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百科

古代穷人为什么不自己去荒郊野外开垦一块荒地自给自足,而要给地主打工?

提问时间:2023-07-05 02:40关键词:古代,打工,穷人

古代穷人为什么不自己去荒郊野外开垦一块荒地自给自足,而要给地主打工?

点赞1、塔城地区 网友:忆扉断柠



有一个成语叫做“道旁苦李”。

讲的是魏晋时期大名士王戎小的时候有一次和小朋友们出去玩,在一个十字路口看到路旁边有一棵李树,结满了李子,又大又圆,所有小朋友都兴高采烈的去采摘,只有王戎一动不动;

旁边的大人就问他,你为什么不去摘李子?就不怕被小伙伴们吃光了?

王戎说这棵李树生长在十字路口,每天那么多人路过,居然还能结这么多李子,那么只有一个可能,就是这棵李树的李子都是苦的,所以路过的人都不吃。

果然如王戎所料,采摘了李子的小伙伴一吃才发现李子都是苦的。

为什么叫垦荒的时期,我要先讲这么一个成语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题目说是穷人为什么不自己开荒,而要去给地主做佃户,那么肯定不是王朝初期,肯定是中后期了。

那么,王朝中后期好开垦的土地肯定已经被人开垦差不多了,剩下的要嘛特别偏远,要嘛特别难以开垦。

以河南一带著名的盐碱地为例,这些盐碱地绝不是一般普通穷人有能力治理的;上世纪著名的焦裕禄,为了治理河南兰考的盐碱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可是结果依然是亩均小麦玉米产量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这还是科学已经极大发展的近代。

要是古代,普通贫民根本不要想去治理盐碱地,没有哪个能力;再说盐碱地治理也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完成的,至少需要三五年时间,哪个贫民有资本治理三五年盐碱地?


(盐碱地)

而在古代讲究的是“人离乡贱”,古代老百姓对本乡本土的人是很热情的,但是对外乡人可没有那么善良了;别说一代人,几代人都不行,清代太平天国运动起源不就是广西土客矛盾导致的吗?

石达开、韦昌辉在广西金田都生活了三代人了,可当地土著依然还敌视他们,把他们视作外人。

所以,在王朝中后期想要开荒没有那么容易。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即使开荒成功,做小自耕农也没有做大地主的佃户“舒服”。

这一点是有史料可以说明的。

清朝乾隆年间广东学政李调元是四川人,有一次他回老家遇到了他儿时的玩伴王泽润,王泽润见到李调元,两个儿时好友见面很亲热,聊天的时候李调元才发现王泽润以及从他小时候记忆中的地主子弟变成了一个佃户。

李调元大为吃惊,忙问是不是有土豪劣绅逼你卖地啊?你赶紧说出来,我现在也是三品高官,我一定帮你做主。

王泽润说不是的,是我主动卖了十几亩地,主动做佃户的。

李调元很吃惊,觉得你小地主不做,做佃户,脑子瓦特了吧?

王泽润微微一笑,给李调元算了一笔账,王泽润做小地主的时候,虽然朝廷的正税不多,但是地方衙门的各种摊派、加征太多了,是正税的十几倍,他一年辛苦到头都存不下钱,甚至搞不好还要亏。

于是他干脆把地卖给了本地一个举人老爷,而且他还把卖地的钱又给了这个举人老爷,又购买了额外20亩地的永久租赁权。



简单说,就是王泽润把自己十几亩地卖给了一个举人,又用卖地的钱承担了举人老爷另外20多亩地。

王泽润给李调元算了一笔账,虽然现在他要和这个举人老爷5:5分账,但是他可以永远租种三十几亩地了,而且分成比例是永远不变,两家人也立了字据的。

虽然分走50%看似很多,但是从此他不用再承担地方衙门的乱摊派和加征了,就连这三十几亩地的田赋也是举人老爷去缴,他只管和举人老爷5:5分账就可以了。

他现在挣得比他当小地主时多多了,而且还存了一些钱,下半年准备找这个举人老爷,再花点钱多承包二十亩地。

说到这里,大家知道为什么王朝中后期很多人宁愿做佃户了吧。

点赞2、鞍山市 网友:阎陌-

在影视剧中以及史书中,我们都能看到古代穷人的不幸和贫苦,相信很多现代人都有个疑问,古代穷人为什么不自己去荒郊野外开垦一块荒地自给自足,干嘛非要给地主打工,自己受剥削,还吃不饱饭呢?

