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娱乐

司马懿是如何评价“诸葛亮”的?

提问时间:2023-07-21 08:29关键词:司马懿,诸葛亮,诸葛

司马懿是如何评价“诸葛亮”的?

点赞1、平顶山市 网友:王与贱民

晋书中记载司马懿评价诸葛亮用兵有这样一句话:“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那么司马懿的评价真的准确么?

诸葛亮好兵无权?

注意在古文中,虽并非表示虽然,而是表示即使,虽然表达的是已经成立的事实,即使表达的是假设成立的事实,这里司马懿说诸葛亮“虽提卒十万”,意为“即使率领十万大军”而不是“虽然率领十万大军”。实际上整个蜀汉总兵力不过十万,蜀汉还得部署兵力镇守汉中,南中、巴郡、成都等要地。刘备讨伐孙权之时,率领的军队也不过四万(后期五溪蛮首领沙摩柯率领一万余人加入)诸葛亮发动北伐不可能调动的了十万大军。根据同时期东吴大鸿胪张俨的记载,诸葛亮北伐是“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所以诸葛亮北伐的兵力是不可能达到十万的,顶多在六万上下,同时期魏国兵力达到四十万以上,司马懿作为魏国西线总司令,雍凉大都督,兵力应该在十五万上下。

诸葛亮以区区六万北伐军,和司马懿十五万大军对峙在渭滨,司马懿说诸葛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也就是嘲笑诸葛亮不懂得随机应变,太过谨慎,缺少决断能力之类的。但是笔者认为,虽然司马懿这样评价的确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在北伐军不过数万的情况下,在蜀汉国力远远不如魏国的情况下,诸葛亮赌的起么?蜀汉实力弱小,只要输了一次,就会动摇国本,这种情况下,难道步步为营谨慎从事不是诸葛亮唯一的选择么?就拿很多人一直诟病的诸葛亮拒绝魏延子午谷奇谋来说,诸葛亮如果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虽然可能夺取长安。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失败的后果?如果子午谷计划失败,魏延连同他带走得那部分军队将会全军覆没。

由于古代通讯并不方便,魏延在子午谷已经覆灭了,诸葛亮都不一定知道,假如诸葛亮不知道魏延一路已经全军覆没,依然按原计划与魏延汇合在潼关,请问北伐军还能全身而退么?姜维北伐,收胡王、降李简、斩徐质、拔三县,破王经,打出了北伐以来得的最大胜利——洮西大捷。洮西之战,姜维歼灭魏军数万。

后十八年,复与车骑将军夏侯霸等俱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于洮西,经众死者数万人。——三国志

段谷之战,姜维损失不过数千而已。

艾筹画有方,忠勇奋发,斩将十数,馘首千计。”——三国志

按战绩来说,姜维洮西大捷的胜利完全可以掩盖段谷之战的失败,然而姜维依然要自贬三等谢罪。这是因为魏蜀国力差距太大,魏国可以输,蜀汉输不起。这就是为什么诸葛亮用兵谨慎的根本原因——蜀汉国力限制

司马懿破之必矣?

司马懿说诸葛亮“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那好,宣王你倒是去破诸葛亮呀!你不是宣称诸葛亮已经堕入你的计划之中,一定能够击败他么?为什么宁愿被部将嘲笑“畏蜀如虎”,为什么宁愿接受诸葛亮女装的嘲讽,宁愿去千里请战演戏,也不愿意迎战诸葛亮呢?诸葛亮就在渭滨屯田,宣王怎么就看着诸葛亮在大魏境内屯田呢?要知道,诸葛亮屯田之地距离长安只有一步之遥,司马懿就这样看着诸葛亮?他的画中在哪呀?孙子兵法说“古用兵之法,十则围之”,本来攻城方兵力远远高于守城方的情况下,攻城方才能围城,可是诸葛亮不到十万人,怎么就让宣王十五万大军固守不战呢?宣王口口声声说“破之必矣。”结果呢?诸葛亮是被司马懿击破的么?诸葛亮是输给了时间,而不是司马懿。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司马懿才敢乘机出击。结果姜维让杨仪“反旗鸣鼓”假装要向司马懿发起进攻。司马懿害怕中计,居然仓皇后撤。蜀汉军队得以全身而退。于是留下了一句谚语流传至今:死诸葛走生仲达。蜀汉军队只是因为诸葛亮病逝而撤退,北伐虽然戛然而止,却并没有任何兵力的损失,怎么就变成了被司马懿击败的呢?

