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娱乐

高平陵政变时,如果曹爽听见了他谋士的计谋,挟天子去许昌,天下的走势会怎样呢?

提问时间:2023-07-05 02:25关键词:谋士,高平,许昌,走势

问题补充: 当时还有吴国和蜀汉,他们会怎么样,而魏国又会怎么样?天下就有4个完整的军事集团了,三分打破,国家走向会怎么样?

点赞1、宜兴市 网友:变形金刚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其实是冒了极大的风险。如果当时曹爽挟天子逃往许昌,那么对于司马懿来说,后果将不堪设想,很可能司马家族要遭到灭门之灾。而此时东吴和蜀汉也一直虎视眈眈,魏国边疆将再起祸乱!

那么曹爽为什么最后会选择妥协?难道没有人劝他吗?事实情况是有的,只是曹爽没有听从罢了。曹爽的心腹智囊为何晏、邓飏和丁谧,高平陵政变发生时三人恰好都在洛阳城,没有跟随曹爽前去高平陵。但是即使这样,还是有人帮曹爽的忙,谁呢?桓范和鲁芝。

鲁芝对曹爽最忠诚,当司马懿率领3000死士冲进洛阳城,封锁各个城门后,鲁芝率领部分随身士兵强攻城门,然后投奔曹爽而去。见到曹爽后,鲁芝建议曹爽挟天子而令天下兵马,这样的话,司马懿的那些士兵根本就不值得一击。但是曹爽没有采纳。

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

桓范更有意思,他是临时起意。当时司马懿入洛阳城后,以郭太后的名义发诏,任命桓范为中领军,接管城内曹羲(曹爽之弟)的军队。当桓范将要前去时,他的儿子劝他说:如今天子在曹爽手中,还是投靠曹爽好。于是桓范立马转向,朝城门狂奔。在平昌门诓骗自己曾经的部下司蕃,说自己带有司马懿的手令。然后出城奔往曹爽军营。

桓范胸有计谋,见到曹爽后冷静的分析了当时的局势,给曹爽指出了针对的计策。桓范建议以阙南别营和洛阳典农为兵力进行防卫,然后撤退到许昌,以许昌为大本营号召天下兵马。桓范此时带有朝廷的大司农印,可以征召全国军粮。许昌也有一座武库,里面的武器足够武装军队。这样的话,兵有了,武器有了,兵粮也有了,一切稳操胜券。

范又谓羲曰:“卿别营近在阙南,洛阳典农治在城外,呼召如意。今诣许昌,不过中宿,许昌别库,足相被假;所忧当在谷食,而大司农印章在我身。”羲兄弟默然不从。

鲁芝和桓范给曹爽出的主意大概意思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桓范的主意思路更严密而已。如果曹爽头脑清醒,听从了桓范的建议,真的以洛阳附近的兵力为护卫,且战且退至许昌,则司马懿休亦。为什么这样说呢?

司马懿很清楚,此时他手中的依靠和旗帜仅仅是郭太后而已。太后干政在曹操时期可能还行的通,但是早在曹丕时期就已经禁止后宫干政了。因此,司马懿胁迫郭太后以清君侧的名义要求罢免曹爽大将军的诏令,其实是没有效力的。司马懿真正依仗的还是自己的威望而已,因此,司马懿才是真正的着急。

司马懿为了稳住曹爽,让太尉蒋济给曹爽写信,以自己的人格来担保曹爽的人身安全。司马懿还派了曹爽最信任的殿中校尉尹大目、侍中许允、尚书陈泰轮番做曹爽的工作,为的就是让曹爽放松心态,早日投降。

曹爽后来果然中计,轻易的返回洛阳请罪,最后被诛杀。那么如果曹爽挟天子去了许昌,司马懿该如何应对呢?

