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学习

赵匡胤去武庙祭拜,在看到白起时,赵匡胤勃然大怒,表示白起不配待在上面,为何动怒?

提问时间:2023-07-05 12:05关键词:白起,祭拜

赵匡胤去武庙祭拜,在看到白起时,赵匡胤勃然大怒,表示白起不配待在上面,为何动怒?

点赞1、海口市 网友:落暮伊人

不光白起,就连关羽、张飞这样有巨大威望的名将都被移出了武庙,而赵匡胤此举背后则大有深意。

所谓武庙,即武成王庙的简称,始于唐朝,供奉以姜子牙为首的一干历朝历代的名将。

武庙与文庙对应,能入驻武庙,对于一个武将来说可谓是最高殊荣了。

公元963年,宋太祖赵匡胤刚刚黄袍加身建立宋朝,一日他出宫巡游,不知不觉来到了武庙。

武将出身的赵匡胤,自然对于那些前朝名将崇拜有加,于是便带头进入了武庙祭拜。

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当他看到白起的塑像在武庙中,且名次非常靠前时,突然勃然大怒,命人将白起的塑像移出武庙。

无论身边随行官员如何劝阻,赵匡胤都不为所动,他认为白起不配呆在武庙中供人祭拜。

要知道,入驻武庙的重要标准,就是看这个武将是否有立下赫赫战功。那么,白起到底配不配呆在武庙中呢?

答案是肯定的,如果白起都不配,那估计没几个武将有资格呆在武庙中了。

白起可谓是战国时期的一个传说,战国名将云集,但是最耀眼的要数白起了。

他出身平民,由于秦朝变法后采取军功爵制,白起得以在军中效力,接下来便开启了他开挂的一生。

公元前293年,秦国发兵攻打韩、魏两国,由白起担任主帅。这是白起第一次统帅大军指挥一整场战斗。

当时,秦军只有10万人,而韩、魏联军则人数高达24万,且据守险要之地,易守难攻。稍微有点军事常识的人都看得出来,秦军这次没什么胜算。

结果,这一仗的结果令所有人都大跌眼镜。

白起利用韩、魏军队缺乏配合,加上大军调动不便的特点,采用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策略,成功歼灭了这支24万人的部队。

白起因此一战成名。

此后,白起不断率领秦军攻城掠地,打得各国叫苦连天。

就连中原大国楚国,都在白起的攻势下屡战屡败,丢失了大片城池,连楚国的都城都落入了秦国手中。

而白起的巅峰之战,当属长平之战了。

当时,秦国派出大军攻打赵国,赵国派出擅长打防守战的老将廉颇出战。

廉颇不亏为名将,明明赵国军力远不如秦军,然而在廉颇的指挥下,秦军却硬是拿赵军没办法,双方进入了相持阶段。

秦国见久攻不下,便采取计策,使得赵王临阵换将,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替代了廉颇统帅赵军。

