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娱乐

《最后的棒棒》纪录片背后反映的是什么,你怎么看?

提问时间:2023-07-05 02:30关键词:纪录片

问题补充: 《最后的棒棒》,“一根木棒,一捆麻绳”。记录了重庆解放碑自立巷,一群平均“工龄”22年的棒棒们的酸甜苦辣和真实人生。

点赞1、江油市 网友:狂人癫语

谢谢邀请。说起“棒棒”,还记得当年的《山城棒棒军》吧。其实他们背后反映的是一样的。作为何苦放弃正团级军官选择转业自择职业,为了《最后的棒棒》他当了一年的“棒棒”,可以说是真实的纪录了这个特殊群体为了生活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状态及衣、食、住、行的轨迹。


棒棒军,最强的BBC纪录片摄像制作团队,在《美丽中国》 就有纪录这独有的“风景”。那么,他背后的深层意思,通过剧情来了解。

重庆这个大都市,因他的特殊地理环境,造就了重庆附近巴渝地区这些我国第一代打工者的缩影。年纪大了,文化相对低些,为了生活,面对找工作的难度,而形成这个特殊的群体。而这个群体在重庆是最适合不过的了。这个群体也加速了重庆的发展,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很大方便。

当然也是给他们自己及家庭的生活挣得了价值。当然也尽显了人生百态。

这个纪录片中,大石是一个有头脑,不怕吃苦,为人善良,也是干得最好的。

老黄是一个因历史原因自己认命,生病都不去医院。他们在自力巷被拆迁之后流落街头,老黄身体不适,最后快要晕倒,仍旧喊着不去医院,死也要在外面。

老杭是一个一心想报夺妻之仇,又因时间冲淡一切仇恨的人。

老甘是一个有热衷看影碟机播放老旧影片想挣到一万回家风光庆祝六十大寿的人。


老金是一个与老甘搭伙但时常有摩擦捡垃圾卖钱捡食剩菜剩饭的人。



河南是一个轻视棒棒职业一心想靠赌博致富每天坚持看报追求精神生活的人。





还有身体力行当棒棒的导演蛮牛。除了河南,这些人多数都是出生于丘陵密布算不上贫瘠但也绝对算不上富饶的巴渝农村,原本赖以生存的农村,其产出无法应付日益高涨的生活物价,他们来到了本地区最大的城市谋生,但是文化程度低亦无可以谋生的技术,于是他们选择了体力劳动强度较高的“棒棒"这一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他们老了,而中国的现代化已经实现工业化也进入了尾声,这些靠简单出卖体力谋生的人却陷入了尴尬和困境。





这部影片记录的就是中国社会最底层人们的工作生活现状。

点赞2、呼伦贝尔市 网友:逆风流云

对于题主这个问题,与其说“反映的是什么?”,不如说“记录的是什么?”

当我们评论一篇小说,一部电影时,常常会听到/看到这么一句话: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纪录片往往具有纪实性,而《最后的棒棒》又是一部高度纪实的纪录片。所以,在我看来,《最后的棒棒》不太算是艺术的创作或再创作,它是“来源于生活,又小于或等于生活”。

说它“等于生活”

是因为它在记录生活,生活是几月几日,拍摄进程也只能是几月几日。

它跟文章/小说/画画等不同,灵感来了,奋笔疾书,思如泉涌,不吃不眠,有可能短时间内就能创作完成,但是《最后的棒棒》不能。

就比如:如果是小说,自力巷的拆除时间,完全由作者假设,可是在这部纪录片里,自力巷的拆除时间具体会是在几月几日,何苦不知道,甚至连房东大石也是心里没底。

说它“小于生活”

是因为这部纪录片拍摄了一年,就如我在石塘网,另一个关于《最后的棒棒》的相关问题中所提到的——一年有365天,可是这部纪录片只有13集,一集只有30分钟,13集总共也才390分钟。

如果去掉片头片尾(主题曲),那这部纪录片实际好像只有360分钟,它并不是365天的全记录,如果是全纪录那就变成了——你不是在看一部纪录片,你是在看“视频监控”,如果不能快进,你需要看365天,才能把这部纪录片看完。

那这个观看过程,我想大多数人都会疯掉,所以说它虽在记录生活,但又“小于生活”。

记录了什么?

