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学习

松锦之战,明军统帅如果换成孙传庭,结果会不会不一样?

提问时间:2023-07-05 11:38关键词:孙传庭

松锦之战,明军统帅如果换成孙传庭,结果会不会不一样?

点赞1、盐城市 网友:抱月长终

先看一下松锦之战的过程。

1640年三月,皇太极吸取过去强攻锦州受挫的教训,遂制定了长围久困、迫使锦州守军出降的作战计划。并命郑亲王济尔哈朗、多罗贝勒多铎等人负责围攻锦州。

同年六月,清军兵临锦州,开始围城,并在不久后,彻底切断驻锦明军与外部的联系。

驻锦明军毫无防备,因此,很快就陷入断粮的不利境遇。驻锦明军主帅祖大寿向朝廷告急:“锦城的粮米仅供一月余,而喂马的豆则不能支撑一月,倘若清兵再次急攻,宁锦两城就要攻破,松、杏、锦三城就岌岌可危、朝不保夕。”

消息传到北京后,崇祯皇帝大惊。

于是,崇祯皇帝便命令蓟辽总督洪承畴领五万精兵出征,救援锦州。(围剿农民军期间训练出的精锐明军)

洪承畴率军抵达锦州南面的杏山后,以优势兵力,稳扎稳打,与八旗军多尔衮部多次进行野战,不仅不落下风,而且还把防线向北推进到了松山一带。

甚至于在当年的七八月间,明军还曾一度解了锦州的围困,向锦州城里运送了粮食。这也正是先前祖大寿说锦州城内粮草告急,仅能维持一个月,可后来却又撑了将近一年的原因。

“锦州、松山,当虏要冲,运粮石入城,以固根本,为目前第一要着。……所积颇多,根本既固,然后战守有赖。”

野战,打了。事实证明,只要只会得当,明军的野战能力并不逊色于八旗军。

锦州的粮草问题,也暂时解决了。此时锦州明军和援锦明军的士气都很高涨。

于是,洪承畴便决定趁热打铁,主动向已经被打破包围圈的锦州外围的清军发起进攻。

但是在多尔衮的指挥下,八旗军在松山以西的黄土岭之战中,让明军吃了大亏。(明军被斩杀、俘虏了约四千多人。八旗军的损失也非常大)

吃了大亏后,洪承畴隐约觉得,清军这次是来者不善。目的肯定不单是拿下锦州,极有可能是希望利用围点打援战术,一举歼灭关宁锦防线上的所有明军。

所以,洪承畴立即调整战略,不再寻战,而是给崇祯打报告,要求增兵。崇祯准奏。

1641年初,大同总兵王朴、密云总兵唐通以及宣化总兵杨国柱等人率精锐陆续到齐。此时云集在宁远的明军兵力,这才有了13万人和4万匹马。

兵马集聚后,催促洪承畴进军的诏令也随之而来。朝廷的理由是兵多饷艰,十几万大军消耗的给养,压得朝廷喘不过气来。

为了催促洪承畴赶快出兵,崇祯皇帝还特意派兵部职方郎中张若麒前去督战。

洪承畴不敢违抗圣意。再加上,当时锦州方面也出了问题。

什么问题呢?

驻守锦州外城的两营明军蒙古兵哗变,投降清军,导致锦州外城失守,清军轻而易举的又重新包围锦州。

皇太极得到消息后,认为可以拿下锦州,便向锦州增兵。

洪承畴知道,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这一战躲不掉。因此,松锦之战的决战阶段就这么开始了。

1641年四月,明军主力在松山西北山岗和清军发生激战。

此战,八旗军死伤惨重,几乎被明军打崩。

“此战扑面对斫,虽未能却虏,原系实实血战。所斩虏级有数,而虏之拖尸负伤者甚多。各镇攻山步卒从下仰攻,最难着力,马兵据战尤猛。”

清军那边,皇太极听说明军兵峰正盛,担心前线生变,就决定亲征。

当时,诸王、贝勒和大臣觉得当前形势太过危险,都劝皇太极不要鲁莽冲动,但皇太极对自己信心十足。对诸将说:只要我去,打败明军如同摧枯拉朽一般。

但恐彼闻朕至,潜师遁耳。若不去,朕破之如摧枯拉朽也。

八月,皇太极抵达前线。当他看到洪承畴专攻锦州(崇祯命令洪承畴尽快解围,不要在外围磨磨蹭蹭,洪承畴不敢抗旨,只得把兵力全压在锦州外围)的部署后,一面感叹洪承畴是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的人才。一面又在第一时间找准了明军的软肋——洪承畴把重兵全部集结在了锦州外围。明军的后方的松山和杏山并没有多少兵力。可以包抄!