曾经的我也这么想过,可是仔细分析后,发现古代穷人自己开荒的这种想法不可能实现,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开荒需要得到官府批准

虽然一大块荒地摆在那里,不论你开不开,都在那里,可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有荒地,但不代表官府允许去开垦。

一般只有战乱饥荒或者民生凋零的年代,政府会动员穷人们开垦荒地,可是到了社会稳定的时候,就会出现土地兼并,穷人手中的土地也会丢失,变成给地主打工的,因此在没有得到官府的批准前,穷人们是不敢去开荒的,否则会面临牢狱之灾。

第二:可开垦的荒地并不多

我们想象中的古代可能荒地很多,确实荒地不少,然而在古代,社会生产力非常低,也没有灌溉的器械,也没有拖拉机,收割机等,穷人没有自己的劳动器材,依靠双手去开荒显然做不到。

况且古代的耕地一般都是临近水源,方便灌溉,一般都是集体挖井或者修建沟渠来保证对谷物的浇灌,因此靠近水源的耕地基本已经被开发完,剩下的没有开荒的荒地大部分都是和水源很远的地方,没办法种植谷物,穷人们可开垦的荒地自然不多了。

第三:穷人没有保护土地的资本

一片荒地看着不错,即使穷人们把它开垦出来,可是那也不意味着这块地就属于开垦土地的穷人了,在封建社会,一些地主大部分都是拥有大量财富的粮商、盐商、丝绸商,甚至一些黑帮帮主都是大地主,有财力和势力。

因此一些乡绅恶霸是不可能眼睁睁看着穷人自己开垦土地的,那样子就没人给他们打工了,因此地主和恶绅们肯定百般阻挠,甚至横加破坏,与其这样到头来一场空,还不如一开始就不去费力气去开荒。

第四:开荒了不一定就有粮食吃

开荒虽然意味着有粮食吃,可是在古代却是很遥远的概念,因为古代种地是靠天吃饭,不下雨可能就旱死,下雨天就涝死,倒霉的时候还会遇到蝗虫,天灾人祸随时会毁掉辛苦开荒劳作一年的收成。

除此之外,穷人自己开荒还要承担沉重的赋税,如果赋税很重,再加上那年天灾,反而成了农民最大的负担,因此穷人们都是保守派,不愿意如此冒险,还不如给地主耕种,混个饭吃。

综上所述,古代穷人即使想自己开荒也因为客观条件导致实现不了,因此只能注定给地主打工,受地主使唤和剥削,穷苦一生。

点赞3、罗定市 网友:爱飞的鱼

在我国历史之中,历朝历代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了贫富差距很大,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古代的穷人大多数是从事农耕的底层民众,不仅靠天吃饭还要被一些地主剥削。

我们有时候在叹惜古代穷人被地主剥削的时候,会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古代穷人不自己去荒郊野外开坑一块荒地自给自足呢,还要给租地主的地呢?

劳动力不足让他们无法开荒

虽然我国农耕的历史长达几千年之久,但是古人的农耕工具比较单一,并没有现在的挖掘机什么的高科技农耕用具。

古人穷人想要去荒郊野外开垦一块荒地需要有充足的劳动力,一般古人的劳动力有限。开垦一块荒地需要很长时间,而这段时间还要全心投入大量劳动力,以古人的农耕工具开垦荒地至少要一年时间才能完成,第二年才能收收成,而这段时间是零收入。

我们抛开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就算开垦出来了耕地,但是这块耕地是否能够长出农作物呢。