所以司马懿对诸葛亮用兵的评价,只不过是他为了掩饰自己对诸葛亮的畏惧,同时为了稳定军心的嘴炮之词,根本经不起推敲。

参考文献:

《三国志》

《晋书》

点赞2、包头市 网友:馨香泯玉

在《晋书?宣帝纪》中,有司马懿写给其弟司马孚的信,其中有“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之语。那么这几句话对诸葛亮真的很恰切吗?

“亮志大而不见机”,是说诸葛亮有恢复汉室之大志,上天却没有给他这个机会。诚然,诸葛亮帮助刘备创立了蜀汉,三分天下有其一,但是因关羽的盲动,大意失荆州,刘备的冲动,夷陵大败,隆中对策已不可实现。诸葛亮虽挽狂澜于既倒,稳定了局势,平定了南中之乱,却在北伐中无能为力。其原因自然是蜀弱魏强,以一州之力,去抗九州之国,众寡悬殊,很明显诸葛亮很难成功。司马懿说这句话应该是很中肯的。说诸葛亮“多谋少决”,是说诸葛亮筹谋很多,策略很多,却很难决断,很难实施。经过几次北伐,诸葛亮为出兵可谓费尽心机,第一次北伐,诸葛亮让赵云、邓芝率一部分兵力出斜谷,以作佯动,吸引曹真主力,而自己则率领大军出祁山,出其不意,曹魏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叛魏降汉,陇右震动,仅剩两郡未下。不然,就可全控陇右,阻断陇道,建立与汉中一样的根据地,再徐图长安、洛阳。但是由于用人有误,街亭失守,让本来大好的形势,尽付东流,从此蜀汉再无夺取街亭,控阻陇道的机会。第二次北伐攻陈仓二十余日未下,只好班师。第三次虽占领了武都、阴平二郡,但陇右仍然稳稳在曹魏手中掌控。第四次北伐再出祁山,虽取得了胜利,但未乘胜取得更大战果。第五次兵出斜谷,打得却很保守,没有像司马懿所说,用奇兵出武功,而是为保粮道,充分发挥蜀汉兵山地作战优势,只好据兵五丈原,被司马懿称之为无为之地,“吾无忧矣”。诸葛一生唯谨慎。正因为蜀汉国小民少兵少,诸葛亮只能依照这一实际情况去考虑北伐事宜,自然首先要谋划很多方案,考虑衡量各方案的可行性,在执行中也要考虑方方面面的事情,最大的考虑就是保存实力,消灭敌人,占领战略要地,因此诸葛亮打仗很保守谨慎,不敢用奇,不敢冒险,这就是司马懿所说的“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则是说诸葛亮虽好统兵北伐,但权力受限,终难成大事。司马懿这样说,可能是针对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本来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大败司马懿,北伐形势一派大好,正是乘胜取得更大战果的好时机,却因李严作梗,刘禅下旨班师。诸葛亮不愿做权臣,凌架于刘禅之上,经考虑再三,只好班师回朝。正是这种情况,让司马懿误认为诸葛亮不能左右朝权,不能正确权衡利弊,作出决断,只能听命朝廷。事实上自从刘备白帝托孤后,蜀汉军政大事咸决于亮,诸葛亮是蜀汉实际的掌权人,说他无权,恐怕有点儿太不实际了。“虽提卒十万,已坠吾画中,破之必矣。”这句话就有点儿不真实了。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仅率五万大军,打得你司马懿只有逃跑的份,畏蜀如虎,更何况这次北伐,诸葛亮带了十万大军呢。正因为司马懿上次吃亏太大,深深知道不是诸葛亮的对手,司马懿这次才采取了龟缩坚守不战的拖字战术,你司马懿还能有什么筹画?不管诸葛亮多么挑斗侮辱,你司马懿也就只能忍受,为了能压服曹魏军的不耐烦,你司马懿甚至动用了曹睿皇帝来禁止出战。堂堂曹魏大国,国力军力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对蜀汉的入侵只取守势,任由蜀汉军来去自由,任由蜀汉军在眼皮底下与当地居民屯垦,还有脸说“已坠吾画中”?还有脸说“破之必矣”?如果诸葛亮不是因操劳过度而病逝,说不定真能诱司马懿父子入上方谷,那样的话说不定也就没有以后的晋朝,也就没有以后的五胡乱华了。甚至诸葛亮病逝,司马懿也不敢追击,以致留下了“死诸葛走生仲达”的千古笑谈,司马懿面对诸葛亮还能有什么作为?

