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学习

汉武帝统治相当折腾,为什么没有亡国?

提问时间:2023-07-05 12:00关键词:汉武帝,汉武

汉武帝统治相当折腾,为什么没有亡国?

点赞1、齐齐哈尔市 网友:朕很萌﹏

汉武帝在位54年,对匈奴用兵44年。他穷兵黩武,几乎耗尽了“文景之治”的国家所有积累,犯了不少错误。但他不仅没有亡国,历史上还把他与秦始皇并列,称为“秦皇汉武” ,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是,汉武帝是一个非常积极进取的人。西方世界有一句话叫做:“上帝不会辜负每一个积极进取的人”,我觉得把这句话用到这里是比较恰当的。

汉武帝在位期间,为了巩固皇权,对内,他设置中朝,加强对诸侯王和地方官员的监察;开创科举制度,选拔优秀人才;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加强经济控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

对外,他攘夷拓土,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大汉的基本版图;拓展丝绸之路,加强对外经贸;在轮台、渠犁屯田,加强对边关的控制;设置使者校尉,建立年号、颁布太初历、兴太学等,其影响都很深远,确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皇帝。

司马光在他的《资治通鉴》中说:汉武帝“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的原因在他最后能够反省自己的错误,促使汉朝的统治方针发生转变,回到与民休息、重视发展经济的轨道上来。从而避免了像秦王朝那样迅速败亡的结局。

与秦始皇至死拒绝认错的为政态度相比,汉武帝后来能够“罪己”,及时修正错误,在历史上留下了较好的名声。后人常把《轮台罪己诏》说成是中国皇帝第一个正式的自我批评文件。

我想,老天爷一定是看到这一点,不仅没有降罪于他,还给他了一个比较高的历史地位和荣誉。

(免责声明:图片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删除。)

点赞2、罗定市 网友:辞狂歌悲

农业社会王朝灭亡的基本逻辑:农民破产变成流民--国家税收不足--政息人亡。

一、流民问题

武帝因为战争需要,赋税兵役徭役极重,晚年流民问题已经很严重,《资治通鉴》讲:汉武帝喜欢用酷吏,这些酷吏残酷暴躁,民众不自觉就犯了法,所以大家都不把犯法当回事(当回事也没用,反正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当时盗贼很多,多的几千人聚在一起,杀太守都尉,少的也有几百人。当时道路上没人敢走(全是劫道的)。皇帝派人发兵攻打才稍稍平抑,但官兵一走他们又聚啸山林。武帝很生气的下了一道令:凡是抓不尽盗贼的官员全部处死。官员们没办法禁止盗贼,于是都开始瞒报,导致盗贼猖獗。

到这里是不是很眼熟?秦二世而亡,就是因为关东盗贼日多,赵高惶恐而瞒报,最终导致秦末农民起义不断壮大,最终灭亡了秦朝

这里的问题其实是个经济问题,官员的酷暴只是表面现象。为什么官员酷暴,是因为他们天生豺狼,以杀人为乐?不排除这种可能,但这绝不是主流。核心原因就一条:武帝打仗需要钱,官员们去收钱,收不上来怎么办?动用刑罚。

这里涉及到一个经济问题:农民的收入减去赋税后足以养活全家,那农民继续任劳任怨。如果农民的收入减去赋税后不足以养活全家,那农民破产,变成流民。

二、国家经济破产

流民日益增多,官员在流民那里收不到钱怎么办?吃大户。地主家才有余粮啊。于是大量的大户被吃成瘦子,最后变成流民。到这一步,官员即使在努力也收不上钱来了,最终结果就是朝廷破产。朝廷破产以后,各个阶层都开始自寻出路,有野心的人就会借着这股东风趁势而起。比如秦末大乱,首先是陈胜武广起义,属于纯粹的农民起义。到起义有了起色以后地主们会加入,《资治通鉴》记载:诸郡县苦秦法,争杀长吏以应涉。地主们觉得跟着秦朝太痛苦,大家都杀了官员反了。接下来就是秦朝官员鄱阳令吴芮、会稽太守殷通这些大官僚开始站队。

