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娱乐

史书中有哪些看起来轻描淡写但品味起来很残酷的话?

提问时间:2023-07-05 11:20关键词:

史书中有哪些看起来轻描淡写但品味起来很残酷的话?

点赞1、固原市 网友:熊扑奶团

建安二十二年,是岁大疫。---《后汉书,献帝纪》

这句轻描淡写的历史记录,如果在2020年之前,我们看到,或许一点感觉都没有。但是现在再来看这句话,不禁有些泪目。

2020年的那个春节,新冠疫情暴发,这是全人类的痛楚。回首再看1800多年前的这段话,似乎就有了很大的感触。

那么汉朝末年的这一场大瘟疫,究竟造成了多大伤害呢?史书是帝王将相等名人的传记,对于普通老百姓的记载自然是少之又少,但是从那些名人的记载中,我们也能看得到,那场瘟疫对汉朝百姓们的影响。


一、一场瘟疫,干掉了建安七子中的五个。

建安七子我们都很熟悉,指的是东汉汉献帝时期的七位很有才华的文人。他们分别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人。

其中孔融和陈琳,是经常在三国故事中上线的。孔融是孔子的后代,也是昔日的北海太守,因为总是在背后说曹操坏话,所以被曹操以不孝的罪名给宰了。

至于陈琳,则是曾经帮着袁绍,发表过讨伐曹操檄文的人才,骂得曹操犯起了头风病,差点疼死。曹操击败了袁绍以后,陈琳立刻跳槽到曹操那儿干活了。

在《王粲传》中,有这样的记载:幹、琳、瑒、桢二十二年卒。也就是说陈琳、王粲、徐幹、应瑒、刘桢全部都死在了建安二十二年。

其中王粲和陈琳,是给曹操打工的,所以他们当年跟随曹操出征东吴。可是这两位都在出征途中感染了瘟疫而去世。


另外三位徐幹、应瑒和刘桢,是在魏国的邺城感染了瘟疫,从而全部去世。这是什么概念呢?也就是说不光大都市邺城有瘟疫,而且南征东吴的这条战线上也有瘟疫。

因此不排除,当时整个北方都在流行瘟疫,甚至可以说这场瘟疫笼罩了整个天下。其中比较有意思的曹丕学驴叫也是发生在这个时候。

王粲和曹丕的关系比较好,两人一同跟着曹操出征,结果半路上王粲得了瘟疫死掉了。曹丕知道王粲喜欢听驴叫,所以他在王粲的葬礼上,带着一帮人在那儿学驴叫。虽然滑稽,但是蛮感人的。


二、建安二十二年的疫情之下,灭门之户数不胜数。

建安七子算是比普通老百姓日子要好过得多了,也就是说他们的医疗条件,在当时来说是很不错的。就连他们都被灭了五个,可见普通人家里,那情况就更惨了。

其实除了建安七子以外,我们熟悉的东吴大都督鲁肃,也死在了这一年。虽然没说跟瘟疫有关系,但是也不排除这一点。毕竟鲁肃这一年才46岁。

司马家族是非常长寿的,但是司马懿的哥哥司马朗,也在这一年去世了。为啥?因为他在基层视察疫情,给士兵们送药的时候,不小心感染了瘟疫。

当时曹操的儿子曹植,还特地为这场疫情,写了一篇文章《说疫气》,其中有这么一段记载:

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啥意思呢?翻译过来就是建安二十二年,这一年瘟疫横行,每家每户都有因为得瘟疫去世的人,走在大街上,到处都能听到哭嚎的声音。甚至有很多家庭,是满门被灭,更有甚者是全族被灭。

曹丕在给吴质的信中,也有这样的文字:

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

现在你知道这几个字的分量了吧?是岁大疫,只有这四个字,却包含了无数生命的戛然而止,使得每家每户都在经历丧亲之痛。


三、三国和瘟疫似乎总绕不开。

据统计,东汉后期,天下还有5000多万人,可是到了三国结束的时候,天下只剩下了1000多万人。

不少人认为,损失掉的4000万人,都是战争造成的。其实我们仔细去看三国那段历史的史书,就会发现,那个时代始终绕不开一个词,那就是瘟疫。

建安二十二年的这场瘟疫,究竟导致多少人去世,并没有准确记录。但是因为这场瘟疫,使得曹操这边的官吏和士兵死伤惨重,所以他不得不选择带兵返回。

同样在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战的时候,其实曹操也曾经遭遇过一场大瘟疫。很多人认为赤壁之战都是周瑜、刘备的功劳,实际上曹操这边爆发的瘟疫,对此也有很大影响。


