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学习

怎么看待三国的贾诩这个人?

提问时间:2023-07-05 11:49关键词:三国

怎么看待三国的贾诩这个人?

点赞1、广州市 网友:唯我独黑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千古名篇《过秦论》的作者,是西汉文学家贾谊,“三国第一毒士”贾诩便是其后人,智慧的基因源远流长呀!

顶级谋士贾诩常被人忽视,其实贾诩对三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极其深远而独特的影响。在群星璀璨的三国,贾诩也绝对是一个老资格和老前辈。

贾诩生于公元 147 年,比诸葛亮大 34 岁,比司马懿大 32 岁,比周瑜大 28 岁,比郭嘉大 23 岁,比荀彧大 16 岁,绝对算是三国谋士圈里的“老大哥”!

我们不妨再来看看三国主公们的生存年代,曹操和孙坚生于 155 年,刘备生于 161 年,贾诩和这些老家伙算是同辈人,而且比他们都大,刘皇叔甚至比贾诩小 14 岁。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贾诩的出场也非常早,前十回就出场了,这一点倒符合历史事实。(诸葛亮)

有贾谊这样的先辈,贾诩自小聪慧机敏,学识渊博,时人将其比作汉之张良、陈平。注意,这可是别人的评价,孔明先生可是“自比管乐”。

举个小例子,一次贾诩随众人从中原返回老家凉州,被羌胡人所俘。贾诩自称是段公之外孙,请求不要杀害自己,定用重金来赎。段公是东汉在西凉的将领,在羌胡人中多有威望,于是贾诩被放走,其余人通通被杀。当然这个段将军贾诩也只闻其名,什么外孙都是瞎扯!

不过,光有小聪明是上不了三国这个大舞台的。贾诩至少两次改变和影响了三国的历史进程,一次与董卓有关,一次与曹操有关!

公元 192 年,呼风唤雨了三年的董卓被吕布所杀。老董一死。树倒猢狲散,西凉兵一哄而散。眼看着东汉朝局将向着另一个方向发展,不好意思,这时贾诩出场了,改变了这一切。

贾诩找到董卓手下的将领李傕郭汜,对他们说,如果我们单枪匹马的逃回老家,一个小小的亭长就能把我们拿下。不如召集军队杀回长安,放手一搏,获胜则更好,失败了再跑不迟。

李傕郭汜觉得此言有理,于是杀回长安,从此东汉朝局从董卓时代进入李傕郭汜时代。没有贾诩,便没有这一切,东汉或许还能喘口气儿。

后来贾诩辗转来到张绣部下,这是官渡之战一触即发,袁绍曹操都有意招纳张绣。最终张绣听从贾诩的建议,投降曹操并参与官渡之战,结果不必再说。

我们不能说张绣的加入对官渡之战产生了多么重大的影响,但西凉兵的战斗力是实实在在的,张绣名字虽然带个绣字,绝非绣花枕头,也是一个能争冠战之人。加之大谋士贾诩的加入,自然对曹操阵营有益无害。如果官渡之战发生变局,三国的历史又将会怎样,不得而知!

贾诩这两次决定都改变至少影响了东汉末年的历史走向,他的选择一切从现实角度和自身利益出发,不关乎大义和道德。此外贾诩不但有战略眼光,在战术上也是一位行家里手,两败曹操和计败马超是他的杰作。

(张绣)

贾诩投奔张绣之后,曹操南征,张绣第 1 次投降曹操。大家都知道,曹操喜欢女同志,于是便娶了张绣貌美如花的婶娘。张绣一时气愤,在贾诩的建议下夜袭曹操。此次曹操亏大了,不但军败,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将典韦均战死。

顺道说一说《三国演义》里没有的东西。在一些评书故事中,张绣占据宛城,一套“百鸟朝凰枪”天下无敌,人称“北地枪王”。在宛城之战中,虽然胡车儿偷了典韦的双戟,但没有过人的本事,张绣也杀不了典韦。

张绣师从武术大家童渊,与西川大都督张任,赵云是同门师兄弟。后来张绣与赵云大战三百回合,被赵云自创的“七探蛇盘枪”刺死,从此奠定了赵云“天下第一枪王”的地位!

言归正传,张绣反了曹操,第 2 年曹操又南征张绣,张绣被围。这时曹操闻得袁绍准备偷袭自己的大本营许都,于是准备撤军,张绣刘表联军出击,不幸被曹操军打败。

张绣出自西凉,确实是个狠角色,不听贾诩的劝告,亲自率军追击曹操,大败而归。张绣垂头丧气的刚回来,贾诩催促张绣继续追击,张绣不情不愿的再次出发,这次却大胜而归。

张绣这下子懵了,赶紧请教贾诩。贾诩风轻云淡的说,这道理其实很简单,曹操撤军。为了防止我们偷袭追击,必然亲自断后,你要去肯定是找死。曹操打败了我们。以为我们不会追击,必然派别人断后,自己率军赶紧撤。这次你再出发,自然会碰上软柿子,自然获胜!不用说,张绣的脸上必然写了一个大大的服字。

后来在贾诩的建议下,张绣二度降曹,贾诩随曹操进攻西凉的韩遂、马超。

贾诩的人生分为两个阶段,西凉集团和曹魏集团。前半生辗转于董卓,李傕郭汜,张济张绣叔侄等都是西凉集团。这次面对同是西凉集团的韩遂马超,贾诩根本没有留情。

在贾诩的反间计下,韩遂、马超反目,最终曹军大败西凉兵。这个故事在《三国演义》的演绎下更加精彩!

我们可以看出。贾诩是三国时期的顶级谋士,对天下大势看得明明白白,同时也深谙自保之道,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

早年劝说李傕郭汜反杀长安之后,西凉兵个个兴高采烈,手舞足蹈,加官进爵,不亦乐乎。李傕郭汜也要给贾诩加官进爵。贾诩以各种理由推却。

在贾栩看来,天下有不义之财,也有不义之名,都不可取。这种淡然的态度和面对诱惑时的冷静,确实非同凡响。

在加入曹魏集团之后,贾诩功劳卓著,又年资较长。但做事从来内敛谨慎。平时不与人接触,在儿女的亲事上也不攀附权贵,同样没被功劳,名望冲昏头,冷静的如同一块寒冰。

公元 223 年,贾诩去世,享年七十六岁。一个大智慧与小聪明兼备,战略眼光与战术手段并有,同时看透人生和政治,典型的实用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一切从现实利益出发,最终得善终,绝对是一个厉害的大牛人!