因为并不是每块地都适合耕种,就算能长出粮食来,收成也是要考虑的问题。

如果是租地主的地的话,最起码可以有饭吃,可以生存,而开垦说不准能到没有粮食可食的地步,权衡之下,到荒郊野外开垦荒地有点得不偿失。

税赋问题让古代穷人不能开垦荒地

历朝历代,农民耕地都是要交税赋,再则古代天下是统治者的天下,古人税赋的多少是统治者所规定的。

另外,封建社会没有朝廷的允许是不可以开垦荒地的,私自开垦荒地乃是非法之举,要接受很严重的处罚。

就算封建统治者不处罚,而开垦荒地不但废时间,废大量劳动力,产量还是未知数。

没有产量拿什么去上缴税赋。

还有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古代穷人没有能力保护自己开垦出来的荒地,古代封建社会虽然以民为本,以农业为重,但是耕作的老农的地位又有多高呢。

开垦出来的耕地被地主或者什么云云给抢了去,古代穷人根本没有能力去抢夺回来。要知道,封建社会对穷人管理及其严格,抢夺耕地势必要用武力解决,你穷人动武随便给你按个罪名你就担当不起。

劳动力不足,收成未知数,国家不允许才让古代穷人不能去荒郊野外开垦,相对而言,古代穷人租地种也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毕竟被剥削也比开垦要强上许多。

点赞4、赤峰市 网友:陪衬主角

这就好比现代也有很多投资机会,但为什么大多数人还是在打工呢?说白了,开荒种地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是想象中拿把锄头就可以的。


在很多古代题材的文学作品或者影视剧里,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个出场率很高的角色,这个角色不是主角但又不能没有,他就是佃户。

佃户,又称佃农,是古代封建地主制经济下,依靠租种地主土地生活的农民,虽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名字有所不同,但其用劳动力来换取一家人口粮的方式则从未改变。

作为古代的佃农而言,最大的愿望就是遇上一个风调雨顺的好年景,除此之外,就是期盼有一个好东家,这样上缴的租子就能少一些,一家人也能活的舒服一点。

但佃农的这种愿望,很少能得到实现,古代大部分的地主,都是以剥削佃农为主要的收入手段,而佃农们明知道这一点,但为了活下去,也只能忍受各种繁重剥削。

因此,我们在看到古代的地主无情剥削佃农的时候,都会义愤填膺,痛斥这种行径,同时也会对古代佃农的悲惨遭遇深表同情,但与此同时,还会有一个很大的疑问浮现在脑海里。

这个疑问就是,既然明知道会被剥削,干嘛非要给地主打工?为何不自己找个荒地进行开垦,来个自给自足呢?这样不就摆脱了地主们的剥削,让生活变得更好了吗?

事实上,在古代不是没人这么想过,也不是没人这么干过,而是经过实践之后,古人们发现,开垦荒地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容易,这其中不仅有还有古代生产力低下的问题,还有付出与收获的对比,因此,综合权衡后,古人的佃农们才不会随便拎把锄头去开荒种地,而是选择了老实本分的给地主打工。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开荒如同创业,给地主打工就如同上班。

创业难不难?几乎所有人都会说非常难,不知道要付出多少辛苦才有那么一丝可能会成功,开荒种地也是如此。

在很多人的概念中,似乎开荒很容易,随便找一片荒地,一把火将上面的杂草什么都烧掉,再用锄头翻一翻不就行了吗?

只能说,有这种想法的人,真的是没有一点生活体验。

开荒种地,是一件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并且极为耗费时间的大工程,尤其是在古代生产力低下,没有任何现代化工具的情况下。

首先,如果想要开荒,就得提前几年开始准备。

为什么要准备几年?古代不像现代,有大量的储备粮食,基本上古代的平民百姓,都是当年种当年吃,甚至还有寅吃卯粮的情况,没有储备粮食,难道开垦荒地时喝西北风吗?

