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学习

“齐大非偶”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

提问时间:2023-07-05 12:02关键词:历史,典故

“齐大非偶”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

点赞1、衢州市 网友:▍无赖

齐大非偶,这典故的背后还真是有一段孽缘。

周王朝礼制森严,社会生活都被安排管理的妥妥帖帖,连宗庙祭祀的昭穆制度都被安排好了。周礼和宗法制度联系在一起,就形成了周天下的国际社会的《联合国宪章》,周天子作为当时的超级大国维护这套礼法制度。后来经济发展了,发动战争的成本越来越高,而且人心也开始不再古朴,不愿意再打仗,周王室维护这套国际秩序越来越吃力(跟现在的美国相似),所以周王室渐渐不大方了,要各地索要方物和财物。遇到一些外族攻打时,周王室也没有力量去攘除外夷了。

(周王朝初年的势力范围)

这样,周王室的威信逐渐丧失了,礼崩乐坏的时代就开始了,各个诸侯国里都发生了有悖于礼法、宗法的事,周王室也管不了了。

在滨海地区的齐国的国君齐僖公有两个被诗经百般赞颂的两个女儿,一个叫做宣姜,一个叫做文姜,双双成为当时闻名的绝色美人。关于这姐妹俩的美,《诗经》里有记载:“有女同车,颜如舜花,将翱将翔,佩玉琼踞;彼美孟姜,洵美且都。有女同车,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这样的姐妹花,在当时的国际社会上掀起了一番求婚热潮。

这姐姐宣姜本来许配的是卫宣公的儿子伋,但是卫宣公是个老流氓,听说齐宣姜艳若桃李,顿时垂涎三尺,居然来了个“掉包计”,在黄河边上筑了一座新台,把新娘拦截了下来,自己钻进洞房当了新郎。虽然我们知道春秋时期的男女关系确实乱得够呛,但是卫宣公的这种行为在当时也是为世人所不齿的,《诗经·邶风》中有一篇叫《新台》,讲设网本为捕鱼,却事与愿违,得了个癞蛤蟆,说的是这件事。

(宣姜入卫新郎被掉包)

这宣姜算是毁了,齐僖公便将希望寄托在了小女儿齐文姜身上。为示郑重,齐僖公向国际上发布了外交照会:我家次女文姜已长成,各国诸侯、世子可前来提亲。各国公子、世子早就垂涎文姜的美色,来齐国提亲的人络绎不绝。这文姜几经比对,最终她看上了郑国世子姬忽。这个郑国世子,长得高大威武,行端礼正,很有男子汉的气魄。按理说,也是门当户对,郎才女貌。

齐僖公心里的石头算是可以落下了。可是这姬忽回到郑国后,竟然听信了别人说的“齐大非偶”的话,要毁婚。这个进谗言的人是这么解释“齐大非偶”的,郑国是小国,娶了齐国这样大国国君的女儿,日后必定受欺负,不如不娶。姬忽竟然也听从了,放着国际上盛名已久的美人不要,向齐国提出退婚。

其实,姬忽之所以毁婚,可能还跟文姜的姐姐宣姜有关。宣姜早有艳名,而卫国就在郑国边上,郑国肯定也是知道的。这么混乱的关系,让郑国人觉得这个齐国毕竟是个外姓(姜姓、吕氏)诸侯国,没有受过周礼熏陶,不会是一个好媳妇。

春秋时,男女关系还是比较开放的,郑国、卫国的民歌都有说到野合的事,而且几乎在同时在蔡国、息国还发生过因为息夫人而亡国的事,所以公子王孙世家对于找媳妇这事还是比较慎重的。

本来,这在春秋时候的开放风气下也没什么,姬忽不愿意抱美人,自然会有人上门来提亲。可是这文姜却是生性刚强,从小锦衣玉食,从来没有被违逆过,一下子被拒绝婚事,心理上接受不了,就病倒了。

(文姜也是当时的国际名媛)

她这一病下,他的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姜诸儿来探望她。这一来二去,兄妹感情迅速升温,竟然就因此如胶似漆了起来。随着事情的发展,他们两的行为越来越名目张胆。很快,被他们的父亲知道了。家门不幸,齐僖公在气愤之余,很想把事情快速处理妥当,不然这桩丑闻流传出去,齐国在国际上就没法混了。