点赞2、襄阳市 网友:魂灭九幽

贾诩,字文和,甘肃武威人,曹魏的开国功臣,也是一位著名的谋士和军事战略家。其实这个人物在罗贯中的笔下,他远没有司马懿、诸葛亮等人出名。但是要说到“三国人物究竟谁最聪明?”,非贾诩莫属。在三国那个盛产谋士、能人的群体之中,能在后世人眼中,担得起“第一谋士”美誉的,也就只有贾诩了。如果只是单纯的看电视剧版《三国演义》,从而忽略了真正的三国历史,那么你一定会错过三国历史上这个最聪明的人。

百忍成金,保全性命

贾诩的身上有一个特点,他真正的做到了,古人经常所说的“百忍成金”。 “忍”这个字说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难,历史上“小不忍而乱大谋”的英雄人物,绝对不在少数。关于贾诩的前半生,史书中并无太多笔墨记载。毕竟他真正的登上三国这个历史大舞台,已经四十多岁了,相较于那些早在青壮年时期,就已经辅佐着主公打天下的诸葛亮、郭嘉等人而言,他的起步确实有一些晚,然而当这些人的命运走向终点之时,贾诩所取得的成就,都是那些建功立业者可望而不可及的。

贾诩之所以能够做到大器晚成、厚积薄发,其实就在于他的智慧。最早能够体现他聪明的一件事,出自于《三国志》,从这件事里你能够看到他聪明的一点,就在于永远不多说废话。贾诩年少时,唯一能够赏识他的人只有汉阳的阎忠,《三国志》中曾记载,阎忠“谓诩有良、平之奇”,所以贾诩才能够举孝廉为郎。只是他在这个职位上干了没多久,便患病返乡。只是在返乡的途中,他们同行的这一伙人碰上了心狠手辣的马贼。

当这些马贼的刀架在这群人的脖子上时,有人赶忙掏出银子慌忙求饶;至于那些身上没有钱财的,只能以命抵钱。贾诩的身上也没有带什么银两,只是当他面对着这一群暴徒之时,却毫不慌张,他灵机一动,谎称自己是镇边大将段熲的外孙,这位将军名声在外,曾经带着400人扫清羌族叛乱,这个身份一拿出来,令这些马贼闻风丧胆。虽然迫于将军的威名他们迟迟不敢动手,但是贾诩知道,自己想要逃命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所以他给这伙马贼许下承诺,自己愿意回到外公府邸,给他们拿来双倍赎金。

就是这几句话,让马贼轻易放了贾诩。然而贾诩从这伙人刀下逃脱以后,并没有匆忙逃命,反而是将这伙马贼的行踪上报官府。官府按照贾诩所说,将这一伙马贼一网打尽。其实在整个过程中,贾诩从未多说一句话,他仅仅是表明假身份,许下假承诺,就能够从刀下亡魂逃出生天,甚至永绝后患。如果是单纯的小聪明,又如何化解这场生死攸关的劫灾难呢?毕竟与他一同同行的那些人,可都是成了这些人的手下亡魂。

初登舞台,两度击败曹操

贾诩正式在三国舞台上入场,就是在董卓乱洛阳后。董卓和贾诩是老乡,当时的董卓权倾天下以后,贾诩在这个时候登场自然是最佳选择。只可惜他被提拔为平津都尉没多久,王允的一场连环计就要了董卓性命。这个时候,董卓手下的那一些心腹大将是走是留,都成了一个问题。当时李榷等人,建议就地解散军队直接回老家。只可惜这一群人失去了龙头,就没有人能给他们做主,争了个面红耳赤,也没人能拿定主意。

这个时候贾诩登场,他的建议与想法都很中肯。如果这些将军都弃军跑路,朝廷不用浪费多少兵力,就能够将这些人赶尽杀绝。既然成败都是一死,倒不如带着本队人马杀回长安,如果此事能成功,将军成长朝廷自立为王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如果失败到时候再溜之大吉,倒也不是什么丢脸的事。不过这件事并没有给贾诩留下一个好名声,人们反倒认为他是一个“乱武”之人。因为这些将领听从了贾诩的建议,才有了接下来令世人所不耻的长安乱。

其实这种过错也并不能完全嫁祸于贾诩身上,在那样的乱世之中,人们所想的是保命之计。当时的汉王朝早已经孱弱不堪,地方军队杀入长安也是迟早的事。他规劝董卓的这些手下将领杀回长安,其实只是推动了历史的进程而已。更何况通过这一计谋,贾诩也真正的认清了,这李、郭二人,并非他能依附之人。但是成功讲的就是谋略,只是他的这一步棋是通过别人的成败来决定的,或许他也没能想到这二人竟然会做祸乱长安、屠杀百姓之事。

当贾诩看清了西凉军的局势发展,他早已经为自己谋划好了退路。李、郭二人皆是草莽,通过这一场战乱,贾诩早已经知道西凉军迟早是要灭亡的。所以他离开了长安,先是投靠了自己的同乡段煨,这位华阴将军虽然待贾诩不薄,只可惜也是一个猜忌心很强的人。当时贾诩在军队中的威望,要远胜于段煨。他在别人的地盘上喧宾夺主,任何一个有野心之人都会对他有所忌惮。

贾诩也是个聪明人,他可从来没有想要在一棵大树上吊死,而且他也很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存在已经威胁到了段煨的威望,如果他及时离去,段煨没了他这块心病,说不定还能善待他的家人。所以他暗中联系了张绣,孤身一人跑到宛城,去投靠了张绣。贾诩这一次易主,才是他精彩人生的开篇。因为在张绣的身边,贾诩两次贡献计谋都让曹操兵败而退。曹操作为三国的一代枭雄,他平生经历过的战败可是少之又少。