毕竟开垦荒地这个工作,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也不可能抽空零零碎碎的去开荒,那样没等你开出来多少,一场雨水过去,野草就长得漫山遍野,完全是白瞎工夫。


所以,开荒必须是一家人全体出动,至少是几个正值壮年的大劳力,这样才能有效率。并且需要耗费很长一段时间,而这期间,这几个大劳力吃什么?

即便是当时能种下粮食,也得等明年才能收获,人又不是机器,总不能不吃吧。

也就是说,古代的穷人们,必须得在能吃饱的情况下,从牙缝里挤出来余粮,一点一点的储备起来,以备在开垦荒地时能够进行过渡,不然,你连开垦荒地的最基本条件都没有。

但这容易吗?十分不容易,都已经是穷人了,哪里来的余粮?所以这第一关,就已经让一部分人没办法开垦荒地。

其次,即便是有余粮,开荒还有时间限制

开荒什么时间最省事?很多人会认为是秋季,因为秋季草木干枯,除草简单,一把火烧了就行了,多省事!

说得容易,但并非如此,有道是水火无情,烧荒烧不好,引发山火,那就麻烦大了。

不管是古代还是近代,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老百姓烧火做饭和冬日里取暖,全靠上山捡枯枝干柴,这种资源如果被烧荒引起的山火弄没了,那当地人不找这个烧荒的人玩命儿才怪。


还有,即便是没有引发山火,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烧荒草的,在古代,荒草也是一种重要的物资,像军队里喂牲口的草料,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朝廷从民间收集而来,敢随便烧荒,马上就有官府过来拿人。

不能烧荒,那怎么办?老老实实一锄头一锄头往下刨。

为什么说有时间限制?开春后草木逐渐茂盛,灌木也越长越硬,同时雨水还多,前面刚开完后面就长出来,十分耽误工夫。

而春夏之际,荒地里各种蛇鼠蚂蚁、毒虫毒蚊等都会让人不胜其烦,要是不小心被咬上一口,轻点还好说,重点的话,不仅花钱,甚至还有可能丧命,这开荒的代价就太大了。

只有到秋后十月到开春之前这段时间内,草丛灌木干枯,蛇虫鼠蚁销声匿迹,这样收拾荒地才能利索一些,能砍就砍,能伐就伐。

但这还要抓紧时间,因为秋天还好说,最起码土质松软,如果到了冬天上冻,那就费事了,一锄头下去只有一道白印子,你是干还是不干?


要是再碰上荒地里有那种大棵的灌木老树根,不仅得连锯带砸,还要费大力气刨根,这就更加费事了。

而仅仅把杂草灌木清除完就行了?不可能的,还要平整地势,高处挖低,低处垫平,不然一下暴雨,就会把庄稼冲得七零八落。

古代可没有现代化的农业机械,也用不起牛马,完全可是凭着人力来做这些工作,光是想象一下就十分的不容易。

因此,可能一家人忙活几个月,也开不了一亩地,而在这期间,还要不断地吃喝用度,完全是只出不进的事情,所以,又有一部分放弃了开垦荒地的想法。


然后,千辛万苦有地了,种点啥?

既然是荒地,就肯定不是那种临近水源,土质肥沃的田地,所以在这种土地上,只能种点耐旱好打理的农作物,比如玉米。

玉米是在1492年由哥伦布在美洲发现而带回欧洲的,传入中国的时间则是在明朝的嘉靖年间,也就是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

相对于水稻、小麦而言,玉米有很强的耐旱性和耐寒性,对土地土质的要求也不高,是一种十分适合荒地种植的农作物,因此,我们就以玉米为例。

那么在荒地种植玉米,会有多少产量呢?说出来可能会吓你一跳。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曾经在1938年对山西全省的玉米产量进行过一次统计,得出的数据是亩产量为87公斤,没错,不足一百公斤,也就是两个大点的口袋都装不满。

现在的玉米产量高,是因为有了经过基因改造的优良品种,同时还有各种化肥,这些东西,搁到古代哪里会有?