武帝朝晚年流民问题已经出现,武帝解决方法主要是剿灭流民,破产农民被剿灭,一方面暂时压制了矛盾,但另一方面流民还在源源不断的产生,且减少了从事生产的储备力量。因为问题的根子出在武帝身上。武帝不罢兵,农民破产问题就无法解决。要想解决农民破产问题,就必须解决农民入不敷出的问题。

指望汉武帝汉武帝自己改正错误是不可能的,因为武帝这个人刻薄寡恩,典型的法家君王,他又极聪明,能够致人于死地,所以只有让他疼了,知道自己这套行不通了,他才可能反思。

促使武帝改变的主要是两件事:一是贰师将军李广利的败逃。武帝晚年的军事行动多是惨胜,比如李广利征大宛,因为路途遥远,在经济上并不合算,李广利和军官们商议后认为不可行,但是武帝派人堵住雁门关,并派人传话李广利:打不下大宛就别回来了。武帝征发天下兵马,造成举国震动。最终虽然打败了大宛,但是自己也损失惨重。这样的军事行动一致延续到李广利兵败投降匈奴。

另一是太子刘剧的起病谋反。武帝晚年宠幸江充,江充为了讨好武帝,检举揭发别人从来不避讳。有一次太子车夫犯了法,江充把车夫关进了监狱,把马车没收了。太子于是找江充说好话:我不是心疼车,主要是不想给皇上添乱。结果江充无视。后来江充回过味来,又怕太子以后当了皇帝报复自己,于是就想搞死太子。结果就是巫蛊之祸,太子自杀。

这两件事的中心思想就一件事:武帝已经有点魔怔,有点像东方不败,天下一统,唯我独尊。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事实上即使是皇帝,也是要受客观规律制约。谁不服你就打谁,结果军事上接连失败,你想让别人干什么就干什么,结果自己儿子被搞死了。

这两件事最终让汉武帝有所反省。所以才有了后面的轮台罪己诏。

三、休养生息

武帝晚年的安排主要有:一是罢兵,二是推广农业技术。

汉代兵制主要是征兵制,也就是平时是农民,在特定的年限内当兵,兵役结束继续务农。罢兵是个技术活,军人掌握军事技术,如果他们成为流民,破坏力极大。所以罢兵必须保证他们回家后有事做。所以即使你手腕在高超,在无法安排就业的情况下,你也是没办法罢兵的。而在武帝晚年,由于天下户口减半,土地自然空余了出来,被裁撤军人自然可以充分就业。此外武帝任命赵过为搜粟校尉,推广代田法,提高了农业生产率。既然能够安居乐业,谁愿意跑到草原西域去送死。

四、晚年安排

如果单纯的只是汉武帝休养生息,接班人再次改弦易辙,那武帝后汉会不会亡真的很难说。但是汉武帝选了一个好的接班人。

武帝选接班人选了刘弗陵,选辅政大臣,选了霍光、上官杰、金日蝉三个秘书。事实上武帝此时的选择并不多,六个儿子,两个已死,一个被废,两个行为不检点,最后只能选自己喜欢的小儿子。辅政大臣只能选内朝官员,政治上可靠,能力上长期和自己一起统筹全国事务。他们有皇帝之实,而无皇帝之名,所以他们只能以皇帝的名义来发号施令,这也保证了武帝的政策安排可以持续贯彻。

五、总结

王朝灭亡,归根到底在于农民破产造成流民问题。武帝晚年虽然形成流民问题,但连年战争导致户口减半,大量的土地可以用来安置流民,同时晚年政策转向,加之人事安排保证了休养生息国策的执行。所以当战争机器停止运转时,赋税兵役徭役减轻之后,农民可以再次进入安居乐业的状态,流民问题解决,自然也就不存在人亡政息的问题。

点赞3、三门峡市 网友:止于心

一个王朝灭亡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统治阶级无法满足人民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汉朝经文景二帝无为而治,才迎来武帝的厚积薄发,北击匈奴,西服诸夷,南定百越。这一切的一切,关口都是钱,任文景攒的多丰厚家产,武帝几次战争下来也差不多败光了,所以强迁豪强也好,白鹿币也罢,都是为了钱,要做的事情太多,但是钱不够,这才是汉武帝折腾的原因。

