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补充: 这是去荷兰拍的圣尼古拉斯教堂,据说已经存在千年了,中国虽然是个拥有几千年历史文明的国家,但似乎上千年的建筑很少见,500年以上的建筑都不是很多,之前有一个论调是“中国的王朝更迭喜欢用烈火覆盖前朝”,因此导致了许多建筑被焚毁,还有人说是因为中国的古建筑大多是用木头做的,不易保存,而欧洲是用石头做的,保存相对完好,你们认为还有哪些原因呢?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以前说过这个问题,今天再说一次。
其实欧洲高大的石质建筑,主要就是教堂、王宫、城堡这三种,其余就极少见了。
欧洲平民的住房同中国老百姓一样,也是以木质或者砖石为主,到了今天也基本看不到了,保存不下来。
而中国从商周开始,无论民间还是皇宫贵族,建筑物也是木质为主,宋代以后出现不少砖石建筑,但一般不高大,而且也以木质和砖石混合结构为主。
中国也有非常宏大的木质建筑,比如应县木塔、大报恩寺塔、紫禁城太和殿等等,但民间的建筑物都比较小。
为什么会这样了?
原因很复杂:
第一,就地取材。
直到今天的人类,也是无法战胜自然环境的。
比如一个大海啸过来,人类就死了好几万。再比如,如果电影《星际穿越》中说到的植物枯萎病出现,人类一样会灭亡。
古代的人类任何生产和生活,都必须依赖环境,必须就地取材。
而中国人发源于黄河流域,后来逐步散布到长江流域。遗憾的是,这两个地方都缺乏优质的石料资源。
以大理石为例,目前盛产于中国沿海山东、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五省。
福建、广东、广西直到唐宋时期才逐步发展起来,而山东、浙江虽有些石料,对不起都在地形复杂的山区。
地雷战的故乡山东海阳就有优质石料,因为那里都是石头山,而且山势陡峭,当年日本鬼子都不敢随便去山区扫荡。但是,在当地开采石料难以程度尚且不谈,怎么运出来就是大问题。
古代欧洲的大型建筑的巨石,几乎都是利用河流和船只运输。
海阳境地表水系不甚发育,只有发源于招虎山山脉的较小河流,根本无法从事运输任务。那么不就是扯淡吗?
搞不到石料,还修建毛的石质建筑物。
相反,中国古代森林覆盖率是很高的,到了秦汉时代,中原腹地还有大片的森林,贵族们乐于在这里狩猎消遣。甚至宋代,河南境内的森林里,还发现过大象。
古人生产力低下,老百姓能够勉强糊口,身上有瓦遮头就不错了,难道不是就地取材用木头盖房,反而花费难以想象的巨资去用石料盖房子吗?
对于国家统治者也是如此,即便掌握国家大权,在中国那种环境下,修建大型石质建筑,代价也太大了。
大家听说过我们南京有一个阳山碑材经典吗?
阳山碑材其实是一块巨石,用该处山体中完整性好又十分巨大的栖霞灰岩开凿,由碑座、碑额、碑身三部分构成。碑材总高度达78米,总重31167吨,堪称绝世碑材。
这是明成祖为其父朱元璋树碑而开凿的巨型石材,本来试图做成一个高大的石碑。
搞笑的是,这个距离南京市区几十公里的阳山碑材,在完成了百分之九十以后,突然停工了,至今过了600年还是烂尾工程,前后使用了几万名工匠。
为啥?
目前一般认为是无法运输。当时的计划是开挖河道,直通紫金山麓,将碑材通过水运到明孝陵去。
然而,这不知道是哪个傻蛋工程师的主意。阳山碑材地处南京郊区的汤山,这里是连绵的丘陵,修建几十公里运河谈何容易。
由于发现搬运碑材的成本远远超过预计,加上朱棣当时忙于迁都北京,碑材也就只能放弃了。那个建议的工程师,估计肯定脑袋搬家了。
上面说了这么多,啥意思?
