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娱乐

吕布杀死董卓后,如果王允招降李傕、郭汜及西凉军,大汉能中兴吗?

提问时间:2023-07-05 12:05关键词:吕布,王允,郭汜,董卓

吕布杀死董卓后,如果王允招降李傕、郭汜及西凉军,大汉能中兴吗?

点赞1、南昌市 网友:月色真美

谢谢邀请!吕布杀死董卓后,如果王允招降李傕、郭汜及西凉军,大汉也不可能中兴。因为自黄巾起义以来,天下大乱,群雄四起,东汉政权摇摇欲坠,已经无可挽回。董卓虽死,部下还在,李傕、郭汜等人,比董卓还坏,有过之而无不及。王允忽视了一个人物,那就是贾诩,这个人物对东汉政权的安危,关系很大,别说王允没有答应赦免李傕、郭汜等人,就是答应赦免李傕郭汜等人,王允也没有驾驭李傕郭汜的能力,王允只适应做文官,统帅军队,可不是说说玩的,真正地能控制局势的人也只有曹操。当时李傕、郭汜看到董卓已死,群龙无首,感到局势不妙,立即逃离京城,可是贾诩他不这样认为,他和李傕、郭汜说,你们现在逃跑,王允还要追杀,一但走散,到时只有死路一条;如果现在杀回京城,不但能为董卓报仇,还能控制天下,如果不能成功,再逃跑也不晚。所以李傕、郭汜杀回京城,就连吕布也无法阻挡,李傕、郭汜又一控制控制朝廷,作恶比董卓还要甚之,王允等人也被杀死,整个京城,惨不忍睹。

所以说,就是王允答应赦免李傕、郭汜等人,中兴汉室,也难上加难。此时天下群雄四起,汉献帝根本没有什么能力来控制天下,只能靠身边的大臣,王允根本也驾驭不了贾诩、李傕、郭汜等人。王允的失误,就是没有将贾诩和董卓一快儿杀死。



点赞2、大庆市 网友:帝血煞天

王允如果招降凉州军,无疑可以稳住朝廷形势,改写历史。但是,无论这个历史如何改写,想让汉室复兴也是不可能的。

控制住几股主要力量,就可能稳住朝廷

当时,长安附近的军事力量主要有两股:并州武人、凉州武人。


军力最强的是凉州武人,他们是董卓原班人马,既有早期奉何进命令进来的,也有董卓掌全后陆续进来的凉州军。

其次是丁原带来的并州军。这支力量在丁原被杀后,归顺董卓,由吕布统帅。

原中央军系统,何进统领的北军等禁军以及宦官把控的西园八校尉,他们力量在董卓入京后遭到了破坏,或领军人物出走(如原西园八校尉中的袁术、曹操等人),或依附董卓(如原属何进的张辽);

董卓入京时,何进、何苗已死,北军五校等群龙无首,董卓顺势吞并了这些力量;随后,董卓通过吕布杀丁原,吞并了并州军;最后,随着西园八校尉纷纷出走,又被董卓把握。


因此,董卓得以独步京城,把持朝政。

王允利用并州军与凉州集团的矛盾,联合吕布杀了董卓。(并州集团与凉州集团的矛盾由来已久,吕布与胡轸不团结,是孙坚得以击败董卓军,攻入洛阳的重要因素)。

董卓死后,并州军支持王允,能够控制实力最强却群龙无首的的凉州武人,成为王允能否控制局势的关键!

王允有可能稳定住局势

王允当时有条件控制住局势。

1、董卓被杀后,凉州众将李催、郭汜等人派人入朝,请求朝廷赦免;


董卓死后,凉州军群龙无首,各派本无意再与王允、吕布竞争。

2、吕布及众同僚纷纷提出赦免凉州军,但王允不许;

看来:尽管凉州军随董卓作恶,并与吕布不合,但群臣都主张赦免凉州军;招抚凉州军,不存在内部阻力!

3、有人建议以皇甫嵩接过董卓旧部,王允认为这样会刺激关东诸侯,拒绝!


王允认为,凉州军重新统合到一起,关东诸侯会担心,自然,王允本人也会忌惮一支重新统一的凉州军,因此,王允否决了由皇甫嵩或者任何人独掌凉州军的可能。

4、凉州军风传朝廷在遣散他们后,将尽杀凉州人,于是在贾诩建议下杀回长安,暴动成功!

