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学习

姜维明明比魏延差,为什么诸葛亮要培养姜维做自己的接班人呢?

提问时间:2023-07-05 11:44关键词:诸葛亮,姜维,诸葛,培养

姜维明明比魏延差,为什么诸葛亮要培养姜维做自己的接班人呢?

点赞1、延安市 网友:铿锵玫瑰

姜维从来都不是诸葛亮培养的接班人。

诸葛亮死的这一年,姜维32岁,职位征西将军,算是军中少壮派,中级军官,还没有进入诸葛亮的权力核心,何况,姜维是从曹魏投降来的,尽管受到了诸葛亮的重用,但这种重用是有限的,因为姜维的出身就决定了他进不了诸葛亮班底荆州集团的重点培养对象。

诸葛亮选择的接班人,是蒋琬。

诸葛亮临终前,身份最高的官员,军中是魏延,朝中则是吴壹。魏延时任蜀军前锋、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封南郑候,智勇气兼备,功绩显赫。

按道理说,魏延算是当时蜀汉军中最优秀的也是职位最高的人,论资排辈这个接班人似乎应该落在他身上,但遗憾的是,诸葛亮连正眼都没瞧他一眼。

网上很多人都说诸葛亮不用魏延,简直就是眼睛瞎了,比如他的子午谷奇谋。无口否认,魏延确实有将略,但这个人并不是一个帅才。他有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大局观比较差。

或许他打仗是一把好手,但问题是,蜀汉的经济状况,国家实力并不允许他释放自己的将略啊。

《三国演义》往往给我们这样一种错觉,那就是蜀汉跟曹魏国力相当,动辄就是80几万大军,想打就打,打不过是武将不行,谋略不行,而不是本身的国力不行。但历史现实是,蜀汉的综合实力比曹魏可差得太远了,人家曹魏应对诸葛亮北伐,每次都能调集几十万的军队,然而诸葛亮8万军队北伐,每次都打到一半就断粮了......

蜀汉这种实力,能够允许魏延这种大局观差的同志上位么?更重要的是,魏延这个人不善于团结同志啊,你看看他那个人缘差的,后来跟杨仪对着干,向成都进军,最后被打成反革命,没有一个人帮他解释一句。

这样的人成为领导,能够服众么?

一个人再有才华,但没有成为领导者的基本素质,是没有用的,诸葛亮的接班人,不单单只是军队的总指挥,还担负着一定程度上的行政事务,打仗北伐要考虑,国内实际情况也要考虑,政治斗争,派系平衡这些都要考虑,然而,就魏延的执政头脑,是个有远见的领导都不会选他做接班人。

何况,魏延从头到尾都不是诸葛亮的人啊。提拔魏延镇守汉中的,是刘备。在刘备永安托孤时,他的安排是魏延镇守汉中,诸葛亮执掌政务,李严掌军守永安,其用意就十分明显了。

首先在,这三个人分属不同派系,诸葛亮是荆州派首脑,蜀汉内部威望最高的,李严是益州本土派头头,有才干,但威望不如诸葛亮,身后的益州派生存空间在法正死掉后,也一直被荆州派压榨,至于魏延,不好意思,这个人没有啥子派系,简直就是个孤儿。

从这一点上来看,魏延根本不可能成为蜀汉掌权班子的核心人物,他没有自己的集团势力,而荆州派在诸葛亮执政十几年间,猛烈发展,(这个发展也使得蜀汉极度缺乏人才。)

诸葛亮其实一开始着手培养的接班人,是马谡,可惜马谡十分遗憾,把诸葛亮给坑了,而到了诸葛亮快要挂的时候,他的班底里,大概能够成为派系领袖的人物,只剩下仨,一个杨仪,一个蒋琬,一个费祎。

杨仪这个人性格狭隘,不能容人,也不是诸葛亮的考虑对象,所以他成为了诸葛亮打击魏延利用的对象,可惜杨仪自以为是诸葛亮的接班人,却最终混成了边缘人物。

剩下的两个人,实际上都是诸葛亮选中的接班人,只是蒋琬是第一顺位,费祎排在后面,而后来的历史也是如此发展的,两个人先后执掌蜀汉十余年,等到费祎挂掉之后,才轮到了姜维。