横窥洪阵久之,见大众集前,后队颇弱,猛省曰:此阵有前权而无后守,可破也。

想到就做。很快,皇太极便命令多尔衮包抄至明军主力后面,在女儿河至渤海边,挖了三道大壕沟。

清军挖的这种壕沟,深八尺(2.5米),宽一仗二尺(将近四米),人马都不能过。人要是掉下去,就爬不上来了。

洪承畴听说清军挖沟,而且清军还沿壕沟扎营列阵,遂即统兵进攻。可激战一日,明军未能突破清军的壕沟防线。

又过了一天,清军突袭明军设在笔架山的粮草基地,抢夺了所有粮草。(清军也正是因此而粮草充足,直到攻破锦州都未断粮)

后路被抄,粮草也被抢走。消息传回到明军大营后,明军的人心很快就散了。战场形势从先前的两军旗鼓相当,突然变成了明军单方面的军心大乱。

此时,洪承畴犹豫了。他可以向前强攻,力图击溃清军主力。但他又怕扑空,寻不到清军,自己又断粮,全军覆没了。于是他便下了一个突围命令,决定全军先退回宁远进行补给。

然而,就在明军准备撤退的节骨眼上,却出了个幺蛾子。

什么幺蛾子呢?

就在明军决定撤退当晚,大同总兵王朴不打招呼,自己带着本部人马先跑了。别的总兵听说王朴跑了,一时间阵脚大乱,也是纷纷率本部人马各自撤退。

吴三桂跟在王朴后面,逃往杏山城。

马科、唐通、白广恩、李辅明先是往杏山方向逃跑,然后又往塔山跑,结果被早已设伏的清军逮了个正着,一通大屠杀。

王朴和吴三桂在杏山整顿溃兵后,继续逃往宁远。王扑的部队在半路也被清军逮到,损失异常惨重。最终只有吴三桂的部众还算完整的回到宁远。

清军见突围明军逃远了,追不上了,就退回松山,继续围困没突围出去的洪承畴、曹变蛟和王廷臣几部人马。

当时曹、王两部合计万余名残兵,固守在松山城内,在洪承畴的指挥下,固守待援。可是明军主力已被歼灭大半,此时崇祯皇帝以无精锐之兵增援松山。

所以在十二月,当阿济格在宁远击败明军增援松山的范志完部后,清军拿下锦州和松山,已成定局。洪承畴败局已定。

1642年二月,被围了六个月之久的松山明军濒临崩溃。松山城副将夏承德怕死,就派他弟弟和清军约降,以其子夏舒作为人质,半夜放下云梯放清军入城。

于是,松山城就这么被清军攻克了。

城内的总兵邱民仰、王廷臣、曹变蛟等人拒不投降,全部战死。洪承畴被俘,被清军押解到沈阳劝降。

三月,锦州的守军也无法再坚持,遂在祖大寿率领下,向清军献城归降。

至此,松锦大战结束,清军以死伤大约一万人的代价,消灭了大约六万明军。明朝在山海关外,仅剩宁远一座孤城,十几万九边精锐一战下来,几乎损失殆尽。

次年,李自成在河南击败孙传庭,全据陕甘地区。清军第五次突破长城,在山东一带袭扰一圈后,扬长而去。明朝在北方的统治,基本陷于瓦解状态。

回看松锦之战的过程,我们可以发现明军的失败,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点原因。

一,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可崇祯皇帝却总干涉前线指挥员的具体指挥。

二,洪承畴指挥失误,部署兵力不当,以致清军轻而易举将明军后路抄断。

三,部队纪律涣散。明军在松山被清军包围前后,兵员和装备其实都好于清军。当时明军如果能集体行动,清军根本奈何不了洪承畴。只要明军能整体撤回去,仍然有反攻的机会,不至于像后来那样,元气大伤。然而以王朴为首的将领,毫无军纪,为了自己活命,竟然率先跑路,动摇士气,导致战局瞬间崩盘。(王朴后来被处死)

回到问题来说:如果松锦之战,明军统帅换成孙传庭,结果会不会不一样?