但是他却在贾诩的计谋中栽倒了两次,贾诩能够打败曹操,完全不是靠运气,而是靠智慧。当时曹操南征张绣,起初贾诩劝阻张绣,绝对不要去追打曹操,否则会中了他们的埋伏,事实证明确实如此。当张绣兵败而归时,贾诩前来献计,现在收集散兵去追击曹操,必然能够击退曹军,果然张绣大获成功。所以曹操的战败,不是输给军队,而是输给贾诩的。人人都说三国里的诸葛亮才是料事如神的聪明人,但是比起不怎么起眼的贾诩,他才是真正做到了算无遗策之人。

顺势归降,独善其身

过了一年以后,当天下局势趋于明朗之时,张绣萌生了归顺之意,这个时候袁绍也抛出来了橄榄枝,只是当袁绍派出的使者前来招降之时,贾诩却在这个时候表明态度,让张绣拒绝袁绍的招降,同时建议他归顺曹操。这个建议确定张绣很不解,毕竟在他的眼里,袁绍远比曹操更加具有实力,更何况曹操战败于自己之时,他的亲生儿子、手下大将,甚至连最喜爱的马匹都死在了自己手中,投降曹操不就等于白白送死吗?

这个时候的贾诩,又一次展现了什么叫做目光长远,思路清奇。在贾诩的眼里,归顺曹操才是上策,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点:曹操打的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旗帜,归顺于他并不是归顺于个人,更像是归顺于朝廷;第二点,袁绍就是因为势力太大,他们归顺以后并不会得到重用,然而曹操不同,他正是用人之际,到他的手下俯首称臣才更加能够得到善待;第三点:曹操如果真的有称霸天下的雄心,他绝对会抛弃恩怨,树立一个贤德的名声。

听了这几点以后,张绣也被贾诩给说服了,心甘情愿的归顺了曹操。张绣带着手下归顺之时,确实如贾诩所想。曹操听闻张秀前来归降,甚至亲自前往迎接,表现出格外亲热的姿态,也从来没有提起过他战败之事,甚至他还亲切的拉着贾诩的手说道:“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此后张绣成了他麾下大将,贾诩做了他麾下谋臣,曹操对于他们二人的奖赏,远要高于平常人,然而这一切,在贾诩劝降之时,就已经在他预料之中了。

能够正确认识天下大势者,就能够深度揣测人心者,甚至能够在战场上有着高明决策者,当真只有贾诩一人。在他归顺曹操之后没多久,就爆发了著名的官渡之战。虽然在这场战役中,贾诩并无太亮眼的表现,甚至后来留守许昌,在曹操出征的队伍中,基本上看不到他的身影,但是每当到到了紧要关头,他绝对是压轴出场的那个重要人物。马超、韩遂带兵来犯,贾诩的一招离间计,让西凉军战斗力大打折扣。

曹丕、曹植的的立储之争,让曹操拿不定主意,他前来找贾诩,希望能够获得一些让他痛下决心的有效意见。刚开始贾诩沉默不言,当曹操焦虑之时,他缓缓说出袁绍和刘表二人,曹操瞬间恍然大悟,这二人曾经都是废长立幼之人,如若曹操也效仿二人,政权颠覆是迟早的事。虽然未曾直接说明,但是贾诩完全是“一语点醒梦中人”。

藤树先生说:

贾诩大多时候都退居幕后,在这样的权势之争中,永远活得像一个隐士,也只有他在众多三国谋士中,活到到了77岁高寿。司马懿是狼子野心,诸葛亮是绝对的忠心耿耿,善于将计谋摆上明面的自然是郭嘉。然而真正识时务、懂进退、独善其身之人,当属贾诩。这样的人,无论是在生活中,又或者是职场上,才是真正深藏不露的高人。

(感谢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参考资料:

《三国志》

《贾诩为何堪称“算无遗策”》

《逆向思维让贾诩成为东方不败》

点赞3、德阳市 网友:陌生少年

一句话总结:贾诩就如同他的字一样,没有野心,厌恶争斗的人。

在讨论贾诩前,先确定几件事:



1、尽信书不如无书。《三国志》是晋朝时成书,而贾诩后代在晋朝初期势力很大,更何况陈寿本人也不是一个将治史看作人生使命那般重要的人,因此对贾诩的诸多事迹是有美化的,尤其是那些所谓的计策,很可能是事后附会上去的。

2、关于贾诩的身份,虽然《三国志》说贾诩官拜讨虏校尉,但是纵观所有史料,从来都没有他带兵的记录,带着李傕、郭汜杀回长安后,论功行赏,贾诩也是尚书或者是光禄大夫,而其他人全部是将军。尤其是李傕、郭汜寇乱三辅时,董卓手下但凡有点势力的军头都卷进去了,偏偏没有贾诩的记录。因此贾诩很有可能只是一个文官,军略并不是他的专长。至于后汉纪说贾诩和李傕、郭汜击败孙坚的事,我后面会解释。

先说一下贾诩的出身。据说贾诩曾祖父贾季玉是武威太守,父亲贾龚是车骑将军,居于武威(这个是网上的贾氏族谱说的,我还真没考证过)。总之贾诩所在的贾家应该位于武威郡姑臧县的名门望族。这个是确定的,在东汉那个什么都看出身的地方,如果贾诩真的出身寒门,史书应该会记载一笔的。



而段颎出事之后,段家后人就迁回老家武威姑臧县。古代地方都很小,小小一个姑臧县,段、贾两家很有可能有来往。因此贾诩即便不是段颎的外孙,很难说两家没有其他的姻亲关系。所以,贾诩出事的时候可以假装段颎外孙也不会漏破绽。顺带一提,贾诩后来投奔的段煨极有可能才是真正的段颎后代。这也是后来贾诩投奔段煨,并把家人托付给段煨的缘由。