材料的开采和运输,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很大的问题。
相反,欧洲和非洲就容易得多。
以埃及金字塔为例,它就位于尼罗河附近,而当地就生产巨石。
比如著名的吉萨金字塔,距离图拉采石场仅有13公里左右,开采以后通过河流运输过来很方便。
部分花岗岩则来自阿斯旺采石场,距离不算近,但一样可以通过尼罗河运输到金字塔附近,技术上没有问题。
第二,需要性的问题。
中国和欧洲古代文化,有着很大的不同。
欧洲的大型石质建筑主要就是教堂、王宫、城堡。
欧洲的王宫其实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夸张,很多国家的王宫也只是一二层而已。
以沙俄的冬宫为例,19世纪中叶,当时的俄国有一项特别的法律规定,圣彼得堡市所有的建筑物,除教堂外,都要低于冬宫。
即便如此,冬宫也并不是很高,高度22米。
而且我们今天看到的冬宫,其实不是古代建造的,而是被大火焚烧以后在1839年重建的。
至于欧洲的城堡,花费几代领主的财富和权力制造,其实也不是很大。
早期欧洲城堡也是土木制造的,直到11世纪领主制度确立以后,诸侯们为了自己的安全,才不惜代价建造石质城堡。
其实城堡并没有什么了不起,本质上只是缩小的中国古代城市的城墙而已,规模上要小很多。
欧洲现存的最大城堡是法国南部的卡尔卡松城堡,城墙全长约为3公里。中国古代任何一个小城,城墙也有3公里。
一个城堡往往只能驻扎几十个骑士,相比中国城市、要塞动辄容纳几百几千人,不能相提并论。城堡由于体积小,建立成高大的要塞自然是没问题的。但中国城市不可能彻底建立成要塞,也没有这个必要,毕竟还有大量老百姓要在里面生活。
欧洲城堡是贵族的家,农民都是生活在城堡外的,因为农民就是贵族的敌人。
欧洲真正高大的石质建筑,就是教堂了。
这是宗教建筑物,往往花费几代人的时间不断地修建和完善。
对于教堂来说,本来就强调越高越好,这样距离上帝越近,所以确实存在修建的刚需。欧洲传统城市的默认规则是,城内所有建筑不得高过教堂,教堂就是地标。
而对于中国的宗教建筑来说,没有这方面的需要,唯一比较高的就是宝塔。
修建了600年的科隆大教堂,南塔高157.31米,北塔高157.38米。
而中国的应县木塔高67.31米,大报恩寺塔高78.2米,比科隆大教堂还是有差距的。
不过,科隆大教堂的中央大礼拜堂穹顶高不过43米,只是两边的塔楼很高而已。
而且,最初的科隆大教堂塔楼也没有这么高,不过是44米。
在随后几百年,大教堂也试图修建得更高,但技术上有很多问题。比如修建的58米高的新建筑,刚刚修建就坍塌了。
由于科隆大教堂最终是1880年建成的,也就是中国的光绪年代了,当时不算是古代而是近代,严格来说这不算是古代建筑。
要知道,300多米的埃菲尔铁塔,不过始建于1887年1月26日,于1889年3月31日竣工。
对于中国人来说,只有佛教的宝塔有必要修建得较高,但木质宝塔也就足够高了,根本没有必要搞石质。
普通的建筑物,修建成太和殿那么高27米,就足够高大了,没必要再高。
第三,技术方面的问题。
中国古代对于石质建筑的技术确实比较差,主要是没有需求,技术自然不发展。
古罗马很早就发明了混凝土,虽然后来失传了,毕竟人家曾经发明过。
而欧洲一直在建造石质建筑,技术是比较高的。
大家看过希特勒的画没有,当时他报考维也纳艺术学院,教授们认为这是非常不错的建筑画,符合欧氏几何原理。也就是说,希特勒的画很准确,如果画成透视的,就会成为今天的工程施工图。
也就是说,欧洲古代的建筑物已经大量使用了几何原理,经过数百年磨炼形成的,中国这方面就差多了,主要还是依靠建筑经验。
实际上,中国木质建筑在宋代以后,技术上也没有太大的发展了,因为靠经验就足够了。
但这也没什么稀奇,因为确实没有需要石质建筑技术的刚需,不可能有什么发展。
第四,观念问题。
古代中国人很讲究等级观念和礼教,对于房屋的高低也有明确的限制。
《礼记》里对建筑高度的规定是这样的:有以高为贵者: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
看看,礼教规定皇帝的家,也只能是九尺。
而历朝历代,对于贵族、官员、士大夫修建的房屋和建筑,是有明确限制的。
如果王爷之流修建的王府,超过王爷的规格,就会被认为是僭越逾制。
这是非常严重的罪名,几乎等同于谋反,也就是说你没有把皇上放在眼里,绝对可以满门抄斩。
而皇上的建筑物尚且不能很高大,其他人就更别说了。
第五,性价比问题。
其实欧洲也好,非洲也好,中国也罢,普通老百姓建房子都是要物美价廉的。
无论木质还是石质民居,没有谁吃饱了撑的,建得很高的,够用就行。
