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娱乐

李世民为了皇位可以弑兄杀弟,那为何最后没有将父亲李渊杀害?

提问时间:2023-07-05 02:25关键词:父亲,李世民,李渊

李世民为了皇位可以弑兄杀弟,那为何最后没有将父亲李渊杀害?

点赞1、林州市 网友:捂热心头

李世民确实准备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杀掉李渊,而且为了摆脱“弑父”的罪名,特地让尉迟敬德去执行!只是李渊太狡猾,关键时刻选择了妥协,尉迟敬德这才“就坡下驴”,放了李渊一条生路!

当然,要把这个问题讲清楚,绕不开“玄武门之变”里的是是非非!

尉迟敬德已经做好了杀李渊的准备

武德九年(626)六月初四,李世民带领他的谋臣猛将,悍然发动了“玄武门之变”!

是变,李世民一箭射死了太子李建成(“世民射建成,杀之”)。齐王李元吉也被手下猛将尉迟敬德杀死:

“元吉步趣武德殿,敬德追射,杀之。”

二人身死还不算,尉迟敬德为了打压东宫2000府兵的反抗,又割下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头颅,以示威吓!这才消解了玄武门的战事!

之后,李世民兵分两路:一路由尉迟敬德带领部分人马赶往太级宫,去将唐高祖李渊控制起来;其余将领则迅速赶往东宫和齐王府平定“余党”!

当尉迟敬德赶到太极殿前时,发现唐高祖李渊竟然在“泛舟海池”!李渊听到了玄武门外打杀的声音,又看到尉迟敬德“擐甲持矛”的进来,大惊:

“今日乱者谁邪?卿来此何为?”

按照古代皇家的规矩,一个臣子面见皇帝时是不能携带武器的!所以,李渊见到尉迟敬德这副模样进来,他知道肯定是出事了,而且,肯定是坏事!

尉迟敬德如实相告:

“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

尉迟敬德原是隋末叛军刘武周手下的一员猛将,后来投降了唐军,变成了李世民麾下。,对其忠心不二。之后,尉迟敬德跟随李世民参与了唐初诸多的统一战争(比如虎牢关之战),不仅战功卓著,而且功夫了得,比如他就特别擅长使用马槊,史书上曾记载了一则趣闻:

敬德善解避槊,每单骑入贼军,贼槊攒刺,终不能伤,又能夺取贼槊,还以刺之……齐王元吉亦善马槊,闻而轻之,欲亲自试,命去槊刃以竿相刺。敬德曰:“纵使加刃,終不能伤,请勿除之,敬德槊谨当却刃。”元吉竟不能中。——《旧唐书·尉迟敬德传》

(马槊)

如此勇武的将军出现在朝堂之上,而且还全副武装(“擐甲持矛”),这不是少数的几个羽林军所能对付得了的。

李渊内心也难免会“打怵”!

李渊沉住气对宰相裴寂等人说:

“不图今日乃见此事,当如之何?”

“猴精猴精”的裴寂不敢说话,怕说错了,尉迟敬德真的给自己来一矛!找谁说理去?

与李世民交好的萧瑀、陈叔达赶紧回话:

“建成、元吉本不预义谋,又无功于天下,疾秦王功高望重,共为奸谋。今秦王已讨而诛之,秦王功盖宇宙,率土归心,陛下若处以元良,委之国事,无复事矣。”

李渊一看,你俩这样说,那我也“就坡下驴”好了。于是,李渊讲:

“善!此吾之夙心也。”

是的,这就是李渊的表现!到此止,李渊既没有因为丧子而悲痛欲绝,也没有对尉迟敬德表示丝毫的愤怒,而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上面的话。

如果不是面临某种“威胁”,李渊能如此表现吗?

尉迟敬德一看,既然你这么讲,那我也顺水推舟好了,史载:

时宿卫及秦府兵与二宫左右战犹未已,敬德请降手敕,令诸军并受秦王处分,上从之。天策府司马宇文士及自东上阁门出宣敕,众然后定……上乃召世民……——《资治通鉴·唐纪七》

就这样,唐高祖李渊顺利的渡过了“玄武门之变”!

接下来,笔者给大家进行一下“复盘”!

为什么李渊未被杀害?

可以肯定地是,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之变”前,就已经与他的团队成员(比如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长孙无忌、候君集)计划过整个起事过程。

或有以下两步:

第一步,是要确保在玄武门,将李建成和李元吉诛杀!

为了完成这一步,就必须要把所有的兵力都集中到玄武门来!

以前,有人认为,在事变当天李世民就提前安排了侯君集前往太极殿控制李渊。不过,大家想想,如果“玄武门之变”没有 成功,甚至于死的人是李世民,那这种操作的意义何在呢?

所以,“玄武门之变时”,李世民必定是集中了自己的全部力量,而没有进行如此的安排。

第二步,“玄武门之变”成功后,由尉迟敬德前往太极殿控制李渊!

从个人的关系上看,尉迟敬德对李世民忠心耿耿;从军事才能上看,尉迟敬德是一员骁将;“玄武门之变”发生时,距离李世民最近的也是尉迟敬德!所以,临场,李世民自然而然就想到让尉迟敬德去控制李渊!

那么,战前规划的时候,李世民有没有想过要害死李渊呢?

当然有!

李世民或许在自己的脑海中构思过,由自己的兵马杀死父亲李渊的图景!因为谁也无法预料李渊会在事变之中如何反应!李渊会不会调动御林军对自己下手?……这个很难判断!

因此,李世民不得不防!

不过,这种事,李世民脑海里想想可以,不能对属下讲!

于是,在玄武门的战事稍稍平息以后,李世民立即安排尉迟敬德前往控制李渊!

尉迟敬德也不傻!对于李世民的意思,他心里也跟明镜似的!

表面上看,李世民是让自己去“控制”李渊,但实际上是李世民将对如何处理李渊的“裁量权”交到了自己的手里!李渊是死是活,尽在自己手中!

至此,大家也就明白为什么李世民自己不前往“宿卫”!

说实话,李世民是担心出现最糟糕的情况!这样处理,一方面可以给李渊一个缓冲;另一方面,如果“逼急了”,由尉迟敬德动手,比他自己亲自动手要“强好多”,脸面上也好很多!

最终,此次事变由于李渊的“妥协”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总结:

唐高祖李渊在“玄武门之变”中安然无恙地活下来,是此次事变的精华所在,甚至于远比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要重要的多!因为此次事变的本质就是“夺取皇位”,而不是非要杀死太子和齐王!

父亲的存在,使得未来李世民继承皇位时具有了“正当性”,名正言顺,外人说不出什么来!而且,李渊的健在也有助于政局的快速稳定!

综合起来看,唐高祖李渊能够在“玄武门之变”中存活下来,离不开其高超的政治智慧!

不管怎么说,对于大唐来说,一个崭新的时代——贞观之治,就要开始了!