并且,这还是民国时期的数据,远的不说,就说清朝,肯定比这个更少。

也就是说,一家人辛辛苦苦几个月,顺利的话开出来一亩地,期间还要搭上每天大量的消耗,最终收获了就这么点粮食。

这该是建立在风调雨顺,并且土质不错的情况下,本身荒地才被开垦,完全是一块生地,再遇到不好的年景,那么颗粒无收都不是不可能。

种过地的都知道,一块生地,要想产粮食,没个二三年功夫就做不到,而在这二三年中,一家人吃啥喝啥?

最重要的是,种地的种子从何而来?都已经是穷人了,自然是生活难以为继,花钱买种子肯定有困难,没种子,还怎么种地?


最后,说一说什么叫做荒地

所谓荒地,顾名思义就是无主的土地,这种无主的荒地在古代确实很常见,尤其是每逢战乱或者朝代更迭的时候,由于大量的人口死亡,所以无主的土地就会更多。

但无主的土地,就可以随随便便的去开垦耕种吗?从理论上来讲,确实如此,但在实际的情况中,就没那么简单了。

其一,就是荒地的位置,要知道人都是群居性的动物,聚居在一起才是人类社会,而在古代也是如此,即便是种地,也是挨着居住地不远,这样干农活收粮食也方便。

如果开垦的荒地离得太远,就会十分的不方便,光走路都得花上半天,刚走到不久天就快黑了,还怎么干活?

其二,就是荒地的所属权,从表面上看,荒地是无主的,但要是碰上地主恶霸,等你把荒地料理好了,他过来明抢硬夺,说这是他家的地,作为古代的穷人,能怎么着?

地主们有的是办法来证明这土地是他的,哪怕告官他也不怕,到时候只能是白忙活一场,给他人做了嫁衣。

毕竟古代的穷人在保护自己这方面,基本上是没有什么能力的,古代的一个地主,就可能是当地的权威,作为百姓,怎么能争过他们?


所以说,开垦一块荒地,并非想象中那样,扛着一把锄头就可以的,而是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精力来做这件事的,但即便是成功地开出来荒地,也会因为粮食产量不好和土地归属权等问题导致白费辛苦,相对而言,给地主家当佃户打工,虽说会被压榨和剥削,但毕竟勉强能维持温饱,还不用担太多风险,所以,古代的穷人才不会轻易的去荒郊野外开垦荒地。

点赞5、洛阳市 网友:笑熬浆糊

若干年后,有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二十一世纪初,开公司没什么成本,穷人怎么不去开呢?”

这和“古代穷人为什么自己不去开荒呢?”完全是一个性质的问题。

古代穷人不开荒,一般是这么几个原因。

穷人钱少,没有实力开荒

有人说了,开荒需要钱吗?当然。在古代,你要开荒,意味着要用各种生产资源,那时没有拖拉机,只有耕牛,但耕牛要钱吗?那时必须要的,而且价格不低。

有了耕牛,还要犁头,有了犁头还要其它农耕用具。

说实话,很多穷人,置办不起一套像样的农具,总不能用手刨地吧!

所以说,要开荒,不是每个人都能开的。

但是,有些穷人,有一套完整的农具,为什么还是不愿意开荒呢?

生产力落后,开荒成本太高

如果这是一家不算特别穷的人家,有一套农具,还有耕牛,这是不是可以多开荒一些?其实,也不容易。

在古代,生产力是很落后的,耕种全靠畜力,一头牛一天犁地的数量是有限的,如果要开荒,相当于增加了很多的成本,无论是人也好,还是畜生也好,都得付出以前两三倍的力气。

就算如此,增加的面积还是非常有限,最关键的是,人和牛都费了很大的劲,一年下来,发现收成不行,真是“白辛苦”一场。

而地主开荒就会占点优势,因为牛多,农具多,钱也多,雇佣一些人,一切都解决。而穷人,扛不住开荒的成本。

开荒的风险比较高

开荒了,如果土地当年能见效益,那就太好了。但是,大多数开荒的土地,前一两年的收成低得吓人,这不是古代穷人能抗住的,关键是,春秋战国时期起,“初税亩”等制度,都是根据种地多少上税的,这就导致,很有可能没有收成,而且还要倒吐钱出去,这事谁干呢?

