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油枪是一种怎样的武器?
美帝30年代那会的孤立主义,让他们并没有做好去干一场硬仗的准备。尤其对于冲锋枪的认知也不足,所以刚开打的时候,美军就拿着20年代的汤姆逊冲锋枪上场。但是汤姆逊初期的采购成本高达206美元。而当时1美元差不多能买20罐可乐,400美元能买一辆汽车。
汤姆逊不但贵,而且还重,虽然后来各种简化之后(M1A1)成本和重量都下来了点。但那会已经是1944年的事了
好了,回到M3。当年美国人准备参战的之前,观察过德国佬结构简单的MP40。觉得冲锋枪的效用是不错的,但是自己的汤姆逊是真贵。所以对于新枪两个关键词:便宜!简单!所以说这玩意本身设计理念就是卫生纸,用完就丢...(顺便提一下中间还有个M2冲锋枪,我专门写过一篇文章https://www.toutiao.com/i6644771985760977421/)
简单分解就这么点东西,要啥铆钉,能焊的都直接焊上。铣削?不存在的,冲压才是正经事。保险?不存在的,防尘盖兼职保险机构就好。
到了M3A1就更过分了,拉拉机曲柄都取消了,想开枪机?用手指啊!要啥拉机柄。
所以说,咱们可爱的黄油枪就是这么一款丧心病狂的便宜,但是关键部位质量可靠,公差容错也大,射速低的连傻子都控的住。尺寸短小到非常适合单兵自卫的武器,加上便宜的可以大量丢给非作战部队。所以在二战后,还服役了相当长时间,到现在还有相当多国家装备。
作为一款名枪,注油枪的正式名字是M3式冲锋枪,它是为二战而生的。
提到二战美军,人们印象最深的是美军铺天盖地的火力。
太平洋战场上,为了消灭日军,他们会杀鸡用牛刀,冲锋枪、机枪、重炮一齐发射,天上还会有飞机参战,仿佛要用火力淹没一切对手。
但是在二战前,美军的实力弱得超乎想象。
1918年一战结束后,全世界的人都认为,欧洲应该消停很久,因为列强都已经打得精疲力尽。
没想到,仅仅过去了21年,欧洲再次燃起战火。
二战的爆发大大出乎世人尤其是美国人意料,他们对突如其来的战争毫无准备。
当时的美国,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一片歌舞升平景象,军力弱得难以想象。
二战爆发时,以陆军为例,当时美国陆军总兵力仅有10万人,只有二战结束时的一百分之一。
美国陆军的全部家当,为4个步兵师和1个坦克师和1个后备预师。
坦克的数量只有300多辆,甚至排在波兰后面,充其量世界排名第七.
美国的孤立主义和对形势的过分乐观,让美国对这场大战毫无准备,不但军力不够,武器装备也严重不足。
可是时间不等人,美国必须在短时间内迅速制造出足够的武器,满足战争的需求。
当时美国陆军的主要单兵武器,是“大八粒”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或是M1903春田栓动步枪,根本不适应密集冲锋的阵地战和堑壕战。
当时美军手里并非没有冲锋枪,他们的主打是M1928系列冲锋枪也叫汤姆森冲锋枪。
因为该枪射击时,发出的声音清脆,类似打字机发出“哒哒哒”的声音,因此它还有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芝加哥打印机。
汤姆森冲锋枪是美国1918年研制的枪械,它使用30发或50发弹匣供弹,也能使用100发弹鼓供弹。
由于其使用的是手枪弹,所以它虽然有机枪般的火力密度,后坐力却在单兵能够承受范围之内。
最为人称道的是,它的火力非常强悍,有“战壕扫帚”之称。
其弹容量达到了60发,而射速更是高达1500发每分钟,几秒钟就能打光全部子弹。
1922年6月,陈炯明部千余人突袭孙中山的总统府,叶挺率领的卫队只有不到40人。
