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秦始皇嬴政不死,刘邦和项羽还能不能造反?
项羽、刘邦等人都是在胡亥继位后才举事的。很明显秦二世胡亥镇不住他们;其实即使公子扶苏继位,也很难说能够镇得住他们!
如果秦始皇不死,项羽和刘邦他们还会不会反秦?他们还真不一定敢举事反秦。
以项羽那个冲动的脾气,倒是很有可能会反秦。不过这事儿项羽说了不算,因为那时都是他叔叔项梁说了算。项羽是在项梁死后,才自己说了算的,前期一直都是跟随着他叔叔。
项梁是个狠角色,没有举事之前就曾经杀过人。陈胜大泽乡起义之后,会稽郡守殷通准备联合项梁反秦。项梁果断地叫项羽杀了郡守殷通,把吴中郡下所属的县都接收了,立马聚集了八千多精兵。
从这儿就能看出,项梁行事心狠、办事果断。如果仅凭这点儿,项梁很有可能会举事反秦。
这只是项梁的一面,而项梁还有与此相反的另一面。
项羽小时候,学书不成,学剑又不成。最后项羽又要学兵法,项梁于是就教项羽兵法。从这儿能看出,项梁应该也是通晓兵法的,应该也会精通谋略。
项羽看到秦始皇时随口说道:“彼可取而代也。”项梁立刻捂住项羽的嘴,嘱咐项羽不要乱说话。从这儿就能看出项梁为人比较谨慎。项梁在吴中暗中招兵买马并且训练子弟,却一直没有被秦朝发现举报。从这点儿也能看出项梁行事谨慎。
陈胜手下召平出兵攻夺广陵不下,陈胜却又被打败逃走,章邯率领大军马上就要逼近了。召平就跑到项梁的地盘上,以陈胜的名义等项梁为上柱国,命令项梁率军西进去攻打秦军。以项梁当时的实力,完全可以不做理会,但是项梁却接受命令率军去攻打秦军。从这点儿看,项梁这个人还是比较能隐忍的。
以项梁暗中积聚力量来看,项梁举事是必然的。但是一个精通谋略、行事谨慎,而且又能隐忍的人,肯定不会冒然行事的。所以如果秦始皇还活着,项梁多半还会选择继续等待时机。
如此继续等待合适的时机,大致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等到了一个合适的机会,项梁开始举事反秦;
二是还没有等到很合适的机会,就被秦朝发觉了。要么仓促举事,要么就被秦朝剿灭。
三是在漫长地等待中,也就不了了之了!
所以如果秦始皇继续活着,项梁能否举事反秦,还是要看秦始皇有没有给他制造这个契机!
至于刘邦,如果秦始皇还活着,刘邦还真得不太可能举事反秦。
刘邦年轻的时候,非常仰慕信陵君,最后投到了信陵君门客张耳的门下。两人结成了知己,一起玩得挺痛快。
后来张耳被秦朝通缉,刘邦却没有任何事。刘邦回到家乡之后,不仅娶了吕太公的女儿,而且还做上了亭长,最重要的是居然和那些官吏们都混得很熟。
刘邦带着一帮小兄弟们,整日赊着账喝喝小酒。刘邦把夏侯婴打伤了,结果夏侯婴替他隐瞒,从而免除了罪责。
看来刘邦的小日子过得还不错。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没有出现大的变动,刘邦肯定不会吃饱了撑的去反秦。
如果秦始皇继续活着,恐怕刘邦还是在过着他那悠哉的日子。
刘邦的岁数和秦始皇差不了几岁,等刘邦也老了,也就没有那份豪情了!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寄暇学宫 】
这个问题笔者只能说,秦始皇死在了一个最合适的时机上——统一东方六国,统一了意识形态与文化载体乃至生活方式,搭起来帝国的政治构架。这三件事做完任何一件都不愧千古一帝的称号,秦始皇是三件事一起做完了,称其为古代乃至现代中国的祖龙毫不为过。秦始皇在他搭起来的政治框架还没有出问题的时候溘然长逝,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自己的名声,不至于落得晚节不保。