点赞2、海城市 网友:败一人

无论武艺还是领兵做战的指挥才能,姜维并不比魏延差,两人都具备独当一面的军事才能。

在诸葛亮北伐期间,对姜维和魏延都很倚重,事实上,诸葛亮对魏延的使用更多一些,在很多关键战役中,都赋予了重任。

咱们从两个方面将姜维与魏延两人进行一下对比。

武艺对比,主要依据是《三国演义》。

魏延的战绩:




分析:魏延
共参加战斗11次,共取胜6次,斩杀敌将2人,擒拿2人。

魏延诈败次数挺多,共3次,甚至遇到司马懿也诈败,还骗得司马懿信以为真,追了上来。说明魏延表演天赋不错。

再看姜维的战绩:



姜维也参与过11次打斗,其中取胜了7次,斩杀有名有姓将领2人。没有擒拿战例。

从两人的战绩对比,姜维和魏延的武艺很接近,都斩杀过敌军前锋大将,都是后三国时代的佼佼者。

再比较一下两人的指挥才能,主要依据就是《三国志》了。

魏延的领兵战绩:



另外,魏延还提出过一个子午谷奇计。

分析:魏延很有军事才华,有战略思想,具备独当一面的领军能力。他对付起郭淮、费曜、张郃这些魏军宿将还是颇有心得的。

再看看姜维的领兵战绩:








战绩分析: 姜维共领兵进行大小战役12次。 胜利5次:大胜3次,小胜2次。 平手4次 失败3次:大败1次,小败2次。 姜维失败的3次战役中,对方的将领中都有一个人――邓艾,可以推断这个邓艾对姜维的战术特点是做过专门而系统的研究。

从魏延与姜维两人的作战风格上来看,其实非常相似,都有战略思想,意志坚定,都胆大包天,敢于用奇弄险。

如果说两人在镇守汉中时所采取的策略不同,那是因为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两人面对的局面完全不同。

魏延镇守汉中时,前期有刘备在后方支持,刘备去世后,诸葛亮还继续做为强大的后盾,国内兵马充足,后援强大,曹魏战略上主守势,主要精力是防御蜀汉的进攻。魏延“御敌于外”是有良好条件的,能够保持一种攻势防御的态势。

姜维镇守汉中时,形势巨变。魏国三路出兵,倾巢出动,以覆灭蜀汉为主要战略,而姜维缺兵少将,人才凋零,粮草转运困难,主要靠军队屯田。各个方向上都缺乏可以独当一面的将才,而且,国内朝局内斗不断,姜维也从来就没有得到蜀国后方强有力的支持,反而颇多掣肘和猜忌。姜维“敛兵聚谷”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保存有生力量,将兵力凝聚在一处。而内部的叛徒开城投降,也是谁也想不到的事情。

总结:

在后三国时期,姜维和魏延都是那个时代最耀眼的明星,蜀国人才凋零,国力衰弱,他们的肩上却承担着与国力不相匹配的理想和重任。

魏延性格矜高,居功自傲,不肯容让别人,良好的军事素质并不能代替政治眼光的极度短浅。虽然诸葛亮死后,并没有交待由他来主持军事大权,但如果他能够顾全大局,以国事为重,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以他当时的能力和威望,必然是未来蜀国军队中的第一人。

姜维外柔内刚,意志坚定,忠心耿耿。他胜利过也失败过,他的敌人是凭借了强大得多的国力和军力。如果把邓艾和钟会放在姜维的位置上,真能够比姜维干得更出色吗?