由于北方士卒们不熟悉水战,所以不少人都病倒了,继而出现了大瘟疫。曹操无奈之下,只好选择焚毁战船,带兵北归。关于这一点《三国志》中有明确记载:

权闻憙至,乃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此外在建安二十五年,也是这个年号的最后一年,又爆发了一场巨大的瘟疫。这一年吕蒙击败了关羽,但是没多久他就染上了瘟疫去世了。

同一年染病去世的名人还有:东吴名将甘宁、刘备的谋士法正、曹操、黄忠、程昱等人。虽说无法断定他们的去世和瘟疫有关,但是同时爆发的瘟疫,的确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总结:因此我们可以断定,瘟疫和三国人口锐减有很大关系。

那个时候的医疗条件实在是太差了,一旦爆发了瘟疫,很难会有有效的方法可以防治。就拿我们今天来说,已经是21世纪了,时间过去了1800多年,那又怎样呢?

在面对疫情的时候,我们照样是手足无措,更别说1800多年前的古人了。当然了,我们现代的医疗条件有了质的飞跃,所以治愈率相当高。

可惜的是三国时期,医疗条件太差,基本的防护措施也做不到位。再遇上个乱世,那可真是给了人类一记猛拳。

三国君主无法在短时间内一统江山,也正是因为瘟疫横行的原因。试想一下,曹操那么强大,咋可能几次南征都无功而返呢?可见瘟疫决定了这段历史。

参考资料:《后汉书》、《三国志》

点赞2、铜陵市 网友:初晴こ

“明军征苗,俘男童5000尽阉之。”

已经忘记是从哪儿的地方志里看到这句话的了,想来应该是云南某地县志。因为《陈言征麓川状略》里专门提到王骥“擅阉幼童、杀良冒功”等罪行。

王骥是明英宗时期的征麓川总负责人,他虽然是文官出身,但是最后和王阳明、王越成为明朝建国后仅有的三位因军功封伯爵的文官。

事实上明清两代的“改土归流”,历史上只有四个字,但是历史上无论明清的“改土归流”都是非常残忍和血腥的。

这里我要着重说一下明朝,因为明朝有一个很坏的习惯,就是阉割幼童送入皇宫。

不仅仅是云南地区,明朝军队可以说是打到哪里阉到哪里。张辅征讨越南时就阉割了不少越南幼童,史书上记载张辅 “以交童之美秀者还,选为奄”。

这里面就有北京故宫的行政负责人,太监阮安。

明代天顺年间,镇守湖广贵州的太监阮让,一次精选了虏获的苗族幼童1565人,将他们统统阉割,准备悉数送呈朝廷。但由于手术太残酷及医疗技术条件太差,在阮让自阉割幼童到奏闻朝廷这短短的时间内,幼童疼死、病死者竟达329人。后来,阮让又重新买了一批幼童加以阉割,以补上死亡之数,送呈朝廷。阮让前后共计阉割幼童1894人,死亡率接近20%。

因此我觉得“明军征苗,俘男童5000尽阉之。”真是一句轻飘中带着血腥的话。

点赞3、曲靖市 网友:聆听雨声

史书记载从来轻描淡写,《铁齿铜牙纪晓岚》中和珅跟纪晓岚在大牢里的交谈“……易子而食,只是史书上的四个字而已”

曾经看文章提到过蝗灾,一个起一个止,一句话结束,但是范围是有多大?

1、蝗灾的范围有多大?不看地图不知道

《新唐书·五行志》记载蝗灾:蝗,东自海,西尽河、陇。

东自海,大约是从山东起,西尽河、陇,河陇就到甘肃西部敦煌、嘉峪关、酒泉一带。八个字包含了大半个中国在内。

2、邺中饥,人相食,季龙时宫人被食略尽

这是冉魏被慕容氏围困时的情况,季龙时宫人被吃光了,那这是多少人呢?