看来:凉州军为求自保,联合到了一起。凉州军军力强过吕布并州军,吕布无法抵挡!

5、凉州军夺权后,彼此又争战不休。


凉州军再无董卓一样的老大,他们在一起危急时会合作,但再不是一支统一一致的军队。

由上可知:董卓死后,凉州军群龙无首,不倾向于与王允、吕布竞争!

王允完全有机会通过招降控制凉州军,并对凉州军分而治之,从而最终控制局势!

汉室不可复兴,群雄割据不可避免

即便王允能控制中朝廷形势,也是不可能避免群雄割据的。


就在王允杀董卓的这一年,群雄之间的战争逐渐进入高潮:河北,袁绍与公孙瓒同年在界桥、巨马河连续大战;兖州,曹操已经入主兖州;荆州,袁术已经派孙坚与刘表大打出手。

此时的“诸侯”,已不是当初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时的,以太守、郡守为主的,拥兵自重的地方官了,他们是袁绍、袁术、公孙瓒等人组成的,横跨数郡县,甚至数州的武装集团!

即使王允控制了朝廷局势,难道朝廷有能力阻止这些大诸侯之间的互相兼并吗?

后来的曹操,他控制了大汉朝廷吧!难道曹操就因此可以号令天下了吗?


挟了天子,想要统一北方,还是要靠一场一场的激战!没有击败孙权,就照样管不了江东!

即使王允控制了朝廷,他与后来控制的大汉朝廷的曹操一样,行不行,最后还得看武力!

从军事力量上看,并州、凉州军的战力此时可以傲视群雄,但王允们是不是可以击败袁绍、曹操呢?


爆个冷门,即或王允真的击败了袁绍、曹操,扫平“叛逆”,他会不会成为新的改朝换代者呢?

指望当代周公来拯救汉室,王允并不比曹操靠谱!

历史是由一个稳定的大趋势(主旋律)和若干个偶然因素组成的交响曲。王允如果招降了凉州军,稳定了朝廷,这无疑会极大的改变后来的历史走向,但大汉分崩离析的历史大趋势,是不会改变的。

个人看法,请大家批评!

点赞3、云浮市 网友:况臣孤苦

不能,王允除董卓不是因为他忠心汉室,而是因为董卓大权独揽,横行霸道,王允等人在朝中每天战战兢兢,唯恐那一天得罪董卓,而被斩首。

李,郭和西凉军本来就是虎狼之师,非王允能节制,即使降朝,由于手中有兵马,不会让王允操纵他们,反而会象董卓那样,依仗兵势点据朝中大权,王允反而会有杀身之祸了。

点赞4、兴化市 网友:末日之巅

能否中兴,确是不知,毕竟汉献帝非果断之君,也非能君,他即使放在汉朝鼎盛时期为君,最多也就是守成之君,他当不了开疆扩土的雄主,而在那个乱世,若不是雄主,恐很难做到“中兴”。



当然,能不能“中兴”不敢保证。但若是王允能够招降李傕、郭汜、贾诩、张济等西凉众将,及西凉军队,则可确保长安不失,洛阳不失则大汉不灭。要知道,西凉军的战斗力可不容小觑,再依靠着吕布的勇猛,贾诩的谋略,潼关、武关、函谷关等雄关的坚不可摧,任何一方诸侯都没有染指东汉皇权的机会,就更别说“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样的事情了。



当然,王允能招降他们绝对不是假设,实际上在当时王允的确有招降他们的机会。当年,董卓死后,李傕、郭汜等人之所以会攻打长安,就是因为他们害怕朝廷不愿意宽恕他们,而对他们起杀心,所以他们才反。

如果此时王允在董卓被杀后,就立刻以献帝的名义向天下发布诏书,对董卓手下将领所犯一事既往不咎,同时对他们进行加官进爵,则西凉军诸将必定臣服于大汉。毕竟这个时候,献帝依然是天下共主,这天下依然是大汉天下,所以以献帝的名义发布的诏书绝对能让他们信服。



