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宁娶二度花,不娶遗下人”,“遗下人”指的是什么人?
过去,在民间,有这么个俗话“宁娶二度花,不娶遗下人”,可能有些人听了不怎么理解。说到俗语,是老祖宗们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有一些经验在当时可能是很有用的,但也一些就不符合当今社会的实际状况。所以我们在学习中一定要学会鉴别,好的有用的要学,不好的,无用的要批判。

俗语“宁娶二度花,不娶遗下人”就属于这一类。所以我们要带着批判的态度去学,去了解。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了解一下:
—、宁娶二度花
宁娶二度花,什么是二度花,本意意是植物二次开花,也可以说是“梅开二度”。后来人们把它比喻人的第二次婚姻。所以这半句的意思是说,宁愿娶有二次婚姻的女人,就是结过二次婚的二婚女人。

一个男人为什么要娶一个二婚的女人呢?当然这里指的男人主要是一些找不到媳妇的光棍汉们,他们还是比较喜欢找二婚的女人。
一般来说,这里讲二婚的女人,大都是指离异的女人。这些离过婚的女人。主要是和前夫,很多是因为情感不和,性格差异太大,当然也有个人作风方面的问题才导致两人感情破裂离婚的。

那些光棍汉,因为穷等原因娶不到媳妇的,他们就会选二婚的“二度花”。在农村男人最害怕找克夫的女人,害怕自己被克死。而离异的女人,就不存这个克夫问题,所以,这也男人愿意娶这些“二度花”作媳妇的主要原因。
二、不娶遗下人
不娶遗下人,这下半句应该是呼应上半句的,就是说,那些打光棍的男人没办法宁愿娶离异的“二度花”,也不愿娶“遗下人”。那么什么是遗下人?

说起这个“遗下人”,一般指的是家里的男人因疾病或因灾祸而死的,只剩妻子一人。这个女人就叫做“遗下人”。那男人为何不娶遗下人呢?
这个说起来,还是人们被封建迷信给吓住了。在过去,男人出意外和非正常死亡,就说明这个女人命“硬”,会“克夫”。男人就是被她给克死的。

要知道,男女结婚在一起,都愿意相伴一生,白头偕老。如果半路丧偶,说明有一方命硬,把对方克死了,这是很不吉利的。
所以,人们认为“遗下人”的女人有克夫命,和谁结婚都会不长久。哪个男人愿意娶这种女人呢?因此,在农村,过去“遗下人”这样的女人不容易找到男人,即使是穷光蛋的光棍汉也是宁娶二度花,也不愿娶遗下人的真正原因。

综上所述,我们了解了二度花和告遗下人所处的地位不同,遭受的待遇更不同。特别是遗下人,丧失丈夫已经够痛苦了,但在社会上还要受到歧视,更会让她们受到的打击会更大。所以,我们在了解这种因封建迷信导致的丧夫女人的不幸遭遇时,就一定要批判和否定这种观念。
图片来自网络
老祖宗留下的警示语,是长期实践与经验的总结,有一定的道理,但不一定适用于现在。类似的还有“宁娶寡妇,不娶生妻”、“宁娶从良女,不娶过墙妻”“宁娶富家奴,不娶穷家女”,等等。
那什么是“宁娶二度花,不娶遗下人”呢?这里“遗下人”显然是一个生僻词,现代人基本不用。那古代的“二度花”与“遗下人”究竟指的是什么人呢?一起来看看。

宁娶二度花
“二度花”,从字面上很好理解,就是指再次盛开的花朵,泛指美好的事物再次如鲜花一般绽放,所谓“梅开二度,满园芬芳”即如此。在古代梅开二度还是一种吉兆。
在当下,“梅开二度”也不是什么特别的梗,意思是同一件事做第二次,比喻女子守寡后再婚,也就是梅开二度、再缔良缘。古代还常把第二次婚嫁女子称为二度梅。
因此,古代擅以花喻人,从花延伸开来,后来“二度花”就喻指了寡妇,寡妇再婚等于梅开二度,如此看来这个弯转得自然而不至于那么猝不及防了。
还有,既能指“花”,说明还是年轻的女子,虽然失去了丈夫,但并没有生育过孩子。
“宁娶二度花”,就是说宁愿娶死去了丈夫的女子,也即娶丧偶的单身女子,这与“宁穷死,不娶生妻”有异曲同工之意。
为什么“宁娶二度花”呢?因为单身的寡妇死了丈夫,与前夫家并没有什么过多的牵扯,在各种关系处理及人情世故上都相对单纯得多。
因此,寡妇与离过婚的女子相比,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在两者相较时,自然会选择娶寡妇了。
当然,在古代,也有迷信说法说寡妇克夫等,但与因犯错而被婆家休掉的女子权衡利弊之下,娶寡妇还更为放心得多。

不娶遗下人
“遗下人”,在古代是指被丈夫休掉的女子,如在现代则指离过婚的或大龄的女青年,而把这样的女子称为“遗下人”确有一种贬抑的意味
因此,“不娶遗下人”,一般来说,在古代就是指不娶被婆家休过的女子,在现代指不娶离异的女子或大龄女青年。当然,这种说法也是欠妥的。
为什么“不娶遗下人”?因为在古代只有犯过错的女子才会被婆家休掉,而这样的女子大多会因为是品德问题,或自己有疾病等问题而造成的。
在现代,女子离异主要因为与前夫感情不和,或性格差异太大,当然也有个人作风方面等的问题导致两人感情破裂而离婚。
总之,“遗下人”在古代会被人们歧视。