对比看一下就知道了。

先是,大发百姓女二十已下十三已上三万余人,为三等之第以分配之。郡县要媚其旨,务于美淑,夺人妇者九千余人。百姓妻有美色,豪势因而胁之,率多自杀。石宣及诸公又私令采发者,亦垂一万。

这就已经将近无五万人,而苻洪劝谏的时候提到:夺人妻女,十万盈宫,这可能有点艺术加工去除一下水分也有七八万人。

结果都被吃没了。

翻开史书“大饥”“人相食”从来没少过。

3、“初,上欲速得京师,与回纥约曰:‘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

史书用了一个“归”字,让事情似乎不那么残酷,但是回纥攻进城后却是“剽掠三日而止”。

子女都被回纥人抢走,财货被回纥人抢走,且不说妻离子散之类,就想知道,这三日洛阳城人是怎么过的?

4、说几个不在史书上的

正义晚了,终究来了,晚了20多年,冤魂都已经投胎了。

你们做到了我们想做而没有做到的事情;这句话不知道真假,不解释

点赞4、临沂市 网友:杀戮↘者

你轻翻过的每一页史书,都有可能是翻过了千万人的一生。史书上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往往藏着想象不到的残酷。

喜欢看史书的朋友在书中会发现“灭其族”、“屠其族”、“夷其族”等,这简单的三个字就是成百上千的生命。与之相比更可怕的是“大疫”、“大饥”、“大破之”、“屠”、“人相食”、“易子而食”等字眼,这些简单的字眼背后往往是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史书中哪些轻描淡写但残酷的话

春燕归,巢于林木。

——《资治通鉴》

春天燕子归来,暖意融融,建巢在树木之上。这是很美的一个短句,这七个字在史书上是残酷无比的。燕子本来是筑巢在屋檐之下的,它们建巢在树木之上是因为已经没有屋檐可以让它们筑巢了,这是一片赤地千里,人民流离失所的乱世惨象啊。

春燕归,巢于林木。这句话出自于《资治通鉴》,完整的句子是“魏人凡破南兖、徐、兖、豫、青、冀六州,杀掠不可胜计,丁壮者即加斩截,婴儿贯于槊上,盘舞以为戏。所过郡县,赤地无馀,春燕归,巢于林木。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南北朝刘宋皇帝刘义隆发动元嘉北伐,结果三次全遭失败,第二次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带军长驱直入,攻破数州,烧杀抢掠。这才有了春燕巢于林木,因为老百姓都没了,房子也都没了,燕子只能筑巢在树木之上。

是岁大疫。

——《后汉书·献帝纪》

公元217年,东汉末年爆发的一场大瘟疫,在史书上只有这简单的四个字记录。

东汉末年,瘟疫频发,许多历史名人都死于瘟疫。在217年的瘟疫中,建安七子中的王粲、徐干、陈琳、应玚、刘桢五位病逝,加上孔融和阮瑀之前已经去世,建安七子成了绝唱。此外,司马懿的大哥司马朗巡视士兵病情时感染身死。这些都是有名的历史人物,他们的生平会被记录下来,他们都死了,普通老百姓死的就是不计其数了。曹植的《说疫气》就描述了这种惨状“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东汉时期的瘟疫比较频繁,在史书上都是以“大疫”记录下来。208年赤壁大战,“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曹操)乃引军还”,220年左右又有大批人死去,吕蒙、孙皎、蒋钦等人去世。东汉末年的名人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病逝,这些大人物都不能幸免,又何况普通老百姓。此外,在其他史书中也有类似的瘟疫记载,《史记·赵世家》“二十二年,大疫”,《晋书·孝友传》“咸宁中,大疫”等等,只用了简单的大疫两个字,背后却是一场不为人知的灾难,不知有多少人就此绝望。

关中大旱,饥民相食。

——《元史·张养浩传》

“饥”、“大饥”这两个字在史书中是个可怕的字眼,与之相伴的通常是“人相食“、“死者十七八”,“死者过半”等等。同时,饥荒是在史书中出现最多的,史书的记述一般都是“关中大饥,人相食”,“河间大饥,人相食”,“蜀大饥,人相食”等等,这短短的几个字背后又是怎么样不为人知的残酷。

张养浩是元朝有名的文学家,他的一生历经元朝多位皇帝,担任过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知政事等。1321年,张养浩辞官归乡,决意不再涉足仕途,朝廷七次起召他都没有赴任。1329年,朝廷再次启用他,年事已高的张养浩立即赴任了,因为这年“关中大旱”。朝廷任命张养浩的是陕西行台中丞,这个年迈的老人为了百姓义无反顾的上任了。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一路上散尽家财,遇到饥饿的灾民就赈济,看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路过华山时,张养浩到西岳庙去求雨,想到饿殍遍野的天灾人祸,他哭的不能起身。到了关中才是真正的哀鸿遍野,“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在这样的天灾人祸下,百姓卑贱如蝼蚁,幸好有张养浩这样的好官,劳心劳力地帮助百姓换取来粮食,可惜的是张养浩积劳病逝于任上,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而关东蝗大起,蜚西至敦煌。