之所以汉不亡,一是武帝权术运用,酎金夺爵、推恩令导致诸侯王没了造反的资本,迁富户至茂陵,打击了各地豪强,像郭解这样的大侠更是打击的重中之重,被夷三族,而重用酷吏则令官员百姓噤若寒蝉,有些地方甚至害怕得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了。各阶层在汉武帝的运作下几乎是没有反抗帝国的力量了。

二是常年得战争锻炼出了汉帝国的终极暴力镇压力量——名将强兵,加上对外作战连战连捷,土地兼并虽然日常发生,但矛盾尚在可控范围。

三是武帝晚年颇有反省之意,轮台罪己,希冀守成的继承人可以将汉帝国慢慢休养生息,移回正轨,武帝本人也未再如当初一般激进。

综上,武帝统治虽然折腾,但也没折腾到百姓活不下去,加上对外战绩好看,国内贵豪论被打压,所以汉不得亡。

点赞4、固原市 网友:彼岸草

你看他折腾,但你知道他折腾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吗?

个人享受?个人名誉?可能这些东西都沾一点儿,但是你如果看一下汉武帝具体做的这件事情,你就会明白汉武帝本质的目的究竟在哪里。他究竟想要做什么?

汉武帝算是向大家展示了什么叫做生命不息,折腾不止的真正意义。但是,汉武帝却懂得如何去折腾,说直白一点就是人家聪明!知道他的纠结目的究竟是什么,为了这个目的,他可以去努力,如果换成其他人,二话不说,后宫佳丽3000,我要出国巡游,我要干什么干什么干什么,总归就是自己享受,真正实事儿呢?啥都不干!

汉武帝从他所做的那些举动上来讲,他一直都在完成中央集权这个最高命题!无论是满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一个思想,还是扩充自己手里的御林军,亦或者在北伐匈奴的时候调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还是说任用自己的亲信担任军队里面的高层,最后的就是推恩令!

汉武帝在干什么,他才收龙地方上面的权力,然后归到中央手里面,随着汉武帝的折腾,中央的权力越来越强,(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石塘网)地方的权力越来越弱!这个就是汉武帝的聪明之处,他懂得树立各种跟的项目,来增长中央的权力,财力和人力军队,不停地削弱地方对手,乃至于未来能影响皇帝权力的这些人的利益!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当地方上为诸侯王的实力越来越少,匈奴人的实力不断受损,整个大汉王朝中央的权力越来越强,军队越来越厉害,战斗力越来越好。财富越来越多,试问天下哪一个人能玩得过中央?汉武帝想要灭谁,那就是一句话的事情,反正军队里面都是我的人,军队战斗力是最强的,我想打谁就打谁,谁敢谋反,我把他往死里揍。哪怕是我亲生儿子!

这个就是汉武帝的聪明之处,没错,汉文帝和汉景帝确实给他留的这些家产,但是历史上面留下金山银山,最后被儿子给败光的这不在少数。汉武帝却懂得最大限度的利用自己手中的资源,增加皇帝的权力,这个就是汉武帝真正聪明的地方!

你想说汉武帝笨,你想说汉武帝昏庸,你想说汉武帝手中的大汉王朝要亡国,你问过汉武帝的智商没有?确实,汉武帝在某些方面纠结了一点儿,昏庸了一下,但是不可否认,就是汉武帝大的战略大的方针从来都没有改变过。这就是所谓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就要轮到其他人过来,看见这金山银山,还不好好享受一番,看见这皇帝的位置,还不好好的去温柔乡里面游荡一番,至于说天下发生什么事情与我无关。随着时间的推移,财富被其他人抢走了,军队被其他人抢走了,权利被其他人抢走了,自己呢,虽然没有折腾,虽然没有闹腾,但做的事情。不如人家汉武帝所得到,结果比汉武帝更加惨烈,甚至于最后尸首异处,你怪谁呀?