与此同时,秦国也偷偷换将,将白起派到了前线指挥作战。

虽然赵括寂寂无名,之前没带过兵打过仗,但是他爹是赵奢,那可是第一次上阵就大败秦军的怪物,所以白起并未小瞧赵括。

如果说当时有奥斯卡奖的话,那么白起一定是当年的影帝。

赵括虽然只会纸上谈兵,但是这种人对于数据反而比其他将领要跟重视一些,他很明白,明面上的实力,赵国远不如秦国,赵军输不起。

因此他一开始是非常谨慎的,虽然赵王定下了主动出击,与秦军决战的方针,但是这一仗具体怎么打,还是他这名主帅说了算。

出于对秦军的警惕,赵括一开始打得很保守,他起初只派出部分军队攻打秦军偏师。秦军在白起的指挥下,且战且退,最后干脆支撑不住变成溃败。

赵括担心是对方诱敌深入之计,并未派赵军追击。

一次两次可能是用计,但是这种情况出现十次八次,就算是假的也变成真的的。

在赵括看来,秦军并不像传闻中那么厉害,也许,他和他父亲赵奢一样是个军事天才。

于是,赵括打得越来越大胆,他都不知道自己何时已经远离大后方,孤军深入上百里了。

而这段时间里,秦军在白起的指挥下,且战且退,总让赵军产生差一点就能消灭秦军的幻觉。

赵括越来越急躁,想方设法要和秦军进行决战。殊不知白起已经布下天罗地网,赵军已经插翅难飞了。

一日,赵括收到后方急报,军事重地百里石长城已经落入秦军手中,赵军已经被断了退路。

赵括这才知道上当里,他立刻下令全军调转马头,拔营回撤。

白起等的就是这个时候,趁着赵军拔营造成混乱,秦军分三路包抄赵军,把赵军分割包围,将其各个击破的意图昭然若是。

不过赵军的兵源质量在战国七雄中都属于拔尖的,又遇到此等绝境,因此反抗非常激烈。秦军的包围网几次差点被突破。

到了这一步,比拼的已经不是将领的能力了,而是士兵的战斗力。

为了消灭赵国主力部队,秦国发动举国之力,大量征召士兵送往前线。

在被围困四十六天后,由于粮草耗尽,赵军才投降。

由于见识过赵军的恐怖战斗力,为了以免这些俘虏成为秦国的祸患,白起下令将赵军士兵给坑杀了。

这种行为在当时是非常受人诟病的,即使秦国自己人,也有不少对其行为大加指责,认为完全没必要。

白起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名声,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因此,后来唐朝建立武庙,白起成为了最早一批进入武庙的名将之一。毕竟他战功够硬,人品也不差。

可惜到了赵匡胤这里,白起却成了罪大恶极之人,赵匡胤第一时间将其搬出了武庙。

赵匡胤这么做,倒不是他讨厌白起,而是时局需要。如果他不这么做,就会寝食难安。

事实上,就在白起被赶出武庙后不久,赵匡胤又移出了一批名将。

其中包括吴起、孙膑、廉颇、韩信、彭越、周亚夫、段纪明、邓艾、陶侃、关羽、张飞、杜元凯、慕容绍宗、王僧辩、吴明彻、杨素、贺若弼、史万岁、李光弼、王孝杰、张齐丘、郭元振等人。

而赵匡胤之所以这么做,其实大有讲究,这就要从他当时的处境说起了。

我们都知道,赵匡胤是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上皇帝的。

虽然他上位的整个过程都是按照当时朝廷的规则来办,十分的温和,而且他对待柴荣的后人也不错。

但是兵变就是兵变,其本质和那些起兵反叛坐上皇位的武将,没什么区别。

而五代十国之所以会这么乱,就是因为这些武将。

赵匡胤是有大抱负的人,他要终结这个乱世,首先就要整顿武将。

因此他当上皇帝后,首先是完善了周世宗柴荣制定的朝廷体制,积极制约武将,既要用他们,又要防止他们威胁到自己。

其中最有名的便是杯酒释兵权了,其目的是让他的好兄弟腾出位置,他好重新规划军中职权。

毕竟有兄弟在,做事总是缩手缩脚的,不够干净利索。

但是这还不够,他要改变武将们的思想,将五代十国那股“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的风气改掉。

说实话,武将不是那些文人,大多大字不识一个,你和他们讲道理是白搭,因此赵匡胤打起了武庙的主意。

武庙里供着的那些名将,都是当世武将、士兵们的偶像、目标,将武庙中的名将替换成符合赵匡胤标准的,可以引导武将、士兵们往赵匡胤希望的方向变化。

而白起身上有两点为赵匡胤所不容。

其一,不仁。

这主要说的是白起坑杀赵国俘虏一事。

问题的关键不在杀俘,而是他坑杀的数目实在是惊人,足足40万人。

在赵匡胤看来,白起此人是十足的暴虐之徒,根本没有仁爱之心。

如果宋朝的武将和士兵都向白起学习,那岂不是一个个都只会用武力解决问题?弄不好哪天出点问题,下面的军队就反了。

其二,不忠。

这个就要从长平之战后面说起了。

长平之战结束后,赵军主力被完全消灭,已经无力阻挡秦国的大军,灭国已经是时间问题了。

然而此时秦王却接受了赵国的求和,下令退兵。

当然,这并非秦国仁慈,而是长平之战,秦国伤人一百自伤五十,国力大损。

不过后来赵国毁约,于是秦王又下令大军攻赵。

然而白起知道此时出兵,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胜算大减,于是称病不出。

秦王只得派其他大将攻打赵国,结果秦军久攻赵国不下。

秦王再次征召白起,白起依然称病不出。

这在赵匡胤看来就是不忠的表现。

赵匡胤身为皇帝,自然认为臣子应该无条件服从君王的指令,至于这命令是否合适、是否正确,则不在他的考虑范围内。

他只知道,白起屡次违抗王命,就是不忠之人。

让这种人呆在武庙,作为全天下官兵的表率,岂不是误人子弟?万一下面的将官们有样学样,都抗命,那军队岂不是要失控?