——《史记·大宛列传》

汉武帝时期,关东地区出现严重的蝗灾。在史书上只是记载了蝗虫从关东飞到敦煌,关东地区指的是函谷关、潼关以东的地区,函谷关现在位于河南,也就是到敦煌有四千左右里。可以想象一下,铺天盖地的蝗虫连飞几千里,粮食不存,赤地千里,随之引发的就是饥荒。这一场灾难不知多少人背井离乡,又有多少看不到的号哭绝望。

旱蝗,大饥疫。

——《明史》

旱灾、蝗灾、瘟疫,每一个都是重大的灾祸,这是三个连在一起的灾难。

1343年,淮北发生旱灾,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朱元璋就是经历这次灾难的人物,他的父母、大哥在不到半月的时间先后去世。为了活命,朱元璋不得不和幸存的二哥分开,去求生。走投无路的朱元璋为了一口饭,不得不剃度当了和尚,不想在灾荒之下,寺庙也难以维持,又打发他去云游化缘了。朱元璋当过和尚,要过饭,不只是因为他家穷,在那样的灾难下,又有多少人无法生存呢。

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

——《白起王翦列传》

白起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长平一战奠定了他后世几千年的威名。这一战白起带领秦军大胜赵国,对于赵国投降的士卒“挟诈而尽阬杀之”。就是这短短的几个字,包含着四十万人的生命,赵国前后死了四十五万人,只有240人回家。

四十五万人,这是什么样的概念。这些人都是赵国的青壮年,他们是一家中父母的儿子,妻子的丈夫,孩子的父亲,他们都是一家的顶梁柱,他们都死了。这一战过后,赵国的百姓家家皆缟素,户户皆白绫,十户九室无儿郎。战争无论输赢,受苦的永远是老百姓。

衣冠南渡。

——《史通·邑里》

在历史上有三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现象,都是因为动乱而发生的。第一次是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第二次是安史之乱后,第三次是北宋末年靖康之变后。《史通》里的衣冠南渡是西晋末年,士族躲避战乱的一次南迁。

西晋是个短命的王朝,只存在了51年。在西晋末年天下已大乱,永嘉五年(311年),匈奴族刘聪率军攻陷洛阳,俘虏晋怀帝司马炽等王公大臣。316年,刘曜又攻入长安,俘虏晋愍帝,西晋走向灭亡。经过永嘉之乱后,北方进入战乱不休的五胡十六国,琅琊王司马睿在南方建立政权,史称“衣冠南渡”。

衣冠南渡,衣冠就是衣服和帽子,是士以上的服装,指的是士大夫。衣冠南渡就是在永嘉之乱中,士大夫们都跑到了南方,但是北方一直是中原大地,还有着无数的老百姓。衣冠南渡背后是北方的一片黑暗,《晋书》记载“北地沧凉,衣冠南迁,胡狄遍地,汉家子弟几欲被数屠殆尽”。在当时有一支被认为是古代最凶猛强劲的农民部队,他们叫乞活军。乞活军,乞活,乱世中乞求活命自保,他们是老百姓面对乱世的一种抱团求生行为,他们的悲壮凄惨从名字就可以看出。这一切,就在衣冠南渡后面的北方。

史书中往往都是这样简单而又残酷!

点赞5、漳州市 网友:风雨桥上

一、我们少走了一些弯路。

译:这个就不翻译了。尽在不言中。

二、“陈氏恚而却坐,不肯致谢;诸宫人共逼之,乃拜使者.其夜,太子烝蔫.”

译:杨广逼死杨坚后,派使者给杨坚的妃子陈氏送来几枚同心结。陈氏很不高兴,不肯答谢,但宫中的女子都逼迫陈氏,陈氏没办法只能向使者答谢。当晚,杨广就和陈氏发生了关系。

陈氏当时的心情肯定非常难受,老公死了,还要和非亲生儿子发生关系。杨广这个禽兽。

三、所过郡县,赤地无余,春燕归,巢于林木。

译:宋文帝元嘉之役,北魏军队撤退时对所经地区进行惨无人道的扫荡。春天燕子归来的时候,在树林里筑巢。(燕子在屋檐下筑巢,因为房子全被烧毁了,燕子归来的时候只能去树林里筑巢。)