叛军的人数和孙中山卫队人数,达到了30比1的悬殊差距。
这场战斗看起来毫无悬念,孙中山在劫难逃。
但是结果却出人意料,叶挺带领的卫队一次次击退了叛军的进攻,400名叛军喋血总统府,孙中山安全撤离。
之所以如此,资讯原来孙中山卫队准备了30支“汤普森冲锋枪”
因此说,汤姆森冲锋枪不愧是一款名枪,完全可以胜任战斗任务,但是汤姆森冲锋枪也有其短板。
一是重量大。
因为该枪是采用整块钢材加工而成的,这样造出来的枪非常结实耐用,但重量偏大。
其标准型号M1928的空枪即接近5公斤,比“笨重”著称的波波沙冲锋枪还重了1.5公斤,比德国MP40冲锋枪则重了整整2公斤。
如果加上美军专用的100发弹鼓,跟两支步枪的重量差不多了,所以战场上美军不得不采用30发弹夹。
别小看2公斤重量,在战场上它会大大影响士兵的作战机动性。
美军士兵戏称手里握的不是冲锋枪而是轻机枪,在跟对方较量中明显处于下风,握不了多久就会累趴下。
汤姆森冲锋枪的第二个短板是造价高昂。
1939年M1928的报价为209美元,这是什么概念,几乎可以买一部福特汽车。1908年,福特T型车首推市场,售价不过850美元。
到了20年代晚期通过流水线生产,汽车成本降到了300美元。
当时美国工人的日工资多少?只有2.5美元。
一支汤姆森冲锋枪的造价,相当于当时美国工人将近3个月工资。
如果换算到现在,一支枪的成本就是8000美元。
当时美国的GDP达到2000亿美元,是德、苏、英、法四国的总和,但是即使这样,汤姆森也闲的太贵了,军方非常介意汤姆森的成本。
因为当时其他各国的冲锋枪,都以短小精悍,造价低廉为主流。
比如英国的斯登冲锋枪成本非常低得惊人,一支枪的费用不过10美元。
汤姆森冲锋枪的第三个短板是操作不方便。
该枪的快慢机和保险扳手是分开的,前者调节单、连发,后者控制保险状态,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区分,但操作起来还是有点麻烦。
而美国决定参战后,需要准备大量的冲锋枪。
在此背景下,一款造价低廉,工艺简单,重量轻便的冲锋枪成为美国军方的追求。
当时欧洲战场上活跃的冲锋枪都比较优秀,完全可以借鉴其中的佼佼者。
但是,到底哪一款更为出类拔萃呢,他们心里没有谱。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于是美国军方将先进的冲锋枪拿到一起,来一个大比武。
当时参加比拼的冲锋枪有:美国制的M1928A1汤姆森冲锋枪,M1汤姆森冲锋枪,T2冲锋枪,海德M109冲锋枪,海德2冲锋枪,雷辛M2冲锋枪,史密斯维森冲锋枪等;英国的司登冲锋枪,澳大利亚的奥斯登冲锋枪,芬兰的M1931冲锋枪;德国的MP40冲锋枪等,可谓群英荟萃、高手如云。
此次对比实验,结果出人意料。
最后胜出的,不是那些做工精美的冲锋枪,而是用粗糙的金属管和冲压件焊接而成的英国司登冲锋枪。
需要说明的是,司登冲锋枪的结构设计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
司登冲锋枪由47个零件组成,结构非常简单,绝大多数组件是冲压而成,只有枪机和枪管需要机床作业。
枪托是一根钢条和一块钢板焊接而成,枪身只是一根钢管,透过枪栓槽甚至可以看见里面的弹簧。
但是它却拥有汤姆森冲锋枪无法比拟的出色的可大批量生产的性能。
实验结果胜于雄辩,军方被斯登冲锋枪折服,决定以此为蓝本,研制海德2冲锋枪,并将其命名为"M2冲锋枪"。
但是因为该枪在设计上存在的缺陷而夭折,被迫停止了生产,已经生产出的M2冲锋枪成为了一顿废铁。
这时候,时间已经来到1942年10月。
欧洲战场硝烟弥漫,亚洲也战云密布,研制刻不容缓。