姜维忠诚于国家,忠诚于君主,继承了先师的遗志,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不顾委屈,冒着生命危险去策划和实施复辟的计划,耗尽自己的心力和生命,最终天意弄人,功败垂成。

姜维和魏延都是优秀的将领,都对得起他们做为军人的荣誉和尊严。

点赞3、衡阳市 网友:殇城〆

诸葛亮死后,先由蒋琬、费袆执政,后蒋琬病逝,费袆在一次宴会上被曹魏降人郭循(亦作郭修)谋刺,蜀汉的军政大权遂被姜维独揽。

姜维本是曹魏天水参军,诸葛亮第一次率大军出祁山伐魏时收降了他。据史书记载,姜维军事能力出众,文武兼具,满腹韬略,诸葛亮很器重他,赞誉其为“陇西奇才” 。

魏延也是降人, 以部曲的身份随刘备入蜀,后来凭借战功被刘备破格攫拔为镇远将军 、领汉中太守,是刘备时期的重臣。刘备不用猛将张飞守汉中,而用名不见经传的魏延,可见魏延的奇谋将略,应远在张飞之上。

事实证明,刘备确实慧眼识才,知人善任。《三国志·蜀书·姜维传》记载:“初,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及兴势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维建议,以为错守诸围,虽合《周易》‘重门’之义,然適可御敌,不获大利。不若使闻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使敌不得入平,且重关据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于是令督汉中胡济、护军蒋斌卻住汉(城),监军王含守乐城,又于建威、西安、武卫、石门、建昌、武城、临远皆立围守”。

魏延奉刘备命令镇守汉中时,把主要兵力都集中在城池外围。有外围蜀军牵制,魏军很难攻进来。兴势山一役,王平之所以能大破曹爽,用的就是魏延这个法子。然而姜维却认为此法只能御敌,不能大规模消灭敌军的有生力量。姜维掌握了蜀汉军政大权后,用“敛兵聚谷”之法取代了魏延的成功防守模式。就是等敌军来攻时,弃守外围,将外围之兵全部收缩至汉、乐二城,使魏军打不进平原地区。然后派小股蜀军打游击袭扰魏军,待敌军粮草耗尽、疲惫不堪、准备撤退时,蜀军再倾巢而出,迅猛出击,一举全歼来犯敌军。

事实证明,姜维这种全新的作战思路看似有理,但却罔顾敌强我弱的事实,实际操作起来就全 不是那么一回事了。

魏军来自北方,长于骑战,而蜀军以步卒为主,在速度与作战效率上根本无法与魏军比。即便魏军被放进来后作战受挫,被迫大举回撤,蜀军也很难快速出击,更别说迅速合围并追歼敌军了。

更危险的是,姜维撤掉外围守军,把敌军放进来,仅在汉、乐两座孤城重兵布防,实际上也就等于主动放弃了己方的战略纵深。假如魏军攻破汉、乐任何一城,整个防线也就会被撕开一道大口子。

果然,司马昭遣钟会、邓艾率大军灭蜀时,钟会只派部将荀恺和李辅各统一万兵马分别围攻汉、乐二城。而钟会自己则统大军绕城而过,几乎兵不血刃就轻易地西出阳安关。

随着汉、乐二城的失守,汉中防线全被撕破,钟会得以屯兵剑阁关下与姜维对峙,邓艾则可以从容的寻找入川捷径了。如果汉中被守得固若金汤,邓艾哪有机会偷渡阴平?邓艾不偷渡阴平,则蜀汉凭借山川险固以及精锐未失,也不会那么快就房倒屋塌了。

魏延守汉中十五年,因攻守得当,进退自如,曹魏根本没有可乘之机;之后王平镇守汉中,用魏延的办法击退了曹爽、夏侯玄的进攻,取得了兴势山战役的大胜,也算不辱使命。姜维接管汉中后,一改魏延那套早已被证明有效的守御法,大搞什么新军事变革,收缩防线,“敛兵聚谷”,结果不到一个月汉中这个战略重镇就丢掉了,汉中失守,西蜀也就危若累卵了。

和姜维比,魏延的军事能力无疑更为出色。魏延不仅是刘备时期的中流砥柱,更是刘禅前期蜀汉的国防中坚。

魏延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军事业务水准很高,单论以奇用兵,似乎比诸葛亮更强。当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提出了一个令古今兵家充分肯定的用兵计划,史称“子午谷奇谋”,就是从汉中兵分两路,主力出斜谷道,另一路奇兵出子午谷,出敌不意的直捣长安。吕思勉、朱德、蒋百里等人对魏延奇策推崇备至,认为假如诸葛亮采纳之,定可出奇制胜,改写历史。