总之,司马懿说诸葛亮“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还算是有一定道理,但比较偏面,他说这样的话,无非是为了宽慰其弟,宽慰朝廷,鼓励部下,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无奈之语。

点赞3、寿光市 网友:梦回西塘


英才过管乐,妙策胜孙吴。诸葛亮因其足智多谋,善于用兵,受后人追捧。曾六出祁山,与司马懿多次对峙,双方互有胜负,但以亮胜多败少。二人可以说是棋逢对手,将迎良才,一个善攻一个善守,看上去司马懿十分被动,然而却大有玄机,他们都十分了解对方,也许这就是彼此制胜法宝。

234年,诸葛亮隔着渭水与司马懿对峙,然而却因常年征战操劳,一病不起,最终病逝在北伐的战场上。有人说司马懿是最终的赢家,他终于耗死了诸葛亮,赢得北伐战争的胜利,也有人说诸葛亮生不逢时。然而司马懿本人对诸葛亮又有怎样的评价?以下依据演义内容做简要分析。


首先在司马懿看来诸葛亮精于算计,用兵如神。司马懿在北伐的战场上,曾多次被诸葛亮打败,基本都是因为中计。演义九十九回,诸葛亮大破魏兵,司马懿入寇西蜀中,就有典型的例子。

蜀汉建兴七年夏,诸葛亮出祁山,分为三寨。司马懿却令郭淮孙礼去守武都阴平,郭淮孙礼夸赞司马懿足智多谋,然而半路上被诸葛亮包围,二人只能弃马爬山而逃,因为武都和阴平早就被诸葛亮取得,司马懿再一次失算。


司马懿又令张郃,深入敌后,乘机偷袭,然而早被诸葛亮料到,中了蜀军的埋伏,张郃死战得脱,魏军大败,死伤无数。司马懿知道后,灵魂未定,声称诸葛亮神机妙算,非常人所能敌。演义中曾这样记载:

忽见张郃、戴凌狼狈而来,告曰:“孔明如此提防,因此大败而归。”懿大惊曰:“孔明真神人也!不如且退。”即传令,教大军尽回本寨。


除此之外,在一百零四回,殒大将丞相归天,见木像魏都丧胆中,更有死诸葛惊走活仲达之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却秘令姜维断后,蜀军退回汉中,姜维利用诸葛亮的木像瞎跑了司马懿。事情是这样的,司马懿见一斗大的将星坠落,知道诸葛亮很有可能病死了,夏侯霸引军到五丈原前去查看,得知蜀军已经撤退。

司马懿于是令魏军全力追击,他引军在最前面。追至山脚下,突然山后一生炮响,伏兵皆出,树影中飘出诸葛亮的中军大旗和木像,姜维大喝:贼将休走!你中了我家丞相之计也。司马懿大惊失色:孔明尚在,吾轻入重地,堕其计矣!魏军丢盔弃甲,落荒而逃,相互践踏,死者不计其数。


这一段,司马懿随未曾对诸葛亮发表评论和看法,但死狼狈逃窜的表现,已将诸葛亮用兵如神的形象烘托的淋漓尽致。演义中曾这样记载:

司马懿奔走了五十余里,背后两员魏将赶上,扯住马嚼环,叫曰:“都督勿惊!”懿用手摸头曰:“我有头否?”二将曰:“都督休怕,蜀兵去远了。”


其次司马懿称赞诸葛亮事必躬亲,恪尽职守。诸葛亮确实尽职尽责,蜀汉后期,大小事务都要由诸葛亮处理。北伐期间,诸葛亮基本都是亲自勘察地形,制定作战计划,据说杖责二十以上的事情,都要报奏诸葛亮。

最后一次北伐期间,诸葛亮与司马懿隔着渭水对峙,诸葛亮利用上方谷的粮草,引诱司马懿中计,一把火差点让魏军全军覆没。司马懿从此闭门不战,无论蜀军如何挑战都没有用。


一日诸葛亮突发奇想,将女人的衣服送给司马懿,让其穿戴,这是在羞辱司马懿。然而司马懿并没有上当,而是亲自穿上了衣服,而且问部下是否合身,魏将都十分恼怒,唯独司马懿笑而不语。又问起诸葛亮的日常,使者说诸葛亮昼夜不辞劳苦,尽心尽责,司马懿对诸葛亮也是十分敬佩。演义中这样记载:

懿问曰:“孔明寝食及事之烦简若何?”使者曰:“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懿谓诸将曰:“孔明食少事烦,岂能久乎?”