其实秦王朝的统一从一开始就是有着相当的隐患的——一是秦军的战斗力并未强悍到天下无敌的地步,打赵国、打楚国都费了相当大的代价,尤其是灭楚战争几乎就是靠填塞人命用压倒式的攻势打下来的,后来果然楚国的复国闹的最凶;二是六国旧贵族并未覆灭,作为一个楚系、赵系、齐系客卿集团轮流坐庄、角斗不止的政治集团,秦国的统治阶层在统一战争时期可以很方便地通过客卿集团拉拢六国贵族,但是到了统一时期这种力量起到的作用就不是拉拢而是反噬了——各国贵族丢了封邑以后纷纷想搞大新闻;三是秦国的政治体制实在太过超前,尤其是郡县制度何止是夺了贵族阶层的蛋糕,简直跟杀父夺妻之仇差不多。秦始皇在的时候尚且可以通过个人威望与高明的政治手腕去弹压这些贵族,通过不断的巡游各地来确保把自己的政治思路一竿子贯彻到底,但是等他不在了或者老了威望下降脑子不灵光了以后呢?以秦二世为例,胡亥显然没有他这么高的智商与这么灵巧机变的手段,于是统一的秦国就解体了。
等到古代中国第一次真正彻底适应了秦始皇所创设的国家制度,已经是汉高祖刘邦甚至是汉武帝刘彻时期了。
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赞同回答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
秦王政一统万里江山,创前无古人的丰功伟绩。靠的是傲视天下,攻城掠地大显神威的秦军。天下初定,百废待兴,匈奴大举南下,南越蛮野不断袭扰中原。树大国神威,大秦帝国的热血男儿,大局为重,勇挑重任。连年征战,锤炼出他们钢铁般的意志,镇守四方,强弓劲驽再展大秦雄风。三十万精锐秦军在蒙恬统帅下,来到雁门关,娘子关一带安营扎寨,严阵以待。史禄帅二十万大军入越。一路艰难险阻,困难重重。中原腹地大秦帝国兵少将寡。
刘邦不过沛县一亭长,项羽是楚王败将,项燕之后。天忌英才,如果秦始皇向天再借五十年。北筑长城可能是跨世纪工程,郦山陵墓和阿房宫的鸿伟建筑。可能无限期延迟。创业艰难百战多,一向勤政的始皇,怎能不知平民百姓的疾苦,天下初定稳定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也是他的梦想,知人善任的他,亲贤臣,远小人,国家形势逐渐好转,奸臣赵高和光知道贪图享乐的胡亥,不可能参政,议政,掌握国家大权。有口皆碑,出类拔萃的扶苏成为众望所归的储君,一系列休养生息,加快发展生产的政策,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个个争先恐后,人人生产能手。
天下平定,民风淳朴,刘邦,项羽即使起兵反秦,响影的人也是曲指可数,函谷关有多年征战,经验丰富的章邯,统帅全国的预备役,平日田间地头劳作,战时一村为单位,迅速组织团练,对敌施适精确打击。国家太需要安宁了,几百年的战争多少人家破人亡,必须严惩,坚决镇压扰乱社会安宁,图谋不轨者。可能刘邦,项羽还没起义,就以破坏社会治安,破坏生产等罪名绳之以法。
即使刘邦,项羽起义成规模,秦始皇看到奏折,一屡胡须,不肖一顾的笑笑。朕,戎马一生,什么样的硬骨头没肯过。曲曲几个刁民,杀鸡焉用牛刀,王离的一个混编加强旅,充其量一个军团,让这些社会不法之徒立马彻底完蛋!
刘邦和项羽就这样消失在历史旋窝中,从此,日新月异,稳步推进的大秦帝国,走上快速发展的康庄大道。
(原创)
秦始皇如果不死,项羽刘邦起义根本不可能成功!
秦始皇嬴政是中国历史上叱咤风云特别富有传奇色彩的划时代人物,他从前230年至前221年,用10年时间,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等山东六国,在三十九岁年富力强之时,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大业,建立起了秦朝这个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奠定中国本土的疆域。
然而,就在秦始皇死后仅仅三四年时间,这个庞大的政治集团便迅速土崩瓦解,分崩离析,以让人意想不到的速度覆亡了。那么,如果秦始皇不死,这里说的是如果,秦朝会这么快速地灭亡吗?项羽刘邦能够起义成功吗?我认为,秦始皇如果不死,项羽刘邦起义根本不可能成功!
