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补充: 从却把青梅嗅,到东篱把酒黄昏后,再到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名满词坛,却过得并不平顺,那晚年的李清照,过得有多凄惨?
李清照,46岁死了丈夫,49岁再嫁渣男。不仅被骗财骗色,还差点被家暴致死,50岁被逼离婚,还被投进大狱,一生无儿无女,72岁悲苦交加,在病痛中死去。
提起李清照,我们总会联想到她“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的无忧少女时光;
也会联想到她“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恩爱夫妻生活。
可以说,李清照的前半生拿到了最好的剧本,她出生于名门望族、家学渊源深厚、自小饱读诗书,身在闺阁时就才名远播。
到了二八年纪,又颇受上天眷顾,遇到了门当户对、志趣相投的丈夫赵明诚。
李清照刚嫁给赵明诚的时候,他还是个太学生,虽然俸禄不高,但两人依然愿意倾尽家资,买回金石碑刻,一起在灯下鉴赏、把玩,夫唱妇随何其有趣!
然而,这样幸福美满的生活,随着北宋的灭亡、赵明诚的去世,戛然而止了。
李清照的人生也正式进入下半段。
按照古人的寿命,人生七十古来稀,那李清照的晚年从哪开始算呢?
结合李清照一生的际遇来看,从1129年,丈夫赵明诚去世,李清照的心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的晚年生活就开始了。
虽然此时的她,只有46岁。
在这之后的26年里,李清照是怎么度过的呢?
李清照前半生过得有多顺遂,下半生过得就有多坎坷。
1、大病缠身,险些丧命
1129年6月,赵明诚告别妻子到湖州上任,一路上奔波劳苦,两个月后,他刚到建康,就患病不起了。
李清照得知消息,急忙从池阳出发,却只赶上见他最后一面。
8月18日,年仅49岁的赵明诚骤然离世,李清照痛不欲生,随即大病一场,竟至“仅存喘息”。
在这之后,李清照就留下了病根,时重时轻。
在第二段婚姻结束后,李清照在给友人的信中就提到:“近因疾病,欲至膏肓,牛蚁不分,灰钉已具。”
也就是说,她的病已经到了生命垂危的地步,家人把封棺材的泥灰和铁钉都准备好了。
可见,晚年的李清照已经成了一个病秧子。
2、倾尽全力,保护赵明诚留下的金石字画
赵明诚临终前,曾嘱托李清照,若遇到战乱,“先去辎重,次衣被,次书册,次卷轴,次古器,独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
在赵明诚的心里,他的这些古玩,特别是祭祀用品,是要与人俱存亡的!李清照虽心有戚戚,却决定完成丈夫的遗愿。
然而,一个人越是对某件事物在意,越是容易失去。
当时时局不定,北宋灭亡,金兵大举南下,到处都是逃亡的难民。
李清照上无强势的父兄庇佑,下无儿女子孙相伴,单单一个弱女子,能保住自家性命已属不易,又有何力量保护那么多的古玩呢?
兵荒马乱中,李清照只得独自押解着这些宝贝东躲西藏,尽管如此,这些宝贝还是难逃遗失、焚烧、偷窃、变卖等噩运。
等她千辛万苦抵达临安时,她和赵明诚穷尽一生心血收集的金石字画,已经所剩无几了。
3、二婚嫁给张汝舟,惨遭家暴
1132年,整天疲于奔命、居无定所的生活,让李清照陷入了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压力中,就在这个时候,李清照的生命中出现了一个主动示好的男人——张汝舟。
张汝舟虽是进士出身,却官阶不高,只是监诸军审计司的一名小吏,在遇到李清照之后,他顿时对这个年近五旬的老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断托媒婆前去求亲。
已走投无路的李清照,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再嫁给了张汝舟。
可张汝舟看上的根本就不是李清照这个人,而是传闻中李清照拥有的“巨额财宝”,特别是那些珍贵的古玩字画。
二人成亲之后才发现,都被对方“骗了”。
张汝舟既不是救人于水火的翩翩君子,李清照也没有巨额财宝。
意识到发财梦落空的张汝舟,立即原形毕露,开始对李清照拳脚相加。他比任何人都希望妻子快点死去,好霸占她所剩无几的珍宝古玩。
然而,李清照毕竟出身名门、见过世面,她宁愿选择离婚,也不会让张汝舟小人得志的。
可在宋代,女子想要离婚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大宋《刑统》规定:“妻告夫,虽属实,仍须徒刑 二年”。
也就是说,妻子想要离婚,必须在丈夫犯有过错的前提下,而且不管结果怎样,都要先坐两年的牢!
比起生不如死的婚姻,李清照不惧坐牢。
而且她已掌握了张汝舟犯罪的证据——张汝舟为了获得“进士出身”,早年曾在科考上作弊。
最后,李清照得以从这段婚姻中脱身,同时,她也失去了自由,被投进了大狱。
好在李清照在朝中还有一些故交旧友,他们听闻李清照的遭遇,纷纷伸手援助,李清照在大牢里只待了9天就被放出来了。
事后,李清照给翰林学士綦崇礼写了一封答谢信——《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在信中,李清照详细讲述了自己这段不堪的婚姻:
“ 视听才分,实难共处,忍以桑榆之晚节,配兹驵侩之下才。
身既怀臭之可嫌,惟求脱去;彼素抱璧之将往,决欲杀之。
遂肆侵凌,日加殴击,可念刘伶之肋,难胜石勒之拳。
局天扣地,敢效谈娘之善诉;升堂入室,素非李赤之甘心。”
要不是李清照“及时止损”和一众故交的相助,一代才女怕是要毁在张汝舟这个小人手里了!
4、寄情诗词、追忆往昔、排解愁苦之情
清代文学家赵翼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一个国家遭遇战乱是非常不幸的,但这时往往能激发出诗人的创作热情。
很多不朽的名篇就是在国破家亡的境遇下,写出来的。
一代才女李清照,也是如此。
新婚时期的李清照,笔下的诗是甜蜜的、哀怨的,充满了女性独有的柔美和细腻;晚年的李清照,笔下的诗是悲怆的、凄凉的、雄浑的,处处可见她对人生、对命运别样的感悟。
和张汝舟离婚后,李清照又过上了形单影只的生活。
一个深秋的傍晚,李清照手拿酒杯、靠窗而立,看着连绵不断的秋雨和满地的黄花,她不禁愁肠满怀、苦不自胜,于是提笔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几十年后,文学素养极高的罗大经初读到这首诗,顿时敬佩不已:“起头折叠十四字,以一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
明代文学家茅暎也对此赞不绝口:“情景婉绝,真是绝唱。后人效颦,便觉得不妥。”
然而,被誉为“婉约派词宗”的李清照,绝不是一个只会写儿女情长的闺阁妇女,她有情有义、心中时刻装着家国天下。
1129年,当她和丈夫赵明诚来到乌江时,想起西楚霸王项羽当年的盛勇,当场写下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千古绝唱!
羞得赵明诚差点没找地缝钻进去!
追忆往昔岁月、回想故土山河,李清照又不禁发出了:“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的悲壮感慨。
这样的李清照,在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封建妇女中,显得是那么的可爱和可敬!