面对看得见的风险,穷人只好放弃开荒的念头,还是租用地主现成的土地好,只要老天爷稍给点面子,土地就会产出粮食。或者,穷人直接变为地主的雇农,管它收成好不好,只要出力气,地主老财,就得给一口吃的,以便于养活全家。

穷人思维决定了,穷人不愿意开荒

古代也好,现代也好,大多数穷人都有着典型的穷人思维,什么是穷人思维呢?

做事谨小慎微,不愿冒任何风险,投资寺庙和信仰较多,投资个人能力增长很少,相信命运,甘于认命,注重眼前利益,忽略长远发展,做人自卑,做事缺乏自信。

穷人的命运,是有他的性格造成的,他的性格是有生活习惯造成的,而生活习惯则是有他的行为造成的,他的行为则是有思想造就的。改变穷的命运,首先就是要改变穷的思想。

地主开荒,考虑的是三年内如何增加财富,而穷人开荒则考虑的是当年能不能盈利的问题。可是,哪里有当年盈利的荒地让你开?

穷人希望能一夜暴富,所以古代穷人喜欢去寺庙求神拜佛,出香火钱。而如今的穷人,喜欢去买彩票。实际上,求佛求不来富贵,买彩票也很难成为富人。

其实,穷人如果能一点点改变,先开小片地,积少成多,开个二三十年,可能家族命运就改变了,但这谁能耗得起?谁又愿意耗下去?

古代穷人开荒不容易,主要还是这么几个原因造就的:一是穷人实力不够,二是古代生产力低,三是开荒风险大,四是穷人的思维限制了发展。

点赞6、东营市 网友:纯天然

从农耕出现开始,一直到清朝灭亡,期间的历朝历代,都是鼓励垦荒的,而且,还都设置了各种各样的奖励措施,用来鼓励那些垦荒者。

古时,因为人口相对较少,为了国家(部落)的强大,人口增长,一直都是一个重要的发展目标。从史料记载看,至少从汉朝开始,人口增长就成了考核官员的一个重要固定指标。

随着人口增长,自然而然就会增加粮食需求,就会刺激人们去开垦更多的荒地作为农田。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铁质农具以及耕牛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出现了一个大规模垦荒的高潮。

周朝及之前的夏商都实行井田制,农户自身的垦荒意愿并不强烈。因为土地都是“王田”,是由官吏统一安排耕作的。开垦出一块方形田地,分为九份,八家农户各自耕种其中的一份,收成自己留用,剩下的一份公田八家共耕,收成要上缴。这种情况下,农户没有主动垦荒的动力。

而史上比较著名的商鞅变法,其中一项改革就是奖励耕织,特别是垦荒。农户只要生产的粮食、布帛较多,就可以免除自身的徭役。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农户耕作公田的积极性。后来,干脆实行“开阡陌,废井田”,取消了天下土地皆为“王田”的限制,承认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并开始按照土地面积征收赋税。这时候,农户耕种的土地越多,意味着收入越多,就有了主动垦荒的意愿。地主也随之出现,当然最大的地主就是秦王自己了。

之后的朝代,诸如汉唐元明,一直到清朝,鼓励农垦都是基本的国家制度,而且奖励也是越来越优厚。

史上最著名的“垦荒达人”,就是人尽皆知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他归隐之后,因为家中失火,房子都烧没了。为了生活下去,陶渊明不得已迁入了山中居住,自己开垦荒地,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正所谓是“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随着辛勤的劳作,“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开垦的荒地也越来越多。陶渊明正是靠开垦出来的大片荒地,养活了一家人。

到了离我们最近的清代,更是明确规定,无主荒田,州县官要给与农民印信执照,鼓励开垦耕种,而且是永远耕种。除此之外,前6年还没有任何赋税差徭,6年之后,经过专人勘察核实,已经确定荒地成为正常耕作的农田之后,才会征收钱粮。即使是那些有主的荒地,如果主人无力垦荒耕作,地方官员也可以招募农户开垦,同无主荒地享受一样的奖励。

根据清朝的相关史料记载,从清初到乾陵年间,耕地面积从550万顷增加到了将近750万顷,而人口也大量增加。可见,开垦荒地的成效有多么的巨大。

既然古代历朝历代都鼓励开垦荒地,那为什么古代的大多数穷人不肯去荒郊野外,开垦一块荒地自给自足,非要给地主打工,当佃农,受剥削呢?