这,完全值得“喝一杯”!

参考:《旧唐书》、《资治通鉴》

(网图、侵删)

点赞2、宜威市 网友:人定胜天

是啊,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看历史的时候,确实有些人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李世民在夺得皇位的过程中,虽说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是最大的障碍。但是皇位是在老爹李渊手里捏着呢,如果玄武门之变发生时,老爹不高兴,要发兵讨伐,也够李世民吃一壶的。

而李世民向来不是什么心慈手软之人,既然已经决定夺位了,为什么不一不做二不休,一鼓作气干掉李渊呢,毕竟这样才能确保皇位到手啊?

在《雍正王朝》中就有这么一段剧情,当时康熙帝病重,京城内的众皇子们虎视眈眈,觊觎皇位。老四胤禛感觉自己胜算不大的前提下,拿出一箱金银财宝要送谋士邬思道跑路,顺便说了一句:

“先生有房杜之才,无奈胤禛无李世民之命,委屈你了,这点东西不成敬意,送给你安度后半生吧!”

编剧刘和平之所以加上这么一段台词,就是基于对李世民的了解,把老四胤禛也描述成打算弑兄杀弟,并逼宫之人。

弑兄杀弟这件事不难做到,只要够狠,够毒,够果断,成功率还是比较高的。但是老四胤禛犹豫点,并不在这里,而在康熙帝身上,这才是他夺位最大的障碍。

同样的,在李世民身上,也面临着同样的苦恼,他真正担心的并不是搞不定李建成或者李元吉,而是自己的老爹李渊!

时间到了武德九年,李世民的地位已经是高得不能再高了。他可是集秦王、太尉、天策上将、司徒、中书令、尚书令、十二卫大将军等职位于一身,有着自己的一套武装班子的头了。

他势力如此之大,自然引起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忌惮,所以这两派力量的争斗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朝中的大臣们也是纷纷站队,大有一副你死我活的阵势。

但从实力上来看,显然一直四处征战的秦王李世民最强,实际上唐初的军事指导权也基本掌握在李世民手中。虽然李渊称了帝,但此人说话人前是一套,人后又是一套,比如刚刚离开太原打天下的时候,他对二儿说:

“在兹行也,并欲备尝,如弗躬亲,恐违天旨。”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作为开国君主,需要事必躬亲,像打仗这种事也是需要身先士卒的。结果李唐军队刚打下长安,他就躲里面不出来了,可能也是对自己军事指挥能力没信心,整个大唐开国几次大战役,他是一次都没参加啊。

李渊为了笼络天下人才,他还说过这么一句话:

“矢石之间,不辨贵贱,黥而为王,何其妨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不管你是谁,只要为我效劳,打下天下来,我必然会论功行赏。

但是结果呢?

结果就是打下长安之后,李渊开始大封“隋室大臣”,以及“与之有旧”的人,逼着那些被收服的天下豪杰,只能涌到秦王府分一杯羹。

当初李渊就是策反了隋朝府兵军队,架空皇室,才夺得了天下,结果自己又走了隋炀帝的老路,任由自己的儿子们在下面策马圈地。

李世民带着自己的精锐部队,一路开疆扩地,还能遥控指挥着朝中一群宰相和文官。打了胜仗之后,也是他建立的地方行政机构,指派官员治理。正所谓有奶才是娘,跟着秦王混有肉吃,谁还会管那个长安的皇上?

举个例子,有一次李世民一高兴,赏给了自己的叔叔李神通一块地。而老爹李渊在不知情的前提下,又将这块地赏了出去,赏给了张国丈。

结果这个张国丈去领这块土地的时候,发现已经有主了,还被李神通挖苦一顿,说这块地是秦王赏的,让他哪凉快哪呆着去。

事后,李渊把李世民臭骂了一顿,但是也无可奈何,毕竟李神通是宗室还是首义功臣,而张国丈不过有个女儿可以指望罢了。这种结局,也就造成,李渊把李神通也给无意中得罪了,导致很多宗室亲戚也聚拢到李世民身边,李渊基本被架空了。

后来李建成有一次请李世民喝酒,酒中就下了毒,幸亏叔叔李神通在,救了李世民一命。

所以,等到玄武门之变前夕,李世民已经控制了唐朝近一半的土地。

但是李渊也不是傻子,他能当上开国皇帝,自然也有自己的一套,所以针对李世民的步步紧逼,他也是想方设法化解。

李渊也是蛮纠结的,一方面还指望李世民替自己打仗,另一方面又忌惮他势力的强大,担心哪一天他也来个太原起兵。

这种纠结的状态下,他还是选择了支持太子李建成,于是在武德七年的时候,也就是李世民被下毒的那次,他找到李世民:

“观汝兄弟似不相容,同处京邑,必有纷竞,当遣汝还行台,居洛阳,自陕以东皆王之。仍命汝建天子旌旗,如汉梁孝王故事。”

这件事李世民没有表态,以他的实力,就算是在洛阳起兵,也是很快能拿下长安的。但是李建成和李元吉不干啊,急忙劝说老爹,可不能放虎归山啊,于是这件事泡汤了。

等到了玄武门之变前夕,李世民的处境更加艰难:

先是李建成和李元吉设计,将李世民的心腹,房龄玄、杜如晦等人逐出秦王府;其次利用北方战事又起的机会,请求李渊派李元吉顶替李世民出征,削弱李世民在长安的力量;再次,同样这次出征,不仅抽调了李世民的军队,还把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秦叔宝等一干骁将抽进了出征军队……

这还不算,李建成和李元吉还策划了昆明池酒宴,利用李世民给李元吉践行的机会,一举拿下李世民。

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才最终决定绝地反击的,之前的他之所以迟迟不动手,最大的原因就是师出无名。倒不是说他不够残忍,而是道德秩序和礼教伦常束缚着他,让他无法面对灵魂的拷问。

没曾想,正想睡觉呢,李建成和李元吉就送上了枕头,正想拉屎呢,有人就递上了马桶:

“欲俟其发,然后以义讨之。”

于是李世民先告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一状,说他们跟李渊的妃嫔尹德妃、张婕妤私通,李渊说明天让他俩进宫,我得问问他。

于是就有了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利用李建成和李元吉进宫问话的机会,讲他俩射杀在玄武门。

这就回到我们的题目了,整场玄武门之变,李渊在干嘛,而且事后李世民为什么放过了他?

实际上,李世民一旦决定反了,他在宫中经营多年的人脉就起作用了。前面也讲过了,跟着秦王混有肉吃,所以长安十六卫的高级军官中,大部分都是李世民的人。

行动当天,李世民的心腹宇文士及就已经把侍卫们,尽可能地换成自己的死士了,就等秦王一声令下。

但是,李渊毕竟是皇帝,难道他没有组织力量反抗,毕竟玄武门那么大声响,他干嘛一大早不等着李建成他们来觐见,却有心思去“泛舟海池”?