司马懿虽然此时已经身居太傅之职(虚职),但是在军中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司马懿曾经镇守过荆州,督管过雍凉军事,因此,如果司马懿想要对付许昌的曹爽,那么他必然会以太后的名义发动雍凉的军队和荆州的驻军。这些地方的军队会听他调令吗?不一定。

雍凉军队此时是被郭淮所控制,但是实际长官是夏侯玄。如果郭淮想要发兵,那么必然要先发动兵变拿下夏侯玄,这对郭淮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一件事情,但是风险也很大,因为军队一乱,则蜀军就要乘虚而入。因此,雍凉的军队可能不会大动干戈,最多清除掉曹爽的势力夏侯玄、夏侯霸这些人罢了。

再看荆州地区,襄阳一直由胡质所镇守,而胡质是个中间派,算是朝廷的人。在当时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胡质不会选择帮助任何一方。虽然他和司马懿的关系也很好,但是大事当前,以国事为重,荆州可保平静。

因此,乱与不乱就看淮南地区了。事实情况是当曹爽后来被诛杀时,淮南地区叛乱最多。为什么呢?因为淮南的将领们与曹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淮南令狐愚、文钦、王凌、毋丘俭这些人都受过曹爽恩惠,因此,一旦曹爽在许昌号令起兵,淮南兵力必然相应。后期王凌在曹爽死后,为了克制司马懿挟天子已令诸侯的形势(当年曹操的手段),他与令狐愚决定另立曹彪为帝,这样的话天下就有两个皇帝,谁赢谁输还真的不一定。(这一招是跟袁绍学的,当年袁绍想立刘虞为帝。)

淮南兵变肯定会引起东吴的反应,但是相比雍凉来说影响要小一点。为什么呢?因为吴军多次进攻合肥都不成功,而即使吴军攻克合肥,后面还有一座寿春这样的超级坚城,因此淮南的防卫足够抵挡东吴的进攻。

雍凉就不一样了,汉中入关中栈道太多,关中兵力一旦空虚,蜀兵想要兵入长安,只是十五天的时间。因此,如果曹爽挟天子去许昌,荆州会最平静,关中会骚动,而淮南会大乱。最终的结果就是曹爽领着淮南的兵去征讨司马懿,司马懿很可能要兵变失败,然后被诛灭三族。这也是为什么司马懿着急派人说服曹爽的原因。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如果曹爽听从桓范或者鲁芝的建议,挟天子去了许昌,那么形势则对自己有利的多。皇帝就是个金子招牌,可以号令天下军队。桓范带有大司农印,可以征调各地军粮。这样的话,许昌立马就会汇集数万军队,到时擒拿司马懿,轻而易举。而曹爽坐镇许昌也不会引起各地太大的动荡,因为关中需要抵抗蜀汉,不会过多派兵支持司马懿。而荆州胡质是个中间派,不会掺和这件事情。而淮南兵力众多,也防守严密。因此淮南会出兵帮助曹爽反击司马懿,到时恐怕司马懿哭都来不及。可惜的是,曹爽贪恋富贵,把自己的前程毁了。不但毁了自己,也毁了大魏江山。曹操如果在天有灵,会有什么感想呢?

本回答独发于石塘网,觉得写得好请随手点赞,谢谢!

喜欢请随手关注我的头条号,谢谢!

点赞2、朔州市 网友:武绝杀

高平陵之变曹爽即使反抗,那也是毫无胜算。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突然重病不起,虽然太医竭力抢救,但是一直没有什么起色。自知时日无多的曹叡因为太子曹芳年幼,于是任命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为顾命大臣,辅佐曹芳。

这两人中,司马懿是三朝元老,两朝顾命,德高望重。相比之下,曹爽只是个纨绔子弟,没什么本事。所以在初期曹爽都很尊重司马懿,什么事都听他的,合作得还挺不错。

然而后来曹爽的亲信丁谧、毕轨等人都劝他不可把大权让与他人,唆使曹爽架空司马懿,独揽大权。于是曹爽去见曹芳,将司马懿明升暗降为太傅,夺了他的兵权,然后任命自己的兄弟曹羲为中领军,曹训为武卫将军,控制了中军,亲信何晏、邓飏丁谧为尚书,毕轨为司隶校尉,李胜为河南尹,独揽大权。

司马懿则不动声色,一面假装生病在家休养,一面秘密联络朝中大臣,在公元249年趁曹爽弟兄们陪曹芳离开洛阳去高平陵扫墓的时候,发动政变控制了洛阳。

曹爽得到消息以后不知所措,大司农桓范劝他立刻带着皇帝去许昌,调集大军征讨司马懿。但是曹爽却轻信了司马懿只要他投降,那么就保全他的性命的承诺,乖乖交出印信,最后被司马懿灭族。