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说白了就是军队失控,君王无法掌控军队引起的。

所以,从赵匡胤的角度来看,这不仁、不忠的白起,不配呆在武庙里。他呆在武庙里一天,赵匡胤便会寝食难安一天。

不过,仅仅将一个白起踢出武庙,远远不足以起到引导、教化武将的目的。

所以赵匡胤后来又对武庙中的名将进行了一次大换血,很多我们现在耳熟人详的武将都被请了出去。

其中就有在民间声望极高的关羽、张飞。

其实,把他们二人赶出武庙的原因,和白起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先说关羽,我们都知道,关羽曾经有段时间迫于形势留在了曹操身边。

在赵匡胤看来,甭管什么原因,这就是不忠。按他的观点,关羽就该挥刀自刎,以死明志,这样才有资格呆在武庙。

至于张飞,则是不仁。

没办法,张飞打仗有勇有谋,又对刘备忠心耿耿,唯一的缺点就是对手下人太狠了。

狠到什么程度呢?看看张飞的死因就知道了,硬是把手下人都逼了。确实有些做过头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仁和忠就是赵匡胤筛选武庙名将的标准,也是教化武将、士卒们的方向。

很多人都认为宋朝重文抑武的根源在于宋太宗赵光义,现在看来,这个看法是不对的。

早在赵匡胤时期,北宋的国策就定下来是重文抑武了。

否则,赵匡胤干嘛要用教化这种文人的方式来改变那些武将们?

而且,让武将文人化,用仁与忠来约束他们,才能从根本解决五代十国时期,武将轮流做皇帝的问题。

毕竟一群讲究忠与仁的武将,就算再有野心,也只是想要当封疆大吏、一方诸侯,是绝对不会有做皇帝的想法的。

可惜赵匡胤万万没想到,他之后的历代皇帝将重文抑武发挥到了极致,重文抑武变成了重文轻武。

原本平起平坐、互相制约的文武大臣,却变成了文臣骑到武将的脖子上作威作福。

这导致了宋朝军力的迅速衰弱,原本横扫诸国的大宋禁军成了摆设,每年花钱无数,却是个花架子,谁都打不过。

就连小小的西夏都能欺负宋军,这是何等的悲哀。

如果宋朝多些向白起、关羽、张飞这样的武将,又何至于此?如果赵匡胤泉下有知,大概也会后悔当初的行为吧。

点赞2、梧州市 网友:伴坤远航

因为非“功业始终无瑕者”,宋太祖不但罢去白起,还罢去关羽等人,对武庙七十二将进行大清洗。

一、“取功业始终无瑕者”,宋太祖重新审定武庙七十二将

根据《续资治通鉴》记载,宋太祖在乾德元年(963年)“幸武成王庙”:

 初,帝幸武成王庙,历观两廊所画名将,以杖指白起曰:“起杀已降,不武之甚,何为受享于此?”命去之。

宋太祖不满白起的原因是白起杀降。

自从唐玄宗正式将太公庙更名为武成王庙,俗称“武庙”,并立历代名将十人后,白起就是“武庙十哲”之一,从没有人因为杀降问题将白起移出武庙。

所以等宋太祖命令去掉白起后,立刻有大臣反对。

凡名将悉皆人雄,苟欲指瑕,谁当无累!一旦除去神位,吹毛求异代之非,投袂忿古人之恶,似非允当。臣心惑焉。

但是宋太祖不听。

武庙十哲发展到了宋代,配享的武将数量已经很多了,为七十二人。见宋太祖命令罢白起,有大臣也提出其他武将也有问题。

左拾遗知制诰高锡因上疏论王僧辩不克善终,不宜在配享之列。

于是宋太祖命令对武庙七十二将进行重新审定。

乃诏吏部尚书张昭、工部尚书窦仪与锡别加裁定,取功业始终无瑕者。

宋太祖审定的标准是“取功业始终无瑕者”。

二、重审后宋代武庙七十二将

很快根据宋太祖的指示,新的武庙七十二将出台了。

在原有的基础上,除了白起外,还有二十二人被清除,取而代之的新的二十三人是:

升汉灌婴、后汉耿纯、王霸、祭遵、班超、晋王浑、周访、宋沈庆之、后魏李崇、傅永、北齐段韶、后周李弼、唐秦叔宝、张公谨、唐休璟、浑瑊、裴度、李光颜、李愬、郑畋、梁葛从周、后唐周德威、符存审二十三人。

