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夷陵之战刘备胜了,占领东吴,拥有半壁江山,能击败曹魏一统天下吗?
谢谢邀请!
假如夷陵之战刘备胜了,占领东吴,拥有半壁江山,能击败曹魏一统天下吗?
不能。
因为刘备,诸葛亮不具备这样的才能,且帅相不统一,当然这是个比方,刘备兵发夷陵,诸葛亮曾力劝刘备不能或最起码当时不是时机,可刘备根本不听劝告,心浮气躁给关羽报仇,作为一个领袖级的人物刘备岂能感情用事呢?
古今打仗讲的是情报,魏吴已暗地联盟,难道刘备就没有一点知觉,这个必输之仗也能打,从这里分析真是蜀国好像无能人了,对整个国与国之间的微妙关系都吃不透,何来统一全国这一说。
曹魏地大物博,谋士成群,战将如云,而蜀国去了关张黄三位虎将,而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并不高明,没有指挥过像,官渡,赤壁,夷陵,这样的大规模战争。
再说说蜀国关羽,张飞的死都与自己人有关,关羽走麦城,刘封不肯相救,部下投别国,张飞常常酒醉误事痛斥部下,让部下给割了脑袋,只因为他二人是刘备的结拜兄弟,而目空一切,打压马超,诸葛亮给大将魏延还在脑后按上了反骨一说,像这样的团体能统一国家可真是天上掉馅饼的事了。这仅个人观点,有不同看法,可直接答题,不辨论。
能,前提是再给刘备10年寿命。
夷陵之战刘备胜利,占据整个东吴,拥有半壁江山,与曹魏划江而治,再给刘备10年时间,必统一天下。
夷陵之战时,曹操己死,曹丕继位,成为曹魏的实际统治者。此时刘备应对曹丕或曹睿应绰绰有余。
刘备占据整个长江以南后,用三年时间做四件事:休养生息、平定内部叛乱、发布招贤令、施行仁政,如果曹魏来犯,据险以守,东部合肥、中部荆州以长江为天险阻击曹魏,西部汉中以险据守。
1、休养生息。刘备经夷陵之战、平定东吴之战后,士卒疲惫,难以再战,且粮草物资消耗巨大,需大力屯田补充。
2、平定内部叛乱。益州南蛮、荆州南蛮、东吴山越及东吴残部的叛乱时有发生,但不足为据,分派将领平定。
3、颂布求贤令。刘备此时占据益州、荆州、扬州、交州,广发求贤令,令四州人才相投,选拨优秀人才,唯才是举,充实队伍。
4、广施仁政。刘备素有仁义之名,当初赤壁战前刘备逃离荆州,数十万百姓跟随,现在刘备拥有半壁江山,广施仁改,尽得四州百姓支持,安抚各地,营造百姓乐居的环境。
完成准备工作后,刘备于公元228年发动北伐战争,以恢复汉室、迎取献帝为名大举伐魏,兵分三路,西路军以魏延为主帅,领兵5万,出汉中,攻取长安。东路军以陆逊为主帅,领兵5万,出合肥,攻取淮北,中路军以刘备为主帅,领兵8万,出荆州,攻取襄阳,直逼宛城、洛阳。
诸葛亮坐镇江陵,总督四州后勤,以长江为战略通道运输粮草、物资及兵员。
战争开始后,曹魏明显准备不足,刘备率中军攻克襄阳,破樊城,直扑宛城、洛阳,进逼许昌,曹睿迁都至衮州,天下震动,纷纷归降刘备,曹魏司马懿在西线暂时挡住魏延,曹真在东线挡住陆逊,但曹魏人心不稳。
公元231年,刘备攻入许昌,占据原曹魏都城。同年曹真去世,曹魏东部战线崩溃,陆逊攻入徐州。公元232年刘备与陆逊合兵攻入衮州,曹睿逃往冀州,同年司马懿退守长安、据守潼关,拒不出战。
公元233年,刘备分兵部分与魏延从东西两面围攻司马懿,次年,司马懿降汉。
公元235年,刘备定都洛阳,派兵平定原曹魏叛乱势力。同时派陆逊追击曹睿,曹睿逃入辽东,公元236年,辽东太守公孙渊杀曹睿,送回汉献帝,归顺刘备,237年天下一统,史称刘汉,以区别西汉与东汉。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关于夷陵之战,石塘网上的假设很多,無月此前也已经回答过几个。
这次的假设更是生猛,直接就在假设中把东吴给灭了。
那么现在的战斗模式是,天下一分为二,曹魏在北,刘蜀在南。
此时曹操已死,曹丕是曹魏的新主。刘备既然灭了东吴,想必也不会一气之下离开这个世界的,就假定他还能再多活十年吧,毕竟人逢喜事精神爽嘛。
好了,问题来了,这种形势下的刘备能统一天下吗?