唯一的可能性就是,这个海池的地方,就是李渊最终被逼到的地方,也是玄武门之变发生时,他被软禁的地方。

在史料《旧唐书》中有记载:

“东宫及齐府精兵二千人结阵驰攻玄武门,守门兵仗拒之,不得入,良久接战,流矢及于内殿。”

按理说,玄武门这里有守军,还有李世民派来的八百军队,怎么会打得如此惨烈?以至于守卫守卫敬君弘等人战死,危急关头,竟然需要张公瑾靠蛮力:

“独闭关以拒之!”

所以,有理由推断,李世民应该是分出一部分兵力去控制老爹李渊了。

等尉迟敬德“擐甲持矛”赶到太极殿前面见李渊的时候,玄武门已经被牢牢控制,东宫和齐王府的军队也已经退去了。

史料上记载是,李渊看到尉迟敬德后,开始惊慌:

“今日乱者谁邪?卿来此何为?”

实际上在尉迟敬德来之前,李渊就已经被控制了,之所以是尉迟敬德来的,而不是李世民,其实就是来试探李渊的态度的。

“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

此时李渊身边的大臣们一看,事已至此,也是挨个替李世民说好话,于是李渊回了一句:

“善!此吾之夙心也。”

至此,李渊才逃过了一劫,若是李渊死不认头,扬言要抗争到底的话,那么迎接他的必然是死亡。

这也是李世民不亲自前去,而是派尉迟敬德去的原因所在,事后也会给定一个先帝在乱军之中中了李建成的流矢而亡。

最后:

李世民可以有理由杀掉李建成和李元吉,但是没有理由杀掉老爹李渊,虽然他也有这种想法,但并未实施。

而且他即位后,派的是心腹长孙无忌修史,还给老爹安上一个莫名其妙“泛舟海池”的举动,在护城河里游船,这心得多大啊?

李世民想做一代明君,背上了弑兄杀弟的污点是无论如何也洗不掉的,要是再背上弑父的罪名,那真是恶名远扬了。

兄弟是必杀不可的,但老爹,还得指望他给自己一个明确的身份,这样才能让自己师出有名,即位才能有据可依。

更重要的是,李渊已经成了傀儡了,杀不杀,还有那么重要吗?

点赞3、淮南市 网友:媣婲婲

玄武门事变之后,李世民之所以没有弑父,一方面是因为他确实不太敢,怕落下天大的骂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李世民当时已经彻底掌控了局面,完全没必要弑父。

历史上真实的玄武门事变当中,李世民扮演的角色,固然不算光彩。但实际上,李世民当时发动这场政变,从很大程度上来说,也是被逼无奈。李世民从来都不是那种杀人狂魔,就连杀李建成和李元吉,其实也都是被逼无奈罢了。

这事其实还得从头说起。

隋朝末年,身为大贵族的李渊,自太原起兵,一路直取长安。攻克长安之后,李渊先是拥立杨广的孙子杨侑为帝,自任为大丞相。就在李渊攻占长安几个月之后,远在江都的杨广,被麾下的禁军发动叛乱勒死。杨广死后,李渊也懒得再装什么好人,直接逼迫杨侑禅位给自己,唐朝自此开国。

唐朝开国之后,李渊封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封次子李世民为秦王。

不过,唐朝虽然开国了,但还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摆在李渊面前:此时的唐朝,还仅仅只占有关中的一隅之地,距离真正统一天下,还有很远的道路。所以接下来,李家的任务,就是尽快扫平群雄,统一天下。

但是,由谁去统一天下,这又是另外一个大问题了。

李渊自己本就是靠篡权造反,建立的唐朝,对于手下的将军,自然要时刻提防。而且,李渊已经称帝,也不适合领兵外出征战。长子李建成是太子,也不适合外出拼杀。

所以,最好的选择,就是由李家宗室成员来领兵。

唐朝建立最初的几年里,李渊任用李家宗室,近乎到了一个令人发指的地步。只要你是李家的男丁,稍微懂打仗的事情,你就能领兵。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李渊的次子李世民,脱颖而出了。

李世民是真的很能打。在唐朝开国之后,李世民率兵南征北战,几乎可以称得上是战无不胜。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这些原本赫赫有名的枭雄,都败在了李世民手下。在这个过程当中,李世民的权势也越来越大,身边的利益集团实力也越来越雄厚。

在此期间,李渊不是没想过要制衡李世民,李渊同样不想让李世民一家独大。奈何李家其他的宗室成员,实在是不争气。除了一个李孝恭还算稍微能打之外,其他人连凑数的资格都没有。就算是李孝恭,也完全没资格和李世民相提并论。

随着一场场大战的胜利,李世民的威望和权势变得越来越高。尤其是打赢了王世充和窦建德之后,李世民功劳已经达到了封无可封的地步。为了给李世民提升官身,李渊甚至还单独创造出了一个名叫‘天策上将’的官衔,专门封给李世民。

等到唐朝彻底统一天下之后,此时的李世民,权势已经达到了一个极为可怕的地步,威胁到了太子李建成的地位。李建成虽是嫡长子,而且本人也十分优秀。但在唐朝开国的过程中,战功相对较少,声望确实要逊色李世民许多。而从李世民的角度来说,半个唐朝都是他打下来的,凭啥自己大哥只是出生得早一些,就能做太子,自己就只能做秦王呢?

于是,在唐朝统一天下之后,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间,开始了围绕储君之位的斗争。

最开始的时候,双方的斗争还只是处于台面之下,互相使一点小手段。然而,到了武德七年的时候,因为‘杨文干事件’的发生,两人的矛盾,被彻底摆到了桌面上。

武德七年夏天,李渊因为长安实在太热,所以跑到长安城外的仁智宫去避暑。在外出的同时,李渊让太子李建成留守长安,同时让李世民随行,一起去仁智宫避暑。

李渊的这次避暑活动,其实也不单单是为了避暑。因为当时李渊已经看出,李世民和李建成斗得十分厉害。而李渊又不想责罚任何一方,所以只能采取这种法子,暂时把这哥俩分开,希望能够缓解一下他们的矛盾。

但事实证明,李渊有点想得太天真了。

到了仁智宫之后,没过多久,李渊就收到了一个消息,说李建成要联合庆州都督杨文干谋反。

庆州距离长安,并不算太远,距离仁智宫更近。而杨文干则是李建成的心腹,当年曾做过李建成的宿卫,后来被李建成扶上了庆州都督的位置。如果李建成真的联合杨文干造反的话,李渊真的可能会有很大的麻烦。

李渊当即勃然大怒,派人召李建成和杨文干前来问话。如果这俩人不来的话,那谋反的事情估计也就坐实了。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有些诡异了。

在李渊下令之后,李建成来了,但杨文干没来。而且,在听说李渊大怒之后,杨文干竟然还真的起兵造反了!

