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补充: 汉代的隶书有什么特点?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书法风格,汉代的隶书的特征是啥?
汉代隶书分尚法一路和尚意一路两大类。
一,尚法一路风格的隶书比较方整平正,法度严谨。重法度。
有均衡美,有装饰效果的对称美。重理性的分析和表现。书写精致,刻工精细。如汉隶《乙瑛碑》,平正丰腴。有典雅高贵的庙堂气。
(乙瑛碑)
清方朔评:"字字方正沉厚,亦足以称宗庙之美。"
二,尚意一路风格的隶书有粗犷奔放、奇崛、率真等特征。重意趣。
书家个人感性色彩浓厚,包括精神、气质、格调等。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注重感觉和情感的发挥。
如《石门颂》。字的结构错落有致,每一根线条像在跳舞。横不平,竖不直,重奇趣、拙趣、意趣。有野逸的、恢宏的、无拘无束的山林气。
杨守敬评:"其用笔如闲云野鹤,飘飘欲仙,六朝疏秀,皆从此出。"
(石门颂)
《封龙山碑》和《石门颂》同属一路。有篆意、有拙趣、刚健有力,气势足。
(封龙山碑)
(何绍基临乙瑛碑)
(沈尹默临乙瑛碑)
(林散之临乙瑛碑)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隶书主要特征:字形方扁,上下收紧,左右舒展,有折无转,并有波挑,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运笔短速,字形活泼、风格多样。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隶书相传为秦末程邈所创。程邈在狱中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画改曲为直。改边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画,更便于书写。
隶书盛行于汉朝,成为主要书体。作为初创的秦隶,留有许多篆意,后不断发展加工。打破周秦以来的书写传统,逐步奠定了楷书的基础。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统一下,是汉代隶书逐步发展定型,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书体,同时,派生出草书、楷书、行书各书体,为艺术奠定基础。
初学隶书建议学曹全,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空间有单字视频,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隶书有两大高峰时期,一是两汉,一是清代,二者的区别比较明显。
汉代隶书多呈方形,用笔以圆为主,转折和撇捺以方为辅,方圆并用。
汉碑中,《石门颂》《褒斜道刻石》纯用圆笔,《张迁碑》《景君铭》则用方笔。
隶书用笔讲究藏头护尾,逆锋落笔,调锋后向笔画方向运动,收笔时调锋后向笔画方向回归。
隶书独立成形,主笔突出。撇、捺是隶书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与篆书、楷书的主要区别之一,又是隶书不同风貌的表现手法之一。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我来回答下这个问题
隶书又名佐书、分书、八分,因盛行于汉代,所以又叫汉隶,它是由篆书圆转婉通的笔演变成为方折的笔画,字形由修长变为扁方,上下收紧,左右舒展,运笔由缓慢变为短速,从而显示出生动活泼、风格多样的气息,给书写者带来很大的方便。隶书分为秦隶和汉隶,流传至今最为出名的有
《礼器碑》
《孔庙碑》
《华山碑》
《韩仁铭》
《曹全碑》
《张迁碑》
汉碑隶书最初书丹时是用笔写出,然后再由石工镌刻。即使是技艺十分精湛的石工,也不可能将原来的笔意完全表现出来。所以汉碑隶书的点画都有含蓄凝重之感,不像墨迹上的字笔画那样纤巧,笔锋的使转那样清晰。汉碑由于年代久远,因剥蚀而产生的特殊效果,形成了汉碑隶书独有的韵味。
学习汉碑者,应当深入了解汉隶的字型特征,才能够透过刀锋见笔锋,探求其内在的运笔技巧和艺术风味。
1、字形扁方左右分展
篆书和楷书较多的取纵势,成正方或竖长方形,使笔画纵向发展,隶书字形较扁,向横的方向发展。形成这一特点的因素,是隶书在体长的小篆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写在竹简上,为了节约,而把体势压扁,使简面字数的容量增多,而更趋简捷。
隶书在左右两面采取分势,恰如“雁展双翅”,也就是说向左方伸展的一部分笔画和向右展开的一部分笔画相对称地展开。以八字为例,左边的撇笔与右边的捺相呼应,形成了隶字内紧外松的结体。
2、起笔蚕头收笔雁尾
隶书横画的最大特点,是前加蚕头,后加雁尾,把横和捺的部分加以装饰,形成波势、捺脚,使隶字笔画更加富有变化。雁尾过去作燕尾,从其实际形象看,似乎以大雁的尾巴做形容比较逼真。
3、变弧为直变画为点