無月的观点是:刘备未必能统一天下。
蜀中真的无大将
此时关羽、张飞、马超、黄忠都已死了,五虎将就剩个赵云也已经老了。
江东自古出英雄,可惜英雄多气短,原先东吴的那批将领,估计已经在西蜀灭东吴的战争中牺牲了,没牺牲的估计也退隐不愿出仕刘蜀的。
刘备手下真的没人啊,有一个魏延还要防着他造反,现在二分天下,魏延如果投向曹魏,自然能得到很多好处的,毕竟此时的魏延筹码更多啊。
曹魏的武将相比刘蜀,那是要多出很多了。
司马懿
曹丕虽然比不上刘备老练,但曹丕的身边有司马懿。说句实在话,無月觉得司马懿的智谋远在诸葛亮之上,即便是在《三国演义》中,司马懿也是占了上风的。
诸葛亮PK司马懿,無月选择司马懿胜出。
地理优势
自古天下之争,多是北灭南而统一天下。
明朝的朱元璋是个特例,但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蒙古人在南方蓄养马匹。
因此虽然刘备占据来南部江山,但地理上仍然处于劣势。
天命
刘备毕竟不是真命天子,天命自有所归,因此即使刘备攻灭东吴,依然会有一场大败等着刘备的,这就是刘备的命啊。
以上为無月个人观点,喜欢的朋友请关注無月,谢谢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条件成熟,三国一统:能!!!或许曹魏被逼到朝鲜半岛南端,喘喘带息。一首《观沧海》启发了小编,曹操正可胃是强大的政治高手,也是孙权、刘备的对手。没有经天纬地之才是战胜不了他的。乱世出英雄,曹操真英雄,若遇到伟人,曹操光环也会失色。
假如现在刘备有半壁江山,北伐曹魏有可行性吗?我们来看:刘备必须改头换面,诸葛一定要改变思路才能一统中原。先看东路和中路:东路兵出北伐庐州,进兵淮泗,中路荆州出兵,北伐襄樊进兵商洛有多大胜算?
先推演:3月桃红柳绿,4月5月小雨蒙濛是霉雨季节,6月7月洪水泛滥,8月9月雨水北移,10月秋阳高照,11月之2月冰天雪地。那末最好北伐是在2月底,就算拿下襄樊和庐州,部队在往前进粮草怎么办,路远雨滑,冬天还防风寒,问题的问题?所以顺着季风和逆着季风北伐都对南往北打不利,唯一的就是利用雨天积累成的水系防守,骚扰诱敌。
主攻还是要放在西路,出大军三十万马超在左,黄权在右,赵云、魏延为正负先锋,刘备、诸葛具中统领三军,不取陈仓,而是攻取陇西,定州。姜维、郭淮、孙礼、等来降,在图延州,以风季优势和黄土沟壑对阵秦川平原,从西北往东扩展,在高举人人有其田的大旗,所到之处民心所向,三秦众望而归,曹魏民心必大溃,顿时遭瓦解,曹家军被逼撤出中原,退入辽东进入朝鲜半岛。从而刘备、诸葛神一般统一华夏,刘备入主中原。
答毕望指正——爱你的兔吐、
谢邀。
这个假如好牛叉,夷陵之战刘备胜了不算,还占领东吴、拥有半璧江山,刘备开挂了?
依这个假设,开挂的刘备一定轻松统一全国。夷陵之战和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一样,都不是失败方的生死战,都不是一战亡国的战役。拿下夷陵与拿下整个东吴的难度相差太多,在北有曹丕等着两败俱伤的情况下,刘备还能独吞东吴,这得有什么样强悍的兵力?只要有这样强悍的兵力,刘备就能一鼓作气消灭曹魏。开挂的人生,不需要理由。
《三国演义》里说刘备起兵七十万伐吴,那是夸张,事实上刘备伐吴兵力连70万的十分之一都不到。陆逊的人马与刘备相差不多,但有主场之利,东吴人马守住夷陵和猇亭两城,加之东吴水军强于刘备,刘备的兵马在山地难以展开进攻。后勤比较困难的刘备,想大胜陆逊很难很难。
刘备代吴,孙权之所以紧张,是因为他害怕曹丕趁火打劫,所以孙权卑躬屈膝地对曹魏称臣。曹丕不听刘晔之谋,想着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但是刘备犯了低级的结营错误,陆逊抓住机住会火烧连营七百里,速胜刘备后立即撤兵回防,于是曹丕做渔夫的美梦化为了泡影。
当时的三国相互掣肘,一家的强大必然导致另外两家的结盟,题目的假设显然不成立。
理论上是不能的。
我再扩展一下假设,刘备取得夷陵之战胜利,三年内平定东吴。同时,曹魏因内部原因,在这三年没有一点动作,刘备顺利一统南方。
我们从这再来分析一下。
对吴胜利之后,刘备的治所八成可能会迁到荆州,都城可能改为襄阳或是江陵,一方面照顾他嫡亲世家派系——荆襄派系,另一方面也是更容易管理。
但益,荆,扬三州的交通很困难,益,扬需各留上将。
益州最有可能留的便是李严和魏延,至于扬州应该会留一东吴降将外加一心腹管理。
这样问题就出来了东吴那帮世家,根本不是一员大将能震得住的!