而后,随着西凉军的归顺,再加吕布的辅佐,东汉几乎能立于不败之地,即使只是其他地方势力都反,献帝也依然能固守东汉半壁江山,然后对刘表、刘焉、曹操、孙坚等地方势力徐徐图之。要知道,此时天下人认可的依然是东汉,献帝可是名副其实的大汉皇帝,即使地方势力有什么不满之心,他们也都不敢第一个冒出头来去对付献帝。

一旦谁第一个冒出头来去攻打献帝,献帝都可以不用动手,直接发布勤王令,总有诸侯会对这个势力群起而攻之。所以说实在的,当时的献帝只要能够守住长安,手下只要有一支效忠于自己的强大武装力量,东汉依然会存在。



当然,东汉虽灭不了,但是以当时的那个局势,东汉最好的结局也就是固守一地,或是割据半壁江山。说实在的,其他诸侯不敢率先进攻献帝,献帝也绝不敢率先进攻诸侯。一旦东汉率先对诸侯发动进攻,那些诸侯就会升起一股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情绪,他们都会害怕接下来会轮到他们,所以他们毕竟会狗急跳墙,抛弃一切偏见,同心协力先灭掉献帝。

而献帝之后虽强,但也绝对抵挡不住全部诸侯的群起而攻之。所以其实,就算献帝收服了西凉军队,东汉与地方诸侯顶多就是保持着一股平衡,谁也灭不掉谁,谁也不敢对对方先下手。如此,在微妙的平衡下,东汉的最好结局无疑就是割据半壁江山,至于中兴,说实在的光光依靠西凉诸将,那是很难实行的。



当然,以上的结局,其基础就是献帝不要犯二,如果献帝犯二,在诸侯争霸的初期,就算曹操大军归顺献帝,东汉也只会迎来灭亡的结局。因为,早董卓死后,东汉半壁江山已尽归地方诸侯所控,朝廷已失去对于中原地区这等富庶地区的绝对掌控,而没有了钱,没有了粮食,献帝又拿什么跟人家斗呢?



所以献帝绝对不能犯二,他需要做的就是维持现状,然后暗地发展,利用诸侯之间的矛盾来达到利己,发展壮大汉朝的目标。之后在拥有绝对的实力之后,以拉拢一部分诸侯,打击一部分诸侯的做法,来达到完全消灭地方势力的目的。只有这样东汉才能迎来中兴的机会。

点赞5、桂林市 网友:琉璃舞心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吕布杀死董卓后,如果招降西凉军,大汉要中兴,我觉得还是很难。

在《三国演义》的描述中,王允是个忧国忧民的汉室忠臣,而且极其善于隐藏,在董卓乱政的时候,先是派遣曹操刺董,后来成功说服吕布叛变,杀死董卓。但是这之后,原本是忠臣的王允体现出了对权力的极度掌控欲,他先是杀死为董卓而哭的大文豪蔡邕,又不听他言刚愎自用,坚决不赦免西凉将士,造成了李郭乱政。从这里可以看出,王允这个人的权力欲很强烈,当时还是小孩的汉献帝根本不可能掌权。

汉室想要中兴,皇帝手中必须要有足够的权力,当时汉献帝的年龄太小,朝政大权必然不可避免会被人所掌握,但是一个人权力用的久了,野心也会增长,与皇帝的矛盾也必然会出现。

换种情况说,当时朝中大臣团结一致一心帮助汉献帝掌握大权,并且得到西凉军的支持,但是关东诸侯们是否还是忠诚于汉室还是未知数,尤其是袁术。

因此要想中兴汉室,仅仅当时朝廷招降了西凉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朝中大臣的一心为公,外部诸侯同样也是忠心于大汉,并且人才可以被朝廷征用。

总的来说,汉室想要中兴实在太难。

点赞6、赤峰市 网友:怠厌。

大汉中兴,岂是小小的李榷郭汜能够左右的?历史发展的潮流,又哪里是王允的一个失误能改变得了的?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回答:“王允究竟为什么不肯招降西凉军?”还要穿透史书没有记载的内容,看清王允行为背后隐藏的动机。最后,我们不光能回答题干,还会惊呼:历史原来是这样的!