从最后的结果来看,曹爽确实怎么都要反抗一下,寻找一下生机。不过按照当时的局势来说,曹爽即使反抗,也没有什么胜算。

首先来说,在洛阳一点司马懿其实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

曹爽虽然是大将军,曹羲、曹训两人又统帅中军,看着兵权在握。不过高平陵事变发生时,他们都不在洛阳,而是陪着曹芳一起去了高平陵,身边只有少量部队随行,加上临时征发的部队,也不过几千而已。

爽留车驾宿伊水南,伐木为鹿角,发屯甲兵数千人以为卫。

而司马懿则拉拢了曾经在中军任职多年的蒋济,趁着曹羲、曹训不在军中的机会,以太后的懿旨接管了中军,接着又控制了武库,掌握了洛阳附近的主要军事力量。所以司马懿除了分兵守卫洛阳各重要所在外,还有余力分兵去驻守洛水浮桥,防止曹爽逃亡关中,和他的心腹夏侯玄汇合。

很明显,当时兵力对比上司马懿占据了绝对优势。

司马懿之所以不急着发起进攻,而是派人去劝说曹爽投降。主要还是因为他了解曹爽,知道他不会反抗,因此希望尽可能避免皇帝受到波及,减少事变造成的后遗症。

不过如果曹爽不识趣,真的要前往许昌的话。司马懿可是一个杀伐果断的人,肯定会发起进攻。按照双方的兵力对比,和司马懿、曹爽带兵能力的差距,这一战结果可想而知,曹爽是必败无疑。

其次来说,曹爽即使侥幸逃到许昌,那么也不可能和司马懿抗衡。

在司马家族控制曹魏军政大权以后,魏国爆发了多次反对司马专权的叛乱,这让很多人觉得曹爽如果振臂一呼,那么肯定会有很多人响应。但是这个看法其实并不准确。

确实,司马专权时期的叛乱有不少是忠于曹魏才起兵的。但是曹爽控制魏国大权时独断专行,任人唯亲,重用的都是他的心腹,这就导致了曹爽和朝中大臣们的关系极为紧张。

更糟糕的是曹爽和他的心腹大多徒有虚名,华而不实,并没有什么真实能力。这就导致了在曹爽执政期间,魏国对蜀、对吴的战争中都遭到了惨败,国力损失惨重。

所以在高平陵事变之前,魏国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曹爽才是曹魏的祸害。司马懿得到了太尉蒋济、司徒高柔、太仆王观、尚书陈泰、侍中许允等朝中重臣的支持。而这些人中,不乏曹魏的忠臣,像蒋济后来就不肯受司马懿的封赏。但是他们当时都选择支持司马懿。

所以就算没有司马懿,其他忠于曹魏的大臣也早晚会起兵对付他。曹爽即使逃到许昌,下令调集各地军队,愿意服从他命令的并不会太多。

更何况司马懿早就用太后的名义说明曹爽劫持了皇帝,因此即使愿意带兵来的地方大员,也很可能要求曹爽先交出皇帝。

问题是魏帝曹芳,也因为曹爽驱逐太后一事和迟迟不肯让他亲政,而对曹爽颇有意见。在高平陵事变发生以后,没有做出任何支持曹爽的表态。所以曹爽到底能聚集起多少愿意为他作战的部队非常可疑。

相反,司马懿不仅是三朝元老,两朝顾命,德高望重,而且又得到太后、朝中大臣和世家的支持,他的号召力显然比曹爽大得多。

因此曹爽侥幸逃到许昌,也无法和司马懿抗衡。

点赞3、黄南藏族自治州 网友:卖血上网

其实司马懿发动政变时已充分考虑了曹爽反扑的因素,你看他先是夺去了曹爽兄弟的兵权,把他们权力分给受排挤的世家,而不是自已的儿子。说明司马懿的政变在世家看来是公义之举,并得到了广泛的支持。魏主曹芳年己十八,本应亲自处理朝政,但曹爽出于私心迟迟不归政。挟天子以令不臣,要么皇帝仍有权威,要么挟天子的人自已有执行力。很明显这两个条件都不符合。魏主的权威被曹爽搞没了,曹爽如果有执行力,他就不会选择投降。司马懿借用皇太后名义,曹爽可以用皇帝的名义,看起来曹爽占优,就算曹爽可以魏国兵马,以整个魏国敌洛阳,问题是谁愿意听曹爽的,他用兵赢得了征戎一生的司马懿吗?如果他学到了他老爹的本事倒没问题,可惜没有。