四、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译:曹丕接受汉献帝的禅让后,不禁感慨“禹和舜禅让的故事,我算是知道是咋回事了。”估计曹丕也不会想到后来曹奂又把帝王禅让给了司马炎,毅种循环。

五、首获十余万人,筑京观于城南。

译:汉末名将皇甫嵩在下曲阳屠杀黄巾军十万多人,之后在城南用十多万黄巾军的尸身筑成了京观。京观,就是把尸身一层一层垒起来,然后盖土夯实,像金字塔形状的土堆。

后来司马懿和邓艾也修筑过京观塔,人数不过数千人罢了。很难想象这十余万尸首的京观塔到底有多高。皇甫嵩真是脑洞大开。

六、五官将知忠尝噉人,因从驾出行,令俳取頉间髑髅系着忠马鞍,以为欢笑。

译:曹丕(五官中郎将)知道王忠曾经吃过人。一次在王忠随驾出行的时候,曹丕命令下人把路边墓堆的骷髅栓在王忠的马鞍上,取乐做笑。

王忠是扶风人,也就是关中地区的。东汉末年,关中地区大旱又遭蝗灾,百姓相食,不少地方人烟断绝,王忠就是靠吃人活下来的。王忠吃人是无奈之举,但曹丕拿这个事情取乐就是丧心病狂了。也许在帝王眼里,老百姓的命不过是草芥罢了。

点赞6、莱州市 网友:老榕树

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这诗句本是说相爱的两个人因为身份地位悬殊,女子被卖给显贵人家,自己作为一个书生却不能与她长相守。好像是女子抛弃了自己,彼此成为陌路人。但仔细想,其实爱情也好,友情也罢,若是不可抗因素拆散了这段感情倒也罢了,但若是各自的选择呢,诗中原意不过是身份地位的不同,但现实中,有多少情人,朋友,因为最后各自的选择不同,而终成陌路。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这话听着其实也没有云淡风轻,字面意思也是雷霆万钧。将军功成名就,千古留名,可谁会在意战场上的尸骨埋在他乡?

换个角度,有人成功,那么背后必将是踩着他人的尸骨,手上沾着他人的鲜血。所以说,从来没有光鲜亮丽的外表和纯洁无瑕的内在,真是细思极恐。

点赞7、铜陵市 网友:变成回忆

五胡乱华,连写历史的人都死了,人们提起那段历史就是五胡乱华、汉人命贱、百姓罹难、朝不保夕等等苍白的表述,到了现在为了淡化民族矛盾还安了一个民族大融合进行积极的宣传(国家在这方面有积极的考虑,并没有错,中国没有严重的种族歧视和民族矛盾就是证明),只不过在这背后是几千万汉人人口在不到百年里急剧下降到不到千万。

点赞8、湛江市 网友:晨曦骄阳

所遇有幸有不幸,相去岂不远哉!

译成白话就是,人和人的际遇不一样,有幸运的,有不幸的,相差真是太远了啊!

这句话出自《明史》列传六十一的评论部分,赞曰:杨洪、石亨辈,遭时多事,奋爪牙之力,侯封世券,照耀一门,酬庸亦过厚矣。洪知盛满可惧,而亨邪狠粗傲,怙宠而骄,其赤族宜哉。朱谦勇略不及郭登,登乃无后,而谦子永,进爵上公,子孙世侯勿绝。孙镗、范广善战略相等,而广以冤死。所遇有幸有不幸,相去岂不远哉!

在这篇列传里收录的主要人物,杨洪与石亨、朱谦与郭登、孙镗与范广等人,都是明朝正统、景泰、天顺年间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这期间发生了土木堡之变与夺门之变两个重大事变,前者导致明朝军队十余万人覆没,皇帝明英宗被俘,这是继宋朝靖康之难后的又一中原王朝皇帝被少数民族政权俘虏的事变。而后者则是已经继任皇位8年的明景帝被哥哥明英宗在石亨等人的帮助下成功夺权复辟的政治事件。生活在这样一个跌宕起伏的年代,谁是幸运的,谁又是不幸的呢?作者将这六个人分三组进行了对比。

1.杨洪与石亨。这两人都在混乱的时局中建立了功勋,而石亨更是北京保卫战的中坚力量和夺门之变的主要策划者,因此他们都享有了十分优厚的待遇和十分尊崇的地位,然而杨洪因为懂得水满则溢,月盈则亏的道理,使富贵得到了保全;石亨则因为贪得无厌,骄横无度而满门抄斩。

2.朱谦与郭登。这两人都是优秀的将领,但比起来,朱谦在勇武和谋略方面都是不如郭登的。然而,郭登却绝了后。朱谦的儿子朱永则位居上公,子子孙孙都承袭他的侯爵。真是人比人,气死人啊!