益州巴蜀之地的外族,世家也不是省油的灯。
因为交通的不便利,导致政令下达的不便利,同时也导致世家自立能力的提高。
换句话说,就算从刘备统一南方作为历史起点,至少三年,刘备依旧组织有效的进攻都没有。
三年内,若曹魏能拿下荆州,则曹魏胜,否则局势则沦为六四开,魏占四成胜算。
(本文纯属胡诌,不喜勿喷)
刘备要是能赢夷陵之战,灭掉东吴,那就肯定能灭曹魏,一统天下。这是毫无疑问的。
汉中之战,刘备虽然顶住了曹操,最终得到汉中,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是刘备的日子也不好过,益州也是元气大伤。关羽北伐,刘备没有提供任何支援,荆州覆灭,刘备也没有立即出兵伐吴,都反映了这个问题。
荆州丢了快两年,刘备才东征伐吴,而且只有五万多人马,而且朝廷内部意见不统一,相当一部分人是反对伐吴的。当然军队数量不是战争取胜的绝对因素,刘备作为皇帝御驾亲征,也确实士气如虹,初期一路推进非常顺利。但是整体来看,刘备的东征还是相当仓促的。
东吴这边,自从南郡之战后,基本上没有经历过恶战,没事还敢去打打合肥,虽然孙权很受伤,但东吴军队并没什么损失。曹操打孙权,也基本上是双方对峙状态,谁也奈何不了谁。
孙权盯荆州已经很久了,要不是鲁肃在,估计早就按奈不住了。鲁肃死后,吕蒙接手陆口,东吴对荆州就不只是有想法了,还准备行动了,但是一直没有找到下手的机会。关羽北伐,机会终于来了。吕蒙偷袭荆州得手,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便得到荆州。
孙权杀了关羽,得到荆州,当然会想到刘备要报仇,一直都在积极准备。比如迁都武昌,向曹丕称藩。相对于刘备一方,孙权是准备得相当充分的。
刘备的部队可能会比陆逊多一点,但是陆逊只是东吴的第一道防线,后面还有孙权坐镇支援。整体实力,孙权要比刘备要强很多。
东吴负责在前线统帅吴军抵御刘备的又是陆逊。陆逊算得上是三国时期最谨慎的人,战法猥琐至极。夷陵之战,陆逊将几百里山地让给刘备,选择在夷陵决战时,在地利上大大优于刘备,已经占据了战场的主动权。但是陆逊并不急于求胜,毕竟刘备军的士气还是相当旺盛的,于是陆逊坚守不出,恶心死刘备,搞得刘备没脾气为止。
夷陵之战,从各方面来看,刘备都是不如孙权的,从理论上讲,刘备赢夷陵之战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除非挑拨吴魏关系,引诱曹丕攻吴。
假如刘备赢了夷陵之战,这说明刘备是个军事天才。刘备又进一步灭了东吴,那刘备肯定是开挂了。
刘备赢了夷陵之战,还顺利灭了东吴,曹丕却一直在旁边看热闹,无动于衷,任由刘备灭吴抢地盘,这说明曹丕是个脑子有毛病。
开了挂的刘备,拥有了半壁江山,去击败一个由脑子有毛病的君主统领的魏国,那还不是小菜一碟吗?统一天下,那是指日可待。
大家都知道夷陵之战是刘备吃了败仗,然后刘备返回白帝城居住,第二年,便含恨而终。引来无数后人无限感慨,所以会有人想到,如果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得胜,甚至战胜了孙权,夺下江东,那么刘备还可以与曹丕争天下吗?