我觉得大概率不会有什么不一样。

因为首先,洪承畴也好,孙传庭也罢。他们都无法阻止崇祯皇帝的瞎指挥。孙传庭后来战死在潼关,也是因为崇祯皇帝不顾实际情况,逼他出关与李自成决战导致的结果。

而且,相比于洪承畴,崇祯还不信任孙传庭。如果孙传庭指挥援锦明军,崇祯对他的催促只会比洪承畴更厉害。(孙传庭曾经因为战略问题得罪崇祯,蹲了几年死牢)

其二,明军军纪涣散的问题,孙传庭也没有好的解决办法。他在汝州败给李自成,也一样是因为自己部队纪律涣散,才导致大崩盘。

我觉得唯一的变数,就在于孙传庭能不能不被皇太极找到自己排兵布阵的软肋,不致使自己重蹈洪承畴的覆辙。

然而,有朝廷那帮拖后腿的麻烦存在。孙传庭就算是战神附体,让他领着王朴、唐通之流速战速决,打硬仗,还要打败皇太极。这个难度实在太大了。

假设性问题,仅为一家之言。如有不同观点,以你为准。

点赞2、嘉兴市 网友:粲然如夏

别说是孙传庭,就是熊廷弼再生,起翦颇牧再世,韩信、李靖和李绩时空穿越来到当时的辽东也是无济于事。

经常听评书《三国演义》,让我们产生了一种错觉,那就是指挥官万能论。以为任何实力相差悬殊的战争,只要是指挥官英明神武,足智多谋就可以决定战争结果,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换句话说,如果战争双方实力相差悬殊,再了不起的指挥官也是无能为力的。我们耳熟能详的优秀指挥官:曼施坦因、古德里安和隆美尔等等,抛开政治因素,单纯从军事角度来看,他们的指挥艺术几乎炉火纯青,甚至登峰造极。前段时间看视频《阿拉曼战役》,隆美尔在北非沙漠战场上的表现,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把英军打得晕头转向,换了三个元帅,甚至用心理学家研究隆美尔的生活起居,喜欢吃什么喝什么,喜欢看什么样的书等等,结果依旧啥用没有!直到美军到来,形成了压倒性优势,最后隆美尔最后输了,非洲军团全军覆没。但是这绝不是隆美尔无能,完全是实力使之然也!

说的远了,明末,所有的问题突然全部爆发,先前积攒的隐患几乎全部酿成大祸,这其中最严重的就是李成梁老贼养寇自重,最后养虎成患,养出来了巨虎——建州女真的努尔哈赤集团。这个部落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军事集团——八旗兵。反观大明王朝自始至终,除熊廷弼以外,其余辽东历届经略对努尔哈赤毫无办法,基本上都是被动挨打,反观建州女真越打越强,如同滚雪球一般壮大。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了熊廷弼的高论,熊廷弼曾经上奏朝廷弹劾李成梁老贼,说李成梁已经把辽东搞得乌烟瘴气,此时辽东表面平静,实际上已经暗潮涌动、危如累卵,努尔哈赤已经蓄势待发。没想到大明朝竟然对此毫无反应。熊廷弼的奏章没有起到什么作用。之后就是萨尔浒大战的惨败,再之后熊廷弼两次主事辽东。熊廷弼曾经总结的非常到位:李成梁父子主事辽东后期,辽东已经是危局;萨尔浒大战后辽东已经是残局,此时能够控制住局面不让其恶化就算是最大的成功了,(当然了熊廷弼真的一度做到了,偏偏那些无耻的文官非要恢复到原来的态势,撤换了熊廷弼,没想到形势迅速恶化),等到形势一发不可收拾的时候,再次派熊廷弼去辽东,此时熊廷弼断言:辽东已经是死局,唯一可行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放弃辽东。也正是这样的话让他失去了性命。事后证明,他的眼光绝对是高瞻远瞩。后来无论是袁崇焕还是孙承宗,或者陈新甲、洪承畴等等,基本上于事无补,就是给人家送人头的。女真人越战越勇,越打越强,辽东成了明朝政治经济和军事的无底洞,彻底葬送了大明朝。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政治的、经济的和军事的原因都有。明朝一开始根本没有重视女真人的崛起,酿成大祸。后来发现不对劲,没有相应的政策调整,应该及时转入战时状态,也就是把全国资源(政治的经济的和军事的)整合好,全部投放到辽东,对努尔哈赤进行毁灭性打击,可惜的是,每次都是规模不够,形成添油加醋。战略不对,战术更差,野战能力差,战场上几乎是一边倒的,所有的将领都不去反思,简直就是奇了怪了。二十年后清军过江,在南京城下,郑成功使用“铁人部队”成功消灭了数量对等的满洲骑兵,让清军一度闻风丧胆,可惜的是,大明朝那么多将领,此前竟然没有一个有郑成功那样动脑思考的,就是不断给人家送人头,重复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所以说,让孙传庭去辽东就可以解困局根本不现实,松山大战洪承畴并不是草包,八个镇的总兵也不是饭桶,失败完全是双方实力上的差距,而这样的差距没有被朝廷看出来,硬逼着洪承畴去送死,当然了,洪承畴绝不会买他们的帐,他不仅仅投降了,而且当了铁杆汉奸,把他的灵魂彻底送给了满清。