5、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和皇室活动
如果你认为李清照的晚年生活只剩下穷困和悲苦,那就大错特错了。
李清照既然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和张汝舟离婚,就说明她不是一个逆来顺受、任由命运宰割的老妇人。
实际上,李清照的晚年生活还是相当丰富多彩的。
李清照晚年定居临安后,不仅经常和友人聚会,还时常参加皇室活动,每到立春、端午、中秋等节日,李清照就会写颂诗送进宫里,以供皇帝和皇妃们消遣娱乐。
在李清照的词《永遇乐·元宵》中,她写到:“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意思是,在元宵佳节这一天,平日一起喝酒品诗的好友,驾着香车宝马来邀请她参加宴会,虽然最后李清照拒绝了,但从侧面我们也能看出,李清照在临安是有朋友的,而且他们经常相聚。
此外,李清照一直有自己的爱好。
她的爱好除了写词外,还喜欢玩”打马“,也就是赌博。
她喜欢到哪种程度呢?用她自己的话说:“予性喜博,凡所谓博者皆耽之昼夜,每忘寝食”,只要一开始玩,就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到了临安之后,她还专门让子侄画了打马游戏图。
一个温婉的才女,一个痴迷的赌徒,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形象,让人很难归拢到李清照一人身上。然而,李清照晚年的“精彩”远不止这些。
后来,李清照专为赵明诚留下的《金石录》写了一篇序——《金石录后序》。
在序中,她提到了这样一段话:
“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矣!然而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
一路跌跌撞撞、得失散聚,晚年的李清照已经全部看开了、放下了,福祸本相依,又有什么值得说的呢!
这个老妇人的心胸是何其豁达啊!
由此可见,晚年的李清照在经历了重重灾难之后,不仅没有沉沦,还保持着较高的名望,在上流社会颇受关注,并不像一些文人记载的那样,只过着漂泊乡里、无家可归、穷困孤苦的生活。
为什么李清照的晚年会被人认为“过得很凄惨”呢?
我想,主要有两点原因:
第一,有一定的事实依据。
李清照晚年确实遭遇了种种不幸,国破家亡、丈夫早逝、无儿无女、流离失所、收藏珍品损失、疾病缠身……
这桩桩件件,都足以摧毁一个人生存的意志,何况李清照原本还是一个不为生计发愁的名门贵妇!
生活境遇的巨大落差,给了李清照足够的消沉理由,可她并没有被命运打败,而是不断苦中作乐,活出了自己的精彩。
第二,一些文人出于“报复”心理,故意抹黑。
为什么这些文人要抹黑李清照呢?
我想,根源主要在于李清照的“离经叛道”。
在宋代,程朱理学盛极一时,在当时人们的观念中,寡妇再嫁,无异于自毁贞洁,是会遭人唾骂的!
而李清照不仅敢再嫁,还敢状告丈夫、主动提出离婚!这样的行为,让那些固守封建礼教的迂腐文人怎么接受得了!
于是,李清照的晚年被写得凄惨不堪,好像唯有如此,才是对这个“不忠”寡妇的报应。
总结:
1155年,72岁的李清照在一遍遍的追忆中,走完了她传奇的一生。
她的一生,正如泰戈尔在诗中写的:“生如夏花般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李清照的人生际遇,让人不禁想起700多年后,另一个才女张爱玲。同样出身名门、同样身负盛名、同样敢爱敢恨、同样漂泊异乡、同样悲苦半生,俩人的人生何其相似!
只是李清照的命运深受时局、政治的影响,半点由不得她做主,而张爱玲的命运却大多来源于自己孤傲冷僻的性格。
李清照早年无忧,中年彷徨,晚年坚强,与很多逆来顺受的封建女子相比,她的一生,已经非常精彩了了!
李清照是北宋杰出的女词人,诗、文、词三绝,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清代文坛盟主王士祯曾云“婉约以易安为宗”,可见她的地位是何等之高。她不仅是宋代独一无二的杰出的女词家,同时也是一位倜傥有丈夫气、有胆有识的爱国女诗人。其卓尔不群的独立人格以及高标俊逸的风姿才情,都堪称花间第一流。在中国文学史上,她不仅在女性里面是第一大作家,她的文品和作品,已经与世界永存了。
然而,靖康之变后,词人李清照经历了山河残破、故土南归,家破夫亡,文物丢失,晚年再嫁、百日离异、孤独漂泊等一系列重大的打击和折磨,内心充满着无尽的哀愁。晚年的她,内心痛苦、忧愁和绝望。
李清照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她一生中遭遇了诸多不幸:
第一、“易安难安”——“易安居士”,夹杂在新旧党争中,实则是“难安”
李清照(1084一约1155),山东济南章丘明水镇人,享年七十三岁。父亲李格非(字文叔),“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官居礼部员外郎,中书省正六品,系追随苏轼的“保守派”、旧党人物。
- 1101年,18岁的李清照与21岁赵明诚结为伉俪。
北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18岁的李清照,与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字德甫,一称德父)结为伉俪。赵明诚是宰相赵挺之的季子,以父荫,历任州郡地方官,是位著名的金石鉴赏家、收藏家。赵挺之系改革派王安石变法集团中重要的新党人物。由此可见,李清照的父亲是旧党要员,公公又是新党头目。她生活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家庭,夹在激烈的新旧党争之中,遭受颠簸沉浮是不可避免的了。
- 1102年,父亲被打入“奸党”之列,全家被逐出京都,与新婚良人,劳燕分飞。
李清照婚后第二年(1102)七月,其父李格非被打入“奸党”“元裕党人”之列,全家被逐出京都,李清照被迫离开了御赐宅第汴京府司巷,回明水老家栖身,与新婚良人,劳燕分飞。
- 1107年,公公被罢官,去世,丈夫赵明诚以及两个兄弟被捕入狱。
大观元年(1107)三月,公公赵挺之被罢官后5天去世,死后3日,丈夫赵明诚和他两个哥哥存诚、思诚,一起被捕入狱。七月获释,一齐被赶回老家青州。李清照又随夫“屏居”(隐居,或称闲居,但不许做官)青州十年之久(李清照《金石录后序》有:“后屏居乡里十年”句)。政和元年(1111)初,朝廷为赵挺之平反昭雪。一年之内,三个儿子相继官复原职。
- 1126年,“靖康之变”,导致国家的沦亡,民族的屈辱,生灵的涂炭,个体的不幸
靖康之难,一个极其富强的宋王朝,突然崩盘,绝大多数人尚未来得及反应,就已经迅速跌落至谷底。
靖康元年(1126年)十二月,金兵破东京,史称“靖康之变”。翌年四月,徽宗赵估、钦宗赵桓被俘,与宗室、后妃、辅臣、乐工、工匠等数千人和大量珍贵财物被劫,汴京洗劫一空,北宋亡。五月,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应天府继皇位,尊高宗,改年号为“建炎元年”,建立南宋王朝。
- 1127年,44岁的李清照举家南渡逃亡