通用汽车公司的设计师乔治·海德在接到任务后夜以继日奋战,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射击出了样枪“T15”。
美国陆军接收了样枪会,组织专家进行了试射。
他们发现该枪故障率惊人的低,在使用T15射击了5000发子弹后,它只出现了2次故障。
在进行了一些细节上的改进后,T15被正式定名为M3冲锋枪并于11月底开始量产。
1942年12月12日,这款新式冲锋枪闪亮登场,开始准备美军。
总的来说,M3几乎克服了汤姆森冲锋枪的所有缺点。
一是重量减轻。
由于参考了斯登冲锋枪生产设计理念,M3全重:只有3.67千克,比汤姆森重量减轻了将近1.5公斤。
二是成本降低。
由于采用了流水线生产,其制造大大下降;成本只有10美元,只有汤姆森冲锋枪的二十分之一,几乎是其成本的零头。
三是轻便。
M3枪托还可以收缩,收缩时全枪仅长0.579米;即便枪托打开,也不过长0.757米,更加轻便。
尽管如此,跟汤姆森相比它的火力不减,依旧采用的是30发弹匣供弹,有效射程依旧为200米。
其实M3冲锋枪最大亮点是工艺方面,它的机匣是由冲压成型的左右各半个机匣焊接成一体而成型的,复进簧、枪机等零部件全部是从机匣前方装入的,扳机、阻铁等零件也都是冲压件。
M3冲锋枪广泛采用冲压件的一个最大好处就是工艺更加简单,生产速度加快,产能大大提高。
如此一来,就能在短时间内快速装备备美军。
M3冲锋枪于1942年12月12日开始服役美军后,造价昂贵的汤姆森冲锋枪,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从美军消失。
但是美军士兵刚见到这款枪的时候大失所望,纷纷皱起眉头。
因为它做工粗糙,非常难看,让人生厌。
而且它的外形跟黄油枪非常相似,因此他们给这款机枪起了个外号“注油枪”。
在90年代以前,坦克、车床、拖拉机、汽车等设备在保养时加注黄油都是在外部进行,用一个油枪装满黄油,通过设备上面的黄油嘴往里面打压,人们把打黄油的设备叫黄油枪。
把被美国军方寄予厚望的M3叫做“黄油枪”,足见美国大兵对它多么讨厌。
但是被士兵们耻笑为“注油枪”的M3冲锋枪一投入实战后,颠覆了他们的认知,对该枪的看法也大为改观。
除了比汤姆森更轻便,还更便于操作,精确度也有所提高,作战效率也大大提升。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M3冲锋枪的设计更加合理。
一是皮实耐用。
它采用了自由枪机式原理,枪机和枪管之间严丝合缝,基本无扣合。
射击时,单纯靠着机匣内的复进簧与子弹的后坐力来进行往复运动。
如此一来,它的故障率低,寿命高。
二是杀伤力大。
大多数M3使用了经典的.45ACP弹,口径为11.43mm,其弹头形状是钝圆形,停止力大,对软目标杀伤力相对较大。
三是保险更加合理,操作简便。
前面说过,汤姆森冲锋枪的保险通过保险扳手操作,而M3则是自动操作。
M3的抛壳口上有一个斜着打开的防尘盖,防尘盖的内部衬有一块凸起的铁片,当防尘盖关闭时贴片就能够阻挡机匣内的枪机运动,完全能够保险的作用,不必手工操作。
而需要射击的时候,因为没有手动扳机阻挡机构,把弹匣插上就可以实现子弹上膛,此时只要打开防尘盖扣动扳机,就能实现射击。
除此之外,M3冲锋枪的枪托设计也有独到之处,它不只是一个枪托,还能来疏通枪管。
而枪托顶端的闭合的部分则可以当扳手用,必要时能把枪管从机匣上拧下来。
M3的射速只有450发/每分钟,比汤姆森冲锋枪射速低了250发。
但射速慢可以节省子弹,更有利于长时间作战,无形间提高了M3的射击精度。
自动武器并非射速越快越好,实战中M3的射速恰到好处。
M3还有一个好处是后坐力小,这是因为它使用了45ACP弹药,火药燃气不那么足的.