对于这种脑洞话题,我可以一步步来分析。
先说说“夷陵之战”前后的史实情况。
按照史书记载,魏文帝曹丕在刘备与孙权交手之前,就曾多次召开会议,与大臣们商议如何在这场即将爆发的大战后捞取更大的利益,“鹬蚌相争”的故事,曹丕是知道的,他就像扮演“渔翁”,从中得利。
后来经过多次商讨,曹丕决定采纳王朗的意见,不表态帮哪一方,但是也东巡许昌,作壁上观,趁机而发。
在孙权那边,孙权也不是省油的灯,一边派人向曹丕示好,例如把于禁送回给曹魏帝国,并派都尉赵咨出使曹魏。赵咨当着曹丕的面猛吹孙权势力强大,厉兵秣马,曹丕一时被糊弄住了,不敢打孙权的主意;一边孙权又拖延时间拒绝交出儿子来做人质,等到夷陵之战得胜后,孙权翻脸明说不交人质,曹丕则兴兵南下,双方在洞浦交战后,罢兵而去。
《吴主传》: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须,曹真、夏侯尚、张合、徐晃围南郡。(孙)权遣吕范等督五军,以舟军拒休等,诸葛瑾、潘璋、杨粲救南郡,朱桓以濡须督拒仁。
孙权立刻又派人向刘备示好,表示和解,如此一套组合拳下来,孙权在两条战线都有收获。反观刘备根本无力继续东征,只能接受和谈,曹丕早先坐失良机,无功而返。
我们再回到脑洞问题。
首先,刘备在夷陵之战得胜的话,也是不可能占领东吴的。从地理上看,夷陵(现宜昌一带)距离孙权的建业(现南京)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地图测距,直线距离700多公里),孙权完全有足够的时间准备第二道,甚至更多道的防线。
实际上,孙权率军在洞浦迎战魏军,也足以证明孙权的兵力绰绰有余。可见当初孙权派陆逊等将领迎战刘备,也只是分出一部分军力前去,自己还是留了一手用于防备曹魏帝国的偷袭。
所以说,从战略部署上,刘备如果在夷陵之战取胜,击败陆逊的军队,他能重新获得荆州已经是最现实的战略目标了,想要灭孙吴,难上加难。
假设退一步,孙权后续防线继续被刘备攻破,孙权在生死存亡之时,完全可以把儿子交给曹丕做人质以获得曹丕的信任,曹丕自然会帮助孙权抵挡刘备进军的脚步的。对于曹丕来说,他更信任孙权多于刘备。
假设再退一步,按照本题题意来看,刘备军百战百胜,击败孙权、曹丕联军,占领江南,择日北伐。
如此从天下大势上看,刘备的势头可以达到顶峰,复兴汉室确实是有很大可能性,但是也别忘了,曹魏帝国的综合国力本来就强于蜀汉+孙吴,双方真要南北对峙,谁赢谁输,鹿死谁手,仍然是个不定数。
刘备之所以不顾诸葛亮的劝阻,毅然发起对东吴的征战,最终上演蜀吴的夷陵之战,表义上的原因是为关羽报仇,实际上是刘备占领蜀地十余年后,励兵抹马,认为可以大显身手了,同时,荆州是战略要地,进可攻退可守,他不想让东吴占领而陷于军事不利之地。
但是刘备的一意孤行彻底改变了联吴抗魏的策略,使得原本势力最大的魏国联合东吴来对付蜀国,,这是很要命的。再加上劳师动众及蜀中将才严重老化、后备人才储备又不足等影响。同时,没有诸葛亮在身边出谋划策,不懂兵法的刘备在夷陵之战前己注定要失败。
当然,如果夷陵之战刘备奇迹般获胜了,最多也只能夺回荆州等失地,要想渡过长江天险击占领东吴无异于痴人说梦。
即使刘备用洪荒之力占领了东吴,拥有了半壁江山,要想打败魏国一统天下也是不可能的。首先,魏国地理优势明显,占据富饶的中原之地,又拥有关中天险。其次,魏国人才济济,良臣勇将数不胜数,和蜀中人才凋零形成鲜明对比。再次,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拥有政权的"正统权",而刘备仅有皇亲国戚这个自戴的帽子,刘备全力伐魏缺乏真正的理由和借口,师出无名会导致得不到天下民众的支持。
综上所述,刘备既使在夷陵之战胜了,占领了东吴,也平定不了魏国,统一不了天下。
【庞统的统一大计和刘备诸葛亮之间的战略分歧。】上篇。
序言:刘备出生低微,但是血统正宗,胸怀博大,有些文化。刘备在诸葛亮没来之前,刘备就有战略规划的,大的框架已经构建,只是不太清晰,不太具体。史书记载,刘备一生共有四子。
长子;刘封,是为收养的继子。
次子:刘禅,甘夫人所生。
三子:刘永,穆皇后所生。
四子:刘理,穆皇后所生。
四个儿子的名字串起来就是:封禅永理。说明刘备在没有儿子之前就已经规划好了前景,就是一统天下,封禅泰山。
【“义子刘封”是刘备的至祸之源。】