点赞5、日喀则市 网友:小鸡蛋

其实,西汉走向灭亡的起点正是在汉武帝后期,根源是汉武帝由明智之君变为昏庸之君。

当然,西汉的鼎盛时期也是在汉武帝时期,特别是其中期。匈奴被驱逐到大漠以北,西汉的疆域得到极大开拓。经济高度繁荣,以独尊儒术为抓手的文化也呈现大发展态势。分封制基本上被根除,郡县制盛行天下,天下一统的政治局面和中央集权由此达到了高峰。这些成就的取得固然有汉武帝本人雄才大略的原因,但更是汉武帝父祖两代潜心发展经济数十年以积累国力的必然结果。

前期和中期的巨大成功和国势日隆,使汉武帝迷失了自己,他没有意识到“文景之治”才是自己成功的基础,遂好大喜功,甚至不顾史官司马谈的规谏,效法舜帝行所谓泰山封禅大典,终于在晚年引发了“巫蛊之乱”。虽然“巫蛊之乱”令汉武帝大彻大悟,他发布了《罪己诏》,并宣布以文治代替武治,不再对外用兵,而是减轻税收,努力发展农业生产,但是,国力已经受到重创,如同后来唐玄宗后期一样,汉武帝无力回天了,于是,汉武帝死后约半个世纪中西汉就一直在走下坡路,直至灭亡,固然汉宣帝时期“中兴”了十多年,但终究无法阻挡盛极而衰的历史规律。

点赞6、赣州市 网友:沐云枫

汉武帝这一生,相当的折腾。

登基之初,就和自己的祖母,太皇太后窦漪房扛上了,窦漪房延续汉朝的惯例,推崇信奉黄帝、老子的道家学说,主张无为而治,汉武帝却崇尚儒家,希望通过儒术加强君主集权制。

虽说当时没斗过窦漪房,但他熬得起,熬到窦漪房去世,立刻提倡儒学,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为儒学教育在中国古代的特殊地位铺平了道路。

大家别觉得这事儿简单,这其实是从根本上改变了汉朝的国策。儒家治政的核心是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用这些纲常伦理对人们进行教化和思想控制,子不能反父,社会上减少纷争,臣不能反君,统治得以稳固。

可从开国皇帝刘邦开始,汉朝讲究的就是“无为”而治,不过多地干预百姓的行为和想法。从无为转到有为,是由松到紧的过程,类似于由奢入俭,一个不小心就会翻车。汉武帝却做得很成功。

独尊儒术是“文功”,“武治”方面汉武帝更激进,热衷于开疆拓土。

他继位没多久,还没掌握全部军政大权,就牵涉进了东瓯国和闽越国的战事。东瓯无法支撑下去,不得不主动请求归附,被安置在江淮流域的安徽舒城地区,东瓯故地被划入汉朝会稽郡,国王被降封为广武侯。闽越后来也被灭,民众同样迁往江淮。

对一般的皇帝来说,拿下两国已经算不错的政绩,但在汉武帝这里只是开胃小菜。接下来,他决定和汉朝的大敌匈奴开战。

名将卫青、霍去病奉汉武帝之命,多次出击匈奴,历经河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这三次大型战役,打得匈奴望风而逃,唱着悲歌不断北迁,汉朝收复河套地区,夺取河西走廊,封狼居胥,将北部疆域从长城沿线推至漠北,曾经强大的匈奴,就这样被打残了。

汉朝与匈奴这场大战争用时良久,直到汉武帝驾崩都还没打完。但这期间汉武帝并不是只打匈奴,兵锋还指向西域,远征大宛、车师、楼兰、龟兹、莎车等国,这些西域小国无不匍匐于汉军铁蹄之下。

并且征服朝鲜卫氏王朝,设四个郡管理其故地,将朝鲜半岛北部地区纳入了汉朝的统治范围。又开拓西南,迫使夜郎王、滇王等西南夷王举国归降,还在今海南岛置儋耳郡、珠崖郡,统治了海南岛与南海诸岛的地区。

资料显示,汉初国土仅有214万平方公里,但到汉平帝时期,已经有了约609万平方公里。这些多出来的疆域,大部分是汉武帝打下来的。这既是丰功伟绩,也显得穷兵黩武。

众所周知,打仗最为耗费财力、物力、人力,兵马未动,大批军费就得支出去。另一位与汉武帝很像的皇帝隋炀帝,还没他这么折腾,隋朝就灭亡了。那为什么汉朝没有亡国呢?