隶字是篆到楷的过渡书体,篆书中大量的圆笔转折变为直线转折。也就是说,与篆书相比,它多方笔转折,即在起止转折处出现了许多或圆或方的棱角,这就去掉了篆字的弯弧笔画,由原来的篆书,只有点、直、弧三种笔画,派生出隶书的八个基本笔画,和更多的变化笔画,如点化为各种隶书点,竖直化为各种直,横直化为各种横,斜直化为各种提、撇和波捺。我们从最能代表八个基本笔画的永字上也看出篆、隶、楷三种书体的不同点,比如凡是篆字横笔平直的笔画,隶书都是稍微倾斜。篆字的点都极平直,到了隶书的点,变出各种有斜度的侧点
4、变圆为方变连为断
篆书字框如“国”“图”“回”等字外框都是圆角“形,隶书都变成了方形。
5、笔增提顿画有粗细
原来篆字只有横面行笔,所以笔锋保持一定粗细,隶字变为纵横交错运动,增加了提笔、顿笔,因此笔画有粗有细,使毛笔的节奏感加强了。
我是书法爱好者。我来回答你的问题如下:
汉代是隶书艺术发展的最高峰。
汉代隶书各种风格的名碑异彩纷呈,大致为遒劲雄健、潇洒飘逸、严谨工整、博古端庄、古朴典雅、厚重大气、姿态奇逸等风格。
正如鲁迅说过四个字,沉雄博大。可以说代表汉代文化的总体风格。
主要特色是大气、厚重和生动之中见精致。
从其用笔方法来说
点画继承篆书曲线之美,归纳出新的是波磔笔画线条美,篆书基本上都是圆笔,隶书字体是在圆笔基础上使用方笔。
从其隶书结体来说
隶书字结体扁方取势。重点原则是雁不双飞。只能有一个雁尾。还有就是因字定型、避让点画、错落有致的偏旁,形断意连这些东西。
从其章法来说
也就是说布白问题,纵横规则排,展现齐整之美。再则纵行有规则字距离无规则,像刻石、竹简或帛书等等。
学习隶书要从汉隶汉碑入手,选择一个喜爱的碑,从笔画结体临习,重点学到汉隶的气韵。
隶书是对篆书的变革中确立了自身的艺术特点和存在价值,大概有以下几方面:
1.隶书的抽象性取代隶书所赖以立身的象形性,避免遭秦小篆因装饰过分而有可能达致的凝固停滞,从而复兴了书法内在的活力与生机,并使之得以健康繁衍与发展。-
2.从外在形式看,隶书的横向波磔取代了篆书的纵向舒展,其特点呈现蚕头雁尾,笔势摆布开张,字形扁方,每个字都有翩翩欲飞之态。用笔或方中带圆,藏锋、露锋诸法具备。结构上下缜密,向背分明,笔画向左右发展,呈左右对称的“八字型”。根据其字型态,又被命名“八分”,清代书法家翁方纲对其进行定义:“八分之义,'八’别也;言其字左右分别若相背然。”由于隶书的横向波磔从而带来了章法的变化,隶书的欹侧翻飞取代了篆书的对称端庄,隶书的方折和提按顿挫,丰富了篆书的圆势为主、起止无迹的用笔。
3.隶书的笔画在发展中逐渐形成规律和体系。由隶书开端,到楷书阶段,汉字的笔画即形成了由基本笔画、基本笔画变势和复合笔画组成的笔画体系,大大丰富了笔法。
这个问题很大,很不好回答。命题放在硕士论文中,也不足以说清楚。
栗子君书法主功汉代隶书,试图删繁就简,试着回答一下。
Part.1 问题分析
首先,解决某个时代的书法特征,栗子君一般是两种思路
一种是直观思维(即看图说话,通过作品的呈现进行推断)
一种是考据思维(即根据史学资料、历代书家品评进行推断)
同时还需要具备书法史、美学史、批评史的一些素养,才能相对准确的进行概括
栗子君试图结合以上思维与素养,作一浅析
Part.2 时代分类
汉代分为东汉与西汉
先看西汉的作品
作品1.《老子甲本》
作品2.《春秋事语》
作品3.《武威汉简》
通过以上图片我们不难看出,西汉时期的隶书作品的主要特征为
1、用笔和结构上呈现“草体化的倾向”,篆书的偏旁结构进一步解体,个别偏旁结构出现简省的处理。
2、隶书特有的波磔用笔得到突出与强调,主要表现为“长横超出结体宽度之外,用力按顿后挑出”,进而形成了“蚕头燕尾”的雏形。
3、这一时期主要是墨迹隶书,能够看到毛笔在简牍、帛书上书写的痕迹,风格上比较“率意”,点画书写得相对更加轻松、“写意”
再看东汉的隶书
1、《礼器碑》
2、《曹全碑》
3、《张迁碑》
4、《石门颂》
这一时期的隶书主要为铭刻隶书,即镌刻碑镌刻在石碑、摩崖上。
对于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考据的思维来看,有很多前人已经做出过论述
清人朱彝尊说有3类:“汉隶凡三种,一种方整,一种流丽、一种奇古。”
王澍说有3类:“古雅、方整、清瘦。”
康有为说有8类“骏爽、疏宕、高浑、丰茂、华艳、虚和、凝整、秀韵。”
还有很多其他的分类,这里不再赘述。
Part.3小结
这一时期的隶书非常之多,推荐一套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汉碑全集》
题主可一窥隶书的整体风貌。
栗子君则认为,这个时代的隶书是“一碑一奇,不可端倪。”
但隶书的主要特征,归纳一下,应该是“古朴、古拙、古雅。”
朴素者,生姿;
稚拙者,生趣;
古雅者,生韵。
同时,要注重隶书的时代背景,汉武帝时期,整个汉代都非常的大气、磅礴。
参考一件十一届国展获奖作者李守银先生的大字隶书作品,去感受宏阔的格局和苍茫的气象,很符合汉代的时代风貌。
Part.4延展阅读
由于篇幅有限,在这里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资料,对研究汉代隶书或许有些帮助。
参考资料:
1、陈振濂《大学书法隶书临摹教程》
2、王镛《中国书法简史》
3、周永健《隶书概览》
4、李泽厚《美的历程》
5、华人德《中国书法史·两汉卷》
仅供大家参考!
欢迎各位方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