刘备漂泊半生,混到40来岁还没有亲生儿子。到了荆州后,寄居在刘表处。得到几年的休闲时间,偶尔机会和刘封认识,刘封是为罗候寇氏嫡子,收为继子。当时关羽就反对,不让大哥刘备收这个继子。刘备就问关羽,你都收了关平为儿子,我为什么不能收刘封为儿子呢?关羽说:大哥为君,收儿子是国事。关某为臣,收儿子是家事,无大碍。今收刘封,恐后至祸也。
关羽的劝阻是有道理的,刘备当时无子,未必以后也无子。等有了亲生儿子,这个关系如何处理,刘封为长子,其实无血缘关系,亲子有血缘,但是出生在后,就成为次子,君储如何确立?关羽反对刘备收刘封做继子,这个事情就成为,关羽和刘封叔侄之间,内心永远的纠葛,为以后刘备立太子和关羽失荆州,埋下了隐患。
【隆中对诸葛亮三分天下,明确战略方针。】
刘备由于文化较低,奋斗几十年,虽有战略方向,却无具体内容。三顾茅庐,诸葛亮横空出世。隆中对,诸葛亮给刘备的战略构想的具体建议是什么呢?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隆中对这个决策,分为前后两部分:
『前部分,先取荆州后取益州。取荆州就是联和东吴孙权,以抗击北方曹操,乘机取得荆州为基本根据地。然后,从荆州出发攻取西蜀,取代暗弱的刘璋。』
『后部分,取得荆州和益州之后,天下有变,关羽出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刘备率益州之众出秦川,可以天下一统。』
问题的关键,诸葛亮这个三分天下的“隆中对”,是否真的完全正确呢?前部分是正确的,后部分不一定正确。
【赤壁之战后,刘备取得荆州立足之地,也埋下争端。】
赤壁之战前,刘备有多大的实力呢?刘备在荆州的司令部有三,五千人,归张飞、赵云指挥。主力部队在关二爷手中,水陆军一万多人。在江夏的刘琦,有本部人马一万多人。
刘备从荆州败退,跟随着十多万难民,刘备不忍抛弃,一天最多走十几里路,终于在长坂坡被曹兵追上,几乎危及刘备性命,损失了甘夫人。刘备之仁厚,从赵云赵子龙手中接过酣睡的阿斗,气愤的扔在地上:“为了孺子小儿,几乎失去我一员大将。”虽然收拢了人心,却也付出代价,聪敏的小阿斗,被摔成了智障、弱智。还被后人误解:“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千古奇冤呀。几近绝望之时,诸葛亮与关羽到来,后刘琦率江夏军也来接应,同归江夏。
恰逢鲁肃以给刘表吊孝之名,来江夏探听虚实。鲁肃问刘备:“今将军去往何处呀?”刘备答曰:“与苍梧太守有旧交,准备投奔吴臣。”鲁肃力劝:“江东已历三世,兵精粮足,为何不与我家主公联合抗曹呢?”正中下怀,刘备命诸葛亮与鲁肃同往柴桑,商量联合抗曹之事宜。
赤壁之战,刘备有兵马两万多,孙权派周瑜领兵也不过三万,击败曹操北军,是孙刘联军分工协作的胜利,并非是孙权一家的功劳。孙刘联盟,最初达成的协议是:孙权北取合肥,荆州归刘备。赤壁之战后,荆州基本被刘备全拿走了,而孙权、周瑜未能拿下合肥。心胸狭窄的孙权、周瑜,就开始打荆州的主意,强词夺理说荆州是东吴的,时刻惦记要夺取荆州。孙权为了夺取荆州,对刘备无所不用其极。
孙权为了从刘备手中获得荆州,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先有周瑜设置的美人计,赔了夫人又折兵。后来又派老实人鲁肃,前往荆州索要,刘备为人忠厚老实 ,刘备为了孙刘联盟,实在不愿意和孙权翻脸。为了不让鲁肃为难,就说:荆州是刘表的荆州,刘琦还活着,刘琦活一天就守一天。孙权还不满意罢休,刘琦刚刚去世,就打人情牌,让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前往荆州索要,要不回去就杀全家。刘备和诸葛亮好不为难,万不得已给诸葛瑾写了借据,这样诸葛瑾回去也有个交代,免的孙权真杀了诸葛瑾全家。
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所以说“隆中对”的后半部分,刘备从益州起兵出秦州,关羽从荆州起兵,以向宛洛,是战略的空中楼阁。有心胸狭小的孙权在,时刻瞄准着荆州,那是不可能实现的。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
【伏龙凤雏二人合而为一,天下可以统一也!】
荆州名士,颖川司马徽、水镜先生说:“伏龙凤雏得其一可安天下。”根据史料来看,卧龙诸葛亮和凤雏庞统,都是司马徽的学生,诸葛亮和庞统是师出一门。诸葛孔明和庞统庞士元,两人所学是一样的,两个人的思路和战略也是基本相同。区别在于,诸葛亮悟道早,在赤壁之战之前,已经悟道完毕,方略在胸。所以,水镜先生说诸葛亮为伏龙。庞统悟道较晚,诸葛亮出世应试刘备三顾茅庐之时,庞统的战略构想尚未完全成熟,所以水镜先生称庞统为凤雏,雏者还未成熟的意思。