王允是如何一步一步把自己送上断头台的

董卓死后西凉军树倒猢狲散,所谓几大金刚,要么变木炭烧了,要么变石头降了,剩下威望最高的李榷、郭汜六神无主,二人一合计:算了,咱不玩了,带着兄弟们回家吧。

谋士贾诩拦住:别介,咱这么往回跑,估计还没到家就被官军砍光了。莫不如这样,咱收拢旧部,打出为老董复仇的旗号攻打长安,如果成功了,皇帝就是咱的玩偶,失败了就劫掠关中,再回家也不迟。

李榷、郭汜惊呼:老贾还是你狡猾,就按你说的办!

正是贾诩的“毒计”,让原本已经平息的事端再起波澜,结果把东汉帝国推向深渊。所以后人说,东汉帝国亡于贾诩的这条毒计,贾诩是三国第一“毒士”。

董卓虽死,西凉军这个隐患尚存,王允就没想到吗?当然想到了,不光他想到了,就连吕布等人都想到了,只是在如何清除隐患的措施上,王允与主流思想产生了分歧。

以吕布为代表,他们认为对西凉军要采取“招抚”的政策,理由是,这些人大多数就是跟屁虫,不是首恶,应该得到赦免;同时,他们的战斗力还在,硬碰硬容易把他们逼反了。

至于具体的措施也很简单,先赦免,然后派一个得力的人,率领关东联军屯驻西凉,慢慢同化华他们,这叫温水煮青蛙。至于人选嘛,皇甫嵩啊,他本就是西凉人士,在当地有影响力,又忠于朝廷。

王允的反应很吊诡,让人摸不着头脑。

他首先否决了赦免的提议:这些人确实是身不由己,可是赦免针对的是罪大恶极的人,给他们赦免等于给他们加了个大恶的罪名,这岂不是更让他们惶恐?所以还不如不赦免,该如何处罚就如何处罚。

让关东士卒看住西凉军,那就更不可取了,人家关东联军是平定董卓之乱的主力军,你让他们跑到大西北吃风沙,岂不是让他们心生疑虑?不行,坚决不行!

王允甚至还含沙射影地批评吕布:你一个剑客而已,不配惨胡政治。

这时候的王允,因为诛杀董卓有功,小尾巴早就翘上了天,看谁都是不懂事的小马仔,听不进任何人的意见。

就这样,左等右等,始终等不来朝廷深情呼唤的李榷、郭汜,在贾诩的撺掇下卷起了惊天骇浪。西凉军的战斗力真的非常猛,大军还没到长安,就发展到十几万人。

结果嘛,王允惨透了,他被迫出城受死,以保全长安城不受屠戮,包括他的亲信和家族全部遇害。王允用他的死给自己书写了一个大大的“忠”字,又在身后留下了“愚蠢”的骂名。

再大的忠诚,也不能掩盖他对东汉帝国的伤害!

王允的“骄傲自满”背后隐藏着一个天大的秘密

不过我认为,用“骄傲自满”和“愚蠢”两个词,不能解释王允的行为,作为一个老谋深算,懂得韬光养晦的政治家,岂能不顾眼前的危险,把自己的脑瓜骄傲丢了?您不觉得他驳斥吕布等人的说辞,简直就是精神病人的胡话吗?

老王你别激动,我替你给大家解释:俺老王哪是你们想象的那么无脑?朝中的局势太复杂了,除了西凉军,俺不得不把其它几股势力,一起摆到台面上称量,而不是光盯着西凉军。

祸水往往不在外,而在萧墙之内,朝中的几大势力才是政局平稳的根!哪几股势力呢:关中士族集团、关东士族集团、河东士族集团。

我之前多次撰文,董卓之乱不能看热闹,而是要看到本质,那是西凉集团与关东士族集团矛盾的大爆发,他迁都长安就是想断了关东集团的根。

董卓失败了,可是朝中的政治矛盾并没有消失,反而迎来新一轮的角逐。此时,原本唱主角的关东集团在董卓无情的杀戮下,已经大大衰退,原本唱配角的关中集团和河东集团开始冒头,而王允正是河东集团的代表人物。

这下你懂王允为何要坚决杀掉蔡邕了吧?蔡邕是关东集团人士,力挺蔡邕的郑玄就是关东人士,马日磾就是关中人士。

河东集团有谁?说不上来,那时候的河东集团太弱小了,真正兴起要道魏晋南北朝。关中集团在西汉很强,东汉一直不温不火,因此这时候的关东集团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东汉帝国是怎么走向衰败的?关东士族集团垄断政治资源,所引发的斗争以及政权腐败是最重要的原因,好容易走向权力中心的王允怎么办?