这些民居建造技术,其实很简单,也不复杂,这就足够了。
至于任何高大建筑物,基本都是皇帝或者宗教领袖之类,搞得劳民伤财的东西。
以科隆大教堂为例,修建了600年,用了高达40万吨石材,这么多年建造费用不能计算,今天就算定期维修,也要花费上千万马克。
再说印度人的自豪泰姬陵,修建花费了22年,使用了数万名工匠。
从开始建造到最终完成这座陵墓一共花费了大约3200万卢比,相当于今天近百亿美元。
这些玩意说来说去,都是压榨老百姓搞来的资金。
以欧洲为例,中世纪教皇一大敛财手段,就是说要修建教堂。
对于老百姓来说,对于高大建筑其实都不关心,甚至反感。
上千年?也就是中国的宋朝。在泉州,宋朝的留存的石材建筑太多了,清净寺,东西塔,安平桥,顺济桥,洛阳桥等等,太多了
本人认为,除了建筑材料不同导致中国古代建筑保存较少外,还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朝代更替时,多年的战乱导致前朝建筑基本毁于一旦。研读历史就会发现,皇帝荒淫无道,吏治腐败最终导致民不聊生揭竿而起,各地诸侯趁机混水摸鱼,最后胜利者又改朝换代,诸侯混战短则几年,长则十几年,你方唱罢我登场,烧杀抢掠,攻城略地,多年的诸侯混战人口锐减,加上建筑多为木质材料,特别容易被大火烧光,基本把前朝风华绝代的建筑夷为平地,史书记载,项羽入关后一把火把阿房宫少了三天三夜。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保留时间不长的主要原因。
二,封建迷信思想在作祟。拥有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华夏大国,脑子里固守着的一些观已经根深蒂固,就比如对待前朝建筑的态度方面,开国皇帝登基,即使还有前朝建筑,也不会继续使用,在他们看来,前朝建筑内晦气太多,觉得前朝建筑里还有冤鬼之魂存在,自己住进去岂不被鬼神缠身,所以不会使用的。大部分高官厚禄之人,更是对旧建筑心存芥蒂,担心晦气太多不利于自己仕途和做生意。即使在现在,国人眼里房子还是新的好,别人住过的房子总觉得有点硌应。
三,国家集体的财产无人照料。西方尊崇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国人眼里对属于个人的财产看的也很重,但是对于国家的集体的财产如果责任没有落实到个人头上,大部分人都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态度,最后导致国有财产没人管的境地。西方各类古堡大部分是家族私有,古堡是他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视之如命,肯定很珍惜。中国古代建筑中优秀的基本属于皇帝所有,而且数量众多,皇帝荒淫无道那会对建筑保存太在意,长年累月无人看管荒废也在所难免。到了朝代,吏治腐败官逼民反,战乱发生后建筑毁坏更是可以理解。
与材料有关。西方的许多建筑,尤其是意大利。像弗洛伦萨的百花大教堂和比萨教堂。都是优质的花岗岩和大理石建成的。因为意大利出产优质的石料,直到今天。而中国古代建筑基本是砖木结构。最有名的应县木塔和山西悬空寺能留存到今天是十分罕见的。多年的战乱和风雨雷电的自然侵蚀对于砖木结构的危害巨大。动不动就一把火。例如最近的巴黎圣母院大火,损失惨重。只有石头能够保存下来。另外穆斯林拒绝拜偶像。也摧毁了许多雕塑。
所谓千年建筑,能留存的都只是宗教场所的建筑物,民间平民甚至王宫之类的建筑,要保持千年的材质不变,基本是不可能的,欧洲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摧残,现代人所看到的古建筑大多数是按原样翻修,只是瑞士意大利的古建筑没有什么大破坏,意大利罗马是基督教天主教徒门心中的圣地,相信盟军里的士兵们可能是心存敬畏,不想破坏那片西人心里的神圣建筑而逃过被摧毁的命运,欧洲翻新古建筑都是百分百按原貌翻修,外表是绝对不会有丝毫改变,这点亚洲人近代受西方文化影响,随便推倒古建筑去建自以为是新潮的有洋气的建筑,就让西人误认为中国人缺少千年建筑,实际欧洲也没有什么千年不倒的古建筑,在中国或东亚的能有干年不倒的古建筑,只有郊区外的名山大川中的佛教道教圣地了,欧洲的宗教建筑喜欢建造在城市最繁荣市中心地区,而东亚和中国的宗教建筑喜欢建造在深山大岭上,这点完全相反的信仰觉悟观,就体现在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完全相反观点。