为何“宁娶二度花,不娶遗下人”?
在古代,寡妇之所以守寡独自一人生活,并不是因为自己作风问题、道德败坏等而造成的后果,而是因为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
而且年轻的寡妇在丈夫死后,独自一人,没有孩子的拖累,与前夫家也没有什么牵扯,关系很单纯,也没有作风问题等,长得又漂亮,这样的单身女子是很容易被人看上的。
比如在农村,一些过了适婚年龄、条件不算好的年龄稍长的男子,是很喜欢这种成熟女性的。
而被丈夫休掉或改嫁的女子就不同了,这样的女子即便与前夫离了婚,也会有这样那样的关系牵扯,如果有孩子,关系就更麻烦了。
一旦与这样的女子结了婚,容易起纠纷,有可能下半辈子都与她前夫家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生活一地鸡毛,如果再遇上财产分割之类的,还容易闹上法庭打官司。
还有,古代被丈夫休掉的女子,最是让人看不起,甚至很受歧视,认为她们作风不好、不孝顺父母,或自身有让人难以接受的毛病等,还经常会对她们指指点点。
古代女子地位低下,如果在婆家犯了错,即便有法律保护,但违反了“七出”条件,还是会被丈夫扫地出门,也就是“休妻”,在一些影视剧里我们也看到过古代休妻。

什么是七出?“七出”在唐代以后就出现了,内容源于汉代的《大戴礼记》,“七出”包括:不顺父母、无子、YIN荡、妒忌、有恶疾、多言、窃盗。
七出把“不孝顺父母、不能生孩子、为人YIN荡”放在了前三,可见孝道、生育、作风问题对古人有多重要,而这三条女子又很容易犯。
在古代,百善孝为先,父母是天,不孝顺就是天大的事。即便在现代如果NUE待公婆、情节恶劣,这样的女子离婚后,想必也没几个人敢娶吧。
还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古代女子不能生育被休很难再嫁,娶了也会遭人非议。
现代人们观念虽然发生了转变,无子可领养,但也忌讳。我亲戚前妻就不能生育,虽然两人很恩爱,但还是忍痛离了婚娶了另一女子,后来现妻才生了一女儿。
比如,陆游与唐琬,原是一对伉俪情深的恩爱夫妻,但婚后1年多,唐琬的肚子都没有动静,陆母本就不满她耽误儿子前程,这下更以不能生子为由令儿子休了她。
陆游在孝道与爱情的天秤下,选择了前者,如此唐琬被休掉。有意思的是,唐琬嫁给赵士程为继室后却生了一生一女,生活很幸福,而在古代如赵士程这样眼光的名士又有几人?
还有犯“YIN荡、盗窃”的女子,这在古今都不能接受,除了涉及到人品、作风等问题外,一个家庭如果娶这样的女子,不仅自家遭罪,还会被人戳断脊梁骨的。
“有恶疾”,古今大多也会敬而远之的,谁家愿意娶一个病秧子在家里伺候呢?除非有真爱,不介意对方的身体状况,不过那种情况也非常少。
所以,“遗下人”不管在古代或现代,都会让人敬而远之。
有意思的是,寡妇在古代本是不受待见的群体,但与被休掉的女子相比又有了优势,因而受到了世俗的少许偏爱,而后者牵扯问题多令人望而生畏从而裹足不前。

“宁娶二度花,不娶遗下人”的意识偏见
俗语“宁娶二度花,不娶遗下人”是古时人们的一种择偶观,有一定的道理,但同样存在着显而易见的意识局限,也是古人对女子的一种偏见。
“二度花”和“遗下人”是两种不同情况之下的女子,但如果在古代按类别来分,宁娶A而不娶B,就是对女子的一种极大的歧视。
因为“二度花”不一定是十全十美、令人趋之若鹜的;“遗下人”也不一定就是十恶不赦、令人望而生畏的。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否则就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
《红楼梦》里,薛宝钗的结局就是一个典型的“二度花”,她历经种种终于成功嫁给了贾宝玉,而宝玉痛失至爱、万念俱灰而出家当了和尚,薛宝钗就此守“活寡”,成为了“二度花”。

而薛宝钗这样的二度花,却也是饱受争议。读者更庆幸的是,她费尽心思夺了黛玉的至爱而自己最终也没得到幸福,成了嫁而不得再嫁结局更为悲惨的“终身误”,可悲可叹啊。
而对于“遗下人”的案例呢?
陆游的前妻唐琬,就是著名的“遗下人”,唐琬与陆游婚后1年未生子,但她不是永远生不了孩子,只是时间的问题,她嫁给赵士程生得一子一女就是最好的证明。
唐琬曾是“遗下人”,你能说她道德品质不行吗?她只是古代苛刻“七出”下的牺牲品而已,是封建理念强加于女子身上的桎梏,她的被休实是那个社会最大的“误会”。
因此,钰姐认为,“遗下人”一词是对女性的一种极大的不尊重,这种说法只存在于古代,因为现在男女平等,懂得尊重女性,妇女也顶半边天了,谁都不是“遗下人”。
因此,老祖宗留下的文化,有着历史与意识的局限,我们需结合一定的历史背景来理解,摒弃糟粕,取其精华,批判客观地接受,这才是我们对待古文化的正确态度。
你怎么看“宁娶二度花,不娶遗下人”呢?欢迎留言。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2017年,我还在县志办的时候,有一次去民间采风,见有一位老阿婆坐在木屋前,唱着动听的歌谣:
二度花,再发芽,
白天碾压高粱地,
夜晚床铺响嘎嘎,
洪荒之力全爆发!
遗下人,恨缠绵,
身在曹营心在汉,
半夜突然坐立起,
疑是前夫来缠绵……
她的声音很好听,我们都听得入神了。