拱手把权力还给关东集团?那怎么可能!可是王允虽然掌握了最高权力,但是他的政治基础太弱,所以一面是不愿意拱手让出胜利果实,一面又担心守不住胜利果实,所以他变得患得患失!

倘若王允抛弃个人得失,要想稳定朝局的话,李榷、郭汜根本不是问题,他只要做一件事:让袁绍等关东豪族入朝,十个李榷郭汜也白搭。

但王允没这么做,他从来就没对袁氏、陈氏、荀氏、杨氏等豪族发出个任何友善的信号,而是关起门来给自己“垒窝”。这哪里是“骄傲自满”,而是权力派他,这也不是“愚蠢”,而是“刷聪明”。

或许他想学习董卓,以强力手段压制住关东集团,巩固自己的权力基础。至于西凉散兵游勇,那哪里是他考虑的首要问题?

可以说,是王允的自私,和对西凉军的低估,才酿成了最后的悲剧!

那么,假如王允招降李榷、郭汜呢?能不能从此大汉中兴?一个字——扯!

真相原来如此,“三人转”改变不了历史的进程

其实到这儿我们已经就看清了东汉帝国衰弱的本质:东汉的豪门政治已经走向了末路穷途,除非以革命的方式推倒重建,绝没有起死回生的理由。

我们推演一下李榷郭汜被招降,可能带来的几个结果:

1.西凉军和关东军谁在汉帝国军队中唱主角?

2.军队听王允的,还是分别听各自政治大佬的?

3.“王允的中央”关东豪门集团能认可吗?袁绍等人会乖乖缴枪吗?

4.假如关东集团不承认王允,王允拿什么抗衡全国大大小小的军头?

类似的问题还可以列出一串,结论就一个:即便王允收降了西凉军,他也摆弄不了他们,也没办法对抗关东集团,更没办法铲除东汉帝国败落的根。

所谓大汉中兴,那只是士族集团用来标榜自己的道德旗帜,用来欺骗天下人的美丽谎言!

点赞7、邳州市 网友:愛到│妥

只能说有一线可能。

但是,结果不好说。

首先,招募西凉军人是可行的。

其次,如果王允能够开挂,招募西凉军,安心恢复经济,不去管关东诸侯,然后缓慢吞并益州,最后向东统一天下,是可能的。

但也仅仅是可能而已。

毕竟,西凉军与并州军谁来控制?

淘汰李傕郭汜樊稠张济这些头目,替换成效忠中央政权的将军?

黄埔嵩这些人已经老迈,新生代的将领谁能承担这个责任?

关东诸侯逐步兼并成长,王允的军事指挥能力不足,谁来统领整合中央军?

会不会出现一个有能力,但并不忠于东汉的军事领袖?

要注意的是,东汉三国是世家社会。中央政权控制雍凉益州之后,世家力量必定逐步掌握中央政权,这个结果很难预料。

中央军也未必能最终战胜袁绍曹操,而没有吕布夺取兖州,曹操必定比历史上走得更快。

点赞8、哈密市 网友:玉生香

王允不特赦西凉董卓部下李傕、郭汜等人导致李、郭在谋士贾诩建议下攻陷长安,王允也被杀身亡。

如果王允招降李、郭等西凉军人可能会延缓东汉灭亡的速度,东汉中兴也困难重重。

东汉桓灵二帝统治期间黑暗,最终导致爆发了张角等领导的黄巾大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行成了许多大大小小军阀、地方实力派,东汉王朝处于名存实亡地步。

东汉王朝是在官僚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的,“光武中兴”一条重要内容是丈量豪强地主土地,解放奴俾。但是光武帝刘秀以后许多皇帝年幼或早亡,宦官外戚交替控制朝廷,朝廷内部也有党派相争现象。尤其东汉末年豪强地主占有大量土地,拥有城堡甚至私人武装,而广大贫苦农民生活困难。国内地主阶级和农民阶层矛盾严重。