中国的历史和西方的历史有一个显著不同的地方是中国任何时候都没有发生过“神权”凌驾于一切的时代。一本西方的建筑史就是一本神庙和教堂的建筑史,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中国的建筑是“以人为本”,西方建筑是“以神为本”。“神”和“物”都是永恒的,“人”确是“暂时”的,在不同的价值观念下自然产生不同的选择态度和方法。
自古以来,中国人一直都没有把建筑看成是一件永久性的纪念物,没有号召过人民为一个永恒的世界工作。无论房屋或者整个城市,古旧了,破坏了,或者已经不再适合当时要求的时候,便索性全部抛弃从新建造。在历史上,除了唐代和清代之外,差不多所有的开国之君都是重新建设自己的宫殿以及新的都城。
西方古典建筑则与中国传统建筑截然相反,西方古典建筑空间布局采用的是个体向高空垂直发展路线,以挺拔巍峨的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体现出了西方人对神灵的狂热信仰,建筑设计师希望人们通过对建筑物的仰视与敬畏,突显神灵或房主的地位。建筑了120年的圣彼得大教堂在中国是绝不会出现的。
建筑的发展基本上是文化史的一种发展。近几个世纪,西方在建筑上的发展很快,对待中国建筑的态度一直是不予重视或一无可取的言论和偏见。这种现象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文化话语权的提升,以及对传统建筑思想和文化的认知,在不断改变。我相信中国建筑思想中“以人为本”的观念和历史经验必将在未来产生更大的贡献,回归得其应有的地位。
主要是人口密度不同,城市不知道,就拿农村来说吧,我们村从八十年代到现在,扩建的比老村大了4~5倍,原来的老房子全部改建扩建了,毕竟历史古迹也抵不住居住压力,再加上建国后的破四旧,致使许多的历史古迹遭到毁灭性破坏,才导致现在遗留不多问题。
我是不可能相信欧洲有上千年的建筑的,因为一个有建筑精美的地方都是一个农工商业十分发达的地方,商人和工匠等人脚量四方,商人和工匠知道发达的地方需要什么,都会往那里赶,如果有那些精美建筑的地方商人和工匠就会把它传递四方,因为商人和工匠都是流动的个体,传得更远更会传得神夫奇神,中国从来都没根阿拉伯商人和波斯商人断了往来,可怜中国人从来没听到过这些商人说过欧洲有那么多精美建筑,要不中国就会有好奇的富家子弟走进欧洲去看一看了,所以我坚信欧洲所有建筑不会超过大航海时代
欧洲一战二战已经被炸平了,哪里来的千年古建筑?多年来西方热衷制造假古建假古迹成风,巨石阵都是吊机装配的,却冒充史前遗迹。
能够保存千年的建筑,一定由石材构成,而在上千年前,中国还没有掌握用石材建造房屋的技术,自然没有上千年的建筑保存下来。
古代中国的建筑都用砖木构成,就算规模较大的塔类建筑也是由砖块建造,这并不是一个区域内的人们审美或技术偏好的问题,而是当时的中国没有建造石材建筑的社会环境和技术水平。
建造石材建筑,不仅造价高昂,而且需要很长的工时,像一座教堂或城堡的建造需要耗时上百年,在古代中国因为王朝更迭引起的社会大盛大衰的动荡,不仅容易造成工程烂尾,也难产生修建能够保较长年限建筑的工程目标。
更主要的原因,是修建石材建筑需要成体系的几何学知识,而在明朝之前,中国社会并没有支持修建复杂的石材建筑所需的几何学知识。
在以居住为目的的石材建筑产生之前,还有更古老的一脉石材建筑的技术扩散,那就是以陵墓和神坛为主的祭祀类建筑。这类被称之为巨石型的建筑,以埃及金字塔为代表,并且在欧洲以及美洲都有保存,而中国就不仅没有存世的巨石建筑,就算在考古发掘中都从来没有过发现。
一种说法是,这种建筑产生于古代非洲,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技术,当这种技术传至东亚时,还没有展开应用,就被金属冶炼,也就是青铜工具所取代,而美洲居民在到达美洲后,带去了巨石建筑技术,但是当东亚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之后,美洲和亚洲之间的交流因为地理环境的改变而发生了中断,于是美洲居民就停留在了巨石建筑时代。
中国因为巨石建筑技术的过程过早被青铜技术取代,整个社会并没有产生巨石建筑的扩散和保留。因此在整个古代,这种技术的保存和使用都没有展开。
也就是说,巨石建筑也曾经是高大上的技术,法老祭司们也是用它来彰显王权的神圣的,而中国因为没有经历这个考古学上细分的巨石时代,彰显王权的一直是巨大的青铜器,这个青铜器就充当了巨石建筑的功能,因此才有以“鼎”来指代王权,这种中国独特的文化,最好地说明了为什么中国为什么没有石头建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