而除了白起外,被清除的二十二人是:

退魏吴起、齐孙膑、赵廉颇、汉韩信、彭越、周亚夫、后汉段纪明、魏邓艾、晋陶侃、蜀关羽、张飞、晋杜元凯、北齐慕容绍宗、梁王僧辩、陈吴明彻、隋杨素、贺若弼、史万岁、唐李光弼、王孝杰、张齐丘、郭元振二十二人。

后来宋太祖将吴起另外安排,“画魏西河太守吴起于庑下”。

在新的武庙七十二将中,大名鼎鼎的韩信、关羽、张飞都被清除了。

原因只有一个:他们的功业有瑕疵,德行有亏。

宋太祖如此做的原因很好理解,大家都心知肚明。

点赞3、铜川市 网友:沫小乖

引言

武庙,这是中国古代对军事人才的最高“奖赏”。

自唐朝始有武庙起,凡是能进入武庙者,都可以称的上是震铄古今的军事人才。他们或许私德有亏,但于军旅一行而言,这些人几乎就是中国战争史上的标杆。

配享武庙者或是忠直、或是勇武、或是聪慧、或是狡诈、或是狠辣、或是仁厚,他们的性格虽有不同,可要说到能力与战绩,莫说是在中国,纵使是整个世界上,也绝对可以称雄。

分析

宋太祖赵匡胤,于陈桥黄袍加身,从孤儿寡母手中取得了天下。

再加之,唐末藩镇割据,天下战乱皆因地方军事集权而起。故此,赵匡胤势必会引以为戒。无论是从自身的经历而言,亦或者从历史教训而言,赵匡胤都会把地方军事势力视做“心腹大患”。

所以,当宋太祖在政治权力稍微稳定之后,就着手“杯酒释兵权”,其目的无非就是把军权、政权都牢牢的掌控于自己手中。以避免再度出现唐末之混乱局面。

可与此同时,天下尚未统一,格局一方的后蜀、南唐、北汉依然与太祖皇帝所建之宋并存,更有甚者北方的契丹更是宋朝最大的威胁。

故此,太祖皇帝必须使用一些手段,一来教化手下将领,二来布局统一天下。于是,武庙就成为了赵匡胤的“助力”。

  • 宋太祖对武庙的改动

武庙之建立者是唐玄宗,李隆基在位的时候为表彰历代名将,而建立武庙。以姜子牙为主祭,张良配享,其余十人从之。

但此时的武庙,其地位并不显赫。到了唐肃宗的时候,肃宗李亨把武庙提到了与文庙同等的位置。此时的武庙中,姜子牙是主祭,左右两旁分别列着:

秦武安君白起、汉淮阴侯韩信、蜀丞相诸葛亮、唐尚书右仆射卫国公李靖、司空英国公李勣列于左,汉太子少傅张良、齐大司马田穰苴、吴将军孙武、魏西河郡守吴起、燕昌国君乐毅列于右,以良为配。

到了唐德宗的时候,武庙有了第一次大的扩员,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六十四位:

上列:范蠡,孙膑,廉颇,王翦,曹参,周勃,李广,霍去病,邓禹,贾复,寇恂,马援,皇甫嵩,张辽,关羽,周瑜,陆逊,羊祜,王濬,谢玄,慕容恪,檀道济,王僧辩,慕容绍宗,宇文宪,韩擒虎,史万岁,尉迟敬德,苏定方,张仁亶,王晙,王孝杰。

下列:管仲,田单,赵奢,李牧,彭越,周亚夫,卫青,赵充国,吴汉,冯异,耿弇,段颎,邓艾,张飞,吕蒙,陆抗,杜预,陶侃,王猛,长孙嵩,王镇恶,吴明彻,斛律光,于谨,韦孝宽,杨素,贺若弼,李孝恭,裴行俭,郭元振,张齐丘,郭子仪。

后来的武庙,虽然偶然会有所调整,但也无非是增加一两个的事。直到宋太祖的时候,武庙出现了再一次的巨大调整:

乾德元年六月癸巳,昭等议升汉灌婴、后汉耿纯、王霸、祭遵、班超、晋王浑、周访、宋沈庆之、后魏李崇、傅永、北齐段韶、后周李弼、唐秦叔宝、张公谨、唐休璟、浑瑊、裴度、李光颜、李愬、郑畋、梁葛从周、后唐周德威、符存审二十三人;退魏吴起、齐孙膑、赵廉颇、汉韩信、彭越、周亚夫、后汉段纪明、魏邓艾、晋陶侃、蜀关羽、张飞、晋杜元凯、北齐慕容绍宗、梁王僧辩、陈吴明彻、隋杨素、贺若弼、史万岁、唐李光弼、王孝杰、张齐丘、郭元振二十二人。诏塑齐相管仲像于堂,画魏西河太守吴起于庑下,馀如昭等议。

那么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要给武庙进行如此之大的改动。除了上述的变动之外,他还有其他的变动么?