汉献帝刘协继位年龄较小,缺乏经验和实力很难控制好朝廷。朝廷内部派系斗争现象严重,王允属并州派,董卓属于凉州派,两个人也一定程度上算派系争斗。地方军阀实力派也是互相争利,保存或扩大实力。这种情况下很难做到中兴。

董卓死后,东汉王朝各种情况不好,存在机动难反现象,要想中兴阻力大,病入膏肓,中兴重振不易。

点赞9、石家庄市 网友:星の夢

汉灵帝驾崩之后,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谋划诛杀灵帝时期受宠的宦官,少帝刘辩的母亲何太后不肯配合,于是二人脑子抽风了,商量召西凉董卓率军进京,以此逼迫何太后就范。

但是没想到,董卓还没来,大将军何进就被宦官给杀死了,何进部下的军将一片大乱,趁机相互攻杀,京师洛阳火光四起,皇帝刘辩被中常侍张让、段珪等人劫持到了北邙山。

董卓趁京师内乱,率军以勤王名义进入洛阳,凭借彪悍的西凉军,掌握东汉朝政,董卓生性贪婪残暴,刚掌握朝政,就擅自废黜少帝刘辩,改立陈留王刘协为皇帝,是为汉献帝。

权倾朝野的董卓日益骄横,残暴不仁的性格展露无遗,残害朝中的忠良之士,卢植等贤臣纷纷逃亡出京,关东张扬、曹操、袁绍等人形成反董联盟,董卓被迫挟持汉献帝迁都长安。

董卓到长安后,一些忠于汉室的大臣,如司徒王允等人,一直谋划除掉董卓,正巧吕布因为小过失,受到董卓的猜疑,甚至向吕布掷出手戟。

吕布又与董卓的婢女有染,担心被董卓发觉杀死,于是接受王允的拉拢,在初平三年四月,董卓乘车入宫的参加庆典活动时,在长安北掖门外被吕布联合李肃杀死。

董卓死后,其部下李傕和郭汜等人本来打算解散西凉军,归隐田野,遇到贾诩后,接受建议,集中西凉旧部,反攻长安,经过八日血战,攻破长安,彻底将东汉王朝推向了灭亡。

那么如果董卓死后,王允招降了李傕、郭汜等董卓旧部,大汉是否能重新安定,迎来中兴的局面呢,答案是否定,董卓之乱已经彻底将东汉王朝推向了灭亡的边缘,更不要说中兴了。

黄巾起义,对东汉王朝的打击是致命性的

公元184年,在宦官、外戚和士大夫的内斗中,底层民众不堪压迫,终于在太平道首领张角的领导下,爆发了足以摧毁腐朽的东汉王朝的黄巾起义。

黄巾军在张角兄弟的率领下,一个月之内,波及了东汉七州二十八郡的土地,其中以冀州、青州、豫州等地最为严重,黄巾军兵力强大,汉军一时间节节败退。

在皇甫嵩、卢植、朱儁等人率领的汉军镇压之下,到同年的11月,朱儁基本平定颍川、宛城一带的黄巾军,皇甫嵩在冀州先后歼灭张梁、张宝,黄巾军被基本平定。

虽然黄巾起义并没有持续多久,仅仅十个月左右,但是黄巾起义给东汉王朝留下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后遗症,那就是军阀割据,这才是真正让东汉王朝走向灭亡的根源。

黄巾之乱刚爆发时,义军声势浩大,朝廷上下立时六神无主了,汉灵帝匆忙任命的大将军何进也是草包一个,汉灵帝慌乱之间,下诏各州郡募集军队、训练士卒、铸造兵器,严防黄巾军,协助官军平叛。

这是东汉朝廷放开的第一个口子,第二个口子是一心想着割据一方的刘焉提出的,加强刺史的权力,将部分刺史部的刺史改为州牧,享有一地的军政大权,以方便其镇压不断发生黄巾残部的叛乱。

这两项措施,起初并未令中央朝廷对地方失去控制,但是董卓之乱,让关东诸侯形成联盟对抗董卓,一举让东汉朝廷在天下失去了威信,各地只认州牧,而无朝廷的局面逐渐形成,东汉朝廷对天下失去了控制。