3.孙镗与范广。也是同有战功,掌有兵权的人物。但在夺门之变时,两个人站的队伍不同。孙镗积极加入夺门复辟的队伍,事成封侯。范广则因为和于谦一样刚正,被污与于谦同党,被残酷杀害。

通过这三组对比,说明了三个问题:

1.所谓的幸运与不幸运,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杨洪功劳不如石亨大,并非英宗身边的红人,但他知道满足,得以保全,其实是幸运的。而石亨看似权倾朝野,但他飞扬跋扈,贪得无厌,直接导致了其必然的不幸。

2.幸运与不幸,从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结果。论秉赋才能,郭登无疑要比朱谦强,他是幸运的。但谁又能体会其没有后人继承的辛酸呢。

3.有人也许与你才能相当,地位相当。但谁又能预料其最终的归宿呢!

生活中,所谓的幸与不幸,无处不在,对我们的情绪和境遇产生深远的影响。只有用积极乐观态度去直面它,用谦逊敬畏的态度去对待它,用豁达智慧的心态去处理它,才会真正的幸运,幸福。

幸与不幸,虽相去甚远,而知其根本,明其转化,戮力同心,其不幸而幸也夫!

点赞9、南平市 网友:情绪控。

史书里有太多细节不能琢磨,一琢磨你就忍不住想骂娘。

小时候看柏杨的文章,老头总说王侯将相中王八蛋居多。年纪小,不懂事,以为是酸臭腐儒发牢骚而已。年纪渐长,再看历史,越来越觉得老头说的大抵不错,王侯将相确实是王八蛋居多,好人寥寥。


不光杀了你,老娘还要煮了你

前段时间,《军师联盟》大火,司马懿和张春华伉俪情深,狠狠撒了一波狗粮。

张春华,司马懿发妻,宣穆张皇后,历史上确有其人。按照《晋书》的说法,这位宣穆张皇后『少有德行』。但从《晋书》记载的光荣事迹看,真心看不出德行在哪儿。

宣帝(司马懿)初辞魏武之命,托以风痹,尝暴书,遇暴雨,不觉自起收之。家惟有一婢见之,后(张春华)乃恐事泄致祸,遂手杀之以灭口,而亲自执爨。帝由是重之。——《晋书·卷三十一·列传第一》

司马懿刚出道那会,不愿意为官,在家装半身不遂。晒书的时候,遇到暴雨,司马懿情急之下忘了自己是个『瘫子』,站起来收书。恰好被家里一个婢女看见了。司马懿还没整明白啥事。张春华就亲手给婢女咔嚓了。为了毁尸灭迹,还亲自上手把婢女尸体煮了……



这心狠手辣的程度,搁谁看在眼里都得刮目相看,所以『帝由是重之』!可怜婢女倒了八辈子血霉,莫名其妙被人弄死,临到头还被下了汤锅!不知道司马懿是怎么想的,一般人摊上这么个重口味的媳妇,恐怕都是『敬她是条汉子』,而多于喜爱。

老妈带你玩行为艺术

吕雉,刘邦先生的发妻,汉高皇后,也是猛人一枚。刘先生登上人生巅峰以后,吕小姐已经年老色衰,老头开始往家里带狐狸精,其中最得宠的便是戚夫人。



据说戚夫人不仅长得花容月貌,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尤擅舞蹈,给老头弄的五迷三道的,几次想要立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为储君。等到刘邦归西,吕小姐的儿子刘盈坐上龙椅,立即新仇旧账一起算,拿戚夫人做起了行为艺术。

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居数日,乃召孝惠帝观人彘。孝惠见,问,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岁馀不能起。使人请太后曰:“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孝惠以此日饮为淫乐,不听政,故有病也。《史记-吕太后本纪》

场面之血腥无法想象,如果按写实的手法拍电影,肯定是限制级,连吕小姐的亲儿子汉惠帝都忍不住吐槽『这TM不是人干的事』。



如果说张春华小姐杀婢女还情有可原,毕竟有杀人灭口的需要,那么吕小姐祸害戚夫人则纯属泄愤。因为这个时候刘盈已经登上皇位,而且戚夫人之子刘如意也被毒杀,此时的戚夫人早已不构成威胁。