1、如果没有《最后的棒棒》

那么重庆将会少一份珍贵的“城市影像”,将出现一段“城市记忆的真空”。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源远流长,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关键原因是有“史书的记载”,一部部的史书就如“国家记忆”、“民族记忆”,炎黄子孙,以及炎黄子子孙孙们,才会有“集体记忆”,才会因国家强盛时,感受到集体荣誉感,因国家衰败时,会有一种强烈的民族危机感。

跟国家记忆、民族记忆类似,一个城市也需要“城市记忆”。

《最后的棒棒》虽不说是完美,但如果没有《最后的棒棒》,会有多少人知道,繁华的解放碑附近,竟然还有这么一片“羞于展示的城市区域”,就如何苦在片中所言,就像是“美丽渝中一个正在流脓的伤疤”。

虽然还没有去过重庆,但是学了这么多年的历史、地理,看了很多关于重庆的影视剧《山城棒棒军》、《疯狂的石头》等,都没有让我对重庆有如此直接、直观、深刻的认识。

如果没有《最后的棒棒》,会有多少人知道/记得重庆的城市街道体系中,还有几条名叫——自力巷、五一路、正阳街......的街巷。

也许,会因为这部纪录片,重庆本地人,会想亲自去这几条街看看,就如香港电影《岁月神偷》播出后,唤起了很多港人的“童年记忆”、“城市记忆”,会去现场看看。

2、如果没有《最后的棒棒》

那么,大多数人,都只知道重庆有一个群体叫“棒棒”,有一种职业叫“棒棒”,有一部电视剧叫《山城棒棒军》,但却可能没几个人能叫出几个“姓谁名谁”的棒棒名字,哪怕只是绰号或称呼,就如——老黄、老杭、老甘、老金、河南、大石、老杨头......

我想人都倾向于轻易记住形象、直观的人或事,对抽象的概念、词汇容易忘记,甚至费解。

老黄、老杭、老甘、老金、河南......这些真实、鲜活的人物形象,如果没有《最后的棒棒》,这部纪录片的“加持”下,在没有看这部纪录片之前,也许“你我他”在重庆街头,看到片中这几个真实的人物时,很多人恐怕也会“嗤之以鼻”的看待或对待他们。