在司马懿看来,诸葛亮是恪尽职守的,他对于诸葛亮的的忠诚也是大家赞赏。而从司马懿至死都没有当皇帝,可知他也是想效仿诸葛亮,但其子司马昭弑杀曹髦,其孙司马炎僭越称帝,也司马氏的谋反之心公著于众。无论如何,司马懿还是感叹诸葛亮的担当和能力,经常夸赞诸葛亮为天下奇才。

你是如何看待诸葛亮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点赞4、咸阳市 网友:鬼冥亡灵

在历史上,司马懿和诸葛亮是一对死对头。从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开始,司马懿就开始与他对敌。直到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中病逝,司马懿承受了诸葛亮主要的攻击。而且这两次攻击,是诸葛亮军事能力趋于成熟的攻击。司马懿对于诸葛亮的军事能力,有着自己的评价。作为诸葛亮最大的敌手,他的评价应该很有发言权。不过,在历史记载中,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评价却有着前后矛盾的地方。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一、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评价。

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评价,史书上记载了三次。这三次评价,都发生在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中。司马懿在率军抵御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时,与诸葛亮做了多次较量。在祁山一带,双方采取各种机动,还进行了卤城之战。在诸葛亮撤军时,司马懿派张郃追击,还折损了这员大将。从各方面来说,虽然司马懿完成了抵御诸葛亮的任务,在作战中还是略显吃亏。

不过,经过这一次交锋,司马懿基本上对诸葛亮的作战风格有了了解。他对于诸葛亮的下一次北伐预做了准备。他预料诸葛亮需要积蓄三年的粮草才会北伐,于是在关中屯田,预先为下一次抵御诸葛亮北伐做好物资上的准备。同时,司马懿在军中培养亲信,将曹魏的这支军队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在诸葛亮发动的第五次北伐时,曹魏的处境十分不利。诸葛亮因为自己的身体原因,为了发动这一次北伐,投入了最大的努力。他在东线联络东吴,同时发动进攻。而自己则亲自率领蜀军,在西线进攻。为了这次北伐,诸葛亮做了充足的准备。他囤积了足够的粮草,并采用木牛流马运输,来解决困扰自己的后勤补给问题。

在兵力上,诸葛亮将蜀军最大的兵力投入了前线。蜀汉有大约十二万的兵力,往日北伐,诸葛亮一般只带三分之二的兵力,留下三分之一的兵力在后方以防万一。这一次,诸葛亮率领的兵力就达到了十万人之多。可以说,诸葛亮这一次北伐带领了倾国之兵。

在诸葛亮的这次北伐中,司马懿依然是西线魏军的统帅。在整个战役过程中,司马懿对诸葛亮有过三次评价。

在战役初期,诸葛亮出秦岭,司马懿就对诸葛亮的动向做了评价。史书中记载:

(司马懿)因谓诸将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

在战役中期,司马懿的的弟弟司马孚给他写信,问战事的情况。司马懿给司马孚回信中,是这样评价诸葛亮的:

帝复书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可是,等到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蜀军撤退之后,司马懿去蜀军的军营巡视的时候,他对诸葛亮的评价就又改变了。这一次,史书上的记载是:

(司马懿)经日,乃行其营垒,观其遗事,获其图书、粮谷甚众。帝审其必死,曰:“天下奇才也。”

我们可以看到,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评价,从战役开始到战役结束,迥然两样。先开始是极力的贬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而等到诸葛亮一死,反而对诸葛亮夸赞有加。那么,这中间的原因何在呢?

其实,如果我们看司马懿对诸葛亮这三个评价的时间,就能够对他做出这些评价的心理动机有所察觉。因为司马懿作为一军统帅,他的一言一行不但代表着他自己的看法,也会引起部下的共鸣。因此,司马懿的言论,也是分时间场合的。

二、司马懿在战争初期对诸葛亮的评价。

司马懿对诸葛亮的第一个评价,是发自诸葛亮的北伐初期,是对自己的部下所发的。他这个评价是指出诸葛亮不是勇者,而依据则是诸葛亮的军事行动。司马懿说,如果诸葛亮兵出武功,然后将自己的一个侧翼依托秦岭为保护,大军向东进发。那么,这样做的诸葛亮就是勇者。如果诸葛亮率领军队向西,上到五丈原扎营,那么诸葛亮就不是勇者,曹魏的军队也就平安无事了。