一是因为汉朝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国力雄厚。

汉武帝的祖父汉文帝、父亲汉景帝,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多次下令劝课农桑,并维持社会和平,不轻启战端,合力创造了中华文明迈入帝国时代后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

景帝后期,汉朝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稳定富裕的局面。《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载“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府库里的铜钱多年不用,以至于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粮食也吃不完、装不下,只能任其腐坏。

作为文景之后的继任者,汉武帝享受了这份福利。这么厚的家底,经得起他的折腾。隋炀帝就不行了,国库没这么丰。

二是因为战争带来的利益。

打仗固然烧钱,但打胜了就是大赚。比如说,汉武帝打服西域诸国之后,派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由此而始,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也给汉朝带回大量的财富。

又如,漠北之战后,匈奴王廷一路向西,而汉朝则“北自朔方,西至令居”,以60万吏卒屯田,加强对边境的防守。使得长城内外“马牛放纵,畜积布野”,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

况且打下那么多疆域、收服那么多小弟,国家的财政税赋收入必然提高。人口增多,税收就多,这是基本的常识。

三是改革经济政策。

汉朝初年,对盐、铁采取放任政策,经营盐铁的商人富比王侯,诸侯还能私自铸钱。到汉武帝这里,这些好事统统没有了,盐铁收归国有,由朝廷专营,并将地方的铸币权重新统一于中央。

这些措施很有效,大商人、诸侯都资产缩水了,国库却再次丰盈。

四是通过推恩令堪称完美地解决了最大的内患,诸侯。

汉朝自文、景两代起,就一直琢磨着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胀的诸侯王势力,却都没有好办法。景帝削藩,还激起了七国之乱。

推恩令明面上恩及诸侯诸子,是朝廷对诸侯的嘉奖而不是贬斥,也就不会激起他们的愤怒进而起兵作乱,却使得大的王国自己分崩离析,再也无法对抗朝廷中央,被称为史上最强阳谋。

因为以上这些原因,汉朝在汉武帝手里不但没亡,还越来越强盛。虽说后期也有一些问题,但正是汉武帝的折腾,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及强大的帝国。


码字不易,劳动您的小手手,关注点赞,人生灿烂哟!

点赞7、桂林市 网友:可是是想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折腾?嘛叫折腾?这叫锐意进取!折腾这俩字,听着挺扎耳朵的,就算是折腾,没有汉武帝的折腾,估计匈奴人还在大草原上狂奔,天天玩打谷草呢?

何来的发展壮大?汉人也不会叫汉人,不是吗?

好了,咱不说这种题外话,就题主这问题,咱们刨开来分析一下。

就这个题目,其实有些小伙伴至少心里有那么个隐约的答案。

打仗吗?不就是打钱吗?这钱打着打着如果没有了,可不就得打崩了吗?亡国就是终点,老话说的好,好战必亡吗?

汉武帝之所以那么能打,结果没把大汉王朝给打没了,还不是老一辈人的修身养性吗?家里有钱,所以没事。

这个答案对,但不是很全面,他至少缺一半的解释。

最为关键的一点,汉武帝已经完成了对他整个王朝的制度改革,一个王朝的稳定,物质基础是一个,另一个是内部的政治制度必须统一,一旦混乱,他可比物质基础的殷实更加的可怕。

你以为汉武帝暴击周边强敌之后,没有出现流民吗?已经是流民四起了,就连全国的户口都缺了一半,这是啥?这要是搁到别的时间段,这可就是亡国的前兆啊!

汉武帝还就抗下来了,咋抗下来的?就是对制度的精准改革。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制度真的这么重要吗?”