这时,齐国旁边的的鲁桓公新登基,想攀求齐国这样的大国给自己当外援。于是,便派人到齐国向齐文姜求婚。齐僖公立即答应了这桩婚事,还迅速选择了一个良辰吉日,迫不及待地要把文姜嫁出去,为了防止再出纰漏,他还命人严加看管,不准诸儿与文姜再见面。文姜要嫁出去了,姜诸儿可急了,让他魂牵梦饶的妹妹要去给别人当老婆,他心里有着一万个不愿意,但他却不能阻挠这场婚事,只能暗地里伤心着急。

在文姜出嫁的前一天晚上,姜诸儿终于找到机会在一把纸扇上写了一首诗,传递给了齐文姜。诗句是这样的:桃树有华,灿灿其霞,当户不折,飘而为直,吁嗟复吁嗟!齐文姜的答复是:桃树有英,烨烨其灵,今兹不折,证无来者?叮咛兮复叮咛!这意思再也明显不过了,他们还有再见的机会。

这文姜嫁到了鲁国,成了嫡室夫人,生了一个儿子,就是后来的鲁庄公。过了几年后,齐僖公去世,公子诸儿成了新的齐公。这样一来,他就要求鲁国让文姜经常来齐国探亲。由于保密工作做的好,鲁桓公不明所以,就一一安排了。文姜到了齐国后,很快齐襄公与文姜就又出双入对,颠鸾倒凤了。对于文姜的迟迟不归,鲁桓公也驾着车去接她,结果撞见了这段不伦之恋。鲁桓公气愤不已,夺路而走,齐襄公就派了公子中的大力士叫做彭生的,跳到鲁桓公的车上,捏断了他的肋骨,鲁桓公活活痛死了。

(鲁桓公头上有点绿)

鲁桓公去世后,他的嫡子,就是文姜的孩子做了鲁公,文姜也不方便久不归国,就说思念故土,希望在鲁国边境上长期看着齐国。鲁庄公就让人在边境修了一个宫室给母亲文姜居住。这齐襄公经常打猎来到边境,晚上就住在这里。

后来齐国发生了叛乱,齐襄公被人杀死,齐国大乱。公子小白最后做了齐君,就是齐桓公。文姜见齐襄公去世了,就彻底收心了,回到鲁国都城,全心协助儿子治理鲁国,表现出了出色的军政才能。所以,后世对文姜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

如果当初姬忽不悔婚,顺利嫁入郑国的文姜,是否还会有这种不伦之恋?那又是未知之数了。

点赞2、辽源市 网友:依芸萱

正确的写法应该是齐大非“耦”而不是齐大非“偶”。

耦是春秋时期人们常说的一个词,就像今天我们说手机“充电”一样普遍。这与当时人们的生活环境生产方式密切相关。

当时社会是农耕时代,人人都会参与耕作。而耕作最流行的方式是“耦耕”。耦耕就是两个人一起用铁器耕作。它要求两个人要配合默契,而只有体型相当、体力一致的情况下才容易配合默契。所以,同耦的人身体条件必须相近。

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一个比喻:同耦的人就比喻合得来的人,和自己体量差不多的人或事物。

所以,齐大非耦的意思是人家齐国是大国,我们是小国,我们不在一个级别上,我不想攀附它。这个耦不是配偶的意思。

耦在《左传》中出现多次,既非褒义也非贬义,像是一个中性词 。还有一个典型的地方是晋国的骊姬和东郭五、梁五两个人都相好,这两个人帮助骊姬搞阴谋。人们就把东郭五、梁五这两个臭味相投的人称作二耦。《左传庄公二十八年》:二五(东郭五、梁五)卒与骊姬谮[zèn]群公子而立奚齐,晋人谓之二耦。

齐大非耦的原文是《左传·桓公六年》:“公之未昏于齐也,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太子忽。太子忽辞,人问其故,太子曰:‘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我们可以看到,这里并没有“偶”。

点赞3、瓦房店 网友:弃暗投我

“齐大非偶”这个成语的本意是:身份低微不敢高攀。

这个成语出自先秦·左丘明《左传·桓公六年》:“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大子忽,大子忽辞。人问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

这个成语主要说的是齐僖公为何要倒贴嫁妆,强嫁女给郑世子?