理由是秦始皇有着当时中国土地上最勇猛强悍的军队。秦朝的军队有多勇猛强悍呢?看看秦军与匈奴作战就知道。
秦军对军功的表彰,主要是以敌人的头颅来确定。秦始皇派蒙恬率三十万大军与匈奴开战,在战场上,秦军只要把对方击倒,第一件事就是把人头先砍下来,苍穹之下,战场之上,血流成河,到处是匈奴人没有头颅的尸体,那是怎样一种血腥?那是怎样一种威慑?秦军追击匈奴至其大本营,无论男女老少,统统砍头,一个不留。
所以,匈奴被秦军打败后,十多年不敢在蒙古草原南部面南放牧,这是因为怕呀。如果秦始皇不死,他这些彪悍之师,依然会牢牢地掌握在他手中,之前六国那么多训练有数的正规军,都被打得丢盔弃甲,无还手之力,何况项羽刘邦组织起来的这些类似于民兵的松散组织?
而秦始皇一死,阴谋家开始制造阴谋,秦朝政治出现了最大的危机,将帅被杀,军心不稳,力量迅即削弱,而山东六国的贵族势力死灰复燃,特别是在南方,反秦情绪高涨,反抗力量集聚。同时,秦朝政治上人心尽失,体制上僵化衰落,战略上松散失措,再加上自相残杀的内耗,两者交锋,高下立现。所以,才有了后来项羽刘邦造反的成功。
不会的,秦始皇在位,蒙恬蒙毅不会被杀,三十万长城军团会及时回防,而南方任嚣五十万秦军自然也会北上,就算天下皆反,八十万秦军足以横扫天下,
换而言之,陈胜吴广起义,用的名头之一就是始皇帝公子扶苏之名义,而始皇帝不死,扶苏不会被杀,陈胜吴广起义响应者便寥寥无几,造反不会形成烽火狼烟之势,
再言之,都说秦亡于酷法,而秦法其实并不严酷,,之所以在始皇帝死后起义滚滚,是因为始皇帝没有对原六国贵族赶尽杀绝,而是安抚,所以始皇帝一死,贵族们开始联络旧部,造成天下大乱。而始皇帝不死,他们根本不敢动。
不造反,等着吃饭喝茶吗?至于何时造反?恐怕依情况而定,伺机而动了。另外,别把秦始皇神话了,他没有那么能。否则,早就长生不老,大秦万万世了,还需要靠假设以苟延残喘吗?
好了,言归正传,先讲讲秦始皇的丰功伟绩。第一,秦始皇统一了六国,结束了五百年来的战乱,天下百姓都应该感谢他,跪拜他。第二,一些为政举措,深得后世的追捧,奉为圭臬,人人都应该赞扬他的伟大神圣,他的不可一世。如此两点之认可,倒也说的好,以致深得圣心,喜笑颜开啊!但不足以拔高他、神话他,进而去挑战客观事实,罔顾造反的深层次内涵。毕竟,这是个现实社会,而不是救世主存在的世界。
说来,刘邦、项羽的造反,几乎是必然的、不可阻挡的。除非秦始皇真的成神,拥有了大法力,能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天下。要不然,即使他还活着,也依旧改变不了刘邦、项羽造反的激情与执着。要知道,刘邦、项羽之所以会造反,还不是被逼的,走投无路才出此下策。而不像某些异想天开之人,始终认为秦始皇可牛了,牛到了他一人就能逆天,忒的不知所谓,狂妄自大。
况且,秦始皇是何等人物,高高在上,哪里会认识刘邦、项羽之流,更不晓得如何去防范了。或许,只有等到造反了,席卷天下了,秦始皇才算知道了吧。可那时,却是已经晚了,鹿死谁手还不知道呢?可能,伟大的秦始皇镇压了反革命,亦可能刘邦、项羽二合一屠了这条龙,解救了天下百姓。因而,就不要先天认定秦始皇有多牛、有多能了,进而盖过了多少的英雄豪杰,说的这世界好像只有他一人,其他人完全不能跟他比,也不知道是何道理?