这年(1127),44岁的李清照举家南渡逃亡,七月,复起直龙图阁赵明诚受诏出守江宁,兼任江东经制副使。七月议定,八月上任。
- 1129年,2月赵明诚接到调任湖州知州的诏令;3月,赵明诚以“弃守建康城”获罪,被罢官。
三月,赵明诚以“弃守建康城”获罪,被罢官。这样,赵明诚江宁就没法待了,湖州也去不成了!怎么办?前思后想,“是非之地不可留”,“三十六计走为上”。决定举家出走,暂避风头。赵明诚于建炎三年三月罢官,与夫人李清照带着家佣、旧部乘船西行,从江宁溯江而上,经当涂,过芜湖,原来打算到江西赣江之滨安家定居的。五月初夏,来到了山清水秀的池阳(即池州,有时又称‘池阳郡”)。
第二、李清照46岁时,丈夫年仅49岁离世,无儿无女,从此孤身一人
- 1129年,五月底或六月初,高宗皇帝重新任命赵明诚为湖州知州的诏令
李清照一家来到池阳,受到池阳州官刘子羽的礼遇。不几日,大约在五月底或六月初的一天,突然郡守刘子羽兴致勃勃地来到赵明诚的住处报喜,送来了高宗皇帝重新任命赵明诚为湖州知州的诏令。刘热情挽留赵明诚和李清照把家在池阳城内安顿下来。李清照见池阳古城古色古香,江南水乡,风光雅丽,且民风纯朴,与外地相比,显得多了几分安逸,欣然赞同,暂居池阳,让赵明诚独自赴京应召。
算来,从二月罢官,到五月底或六月初“被旨知湖州”,前后仅仅三个月,就官复原职,怎不令赵明诚和李清照喜出望外呢!个中原委,唯赵明诚和李清照心知肚明。据后人猜度,认为他俩有几个在朝中为官的亲人起了作用:明诚的两个妹婿,一个兵部侍郎李耀,另一个礼部员外郎傅察;还有一个是清照同父异母的小弟任救局删定官的李远。他们所任都是朝中要职,系“皇帝身边的人”。还有明诚的两位兄长存诚和思诚,分别担任广州和泉州的州官,都属封疆大吏。因此,此说颇有几分道理。
按照朝廷的惯例,赵明诚在接到皇上的任职诏令后,应立即进京“过阔上殿”,晋见高宗皇帝,面受圣谕。根据赵明诚当时的心情,可说是绝处逢生,深感皇恩浩荡,感恩不尽,定然是要立马进京,例行召对。于是,他重托刘知州照应家眷和所带文物家产,并决定将家暂时安顿在池阳郡府附近定居,自己骑着郡守刘子羽提供的马匹,单身从陆路官道赶往京都“赴召”。
- 1129年,丈夫赵明诚因为中暑病倒了,不久就病死在南京,终年四十九岁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七月底,李清照在池阳送别夫君赵明诚赴京面圣才仅仅一个多月,池阳郡守刘子羽匆匆送来了丈夫赵明诚病卧建康的告急家书。
李清照见信,得知明诚冒着酷暑,一路之上鞍马劳顿,中暑染疫,病卧京都,大惊失色,万分焦急。
李清照深知丈夫性子急。去京都时,就怀着罢官不久又得圣恩的感恩之情,所以才冒着酷暑,日夜兼程,劳累过度,感染疟疾,病倒在帝王行宫所在的京都建康。李清照又懂医道,知道疟疾这种恶病,发作时全身忽冷忽热,颤抖不止,齿寒作响,痛苦万分。明诚如何耐得住这般折磨,必定会服用大量退烧的寒性药物,就容易患痢疾恶病。这样两病并发,寒热交加,生命就危在旦夕了!李清照愈想愈可怕、越想越焦急。在知州刘子羽的关照帮助下,留下两名跟随明诚多年的老部下,看管留存在池阳城临时住宅里的古董珍宝。自己带着贴身老仆人,连夜乘轻舟启程JI}}江而下,一天一夜航行三百里水路,直驰建康。
丈夫暴病,来得太突然了,犹如五雷轰顶。待李清照火急火燎赶到建康,见到病危中的赵明诚时,果不出所料,他服用了大量去热的寒性中草药,不仅疟疾没得到控制,又患上了可怕的痢疾,腹泻不止,病上加病,病入膏肓!这时,己是回天无术了!她在《后序》中继述道:余悲泣仓皇,不忍问后事。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展之意。
李清照悲痛欲绝,泣不成声,又不忍心问奄奄一息的赵明诚临终遗嘱,对后事的安排。建炎三年八月十八日那天,赵明诚自知再也起不来了,临终取笔作绝命诗,写完就流然去世了。
这年,正值赵明诚49岁,李清照46岁,一对相知相伴二十八个春秋的恩爱夫妻,就这般匆匆生死永别了……
第三、国家动荡,奔逃躲避金兵追击,夫妻收藏的十五车珍贵文物古董丧失殆尽
这年,1129年,(建炎三年)是闰八月,李清照料理完丈夫的丧事,感到孤苦伶仃没有地方可以投靠。这时,时局己越发紧张了。她在《后序》中所言“朝廷己分遣六宫”,指的就是这年七月,隆裕(即哲宗赵煦后孟氏)皇太后率领六宫逃往洪州(豫章郡,今江西南昌)之事。又听说为了阻击金兵,长江都要封锁禁渡了。李清照万分担心留在池阳临时住处的两万多卷古典书籍、两千多卷金石刻本和所存的足可供上百客人使用的家俱、被褥,以及相当数量的古董器皿等贵重物品,不知如何是好?急中生智,她想起了赵明诚的妹夫李擢,是护卫隆裕太后率领六宫逃往洪州的兵部侍郎,只有将这些珍贵文物送到洪州去交给他代为保管,是最为保险的了。亡夫重托,是未亡人心中天大的责任。于是,李清照顾不得沉病病痛,立即带上老女佣和赵明诚生前手下旧部吏,抱病重返池阳的临时住处。
这是李清照第二次到池阳古城。 李清照拖着病体,急急忙忙,慌慌张张,形如救火,十分仓促,时间十分短暂。当她赶到池阳郡府衙门北边与池州府儒学之间的塔上街临时住处,见到留下的两位明诚生前“故吏先部”,看管的数十箱未曾拆封的珍贵古董文物安然无恙,心中万分感激。当即在池阳郡守刘子羽的帮助下,雇用可靠船主。李清照又千叮咛万嘱咐,托付这两位“故吏先部”,负责押运这批文物珍宝,送往洪州,面交妹夫李擢。李清照自己只捡了一小部分轻巧的小件稀珍文物,随身携带。
李清照在送走了“故吏先部”去洪州的舟船之后连夜带着老佣人乘船沿江而下,告别池阳,返回建康。
李清照来去匆匆,刚刚离开池阳不久,池阳城就发生了重大变故。“建炎三年秋冬,(金)兀术(兵)下太平(今黄山区)。分兵向池州。池州驻御前亲军都统制程全,以众寡不敌,欲坚壁待援。时受建康知州兼江淮宣抚使杜充节制。(杜)充檄(令程)全出战甚急。(程)全不得己,率麾下与金兵激战,败溃死亡”。所辖在池阳的驻御前亲军溃散。李清照闻此噩耗,大惊,甚感不幸中之万幸,免遭此劫。不料洪州局势骤变。由于隆裕太后所率六宫一行,浩浩荡荡,目标太大,引得金兵穷追不舍。直追至洪州时,守臣弃城逃亡抚州(临川郡,今江西临川),太后一行则退去虔州(即赣州),李耀和他的父亲也都早已逃之夭夭。入冬十二月,洪州失陷。李清照托明诚生前两位“故吏先部”,从池阳运去的这么多辛辛苦苦从青州千里迢迢运来的十五车珍贵文物古董,“又散为烟云”,丧失殆尽矣(赵明诚是宋朝最著名的金石学家,文物收藏家)!李清照闻讯,深感有失夫君生前重托,懊伤至极,又大病一场,“仅存喘息”……
这时,李清照在走投无路之际,只有“往依”“任救局删定官”、继母王氏所生的小弟李远,紧紧追赶朝廷御舟而行,却又时时扑空。李清照在金兵的追击下,带着病体,在浙东一带经历着颠沛流离惊恐凄惨的逃亡生涯……
第四、中年再婚——遇到匪人,受骗再嫁
真是老天不灭南宋。建炎四年(1130),浙东海上一场风暴海啸,吓退了不习惯海战的金兵,仓皇逃亡中的高宗皇帝赵构,才得己脱身,驻跸越州州治会稽。翌年,改元“绍兴”,升越州为绍兴府,以州名为府名。
绍兴二年(1132),是李清照陷入人生悲剧的又一个年头!这一年春,李清照追随朝廷到临安(即杭州),四五月间,病中再嫁,所遇匪人。“匪人”者,“取义于李朝威《柳毅传》的‘不幸见辱于匪人’。李清照的再嫁酷似洞庭龙女远嫁径河小龙之不幸,所遇均为行为不正当之‘匪人”。这一年,亡夫三载、年届四十有九、双鬓苍苍、重病缠身的李清照,在她孤寂凄惨的生活之中,突然闯进了一个卑劣匪人!