一曲唱罢,我问她唱的是什么意思啊?
她说:“这是一首民间山歌,意思是宁娶二度花,不娶遗下人。”
我仍然一头雾水,不知道她讲的是什么意思。
她说,“二度花”是第二次结婚的女人,“遗下人”是丈夫死了的女人,意思是宁愿娶二婚的女人,也不要娶死了丈夫的女人。
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会这样呢?按常规的思维,离过婚的女人,肯定有问题啊!不有问题怎么离婚呢?女人离婚,不外乎出轨、久离别、公婆矛盾等,离过婚的女人有什么好啊?!而死了丈夫的女人,不是她不好,而是丈夫出意外或者病故,娶了这样的女人,她不可能旧情复发了,自己也没有后顾之忧,不好吗?
我把我的想法跟老阿婆说了。
“这你就不知道了!”老阿婆说,离了婚的女人有两种:
一种是破鞋。破鞋是太滥交的女人,或者是道德品质有问题的女人,或者是对公公婆婆不好的女人,这样的离婚女,人们叫她们破鞋,是不能叫她们“二度花”的。花,是用来形容美好的女人的。
另一种是因为男人不成器而离婚的女人,女人的男人嗜酒、好赌、好色、无能等,都可能导致家庭破裂。这样的离婚女人,她们如果再婚,一定是很珍惜第二次婚姻,如果第二任丈夫为人正直,她们会爱丈夫爱得死去活来,每晚都会用洪荒之力去爱丈夫……
我终于知道了,为什么我和老阿婆理解的不一样。老阿婆以她丰富的社会经验,把离婚女人分成两种,一种是破鞋,一种是珍品。而我,通通把离婚的原因归结为女人的不好,认为都是她们的错,所以认为娶二婚女不好。

我又问,为什么不娶遗下人呢?
老阿婆说,不是不可以,但是大概率是不可以的。因为失去丈夫的女人也有两种:
一种是”寡妇“。所谓的寡妇,她们对死去的前夫,不几天就忘得一干二净,就只剩下她一个“孤身寡人”了,她心里已经没有了前夫。
第二种是“遗下女”。“遗下女”多有遗憾,心里还是念念不忘前夫,这样的女人才是“遗下女”,是前夫遗落在人间的天使。
“遗下女”她们一般都还对前夫有感情,如果你娶了她们,她们只是把你当成了前夫的替代品,还经常拿你和前夫比较。俗话说,情人都是老的好。你想想看,当你和遗下女结婚,亲热的时候,在忘情时刻,她突然脱口而出的,是前夫的名字,那时你尴尬不尴尬?!
我想,也是。