总之,即便秦始皇还活着,刘邦、项羽依旧会造反、革命,誓要将事业进行到底。至于能不能成功,那是另外一回事。
我觉得如果秦始皇不死,那场农民起义可能就不会爆发出来,当然了即使有农民,也推翻不了大秦帝国,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如下:
秦始皇像
首先,秦始皇虽然大量动用民力,但在当时的秦朝,局面还是在一个可控的范围之内,虽然百姓过的苦,但还没至于秦二世时期的那般全都活不下去,秦始皇时期的国家局面只能说严峻还没到崩盘的地步。
第二,秦始皇若在,大量文臣武将不会死,像蒙氏一族,李斯等等,而且这些人会愿意效死力,没有后顾之忧,不像最后章邯那般打赢也是死,打输也是死,之好率军投降楚军那般,秦始皇的人格魅力以及魄力这种事情肯定不会发生,而长城军团也不会像后来那般被项羽的几万楚军轻易击败,毕竟蒙氏一族统领的九原长城军战斗力是非常强悍的,而后来王离的长城军团只是一支抽了骨头和灵魂信仰的长城军了。另外南方六十多万秦军不至于一兵不发,即使镇守南部重要,但至少一二十万人马还是可以抽调出来的,毕竟南部局面没那么严峻,所以说即使打乱,没人能打的过秦国。
第三,始皇威严,始皇在六国又有谁敢站出来挑衅?起义说白了也是看到有可能胜利的希望,若是必死之局,谁会挑这个头,大不了上山做土匪,也比起义要好,还有可能活命。
所以说,一来秦始皇若在他不会把江山彻底玩崩了,二来也没人有实力有能力对抗他。所以说刘邦项羽之所以能成功,一来是他们的能力,二来也是因为他们的对手太差。
可以的。秦朝暴政,过度劳役兵役,修长城.骊山陵墓,
兵马俑,阿旁宫,
赋税繁重,刑法严酷人们活不下去呀,再一个秦统一六国,各国贵族都想东山再起,有不匡之心,有一句话说的好,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所以陈胜吴广大泽乡揭竿而起,
才会一呼百应,
刘邦在沛县项羽在楚,张良还行刺过秦姤皇呢,总之,气数已尽,无力回天,要么像隋炀帝那样再多活些时日,要么像刘彻那样下个罪己诏,幡然醒悟,回头做人,可是历史没有假设!
谢谢邀请
不要说秦始皇不死,因为谁都会死的。只能说晚死几年会怎样。秦始皇死时仅49岁,如多活十余年,肯定不会有项羽刘邦的故事了。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将天下的兵器收缴,铸成了12个大金属人(记载是12个金人,应该不太可能,金属人应该才是真实。但秦朝亡后,这12个巨大的金属人不知去向,至今成迷)。以前的诸侯国再无兵器,当然也不能组建军队了。整个天下拥有的军队仅是原来的秦国人马,以秦军的作战能力,一小股农民起义,短时即可赴灭。
那为什么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继位,就出现天下大乱了呢?首先是胡亥得位不正,与赵高合谋,伪造秦始皇遗诏窃取了帝位。赵高弄权,指鹿为马,主要精力用于排除异己。秦二世欲盖弥彰,为清除后患斩杀所有兄弟,残暴不仁。同时胡亥不理朝政,天下事任由赵高所为。当陈胜吴广起义,几乎是以棍棒为主,靠打下一县一衙,获取少量兵器。地方上派人急报朝廷,秦二世不但不采取措施,反而将通报人关押打入死牢,罪名是谎报军情。秦二世残暴人人皆知,从此无人再敢通报军情。直到义军成大势,打到函谷关直逼咸阳,才知大事不妙,不知所措。幸有章邯临危不惧,将骊山囚徒组成军队,打败义军,解咸阳之危,并节节取胜。但章邯却受赵高陷害,后不得已投降项羽,大秦最后一道长城又让赵高毁灭。