这个“匪人”,姓张名汝舟。
- 张汝舟何许人也
张汝舟,浙江归安人。北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霍端友榜进士,北宋时仕履不详。绍兴元年(1131),任右承奉郎、监诸军审计司。这个军中小吏,是负责检查审核军队粮草、军需供给和军中官员的体禄待遇等事务。大都是在新组建队伍时,才委派这类军中官吏前去“职筹”“审计”。所以他官衔品级虽不高,但在军中却举足轻重。御前亲军溃散后,朝廷对池州驻军进行改编的“军期事务”而来。这个张汝舟来到池阳后,就听到池阳人有关李清照和赵明诚的许多传闻。
有说“赵太守(明诚)远道而来,特地在我们池阳城里安家呢。赵太守是什么人?他是京城建康的太守呀!”
有说“赵太守的夫人李易安,是天下第一女词人!她相貌端庄,举止文雅。这样的才女一年之内,两次来池阳,与池阳有缘,是池阳之福啊!”
更有说“啧啧,赵大人和清照夫人,来到池阳时,带来了整整一船金石、文物、古董。从南门大水埠运到住处,整整搬了三天呢!不要说多,就是搬一车子宝贝,我们老百姓一辈子也吃喝不完呀!”
这些话,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张汝舟这个军中行伍小吏、卑劣小人,大小也是个进士出身,略通文墨,深知官场名望的重要。他对李清照享誉朝野的才华词名和花容月貌,早有耳闻,令他倾倒。这次听到她竟然拥有这么多稀珍文物,可说是价值连城啊,怎不令他垂涎欲滴!
其实,当时赵明诚收藏稀世文物珍宝的名气的确很大,朝廷上下想图他手中古董财宝的人,大有人在,就连高宗皇帝宠幸的太医局医官、和安大夫王继先,在给赵明诚看病时,病没有看好,却看上了赵家珍藏的大量古董。乘人之危,趁火打劫,提出要用三百两黄金全部买下赵明诚手中的稀世珍宝。幸亏赵明诚的表兄、兵部尚书谢克家出面,给高宗皇帝上了奏折:“恐疏远闻之,有累盛德,欲望寝罢。”说这事以权势夺人所爱,传出去恐有损圣德,影响不好。皇帝发话,才被制止。
可想而知,连皇帝老儿的宠臣尚且如此,何况这个军中小吏卑劣匪人张汝舟呢。岂不更是见财眼开,不择手段了!
- 同名同姓,两个张汝舟
说来也巧,查考史料,两宋时期,朝廷确实有两个同名同姓都叫“张汝舟”的官员: 一个张汝舟,昆陵(江苏常州)人,北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进士,宣和二年(1120)任殿中侍御使,因怜上意,于宣和五年降授宣教郎、直秘阁权知越州郡绍兴府。
另一个张汝舟,乃浙江归安人,就是这个派到池州去办“军期事务”的军中小吏右承奉郎监诸军审计司。
两个张汝舟。一个是政声斐然,名闻朝野的明州太守;一个是池阳军中小吏,朝中无名之辈。这就给军中小吏张汝舟有了鱼目混珠的可趁机之机,也成为李清照和李远姊弟俩之所以“轻信匪人”、上当受骗铸成再嫁悲剧的一个原因。
- 李清照受骗再嫁
李清照在著名的《投綦启》感谢信中,开头一段血泪文字,就诉述了她受骗再嫁,酿成悲剧的真相。文曰: 近因疾病,欲至膏育,牛蚁不分,灰钉已具。尝药虽存弱弟,膺门惟有老兵。既尔苍皇,因成造次。信彼如簧之说,惑兹似锦之言。弟既可欺,持官文书来辄信;身几欲死,非玉镜架亦安知?
这段文字,用现在的话来说:我因近来一直在病中,己将病入膏肓,无法挽救了。她在这里引用了“牛蚁不分”一个典故:晋人殷仲堪父病虚悸,听见床底下蚂蚁响动,以为是斗牛之声。神志恍忽如此,形容病情十分严重。家中已经为我准备好了封棺用的铁钉和石灰。明诚去世之后,我身边递汤药照顾我的只有生性懦弱的小弟李迒一个亲人,看管门户照应家务的惟有跟随多年的老佣人、老部下了。廖廖数语,道出了她膝下无儿无女孤苦伶仃的凄惨景象。又说,在这种情况下,我和生性懦弱的小弟李迒,才会如此轻率地相信了匪人张汝舟巧嘴如簧的谎言,被他的花言巧语所迷惑。张汝舟见我年近半百,病成了这个样子,膝下又无儿无女,弟弟又老实可欺,才敢与媒人串通,送“官文书”上门来说媒。像南朝始安郡的温峤公说媒时,赠送玉镜台作定信物那样做了假,也未可知啊。我们姐弟难察真伪呀!遂轻信了媒人欺诈之言。
那么,媒人带来的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官文书”呢?竟然使见多识广才学过人颇具男子气概的李清照惊恐害怕得“身几欲死”了呢?这无疑是张汝舟和媒人施出的毒计,威逼李清照再嫁的卑劣手段呀。
要解开张汝舟派媒人送来的这张“官文书”之谜,还得从李清照撰写的《后序》中寻找答案。文曰:先侯疾亟时,有张飞卿学士,携玉壶过视侯,便携去,其实眠也。不知何人传道,遂妄言有颁金之语,或传亦有密论列者。余大惶怖,不敢言,遂尽将家中所有铜器等物,欲赴外廷投进。到越,已移幸四明。
大意是说:明诚在建康重病的时候,阳翟学士张飞卿带了一把玉壶来请明诚过目鉴定。明诚看完后,张飞卿就把玉壶带走了。其实,他带来的玉壶不是真玉的,而是一种与玉近似通称“珉”的石头壶。这事,后来不知被那个别有用心的人造谣生事,无中生有,把这把假玉壶说成是国宝,诬陷明诚将这把国宝玉壶暗地里献给了金国,卖国求荣,当了汉奸。这就是所谓“玉壶颁金”之说。后来李清照又听到传说,有人已经向朝廷告密,要以“玉壶颁金”的罪名,检举、弹劾已故明诚。这可是个通敌大罪呀!明诚虽然死了,他历史上又有“缒城宵遁”被罢官的劣迹,在这兵荒马乱之际,谁会去为莫须有的“玉壶颁金”罪名作调查、帮辟谣呢?我一个女子,就算浑身是嘴,也说不清楚呀。如果一旦事发,朝廷真要追究查办起来,事情就闹大了,不但死去的赵明诚要获罪,被革职除名,就连遗孀我李清照,轻则入宫为奴,重则发配充军,甚至招来杀身之祸。我怎不惊骇,“大惶怖,不敢言”呀!遂将家中所有铜器等珍贵古董进献朝廷,以表示对皇上的一片忠心。
因此,如果说媒人带来的“官文书”上写的是“玉壶颁金”之事,是弹劾已故赵明诚的状子,以此要挟李清照逼婚的话,才会使李清照“大惶怖,不敢言”。看来,只有这一种解释,比较合乎情理。
第五、百日离异,又遭牢狱之灾
李清照病中受骗,仓促再嫁。婚后不久,张汝舟原形毕露,将李清照的人生悲剧,推向了极点!