点赞3、吐鲁番市 网友:只会卖萌

首先明朝崇祯皇帝是明清两代最愚蠢的皇帝,没有之一,就松锦之战来说,当时的情况就不应该发动,明朝最好的结果不过是击退满清,而输了就基本上一切玩完,就明朝当时情况看,只能全线退守山海关,然后向满清求和,抽调主力和财力围剿李自成等流贼,连蒋介石都明白攘外必先安内。洪承畴在明朝末期绝对是能力最强之一,水平绝对不弱于孙传庭,就松锦之战他的指挥来看,没有任何问题,前期甚至取得一定的优势,后期在崇祯的逼迫下,不得不主动出战,结果露出破绽全军战败,这个责任不能怪洪承畴,毕竟当时明军野战能力不如满清,换历史上任何名将都不可能打赢

点赞4、广州市 网友:细雨菲菲

还是一样的,当年对阵双方的实力对比,其实明军是占优势的,但双方将领的对比来看,清军明显占优了,当时皇太极正值黄金时期,手下一帮能打的将军,松锦会战”关系明、清双方的生死存亡。崇德六年(1641),杜度、鳌拜、阿巴泰、扬古利、达海、石廷柱、金砺等那时候还只是普通的偏将在锦州之战中。明蓟辽总督洪承畴率领大军来援与锦州守军祖大寿部呼应猛攻清军来看战术指挥方向是没有错的。在明军猛烈炮火的攻势下,清军已经右翼失利,在这样不利的情况 下,杜度、鳌拜、阿巴泰、扬古利、达海、石廷柱、金砺等清军下级一众将领在没有接到命令的情况下果断出击,打到明军步兵阵地之前,竟然下令部下将士下马步战,一鼓作气大败明军主力部队。杜度、鳌拜、阿巴泰、扬古利、达海、石廷柱、金砺等小字辈将佐冲锋陷阵,打得明军溃不成军。要说这帮哥们是真牛逼,没接到皇太极命令就自觉投入战斗,你说要是他们敢把部队打光了,他们负得了责任吗,可是他们偏偏就是一股子虎劲儿打上去了。像杜度、鳌拜、阿巴泰、扬古利、达海、石廷柱、金砺这样的青年将佐还有很多,但明军军绩太严苛了,是不可能有这种情况发生的,一但没有接到上峰的指令冒然出战是要砍头的,比如说袁崇焕是怎么死的我想大家就有答案了,你说换哪个明军为帅他能突破明朝东西厂绵衣卫等的监管!所以说换帅也是必败的。

点赞5、固原市 网友:谁与共

怎么说呢?松锦之战是决定明朝国运和清朝兴亡的关键战役!

按楼主假设将松锦之战的明军统帅洪承畴换作孙传庭依旧会失败!

简单介绍一下松锦之战,此次大战是由皇太极发动,明、清双方各投入十多万大军,从崇祯十三年(1641年)至崇祯十五年(1643年),战争历时两年,在松山、锦州一带的会战,此役是明清双方最后的关键一役,明军投入精锐远多于清军的情况下以明军失利告终,史称“松锦之战”。

失败的原因归纳如下:

1.明廷以崇祯为首盲目催战,打乱主帅洪承畴的固守计划,导致主动防守变为盲目进攻;

2.后勤保障不力,粮草不够,加上兵多饷少,致使人心涣散;

3.各路总兵虽手握兵权,却毫无战意,接二连三的投降清军致使明军军心大乱,突围功亏一篑。

4.最后一役,洪承畴率明军仅带三天口粮贸然出动被包围,虽说是指挥失误,但是锦州守将祖大寿的龟缩也是失败的诱因。

其实,换作孙传庭也是回天乏术,兵法者天时、地利、人和少一样都会前功尽弃。洪承畴与孙传庭都是通晓兵法的一代名将,何尝不知道天时地利人和,但是朝廷的急功近利,队伍的涣散,再加上皇太极也是通晓兵法的军事天才,松锦之战的失败难以避免。

点赞6、呼伦贝尔市 网友:卡在当下

松锦之战,洪开始打得不错。但洪后面犯的致命错误,即使是孙传庭,也是必然会犯的:错估形势,轻易冒进!这当然也是崇祯乱命造成的。潼关之战,孙传庭死于乱军之中,还不是因为崇祯乱命!唯有一个人可以战胜后金:袁崇焕!宁锦大战,朝廷命令宁远守军增援被围的锦州,袁崇焕拒不受命,仅派赵率教领四千骑兵袭扰敌后,使皇太极的围城打援落空,最终宁远城下对决,击退后金八旗!袁崇焕敢抗拒朝廷(皇帝)的命令,而洪承畴和孙传庭不敢!这就注定了结局:一冤杀一送死一投敌!