我们如果仔细对司马懿的这番话进行推敲,就会发现司马懿的这个评价纯粹是无稽之谈。首先,诸葛亮是不是勇者,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诸葛亮如果不是勇者,他怎么会以一州之地,十万之众,跨越秦岭来讨伐曹魏。所以说,司马懿的评价毫无道理。

而再看司马懿的评价标准,那就是诸葛亮的行动。如果稍微有一点军事头脑的人,就会知道,不要说是诸葛亮,就算是司马懿带领蜀军,也不会采取出武功向东的行动。这是因为,曹魏的重兵在北方,如果蜀军向东行动,那么虽然蜀军右翼有秦岭掩护,可是它的左翼完全暴露在曹魏的兵锋之下。

这样,蜀军将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魏军可以凭借自己优势的骑兵,将面前的一字长蛇阵的蜀军,任意的分割包围,各个击破。我们可想而知,如此愚蠢的军事行动,诸葛亮怎么可能采用。这样,司马懿就将一顶不是勇者的帽子扣到了诸葛亮的头上。

而诸葛亮西上五丈原,这是双方都看到的要地。司马懿明明看到了五丈原的重要性,可是在主场作战的他,却不敢先机占据它,与诸葛亮争夺。从这里,我们就能够看到,究竟谁是勇者,因此,在战争初期,司马懿向部下做出的诸葛亮的评价,只不过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为力,稳定自己军心而做出的。

三、司马懿在战役期间对诸葛亮的评价。

而司马懿给司马孚写的回信,则是在战役期间的事情。在这个时候,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评价,就更加刻薄了。他说诸葛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还说诸葛亮已经被自己引进圈套,自己“破之必矣”。

我们先不要说司马懿前面的那些评价,仅仅从历史上来看司马懿的结论。当诸葛亮去世后,司马懿率领军队去追击撤退的蜀军。当蜀军列好阵势,摆出要进攻司马懿的架势后,司马懿却不敢交战而撤退了。就从这一点来看,司马懿说自己一定能够击破诸葛亮,纯粹是一句大话。

那么,司马懿为什么又要给诸葛亮扣上一大堆的帽子呢?这其实跟战役初期为了稳定自己的军心一样,是为了稳定后方的人心。其实,这一次诸葛亮的北伐,是曹魏的一次巨大的考验。曹魏面临蜀汉和东吴东西两线的联合进攻,处境十分困难。

尤其是西线诸葛亮的进攻,更是让很多人担心。这是因为,大家从这一次诸葛亮出兵的态势,感觉到诸葛亮来者不善。而且诸葛亮的军事行动,也让大家感到了很大的威胁。诸葛亮的军事能力,经过多次北伐后,已经日趋完善。整个魏军对诸葛亮都心生畏惧,和诸葛亮作战都胆战心惊。

司马懿对于诸葛亮也没有什么办法。于是他和曹睿制订的作战方案就是,采取防御的态势,不与诸葛亮交锋。等到诸葛亮的粮草耗尽撤退的时候,再进行追击。于是,司马懿就采取防御的姿态,与诸葛亮进行着对峙。

司马孚作为司马懿的弟弟,自然会对司马懿感到担心,这才写信询问前线的情况。在回信中,司马懿自然不能说实话。如同大家一般要做的一样,司马懿只会向家人报平安,说一些开心的话。而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进行贬低,则是司马懿必然要做的事情。司马懿在信中让弟弟放心,将自己被迫采取的防御态势,粉饰为诸葛亮上了自己的圈套。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司马懿给他弟弟的信中,对诸葛亮的这些评价,其实是鸡蛋里挑骨头,难以站住脚。如果诸葛亮真的如同司马懿说的那么不堪,司马懿只需要与诸葛亮交手就得了,何必闭门不出呢?而且,司马懿将自己的被迫闭门不出,解释为自己主动采取的方略,这就更加让人笑掉大牙了。

这一点,连《晋书》的作者都看不过去,故意在司马懿的传记中给了个小小的讽刺。当诸葛亮向司马懿送巾帼侮辱他时,司马懿千里上书请战,曹睿派使者持节站立在军门,禁止出战。姜维对诸葛亮说,“贼不复出也”。在司马懿的传记中称司马懿为“贼”,这也是让任何人看了都会忍俊不住的。