这算怎么回事啊?

既然杨文干敢真正造反,李渊自然容不得他,紧急下令,让李世民率兵去平定杨文干,并许诺平叛之后,让李世民做太子。李世民自然高兴,当即领兵前去征讨杨文干。然而还没等李世民赶到,杨文干就被麾下的士兵反叛干掉了。

然而接下来,当李世民率兵返回,面见李渊的时候,李渊却绝口不提之前换太子的说法。而且李渊后面的处理方法,更是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一方面,李渊让李建成返回长安,继续做他的太子,同时流放了太子府的属官王珪、韦挺。另一方面,对李世民不奖不惩,但同时流放了秦王府的属官杜淹。

这个处理方法,是不是让人觉得很奇怪?

李世民明明什么错都没犯,还帮着李渊镇压了叛乱,为什么反倒会被流放了属官?

杨文干事件,从表面上来看,确实就像上面所说的这样。但实际上,历史学家们根据当时的蛛丝马迹,还原出来的真相,可能会让人觉得截然不同。

历史学家们还原出来的真相,是这样的:杨文干是李建成的心腹,二人之间一直来往甚密。李建成为了加强自己下属的力量,确实有不合法的地方,多给了杨文干一些盔甲,同时杨文干也帮李建成募集了一些亲卫。而这些事情,恰恰可以被当做谋反的证据。

然后,这个证据被李世民发现了。

接下来,李世民做了一个局,让杨文干麾下的人来举报。如此一来,李建成如果不来的话,谋反的罪名就坐实了。而李建成如果来的话,同样没办法解释盔甲和亲卫的事情,同样有谋反的嫌疑,所以就只能将问题全都推到杨文干身上,弃车保帅。

如此一来,杨文干也不傻,知道自己不管去不去见李渊,都是必死无疑。既然如此,为啥不奋力一搏,直接造反呢?而杨文干只要起兵,李建成造反的事情,同样等于坐实了,一样没法做太子。

这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局。

很多历史剧当中,经常有弹幕说如果穿越到这种电视剧里,正常人一集都活不过去。但实际上,真正的历史,往往比电视剧更加匪夷所思。

李世民做的这个局,堪称完美。但他唯独漏算了一点,那就是他爹李渊对李建成的支持力度。李渊也不傻,在查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自然知道了李世民的这些算计。所以,李渊最终才会做出这种各打五十大板的决定。

李渊这样处理,其实也是想和稀泥,想将两个儿子都保全下来。

但李渊忘了,在政治斗争当中,和稀泥往往并不好使。

有的只是你死我活。

杨文干事件,让李世民和李建成彻底撕破了脸。如果说,在此之前,双方的斗争还只是隐于台面之下,并没有在台面上伤了和气。但在杨文干事件之后,双方就彻底撕破了脸,开始全面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再也没有缓和的余地了。

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秦王党和太子党,开始了全方面的战斗。这场斗争极为激烈,几乎席卷了整个唐朝高层。绝大多数的唐朝高级官员,都被迫站队。在这样的斗争当中,刚刚统一的唐朝,竟是有了分裂的迹象。

然而在经过艰苦的斗争之后,到了武德九年,以李世民为首的秦王府,却开始全面落入了下风。尤其是在京城,更是被李建成一方全面压制了。

身经百战的李世民,全力斗争,为什么却反倒会被李建成压制?难道李建成真的有那么厉害吗?

当然不是!

问题的关键,其实是在于李渊。

因为李渊从来就没想过换太子。李渊很清楚废长立幼的弊端,更知道一旦废掉了李建成,他日李世民登基之后,李建成必死无疑。所以,在双方进行斗争的时候,李渊作为裁判,却开始明显地拉偏架,开始帮助李建成联络传统的关陇世家,并且将京城的一部分兵权,都交给了李建成。

这就很麻烦了。

当时的李世民,面对老爹这种拉偏架的行为,同样无可奈何。李世民固然战功显赫,但他的基础,却是在军中,而且多半是在底层。李世民如果振臂一呼,完全可以拉起一支大军彻底反叛。但在朝堂斗争当中,当李渊明显拉偏架的时候,李世民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了。

而面对李世民的进攻,李建成也没有束手待毙,而是主动进攻。一方面,在朝堂上下广植党羽,增强自己的势力;另一方面,开始玩一些小手段,希望能够从肉体上直接消灭李世民。比如,李建成曾经挑来最烈的马,让李世民试着骑乘,希望能够摔死李世民。可惜李世民骑术是真的不错,最后安然无恙。

斗争到了这个地步,真的就只剩下你死我活的选择了。

面对长安城内斗争的失势,李世民也开始做第二手打算。李世民知道,在李渊拉偏架的情况下,自己的优势,并不在朝堂斗争上,而是在沙场上。所以,李世民开始做最坏的打算,决定一旦朝堂斗争全面失败,便直接前往洛阳,割地自封,然后率领大军反攻长安。为了完成这个计划,李世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让自己麾下的温大雅,镇守洛阳,同时还向洛阳派遣了不少心腹。

洛阳,本就是当年李世民打下来的。到了这个时候,李世民战功卓著的优势,又凸显了出来。当初整个北方,除关中地区之外,基本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这一路上李世民安插了多少人手,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如果后来玄武门事变真的失败的话,凭借这些后手,李世民估计也能取胜。

不过,这些后手,到底还是没用上。

因为,就在双方斗争最激烈的时候,李建成开始准备下死手了。

这其实也不能怪李建成,而是要怪李渊。因为当时李渊见到两个儿子斗得太狠,所以李渊便生出了一个荒诞的想法,那就是将唐朝直接一分为二。将洛阳以东的地盘,都给李世民。而长安这边,则交给李建成。

如果只是单纯的钱财,这法子其实很管用。平均分配,一碗水端平,谁都别觉得不公平。但问题就在于,领土和家产是完全两回事。李建成在知道这件事之后,吓得脸都绿了。李建成很清楚李世民有多能打,万一真的将李世民分到了洛阳,且不说自己能不能打得过,就算能打得过,到时候得付出多大的代价?

干脆,直接兵变,干掉李世民算了!

在李建成积极准备干掉李世民的时候,李世民自然也发现了李建成的意向。这下子,两人仅剩的那点兄弟情分,也就彻底荡然无存了。

你不仁,别怪我不义。既然你已经想要杀我了,那我干脆提前下手!

于是,李世民终于下定决心,进行玄武门事变!