这时,我深感老人的智慧,也深感劳动人民的伟大,他们用俗语的方式,把前人的经验和智慧留了下来。
不仅如此,从这两句俗语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劳动人们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歌颂什么,批判什么。
劳动人民真有智慧啊!
“遗下人”是指寡妇,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讲一个村里的真事,大家就知道题主为何会问出这样的问题了。
30年前,我们村有个男人淹死了,男人死的时候才30多岁。
那一年,我才刚刚六七岁,记忆不是太清晰。只记得那是一个冬天,天气很冷,还下着雪。
有一天晚上,我们正在厨房吃饭,突然有人猛敲我家大门,我父亲起身去开门,来到院子里,我父亲问:“谁啊?别敲了,门都被你拍烂了。”
只听门外回答:“大哥,你快开门,是我,老三啊!”
后来我父亲骂骂咧咧地把门打开,我看到来人是我三叔。
我母亲说:“老三来了?你吃晚饭了吗?要不要坐下来一起吃点?”
三叔回答:“不用了,我来找俺大哥说几句话,说完就走。”
后来我三叔和我父亲,两人就进了堂屋,大约几分钟后,我父亲和三叔一起出了房间,父亲对我母亲说:“我先出去一下,有点事,你们吃完饭先睡吧,不用等我。”
没等我母亲说话,父亲和三叔就一起走了。
后来吃过晚饭,没多久我就睡了。迷糊中,我感觉父亲回来了,还听到了父母在聊天,具体说的什么内容,我当时忘记了。
第二天早上,我起床后洗脸刷牙,然后准备吃早饭,我发现父亲竟然没有在家,我问母亲:“我爸哪?昨天晚饭后出去,现在还没有回来?”
我母亲说:“村南头的木匠去世了,他和你爸是发小,你爸去他家里帮忙处理后事了。”
我疑惑地问母亲:“那人不是没多大年龄吗?怎么突然就去世了?”
母亲回答:“我也不是太清楚,昨天晚上你爸回来后说的,好像是淹死的。”
后来我才知道,父亲的这个发小是木匠,经常出去帮别人做家具,东家为了感谢他,干完活,请吃饭喝酒是很经常的。
那天这个木匠估计喝多了,把自行车骑进了河里,河水并不深,甚至不到木匠的腰部,但是却真的把木匠淹死了。
木匠死的时候,才30多岁,还很年轻,留下了一对儿子和年轻的媳妇。
那个年代的人,对待感情都特别专一,很少有离婚或者改嫁的事发生,但是一个女人带着两个儿子过日子,肯定会很苦,既要带孩子,又要忙地里的农活。
大约五年后,村里有人给木匠的遗孀,又介绍了一个男人,而且还是经过木匠的父母同意的。
给介绍的这个男人,年龄在40岁左右,人看起来很老实,一看就是个过日子的人。
这个男人是离异还是丧偶,我不清楚,反正我只知道,这个男人没有孩子,直接抱着行李,骑着摩托车来的我们村。
后来我听父母说,这个男人是个泥水匠,经常出去帮别人盖房子,会挣钱,而且还很勤快,不出去盖房子时,经常见泥水匠去地里干农活。
当时村里很多人都认为,估计不出两年,木匠的遗孀可能会为泥水匠生个孩子,毕竟木匠的遗孀才35岁左右,而泥水匠也才40岁多点,两人一起生个孩子,还是没有问题的。
只不过好景不长,就在泥水匠来我们村生活一年后,又出事了。
事情发生得特别巧,也是在冬天的时候,泥水匠出去帮人盖房子,晚上回来时喝了酒,把摩托车开进了河里,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泥水匠和当初的木匠掉进的是同一条河,甚至连距离都不远。
当时我已经读初中了,所以对泥水匠掉进河里的事,记得特别清楚。虽然没有亲眼看到,但是听父母说,泥水匠死的时候,几乎和木匠一模一样,全身都被水泡的浮肿了,特别吓人。
也就是从这件事以后,村里再也没有人愿意给木匠的遗孀介绍男人,而且还有风言风语传来,说这个女人命太硬,可能会克夫。
从此,村里的这个女人,就真的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寡妇,而且是死了两任丈夫的寡妇。
有人说,那条河有问题,明明水不是太深,却偏偏淹死了两个成年人。
甚至还有人说,泥水匠之所以会被淹死,都是因为木匠搞的鬼,因为木匠不想让泥水匠娶自己的老婆。
不过我从来不信这些,我认为这一切都是巧合而已。
首先河水不深却淹死了两个成年人的事,我觉得大家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木匠和泥水匠,都是酒后掉进的河里,谁也不知道他们到底醉成了什么样。
如果真的是大醉的话,别说河里的水深到腰的位置,哪怕到大腿的位置,估计也能淹死喝醉的人。
我曾经就见过老公喝醉的样子,直接躺在我家的客厅里,谁拉他都没有反应,可是我老公喝酒回来时,明明自己骑共享单车回来的,怎么一到家就醉成了这样?
还有关于有人说是木匠搞的鬼这件事,毕竟那条河就横跨在我们村的必经之路上,所以木匠和泥水匠才会掉进同一条河里,甚至连两人掉河的距离也都很近。
对于这件事,我只能说都是喝酒惹的祸,最终还是苦了我们村的这个寡妇,本来失去丈夫就很痛苦,何况她还接连失去两任丈夫,甚至还背上克夫的骂名。
所以对于题主的问题,我是有些赞同的,但是也并非完全赞同,因为有时候娶“二度花”也挺烦心。
因为我老公的表弟就娶了一个“二度花。”在我们老家,就是俗称离异的女子。
表弟妹离异前和前夫有个儿子,后来儿子判给了男方抚养,之后才嫁给了我老公的表弟。
这个表弟妹的前夫没有再婚,所以就有事没事的联系表弟妹,都是用孩子想妈妈了,来当做借口。因为这件事,我老公的表弟甚至还和表弟妹的前夫干过一架,后来直到表弟妹的前夫也结婚了,表弟家的日子才算平静了不少。
但是表弟妹的前夫不喝酒还好,只要一喝酒,还是忍不住主动联系表弟妹,导致后来前夫的现任都打电话给表弟妹,竟然怪表弟妹藕断丝连,反正挺闹心的。
这就是我说“二度花”也不省心的原因。
结语
夫妻还是原配得好,即使真的运气很差,从而遇见了渣男或者渣女,也不要对婚姻丧失信心,有时候,你不稀罕的,也许在别人眼里就是个宝,祝福所有人都越来越好吧!
遗下人说的就是“丧夫”的寡妇,多是用来暗讽丧夫女性克夫之意。
“宁娶二度花”,这个“二度花”就用得好,花开二度,意指美好的事物再次如花一般“绽放”,在清代,有戏曲《二度梅》里面把一对夫妻的分离最后又重合的故事讲诉得动人无比,所以在古代婚姻市场中,常常把第二次婚嫁的女子称为“二度梅”。

但是“不要遗下人”这个说法就有点针对性了,针对的,就是那些命运不好的丧夫女子。
都说古代女性的命运总是悲哀的,关于她们的人生种种,只能由文人和书本来下定义,在这种关乎女性自身历史不能被女性主导的背景下,女人最怕的,是成为寡妇。
《诗经》里说:
“彼有遗秉,此有滞穗,伊寡妇之利。”
这句话的本意是好的,指耕作的人们在收获的时候,“遗落”一些稻谷和“麦穗”,这些掉在地上的东西,不是真的想要丢掉的,而是变相资助给那些没有了丈夫的女人,所以就叫做“寡妇之利”。
按照古代的社会环境,对于国家而言,每一个成年男子几乎都有“劳役”、“兵役”的义务,而在这个过程中,很多男子因为意外身死不归了,留在家里等待的妻子,就成为了亡夫的寡妇,这些人,是值得被尊重的。

可“恩难消,意难平”,人性却从不止同情的一面。
丧夫的女子,一开始会被同情,可久而久之,又怎能保证这个女子不会受到“歧视”。
嫁出去的女儿批出去的水,寡妇已经是“无家之人”,既然孤单了,总会被人非议,有的人就嚼舌根,这个女人“面相”不好、“命数”不好,克夫,这才让丈夫永远留在了他乡。
本就是嚼舌根的话,却也耐不住多人说,一直多人说,时间长了,就有人感觉到,寡妇确实是有些“克夫”的属性在里面的,正所谓三人成虎,人云亦云。
但不管别人怎么说,寡妇总得生存吧,而法律从来都不禁止寡妇再婚,不说别的,汉朝都有皇帝娶“二婚”女子当皇后呢,民间老百姓娶一个寡妇又怎么不行了。
于是一些已经年纪很大了的,再不娶妻就被人嘲笑为“老光棍”的人,只能出来找媳妇了,本就因为条件不好才晚婚,找媳妇,那些年轻貌美的黄花大闺女,自然看不上他,最好的选择,也就是“遗下人”了。
可舆论,永远不会给这些“老光棍”、“寡妇”活路,当他们成亲了,又有人会开始嘲讽,你这新婚的妻子啊,以前就把她的男人克死,现在你又和她成家了,哎哟,这下子生活可就悬了。