我国春秋时,齐僖公一心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郑国的太子忽。但是太子忽急忙推辞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配偶,你们齐国是个大国,我的位卑配不上。

后来北戎部落入侵齐国,齐国危机,赶紧向郑国求援,太子忽立即率领郑国的军队,帮助齐国打败了北戎。这时齐僖公又提起这件婚事,太子忽又一次坚决推辞。

别人问他为什么拒绝,他说:“以前没有帮齐国忙的时候,我都不敢娶齐侯的女儿。今天我奉了父王之命解救齐国的危难,如果这时我娶了妻子回去,这不是用郑国的军队来换取自己的婚姻吗?那么到时郑国百姓会怎么说我呢!”说罢就辞别而去。

注:图片来自网络

点赞4、太原市 网友:月舞神殇

“齐大非偶”这个词来自于《左传.桓公六年》:“公之未婚于齐也,齐候欲以文姜妻郑太子忽。太子忽辞。人问其故,太子曰:‘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

《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是根据孔子所作《春秋》而写成的史书。是鲁国历史,这里的公,是鲁桓公。鲁桓公的妻子,是齐国的公主,名叫文姜。在文姜没有嫁给鲁桓公之前,她的父亲齐僖公(也称齐釐公)曾把她许给郑国太子忽。郑太子忽没有同意这门婚事。别人问他为什么不同意,太子忽说,人各有与自己匹配的婚姻对象,齐是大国(郑是小国,)我配不上人家。

耦的本意是耦耕,也就是两个人一起耕种田地。因为要两个人配合干活,两个人的体力等各方面要相互匹配。后来,这个字就被“偶”所替代。成为成词“齐大非偶”。其意思是用来拒绝不满意的婚姻介绍,你家门第太高了,我们配不上。

这个故事,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也有记载:齐釐公二十五年,北戎伐齐。郑使太子忽来救齐。齐欲妻之,忽曰:“郑小齐大,非我敌”。遂辞之。

在齐国遇到外敌的时候,郑国太子前来帮忙。成功打跑敌人。齐国为了感激,打算把公主嫁给他。公子忽说:“郑是小国,齐是大国,不相匹配。”于是,就谢绝了齐公的好意。“敌”,这里是匹配的意思,不是后世意义上的敌人。

在春秋时代,各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大国结亲,以增外援的做法是很平常的。在权利争斗中,大国因为婚姻关系而给予的帮助也很重要。郑国太子为什么会谢绝齐国的好意呢?其原因大约不是自身谦虚,感觉自己是小国配不上大国,更重要的原因,大约是齐僖公的女儿们名声不太好。

文姜许嫁郑太子忽,被拒之后,嫁给了鲁桓公。可是,文姜在齐国的时候,却与自己的哥哥也就是后来的齐襄公私通。文姜在鲁桓公三年嫁到鲁国,十八年,鲁桓公夫人文姜到齐国做客。齐襄公与文姜这对兄妹见面之后,旧情复燃,宫中乱伦。这事被鲁桓公知道之后,非常生气。大约是骂了文姜。文姜告诉自己的哥哥后。齐襄公把鲁桓公灌醉之后,让人把鲁桓公弄死了。

看到鲁桓公的故事,大约就可以明白为什么郑太子不娶文姜了。

齐釐公还人一个女儿叫宣姜。“宣”大约是谥号,或者是因为是卫宣公的夫人之故。卫宣公的夫人叫夷姜,大约也是齐国姜氏,生了个公子叫伋,被立为太子。太子伋长大之后,卫宣公为她娶了齐釐公的女儿为妻。齐女到卫国后,齐宣公发现这女子很漂亮,于是就为儿子别找了一位,把齐女自己笑纳了。这位女子就是宣姜。与嫁给鲁桓公的文姜是姐妹关系。宣姜嫁给鲁宣公之后,自己也生了儿子。后了为了自己的儿子上位,太子伋被害死。

春秋时代,老子抢儿子媳妇的现象,好像挺多的。广为人知的就人楚平王,卫宣公。不太被提起的,《史记》中还有一位是鲁惠公也干过。

小国的公子,娶大国公主,政治上可以做为外援,但是,女子的作风必须正派。如果家风不好,不但无益,反而有害。文姜和宣姜就是例子。史书上说:“宣姜淫于舅,文姜淫于兄,人伦天理,至此灭绝矣。”

明白了上述历史,就知道了,齐大非偶的背后,所表达的意思是,男人找媳妇的时候,不能只看长的漂亮(据说宣姜、文姜都是大美女)和家庭有权势。更重要的还是品德的优异。

关于文姜宣姜的美貌,《诗经》有记载。最后我们欣赏一下: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诗经.郑风有女同车》)