秦始皇不死就不会有胡亥这个秦二世,自然没有赵高得势,国家正常运转。国家不乱,乱世英雄不会涌现。等过十多年秦始皇再死,继位的是长子扶苏,扶苏善良有礼,蒙恬、李斯捕佐,会形成新的国家气象,秦朝的严刑苛政会逐步改善,不会形成官逼民反的局面。以前的诸侯后裔即无兵器也无军队,形成不了势力,也不会出现复辟分封制,项羽刘邦的故事将不会上演。当然,历史也将改写。
项羽大概率不能造反,刘邦是肯定能造反,因为秦始皇嬴政还在的时候,刘邦已经落草为寇了。
先说刘邦。
事情是这样的,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使用的还是严刑峻法,没有对外拓疆扩土增加生存空间(南征百越惠及的人只有几十万,而大秦有几千万人),严刑峻法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国家陷入非常严重的内卷化,无数老百姓因为冒犯秦法被抓,然后被送到各地去服劳役。
劳役很辛苦,大多数人都不能安全回家。
当时刘邦已经是泗水亭亭长了,他的一个重要责任就是过一段时间把沛县当地的犯人们送到指定地点去劳动。大家都非常清楚,所谓的劳动九死一生,所以有一次,确切的说是最后一次送犯人的时候,在半路上很多人就跑了。
刘邦一看这事有点大,犯人跑了自己也得受牵连,秦法这么严厉,结果肯定好不了,索性把剩下的人全放掉自己落草为寇了。所以,秦始皇还在的时候,由于刘邦工作上的失误,让他已经失去了泗水亭亭长这个岗位,被逼上梁山(邙山)成了一个草寇。
这段时间里出了些流传千古的事情,比如刘邦斩白蛇。
所以,后人把刘邦造反称为太祖斩白蛇起义。
当时像刘邦这样的情况还是非常多的,各地有不少落草为寇的人,和刘邦斩白蛇差不多同一时期的英布玩的更大,他被带到骊山当役徒后,有机会和来自全国各地的英雄豪杰结交,手底下聚拢了不少好汉,一天趁看守不注意就领着大家逃出骊山当强盗去了。
所以,刘邦手底下只有那么十几号人在山里面打转转,并没有引起秦始皇嬴政的注意,甚至都没有引起周围各县的注意。更有甚者,刘邦这段时间不仅没有被当地的政府军清剿,反而和老家联系上了,他媳妇吕大姐还经常给他送吃的。
可是没有想到,就在这个时候出大事了。
一天,秦始皇嬴政发现东南地区王气大盛。
这就不对了,天子居于咸阳,这里才是应该有王气的地方,东南地区也出现类似的天象,说明那里有威胁秦朝统治的人物出现。正所谓一山不能容二虎,除非一公和一母,秦始皇着急忙火的领着人去东南一带镇压王气。
刘邦听说之后非常担心,因为刘邦觉得秦始皇来是专门针对自己的,所谓的东南地区王气大盛就是因为他刘邦反了。
刘邦这样想不是没有道理的,刘邦造反的时候遇见的两件事就可以佐证。
- 第1件,斩白蛇。
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天刘邦领着跟他一块落草为寇的兄弟们在山里面转悠,做侦查的兄弟回来告诉他:老大不好了,前边有一条非常非常大的白蛇挡在路上,咱们恐怕过不去。
刘邦说:看我的。
刘邦是豪侠出身,个人武功还是可以的,而且好勇斗狠,于是刘邦的拎着剑非要看看这条白蛇是个什么来头。
这条白蛇肯定不是许仙的媳妇白娘子,虽然以《白蛇传》这本书来推断时间,刘邦造反的时候白娘子差不多已经有800~1000岁了,但这条白蛇不是白娘子,因为它是雄性。
刘邦看到白蛇横在路上挥剑就将白蛇斩为两段。
事后人们发现有一个老大娘在路上哭,就问她:大娘,你为什么哭呀?
这位老大娘告诉大家:赤帝的儿子杀了白帝的儿子。
大家就明白了,刘邦斩的那条白蛇是雄性,是白帝的儿子,而刘邦则是赤帝的儿子。
- 第2件,他媳妇总能找到他。
刘邦在山上落草为寇估计很少下山去抢劫,这样一来只能靠山吃山,刘邦落草的地方属于文明老区,当地的开发还是比较充分的,所以估计山上也没有什么野味。
好在这里离老家沛县不远,刘邦的媳妇就经常来给刘邦送饭。
这就有意思了,刘邦媳妇儿给刘邦送饭,她怎么知道刘邦在什么地方呢?