毕竟,“网民从来都热血,路人从来都冷漠”。

只是,在看了《最后的棒棒》之后,当你在重庆街头,再次看到棒棒时,也许会多一份亲近和尊重。

点赞3、山南市 网友:邪寒翎

这部纪录片,我不知道回答的人里面,是不是真的都看过,但我是真的看过的,但没有看完,只看了其中的一到两集和一些零碎的片段。但我觉得已经够了。

这样一部纪录片,我们甚至根本不需要知道作者是谁,他是什么背景,纪录片本身,那些人和场景,还有那些事,已经足够打动你了。

我看的有一集是讲老黄病了,回到女儿家里治疗。

女儿在厂里上班,本身就非常辛苦,收入微薄,但回到家还要照顾父亲,带他去做物理治疗。

有一个细节,老黄在里面治疗,坐在诊室外面椅子上的女儿,睡着了。

隔着镜头,都能看得出女儿是一张苍白的脸,没有血色,她真的太累了。

在西北打工的女婿回来了,一回来就开了好几十公里的摩托车去给岳父找偏方。

女婿是请的一个星期的假,在返回工地的那个晚上,两夫妻坐在一起聊天,老黄的女儿,情绪崩溃了,开始各种抱怨。而女婿一直在试图解释什么。

这一切,在房间床上趟着还没睡的老黄,都听到了。镜头对准了他的脸,看到的是一脸的茫然,无奈,还有心疼。

另外一集是讲河南的,河南是一个人,一个境遇比老黄要差得多的棒棒,他连身份证都没有。

河南交不起房租,大年三十,房东上门催租。男房东看得出是不忍心的,但女房东并不这样看,叫唤着“再不交租就搬走”。

面对这种催促,当镜头对准河南时,你能看到他笑容里的手足无措。

河南饭量很大,他曾受雇于一个大排档,老板每顿都要给他准备一大盘白饭和一大盘菜。纪录片拍下了他整个吃饭的过程,两大盘的量,最后真的给他吃干吃净。对于河南的饭量,老板觉得是好事,说他在档口里吃,客人看到,这也是一种宣传。

然后就是一些零碎的片段了。

老黄身体稍有好转,就重新回到那条巷子了,自力巷。看片子的时候,当我看到这条巷子的名字,不知道为什么,它给了我一种很强的宿命感。

这次回来,为了多赚点钱,老黄打起了“歪主意”,这个“歪主意”,不过是将原本要运到一个特定地点的废品杂物,他和另外一个棒友将它们运到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仓库”。说是仓库,其实是一个潮湿肮脏的废弃楼梯间。

就是这么点“歪主意”,他们干起来也不顺利,可能是因为太过于紧张,也可能是没有经验,过程中,老黄还跌倒碰损了手脚,得不偿失。

对于这次“歪主意”,老黄总结了一句话:像我们这样的人就是没有做“坏事”的天赋。

这句话给我的震动好大,它跟“自力巷”这个名字一样,充满了宿命感,充满了一种对生命的呐喊和无奈。

同样的,与老黄干“歪主意”的那个棒友。他收到了一张假100。我看的有关他的那个片段里,记录了他“骗”客人的整个过程。

一个“骗”字,好像把他放在了一个强者的位置。而事实上,在这个过程里,他还是被教训和施舍的那一方。

好不容易接了一个活。帮客人把东西担到了门口。客人给了他一张100。他拿住了。然后把那张假的拿了出来,跟客人说,她给的100是假的,要换一张。

客人是个女的,看样子和穿着生活条件应该不错,而且看上去人也精明。

女客人不承认,一开始情绪很激动,一味地说,怎么可能,不可能的。

老黄的棒友就这样站在那,杵着,歪着头,一眼都不敢与女客人对视,脚是光着的,看上去,就像一个受了惊的小朋友,像一只惊弓之鸟。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他的这个状态,女客人语气和态度逐渐缓和了下来,她依然不承认自己给出去的是假币,但她还是给了老黄的棒友另外一张100。

老黄的棒友,顺利换掉了那张假100,但他一点都不开心,并吞吞吐吐地对着镜头说出“骗人家不好,唉”。

从这个细节我们可以看出,《最后的棒棒》这部纪录片的底色,没有刻意的丑化,也没有刻意的美化。它真的只是在记录。

《最后的棒棒》,让我们看到了棒棒这个群体的生活,心酸,无奈,唏嘘。

给我一种强烈的代入感。因为看的时候,我会一直在想,如果,导演把镜头对准我们和我们的生活,看起来,跟这些棒棒的会有不同吗?

我觉得不会比他们好到哪去。为什么《最后的棒棒》看哭了这么多人?大概原因就在这里,我们都在这个片子里看到了自己。

《最后的棒棒》这部纪录片,它好的地方,并不只在于记录了“棒棒”的这个群体的生活,其实是一种对社会底层的展现。它的镜头非常深刻而且细节,它的画面是冷峻甚至于冷血的。只有那些插进去的旁白,还能让你感受到一点点的温度。这大概就是导演的良心吧。

像今年网上开始出现一种声音,这种声音说,想不明白,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愿意开那么远的摩托回去过年,还大人小孩的,这么冷,这么累,这么危险,何必要受这个苦,遭这个罪呢?或许,发出这种声音的人,可以看一看这部《最后的棒棒》,也许,他们也会重新拥有导演这样的良心吧。