点赞4、甘南藏族自治州 网友:章小鱼

如果曹爽挟天子去许昌,那天下的局势就更加精彩了,请看分析。

高平陵之变发生在公元249年,司马懿联合受曹爽排挤的太后、朝中重臣、三公九卿,起兵控制京城洛阳,关闭城门,以太后名义传诏,诏书要求罢免曹爽官职,保留爵位,请注意是免官保爵。并不断派人劝曹爽投降,许以保命、保爵。



司马懿此举不仅成功的骗过曹爽及亲信,而且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司马懿只是阻止曹爽专政,而还政于士族集团,谁都没有想到司马懿不仅取代曹爽专权,反而变本加励有篡位之意,大开杀戮,要知道曹爽专权只是排挤,并未杀人,而司马懿打破游戏规则,大肆杀戮,诛其三族,开创非常恶劣的政治影响。

但司马懿在当时有很大的欺骗性,魏国的走势完全取决于曹爽的决定,如果曹爽听从桓范计谋,挟天子到许昌,以皇帝名义下诏,起天下兵马勤王,以诛杀司马懿,则司马懿必败。



为何?

当时皇帝在曹爽手中,皇权不仅是至高无上的,而且是整个社会的精神支柱,以皇帝名义下诏,那是绝对的政治正确,与司马懿一起政变的士族大臣,只是反对曹爽专权,并不支持司马代魏。司马懿非常明白这点,所以起初的目标只是对曹爽免官、保爵、保命。

但桓范看出司马懿的野心,只要曹爽能听从桓范计谋,下诏罗列司马懿罪行,并主动还政于魏帝曹芳,起天下兵马勤王,司马懿这边有太后、和士族大臣,并占领京都洛阳,但太后比不上皇帝管用,士族大臣也不可能和司马懿一起造反,而且京都洛阳的禁军也不可能在皇帝下诏后还听司马懿的,司马懿就是孤家寡人,只要曹爽不犯政治错误,那绝对必胜。

有人说司马懿在军中威望高,足智多谋,但威望再高也不能高过皇权,只要皇帝下诏定罪司马懿,就算司马懿再历害,也不可能斗过皇权,迟早要失败。



再来看看天下局势。蜀汉此时是费祎执政,姜维镇守北部边境,而费祎主张大力发展经济,与民休养,反对北伐,一直打压主张北伐的姜维,姜维难有作为。

而东吴那边正是太子和鲁王争宠的时期,满朝文武分成两派,内斗不断,而这一切都是孙权造成的,东吴自顾不暇,也不可能趁此时机伐魏。

点赞5、三亚市 网友:阿怪霸王

只要曹爽带着曹芳去许昌,那司马懿就完犊子了!

