。当他在一众文臣武将的帮助下,建立江山后。他觉得那些帮他打江山的功臣们,都是有威胁的人,因此对他们非常忌惮。
为此,朱元璋发动了“洪武四大案”,杀了六万多人。在这场大杀戮中,那些可能对朱元璋构成威胁的人,也因此被他清理得干干净净。
不过,奇怪的是,朱元璋却并没有杀陈友谅的次子陈理。
(朱元璋剧照)
照理说,陈友谅的儿子对朱元璋江山的威胁,肯定是很大的。这种威胁,绝不亚于朱元璋的那些功臣们的威胁。我为什么这样说呢?
其一,陈友谅的儿子陈理并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
当年,朱元璋在鄱阳湖大战中,打败并杀掉陈友谅,抓获陈友谅的大儿子陈善后,次子陈理逃脱出来,回到武昌,宣布继承陈友谅的皇位。随后,朱元璋率军前去攻打武昌。从当年冬月,一直打到第二年二月,都还没有把武昌攻下来。由此可见,陈理年纪虽小,却是个顽强的人。
后来,朱元璋抓到大将张必先,把张必先绑到武昌城下示众。张必先是陈友谅的一员骁将,张必先被杀,在城中造成一阵恐慌。陈理见城中将士及百姓无法节制,再加上朱元璋派出陈友谅旧部进城反复劝降,陈理才出城投降。
而且,就算陈理投降朱元璋了,他还不安生,多次口出怨言。
这样的一个人,而且是个容易冲动的年轻人,确实是非常危险的。
(陈理剧照)
其二,陈友谅的旧部有可能拥戴陈理造反。
要知道,陈友谅曾经是南方军阀中的老大,大汉皇帝。他手下战将如云,文臣众多。陈友谅被朱元璋杀掉后,他的亲朋好友、文臣武将痛恨朱元璋的,肯定很多。
历来开国皇帝都非常忌惮前朝皇帝的子孙。根本的原因,就是害怕有人拥戴前朝皇帝的子孙作乱。清朝初年,拥戴崇祯皇帝儿子们,或者借崇祯皇帝儿子之名作乱的事件,就有好几次。宋朝末年,也多次发生这样的事情。
陈理本身是一个不容易驯服的青年,陈友谅的旧部怨气又多,因此,造反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不过,就算陈理是个如此危险的人物,朱元璋也没有杀他。
当他口出怨言的时候,朱元璋本该以此为借口,及时除掉他的。可朱元璋只是非常开通地说:“此童孺小过耳。”就是说,这不过是一个小孩子犯下的小过错而已。朱元璋对陈理的处理,就是把他送到高丽去。
我们都知道,要么就把敌人杀掉,要么就把敌人放在眼皮底下监视起来。把敌人放到远方去,难道不害怕敌人造反作乱吗?当时朱元璋究竟是怎么想的呢?
(陈友谅剧照)
我认为,朱元璋这样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陈理在高丽没有群众基础。
高丽虽然不在明朝的掌控范围内,但是,陈理在高丽却也没有群众基础。毕竟陈友谅曾经的势力范围,是在中国南方。就算可能有个别陈友谅的旧部逃到高丽去,想要拥戴陈理,但人数肯定也非常少。高丽本土的人,对陈友谅并没有太多的好感,不可能支持陈理。
二、高丽属于外国。
高丽对于明朝来说,属于外国。陈理如果要组织人造反,也只能造高丽王的反,不可能造明朝的反。造明朝的反,那就得带领高丽人打进明朝来。要知道,明朝的边关是有军队驻扎的,想打进明朝来,谈何容易?