当然!咱举个例子大家伙体会一下。

咱别的不说,就说秦朝,陈胜吴广的起义声势够浩大的吧!结果呢?随着陈胜吴广的死亡,也就那样了,全部偃旗息鼓。

这其实就是一场流民的抗议,但流民能成为亡国的最根本原因吗?显然不是,他必须辅佐其他的条件才可以达成,不然秦朝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后,早就应该崩溃了。

既然没有,那就说明还需要其他的条件。

接着是第二次的反抗,这次是六国后裔们开始闹腾了。六国后裔他们是什么?是流民吗?不是,他们是一个阶级,一个过去的统治阶级。

他们是什么?他们是制度的制定者,所以他们本身就是制度。

这种制度可以让流民进行上述下达的梳理,让他们更加的有效。

结果呢?他们成功了!

但他们这个制度太过老旧,项羽推翻秦朝之后,干的还是分封的事,这个制度其实已经被秦朝验证过了,漏洞百出,结果就是项羽失败了,刘邦成功了。

他代表着秦朝遗留下来的先进制度,但这个制度在残破的流民面前是不够的,于是就有了黄老的学说开始对王朝进行修生养息的修补。

所以亡国的条件,至少有两个,流民四起,加上制度的参与。

只要卡住一个,亡国就不会达成。

汉武帝的一句话说的就很好:

汉家诸事草创,加四夷侵凌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

从这句话当中,咱不难看出汉武帝对改革的迫切,已经对周围强敌环视的压迫感。

那么他是怎么改革制度的呢?

第一条,钱!您要知道汉朝初期,官员出去溜个弯,这都的是牛车,至于马车就别想了,就一个字穷,汉武帝想整几匹纯白色的马坐坐都没找到。

所以就有了黄老学说的流行,但这个流行是让老百姓兜里有钱而已,但王朝是没有的,要想发动讨伐,没钱可不行。

于是盐铁专卖开始了,桑弘羊的一系列的经济改革,让国家的垄断经济出现,最终刺激了国库的增长。

第二条,就是进行中央集权。最棒的就是推恩令的实施,削弱了国中之国的实力,接着是刺史制度,让其对地方进行监控,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第三条儒学的引进,尤其是公羊学,那会的读书人可是佩剑的,文人尚武,这可不是一般的厉害。这也是为嘛一说将军,咱就推荐儒将。

而那种酸儒在汉武帝跟前就吃不开,不是有一个叫狄山的博士,在大汉王朝干掉匈奴9万的前提下。

居然拍着胸脯说要汉武帝走老路回去和亲。

照他的意思,和亲是汉武帝唯一的路可以走,胜利也是一时半会,劳民伤财,最终还是完蛋。

如今强大了,居然还的憋屈着活,这那门子道理。

结果汉武帝要给他一个郡治理,他说不能,给他一个县治理,还是不能,最后给了一个哨所,结果没有多久被匈奴人给砍了脖子。

就这么一下,汉武帝让所有人闭嘴,匈奴人就得打,打不服,就往死了打,拳头才是说服敌人的利器。

上下的认识得到了统一,制度也会更加的畅通,没有异议,因为教训就在眼跟前。

朝堂上统一了意识,那么民间呢?汉武帝开始打击地方豪强,这些地方豪强几乎就是一块地皮的土皇帝,纠结当地的游侠,形成对地方的控制。

地方豪强有钱,游侠有武力,他们抱一块能好了吗?这让朝廷的政令得不到体现,地方上他们说了算,这那成啊!

游侠说好听点劫富济贫,但地痞流氓也会说自己是游侠,不安定啊!

所以地方豪强被迁徙了,迁徙到皇权可以覆盖的地方。

其实这事在西汉前中期就一直在干的事,一听那有豪强直接就迁徙了。

所以这一系列的改革,让汉武帝有了钱,而且还有了对地方的控制力。

所以在流民四起的时候,冲击汉朝政权的时候,汉武帝依然不动如山。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点赞8、郴州市 网友:闹爷@

汉武帝根本不会亡国,汉景帝才处于危险之中。汉武帝折腾是为了消除危险而已。七国之乱如果搞成八王之乱,那就没有什么汉朝了,五胡十六国就要提前到汉武帝时期出现了。那也就没有什么汉族了,东亚这片土地上的核心行为模式就不是中央集权而是封建武德了。中国的人口可能就不是十三亿而是三亿了。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