点赞5、漳州市 网友:溺水的鱼

“齐大非偶”,表面意思是:齐国太强大,我配不上(齐国公主)。

书面解释:指辞婚者表示自己门第或势位卑微,不敢高攀。 就是穷屌丝不愿意与白富美、矮穷矬不愿意与高富帅结亲的意思,拽呗。

比如,高中状元之前的陈世美,如果在他穷困潦倒的时候,皇帝要招他做驸马,他定会说齐大非偶。高中状元之后那就另当别论了。

典故出自先秦时期史宗文圣左丘明的《左传·桓公六年》,主人公是春秋时期郑国第四任、第六任国君郑昭公。

有书君一看就乐了,四任、六任国君?在中国的古代,皇帝可是子承父业的职业,哪像现在的总统,今天是我明天换你?看得出,这主是命运多舛啊。这与“齐大非偶”有关。

一、年少轻狂,不畏强权。

公元前720年,春秋小三霸之一的齐僖公与春秋小三霸之首的郑庄公在石门会盟,二人话语投机,志同道合,有意结儿女亲家。没想到,作为小国公子的姬忽却不领情。

虽然当时是黄口小儿,却不被大国之威、父王之命所诱惑,胆识过人。

二、初生牛犊,义正词严。

公元前706年,北戎攻打齐国,生死存亡之际,郑庄公让儿子姬忽带着军队救援。齐僖公喜出望外,看着长大成人的公子英俊潇洒,喜不自禁,又主动提出要把女儿文姜嫁给他。郑公子婉言拒绝:“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偶同耦)意思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配偶,齐国是个大国,齐公主高贵,我不敢高攀。这就是""齐大非偶″的来历。

大敌当前,自己国家弱小、自己身份低微,这个拒绝表现的不卑不亢。虽为小国将,却有大国范儿。

三、再次拒绝,固执己见。

没多久,在各国诸侯的帮助下,齐国大获全胜。足智多谋的公子忽深得齐僖公赏识,忍不住又旧话重提,公子忽坚决推辞并辞别而去。老师祭仲问,他说,齐国强大,我不敢娶公主。我是来帮忙打仗的,又不是来娶老婆的。老师苦口婆心从国家利益、个人前程来劝说,他都无动于衷,轴的可以。

这也怪他父亲,没提前给他做好政治思想工作,告诉他,成为国君之后鱼和熊掌可以兼得,同时拥有几个老婆是皇帝的特权。而且,作为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怎么会对貌美如花的文姜这么抵抗呢?有点不可理喻。当时大国公主文姜国色天香,可是无数诸侯小国王子们梦寐以求的女神啊!

遇到这么棘手的问题,丝毫没有考虑,就这么断然辞婚,让骄傲的女神情何以堪?

四、被拒佳人,破罐破摔。

美丽高贵的齐僖公女儿文姜,满心期待着做白马王子的新嫁娘,不料却被人家莫名其妙的拒绝,当头棒喝,令她万念俱灰。声名狼藉后被嫁鲁国,如果不是改嫁鲁庄公,使她从羞辱中恢复正常,真不知道""齐大非偶”给她的伤害持续到什么时候。

五、即位之后,命运多舛。

按道理说,如此骨气方正、智勇双全、不趋炎附势的年轻人应该天随人愿、前途无量。然而做了一个月的郑国国君却一波三折。

正当他准备大展宏图之际,风云突变,他的弟弟依靠强大的外家势力把他赶下台。虽然他很快又卷土重来。在位仅6年,就在战乱中因寡不敌众被对方射死,成了屈死鬼。

作为有望继承王位的小国公子,对配偶的年轻貌美不屑一顾倒也罢了。对深谋远虑的父母之命不从,对可以依靠的强大外援不屑,对老谋深算的老师的意见不听,一意孤行,最终,身死人手。

如果当初,郑世子委屈了爱情,那么他的下场就不会如此悲惨,经历就不至于如此颠沛流离,他的江山也不至于风云变幻。

从善如流,涉世未深的年轻人要集思广益,懂得取舍。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但是在国家利益、个人前途面前还是要委屈一下爱情和自由。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点赞6、南充市 网友:飞雪流觞

“齐大非偶”这个词,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它是一个辞婚的理由,即认为自己与对方在身世、地位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不愿意高攀对方。举个例子应该能更形象地说明这个成语,一个企业的老总看上了一个穷小子,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这个穷小子,但是这个穷小子却拒绝了,理由就是自己高攀不上,这个穷小子的理由就可以用“齐大非偶”来表示。