用兵极度谨慎的诸葛亮屡次否定了魏延的奇谋,于是一次次如飞蛾扑火般出祁山无功而返,虽取得一些局部胜利,但未得中原尺寸土地,终究于大局无补。

姜维作为蜀汉后期政坛上一颗耀眼的新星,二十七岁就被封为当阳亭侯,后来又担任大司马、大将军,可谓少年得志。

姜维以曹魏降将身份,得以迅速飞黄腾达,离不开恩师诸葛亮的大力提携,诸葛亮对这位“陇西奇才”青睐异常,还把他的军事才能吹嘘的天花乱坠,使姜维能够迅速崛起、平步青云。

论资历,姜维是一个半路出家的降将,论能力,他肯定不如魏延,甚至比不过王平。姜维“九伐中原(史料中还有十一伐之说)” ,虽说也取得过局部小胜,但也是徒劳无功,到最后他还绞尽脑汁想出来个“敛兵聚谷”的馊主意, 不仅丢掉了汉中,还彻底葬送了蜀汉。

所以陈寿在《三国志》中对姜维的评价不咋地,说他:“粗有文武,立志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

意思是姜维只是粗通文韬武略,论军事业务也就是半桶水而已,但他功名心热,总是想立功名,于是掌权后就穷兵黩武,大举北伐。姜维对事物的判断能力也不足,最终因之死于非命。总而言之,他志大才疏,好高骛远,远不如魏延。

那么,足智多谋、心细如发的诸葛亮为什么放着大智大勇的魏延不用,非要重用提拔姜维呢?

众所周知,刘备在世时,诸葛亮在军中几乎没有个人势力。关、张、赵、马、黄、魏加上法正、李严等人都唯刘备马首是瞻,基本不鸟诸葛亮。刘备一死,诸葛亮大权独揽,便开始在军中培植自己的势力以制衡赵云、魏延这样的蜀汉元老功臣,以彻底掌控军队。马谡、姜维、蒋琬、张裔、费袆、刘巴、马忠、何袛、杨仪等人先后获得攫拔重用,成为诸葛亮的私人班底。身为政治家,诸葛亮这样做倒也无可厚非。

魏延是刘备时期的重臣,他虽有勇有谋,战功卓著,但生性桀骜,且心向刘备,不好驾驭。曹魏降将姜维虽然能力不如魏延,但他的社会关系主要在陇西天水附近,在蜀汉他势单力薄,社会关系简单,与各派势力均无瓜葛,诸葛亮可以很放心的笼络并使用之。姜维原是曹魏天水参军、中郎将,属中下级武官,地位低下,升迁无望,于是来降,自己一旦拔他于微贱中,他就会视自己为重生父母、再造爹娘,慧眼如炬的大政治家诸葛亮岂能不明白这个浅显道理?

再说,姜维身为参军,军事能力必也不弱,虽不如身经百战的魏延,但在蜀汉新一代中也属翘楚了,最重要的是他能和自己一条心。当然了,姜维也很会表现,他在诸葛亮身上也下了一番工夫,免不了投其所好,极力逢迎。因各自需要,一个拼命拉,一个死命往上贴,蜀汉后期最炙手可热的忘年之交“诸姜同盟”便结成了。

《三国志·蜀书 · 姜维传》记载:“亮辟维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时年二十七”。姜维也顺理成章的成了诸葛亮的衣钵传承人。

当然,诸葛亮不选魏延选姜维,倒也无损其品格。诸葛亮是古代杰出人物中最声名煊赫的一位。他为了拓展蜀国的战略生存空间,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竭尽全力完成他对刘备的责任,以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的忠贞、济世、敬业、至公、廉洁、谦逊等高贵品格,无不令人高山仰止,并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作为诸葛亮的接班人,姜维的军事才能或许不如魏延,但他在自身修养和个人生活方面也很突出。史载:“(姜维)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还赞誉他“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由此可以看出,撇开成败得失不论,姜维的高尚为人,确实无懈可击,确实大得诸葛亮真传,而且他对蜀汉的忠诚也可鉴日月。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不易 请勿搬运}