先说军中小吏张汝舟。他之所以那么主动积极、千方百计、软硬皆施地要把李清照骗婚到手,心里怀着两个鬼胎:一是,倾慕李清照名门之后,才貌出众,一代词宗,“文章落纸,人争传之”,名闻朝野,一心想娶到她为妻,抬高自己的身价,以求仕途飞黄腾达;二是,贪图李清照手里由赵明诚遗下的大宗古董文物,价值连城,一心想只要娶了李清照,就可霸占她手中的珍贵文物财宝,一步登天,成为巨富。有了钱,就可以买高官,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再说李清照。她之所以轻易上当受骗,晚年病中再嫁“匪人”,其原因有三:一是,自丈夫赵明诚染疾暴亡,前后三年时间,一个独身女子,年近半百,重病缠身,孤苦伶仃,精神上需要有人关怀,要有家庭的温暖;生活上也需要有人体贴照顾,安度晚年;二是,三年来拖着重病的身子,颠沛流离,四处逃亡,吃尽苦头,亡夫遗下这么多珍贵的古董文物,在兵荒马乱中丢失了许多,使她雪上加霜。这时,作为一个女人,她是多么希望能有个依靠,能有个人保护年老多病的自己,也能保护亡夫遗下的珍贵文物,不负亡夫生前的重托;三是,为张汝舟花言巧语所迷惑,也为他“官文书”的欺诈恐吓、软硬皆施所威逼就范。
纸是包不住火的。李清照“强以同归”再嫁张汝舟之后,很快就看清了这个匪人的卑劣的面目,自知受了这个小人的骗。把他与前夫赵明诚相比,无论才学、志趣、品德、感情的恩爱等等方方面面,都不可同日而语,有天壤之别。性情清高的李清照,实在是难与这样的匪人相处。
同时,张汝舟很快发现自己受了骗。原以为娶了李清照,可以抬高自己的身价,可以霸占她手中的稀世珍宝,发大财,买高官。哪知将她娶到家,她手里根本没有当年池阳人说的那么多古董珍宝,她手中仅存的一点珍品,还死死抓住不让他沾边,时不时还遭她冷嘲热讽。再说李清照当年最怎么才貌出众,名闻朝野,这时已是年近半百的病老婆子了。他当年倾慕之情,也已荡然无存,更不用说甜蜜的夫妻生活和情感了。于是,这个生性粗野的匪人张汝舟,就撕下了一切伪装,竟采取强硬手段,拳脚相加,毒打重病在身的李清照,欲至她于死地,谋夺她劫后余剩的古器书画。
一向清高气傲的李清照,怎受得了这般的凌辱、摧残!她在《投綦启》中,作了血泪的控诉:
视听才分,实难共处;忍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才。身既怀臭之可嫌,惟求脱去;彼素抱璧之前往,决欲杀之。遂肆侵凌,日加殴击。可念刘伶之肋,难胜石勒之拳。局天叩地,敢效谈娘之善诉;升堂入室,素非李赤之甘心。
李清照痛心疾首地诉说道:我为自己竟然将晚年之身,许配给这样一个市侩掮客,自己贞洁之身,已被张汝舟这个臭恶之人玷污,万分后悔,万分懊伤,痛不欲生。我唯一的要求:就是要摆脱这个卑鄙小人,离开这个凶残恶棍。“彼素抱璧之前往”,其典出“(卫庄公)既入焉,而示之璧,曰:‘活我,吾与汝璧。 ’己氏曰:‘杀汝,璧其焉往? ’遂杀之,而取其璧。 ” (《左传鲁哀公十八年》)意为这个军中小吏张汝舟,正是想用这种法子来杀人夺宝。 “遂肆侵凌,日加殴击”。李清照以西晋“竹林七贤”之一的文弱书生刘伶自比,怎受得住蛮汉“石勒”老拳的毒打呢。自己再怎么担惊受怕小心翼翼,也怎么敢像南北朝时期乐舞中的“踏摇娘”那样诉苦叫冤呀。况且我从来也没有与这种腥臭污秽之人同流合污之心啊!
可是,在古代女子要提出与丈夫离婚是大逆不道之事,朝廷法典上是决不允许的。除非男方主动休书,或是男方另有重罪在身,女子方可提出离异。面对这样男女不平等的封建“王法”,李清照陷入无限痛苦之中,病情越发加重。小弟李迒也因自己的懦弱上当受骗,使病中老姐姐陷入火坑,遭此恶运,自责不已。他心想这个张汝舟,既是朝廷命官,怎么这等卑劣?他是朝廷的敕局删定官,朝中几乎所有一定资历和品级官员的任命告身,都要经过他这里审核备案的。这时他想起了利用敕局删定官之权,查一查这个张汝舟究竟是个什么货色?立即查阅了他当初任官时的档案。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很快就发现这个军中小吏张汝舟的底细。他根本不是那个为官清廉的明州知州张汝舟,而是一个犯有严重舞弊罪行、劣迹斑斑的无赖匪人。
李迒查得了张汝舟舞弊罪证,立即告诉了姐姐李清照。李清照立即状告张汝舟舞弊之罪,并诉讼要求离异。
可是,根据大宋刑法《新详定刑统斗讼律》规定,妻子状告丈夫,属“告周亲,以下罪。 ”“虽得实,徒二年。 ”就是说,即使所告丈夫的罪行属实,妻子也要因“地告天”的犯上行为,受坐牢两年的惩罚。面对这样严酷的刑罚,李清照宁可身受牢狱之灾,也要状告张汝舟,与他一刀两断。可见她的决心,何等的坚决。这就是敢作敢为的李清照。她这一“地告天”的罪,幸得姑表兄、官居三品的翰林学士綦崈礼出面营救,竟然得到高宗皇帝亲自过问这个案子,下诏:将张汝舟除名,流放到柳州编管。因此,李清照只在诉讼开始时,作为“嫌疑人”在狱中被关了九天,就宣布无罪释放,并解除了与张汝舟的婚姻关系。
第六、晚年一人,凄凄惨惨戚戚
李清照晚年再嫁、百日离异之事,在古代也是一件惊世骇俗之举!这事发生在李清照这样一位才华出众、性情清高、誉为“婉约词宗”的杰出女词人身上,蜚闻传言,掀起千年余波,就不足为奇了。
经历过这次的打击,李清照的心思彻底的改变了。
她借助打马博戏来打发无聊寂寞时光……
她开始饮酒……
她开始向皇帝嫔妃大颂功德……
在此之前,她滴酒不沾,对统治者也是充满了不满。一首《夏日绝句》把她的鄙夷体现的淋漓尽致。此刻经历过丧夫,奔逃,下狱,被辱。丢掉了爱人,丢掉了家国,丢掉了尊严,她还剩下了什么呢?