刘邦也很奇怪,有一天就问了吕雉:你咋知道我在哪的。
吕雉告诉刘邦:进山之后,只要看到有一个地方光芒四射,肯定就是你小子在那儿呢。
这两件事无一不是指明刘邦这个人前途不可限量,而且很有可能会当皇上。
当秦始皇决定上东南一带镇压王者之气的时候,刘邦不得不想,难道是我身上的王者之气太过光芒,竟然被远在咸阳的秦始皇发现了吗。
想到这,他害怕了。
在刘邦的故事中可以发现下面几个问题。
- 第1个问题,秦始皇在的时候刘邦已经野心勃勃,只不过周围的环境没有给他实现抱负的机会,但他没闲着,不断给自己在创造这样的机会。
- 第2个问题,秦始皇之所以在全国各地巡游,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镇压各地的反派势力,一旦他觉得某一个地方有可能有人发动叛乱,哪怕仅仅是一个苗头,也会迅速处理甚至亲自动手。
- 第3个问题,对刘邦这样的草寇,当地的政府应该是了解的,但是由于天下落草为寇的人太多,通常那些官僚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懒得管,甚至没准政府中有些人和当地的流寇有联系,
这也解释了陈胜、吴广起义之后沛县的人能够迅速找到刘邦,请他回来主持大局。
以上三个问题很有可能是当时天下的一个普遍现象,所以让秦始皇时时保持警惕的同时,他也不信任各地官员,如果他稍有差池放松了警惕,没准什么地方就能涌现出一个足以威胁到秦王朝统治的大敌,所以必要的时候他得亲自出马。
在这样的高压的环境下,刘邦即使有野心勃勃也没用,只能在山里当一个小小的流寇,而且还要极力避免别引起秦始皇的注意。
如果秦始皇一直在,刘邦也只能一直在山里边落草为寇了。
再说项羽。
项羽家族和刘邦有很大的不同,虽然项羽家族在江东地区是普通小老百姓,但是作为楚国贵族之后他们所拥有的资源要远远超过刘邦。
即使楚国被被灭了,也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家族内部可以说是人才济济,所以项羽家族逃到了江东之后很快在这里笼络一大批人才。用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说法,江东的英雄全都已经在项羽家族的掌控之中。
此时,江东地区表面上是在大秦王朝的统治之下,实际上这个统治机构已经被架空,只要项羽家族愿意就能够将江东地区变成一个独立于大秦王朝的王国。
当然了,项羽家族认为时机还没有到,所以一直蛰伏于民间。
江东地区的郡守对项羽家族在当地的势力也是非常清楚的,所以秦末大起义爆发之后会稽郡郡守打算和项羽家族合作响应起义军的号召。
这就有意思了,秦始皇巡视天下的时候可是去过会稽郡的,当时项羽已经长大成人,所以很有可能秦始皇的这次巡视是最后一次,也很可能是镇压东南王气的这一次。
这个时候距离秦末大起义已经没有几年了,项羽家族在会稽郡的羽翼已成,如果当时项羽家族想要在江东地区刺杀秦始皇,秦始皇肯定会凶多吉少。而与此同时,会稽郡的郡守早就知道这一带盘踞着六国旧贵族的势力,要是向秦始皇报道,项羽家族也完了。
但他没向秦始皇报道。
说明郡守可能认为,即使秦始皇在也没有能力或者说没有信心将项羽家族在江东地区铲除掉。
那么为什么项羽家族没有趁机刺杀秦始皇呢?