隆中对:『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诸葛亮在隆中对里,没有提到司马徽和庞统,却说了一句话,“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时人指的就是司马徽和庞统,他们对诸葛亮有不同的看法,并不完全认可。
三国演义里,刘备寻找卧龙偶遇水镜先生,误以为是卧龙先生。水镜先生笑着,就是不说卧龙是谁,老师有点自私呀,太了解诸葛亮了。后慨叹曰:“又要劳烦此人出山,终生劳碌,不得安宁呀!”司马徽在诸葛亮未出道时,就把诸葛亮的一生给总结了,因为他知道诸葛亮的对策是什么!有什么缺点!司马徽更看好庞统庞士元,称庞统为“南方士人的第一冠冕”。
【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也。少时朴钝,未有识者。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统弱冠往见徽,徽采桑于树上,统坐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渐显。』司马徽先生不给刘备推荐诸葛亮,是有私心的,他老人家更看重庞统庞士元,庞统的战略要高明于诸葛孔明。
诸葛亮和庞统,所学无二,师出一门。诸葛亮脑子反应快点,悟道早,早出世,占了先机。庞统脑子反应慢些『少时朴钝』,悟道晚点,出世晚,失去先机。悟道早的未必就完全正确,悟道晚的,慢工出细活,更加成熟可靠。两个人所学一样,方向不一样。诸葛亮除了研究天下大势,主攻方向是西蜀。庞统一样研究天下大势,主攻方向是东吴。两个人的前期战略基本是一样的,就是先取荆州,后取益州。不一样的是,中后期战略。
『诸葛亮的后期对策是要从益州和荆州北伐,东和好孙权。』
『庞统的中期战略是要首先从荆州进攻东吴,取得东吴后,形成南北对峙。后期战略,再从合肥、荆州、益州三路全面北伐。』
这个中后期战略,诸葛亮和庞统,谁的正确呢?当然是庞统的正确,司马徽先生是知道的,【三国志、蜀书、庞统传】:『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渐显。』以后的关羽大意失荆州,就证明“隆中对”的后期战略是失败的。夷陵之战虽败,但是战略方向是正确的,只是时机选择不对,七百里连营的战法、战术指挥错误,并不能说明战略方向错误。
《庞统的统一大计和刘备诸葛亮之间的战略分歧。》中篇。
【庞统的计划比诸葛亮的对策正确,攻打西蜀凤雏殒命。】
在赤壁之战爆发之时,庞统的战略构想正式完成,横空出世。庞统投在东吴周瑜麾下,为功曹(二等秘书)。周瑜此人嫉贤妒能,一直不肯将庞统引荐给孙权。庞统无奈择托鲁肃向孙权引荐。估计周瑜事先向孙权打了招呼,孙权虽然没有嫌弃庞统长相丑陋,但是就是不重用庞统。
庞统离开江东,不得不来投奔刘备。刘备嫌弃庞统相貌丑陋,不想大用,碍于面子给了个小县官。【三国志、蜀书、庞统传】:『先主领荆州,统以从事守耒阳令,在县不治,免官。吴将鲁肃遣先主书曰:“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亮亦言之于先主,先主见与善谭,大器之,以为治中从事。亲待亚于诸葛亮,遂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亮留镇荆州。统随从入蜀。』
至此庞统,终于卖了个好价钱,被封付军师中郎将。问题是,庞统虽然大才,职位仅仅低于诸葛亮,但是初来乍到,没有大功,军中不服呀!这个麻烦可是不能小觑,诸葛亮已经为刘备谋得荆州,地位巩固。庞统心中着急呀,不立大功,名声再大立足不稳呀!东取孙权之事,是长远计划,眼前能看着的就是西蜀,不由不去争抢进攻西蜀的功劳,这可不是庞统的强项。
荆州就像个扁担,一头挑着西蜀,一头挑着东吴。然后再从合肥,荆州,汉中三路北伐,一样可以统一天下。其实人们少见多怪,古代士人方略在胸,给谁当军师都是一样的。战国时期,那个身佩六国相印的苏秦,刚开始就是主张连横的,只不过秦王不用,再反过来游说六国合纵。
正确的战略分工是庞统和关羽、赵云等人守荆州,待刘备和诸葛亮取得益州后,时机成熟,由庞统率领赵云、刘封等人,前去攻打江东,关羽率关平、周仓等人佯攻樊城襄阳,策应庞统取东吴,威胁曹操不得全力南下,东吴可定也。庞统把刘封带在身边,既避免了日后封太子的纠纷,拿下江东,刘封顺理成章理被封吴王,也不妨碍刘备封刘禅做太子。
