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拥兵百万的左良玉,为何在明朝灭亡时选择躲猫猫?
左良玉是明朝末年显赫一时的著名将领。由于明朝覆灭之时,左良玉没有出兵勤王,一直被后世诟病;后来,南明弘光朝廷发生“北来太子案”,左良玉率部进军南京,意欲拥戴太子即位。此举又使后人对左良玉议论纷纷,认为左良玉是为了避战,躲开李自成大顺军与清军的进攻,才寻找借口进军南京,以便避开李自成大顺军的兵锋。
其实,左良玉是一个性格非常矛盾的人。他早期在辽东与满清八旗兵作战;后来被调往内地镇压农民起义军。
左良玉作战勇猛,极富谋略;又擅于笼络部下士卒之心,因此,左良玉所部很快成为明朝的一支主力部队。左良玉也因战功卓著,而倍受崇祯皇帝的厚爱。
左良玉在率军作战时,对于朝廷派遣宦官监军非常反感;并且左良玉在讨论作战方略时,经常与当地督抚意见不和;因此,左良玉开始消极作战,一味招降纳叛,扩充自己的势力,逐渐变得骄横跋扈起来。
由于左良玉手握重兵,朝廷对他也无可奈何。崇祯皇帝对左良玉也很纵容,不像对待其他将领那样,说杀就杀。
1642年,崇祯皇帝派左良玉去援救开封。在朱仙镇一战中,左良玉被李自成打得很惨,多年培养的精锐劲卒大多战死;左良玉自己也是依赖亲兵的拼命死战,才得以脱身。
从此,左良玉所部的实力大损。虽然左良玉大肆搜罗散兵游勇,收容农民军的叛徒,迅速扩充了30多万人马,号称“百万大军”。实际上能够用于作战的精锐很少,大多是乌合之众,不堪一战。
因此,在1644年李自成进军北京的时候,崇祯皇帝调遣左良玉所部进京勤王。左良玉非常清楚自己军队的战斗力,他只是向朝廷递交了一份出兵计划,一味拖延;不久,北京失陷,崇祯皇帝自杀,明朝灭亡了。
崇祯皇帝一死,左良玉表现得非常痛苦。他日夜痛哭,感念崇祯皇帝对自己的知遇之恩。
南明弘光朝廷建立后,因为不是崇祯皇帝的直系后裔,左良玉一开始并不愿承认弘光帝;后来,在多方人士的劝说下,左良玉才勉强承认了弘光朝廷的合法性。
后来,南明发生了太子案。左良玉认为太子是真的,就打算拥戴太子即位,来报答崇祯皇帝对自己的恩情。再加上当时李自成在清军的追击下,想要夺取左良玉的老巢武昌。左良玉被李自成打怕了,不敢与李自成打仗。因此,进军南京,拥戴太子,也可以说是左良玉逃避李自成兵锋的最佳借口。
可惜的是,左良玉没有到达南京。他在行军途中病死了。
因此,左良玉这个人,我们无法断定他到底是忠还是奸,只能说,左良玉是明末一个飞扬跋扈、自私自利的封建军阀。
也不能说左良玉是躲猫猫,只能说他拥兵自重,崇祯叫他勤王,他却一直借故拖延,直到明朝灭亡。
为什么左良玉这样做呢。
一是崇祯帝这个人不会用人,导致很多忠君爱国之人都白白死去。诸如卢象升就是被杨嗣昌和高起潜合伙坑死的。还有孙传庭战死以后,崇祯帝竟然认为他诈死潜逃!!!没有妥善安排孙传庭的身后之事!这就寒了很多人的心。
崇祯帝这样做,左良玉自然害怕自己被卸磨杀驴,所以就借故不勤王。
二是明末军队军阀化已经很严重了,左良玉就可以视为其中代表。所以可以视左良玉为一个大军阀,像这种人自然不会管朝廷死活的。
不过话说回来了,后来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军队南下以后,左良玉吓得不敢作战。因此打着奉真太子密谕前往南京护驾,倒是像是躲猫猫一般,打不过李自成的大顺军队,就想往南京跑。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声势浩大的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城,明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大明朝社稷倾覆。