在董卓入长安时期,贾诩在董卓的女婿中郎将牛辅手下做事。我之前说过,贾诩可以确定是个文官,本身是没有任何部曲的。那么后汉纪说贾诩和李傕、郭汜击败孙坚的事怎么解释呢?我的解释是,贾诩在牛辅军中的地位很有可能要么是如同法正那样的谋主,要么是如同彭羕那样只是传诸军事的传令官,监军那样的角色,传达牛辅的作战指示,替郭汜、李傕等校尉向大老板牛辅汇报工作。我倾向于后一种解释,否则牛辅错以为军中叛乱的时候本可以去找贾诩商量的。

之后董卓死,吕布打算进一步消灭驻屯在外牛辅,让李肃拿着诏命去讨伐牛辅,结果灰溜溜地被揍回来了。此时牛辅军气势正盛,没人奈何得了。但很快发生一件蹊跷的事情,牛辅被身边的侍卫胡赤儿从军营里骗出去杀掉,人头还落在吕布手里。史书没说这是谁的主意,但我强烈怀疑一定是吕布方面出的阴招。这招很是毒辣,一下子牛辅军就群龙无首了。史书上说,李傕、郭汜要解散军队,贾诩同学深明大义用口才把那群人劝了回去。原文如下:



【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欲解散,间行归乡里。诩曰:“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

从字面上看,好像李傕、郭汜这群傻逼要把军队解散,自己一个人乔装打扮溜回家。但是我对此深表质疑。且不说有哪个军头会心甘情愿解散军队,卸下武装,去当个通缉犯回家东躲西藏,更何况当时凉州已经乱成一锅粥了,不带着军队回凉州,分分钟被乱兵砍死啊。三国乱世,有枪就是草头王。李傕、郭汜再怎么傻冒,也不至于连这个道理都不懂,所以李傕、郭汜这帮人所谓解散军队的说法很可能只是牛辅死后,大家谁都不服谁(大家都是校尉,凭什么听你的),与其吵吵闹闹等吕布过来把大家脑袋都剁了,索性大家散伙算了,带着各自的人马回老家,各干各的。

这个时候真正发慌的是贾诩。我之前说了,贾诩是文官,手上没兵的。真正【一亭长能束君】的其实是他贾诩。所以一向低调不发话的贾诩急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又是歃血为盟,又是赌咒发誓,才把这群吵吵闹闹的家伙团结起来,并力向西。所以贾诩在事后才会说:“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这绝对不是谦词,而是事实啊。



那么为什么李傕、郭汜那帮人愿意听贾诩呢?因为贾诩长得帅吗?当然不可能。唯一合理的解释是贾诩在牛辅军中的身份。牛辅刚死,李傕、郭汜这帮军头一时半会儿还没生出自立的念头,由着惯性,很容易就听从原本就是替牛辅发号施令的贾诩的话。靠着那帮武人脑子反应慢,贾诩才成功的。等李傕、郭汜醒转过来了,贾诩就靠边站了。

后来三辅乱得一塌糊涂,不但兵连祸结,甚至连吃饭都是问题。这地没法待了。于是贾诩投奔段煨,原因我在说贾诩身世的时候说过。之后就是很有名的贾诩评价段煨的刻薄话。

【张绣在南阳,诩阴结绣,绣遣人迎诩。诩将行,或谓诩曰:“煨待君厚矣,君安去之?”诩曰:“煨性多疑,有忌诩意,礼虽厚,不可恃,久将为所图。我去必喜,又望吾结大援於外,必厚吾妻子。绣无谋主,亦原得诩,则家与身必俱全矣。”】

这个【或】是谁很值得玩味。首先不是贾诩的友人或者家人,否则应当会注明,尤其是友人,随着贾诩颠沛流离竟然连个名字也没留下简直不可思议。那么这个【或】结合上文,【绣遣人迎诩】以及下文贾诩的回应(他看上去仿佛马上打包就要走)。我猜测很可能是张绣派过来的联络人,来试探贾诩的,怕贾诩是段煨派过来的内应。所以贾诩说了那番话,纯粹是忽悠对方的。

但是总要说回段煨,段煨真的是贾诩口中嫉贤妒能的人吗?贾诩真的有可能侵夺得了段煨的权力吗?我的意见是,全都是胡说八道。



段煨是三国历史中最冤的,陈寿为了黑他,故意把他的所有事情都抹去。幸亏后世有裴松之以及《后汉书》补充,还原了段煨。否则段煨真的屈死了。一句话:段煨就是董卓军中的异类。

董卓手下那一堆校尉,中郎将全都打家劫舍,抓着天子给自己加官进爵。段煨作为和牛辅、董越平起平坐的中郎将,方面军司令,竟然蹲在华阴专心指挥百姓种地,坚持一百年不动摇。哪怕关中打成一锅粥了,段煨在华阴也没挪过窝,和刘表简直一模一样。这种没啥野心的人,怎么会嫉妒贾诩夺他的权呢?

再看贾诩,一直都是牛辅的人,牛辅的那一帮校尉尚且不听他的。段煨带手下出生入死多少年了。贾诩算哪根葱,能替代得了段煨?贾诩之所以往张绣那里跑,就是因为张济原本是牛辅手下的校尉,是老同事,更何况张济死了,代替他的也是和自己一样没什么威望的张绣,自己不至于落到之前在关中的下场,才过去的。

段煨纯粹是为了帮贾诩避嫌才莫名其妙背了黑锅。

说到张绣,其实也是老实巴交的人。在张济旗下饿死了,往刘表那里抢粮,结果粮没抢到,老大挂了。张绣没办法,待又待不住(没饭吃了),打又打不过(老大都死了),只好向刘表投降。我估计当时张绣的心态是这样:爱咋整咋整吧,哪怕要我死,起码也给顿饭吃,好歹做个饱死鬼。

刘表很厚道,啥也没说,就给张绣送粮食过来了。



张绣震惊了。

——真的不杀我?

——不杀。

——要不我来负荆请罪?

——不用。

——要不我送人质给你?