个人认为,很有可能是因为如下几个原因。
- 第一,秦始皇带的人比较多。
秦始皇这次出巡,就是为的镇压王气,带的精兵强将肯定不少,因为一旦发现某一地区有一股强大的反秦势力,不需要从其他地区调兵,可以及时诛杀。再结合当地的守军,其力量让项羽家族非常忌惮。看到秦始皇的仪仗,项羽虽然说“彼可取而代之”,但只敢打嘴炮,不敢来真格的。
- 第二,刺杀秦始皇成功也不见得能够反秦成功。
虽然秦朝制定的不是嫡长子继承制,但是大家都知道正常情况下公子扶苏是最有可能继承秦始皇的皇位。
如果秦始皇在江东地区出了问题,那么公子扶苏立即就可以继位,即使有人不服,三十万长城兵团也可以轻易将反抗力量镇压下去,更不要说公子扶苏继位的合法性是没有人能够挑战的。
所以,到那时江东地区只会遭到秦王朝全力打击,甚至可以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那些隐藏在民间的反秦势力恐怕再也不敢反抗了,而项羽家族也会在这样的局势中全军覆没。
- 第三,对江东子弟没有信心。
秦末大起义爆发之后,项羽的叔叔项梁只带着项羽去见会稽郡的郡守。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事情,既然江东子弟已经被项羽家族笼络在手中,为什么不把这些人调动起来,以绝对的兵力优势将会稽郡的郡守拿下呢。
即使事出突然,最起码其中一部分力量还是可以调动的。
只有一个解释说的通,那就是项羽家族对江东子弟的信任度是非常低的。
虽然大家评时关系不错,这些人也愿意为项羽家族所用,但是造反这种掉脑袋的事儿可能会导致整个家族覆灭,任何一个人在造反的时候都得慎重考虑,迫不得已不会走到这一步,项梁也就只能带着项羽去会一会会稽郡的郡守。
很显然,如果秦始皇率领大批武装人员来到会稽郡,项羽家族就更不敢相信江东子弟会在他们的振臂一呼之下去攻打秦始皇的卫队了。
项梁只能忍下来。
这也说明只要秦始皇在一天,项羽家族就不敢闹事儿。
可见,由于客观上的原因,刘邦不得不在秦始皇还在的时候造反;由于主观上的原因,项羽家族在秦始皇在的时候不敢造反。
虽然秦始皇在的时候刘邦已经造反,只要秦始皇在,刘邦就难成气候。
感谢邀请!
这是一个假设性的问题,我只能从上帝视角,根据当时环境去做一个分析性的回答。
首先,我们可以将其细分。
第一,秦始皇如果不死,起义不一定发生!
众所周知,秦末农民起义的起点是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当然,这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当时二世无道,赵高专权,民不聊生,许多热都想反叛。但是,谁都不想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秦始皇不死,大泽乡起义也许就不会发生。
第二,如果秦始皇不死,即使起义,但是形成不了那么大的规模!
起义需要口号,否则师出无名,得不到太多的支持。司马迁在《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吴广起义“诈称公子扶苏、项燕”。项燕是楚国大将,以他为口号,可以得到楚国故民的支持,但公子扶苏是秦始皇儿子,为何要以他为口号呢?
这是在历史上,公子扶苏是位贤德之人,许多人都支持他,同时他是嫡长子,有传闻秦始皇原本是要传位于他。只是后来赵高李斯等人假传圣旨,立了次子胡亥,并赐死了扶苏。这就给了起义一定的合法性以及得到了原扶苏拥护者的支持。
如果秦始皇没死,这些都不会发生,那么陈胜吴广能不能成气候,还得两说。至于后来的刘邦项羽,他们起初都是顺大势而为,这第一把火都没烧起来,他们自然也很难有所成就。
第三,如果秦始皇不死,秦军不一定会败
我们退一万步讲,在秦始皇在位的情况下,起义依旧席卷全国,刘邦项羽已成气候。起义军能不能打赢秦军还得两说。先不论驻守在北边的蒙恬以及南越的赵佗会不会回师勤王。即使是一个章邯,起义军都很难拿下。
当初陈胜吴广的数十万起义军直击关中而来,结果被章邯率领的“刑徒军”给击败。
所谓刑徒军就是由囚犯组成的军队,没办法,当时秦军主力大都在边疆,无法立即赶回来,于是秦二世大赦天下,让囚犯帮忙。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囚犯临时组成的军队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
而后章邯率军出函谷关,灭张楚、死魏王、杀齐王、斩项梁,名动四海,威震天下。
至于后来投降项羽,并不是被项羽打投降的,而是被赵高给逼投降的。当时秦朝内部已经开始分裂,为了保命,章邯这才另寻出路。
但是如果秦始皇在,章邯会投靠项羽吗?可能性应该不大!当时章邯手中还有二十万生力军,这可不是当初的刑徒军,项羽能不能打过还得两说。
所以,如果秦始皇没死,项羽、刘邦很难有所作为。或许有大志的项羽会跟着他叔叔去投靠公子扶苏,成为大秦的栋梁之才,而刘邦会在沛县继续当他的小亭长。至于陈胜吴广,更不会出现历史书上。
当然了,历史没有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