关羽和刘封既可以相互制衡,将来北伐又可以互为掎角之势。按理来说,庞统对西蜀的研究没有诸葛亮透彻,诸葛亮对东吴的研究没有庞统透彻。可惜的是由于庞统无大功,不能让大家服气,庞统心里着急呀。不得不抢着去做,自己研究的不透彻的事情,随刘备攻打西蜀。落凤坡凤雏殒命,庞统的统一大计,再也不能亲自去实现了。
【庞统的战略计划上奏给刘备,如何调整原有战略】
刘备受刘璋邀请,和庞统率兵五万进入西川,在西川待了一年多时间。这么长的时间,庞统绝对有时间,单独向刘备说明自己的战略规划。因为庞统战略计划的后半部分,和诸葛亮的“隆中对”不一样,在荆州的时候没办法直说。
【三国志、蜀书、庞统传】不赘述原文,大意如下:
庞统给刘备敬献上、中、下三个计策。上策是乘刘璋不备,偷袭成都,一举拿下。中策是,设计诱歼刘璋守将杨怀、高沛,夺取关隘,按部就班进取成都。下策是退还白帝城,连接荆州,缓图西川。刘备觉得上策太急,下策太缓,用中策。果然斩杀怀、沛,夺得关隘。在涪陵关庆祝,喝酒作乐。刘备问庞统:“今日大会,可以说很高兴呀!”庞统回答说:“征伐别人的国家还高兴,不是仁义之师呀!”刘备发怒,把庞统赶了出去。好端端的,庞统为什么要说这样扫兴的话呢? 其实就是在试探刘备的心思,为下一步说出自己的战略计划,打个埋伏。庞统出去后,一直在大帐外徘徊,刘备后来觉得不妥,后悔了,就叫人又请回了庞统。庞统回来后也不道谢,就只喝酒吃肉。庞统传:『先主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统对曰:“君臣俱失。”先主大笑,宴乐如初。』后面刘备和庞统谈的啥,三国志就无记载。没法记载了,后面的话,就只有刘备和庞统知道了。庞统把不同于诸葛亮的后期战略计划,向刘备和盘托出。
刘备取得西川后,明显的和诸葛亮有所疏远,为啥?大家都知道的是,刘备为了搞平衡,提高原来蜀中谋士和将领的地位,让这些人安心的工作。真实的原因是,刘备在思考到底是继续用诸葛亮“隆中对”的后半部分决策,还是使用庞统的“秘术”。从刘备疏远诸葛亮的情况来看,刘备是倾向于庞统之策的。当然刘备看人是非常准确的,他非常清楚孙权这个大舅子的为人,孙权时刻瞄准惦记着荆州,诸葛亮的北伐计划根本不可能实现。后来发生的事情,果然证明了刘备的担忧,也证明庞统向东进攻东吴的战略是正确的。
问题就出在,刘备和庞统在一起的时候,诸葛亮和关羽在一起,诸葛亮没有少给关羽灌输“隆中对”的决策,此时的关羽也是信服诸葛亮的,所以诸葛亮离开荆州时,送给关羽八个字:“东和孙权,北抗曹操。”关羽虽然看不起孙权,但是却严格的执行诸葛亮的战略决策,始终没有和孙权翻脸,只不过是言语上不太恭敬:“虎女焉能配犬子也。”大家都认为是关羽这句话得罪了孙权,招惹孙权偷袭荆州。其实不然,孙权自始至终就一直盯着荆州,这是东吴的国策,说不说这个话都没有关系。孙权一直没有下手,是因为关羽严防死守,一直没有机会下手。在刘备和曹操决战汉中的时候,刘备答应向东吴移交长沙、桂林、零陵三个郡,但是孙权欲壑难填。
【吕蒙偷袭荆州,关羽败走麦城,刘封见死不救。】
当刘备在汉中和曹操殊死决出胜负之后,刘备于公元219年晋位汉中王。关羽觉得机会来了,就开始大举进攻襄、樊。曹操派出的二路元帅于禁,是追随曹操的早期将领,已经种了二十年地了,连自己都没有信心,本来就不想挂帅。曹操急处用人,饥不择食,信任是首位。二十多年不打仗的于禁,成就了关羽威名。擒于禁,斩庞德,水淹七军。正当关羽踌躇满志的时候,自己受了点挫折,襄阳、樊城久攻不下,自己还受了箭伤。关羽有点忘乎所以,不听劝阻,调出荆州军,准备血洗襄、樊。螳螂扑蝉,黄雀在后。荆州空虚,孙权小儿看到机会来到,急令吕蒙偷袭。
吕蒙白衣渡江,兵不血刃,偷袭得手。关羽失利,急派廖化前往上庸,让刘封孟达发兵救急。十多年前,刘备收刘封做继子时,关羽站出来反对的后患,终于在孟达对刘封的谗言中彻底体现出来。刘封在左右为难的情况下,个人恩怨终于战胜国家大事,拒绝发兵增援关羽。
【三国志、刘封传】:“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封、达,令发兵自助。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会羽覆败,先主恨之。”英雄一世的汉寿亭侯关羽,只能败走麦城了,落得个身首异处下场。 缺德的吕蒙此后又是什么下场呢?