四、司马懿在战役结束时对诸葛亮的评价。

而司马懿等到诸葛亮去世,蜀军撤军也没有能够按照他所说的,将中了自己圈套的诸葛亮击破。反而在撤退的蜀军面前,不敢应战而撤退了。在此后,他去巡视了蜀军留下的营垒。在营垒中,他看到了蜀军撤退时慌乱遗留下的军书文件、粮食谷米。司马懿由此判断诸葛亮一定已经去世了。

司马懿在蜀军阵营中巡视,并不是仅仅看蜀军遗留的物品,他更重视的是蜀军阵营的布局。司马懿从蜀军营垒的布置,来学习诸葛亮的用兵经验。在参观蜀军营垒后,司马懿不禁长叹,说诸葛亮是“天下奇才也”。

那么,司马懿为何在这个时候,对诸葛亮发出了这样的评价呢?这是因为诸葛亮已死,蜀军撤退,魏军的最大威胁已经解除了。司马懿在如释重负之下,就不必再违心的说那些对诸葛亮的不实之词了。司马懿在参观完诸葛亮的阵营,由衷的对诸葛亮的才能十分钦佩,这才发出了如此的感叹。

同时,司马懿赞叹诸葛亮的才能,也是在拔高自己的形象。在长达上百天的对峙中,司马懿承受了无数的压力。如果去贬低诸葛亮的才能,不更衬托出自己的不堪吗?由此,司马懿向天下正名,诸葛亮是天下奇才,那么抵抗天下奇才的自己,自然也不会是等闲之辈。

结语:

在司马懿和诸葛亮的对抗中,司马懿多次以坚忍挫败了诸葛亮的攻势。司马懿在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中,对诸葛亮做出过三次评价。前两次,司马懿对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大加贬低,而第三次,司马懿却由衷赞叹诸葛亮是天下奇才。这是因为当时的情势使然,司马懿没有别的选择。

在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中,司马懿处境困难。他为了完成与曹睿的计划,不得不忍辱负重,坚忍不出。为了稳定军心,稳定后方的人心,他不得不违心的给诸葛亮扣上一堆强加的帽子。当战役结束,诸葛亮去世,蜀军撤退的时候,司马懿如释重负,终于向诸葛亮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我们从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评价,也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诸葛亮的卓越的军事才能,给曹魏和司马懿带来了何等的压力。可惜天不假年,诸葛亮早早在北伐途中病逝,只让后人对此写下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诗句。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点赞5、山南市 网友:单眼喰种

司马懿在诸葛亮六伐中原时说过:

“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说:诸葛先生有远大目标,但不识时务,计谋多而寡断,带兵却无权,别看他带着十万大军,在外却受朝廷猜忌,如此看来,我一定能打败他的。

那么,司马懿点评的对吗?基本正确。这也是两个人长期对垒,彼此相知的原因。

首先诸葛亮心怀天下,以旷扶汉室为己任,但不是诸葛亮不识时务,实乃为了报答先帝刘备的知遇之恩。历史上有那个君王能屈身,三顾茅庐。有那个君王把江山一手托付。

说到诸葛亮多谋这应该是公认的,但他谨慎小心也是被后人诟病,有时谨慎小心是一种好的行为,但总是在机遇面前缩手缩脚就不应该了。有时机遇可遇不可求。比如魏延的兵出子午谷的奇谋,诸葛亮应该让魏延去大胆尝试。

带兵多而无实权,说的是刘禅对丞相诸葛亮的掣肘,总是怀疑丞相拥兵自重,总是怕丞相废了自己。当然,刘禅的担心不无道理,说到底还是君臣之间不信任造成的。宦官黄皓自然看到了这一点,从中挑拨离间。

常言说的好,能够解读一个人,往往是你的对手,兵家言,知彼知己,方能百战百胜。

(文/秉烛读春秋,欢迎点评加关注)

点赞6、绵阳市 网友:冰蓝梦境

司马懿是家学深厚,父祖叔都能匕言传身教的政治家。诸葛亮是个自学成才的政治家。

政治上诸葛亮要深思熟虑,对问题方方面面加以思考。有时都无法解决。在司马懿那里。会轻而易举就解决办成。他的政治眼光深远,决定了他志向远大。他更是人才成长中有历代先辈教导指引,少走了很多弯路。基础强大,深厚家族政治势力,用现代话说让他少奋斗二十年。