青灯黄卷,挽袖流泪。窗外秋雨绵绵,屋内潮湿凄冷。身处南国,却体会不到风景之美。寒意入骨,想起的只有故国故人。
或许是一个窗外斜阳若影的黄昏,李清照卧在窗外,看着那一缕斜阳,往事如烟,此刻浮上心头。屋内箜篌依旧,这位绝代佳人,却缓缓地闭上了眼睛。
让我们再读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不禁潸然泪下:
声声慢·寻寻觅觅
作者: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结论:
当李清照四十四岁以后随着国家的破亡沉重的打击接踵而至。先是金兵入侵,汴京陷落,李清照也加入了逃难流亡的人群中。两年后,丈夫又突然病故。战乱中,夫妻从前苦心收藏的金石书画等大批艺术珍品也丧失殆尽。李清照失去了依靠和寄托,膝下又无子女,从此过着孤苦伶仃、无依无靠、颠沛流离的生活,在乱离和贫困中度过了凄凉悲惨的晚年之后,悄然离世。
(图片均来自网络)
李清照是宋代非常有名的女词人,她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有书君就非常地喜欢这位女词人。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自小就受家人熏陶,这也难怪她文学这么好了。李清照的少女时代倒是过的无忧无虑,后来嫁给了太学生赵明诚,两个人是琴瑟和鸣,况且两个人都有金石古籍的爱好,日子过得也算是很美好。
可是这一切的美好随着赵明城的去世也消失了,李清照的晚年生活也陷入了凄惨之中。现在就随有书君一起走进李清照凄惨的晚年。
一、 赵明诚去世,李清照的晚年起初是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赵明诚去世时,也正值靖康之变,金人大举向中原入侵,北宋朝廷瓦解了。
赵明诚去世了,就剩下李清照自己了。她为了保护和赵明诚一起收藏的藏品,就投奔了自己在朝廷敕令局做删定官的弟弟李迒。
所以她就和他的弟弟一起追随着宋高宗,开始了南下的逃亡。
虽然这一路上是跟着弟弟,有弟弟的照顾。但是弟弟也有自己的家人,也还要上班,她的弟弟最主要照顾的人是宋高宗。
而此时李清照已经近五十岁了,实际上她基本上都是自己照顾着自己,她不但要带着很多的家用物件,还要带着一大堆的文物。
关键是宋高宗的路线是一会儿走海路,海路走完了又转陆路。而陆路走不通了,又走海路。李清照此时也是跟着宋高宗的路线,陆路、海路的来回的变幻。
这样的路程对于李清照来说其实是很艰难的。
尤其是在古代交通工具不发达的情况下,为了能赶上宋高宗的队伍,李清照把衣物、被褥全都扔了,不要了。但是有一样东西她没有扔,那就是视它为生命的文物。
李清照就这样深一脚浅一脚地带着她的文物,历经了一年多的逃亡生活。这一路逃下来,可真是非常地艰辛,真是很不容易。
二、 李清照在晚年走入了一个错误的婚姻,遭受了牢狱之灾
这一路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给予李清照的无情的折磨,李清照此时有点坚持不住了,她感觉自己好孤独无助。
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人走入了李清照的生活,他就是张汝舟。张汝舟早就惦念上李清照的那些宝贝了,所以他对李清照是极为地照顾。
李清照因为流浪的困苦和无助,也很想找个依靠,正好张汝舟向她百般示好,所以李清照就嫁给了张汝舟。
可是谁想到,在李清照和张汝舟婚后,张汝舟发现李清照并没有多少财物,这时他邪恶的嘴脸就暴露了出来。
李清照结婚后,发现上当了。她发现张汝舟这个人,不但是学识修养方面不能和赵明诚比,而且个人道德品行败坏,跟 这样的人相处,她真是太伤心绝望了。
李清照在给綦崇礼的信中说道,我跟张汝舟根本就是两类人,处不到一块。我真是后悔自己的晚年,把自己的清白之身许配给这么一个肮脏低劣的市侩。我真是再也不愿意和他相处了,我再不离开他,他老盯着我的宝贝文物,哪天非杀了我不可。
这就是李清照婚后的状态,张汝舟为了要文物的监护权,每天对李清照是拳打脚踢。甚至上升到了以性命相逼。李清照每天看到他那副嘴脸也是恶心至极,但是逃脱不了,还是要受张汝舟的家暴。
而就在这个时候,李清照发现张汝舟营私舞弊、虚报举数骗取官职。所以李清照想都没想,就去报官告发了他,并且还要求和他离婚。
经过官府的调查,张汝舟确实有这些行为,所以张汝舟被除名流放到了柳州。而李清照虽然被允许与张汝舟离婚,但是根据宋代法律规定,妻子告丈夫是要判处3年徒刑的。就这样李清照又陷入了牢狱之灾。
没有办法,这是大宋的律法,李清照在离婚后就又住进了监狱,开始了狱中的凄苦生活。
一个一身清高的女词人,在晚年遇人不殊,又遭遇了牢狱之灾。这一系列事情的发生,对于李清照来说,实在是打击不小,李清照的晚年也确实是可悲。
三、 李清照的晚年是孤孤单单一人度过的
李清照出狱后,就独自搬到一个小院落去生活了。她每天就靠着对赵明诚的思念和对国家的担忧来度日子。
她身边有几个关系不错的好友倒是经常来找她出去划船游玩,或者说话聊天。但是李清照全都拒绝了,她很少应他们的邀。
李清照是清高的,她当时觉得自己的容颜已不在,所以无法示人。
同时,她也不想出门,觉得自己已经无法融入他们了。所以她就经常独自一个人,靠着窗户听着外面人的欢声笑语,回忆着赵明诚和她的幸福时光来过活。
她有时为了派遣寂寞,也会独自一人去泛舟。但是看遍了景色,却依然愁容惨淡,消解不了她满心的愁绪。
所以李清照的晚年是孤独的。
李清照的前半生是幸福的,从她的清新的小词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无忧无虑的少女。但是随着国家的破裂,丈夫赵明诚的病逝,李清照的不幸就接踵而来了。
国家不幸,诗家幸,李清照的才气是不容置疑的,可惜的是晚年却有一个如此荒凉的结局。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千古第一才女” 李清照的晚年生活就是,一句诗:“沉醉不知归路”,一个词:“凄凉迷茫”,一件事:“惨遭家暴”,一次灾难:“九日牢狱”。最终的结局就成了“人比黄花瘦”。
但真正令她感到迷茫寒冷的并非丈夫赵明诚的病死,也非“靖康之耻”,而是听到一声童言无忌之语。
1084年,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知书能文。从小饱受文化熏陶的她,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18岁那年,李清照嫁给太学生赵明诚,生活优越,夫妻恩爱。因此,其词作多以女子的闺阁情怀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为主。如:“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等诗句。
23岁那年,全家移居青州。
43岁那年,丈夫曾任江宁知府,但在金兵攻破青州时,因临阵脱逃,丢官去职。之后,李清照便与丈夫途经乌江,南渡江宁避难。面对金国入侵,又不满丈夫的懦弱性格,她情不自禁吟出“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等留传后世的爱国诗篇。自此,丈夫深感羞愧,郁郁寡欢。若其所嫁之人,是位爱国英雄,二人定然可以名垂青史,书写传奇。
