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科举考试为什么只写文章,一文定终身?
谢邀!
其实科举制自诞生以来从没有“一文定终身”的事。七品芝麻官还炫耀自己“三篇文章做得好”呢!
科举制创立于隋,发展于唐宋,完善于明清。对封建社会的文明与进步起了重要的作用。当初杨广称帝,急需用人,建立科举制,采取皇帝问卷的形式把有能力的人委于重权,治理国家,打破了历代朝政官吏的世袭制,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进步。到了唐代,除了不定期的皇帝问卷外,逐步形成了常考制度。分门别类考试科目达五十多种。清朝时,连文章的具体写法都有了明确的规定(即“八股文”)。科举的科目,除了四书五经、自然学科(数理)、琴棋书画外,重在时政理念,吏治方略等全面考察一个人的能力。当然也不排除个别的徇私舞弊,但基本上比较公平公正地为其统治阶级选拔了有本事的人。要不然,怎么就连古代的一个小小的县令都能有名画、名言、名作流传于世,和勤政、亲民,造福一方的神奇传说呢?
其实,题主所说的科举考试只写文章,没想象中的简单。
文章也包含了很多内容,而不是所谓的“一文定终身”,就拿唐代的科举来说,考试的内容,包含了诗赋与政论。诗赋很容易理解,就是让考生写诗、词、赋,看其写作的水平。
然而,考试中的政论,就不是那么容易了,政论考核,就和现在公务员考试中的申论一样,题目会先抛出一些社会问题,让你解析如何去解决。在这个阶段,考官就能全面了解考生的政治能力。
每次的政论,一般会有5道题目,都和当时的社会息息相关。比如中晚唐时期,就有政论题目是,如何解决藩镇问题,对于处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是很有难度的。
所以,科举看似是“一文定终身”,但其实能把这一文做好,是很费工夫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一个厨师,刀工非常精湛,那做菜肯定不差!通过“一文”,以小见大。
古代科考甚严,只以一文定终身。为什么不考其它科目,试想:这与我国社会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古代是一个以农耕社会发展为主的国家,国家的管理机构需要大批的有才之人,从学子中逐级选择人才也是十分重要,需要一些博古通今,德才兼备之士充当文治部门第一把手,文学好,其它方面也错不了,因还需要第一把手组阁自己的幕府,协助管理社会,这些人各方面人才都有,按其属性要求,把其语文好放在了首位,诸如今天的公务员考试,可能也是以文为主,没听说数理化全考(自已再也没能力从事此种考试),可见是有一定渊源的,管理者必须精通文墨,达.到至尚境界。承谢提问!
考试,考什么内容,其实不重要,考试就是一种“筛选”。通过考试这种最简单方便的形式,“筛选”出优秀的人才来。
优秀人才的标准是什么,众说纷纭,但再多标准,“聪明必须排第一。
曾经有个学生,因为和以前老师的关系,极度厌恶英语,考试总是二三十分,经过教育,二个月,成绩迅速提高到超百分,为什么,聪明呀。
所以,只要聪明,经过学习,有分析解决试卷问题的能力,纳入社会,短暂适应,就有解决工作具体问题的能力。
有人说,社会上有多少高分低能的人。这也很正常呀。
生物学已经确定,超聪明的高智商人才不到总人数的百分之五,可以认定为聪明的人不到总人数的百分之二十。余下的都是芸芸众生。前些天,有消息报道,某重点大学一次性退学博士,硕士数百人,就是明证,不是你考到了了那个阶段就能够完成那个学业。智商欠缺,永远逾越不了相应的高地。
古代读书人极少,又必须有“家庭富裕”为背景,而成为“富裕家庭”本身就是对智商的一次筛选,考试又是一次筛选,所以,能够“考取功名”,智商一定不差。
当然庸官,笨官也有,大约不是“侥幸”也算是考试筛选的幸运儿了。
应该是我们从电视里经常看到写文章的考试吧!就像抗日神剧经常游击队乾翻正规军一样!
古代科举有笔试答题、写文章、口试(面试)等环节,还分文武举,唐宋时选拔了许多有才的读书人如张九龄等,清代八股取士才重写文,但也要殿试!
这是偏见。
古代科举考试,是考三天,考三场。除政论文外,还有其它的文体。
且且朝代不同,考试的内容是有变化的。
你去读一下历史小说,雍正王朝就会了解了科举考试的过程。
明明古代人要考很多科,考三天三夜
本人读书少只能举出一个例子作为参考,一文定终身的难度。
萧公权写的博士论文(书)《政治多元论:当代政治理论研究》字数是183000。
虽然萧公权不怎么出名但他也是中国第一批院士中的一人。
有兴趣对第一批人文组院士水平有所了解的,可以买本读一下,看看自己的水平能不能当上民国时期的院士。
也不只是写文章。
唐代的科举项目很多,有进士科(考文章诗赋)、明法科(考法律)、明算科(考数学)等等多达五十余种。考试的内容也很多,绝不只是一篇文章而已。
宋代的科举项目一开始也有不少,后来王安石变法后,精简为一个进士科。进士科要考经义和策论,有时也会考诗赋。经义就是对儒家经典的理解与阐述,策论则是对现实问题的剖析论述。
明代的科举考试只有一个进士科,专考八股文。八股文与宋代的经义相当,只不过变得严重程式化,束缚极严,考生不得有丝毫自由发挥。所以明朝才是真正的一文定终身。
清代的考试则有三项内容:八股文,策论还有试帖诗。试帖诗是唐代的考试手段之一,规定题目、韵脚、字数,然后让你做一首诗。唐代的试帖诗束缚较少,有的诗人还能够写成传诵千古的试帖诗来(例如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但是清朝的试帖诗完全变成了八股诗,篇篇都是索然无味。由于考试内容有三项,所以清代的秀才举人们参加考试时,就要连考三场,被关在小小的号棚之内整三天,其实是很苦的。
因此,一文定终身只是明朝的事。其他的朝代,还是有其他的考试内容的。
现在考公务员也不考数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