诸葛亮如天下的老二一样,年青时有眼高手低的毛病,又是父母早亡无家教心得。哥哥也离家很早,他是一家之主,抚养弟弟,非常贫穷相当自闭,喜欢高谈阔论,自说有管仲之能,王佐之才,并不能被乡邻重视,官家看好。在青少时期在乡下倍受折腾折磨。更想早就出人头地,奋斗图强,结果美满。二十七岁了还无妻儿不知是志大,还决僵,既不去哥哥那当兵打仗。也不去姐夫那里做吏升官,却在中老年堆里和乡贤谈得来。也被人家介绍给隐藏乡中无事而为大官僚刘备。闲淡中,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把政治上相当老辣的,经历大风大浪的将军,当过两地最高军政长官(徐州,牧豫州牧)政治家刘备都震惊了。他说

董卓当政以来,各地官员都在兼并州郡,数不胜数。袁绍占据北方,军力优于曹操,声望也很强大。还是被打败。曹操以弱胜强的原因,是天运所得,更是人才谋划得当。现在曹操雄兵百万,战将千员,挟天子以令诸侯,再无法跟他争夺高强。孙权己有江东,有传承三世基业,地势险要,民众归心,还有大把有才能的人站在身边。更不能想谋得虎皮。

只有你的主子。荆州刘表的地方,北到汉水,沔水。南到南海。物资充足,又能得到,东至江东,西连巴蜀,周围大家都在想得到它。它的主人却无能守住它。益州也是险要,更加有肥沃士地,自然条件更优,刘邦凭此地创造大汉基业。早先刘焉是个英雄,逮捕在益州大肆敛财,贪婪成风的益州刺史卻俭,安抚了反叛之人。威恩并重取得益州和汉中。派张鲁盘踞汉中。张鲁截断交通,斩杀汉使。刘焉自成一镇豪强,巩固了自家势力,使益州在政治相对独立。可惜他的那个儿子刘璋,天生为人懦弱,又多疑无决。使得张鲁骄纵,再不听号令,刘璋杀了张鲁在成都母亲,弟弟,使他们成为仇敌。刘璋又派庞羲率军攻击张鲁,也是战败,张鲁从此占据汉中,这里人民富裕,物产丰富。他们都不知道爱惜。只要一个有才能的人到那里管理。人们都渴望得到贤明君主的心,是那么强烈。你是汉室宗亲,名望很高,罗致英雄,思慕贤才如饥似渴,如果再得到荆益两州,守住险要,安抚边民,联合孙权。一旦中原朝廷再发生动乱。组成一支军队,从秦川出发,老百姓都会非常欢迎您。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室又能复兴。

刘备听后很高兴,更加来的多。关系日浙亲密。终于刘备在当阳战败时,大家逃散,诸葛亮却主动到来,还为刘备去江东联络孙权镇住投降派为刘备又找要安身落脚地方。

比诸葛亮大三岁的司马懿,也是老二,天生就是个好孩子,长得漂亮帅气,聪明懂事又做事果断。又是京兆尹司马望的儿子,从小胸怀谋略,有颗"常慨然有忧天下心"。非常喜欢交朋友,名声传外,就连做朝中侍中荀彧都知道了,推荐他成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簿,成为曹操贴身卫士。兼做文件起草丞相助理类官员。他常随曹操征战,建议曹操乘汉中胜利,继续进兵夺取益州。

他说,刘备用诡计,抓了刘璋。蜀人并未归附。他又兴兵争夺江陵。这是破刘备大好时机,只要陈兵示威,益州就会震动不安,进兵威逼蜀兵势必瓦解。这是大机会,定能大功告成。圣人说不能违时,也不能失时"曹操却说,不能得陇望蜀人心无足。没有去做。曹操回军却剑指孙权,大破孙权使其上表称臣。

孙权劝说曹操称帝。曹操说,孙权,小儿。这是想要把我放在炉炭烤上啊。司马懿马上说,汉朝的国运将要终结。您已经有了十分天下中有九分,还臣服于汉。如今孙权称臣,是真心顺应天运人意。

他己经是相当有话语权大臣了。诸葛亮还苦苦挣扎,寻找机会也好成为大员,曹操死了,曹丕当了皇帝。大家都劝刘备也当皇帝。刘备却不答应。

诸葛亮急了,跑去说,您不当皇帝。大家都没有功勋利禄可言。无法显示乡里,就会散伙而去。找到新得主人。散伙就难再聚。难道您也要如关羽一样兵散吗?刘备马上坐了皇帝。给诸葛亮成为丞相。尚书事,假节。也成了大员。还是为刘备镇守成都筹粮,备马,招军士。