正因如此,M3冲锋枪的后坐力相当柔和而且便于控制。
有些臂力大的士兵,甚至可以单手使用M3冲锋枪进行射击。
因为由上述诸多好处,美军士兵很快就改变了对注油枪的态度,对其爱不释手。
之后美军又换上了M3A1,它M3在外形上基本一致,主要区别在取消了拉机柄,因为士兵反应拉机曲柄经常故障损坏导致无法射击,而且还会刮一旁的树枝等异物。
操作M3A1也更加简单,翻开防尘盖向后扣动枪机即可完成射击准备,而且枪机到位后也可以盖上防尘盖使保险卡销锁住待机孔,做到待机保险。
总而言之,M3和M3A1不是高大上的冲锋枪,给人一种很寒酸的感觉,但它也有不少优点,比如工艺简单、造价低廉,皮实耐用、故障率低、操作简便、节省子弹、精确度高。
毫不夸张地说,M3是一款简单但不简陋的武器,一款真正体现二战时期美国强大工业能力的单兵武器。
二次战中美军共生产了605664支M3冲锋枪,为战胜法西斯作出了巨大贡献。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M3注油枪才是打全面战争的武器。
之前美军使用的是M1汤普森冲锋枪。
汤普森冲锋枪的性能非常好,但价格高昂,最初高达100多美元,相当于今天二三千美元,价格比今天主流自动步枪还要贵得多。
少量装备是没问题,一次装备几百万支,就算财大气粗的美国也受不了。
二战爆发后,虽然公司一再简化生产给冲锋枪降价,到战争结束前最低也要70美元。
而美军的加兰德半自动步枪1942年的成本价格为83美元,1945年为31美元,生产了大约540万把。 美国M1卡宾枪的成本价格为45美元,生产了大约650万把。
同样的冲锋枪,德军MP38/40每支价格24美元,司登冲锋枪11美元,苏联波波沙45美元,波波斯冲锋枪18美元,都非常廉价。
所以,美军装备这么贵的汤普森冲锋枪,显然是不合适的。
所以M3注油枪就出现了。
M3注油枪性能没什么好说的,相当平庸,但实战也够用了,一共制造了68万支。
这枪没什么好说的,最大优势就是容易制造、造价低廉。
M3注油枪的零件完全由金属片冲压、点焊与焊接方式制造,制造时间短、装备时间短。
除了枪管、枪栓与发射组件需要精密加工,其余零件就算制造自行车的工厂也可以生产。
M3注油枪的子弹威力较大,射速大约是汤普森冲锋枪的一半,火力压制性不够,射击精度一般,总之就是平平无奇。
但M3注油枪造价仅有15美元,相当于今天200多美元,价格非常低廉。
就是由于价格便宜,M3注油枪甚至被定义为用坏即丢,不需要维修的武器。
不过美国陆军官兵没有这么财大气粗,实际上还是反复维修该枪。
M3注油枪没什么了不起,生产数量也不算多。
由于枪的外形很像美国民间的注油枪,因此得名。
之所以它在中国如此有名,也是有原因的。
抗战后期,美国援助给中国大量武器对付日寇。其中冲锋枪,自然是最便宜的M3注油枪,总数近万支,是当时中国数量最多的冲锋枪。
由于美国很快停止军事援助,1947年国民政府开始仿造M3注油枪,推出了“36式冲锋枪”。
36式冲锋枪系列生产持续到1948年沈阳被解放军占领,共生产了1万多支。
其实,36式冲锋枪的制造颇为粗糙,同美国原产品有很大性能差距。
解放军占领沈阳以后,因为冲锋枪数量不足,也继续生产36式冲锋枪,直到1950年开始装备50式冲锋枪以后才停产。
所以,36式冲锋枪无论在国军还是解放军中,数量都是比较大的。
M3注油枪性能还是够用的。
资料中这么写:少量M3注油枪则被装甲车乘员与卡车驾驶员一直使用到1990年代。直到1991年海湾战争中,仍有工兵驾驶配备这种冲锋枪。
从当年引发轰动的《侦察兵》谈M-3那把“注油枪”
74年,北影拍摄的战争题材黑白片《侦察兵》,由于是全民偶像帅哥王心刚主演,配以当时的美女杨雅琴,此片在全国引发轰动,创造了当年的票房纪录,尽管那时没有“票房”这种说法。
当时年纪尚小,看了此片无数遍,依然感觉不过瘾,特别对片中我军侦察兵手中那把突突突射个不停的枪械兴趣大增,但确实不知道是把什么枪。