在下定决心之后,李世民开始积极进行准备。最终,到了武德九年六月初三,李世民终于开始行动了。

首先,六月初三深夜,李世民密奏李渊,说李建成和李渊的后宫有染,而且还想杀他。戴绿帽子这种事,任何一个男人都忍不了,就算是自己儿子也不行。所以李渊当即决定,明天一早,让李建成入宫,自己亲自审问李建成。

与此同时,李建成因为在宫内耳目众多,早已得知了此事。李建成当即决定,集结兵马,一旦发现事有不对,直接发动政变。然而此时的李建成,却误判了一点,那就是宫城禁军的站队。李建成一直认为,禁军是自己的人,殊不知李世民已经神不知鬼不觉地完成了渗透,将禁军拉到了他那边。

正是因为这个误判,李建成确定,明天一早,先入宫看看情况再说。

就是这个决定,彻底葬送了李建成。

第二天一早,当李建成率领亲随,经玄武门准备进入宫城的时候,才发现事情不对头。但此事却是为时已晚,早已在此埋伏多时的李世民,忽然暴起,率领亲随袭杀李建成。最终,李建成被杀。而在李建成被杀之后,闻讯赶来的太子府卫队,见到了李建成的人头之后,也顿时做鸟兽散。

就这样,李世民取得了玄武门事变的胜利。

不过,虽然在玄武门成功斩杀了李建成,但接下来的事情,还是很麻烦。毕竟,李渊那边,还是很不好解释。李世民这可是亲手弑兄,而李渊当时还是大唐的皇帝,拥有最高的决策权。一旦李渊坚持问罪,李世民就算能够把控局面,一样要落得一个骂名。

这不是李世民希望看到了。

所以,在经过重重思考之后,李世民当即决定,先派人接管京城的防务,控制京城的军队。只要控制了军队,自然也就掌控住了局面。与此同时,李世民让自己麾下最信任的大将尉迟恭,先是带着李建成的脑袋,去太子府卫队那边,吓退了太子府的人。然后让尉迟恭带兵进宫,控制宫内的局面。

在看到尉迟恭带兵进宫的时候,李渊当时正带着几个老臣,在宫中人工湖上的小船内。此时的李渊,还想着接下来李建成来了之后,自己该怎么审问他。然而当他看到尉迟恭穿着染血的盔甲,站在他面前的时候,李渊瞬间就全都明白了。

对此,尉迟恭的解释是,李建成要造反,李世民已经被动防御,干掉了李建成。

李渊不傻,自然猜到了是怎么回事?旁边那几个老臣也不傻,知道这个时候,李世民应该已经彻底掌控局面,于是迅速站队,开始帮李世民说话。奉劝李渊,改立李世民为太子。

李渊能怎么办呢?

就算他不同意,此时李世民已经掌控了局面,他虽然身为皇帝,也改变不了什么。所以最终,李渊只能承认,改立李世民为太子,并且将所有朝政大权,全部交给李世民。

两个月之后,李渊正式颁布诏书,正式退位做了太上皇。李世民由此登基,做了唐朝的第二位皇帝。

从玄武门事变的整个过程来看,我们不难看出,李世民其实根本没有杀李渊的理由。一方面,李渊足够识趣,在尉迟恭出现之后,便已经答应封李世民为太子。

另一方面,当时李世民已经掌控住的京城的局面,就算李渊身为皇帝,一样没用。李世民大可以将李渊直接软禁起来,至于禅位诏书,如果李渊不愿意写的话,找人代笔就是了。反正皇帝印玺也找得到,回头盖个章,也就等于李渊同意了。

既然如此,李世民为什么要杀李渊呢?反倒是如果李世民杀了李渊,那就截然不同了。弑兄和弑父,那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如果李世民真的杀了李渊,就算他成功即位,以后也要背上千古骂名,而且各方也会不服他,会有更大的可能发动叛乱。

所以,李世民真的没有理由去杀李渊。反正事情我已经做了,而且局面我也掌控住了,就算你这个当爹的不同意,直接将你软禁起来,也是一样的。

点赞4、宜威市 网友:寂寞小妖

咱们看历史,思想有时候容易被史书带偏。

以为李世民当时杀李建成是因为皇位,其实这事儿最好反过来看,李世民当初,是为了皇位才杀的李建成,那么,这样说有什么不一样呢?

按照第二个逻辑,李世民当时为了皇位,他的对手其实还真不是李建成,而是坐在龙椅上的老爹——李渊

当时的情况,李世民杀了李建成、李元吉之后,没有紧接着干掉自己的老爹,除了李渊及时认怂之外,其实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运气成分。

咱们接下来仔细来说一说当时的情况,来看看为啥李世民不杀自己的老爹。

玄武门事变中,李世民的角色

在《旧唐书》里,李世民的形象被深度PS,给人以同情的错觉,认为都是儿子,老二功劳还这么大,你们这帮人,不民主,也不按劳分配,实在是太不应该。

然而封建社会里,谁来继位的道理可不是这样来算的,谁功劳大就是谁的,那还不形成诸子夺嫡、群雄逐鹿的乱象了。

因此,甭管李世民有多大功劳,那都是你作为臣子应该做的。

有点儿功绩就想要当太子,你的要求还挺高呀!

因此,李世民在玄武门干的这件事,甭管以后他怎么令人美化、诉委屈,那都是难逃乱臣贼子的骂名,他自己心里更是明白,自己干的就是篡位、谋逆、造反的勾当。

但凡已经下定决心要造反的人了,你说他敢不敢杀皇帝?按照史书上讲,当时李世民的情况已经岌岌可危了,李建成想杀他,李元吉想杀他,连老爹李渊也不怎么想让他活。

被兄弟、老爹扼住了喉管,濒临死亡,身处正当防卫地位的李世民,还会顾忌下手轻重,杀谁不杀谁?

因此,当时李世民的心已经硬如铁石,没有半分亲情所牵绊,只有皇位才能破局,那么谁挡着我取皇位,谁就得死。

于是李世民就设了玄武门这个局。

玄武门到底是针对谁的

以往大家看玄武门,总会将注意力集中到门内那群死人身上,然而 咱们如果仔细看李世民在玄武门事变前后的布置就能发现,这位做的功课不可谓不细,整个长安城内,除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的部分人马收买不了,其他人马要么帮着助拳(常何),要么答应不插手(李靖),全部反水投向了李世民这边。

声势这么大,就为了搞掉李建成?可能吗。

因此,李世民当时其实做了两手准备,双线出击,一面对付李建成,另一面对付的就是李渊。

只不过李渊的运气比较好。

首先,那天李建成进了玄武门。

试想如果当时李建成事先得到消息,或者因为肚子疼来不了,那李世民领着一票造反的小弟们,接下来该怎么办?