杀人的刀,杀人的嘴,放谁身上,娶了寡妇都开始觉得膈应。
而更有趣的是,随着唐宋时代以来的社会风气开放,“离婚”这种事情不再是人们难以接受的,古代的离婚和现代的离婚是一个意思,是夫妻双方协商后取消婚姻关系的说法,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二度花”开始变得多起来。
有的人试图“捧一踩一”,就把“二度花”吹捧上了天,说什么以前的夫家不懂得珍惜,以前的夫家待她不好,但是这个女子,乃是不可多得的天命之女,不娶她就亏了。
在婚姻市场中,“二度花”和“遗下人”的差距并不大,用一句偏商业化的话语来说就是,“二度花”跟“遗下人”乃是竞争关系,所以很多女方家庭,为了把自己已经结过一次婚又离婚的女儿嫁出去,就把“寡妇”说得一文不值。
这个时候,那种“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的纯真情怀已然消失殆尽了,人和人之间沦为了颜面的妥协者,不再是发自于自己内心的择偶意向。
事实上,“遗下人”们不是没有过“反击”,譬如民间还有一句俗语,是这样言的:
“宁娶寡妇,莫娶生妻”。

看过了“宁娶二度花,不娶遗下人”这种言论后,这句话本身也很好让人理解,其中“生妻”,就是指的丈夫没有死去,但却和丈夫取消了婚姻关系的女子,也就是离过婚的女子。
看,又有人提倡娶寡妇,但不要娶二婚女了。
而关于为什么不要娶“生妻”,古人说起理由来那可是头头是道的。
生妻这个词,最早是投降了匈奴的李陵,写给同在匈奴,但却是“俘虏”的苏武的信《答苏武书》中:
“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老母终堂,生妻去帷。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
李陵想帮助匈奴人劝降顽固的苏武,于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诛心的两个内容就是,苏武你的母亲去世了,年轻的妻子也“跑路”了,这件事乃是天下的奇闻,自古以来都是没有过的。
苏武最后还是没有投降,但自此之后,生妻的“名声”就开始坏了。

不管后市女子因为什么事情而离婚,只要离过婚,她们都是背负责任的群体,因为男人有“休妻”的说法,但是女人不能休夫,被休了,肯定就是她们的不对。
在汉代,戴德编著过一本“礼制”,名为《大戴礼记》,在这本礼制里面,就阐述了他所认为的,七个把妻子休掉的理由:
“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对婆家老人不孝顺的,结婚多年没孩子的,守不住妇道的,心生嫉妒的,有疾病的,话多管不住嘴的,喜欢偷盗的,这七个理由,只要碰到了其中一个,那么男方就可以无条件休掉这个女子。
所以啊,“宁娶二度花,不要遗下人”,如果遗下人被歧视了的话,“二度花”本身也不是什么善茬,至少二度花是没有资格看不起遗下人。
女子成为寡妇,这可以说是她命不好,但这不是她主观造成的,可一旦成为了离过婚的“生妻”,很有可能就是触碰到了“七去”里面其中的一条,这就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了,对于男方而言,更是难言之隐。