79年,成了《兵器知识》、《舰船知识》等军事类科普杂志的忠实订户,知道了《侦察兵》中我侦察兵手中的那把突突突可射个不停的枪械,叫M-3式冲锋枪,是美国军队二战末期装备的枪械,战后装备了国军的整编部队参与了全面内战,成了我军的战利品。
注油枪,这个绰号,应该是美国大兵率先叫出来的,这玩意外形独特,非常像加油站使用的注油枪,长长的细细的圆圆的一根管子,管子上非常干净,连个准星、缺口什么的观瞄装置都没有,所以称其“注油枪”确实非常形象。
此枪诞生的背景时,参与二战的M-1冲锋枪结构复杂,加工麻烦,导致价格高昂、且空枪重有5公斤,不方便大批量生产;因此就在M-1式基础上研发成功了M-3式,既简化了结构、工艺、减少零部件,同时又降低了枪重,降低了制造成本,空枪重量尚不足3.5公斤。
M-3式保留了M-1式11.43毫米的口径,发射的尽管是手枪弹,但由于口径大,在近距离射击时,对目标的杀伤力并不亚于7.62毫米步枪弹,所以被M-3式冲锋枪击中的人,一般都会失去抵抗力。
M-3式冲锋枪,由M-1式冲锋枪20/30发两种供弹具,统一调整为30发直弹匣供弹,火力较之M-1式冲锋枪有所提高,有效射程数据不详,应该不超过200米。
由于M-3式冲锋枪份量轻、尺寸短、易携行、易射控、火力猛、精度高,1943年秋季装备美军,就受到了热烈欢迎,堪称步兵手中的近战利器。
注油枪,也称黄油枪(Grease Gun),正名是m3冲锋枪。
它既是工业制造的模范,也是工业设计的耻辱,拿电焊和钣金造枪也是没谁了。
为了便宜,为了生产简易,为了不费事儿,m3将偷工减料和粗制滥造表演到了极点。
你信?为了省个拉机柄,他们直接在枪机上抠了俩眼儿,上膛就从这撮个指头往后扒拉。
保险也是从这儿走,他们做了个铁片儿当防尘盖,铁片儿底下焊了个扣子,压下防尘盖的时候扣子正好卡住枪机上的眼儿,这就算保险了。
(M3有转轴拉机柄,容易坏,M3A1干脆省掉了)
这还不够,别人拿削铣工艺造枪身,m3呢?它的枪身就是个呃……钣金技术,卷了一焊,前边儿再弄个螺口盖儿连着枪管一封就算完了。
绝大部分零件都是冲压出来的,据说开发商通用汽车直接用的就是车门的流水线。
全枪最有技术含量的也就自由枪机的弹簧和枪管。
就这破枪,有时候靠肉眼都能看出来,丫枪身做工还不如弹匣。
这是当然的,m3根本就没费神设计弹匣,直接用的汤普森冲锋枪弹匣。
太平洋战争中美国大兵吐槽:娘希皮!破铁皮子三天就能锈穿,唯一不锈的就是弹匣了。
通用汽车的黑心商人当然知道自己的烂枪不靠谱,所以他们还挺贴心地在枪柄里塞了一小管机油,然后还可以把枪托拔下来,配上配套的刷头擦枪。
言外之意,你们自己做个小保养还是可以的,本厂已经仁至义尽,真出了大问题就扔了算了吧,反正也不值钱。
(今天很多M3看上去精良,是因为玩家换了不少副厂件,甚至自己DIY加工过)
不过,虽然便宜、粗糙,但性能上M3没得话说。
它的便宜我们可以理解,美军一开始就想拥有英国“斯登”那样的廉价冲锋枪。
贵点也没关系,比自己手上贵得要死的汤普森冲锋枪省点就行。汤米枪实在太贵,用不起。
1941年时美国陆军军械委员会就对欧洲的战争进行了调查。
他们首先肯定了冲锋枪的有效性,然后又考察了德军的MP38\40冲锋枪。
美国人当时按照《租借法案》为英国提供了大量的汤普森冲锋枪,因此逐步重视起了这种武器。
曾经汤普森对美军推销了十几年自己的冲锋枪,却始终提不起美军的兴趣。
这下好了,二战一开打,汤普森的订单确实多了起来,不仅美军下了单,英国也下了单。
问题是,汤普森精工细作,相当昂贵,价钱快抵上机关枪了。
不仅美军肉痛,英军也觉得肉痛,迟迟下不了在伯明翰投产汤普森的决心。
1941年6月,让德国逼急的英国人,开发了一款极尽丑陋和简单的新冲锋枪——“斯登”(Sten)。
斯登就像几个水管拼起来的垃圾,《辐射》中的铁管武器都比它漂亮10000倍。