冲出去攻打东宫太子府?可能性真不大,最大的可能就是立即全力控制住老爹李渊。

但这样一来,李渊可就非常被动了。

在面对外面还有李建成等人的威胁情况之下,李渊的处境自然不会像后来那样从容体面,父子之间的任何台阶、缓冲必然荡然无存,这个时候李渊任何一步,倘若走得敏感,都有可能激发李世民等人的过激行为。

因此,李建成在外面挂了,反而确保了李渊在内廷的安全,使得李世民能够平心静气地等老爹慢慢接受现实。

其次,李渊的头脑转得比较快,认怂非常及时,恰到好处,也使得他最终保全了性命。

尉迟恭一来,李渊就知道,糟了。

作为政治老手的李渊立即就看出了自身的情况,作为皇帝,身边能没有护卫,可史书记载尉迟恭身披铠甲过来大刺刺“请安”的时候,李渊身边的防御基本为零。

宫廷宿卫们都去哪儿了?

都忙着帮秦王砍李建成、李元吉人马去了。

时宿卫及秦府兵与二宫左右战犹未已。

这等于说,整个太极宫内的兵马,基本都已投靠了李世民,而自己身边唯一能够挡剑的肉盾,不过是大臣萧瑀和宰相陈叔达。

但这两位一个是秦王府的死党,一个是从内心倾向于秦王的大臣,此情此景,这两位哪有当肉盾的觉悟,自然是死命地劝李渊冷静,一定要冷静;淡定,一定要淡定。

都已经到这个地步了,李渊不淡定也没有办法,于是他也就顺水推舟,违心地说着场面话:

“我早就想让二郎当太子了。”

识时务就好,若是李渊不淡定,非要整什么幺蛾子,搞什么鱼死网破,那结果就真不好说了。

要不然,李世民怎么会让尉迟恭来“护驾”,有些事儿,尉迟恭来做,要比自己去做,会好很多。

搞定了外面李建成等人,自己老爹又识时务地认怂,大权在握的李世民自然也就恢复正常精神状态,也不整天疑神疑鬼地认为谁都要杀他了。

随着李世民对朝廷上下的大换血完成,李渊被软禁在太极宫,每日沉溺于温柔乡中自暴自弃。当李世民已经没有任何威胁了之后,如何美化自己政治形象的工作,被逐渐提上日程。

这个时候的李渊,才算是彻底进入了安全区。

点赞5、松滋市 网友:老衲射了

唐高祖李渊武德九年(626年)大唐发生了巨变,李渊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事变”,在这场政变中李世民杀害了同母亲兄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齐王李元吉,最终李世民当上了皇帝,是为唐太宗。

在李世民与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的矛盾加剧时,父亲李渊是明显偏向于李建成,而李世民已经杀了哥哥和弟弟,为何不狠心对父亲李渊下死手呢?

历史上的李世民应该是有弑父之心,但后来发现没有弑父的必要

其实历史上的李世民可不是不狠心弑父,李世民是历史上非常杀伐果断的君主,他的手段比较狠辣决绝,所以他是一个能成大业的伟大皇帝,在“玄武门事变”中他并不是不能狠心弑父,而是有弑父之心,但事后发现老爹李渊太识时务,太配合自己了,而且诸多条件也注定了李世民没有弑父的必要了,因此李渊才能捡回一命。

李世民为唐朝建立统一天下立下大功,唐朝统一版图的三大战役中,平定北方群雄薛举及其子薛仁杲和刘武周战役和平定王世充、窦建德战役都是李世民率军指挥获胜,只有平定江南的战役是由宗室李孝恭和名将李靖所指挥,可以说唐朝的天下有三分之二是李世民打下来的,所以李渊曾多次许诺李世民天下大定之后让他为太子,也给予了李世民天策上将开府治事的极高的权力和待遇。

李世民的军功也助长了他的野心,再加上李渊许诺的太子之位和各种特殊待遇,所以他与太子李建成的利益矛盾越发加深,此后李渊却反悔不肯改立李世民为太子,并且在李世民与李建成的矛盾中明显偏向于李建成。

但是仔细看看史书记载可以发现一个很奇怪的事情,那就是明显偏向于李建成的李渊却在“玄武门之变”时隐身了,其实在李世民发动政变时,李渊是当时的一国之君,他只要下一道圣旨,李世民就会功败垂成,那时李世民只有率部潜逃的下场,但李渊却迟迟没有下圣旨,这才是最让人怀疑的地方。

那么李渊当时究竟是在干什么?根据史书记载,李渊当时正带着重臣封德彝等人泛舟海河,这个海河是大唐皇宫的一条内河。“玄武门事变”这天早起是此前李世民向李渊奏告李建成和李元吉污秽后宫,与李渊的妃嫔尹德妃、张婕妤私通,认为他们给老爹李渊戴了绿帽子。所以李渊召集李世民、李建成和李元吉兄弟三人在这一天早起御前对质。

想一想,李渊被儿子戴了绿帽子,还会有兴致去与重臣泛舟海河?儿子们早起马上就要来他面前对质了,他怎么会有闲情雅趣去泛舟海河呢。而且就算泛舟海河,皇宫中的人难道都是聋子吗?听不到玄武门的打斗之声?只要有一个人去禀告李渊,那么李渊一道圣旨就能让李世民彻底失败。

但是李渊却在这时期毫无作为,任由李世民和李建成兄弟相残。所以说真相就是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事变”之前他已经派人秘密掌控了皇宫,连李渊和重臣封德彝等人在内都被李世民的军队所控制。

李世民既然冒险发动“玄武门事变”,他就不能不顾虑周全,况且他身边还有“房谋杜断”的两大谋划大师房玄龄和杜如晦。因此李世民在政变之前就先派亲卫玄甲兵控制了皇宫和李渊以及封德彝等重臣。

1900年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一些隋唐时期的古籍中曾记载了一则这样的故事:玄武门之变后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杀,死后到阴曹地府状告了李世民,阎王爷便派小鬼暂时勾来李世民的魂魄交给人曹官崔子玉审判。

崔子玉是和《西游记》中魏征类似,可以穿梭阴阳两界的人,在阳间是朝廷任命的一方知县,晚上入睡之后到了阴间则是阴间的判官,负责审理阴间冤狱,他也是民间尊奉的崔判官。

故事中说崔子玉质问李世民为何在武德九年杀兄弟于殿前,囚慈父于后宫。故事结尾就是李世民许诺给崔子玉让他在阳间得享荣华富贵,才被放了回来。

这个故事肯定是假的,但是这则故事却是唐朝人所编撰,自李世民儿子唐高宗李治之后民间都认为李世民在发动政变时是弑兄杀弟囚父。

正史中因为李世民继位后命心腹长孙无忌监修国史篡改了史书,因此史书中对于李世民发动政变的事情记载十分含糊,李世民和李建成双方具体参战人数没有公布,只笼统交代了李世民率领了玄武门十将参与击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

所以正史的记载含糊也恰恰印证了民间传言李世民弑兄杀弟囚父的可信性,而李世民控制住李渊结果会如何?