站在公平的角度来讲,其实不管是“遗下人”还是“二度花”,都不应该受到歧视,更不应该互相攻击,每个人的婚姻机会都应该是平等的,人格也是平等的,决定是否婚姻的,还是各自的脾性和眼光。
莫因“损语”而不爱,也莫因所谓的“衷言”而被迫去爱,古代女性地位低下,很多事情她们是身不由己,一切责任都由她们来背负,这并不合适,遗下人也好,二度花也好,可能她们本来就是很好的良人,只是被埋没了。
历史上选择“遗下人”和“二度花”的帝王将相并不少,譬如著名的曹丞相,不管是二度花还是遗下人他都毫不忌讳,还不是一样儿孙满堂,儿子当了皇帝,自己被追封为太祖,人定即可胜天,又或者,这些说法,从来都是谬误的。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宁娶二度花,不娶遗下人。很明显,这话具有很强烈多选择偏向性,很有规劝人的意味,而且带经验指向性。很值得重视。梅开二度,妇嫁两次。二度花指离婚再嫁的女人。遗下人,指嫁了人而死了老公的寡妇。这话意思就是:宁愿娶个离婚再嫁的二婚女人,也不要娶嫁人后死了老公的寡妇。
宁娶遗下人,不娶二度花。这也是成立的。其中的对错好坏,自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各说各有短长,就看你站在什么角度去看去说话了。这是各说各有理的。迷信者怕娶遗下人,认为遗下人刑克重,担心会再克死老公,有心理压力。重现实的,不娶二度花,怕有藕断丝连扯不清。所以不论是二度花,还是遗下人,都是有欠缺有不足的。
小姐妹春红命好,20岁那年嫁给了城里人。她公公婆婆是县里吃公粮的干部,她老公也是正式职工。春红一辈子有福了,再也不用跟我们这些农村丫头一样,风吹日晒整日累死累活。我们除了羡慕就是羡慕,谁让人家春红长得好看呢?春红就像篱笆边上一朵野菊花,娇小硬实羞涩,周身散发着青涩味儿的芬芳。
旱涝保收的干部家庭为啥大老远跑到乡下找媳妇?因为这家儿子是一个病秧子。什么病别人不知道,春红家应该知道吧。
我记得春红出嫁时很风光,连嫁衣都是她婆家准备的,鲜红喜庆,胸前一朵丝绒的花我们都没见过,接亲的是一辆大吉普车,车前脸也挂着大红花。那时候村里还没有几个人坐过汽车呢。
春红对象亲自来接亲,从车里下来时,小伙子瘦瘦高高白白净净,不缺胳膊少腿,也不口歪眼斜,跟农村日光漂洗下的男孩完全不一样。看不出有什么毛病啊?他跟春红站在一起,像一个白瓷瓶里插上一朵小山菊花,挺般配的。
春红虽然比我大两岁,她读书晚,我个子高,在村里小学读书的时候,我们俩一直同桌,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我们俩的感情一直好。
她出嫁前我去看她,她脸红红的告诉我,她见过她对象两次,人挺和善的,有病她也认了。我问她对象到底有什么病,她脸红红的:“我也不好意思问。”往下她就不说了。
我也没敢再往下问,那么好的春红,那么好的婆家,也有不完美的地方,反正心里又有点为她惋惜。
春红出嫁不久,她爸妈就动手翻建了房子,她哥哥也很快寻上一门亲事成了家,听说是春红婆家给了她爸妈一大笔钱,足够她家扒了土坯房盖上大瓦房娶媳妇的。
春红结婚那年年底,我先是有一个机会去了更远的北京接父亲的班,离开了老家,接着在北京又参加了高考,瞎猫碰上死耗子,竟然考上了大学,路越走越远,跟春红的联系也就断了。
后来的事儿都是听我母亲讲的了。
几年后的一天,春红带着儿子又回到村子里,并且住下不走了。
春红的丈夫从小就有严重的羊角风,还是那种很难控制的类型,医生说他估计30岁是一个坎。跟春红结婚后发病越来越频繁,越来越严重,可惜还是在一次发病时身边没有人,最终没有熬过30岁。
春红年纪轻轻就成了寡妇。
没几年春红公公车祸去世,丧子丧夫接连的打击让她婆婆受到巨大刺激,脑子有时清醒有时糊涂,春红要照顾老的还有照顾小的,她自己又没有工作没有收入,日子过得很苦。
春红有一个小姑子,大学毕业后广州定居,家里短短几年之内,哥哥病死,父亲车祸去世,母亲呆呆傻傻,这一连串的不幸她觉得都是因为自己这个农村嫂子。
她说嫂子是丧门星,她命硬,克了他们一家子。当初小姑子就反对父母给命不长久的哥哥娶妻生子留一条根的做法,她怨恨父母重男轻女,闺女就不是这家人吗?闺女生的孩子就不是这个家的根吗?
她为这事儿一直耿耿于怀,以致大学毕业后跟谁都没有商量就去了广州,结婚嫁人都没有通知家里。
现在她回来了,进门儿就跟嫂子打了一架,提出把她亲妈带走,前提是嫂子春红和孩子必须离开,所有家产她都是她的。
春红结婚后一直跟公婆住在一起,这里所有东西都不属于她们娘俩,她只能同意。
小姑子卖了房屋带走了父母所有财产回广州去了。
剩下春红娘俩无处可去,只能回了农村老家。
春红的爸妈哥嫂接纳了他们。好在春红的户口一直在村里没外迁,当初分的口粮田还有她的那一份。
春红爸妈还有一处老房子,哥嫂同意给她。春红拿出丈夫活着时给儿子存下的一点钱,翻盖了三间瓦房,娘俩这才安顿了下来。
春红,一个死了丈夫的女人,艰难的抚养着儿子,种地,砖窑推砖坯,饭店里洗碗,能挣钱的活她都干,瘦弱的身体里好像蕴藏着无限能量。
出嫁时被人羡慕的春红,如今被打回了原型,命运这东西谁能说的准呢。
后来有人给她介绍了临村一个叫叶柄的男人。
叶柄比春红大10岁,北京的孩子,12岁时父母去世后就回老家投奔了堂哥堂嫂。
堂哥堂嫂对他很好,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看待,到了结婚的年龄,给他张罗了一房媳妇,可是两口子怎么着都过不到一块儿,没几年他媳妇就扔下他和儿子,跟人跑了,叶柄也懒得去找,就剩下爷俩过了。