士兵们从审美上很讨厌斯登,称其为“臭气枪”(Stink)。
但臭气枪很好用,性能差了点,却很适合大规模的装备,它便宜得令人发指。
美国陆军军械委员会注意到了斯登。
随着斯登不断的产生改型,在战场上疯狂铺开,美国人看了看自己贵得流鼻血的汤普森,在1942年10月决定“研发自己的斯登”。
美国人先是设计了一款名为M2的“海德冲锋枪”,但这支冲锋枪在生产环节出了问题,厂家搞不定某些细节。
于是阿伯丁方面决定再设计一种新冲锋枪,要求比M2还简单、便宜,还要大量使用冲压、铆接和焊接技术,能以最少的机械加工快速且廉价的生产。
就这样,M3冲锋枪被通用汽车方面捣鼓了出来,人们用汤普森M1928做基准进行测试,普遍对这把新枪拥有很高的赞誉。
当然,主要打动美军的是便宜好造,这种冲锋枪将成为极其普遍的武器,司机、坦克手、飞行员、二线警卫,甚至医院的女护士都可以装备。
而且M3不同于射速极快的汤普森,它的射速被大大降低,虽然火力也降低了,却因此拥有了优良的操控性。
国会大佬们也很高兴,他们热泪盈眶——“瓜娃子们再也不能浪费子弹了!”
就这样,美军拥有了一款便宜到极点的武器,这些M3质量仅仅维持在品控合格线上,“精品”与它们无缘,但谁都顶不住它量大,只要美国人愿意,他们可以把M3生产到数量炸裂。
战争结束以后,美军开始大量抛售M3冲锋枪,有的价格低至5美元一把,甚至半卖半送;他们也知道,这些东西留着就是纯粹的破烂。
实际上今天的美军仓库里还有大量卖不出去的M3冲锋枪,前些年还支援过阿富汗,简直小器得可以。
战后有几个国家仿制过M3冲锋枪,如国府兵工署第60厂在1947年仿造了M3A1,称其为“三七式冲锋枪”,也叫“三元式手提机枪”。
还有日本、韩国、菲律宾以及西欧的一大票国家,都曾经在战后成为M3的用户,被这支糙货武装了起来。
直到今天,仍然有一些经过现代化改造的M3流行与世。
注油枪其实是M3冲锋枪啦
图注:枪托伸开的M3冲锋枪
二战爆发后,虽然美军装备了性能优异的M1汤姆逊冲锋枪,但是该枪的材料优质、结构精密,使得其成本很高,加工复杂,产量受到了限制。美国兵器委员会决定效仿英国的斯登冲锋枪研制一种廉价的冲锋枪。1942年10月,兵器委员会提出了新冲锋枪的设计要求:全金属枪身,可在只转换少数零件后使用11.34毫米手枪弹或是9毫米手枪弹,与斯登冲锋枪一样的功能与廉价。在拿到兵器委员会的要求后,通用汽车公司内陆分部在1个月之后就提交了自己的设计,编号为T15。在进行了5000发子弹的射击实验后,陆军的有关部门在对样枪进行测试后给出了95分的高分。1942年12月12日,美国陆军正式决定采用通用公司设计的冲锋枪作为制式武器,并定型为“美国M3 .45口径冲锋枪”(United States Submachine Gun, Cal. .45, M3)。
图注:拆卸之后的M3冲锋枪,其结构非常简单,但是却不影响其性能的发挥
图注:M3冲锋枪使用的30发长弹匣以及在一旁的使用说明书
M3冲锋枪是一种全自动、气冷、开放式枪机,由反冲作用操作的冲锋枪。M3冲锋枪的结构简单,主要由金属片冲压、点焊与焊接制造,缩短装配工时。M3冲锋枪的枪管细长,枪身有两大片冲压金属片冲压焊接而成,后面有一个可伸缩的金属杆枪托。M3的瞄准原件由固定觇孔式照门和刀片式准星组成,设定目标为90米。M3冲锋枪发射11.43毫米手枪弹,采用30发双排弹匣供弹。由于M3冲锋枪的外形很像替汽车打润滑油(黄油)的油枪,因为它得到了“黄油枪”(Grease gun)的绰号。
图注:早期型号的M3冲锋枪,其外形简洁