更奇葩的是,吕小姐还要自己的亲生儿子来欣赏这件行为艺术品。刘盈是一个颇有仁爱之风的君子,一直想保住弟弟刘如意的命,结果弟弟刚被毒死,又被亲妈来了一场震撼教育,结果就是做了病,声色犬马麻醉自己,不理朝政,年纪轻轻就看他爸去了。

老爸教你一句话,人间不值得

刘盈其实挺倒霉的,不仅摊上一个爱搞行为艺术的亲妈,还摊上一个信奉『人间不值得』的混蛋亲爹。



至彭城,项羽大破汉军。汉王败,不利,驰去。见孝惠(汉惠帝刘盈)、鲁元(鲁元公主,刘盈亲姐),载之。……汉王急,马罢,虏在后,常蹶两儿欲弃之,婴常收,竟载之,徐行面雍树乃驰。汉王怒,行欲斩婴者十馀,卒得脱,而致孝惠、鲁元于丰。《史记·卷九十五·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



在彭城,刘邦打了败仗,被项羽大军追杀。刘先生嫌马车跑的太慢,一脚就给亲儿子(汉惠帝刘盈)和亲闺女(鲁元公主)踹下车。灌婴同志实在看不下去,给俩孩子又抱回车上。刘先生认为这种时候还管俩小逼崽子干啥!气的当下就要拔剑弄死灌婴。所幸一行人最终得以逃脱,否则历史就得全盘重写。有些史学家考据,认为汉惠帝刘盈可能有精神方面的隐疾。说实话,哪个孩子经历这样一幕,恐怕都得落下病根。

点赞10、长沙市 网友:往日随风

春燕归,巢于林木

这句话出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说的是公元450年7月宋文帝不听劝阻贸然北伐,结果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率大批骑兵穿插南下,直入瓜步,差点打到国都建康,文帝只能议和息兵。

次年2月魏军北返,一路杀光宋境雍、徐、兖、豫、青、冀六州所有百姓,成年人直接斩首,婴儿被插在长矛上盘舞为戏,所见建筑一概焚毁。六州沦为一片白地,元嘉十年之治废于一旦。

描述的最后司马光用“春燕归,巢于林木”做结尾,春天来了,燕子找不到能筑巢的房檐,只能去树林里生活,此中残酷,越想越难过......


生子不举

宋朝普遍给人的印象是经济很发达,也是要是经济不发达哪来那么多钱发岁币给辽、金、西夏,但不要以为生活在那个时代就是什么好事儿,细观宋朝人的笔记文书经常可以发现一个词——生子不举。

这里的不举并不是现在的含义,生完孩子就痿是病,还是有治疗的希望的,但穷这种病显然没那么好治。其实生子不举可以用其他四个字代替——计划生育。

在宋朝繁重的税赋已经扭曲了农业社会多子多福的概念,当生育到达一定数量后就会把新生儿杀掉,慢慢演变成了一种古怪而可怕的风俗,而那个数量需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决定。


在经济相对繁华,受战火冲击很少的福建路通常是四个,如果再怀孕就在生产时提前水盆,孩子生下来就溺死,谓之“洗儿”。在朱熹的老家江西婺源,数字是两个,朱熹老爹的笔记里还保留着劝人别这么干的《戒杀子文》。

甚至湖北一代荆湖北路还演化出重视男女比例的风俗,那别生到两男一女才开始“不举”,苏东坡的《与朱鄂州书》里还写到“洗儿”的细节,父母不忍心时只能闭上眼背过身,把婴儿按进冷水“咿嘤良久乃死”。

历史这玩意,如果少看帝王将相家谱,多看写生民百姓记事,通常就会发现古人的生存如此残酷......