点赞4、醴陵市 网友:十万吧众

姜维除年龄和资历比魏延差,其他那一点也比他强。讲忠义人品比他强,讲谋略武艺比他强,讲人际关系情商比他强,因此诸葛亮把所学及兵法传给了姜维,期望他能继承诸葛亮的遗志继续恢复汉室天下。魏延历来并不被主流人士所看好,上世纪八0年代,川剧作家魏明伦掀起为魏延翻案之剧作《祁山夕照》,随后有一些跟风者大反传统,标新立异。易中天《品三国》又把魏延标榜一翻,才使得魏延成了人物。

点赞5、阿克苏地区 网友:傲ち冷

姜维明明比魏延差,为何诸葛亮要选择他做接班人?对比这两点不难发现

说到接班人这个问题,肯定是站在《三国演义》的角度来分析,因为在正史中,姜维和魏延虽然受诸葛亮看重,但他俩都不是诸葛亮选定的接班人,诸葛亮真正选定的加班人是蒋琬!所以要分析为啥姜维明明比魏延差,诸葛亮还要培养他做自己的接班人这个问题,必须得站在演义的角度来分析!

姜维

在演义中,诸葛亮确实对姜维是非常看重的,自姜维加入蜀汉阵营后,长期是跟随在诸葛亮的身边学习的,可以说诸葛亮确实是有栽培姜维的意思,而且在姜维加入蜀汉阵营之初,诸葛亮就曾说过这样的话。

原文:维寻思良久,前有孔明,后有关兴,又无出路,只得降之,遂下马而降。孔明慌忙下车而迎,相叙甚爱,维不胜感激。孔明曰:“吾自出茅庐以来,遍求贤者,愿尽传授平生之学,恨未得其人。今遇伯约,吾愿足矣!当尽授之,汝宜倾心而报国也!”维大喜拜谢。

当时姜维走投无路,不被魏军所容,只能无奈地投降诸葛亮。而诸葛亮见姜维愿意投降,慌忙下车相迎,可谓是给足了姜维面子,搞得姜维不胜感激,受宠若惊。而除了样子上做得非常到位,诸葛亮在话语上,也给了姜维一个很大的许诺。诸葛亮直接说我自从隆中出来后,到处找徒弟,就是没找到如愿的,今天遇到姜维你,我的心愿可以了了。跟着我吧姜维,我把我毕生所学都传授给你!

诸葛亮的这一番话,可谓是直接把姜维给镇住了。原本姜维只是一个败军之将,没想到竟然会得到如此礼遇,而在演义中,诸葛亮号称卧龙,刘备之所以能够奠定蜀汉基业,三分天下,诸葛亮居功至伟,当时诸葛亮的名声已经是名扬天下了,天下人都知道,诸葛亮这个人,有才!面对诸葛亮的如此许诺,姜维还能说什么呢?一个天下公认的天才想要收你为徒,你难道还会拒绝?姜维又不傻,诸葛亮都把话说到这个份上来了,除了大喜拜谢,还能干啥?以后咱姜维就是丞相的人了!

从后面的发展我们也能看到,诸葛亮也是说到做到了的,说了要传授毕生所学,就把姜维带在身边,言传身教,姜维后期如此厉害,诸葛亮还是出力不少的。综合这些事情来看,说姜维是诸葛亮的接班人,一点也不为过!只不过姜维接班的是诸葛亮身上的本事,而不是丞相之位!

姜维与魏延

对比姜维和魏延,实际上大多数人心里都会有一杆秤的,那就是姜维的能力确实比魏延稍差。从武力上来说,魏延号称五虎之下第一人,面对超一流高手黄忠,魏延多次表示不服,说黄忠你老了,敢如此挑衅黄忠,说明魏延的战斗力还是非常厉害的。而且在诸葛亮北伐时期,面对张郃,诸葛亮一般情况下都是考虑的派出魏延应对而并非是姜维,说明在大家看来,魏延在武力这块确实是强于姜维的。

除了个人武力,在军事能力上,魏延也要强于姜维不少。姜维虽然在后期做到了蜀汉大将军的位置,多次领军出征,但是在诸葛亮时期,姜维其实主要还是负责跟在诸葛亮身边打下手,真正上战场作战的还是魏延。而且从跟随刘备入川开始,魏延屡立战功,军事表现颇为不俗,后期甚至做到了蜀汉军事第二人,除了诸葛亮,其他人的军事能力在魏延面前都要稍逊一筹。