——也不用。

——我张绣一粗人,除了杀人,啥都不会。刘表大人,您说吧,您看谁不顺眼,我去收拾他。

——都不用。你老老实实在那里待着,别来骚扰我就行。我有的是粮食,饿了就来问我要。

张绣彻底崩溃了。原来投降就有饭吃,那当初打个头啊?还赔进去叔叔。

我猜就是有这茬,张绣的膝盖就是弯的,甭管见谁,直接就给跪了。“爷,给顿饭吃吧。”

但是这次张绣没遇到善主。曹操可不是刘表。收了张绣,一看张绣腆着脸、傻乎乎的样子,就打起了歪脑筋,打算收买张绣的侍卫暗暗把他杀了,把他的部队并掉。

关于张绣反叛。史书上说是因为曹操看上张绣的婶婶。这在我看来压根就是胡扯。张绣都能跟杀叔仇人联合,一个寡妇有什么好在乎呢?反正死了丈夫总是要改嫁的,自己老大喜欢,不是好事吗?

所以这个理由根本不成立。

最有可能的理由就是张绣传中【傅子曰:繡有所亲胡车兒,勇冠其军。太祖爱其骁健,手以金与之。繡闻而疑太祖欲因左右刺之,遂反。】这里我把胡车儿特意加粗显示。你们没注意到和杀牛辅的那个胡赤儿差不多吗?咦,这家伙杀完牛辅怎么跑张绣这边来了?



不知道是哪位兄台说的,胡车儿也好,胡赤儿也好,其实都不是人名,指的是主将身边作为警卫的胡人,因为他们骁勇,又是外族(不会起异心,突然杀主自立,也没有汉人那样复杂的人际关系),只要给他们足够的钱养着他们就成,就和欧洲王室喜欢用外籍雇佣军做皇家禁卫军是一个道理。

这么一看,曹操手以金与之的做法就很明显了,摆明了是要收买侍卫暗杀啊。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不知道什么原因,张绣知道了。原先乐呵乐呵以为有饱饭吃的张绣又一次震惊了。原来人与人之间是有那么大差距的。

之后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张绣手起刀落直接干掉了曹操的长子,侄子。典韦为了保护这个不争气的曹操还死掉了。这里要提一下贾诩,我们快把他忘了。很多人要么黑他,说是张绣一个人干的,要么夸他,说是贾诩出的主意。我倒是觉得,两边都太偏颇了。以贾诩在张绣军中的地位,他不可能不知道张绣的行动,所以不可能置身事外。但是要说贾诩一开始就谋划这件事,那也太夸张了。毕竟曹操那么不地道,欺负老实人,把张绣往死里整,一口饱饭都不给人家,张绣无论如何都是要反的,有贾诩没贾诩都一样。但是贾诩还是体现他道义的一面,他没有向曹操通风报信。如果贾诩真的像某些知乎朋友说的那样,只是为了自保而卖队友,那么这次就是最好的机会。但是贾诩没有这么做,他和张绣一条心。

大家看到,曹操这次做的是很不地道,属于没事找事,自己把自己作死了(所以史书才会用各种方法给他隐去,造成史书各种莫名其妙的记述)。这也是为什么他的发妻会怨恨曹操害死了曹昂,因为的确是他害死的。不过曹操有一点好,虽然是小人,但是是个真小人,不屑于做伪君子。错了就是错了,不但勇于认错,还当场认错(我猜测曹操向诸将认错那段话一定是篡改过的,人家张绣明明把嫂子作为人质送过来了,何来没要人质一说)。既然曹操承认自己做错了,那么他对张绣是有种愧疚的,毕竟人家明明诚心来投,却要谋害人家。这也是为什么曹操事后不加害张绣,反而给张绣加官进爵高于一般人的原因。

这一点还有一个人也看出来了,这就是贾诩。贾诩的厉害之处就在这里。贾诩之所以劝张绣投降就是看到曹操的深感愧疚,急于补偿的心理。但是为什么不一开始就投降呢,因为还不到时候。张绣依靠军事力量在宛城站得住脚,刘表也愿意帮忙,的确没有投降的必要。但是袁绍跑过来联合就不一样了。因为这是一个信号,表明袁绍要动手了。而宛城在许昌近侧,对以颍川为根据地曹操来说是个大威胁。袁绍没动手前,曹操或许出于愧疚,或许出于懈怠的心理未必会出死力。但是一旦袁绍要动手了,那就是生死存亡关头啊。作为巨大威胁的宛城,曹操一定会赶在袁绍动手之前拼上老命拿下。如果连张绣都干不掉,那袁绍就不要指望了。所以对张绣来说,再拖就拖不了了,他必须立刻做出决定。所以可以想象一下张绣和贾诩的对话:

张绣:大哥,你把袁绍使者气走了,这是闹哪样啊?还让不让人活了?

贾诩:袁绍要动手了。曹操必然倾全力来攻,将军守得住吗?

张绣默然~

贾诩:你觉得袁绍救得了你吗?



张绣默然~之后,抬头:那咋整啊?刘表又不接受我投降。

贾诩:降曹吧。

张绣又震惊了:你疯了吧,我可是把人家亲儿子给剁了唉。你这不是要我送死吗?

贾诩:你相信我,曹操他不会的。坑死他儿子的事,我也有份,我跟你一块去,真要杀了你,我陪你。

张绣:不过袁绍势力大,万一我们加入曹操阵营,结果不是对手怎么办?那还不是要死啊?

贾诩:你没见我把袁绍使者骂了吗?要是真有个三长两短,你把我送出去,就说是我阻拦你联合袁绍的,你不就安全了吗?