  • 赵匡胤变动武庙为哪般

宋太祖对武庙进行过前后两次变动,第一次是在宋朝建立之初:

以杖指白起曰:“起杀已降,不武之甚,何为受享于此?”命人去之。

这一次,宋太祖仅仅是去掉了白起一人。

以白起之战功、才干,纵使在武庙之中也是名列前茅的,可宋太祖为什么偏偏要拿白起开刀呢?宋太祖的这一行为,既有私心作祟,也有谋划全局之用意。

所谓私心,我们就要看看宋太祖的姓是什么?太祖皇帝姓“赵”。而白起杀降,所屠杀之人又是何人?赵国人。

赵匡胤是否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后裔,这一点恐怕连太祖皇帝也说不清楚。但以中国人尊崇先人的习惯去考虑,哪怕赵匡胤不是赵国的后裔,他也会往这方面去靠拢。

而白起一战就坑杀四十万赵人,仅此一点,在赵匡胤的心里就不会喜欢白起。所以,从私心而言,赵匡胤把白起移除武庙乃是情理之中。

而另一点,就是为全局而考虑了。客观的说,如果单纯以军事力量来看,宋太祖初期所能控制的有效军事力量,尚不足以平定天下。

那么,移除白起就是赵匡胤给敌对势力以及天下人发出的一个信号。他是一个仁慈的人,不会像白起一样去杀降。这是一种政治攻心术,是政治家最常用的基础手段。

如果说,移除白起,是赵匡胤一种对外的政治策略,那么后来的武庙大变动,就是他对内所用的手段。

我们来看看新的武庙构成是以什么为基调的:

左拾遗知制诰高锡因上疏论王僧辩不克善终,不宜在配享之列。乃诏吏部尚书张昭、工部尚书窦仪与锡别加裁定,取功业始终无瑕者。

所谓的王僧辩不克善终,其实就是因为王僧辩迎立萧渊明而表现出来的不忠。至于说功业始终无暇,那就是一个妄谈:

凡名将悉皆人雄,苟欲指瑕,谁当无累!一旦除去神位,吹毛求异代之非,投袂忿古人之恶,似非允当。臣心惑焉。

这里的功业无暇,说白了就是一切以“忠”为前提。赵匡胤心目中的忠,基本要遵从三大原则:不叛、不党、不骄。

所以,他从武庙中移除了有“叛”的或是或许会“叛”的吴起、廉颇、韩信、彭越等人;移除了有“党”的段纪明、史万岁、杨素等人;移除了有“骄”的周亚夫、贺若弼、郭元振等人。

而所移入的人,也基本上比较符合宋太祖的心理预期。

至于说,宋太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简单一句话概括,唐末的藩镇割据,给宋太祖带来的巨大心理烙印,让他对骄兵悍将有一种畏惧。再加之其成功的途径,让他始终会怀疑担心会有将军威胁到其统治。所以他要通过调整武庙,而教化军队,让他们明白忠之道。

  • 简谈太祖调整后的武庙

其实,个人对太祖调整后的武庙是有微词的。

这个微词并非是对武庙中人的不认可,而是赵匡胤调整后的武庙也不尽是符合其要求的“功业无暇”之人。

就拿留在武庙的王镇恶来说,从战功和能力上而言,此人自是没有问题,又是王猛之后,遗传基因就比别人牛。可这个人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贪:

镇恶性贪,既破襄,因停军抄掠诸蛮,不时反。

再说秦琼,秦琼在追随李世民之前,换了很多的领导。虽然在当时那个年代,易主的事很平常。但秦琼还是易的有点多,算不得“忠”。

结语

赵匡胤之所以要调整武庙,是出于私心、公心两方面考虑的。

他移除白起,是要让内心平衡,同时要告知世人自己是仁德之主,他对武庙中人做大幅度调整,则是为了借此来教化手下将领要懂“尊卑”,知“忠义”。

当然,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些别的用意。就拿李光弼来说,从功绩上而言他与郭子仪相差无几,而且他并无什么劣迹,是一个“成经纶之功,足以静乱;怀忠孝之道,故能匡国”的功业无暇之将。但他却被移出武庙。