综合个人武力和军事才能来看,姜维的能力确实是不如魏延的,那么诸葛亮为何要选择姜维作为自己的“接班人”而非魏延呢?实际上,这里面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姜维的用兵思路和诸葛亮更相近

在演义中,诸葛亮是一个多智近妖的存在,他基本是算无遗策,罕见敌手。大多数人最多就是精通一两样才能,但是诸葛亮不同,他是样样精通,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诸葛亮几乎是无所不通。在处理国政方面,诸葛亮非常有一套。夷陵之战,刘备大败,蜀汉军队精锐几乎损失殆尽,之后刘备更是撒手而去,留给诸葛亮一个千疮百孔的蜀汉。当时蜀汉内部动乱不断,人心惶惶,各大势力风起云涌,而外部东吴依旧是在虎视眈眈。面对这种情况,诸葛亮通过其高超的治国能力,成功的安抚了蜀汉众人,使得蜀汉平安地渡过了这一危险时刻。经过几年的发展,蜀汉又一次被诸葛亮打造成为了一个富强的国家。

除了超强的治国能力,诸葛亮在军事上的表现也是颇为不俗。蜀汉和曹魏相比,国力弱小,军队较少,然而就是在这种劣势下,诸葛亮数次带领蜀军北伐,压着优势兵力的魏军打,使得魏军只能据城坚守,根本不敢和诸葛亮野战。这在当时社会上是非常罕见的,魏军大多都是北方军队,尤其擅长野战,然而面对诸葛亮时,他们的优势竟然被死死地压制住了,足见诸葛亮的军事能力有多么的强悍。相比而言,再看看东吴糟糕的野战能力,要不是有长江天险,估计东吴早就亡国了。

当然了,诸葛亮虽然治国和率军打仗都是非常厉害的,但是他也有一个很大的弱点,那就是谨慎!谨慎本身其实是一个优良的品质,但是在战场上,有时候该冒险就得冒险,战场上哪有百分百的胜率?可是诸葛亮在这方面的表现却非常执着,他并不愿意冒一丝风险,举一个大家都知道的例子,子午谷奇谋。当时魏延建议他带队走子午谷,出奇兵袭击长安,但是未能得到诸葛亮的允许。最终诸葛亮选择了最稳妥的方式北伐,结果连续数次未能取得胜利。

关于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历来有很多讨论,我们在此暂且不说这个计划能不能成功,就这种战略思想,其实就能看出魏延和诸葛亮的用兵不同之处。这其实也是诸葛亮不喜魏延的原因之一,因为在诸葛亮看来,魏延的用兵太过于冒险,不适合大兵团作战。相反,他倒是更看重姜维的用兵。

原文:孔明曰:“吾放夏侯楙,如放一鸭耳。今得伯约,得一凤也!自古云:‘千兵易得,一将难求。’正谓此也。吾观伯约行兵用计,与吾相同,故喜爱无限。今已得三城,可图大事矣!”

从诸葛亮的言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是比较看好姜维的用兵思路的,他认为姜维的行兵用计和自己很像,所以非常喜欢姜维。事实上,这也不能怪诸葛亮,毕竟人嘛,总是喜欢和自己比较像的人。诸葛亮一身的本事,如果传授给一个不认同他观念的人,那么就算诸葛亮倾囊相授,那这这个人也学不到多少。而如果这个人发自肺腑地认同自己的观念,教起来肯定会事半功倍,姜维,就是那个认同自己用兵思路的人!