图注:装上消音器的M3A1冲锋枪,其主要用于特种作战任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一共生产了60万支M3冲锋枪,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发射11.43毫米手枪弹,其中还有1000支M3冲锋枪安装了贝尔实验室设计的消音器,专门提供给军方情报人员使用。考虑到英国等盟友普遍使用9毫米手枪弹,而且活动于德战区的反德游击队获得11.43毫米弹药非常困难,生产厂商生产了25000支使用9毫米手枪弹的M3冲锋枪,该枪使用的不同的枪管、枪机、与弹匣槽,可以直接使用斯登冲锋枪的弹匣。根据M3冲锋枪在实战中暴露出的问题,美国陆军对其进行大幅度的改进。1944年12月改进型的M3A1冲锋枪定型,其除了枪机、击发机座和机匣外,所有部件都可与M3互换。到1945年战争结束时,M3A1冲锋枪的产量接近15500支,此外还有不少M3被改造成M3A1。
图注:装备M3冲锋枪的士兵
图注:M3冲锋枪与M1A1汤姆逊冲锋枪比较,虽然看上去简单粗糙,但是M3冲锋枪依然优秀
虽然样子并不好看,但是M3冲锋枪是一种非常廉价而可靠的武器。其优点包括:1.生产简便,M3冲锋枪主要由钢件冲压和焊接而成,而且公差要求也很宽,只有对枪管、枪机和发射机构有较为精确的加工,所以生产方便,便于大量生产;2.价格低廉,由于所需材料不多,加工要求低,M3冲锋枪的造价很低,一支成本只有20美元,低于最终简化版M1A1冲锋枪45美元的单价;3.易于控制,M3冲锋枪的射速为450发每分钟,这样的慢射速赋予了该枪很高的射击稳定性,提高了自动射击状态下的准确度,有经验的射手甚至可以控制扣动扳机的频率达到单发射击的效果;4.威力较大,由于使用了大口径的11.43毫米手枪弹,M3冲锋枪的的停止力毫不逊色,在近距离战斗中威力十足;5.尺寸小,安装了伸缩枪托的M3全长只有57.9厘米长,非常适合在狭小的空间内使用,很适合伞兵和装甲兵等特殊兵种使用。
图注:在欧洲战场上,使用M3冲锋枪的美军士兵正在押解俘虏
M3冲锋枪的缺点并不突出,其在使用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很快得到改进,对于一种在短时间内设计出来,而且廉价易于大批量生产的武器来说已经是非常难得的了。在M3设计之初,设计者将其作为一种一次性使用的武器,一旦发生损坏和故障就干脆扔掉,不需要维修。但是在战争中,美军中装备的冲锋枪数量一直不足,因此工厂不得不大量生产棘爪弹簧及其他易损部件来保持部队手中M3冲锋枪的正常使用,而各型好的汤姆森冲锋枪也由于其替代者的数量不足一直使用到战争结束。总的来说,M3冲锋枪是一种非常优秀的武器,其易生产性和低成本及高可靠性和操控性推高了这种自动武器的性价比。
M3冲锋枪性能数据:
枪全长(米) 0.757(枪托伸出);0.579(枪托缩起)
枪管长(米) 0.203
枪重 (千克) 3.63
有效射程(米) 50-100
弹药规格 11.43 x 23毫米手枪弹、9毫米手枪弹
发射速率 450 发/分
枪口初速 280 米/秒
供弹方式 30发弹匣
瞄准装置 片状准星,觇孔式照门
说起这注油枪让我想起之前有一位小可爱将M-3冲锋枪说成奶油枪,≧?≦确认过眼神是个吃货。好,回到正题,M-3冲锋枪是美国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冲锋枪使用需求于1942年研发,次年列装部队服役的一款冲锋枪,它是参照了德国MP-38/40的外形并参考英国斯登冲锋枪大量采用冲压零件以及内部结构生产而来的一款武器,口径和汤姆逊一样是使用0.45英寸(11.43毫米)ACP手枪弹。由于外形酷似给汽车打润滑油的注油器,所以也被称为注油枪。
至于为什么用M-3的编号,那是因为因为M1被加兰德和卡宾枪用了,而M-2的编号的冲锋枪由于技术问题没有大量列装。而M-3因为其可靠的性能深受士兵们喜爱,因为和近5公斤重汤姆逊冲锋枪相比,3.6公斤M-3的重量更轻,更便于携带,而且参考了英国斯登冲锋枪采用大量的冲压零件和焊接工艺,使得M-3的单价只有20美元左右,而汤姆逊量产后的单价也要45美元。