司马懿之所以能迅速稳定整个曹魏,并不是因为他控制住了整个曹魏的兵权,而是因为他手里有曹魏的皇帝曹芳。

曹芳可是个王牌!任何封疆大吏胆敢挑衅司马懿,那司马懿就推曹芳出来,瞬间就能镇住对方,除非这货想要背负上谋反的罪名。

谋反是要诛灭九族的,司马懿诛杀的是曹爽一族,又不是诛杀曹芳,所以从表面看,他算不上是谋反,甚至还有一些心向曹魏的老臣对司马懿报以希望,认为他真的是来清君侧的。

因此,现在你该知道,曹爽手里一副好牌,被他打得究竟有多稀巴烂了吧?司马懿就是钻了这个空子,才让他们家逐渐接管了老曹家的大权。


一、曹爽带着曹芳去武昌,司马懿要哭死。

谁手里有天子,谁就代表了正义。很显然,当时曹芳被曹爽裹挟着去高平陵祭拜,天子是在曹爽手里的。

而司马懿手里有啥呢?只有皇太后一人而已。而且这个皇太后还不是曹魏皇帝曹芳的生母,因此不具备任何权威性。

所以当时曹爽身边的谋臣桓范提醒曹爽:大家完全可以去许昌避难。随后以天子的名义号召天下兵马勤王。

曹爽但凡是个干大事的人,就应该抛弃洛阳城内的一切,果断带着曹芳前往许昌。许昌是曹操起家的老巢,在这里以曹芳的名义号召天下人勤王,那是相当名正言顺的。


而当时司马懿手里也就几千人马,压根不足以震慑全局,只要封疆大吏们回朝,那司马懿非得吃不了兜着走。

司马懿手里没有天子,曹芳是曹叡钦定的接班人,是最有号召力的。所以只要曹爽去了许昌,那司马懿就铁定得背负上谋反的罪名。

那些跟随司马懿的雍凉旧将们,此时也要掂量一件事,是否要跟着司马懿谋反。如果谋反成功了,倒也算了,如果失败了,就是诛灭九族的大事情。

因此光靠司马懿那点人马,完全不足以跟整个曹魏相抗衡。就算雍凉将领投靠司马懿,那也是一场硬仗,毕竟支持曹魏的将领,肯定是占大多数的,谁也不想被灭族嘛!


二、曹魏内乱,蜀汉和东吴就有机会了。

曹爽如果去了许昌,司马懿必定急得要跳楼。为了自保,他肯定联系上郭淮等雍凉将领,让他们誓死站在自己这一边。

已经到了鱼死网破的时候了,也就顾不得曹魏集团是否分崩离析了。而曹爽这边召集的人马就更多了,全都是曹魏的股肱老臣。

这么一来双方铁定要开打,曹魏内部混乱,谁最高兴?当然是蜀汉和东吴了。当年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曾说过:“待天时有变”,这几个字恰好可以印证曹魏内乱。

司马懿把雍凉的军队召集回来,那曹魏在雍凉边境上可就空虚了。到时候蜀汉完全可以派遣一支军队北伐雍凉,攻占长安,拿下关中,一点毛病都没有。


而曹爽这边,要想对付司马懿,肯定要动用淮南的力量,满宠、文钦等人,可都是曹家的嫡系。这么一来淮南地区的防务又会变得弱不禁风。

孙权看到这个机会,那还不立马带兵杀到淮南?到时候淮南、徐州都会岌岌可危。曹魏内讧的同时,还要对付蜀汉和东吴,那结局可想而知。

到时候曹魏江山,大概率是被蜀汉和东吴给瓜分了,就看谁的速度快了。因此曹爽如果出逃到许昌以后,要么会形成四国纷争的局面,司马家、曹家、刘家、孙家。要么就是蜀汉和东吴吞并了曹魏。


三、蜀汉大概率会夺得天下。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经历了数十年的三国纷争以后,天下人似乎都看出了一件事儿,必须要统一才能够保证安居乐业。

那么谁来统一更加合适呢?我认为是老刘家。为啥呢?

第一,从名望上来说,只有刘家的汉朝完成过大一统。

因为曹魏这边对老曹家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因为他们没能给天下人带来安居乐业。至于刚谋反的司马家,底气不足,实力弱小,又凭什么完成大一统呢?

至于孙权和刘禅,这两个人都是偏安一隅的人,孙权虽然守城很强,可进攻不足。所以他只能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而刘禅能力比孙权差得多,也是个守城之主。但问题是,人家是老刘家的后代,而且诸葛亮执政12年时间,给蜀汉留下了一整套非常管用的管理制度(蜀汉是三国最稳定的一个国家)。这就是蜀汉博取人心的重要武器。