二、诸葛亮和魏延的脾气不对付

只要是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诸葛亮对魏延的评价:此人有反骨,不能久留!魏延也算是比较冤枉了,反骨这种事,谁说得清楚啊。实际上呢,诸葛亮之所以说魏延有反骨,主要死后因为魏延杀了长沙太守韩玄。

当时关羽率兵进攻长沙郡,黄忠负责防守,由于黄忠放了关羽一马,遭到太守韩玄的猜疑,差点将黄忠给杀了。魏延见黄忠是个人才,不忍黄忠身死,于是带人解救了黄忠,并顺便将太守韩玄也给杀了,之后更是打开长沙城门,放关羽入城,可以说,关羽能成功的攻克长沙城,魏延居功至伟。

结果诸葛亮因为魏延杀害上官(韩玄),怕魏延之后再干出这种事情,所以让刘备把魏延除去算了。最终,在刘备的求情之下,魏延才算是保住了性命。经此一事后,魏延脑后有反骨之事算是传遍了蜀汉阵营。还好有刘备罩着魏延,他怕诸葛亮再次对魏延不利,所以将魏延带在身边,参加了攻打益州之战,之后更是让魏延镇守汉中,令众人吃惊。刘备破格提拔魏延,无疑是对外释放了一个信号,那就是魏延是我刘备之人,不要再对他有偏见了。这个效果还是不错,不过魏延这个人,脾气还是有点不太好的,和同僚的关系不好,之后更是再一次惹怒了诸葛亮。

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时期,面对司马懿的坚守不出,决定使用伏击策略。他希望魏延主动请战,拦截张郃的退路,因为在整个蜀汉阵营中,就数魏延的战斗力最强了,结果魏延面对诸葛亮的目光和暗示,没有任何表示,不愿意参战,这使得诸葛亮心中颇为不爽。此战过后,诸葛亮又命魏延、张嶷、杜琼、陈式四将引兵出箕谷,由于战事变动,诸葛亮让邓芝传令,让大家停止前进,结果魏延对诸葛亮不满,撺掇其他将领冒进,最终遭到了魏军的埋伏,大败而回。而由于魏延这一次的无礼和不听军令,诸葛亮对魏延已经是暗下杀心了。

原文:邓芝回见孔明,言魏延、陈式如此无礼。孔明笑曰:“魏延素有反相,吾知彼常有不平之意;因怜其勇烈而重之。吾昔与先帝言,久后必生患害。今已显露,可以除之。”

从诸葛亮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魏延是非常不满的,现在魏延竟然不听军令,于阵前挑唆其他将领,于是下定决心,要将魏延给杀掉。诸葛亮本身就认为魏延脑后有反骨,不看好魏延,结果由于刘备的插手,只能暂时留用魏延,毕竟魏延的战斗力也确实是不错,但之后魏延性格高傲,对诸葛亮并不服气,最终引起了诸葛亮的厌恶,欲处之而后快。这种情况下,诸葛亮都想杀魏延了,又怎么可能把本事传给魏延,让魏延做接班人呢?

结语

通过对演义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虽然姜维的能力不如魏延,但诸葛亮最终还是选择了姜维做“接班人”,其实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姜维的行兵用计思路和诸葛亮很相似,诸葛亮喜欢姜维。另一个原因则是诸葛亮并不看好魏延,他认为魏延有反骨且桀骜不驯,不听从他的命令,他都想除掉魏延了,怎么可能还传授他本事?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

点赞6、三亚市 网友:枯守青灯

不好意思,诸葛亮的第一顺位接班人是蒋琬,第二顺位接班人是费祎,除此之外,就没有了,至于姜维与魏延,只不过是诸葛亮器重的武将罢了,接班人还远远谈不上。

诸葛亮在蜀汉的职务是丞相领益州牧,不仅是朝廷的百官之首,同时还是益州的父母官,不仅掌握朝廷政权,同时手握蜀汉兵权,诸葛亮为自已选接班人,一定是个能居中把持、稳重忠厚的人,绝不可能是个四肢发达、勇猛过人的武将。



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历来就是文官主政,武将辅佐,如果让武将主政,那么这个政府即使不被纂位,也一定是个军政府。

两汉以孝治国,以德选官,不是没有道理的,在当时看来,道德远远比才能重要,当曹操打出“唯才是举”的口号,虽然在今天看来再平常不过,但在当时却是石破天惊、首开创举。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道德水平自然不用说,比一般人强太多,而以德选官的传统自然也会影响诸葛亮,所以杨仪比蒋琬更有才能,却得不到重用,因为诸葛亮看透了杨仪的性格: 睚眦必报、恃才自傲。所以杨仪作为当时在军中依次于诸葛亮的文官,带领大军回到成都后,便不再重用。