首先,没有原始的生产资料。

去荒郊野外垦荒,肯定有人做过,比如陶渊明。但是,陶渊明应该还是有点开荒的本钱的,买的起农具,买的起耕牛,甚至雇得起短工。而且,新开垦的荒地,前几年粮食产量低,至少还要准备好足够让人活下去的粮食呀。

那些失地的穷人,可能根本就是一贫如洗,什么都没有。如果没有耕牛的话,还可以用人力代替。可是,如果连铁锹、锄头、犁之类的农具都没有,荒地根本没法开垦。即使用双手刨出了一块地,第一年的种子没有,还是白费力气。有了种子,没有足够挨过第一季的粮食,人还是会被饿死呀。所以,那些一无所有的穷人,只能去给地主打工。

其次,是思维问题。

穷苦的失地农户,之所以落到了失地的地步,除了天灾人祸等因素之外,多数应该受思维限制。他们很可能是一把种地好手,可是已经习惯了劳作、收获的日子,根本没有经营、发展、壮大的思维。让他们从零开始,估计根本就没那个想法,倒不如直接给地主打工,更稳。

再有,贪图稳定。

思维的限制,让穷人也缺乏想象力,更缺乏组织、协调能力。

如果说荒郊野外太危险,那么大家可以抱团去么。

缺少农具、耕牛,大家可以先去地主家打工,然后凑钱合作买么。

可是,当他们开始了给地主打工的生活之后,多数会贪图当前相对稳定、安逸的生活,丧失了去垦荒,获得属于自己的耕地的动力。

最后,地方豪强的欺压。

虽然历朝历代的制度都很好,可是,在执行时,难免有走样的时候。地方官吏的欺压盘剥,还有地主豪强们,使用各种手段进行的土地兼并。估计很多穷人早都已经尝过了其中的苦头,开垦了荒地,也不一定保的住。这也让穷人进一步丧失了开垦荒地的信念,还不如直接给地主打工安心。

因此,开垦荒地,更多情况下,是由地方官府来组织失地流民,给与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后,进行实施。或者,是地主为了得到更多的粮食,主动开垦。而穷人,则在很多比较现实的问题面前,最终选择了去给地主打工。这也纯属无奈之举。

点赞7、赤峰市 网友:顾影自怜

前些年我曾跟村里90岁老人聊天,他说我家几辈人都是地主,到了我爷爷辈,已经有100多亩地,200亩山场,在当地算是响当当的人物了。

我爷爷地主事业最红火的时候,村里多数农户或者来我家当长工,或者租借田地耕种交租,总之都在给我家打工。

老人说他当年就是我爷爷的佃户,但对我爷爷没有憎恶仇恨,反而说我爷爷是善人。

听老人讲,我爷爷省吃俭用,只有逢年过节家里才会有鱼肉吃。只要攒点钱,就跟别家买田买地。

爷爷很勤劳,种田是一把好手,只要有空闲,就跟佃户一起下田干活。

长工或租户跟我家不是亲就是邻,爷爷虽然是地主,但通情达理,注重礼节,与人为善,从来不蛮不讲理,仗势欺人。

在旧社会,确实有一些恶霸地主,也确实该惩治,但也有很多像我祖辈这样的小地主,他们靠勤劳换取土地,以礼传家,以仁待人,最后也被时代“团灭”了。

说完我爷爷的事儿,可以回答题目中问题了。

穷人为什么不自己去荒郊野外开垦一块荒地自给自足?