此时,一位衣衫破烂、狼狈不堪的富家少年正匆匆逃往明朝的陪都南京,他就是明朝的福王朱由崧。
朱由崧一到南京,就被善于投机取巧的凤阳总督马士英看中。正巧此时崇祯帝自缢殉国的消息也传到了南京。国不可一日无君,如丧考妣的南京诸大臣紧急商议拥立新君的问题。
正在南京诸大臣热烈争论新皇帝人选的时候,手握重兵的马士英率军逼近了南京。他主张拥立福王朱由崧,倒不是从一心为公的原则上去考虑,而是“独念福王昏庸可利用”,想搞一场政治投机。于是,诸大臣在马士英的威逼利诱下,纷纷改弦更张,表示支持立福王为君。
五月三日,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监国。次日,任命史可法、高弘图、马士英为东阁大学士,掌管机务。马士英虽然又兼任了兵部尚书一职,再加上拥立福王有功,但是却被派到凤阳前线督师,内心十分恼火。于是他施展阴谋诡计,向福王连进谗言,最终把史可法、高弘图二人赶出了朝堂,自己进入南京执掌了朝政。
马士英独掌朝政后,大肆排除异己,结党营私,卖官鬻爵,揽权坏法。福王朱由崧也乐得不管不问,只管荒淫无耻、渔色享乐。当时南京就有民谣进行讽刺,说是“都督满街走,职方贱如狗。相公只爱钱,皇帝但吃酒”,民愤之大可见一斑。
腐败的朝局惹恼了宁南伯左良玉。左良玉字崑山,山东临清人,骁勇善射,足智多谋,因战功卓著被崇祯帝封为太子少保、平贼将军,此时统领重兵驻扎在武昌。当南京弘光政权建立时,他就蔑视马士英的所作所为,不肯接受福王监国的指挥。得知马士英浊乱朝纲后,就准备率兵沿长江而下,到南京去“清君侧”。
弘光元年(1645年)三月下旬,左良玉率二十万大军,战舰千艘顺流而下,直指南京。马士英得知左良玉逼近南京的消息后,大惊失色。急忙调遣把守江北防备清兵的刘良佐、黄得功、朱大典、刘孔昭等部入南京“勤王”。
在凤阳督师抵抗清兵的史可法看到长江防线门户大开,三次给弘光帝朱由崧上表,报告危急形势。请求迅速增加北方防御力量,倾朝廷之兵全力抵抗南下的清兵。弘光帝此时无兵可派,只得敷衍史可法说:“上游急则赴上游,北兵急则赴北兵,自是长策。”简直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史可法无奈,于是又写信给马士英,恳求其选将添兵,紧急增员江北,抵御清兵。但马士英仍然坚持认为左良玉率兵犯阙问题严重,必须全力以赴消灭之,对史可法的请求不予理睬。
四月十九日,清朝豫王多铎率大队清兵以排山倒海之势杀来,将史可法驻守的扬州城团团围住。史可法奋力抵抗,终因寡不敌众,兵尽援绝,城破身死。清军攻陷扬州后,大肆屠杀平民百姓,犯下了“扬州十日”的滔天罪行。
左良玉率兵东下不久的四月初四日,便病死九江。讨伐马士英的大军在其子左梦庚的统帅下继续沿江向南京进发,破彭泽、芜湖、安庆,五月二日在板子矶被总兵黄得功击破。黄得功听闻清兵已至,便率众降了清朝。
五月十五日,清兵突破无人防守的长江防线,兵不血刃进入南京,弘光帝仓皇出逃,被叛变的总兵刘良佐诱擒,送进清营,弘光政权覆灭。四个月后,弘光帝被凯旋班师的多铎押回北京,次年被杀身亡。
弘光小朝廷在清军大兵压境的极其危急的情况下,竟然出现内部派系自相火拼的乱局。马士英滥逞私欲、败坏国事固然是罪不容诛。但左良玉身为统兵大将,不顾全局,借口“清君侧”而放弃防地,挥军东下,将数千里长江防线的兵力吸引过来,与之对抗,给清兵提供了长驱直入的极好条件,导致南明弘光政权的灭亡,实在是大明朝的千古罪人。
谢谢邀请!