所以诸葛亮选中的接班是蒋琬、费祎,老成持重、顾全大局、为人正派、居中调停是蒋琬和费祎共同的特点,也是诸葛亮看中他们的地方,而且他们还是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派骨干成员,这个身份保证了他们执政的合法性,这也是蜀汉政治生态决定的,谁也改不了。




再来说姜维和魏延。

姜维是魏国降将,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投降,诸葛亮发现姜维的才能,因此得意重用他,在姜维投降的第二年,就任命姜维为征西将军,并统领五千虎步军,以降将身份做到这个地步,仅仅二年时间,姜维确实是得到了诸葛亮的重用。

与姜维不同的是魏延,魏延是以刘备的部曲身份,以数历战功得到刘备的破格提拔,成为镇守汉中的封疆大吏,直到刘备去世,魏延一直镇守汉中。



诸葛亮掌权后,直到去世前,魏延一直是诸葛亮手下头号大将,没有之一,并且诸葛亮还处处维护魏延,魏延与车骑将军刘琰不和,诸葛亮责令刘琰向魏延道歉,魏延与杨仪不和,魏延经常拿着刀在杨仪脸前比划威胁杨仪时,诸葛亮并没有惩罚魏延,而是居中调停,其实没有惩罚就是维护,至少魏延是当时诸葛亮手下唯一能独当一面的大将。

如果拿姜维与魏延相比,只能将他们同事的时间段拿来比,当姜维是征西将军时,魏延已经是征西大将军,假节。而且在诸葛亮五次北伐过程中,魏延是立了大功的,魏延曾经以偏师入羌中,击败曹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等名将,第四次北伐,卤城之战中,魏延为先锋击败司马懿大军,还甲首三千,功劳已是不小,而姜维在北伐中,并无功劳。



虽然姜维在蜀汉后期官至大将军,成为蜀汉晚期能力最强的武将,并手握蜀汉军权,姜维十一次北伐中,大胜2次,小胜1次,平手4次,大败1次,小败1次,总的算起来就是3胜2负4平的战绩,也算不错,但这时的魏延已经去世二十多年了,两人原本就不在一个起跑线上,若真要比起来两人的才能来,只怕魏延不输姜维。

不论性格原因的话,如果魏延在诸葛亮死后不作死,他就是蜀汉功劳最多,官职最高并有实权的武将,魏延是从基层靠着战功和能力一步一步升上来的,而姜维多少是靠着诸葛亮的提拔才升起来的,姜维在诸葛亮时期的功劳是没有记载的,或者压根就没有,仅仅是靠才能提拔的。



姜维在成为大将军后,对于汉中的防御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战略,姜维改变了诸葛亮时代汉中的防御战略,将诸葛亮时代的“御敌于国门之外”改为“国门不设防,诱敌深入汉中,围而聚歼”。

姜维作大将军时期,下令不在关中进入汉中的险要栈道设防,而是收缩兵力,集中防御,以汉、乐二城为依靠,放敌人进入汉中,然后以优势兵力断其补给,围而聚歼,达到大量杀伤敌军的目的,可是姜维忘记了一点,蜀弱魏强,蜀军少,魏军多,在263年的魏伐蜀之战中,正是姜维的这一战略,让魏军大量进入汉中,反而无法围歼,最终导致蜀汉灭亡,姜维是要负一部分责任的。



无论是姜维还是魏延,谁强谁弱,都不是诸葛亮考虑接班人的对象,毕竟一个降将,一个武将,都没有成为接班人的可能。

姜维的身份注定了不会成为蜀汉的重要人物,哪怕他身为大将军,也一样受到朝中重臣的牵制。虽然受到诸葛亮的提拔重用,可是重用归重用,注定永远融入蜀汉,也无法作为接班人。



而魏延更像一个任性的孩子,由着自已的性子做事,需要有人来管着他,他才能好好做事,在军事上,魏延独挡一面完全没有问题,但在政治上,魏延就近乎空白了,与接班人标准相差甚远。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