45岁那年,丈夫在建康病世。由于建康是她随丈夫的避难之地,所以平日很少有亲朋前来走访。同时,她又无儿无女,只能独守小院,孤影清灯,黯淡度日。
一天,冷落的门庭来了一位老友,并带着年幼的女儿。当她看到这个小女孩聪明伶俐,便甚是喜爱,随心生“授徒”之念。于是,她高兴地拉着小女孩的手说:“你现在正是学习的年龄,不如当我的学生吧,我会把毕生才学全部传授给你,将来也好为国家出力。”
但是,不知是其大人平日教导,还是周围环境感染,小女孩竟然来了一句:“才藻非女子事也。”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女子无才便是德。”惊得李清照半天不知说什么才好,也深深地伤害到了她那颗清高的爱国之心。那个年代,女子的才华除了在教育子女方面能够起到一点作用外,基本上没有什么用途。如果生在现今,也许会掀起一场文坛风云。
当日,李清照对于人生,对于理想,对于追求,感到既迷茫又心寒,因此写出了那首脍炙人口的《声声慢》,将那种无奈迷茫,凄怆沉郁的心情表达了出来。之后,她便怀着凄凉、孤独、迷茫的心情,聊以度日,又经三年秋叶黄。
48岁那年,进士出身的张汝舟,通过纳聘将李清照娶到了家中。开始,李清照以为张汝舟是真心喜欢她的才华才娶她的。李清照后来才发现,张汝舟的真实目的竟然是为了贪图前夫留下的十五箱藏品和书籍(珍贵文物)。
结婚不久,张汝舟见自己的图谋已被识破,随之露出了狼子的“獠牙”,并对李清照大打出手。
虽然,没有史料记载李清照的长相,她的作品也成了婉约词派的代表,但能写出“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等爱国豪情诗篇的女子,性格何其刚烈,又岂会任人摆布。因此,后世称她为: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之刚毅;既有常人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爱国情怀。
一怒之下,李清照将第二任丈夫告上了大堂。但是,宋朝的法律规定,妻子告丈夫,自己则须接受两年的牢狱生活。然而,性格刚烈的李清照毅然不惧。最终,她只被监禁了九天。出来后,她向朝廷上呈了一纸休书,竟然将时任官右承务郎、监诸军审计司官吏的丈夫张汝舟休了。古代常有男子休妻,而罕见妻子休夫,岂不令人惊叹。
从此后,李清照就一直以凄凉孤独为陪,四处漂泊为生,结果就是“人比黄花瘦”。朱彧说她:“流落以死,天独厚其才而啬其遇,惜哉。”;《碧鸡漫志》说她:“赵死,再嫁某氏,讼而离之,晚节流荡无归。”;《郡斋读书志》说她:“然无检操,晚节流落江湖间以卒。”
最终,在1155年5月12日,李清照死于漂泊途中,结束了她那传奇坎坷的一生。但她却开创了女作家爱国主义创作的先河,成为后世女性爱国的精神典范,因此备受世人称赞。
图片来源网络
提到李清照,我们脑海里浮现的大概会是一个清瘦娇弱、气质清冷的婉约派才女的样子。李清照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千古第一才女”,自幼家庭条件优渥,出生于书香门第之中,她父亲李格非的藏书数量庞大,李清照从小便受到了父亲的耳濡目染,就此打下了良好的文学基础,年纪轻轻便成了当时著名的才女。到了适婚年龄的李清照,家中更是为她寻觅了一位与她门当户对、志趣相投的夫君——赵明诚,婚后二人的生活也甚是甜蜜。然而造化弄人,前半生幸福甜蜜衣食无忧的李清照,到晚年时期的生活竟是十分的凄惨孤独,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接下来就请听笔者娓娓道来。
靖康二年(1127),“靖康之变”在这一年爆发,而李清照的生活也从这一年开始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动乱,当时的大宋山河已然是摇摇欲坠,于是李清照平静的生活就此被打破,她与丈夫赵明诚便不得已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在路上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日子确实苦了自幼在优渥条件中长大的李清照,但有丈夫相互扶持陪伴在身旁,这样的颠沛也算不那么凄惨。然而谁曾想,建炎三年(1129),赵明诚在途中不幸感染重疾,没过多久便去世了。赵明诚的离世令李清照十分的悲痛,写下了“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来祭奠丈夫赵明诚。
安排完赵明诚身后事的李清照,由于悲痛和操劳也病倒了。但此时的李清照告诉自己不能倒下,因为她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没有完成:将自己和赵明诚一起收藏的书籍文物等进献给朝堂。于是李清照又忍下悲痛,重新出发,一个人带着这些珍贵的文物藏书去追随国君的踪迹。起初,生活情况十分窘迫的李清照选择了去洪州投奔赵明诚妹婿李擢权兵部侍郎,而后洪州被攻打,李清照又只能仓皇而逃去找了自己时任敕局删定官的弟弟李迒。
此后,李清照便一路循着宋高宗的足迹,开始了南下的逃亡之旅。然而,宋高宗一行人所走的路线总是飘忽不定,这可难倒了带着一大堆书籍文物的李清照,几经流转,李清照不仅没有见到宋高宗的人,还在路途中弄丢折损了部分文物书籍。
绍兴二年(1132),李清照到达杭州。此时的李清照已经憔悴得不成样子了,丈夫离世的悲痛、图书文物的折损以及逃亡生活的孤寂无依都一直在带给李清照身心上的双重折磨。而在这个时候,张汝舟出现了,张汝舟给了她一种久违的依靠感,没过多久,李清照便嫁给了张汝舟。
但是现实往往过于残酷,婚后李清照才发现张汝舟其实只是觊觎自己所携带的这些珍贵的文物书籍,当张汝舟发现其实此时李清照所拥有的文物书籍早已所剩无几时,张汝舟大失所望,对李清照的态度更是日益恶劣,轻则是侮辱谩骂,严重时还会对李清照拳脚相向。面对张汝舟的野蛮行径,李清照自然是难以容忍。在收集到张汝舟营私舞弊、虚报举数骗取官职的证据后,李清照便报官告发了张汝舟,并要求离婚。虽然李清照就此脱离了张汝舟,但是由于告发自己的丈夫,按照宋代律法,李清照应当被判处3年徒刑,后经翰林学士綦崇礼等亲友的大力营救,关押9日之后便获释。
经历了丧夫之痛、颠沛流离之苦和婚姻失败之哀的李清照,出狱以后便将自己从个人痛苦中解脱出来,把眼光放到了关注国事上,写了许多与时事政局相关的诗词。绍兴二十五年(1155),李清照怀着对故人故土的思念在悲凉中去世,享年73岁。李清照这一生,前半生安稳幸福,后半生颠沛流离尝尽亲人离散、离开故乡的悲痛困苦,挫折和苦难让她变得憔悴不堪,但同时也锤炼了她,在她晚年的创作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宋代才女李清照后期的作品,作于南渡以后,是李清照晚年凄凉生活的真实写照。全词通过描写残秋之见、闻、感、悟,抒发了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鲜明的悲剧色彩。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全词一字一泪,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极富艺术感染力。