当然以上是想象,但是我猜应该和真实差不离。最后贾诩赌注赌对了,曹操抓着贾诩的手说:“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绣从之,率众归太祖。太祖见之,喜,执诩手曰:“使我信重於天下者,子也。”】

之后贾诩在曹操的各种出谋划策,除了激励曹操打袁绍那次(毕竟人家把身家性命赌曹操身上,当然不能输了),其他所有的建议都是不要打,不要打,不要打。赤壁那次,裴松之已经吐槽过了。我就说马超反叛那一次,史书上说的很好,什么”伪许之“”离之“。结果渭南大战的时候,关中十将没一个降的,要么战死,要么逃跑,一个通敌的都没有。所以贾诩的这些说辞很可能是事后为了美化给他附会的。很有可能贾诩的意思就是不要打了,一个个慢慢收降嘛,何苦要一口气把人家干掉呢?(其实马超韩遂联结关中八将起兵,也是曹操逼的)

点赞4、运城市 网友:入骨相思

个性不适应那个时代的政治生活,又不愿意改变自己。

点赞5、成都市 网友:漠无痕

毒士贾诩,字文和。陈寿认为他是仅次于张良,陈平一类人的谋士。贾诩既能出谋划策,运筹帷幄,又能在乱世之中多次易主而保全自己以及家人的谋士。

多次易主

先投董卓,董死后;聚集李傕等人杀回长安。后来又投奔段煨,但由于贾诩名气很高,段煨的部下对贾诩很敬仰,段煨却害怕自己的权力被贾诩夺走。贾诩担心长久待下去会被谋害,所以脱离了段煨,并且认为自己离开后,段也很开心,既不用但心权力被夺,又能多一个外援,这样段还会厚待自己的家人。



贾诩投奔张绣后,张绣对他的礼节很周到,而此时的段煨真的如贾诩所预料的那样,厚待了自己的家人。后来,贾诩又与张绣一起投奔了曹操。贾诩先后一共投奔了五个人。

算无遗策

贾诩懂得随机应变(曾经冒充一个太尉的外孙而没有被杀),他所出的谋略几乎没有失误的。

追击曹操,曹操攻打张绣在撤兵之时,贾诩建议不要追杀,但张绣一意孤行追杀被击败。战败后,贾诩却又建议追杀,张绣信了他的话,打了一个胜仗。贾诩认为,曹军刚撤退时,曹操亲自殿后,故无法击败;而曹操胜利之后,一定会快速前进,留下其他人殿后,那么就可以击败曹军。

投奔曹操,贾诩认为投奔曹操有三点优势。



1.曹操是奉天子之令号召天下。2.袁绍强大,即使投奔了也不会被重视;而曹操弱小,投奔过去会得到重视。3.曹操有大的志向,会放弃个人恩怨。事情果然如贾诩所预料的那样,曹操见了贾诩很开心,而且也没有追究昔日与张绣的恩怨。

为击败袁绍,马超而出谋划策。在击败袁绍和马超的过程中贾诩也参与其中,为曹操出谋划策,尤其是攻打马超的时候,利用了贾诩的计谋而取胜。

而在赤壁之战,江陵之战(此时曹丕即位)之前,贾诩建议应该修养生息,使人民安居乐业,不建议大动干戈。但曹操,曹丕均不听去他的建议,两场战争都失败了。



贾诩的计谋就是这么精准,几乎从来没有失误过。

明哲保身

贾诩始终认为自己不是曹操的老臣,但是却为曹操谋划的时间很长,怕被猜疑。所以常常闭门不出,也不愿与他人过多交往,儿女婚嫁等,均不高攀。天下之人都赞许他。

我个人认为贾诩的才能高于郭嘉(甚至可以与诸葛亮,司马懿等人一绝高下),贾诩的计谋比历史中记录的还要高深,因为担心被猜疑,所以在后期出谋划策时不可避免的畏手畏脚。贾诩宁可不使自己的才能完全展示,也不愿因为锋芒毕露而被猜疑,可见贾诩在心机与心计等方面也有很高的觉悟。贾诩在保全自己和家人不受伤害的情况下,既能多次易主,又能展示自己的谋略,可见水平之高。

点赞6、七台河市 网友:夜丨木槿

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贾诩,就不会有三国乱世了。

先做个假设,如果没有贾诩,东汉末年的诸侯纷争会怎样。首先按照李傕郭汜最初的想法,西凉军就直接解散了,大家各自逃命,如此一来,在长安的大汉天子的地位就不会一落千丈,虽然大不如前,但是至少天子没有蒙难。

在看中央,由原来的司空王允住政,可以说是名正言顺,军事方面有飞将军吕布,也是能征善战。按照王允的意思,是要辅佐皇帝,而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样一来,诸侯之间可不敢向天子开战,你说清君侧?主政的可是天子。用不了多久,天下就会基本稳定下来,剩下的就是削弱诸侯了。

而贾诩的出现让这一设想变为泡影,一句出兵长安,可保不死,还能为董卓报仇,直接促成了这三国乱世。当初贾诩在凉州的时候,告诉李傕说让他散布谣言,说王允要血洗凉州,民众恐惧之魂,你在打着自保的旗号,就会有十万之众响应,最后果然如贾诩所料。

不过从此之后,贾诩也是明白自己做了错事,毕竟是自己让天子蒙的难,所以这之后贾诩开始变得低调行事。在李傕哪里,贾诩暗中保护汉献帝,也是怕以后被追究责任。后来贾诩离开李傕,投奔了段煨,贾诩向来知名,为段煨军所敬服,段煨心里怕贾诩夺其兵权,但在表面上对贾诩十分礼遇。贾诩看出后,心不自安。南阳张绣与贾诩暗中有来往,张绣便派人去迎接贾诩。贾诩临行时,有人问贾诩:“段煨待你这么好,你为何还要离去?”贾诩说:“段煨生性多疑,有猜忌我的意思,待遇虽然优厚,却不可依靠,待久了一定会被他所害,而我离开他一定很高兴,又指望我连结外援,一定善待我的家人。而张绣缺乏谋士,也很愿意得到我,这样我和我的家人都能够得到保全。”贾诩到达张绣处,张绣果然大喜,对他“执子孙礼”。而段煨知道贾诩离去,也果然善待其家人。

再后来,曹操攻宛城,贾诩用计杀得曹操大败,还解决了典韦和曹昂。随后曹操多次进攻宛城,都被贾诩击退。

官渡之战的前夕,张绣在犹豫是投降曹操还是袁绍。贾诩建议投降曹操,理由是曹操没那么小心眼,这人很现实,而且曹操人少,你去了会受重视,而袁绍才不在乎你的存在。果然张绣投降了曹操,并没有受到追究,反倒被善待,倒是曹丕天天吓唬张绣,最后弄得张绣病死。