作为后人,从漫长的历史长河来看,军阀割据是天下混乱的根源,但对于一个王朝来说,在藩镇割据的情况下,未必就没有中兴的可能。

假设东汉末年的历史没有什么意义,我们以唐朝安史之乱后,天下藩镇割据为例来分析,东汉朝廷为何无法中兴。

打铁还得自身硬,朝廷手中缺少强有力的军队来统御天下

安史之乱后,唐朝陷入藩镇割据的乱局中,但是经历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三代的平定和治理,唐朝逐渐恢复元气,在唐宪宗时期形成元和中兴、唐武宗时期形成会昌中兴、唐宣宗时期完成大中之治,之后唐朝才走向灭亡。

唐朝能够在安史之乱后,先后实现三次中兴的局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央朝廷手中掌握了一支实力强劲的禁军神策军,任何一个藩镇都不敢单独挑战朝廷,只有形成稳固的藩镇联盟,才能跟朝廷掰手腕。

但是董卓死后的东汉朝廷,并不具备这样的实力,中央朝廷只有一群在董卓手下委曲求全,默默在心里与董卓抗争的大臣,以及吕布手中的少数并州军,在李傕、郭汜的进攻下,很快就败亡了。

王允招降李傕、郭汜后,能像唐朝整编陇右、河西的边军,形成朝廷的禁军力量吗?恐怕很难,作为董卓部下的李傕、郭汜,其本身就对以王允为首的东汉朝廷信任度不高,不可能像哥舒翰一样交出兵权,军队才是他们的立身之本。

因此,即使李傕、郭汜二人接受朝廷的招安,也只会形成如唐朝时期的“河朔三镇”这样独立性很高的割据势力,不会成为朝廷手中的打手,那么朝廷手中真正的力量也就只有吕布的万把兵力,要想威慑敌方,无异于痴人说梦,朝廷对天下诸侯失去控制是难以避免的。

中兴需要名臣,曹操枭雄之心已露,王允非名臣之材

大唐王朝的中兴之路,涌现了一批精明强干的文臣武将,郭子仪平定叛乱,李泌、裴度、杨炎、李德裕等人,都是非常有才能的改革弊政,中兴社稷的名臣。

而董卓之乱后的东汉王朝,能拿得出手的名臣还真不太多,有些人肯定要说三国时期,人才济济,怎么就不如中唐时期的那些人了呢,问题是如果没有曹操、孙策、刘备等人,那么三国的人才,能出现在东汉朝堂发光发热吗,我认为几率不大。

而且东汉后期,用人风气不正,朝廷非常重视隐士,喜欢重用有归隐经历的士人,问题是大部分隐士都是喜欢夸夸其谈,有真才实学的却不太多,东汉的这种风气,是魏晋空谈之风的前兆,治学有用,治国恐怕就无益了。

再说,汉末第一枭雄曹操,世人评价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如果说是在董卓之乱前,曹操还真有一心效忠汉室,报效朝廷的心思。

但是到曹操逃出洛阳,在陈留矫诏讨伐董卓之后,这个青年内心就不纯洁了,枭雄的本色展露无遗,他已经不可能为大汉的中兴而奋斗了。

最后就是王允这个人,真不是什么能够中兴大汉的臣子,从能力上来说,王允成为大汉的司徒,并非其能力多出众,而是在董卓执政时期,他比较听话,没有像皇甫嵩、卢植等人一样反对董卓。

就德行来看,王允谋划杀死董卓之后,日益骄纵,目中无人,连蔡邕这样的博学文人,仅仅因为叹息董卓被杀,就被王允不容,将其害死。

其次在对董卓旧部的凉州兵的处理上,王允摇摆不定,起初想赦免,后来又计划加罪,皇甫嵩以前是董卓的上司,凉州兵曾是皇甫嵩的部下,群臣建议让皇甫嵩统领凉州兵,稳定局势。

王允担心皇甫嵩权力太重,超过自己,所以不同意,准备解散凉州兵,而且王允与吕布的关系也越发紧张,最后酿成凉州兵反叛,攻入长安,彻底将东汉王朝推向灭亡,这样的臣子如何肩负中兴的大任啊!