很多这样的记录片,其实很多到最后都会拍成或者剪辑成“散文”,在一个主题下探讨某个话题,自己把自己框住了。但《最后的棒棒》没有,如果它是一幅画,这幅画是没有收笔的,这个与这片土地当下的状态其实就很吻合,因为,时至今日,我们这片土地虽然看到了幸福在前面向我们招手,但其实我们是没有退路的。从这个角度而言,我觉得这部纪录片配得上很高的赞誉。

撒贝宁和乐嘉他们有一档综艺节目曾拿棒棒做过一期主题,事实上,真实的棒棒远没有乐嘉这张照片里展现的那种幸福感:

点赞4、余姚市 网友:轩辕★破

一面是破败的待拆迁危房,一面是繁华的大都市流光溢彩的形象。在城市的繁华之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这个城市谋生活,为这个城市的发展流下了自己的汗水。他们也许穿的不够光鲜亮丽,但是没有他们的存在,许多苦力的活儿谁干呢!他们不怕苦,不怕累,在城市里寻找自己一丝生存的机会。

导演和他的摄像朋友一起,花了一年的时间用镜头真实生动地记录了这一群人的生活状态。为了拍好片子,导演和他们一起同吃同住一年,感受他们生活的辛苦和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不懈努力。

导演跟着师傅老黄学徒,他们两个人,一个月的时间,有活干活,没活等待,一个月的时间,两个人只挣了一千多块,原本说好何苦第一个月学徒工资归老黄,可是老黄还是坚持把钱分了,分给了他。

一个月,辛苦下来,因为活不是每时都有的,活不多,才挣了五百多块钱,扣除几十块钱的房租,吃饭的钱,能剩下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了。

包括二房东大石,都是和他们一样,从乡下来到城里,从棒棒做起,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发现了租房子分成隔间出租的二手房生意, 这在城市监管的灰色地带的小生意,也有着极大的风险的,小区里分租房造成的安全隐患,让从事这一生意的大石,受到了一定的损失。没有小生意的时候,大石就选择了和何苦他们一起到工地上做工。

在那个地方没有拆迁前,老黄一直住在那里,帮着大石修补破旧的房子,他担心,要是大石不接手这个生意,他再也租不到这么便宜的房子了,也因为他热心的帮忙,大石免去了他几十块的房租。

镜头下的小房间,里面只能乱乱地放上一张床,导演的那间是最大的呢?也是很破败的样子,在繁华的城市的边缘,这些破败的地方就是这些棒棒栖身的处所,只能能够睡觉就行了。

同住在一起的河南,少时流浪,连身份证都没有,一度走上歧途,想要在牌桌上致富。他有一个朋友,一直帮助他,原来那朋友在建筑工地做活,一月有几千的收入,可是一次意外事故,让他受了伤,雪上加霜。好在,河南迷途知返,找到了一份新的工作。在很久没有住旧小房子里,那房子外面长满了爬山虎,可是那对河南来说,却是一个幸福的住所,好心的老板还把一只小狗给他作伴。因为没有身份的原因,河南只好离开,后来,去了大排档打工。哇,因为两只鸡蛋和河南起了冲突的老板,给河南做了一大桌子菜,那么大的碗米饭,那么大碗的汤,河南真的很能吃啊!一般人都吃不下那么多的饭菜,可是这背后也是因为,干活重的人,当然吃的多了。

里面的每一个主人公都有一个故事,在这些故事的背后,是一个人对于生的努力和挣扎。

片中的老H,曾经非常愤怒于一个人的夺妻之恨,而天意让他在愤怒中有足够的时间去放下仇恨,那一把把的刀,记录了曾经刻骨仇恨的岁月,而时光终究抚平了一个人心上的伤痕,他终于放下了。一个人呆在农村里,没有什么事,为了挣点医药费,又回到城里当棒棒了。

片中,他们为了省钱,一直舍不得搬出那待拆的危害,一个清晨,起了早的他们,被一根红丝带拦在了外面,里面只准出,不准进,老黄的证件,钱都在里边,没给拿出来,而到街道去办各种手续,又比较的麻烦。