在立世子上,贾诩也是旁敲侧击的建议曹操,最终确定了曹丕的地位。

说了这么多,贾诩最大的优点就是会看人心,他所有的计策都是用在人心上,也正是如此,会被称为“毒士”。再有就是,贾诩真的很低调,可以说是三国诸多谋士里特别会明哲保身的了。

点赞7、周口市 网友:园园熊

我非常喜欢《三国演义》,对枭雄曹操也非常推崇,三国谋士很多,很多人都喜欢诸葛亮,但是我认为在谋略上战胜曹操的只有贾诩。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归纳了两个方面。

第一、他的谋略方针又奇特又准确。

要说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那么贾诩给人的感觉就是算无遗策,而且他的谋划对后面之事影响巨大。

第二,看淡名利。

他是一个天生的谋士,最喜欢的就是权术研究,不像诸葛孔明以丞相之职位,以治国安邦为己任。更不是江东周郎,既要谋划又要带兵打仗。他更喜欢在幕后运筹帷幄。不然依照他的势力,早就成为称霸一方的诸侯了。

贾诩是一个唯美主义者,他把谋略当成一种美来欣赏,而且他只追求他的谋略的展示,并不在乎出这个谋略给谁使用。贾诩之所以委身在张绣手下,并不是张绣就是明主,贾诩早就看出他没有多大的前途,只是张绣对他的计谋言听计从,他有施展他计谋的平台而已。

三国是乱世,贾诩小心的保护着自己。他对魏蜀吴三家势力都没有动心过,他以一个局外人的心态来看当今之世,所以就比很多人看的清楚,看是深远。他有自己的抱负自己的高雅享受,那就是看着事情的轨迹按照自己设计的那样运行。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给大家提供到帮助!

点赞8、长治市 网友:梦断花都

谢谢。我对三国的主要人物一知半解,影响粗劣。而贾诩这个人对我的浅薄认识是,计谋高略,外冷内热,有胆有识,是一位难得的军事审定智慧性人物。特别是一位官府难得而角色配佳的大度性人物,对上忠贞不渝,对下不高傲慢视,关键时刻有良策,朝廷官府是良才。

点赞9、宁德市 网友:你不配

贾诩,字文和,凉州姑臧人,东汉末年至三国初年著名谋士,军事战略家,曹魏开国功臣。

贾诩原为董卓部将,董卓死后献计李傕郭汜反攻长安,李傕郭汜等人人失败后,辗转成为张绣的谋士。张绣曾用他的计策两次打败曹操,官渡之战前,他劝张绣归降曹操。官渡之战时,贾诩力主与袁绍决战。赤壁之战前,认为应当安抚百姓,而不应劳师动众讨伐江东,曹操不听,结果受到严重的挫败。曹操与关中联军相持渭南时,贾诩献计瓦解马超、韩遂,使得曹操一举平定关中。

在曹操继承人的确定上,贾诩以袁绍、刘表为例,暗示曹操不可废长立幼,从而暗助了曹丕成为世子。黄初元年,曹丕称帝,拜贾诩为太尉,封为寿乡侯。曹丕曾问贾诩,应先灭蜀还是吴贾诩,建议应先治理好国家在动物,曹丕不听,果然正午无功而返, 黄初四年,贾诩去世,享年七十七岁,谥号肃侯。

《唐会要》尊其为魏晋八君子之首,贾诩精通兵法,著有《钞孙子兵法》一卷,并为《吴起兵法》校注。

少有奇谋,见识不凡

贾诩年少时并不出名,只有当时名士阎忠认为他与众不同,说他有张良、陈平那样的智慧。贾诩早年被察孝廉为郎,因病辞官,向西返回家乡到达汧地,路上遇见叛乱的氐人,和他同行的数十人一起被敌人抓获。

贾诩说:“我是段公的外孙,你们别伤害我,我一家一定用重金来赎。”当时太尉段颎,因为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所以贾诩便假称是段颎的外孙来吓唬敌人,叛氐果然不敢伤害他,还与他盟誓后送他回去,而其他的人都遇害了。贾诩拥有如此随机应变处理事情的才能,像这样的事情有很多。

助纣为虐,反攻倒算

永汉元年九月,董卓废汉少帝刘辩,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十一月,董卓自为相国,贾诩此时在董卓的女婿牛辅军中辅军。不久,牛辅令李傕、郭汜、贾诩等出兵攻打关东联军,在梁东大破孙坚的部队,孙坚率千人溃围而去。

初平三年,董卓被杀,牛辅亦已死去,王允清算董卓党羽。当时李傕郭汜心怀不安,都打算逃命,贾诩出面阻止了他们,说:“听闻长安城中正在商议着打算把凉州人斩尽杀绝,而诸位阁下抛弃属众独行,一个亭长就能把你们捉住。不如带领部队向西沿途收敛士兵,再进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如果能够幸运的成功,遵奉国家征服天下,如果不能成功再逃走也不迟。”此计被大家采纳。

居功不傲,谋位安身

于是李傕、郭汜等人散发“司徒王允欲杀尽凉州之人”的流言,联络凉州诸将,率军昼夜兼程,奔袭长安。乃至长安城,已经聚集了十余万之众。李傕郭汜等围攻长安城,因城防守坚固而不克。后由城内叛变士兵引导凉州军入城,与守将吕布展开巷战,吕布战败,率百余骑出逃。李傕郭汜于是纵兵劫掠,吏民死者万余人,尸积满道。李傕郭汜又杀害了很多朝中重臣,一时间,京城腥风血雨,朝野大乱。

李傕郭汜等以贾诩之功欲封其为侯,贾诩说:“这是保命的计谋,哪有什么功劳!”坚决不受。李傕郭汜等又要贾诩为尚书仆射,贾诩说:“尚书仆射是百官的师长,是天下的榜样,我贾诩一向没有什么名望,难以服人,就算我可以贪享虚荣,对国家有什么好处?”于是改拜贾诩为尚书,掌管选拔人才,在人事方面多有贡献,李傕郭汜等人亲近贾诩,但同时也很忌惮他。