你看看,连穷到家的日本人也用的起M-3冲锋枪,可真是物美价廉啊
相比于零件众多生产难度大的汤姆逊,M-3的机匣以及其他部件都是冲压成型,这大大降低了生产难度和成本,不过和9美元的斯登那种劣质廉价品不同,M-3它的优异性能以及操作简单深受士兵好评,在两年的时间里共生产了60多万支,并提供给美国的盟友使用。
注油枪实际名为M3冲锋枪,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设计制造的。口径为.45,因为价格便宜,于1942年12月12日开始服役,来取代价格高昂不便于生产的汤姆逊冲锋枪。由于外形酷似给汽车打润滑油的润滑油枪,所以也被人叫做黄油枪(Grease Gun)。
1941年,兵器委员会因为感受到在西欧战场上,冲锋枪发挥的巨大作用,尤其是德国发射9毫米鲁格弹的MP40冲锋枪与英国的斯登冲锋枪,于是在1942年10月开始研究发展相当于美国版的斯登冲锋枪。当时的要求如下:全金属枪身,可在只转换少数零件后使用.45口径的自动手枪子弹或是9毫米鲁格弹,容易使用,与斯登冲锋枪一样的功能与廉价。
1942年通用汽车公司内陆分部的乔治·海德负责设计,内陆分部的总工程师佛莱德瑞克·参普生负责准备生产的模具。11月间样品枪已制造完成提交陆军试枪,在测试中得到95分的高分。发射5000发子弹只有两次故障。
二次大战期间,M3冲锋枪共生产了将近60万支。大多数的M3使用.45口径的自动手枪子弹,亦有2万5千支使用9毫米鲁格弹。这些使用9毫米鲁格弹的M3有不同的枪管、枪机、与弹匣槽,可以直接使用斯登冲锋枪的弹匣。较为特别的是有一千支.45口径的M3枪口有贝尔实验室设计的灭音器,以供军方情报人员使用。
以上是我的回答,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是轻兵器爱好者,热爱轻武器与战术文化,期待与你一起走进狂野的轻武器世界!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精彩轻武器文化。
所谓的“注油枪”,是美国M3“盖德”冲锋枪的俗称。M3冲锋枪的设计要追溯到二战期间美军对于冲锋枪的需求。在二战之前,美军使用的冲锋枪以M1928A1“汤普森”为主,这种冲锋枪性能可靠,但重量过大、且因采用铣削加工工艺而导致成本高、加工复杂。二战爆发后,美军对于冲锋枪的需求猛增,为此对M1928A1进行工艺改进和生产简化,成为M1冲锋枪。
然而,M1冲锋枪虽然相较于M1928A1重量更轻、成本降低,但生产性提升不大。为替换“汤普森”系列,美军对多种当时主流的冲锋枪进行了测试,结果英国的“斯登”冲锋枪因结构简单、易于生产而受到青睐。同时,原定替换“汤普森”的M2“海德”冲锋枪发展失败,因此美国军方于1942年10月开始推进新型冲锋枪的设计计划。新型冲锋枪的设计和制造被交给通用汽车公司进行,在参考“斯登”的设计思想和加工工艺之后,通用汽车给出了一种采用冲压加工工艺的新型冲锋枪。
1943年初,通用汽车开始部署新型冲锋枪的生产线,当年夏季开始生产,并于秋季交付美军部队,被命名为M3“盖德”冲锋枪。由于M3的外形类似于为汽车加注润滑油的注油枪,因此美军士兵为该枪起了个“注油枪”的绰号。M3在设计时降低了射速,因此较为容易控制,这使得该枪受到了美军官兵的欢迎。
在二战期间,M3的总产量超过60万支,除装备美军外还被提供给其他盟国部队。1947年起,国民党兵工署第60厂开始生产M3冲锋枪,直至新中国建国后该枪仍在生产,并被装备使用。越南战争后,M3冲锋枪基本淡出了各国军事力量的装备序列,但时至今日仍然有一些国家和地区在使用该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