【三国志、吕蒙传】:会蒙疾发,权时在公安,迎置内殿。所以治护者万方,募封内有能愈蒙疾者,赐 千金。时有鍼加,权为之惨戚,欲数见其颜色,又恐劳动,常穿壁瞻之,见小能下食则 喜,顾左右言笑,不然则咄唶,夜不能寐。病中瘳,为下赦令,群臣毕贺。后更增笃, 权自临视,命道士于星辰下为之请命。年四十二,遂卒于内殿。时权哀痛甚,为之降损。
吕蒙自己的缺德行为,偷袭关羽之后,承受不了自己良心的谴责,在还没正式接受封赏之时,终于在强大的精神压力下,彻底精神崩溃,疯掉了。何以为证?孙权前去看望生病的吕蒙,只是站在墙外,透过窗户观察吕蒙。见吕蒙能吃点饭就高兴,对左右的人说笑;不然则发出叹息声,夜里睡不着觉。为什么不敢进去探视?吕蒙可是立了天大的功劳呀?因为是疯子嘛,不可能凑到跟前去,万一疯子打孙权怎么办?大家都知道,陈寿写三国志,是偏向曹魏和孙权的,所以写的很含蓄,不仔细的看这段,一般人还真看不出名堂。
《庞统的统一大计和刘备诸葛亮之间的战略分歧。》下篇。
【刘备和诸葛亮的战略分歧,终于在夷陵之战前爆发】
关羽被害以后,刘备西蜀接连祸事,张飞在阆中因为悲伤和暴躁,劣待下属将领,被范疆、张达所杀害。这个事情发生以后,刘备在悲伤中彻底觉悟,必须启用庞统向东进攻孙权的战略,这个“小儿科”的大舅子不除掉,统一三国根本就是个天大的笑话。刘备不得不和诸葛亮摊牌了,需要诸葛亮在这个关键时刻能支持自己,为自己分忧解愁。
可是,诸葛亮是啥反应呢?关于刘备诸葛亮的战略分歧争执,在【三国志】“先主传”“诸葛亮传”“陆逊传”里都没有找到相关记载。为什么?在刘备和诸葛亮争执的战略方向问题上,刘备和诸葛亮是秘密进行的,“君臣不和”绝对不能让外人知晓,不然会出大乱子。但是在“先主传”里,提到孙权想和解,刘备就是不同意,因为刘备决心已定,不会再做更改。
“先主传”:“六月, 车骑将军张飞为其左右所害。初,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
“二月,先主自秭归率诸将进军,缘山截岭,于夷道猇亭驻营,自佷山通武陵,遣侍中马良安慰五溪蛮夷,咸相率响应。镇北将军黄权督江北诸军,与吴军相拒于夷陵道。”
先主元年六月张飞被害,刘备开始备战。先主二年二月,刘备正式起兵伐吴,期间长达八个月时间,诸葛亮始终没有和刘备达成一致。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不是诸葛亮自私,而是诸葛亮很固执,不愿意放弃自己和先主,在隆中对时定下的国策。并且也不是很配合刘备的工作,作为西蜀的丞相,即便是保留意见,也应该服从皇帝的决策,主动为刘备去分担忧愁,不应该一味的只是劝阻刘备。既然刘备已经决定的事情,诸葛亮就应该自己前去带兵攻打,让刘备跟在自己的后面。
虽然关于诸葛亮不同意攻打东吴,没有直接的资料佐证,但是史学界对这一点是公认的。刘备不懂兵法,打了一辈子仗,却没有打过几个胜仗。夷陵战败,不是战略方向不正确,导致的失败。主要原因是刘备和诸葛亮,在进攻战略上有分歧,君臣不和,诸葛亮不顾全大局。诸葛亮固执的个性,导致诸葛亮没有在此次战役中发挥任何作用。刘备的坚决和诸葛亮的固执,使得作战计划不完善,再加上刘备不熟悉兵法,排兵布阵错误,地理环境复杂等战术性因素造成的。刘备最终在夷陵之战中失败,蜀中精锐几乎损失殆尽。
“先主传”:『 三年春二月,丞相亮自成都到永安。三月,黄元进兵攻临邛县。遣将军陈笏讨元,元军败,顺流下江,为其亲兵所缚,生致成都,斩之。先主病笃,托孤于诸葛亮,尚书令李严为副。』虽然,刘备战败后,诸葛亮到达永安,并且开始发挥作用,阻止了东吴的西进,擒杀了东吴将领黄元,但是一切都晚了。
诸葛亮亲自看到这个战败结果以后,才突然醒悟过来,刘备是对的,庞统也是对的,因为自己不配合刘备,导致夷陵之战失败,失去了最后扫平东吴的机会。刘备、庞统、诸葛亮统一“三国”的梦想,再也不能实现了。诸葛亮和他的后继者姜维,所能做的就是,以攻为守,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次北伐,尽可能的迟滞曹魏的南下,延续蜀汉灭亡的时间而已。何以为证呢?
杜甫:【八阵图】这首诗里写的清清楚楚。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本论文,是笔者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取得的高级历史课题成果,文中有多项独家课题破解。严禁抄袭剽窃,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