点赞11、连云港市 网友:莼斧戰隊

《资治通鉴唐纪十八》也有一段话,看起来轻描淡写,仔细想想却很让人震惊。这段话如下:

左卫将军高真行之子政为太子典膳丞,事与贤连,上以付其父,使自训责。政入门,真行以佩刀刺其喉,真行兄户部侍郎审行又刺其腹,真行兄子琁断其首,弃之道中。

这件事发生在唐高宗时期,武则天的大儿子李弘死后,老二李贤顺理成章做了太子。不过,这个太子和死去的李弘比起来简直差了十万八千里。李弘为人子是个孝顺的孩子,为太子是个合格的储君,得到了唐高宗和武则天以及全体大臣的一致好评。

老二李贤,唐高宗也寄予厚望,让天才少年王勃做他的陪读,还让他监国,练习以后怎么做皇帝。尽管李贤在监国期间表现很好,却没有得到武则天的认可。

武则天和李贤的关系非常紧张,几次让人给李贤送孝子传之类的书,警告他要做一个孝子,还多次写信指责他。李贤不知道自己哪里做的不好,他听宫里人传言,自己是武则天的姐姐韩国夫人和唐高宗的儿子。李贤听了这话,联系武则天对自己的态度,更和武则天有隔阂。

当然,李贤自己也有贵公子的臭毛病,喜欢声色犬马,还有龙阳之好。武则天抓住他的把柄,趁机打压。偏偏这时,又在东宫搜出几百件铠甲,这不是造反的器具吗?李贤很快被废为庶人。

太子府厨师长高政,平时和太子走得近。李贤被废后,唐高宗并没有处置高政,只是让他的父亲高真行回家好好教训一下儿子。没想到,高政回家后,刚进门,就被父亲用佩刀刺了一下咽喉,接着,肚子又挨了伯伯一刀,再接着,堂兄砍下了高政的头,像丢皮球一样扔到大道中间。

这一段记录轻描淡写,但透过文字可以想象人性之恶。是怎样的仇恨与怨恨,让亲人之间痛下杀手!唐高宗都放过高政了,高政的父亲和家人却不放过他,要杀了他而后快,不知道他们是嫌高政让家族丢脸,还是嫌他阻碍了自己升官的前途,或者两者都有。不管怎样,高政的父亲、伯伯和堂兄太没有人情味了。

高政的父亲高真行,是唐太宗的舅舅高士廉的儿子。高士廉培养了优秀的长孙皇后,却没有把自己儿子培养好,真是可惜。

高政被家人杀死一事,在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就连唐高宗听了都很不高兴。他一道命令,把高真行贬为睦州刺史,高审行贬为渝州刺史。这么没有人性的人,贬官是最轻的处罚了。

点赞12、梧州市 网友:初晴こ

史书中的某些细节,细细品味让人毛骨悚然。比如楚汉荥阳之战中,刘邦用2000多女子当了“替死鬼”。

《史记·高祖本纪》中有这么几句话:

汉军绝食,乃夜出女子东门二千馀人,被甲,楚因四面击之。将军纪信乃乘王驾,诈为汉王,诳楚,楚皆呼万岁,之城东观,以故汉王得与数十骑出西门遁。

公元前204年,刘邦和项羽战于荥阳。刘邦的军队被围在荥阳城内,军粮断绝。为了能够逃出生天,刘邦找了2000多名女子,穿上军装,扮成士兵。然后在大半夜打开东门,把她们赶了出去。

项羽军围城已久,知道城内断粮,正虎视眈眈。半夜看到一群士兵冲了出来,立刻四面围攻。

于此同时,将军纪信装扮成刘邦的样子,乘着车出城假装投降。这一招,吸引了楚军的围观,刘邦趁机带着几十人从西门逃走了。


有没有人想过,这2000多名女子是什么下场?

(影视剧中的刘邦)

刘邦舍不得用城中的士兵当替死鬼,于是找来了2000多女子。这些女子是不是自愿的呢?我们不知道,也不好妄自猜测,也许她们是为了城中的家人孩子能吃上一顿饱饭。

半夜出门,“楚因四面击之”。楚军只看到一队汉军出来了,所以四面合围,杀了过来。

也许在血肉横飞之中,有楚军发现敌人竟然全是女子,于是将她们团团围住了。

重重包围的楚军,面对2000多名女子,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十有八九,她们都成了肆意哄抢的战利品,在一片哀嚎中被肆意凌辱。

就算有楚军将领制止了这个行为,她们稍后也会被当做俘虏,分给有战功的士兵享用。

带着一队女性俘虏打仗,是不可能的,所以等待她们的,最好的结局也许是凌辱之后释放。差一点的结局,就是被屠杀。

无论如何,这2000多名女子的命运,都是悲惨的。他们城内的家人孩子,当晚一定无法入睡,听着城外不断的惨叫声,胆战心惊。

但是,这一夜,她们的遭遇,史书中仅仅数十个字就说完了。


刘邦逃走了,2000多名女子成了替死鬼,战争没有这么多仁义道德,有的只是残酷。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