大概因为李光弼是契丹族人,而契丹族此时是宋太祖最大的敌人。所以宋太祖移出了李光弼,而换上了与契丹作战有功的周德威、符存审。

点赞4、普宁市 网友:御风踏血

唐朝时,朝廷开武庙,祭祀历代名将。

武庙中,姜子牙在上,张良、白起分坐在左右两列之前,在“十哲”中居于显要地位。

宋朝开国后,赵匡胤进入武庙,观两廊所画的名将,以杖指着白起的画像说:白起杀降人!不武之甚!不配在这里!

于是,白起就这样被“踢出”武庙了。

赵匡胤为何看白起这么不顺眼呢?

“攻心”

赵匡胤把白起踢出武庙,发生在北宋刚立国之时。

当时,北宋的疆土,仅占一半,还比不上三国时期的魏国。长江以南,大小七八个割据政权;北方山西境内有北汉,幽云十六州在契丹之手。

要想单纯依靠武力完成统一,难度不小。

赵匡胤随柴荣血战3年,才艰苦地从南唐手里拿下淮南,要想快速统一全国,谈何容易?

因此,赵匡胤注重“攻心”,通过善待俘虏、降众来瓦解对手的决心。

杀赵降兵40万的白起,自然不适合继续作为武将楷模了。

彰显治军主张

赵匡胤把白起“踢出武庙”的同时,令人重新裁定武庙人选,取“功业无暇”者。

如此,朝廷曾考虑:把吴起、韩信、彭越、周亚夫、关羽、张飞、邓艾、李光弼等“有瑕疵”者都要和白起一起被踢出武庙!

其实,像英布、钟会这样的公开起事的叛将,早已被前朝过滤掉了,剩下的人,真是说不出有多大的毛病,顶多是一些行为有争议而已。

不过,赵匡胤以此来告诫众将:慎言慎行!绝对服从!

自五代以来,“天子宁有种乎,兵强马壮者为之”,统兵将领桀骜难制,屡屡作乱,赵匡胤决心一改此风。

周亚夫、白起、李光弼等人,没有作乱,或是坚持己见,或是个性强烈,不为君王所容而已。

不管前朝君臣的是非曲直,总之,既然他们不能为前朝君王所容,自然也不会为赵匡胤所许!

结果

贬白起,反应出赵匡胤的主张:对内要求将领谨言慎行,绝对服从;对外“攻心”为上,瓦解敌人抵抗意志。

赵匡胤不但多次告诫将领“勿滥杀一人”,还把虽有功却不“仁”的将领处罚(如平蜀的王全斌)。

赵匡胤不但在言语中多次强调众将不得跋扈,还重构以文制武的集权制度,杜绝武将跋扈。

结果是利弊各半的。

对外:南方各割据势力,有的在抵抗后投降,有的甚至直接“纳土”而降,抵抗意志多不坚定。

对内:在制度改革+文化重构后,宋代武将再难见五代跋扈之风,反而多为文官所制。

不过,或许是矫枉过正,由于过分强调“无暇”,曹彬等将领束手束脚、手足无措,为后来屡败于辽埋下伏笔。


赵匡胤的做法,在当时就遇到了不同意见:古代名将都是人雄,谁能无暇?对古人吹毛求疵有意思吗?

宋徽宗时期开始,白起等人还是回到了武庙(只是不在“十哲”之列),受后人祭祀。

赵匡胤能把白起踢出武庙,却不可能改变白起是史诗级名将的事实。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统治者为了做出不同的倡导,可能会对历史人物或贬或褒。

不过,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风浪过后,是非功过,仍有公论。

点赞5、西安市 网友:纵横家

赵匡胤的父亲得非常重视孩子的文化教育,曾经到处延请名师来教授赵匡胤。

这赵匡胤也真是天资过人,所读之书,过目能诵,长进颇快。

不久,赵匡胤便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常常手不释卷,读书到深夜。然而,他不尽信书上所写的东西,常常有自己的想法,并且易依自己的想法行事。

这个小匡胤也是天生的心地善良。

当他读书读到长平之战的时候,看到白起将40万的赵军俘虏全部坑杀,心中大为愤怒,当即跑到了离他们家不远的一座供有白起的庙里把白起的泥像扔了出来,嘴里还说这样违背武德的人,根本就不配待在武庙里。

那么,赵匡胤当皇帝以后,性格仍然没有什么变化,他去武庙祭拜,看到白起时,赵匡胤勃然大怒,表示白起不配待在上面,为何动怒,仅仅是出于心地善良吗?