但,倘若对这个成语的出处有所了解,对当时的政治格局有所了解,就会明白,这个“齐大非偶”根本就不是高攀不起的意思,这里四姑娘就将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大体上说一下。

“齐大非偶”这个事件的相关人员有:郑庄公、郑公子忽、齐僖公、文姜、齐襄公、鲁桓公等等。齐僖公看上了郑庄公的儿子郑公子忽,于是想将自己的二女儿文姜嫁给郑公子忽,但是郑公子忽拒绝了,理由就是:

“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诗》云:‘自求多福。’在我而已,大国何为?”这就是著名的“齐大非偶”出处。

不过关于这件事的具体时间则不好说,只能大体上推测一下。按照《左传》的记载,郑公子忽是在公元前716年与陈桓公的女儿定亲并于第二年成婚,而文姜是公元前709年嫁给的鲁桓公,这两个时间跨度比较大,那么很可能就存在两种可能,其一就是发生在公元前716年之前,即郑公子忽未婚之时,其二就是发生在公元前公元前715年之后,即郑公子忽已婚之时。

四姑娘倾向于发生在郑公子忽未婚之时,齐僖公在明知道郑公子忽有夫人的情况下,是不太可能让自己的女儿嫁过去的,毕竟他堂堂齐国的公主总不能去做郑国太子的妾吧?也不可能让郑公子忽将文姜扶正,而让已娶的陈桓公之女做妾。陈国一直是公爵国,实际上地位上比齐国还要高,当然实力上来说要弱于齐国,即便如此,在春秋初期,这样的等级制度还是比较严格的。

所以,这个时间只能是在郑公子忽还未婚的时候提出来的,男未婚女未嫁,一个是强郑的太子,一个是大齐的公主,身份上来说是门当户对,姬姓和姜姓又一直通婚,这简直是皆大欢喜,并且是强强联合,但是郑公子忽拒绝了,他认为“齐大非偶”。

齐国在当时是一个比较大的诸侯国,但称不上强齐,齐国从西周初期开始就成为东方的大国,但是扩张也好,内部的发展也好,并没有特别出色,只能算是一个大国,实际上一直到齐僖公的儿子齐襄公在位的时候,齐国才开始强盛,并在后来齐桓公继位之后成为当时的霸主。

这都是后来的事,而在公元前八世纪,齐国并不强盛,在公元前706年被犬戎攻打的时候,还向郑国求救。而郑国则是真正的春秋初期的强国,郑国在郑桓公、郑武公和郑庄公的经营下,已然成为春秋初期的诸侯国老大。

郑武公和郑庄公本身都在周王室担任卿士,为郑国的迅速发展谋求了很多私利,镇服了很多小的诸侯国,连周天子也畏惧郑国,公元前720年还发生了著名的“周郑交质”事件,郑国的强盛可见一斑。

在这样的情况下,郑庄公的儿子和齐僖公的女儿成婚,还真不存在高攀的情况,这简直就是强强联合,祭足也劝说郑公子忽接受这桩婚姻,因为这样的话会有利于郑公子忽的继位,毕竟他的弟弟公子突很优秀,《史记·郑世家》记载:

祭足对郑公子忽说“君多内宠,太子无大援将不立,三公子皆君也。”

但是郑公子想要靠自己,想向父亲学习,靠自己的能力创造霸业,所以拒绝了这桩婚姻,但他光有郑庄公的野心,能力和谋略半点没学来,后来在郑国连自己的国君位子都保不住。他在政治上没有什么长远的目光也没有啥谋略,说白了就是比较天真。

在这一点,郑公子忽是完全没有继承郑庄公的智谋。郑公子忽拒绝了文姜,转身娶了陈桓公的女儿,而文姜在齐国又单身了好几年,并于自己的亲哥哥齐襄公产生了私情,然后于公元前709年嫁给了鲁桓公。

时间到了公元前706年,犬戎进攻齐国,齐国向郑国求救,“郑大子忽帅师救齐。六月,大败戎师,获其二帅大良、少良,甲首三百,以献于齐。”郑公子忽取得了大胜,齐僖公又动了联姻的心思,想让齐国的宗室女嫁给郑公子忽做妾。

实际上,与其说齐僖公看中的是郑公子忽这个人,不如说他看重的是郑庄公和郑国,但是郑公子忽再次拒绝了。这一次的理由是“无事于齐,吾犹不敢。今以君命奔齐之急,而受室以归,是以师昏也。民其谓我何?”真是一个耿直的boy,齐僖公两次被拒,也是真的很郁闷。