就算是高丽王组织全高丽的军队,和明朝开战,尚且不是明朝的对手,何况只是一个造反者。
三、高丽是明朝的属国。
高丽在很长时间里,都是大陆中原王朝的属国。和中原王朝的国家,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从古至今,几乎没有发生过朝鲜半岛的国家,打进中原来过。因此,在这种历史文化背景下,高丽人是绝对不可能支持陈理,帮他打明朝的。
四、陈理受到了严格的监控。
朱元璋之所以把陈理送到高丽,就是非常信任高丽。这份信任,高丽是绝对不敢辜负的。因此,他们会非常小心地看护着陈理,害怕出现任何闪失,造成明朝兴师问罪。陈理受到了这样的管控,显然是没有任何机会的。
事实上,陈理在高丽的情况,正如我们分析的那样,不但没有掀起任何风浪,生活还过得相当凄惨。《李朝太宗实录》里记载了高丽王把陈理封为“陈王”的事情。不过,虽然封为陈王,但待遇似乎名不副实。尽管没有记载高丽王给了陈理什么样的待遇,但是,《李朝太宗实录》记载了高丽王赐给陈理“一名婢女”“一些米豆”“酒十瓶”这样的话。可见,陈理的排场是很小的,生活是很不宽裕的。
(参考资料:《明史》《明太祖实录》《李朝太宗实录》等)
都别抢,我来答。
朱元璋之所以不愿杀死陈友谅的后代,我认为既可能是因为朱元璋尊重陈友谅这个对手,不愿意让他断子绝孙,当然最重要的可能是因为朱元璋认为陈友谅的后代压根不会对自己造成威胁,所以与其杀死他,不如把他打发远远的。
俗话说“胜者王侯败者寇”,陈友谅只是在和朱元璋争夺天下的斗争中失败了,但这并不就意味着他是一个坏人、是一个无能的人,不管是陈友谅还是朱元璋都对反元事业做出了贡献,就像项羽虽然失败了,但秦朝的灭亡他有不可磨灭的功劳。
在电视剧《朱元璋》中,陈友谅被塑造成为一个叛贼般的坏人,这一点属实让人难以接受。
而这些功劳都不能随着刘邦和朱元璋的胜利而被抹杀,尽管朱元璋评价陈友谅说“朕以友谅志骄、士诚器小,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图(《明太祖实录》)”,不过我相信朱元璋对于陈友谅还是有一种“英雄惜英雄”的情愫。
在鄱阳湖之战中,陈友谅死于流箭,他一共有两个儿子,一个叫陈善,在鄱阳湖之战中被俘虏,关于他的下场没有过多记载,想来应该没有被杀,毕竟朱元璋连陈友谅的第二个儿子陈理都放过了,没有理由不放过陈善。
毕竟陈善被俘虏后,陈理就带着陈友谅的尸体逃回了武昌,在那里扯着陈友谅的大旗继承了父亲的陈汉政权,改元德寿。不过第二年就被朱元璋亲征击败,陈理出城投降,当时朱元璋劝慰陈理说不要害怕。
理遂降,入军门,俯伏不敢视。太祖见理幼弱,掖之起,握其手曰:“吾不汝罪也。”府库财物恣理取,旋应天,授爵归德侯——《明史·列传卷一百二十三》
这时候的陈理多大呢?不过是一个12岁的小孩子,他能懂什么,无非都是那些陈友谅的旧部下唆使他继续和朱元璋对抗。
朱元璋不仅善待陈友谅的儿子,也很善待陈友谅的父亲和兄弟,他的父亲被封为承恩候,大哥被封为归仁伯,二哥被封为怀恩伯,按理说这一家子应该感恩戴德的继续活下去。但这个陈理偏偏有点不知好歹,经常口出怨言,可能是觉得朱元璋亏待了他们,或者对朱元璋怀有一丝恨意。
太祖平武昌,封普才承恩侯,友富归仁伯,友直怀恩伯,赠友仁康山王,命所司立庙祀之,以友贵祔。理居京师,邑邑出怨望语。帝曰:“此童孺小过耳,恐细人蛊惑,不克全朕恩,宜处之远方。”洪武五年,理及归义侯明升并徙高丽,遣元降臣枢密使延安答理护行。赐高丽王罗绮,俾善视之。亦徙普才等滁阳——《明史·列传卷一百二十三》
朱元璋到底还是不忍心杀陈理,于是就把他给打发到了高丽国去吃泡菜去了。朱元璋之所以不杀陈理,我觉得可能还因为他觉得陈理这个人难成气候,要是朱元璋觉得他很聪明,将来可能威胁自己,那可能狠一狠心就给杀掉了。
但因为陈理并不具备这种聪慧,朱元璋也就觉得他不足为患,所以也就不杀他了,这样一来,还能给自己留下一个美名不是?
而这个陈理到了高丽国以后日子过的真是毫不艰难,一来远离故土,语言不通,身边没有个人说话;二来高丽国王也不是很待见他,他到了那边以后高丽国王打发给他九匹苎布,后来又赏赐给他一些微薄的田地让他自力更生,还赏给他一名婢女。
后来他有一个儿子,估计就是和这名婢女生的,虽然陈理名义上是个王爷,但是拔毛凤凰不如鸡,陈理过的那叫一个艰难,最后在贫病交加中死去,棺材板都还是李氏王朝赏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