司马懿早就看出,曹操拿孙权的信是在演戏,陈群和蒋济为首文武官员也懂,上表劝曹操做皇帝。曹操很高兴。却没有答应。升了司马懿成为太子中屈子。佐助魏世子曹丕。更得重用和信任。

他在帮曹操处理江淮之乱时,关羽声势浩大,威震华夏,政局动场多有危机。他建议曹操不要迁都,因该联合孙权,南北夹击关羽。孙权答应,派吕蒙袭取公安,巧取江陵关羽兵散被杀。

曹操死后,曹丕为皇帝、他镇守许昌,为向乡侯,为抚军,假节,领兵五干,加给事中,录尚书事。更是多有建树。不久曹丕死后。又成辅政大臣。孙权看曹丕死后似有时机可乘。进攻江夏郡。司马懿主动请缨带兵出击打退诸葛瑾,杀了张霸。升为骠骑将军,驻扎宛城,加督荆豫二州诸军事。成为南方大员,在孟达事件中,司马懿暗中率军,干二百里路曰夜兼程,去讨伐孟达。

诸葛亮首先暗中通信,要勾引孟达图谋叛魏。却不怕事大,有意把消息泄露给,与孟达有矛盾兴郡太守申仪。还派郭模到申仪那里诈降。唯恐人家不知道,不告发,不去做为。

司马懿听到后写信稳住孟达。以快刀斩乱麻精神。速快飞兵城下。解决了孟达。诸葛亮才听到消息。派兵达到西城,布成安桥,木兰塞一线防卫。司马懿早就俘了孟达一万多人。高兴地回到了许昌。

诸葛亮走出败着,不成体统,怕人讥笑。又用严苛的法令,苛刻约束使部下非常难受,更使部下大为怒火,蜀将姚静,郑他等其部属七千余人,来魏投降。朝廷对新降地区人口不实,加以核实,又怕又引起混乱。请示司马懿怎么办。他说,叛贼以严奇的法令约束部下,所以被部下遗弃。应该以宽和对待他们,那就会使他们自然安乐。

诸葛亮发明有木牛流马,解决粮草运输困难,把前线粮草缺少问题解决又增加了很多战斗人员。打算和司马懿大决战。二三四年,他率军十万多人出斜谷伐魏。到郿县进驻渭水之南。司马懿领军渡渭水,背水筑垒阻击。

魏国将领。都想隔水相持。司马懿说百姓积聚粮秣财物都在河南边,这是必争之地。因此要背水扎营。将领郭淮想到诸葛亮一定会去夺取北原。司马懿也说,如果诸葛亮渡过渭水,登上北原,连兵北方匈奴,截断通向河西走廊的陇道,就会震慑我朝。威胁西部臣民和胡人。就有使西部土地全部丟失的可能。此是国家安危之大患,好在没有出现。让郭淮屯兵北原。不久诸葛亮才攻西围,郭淮看破诸葛亮虚张声势,想调魏军回防。郭淮不理。诸葛亮想夺取阳遂城计划落空,城中郭淮早有防备,蜀军看没有成攻的希望,无攻而返。这时诸葛亮盟军孙权,在东面攻魏也被曹睿领军出征,惧怕失败回国了。诸葛亮更加孤军无援。难成气侯。从渭水东进的道路也被司马懿堵死,正面还受郭淮阻挡,又是攻取大散关,陇城等地回师进攻司马懿。

司马懿以坚壁持守,以逸待劳的战术。与诸葛亮在五仗原相持百余日。诸葛亮挑战数次,司马懿都坚壁不出。

诸葛亮用女饰羞辱魏军和司马懿,魏军将士都相当愤怒,请令发兵,都要决战。

司马懿干里请战朝廷?曹睿不许。让辛毗拿杖节,去以节制司马懿的行动。姜维知道后。对诸葛亮说司马懿不会出战了,回汉中吧。诸葛亮理解司马懿的战术说,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干里而请战邪"诸葛亮也开始屯田种粮,做长期对峙的准备。司马懿见此,对弟弟司马孚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不久诸葛亮病死。蜀军安全撤回。司马懿到蜀军营中巡视,也赞美。诸葛亮天下奇才也。心里笑着说,小国能抗过大国吗?作长期对垒行吗?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