这些诸侯当中,只有老刘家的汉朝是曾经完成过统一的,再加上诸葛亮管理制度的加持。在潜意识当中,更多人会倾向于投效刘禅。

即使刘禅没有什么能力,可刘禅手底下有一帮有能力的人,这就是他夺取天下的资本。谁让老祖宗争气呢?一点办法都没有。

第二,从军事实力上来说,蜀汉的陆军非常强悍。

此外孙权的部队只擅长水战,到了陆地上压根就不行。而司马懿和曹爽内耗,把曹魏的核心力量都给搞完犊子了。

再看看刘禅这边,蜀汉的陆军在三国绝对是一流水平。几万人翻山越岭,还能打得曹魏生活不能自理。

总结:司马懿就是看准了曹爽不会跑。

曹爽为啥不会跑?司马懿早就给出了答案,他告诉手下人,曹爽肯定留恋洛阳城里的一切,因此他跑不远。

这就是司马懿的高明之处,一个普通人,花了大半辈子挣下的家业,能说放弃就放弃吗?显然不会吧?再说了,曹爽的家人亲眷都在洛阳城中,他要是跑了,这帮人可就活不成了。

司马懿料定了曹爽不会跑,所以他才敢贸然发动高平陵之变。事实也是如此,曹爽抱着侥幸心理,认为司马懿会放过他,结果完犊子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晋书》

点赞6、信宜市 网友:鲭讽吹萩

魏文帝曹丕篡汉后不过7年就死了。其子曹睿继位,是为魏明帝。太尉司马懿和大将军曹爽两人受遗命辅佐魏明帝曹睿。

司马懿是河内(今河南武陟)人,出身名门士族,司马氏兄弟八个,个个有才名,被时人称为“司马八达”。司马懿青少年时代就颇有名气,曹操为争取世家巨族的支持,曾聘请地方名士出来做官。司马懿也在被征召之列,但却为曹操所猜忌,一直未受重用。到魏文帝曹丕在位时,司马懿被重用, 逐渐成了朝廷重臣。

司马懿原本是文臣,魏明帝即位后, 他渐渐弃文就武,带起兵来。他率军东征西讨,曾平定辽东公孙渊建立的割据政权,并在西线战场上抗拒蜀汉,抵御诸葛亮的进攻 。在几无停歇地战争中,司马懿逐渐掌握了魏朝的军事大权。

三国史权威吕思勉先生说:“魏明帝是很荒淫奢侈的,魏朝的基业就坏在他的手里”。明帝曹睿在位13年。景初三年(239年),魏明帝中年暴逝,他有两个儿子(都是养子):长子齐王曹芳,幼子秦王曹询。明帝病危时指定齐王曹芳为继承人,他年仅8岁,少不更事,自然无力亲政,遂命曹爽、司马懿辅政。

这样,魏朝就形成了曹氏和司马氏两大政治势力。此后的10年中,基本上都是曹爽和司马懿的争斗。

曹爽是大将军曹真之子,曹真是魏武帝曹操的族侄,这样论起来,曹爽就是曹操的侄孙辈。曹爽是宗室成员,小皇帝曹芳和太后自然与他亲近,于是乎起初曹魏军政大权都被他一人掌握,遂得以专权。

曹爽年轻,所用的都是一些当时的衣冠名士。据史料记载,曹爽名为大将军,其实不谙军事,在这方面比他爹曹真差得太远,他骨子里就是个文人,颇有意于改良政事,整饬吏治,制定律法,所以可以将他归为文治派。司马懿则是一个老谋深算、阴鸷戾狠的狡猾政客。他精通军事,谙于权谋,同时极善韬晦之策,在长期的征战中又掌握了军事实权,曹爽和他比,简直就是个懵懂小学生。曹爽对于军队,自然不如司马懿熟悉,他若要利用军队固权,自然也不如司马懿那样灵活机变,曹爽和司马懿较量成败的关键,大概就在于此。

曹爽虽然大权在握,但起初他对功勋卓著的老臣司马懿是很敬畏的,后来,在亲信们的怂恿下,他想扩大自己的势力,就设谋削夺了司马懿的军权,给他来了个明升暗降,封了个位尊而无实权的太傅职衔,说白了就是让他去教幼帝曹芳读书。

司马懿宦海沉浮这么多年,他怎会看不出个中凶险,眼见曹爽集团的势力正炙手可热,自己暂时斗他不过,就假装告病辞官,长期在家闭门谢客,称病不朝,老奸巨猾的他一面称病在家,一面却暗中布置长子司马师将禁军统领的重要军权抓在手中。