我任务不仅仅是出于心地善良,主要还是这么三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赵匡胤当皇帝后,也面临重新统一分裂的国家,为实现大一统,赵匡胤的国策是文武并用,它主张用最小的代价实现目标,他的征蜀将军王全斌因为杀降2万,差点被赵匡胤斩立决

据说赵匡胤的大将军王全斌征伐蜀地的时候,他不但杀了俘虏,而且一杀就是两万多人,战国时期,秦国有个将军叫白起,他一次坑杀赵国战俘40余万,后人称他为杀人魔头,王全斌的残忍,并不亚于白起。

不尊重战争规则,就要遭到报应,王全斌的报应马上来了,蜀中各州县的百姓听说王全斌在成都杀了数万战俘,都吓得胆战心惊。

大家一致认为,有这样的杀人魔头在,川人就没有好日子过,于是,他们纷纷拿起锄头、镰刀、棍棒,参与到乱军中去,以至于蜀地处于长期混乱状态,赵匡胤知道后非常担忧。

而且准备杀掉王全斌,只是他功劳很大,后来改为发配到边远州去了,赵匡胤去武庙祭拜,想起宋军的很多将军,事实上有白起这样的人,所以他也是指桑骂槐,引起将军们的重视。

赵匡胤非常善于用德化的手段治理天下。

痛哭失周的郭崇,图谋暴乱的杨承信、策应反宋的郭威妃子的弟弟杨庭璋等人,赵匡胤都是以重金安抚,不予诛杀。

每当将帅率兵前往各地平藩作战时,他总是告诫诸将,对待降王一律不得诛杀。

他经常用批评古时名将白起的例子来说“白起杀已降,不武之甚”,就是说,白起诛杀已投降的兵将,能说明他武艺高强吗?

还有对反抗他的韩通,被部将王彦升杀了以后,宋太祖特地将韩礼葬,并追赠中书令,而对王彦升,终身不授节度使,以示对杀戮的惩戒。

宋太祖赵匡胤克己俭朴,对文臣武将却常赐厚赏,他的目的是想用这些“金银珠宝”来填满他们的欲望,少做出贪污的事,使朝纲得以整肃。

除此,他还能够汲取前人的经验。例如:他不同意战国时的白起坑杀赵卒40万的做法,认为“杀害投降的人,不是行使武力的道理。

因此,他在平定南方各国的战役中,切责将帅不得滥杀。对于大小降王,都能够给他们虚有其名的高官厚爵。

有人劝他杀了降王,以免后患无穷,他都不同意,赵匡胤终身没有杀过一个降王。

某一天,有大臣奏报说,武成王庙已按照诏书修建完了,请他审视。

赵匡胤十分欣喜,立即赶往武成王庙。赵匡胤看了该庙,对建筑很满意,但是,当看到两边的廊房里所画的名将中有战国时的白起,忍不住拿起一根棍指着白起的画像说:“白起曾经坑杀四十万赵国降兵,怎么能受飨于此?”

于是,赵匡胤立马命令把白起的画像去掉,并诏吏部尚书张昭和工部尚书别加裁定,在殿内配享历代名臣像,并特别嘱咐,符彦卿的父亲符存审仗义行侠,应当配享武成庙。

其二、白起本来就是一个有争议的将军,后世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赵匡胤仅仅是持有一种反对白起进入武庙的看法,再说了,谁可以进入武庙,本来就是后世皇帝说了算

白起是秦国名将,曾经被封武安君。

公元前二六O年,秦赵两国长平之战,起俘赵降卒四十余万人,尽坑杀之。这是战国最大的一次战役,也是最残酷的一次大屠杀。

公元前二五八年,秦昭王再让自起攻赵,白起自知战不利秦,佯装有病,拒不受命。

秦王怒,勒令白起不得留咸阳。白起出咸阳西门至杜邮,秦王遣使者持剑追来,令白起自裁,白起当即饮剑自杀,并葬于此。

这个白起被秦王处死的历史事件,本身就说明白起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人物,杀降到底是白起自作主张,还是遵王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白起杀俘虏这事儿,完全是违背战争规则的,秦王都不能容忍,何况是正在进行统一战争的赵匡胤呢!