择主而事,家国两全

后来李傕郭汜相互攻伐,导致长安城大乱。在帮助汉献帝出逃,保护大臣,贾诩多有出力。贾诩预见到李傕郭汜离灭亡不远,便离开二人,前去投奔自己的老乡段煨。贾诩向来知名,为段煨军所敬服。段煨心里怕贾诩夺其兵权,但在表面上对贾诩十分礼遇,贾诩看出后,心不自安。南阳张绣与贾诩暗中有来往,张绣便派人去迎接贾诩。

贾诩临行时,有人问贾诩:“段煨待你这么好,你为什么还要离去?”贾诩说:“段煨生性多疑,有猜忌我的意思,虽然待遇优厚,却不可依靠,呆久了一定会被他所害。而我离开他一定很高兴,又指望我连结外援,一定善待我的家人。而张绣缺乏谋士,也很愿意得到我,这样我和我的家人就都能够得到保全。”贾诩到达张绣处,张绣果然大喜,对他行“执子孙礼”。而段煨知道贾诩离去,也果然善待其家人。

奇兵破曹,贾诩之谋

建安二年,在贾诩的说服下,张绣,屯兵晚城,与荆州牧刘表联合,从此二人便成为曹操的心腹之患。建安三年三月,曹操南征张绣,包围张绣据守的穰城。不久,曹操闻袁绍欲趁虚袭取许都,便立即从穰城撤退。张绣率兵尾随追击,刘表也派荆州军占据安众,切断曹军退路,企图与张绣夹击曹军,曹操出奇兵大败张刘联军。

曹操获胜后速行北撤,张绣亲自率兵追击,贾诩劝阻说:“不可追,追必败!”张绣不听强行追击,被曹操亲自断后击败。贾诩这时又对张绣说:“赶快再追,一定会获胜!”张绣说:“不听你的建议才落到这种地步,现在已经败了,为何要再追?”贾诩说:“形势已经起了变化,赶快去追准能获利。。”张绣听从贾诩建议,收集散兵,再行追击,竟将曹操后卫部队击溃。

善解人心,决胜之道

得胜后,张绣问贾诩请教是怎么回事?贾诩解释说:“这个道理很容易明白罢了。将军虽然擅长用兵,但绝非曹操敌手,曹军虽然刚撤,但曹操必然亲自殿后,我们的追兵虽精,但将领比不过他们,他们的士兵还很有士气,所以我知道将军你必败。曹操之所以还未尽力就已撤兵,一定是后方出了事,所以击破将军的追击后,一定会全力撤退,留别人断后,他留的将领虽厉害,却比不上将军,所以我知道将军用败兵也能取胜。”张绣大为佩服。

归顺曹操,文和之论

建安四年,袁绍遣人招降张绣,并与贾诩结好。张绣准备同意,贾诩却当着张绣的面回绝了袁绍的来使,准确的指出袁绍不能容人,而投降,曹操有三点优势: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名正言顺;曹操兵力较弱,更愿意拉拢盟友;曹操志向远大,一定能够不计前嫌。张绣听从了贾诩的建议,率众归顺曹操。

曹操闻讯后大喜,亲自接见贾诩,执其手说:“使我的信誉扬于天下的人,是你呀!”曹操拜贾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由于当时冀州为袁绍所占,贾诩便留参司空军事,同时拜张绣为扬武将军,并让其子曹均娶张绣之女为妻。

官渡之断,赤壁之败

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战于官渡,曹操军粮即将用尽,便问计于贾诩。贾诩说:“您在精明、勇敢、用人、决断四个方面都胜过袁绍,之所以相持半年不能取胜,是想顾及周全啊,抓住机会便能很快取胜。”曹操称善,后来抓住机会偷袭乌巢,一举战胜袁绍。河北平定后,曹操领冀州牧,改任贾诩为太中大夫。

建安十三年,曹操占领荆州,想趁机顺江东下,贾诩劝阻说应该安抚百姓,等待时机,曹操不从,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而归。

反间之策,击破马超

建安十六年,以韩遂、马超为首的十部联军,聚集十余万人马,据守潼关抗曹。马超受挫后提出划河为界的议和条件,被曹操拒绝。马超多次前来挑战,曹操坚守不出,使马超欲急战速胜不得。 九月再次提出划地为界的要求,并送子为人质。

贾诩认为可以表面上假意应允,麻痹对方,实际积极准备,伺机歼敌。曹操又问贾诩如何破敌,贾诩说:“离见他们。”曹操采用他的计谋,写书离间马超和韩遂,使他们内乱。曹操见时机成熟,主动对关中联军发起进攻,大获全胜。

废长立幼,取祸之道

建安二十二年,当时曹操未立太子,曹丕为五官将,而曹植才名正胜。曹丕派人求计于贾诩,贾诩说:“将军只要弘扬道德,培养气度,实践士人的责任和义务,勤勤恳恳,孜孜不倦,不做违背孝道的事情就可以了。”曹丕听从了他的建议,刻意磨练自己。

后来曹操私下问贾诩对立嗣的看法,贾诩闭口不答。 曹操问他为何不答?贾诩说:“我在想袁绍和刘表。”曹操大笑,知道贾诩是告诉自己不要“废长立幼”,于是该年立曹丕为太子。

闭门自守,固业待机

贾诩认为自己非曹操旧臣,却策谋深长,所以怕曹操猜忌。于是采取自保策略、闭门自守,不与别人私下交往,他的子女也不攀结权贵,当时天下谈论智谋之士时都十分推崇他。

黄初元年,曹丕继位,为报贾诩之恩,拜贾诩为太尉,进爵为寿乡侯,封食邑三百户。黄初四年三月,曹丕首征东吴未达到预期战果,当初曹丕曾问计于贾诩:“我想统一天下,吴蜀应当先讨伐哪个?”贾诩建议应先治理好国家,而后静待时机。曹丕不听,果然无功而返。同年六月甲申日,贾诩去世,终年七十七岁,谥号肃侯。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