好在当时是夏季,在大石的帮助下,他们解决了吃的问题,可是住的问题,两个人连同摄像朋友,三个人,过了几天在外面露宿街头的日子,在城市的流光溢彩的时候,有钱有闲的人,在跳着广场舞轻舞飞扬,而他们却只能到处跑,去寻找能够栖身之所。在我们看到的秩序之外,他们的生活圈子也如某社会似的出现地盘效应,好的地方,根本早就有人抢去了,无家可归的人,找个好点的屋檐睡一觉都是那么奢侈。

尽然有点喜欢起夏天来了,对于无家可归者来说,至少露宿街头不会冻死,在旧社会的小说里,有很多冬天冻死饿死人的悲剧,《现代青年》里,男主人公的父亲去北京找他,在深夜里做小生意时,冻死在街头。

流离失所的岁月,在老黄和朋友一起趁着夜色扒开拆迁房子里的行李,找到了自己的身份证和攒的2300元钱结束的。趁着夜色,他们扒属于自己的东西,弄得手破了,鲜血直流!

导演也没有钱,借了老黄的一千块钱,安顿了自己和摄像的朋友。

年轻有头脑的人,总是会遇到更好的路子,比如,导演在和各个工地接触的过程中,找到了好的赚钱方法,做小包工头,接小的工程,这样子的收入双份多。他的老板当初也是从棒棒起家的。

告别单纯的体力劳动,还是要靠头脑的,特别是对年纪大的人来说,年轻的时候,可以卖力气挣钱,年纪大了,想买力气,若是身体不好,也没有老板用,没人敢用了,只能靠劳力赚钱了。

一个人一个命运!

怎么说呢?在社会的大环境下,人生就是这样!

唯有期望年轻的我们,能够努力,从这种命运中走出来。

身边混的好的人,不相信世间尽然有过如此艰苦生活的人。

每个人的生活圈子不一样,看到的人生是不一样的。

推荐他们看这样的片子,他们毫不在意的,也只有在底层生活过的人,才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吧。

这也许是导演下定决心,自己去作这样的工,体验会更加深刻!

点赞5、连云港市 网友:害蒼生

目前还有一些棒棒,不多了 但越来越老了,而且很多身材很瘦小。有时候喊了一个,但是后悔太瘦小,担心吃不消,又不忍悔喊。呼吁多来点年轻体壮的,这活现在又不丢脸,工资也还可以,为啥年轻棒棒越来越少。其实,很多由快递小哥代替了。另外,就是老年人本身也越来越多了,已经步入老年社会开端了。人口红利确实已不再。

点赞6、莱阳市 网友:挽歌朽哖

我应该是最早一批看这个纪录片的,并且我刷了几遍。我祖籍重庆,生在四川,对棒棒映像还是很深,特别是90年代小学时是根本看不起这个行业的(原因大家都懂)。这个纪录片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懂得知足”。老黄应该是片子里露脸比较多的了,并且是何苦的师傅,他在片子里体现的就是有肉吃肉,没肉吃馒头,一辈子辛苦养家,在自己镇上的房子里有心痛自己的女儿女婿,有听话的孙子辈,自己能力所能及的挣钱就挣钱,重来没抱怨过命运对自己的不公。老甘也是一样,本来可以稳定的来管子开门市,结果两次小偷让他沦落到夜宵摊打杂,但也追求挣钱,至少保证了自己饿不死,还打算挣钱去养老院。包括里面的大石夫妇等,都体现出了“知足”两个字。我记得这纪录片应该是2015下半年还是2016上半年在爱奇艺出的,当时我28岁,还是心高气傲之辈,但反复刷了几次片子后,我突然明白,他们一个月平均1000-1500的收入,都还在努力生活,我一年至少是他们几倍的收入,还有什么不知足的?

点赞7、塔城地区 网友:咱庝沵

我觉得就是何苦导演跟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真实的记录了我们所不了解的城市里这个群体的生活状态。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