我觉得原因有三个。

一、你很难找得到能开垦的地方。

人类社会经过几千年发展延续,能够开垦种庄稼的地方,早已开发出来,是有主之地了。

过去生产力水平低下,你到荒郊野外开垦,至少要保证两点,一是不能离家太远,不可能到遥远的无人区去垦荒,二是必须有可靠水源,离了水,你开垦出来的地只能撂荒。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以为那是荒郊野外,其实也是官府管辖范围,相当于国有土地。在把土地当成宝贵资源的过去,随意“侵占”国有土地,估计也是重罪。

从电影电视中可以看出,农民们往往为了一寸两寸土地争得不可开交,甚至打得头破血流,哪来的荒郊野外来供你开垦?

二、自己种田往往还不如种地主的田划算。

听老人说,当年村里很多人家都把田地卖给我祖上,然后再从我祖辈那里把田租过来种。

为什么会有这种操作?原因很简单,农民们都会算一笔帐。

自己种,需要养一头水牛,需要置办农具,需要看老天爷脸色吃饭。

自己田地没有良好水源,还要与人争水,看人脸色。

自己种田,还要完皇粮国税,贫苦农民没头没脸,交多少完全任人宰割。

而他们把土地都卖给我祖辈,再租过来种,就完美地避开了这些支出和麻烦。

同时田地都集中到我祖辈手里,更有利于整体经营,统筹耕种,效率更高,还是那块土地,但收成更有保障。

这是不是跟现在很多农村将田地统一承包给某个种粮大户是一样的道理?

三、农户种地主田常常可以得到地主庇护。

听老人讲,如果遇到灾年,租户当年可以不交租子,并且可以跟我爷爷借粮。

有一年荒年,爷爷还把粮食拿出来分给租户度过难关。

我觉得这并不是我爷爷多么善良大方,估计也有让租户更死心塌地跟自己干活的原因吧。

当年我祖辈几代人在地方影响比较大,再加上我祖奶奶是当地大户人家女子,因此我爷爷跟乡里县里都有一些结交。

平时村里人家有啥难办的事儿,或者家庭邻里纠纷,都由他出面解决,相当于乡村“话事人”。

爷爷还自己出钱请了私塾先生,教我父亲和几个租户的孩子读书认字。

一些文学作品或影视常常把地主描绘得欺男霸女,十恶不赦,确实有些脸谱化、政治化,以偏概全。

其实说白了,过去农民不去开荒而选择种地主家田,跟我们现在数以亿计打工人去辛勤打工而不去自己当老板,还不是一个道理?

点赞8、惠州市 网友:流年不诉

你去柬埔寨、老挝这些国家看看,大片的土地荒置没人种,还是比较肥沃那种,一年收两三季很正常,但偏偏就是荒着,后来才知道,一块地要能成为真正的农田耕地,是需要很多硬件条件的,最基本的要解决水利问题,那是一个系统性问题,不然雨季农作物分分钟被淹死,旱季分分钟枯死,但打造一个基本的水利灌溉系统是需要时间精力和财力体力的,新开垦的土地只能依附于原来的水利设施作为基础,就注定了不能离的太远。

再就是一块地能有稳定的粮食生长,是要养几年地的,一开始再肥沃也不一定适合粮食生长,需要灌溉施肥改变土地的养分配比,要不然可能产量很低,费力不讨好。养了几年的地,终于能稳定种植了,但你能保住吗?没有了地主势力和官方的保护,分分钟被人抢走,农作物还没成熟可能就被糟蹋。

总结下来,新开垦土地是一件很复杂成本极高的事情,并不是你想象的那么简单。你就算躲到高山密林里开荒,就注定跟社会文明脱节,交通极为不便,子女无法接受教育和社交,最后慢慢退化为野人一样。但你租了地主的地,至少能基本解决温饱和子女的基本教育,在古代那是了不起的事情。要知道,就算在最强盛的唐朝时期,中国依然有70%的人口活在极端贫困当中,更何况其它不太强大的朝代。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