读历史,我们也看多了屠城和杀俘的故事。马服君赵奢,据史书的描写,智勇兼备还在廉颇之上。

然而他的儿子赵括,只会纸上谈兵,真应了海涅说的“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但是赵王当时脑子确实进了水,居然用他代替廉颇为将。

秦国这边却暗中换了统帅,由武安君白起执掌兵符。白起是什么人?

山东六国能和白起战个平手的将军不过寥寥三两人。孺子赵括听说对手是武安君,自己先就吓破了胆。

结果长平一战,40万赵军成了俘虏。白起这人真够心狠手辣,一夜之间把40万赵军全部坑杀。

白氏,名起,楚白公胜之后。

春秋时期楚君僭称王,大夫、县令僭称公,白起为白公胜之后,故又称公孙起。白起号称“人屠”,可见战国时期,他在诸侯中名声不佳呀!

事实上,能和姜子牙在一庙受飨的“陪神”也得是武功卓著之人。

所以,从历史上各朝代里的武将中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最后才选了七十二位,跟文宣王庙七十二贤相对应。

于是乎,姜太公身边就陪了这么一批人:田穰苴、孙武、吴起、乐毅、白起、张良、韩信、诸葛亮、关羽、张飞、李靖、徐懋功不用再往下列举了吧?

这些人选出一个来就够是“一将成名万骨枯”,但是“杀降”的确实少见。

据说赵匡胤参观武成王庙时,本来挺高兴的,但看着看着,赵匡胤脸沉下来了。怎么?他看到白起了。

又是白起这个“屠夫”,小时候因为捣毁白起的雕像,被父亲打了一顿,想起来就来气。

赵匡胤为什么那么恨白起啊?不是恨,是看不起他

赵匡胤看不起“杀降”之人,人家都投降了,又没有威胁你的生命,你把人给杀了,太不仁慈了,白起杀人是用欺骗的手段杀的,所以,白起的塑像下台了。不仅赵匡胤让白起下台了,据说紧跟着张飞等人也被排除在外,看来赵匡胤是有备而来。

其三、赵匡胤驱逐白起出武成庙,是有重塑武将“武德”的想法,是其“重文轻武”的举措之一,白起在赵匡胤看来就是“一介武夫”,打压白起是提升文官地位的最好办法,赵匡胤也不是针对白起一个,他想重新塑造“武成庙”的人物形象

  • 赵匡胤驱逐白起

乾德元年,赵匡胤曾经特意到武成庙参观。

武成庙就是武庙。

最开始是在唐高宗于上元年间尊奉姜太公为武成王,和孔子(文宣王)享受同样地位,同时,选出历代以来十大名将陪侍左右。

左起为秦国武安君白起、汉淮阴侯韩信、蜀丞相诸葛亮、唐卫国公李靖;右起为汉留侯张良、齐国司马田穰苴、吴国将军孙武、魏国太守吴起、燕国大将乐毅。除了十大名将陪侍,还有历代一共72人,可以享受朝廷祭祀。

应该说,姜子牙和十大名将确实是先秦到唐朝最具名望的军事家了。当然,也并非说其他人就都没有资格,这个也可以看出宋代之前,历朝历代还是有尚武的风气,特别是汉唐时期,白起被很多将军推崇。

当时,赵匡胤已经让翰林学士高锡重新排定配享武成庙的十大名将,乃至七十二位将领。

赵匡胤当场定调,此次入选者不仅仅应该是第一流的军事家,其功业更应该是从开始到去世都没有什么瑕疵。

后来,张昭、窦仪等人回禀赵匡胤,评选工作基本结束,除了将白起正式除名之外,一共有二十二个人迁出武成庙。

比如魏国的名将吴起,驻守西河多年,名望素著,可是在魏文侯去世之后,吴起因不能拜相离开魏国,到楚国后拜相。吴起推行变法,楚国对外连战皆胜利,对内国力大增。可是,当楚王去世,吴起也被保守派杀害,属于典型的有始无终。

可以看出,赵匡胤不是针对白起一个,他想重新塑造“武成庙”的人物形象。

据史料记载:乾德元年七月,太祖亲临武成王庙,即太公望庙,始建于唐代开元年间,设于长安、洛阳两京及各州。

他逐一观看两厢将军塑像,指着秦将白起说:白起坑杀已经投降的兵卒,太不威武了,怎配在这里享受祭祀,命令撤去白起的塑像。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