在从军生涯中,左良玉总是处于戴罪立功,请罪问罪的状态,这不能简单地归咎于他个人对朝廷的怨恨。晚明军事制度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军事将领受到轻视和重视。崇祯后期,军事将领普遍地位提高,拥兵自重,左良玉也不例外。
武将跋扈不臣,到崇祯朝晚期尤为严重。比如左良玉这种军阀就是最为显著的代表,左良玉能征善战,且实力较强,所以其跋扈更为突出。崇祯十五年四月,“自成复围开封”,崇祯帝释侯恂于狱,起用侯恂为督师。崇祯帝特别“发帑金十五万犒良玉营将士”,指望他前往开封解围。”左良玉及虎大威、杨德政会师朱仙镇,賊营西,官军营北”。左良玉见李自成军容甚壮,“一夕拔营遁”,致使明军全面崩溃。
在与农民军的战斗中,由于左良玉善于战斗,多次击败张献忠、李自成的农民军,所以农民军对左派有些顾忌。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避免不确定的战斗,左良玉经常避强弱。崇祯十六年,“良玉留安庆久之,徐溯九江上。闻献忠破湖广,沉楚王于江,坐视不救
武将跋扈,到崇祯朝晚期尤为严重。左良玉能征善战,且实力较强,所以其跋扈更为明显。崇祯十五年四月,“自成复围开封”,崇祯帝释侯恂于狱,起用侯恂为督师。崇祯帝特别“发帑金十五万犒良玉营将士”,指望他前往开封解围。”左良玉及虎大威、杨德政会师朱仙镇,賊营西,官军营北”。左良玉见李自成军容甚壮,“一夕拔营遁”,致使明军全面崩溃。
毫无疑问,左良玉的军队是明末乃至南明弘光政权最强大的。左良玉有80万士兵,身家百万。前5个营是亲军,后5个营是收罗的降兵。弘光政权特别依赖他。弘光光皇帝封左良玉为宁南侯,加太子太傅。左良玉虽然有正义感,但他无法掩饰自己拥兵自重的本质。
所以左良玉在明末之际对李自成可以说是放任不管,因为他自己多年征战之中知道自己不是李自成的对手,而自己手中的兵力又是唯一的本钱,因此左良玉决定保存实力,坐看李自成进京,即便左良玉选择进攻李自成恐怕也是无济于事的,在明末时期,只有辽东精锐,孙传庭的九边精锐和左良玉具有实力,这三股力量之中,辽东精锐全数被松锦之战的清廷消灭,孙传庭九边精锐则最后被李自成败亡,左良玉作壁上观保存实力,所有综合来看明朝的败亡已经成了必然。
要说明朝的忠臣有哪些人?可能大家心里会有很多答案,但左良玉肯定算不上。 这位可以算得上是戎马一生,在辽西前线和后金军队干过架,在松山、杏山战场得以生还,后来发迹于镇压中原地区的农民起义军。可以说左良玉的前半生是大明的优秀员工,但是他在后半生功名成就以后的表现,就让人感觉居心不良了。
明朝灭亡的时候,李自成大军围攻京城,左良玉没有救援京师,其实是有多方面的考虑。毕竟,这时候的左良玉,已经不是那个寄养在叔父家的可怜孤儿,而是一个拥兵数十万,内心想法良多的统兵大将。
提兵北上,最大的危险可能就来自崇祯皇帝
1644年李自成率领大军势如破竹,突入了明朝京师城下。这样的现状,不仅天下板荡,崇祯皇帝也是焦急万分,勤王之令广发四方。左良玉作为镇压农民起义军的干将,肯定也会接到这样一份勤王之令。然而,左良玉对于这份勤王之行深有忧虑。
1630年,大明辽东主帅袁崇焕被崇祯皇帝以通敌之罪处决。是否通敌目前还犹未可知,但是满清好几次翻越长城肆虐京师之地,导致袁崇焕救援不及,这件事倒是真的。也就是说,这次勤王取得胜利还好,如果失败那就是吃力不讨好的行为了。袁崇焕的经验教训就在眼前,离现在也刚刚过去14年而已。
左良玉的几十万兵力,水分很大
成为了一种司空见惯的潜规则。当时外界都以为左良玉在湖广之地拥有几十万大军。然而现实问题是,整个明朝时期吃空饷,是军队里面一种司空见惯的规则。比如1000人的军队可能实际上只有600个人存在,而少掉的那400个人的军费就被上层军官所吞没。
作为一个非常有个性的将领,左良玉所做的每一件事都遵从自己的本心。他没有什么文化知识,但是深深懂得军队里的各种潜规则。在面对吃空饷这个问题,左良玉听之任之。而且长期和农民起义军交战,军队内部有很多原来是农民起义军的士兵效力。这两个因素交杂在一起,使得左良玉的军队战斗力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
左良玉当时所处的位置确实赶不上救援行动
左良玉为了有效镇压农民起义军,整支大军停留在湖广之地。根据我们现在的技术可以知道从湖北到北京距离一千两百多公里,就算现在开车也需要开好几天。而那个时候的军队前进速度远比你想象中的要低得多,每日行军30里,就算是相当不错的军队了。
按照这样的速度往京师方向前进,没有一个半月是很难到达的。而李自成在1644年3月17号攻陷昌平,当天就兵临北京。而几天以后,崇祯皇帝悲愤难鸣而自挂东南枝。所以,按照左良玉的速度以及听调不听宣的习惯,他不来勤王,才是真的左良玉。更何况,当时左良玉的身体,已经很不好,长途行军就是取死有道。
结语:虽然左良玉一生当中,一直保持名义上效忠明朝,一直到死也没有投降清朝和农民起义军。但是他嚣张跋扈,经常不听命令。就是一个明朝版本的藩镇,这一点是没得洗的事实。而且他在去世之前,进行着进攻南明政权的准备,实属不臣之举!
而跟随他征战多年的儿子,带着大量军队投降清朝,算是做实了左良玉早有不臣之心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