喜爱和熟知李清照的人们都会为她扼腕叹息,其一生可谓冰火两重天,锦食玉衣“绣幕芙蓉一笑开”的前半生,直至“凄凄惨惨戚戚”的后半生。
李清照自幼家庭条件优厚,其父学者进士出身,其母王氏也是出自大家。十八岁成家,丈夫赵明诚是为当朝宰相之子。 因为家庭显赫衣食无忧,李清照夫妻二人初期生活之美好,感情之和睦,可以说如童话般的美丽动人。 可老话说的好: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总有不遂人意,总会遭受挫折磨难。自古才人多磨难。同时会有许多落魄的凤凰不如鸡,更会有虎落平阳被犬欺的人生之路。 时值靖康之难,李清照又遇中年丧夫。她历尽艰辛带着见证夫妇二人感情和心血的古籍金石四处漂泊躲避战乱,独自一人的颠沛让这个柔弱的女子深感无助不安,此时生存成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卑鄙小人张汝舟就在这时出现在李清照的生命中,然而,张汝舟骨子里垂涎李清照的财产,婚后狼子之心逐渐显露,李清照还未享受几天被人怜惜的日子就遭遇暴力,彻底看清了张汝舟人性的丑陋,他与自己结为夫妻不是因为爱,而是源于自己和亡夫呕心沥血的藏品。为了守护爱的纯粹,李清照不顾封建礼法,将张汝舟上诉公堂,才得以与张汝舟离婚,之后散尽财产方被好友多方奔走解救出来,这才免遭宋代法规的牢狱之苦。
前半生是夭折的美满婚姻和幸福生活,后半生是颠簸游离并伤痕累累的骗局婚姻。李清照的心满是伤痕,不愿再入世俗,后半生她独守着自己的孤寂,或许是那骨子里文人的清高与信仰在支撑着她顽强的在那个艰难的环境里生存。 千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次吟唱着她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感受到这是何等深入骨髓的孤苦和伶仃,这般凄和惨,怎一个愁字了得!
《一代才女李清照》:...,。靖康之变后,李清照与赵明诚沿长江往江西方向迁徒。当到达乌江镇时,李清照知这是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的地方,不免悲叹,写下了名垂千古的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赵明诚死后,朝廷传出赵明诚曾接受了一把金人玉壶的谣言,使李清照大为震怒。原来,在赵明诚病重期间,友人张飞卿曾带一把玉壶来看望他,此事不知为何被误传成"通金"。为了表明丈夫的清白,李清照决定将夫妇二人收藏的所有珍品都献给朝廷。于是她追随宋高宗赵构逃亡的路线南渡,途径越州、明州,辗转奉化、台州,后来又从温州返回越州。流亡途中,李清照所携带的文物珍品被金兵、盗贼甚至官兵盗走大半。建炎四年(1130),宋高宗看到人多不易逃跑,下令遣散百官。李清照看到一国之主只顾保全自己的命,心中无比的失望。她最终没能追上皇帝,进献朝廷的愿望始终也没有达成。绍兴三年(1133)李清照还为"韩肖胄自告奋勇前往金国看望宋徽宗,宋钦宗,并与金国商谈论议和事宜。提笔写下一首长诗称赞韩肖冑的义举。其中,"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杯土"一句最为感人肺腑。第二年,金兵南侵,宋高宗再次弃都而逃,李清照流亡到金华避难。皇帝的软弱,朝廷的无能使她心灰意冷,愁容滿面。当有人请她去溪泛舟时,她惆怅地写下了千古传唱的《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没多久,李清照便完成这本倾注了一生心血的《金石录》。此时,丈夫的心愿已了,离愁别绪涌上心头,李清照再次吟出了那首催人泪下的《声声慢》,影射出了一个''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晚年。大约在李清照73岁的时候,她走完了这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朝人,我国历史上女词人,文学家李格非之女,出身于诗书人家,通音律、晓书画,尤以诗词出色,有很高的文学素养。
李清照诗词风格前后期迥然不同,前期与第一任丈夫赵明诚生活幸福美满,常游逛于花田月下,观花赏月,共研诗词歌赋,怡然自得。
宋高炎宗元年(1127年)靖康之变,北宋灭亡,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南下逃亡,1129年2月,赵明诚罢守江宁独自弃城逃跑,并在逃亡中染病去世,至此,李清照国破家亡,孑然一身。
就在李清照孤独无助时,小吏张汝舟对其关怀备至,花言巧语,赢得了李清照的芳心,李清照冲破世俗(当时女人夫死二嫁为失节)再嫁张汝舟。谁知张是一渣男,娶李是贪她的金石书画,当得知李清照的这些东西在逃亡过程中已丢失殆尽,所剩无几时就变了脸,狠施家暴,愤怒后悔之余,李清照毅然选择了离婚,尽管这样做有牢獄之灾。
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感情生活的不幸,而且与两任丈夫结婚都未留下子女,李清照晚年生活极其凄苦悲凉,1155年,留下许多脍炙人口诗词的李清照悄然离世。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样有宏大气魄的诗句,很难想象出自一个古代女诗人之手,李清照,值得我们崇拜、景仰。
谢邀!文如其人,李清照的晚期代表作《声声慢》是她晚年凄惨人生的最好写照!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如意郎君赵明诚死后的词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心情就不好。后来改嫁之后家中还没钱,常受家暴。
1129年,赵明诚病逝,46岁的李清照独孤一身,颠沛流离于江浙皖赣一代。这个时间段,她留下了一部声声慢是她当时心情的表现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132年李清照跨出跃海,跟随朝廷,去投奔弟弟李迒,无奈还没安稳金兵就攻陷洪州。李清照只得逃难到绍兴而此时赵明诚留给她的一大批收藏古玩却被贼人盗走,李清照伤心欲绝只得花了大价钱赎回,最终被坑骗只赎回一部分。心灰意冷的李清照大病一场。
其实她一系列作品中就能表现出她无助又悲凉的心境
诸如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其实我个人觉得,凄凉这个词用的有些过了,毕竟她算是小康偏上的生活水平,也可以说是衣食无忧。非要说凄惨,大概是因为成了寡妇,思念亡夫。外加一个弱女子不太懂社会上的凶险,被骗了好几次,还有就是由于国难,有些所谓的颠沛流离吧。但是凄惨还是算不上的
以下是野史
还有一个更凄凉的改嫁悬案,说是李清照被人骗,而张汝舟号称赵明诚的同窗对李清照百般关怀只是为了赵明诚的古董收藏。最终张得知赵明诚留下的宝贝大部分遗失便开始对李清照拳脚相加,李清照费尽千辛万苦终于告倒张汝舟,张被罢官,而李自己因为告丈夫也锒铛入狱(这只是一大悬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