为击败曹爽,司马氏父子还阴养3000死士,这些人平时各安生理,干什么的都有,暗中则苦练击刺技艺,一旦有事,就能为司马氏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曹爽虽然谋夺了司马懿的军权,但对他并不完全放心,就派心腹去打探实情。

司马懿演技精湛,他在来人的面前装作病入膏肓,耳聋眼花,神志不清,饮食俱废,即将一命呜呼的样子。他说起话来语无伦次,错乱其辞,说不上几句就瘫在榻上,上气不接下气,一副危在旦夕的衰样。

来人见状信以为真,回去报告曹爽说:“司马公病入膏肓,形神离散,已不久于人世了”。曹爽就认为司马懿即将死去,已经不足为虑,去掉了这个心腹大患,他放松了警惕,天天与一帮名士吟诗作赋,纵酒取乐,走马射猎,更加放肆了。

正始十年(249年)正月,幼帝曹芳前去明帝陵祭祀,曹爽兄弟率亲信大臣全部陪同前往。一直装病的司马懿闻讯一跃而起,乘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政变。他调集3000死士和被儿子司马师控制的京师禁军,迅速控制了魏都洛阳,亲自屯兵扼守洛水浮桥,封锁通衢要道,封存武库,威逼郭太后(明帝曹睿妻)发布诏书,声讨曹爽的“谋逆”罪行。

他假借太后诏命封闭洛京四门,并让心腹高柔接管了曹爽的军队。然后他以太后的名义给幼帝曹芳发去一封奏折,宣称曹爽意欲谋反,请皇帝罢免他及兄弟、亲信文武大臣的一切军政职务,勒令曹爽以侯还第。

大司农桓范是曹爽的亲信党羽,他没有去谒陵,听说司马懿发动兵变后,他诈传太后命令,骗开城门,策马飞奔到高平陵曹爽处。桓范建议曹爽挟持皇帝曹芳到许昌去,再调集四方兵马,进京讨伐司马懿。大司农相当于今天的财政部长,所以桓范说:“大司农印在我手里,粮饷有保障”。曹爽是大将军,是曹魏最高军事长官,按理说所有军队都必须接受他的指挥,服从他的调遣;司马懿则装病10年,又被削去军权,可他曾长期带兵,在军中颇有威望、人脉,平时又在暗中编织势力,否则他突然发难也不会有军队听他的调度,但毕竟兵微将寡,实力不济。而曹爽贵为大将军,兄弟曹曦任中领军,另一个兄弟曹训是武卫将军,都是军权在握的大人物。况且曹家是魏朝的合法统治者,曹氏宗亲有许多带兵之人,假如曹爽携小皇帝曹芳去许昌,再以天子的名义号令四方精兵开赴洛京勤王,加上大司农桓范掌控着钱粮,要兵有兵,要粮饷有粮饷,则司马懿那区区数千人马,根本不堪一击。假如曹爽敢于放手一搏,则有很大胜算。那样的话,司马昭篡魏就不会发生,魏国还是姓曹,三国对峙的局面还将长期持续,三国归晋的历史恐怕不会上演,什么西、东晋、五胡十六国的乱象也不会发生。

只可惜曹爽不是个敢于破釜沉舟之人。他牵挂洛阳城里的妻儿老小,顾惜自己的身家性命,患得患失,首鼠两端,最终不肯听桓范建议,接受了司马懿提出的条件,交出了大将军印绶,免官还都。

司马懿将曹爽软禁了一段时间,最后将他灭族,就连出嫁的女儿亦未能幸免。桓范、张当、何晏、李胜等曹爽亲信均被诛戮殆尽。

高平陵事变后,曹魏宗室惨遭荼毒,日益衰微,司马氏专权。魏国的朝政基本上被司马氏所独擅,为后来的司马炎代魏建晋夯实了基础。

【插图源自网络】

点赞7、阿克苏地区 网友:卉儿卉儿

其实曹爽都不用去许昌,只要晚两天投降,就有人把司马懿父子三人的头送来。《太平御览》引用的《晋书》(不是现在这套唐朝修的《晋书》)里明确记载了当时曹魏内部人士的判断,宋朝的叶适在《水心先生集》里也说道司马懿父子三人能够成功实属侥幸,这种认识在民国之前基本上是一个学界共识。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