后来的事情就有意思了,公元前701年,郑庄公去世,郑公子忽继位,是为郑昭公,郑国陷入内乱,开始没落,很快就成了晋楚争霸夹缝中的一棵墙头草。而公元前698年,齐僖公去世,齐襄公继位,很快开始对外扩张,让齐国强大起来,为接下来齐桓公的争霸创造了条件。

公元前694年,齐襄公为了妹妹文姜让公子彭生杀死了妹夫鲁桓公,而几个月之后,齐襄公又杀死了郑子亹。郑子亹是郑昭公的三弟,二弟则是郑厉公,即原来的公子突。兄弟三人在七年的时间里都做了做郑国的国君。将郑庄公的心血破坏的丁点不剩。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郑国就这样出局。

郑国本来在郑氏三公的统治下隐隐有了称霸的机会,但可惜郑庄公生了一个不争气的儿子,郑公子忽实在难堪大任。

点赞7、忻州市 网友:花为霓裳

在《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当中,盛老太太说齐小公爷家世好、人品好、样貌好,样样都好堪称绝品,只是家世太好父母严峻,盛家与之相差太多,齐大非偶。

这里就用了一个词语,叫做“齐大非偶”,联系上下语境来理解,就是说男女双方的家世与其他条件差得实在太多,这样的人并非是好的配偶人选。

齐大非偶出自于先秦时代的一个典故,原话说的是“齐大非偶,子非良人”,也就是说齐国实在是太大太强了,齐国的公主实在不是我们能够高攀的。


齐国是先秦时代东方的强大诸侯国,曾受到北方山戎的入侵,鲁僖公六年,也就是齐僖公时代齐国再次受到山戎进攻的时候,弄得焦头烂额,眼看着就要被拿下。

这个时候郑国太子忽,带领大军前来支援,太子忽作战勇猛,最后成功击溃山戎,而齐国也深受其恩,加上还有前来帮忙的其他诸侯,齐僖公直接设宴款待。

不过在宴会上,齐僖公按照各国的爵位高低排序,功劳最大的郑国太子忽,被安排在了末席之上引起不满,实际上齐僖公是非常喜欢太子忽的,想要将女儿文姜嫁给太子忽。


之前,齐僖公几次三番派人上门提亲,想着将文姜嫁给太子忽作为妻子,但不知为何太子忽就是不肯,称:人各有偶,齐大,非我偶也。

太子忽认为,自己原本就不愿意迎娶文姜,如今帮着齐国打了胜仗,要是反而接受了联姻,那么大家肯定就会议论:啊,难怪作战那么拼,搞了半天是有目的啊。

太子忽认为齐国的实力强大,是个大国,与郑国之间实在悬殊,大丈夫要自己拼一番事业,而非借着岳丈家的势力,齐国的公主并非是郑国太子的良配,这门亲事还是大可不必。


实际上,关于太子忽为何不愿迎娶文姜还有其他的说法,文姜是当时出了名的美人,长相那真的没话说,可文姜的作风很不好,身为公主却私生活混乱。

文姜在齐国的时候,就与很多人暧昧不清,甚至跟自己的哥哥齐国公子诸儿之间,也有不好描述的关系,这件事弄得满城风雨人尽皆知,她的名声早就坏了,自然无人肯娶。

所谓齐大非偶,也就出自这里,后来的人将这个成语用来形容那些男女双方家世悬殊,因此并不合适在一起的情况,也就是所谓门不当户不对。


点赞8、信宜市 网友:小螃蟹

这个典故包含了太子忽两次拒婚,从现代企业管理来说有两个启发:

第一次是从事业生意上来说,实力不对等,没有合作的平等基础。其时齐强郑弱,所以连姻是齐国作为老大,拉拢逼迫郑国当马仔。两家政治和实力不对等,岂能轻从。

第二次是报偿婚姻,门不当户不对,没有长久的基础。当时齐国有难,郑国鼎力相助,击退强敌,齐国以报恩的名义提亲,太子忽拒绝婚姻首先是出于道义拒绝,有助于强国,就与人联姻,让别国怎么看?

其实,我认为从齐国君后边的家族生活作风表现来看,是因为太子忽对齐姜氏的混乱开放的家风早有耳闻,不愿意头顶郁郁葱葱的托词而已。

总结之,就是在事业上,实力不对等,合作要遭殃;在婚姻里,门户不对等,日子过不长。太子忽无疑是个明白人,暂时的便宜沾不得!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