李世民控制住李渊的结果不外乎就是弑父或者逼其让位,当尉迟敬德手提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头来到李渊面前时,嘴上说的是奉秦王之命保护皇上周全,实际上就是赤裸裸的逼宫,尉迟敬德拿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头就是告诉李渊,如果李渊不让位,那尉迟敬德的屠刀就会挥向李渊了。

所以李世民继位后第一时间让长孙无忌监修国史意图就很明显了,他不怕被后人说他弑兄杀弟,他主要就是为了向后人掩饰他有弑父的意图,毕竟弑父从古至今都是大不孝的恶行。

囚父和弑父都是同样不孝的恶名,因此李世民让长孙无忌监修国史时给李渊安上了一个莫名其妙泛舟海河的名义,实际上李渊哪是自己想泛舟海河,他是被儿子李世民要求泛舟海河。

但是李渊很睿智,他非常识时务,他一看李世民已经掌控了一切,所以他不敢再和儿子硬来,果断的选择禅让皇位,保全了自身性命。

李渊退位之后,他的四个嫡子之中只剩下一个李世民,而且李世民在“玄武门事变”后将李建成的所有儿子全部杀死,李渊连嫡长孙都没有了,这时李渊除去李世民之外最年长的儿子就是八岁的李元景,因此李世民是他第一顺位的合法继承人,他只能让位给李世民。

李渊的识时务自保之举做得非常好,而且李渊退位之后主动交出一切权力,李世民立刻提拔自己的心腹,将李渊时期的重臣都架空养老,因此李渊在退位之后在政治上对李世民没有任何威胁,所以李世民没有必要背负弑父恶名去加害父亲李渊。

李世民于礼法和亲情上也不可能弑父

李世民除了没有必要弑父之外,他于礼法和亲情上也不可能弑父,在古代普通百姓害怕的是律法,而帝王则害怕的是礼法,准确的说帝王怕的不是礼法而是历史。

李世民弑兄杀弟屠侄已经让他在历史上留下污点,背上了恶名,即使他敢篡改史书,给李建成和李元吉扣上各种帽子,为自己发动政变赋予各种充分的理由,但这也改变不了他弑兄杀弟屠侄的污点事实。

如果李世民再背负上弑父的恶名,那他这一生恐怕再努力做一位伟大的皇帝,也很难改变在后世历史上留下的恶名,李世民从继位之初就有志做一位明君,他想要名垂青史,那他就不敢也不能背上弑父的恶名。

而且以亲情关系来说,李世民在“玄武门事变”之前与父亲李渊的关系虽然有些冷淡,但在争权之前李世民与李渊父子之情还是极为深厚。

李渊偏袒于李建成确实让李世民对父亲产生了怨怼之心,可李世民毕竟是人子,在权力之争前李世民不仅与父亲李渊父子之情深厚,他与哥哥李建成的兄弟之情也是很深厚。

李建成比李世民大了9岁,李渊和嫡妻窦夫人平日忙于应酬时,一直都是李建成从小照顾李世民,兄弟二人感情一直都是比较深厚,但是在后来权力面前兄弟二人才逐渐渐行渐远以致反目成仇,这也使得李渊在后来兄弟二人争权时对重臣裴寂感慨李世民变了。

所以在“玄武门事变”之后,史书记载李世民和李渊父子相见抱头痛哭的场景,这其中虽说有做戏成分,但感情应该是真挚的,李世民是出于对父亲的爱护之情和对哥哥李建成的愧疚之情而哭;李渊则是心痛三子相残的悲剧,总之父子二人哭的是感天动地。

因此在于礼法和亲情之中,李世民也不可能做出弑父的行为。

写在最后

李世民在历史上不仅不敢做出弑父的行为,他甚至不惜背负弑兄杀弟屠侄的恶名,也要千方百计抹掉他曾经有弑父的意图,这就是因为弑父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是一个标准的道德败类,一代明君李世民绝不能背负这种恶名。

其实“玄武门事变”中最难受的人应该是唐高祖李渊,他坐视儿子和孙子被杀,而施暴者居然是自己的另一个儿子,儿子们互相残杀,这是一个父亲最不愿见到的事情,恰恰李渊不仅见到还无能为力,估计这时候李渊都后悔自己为什么要当皇帝了,没有皇权的诱惑也就相安无事了。

其实从李世民身上的性格和所作所为来看他与他的表叔隋炀帝杨广十分相似,杨广也是通过屠害太子哥哥杨勇而继位,但李世民和杨广的结局却大不相同,杨广继位后不恤民力,在位仅13年就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爆发,断送了大好江山,被后世人冠以暴君和昏君的恶名。

李世民以隋炀帝为反面教材,时刻警醒自己不可做隋炀帝,所以才能创造出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盛世”。

李世民正是凭着他的文治武功将当时的中国推向顶峰才堵住了后世之人的悠悠众口,尽管很多人都知道李世民弑兄杀弟但却没有人像骂隋炀帝杨广那样去骂他,就因为他是中国最伟大的帝王之一。

李世民身上污点并没有影响他成为一代伟大的帝王,反而这些污点让他在继位之后更加励精图治想向后世证明自己,所以这样想成为伟大帝王的李世民,他是绝不可能背上弑父的恶名。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点赞6、苏州市 网友:惊鸿殇

李渊失权的事件经过

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一说为长孙无忌、尉迟恭、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琼、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太极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政变,史称“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中,秦王李世民亲手杀死自己同父同母的兄长李建成(“世民射建成,杀之”)。齐王李元吉逃过李世民的射杀,之后被李世民的部将尉迟敬德射死(“元吉步趣武德殿,敬德追射,杀之。”)

之后,李世民遣尉迟敬德将皇帝李渊囚于湖中,并控制裴寂、萧瑀、陈叔达、封德彝、裴矩等宰相。至此,李世民已经顺利夺取了李唐王朝的实际控制权,可谓“挟天子、宰相令天下”。

李世民为了瓦解李建成、李元吉的私人武装,将兄弟二人的首级割下。同日,李建成的儿子安陆王李承道、河东王李承德、武安王李承训、汝南王李承明、钜鹿王李承义,李元吉的儿子梁郡王李承业、渔阳王李承鸾、普安王李承奖、江夏王李承裕、义阳王李承度等幼儿都被残忍杀害,还在宗室的名册上删除他们的名字。

李世民的狠辣,即使在封建王朝也不遑多让。

为什么没杀李渊

1、杀兄弟、侄儿是为了斩草除根,必须杀

其实,李世民要的是放眼天下的权利,不是喜欢做一个弑父、灭绝人伦的畜生。杀李建成、李元吉是为了太子之位,没有办法。杀光李建成、李元吉的儿子也是为了无后顾之忧,彻底打消李渊的其它念头,也是为了斩草除根。

2、杀李渊完全没必要

李世民要大权而非皇位,只要大权在手,为什么非要背一个弑父的罪名呢?

既然李建成、李元吉已死,太子之位已然没有悬念;李渊已经形同软禁,调不动一兵一卒,再无翻身的机会;政事堂宰相也已经全部控制在自己手中,京城戍卫也已经掌握在自己心腹手中,那么李世民为什么要去但一个弑父的罪名呢?