叶柄的儿子十七岁当了兵,那孩子有出息,在部队里干得好,后来还上了军校。儿子三番两次来信,催他再婚,找个女人成个家,安心过日子。
正好有人给他介绍了春红。两个人见了几次面,都还满意,叶柄看到春红地里的活多,就天天过来帮忙,叶柄身体健壮如牛,干活不惜力,他从心底稀罕俊俏的春红,两个人就走到了一起。到了入冬,春红再披嫁衣,成了叶柄名正言顺的媳妇。
叶柄每天开着他的小货车到农贸市场拉货挣钱,挣的钱也都如数交到春红手里,不馋不懒不嫖不赌,对春红的儿子也十分疼爱。
也就是在这一年春节的时候,春红的婆婆被小姑子送到了春红的家里。
春红的小姑子满脸的羞愧,跟春红说:“嫂子,妈在我那里呆不住,要找你,找她孙子。让她住在家里,她把我们家搞得乱七八糟,送她去养老院,她从养老院里往外跑,好几次都跑丢了,养老院也不敢收她,换了一家又一家,弄得我没法过日子没法上班。而且我发现,我一提你,一提她孙子,她就安静,就清醒。”
“嫂子,对不起,以前是我不懂事儿,这几年我也想明白了,我不想让妈这么煎熬,你能不能收下我妈,让她住一阵子,跟她心心念念的孙子在一起?”
“这是妈的存折,给你,给孩子。”
那边,婆婆搂着她孙子大哭不止,春红是一个心软的女人,结婚10年,婆婆对她很好,对她孙子更是疼爱。
可是如今春红已经再婚,要留下婆婆,必须要叶柄同意才成啊。
开始叶柄对前小姑子和前婆婆突然出现在他们家里,难以接受,当天晚上就会回了他自己家里。
春红看到儿子和奶奶在一起,婆婆眼睛里满是清醒的光,刚进门时苍白的脸上也有了微微的红晕。祖孙二人其乐融融的样子,让春红决定找叶柄去谈谈,她不能拖他的后腿,人家没有这个义务。
可是叶柄不见了,他那个家里冷锅冷灶没有丝毫的人气。春红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正月初十,春红接到了叶柄儿子从部队打来的电话。
“姨,我爸在我这里,他还有点想不通,我会好好劝他,您不用担心,他跟您是有感情的。”
春红感动得泪流满面,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时间转眼过去了几十年,现在,春红跟叶柄还生活在村里,那三间小瓦房早就翻盖成了二层小楼,两个儿子都在县城里工作,每到周末和节假日,两个儿子带着老婆孩子回来,一大家子热热闹闹的。
我每次回娘家都打听春红的境况。春红的婆婆后来因病去世,春红带着儿子披麻戴孝给她送的葬,跟公公一起住到依山傍水的公墓里去了。
最近一次回去是我母亲去世回村安葬,春红来随份子,我们俩聊了一会儿,除去感慨岁月无情,都已经满头白发没了青春以外,什么都说不下去了。
春红吃完饭就匆匆走了,她们家老叶一直病着,离不开人。
写在最后:
宁要二度花,不要遗下人,
这句话中的“二度花”是指离过婚的女人,而“遗下人”是指寡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宁愿娶离过婚的女人,也不愿意娶一个寡妇。
那为什么不能娶寡妇呢?一般人认为这样的女人命硬,会克死自己的丈夫,如果娶了这样的女人,说不定也会继续被克,谁愿意因为娶了寡妇而丢了性命?
所以才有了“宁要二度花,不要遗下人”的说法。
其实,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生病或者意外离世在所难免,男人死了,扔下孤儿寡母,在过去有多难咱们且不说,在如今社会,生活压力如此之大,让一个女人独自带大一个两个孩子是何等的艰难,碰到合适的人真的就不能再嫁了吗?嫁了就没有幸福了吗?
春红是“遗下人”吧?第一个丈夫死了,是她克死的吗?那是她前夫从小就有病。
二婚嫁给了健康的叶柄,叶柄还比她大10岁,老了之后,还是她照顾着二婚丈夫。
春红一辈子虽然坎坷,但后来嫁给叶柄,日子过得很好,儿孙满堂,有什么不好吗?
女人的命运还是要掌握在自己手里。
二度花就是再嫁之人,遗下人就是亡夫之人!什么“宁娶二度花,不娶遗下人”是古时候的恶习,是该丢进垃圾堆的习俗罢了。
因为现今社会离婚率很高,再嫁的也非常多,所以也就促成了二度花的多。
至于遗下人,自然是因为生老病死或者意外因素造成的,乃是不可抗拒因素。
首先,我们该向往的是一见钟情,并且白头偕老,努力经营自己的第一段感情,第一段婚姻,才是正确的观点,别把遗憾带到后面,用半生来改正错误,夫妻还是原配的好。
其次,需要娶二度花或者遗下人的人是谁?不排除有人是为了情感,有人是专情,但大多是这样的人无非就是自身存在问题娶不上的或者以前感情失败的,既然你都这样了,还在挑什么?改变自身才是王道,自己好了一切都会好,自己不好这两种你也都把握不住,谈什么宁娶不娶!
再次,遗下人是因为命运的原因,她是没有错的,不能因为虚无缥缈的迷信来否认人家,这是不可取的。至于二度花么,曾经一朋友说过一句,二婚的男或者女,都也好不到哪去,一个巴掌拍不响,不论男女都有其缺点。尤其是那种离婚不带孩子的男人或者女人,皆为自私自利之人,选他们要慎重慎重!
综上所述,最好的爱情是青梅竹马,一见钟情且白头偕老,努力经营好自己的情感,不要一次又一次的经营不同的感情才是生活的真谛。
简单地说,“二度花”是指离过婚的女人,“遗下人”则指寡妇。
“宁娶二度花,不娶遗下人”是说一个男人在离过婚的女人和寡妇之间,通常会选离过婚的女人作为伴侣。
为什么?因为寡妇被认定会“克夫”,性命攸关,谁敢娶?
注意这句俗话中的“宁”字,宁可、宁愿,是古代男人一种无奈的选择罢了。
其实在古代,不管是离过婚的女人,还是寡妇,命运都是很凄惨的。有时离过婚的女人更甚于寡妇。
古代的女子没有选择离婚的权利,而是直接被休,一封休书就可以把她推进地狱。