点赞10、汉川市 网友:听书生



明确的说不能。

因为函谷关以东,以袁绍为首的关东诸侯实力太强了,即使王允杀死董卓,降服李傕、郭汜及西凉军,关东诸侯也未必会听从长安的号令。

事实上由于东汉地方豪强势力坐大,使得东汉社会精英对皇帝并不尊重,或者说对所谓合法皇帝并没有那么尊重。

我这里可以个大家举一个例子,汉灵帝解除党锢之禁后,号称“八厨”的王芬就曾经准备废除汉灵帝,另立新君,历朝历代谋反主谋都唯恐事情不周密,所以都不敢大张旗鼓,只有王芬,居然给相熟的士人、豪杰写信,希望大家“共襄盛举”。



王芬邀请的士人如华歆、陶丘洪也并没有觉得王芬有多大逆不道,只是认为王芬这个人办事不周密,成功可能性不大。

夫废立大事,伊、霍之所难。芬性疏而不武,此必无成。而祸将及族。子其无往。——《三国志·华歆传》

另一位受到王芬邀请的曹操虽然也表示拒绝,但是理由同样不是因为这件事“大逆无道”,而是曹操觉得王芬这件事可能性太低:

废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古人有权成败,计轻重而成之者,伊尹、霍光是也……今诸君徒见曩昔之易,未睹当今之难。诸君自度:结众连党,何若七国?合肥之贵,孰若吴、楚?而造作非常,欲望必克,不亦危乎!

更过分的是华歆与曹操都没有去举报王芬,这说明东汉末年,皇帝的权威已经低到一定程度;东汉士大夫也许依然效忠刘汉皇朝,但是他们并不认为自己应该对哪一个皇帝有特殊的义务。



甚至在荀彧这样士大夫看来,皇帝“垂拱而治”,而把天下大事都交给士大夫去办理才是最理想的王朝,所以我们看到荀彧坐看曹操一步步架空汉献帝,一直到曹操准备篡汉荀彧才站出来阻止。

所以,以东汉末年实际情况,即使王允得到西凉军100%效忠,他和汉献帝都没有把握能号令得动关东诸侯们。

点赞11、章丘市 网友:一叶孤城

还中兴个啥?看看李、郭都是啥人!招降了无非就又多俩满口“咱家”的人出现了而已!

傕曰:“今张济兵据长安,未可轻动。我和你乘间合兵一处,至弘农杀了汉君,平分天下,有何不可!”汜喜诺。二人合兵,于路劫掠,所过一空。

看看原著记载的,想着平分天下呢,别说你王允了,就是汉献帝他俩也不会放在眼里!

点赞12、三沙市 网友:慌张哭透

首先开宗明义,那就是即便吕布斩杀董卓之后,王允招降了李傕郭汜,大汉还是不能中兴。

李傕郭汜是军阀,军阀是什么,倚仗的是什么,看看民国时期和北洋时期就知道了,军队是军阀的资本,有军队就什么都有,军队没有了,就任人宰割,所以为什么各地军阀在任何时候,都是出工不出力的,不管是打外敌,还是打红军都是。因为不管输赢,对自己都没有任何好处,自己的本钱会变少。同样的,李傕郭汜就算受到了王允的招降并且也投降了,不等于他们会心甘情愿地交出军队来,因为他们也很清楚,交出军队就是任人宰割,这是不可能的。如果王允真的招降了李傕郭汜,如此一来,时间一长,还有可能再次上演董卓控制朝廷的戏码,暂时的安定也没有了。

其次,就算李傕郭汜真的一心一意辅佐朝廷,甚至交出了兵权,还是不可能实现大汉的再次中兴,因为这时候各路诸侯已经成气候了,自己掌握着地盘、军队、经济和地方行政,都是一个个的独立王国,哪一个的力量也不逊色与朝廷,大汉名义上还存在,但是实际上已经是起不到任何的行政管理作用了,这个从汉献帝出逃洛阳后,下诏各地诸侯勤王,结果谁都不理,谁都不来,只有曹操看到了这个傀儡的政治遗产作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正确性,才去把汉献帝迎到了许昌就可以看出来了。谁都不会买朝廷的账。

所以不管从朝廷本身的角度,还是从全国的局面的角度来说,已经不可能实现中兴了。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