点赞7、攀枝花市 网友:冷月无声

通过姚雪垠知道孙传庭,所以没有答案。

点赞8、福州市 网友:幻境贵族

孙传庭和洪承畴作为明末曲指可数的军事统帅,从军事指挥和战绩看,似乎不相上下。但两人具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洪资历较深,心机深沉,熟谙权谋,在官场上左右逢源,由他主持辽东军事应该说是用对了人。因为,当时援锦大军有八个总兵,来自五湖四海,其中不乏曹变蛟、王朴等资深名将,也有吴三桂这样的辽东行伍世家,况且军中派系林立,互相争斗拆台的风气由来己久;同时还要应付朝廷和地方的掣肘,作为统帅如果没有相当资历和高超的政治手段,难驾驭这一局面。

相反,孙传庭为人清高孤傲,对下冷峻刻薄,与同僚关系紧张,这样的人恐怕难以应付辽东复杂的军事政治局面。更重要的是孙传庭不为崇祯皇帝信任,如何能承担松锦大战重任?

基实松锦大战明军大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军事,虽与崇祯速战的指导思想有一定关系,但崇祯也确实无奈:朝廷的粮饷己经到了无以为继地步。可以说,明军战,准备不足,败的机率大;拖,则锦州城陷,大军溃散。因此,明军失败是必然的。

我认为,松锦大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战略失当。其实,从崇祯上台后,明朝对满清战略一直举棋不定,或战或和,崇祯难下决心。袁崇焕提出的五年平辽构想和杨嗣昌的外和满清、内剿义军的战略,都是基于对明朝难以承受两线作战的现实国力的清醒认识,可惜被崇祯的战略短视、急躁个性和朝廷上的党争破坏了。不但葬送了袁崇焕、卢象升两位名将,也使得国力日渐消耗,最终到了山穷水尽地步。

点赞9、罗定市 网友:假面人。

换谁都一样。就是袁崇焕守城,孙传庭、洪承畴率军去救,结果都是一样的。因为这场争的结果是注定的,和指挥水平没有关系,只和实力有关系。

这一仗不论谁去打,都是必败无疑的。

如果观看地形图大家会发现,从山海关往东,就是夹在山海中间的辽西走廊。明朝抗清,一败再败,从最初驻守辽河平原的辽阳抚顺一线,连续后退到拒守一小段辽西走廊,实际明眼人都看的出来,以明清实力对比,辽西走廊早晚也是守不住的。但是明朝又不敢不守锦州,让山海关直接面对八旗兵的冲击是万万不敢的。所以,明朝在整个山海关辽西防线是万分被动,清军想干什么,明军只能被牵着鼻子走。就像三大战役辽沈战役一样,东北的国民党兵只能摆在那里等死。不是不知道怎么做,而是实力根本不允许做什么。



清军围困锦州,是势在必得。明朝不援,我就拿下锦州,进一步挤压明的山海关辽西走廊防线,明朝要是救,我就与你决战,吃掉你的战略兵团。明朝内部对是否援锦也是意见分歧。洪承畴包括手下各路总兵在前线看的更清楚,他们也知道此去援锦能不能胜利另说,能不能顺利回师都成问题,所以很多总兵都打定主意一有风吹草动就跑,以保存实力为主。洪承畴是在明朝的严令下出战的,可惜明朝已经注定要灭亡了,根本不能让正确意见占上风,以不要浪费粮秣为由,明朝手里最后一支战略兵团就这样被逼上了绝路。

清朝得到明军大举援锦的信息后,马上发倾国之兵来与明军决战,一切都按清军计划进行。皇太极虽然病中,鼻血长流不止,仍然带病亲自率军昼夜驱驰前来。清军赶来后,简单与明军接触后,就利用夜晚在明军后侧掘壕,切断辽西走廊,断了明军退路和粮道。明军发现后,马上崩溃,各总兵各自率军跑路,洪承畴已经控制不了部队了。战争变成清军的单向追击和屠杀,结果没有悬念。

点赞10、中山市 网友:梦伊人

换成谁也没用,明朝的失败是系统性的,即使朱元璋带着那一帮伟大将领回来也会被那一帮文人“坑死”。朱皇帝爱杀人,他回来要是开杀那大明朝就没人了……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