3、李渊活着,对李世民更有利

“玄武门之变”之后,李渊已经完全被架空。对李世民而言,此时大权在握,当皇上还是当太子完全没差。与其担一个“弑父”的罪名,何不等到李渊亲自把皇位传给自己,岂不是更加名正言顺。

事实也确实如此,“玄武门之变”之后,李渊立即宣布立李世民为太子(真是个明白人啊)。两个月之后(武德九年9月3日),高祖颁布制书,将皇位传给太子李世民,唐朝开始贞观时代。

点赞7、海口市 网友:青笙挽歌

李世民面对李渊时,已经做好了弑父的准备,但不到万不得已,他没必要走这一步,而决定李世民怎么对待李渊,则取决于李渊对待玄武门之变的态度。

李渊

好在李渊也是个人精,当他看到尉迟恭身披铠甲,带着一众侍卫入宫,又听尉迟恭说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已被诛杀时,心里就明白李世民已经控制住了局势,尉迟恭与其说是来做护卫,不如说是来监视自己的。

所以李渊这个时候就已经没有回旋的余地了,等着他的就两条路,第一条路是否认李世民政变的合法性,那么下场多半和李建成,李元吉一样,第二条路是妥协,承认李建成,李元吉图谋不轨,间接肯定了李世民政变的合法性,这样也许还有一线生机。

但凡脑袋没被驴踢的人都应该知道怎么选择,也许这个时候李渊还有些不死心,所以他试探的问了一下身边的大臣们该怎么办,萧瑀和陈叔达等人回答道:“秦王功盖宇宙,天下归心,立秦王为太子,就不会在生事端。”

这下就非常明确了,李渊身边的人都早被李世民收买了,李渊根本就没得选,也只能答应下来,接着尉迟恭就“请”李渊颁布亲笔敕令,要求将兵权转移给李世民。

尉迟恭

李世民是通过这种逼宫的手段,让李渊将军政大权都移交给自己,他让尉迟恭全副武装入宫,态度已经很明显了,这哪里是护驾,分明是李渊如果不配合权力移交,就准备随时动手了,所以说李渊配不配合,决定了李世民弑不弑父。

而李渊为了保命也还是非常配合李世民的,决口不提李世民弑兄杀父,还将立李世民为太子说成这是一直以来的心愿,接着李渊又交出了军政大权,亲笔写下敕令,立李世民为太子,命令各军听候李世民调遣,这样一来,李渊对李世民就不在有任何威胁了,李世民自然就没有弑父的理由了。

玄武门之变后没过几天,李渊主动提出加太上皇尊号,表示要禅位给李世民,一个多月后,李渊就宣布退位,传位给李世民,李渊的这一系列举动,除了给李世民上位铺路外,何尝不是为了自保呢?

李世民

李建成,李元吉一死,大唐江山也就李世民能接手了,这一点李渊,李世民都清楚,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内耗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对李渊而言政权要延续下去只能配合李世民,对李世民来说也不想再多背负骂名,也就在这样微妙的环境下,李渊和李世民基本上达成了共识,之后也算相安无事。

点赞8、通化市 网友:续悲哀

回答这个问题,你首先要理解李世民为什么为杀他几个兄弟?

其实“李世民为了皇位可以弑兄杀弟”这说话是不准确、不严谨的,最初不是他“为了皇位可以弑兄杀弟”,而是李世民才能出众,深受朝中重臣和百民青睐拥护,对其它几个有意镇压皇位的兄弟(尤其是太子李建成)构成了威胁,成了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一直在使阴招,在李渊面前中伤李世民。

另外,李世民还发现掌握了一些某人的把柄,怕李世民去李渊那里告发等等,综合原因,促使他们准备向李世民背后下手,想先下手为强,永除后患。只是由于阴谋暴露,李世民事先得知消息,做好了布局,将计就计,反杀了对方而已。

李世民“弑兄杀弟”是一种被动、自卫性质的,关于李世民为什么没有杀李渊,提供部分“野史”供你参考:

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杀死李建成、李元吉后,宫廷内乱还没有彻底结束,内部还有一些余党在挣扎反抗,李世民第一时间想起了父亲李渊,担心他的安全,于是派尉迟恭去“保护” 李渊 。 李渊当时携带几名亲信在湖上一只船上游玩,一无所知,尉迟恭带军兵全副武装前来“保护”,并向他禀告整个事情经过。

野史传言李渊素不喜欢李世民,刚要准备破口大骂,治罪李世民,被谋士萧瑀、陈叔达使眼色拦下。这个局势很简单,如果李渊此时表态支持李世民,那双方皆大欢喜, 尉迟恭就是真“保护”,迎接护送他回府了,如果李渊态度十分强硬,认为李世民是在“谋反”的话,那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李渊可能就上不了岸了。

李渊也不傻,很快就反应过来了,传言是在极不情愿地情况下把皇位让给李世民的,那个时候他还年富力强,正常情况下没有退位的理由。

无论这个“野史”是否可信,有一点是没问题的,李世民当时不管是出于被动,还是主动“弑兄杀弟”,主要目的主要就是为了争夺皇权。

李世民成功之后,其手下准备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一百多名亲信全部诛杀,并将他们的家产没收官府, 被仁厚的尉迟恭拦下,从轻发落,至少保全了性命,相反如果李世民失败,在玄武门之变中被杀,那么李世民的近亲、亲信大概率会被全部灭族。

所以,整体上李世民还算个仁主,政治就是这样你死我活的残酷,所以那个时候,“夺取皇权”是唯一可以自保的路,已经由不得李世民主观上愿意还是不愿意了,如果失败,死的就是他自己,包括亲属和亲信。

李世民主要目的主要就是为了争夺皇权,李世民本来威望就极高,李建成、李元吉死之后,党羽被清除之后,在整个朝政权力方面,李世民已经掌握了绝对主动权,重要权力全部由他的亲信掌握。

李渊即使内心真的不认可、不同意李世民,也对李世民夺权产生不了什么实质影响,李渊和李世民死磕也是没有意义的,所以退而求其次,还不如顺水推舟做个顺水人情传位于李世民,各得其所,自己当个逍遥快活的太上皇。

退一万步讲,即使李渊态度十分强硬,坚持反对,要和李世民死磕,李世民也是不会杀他的, 也没有必要杀他,软禁即可,因为在那种情况,李渊杀不杀对李世民掌权已经没有影响了。

点赞9、达州市 网友:空气人偶

第一,李渊很识时务选择了让位,当然以当时的情况不让也不行了,第二,弑君和弑兄不一样,杀李建成可以说成是李建成先杀他,反抗造成的误杀(虽然这很扯),弑父可就是实实在在的弑君夺位,这口道德大锅可背不起,所以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这么做。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