因为男尊女卑,女子被休则被认定为不贞或者不祥,是件非常丢人的事。娘家人宁愿女儿去死,也不要再回家玷污名声。
在此情况下,被休的女子通常没有活路,只能选择结束生命。所以我们说,《水浒》中林冲休妻是一种非常残忍的行为。
而寡妇在古代只能守寡到死,很难再嫁。最后官方会赏赐一块贞洁牌坊,以示嘉奖。
坚持原创,我是烟斗的传说,欢迎交流关注。
村里堂哥,52岁,存款100多万,年收入也有20-30万,一儿一女都已经结婚成家,堂嫂在三年前患病去世。堂哥的条件可以说是“钻石王老五”了,但3年了,还没有续弦,不是他不想,是真的不好找,没有合适的。
村里有很多“遗下人”,但“二度花”缺没有。不得不说,现在在农村“二度花”也很抢手。
前几年,村里有个30多岁的小媳妇,因为感情不和的问题离婚了,谁都没想到,就这样的“二度花”前脚刚离婚,后脚就有人上门提亲。据说,在小媳妇回娘家后的第二天,就有29家上门提亲的,她收了29分彩礼,最后经过甄选,退了28家,选了一家自己最满意的。
什么是“二度花”?什么又是“遗下人”?
在农村一般情况下,“二度花”就是指的离婚的女人,就是因为感情不和或者别的什么原因,同丈夫离婚的女人。
而“遗下人”通常是指丈夫心病过世,又或者年纪轻轻丈夫就去世了的女人。
在老人眼里“二度花”和“遗下人”是有很大区别的:
一、宁娶二度花。
古人用词非常考究,“二度花”从字面上的意思理解就是二度开花的植物,可以理解为女人二次结婚,但在以前女人离婚是一件非常丢脸又丢人的事,不能说伤风败俗,那也是惊世骇俗的事情,但就是这样的女人,古人也没有用恶毒的词语去形容,而是给了一个很好听又有寓意的名字——二度花。
那么为什么说宁娶二度花呢?什么样的男人会娶二婚的女人?
这里指的大多是没有媳妇的光棍汉,又或者是妻子过早去世的男人。这样的男人因为本身的条件限制,想找一个头婚的“黄花大闺女”显然是很有难度的,所以二婚女人就成了首选。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古代男人娶媳妇最怕的就是“克夫”的女人,而“二度花”又绝对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从这点上讲“二度花”其实最符合农村没有媳妇或者妻子去世的男人。
二、不娶遗下人。
“遗下人”同“二度花”相比较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是没丈夫的女人,但不同的是“二度花”可以解解为离婚的女人,“遗下人”就是指死了丈夫的女人。
女人年纪轻轻,丈夫就因为疾病或者别的突发事件而死亡,只剩下女人一人,就可以称作为“遗下人”。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为什么“宁娶二度花,不娶遗下人”,特别是结婚以后丈夫又过早去世的女人。
老人们告诫小辈不娶遗下人,就是怕这样的女人克服,这一点尤为明显。那些在农村嫁了2-3次,丈夫都莫名去世的女人更被称为“扫把星”一样的存在。
在老人眼里,男人同女人结婚,要的就是过日子,能幸福美满,要举案齐眉,相濡以沫,白头到老。“克夫”的“遗下人”就成了避之不及的女人。
“宁娶二度花,不娶遗下人”放在现在还有道理吗?老人说的话,还有没有借鉴的意义?
其实,我感觉这句话本来就没有道理,古人因为眼光,学识,思想的问题,把女人看做是男人的“附 庸”,在理解上有偏差,才会出现这样不公平的事情。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不管是“二度花”又或者“遗下人”都成了抢手的了,男人还怕娶不到呢!毕竟有个知冷知热的好伴侣,谁不想呢?
但现在的情况是“二度花”如果想改嫁或者结婚依旧很容易,离婚的女人可以很快又很容易的找到理想的对象。
“遗下人”却依旧是遗下人,一个女人丈夫过早去世,拖家代口的,想找一个合适的,还是不容易。
回到前文,堂哥这样的身价为什么连“遗下人”都不好找呢?
曾经有村里的媒婆就给堂哥介绍了一个“遗下人”,两个人都觉得比较合适,甚至女方已经搬到堂哥家住了3个月,但最后还是因为对方子女的阻拦而分道扬镳。
给堂哥介绍的这个女人,也已经50多岁了,有一个儿子大学毕业以后就在城里上班工作,已经在城里安家了,但不知道为什么他并没有接自己的母亲去城里享福,而是继续让她在我们村劳作。
女人一个人也挺辛苦的,年纪也不大,毕竟才50多岁,媒婆一说她就同意了。忙不迭的就搬过来同堂哥一起住了,两个人都彼此比较熟悉,也没啥交流障碍。
但问题就出在,女人的孩子身上,因为孩子的阻拦,这本来算是一件好事的事情就这么黄了!
为什么现在还是“宁娶二度花,不娶遗下人”呢?“二度花”好嫁,“遗下人”难找呢?
一、离婚的女人在财产分割,子女抚养等一些列问题上分割的比较清楚。
现在社会,男女平等,特别是婚姻问题,如果因为感情不和出现离婚的现象,无论是在财产分割,还是子女抚养的问题上都分的比较清楚。
一个离婚的女人就是一个“离婚的女人”,可以为自己做决定,没有外力干扰,不管是嫁于不嫁都是自己说了算。
二、遗下人往往是拖家带口,自己的事情有时候自己说了并不算。
有一些丈夫去世的女人,要么带着孩子,要么就带着孩子加公婆,可以说是身不由己,很多事情需要考虑再三,才能做决定,而这个决定往往又有很多的先决条件。
总体来说,“宁娶二度花,不娶遗下人”的产生有一定的因素,但放在现在的观点上来看,并没有站住脚的充分理由。而现在“遗下人”难找对象,“二度花”抢手又是因为时代的原因造成的。(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